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培训调查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就业,就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人利用下乡的机会,就**县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开展了调研,现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状况方面
**县辖19个乡镇,210个行政村,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13.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28万人;总耕地面积14.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16亩;农村劳动力7.3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3.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4%;男性劳动力3.94万人,女性劳动力3.44万人。
二、劳动者素质方面
2010年底,**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4320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85%,初中文化程度1.3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8.16%,小学文化程度3.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5.6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及文盲2.2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25%。
三、**县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及网络建设方面
今年**县对劳务经济工作早安排、早部署,在年初召开的全县劳务动员会议上,县政府与各乡镇、县劳务移民局签订了《劳务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劳务经济指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
人,使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劳务部门更加重视劳务输转工作,加强了对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领导。全县19个乡(镇)成立了劳务工作站和劳务公司,配备人员57人,在210个行政村各确定一名劳务信息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劳务培训及输转的领导机制和网络。
(二)劳务培训方面
为了使广大劳务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务市场,县政府成立了劳动力技能专门培训机构,劳务、扶贫、农牧、社保、人事、妇联、团委、职中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为保证劳动力技能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县上积极整合资源,一是将农牧、教育、扶贫、社保等部门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决定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承担全县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专门开展培训工作,并投资购置了一些必需的培训设备,加强了师资力量,改善了办学条件。二是在河川人口集中,有条件的乡镇设立劳动力技能培训点,方便群众就地培训,对家离培训点较远、生活困难的群众发给生活补助和住宿补助,做到了技能培训资源的平等享用。三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训。劳务部门多方搜集用工信息,根据所掌握的用工信息和农民群众的生产技术需求,进行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认真总结和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把培训和输出更好的结合起来,为农民送上一把外出务工的“金钥匙”,帮助他们打开务工和增收之门。今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培训劳动力2.225万人,其中技能性培训0.475万人,引导性培训1.77万人。培训涉及家政服务、餐饮、采矿、计算机应用、电焊、保安、建筑、机械操作等十几种行业。通过培训,使我县90%以上的劳务人员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走上了就业之路,经济收入比培训前增长了10%以上。经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输转层次和质量,全县劳务输转呈现出了几点鲜明的特点:使劳务输转由苦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从组织化程度看,基本实现了由盲目分散型向有组织规模化输出转变;从输转层次看,基本实现了由单纯的务工挣钱向增收和创业并举转变;从务工时间看,逐步由临时性、季节性务工向固定性、长期性务工转变;从输转形式看,由游击型向军团型,由“箭头型”向“米字型”转变。
(三)劳动力输转方面
作为全县最大的的项目、最大的产业,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始终抓劳务输转工作不放手,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种途径主动出击,在省内外农民工输入的重点城市寻求劳务市场,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扩大输出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劳务输转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县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劳务协作关系。二是巩固扩大老基地联系和发展新基地,着力打造**保安、家政服务两大劳务品牌,形成特色优势,走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增加收入的劳务输转新路子。三是在北京、新疆江苏宜兴等地已经开辟4个劳务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扩张,继续与上海、天津等中心城市和宁夏、内蒙、青海等省外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工资待遇高、生产生活条件好、社会保险有保障的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据调查了解,**县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主要从事保安、家政服务、建筑、浆砌、采矿、汽修等行业,其中保安和家政服务已成为我县两大劳务品牌,在北京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县上积极调整输转策略,借助灾后重建和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机遇,继续巩固原有输转成果,积极开拓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2012年以江苏省宜兴市对口帮扶我县为契机,在我县
召开了多次劳务人员招聘会,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劳务人员县内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共输转劳务人员3.81万人,创劳务收入3.84亿元,其中共向江苏宜兴等地输转劳务工6400余人,创收7000余万元。金融危机对我县劳务输出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县内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就业岗位,对拉动劳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当前劳动力培训输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技能较差,培训难度大。一方面,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较突出,培训观念淡薄,部分劳动力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较差。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程度、年龄结构、需求意向参差不齐,培训对象不统一,接受能力有限,只能开展一些粗放型专业的培训,培训工种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形成品牌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务输转工作。
2、劳务技能培训基础薄弱,培训设施不健全。技能培训工作滞后且层次低,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培训质量的提高和培训需求。动态管理培训资源的难度较大,不便于及时掌握培训的增量和存量。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随意性较大,变化快,流动性强,加之信息体系本身的局限性,致使县级很难对培训资源进行动态管理,资源库更新较慢,不能及时了解培训资源的变化,使扶贫培训计划与实施严重脱节,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
3、“订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无形中增加了培训的风险和成本。现行企业的用人机制决定了企业用工选择的多面性,即:成本最低,质量最好,“订单”数量随市场劳动力供给变化而变化。同时,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也决定了企业用工机制的不确定性。而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给贫困劳动力培训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致使培训
不能完全做到有的放矢,无形中增加了培训的成本。
4、培训资金不足,不能满足培训的实际需要。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有限,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等低技术专业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如建筑、家政服务等专业,而一些高技术、知识型专业则由于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周期较长而无法开展,如开展电子专业培训,训期最短需要半年时间;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投入决定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只能以短训为主,只能培训一些专业的一般性常识,若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培训,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我县财力十分拮据,劳务输出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正常的工作经费和劳务输转经费得不到足额保障,致使劳务市场考察和与用工企业的有效衔接及输转工作开展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序组织输转的进程。
5、全县劳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有些乡镇主要领导认识的偏差,劳务工作站和劳务公司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本乡镇劳务经济工作只喊在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导致劳务输出宣传引导组织不力,怕承担劳务纠纷和矛盾,存在劳务输出底数不清、输转方向不明、劳务收入不清以及劳务带头人、劳务中介组织培育不到位等问题。
6、劳务基地建设工作滞后,信息沟通不畅。由于我县仅在北京、新疆有劳务基地,加上去年与宜兴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外,其他地区也缺乏劳务基地,导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对接,劳务信息捕获量小,务工就业面窄,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给大规模的组织输转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7、劳动输出对当地社会带来了深层次影响或社会矛盾。一是
老人的赡养成为现实问题。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双亲甚至是夫妻双方外出务工涉及四亲老人的赡养、就医陪护等问题十分突出,很多有儿有女的老人成了事实上的孤寡老人。二是子女教育受到影响。很多劳动力夫妻双方外出就业,长时间将子女放在家里由年迈体弱的老人代为照顾,孩子大多接受的是老人们过时的过于传统的耳濡目染的粗放教育,这不仅影响孩子正常受教育,对孩子的有效监护力度也大打折扣。三是家庭成员感情疏远。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外,与自己的父母、子女、配偶长期两地分居,久而久之,感情疏远,亲情淡化,致使家庭不和谐问题日益严重。四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离异愈演愈烈。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条件得到改善,接触社会面不断拓宽,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相当一部分人产生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厌倦回乡思想,抛弃父母、子女、配偶现象时有发生,给家庭带来重大创伤,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一些家庭由于离婚导致支离破碎,且再重新组建家庭的希望十分渺茫。五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的一方配偶精神上、经济上、体力上不堪重负。精神上:一方面,由于一方外出,在家一方自然而然挑起家庭重担,饱受精神和生理需求煎熬,且担心配偶常年在外,会抛弃自己和家人,加之许多纷繁复杂的家务事和沉重的家庭负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心力交瘁;另一方面,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调处集于一身,常常处于风头浪尖,在老人和后代夹缭中压的难以喘息。经济上:外出务工一方寄回有限的资金,常常使在家配偶一方入不敷出,时常捉襟见肘,尽管精打细算,还是难以应付方方面面。除生产生活必须开支外,亲戚、家庭、社会关系的人情事礼使在家一方经常感到尴尬,久而久之亲戚疏远,家庭淡化,社会关系不往来,时常感到孤独无援,在家一方借钱负债
