发展观政绩观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按照省委、州委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及省纪委文件精神,州委决定以杨红卫案件为鉴,在全州县级以上领导班子中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专题教育活动,以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杨红卫违法违纪案件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很好的明断得失的镜子,作为我个人,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警示。思考这个典型案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加强自身的学习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加强学习,大兴学习之风,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保持旺盛创造力的观念,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迫切需要。因此,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要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掌握其精神实质和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要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持、法律支持、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拓宽自已的知识面,树立现代意识和
高按“规矩”办事的自觉性。所谓“规矩”就是党纪国法,因此,在具体工作中,一要强化法制意识,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超越法律至上的特权。二要强化政策和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确保党的方针、路线能够正确实施。三要强化程序意识,严格科学的程序,是正确决策的保证,因此,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要按科学的程序进行。对不按程序办事,造成重大损失和后果的,将要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因此,作为主要领导干部,在坚持程序方面起着重要的职责,起着重要的责任。
四、领导干部在廉政建设中要发挥表率作用
作为领导机关的干部,一要为下级机关作出榜样,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切实抓出成效。二要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抓好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三要作为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起到表率作用。四要作为领导干部要按照党的方针、路线,发扬不畏艰苦、奋力拼搏、克已奉公、乐于奉献的精神,办一切事情都要勤俭节约、艰苦创业,量力而行,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经济发展上,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现象。
五、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行政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就是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即从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只有通过第二次飞跃, 才能实现理想目标, 使精神转化为物质并且检验和完善理论。无论是物质转化为精神, 还是精神转化为物质都需要条件。是否承认转化需要条件, 这是辩证法同诡辩论的重要区别之一。成功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 一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具有科学性。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 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二是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 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第三, 必须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 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四,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 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正确理论。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 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 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科学发展观是被近几年实践证明并且必将继续被证明的关于发展的正确理论, 具备了理论向实践转化基本条件。然而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要有其他条件做保障。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使科学发展观被群众掌握。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向群众宣传科学发展观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途径, 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 才是对科学发展观最有力的宣传, 才能保障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落实。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行政, 才能使群众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和价值, 从而理解、认同和信仰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亿万群众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动之时, 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日。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 “怎样发展”等一般性问题。实践是具体的、特殊的, 理论则往往是抽象的、普遍的。实践和理论的区别, 使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存在着一个从一般原则到具体举措转化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情况, 在现实这一转化的过程中, 有条件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实践和理论的区别, 还使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存在着另一个由普遍真理向具体方法过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 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发展问题。总之,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现实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中, 无论是宣传群众, 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还是现实一般原则向具体举措转化以及普遍真理向具体方法的过渡, 都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行为, 而他们的执政行为又必然受其政绩观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愿望、发展要求等的科学集中, 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科学理论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 是自下而上的。但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则是党的号召, 政府的要求, 是自上而下的。