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中学

2025-03-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记忆中的中学(精选8篇)

记忆中的中学 篇1

我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三年,1975年2月到**中学当了民办教师,到1978年2月上大学整整三年的时间。当时这所学校是公社的联办初中,叫**公社龙口中学,后来改名**中学。那里,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永不忘怀的思念。

**中学的校址就是我上高小时的院子,以前也是一座寺庙。那是一处风水很好的地方,相对的地

势很高,南面的院墙是一堵高高的护坡墙,有十几米高吧,用青石砌成。校门朝南,进校门要爬一段坡。进校门的第一进院子的西边是教务处也是校长室,学校的领导在里面办公。从教务处的窗子向南望出去,可以眺望村庄层层叠叠的农舍,冬季之外,看到的多是绿葱葱的树木。向下看则是一座春节各村来汇演节目的戏台,戏台旁边是泉水池子,那泉水清澈甘甜,常年涌流不断,村里的人都到池子里挑水喝。春节前各家都做豆腐,外村的人也来这里挑水。学校护坡墙边下是青石路,路旁有一个青石做的龙头,一年四季泉水源源不断地从龙嘴里流出来,大概这就是涌泉寺和**的来历吧。

第二进院子是办公区,南边三大间是原来涌泉寺的南殿,那时叫大办公室,教语文、物理和化学的十几个老师都在里面办公。东西各两间小殿,东边两间是数学组,西边两间是艺体组。北边的房子叫大殿,也就是原来庙的主殿了,用作教室。这些都是原来庙宇的建筑物。在这进院子的东边和北边,有二十来间教室,多是庙宇改学校后新建的。东南方向是操场,也只是一个篮球场。学校的大操场是在西门外的螃蟹山下,与学校大约有300米的距离。大操场东面和南面紧邻小河,北面和西面是龙四村的菜园子,环境非常优美。学生们上体育课时,要沿着铺石路,经过戏台,出西门,过小桥,然后到达操场。

我虽然是在这所学校当教师,但我在那里却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在十年浩劫中上的中学,所学到的知识还达不到现在初中的水平,现在想起来确实是误人子弟。但当时小学办成了初中,初中办成了高中,又没有师范院校甚至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也就只好由我这样的来充数了。入校以后也没有培训,教学组长指点一下就上课。备课就参照教学组长或者同事的备课本,讲课就模仿当学生时所看到的老师的形象,照此办理,如此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复习甚至学习了中学知识。后来恢复高考时我考上了全国的重点大学,与这三年当民办教师的经历是不无关系的。

我所说的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却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方面,更多的是学校里的老师们在做人做事方面给我做出的榜样。有许多的人和事是我终生难忘的。

学校里年长的老师有两个人,司继祥老师和董长广老师,他们是我最敬佩的楷模。他们都是文革前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是科班出身的公办教师,大概以前也只是教小学。公办教师在当时的学校里大约占到半数以上,科班出身的可能不到一半了。可能是年龄或者经历的缘故,司老师和董老师都是很敬业的,他们执着于工作,醉心于业务,勤恳于教学,在那种信奉读书无用的年代,他们在用心做着事业,是很难能可贵的了。

继祥老师有两本厚厚的词典,一本是现代汉语词典,另一本是汉语成语词典,从封面的磨损程度来看,这两本词典已经跟随他多年了。他总是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两本字典放在他随手可取的地方。那个年代,这两本词典是难得的教学工具书,几个语文老师也会时不时的拿过去用,就像用自己的一样。有一次,继祥老师给一个同学解释“对象”这个词,他翻开厚厚的汉语词典,循循善诱地说,你看,对象不仅指恋爱的对方,还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者事物。并举例说,学生就是老师教育的对象,说的学生频频点头称是。

继祥老师长者风范,待人宽厚,热心地帮助别人。记得我们家盖房子的时候,他还去帮工,也就是做小工,搬砖上泥样样都干,那时候他大约已经接近50岁了吧。还特别的勤奋,除了勤勤恳恳的做好教学工作,也热心于其他的公务活动和劳动。那时候还没有集中供应暖气,学校里冬天取暖是烧火炉的,司老师每天早上早早的到学校里捅开炉子,把炉灰挑回家去垫到猪圈里,以后作为肥料用。我大学毕业工作后曾经给继祥老师寄过贺年卡,还让别人给他捎去过挂历,他也给我写过一封信。令人痛惜的是他在60多岁时就去世了。

长广老师在艺体组,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给我上过美术课,当时是给学生上音乐课。学校里有文艺宣传队,长广老师是指导教师,为了指导学生排练节目,起早贪黑,周末加班,宣传队多次在区里获奖。长广老师因为和蔼可亲,深得学生的爱戴。

1986年我国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我当民办教师时小学升入初中已经是一锅端了。初中升入高中实行推荐,推荐的条件有学习成绩的因素,更多的却是家庭出身和社会背景。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够上高中,就是上了高中毕业后也是回家务农,要想被推荐上大学那就需要更深厚的背景了。所以学生对学习并不热衷,没有很强的求知欲。回想起来,当时的老师们的知识,也就是初中至多高中的水平。学校的领

导和老师们也说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可是我们哪里有一桶水啊,给学生的也就只有半碗水了。但是我觉得老师们都是很负责任的,用心地备课上课,把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地传授给学生们。

我的第一个教学组长是司书平老师,我刚到学校时,他认真地帮助我备课,教导我怎么为人师表,怎么要求学生。在教学上,他是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老师。学校在1976年

办了一个高中班,书平老师任班主任和数学课老师,恢复高考后这个班就遇到机会了。书平老师在这个班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一天到晚靠在班上,差不多就是同吃同住同学习了,他倾注了那么大的心血,是希望有所收获。但是这个高中班的学生是从区属的中学招生后剩下的学生中选拔的,水平自然要差一些,再加上师资等等原因,这个高中班没有人考上大学,书平老师的失落感肯定是很大的。后来书平老师得了肝病,三十多岁英年早逝。我那时在南方上学,没能见他最后一面。回想起他对我的帮助,回想起他为学校所付出的汗水,我只能真诚地祝福他在天堂安息。

大约在1977年的秋末冬初,我们从消息灵通的冯艳春老师那里听到消息,国家要恢复高考,大学要考试招收学生了,没有老爹当干部也可以上大学了。我们几个年轻的还有一个老三届的老师开始复习准备考试。开始时学校领导看到我们学习高中的课本挺高兴的,以为我们是为学校以后办高中而充电呢,岂不知我们的野心更大。后来领导也默许了我们,毕竟文革10年后才有这么一次机会。好像没有现在学生这么努力和辛苦,能找到的书籍也很简单,就看看书做做习题。我们参加了10年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南方的一所重点大学,一个年轻的同事也是我在学校的最好朋友王传道考上了北国的一所中专,那个老三届的老师考上了师专。我们上了学,也为学校挣了光,当时所有的人们都关注着那次高考,**中学有3个老师考上大学,在那个公社里也是一件备受瞩目的事情。

