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通用6篇)

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篇1

1 碳酸钙渣的主要成分

对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 所用仪器为日本D/MAX2200型X射线衍射仪 (Cu靶, 扫描速率10°/min, 2θ角度5~70°) 。XRD定性检测见图1。有少量的Ca SO4·2H2O、 (NH4) 2SO4和氟磷灰石, 其中石英和氟磷灰石等是生产原料磷石膏中的杂质。

碳酸钙渣通过高温煅烧后可以得到石灰, 主要成分是Ca O, 还包含有Ca SO4和Si O2等杂质, 以及可能含有未分解的Ca CO3。可以通过检测原料及产品中Ca CO3的质量分数来确定碳酸钙渣中Ca CO3的表观分解率。

2 检测方法

2.1 原料中Ca CO3的质量分数测定

2.1.1 化学滴定法[1]

考虑到原料中杂质质量分数比较高, 可以采用化学滴定法, 精确地测定原料中Ca CO3的质量分数。原料中含钙的矿物相有Ca CO3、Ca SO4·2H2O以及氟磷灰石。由于氟磷灰石质量分数比较低, 在本方法中忽略不计。首先采用草酸盐分离-EDTA容量法可以得到原料中总钙的质量分数;继而利用Ba SO4重量法测量总的SO3的质量分数, 除去利用自动凯氏定氮仪SKD-100测量的 (NH4) 2SO4中氮含量推出的SO3的质量分数, 据此可以推出原料中Ca SO4·2H2O的钙的质量分数;这两部分的差即可求得原料中Ca CO3的质量分数。

采用草酸盐分离-EDTA容量法 (仲裁法) 测量总钙的质量分数。原理是:在弱酸性溶液中, 钙离子与草酸根生成草酸盐沉淀, 经过滤后, 用HCl将沉淀溶解, 加入过量的EDTA标准滴定溶液, 在p H>12的情况下, 加入钙指示剂, 用钙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红色后, 再用EDTA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纯蓝色为终点, 即可求出Ca O的质量分数。

采用Ba SO4重量法测量SO3的质量分数。原理是:用王水溶解试样, 然后进行过滤, 在酸性溶液中, SO42-与Ba2+生成难溶的Ba SO4沉淀, 由所得的Ba SO4质量计算出SO3的质量分数。

采用自动凯氏定氮仪SKD-100测量氮的含量。原理:从碱性溶液中蒸馏出氨, 用过量的H2SO4溶液吸收, 以甲基红-亚甲基蓝乙醇溶液为指示剂, 用Na OH标准滴定溶液反滴。

原料化学分析结果见表1。

%

2.1.2 烧失量法

由于原料中含有部分二水石膏及 (NH4) 2SO4, 二水石膏加热到170~360℃时分解为无水石膏, 513℃时 (NH4) 2SO4会完全分解, 而Ca CO3在大于600℃时才开始缓慢分解, 以下是碳酸钙渣在N2气氛和CO2气氛中的TG和DTG曲线。

碳酸钙渣在N2气氛下, Ca CO3的分解主要发生在692~853℃之间, 在828℃时分解速率达到最大值。而在CO2体积分数为30%的气氛下, 碳酸钙渣中的Ca CO3的分解发生在825~900℃之间, 在875℃时分解速率达到最大值。

所以, 原料中Ca CO3质量分数的测定可以通过设定两个温度点550℃和950℃, 分别对其做烧失量的检测, 在550℃基础上测得的950℃时的烧失量即为原料的烧失量, 便可得到原料中Ca CO3的质量分数。烧失量检测结果见表2。

%

2.2 产品中Ca CO3的质量分数测定

产品中Ca CO3的质量分数测定可以采用烧失量法, 考虑到取料过程中可能会有吸水的现象, Ca O吸水会变成Ca (OH) 2, Ca (OH) 2在580℃时会失水变回Ca O, 所以也设定两个温度点580℃和950℃, 分别对其做烧失量检测, 在580℃基础上测得的950℃时的烧失量即为产品的烧失量, 便可得到产品中Ca CO3的质量分数[2]。产品检测结果见表3。

%

3 讨论

3.1 原料 (干基) 的烧失量

分两个温度点煅烧, 第一温度点为550℃, 第二温度点为950℃, 煅烧时间各为30min。

例如质量为m的干基物料, 经第一温度点煅烧后, 剩余物料质量为m1, 经第二温度点煅烧后, 剩余物料质量为m2, 则原料的烧失量:

式中:

Lr———原料的烧失量, %;

m1———原料经第一温度点煅烧后的剩余质量, g;

m2———原料经第二温度点煅烧后的剩余质量, g。

3.2 产品的烧失量

同样采用两个温度点煅烧, 第一温度点为580℃, 第二温度点为950℃, 煅烧时间各为30min。

例如质量为n的产品, 经第一温度点煅烧后, 剩余物料质量为n1, 经第二温度点煅烧后, 剩余物料质量为n2, 则产品的烧失量:

式中:

Lr′———产品的烧失量, %;

n1———产品经第一温度点煅烧后的剩余质量, g;

n2———产品经第二温度点煅烧后的剩余质量, g。

3.3 表观分解率的计算

Ca CO3表观分解率采用烧失量法进行检测, 计算方法如公式 (3) 所示:

式中:

e———Ca CO3的表观分解率。

采用化学滴定法与烧失量法都能较准确地检测出碳酸钙渣中Ca CO3的表观分解率 (如98.90%和98.94%) 。但是化学滴定法耗时较长, 不能及时地反映现场的工艺状况, 不利于操作者调整工况, 从而会影响产品质量。笔者在进行化学滴定时还发现, EDTA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时, 颜色变化不明显, 容易造成误差。而采用烧失量法检测, 方法简单易操作, 耗时较短, 有利于工业生产。

采用烧失量法检测时需注意:采用坩埚称取物料时, 物料量不宜过大, 1g左右为宜;为保证称量准确, 需等到坩埚充分冷却才可称量;试验过程操作迅速。

4 结论

1) 采用化学滴定法与烧失量法都能较准确地检测出碳酸钙渣中Ca CO3的表观分解率。

2) 烧失量法简单、快速易操作, 能够及时反映现场工况, 更适用于工业应用。

参考文献

[1]GB/T 1871.4—1995.磷矿石和磷精矿中氧化钙含量的测定[S].

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篇2

一、考察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在普通环境下,呈白色粉末状态,属于强电解质,密度为2.532g/cm3,熔点为851℃,具有易溶于水的特性,而且具有盐的通性。碳酸钠的知识重点在于掌握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本考点主要有:考察碳酸钠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碳酸钠的化学反应原理、碳酸钠的化学反应现象。

例1(1)碳酸钠可以与水、二氧化碳共同发生化学反应形成NaHCO3,请将化学方程式书写出来。

(2)碳酸钠可以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CO2,但是,在实验室制备CO2中却不用该反应,其原因

是什么?

(3)碳酸钠的溶解度明显高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假设连续性的通入CO2(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则会发生什么现象?

解(1)碳酸钠可以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2O+CO22NaHCO3

(2)在实验室制备CO2不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原因主要为:碳酸钠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过快,导致所产生的CO2不易被收集。

(3)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连续性的通入CO2,则会出现溶液变浑浊或者有晶体析出现象。(由于实验室CO2制备操作需简便,且利于CO2的收集,但是由于碳酸钠的溶解度明显的高于碳酸氢钠,且碳酸氢钠不能全部溶解,因此容易出现溶液变浑浊或者有晶体析出现象。)

二、考察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碳酸钙的矿物名称为白垩方解石,常常产于沉积岩中(由于碳酸钙水溶液沉淀形成巨厚状),碳酸钙呈现晶体结构,且常含铝、硅、镁、铁等。对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探究以下面的例题为突破口。

本考点主要有:碳酸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碳酸钙分解反应性质。

例2三位学生在实验室做碳酸钙受热分解实验,对碳酸钙加热一段时间后,为了探究碳酸钙的化学性质,他们对加热分解后形成的固体成分进行了探究。提出了探究问题:碳酸钙加热分解所形成固体的成分是什么?将碳酸钙分解分两种情况,即:

(1)碳酸钙完全分解,所形成的固体成分是什么?

(2)碳酸钙部分分解,所形成的固体成分是什么?