是常事,有了病只能与病魔抗争,最多找一些土单方、土医生简单治一治,许多老人的病根本就得不到及时治疗。体力上:外出务工人员多为男性,在家一方多为女性,除了搞好自己家庭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还要帮助亲戚、家族、朋友家干体力活,甚至连犁田、耙田、等这样的重体力活都得干,原因是自己请不起人,也请不到人,更何况自家有事时还指望邻里乡亲能给帮忙,所以不得不去帮工、换工。六是农民工普遍素质不高,大量外出流入,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由于法律意识淡溥和生活生存所迫,社会治安、违法刑事犯罪在农民工身上发生的几率很高,近些年内打架斗殴、盗窃、两抢、流氓活动、制假、贩假、违法生育等许多违法犯罪活动都与农民工有关。在一些东南沿海地区,有的地方流入的农民工超过当地人口,在为他们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当地社会秩序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七是农民外出务工逃避计划生育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是为了生活外出务工几年,回来后就成了超生对象,有的是恶意超生,在逃避计划生育的同时,出去务工挣钱,使超生形成事实后返乡,相当一部分人构成超生游击队。诸如此类的现象给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八是劳务输出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外出务工家庭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不便,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种、管、收三个过程。当前,农作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都需要由劳动力完成,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业生产缺少劳动力。如种子的购买、耕作、播种等都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大县和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农村土地大多种植传统农作物,实行常规种植,在管理过程中,农作物的锄草、施肥、喷药等均需要劳动力去实现,庄稼成熟后收割、脱粒、晾晒等同样需要劳动力去完成。九是劳务输
出凸现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在青壮年群众大多外出务工的状况下,无人干文化事业的现象已初步形成,导致农村留守人员年龄长者整天沉迷于打麻将,烧香磕头搞封建迷信,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中,以至于荒废学业。陈规陋习的滋生暗长,已逐步腐化人们的心灵,导致留守人员无心发展文化事业,传统文化濒临流失。十是农村姑娘外出务工,造成本村男性单身增多。由于农村大多数姑娘在外地务工,见的世面广,眼界也就自然开阔了,早已对家乡落后的经济条件厌倦了的姑娘们,一旦遇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外地男青年就跟其在外地成家落户,从而造成本村经济条件较差的男青年找不上对象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建议
1、应不断加大劳务输转工作考察力度,建立新的劳务基地,将劳务输转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北京、新疆等地加大劳务输转考察力度,加强劳务基地建设,以更好的促进我县劳动力与劳务市场的对接、提供劳务信息以及加强对务工人员的管理和维权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2、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树立品牌,突出特色。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不可能整齐划一,搞一刀切,必须要考虑到劳动力的文化层次、需求差异、年龄结构和实际接受能力,要分层次、分类开展培训。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素质较好的劳动力可以开展一些技术型、知识型专业的培训,而对一些文化素质较低,可接受力较差的劳动力,可以开展一些粗放型专业的培训,做到培训因人而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特色、能突出本地劳
动力资源优势的技能培训,突出劳务特色,创立劳务品牌,形成劳务优势,增强劳务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进而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
3、应加大劳动力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制度和培训设施,加大劳务技能培训经费的投入,从而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促进输转规模和订单输转的发展。加大对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必要的培训投入,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按照目前的市场需求,拓宽培训领域,加大对高层次专业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受训学员的技能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劳动力的高层次培训,高起点就业,高效益创收。另一方面,增加对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投入,使培训工作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善,更好的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服务。同时,增加对一般层次劳动力培训的投入,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开展不同专业的培训,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的辐射示范效应,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健全、完善培训工作体系。培训工作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培训能否成功和质量高低的前提。完善的培训工作体系,应包括功能完善的信息工作网络、培训网络和输出网络。培训信息工作网络应建立县、乡、村三方一体的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县劳动力信息资源库和乡镇、村劳动力信息资源平台,上下联动,动态管理劳动力资源,及时掌握各乡镇、村的劳动力资源变量、存量和增量,使计划和组织实施相互统一;建立功能完善的培训网络,须在培训的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培训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培训的高质量,管理的高效率;建立服务体系健全的输出网络,搞好培训机构、主管培训部门与输入基地的联接,保持培训专业与
输入基地的高度一致,提高培训的后续保障,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就业。
5、拓宽输出渠道,实现劳动力多层次、宽领域就业。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部门所长,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如:要利用对外办事机构的协调、联系、桥梁作用,通过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开展培训;要发挥外出创业和返乡创业人员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通过他们提供的就业机会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输出,要进一步发挥职业中介的作用,健全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化、职业化和规模化,促使劳动力大规模、多层次、宽领域转移,使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更好的为扶贫开发服务,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以“江苏宜兴—甘肃**”劳务合作招聘会为契机,进一步与江苏宜兴劳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巩固和扩大劳务输转成果。
当前沿海城市面临产业结构转型、技术升级和梯度转移, 人口迁移不仅存在传统“孔雀东南飞”迁移模式, 而且沿海产业和劳动力向内陆的“双转移”模式, 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 社会保险如何有效覆盖城乡间流动迁移的流动人口成为社会难题之一。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生活风险中, 意外伤害、职业病、重大疾病被称为农民工的三大“杀手”, 这是一群迫切需要社会保险来防范风险的群体。但是, 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地域流动性和季节性变化较大, 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和企业的低成本逐利性, 使得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又是游离于城市保险圈最远的人。人口流动、地区收入差距和利益格局体系凸显出“块块分割”的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之间不协调的深刻矛盾, 带来农民工社会保障缺乏、转移困难的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本文试对农民工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和政府培训参与的总体情况进行研究。
二、调查样本和基本结构
在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就业结构作用下, 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 面临各种生活和工作风险, 这是一群迫切需要社会保险来防范风险的群体。本文使用了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5月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调查数据, 在北京、天津等全国106个城市展开调查, 反映流动人口结构、流动与迁移趋势、社会保险政策落实等情况。本文选取户籍为农村且工作状态为就业的农民工样本数据86711个, 对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险和政府培训参与情况进行详细研究。
从性别结构来看, 男性比例高, 占57.6%, 女性占42.4%。从年龄结构来看, 农民工主要集中在20~45岁之间, 占84.3%。从学历结构来看, 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初中占59.6%, 高中占12.4%, 中专占4.4%, 专科及以上占2.7%。从婚姻结构来看, 未婚19.4%, 初婚占78.5%, 离婚、再婚、丧偶占2.1%。从收入结构来看, 农民工群体中低收入仍占较大比例, 1000元以下占30.6%, 1001~2000元占50.6%, 2001~3000元占13.1%。从流动类型来看, 农民工跨省流动占了几乎一半, 跨地区流动给社会保险的收缴、管理和发放都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并降低农民工缴纳社保的积极性。以下结合调研数据对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的基本状况和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一) 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就业培训基本状况及原因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 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基本总体状况, 如表1所示。
1.工伤保险参与状况。
在工伤保险参与方面, 农民工工伤保险总体参与率仅17.1%, 未参与率80.1%。显然, 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与率极低。进一步对不同企业类型参与工伤保险状况进行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 显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农民工参与工伤保险稍好些, 参与率达到54.0%和40.5%。个体工商户是招聘农民工人数较多的行业, 但是农民工工伤保险未参保高达95%。皮尔松卡方检验统计量值为1.454×104, 双尾检验概率P值为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 作为参保主体的企事业单位, 对农民工参与工伤保险行为上具有显著差异。农民工群体是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高危人群, 工伤保险能有效地分解用工单位的风险和保障农民工的安全权益。但受企业参保意识淡漠、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特点以及灵活就业引致的管理成本等因素制约, 以及现实中劳动合同缺乏带来劳动关系认定难题, 导致这一群体工伤保险参与率低下。农民工在工伤保险方面主要面临三大难题:工伤认定困难;工伤保险待遇无法落实到位;程序繁多、维权成本高。
2.失业保险参与状况。
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低下原因,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比城镇劳动力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失业风险。在失业保险参与方面, 农民工失业保险参与率仅有5.6%, 未参与率高91.0%, 绝大部分农民工正自身承担着失业的风险。进一步对不同企业类型参与工伤保险状况进行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 皮尔松卡方检验统计量值为8.335×103, 双尾检验概率P值为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显示在企业类型中,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务工的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参与状况好于集体制企业, 而集体企业的失业保险参与状况又好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农民工。调查表明, 农民工失业后, 通过自我保障和家庭保障渡过难关, 一般靠自己过去的积蓄或向亲友、老乡借钱度日。尽管农民工有土地保障, 一旦遇到了失业的危机, 大部分农民工回家乡的可能性却很小, 数据显示, 即使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 由于失业返乡的农民工也不到5%。从整体来看, 农民工失业保险参保率低, 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企业逃避责任等诸多因素有关。
3.医疗保险参与状况。
调查表明, 在医疗保险参与方面, 农民工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63.7%, 未参与率32.2%;当地政府为农民工建立的医疗保险参与率3.6%, 未参与率91.1%;基本上未参与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显然, 以北京、广东两地为代表的直接扩面型社保模式, 即将农民工作为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对象的这一模式现实中阻力不小。进一步对不同年龄阶段参与工伤保险状况进行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 显示从年龄阶段来看, 青年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比率较高。皮尔松卡方检验统计统计量值为1.199×103, 双尾检验概率P值为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 年龄对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行为选择有显著影响。大多数农民工处于青壮年, 而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实行“低费率, 保大病, 保当期”的原则, 对农民工急需报销的门诊费用没有建立相应的报销机制。此外, 农民工普遍存在解决就诊费用异地报销问题, 异地报销的交通成本较高。农民工医保参保率低的原因, 不仅体现在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 而且由于企业的低成本逐利性, 用人单位不愿意掏钱为农民工上医保。