记忆中的中学 篇2

一、坚定信念, 锻炼记忆

人的记忆力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 如有的学生看到难记的东西就“头痛”, 这大多是由于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反应。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的某些因素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与人的信念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人的大脑如同健美运动员的肌肉, 越练越发达。一旦你形成懒散的记忆习惯, 你的大脑将会慢慢生锈、腐蚀, 遗传因素再好, 环境再好, 也是无济于事。

二、巧用方法, 提高效率

记忆方法很多, 但重要的是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 这要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 思而疑, 疑然后悟。理解了再背就能增加信息量, 能触类旁通, 历久不忘。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 那就更好了。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如下几种:

(1) 规律记忆。

化学知识多而散,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挖掘其规律。如初中化学对于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都是从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检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研究。再如讲到酸碱知识的时候, 先介绍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然后总结出酸碱的通性, 对于其他酸碱可以照着这些通性去认识。

(2) 对比记忆。

“对比”是识记知识及应用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只有比较才能区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理论、实验就可以运用此方法, 寻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区别与联系, 抓住其内在属性。如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中相同点是纯净物, 不同点是元素的种类。再如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 可以比较三者的实验装置异同, 实验步骤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 对任何易混淆的知识点都能清晰地认识, 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 知识的掌握也就比较准确。

(3) 口诀记忆。

初中化学中有很多知识容量大, 记忆难, 但又要常用。教师根据教材可以编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来背, 口诀要求简洁明快, 新颖独特, 记忆方便。如常用的化合价可编成口诀:一价钾钠氢氯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二四六硫二四碳, 三铝四硅五氮磷, 铁有二三铜一二。

(4) 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 提高兴趣, 我们记忆时要采用趣味记忆, 把无趣变有趣, 无味变有味。如初中阶段的四种基本反应:化合反应A+B=AB (多合一, 结婚) , 分解反应AB=A+B (一分多, 离婚) , 置换反应A+BC=B+AC (取而代之, 第三者插足) ,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相互交换, 换婚) 。再如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 我们可以记为“父亲”。

(5) 要点记忆。

将比较复杂的概念、操作概括成要点, 使记忆简单化。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可记为“查、装、定、点、收、移、熄” (谐音可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试管中装入药品,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 收———收集气体, 移———导管移出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

三、适当复习, 强化记忆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爱宾浩的遗忘曲线, 遗忘总是先快后慢的, 所以要及时复习旧的知识, 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 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 变换复习方法, 使记忆具体化。学习就像牛吃草, 多次咀嚼, 反复吸收才能被完全消化。

我的中学记忆 篇3

2014年11月的某一天晚自修结束后,我照例到学校边上的105路公交车蛟翔巷站候车,遇到了我班上的学生林佳瑶,她比我早一两分钟到站头。我是坐两站到九山公园站下,她要往西坐十几站到黄龙站下。

车还没来,我们边候边聊。我心疼地说:“佳瑶,我们高三晚自修放学已经9点,向老师问几个问题,再整理整理,走到站头候车,起码九点二十多了。车要再来得慢些,到家基本就是10点多了。回去一旦还得学习,那就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了。”没想到她真得回答:“老师,有时候我是没洗,没时间洗,就熬一夜不洗。”佳瑶是个十分懂事勤奋的孩子,在学习上本本分分,认认真真,坐在教室第一排,就在我眼皮底下,我看她是整天都十分专注的。跟我说话的时候,她手里还拿着书,我来之前,她就是在那样昏暗的路灯下,立在站头,低头看书。听到这话,再想到她手中的书,我忽然就不说话了,我想,她的时间比我的宝贵,我多跟她聊一句,她回家后学习的时间就延迟一点,聊多了,就影响她的洗澡了。我于是戛然打住,和她一起站在浓密的大树下,在昏暗的灯光中,彼此默默,静等105从远处开来。

后来好几次碰到和她同坐105,我坐到九山公园站下车时,她手里都还一直拿着书,低头看,只在我走出下客门时,她才抬头和我挥手告别,微微一笑。她真不容易,她真是一个好孩子。她是真的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她不是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孩子,她不是那种听得见牛皮看不见行动的孩子,她也不是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孩子,她更不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我真想亲口告诉她的父母,不管她眼前的成绩如何,高考的结果如何,在这一年的全部时间里,千万不要再多给她哪怕一点点的压力——哪里还忍心给她压力呢?她已经深知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人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疯狂卖力的干劲,所有狭义的短时的功利性评判都影响不了她的人生走向真正的华丽和矜贵。

这一年,还有很多很多和她一样不容易的高三生,在与时间赛跑,与生命对话,与理想相望。这一年的以前的很多年和这一年的以后的无数年,都有一批一批这样不容易的高三生,在奋然而前行,在冲向那条将挤着千军万马的独木桥,成为中国社会每一个炎炎的夏天最壮观的景象。

比起狭隘而没有理性地批判高考,我更倾向于赞美和夸大一段奋然前行、热血沸腾、刻骨铭心的岁月本身的价值。是高三让人生才完整,人有这样一段疯狂洒汗的经历,我总想,不是什么坏事。毕竟,它会成为你人生所有片断的有益的参照和激励。毕竟,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我想起自己在私立名校浙鳌高中读书的时候,也是一度疯狂奋然。我比我的学生佳瑶还要极端,她是有时候忍一晚没洗,我是到了高二高三一直坚持4天洗1次,几乎从没打破这规律。我仔细回想这段勒着时间的裤腰带读书的日子究竟为何疯狂到这般地步,答案确实只有一个:为了省出更多的时间学习。4天洗1次澡,就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这无论在现在还是在过去,听来都有些荒谬了。我回想这段经历,努力为它还原一段最真实的注脚,梳理发现,大概是这样两个原因:一、浙鳌的学习氛围本身就实在太疯狂,大部分人选择这个学校就是来拼命的,就是为了来走一段能隔绝喧嚣、心无旁骛的读书生涯;二、高一在中下流蹲了一年之后,我狠下决心在高二玩命去追赶超越,誓言一定要为父母争光——那时候的想法真就这么单纯,很有史铁生在《我与地坛》所言“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的况味。那怎么追赶超越呢?我细想,我本非在读书上幸有天赋的人,那就笨鸟先飞呗,比别人多花时间才是硬道理,我那时几乎把这一点当成了我的终极信仰来遵守,我没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这一条,还有什么可以拿来当成我追赶超越他人的突破口。于是,就这么愉快地和自己约定:4天洗1次澡,3天都不行,如果难受,如果脏,如果痒,忍着。我又想,死不了人的事情,终归算不上大事。