针对这两种状况,设置了两个探究性问题:

1.取少量的固体放置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振荡完成之后,静置 ,然后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这时,溶液的颜色变为红色,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向试管中滴入过量的稀盐酸,发现生成大量的气泡。那么上述的两种情况,哪一种是成立的?并且在实验结束后,探讨在实验的过程中,增加哪种仪器,可以直接判定碳酸钙是否分解。

解碳酸钙加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高温CaO+CO2

如果碳酸钙完全分解剩余的固体为CaO,或者剩余的固体为CaCO3和CaO的混合物,那么CaO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a(OH)2,其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原固体溶液呈碱性,而且能够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大量的气泡,这说明原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另外,在碳酸钙加热分解的过程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有效地根据石灰水的变化——变浑浊情况,来判定碳酸钙是否发生分解。

三、考察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之间的化学性质差异

针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之间的化学性质差异探究。

例3(1)在盛有0.5 g的碳酸钠试管中,加入2 mL的盐酸,并且迅速地使用带导管的胶塞将试管口塞紧,避免混入杂质,并且将导管的另一端放置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2)以同样的方法将碳酸钠换成碳酸氢钠,观察比较两组实验现象。请写出两组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了使两组实验所产生的气体的量相同,需要选用多少克碳酸氢钠?

解若选用0.53g的碳酸钠,可以将化学反应所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设为x,并且为了使两组化学反应所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相同,将所需要选用的碳酸氢钠的量设为y,则可以得出:

(1)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0.53 g x

10644=0.53gxx=0.22 g

(2)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y 0.22g

8444=y0.22 gy=0.42 g

碳酸钠的化学式及理化特性 篇3

主要用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用于制化学品、清洗剂、洗涤剂、也用于照像术和制医药品。

其它理化性质:碳酸钠的水溶液呈强碱性(pH=11.6)且有一定的腐蚀性,能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也能与一些钙盐、钡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含有结晶水的碳酸钠有3种:Na2CO3·H2O、Na2CO3·7H2O 和 Na2CO3·10H2O。

稳定性较强,但高温下也可分解,生成氧化钠和二氧化碳。

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及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并结成硬块。

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方程式总结 篇4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BaSO4↓+2HCl

Ba(NO3)2+H2SO4==BaSO4↓+2HNO3 NaHCO3+HCl==NaCl+H2O+CO2↑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

3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

2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FeCl3+3NaOH==Fe(OH)3↓+3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NH4Cl==NaCl+NH3↑+H2O

初中化学其它反应方程式总结 初中化学其它反应方程式总结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 +Ca(OH)2 ==CaCO3↓+ H20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SO2 +Ca(OH)2 ==CaSO3+ H20

3、氢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反应:SO3 +Ca(OH)2 ==CaSO4+ H20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除去二氧化硫):2NaOH + SO2 ==== Na2SO3 + H2O

6、氢氧化钠和三氧化硫反应(除去三氧化硫):2NaOH + SO3 ==== Na2SO4 + H2O

注意:1-6都是:酸性氧化物 +碱--------盐 + 水

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现象:红色粉未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亚铁:FeO+CO高温Fe+CO2

12、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

13、光合作用:6CO2 + 6H2O光照C6H12O6+6O2

14、葡萄糖的氧化:C6H12O6+6O2 == 6CO2 + 6H2O

初中化学置换反应方程式总结

(1)金属单质 + 酸--------盐 + 氢气(置换反应)

26、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27、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 MgSO4 + H2↑

28、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29、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30、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31、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26-31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32、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33、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

32-33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6、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SO4==Cu+FeSO4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指的是此反应)

40、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4+Zn==ZnSO4+Cu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41、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Cu==Cu(NO3)2+2Ag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38、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39、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5、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 Cu + H2O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34、镁和氧化铜反应:Mg+CuO Cu+MgO

35、氢气与氧化铁反应:Fe2O3+3H2 2Fe+3H2O

37、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中考必考的四方面化学实验知识

一、重视探究题知识点

①常见气体的探究。

②常见物质的探究。实际上是下列常见离子的探究:CO32-、SO42-、Cl-、NH4+、Cu2+、Fe3+、Mg2+、Ag+、Ba+、Ca2+等。需要熟记探究这些离子所需的试剂及看到的现象。

③黑色粉末的探究。

④物质是否为催化剂的探究。如Fe2O3是否可以做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

⑤离子作用的探究。如明矾起净水作用,是明矾中哪种离子起作用。

⑥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⑦溶液相互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问题。

二、每年必考的实验知识

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的选取及连接问题。

学生应熟悉实验室制H2、CO2、O2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取,气体中所含杂质H2O的证明、除杂方法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取原理也要熟知。