就实践的层面而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服务,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就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在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 各级领导干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早在60多年前,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问题不解决, 就会出现群众所抱怨的情况:“中央的政策是好政策, 可就是都让下边的歪嘴和尚给念歪了。”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 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他们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是党中央与党员、政府与民众联系的桥梁, 是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执行者。简言之, 他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和实施者。靠他们的行政实践使广大群众确实体会到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和实际意义;靠他们把科学发展观的一般原则转变为与本地实际相适应的实践方案;靠他们将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的“世界观”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上。因此, 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程度和成效。新世纪新阶段, 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底, 落到实处, 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实践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指导这场伟大变革, 需要高素质的干部。判断一位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就是考察他有没有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政绩观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能力。正如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 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 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也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 甚至会影响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为此, 他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正确看待政绩, 科学衡量政绩。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绩观是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 包括要不要创造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创造怎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怎样评价政绩等基本问题。它最直接地反映了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 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有什么样的政绩观, 就有什么样的行政实践。正确政绩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基础和基本内容的政绩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具体体现和可靠保障。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扫清障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号召, 响应号召的重要主体是党员干部, 尤其是领导干部。而干部的职责和使命, 又使得政绩观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性环节。近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 错误的政绩观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最主要的障碍。错误政绩观主要包括:片面政绩观。在这种政绩观的指导下,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 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只见物, 不见人, 造成经济一条腿长, 社会一条腿短。狭隘政绩观。以单纯追求局部利益为创造政绩的出发点, 忽视甚至忘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系统性、协调性, 人为地制造不平衡。短视政绩观。这种政绩观只追求眼前利益和轰动效应, 好大喜功, 做表面文章, 搞形式主义。其结果, 一是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 为了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二是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为可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三是劳民伤财, 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销蚀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与信任。消极政绩观。这是一种消极懈怠,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政绩观。在社会飞速发展, 竞争十分激烈,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 这样的政绩观势必错过机会, 贻误一方的发展。逐利政绩观。这是一种创造腐败的“政绩”畸形政绩观。持有这种政绩观的干部以个人的名利、地位和享乐为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掌握的社会公共资源, 靠贪赃枉法、弄虚作假来制造“政绩”并满足个人不断膨胀的私欲。这不仅是错误的价值观, 更是一种犯罪行为。以这种政绩观指导行动, 必将严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破坏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总之, 错误的政绩观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损失, 消减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信心, 弱化了社会的凝聚力, 严重妨碍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 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条件。十七大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项要求: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第四,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需要条件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四个要求”, 旨在明确地告诉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条件, 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为科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政治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推进各方面的体制创新,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这四个条件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不存在天然关系。也就是说,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去创造这些条件。而这些条件, 实质上就是我们的干部在正确政绩观的指导下所创造的政绩。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需要客观条件, 还需要正确的方法。