当然,这可不是什么值得标榜的“好习惯”(最直接的后果是可能身上会痒会臭,室友、同学可能会被熏到,好在我整体上还比较“保洁”),我也从不曾有标榜它的企图,但这段慎独自律、咬牙坚持、到处挤牙膏、一心扑在学习上的时光,及它后来带给我的勇毅与坚韧,是真真切切的。那时候,还同时下了一个决心:所有的体育课,报个到之后,能逃都逃,逃到教室去学习。当然,这好像也不是什么“好习惯”(最直接的后果是可能体质会变差,对高三这场持久战来说还是不可取的),但那段见缝就插针、一周两次跟体育老师“捉迷藏”偷时间的冒险,及它后来带给我的惜时如命、凡事力求高效的品质,也是真真切切的。从那时到现在,我比谁都追捧“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我比谁都感激高考这条公平的出路,我也比谁都坚信靠天靠地靠老子都不是好汉,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何况,家境非富不贵的我也只能靠自己了!我自己再不疯狂,我就真的只能淹没在红尘中了。每次回想这段时光,我都庆幸,我竟然能在18岁之前奉守了这样的信条,用了这样的精神去为我的人生做出交代。

在浙鳌读书的人更不会忘记,何必团校长(1995年他创办了浙鳌,一直担任校长至今)每天早晨要求全校学生必须在12分钟内洗漱完毕跑到操场排好队伍的铁律,12分钟一到,他就会喊“全体立正”,这个时候,所有还没到达队伍的同学,跑到哪里就在原地站住立正,不得继续前进,事后还得有好一番教育。12分钟,一层楼30来个寝室,240来人,就一个洗漱间,10来个水龙头,所有的人也必须得在这样紧巴巴的条件下一口气完成洗漱、穿衣、叠被、摆鞋,一样不落(否则……你懂的),浙鳌人是这样被教育懂得什么叫“惜时”的。每天早上6点12分,一旦发现全校有几个人动作慢了,何校长就会拿着话筒大喊:“再慢一点就要迟到了,这么危险的事情,太可怕了! 我们已经N天没人迟到了,要是你们迟到了,这罪有多大!”浙鳌学子回顾总结“何校长语录”的时候甚至还搬出了“迟到,杀了你的头也抵不了你的罪”这句压箱底儿的何氏经典!也足见印象之深刻了。如今想来,虽有几分喜剧味道,但却如此真切地镌刻在了我们每一个浙鳌人的血液里,成了我们永恒的优良的惜时基因,甚至,也就成了我们“疯狂”的基因。

闭上眼睛,堵上耳朵,时间也会流逝。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年少。莫怨尤,莫蹉跎,“即便深陷困苦,我们也要努力让自己相信: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每每看到班上的那个同样坐在第一排的男生每天晚自修总不住地回头看教室后面的挂钟,数着放学的时间,我就心痛不已,哑口无言。我知道,如此茫然的孩子也还有很多,一如佳瑶那样信奉“时间就是生命”的孩子也很多一样,我不知道每一个个体的那样的茫然究竟都出于何因,在这个竞争没有最激烈只有更激烈、就业形势总体严峻的年代,我为佳瑶这样清醒始终、高度自律的孩子庆幸,更替那些身在高三还茫然无措的孩子深深地担忧。我倒但愿佳瑶这样的孩子要走走停停,忙里偷点闲,偶尔坐下来犒劳犒劳自己,而那些还在不住回头看教室后面的挂钟数着回家的时点的孩子,该要对自己狠一点,再狠一点,把自己逼一逼,鞭策鞭策,甚至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如此,生命方能超越凡俗,再不疯狂,你们就真得老了。那时候你们或会愧悔:在该血气方刚、奋然前行、埋头苦读的岁月,却硬是选择了荒废。而比这个更加致命的是,人在荒废蹉跎的岁月里,挫伤了自己奋进与搏击的善根,助长了自己躁动与浮华的气焰,从此难灭。

高考篇——那年高考,母亲送考送项链

2014年6月2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和妻子抽空回了趟平阳的老家,宴请至亲来我家吃酒,以庆我乔迁之喜。席上,三叔和我同桌,挨在一起,吃喝谈聊间难免说到他的儿子林甲进几日后参加高考的话题。

堂弟3年前以优异成绩考进名校县中平阳中学,初进平中,面对如云高手,成绩仍居上游,叔和婶也喜笑颜开。但到了高二高三,堂弟也沉迷手机,搭了不少时间进去,据叔和婶说,他常是午夜时分还在埋头苦按手机,成绩一直滑落到段200多名,至今未能再回上游。每次见到我,叔和婶都心急如焚,一番苦诉。叔读过一两年的小学,婶没上过学,他们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压在儿子身上,到处做工,疲惫不堪,叔如今更是骨瘦如柴,但心情爽朗,日子过得相当有奔头。

我深知叔的不易,3个孩子,大女儿马上浙工大毕业,小儿子又要上大学了,他闲不下来,也闲不起。堂弟虽是沉迷手机,但他出身寒门,终是懂事的孩子,对此他深知其错,也后悔莫及,还常能对我叔和婶坦言其疚。于是我就劝叔、婶说:“县中的200多名都是要上重点的分子,要放在普通的高中,他都不知道高居榜首到哪里去了!我们心放宽些,孩子自己能认识到错误了,那我们就别给他压力了。”叔和婶笑笑,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他们怀揣满心的期待,也夹杂些情理之中的慌张。记得2012年江苏高考卷出了一道好作文题“忧与爱”,很适合在这个地方写一写,面对孩子,父母的忧即是爱,爱常生忧,父母的“忧”与“爱”从来都如影随形。我记得,那道作文题举了3个材料,极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其中一个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还有一段是罗曼·罗兰的名言:“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我不止一次地在严肃而又压抑的高考考场里监考那些或紧张或从容的考生,在我监考过的很多考场里,我都可以轻易地透过窗户看见考点学校的大门口、围墙边,那些扎堆席地而坐甚至在热烈的阳光下曝晒、紧张焦急甚至步履茫然的家长,我读得懂他们的忧,他们的爱。