4.生育保险参与状况。
在生育保险参与方面, 农民工生育保险往往成为社会保险体系中最容易忽视的现实盲点, 参与率普遍不高。女性农民工生育保险覆盖率很低, 仅有4.0%, 未参与率达92.3%。进一步进行不同企业类型参与生育保险状况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 显示在企业类型中, 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集体公有制企业的农民工生育保险参与状况普遍好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农民工。皮尔松卡方检验统计统计量值为5.087×103, 双尾检验概率P值为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显然, 在不同企业类型务工的农民工参与生育保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由个人迁移向家庭迁移形式转变, 大量女性农民工纷纷进城从业。由于妇女生育保险福利色彩较浓, 职工个人不缴费, 由参保单位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而缴纳。相当一部分企业因为害怕女职工生育期间增加企业成本, 并且女性农民工自身担心因生育而失去工作, 维权意识薄弱, 生育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5.养老保险参与状况。
在养老保险参与方面, 农民工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与率为6.6%, 未参与率高达87.1%;参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比率为7.5%, 未参与率高达85.5%。进一步进行不同流动类型参与养老保险状况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 得到与前面类似结论, 从整体情况来看, 公有制企业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与情况好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不少企业从成本角度出发, 往往违反规定不给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
从流动类型角度来看, 在跨省流动、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流动类型中, 省内跨市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低, 为5.9%;最高为跨省流动和市内跨县, 为7.0%。跨省流动远离家乡, 更缺乏保障感, 往往选择新农村养老保险会更强烈。而省内跨市流动的农民工选择参与城镇养老保险最高, 为8.1%。省内跨市流动的农民工由于新农村和城镇养老保险选择的“互斥性”特点, 参与城镇养老保险相对高些。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存在“缴费难”、“转移难”和农民工自身“短视”三大难题。
总体来看, 虽然社会保险险种不一、保障功能各有侧重, 但是农民工城市就业和生活风险与保险参与极不相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共性原因:一是农民工知情度不高、参与保险意识淡漠;二是农民工经济承受能力低;三是用工企业逃避社保责任, 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四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力, 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又使得农民工投诉无门;五是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强导致社保接续不便。
(二) 政府就业培训参与状况
农民工教育培训是进行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重要途径, 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农民工培训有利于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素质和技能, 有利于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直接导致其社会地位和收入低下, 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所以, 政府组织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素质, 并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 增强其城市适应能力, 从而推进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
调查显示, 接受政府培训的农民工占11.6%, 而未接受培训的占82.1%, 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接受政府组织的培训。通过选取参与政府和未参与政府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样本进行对比研究, 发现同样类似的特点:公有制企业的农民工参与政府职业技能培训比率较高, 但是在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企业中, 参与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较低。进一步进行不同企业类型参与政府培训状况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 皮尔松卡方检验统计统计量值为1685.834, 双尾检验概率P值为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显然, 在不同企业类型务工的农民工参与政府职业培训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 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密切配合, 这显示公有制企业对农民工培训重视程度较高, 私营企业培训动力不足。
三、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促进职业培训的对策
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统筹, 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促进经济发展, 发挥社会保险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整合流动人口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资源, 既要对共性突出问题加以治理解决, 又要对不同社会保险种类参与特性加以解决。
1.健全社会保险转移和衔接机制,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和宣传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各地社会保险发展不平衡、社保分割成为严重障碍, 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保险制度整合与衔接, 加快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单独建立一种针对农民工的社保制度将加剧社保制度的碎片化, 应尽可能把流动人口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广泛、持续、深入地在公有制企业中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工作的同时,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企业理应成为重点推广对象和监管重点目标, 必须加大对企业参保的监督和执法力度, 对不规范用工、拒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的用工单位进行严厉处罚, 保障农民工的社保合法权益。同时, 加大社会保险宣传力度, 加强和重视社会保险政策的推广和落实, 动员和组织更多农民工参保,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保险意识。
2.努力完善和健全农民工失业、工伤保险和职业安全保障机制。
市场经济中失业本身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但在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和劳动市场分割体系下, 农民工学历低、技能低、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失业风险远高于城市劳动者。无论是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的差异模式, 还是统一模式 (1) , 最低1年的参保期限对流动性强的农民工而言仍然过长。因此, 在缴费环节设计、参保时间和提高统筹层次上适合农民工流动性特点。工伤保险是劳动保护权利的延续, 将农民工工伤保险和职业健康纳入监护网, 把职业风险防范重点适当向农民工倾斜, 加大对工伤、职业病防治的执法力度, 预防职业伤害的发生, 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重点监控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企业农民工工伤、失业保险参与保障情况, 建立保障农民工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权利的长效机制。
3.创新医疗保险运行模式, 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水平。
大部分农民工参加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这与其城市务工现状相背离, 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又存在医疗保险门槛高、负担重问题, 基本上没有农民工参加。灵活就业的农民工按照“低标准缴费、低水平支付”的方式参保, 较为稳定职业的农民工, 按所在地职工缴费标准参保, 可享受所在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同时, 必须创新医疗保险运行模式, 使得农民工医疗保险由“保大病、保住院”的单一模式逐步向“门诊、住院兼顾保障”的全面模式过渡, 逐步提高各级财政补助标准, 不断提高统筹的范围和层次, 妥善解决好新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异地就医报销难”、“比例低”等现实问题, 积极做好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工作, 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4.重点推进和加强监管, 提高农民工生育保险参与率。
生育保险费由企业按照其缴费总基数按月缴纳, 职工个人则不用缴费, 福利色彩较浓, 但一直以来是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的主要盲点。生育保险必须按照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的要求, 保护农村转移就业女性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在稳步推进制造型企业生育保险覆盖的同时、将拓展重点锁定在餐饮、住宿、商贸和流通服务业等女性职工较为密集的行业领域, 统一规范标准, 分阶段将稳定就业农民工、灵活就业农民工等逐步纳入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同时, 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生育保险监督管理,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重点对劳动密集型和使用女职工较多的用人单位加大检查力度, 清理企业用人规章制度中有歧视女性职工的规定, 保护女职工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间的怀孕、生育和享受保险待遇。
5.降低转移成本和建立衔接机制, 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率。
无论是城镇养老保险还是新农村养老保险, 农民工参保率都较低, 没有覆盖大多数农民工。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有些政策, 难以完全适应农民工的特点, 例如城镇养老保险存在企业低成本逐利性、缴费高、转移不便等问题, 而新农村养老保险存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共济性差等缺陷。因此, 对于农民工参与城镇养老保险, 加大企业逃避参保的处罚力度, 增强政策的刚性。同时必须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降低转移成本和完善异地接续机制, 实现农民工“无障碍参保”, 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同权。对于农民工新农村养老保险, 要依据当地的经济水平适当加大新农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力度, 调动农民工投保的积极性, 进一步研究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衔接机制。
6.加大财政投入和部门协同, 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从现实来看, 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比率并不高。必须以农民工、政府部门和企业三者为主体, 加大协同力度, 同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积极采用各种方式向农民工开展劳动就业培训、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技工学校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推广力度, 在完善劳动力培训市场的条件下, 通过各种就业培训机构, 对农民工进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掌握非农就业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技能。通过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 建立和实施农民工就业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三方结合机制, 使培训课程、模式、手段和方法与培养就业创业型人才结合,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人力资本和工作技能。
综上所述, 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并通过政府公共培训提高其人力资本, 这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强化和提高农民工的社保参与率, 推进公共培训和提高人力资本。这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就业, 推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黄乾.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发展, 2009, (6) .