正象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有效方法, “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切实做到统筹兼顾,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兼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方法。然而, 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表现出怎样的方法论。同理, 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只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才能在认识和处理以上提到的十种重大关系时, 真正做到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科学发展观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2]人民网——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绩要体现在科学发展上,而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长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资源相对贫乏,就业压力大等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当前,我国又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靠发展。因此,政绩首先要体现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不发展无任何政绩可言。而科学发展观所谋求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一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而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更不是单纯GDP数值的上升。因此,要摒弃那种脱离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做法,真正使发展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政绩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上,而不能“见物不见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的政绩应该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在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干部为了片面追求GDP增长,片面追求地方财税增加,对安全责任放松管理,甚至明知问题存在却视而不见、隐瞒不报,导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政绩必然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政绩要体现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眼前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事业。因此,要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的观念,摒弃重局部轻全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察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的观念。只有善于在全局上谋发展,注重各方面工作的整体推进,这样的政绩观才是正确的、科学的。所谓协调发展,就是指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各个方面的发展布局合理、动态平衡。要自觉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全局,以及发展与环境、当代与后代的关系,避免重近轻远,只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少统筹规划的误区,改变那种只管建设不管保护,只顾眼前增长,缺乏长远打算的错误做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四、政绩要体现在统筹兼顾上,而不应顾此失彼。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等。这就要求兼顾地域、城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努力使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衔接,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富裕,走和谐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通过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领导干部的施政实践来体现和实现的。而广大党员干部的施政行为又是在其政绩观的支配下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因此,有必要从教育、考核、任用等方面人手,统一思想,制定规范,奖惩分明,有效地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从而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首先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看待政绩。坚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政绩。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防止片面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各级干部在发展中创造的政绩也应是全面的政绩,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使政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解决创造政绩为了谁、依靠谁、由谁来评判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在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最高目的,而政绩的好与坏、真与假最终也交由人民群众来评判。
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应有的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应有的惩戒。进一步落实群众在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与奖惩任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因为干部有无正确的政绩,有多大的政绩,应不应该奖惩,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鼓励干事创业、支持干成事业的良好干部任用机制,从而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这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的重要举措。各级各地要把好关、定准向,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要求,紧紧跟进、时时俱进、层层递进,切实提高政绩考核“含金量”。
调准方向,定准思路,在“统筹上”紧紧跟进。
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我国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是检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尺度。各级各地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政绩考核工作始终。做好全面统筹、环节衔接、整合优化,健全多元化、多维度、多视角的科学考核体系,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引导干部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党中央关心的时刻关注,党中央强调的坚决落实,推动干部将心思和精力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绩上来。
优化内容,活化方式,在“措施上”时时俱进。