我又一次想起2001年的7月,母亲和大哥陪我度过两天高考的故事。我是到异校考试,为了离考点更近一些,节省路上时间,我必须住在考点附近的二姑家,母亲当然就放下生意,要来全程陪护,照顾我的方方面面了。她知道我住在别人家里很难得到悉心的照料,她知道我喜欢吃她烧的菜,她知道我喜欢吃她炖的补品,她知道她得陪着我,给我鼓励,给我减压,给我最好的后勤保障。姑姑是主人,她尽管烧她的待客之菜,母亲则另外给我特地烧几个我爱吃的,譬如各类蔬菜啊,小黄鱼啊什么的。晚上就给我吃她亲手做的炖品,她要让我场场考试都精神抖擞。她也总会问我下一顿想吃什么,明天想吃什么,她还会问我喜欢哪种烧法,她大概想把我住校3年没有什么机会吃她的家烧的遗憾给一齐补上。每场考试母亲和大哥都坐三轮车送我去考点,又在考点门口坐三轮车接我回去,虽然考点离二姑家也就十几分钟的步行距离,可母亲绝不允许让我在路上曝晒中暑的。

在母亲做的这么多事情当中,我最难忘的,仍是她在我正要去二姑家的那天,特地到我学校来,给正在紧张复习中的我送了一条金项链。这条金项链她是真送得急,明明我马上要整理行李去二姑家了,刚刚到我学校镇上的她也要先给我送项链,再去二姑家。这条项链是外婆送给她的四十寿礼,于她可十分贵重。母亲从来没有戴过什么金银首饰,我上高中那些年又是家里最困难的几年,那条金项链是家里唯一贵重的贵重物品了。而且这链子是外婆拿着去庙里求过愿的,上面有外婆对我母亲的温情的祈福与祝祷,其意义就更非同一般了。

母亲要我高考那几天戴上这条项链,戴着它进考场战斗,母亲像揭示一个天大的秘密般笑着告诉我:“我昨天刚刚拿着这条项链去庙里求过愿,这链子能保佑你考出好成绩,这两天考试你都戴着!”母亲是个蛮认真的佛教徒,她很信这些,而我什么教都不信,还常常和母亲顶嘴,笑话她迷信,嫌弃她折腾,说道她成天整些没用的,但那一天,我啥都没说,笑笑,就收下了母亲的“厚礼”,当即戴在脖子上,母亲露出满意的笑容,似乎卸下了一身的紧张与忧虑。她深信她的儿子戴上这条她去佛庙求过愿的金链就能沐浴佛祖的庇佑与眷顾,就能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稳步向前,鱼跃龙门。母亲的虔诚在这样的时刻深深地感动了我,并给予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力量。与其说我是戴上了神的庇佑,不如说我是戴上了链子般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的母爱,这份朴实而真切的母爱,是伴随我在人生路上始终坚毅前行的不竭动力。累日经年,仍动人至深。

母亲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除夕之夜与她的一帮信徒之友步行拜访乡里乡外的各处名庙,为家人祈福,我读中小学那会儿,她每次都问我要不要与她同行,提问中带有央求,我几乎都没有满足她的邀请,少有的一两次陪她逛庙祈福,也都是心不在焉,满不耐烦。可我深深地知道,母亲四处兜兜转转是在为谁祈福和祝祷,我的心里更是跟明镜似的,背负全家人的寄托的我,定是她年年拜佛求神的重中之重。我甚至可以猜想,母亲往来于各处名庙的行色匆匆之中,或许从来不曾为她自己拜求过什么。这大概可以说是天下父母最突出的标签吧?我们从这个标签里,读懂天下父母,感知天下父母心。

每个孩子或许都曾在人生的某一个特别的时刻,收到过母亲的“金项链”,不管那是进过佛庙,还是进过教堂,或是哪里都未曾进过,它们都是我们一生的眷恋,一世的财富,永远的母爱。或许母爱的方式有迷信与非迷信之分,有佛教与基督教之别,甚至也有贫富的差距,但母爱本身从无二致,没有贵贱,每一份来自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母爱,都是十分的成色的金,永远金光闪耀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直至我们自己也成为人父,成为人母,慢慢变老。

生活篇——贫苦的幸福

前些天,去医院治疗膝伤,回单位的路上坐55路公交车,站在下客门边上的扶手旁,眼底下正是一个靠窗的单座,座上是一位头发七分白三分黑的七旬老人。他着黑色的布裤,浅黄的外套,看料子,价格都不过百,甚至还不到五十。他的座位旁有两个小篮,空的;一根小扁担,安然地横在两个空篮上边儿。

他正低着头在数钱,数得入神,一脸的陶醉和幸福。

我看着他数钱,看得入神,看得“津津有味”,也是一脸的陶醉,又感动又感慨,忍不住拿起手机偷偷地拍了两张照片,回来后,又把照片看得入神,看得“津津有味”,看得一脸的陶醉。

他坐在那个靠窗的单座上,几乎旁若无人,低着头,一连十几分钟,专心致志地数他的钱。我看着他座旁的两个空篮子和一根小扁担,以及残留在篮子里的几片小小的菜叶,我容易猜想,这是他今天卖菜的收成。我不知道,他这样的临时买卖,是在哪个地方做成的,菜市场里边儿是肯定不可能了,就它这点收成还不够摊位的租金。我猜,他总是在一个人来人往的街边卖了他的菜,或者蹲在菜市场的外头,只要没人来赶他,买卖也是做得成的。我每天早上去上班时,就经常在九山路边碰到过这样的土买卖,而且,好像也都是老人做的买卖。有卖青菜的,有卖螺蛳的,有卖番薯的,有卖各种瓜果的,等等。

我很高兴,他的菜都卖完了,所以他才心满意足地数得这么专心致志,旁若无人呢。他今天的进账两百多的样子,在手上数的,几乎都是5元、10元和20元,这大概就是他的全部整钱儿了。他把这一小叠钱夹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的缝间,用右手一张一张地往里翻,一张一张地数,同币值的都放在一起,20元的在最下面,10元的在中间,5元的在最上头。他数得特仔细,生怕错过一张,加错了总数,所以动作特别慢,每翻一张都像在计算他一生的家当,每翻一张都像极了一个电影的慢镜头,每翻一张都让人感觉时间在凝固。我没敢打搅他,打搅他的陶醉与幸福,那样的打搅可是一种十足的罪过和不识趣。所以我拍照的时候,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死死地按住了手机的出声口,没敢让拍照发出一点点的咔嚓声。