[2]张莹.建立城市流动人口生育保险制度的探讨[J].卫生软科学, 2007 (8) .
[3]黄乐平, 邓矜婷.新工伤保险制度下农民工权益保障[J].中国社会保障, 2011 (3) .
[4]韩伟, 徐蕾, 穆怀中等.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 (8) .
[5]郑功成, 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6.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意向;调查;期望;寿县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1-16-02
寿县作为安徽省农业大县,拥有农业人口122.2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8.1%。近年来,寿县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571元,同比增长10.7%,作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出务工收入呈现逐年上涨态势。寿县是农民工流出大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庞大,每年春节返乡,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面临重新就业的选择。为了解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意向,寿县农委联合寿县调查队深入农民工监测调查点开展实地调研。总体看,当前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相对稳定,外出打工数量保持平稳,就业地点多为江浙沪(以上海居多),就业仍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年后基本都继续外出打工(绝大多数愿意回到原单位继续工作)。
1 调查点农民工基本情况
据农民工监测调查近两年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监测调查的8个乡镇80户农村居民中就业劳动力204人,从外出人员流向构成来看,全年有外出从业人员共计57人,其中外出流向省内7人,流向省外50人;从外出从事行业来看,从事二产29人(其中制造业19人),三产28人(其中批发零售业10人,交通运输业7人,住宿餐饮业3人);外出人员月平均收入2 924元。2014年就业劳动力206人,全年有外出从业人员共计57人,其中外出流向省内12人,流向省外45人;从事一产1人,二产25人(其中制造业19人),三产31人(其中批发零售业10人,交通运输业7人,住宿餐饮业7人);外出人员月平均收入3 214元。
2 调查村返乡农民工情况
此次选取农民工监测调查点中的安丰镇观音村和茶庵镇精神村,实地了解当前调研村的农民外出务工形势,准确把握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意向。
安丰镇观音村耕地面积520hm2,全村总人口6 305人,其中男性占比55%,2014年外出务工人员约4 200人,举家外出约2 800人,外出从业地点以江浙沪为主,进厂、工地等打工和自谋职业人数各占1/2,进厂、工地等打工月工资基本在3 000元以上,自谋职业月工资在5 000元以上;茶庵镇精神村总人口4 092人,2014年外出务工人员约1 000人,近几年外出人员基本稳定外出从业地点多为上海,占90%以上,从事行业中进工厂、工地打工及餐饮运输服务业占绝大多数,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月工资标准在3 000元以上。通过与返乡农民工、村干部的交谈了解,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呈现如下特点:
2.1 除举家外出人员外,外出务工人员每年会短暂返乡 据调查,当前外出务工农民工可分为2类:季节性外出和长期性外出。季节性外出即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这类农民工外出打工周期多为5~6个月,农忙时节返乡;长期性外出即为全年在外务工,这类农民工基本在过年过节返乡,返乡周期多为7~15d,家中土地交由老人或亲朋耕种,除过年过节、家中有临时性事务外,基本很少返乡。据对2个村的调查了解,除举家外出人员外,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每年都会在过年期间短暂返乡。
2.2 外出务工人数稳定,在外打工年限基本在2a以上 2个村当前外出务工人数稳定,近几年变化不大,年龄适宜且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基本还是选择外出务工,而常年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大多也不会外出就业,每年返乡后不继续外出打工的情况基本没有。据观音村村支书介绍,该村当前外出务工者多为常年在外打工,在外打工年限多在2a以上,经过多年在外已有务工、赚钱打工经验。家中耕地面积有限,种地收入不及外出打工收入,因此每年返乡后不继续外出打工人数占比不足1%,较少不继续外出打工者多为年龄、健康状况、子女上学等影响不适宜外出,返乡后多为留守看家,耕种土地,照料子女。
2.3 返乡农民工绝大多数愿意回到原工作单位 针对季节性外出务工者,由于春节后又到了一年的农忙季节,大多还继续留在家中务农,等到农闲时节外出谋生。而针对长期性外出务工者,大多数农民工表示愿意回到原单位,因为对原来工作较熟悉,可避免重新上岗培训、重新从试用期干起工资较低现象发生。
2.4 农民工外出就业多为亲朋带动,裙带性明显 据对2个村的调查,当前80%外出从业人员工作岗位都是由亲朋介绍,且在建筑业、制造业尤为突出。特别是针对季节性外出务工者,因为是短期务工,在行业选择上以建筑工地小工居多,有一技之长的多从事技术工作。他们往往都是以亲朋好友带动进入建筑工地,工资按天计算,返乡时一并结清。
2.5 农民工从事行业以建筑、制造、交通运输业居多 由于当前外出务工者大多文化素质不高,以初中居多,因此在从事职业上大多以技术含量较低、从事体力劳动为主,主要为建筑工地、小微制造企业、交通运输业居多,少数从事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从事电商物流等新兴就业领域的人数仍然较少。而在就业地点上多为江浙沪,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对外出务工人员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6 外出务工工资水平有所上涨,农民工期望涨薪 据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3 214元,同比上涨9.9%。据调研了解,当前各行业工资水平均呈逐年上涨态势,以从事较多的建筑行业为例,5a前建筑队以从事搬转、上灰、工地杂货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工每天工资在60~80元,2015年基本都在100元以上,月平均收入在3 000元以上,带有技术含量的大工月平均收入在4 000元左右,工资水平明显上涨。针对短期工来说,在管吃住的情况下,当前的工资标准他们基本满意,同时他们也表示当前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工资水平上涨空间已不大;而针对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来说,大多认为工资没有达标,对涨薪的期望值较高,受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农民工除了日常开销和负担子女教育费用外所剩无几。
2.7 多数农民工认为今后找工作不容易 通过交谈了解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1)受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因素影响,工作选择面较窄,特别是短期外出务工人员,还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找工作就更不容易;(2)由于就业信息不通畅,了解的工作岗位不多,对满足自身条件,工资高的岗位不知晓,往往只能靠亲朋带动,而亲朋带动岗位相对较少且单一。据了解2村中通过自主应聘谋职的比例很少,往往在应聘过程中都会遇到工资高的不满足条件,满足条件的工资达不到预期标准的窘境。
3 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几点期望
3.1 期望政府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更多就业信息 返乡农民工外出打工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找工作难,由于农民工外出具有较强的裙带性,择业选择面较少。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戚朋友、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相对不足。外出务工方式主要是依靠亲朋带动的传帮带,而不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正规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获得就业机会,绝大部分人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期望政府劳动部门组织如“春风行动”等类似的招聘活动,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3.2 期望政府部门、企业和职业技校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据调查了解,每年政府和企业都会组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周期短往往质量难以保证;而受资金、工作时间影响,依据职业特点的专门技能培训相对较少,不少农民工表示应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挂钩。建议政府、职业技校能与企业做好对接,充分了解当前企业紧缺的技术型人才,做到职业技能培训有的放矢,训则有效,同时强化技术工定向签约、职业对口推荐制度,解决当前农民工找工作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2月24日,由徐州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组织实施的“徐州市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此次调查对象为徐州五县及铜山、贾汪两区在本地企业和尚未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有效样本266人。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知识水平偏低, 6成农民工从事短期零工,“看电视”、“上网”为主要消遣娱乐方式等。,66.2%的农民工将“继续外出打工”,14.3%选择“在家创业”,农工民最期盼工资能够及时发放,社会保障能够加强落实,增强农民工的“生存安全感”,希望政府能够在产业信息、创业渠道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
70后、80后男性
成农民工主力军
调查显示,70后、80后男性为农民工主力军。266位被访农民工中,70后和80后占63.5%。其中,男性占89.5%,女性占10.5%。7成以上的农民工学历为初中或高中、中专。47.7%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初中,24.4%为高中、中专,16.9%为小学及以下,10.9%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从被访农民工平均每月休息日来看,35.0%的农民工表示每月几乎没有休息日,持续工作,15.4%的农民工平均每月仅有1-3天休息日。从被访农民工自身感受来看,35.3%的农民工表示劳动强度很大,超出了身体负荷,仅有10.2%的农民工表示工作较为轻松。
六成农民工
从事短期零工