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在考核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要求,聚焦重大任务落实、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创新驱动发展等体现质量效益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对焦调向、优化提升,建立可衡量、可落实、可比较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方式上,坚持分级分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考虑发展不平衡因素,既设“公共项”,又设“加分项”,既重视当前“实绩”成果,又考虑长远“潜绩”贡献,将考核战线拉长、拉近、拉紧,构建多维化、立体化、差异化、精准化的“知事、察人、识人”的分析研判机制。进一步延伸高质量考核内涵,增加群众评价和政绩甄别,注意区分人与事的关联度、主客观因素的权重比,持续推动干部将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新发展实践”。
考出优劣,考出质量,在“效果上”层层递进。
“考”是基础,“干”是关键。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激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指挥棒”功能,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强化结果反馈,让出成绩的地方多出干部,大胆提拔敢负责、勇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及时表彰有能力、有干劲、有贡献的模范干部;大力培养有闯劲、有方法、有本事的潜力干部;坚决淘汰懒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的末位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倒逼责任落实,确保考出压力、考出活力、考出执行力。要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短期需要”与“长远储备”、“整体推动”与“局部优化”相结合,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要制定体现知识化、专业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通知》明确了政绩考核的目的、方向和重点,对各级组织部门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完善考核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要树立正确考核导向。有什么样的政绩考核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唯有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并围绕大方向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才能考出实绩。《通知》指出,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基本依据。这就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在设置考核指标时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细化分解。
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要减轻干部迎考负担。考核要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避免只看材料、只听汇报、只看数字等走马观花、过度留痕式考核,用好平时考核、专项考核等考核方式,注重深入基层工作一线实地走访调研,综合多种考核情况相互补充印证。要减少不必要的考核,减少考核频次和强度,要打破各部门各单位“单打独斗”的考核局面,避免重复考核、多头考核,删繁就简,在考核上切实为基层减负,特别是减轻基层干部迎检负担,确保考出真水平、真成效。
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考核干部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一票否决”不是一个筐,不能啥菜都往里装。容错纠错机制不是干部逃避责任的避风港,要严格规范容错纠错操作程序,包容干部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方面的小过失,为能干事、敢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关心关爱干部,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干部
舞活指挥棒。选人用人前提在于察人识人,考核作为“硬杠”要核实核准,切实发挥指挥棒引领作用,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核实政治素养,突出政治标准,把政治上强不强、合格不合格摆在第一位,严格落实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作为政治表现基本要求来核实,把政治标准贯穿始终。核准干部实绩,聚焦考核对象职责职能,创新考核内容与方式,分层分类、科学归档管理,干部干事创业在日常,履职奋斗在日常,要注重平时考核,把考核结果鲜活起来,掌握干部的“活情况”“新变化”。综合运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四项内容,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重大项目推进、艰苦复杂环境和锐意改革创新“四个一线”考核干部,不断提高干部考核有效性,组织人事部门掌握干部实绩的准确性。
抓紧风向标。用干部考核指导干部开展工作,推动干部积极思考“考什么”“干什么”,“怎么考”“怎么干”,用考核筑牢基本要求、划准标尺高线、分清实绩梯度。把准方向吹好风向,展现“清”“正”“新”的干部考核风气。风向“清”,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着重考核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清晰明确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引导广大干部和党中央始终保持同心同德、砥砺同
行,促使各级干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风向“正”,将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追责问责等紧密结合,正确看待考核结果,要明白考核不是“压担子”而是“稳落实”,不是“高压线”而是“起跑线”。风向“新”,适时改进考核方式与内容,要全方位立体化的考核干部,不拘泥于个别谈话、实地调研、综合研判、单位报告等成熟的考核方式,同时也要注重干部八小时外的政治表现、道德品行,把考核下沉落实到各方面。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强化组织部门主责主业意识,做好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工作衔接,力求简便高效,力戒形式主义。这一要求,也高度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所指出的,“坚决克服干部培养中的形式主义,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他们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这一重要讲话精神。
作风漂浮不仅贻误工作,更从根子上背离了党性,最终会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公信力。即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于各级组织部门及其组工干部而言,自当在同级党委的领导把关下,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精神,在政绩考核工作中努力做到“三个始终”,力戒形式主义,充分发挥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杜绝政绩考核形式主义问题,根本还在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站
位和工作水平。特别是要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增强为党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认识新情况、解决新矛盾的能力,自觉抵制政绩考核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永葆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政治本色。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各级组织部门是整治政绩考核形式主义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具体实际,摸清实际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特别是要主动聚焦各级为了应付政绩考核,可能搞出来的形式主义的问题。比如,为了应付组织上的政绩考核,精于空泛的表态,具体行动上“蜻蜓点水”;突击应景造势,具体工作上“华而不实”,文件材料很丰满,现实成效很骨感;对上对下敷衍塞责,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不认真、不彻底,在执行党中央硬性规定上打折扣、搞变通;官气十足、颐指气使,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问题”,映射出的却是政绩形式主义的“大问题”,各级组织部门在开展政绩考核工作时,必须一抓到底,进行精确施策和靶向整治,确保政绩考核工作实之又实,全面发挥政绩考核工作的“风向标”作用。
