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践活动教学反思(共9篇)

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1

三天的时间孩子们学习了电子小鸟的制作、航模、空气动力车、十字绣、软陶制作、丝网花等手工制,跟老师学磨豆浆,还参加了队列、射击和军事障碍训练,最后学习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好处多多:

1、增长见识

孩子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丢开了往日死啃的语、数、外,见到了许多其他学校的学生,认识了新的老师,学习了以前从没学过的知识和手工制作,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体验生活

孩子们在学校的时候由教师照顾生活,回到家由父母料理一切,可是这次他们要离开家和同学们住宿在综合实践基地,自己吃饭,自己洗漱,自己睡觉,这是他们从未有过的生活形式。

3、感受人文

参观了军事展览馆,了解了一些中国军事、国防,武器的过去和未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4、学以致用

参加活动时,辅导员教给学生制作的方法,学生现场进行制作,学生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操作,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得自己的知识更加牢固。

5、增进友谊

通过参加学生活动,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增强自己的交友能力,可以避免或减少学生患有孤僻症。

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2

1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并不是一个新词。在我国古代, 孔子就提出“君子有九思”、“吾日三省吾身”,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 这些都是很好的反思理念。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 教学更是这样, 教师更要“思”。“思”即“反思”, 一位成功的教师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成长起来, 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的彼岸。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有“白日执教夜间思”的习惯, 他将每天晚上10点到11点这段时间留给自己进行反思, 日积月累, 写满了几十个笔记本。叶谰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师的成长模式。可见, 名师成功的途径就是从反思开始的。对教师而言, 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不管是有经验的教师还是经验不足的教师, 每一位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这些经验成为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赖以实施的理论基础, 但他们对这些教育教学经验蕴含了哪些原理却很少分析。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或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原理, 使经验升华为理论, 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此, 美国学者波斯纳有一个十分准确的观点:“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只能是一种经历) , 至多只是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 (经历) , 而不对经验 (经历) 进行反思, 那么, 即使他有二十年的教育经验 (经历) , 也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 除非从经验的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变”。同时, 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 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念, 而这些又是指导教师今后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1.2 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合乎教育理论、合乎教育规律, 是否科学有效, 既需要他人的评价, 也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的反思, 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 以审慎的方式行动, 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 反思可以看作是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工具。

1.3 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 专业自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不仅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参与者, 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决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具有课程与教学的相对自主权,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习动机、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享有权威, 无论是同事还是行政人员都不能妨碍这种权威。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使教师能为其决策和行为辩护, 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进而提高专业自主性。

1.4 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

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 反思不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地包扎起来供教师运用的技术, 而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主人翁方式。反思涉及直觉、情绪和激情, 在反思行为中, 理性和情绪相交织, 3种态度——虚心、责任感和全心全意是反思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形成反思意识, 养成反思习惯, 本身就是对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负责, 它有助于教师形成爱岗敬业、虚心好学等优良的职业品质。

2 教学反思的过程

按照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序, 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 (1) 活动前反思:这主要指在课前准备阶段的反思, 它有助于发展教师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 如查找各种教学资料 (参考书、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等) , 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等。即所谓“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2) 活动中反思:这主要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旨在帮助教师解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 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3) 活动后的反思:这主要是指课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回忆, 反思自己的教、学生的学, 如自己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能力的培养、感受最深的教学环节等。如果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 可纵向地将教学反思分为以下4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此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

2.1 具体经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并明确问题情境。在此过程中, 接触到新的信息很重要, 如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理论和原理等。一旦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就会感到一种不适, 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 于是进入到反思环节。该阶段的关键是使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的不足, 这往往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质疑。所以, 让教师明确意识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并不容易。作为教师反思活动的促进者, 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互信、合作的氛围, 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2.2 观察与分析阶段

这时, 教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 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 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 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 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获得观察数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 如自述与回忆、观察模拟、角色扮演, 也可以借助录音、录像、档案等。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 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 看驱动自己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 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 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 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个任务可以由教师单独完成, 但合作的方式往往会更有效。经过这种分析, 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明确的认识。

2.3 重新概括阶段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教师反思旧思想, 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此时, 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策略的产生, 这种信息可以来自研究领域, 也可以来自实践领域。由于针对的是教学中的特定问题, 而且对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 这时寻找知识的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式的, 是自我定向的, 因而不同于传统教师培训中的知识传授。同样, 这一过程可以单独进行, 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

