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共10篇)
浙江省上虞中学 阮其良(312300)
【 摘
要 】
本文通过对高中新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培养目标分析,列出了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室建设、应用、管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实验室建设要求和策略,并从组织机构、考核机制、骨干教师理念、管理员队伍建设、学科模块选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 关键字 】 新课程 实验室 建设 管理
一、新课程下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从2004年秋季开始,在山东省、海南省、广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个省份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我省从2006年9月开始,高中一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阶段。这次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重要举措。从教育部提出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到,它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要求,即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这一培养目标,作为学生实践、探究、创新的主阵地———实验室,就必须根据新课程要求,加强实验室装备建设,优化实验仪器设备,改变实验教学模式,由原来单一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模式,改为学生操作性实验、观察与思考实验、教师随堂演示实验、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等等,从实验教学中真正体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重要的物质保证和技术保障,也是根据新课程要求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条件保障。因此,作为基础教育最后阶段要充分提高认识教育装备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
课程实验中的必要性,高度重视和推进高中探究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备工作,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新课程改革中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大部分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在积极努力,实施新课程改革,并根据新课程标准逐步配置一定的实验仪器和装备,然而,各校在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中,由于目前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及教学考核机制不完善,对新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1、经费投入大,装备不到位
目前,根据省教育装备部门的基本装备标准,建设一套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字(探究)实验室共需要65万元(分别约为物理20万元,化学20万元,生物25万元)。这个经费对一般学校来说还是有压力的,所以很多学校目前都有一种观望的态度,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先配备了三个中的一个或两个,条件差一点的就干脆不配。如果连最基本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没有到位,那谈何实验与探究。
2、教师积极性不高,设备利用率低
通过与本市或其他县市兄弟学校的交流情况看,尽管一部分学校已经配备了一套或两套数字探究实验仪器,但使用的效率很低,有的根本没有开出实验,有的学校只有1-2个教师平时在做,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认为目前作为高考来说,不一定会考这方面的知识,也不能考,因为还有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从公平竞争来看是不会考的。二是怕麻烦,做个实验需要准备的时间太长,备课复杂,很多知识特别是软件的熟悉应用都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三是无论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实验教学的考核没有一定的措施,对实验开出率缺少检查与考核。当然也有一些应用和探究很好的学校,如本人曾去参观学习的杭州高级中学等。
3、实验管理制度有待改进
上面提到的教师准备实验时间长、怕麻烦等,这与当前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在现行人事编制比较紧的情况下,学校配置的实验员往往是一些年龄偏高或专业不对口的人员,有的还是兼职
的,这样的管理员配置势必对正常的实验教学开展带来一定影响,一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缺乏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在实验准备中不能很好把握。他们最多只能充当仪器管理员。二是由于年龄偏高,有的接近退休,而且往往属于教学二线,相对一线教师而言对于职评、晋升等方面有一种先天的不足,因此他们缺乏一种进取钻研精神,有着一种种混日子的味道。对新设备、新仪器、新实验等缺少研究。
三、新课程标准下实验室建设要求
《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意见 》中调强,学校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项目研究、课程实施等各项工作,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学校场馆、设施、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根据这一精神要求,学校要尽最大可能建设好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数字(探究)实验室,并配足配齐新课程探究实验教学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如果条件有点困难,可以建设二个,一个是物理数字化实验室,一个是生化探究实验室,这样使用效率相对会高些,也可以节省成本。
中学实验室装备是实验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实验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验室建设要求由“建(建设)、配(配备)、管(管理)、用(使用)、研(科研)”五要素组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实验室建设除了原有的功能要求外,还包含有“培(培训)、考(考核)、效(效益)”的建设要求。因此实验室功能的拓宽,建设要求也就要提高。高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建设模式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师资、配置、教与学的方式、管理与评价等。同时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实验室的配备标准、实验目录、规范化管理模式、实验室工作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实验室环境与师生健康的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四、新课程实验中实验室管理对策
通过对实验室建设和应用现状的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进一步改善教育装备条件,提高实验设备的应用效率,我们必须在实验室
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做到“五个要”。
1、要改变实验管理机构。目前多数中学实验室由学校教务处管理,在专业和方法上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教务处偏重于学科教学的过程管理,对实验室的装备和应用等方面,由于专业性强,学科涉及面广,对具体的管理往往不能很好落实。在目前现代教育装备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情况,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创新能力,建议学校可设置专门的装备和应用管理的负责机构,改变管理理念和方法,真正做到配了就要新,配了就要用。
2、要加强和完善实验考核制度。继续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的开出和应用情况进行考核,上级主管部门要列出实验目录和开出标准,每年度对各校的实验开出和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将实验操作考查的成绩列入学校的考核体系中,让实验管理员教师和学科教师感到有计划,有准备、有目标,有成绩。同时要制定新的适应新课程的实验室管理办法,鼓励实验教师和学科教师开发新的实验课程资源。