始终强化领导把关。各级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领导把关作用,对同级组织部门在政绩考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政绩考核中出现的应付考核的形式主义问题也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彻底铲除政绩考核形式主义滋长的土壤,切实让被考核的地方和单位相关领导干部不敢
通过近年来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的学习,再加上这两天的集中学习,自己对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了更深的体会,对“树什么样的政绩”、“为谁树政绩”、“如何树政绩”等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弄清楚“树什么样的政绩”、“为谁树政绩”这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清晰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本质和灵魂。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谋政绩的观念,就要心里装着群众,尽职尽责地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去不懈努力。要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追求价值的第一动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实现群众的愿望。要始终心系群众、为了群众,真正把心思放在事业上,把主要精力放到察民情、连民心、帮民富、解民忧上,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满意的实绩。因此,我认为树立牢固的政绩观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处理好是与非的关系,在提升政治能力中树立正确政绩观。
如何对待政治上的是与非,考验政治敏锐性,反映政治立场这个核心问题。旗帜鲜明讲政治,就要在思想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坚决杜绝态度含糊、立场动摇,甚至口无遮拦、妄议中央等“四个意识”不强问题;要严厉纠正政治学习不自觉、不认真,组织生活平淡随意、流于形式等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问题;要严格整改重业务、轻党建,主责主业不突出等党建工作弱化淡化虚化问题。增强干部政治能力,组织部门就要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贯穿始终的根本要求,以党建责任制落实、加强理论武装、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举措为抓手,引导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动形成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二、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在践行为民宗旨中树立正确政绩观。
当官为了谁,决定着当官怎么干。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暮雪朝霜、治理“三害”;杨汉军生前从不为亲戚朋友打招呼,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从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心怀大我,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始终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就会心底无私天地宽,就能践行宗旨、摆正初心、校准使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时代的认可;相反,心藏小我,把思想禁锢在“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的小格局里,所谓的政绩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会走上歪路邪路。党员干部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更加注重基层、关心基层、回应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满不满意、支不支持作为重要检验标准。三、处理好潜与显的关系,在发扬奉献精神中树立正确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为了快出政绩,热衷于见效快、影响大的工作,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寅吃卯粮的“负债工程”,群众对这样的行为最反感。潜是显基础,潜绩扎实牢固,显绩才能行稳致远;只有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舍尺寸之功,不捐毫末之益,真抓实干、不懈奋斗,政绩才能经得住实践、人民、历史检验。要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识别干部,既看工作时间表现、又看“八小时”之外行为,既看一时一事、又看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做到潜绩与显绩共衡量,对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把那些善做潜功、甘于奉献的干部发现、使用起来,真正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看政治表现,淬炼明晰辨理的“火眼金睛”。要站在政治的高度考察干部、审视工作,挥舞好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引导广大干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将高质量推动各领域工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根本标准,深入检视扶贫、民生、人才、科技、经济、党建等各领域工作是否取得实效,严厉杜绝虚假政绩工程,防止劳民伤财、不利于百姓休养生息的情况发生。
要将政治标准作为最大的标准考核干部,让党的科学发展理念深植于心,切实强化宗旨观念,把政治品德高、政治素养好、政治能力强、政治纪律严的干部发掘出来,进一步培养使用,将作风虚浮、信念缺失、思想腐败的干部树为反面典型,奖惩并重,以清明政风带清朗作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高质量发展。
看平时状态,定好干事创业的“基准调”。科学的政绩观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绩考核必须考准、考实,多看干部的平时表现,通过实地调研、随机抽查、个别群众访谈等多种形式结合,考实绩、核实效,树立正确干事创业导向,让广大干部把工作做在日常、把功夫下在平时。
要引导激励干部培养塑造“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博大胸怀,以“我将无我”的高尚情怀真正服务于民,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消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等事业发展不利因素滋生的土壤,维护健康长效的生态环境。
看战时担当,选拔能打胜仗的“英雄队伍”。正值脱贫攻坚决胜收官之际,“时代楷模”黄诗燕同志却与世长辞,“他为脱贫而来,也为脱贫而去”是对他的真实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用好政绩考核“平面镜”,注重实绩实效。政绩考核既要注重考核一时,又要注重考核平时,用好“平面镜”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观察干部“七种能力”,全面客观深入地掌握干部工作实绩。
把考核的功夫下在平时,学会读心术、察人术、沟通术,通过从干部日常工作现实表现中全方位了解其德能勤绩廉,从工作实绩细微处、近距离考核其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成效,在细节中考准考实干部,做到以成效说话、让实绩挂帅。
用好政绩考核“放大镜”,提振干事“精气神”。政绩考核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才以壮筋骨,用好考核“指挥棒”和“监督器”作用,形成公平公正的考核风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要用好干部考核“放大镜”,既关注干部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表现,也注重在急难险重之际将敢闯敢冒的干部验出来、选上来、用起来,充分发挥考核“选对一人,激励一片”的“风向标”作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局面,让为官有为的干部受表彰、得实惠、有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用好政绩考核“透视镜”,击中人民满意靶心。“党员干部鞋上有多少泥巴,只有人民群众心里最清楚。”各项工作开展都必须紧紧抓住群众满意度这个着力点和落脚点,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为引导党员干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方向,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发挥职能作用的行动指南。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