他数完一遍又数第二遍,第二遍数到一半儿,手指太干了,翻不动纸币了,于是把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往嘴唇上一沾,润湿指腹,才又继续数他的钱去。这前前后后大概花了有十几分钟,直到我下车时,他好像仍在专心致志地数钱。我不知道他后来又数了几遍,到家后又数了几遍,我想,他要是愿意,他就数上八遍十遍吧。我又想,他要是数得开心,他就再数上十遍百遍吧。反正数自己的钱又不犯法,反正他数的又不是一打的百元大钞,一点都不惹眼。

我不想去揣测他是否有子女,是否有老伴儿,我想,只要他卖菜卖出了活着的尊严,数着自己劳动所得来的钱幸福知足,他哪怕天天这样去卖菜呢也行。他是年迈了,看他的七分白的头发和横横竖竖的皱纹,看他那双满是褶裂的双手,说他七旬都是保守的估计,可我想,他总比那些在路边装疯卖傻、装死横卧、歇斯底里、撕心裂肺来乞讨的中老年甚至青少年要强得多吧?我想,他更比啃老的人强。

我知道有很多少欲、知足、乐寂静的人,但这样在我眼底下生动演绎了少欲、知足、乐寂静的人,我还是少见的。我们未必都有这样的缘分,如此近距离地目睹这样生动的演绎,如此近距离地触摸人生的真谛,我总是十分庆幸于这样的邂逅,我总是感恩于这样极富视觉冲击力的邂逅。因为正如诺瓦利斯所说的,我们总是读懂了别人的命运,便也坦然于自己的命运。

我前些日大早去上班时,在九山南路靠人民西路的路口,也碰到过一位卖菜的老人,背佝偻,穿一双老布鞋,一身破旧的中山装,年纪更大,看样子得有八十多了,四处张望来往的行人。他眼前摆着的也是两篮的菜,上面横着一根扁担。我看得心疼,也偷偷回头拍了一张照,调焦距的时候,手机画面里刚好出现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姐满脸笑容地买他的菜,我分明看到,她是“有意”停下脚步回头来买他的菜的,看得我感动。我又庆幸,我总有这样的缘分,遇见这样动人的故事。

我隔着十来米的距离,还能分明看见老人的手颤巍巍地给那个大姐递菜,说话也是有点颤巍巍的,又颤巍巍地接过那个大姐的钱,可我看他自给自足中的一脸乐寂静,淡看了这一世的喧嚣与繁华,甚至冷眼与嘲笑,甚至不屑与轻蔑,我于是又看得感动。我又不敢去猜想,他为何八十多背佝偻还得这样出来卖命,想,总是有什么说来话长、听来心酸的难念之家经吧,可是,从他们这样历经沧桑的老人身上,你看不出仇与恨,看不出怨与尤,看不出焦与躁,看不出苦与悲,有的只是贫苦中的平淡,平淡中的幸福,幸福中的知足,知足中的淡定。

我曾数过这样的钱,我曾这样数过钱,我曾长时间地品尝过这样的贫苦与幸福。上小学初中那会儿,一到暑天,母亲天没亮就拉着一板车的西瓜到外镇上去卖,我总跟着她在后面推,一板车的西瓜是50来个,数百斤,上坡的时候,我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我跟着她走街串巷,在外镇上一个村一个村地吆喝卖瓜,卖完回到家几毛一块五元十元地数钱,一叠一叠地叠硬币,在百多个硬币里专心寻找传说可以卖大钱的1996年的一元币以图收藏升值,有时候还偷偷地往自己的口袋里塞几元(我那时总是笃定母亲不至于神通到能发现百多个硬币少了零星的几个),我知道那种幸福是什么味道。

20世纪90年代末在外镇上高中那会儿是家里最艰难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小伙伴们的生活费少则1周100元,多则2周500元,而我是2周80元。80元,你可能会笑,怎么是这么一个奇怪的数额?干脆一百不行吗?差那20元?可那是真的,我2个星期就80元的生活费,固定的,从不超标。到了高三要冲刺,父母觉得应该让我吃得好些保证营养的时候,也就是2周100元。可就是2周80元的生活费,有时候父亲也得靠借才能维持,我知道那种贫苦的味道。

要知道,来回四趟车费是16元,这样就只剩64元。那时候连三轮车都舍不得坐,校门口出来,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往三轮车上跳,我都是走着去车站的,不管多日晒多雨淋。两个星期在学校要吃13顿早餐,12顿中餐,13顿晚餐,每顿早餐1元,共13元;每顿中餐2元,是24元;每顿晚餐2元,要26元,这样就只剩下1元。你该想象得到这是怎样的一种紧巴巴。而且你也应该能想象得到,连吃都是吃得紧巴巴的。如果还想买点什么用的穿的,那中餐晚餐还得省,譬如1.5元。可我知足,我从来不多要,我知道父亲不易,我知道我每次从校门口步行到车站的那一点路,远远比不上父亲日夜在田间来来回回的那些路;我在学校里的那一点省吃俭用也绝比不上父亲在家里的紧巴巴。我知道父亲几乎是含泪前行的,我想,我也可以,他已经为我倾尽了所有,包括他的尊严,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我后来做了老师,我经常听见我的一些学生问我:“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读书?为了什么而活着?”我说:“你们这样问的时候,说明你们还只想着你自己,你们还太自私,你们还不知道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我们就和他们扯不开这层血浓于水的联系!有些事情,是不好去追究所谓的意义的,它们经常就只是一种本能,一种责任,一种义务!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生长的养料,我们且说为他们读书为他们活一活,这难道不公平吗?为什么你们还能说出‘父母是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我们儿女的话来呢?”见着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又不务正业的学生,我也是忍不住要说的:“你们别装阔,离开父母,你们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你们总想着如何满足自己在同学朋友面前的面子和虚荣,却从不想如何满足父母在亲朋好友和老师面前的面子和虚荣。这难道就公平?”所有的道德律,都是从孝道伦理开始谈论的,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伦理,他什么道德都无从谈起。父母含着泪坚毅前行、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时候,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可能正在忘我地寻欢作乐或虚度光阴!天下的父母几乎都是英雄,但不见得天下的子女都能“惜英雄”!