调查显示,在“家”打工成首选。20,39.5%的农民工选择在徐州本地(含各县区)打工,与同期的调查比较,提高了11.4个百分点。其次是长三角地区,比例为36.5%,与20基本持平。剩余24.1%的被访农民工散布在全国各地打工。
6成农民工从事短期零工,自主经营比例较往年提高。除4.1%的农民工目前“失业”外,60.9%的被访农民工为“短期零工”,22.2%为“长期合同工”,12.8%为“自主经营”,而年的调查中,仅有9.0%的农民工自主经营工作。在工作种类上,技术类工作和工厂普通工人为主。63.9%的农民工从事包括建筑工、木瓦工、泥水工、电工、修理工、缝纫工、厨师、驾驶员等在内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工厂普通工人的比例为12.9%。各种职业比例较2014年没有明显的变化。
近7成农民工
对收入感到满意
调查显示,66.5%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其中10.5%“很满意”,56.0%感到“基本满意”。有29.3%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2.3%“很不满意”。
在选择主要生活开支时,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占比较大,而用于储蓄的比例较去年有所增加,尽管收入满意率有所提高,但由于开销日益增多,农民工群体经济压力较大。
调查显示,“看电视”、“上网”为农民工主要消遣娱乐方式。“看电视”、“上网”是农民工工作之余主要的两种消遣娱乐方式,比例分别为37.2%和33.1%。“和朋友聊天”以及“麻将”的比例也超过了10.0%。
在回答“您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具体打算?”时,66.2%的农民工选择“继续外出打工”,14.3%选择“在家创业”,另有15.8%表示“还没考虑好”,而选择“在家种地”的农民工仅有3.8%。
期盼多渠道创业帮扶
调查显示,选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最期盼工资能够及时发放,社会保障能够加强落实,增强农民工的“生存安全感”。同时也有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管理,控制工作时间,杜绝疲劳工作,保障农民工正常福利待遇。还有一些农民工表示,孩子上学难、家乡老人没人管依然是他们不能安心外出工作的两大难题。
选择在家创业的农民工,最希望政府能够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并提供小额贷款优惠帮扶,同时希望政府能够在产业信息、创业渠道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
——以九江瑞昌市,四川威远县为例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良好,但也出现不少新情况。由于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部分沿海地区出口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其中有大量的农民工失去了生活保障,还有农民工现在的生活观念的改变,造成大量农民工提前、集中返乡,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就业的现象。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 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了解返乡的农民工现在的就业情况和面临的问题
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失业的原因及返乡之前的情况 了解当地的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就业有哪些优惠政策 了解返乡农民工对家庭财政收入有什么影响 意义:
(1)通过对中西部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的调查,为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更深地了解这次危机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及能更好更快地出台针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优惠政策。
(2)通过对中西部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的调查,了解农民工返乡就业趋势、动机,探讨中西部地区如何吸引留住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促进地方发展,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3)通过对中西部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民工回乡就业将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种种影响,并正确对待和引导日渐庞大的农民工回乡队伍,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且对解决“三农”问题也有着积极作用。
2.调查地点: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四川省威远县 3.调查人员:郭坤明
邓丽君
熊娟
4.调查时间:2010年7月15日至2010年8月25日 5.调查方式和方法:调查方式主要是抽样调查和实地调查法;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问法,其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
6.调查计划
第一周,制订调查方案和整体思路,设计出调查问卷。第二周,课题小组成员分两组分别到四川威远和江西九江,到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了解情况并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从中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返乡就业的农民工。开始进行对回乡农民工的调查工作,整理得来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周,对其选出的部分的返乡就业的农民工进行走访与调查,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调查问卷,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
第四周,课题小组成员集合,把各小组收集的资料集中在一起,并进行整理,对各部分数据进行比较并做出结论,对可疑性问题和没确定性情况加以落实,并和指导教师商讨解决。第五周,认真分析资料并积极思考,着手撰写调查报告。
7.调查数据的统计安排
Ⅰ 共发出4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349份,其中,九江瑞昌有187份,四川威远县有162份。
Ⅱ 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了复查与统计,保证了有效问卷的分数。
Ⅲ 数据统计过程主要由识别信息需求、收集数据、统计数据与评价。同时采用了柱状图、饼状图、条形图等方式帮助我们进行数据的整理,使其更好地将收集的分散数据通过加工、整理和统计,使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
8.调查小组成员分工
Ⅰ数据的整理与数据图表的制作:郭坤明 Ⅱ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郭坤明、邓丽君、熊娟 Ⅲ调查报告的撰写:郭坤明
Ⅳ调查报告的修改:邓丽君、熊娟 Ⅴ指导老师最后的点评与定稿
二 调查结果描述分析
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1两地的农民工的年龄情况调查数据图:
两地的农民工年龄情况***00九江瑞昌市四川威远县16~25岁161826~35岁6962 36~45岁5749 46~55岁3227 55岁以上136九江瑞昌市四川威远县
图1-1
1.2两地男女人数占总人数比例的情况调查数据图
男女人数比例图51.8%男性女性48.2%图1-2 图1-1和图1-2显示,在有效的349份调查问卷中,其中九江瑞昌有187份,四川威远县有162份;男性总共有181份,占总人数的51.8%,女性总共有168份,占总人数的48.2%。在被调查者中青壮年居多,主要集中在26至35岁和36至45岁这两段,年龄的结构分别为16~25岁占9.7%,26~35岁占37.5%,36~45岁占30.3%,46~55岁占16.9%,55岁以上的占5.6%。
2.被调查对象返乡之前的基本情况:
2.1返乡之前务工的地点情况调查数据图
其他地区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广东020***02128四川威远县九江瑞昌市283348524060返乡之前务工的地点调查情况
图2-1 2.2返乡之前从事的工作情况调查数据图
其他行业采掘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四川威远县九江瑞昌市***3640返乡之前从事的工作调查情况
图2-2 图2-1和图2-2显示,有绝大部分的农民工都集中在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且从这些被调查者的情况可以看出,瑞昌市农民工之前从事大多是建筑业和制造业,威远县农民工之前从事的大多是餐饮服务业和建筑业。从这349份问卷中整理出大概的结构为:制造业占 3 14.04%,建筑业占18.62%,餐饮服务业占15.47%,交通运输业占16.33%,居民服务业占11.75%,采掘业占7.73%,其他行业占16.06%。
3.被调查对象现在的就业情况及所面临问题的数据整理
3.1被调查对象现在就业情况调查数据整理数据图
F 11%E 26.3% A 18.3%B 11.2%A.当地企业务工B.自办企业C.种植业D.养殖业E.其他行业F.无工作的D 16.4%C 16.8%调查对象现在就业情况调查数据
图3-1 3.2现有的返乡农民工就业所面临问题情况调查数据图
***0100人数ACEDBA.政府不重视,缺乏帮助GB.家乡缺乏就业岗位C.信息不灵,工作不好找FD.自己技术缺乏E.资金缺少,自主创业困难F.不了解现在的政策法规G.其他
图3-2 图3-1与3-2所示,这两个地方的农民工主要是在各行各业流离式务工,没有固定的工作,这使得他们的生活经济来源没有保障。这些被调查人员当中有部分想自主创业,但自身的原因导致自主创业困难,如资金缺少、缺乏技术等各方面原因。具体情况如下:政府不重视,4 缺乏帮助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9.17%,因缺乏工作岗位的有61人,占17.48%,信息不灵的有26人,占7.45%,自己缺乏技术的有69人,占人数的19.77%,因资金缺少自主创业难的有79人,占总人数的22.64%,不了解当时情况和政策的有33人,占9.46%,其他原因的有49人,占14.03%。
4.在被调查对象中返乡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和返乡后对家庭经济收入影响的情况调查
4.1被调查对象返乡农民工返乡的原因调查数据图
A.被企业解聘 B.老板拖欠工资 C.想回家自主创业 D.惠农政策好,想回家务农 E.方便照顾家庭 F.其他
E 1%F 2.1%A.被企业解聘 D18.4% A38.2% C9.4%B.老板拖欠工资C.想回家自主创业D.惠农政策好,想回家务农E.方便照顾家庭F.其他 B 28.9%图4-1 4.2被调查者中返乡后对家庭经济收入影响情况调查数据图
10.9%15.6%32.7%18.6%22.2%较大增加较小增加较大减少较小减少无变化 较大增加 较小增加 较大减少 较小减少 无变化月收入 15.60% 18.60% 22.20% 32.70% 10.90%