3、要更新骨干教师,特别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观念。教师对本学科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教研组的领头羊----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研组长要在工作计划中落实实验教学中的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等活动。共同探讨和开发利用实验资源。
4、要加强实验管理员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配备足量、专业的实验教师并改变实验员职责,把管理职责改为服务、指导、管理。要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在暑期继续教育和新课程培训中,要让实验教师一同参加,保证实验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指导。作为实验教师也要强化自身继续学习。
一、目前中学生物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1.生物实验室建设问题
目前中学生物实验室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实验室资源分配不合理, 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明显。在一些乡镇学校建设中, 实验室是被视为累赘、浪费的投入, 学校往往不愿意投入大笔资金建设和管理生物实验室。如此一来, 导致生物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设备与教学大纲脱节等。乡镇学校的学生难以接触到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原理, 更不要说顺利进行实验操作了。而实验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也是造成生物实验教学难以开展的另一重要诱因。
2.生物实验室管理问题
受应试教育和功利化教育的影响, 生物实验室更多的是围绕升学考试开展实验教学, 而不是进行科学研究。在生物实验室具体管理上更是漏洞百出, 繁多的实验器材被当作摆设, 很多器材更是未曾使用过。在这些仪器的维护和保存上, 管理人员任意妄为。长此以往, 生物实验也难以开展, 最终形成实验室建设匮乏和实验室管理落后的恶性循环。
三、中学生物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策略
(一) 实验室建设策略
1.建设多功能生物实验室
多功能生物实验室, 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同时进行多种类型的生物实验,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生物实验室。生物学科中常常会涉及数学、化学等多门学科, 将这些类似的实验集中实施, 建设多功能生物实验室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 在微生物与组织培养的教学中, 需要常规实验室、显微镜实验室、生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将这些实验室集中建设, 可实现资源的集团化配置, 提高生物实验室的建设效率。在生物实验室中, 可以同时结合物理天平、化学材料、地理地貌教学, 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生物实验室建设。
2.建设科学化实验室
笔者结合长期的生物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验, 发现很多乡镇学校的实验室仅是简单地由教室改造而成, 在建设布局、实验仪器安排、实验材料存放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对于生物实验室建设, 最基本的专业实验室台面是必备的, 其次就是实验桌椅的摆放。所有的实验室台面必须是耐酸碱腐蚀的防水台面, 台面按照小组教学布置, 采用岛链式布局。与传统的课桌实验台面相比, 这样的布局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实验材料, 提高实验效率;岛链式台面布局也有利于学生观察, 方便学生在生物实验中讨论合作。在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上, 应遵循绿色环保原则, 实现绿色生物实验室建设。
(二) 实验室管理策略
1.实验室管理责任化
在传统的生物实验室管理中, 常常会出现实验仪器损坏、实验材料浪费等问题。对此, 实施责任化的实验室管理策略势在必行。将各个实验室分配给对应的学科教师进行管理, 实行责任制, 谁损坏谁赔偿, 谁管理谁负责。当然, 这不应只是随口说说, 制定责任化规章制度才是生物实验室管理的首要前提。但是, 切忌过分拘泥于形式和管理而影响师生生物实验学习的积极性, 应采用鼓励与责任相结合的模式, 对参与生物实验室管理的教师进行薪酬待遇发放, 实现激励作用。定期评比实验室管理优秀工作者, 对生物实验室管理和生物实验发展作用显著的教师、学生予以奖励。
2.实验室管理全民化
在每次生物实验结束后, 教师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仪器清洗和整理。学生在生物实验过程中, 还会出现仪器损坏、仪器操作不当的现象, 这些都是阻碍实验室管理的巨大障碍。要想实现生物实验室的有效管理, 全民化管理是首选。教师在实验教学中, 要向学生灌输爱护实验仪器的思想, 树立严谨扎实的实验态度。在每次生物实验完成后, 要求各个小组完成相应的整理清洁工作之后再离开实验室。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 很多生物实验都是教师未曾接触的, 要想实现这些实验的有效管理,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实验技能和实验修养。
【关键词】化学实验;设计策略;讲演结合;操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48-03
【作者简介】吴良根,江苏省太仓市八坼中学(江苏吴江,215200)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演示实验是通过教师示范性的操作,把要研究的化学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配合讲解或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学会方法。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学生同时收受来自研究对象和教师两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加工,形成自己的认识。
演示实验是展示化学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在激发兴趣、示范引领、建立概念、验证规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新课程背景下,由于演示实验所需仪器、器材不多,时间与实验容易控制,且在知识教学方面效率较高等优点,演示实验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在化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的设计策略
教师设计演示实验必须要把握好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应从能否体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评价。为了让演示实验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教学前教师应精心设计演示实验,不仅要设计实验过程,并且要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型的演示实验
在课题引入阶段,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这种引入性实验往往要求简单易行,现象新奇、生动、有趣,而且能在学生内心产生一个与新内容学习相关的强烈疑问。
【案例1】“酸、碱、盐”复习课教学设计片段
师:正是春意盎然的时候,窗外姹紫嫣红,色彩斑斓,此刻我们无法到外面去感受美景,但老师带来了一个魔术,让我们在这个杯子里就能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接下来请欣赏魔术:杯子里的春天。(镜头聚焦杯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且描述现象。
演示:在一个杯子中先加入一枚鸡蛋,然后依次加入A、B、C三种试剂。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生:加入A呈蓝紫色,加入B,蓝紫色先变为绿色后来又变为黄色,加入C又变红色。鸡蛋表面有气泡产生,鸡蛋从杯底漂到了水面上。
师:有蓝有紫有绿有黄还有红色,真是春天的色彩。你能根据现象推断A、B、C是什么物质吗?请说明推断的理由。请同学们借鉴资料卡,进行小组讨论。
生(交流与讨论):A是紫甘蓝汁,B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或者石灰水,C是一种酸溶液,如稀盐酸、稀硫酸。
师:说说理由。
生:根据颜色变化,从资料卡中得知A是紫甘蓝汁;根据加入B后颜色变绿变黄,说明加入碱性溶液,所以推测是氢氧化钠溶液或者石灰水;根据加入C颜色变红,说明C是酸性溶液。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接下来老师揭秘刚才加的药品。B是4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C是14.6%的稀盐酸。同学们的猜测完全正确。
师:刚才魔术中涉及的这些物质,分别属于什么类别呢?