知事识人,重在考核。新时代,新要求,新担当、新作为。对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政绩考核也要紧跟新时代步伐、紧贴人民期盼,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突出考什么、怎么考、如何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断提升党员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突出“考什么”,在细化指标上提升考核“精准性”。考核指标是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和核心内容。考核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要突出政治标准、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政绩评价的基本依据;
要对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考人与考事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潜绩与显绩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充分考虑地方和部门工作性质、职能职责特别是关系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放管服改革、提供公共服务等的实际成效,科学分级分类精准设置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社会评价等考核指标,引导党员干部找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突出“怎么考”,在以民为本上提升考核“人民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政绩考核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考核方式,增强政绩考核群众参与度,在政绩考核中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要坚持一时和一贯考核相结合、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专项考核相结合,充分运用巡视巡察、审计等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贯穿于考核的全过程,把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标尺,防止考察失真、用人失误。
突出“如何用”,在奖惩分明上提升考核“实效性”。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政绩考核的最终目的在于奖勤罚懒,鞭策后进、鼓励先进,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要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提拔重用、职级晋升、培养教育、问责追责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要建立考核结果公开制度,把政治坚定、人民满意、实绩突出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不断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激情,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干事创业氛围。要加大对政绩掺假注水行为的惩治力度,树立正确的政绩和选人用人风向标。要建立完善优化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篇二】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这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的重要举措。各级各地要把好关、定准向,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要求,紧紧跟进、时时俱进、层层递进,切实提高政绩考核“含金量”。
调准方向,定准思路,在“统筹上”紧紧跟进。
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我国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是检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尺度。各级各地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政绩考核工作始终。做好全面统筹、环节衔接、整合优化,健全多元化、多维度、多视角的科学考核体系,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引导干部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党中央关心的时刻关注,党中央强调的坚决落实,推动干部将心思和精力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绩上来。
优化内容,活化方式,在“措施上”时时俱进。
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在考核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要求,聚焦重大任务落实、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创新驱动发展等体现质量效益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对焦调向、优化提升,建立可衡量、可落实、可比较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方式上,坚持分级分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考虑发展不平衡因素,既设“公共项”,又设“加分项”,既重视当前“实绩”成果,又考虑长远“潜绩”贡献,将考核战线拉长、拉近、拉紧,构建多维化、立体化、差异化、精准化的“知事、察人、识人”的分析研判机制。进一步延伸高质量考核内涵,增加群众评价和政绩甄别,注意区分人与事的关联度、主客观因素的权重比,持续推动干部将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新发展实践”。
考出优劣,考出质量,在“效果上”层层递进。
“考”是基础,“干”是关键。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激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指挥棒”功能,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强化结果反馈,让出成绩的地方多出干部,大胆提拔敢负责、勇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
及时表彰有能力、有干劲、有贡献的模范干部;
大力培养有闯劲、有方法、有本事的潜力干部;
坚决淘汰懒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的末位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倒逼责任落实,确保考出压力、考出活力、考出执行力。要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短期需要”与“长远储备”、“整体推动”与“局部优化”相结合,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要制定体现知识化、专业化的领导干部职位“说明书”,有针对性进行培养锻炼,形成一套科学的“识、考、用、管”体系,为“新发展实践”蓄足后劲、提供动力,持续推动干部在高质量发展中扛重活、打硬仗、创实绩。
【篇三】
“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举措,通知第三条提出,“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为切实服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主观感受,我认为党员干部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切换视角,从我“怎么看”,到“群众怎么看”,实现党心民心融通。开展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无论对于组织考核的上级部门,还是对于被考核的基层单位,都要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始终,都要注意摆脱“本位主义”的困扰,实现视角上,由注重个人“怎么看”,切换到“群众怎么看”,设身处地,坚持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评价,注重体察群众的主观感受,让干部的“好中差”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一个个具体群众的话语中、认可之中水到渠成一般自然得出。让评价结果更加反映人民的“感”,让评价成绩更加体现人民至上理念,努力实现党心民心的融通融合。