图4-2 图4-1与图4-2显示的数据可知,他们这些返乡的农民工大部分是因为被企业解雇或者老板拖欠工资,其中有38.2%是被企业解雇返乡的,有28.9%是因为老板不发工资而回家的,有9.4%是先回来自己创业,有18.4%是因为自己家乡有好的惠农政策想回家务农,还有分别1% 5 和2.1%是因为方便照顾家庭和其他原因而回家的。他们这些回乡后有的找到待遇很好的工作,有的还没有找到工作,这些对他们自己家庭的经济收入都带来了影响。绝大多数的经济收入都较大幅度地减少,也有很少数的工资待遇没有明显变化。
5.政府的哪些措施对这些农民工有很大用处
100A 86A.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806040200B 32C 74F 63E 51D 21G 22B.搜集并提供就业信息,举办招聘会C.提供有利于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条件D.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E.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F.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G.其他人数 图5 图5,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民工最希望政府能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提供有利于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条件等措施。
三.调查结论
农民工返乡的原因:
其中就业机会减少是主因。自09年10月以来,沿海外向型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并出现大规模裁员甚至倒闭,直接造成外出农民工就业机会急剧减少。据抽样调查显示,因企业倒闭返乡的农民工占抽样调查总数的22 %,因企业减员返乡的农民工占抽样调查总数的18%。
农民工自身状态因素。返乡农民工劳务输出范围狭窄、层次相对偏低、务工区域相对集中,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特征明显。从典型调查看,外出务工一个村一般集中在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从事相同工作的居多。
农民工权益维护因素。农民工权益受损也是返乡的内在因素之一,中央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基本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老板拖欠农民工的工钱,自身权益得不到很好保护。
农民工自主创业问题。一是农民工有创业意识,但自身素质较低。返乡农民工历经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洗礼,能力有所提高,但普遍素质仍然较低。二是创业经验不足,缺乏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农民工在外打工,从事低端产业者居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积累相对不足。部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只掌握单一技能,不能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和管理,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创业经不起考验。三是缺少创业资金,6 对农民工这样一个资金少、创业知识缺乏、创业技能不高的特殊群体,创业的困难很大。缺少资金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难题。
大量的返乡农民工对当地的影响:
(一)有利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大量返乡后,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匮乏等诸多问题,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强大的支撑力。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众多农村改革发展措施,将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提高农业的就业承载力,农村劳动力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二是国家四十条的出台,到2010年的国家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兴建工业园区、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等,使农民工就近就地解决就业问题面临巨大机遇。同时在市内 “闲时为工、忙时为农”的就业状态将缓解部分区县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匮乏问题。三是部分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社会能力增强,眼界开阔,掌握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并有一定的资金积蓄,为回乡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部分农民工返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空穴老人等诸多留守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二)本地就业压力和稳定压力趋向增大。一是随着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等状况的恶化,当前制造业企业新一轮倒闭将引起我国相关产业连锁反应,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外向型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农民工失业、返乡将会有一轮高潮。二是经济低谷中诸多行业将面临转型、洗牌局面,企业务必提升对员工的技术、技能要求,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农民工可能遭遇更多的门槛。三是本次农民工返乡后,再次外出视经济复苏情况而定,他们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可能滞留农村,将会加剧本地的就业压力,农民收入可能在明年甚至未来的更长一段时间内呈现下滑趋势。四是部分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较强,但创业素质偏低,如果盲目“闯业”失败,雪上加霜,必然引发社会问题。五是部分农民工长期外出务工,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农村生产生活,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可能引发赌博、打架斗殴、盗窃等社会问题,增大基层维稳压力,这些问题在调查中已初见端倪。
由调查数据分析并总结出一些有关的优惠政策
一是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热情要正确理性对待。农民工创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他们都是拿自己打工的积蓄来投资的。由于各种因素,有可能让他们的“心血”会在一夜间化为乌有。在公平交易的时代,购买者并不能因为你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而对你的产品有特别的关爱。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较差或价格低而成本高,这样的创业就会失败。
二是对有返乡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及时提供培训。根据返乡创业农民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创业开展经营理念、企业管理、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并及时提供金融、技术、信息等服务。此外还可通过案例、实习、参观、座谈等多种方式,将创业意识培训融于创业培训之中,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库。可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引导农民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找项目,提高创办项目成功率;另一方面要防止高污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四是成立回乡创业农民工指导(服务)中心。要组织由专家学者、成功创业人士、政策执行部门人员参加的创业专家咨询团,免费为创业农民工提供项目信息、开业指导、信贷支持、政策法律咨询、企业管理及营销等方面的个性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指导咨询服务。
五是优化创业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用地、供电、供水、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营造浓厚的回乡投资氛围。适当的时候可引导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园区建设。可在现有的各类园区中,安排必要的场地,建设一定比例的廉租厂房,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六是加强信贷支持,化解资金瓶颈。要积极梳理和创新产品,通过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创业需求,并优化流程,改善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服务;要根据贷款对 7 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采取现有放贷政策和存折质押放贷两种形式,贷款额度可适当再提高;同时,设立创业基金。
09财物管理
郭坤明
09财物管理
邓丽君 09人力资源管理
熊娟
指导老师:校工商管理专业的骨干教师周裕全老师
关于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您好,我们是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学生,为了解家乡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特做此调查问卷,向大家了解有关情况,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请选择您的文化程度? 1.您的年龄?()
A.16~25岁 B.26~35岁 C.36~45岁 D.46~55岁以上 E.55岁以上
2.您的性别?()A.男性 B.女性
3.您返乡之前务工的地点?()
A.广东 B.上海 C.福建 D.浙江 E.江苏 F.其他地区
4.您返乡之前从事的职业(A)? A.制造业 B.建筑业 C.餐饮服务业 D.交通运输业 E.居民服务 F.采掘业 G.其他
5.您返乡的原因是?()A.被企业解聘 B.老板拖欠工资 C.想回家自主创业
D.惠农政策好,想回家务农 E.方便照顾家庭
F.其他
6.您现在从事的工作?()A.当地企业务工 B.自办企业 C.种地 D.养殖
F.其他
7.返乡就业您认为最大困难是什么?()
A.政府不重视,缺乏帮助 B.家乡缺乏就业岗位 C.信息不灵,工作不好找 D.自己技术缺乏 E.资金缺少,自主创业困难 F.不了解现在的政策法规 G.其他
请选择您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
8.返乡对您的家庭收入变化?()A.较大增加 B.较大减少
C.变化不大
请选择您认为政府对待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应抱怎样的态度?