所以我才更知道在贫苦中,多微小的收成都足以造成持续的幸福。我深深地理解公车上和大路边的那些卖菜的老人,我深深地敬重他们,多苦都靠自己的双手撑着,多苦都微笑着看人来车往、日升月落,多苦都少欲、知足、乐寂静。

忽然想起今年清明时,回到老家看刚刚在年初成寡的奶奶,心里深深惦着我爷爷的她,拿出了爷爷生前在老人院替人跑路买烟买吃赚点小费的“工资”簿,里面竟然是那样整整齐齐地一笔一笔的数字:×月×日,2元;×月×日,5元;×月×日,8元……一行一行,一笔不落,密密麻麻。奶奶翻着爷爷的“工资”簿,明亮的阳光照在爷爷生前的每一处笔迹上,好像每一笔都是爷爷的微笑。爷爷活到八十七,子孙满堂,虽不缺钱花,但却总想自己动手攒点小钱,坚持能不给子孙增负就不给子孙增负的原则。奶奶前几年也是闲不住,还替服装厂粘挂牌,有些毒气的胶水弄得她双手干裂。我们一大家子人都笑他们俩,苦劝他们俩别折腾,说,啥都少不了你们的,一切全包,子孙们都孝顺着呢,可他们就是不听。后来我们只好“听之任之”了。这都是贫苦农民的本色使然吧,闲不下来,好自给自足,在微薄的物质中享受无量的精神愉悦。尽管这样一年也就几千块,他们却乐得满满足足。到了除夕夜,爷爷奶奶还坚持要给他们的孙辈曾孙辈压岁钱呢,挡都挡不住,推都推不回。实际上到了他们这年纪,都该是我们作为子孙的往上给“压岁钱”。可是他们开心,真开心,真幸福,这种幸福,旁人未必能懂。所以才说冷暖“自”知、苦乐“自”懂呢。关键都在一个“自”字,这一点,可别说偏了。

尘封的记忆中学生作文 篇4

导致现在的我对人生 的价值 观,有了改变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看法,的确我一个不快乐 的童年,但是我身边有几个很好的闺蜜,经常在我身边陪伴我。让我很感动 也很感谢她们,我很感激上苍把她们带到我的身边,让我不在孤单 不再寂寞 不再害怕。可是现在的我已经感觉 不到从前的友谊之情,还是我们长大了接触的事物不一样,思想上发生了转变,还是我们都变了。当年的友情 岁月随着年月的流逝,已经不复存在了。

从这一刻开始我早已经知道自己一无所有了,亲情 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爱情 对我来说是看不见的,友情对我来说是不可触摸的。这段时间 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也让我学会了很多的道理,也让我看清楚身边所有人。这样对我来说是上苍给自己的历练,我会把所有的记忆永远埋藏在内心 深处,一直我百年归老的那一天。

中学化学知识的记忆方法和策略 篇5

中学化学知识的记忆方法和策略

作者/ 刘树平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领域涉及到工、农医科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自始至终都发生着重要影响。所以学好化学,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基础化学素养的培养,那就是要对很多基础知识进行记忆整合,但是化学上的很多知识具有杂、繁、碎的特点,不容易记忆,而且记住了也会很快忘掉。这始终困扰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加工,把这些知识归纳成了易记不易忘的口诀,顺口溜和诗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很多化学概念是互为逆向的,对于这样的概念可以说知其一就知其二,例如,什么叫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因为与化学变化是相对的`。比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等等,记住正面的也就推出了相对立的一面。

其次是口诀记忆:一种物质变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概括为“一变多”,反之,化合反应为“多变一”。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可用七个字概括:察,装,定,点,收,离,熄,或者谐音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对于氧气还原氧化铜来说,氢气是“早出晚归”对于酒精灯是“迟到早退”。或曰“气灯,灯,气”氢气早运入排除空气后,点燃酒精灯,同生成后,退掉酒精灯,氢气仍然通着,待到试管凉下来。pH值:酸小碱大七为中。指示剂:石蕊试液,酸红碱蓝。酚酞试液,酸无碱红,甲基橙,酸中碱,赤橙黄。电解水产生氢气,负氢正氧二比一,化合价:一价氢锂钠钾银,二价钙镁钡和锌,铝三硅四五价磷,铜汞一二铁二三,硫显负二正四六,氟氯溴碘多负一,锰显正价二四六,最高正价也是七,金正非负单质零,金(属元素)在左,非(金属元素)在右,化合价代数和要为零。溶解性:钾钠铵盐都易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一般为:一光二热三生成。取用固体,粉末:一平二送三直立。取用块状固体:一横二放三慢竖。有关天平的:天平放平,左物右码,游码归零,或者说一调,二放,三要,可解释为: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通过调节平横螺母来调节天平平横,干燥固体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有腐蚀性的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三要,要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夹取砝码,最后移动游码,还要用镊子来夹取,不能用手去拿砝码。过滤实验: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二低: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滤纸低于漏斗口,三靠:盛待过滤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的下端管口紧靠在烧杯内壁上。或者为“四靠两不过”也是这个内容。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置换反应:单化变单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复分解反应:化化生化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是讲的石灰石(大理石)怎样变成氢氧化钙的过程。一些谜语,如“江水往下流”(汞),华盛顿的货币(镁),叫花子的钱(钙)等。

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学生到了高一,知识就深一些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记为“还失升,氧降得”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这几个字可以随意调整,或者用“高失被氧化做还原剂”,它的反义词为“低得被还原做氧化剂”。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括为“全部强,部分弱”。离子反应四个字:写,拆,删,查。写出化学方程式,全部电离的拆开成离子,删去等号两边相同的,查原子数及电子数。钠的物理性质:软,亮,轻,低,导。钠的配平与“二“有缘分。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A克,操作步骤:算,称,溶,转,洗,定,匀。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溶,摇匀。记住这七个字,整个步骤也就拿下来了。对于实验室制氯气的装置,记忆为:固加固要加热(氧装置),固加液要加热(氯装置),固加液不加热(氢装置)。

中学里主要有这三类装置。原子结构的几个公式: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后面这个公式可以变形。元素周期表:七个周期分长短,三短三长一不全,十八纵行十六族,七主七副八和零。镧锕各十五,均属三副族。化学键中离子键:今非(金非)昔比。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非金属得到电子。共价键,“非非“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合。非极性共价键:相同的“非非”,极性共价键:不同的“非非”。这样就把容易弄混的问题搞清楚了。浓硫酸的一个通性,酸性,三个特性:吸脱氧,一个重点:氧化性。

高二,高三的化学知识内容就更庞杂了,无机化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的链接,使得学生的知识变得更为丰富,眼界也更开阔了。对于铜与浓硝酸或稀硝酸的反应,“一,四浓;三,八稀”.1mol Cu与4mol硝酸反应,3摩尔铜与8摩尔硝酸反应。化学平衡中,逆动等定变。不逆反应,动态平衡,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各组分的浓度为定值,外界条件改变,平衡也就被破坏。