生:C是酸,B是碱,而A紫甘蓝汁是指示剂,鸡蛋壳的成分是碳酸钙,属于盐。
师:鸡蛋为何浮起来?
生:加入的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气体附着在鸡蛋表面,使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浮力大于重力,所以浮起来。
师:魔术中发生了哪几个反应呢?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学贵多疑,设计演示实验应注重“知”“趣”结合,以“趣”“疑”为诱因,“短、平、快”地引入新课,导入定向思维的轨道。通过以上过程,非常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实验简单,却能启发学生思维。
(二)建立概念、揭示规律型演示实验
在教授新课时,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共同探究或验证研究对象的属性或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科学概念或归纳出科学规律。
【案例2】“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片段
师: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是否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实验。
课前准备:将滤纸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后晒干,制成小花备用,四个喷雾器,一个装稀盐酸,一个装稀醋酸,一个装稀硫酸,一个装水。
实验演示:将喷雾器中的液体分别喷到四朵小花上。
实验现象:喷酸后的三朵花都变红,而喷水的小花不变色。
师:通过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实验演示:把喷了水的小花放进一瓶已经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气体中。
实验现象:小花也变成了红色。
师:通过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二氧化碳与水能反应,且生成的物质是一种酸性物质。
化学规律大多是通过科学实验总结、概括出来的。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化学知识,而且还能掌握化学思想。本节内容教师灵活地处理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删除或增添,使演示实验真正为教学服务。在“引子”实验里增加了稀盐酸和稀硫酸,通过产生相同的现象,证明所有的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纸花变红。再将潮湿的纸花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很快也变成了红色,效果非常明显。增加的实验既起到了示范的功效,让学生看到正确的实验操作过程,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下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巩固技能、应用知识型演示实验
在知识深化阶段,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应用科学概念和规律,因此,比较注重实验的思考性,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始于惊奇,继而深思。
【案例3】“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一般情况下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要有可燃物);②要有足够的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只要破坏了其中的一个条件,燃烧现象就不能发生了。
师:一块纱布。
演示:点火燃烧成灰。
师:这是80%的酒精溶液。
演示:倒少量于燃烧匙中,点火燃烧。
师:取一块纱布,浸入上面的酒精溶液中,取出,拧干。
师:如果现在点燃这块纱布,同学们猜测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都燃烧掉了。
演示:点燃纱布,纱布熊熊燃烧,等火焰熄灭后,让学生用手摸摸纱布的表面。
生:纱布没燃烧掉,纱布表面稍有点热,不过温度不高。
师:同学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刚才明明看到纱布燃烧起来了,但结果纱布却没有燃坏呢?
……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有助于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在演示实验过程中,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外,教师还要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进行思维,使实验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课过程中以明确的实验条件,通过观察分析形成概念和验证化学规律。然后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变换条件,重新验证,引人思考,以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内化。
二、体会与思考
1.目标明确。演示实验的选择和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演示时,要先告诉学生观察什么,注意哪些变化,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关键点上。教师要设计好教学实验程序,结合教学内容,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围绕重点、关键进行演示。只有演示实验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突出重点、关键,才能使学生得到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2.现象清楚。演示实验必须要有一定的可见度,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操作与实验现象都要简单直观,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看清。装置摆放要有一定的高度,操作时教师不能挡住装置。当某些实验现象较为模糊时,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对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清楚展示或难以实现的实验现象,则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模拟,但需注意的是,不能用模拟代替真实实验。
3.操作规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学生的榜样,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示范。出示的实验仪器要干净整洁,药品要摆放有序,装置的装配应按照学生从下至上、从左到右观察的顺序,要正确美观。实验的操作动作要正确大方。如稀释浓硫酸时就要演示“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的操作。
4.讲演结合。演示要与讲解有机结合,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做演示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原理不太复杂、实验装置和操作都比较简单,以及实验现象明显的情况。二是先讲清实验原理,并分析演示实验可能产生的现象和原理,然后再通过演示实验予以验证。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实验原理、装置和操作都比较复杂,或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
【参考文献】
[1]张雪萍.运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04).