9.您认为下例哪项地方政府的举措对返乡农民工最重要?()A.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B.搜集并提供就业信息,举办招聘会 C.提供有利于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条件 D.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E.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F.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G.其他
xx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据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统计,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4.5万人以上。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去年下半年以来,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至年底止,全县返乡人员达3.5万人。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农民工返乡人数有可
能进一步增加。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本人经过调查思考,特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要切实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的领导。建议尽快成立高规格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劳动、民政、财政、工商、税务、教育、农业以及工青妇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办公室。要逐乡逐村建立返乡农民工台帐,由乡村干部、党员跟踪服务。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县内外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新做法、新经验。
第二,要广开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门路。一是发展支柱产业,消化一批。按照扩大内需的要求,大力发展粮食、烤烟、养殖、蔬菜、水果等农业支柱产业,使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进入农业生产序列。要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同拓宽返乡农民工就业渠道结合起来。二是加快项目实施,吸纳一批。对“三农”建设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其它项目等,凡属具备条件的,要想方设法尽快开工。三是利用招商成果,容纳一批。对近年来的招商引资项目,要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优先容纳返乡农民工进工业园区务工就业。四是积极挖潜,鼓励本地企业稳定一批。对经济危机期间不裁员、不减员的各类企业,政府要给予奖励和扶持。五是自主创业,扶持发展一批。县劳动部门要举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鼓励帮助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工商、税务、国土、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六是主动出击,争取输入地稳定一大批。县劳动部门要以实地走访或致务工人员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动员务工人员想方设法在劳务输入地积极寻找新的其它就业门路,尽最大努力在原工作地留下来,从源头上减少返乡大军数量。七是免费技能培训,及时提高输送一批。县劳动、农业等部门要采取培训实体(学校)培训、专业重点急需培训、企业新招工成批培训等方式,分解返乡农民工培训任务,千方百计多培训返乡农民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
第三,建立稳定的农民工信息沟通渠道。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广泛收集县内外用工信息,及时发布,方便农民工求职,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规范乡镇劳动保障站的运作,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使乡镇劳动保障站发挥作用,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登记造册,收集反映农民工在外的真实情况,县劳动部门还要在本县劳动力输入较多的沿海地区建立基地,及时了解农民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分析总结农民工工作经验、教训,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决策,积极应对,争取主动。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收入,昆明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统计显示, 昆明市农民工总体数量有所增加。其中, 来自外省的农民工占调查人数的18.35%, 本省籍农民工占81.7%;女性农民工占调查人数的35.1%, 男性占64.9%;少数民族农民工占调查人数的27.5%, 汉族占72.5%。此外,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表现为:文盲占调查人数的5.3%, 小学文化程度占调查人数的26.7%, 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4.3%和20.6%, 大专以上的占3.1%。
1 昆明市农民工就业现状
1.1 农民工就业途径
根据本次调查发现, 有45.8%的人员外出打工是通过亲戚朋友和同乡介绍获得工作, 45%的人员是通过自荐或其他方式得到工作, 而通过中介劳务市场以及招聘会获得工作的仅占9.2%。这一数据与我国88%的农民工通过自发方式外出, 12%的通过有组织输出的比例相当。另外, 进一步分析发现,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采取劳务市场、自荐的形式越多, 相反, 文化程度越低则采取亲朋介绍的越多。
1.2 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
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有制造业、餐饮服务业和建筑业。其中, 从事服务业的比重最大, 占38.2%, 其次是建筑业, 所占比重为20.8%, 从事商业、旅馆、餐饮业的人员所占比重为19.1%, 从事制造业人员的占6.8%;其他从业人员占14.1% (见图1)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 在少数民族云集的云南, 除服务业外, 其他从业人员中, 汉族人员均高于少数民族人员。
1.3 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调查显示, 近两年内, 有52.3%的农民工没有换过工作单位, 23.2%的农民工只换过一次工作, 12.6%的农民工换过两次工作, 换过三次工作的农民工为6.7%, 换过三次以上工作的农民工为5.2%。两年内平均每位农民工转换工作在1.05次左右, 大多数农民工劳动关系比较稳定。
2 昆明市农民工收入现状
调查显示, 昆明市农民工收入很低, 只占昆明市2008年月平均工资2180元的37%, 为812元, 比全国966元的平均水平低154元, 其中300元以下的占7.8%, 300~600元的占45.8%, 600~1000元的占32.6%, 1000~1500元的占9.2%, 1500元以上的占4.6% (见图2) 。至于福利, 在调查的农民工中几乎为零。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收入处于中等收入水平, 汉族人员则分布均匀, 低、中、高收入者均有。结合我们的调查发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因为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所受教育集中于中等教育水平, 而汉族人员则低、中、高教育者均有。这说明了收入一定程度上与教育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 对比前几年农民工收入, 发现受金融危机影响, 昆明市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有所降低。
3 昆明市农民工就业与收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金融危机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加上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理性维权能力较弱等因素, 使农民工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在:
3.1 农民工就业严峻, 工资降低
因受金融危机影响, 部分外出农民工返乡, 致使昆明市农民工人数总体增加, 就业岗位变少, 工资较2008年有所降低。据有关方面调查, 昆明市外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川、寻甸、禄劝、嵩明、宜良5县 (区) , 截至2009年1月, 返乡人数各县 (区) 均超过3000人, 返乡总人数达26184人, 占返乡总人数的75.25%。然而, 由于短期内, 工作岗位数量变化不大, 致使就业竞争加剧, 工资降低。据调查显示, 一名餐饮业服务人员工资已经由2008年的七八百元降低到五百元左右。
3.2 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欠薪现象依然严重
虽然省政府制定有最低工资标准制度, 包括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但其标准依然偏低, 且标准调整缓慢, 一些企业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 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据本次调查, 昆明市农民工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城镇职工的50%, 但月平均收入不到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40%, 实际劳动小时工资只相当于城市职工的1/4。而且, 农民工不仅工资收入水平低, 而且变相克扣和拖欠工资问题严重。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追讨工资的专项行动, 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前清后欠现象较为普遍。此外, 一些企业主为降低成本, 逃避责任, 把农民工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使用, 不愿意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致使农民工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3.3 农民工缺乏劳动保护
昆明市农民工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农民工超时间、超强度劳动现象相当严重。根据此次调查, 农民工日工作时间平均在10小时以上, 每月工作时间超过26天。76%的人在节假日加班时未享受过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 女性农民工生育期间未享受过工资待遇。有些企业甚至采取扣留部分工资的手段, 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此外, 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很好地为农民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等呈上升趋势。
3.4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够完善
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不高, 特别是农民工的工伤和医疗保险覆盖面比较小, 农民工患职业病、工伤、生病后得不到保障。
4 关于解决昆明市农民工就业与收入问题的思考
4.1 加强农民工培训, 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 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要城乡并举, 把关注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当作大事来抓,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城乡互动的职业教育。抓住农民工返乡的契机, 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革新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回乡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围绕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培训, 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适应能力、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和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农业技能, 让更多的农民工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劳动技能, 适应更多岗位需求,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4.2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用工单位是农民工的劳动场所, 是农民工权益被侵害最直接、最主要的环节。要针对当前农民工用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和培训, 督促推动用人单位全面建立、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包括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劳动合同履约制度, 同工同酬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经济补偿制度, 集体协商制度等,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就业平等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职业安全权等基本权益的落实。