三、计算题要巩固典型题型

如化学反应方程式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题,铁矿石炼铁型计算题,解决生活实际的方程式计算题,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计算题,图表型、图像型分析计算题。

四、关注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及社会热点

如水及其污染和防治,化学与环境污染,药品与健康及今年的限塑令、节能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应该清楚地了解。雪灾、地震、奥运会、洪水等是今年的热点,包括地震中水的处理方法、消毒剂的选用、南方雪灾中融雪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奥运会火炬材料、燃料的性能等。

化学用语的难点与对策

用语重在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从教材来看,这项内容可以说覆盖在整个初中化学中,是解释化学实验现象和化学计算的基石,在本次中考约占10分,更应引起关注。我想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难点及对策······

一、根据化合价推出化学式:

难点:化学式正确书写的技巧,考生应关注书写的规则。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①记少不记多。②对单质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情况下记住双原子气体单质的书写。③记住元素符号。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技巧:

①引导学生知道组成化合物元素总类。②考生应遵循的规律为:“化学式书写正价在左、负价在右、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二、在书写化学方程式,考生往往容易忽视反应条件、标注生成物状态及化学式配平等方面的问题。

1、正确区分反应条件:

①正确区分现象与条件,如燃烧与点燃。燃烧属于一种实验现象,而点燃则属于反应条件。②反应条件通常标在短线的上方,(当有几个反应条件时,催化剂一般写在短线的上方,其他条件写在短线的下方)。

2、标注生成物状态:

①强调反应物写在短线的左边,生成物写在短线的右边,各物质间用加号连结。②当反应物中有气态物质时生成物中应有气体,不必在化学式中标箭头向上的符号。③当反应物中有固态物质时,生成物中也有固态物质时,不必用箭头向下的符号。

3、化学方程式配平:(总的原则是使化学方程式两边各原子的数目相等)。

方法有:①最小公倍数法②观察法③用奇数配偶法

三、化学方程式的应用:这一块用事例来加以说明。

例如1:《考试说明》样题第13题,加热辰砂和铁的混合物可生成Fes和Hg,据此可推断出辰砂是--(填几种)元素组成的。

题解:考生在答题时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这个原则来推测,最后得出辰砂是由Hg和S元素组成的。

九年级化学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吸热反应:如C+CO2高温2CO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中考化学方程式考点总结

点1质量守恒定律

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⒉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五个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元素的种类不变

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元素的质量不变

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两个一定改变

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⒊关键词的理解

⑴参加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必须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而且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解释化学变化。

⑵质量总和“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⒋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几个重要实验

⑴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P88)

⑵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89)

⑶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P90)

⑷镁条燃烧(P91)

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

⑶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组成;

考点2化学方程式

⒈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⒉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意义)

⑴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反应物是什么)

⑵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是什么)

⑶反应条件

⑷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点燃

⑸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量比

⒊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C+O2=====CO2为例)

⑴质: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⑵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⑶粒子:每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考点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⒈书写原则:⑴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⑵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⒉书写步骤

⑴写:根据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横线相连;

⑵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⑶等;将短横线改为等号;

⑷标:标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或“↓”。

⑸查:检查化学式是否写错、是否配平、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是否标了、标了是否恰当。

考点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⒈解题步骤及格式

一般分为以下七步:⑴解设未知量,一般情况下,求什么设什么;⑵写出相应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⑶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列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⑷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⑸列比例式;⑹求解;⑺答题。

⒉计算中常用的关系式

⑴m=ρv

⑵单位换算:1L=1000mL,1mL=1cm3

⑶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100%

变形: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不纯物质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⑷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质量分数)=1-杂质的质量分数

⒊常见的计算类型

⑴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⑵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⑶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初中化学酸碱盐性质之酸的通性总结

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的PH<7

(3)跟(H)前的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

酸 + 金属==盐 + 氢气

例:2HCl+Fe=FeCl2+H2↑

(4)跟碱性氧化物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 + 碱性(金属)氧化物—→盐+水

例:3H2SO4+Fe2O3=Fe2(SO4)3+3H2O

(5)跟某些盐反应

酸+碳酸盐==盐+水

酸+盐—→新酸+新盐

例:H2SO4+BaCl2=2HCl+BaSO4↓

(6)跟碱起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例:2HCl+Cu(OH)2=CuCl2+2H2O 初中化学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方程式总结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盐 + 氢气(置换反应)

1.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最常用)