[2]任雪松.优化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J].化学教与学,2012(09).
[3]郭德明.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小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3(02).
作者:栾庆芳
发布时间:2006-1-4 已经阅读2次
为了迎接21世纪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基础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对数学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与教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结合点。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向,我们必须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教学模式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本文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已从单纯要求纸笔运算、解题,转变到能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技术,数学化地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深入思考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应用意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出现正好为新时代数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要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更好地理解信息带来的数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重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他们的信息素养,协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得以发展.具体到实践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地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机的结合,在于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方面去,将数学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学课程评价信息化,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
需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并不是指技术与知识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将信息技术看成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 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有力地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所以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课程的开发,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从而对数学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影响和作用,进而促进数学课程整体的变革.
2.构建新型数学教与学模式 2.1基于多媒体的情境化整合模式
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抽象性与严谨性,数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科目.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限制,教师不能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入了课堂,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基于多媒体网络的情境化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网络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将有时难以表达甚至根本不能用语义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图形图象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形象的、接近实际的情境,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比如,学习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等变换关系。学习圆锥曲线定义以及结合图象对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时都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情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的作用.
2.2基于资源的自主——合作式整合模式
新课改提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提供学生学习资源以及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信息技术纳入数学课程正好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且这些资源从量与质两方面来说都与传统学习资源不可同日而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和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等.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就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方便快捷的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进行高效学习. 基于资源的自主——合作整合模式是指教师提供一些资源索引,如一些资源库的网址、网页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获取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参考信息,并合理地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已所用.这种资源也包括教师课前设计的虚拟学社(虚拟学社是指利用网上群体虚拟现实工具支持异步式学习交流的形式.它本来是为支持网上虚拟社会中的交际活动而设计的,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育当中,也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颖而有效的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度的内容,开展数学学习,并且同时与老师、同学开展合作学习,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实现数学学习的最优化.但是要想真正意义上达到预设教学目标,虚拟学社的构建是中心环节.它一般是由老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设计,满足不同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和学习导航,包含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步骤,并给出不同的学习建议,以便对学生的 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此外,我们必须指出“自主”并不等同于“独立”,学生在虚拟学社获得有关数学知识时,可以同步向社区里的教师及同学提出问题、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等合作性学习活动.
总之,在基于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优质资源环境下,开展自主与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以及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分析、重组信息的能力,使得学生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一并得以发 展.
2.3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整合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学生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一种教学观念.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体验作为探索者的快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整合模式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教师提供有关数学知识的探究主题或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某个数学主题进行探究,并依据这一主题设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借助技术平台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对一些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整合方式.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观察、推理、论证等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意义构建 的目的.基于主题探究整合模式实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方式,它是以上几种整合方式的综合体.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探究的主题任务必须是明确的、开放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利用信息系统,以多媒体网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开放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等内容,并根据任务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学生组建研究小组,通过研究相关教材,明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制定个性化的研究方案.在探索过程中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的网址、网页及搜集数据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 有效信息,并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组织学生小组之间竞争、辩论,最后整理、完善研究成果篡写研究报告、展示成果.教师可采取开展小组自评和互评的方式,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整理、反思,并可将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校园网进行发布,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3.思考
3.1完善信患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前期准备工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信息社会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整合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学生双方都有很大的关系.在课程整合中,要给教师充分的时间适应新的教法和教育观念,认识到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加强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培训,学习和研究网络环境下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掌握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利用一切手段去组织、去开发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利用一切数学资源为教学服务,并且能够在教学中设计真实生动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中,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理解和探索数学的平台.
对于学生来说,整合课大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他们可能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这种学习的经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这种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课堂中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适应这种新型课堂,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和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只有师生备了整合课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3.2教师主导地位不容改变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并不是说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应包含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整合课堂中,学生的自由度相当大,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世界里迷失,很可能难于把握课堂重点,将时间浪费在非课堂教学内容中,致使学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事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性地设计有关的课题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按照目标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更高效的学习.此外,由于网络资源的开放,学生面临众多的信息无法选择,甚至会产生网络迷航现象,还有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易受不相关内容干扰,因而这时教师应该通过网络资源技术来实时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对学生的 学习内容、学习行为、学习时间加以引导控制,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促使其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保证整合课堂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保证开放的学习目标能全面顺利的落实.