化学平衡中图像题较多,看懂图像“要三看”,一看坐标(意义),二看点(起点,转折点,交点)三看线(变化的趋势)。盐类的水解规律可归纳如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弱”是指弱碱的阳离子或弱酸的酸根离子。酸碱中和滴定:酸管碱管莫混用,视线刻度要相平;尖嘴充液无气泡,液面不要高于零;莫忘添加指示剂,开始读数要记清;左手轻轻旋开关,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紧盯待测液,颜色一变立即停。还有一句滴定管的“洗查润,加赶调”看刻度的时候恰好与量筒相反记住量筒的仰视,俯视值也就知道滴定管的仰视俯视情况了。原电池:两极一液,形成回路,氧化还原。电解池:两极一液,形成回路氧化还原加上电源。注意区别正负两极和阴阳两极。有机化学中有:命名原则“一长一近一多一小”。主链要最长的,编号起点离支链要最近,支链数目要最多,支链位置序号之和要最小。卤代烃的水解:无醇则有醇,有醇则无醇。酸和醇反应:酸脱羟基醇脱氢。乙醛与银氨反应的生成物记为:一水二银三氨,乙酸铵。乙酸乙酯分子里就形成的键是C-O键。水解反应中,断开化学键也是C-O键,所以记为:成,断在同位。工业上制硫酸:炉 室 塔 三反应。翻腾炉,接触室,吸收塔各有一个化学反应。多种离子能否大量等存于同一溶液中,归纳起来一句话:一色,二性,三特,四反应。溶液颜色,酸性和碱性,三种特殊情况,离子间通常能发生的四种类型的反应。

写到这里,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中学化学里的每一章内容的知识点都可以把它概括出来,这样好记好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我的青春记忆演讲稿中学 篇6

是的。青春充滿朝氣;充滿溫馨與幸福;充滿活力與希望!我們常把青春比作太陽,因為它和太陽一樣有逆光。

青春是件痛苦的事兒。它不能與異性過度交往;不能與父母產生碰撞;不能與時間產生差異。青春時期,每個人都有那麼一些叛逆的故事。

我的青春故事不像偉人一樣有那麼大的成就,它很平凡、很渺小,可我卻那麼難忘。

那些年,我有那麼一群好姐妹!我們一起嬉笑、一起哭泣、一起承擔。。

記得初二那年,同學們開了個送別派對。我站在教室中間,主持着送別派對的節目,同學們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我們沉浸在派對上快樂,久久不能自拔。

5月19日,我們吵架了,姐姐妹妹們都嘟囔着小嘴,誰也不搭理誰,就那樣我們的青春產生了摩擦,出現了一條小小的裂縫。

205月20日,我們有撞見了對方,這次沒有躲避,沒有擦肩而過,而是互相拉着對方的手說了:對不起。我們有成了好姐妹。

年5月21日,我的生日到了,姐妹們給了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她們提着蛋糕帶着酒來我家給我慶祝生日。我怕好幸福,原來一聲姐妹是這麼偉大!於是,我們的青春又劃上了一條彩虹。

2012年5月26日,我們就要分別了。

2012年5月29日,我買了車票卻不想告訴她們。

2012年5月30日,離上車還有幾個小時,我放不下我的青春。

回到老家了,重新尋找着我人生的另一種青春和另一個青春故事。

中学英语词汇记忆方法探究 篇7

一、语音法

英语中绝大多数单词的发音都是符合发音规律的。所以, 在英语单词记忆法中, 利用词的正确读音来记忆单词是最基本、最好的方法。但这种记忆方法要求学生先要掌握国际音标, 在记忆单词时, 学生先掌握如何读这个单词, 根据音标找出对应的字母或字母组合, 然后再记忆单词的意义。也就是说, 它将一个单词根据音标分解成几个音节, 然后音节与单词一一对应, 最后再对应汉语意思 (陈敏2013) 。学生掌握了语音的规律, 记忆单词的速度会大大地提高。试想, 如果高一的教师能够在学生新入学时, 系统地教授国际音标, 那么, 学生在遇到新词时, 自己就能根据音标读单词, 节省很多时间, 同时提高了学生单词记忆的速度。从教多年来, 笔者正是这样教授高一学生并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二、构词法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构词法是单词记忆法中最为有效的一种记忆法。英语中70%的词汇是由词根词缀法组合而成的。所以, 如果学生能够熟记前缀、字根、后缀、派生词、合成词的构成规律等, 当遇到生词时往往就可以猜测出它的意思。例如:当遇到了homeless/hopeless/useless等词, 只要知道less这个后缀是一个否定的形容词后缀, 也就是说, 一个词后加less, 不但把它变为形容词, 而且意思和前面的词是相反的, 这三个单词的意思很快就能猜出来了。另外, 合成词就更简单了, 例如birthplace/raincoat等, 即使没学过, 在文章中遇到, 学生也很容易猜出它们的意思, 记忆起来也是很简单的。而且, 运用构词法记忆的单词, 一般不会忘记。

三、口诀法

学生之所以不爱记也记不住单词, 就是因为他们采用了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枯燥而且可能降低记忆效率, 这也是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下去的原因 (赵丽2014) 。所以, 在教授单词记忆方法的时候, 尽可能让学生记忆的过程有趣化、多样化, 而口诀法的出现恰恰弥补了传统背词法的缺陷。例如:在教授以f/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 大部分都是直接加s的, 但有一部分是变f/fe为v加es.学生觉得很难记忆, 于是, 笔者在网络上搜集了有关的口诀, 学生很感兴趣, 于是很快就记住了。口诀如下:妻子持刀去宰狼, 小偷吓得发了慌;躲在架后保己命, 半片树叶遮目光。按:口诀中的黑体字是中学阶段学过的九个以f (e) 结尾的名词:wife (妻子) , knife (小刀) , wolf (狼) , thief (小偷) , shelf (架子) , self (自己) , life (生命) , half (一半) , leaf (树叶) 。这九个词变复数时, 都是改-f (e) 为v再加-es。

四、背诵课文记忆法

在教授某些单词的时候, 学生总是容易混淆。教师不妨让学生采用背诵课文原句的方法, 通过理解汉语意思, 达到记忆单词的目的。例如, 很多学生分不清German和Germany的意思。在学习的时候, 笔者让他们背诵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中的句子:Karl Marx was born in Germany and German was his native language.只要学生理解了汉语意思:马克思出生于德国, 德语是他的母语。那么, German和Germany的意思就很容易分清了。所以, 传统的背课文的方法有时候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 也是很奏效的。