2.4 积极的验证阶段

这时要检验以上3个阶段所概括的行动和假设, 它可能是实际尝试, 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的过程中, 教师会收获新的具体经验, 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 开始新的循环。在以上4个环节中, 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 但它只有和其他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 以上4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 界限不甚分明。

3 教学反思的成分

教师需要反思的成分很多, 但最重要的应对以下3种成分进行反思。

3.1 认知成分

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在人的头脑中, 大量相互关联的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 成为图式, 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 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有人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 并从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 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 这是使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3.2 批判成分

这是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 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 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 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 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的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 影响到教师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 反思过程中, 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 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 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

3.3 教师的陈述

教师要反映自己的想法, 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 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 这些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 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 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4 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现提出以下4种反思的方法。

4.1 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 教师可写下自己的经验, 并进行认真分析, 写出心得体会, 明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得”与“失”。

4.2 详细描述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 详细描述所看到的情景, 对此进行分析讨论。

4.3 实际讨论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 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 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学校所共享。

4.4 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 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 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 而是直接着眼于对教学实践的改进。

作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3

教师: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学会生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自我保护)。看到这八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很多学生就会结合去年的交通安全班会内容及加强自我保护等方面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畅所欲言。

二、情景铺垫,即景训练,发挥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要达到活动的要求,需要在入境、入情、入理的气氛中来训练,这是辅助学习技能、锻炼写作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在作文活动中,从头至尾始终保持兴趣与热情,才能倾吐真情实感,才能畅所欲言聊话题。我们在有关课程中,可以一定的画面情境作铺垫,进入情境体验。我设计主题为“救死扶伤为他人,学会保健为自己”的活动,再现“学生摔伤骨折”“突然晕倒”等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尝试实践的行为来表达所思所感,学生的写作技能、语言、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

三、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打下写好作文的基础

教学中还必须在扩大、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唱主角,积极参与,让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禀赋。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我结合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校进行的防地震疏散演习,再叫学生们重温了一下经过,他们有步骤地拿书包、捂脑袋、钻桌子。把学生作为训练项目的主角,作文用语栩栩如生。

四、说与听相结合,为写好作文提供保障

作文活动课还得注重学生的说与听,我叫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遇到、听到或从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要求其他学生在别的学生说时从中了解到自我保护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成理,都能得到认同。经过长期的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有利于书面语言能力的表达。

五、畅所欲言,好作文划上完美句号

作文活动课,就是通过开展课堂说、听、演、写的活动,训练与作文相关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写就是一节完美的作文活动课的最终表现形式。因此,我试图让学生们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写最想写的事情。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想写出的东西。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活动就是真正的源泉。◆(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泉江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以招聘会的形式展开,分组浏览教学网页,合作探究,创作交流,全班展示,自由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思维活跃,面带笑容,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快乐、关注的学习态度,哪怕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创作依然具有可圈可点之处,究其原因,大抵基于以下几点:

1、教材自身的魅力。《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一篇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不但文笔优美,而且包含哲理:只要人类尊重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鸟的天堂这一人间奇景的产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内涵,给“小鸟天堂”网站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给这次活动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

2、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想让学生有自由的发挥,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度的空间。网络资源的利用,突破了语文学习活动原有的封闭状态,把学习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在这里,学生的身心是完全放松的,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了解关于“小鸟天堂”的一切知识,如“小鸟天堂”的历史、名称的由来、现在的状况及以后的发展等。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是主动的,是出于学生自己的需求,它比灌输式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3、突出了学科间的融合。通过网络,学生不但可以看到群鸟齐舞、百鸟归巢的动人景象(视频欣赏),还可以听到各种鸟的动人歌声(音乐欣赏)。在这一过程中,又要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创作交流时,还要与老师、同学进行口语交际。所以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语文与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融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及互助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过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学生对于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了。这一过程,真正达到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小学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儿童的天性,诱发儿童的灵性,鼓励儿童的创造性。学生自编导游词或广告词、歌词、诗歌、对联等,给了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既是一种尊重,又是一次创造潜能释放的机会。小学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本体的核心,从学生的成果看,学生的语言实践既充分,又富有个性化,一则一则广告词是学生生命的灵动,更是锤炼语言,领悟语言规律的展示。

综合性和整体性体现在所创设的任务背景空间大,综合性强,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也有利于超越语文、超越自我。

5、活动形式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教师设置了“征稿招聘会”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竞争和游戏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鸟勋章”和聘书的颁发更加激发了学生乐于表现、乐于竞争的心理,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兴味盎然、意犹未尽。