3.3注重整合的实效,把握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的平衡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方式中,多媒体演示的网络走进数学课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最优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果多媒体网络技术仅仅是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的简单代替,或者作为课堂的点缀,其使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承担了多重角色,既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工具、协作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探索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必须指出,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存在“度”的问题.信息技术不能使用过量,不能什么情况都依靠多媒体网络.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基本运算、直观想象、画表作图、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学生自己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依赖自身来完成,不提倡采用信息技术代替完成.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增加,但过量的信息无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学生无法把握,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新课改中我们需要信息技术,但我们不可过度依赖,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把握新型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一种平衡,以达到最好的整合效果.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途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努力做好课程整合的大胆实践者和改革者。文章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以及课堂整合策略两个方面阐释了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方法与注意事项,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途径。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图画、色彩、绘图等功能在创设情境中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许多语文教师也努力地尝试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期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于是,唯美的课件、视频渗透到每节公开课中,以致近几年总会听到课堂评价的一种声音“课件制作太精美,教师的课上得不实”,初听起来似乎一切都是信息技术惹的祸。事实是否如此?笔者认为科学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积极促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融合,并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笔者将从整合的必要性以及课堂整合策略来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提出了金字塔理论,他认为在几种学习中,采用传统填鸭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是最低的,而采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将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更好的整合提供了依据。现实情况的确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丰富教学手段。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课堂整合策略
教师需要转变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新生的事物,可能有很多教师不适应,尤其是老教师,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维来审视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自己能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有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觉悟,自觉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语文课堂对信息技术的灵活处理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因此,教师应对信息技术进行灵活处理,在课堂教学中依据不同内容适时选用。
首先,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用《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来导入《孔雀东南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巴金颁奖视频来引出《小狗包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
其次,课堂中间针对文章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也可以穿插视频资源,来突破重点,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笔者播放了小说戏剧情境性片段《宝玉摔玉》,让学生在文本和视频的双向冲击下有效地把握形象。教学《声声慢》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能知人论诗,笔者利用cctv-3关于“李清照诗词朗诵”的视频,让学生明白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精彩的视频、精彩的演绎使学生深受感染,有效地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提高了课堂效率。
此外,高中戏剧单元的教学困扰着很多教师,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了解剧本的大概意思。针对戏剧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对戏剧认识的模糊性,笔者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给他们播放自己选取的精彩戏剧视频,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一节课后,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进入剧本,而且避免了戏剧学习的枯燥。注重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契合点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
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涉及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要想使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要整合、怎样去整合、整合之后优点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笔者曾听过一名教师教学《春江花月夜》,但发现该教师一开始就展现“春江花月夜”中唯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进行“有像可想”的想象思维能力训练没错,但这种过度、不适时的运用却使学生失去了最初的、最美的想象,充满诗意的诗歌没有品出诗意,不能不说是课堂的一大败笔。其实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要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准则,整合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广泛搜集信息的能力
然而, 全面审视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 就会发现, 不论中学教学如何改革, 演示实验仍然承载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学习规范操作、形成科学概学生知识视野, 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四、诱导发散, 拓宽思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将思维局限于模式化的框框中, 导致知识的负迁移或是形成思维惯性, 这会影响个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 要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注意比较法的运用和变式问题训练, 帮助学生养成多方面比较、多角度思考和广泛联系的思维习惯, 加深对问题本质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一问多解的发散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灵活性。例如, 一个30欧的电阻和一个60欧的电阻串联在9伏的电路中, 求这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是多少?让学生结合欧姆定律解题, 也可以利用串联电阻具有分压的作用解题, 这样学生就会出现多种解法。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 思路更加宽广, 自主创新的灵活性更强。
五、动手操作实践, 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的条件下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仅可以补充知识的不足, 而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念、揭示本质规律、培养科学态度等教学功能, 依旧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 因此, 其合理的部分仍需要在人类的教育史上经久传承, 只是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而改革。
一、新课程背景下, 演示实验教学策略的传承
任何改革都不是全盘否定, 新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在新课改背景下, 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除了需要坚持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安全性等基本要求外, 还必须传承其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功”这一章时, 学生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 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 谁的功率最大, 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三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 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 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教师在课堂自己演示, 枯燥讲解要好得多。
实践证明, 只有教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动手动脑, 也就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就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 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标新立异。总之,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自主参与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 才能造就适合新世纪的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张桂英】
验证性、示范性、思维性、主导性和简约性, 并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
1. 传承演示实验的验证性, 与探究性互相补充。
演示实验按思维过程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验证型, 一种是探究型。