拉长视线,从“过去群众怎么看”,到“当前群众怎么看”,注重把准群众的“感”。每个地区、每个行业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和群众交流沟通的频次也自不同。考核贵在精准,必然要求对照新发展理念,精准设置反映行业和地区特点的关键性、引领性指标,试行分级分类考核。在此过程中,不光要看这部分群众怎么说、怎么看,也要看这部分群众过去怎么说、怎么看,要建立考核的“延长线”,更加全面、辩证、清晰地体现出干部工作的演进。要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重点查看干部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在群众心目中形象的演变,将日常考核和综合考核,将重点考核和一般考核结合起来,考察群众对干部政绩认同的演化曲线,辨识出干部究竟是上任伊始的“三把火”冲动到泯然众人,还是“慢工出细活”地高质量推进?将隐绩和显绩从群众细微的“感”之演变中亮出来,更加全面客观反映出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提高站位,从“发现问题”,到兼顾“解决问题”,立足于提升群众的“感”。考核千万条,服务群众第一条,助推工作第一条。开展政绩考核,既要考出干部的实绩,也要点出问题和不足,促进问题改进。将着力点放到兼顾“解决问题”,促进群众受益,群众“得实惠”上,我认为是考核题中应有之义。考核点出的问题,要限期整改,促进问题解决,而绝不能落在纸上、挂在口上,绝不能一考了之。要建立问题的跟踪落实机制,让能够短期解决的问题立刻得到纠正,让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并力促问题最终解决。只有将考核中群众提出的问题、发现的问题切实放在心上,把群众的问题真正当做问题来一件件解决,才会在问题的纠正和解决中,不断提升群众的“感”。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政绩考核就要确立鲜明群众导向,让干部的政绩在人民群众“感”的提升之中愈加丰富、充实。
【篇四】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充分发挥好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突出政治性,把握群众性,聚焦科学性,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以科学高效的政绩考核推进高质量发展。
用好政治“标尺”,把牢正确方向。党的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除了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建设,坚守政治方向这个“生命线”外,组织人事部门也要当好“把关人”的角色,精准识别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素养、政治表现,对那些不能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人,坚定予以“一票否决”,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
用好民心“标尺”,瞄准发展实效。“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用好民心标尺,就是要把群众满不满意、拥不拥护作为重要标准,善于用群众眼光来识别干部。作为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理解群众、融入群众,常怀忧民、敬民、惠民之心,带着真情实意与群众打交道,与群众成为真正的朋友。对标民生保障目标考核任务,全力投身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用解决问题的实绩实效取信于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用好科学“标尺”,定出公平标准。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考准考实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根据职位高低、岗位职责、工作内容等,结合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的管理制度,在加强日常考核的基础上,制定目标清晰、量化明确、易于操作的考核标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精准考核。此外,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将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奖励惩罚的重要导向和依据。“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用活用好政绩考核的标尺,激励引导广大干部不断提高想为的思想觉悟,激发勇为的工作激情,增强善为的真才实干,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篇五】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知轻重长短,才能做到物尽其用。物如此,人尤是。要聚焦目标任务立正“考核标尺”,丰富“考核形式”、释放“考核能量”,做好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工作,做到知人善任,推动高质量发展。
考核标准要“立正”。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考核领导干部就要把事业推进作为硬杠杠。推进党的事业首先要站稳政治立场,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与民同心,不搞两面派、不做双面人,在思想上、行动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考核干部首先就要从政治上考,看一个干部能否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能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能否自觉加强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坚定政治立场。推进党的事业要见成效,把实绩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结合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与领导干部职责要求,看一个干部能否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抓住工作重点出实招、出稳招,推进党的事业向前发展,能否重视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找准破解难题的切入点,用温度和力度提升人民幸福感,筑牢党群干群“鱼水情”。把考核标准立正,从党的事业高质量发展出发,公平公正地考核干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
考核方法要“四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方法考准考实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一要从重视定期考核向日常考核转,避免“不提拔不考察”“不换届不考察”的现象发生。日常考核能及时发现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干部提醒,避免小错误变成大问题,同时日常考核能及时对干部取得的成绩给予积极反馈,激励干部乘势而上,再创佳绩。二要从重视座谈考核向实地考核转,深入工作一线实地查核,避免“王婆卖瓜”的问题。通过座谈会了解到的只是干部的工作概况和表象,只有深入实地,去看成效、找问题、听民声,才能确保考核的真实性,提升组织部的公信力。三要从重视领导评价向群众认可转,把群众作为考核干部的“硬指标”,听真实的声音,才能提拔实干担当的好干部。四要从单一考核向多面考核转,“听其言,察其性,观其行,考其智”,不能被漂亮的工作“数字”和完美的书面报告蒙蔽考核的眼睛。充分运用政府督查、巡视巡察、审计、信访等成果相互补充印证,确保考核高质量,从而推动发展高质量。
【发展观政绩观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政绩观发展观12-03
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09-17
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09-08
学习科学发展观整改阶段心得体会09-21
医院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10-10
农业工作者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06-23
第一阶段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11-21
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做忠实执行者10-13
信用社(农信社)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