然而,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1、部分学生未能完成创作。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教师对学生上网操作水平、浏览速度、写作速度等情况了解不足,预留浏览、创作时间较短;二是环节设置上,检复问题表达太过含蓄,造成学生理解有误,拖延了时间;三是对学生创作目的性、浏览的针对性以及网上信息的筛选指导不足,造成学生频频点击网页,却迟迟没有动笔。

2、小组间交流、配合不够,展示作品表现力不足。由于浏览网页占用了较多时间,展示时间已到,好多小组才刚刚完成,至于如何表演、如何设置情景,角色如何分配才能使自己的展示声情并茂已无瑕顾及;一些提早完成的同学,也因教师指导不足,而没有很好地熟悉和交流,上得台来才仓促商量,故而本来形式新颖、内容活泼的作品,却因一次次的中断而失去了活力,这是教师深感遗憾和自责的地方。

3、教师对站的讲解演示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对网上内容知之甚少,不能有的放矢,从而延长了学生网页浏览时间,影响了展示交流的效果。

4、教师指导表面化。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对网页的使用操作、学生创作内容指导较多,而对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动作表情的添加及内容表现力却涉及很少。可见,教师任务性太重,并未全身心融入学生之中,潜心欣赏、感受其作品中特有的童真童趣,由衷地为之兴奋,为之骄傲,这也是影响学生情绪和表现力的一大因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反思 篇5

一、引入主题。

二、确定子主题。

三、整合确定大主题。

四、分小组研究。

五、各小组汇报交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主题的确定,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合理饮食的良好意识。

2、在课堂的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及协作能力等。但在上完课反思时,我发现有些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实或者落实不够。

首先导入太过简单,这归因于准备仓促,网络没有充分利用。如果在导入里加上视频资料,我想会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其次,在第二个环节“确定子主题”里出示膳食宝塔时,教师没有详细向孩子介绍膳食宝塔的内容。虽然发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教师的引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课堂整合不够,有些散。接着,分小组研究时,虽然教师划分了各个组,但没有制定出划分办法,孩子们只是遵守了老师的要求,如果老师能用一种宽松的自由的要求让孩子自己组织小组,孩子们的积极性会更高。

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6

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是这个活动主题的第二阶段-------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在活动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活动.四年级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年级,所以培养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非常重要.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活动有一定的见解和想法,这是很好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记录这些想法并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感悟,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指定一个活动计划难度是有的,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我出示一张完整的计划表就是出于此目的.还应该鼓励学生随时记录遇到的问题以便寻求帮助.在本节课里一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老师给予帮助,使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7

在参加全国幼儿园教师培训学习时, 我们有幸观摩了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的大班语言活动“花婆婆”。同去的老师感慨万千, 赞不绝口:哎呀, 到底是特级教师,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轻松地与应老师交流与对话。回到幼儿园后, 为了向园内教师传递新观念、新信息和新方法, 我们请参加培训且已有两年教学经验的王老师作专题汇报———将应老师的课展示给全园的教师观摩。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并对四季的花卉感兴趣, 乐意用不同的韵律节奏进行表达。

2.体会“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情”的美好。

活动准备

1.故事《花婆婆》的PPT。

2.四季花卉图。

3.《四季花儿开》歌曲图谱:

暖和的春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凉爽的秋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第一次活动:模仿中起步

活动再现

1.老师播放PPT, 讲述故事, 引导幼儿讨论:婆婆是怎样的人?干什么的? (教师忘了问“花婆婆是干什么的”, 幼儿没能进入故事情景中, 回答仅限于生活中的婆婆。)

2.教师接着讲故事, 引导幼儿讨论:小女孩答应了爷爷哪三件事? (大部分幼儿说出两件事, 对第三件事有些模糊。有个男孩子勇敢地站起来请求:“老师, 你再讲一次, 好吗?”王老师满脸通红。接着老师重复讲三件事, 幼儿回答得很正确, 但老师对于幼儿表达中的语言不规范问题未作纠正。)

3.讲到“花婆婆”准备种花时, 交流四季开的花。

出示四季的花卉。 (看图认识四季的花卉)

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四季的花卉呢? (幼儿回答得有些笼统, 个别幼儿说错了季节。)

4.唱一唱《四季花儿开》。教师出示图谱, 幼儿学唱并用动作表示节奏。 (此环节是活动的难点, 幼儿既要记歌词又要打节奏, 王老师上得有些吃力, 显得有些混乱。)