验证型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按“提出问题———猜想结论———分析原理———实验证明”的程序进行教学的。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为例, 可以先提出问题:“参加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相等吗?”, 然后猜想结论:参加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相等。再分析原理“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最后通过白磷的燃烧实验予以验证。验证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比较复杂的演示实验, 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溶液的电解等。
探究型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按“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以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为例, 先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吗?”然后进行设计实验, 可以是向水中和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石蕊或用湿润p H试纸等方法, 然后操作这些实验并加以分析, 经过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这种教学模式, 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有重要作用。
因此, 演示实验的教学应该以探究型和验证型相互借鉴, 互相补充, 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 强化演示实验的示范性, 与自主性互相补充。
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习题以及课外化学科技活动 (包括化学方面的研究性学习) 等。各种方式的配合和运用, 对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 课堂演示实验的示范性是其他类型实验的基础。就其功能而言, 演示实验是达成三维目标, 尤其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重要手段。虽然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在实验室独立完成的实验, 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独立观察能力等方面比演示实验见长, 但离开了教师的演示实验这个基础, 学生连规范的操作都不能掌握, 一切将成为空谈。
3. 突出演示实验的思维性, 与直观性相互补充。
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具体认识到物质的外在特征, 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必由之路。教学中, 要借助演示实验生动、直观、鲜明的现象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序言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这节课的教学中, 除了演示教材中的碳酸氢铵受热分解、镁带燃烧、火柴燃烧产物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外, 还可以增加“玻璃棒点灯”、“雨落花红绿叶出”等几个趣味小实验。实验中的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 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 他们情绪高涨, 精神振奋, 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而演示实验结束后的归纳、总结、拓展和延伸在序言课中却显得不那么重要。
与序言课不同的是, 通常的演示实验教学, 应尽可能避免出现学生只“看热闹”的情况, 要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去思考分析现象, 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用观察来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 又用思维来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 以达到逐步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含硫火柴燃烧产物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中,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究竟是什么物质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经过学生深入思考后得出, 原来含硫火柴的火柴头中含有硫, 火柴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这样, 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4. 坚持演示实验的主导性, 但应让学生适当参与。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有些演示实验还可以由学生操作。到底哪些实验适于教师演示, 应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实验的特点进行分析。一般来说, 那些操作简单、安全的、学生已经掌握基本要领的实验可由学生做;那些装置复杂、操作要求严格的实验, 学生做可能有危险的实验, 消耗试剂较多的实验, 以及对学生示范基本操作步骤的实验应由教师演示。
5. 追求演示实验的简约性, 但须保证应有的示范性。
简约性是演示实验的一项基本要求, 是实验改进的基本方向[2]。简约性好的演示实验因为仪器常见、操作简单, 可以节省宝贵的课上时间,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 能更多、更准确地把握实验所传递的信息, 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 实验的简约化还可以减少药品的损耗,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是实施“绿色”化学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 实验的简约性必须服务于它的教学功能, 满足示范性、科学性等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 以确保教学效果。
例如, 演示H2还原Cu O的实验, 可以用向下排空法收集一试管H2, 试管口向下固定在铁架台上, 把烧红的铜丝稍待片刻, 刚变为黑色后, 立即伸入试管中, 马上可以看到黑色铜丝变为红色, 同时管壁有水珠出现。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方便, 快而明显, 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 更加实用。而如果像教材中那样加热试管中的Cu O粉末并通入氢气, 试管底部常常渗进红色铜而很难清除, 且如果氢气不纯会产生爆炸的危险。
二、新课程背景下, 演示实验教学策略的改革与创新
任何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一种进步, 一种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 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也需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1.为实现演示实验的功能而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 而且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但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 演示实验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教师做, 学生看;学生观察目的性不明确, 只陶醉于看热闹;观察角度片面、笼统、模糊;只注重观察而忽略对现象本质的思考等。
化学实验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既有操作活动, 又有思维活动、心智活动。新课改倡导演示实验的探究性, 其目的在于改变注入式的演示实验, 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 体验演示实验过程, 变“课堂”为“学堂”,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探究各种自然现象, 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得出科学结论。
2.为服务学生的探究过程而增加演示实验[3]。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智力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必须经历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活动的转化过程。化学教学过程就是要促使学生由外部的、物质的、显性的活动向内部的、心理的、隐性的活动转化。因此,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设演示实验往往能促使这一转化的实现。
例如, 讲授分子运动这一基本性质时, 为了使学生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分子运动的表象, 可补充一个简单的实验:分别向一杯冷水和热水中加入少量的质量相同的高锰酸钾粉末, 学生很容易发现高锰酸钾粉末在热水中扩散很快, 整杯水很快变成紫红色, 而高锰酸钾在冷水里则扩散较慢, 整杯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变成紫红色。通过观察,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温度越低, 分子运动速度越慢。
3.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让学生设计演示实验[4]。
善疑多想、问根求源是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高贵品质, 而让学生参与设计化学演示实验, 则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及时雨”。在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设计化学演示实验, 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还能不断诱发思维升华,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 在演示盐酸、CH3COOH溶液、Na OH溶液、Na Cl溶液、氨水、酒精等几种物质导电性实验时, 学生很难察觉到灯泡发光的明暗程度, 如果把该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改进, 把实验中灯泡改成电流计, 将会由“模模糊糊”转变为“真真切切”。因此, 对于那些实验安全系数较高、操作难度较小、观察能见度较差的演示实验, 很有必要将其“下放”成边讲边实验, 通过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 完成探究任务, 增强探究体验。
4.为拓展学生探究思维空间而改进演示实验。
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 探究的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中的某些演示实验, 在实验装置等方面常常暴露出一定的不足。这时教师的恰当引导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 产生寻找改进方法的兴趣, 延伸了对这个演示实验的思维过程。在学生讨论演示实验改进方案过程中, 教师发挥的作用主要是进行一般性的原则指导, 尽可能让学生自行探究完成, 教师只是在学生“疑无路”的情况下才予以点拨。
例如, 在做喷泉实验时, 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教师提前将其他实验装置图制成幻灯片, 用于补充学生没有想到的方法。这样, 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兴趣都会得到激发, 创造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5.为挖掘学生探究的深度而转化演示实验。
布鲁纳曾指出:“发现并不限制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知识, 确切地说, 应包括用自己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一著名的论断是化学课堂上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之间的显著区别是:前者先把结论、规律直接给予学生, 再用实验去验证;后者是先把真实的物质和现象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 发现问题, 然后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研究探讨, 推理归纳, 悟出道理, 得出结论, 形成规律。
总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意义, 继承演示实验教学中合理的教学策略, 并结合新课改的精神不断改进和创新, 才能充分发挥出演示实验的育人功能, 进一步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雪月.中学化学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教学探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0, (3) :108~109.