4.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加农民工创业、就业机会
要加大改革力度, 勇于取消一些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创业限制性的规定, 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创业提供宽松政策支持。比如, 取消对农民工的户籍限制;制定政策措施, 在克扣拖欠报酬、权益保障、生活质量、工作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缴纳、保险关系的接续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保障;开辟绿色通道, 为农民工免费注册登记从事经营活动;实施阳光措施, 为农民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 有力地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积极性。此外,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 来吸纳就业。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及观光农业,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实现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鼓励规模种植和规模养殖, 挖掘农业产业化安置就业的潜力, 使农村劳动力利用现有的土地、产业资源实现就地转移。
4.4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工流动性大, 未来趋向的不确定性, 以及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决定了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复杂性。如果在现有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再建立一个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不仅会增加管理成本, 还有背于农民工未来融入城市的发展趋势。当前应该着重抓紧农民工的工伤、医疗 (含女工生育) 和养老保障制度的落实, 并积极探索城镇养老、医疗保险与农村养老、合作医疗的衔接方式与渠道, 赋予农民工自主选择权, 解决他们养老、医疗问题。此外, 还要研究解决一方面用工单位认为社会保险费率过高、负担重, 另一方面存在缴费基数不实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 不仅会影响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 还会给市场公平竞争带来挑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2-3, 102-103.
[2]李世鹤.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J].清江论坛, 2008, (2) .
[3]申剑丽.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初探[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11) .
[4]李冉.浅析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问题[J].商业文化, 2009, (6) .
一、永兴县土地流转农民就业现状
据调查,目前永兴县土地流转农民的再就业状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观念较强,头脑比较灵活,有一些技能手艺的。这些人离开土地后,能够较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再就业,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力所能及的小本生意,他们的生活质量相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种是思想保守,信息不灵,未能及时转产,一些年轻的土地流转农民偶尔打零工贴补家用,而另一些年纪大的、特别是妇女只能“赋闲”在家,再加上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就业观念脱离实际等原因,无法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基本上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土地征用款过日子,成为了无土地、无工作、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逐步进入了贫困行列。
针对这种就业现状,永兴县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农民再就业工作,从提高就业能力、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一是通过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创业。2013年全县共完成涉农职业技能培训5483人,其中失地农民培训人数219人次。培训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失业人员培训、移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创业培训和困难职工培训等。
二是通过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就业。2013年全县共扶持各类创业人员678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40万元。其中,扶持农村人员创业463户,每户3万元,共1389万元,占总数的68%以上。全年中央财政共贴息资金247万元,其中为农村创业人员贴息资金167.96万元。2014年已审核符合贷款条件的小额担保贷款户共450户,其中失地农民231户,占总数的51.33%,计划每户扶持创业贷款3万元,扶持失地农民创业贷款金额达693万元。
三是政府鼓励开展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创业就业。从2009年起,当年新增集中连片流转耕地200亩以上且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县财政分年度给予承包方和流转受让方各50元/亩的奖励,即每年给承包方和流转受让方各10元/亩,连续补5年。 2013年12月,县财政下拨奖励资金88.45万元。
二、土地流转农民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与政策双重制约,土地流转农民自主创业受阻。大部分土地流转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土地流转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活受到了很大威胁,征地补偿款便成了他们的唯一希望。由于资金有限,部分失地农民要靠土地补偿款进行自主创业,只能寄希望于政策扶持。虽然中央和省相继下发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但政策对农村这一块仅限于扶持失地农民创业,而对失地农民与土地流转农民之间的概念未能清楚界定。同时,文件还规定,所有小额担保贷款利息自2013年10月1日后由原来的中央财政全额贴息改为中央财政承担75%、地方财政承担25%,而地方政府受财力影响, 投入受限,制约了土地流转农民创业。
(二)就业观念陈旧、就业能力较弱,导致再就业难度大。土地流转农民以前靠种植农作物生存,多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模式,使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很多观念都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大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所适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再加上很多失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普遍缺乏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导致再就业难度增大。就算是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因其就业观念陈旧、获取信息能力差,也很难找到工作,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就处于失业状态。同时,部分失地农民还对政府和集体有着“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观念,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会丢面子,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三、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就业创业的对策
(一)完善土地流转农民创业的扶持政策,拓展就业渠道。要进一步从政策层面界定土地流转农民,明确其应享受的扶持政策。要完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针对创业中可能出现的语言交流困难、交际能力弱、市场经验缺乏等问题提供免费创业培训,提高土地流转农民在创业中的竞争力。要加大政府配套资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自主创业小额贷款,缓解创业初期的资金紧张问题,鼓励土地流转农民自主创业。在创业所需相关证件的办理上,要制定出一套简单、便捷的办理程序,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最大程度上为其自主创业提供便利,从而实现他们的再就业,缓解公共就业压力。
(二)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能力。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面向土地流转农民的专门培训机构,将各个渠道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针对他们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愿等进行分类培训。对年纪较轻、文化素质较差的人员,重点开展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目标的岗位技能培训;对年龄偏大的人员,重点开展如养殖业、种植业、社区服务业等实用性的技能培训;对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可以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并积极鼓励他们考取相关技能资格证书,不断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更快更好地实现就业。其次,在培训方式和补贴方式上有所突破。在具体培训中,不能局限于教室里听课,培训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让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在实际岗位中接受培训,政府可以把补贴给农民工的培训资金奖补给企业,让受培训的失地农民真正掌握技能,更多地被企业所吸纳。 此外,政府还应集中部分资金,向重点小城镇倾斜,大力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外部发展环境,带动重点城镇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就业机会,实现失地农民的就地安置,从而有效解决土地流转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兴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农民工就业培训调查表】推荐阅读:
返乡农民工调查07-09
农民工工伤调查报告11-06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10-24
关爱农民工子女社会实践调查09-27
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调查问卷09-19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06-18
关于我县返乡农民工情况的调查报告09-21
农民工业余学校培训考试考题06-08
农民工技能培训开班仪式致辞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