5.说一说“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

师:花婆婆知道了那么多四季开放的花, 买了许多花籽。花婆婆说如果到处开满鲜花, 世界一定更美好。你觉得做什么事, 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幼儿的回答有“弹钢琴”“做纸花”“画画”……最后的环节深化“美好的事情”, 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自我反思

第一次执教后, 小王老师脸色通红:“唉!应老师上得那么轻松, 我怎么教得那么累呢?好几个活动环节都被我搞乱了, 特别是唱四季歌环节, 幼儿缺乏自主探究, 教师缺乏有效引导, 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王老师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较低, 失望的表情挂在脸上。

同伴互助

江老师:开始部分的花婆婆作用没能体现出来, 其实发挥花婆婆的作用是重点, 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对于孩子进入故事情境有引导作用, 而王老师在活动开始阶段未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李老师:交流四季花卉, 是为后续活动作一铺垫。教师的提问应具体到季节, 以免孩子混淆花卉开放的季节, 影响后续学习。

杨老师:教唱四季歌时, 孩子的节奏未唱准,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唱, 为幼儿提供隐性的示范, 还可以使活动气氛更轻松。

我们的思考

王老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是年轻教师普遍存在的, 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存在脱节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 王老师没有很好地注意将每个环节、乃至每个问题的教学目的落实到位, 课堂处理相对急躁含糊, 从而形成了幼儿理解中的断层。

整个过程中, 王老师比较拘泥于预先设计好的问题, 回应策略欠缺, 较多表现为单纯重复幼儿发言, 未能体现对幼儿语言回应的归纳性和启发性。同时, 教师对于幼儿的课堂反应和突发状况考虑得不够周详, 一旦幼儿的反应超出教师预期, 王老师就显得有些慌乱, 生硬地接上下一个环节, 使整体环节之间缺乏流畅感、师生之间存在距离感。在教唱四季歌的环节中, 学唱设计不够自然, 表现为:幼儿自主探究较少, 歌唱节奏不准, 处于被动状态。当教师发现时, 应该灵活机动地融入幼儿之中, 以平等的伙伴“角色”出现, 既增加师幼互动机会, 又提供幼儿示范与生生互学的机会。

就本次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 需要进一步梳理, 帮助教师理解教学活动对应环节的价值, 并充分考虑应对策略。当然, 要达到这一目标, 不能仅靠一次指导, 而是需要我们长期的关注和引领。

第二次活动:改进中深入

活动再现

1.老师播放PPT, 讲述故事, 引导讨论:婆婆是怎样的人?花婆婆是做什么事的? (幼儿的回答紧扣教师的提问, 很快进入故事情境中。)

2.教师接着讲故事, 讲到三件事时, 放慢速度, 提问:小女孩答应了爷爷哪三件事? (幼儿回答内容正确, 但教师对幼儿表达中语言不完整的问题仍然未做纠正。)

3.讲到“花婆婆”准备种花时, 交流四季开的花。

出示四季的花卉,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四季的花卉? (幼儿能根据教师出示的季节说出花卉, 但教师的提问过于限制了幼儿的思维。)

4.唱一唱《四季花儿开》。教师出示图谱, 幼儿学唱四季歌并用动作表示节奏。 (教师示范后, 幼儿跟唱, 在打节奏时幼儿采用了一样的动作, 教师没有提醒幼儿换动作。)

5.说一说“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

师:花婆婆知道了那么多四季开放的花, 买了许多花籽, 花婆婆说如果到处开满鲜花世界一定更美好。你觉得做什么事, 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幼儿的回答有“跳舞”“宣传环保的知识”“唱歌”……最后的环节深化“美好的事情”, 背景音乐的利用也恰到好处。)

自我反思

王老师:这次的感觉好多了, 环节上没有问题, 层次清晰, 环环相扣。但我完全照搬了应老师的教案, 没有自己的特色。幼儿和老师的配合不够融洽, 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改进。

同伴互助

朱老师:今天幼儿在学唱四季歌时很轻松, 可以加大难度, 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打节奏, 应提醒幼儿交换。

周老师:出示的四季花卉图片过于单一, 提问应注重幼儿思维的发散。教唱四季歌时教师直接灌输给幼儿, 难以体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李老师:在认识四季花卉时, 可以让幼儿自由分组, 摆放花卉图, 教师最后小结, 做到教师引导与幼儿自主相结合。