[2]郭美艳.浅谈化学演示实验[J].保山师专学报, 2004, 23, (2) :59~61.
[3]白秋莲.基于“探究”的化学教学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6, 16, (88) :32.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物理实验教学 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62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1.简单地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对中学物理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容易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物理的兴趣。第二,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定律。
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就有教师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代替教师实际动手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的分组实验。他们认为,这样既简单方便,又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
【案例1】在初中物理电路特点教学中,有的教师既不做演示实验,又不安排学生实验,而是直接用《电路》课件动态模拟,并让学生讨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由于缺少了精彩的直观现象,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获得的认识仅仅是虚拟的图像,完全是纸上谈兵,演示实验(或者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不到位,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2.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减少了分组实验中学生动手的成分。
中学物理教学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来说就要促进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实验原理、方法、器材、步骤的思考选择;通过现象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记录、处理,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提升实验能力。
3.部分实验指导书违背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然而,目前出版的一些实验指导书或实验册,把每一个实验的原理、方法、器材、实验步骤以及记录和处理数据表格等写得一清二楚,或者是把每个实验的原理、方法、器材、实验步骤以及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表格都比较详细地印出来,只是留下少量的空格让学生去填写,这样减少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自由度。
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实践研究,笔者认为传统教育环境下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但是,无论多媒体技术应用有多广泛,开发出多少新材料、新技术,传统教育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都不能被全盘否定,有的甚至是无法被取代的,值得继承和发展,下面是继承与发展的事例。
1.原创的思路,现代的手段。如,“竹筷提米杯”实验是我国一位已故的著名物理教育家发明的一个关于摩擦力的一个演示实验,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激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演示实验。现在,随着生活中塑料产品的丰富多样,可以将这个实验改进为木棒提米桶(装纯净水的塑料桶)实验,演示效果可视性更好、效果更震撼。
2.传统的实验,现代的技术。如,自由落体实验,现在可以利用频闪技术同时确定自由落体的下落位移和下落时间,定量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如四川省玛卓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运动频闪观测仪(教育部部颁目录编号:21070)就可以利用频闪技术同时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移和运动时间,解决定量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问题。
3.中学的知识,现代的材料。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新材料完成一些课外实验。比如(1)制造魔力。实验用品:一个空饮料罐、一块聚苯乙烯塑料布。做法:将聚苯乙烯塑料布在头发上摩擦一分钟,再用这块布朝着空饮料罐挥动,罐子便会乖乖地向你靠过来。(2)制作潜水艇。实验用品:容积两升的塑料瓶、水、密闭性良好的小袋子、铅块。做法:塑料瓶里先装满水,再与密闭性良好的小袋子联系起来,这个小袋子就是你的潜水艇了。这个小袋子应该刚好能浮在水面,如果潜水艇太轻的话,可以用适当的铅块进行调节。检查好以后,就可以进行潜水实验了。用力挤压塑料瓶,只见潜水艇神奇般地下沉了。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但是,我们在为许多教师大胆创新、张扬学生个性、追求独特教学风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放任、随意与浮躁,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自主:既要凸显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案例1]教学片段:人教版数学第二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师出示投影,屏幕上出现了公园里卖气球的场面,孩子们在买气球。
师: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问题(略)。
[反思]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从表面上看,教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个体差异,但是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目前,数学教学中还有一些类似的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切让学生说了算。不管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想 、如何表达,总是一味地肯定和表扬;或者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用什么方式学习就用什么方式学习”……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其自流。
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现在,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又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学“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教师在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时,也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该否定的就不予以否定;不能说要“赏识孩子”,该引导的就不予以引导。对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对一些是非分明的问题,教师应毫不含糊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指点迷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一个“导”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偏差、走人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
二、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案例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片段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
母亲节到了,商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师想买一束50元左右的花,请你设计一种方案。
在这之后,教师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组成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有的是一个优秀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却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对问题还不清楚,无从做起……)
然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的发言被代表取代了。
[反思]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立方案,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人云亦云,没有围绕主题,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合作只能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同时,各组的成员在组成上也差异过大,自然对各自承担的探究任务、合作目标在完成质量上有好有坏,影响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形成合作机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三、探究:该出手时才出手
[案例3]教学片段: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二册《三角形的外角和》
引入新课后,第一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画出两个三角形;第二步,学生用剪刀剪下三角形的两个角,拼放在另一个角的外角上,正好重合;第三步,学生用剪刀剪下三角形的三个外角,拼放在一起,三个外角组成一个周角。
部分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共三条,余略)。
[反思]这节课基本上学生都在探索和体验,动手"做数学",过程由学生完成,结论由学生得出,教师基本上没有讲授,没有进行分析和推理论证。然而数学知识单靠学生探究、体验就能获取吗?这样获取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吗?另外,许多学生第三个结论还未得出已经下课了,过度的探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允许。
"做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但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让学生每节课都去亲自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既无必要,更不现实。一些名词、概念、事实等只能用陈述和讲解的方式传授,如负数的表示,在数字前面加"-"号,告诉学生就行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也是不好操作和体验的,这类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授。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具体做到:(1)激发探究兴趣。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2)把握探究时机。(3)提炼探究问题。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四、整合:数学课别变了昧