五、比较记忆法

英语单词中, 有许多“长得很像”的单词。在记忆的时候, 教师可以采用比较记忆的方法, 把它们放在一起, 让学生先进行比较, 然后再记忆。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 既注意到它们的区别, 又记住了好几个单词。这几个单词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记住的, 所以, 学生一旦记住了, 一般也不容易忘记。如:比较记忆以下单词:though/thorough/through;wander/wonder;from/form;sign/sigh等。

六、字谜游戏法

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本来就有点枯燥, 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领读方式教学生读单词,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几乎为零, 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此,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让学生们在“玩中学, 学中玩”。于是, 笔者利用课后习题中字谜游戏的方式来教单词, 而游戏恰好是一种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娱乐方式, 也是学生偏爱的一种学习方式, 寓教于乐, 学生学习单词的积极性变高了, 记忆单词的效率也提高了。

七、英文歌曲法

近年来, 在中学生中掀起了英文歌曲热。的确, 许多的英文歌曲优美动人, 耳熟能详。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可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教给学生 (倪阿旺2011) 。例如, 在教授whatever/wher ever等词的用法时, 笔者教给学生英文歌曲Righ He re W aiting。其中, 有几句反复吟唱的“Whereve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学生学会了这首歌, 也就理解了whatev er/wherever的用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 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词汇用法。

八、写作记忆法

在词汇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牢记并掌握词汇,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词汇来造句。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翻译、写作等方法来巩固和运用词汇。例如, 笔者要求学生运用当天所学词汇 (至少10~15个生词或短语) 编写一篇小短文、一则故事, 或者写日记、书信等。学生不但记住了单词, 而且还学会了运用单词,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然, 单词记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笔者只是列举了自己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采取的一些做法。教师只有指导学生采取科学、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记忆单词, 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单词记忆效果,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陈敏.2013.新课标下的高中有词汇教学[J].网络研修——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讨, (11) .

中学英语词汇记忆方法探究 篇8

【关键词】联想记忆 构词记忆 逻辑记忆

一、中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面临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中学生经常抱怨他们在记单词的时候,事倍功半,记得没有忘的快,以致于词汇量太少而在英语考试中屡屡受挫。怎样才能快速而有效地扩大中学生们的词汇量呢? 笔者结合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从联想、构词和逻辑等几个角度来介绍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二、英语单词记忆方法

1、联想记忆法

通过联想,人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联想还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通过联想,词汇量就会不断扩大,知识就会逐渐积累。

(1)同音词联想。在英语词汇中,有不少同音词,但音同意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比较和对比把他们的不同点放在一起来记忆,效果会比较明显。常见的单音词有:be,bee;hear,here;I,eye;week,weak;ad,add; our,hour;peace(和平),piece(块,片);course(过程),coarse(粗糙的);waste(浪费),waist(腰); pear(梨),pair(对); aunt(姑姑),ant(蚂蚁) 。常见的双音节词有:pair (一对),pear(梨); whether(是否),weather(天气);lesson(功课), lessen(减轻)。以上这些单词只有读音相同,而拼写和意思都截然不同。在记忆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弄错了。

(2)谐音联想法。英语单词的发音除了拟声词之外,大多与事物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学生可以借助自己丰富的联想将单词的发音与词义联系起来记忆英语词汇。这种方法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建立单词发音与汉语的关系,使记忆单词的过程更加的轻松,单词记忆更持久,牢固。例如,spouse[发音]“死抱死”~死都抱在~起[词义]夫妇、配偶; obtuse[发音]“我被兔子弄死了”[词义]迟钝的,木讷的;frugal[发音]“腐乳就够了”[词义]节俭的;ponderous[发音]“胖得要死”[词义]笨重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记忆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谐音联想记忆法也有不足之处,比如采用这种记忆法有时会造成英文发音不一定标准,联想记忆也会忘,也可能会想歪了:更重要的是,毕竟很多单词不能对应合适的联想。

2、构词记忆法(解析记忆法)

本方法即解析词的构成,分析它是否由所学的词汇构成,派生或转类而来,通过分析比较来学习单词,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科psyehotechnolo (心理技术学)时,分析出它是由psycho(心灵)+technology(技术)组成的,还可触类旁通学习到pay—ehaphysialogy(心理生理学)、psyehosurgery(心理外科学)等;我们还可由folksong(民歌):folk(民间的)+song(歌曲),folkstory或folktale(民间故事).folklore(民间传说),folkmedieine(土法治疗)、folkmusie(民间音乐)等。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善于发现词的构成规律,并把符合某一规律的词加以总结、归纳,才能既巩固所学的英语词汇,又能比较牢靠的掌握新的词汇。

3、逻辑记忆法

(1)改变记忆顺序法。传统的英语词汇记忆顺序都是依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改变记忆顺序法采用的是变化的记忆顺序.可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也可以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或者从中间到两边的顺序来记忆英语词汇。这种“改变记忆顺序”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快捷地记忆英语词汇。例如:“dwarf”,如何去记忆这个陌生的英语单词呢?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陌生词汇的中间含有一个我们已经十分熟悉的单词 “war”,此时,我们不再使用传统的从左到右的记忆顺序,而是运用改变记忆顺序法。

(2)改变记忆单位法。传统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是以字母作为记忆单位。而改变记忆单位法是以一个单词作为记忆单位。即记忆单位被改变。记忆单位从字母改变成了单词。例如:我们想要记忆 “dapple”这个单词。根据传统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首先我们将依次读出这个单词的字母:d,a, p,p,l,e,然后根据国际音标读出单词。最后我们将记住它的中英文意思。如果我们采用的是改变记忆单位法来记忆“dapple”。我们将会发现 “dapple”这个单词与“apple”这个单词有着明显的共同点。“apple”这个单词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单词。只要在“apple”的前面加上字母“d”。就形成了“dapple”这个单词。此时记忆单位已经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字母。记忆单位已经变成了单词 “apple”。有了“apple”一词的帮助,我们就很容易记忆。“dapple”(有斑点的)的拼写与意思了。“改变记忆单位”法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我们可以在单词的前面加上一个或多个字母。通过把已熟悉的单词当作记忆单位,使我们能够更快速、更深刻地记忆新词汇。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性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全面、深刻地理解词汇,学习词汇,记忆词汇,从而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这对中学生在英语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是至关重要的要善于从词汇测试的实战中来学习词汇,打好语言学习的基础,在英语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沈一鸣.英语常用同义词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黑玉清.HEI Yu-qing 从Eu+than+Asia你能联想到什么?——运用联想记忆法提高英语词汇学习效率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24(6)

[3]玉晨.英语词汇的“板快”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1999(3).

[4]刘向红.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综述[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小型水库管理常识下一篇:面积再认识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