我们的思考

分析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应该说活动效果有所提高。教师能够针对上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思考与改进。首先, 教师较好把握和调整了具体问题的推进时间和方式方法, 并用恰当的语速、语调变化提醒幼儿关注重点;其次, 本次活动的步骤较以往清晰, 不论是提问还是学唱, 幼儿均能较好地达到预设目的;再次, 活动最后背景音乐的加入, 起到了烘托氛围, 升华情感的作用, 给孩子以美的情绪体验。

当然, 本次活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活动中, 王老师仍然未能采用积极的回应策略, 将幼儿不规范的陈述语言自然转化为对应语句, 没有体现出一定的归纳性。此外, 教师的课堂提示语和学唱部分的引导, 虽注重了规范性、同一性, 却在尺度把握上有所偏颇, 使启发性、多样性的幼儿活动理念未能体现。

我们认为,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学习特点的把握不到位, 而不是幼儿的不配合。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是为了幼儿的发展, 而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的才华。故而, 我们建议王老师在倾听同事不同意见的基础上, 能够重新反思, 找准师幼关系定位, 在拓宽自己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

第三次活动:创新中升华

活动准备:以上活动准备中, 再增加图谱:我们种的什么花儿开?字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活动再现

一、故事导入

1.引出活动。

师:今天, 老师带来一个故事 (出示PPT) , 认识吗?花婆婆是个怎样的人?她是干什么的?

幼1:种花的。幼2:买花的。幼3:喜欢花的。幼4:喜欢用花打扮自己的老人。

(活动的引入, 调动了幼儿的学习情趣, 激发了幼儿对故事的期待。)

2.讲述故事。

师:花婆婆到底是做什么的?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 (音乐声中,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讲完第三件事后,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师:小女孩答应爷爷要做哪三件事?

幼1:到世界去逛逛。

师:就是去旅行。

幼2:在海边住下来。幼3: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师:花婆婆想做一件什么事, 会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呢?花婆婆想, 如果海边开满了鲜花, 如果海边一年四季都开满鲜花, 世界一定变得更美丽。

3.丰富幼儿四季花卉的经验。

(1) 说一说:四季不同的花

师:你知道什么花儿在什么季节开放吗?

(由故事延伸出关于花卉的学习活动, 十分自然。教师的提问没有直接指出答案, 而是来自于幼儿对生活的观察。)

幼1:桃花是在春天开的, 荷花是在夏天开的。

幼2:迎春花是在春天开的, 睡莲是在夏天开的。

幼3:菊花是在秋天开的, 腊梅花是在冬天开的。

师:除了这些花, 你还能说出其他花的名字吗?

幼:梨花、康乃馨、玫瑰花、月季花、向日葵花、桃花、马蹄莲……

(这里的两个问题, 前者难, 后者易。按逻辑, 应该先易后难。教师现场要观察孩子对于花卉的经验有多少, 如果孩子对花卉的生活积累比较丰富, 那就可以“先难后易”。“先难”, 让有经验的孩子集中精力积极搜寻自己的记忆;“后易”, 让幼儿绷紧的思维, 稍稍地“松一松”, 学习积极性依然很高。)

(2) 分一分:四季不同的花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花的照片, 你和好朋友去认一认这些是什么花?在什么季节开放?再把它们放在相应的字卡的下面。 (字卡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幼儿操作, 教师再和幼儿共同检查。对错误的地方, 教师重点讲解。

(3) 唱一唱《四季花儿开》

师:这些美丽的花会在不同的季节里开放。如果把花儿在四季开放唱出来, 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我们一起有节奏地唱唱看。

师:暖和的春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暖和的春天来到了, 桃花花儿朵朵开。

师:炎热的夏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炎热的夏天来到了, 荷花花儿朵朵开。

师:我们还可以用边唱边打节奏的方法来试着唱一唱。

师: (拍手) 凉爽的秋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 (拍手) 凉爽的秋天来到了, 菊花花儿朵朵开。

师: (跺脚)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 (跺脚)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 腊梅花儿朵朵开。

(这里既帮助孩子认字, 又有了节奏的范式。在春、夏唱完后, 用拍手、跺脚、转手腕动作表示节奏, 边唱边打节奏, 幼儿学得很开心, 非常投入。)

师: (出示“我们种的什么花儿开) ”) 谁来试一试, 怎么唱呢?

(教师邀请一个女孩子唱, 女孩子唱得很动听, 节奏也完全正确, 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 并跟着学唱。)

师:啊, 让这么多的人夸奖你, 这真是件美好的事情!