[案例4] 教学片段: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争先恐后地用仿真样币"购买"铅笔、本子、橡皮等。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反思]本节课的任务是"认识人民币",但在购物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的物品上,"买者"和"卖者"都不去注意币值大小,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和参与了学习活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活动与认识人民币有多大关联?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应该肯定,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课中,设计购物场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活动不应该只注重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校园文化重建的几点思考
秋季开学后,天津市的高一年级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验.我们深切感到:新课程非常必要,意义重大,然而实施起来并非易事;要真正实施新课程,仅做到师资培训、课表编排、选课走班、学分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个校园文化重建的过程.
作 者:郝际侠 作者单位:天津市大港区油田第一中学刊 名:天津教育 PKU英文刊名:TIANJIN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47关键词: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 新课程 问题 革新
【中图分类号】G627.12
前言: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着小学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学管理与教学体制、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与方法存在密切联系,是小学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小学教学应明确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价值,为小学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简析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得到相应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管理者缺乏对小学教学管理的正确认识
管理者未认识到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存在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目前,诸多小学管理者将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的工作,对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缺乏重视,致使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导致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存在脱节现象,影响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管理模式落后
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属于涉及面广、操作繁琐的工作,需管理者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以实际情况为基准,更新管理模式,顺应小学教学发展需求。一方面管理模式与管理目标存在差异。管理模式具有可变性,是管理者主观意愿的展现,易导致管理目标与管理模式存在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缺乏监督管理,规章制度是约束行为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目前诸多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未实施责任制,缺乏相关的约束条件,加之管理者缺乏监督管理,致使相关工作人员对小学教学管理存在不认真、不负责的现象,并出现因拖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小学教学管理内容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
成绩是诸多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成绩得到提高则是小学教学管理内容的实现。反之,新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小学教学管理的重点。由此可知,前者一味追寻提高成绩,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
(四)缺乏相应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前提下,为响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号召,大部分小学逐步开展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为小学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但,目前诸多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沿袭着传统、落后的管理制度,未达到与时俱进。在新课程背景下,导致其难以满足小学教学管理需求,引起管理与实际教学存在脱节的问题,阻碍着小学教学管理发展。
二、探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学管理革新优化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小学教学管理意识,高效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通过学习相关知识理论,致使管理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小学教学管理认识,充分意识到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发挥其价值,为小学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小学教学管理涉及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导致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开展困难。因此,为保证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案、素质教育以及教师工作和教师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彼此间的作用,迫使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得到完善,提高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完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是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促使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得到规范。一方面,细化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职责,明确分工,构建常规教学管理制度,避免兼任多职的人员,达到强化教学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建立教研相长制度,在研究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融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研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携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规范小学教学管理计划,符合实际发展需求
计划是保证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在优化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确保小学教学管理计划的规范性,以实际教学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小学教学管理计划的作用。第一,以具体教学目标为标准,划分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任务,为合理设计小学教学管理提供依据。第二,以实际教学条件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制定教研任务,并将其有效应用至小学教学中去,促进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第三,教学工作合理规划,针对不同教学学科,其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在制定教学工作规划过程中,应以实际情况为主导,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任务,保证教学任务按质按量完成,促进小学教学管理发展。
(四)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作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革新的重要环节,教学监督管理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因此,相关管理者应加强管理监督力度,秉承着严谨、负责、认真的态度投入监督管理工作中去,督促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避免教学工作出现与教学计划脱节等问题,促进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小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方向,为小学教学管理革新提供依据。因此,各大小学应在新课程背景的指导下,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优化小学教学管理革新,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庞孟栀.以师生发展为本为教学改革服务——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9):33-34,62.DOI:10.3969/j.issn.1005-1058.2003.09.015.
[2]安源红.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张旭光. 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电子制作,2014,24:173-174.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推荐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10-08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探究06-18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11-14
小学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感受11-09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课07-05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07-27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10-1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