(实验室制H2用的金属有Zn,Fe,Mg,Al,酸有稀H2SO4和稀HCl)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Al+ 3AgNO3 = Al(NO3)3 + 3Ag

(3)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酸---盐 + 水

4.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5.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盐 + 水

6.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7.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5)酸 + 碱--------盐 + 水(中和反应)

8.盐酸和烧碱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9.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10.氢氧

(6)酸 + 盐--------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1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实验室制CO2)

1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13.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14.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15.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CuSO4 + Ba(OH)2 = BaSO4↓+ Cu(OH)2↓

(8)盐 + 盐---两种新盐

16.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17.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复分解反应必须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才能发生,且生成物的元素化合价不变。

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篇5

一案例描述

课堂伊始, 我说道“同学们上节课学了生活中最常见的盐——食盐, 今天我们来学习常见的碳酸盐, 生活中哪里有他们呢, 你们收集的样品都带来了吗?”“带来了!”“请展示!”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期待着:孩子们会去找吗?找得到吗?找得准吗?学生1指着一个瓶子说:“我吃的钙尔奇里面就有碳酸钙。”学生2拿着鸡蛋壳说:“妈妈告诉我鸡蛋壳里有碳酸钙。”学生3争着说:“贝壳里面也有碳酸钙。”

我看着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劲儿, 就故意考考他们, 说到“看来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碳酸钙,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生活中有吗?”

学生4站起来指着面条神气地说“这面条中有碳酸钙、还有碳酸氢钠。”学生5拿了一袋发酵粉, 说到:“奶奶告诉我, 发酵粉中有纯碱。”学生6拿着瓶子指着标签说:“洗涤剂中有碳酸钠。”学生7站起来指着矿泉水瓶子小声地说:“苏打水中有碳酸氢钠。”同学们怔住了, 因为他性格内向, 初中三年他课堂上从未发言, 我表扬了他, 教师里响起了掌声, 他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微笑。

课堂在进行中, 接下来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分析。桌上的药品分别为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设计说明书。课堂仍在继续, 学了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后, 我说到:“同学们, 你们带来的样品真的含有碳酸盐吗, 想检验吗?请你们用自己准备的仪器检验并展示检验结果。”学生们可积极了, 有的用玻璃杯加上盖子再插了根吸管通入;有的用矿泉水瓶插入吸管的, 也有的用该片盒子的, 有一组吸引了我的目光, 他们用医疗上的输液管插入药瓶上再加上注射器, 整套装置 (如图) 来源生活、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到了展示的环节, 拿钙片的学生兴奋地说“石灰水非常浑浊, 真的有碳酸盐”;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 发酵粉的、鸡蛋壳的, 面条的……现象都很明显, 余下苏打水的那一组了,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那里, 学生7主动站起来失望地说“我们的石灰水不怎么浑”, 我拿过石灰水说道:“很好, 你们尊重事实, 这是科学家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一起查找原因。同学们有的说可能装置漏气, 可能是操作不当, 最后他们这组的发现了碳酸氢钠的含量太少。第二天早上, 学生7来到办公室告诉我他打电话咨询了苏打水公司碳酸氢钠的含量为1%。我在课堂上请他到讲台上谈打电话咨询公司的结果, 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 他有点自信了!到了学以致用的环节, 同学们积极回答了“面包中为什么要加入发酵粉?如何区别厨房中的苏打和食盐?有些面条中加了适量的添加剂碳酸钙、苏打, 可以吗?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后, 学生7举手了, 声音洪亮地说, “面条中还可以加入碳酸氢钠吗?我认为碳酸氢钠还中和掉过多的胃酸……”最后, 到了盘点本节课“收获与体会”的环节了, 有的说他知道了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有的说知道了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有的说学会了设计说明书……是什么让同学们有如此高的积极性和兴趣呢?是什么让学生7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他由从不敢发言—小声地说—主动站起来说—到办公室找我说—主动站起来大声说) , 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

二教学反思

1. 引用生活实例,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们能够收集如此丰富的样品, 自豪地展示, 学生7也消除了恐惧, 敢于发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 引入化学课堂教学, 消除了对知识的陌生感、恐惧感, 增添了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 运用化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培养实践能力, 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学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后, 立即检验自己所带的样品是否是碳酸盐, 成功的, 体验到了幸福;没成功的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当他们能够轻松地解决“面包中为什么要加入发酵粉?如何区别厨房中的苏打和食盐?有些面条中加了适量的添加剂碳酸钙、苏打, 可以吗?为什么?”这些问题, 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价值。《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 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价值, 增强了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和动力。

3. 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篇6

关键词:微课,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教学设计,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药学、临床和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故多数课程理论课时较短而实践课时较长,这就要求理论课老师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立求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充分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

“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简短完整教学活动[1],具有精短、易懂、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可通过网络传播,适合学生自主学习[2~3]。将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随时随地学习,课堂上可为老师留出充足时间答疑解惑。本课题组对《生物化学课程》中“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这一知识点进行了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分析、知识背景、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过程设计几个方面,为“微课”的制作提供脚本,使学习者能更好地解读微课所传递的知识,将微课应用于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情分析

本次微课设计针对的教学对象为学校药学本科和护理本科学生,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自主学习,保证了微课这种教学形式的顺利实施;本节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糖类代谢,而且已经掌握了脂类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知识背景

脂类代谢是生物化学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一,是生物化学课程的重点知识之一,其中脂肪酸的氧化分解代谢(β-氧化)是脂类代谢重点,学生学习好脂肪酸的氧化分解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三代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性,同时经过相关内容学习,分析,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减肥观。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熟悉脂肪酸氧化分解的步骤;掌握脂酰辅酶A转运过程(难点)和脂肪酸β-氧化过程(重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长链脂肪酸的转运,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通过图解,建立知识间联系,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知识结构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和社会现象。

(三)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树立正确健康的减肥观。

四、教学方法

本次授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演示讲解,讲解过程注意各部分内容的逻辑衔接。开始时联系日常生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难点部分利用图片、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联系层出不穷的减肥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关注自己的健康、关注社会问题。

五、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主题引导;脂肪酸氧化分解完整步骤展示;氧化分解步骤分解;联系实际,解读社会上出现的减肥方法的科学性;内容小结;作业布置教学时长总计15分钟,各环节具体设计和时间分配如下。

(一)引入(1min)。展示古代两大美女杨玉环和赵飞燕的图片,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问学生更喜欢哪个美女,抛出当今社会人们以瘦为美的观念,引出本节内容及学习要求及重难点。

设计思路和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联系社会问题引入本次主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脂肪酸氧化分解完整步骤展示(0.5min)。整个步骤包括:脂肪酸的活化、酯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强调难点)、酯酰辅酶A的β-氧化(强调重点)、乙酰辅酶A的氧化分解(略讲)。

设计思路和意图:整个步骤的展示及重难点的强调,使学生对整个内容有个认识。

(三)脂肪酸氧化分解步骤分解(11min)。脂肪酸的活化(1min):通过反应方程展示,重点强调反应的产物和消耗能量———2分子ATP。酯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4min):通过flsah动画的展示,重点讲述为什么长链酯酰辅酶A要进入线粒体,肉碱作为载体的作用过程。酯酰辅酶A的β-氧化(9min):β-氧化过程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通过动画演示反应过程。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略):此部分内容在糖代谢这章重点讲述过。思考:16碳软脂酸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多少分子ATP?

设计思路和意图:长链酯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为本节内容的难点,过程微观,难懂,通过动画演示,可以让学生直观掌握;酯酰辅酶A的β-氧化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动画演示反应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四)减肥方法列举(1.5min)。列举社会上出现的减肥方法,让学生思考其科学性。

设计思路和意图: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和社会现象,并树立正确的减肥观。

(五)教学小结。设计思路和意图: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明确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并再次强化和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结构。

(六)效果检验。根据教学设计,我们制作了微课视频,并在本校医学院2014级药学本科班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在讲授本部分内容之前,将其传到各班QQ群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后,完成相关调查问卷,本次参与学生共有66人,问卷100%回收,调查结果显示90.9%认为微课视频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七)讨论。生物化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以及这些大分子体系间的相互作用[4]。这些概念和现象存在于微观世界,无法对其进行直接观察,因而使学生觉得抽象、枯燥无味。将体内的所有反应都呈动态形式,制作动画视频将这些复杂反应过程直观清晰、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能够促进学生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高校大学生学业任务繁重,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并注重教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制作成简短的动画,结合老师的讲解,以微课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段”随时随地学习,反复揣摩,延长有效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桂花.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6:122~124

上一篇:圆梦行动 主持词下一篇:小学必考的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