(这里的生成性教学, 既帮助幼儿巩固了前面的唱法和节奏, 又是对幼儿新的挑战。教师对幼儿的赞扬, 既让幼儿感受了现实生活中的“做一件美好的事情”, 又为情感的升华作了铺垫。)

二、一件美好的事

师:花婆婆种了那么多四季开放的花, 让世界从此变得更美好了!孩子们, 你们可以做什么事,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幼1:我用好听的声音念儿歌, 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幼2:我用彩色的纸做出各种美丽的花, 送给每个来扬州的游客, 让世界更美好!

师:那些花可美丽了!谢谢你, 我们扬州的小主人!

幼3:我弹的钢琴声传到许多人家里, 世界就变得更美好!

师:啊!真的美好!你一定会成为钢琴王子的。

幼4:不要在水里扔垃圾, 世界就变得更美好!

师:对!小河干净, 世界也就更美好!

师:孩子们, 你们已经知道了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请你们记住这件事情, 努力去做这件事情。世界因为有你们, 会变得更美好!

自我反思

王老师:这次活动, 变开始时的一味模仿, 为融入个人与集体的想法与智慧;在组织活动时, 变一味背教案、走教案, 为对幼儿充分尊重、信任和引导;变“牵”着幼儿的鼻子走, 为引发幼儿的好奇、兴趣、自主探究, 教学效果非常好。

同伴互助

张老师:这次活动组织得很成功。由于有了前两次的经验, 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放”得开, 而不是忙着走“环节”。

华老师:在两次学习唱四季歌以及和幼儿的交流互动中, 教师尊重幼儿差异, 注意面向不同层次幼儿, 分解了难点, 较好地达成了目标。

李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中, 王老师也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 利用孩子们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不露痕迹地渲染了主题, 使活动达到高潮。

我们的思考

本次“一课三研”活动, 始于对特级教师一节公开课的模仿。在三次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们积极参与研讨, 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相互启发, 不断反思, 认识逐渐深入, 最终解决了前两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刚开始的模仿其“形”, 演变为领会其“神”, 不再拘泥于“应老师是怎样说的, 下一个环节有哪几个步骤”, 而是多思考:应老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这样的教学环节对达成教学目标有何益处,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手段能帮助我园幼儿理解接受。

通过修改后的第三次教学尝试, 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和我们的教师团队已摒弃了“拿来主义”, 而将视点落在“有想法、有创新”这样的学习层面上。教师的授课也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表达行为, 而是根据课堂状况与幼儿需要的一种对话式、互动式行为。在整体的活动过程中, 自然体现出与故事、音乐的和谐, 与他人的和谐, 以及多种思路视点的和谐。孩子们很自然地被吸引, 并主动探索, 也给了观课者不同以往的新鲜感觉。

附故事:花婆婆

当花婆婆还是小女孩的时候, 她和爷爷住在一个靠海的小镇上。花婆婆的爷爷在他们家楼下开一间店。到了晚上, 还是小女孩的花婆婆就坐在爷爷的大腿上, 听爷爷说些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趣事。每次爷爷说完故事, 花婆婆就接着说:爷爷, 我长大以后, 也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 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爷爷笑着说:好啊, 但是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什么事?”花婆婆问。“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碰壁瓶颈困惑感悟

作为本市第五期综合实践师徒结对的徒弟,展示课的首位老师,心里有许多感触。我反思一下自己在准备和施教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以后更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课前本市教研员谢老师和学科带头人谢校长曾善意提醒我上课前的“舒活筋骨”行为。我不紧张,只是感到无奈和惭愧,这种情绪自己从未有过,很明显这只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面对这样一门从未上过,只听过三堂现场课的课程我只能照样画葫芦。

对于综合实践个人缺乏该学科领域专业性术语和词汇的积累,这种缺失基本理念的短板导致对这门课的陌生感和理解力上有偏差,这些都使得对上这样一门既无固定教材又无固定套路的课程有些畏惧。

通过平时多上课、提炼本学科的语言来提升自己,不光是公开课,更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穿插进去,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汇贯通找到一种综合实践实质的精神内涵。自己一直很想进行原创型的综合实践课堂探究,但却忽略了它的基本理念和思路。课后谢校长也传授了一些自己的理念,给我以非常大的启发和点拨,他列出的“题”有关的“问题、课题、主题、话题及专题”的研究探索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普及,让我避免尚未完全消化吸收之后就匆忙“土法”上马。

上课前我对自己所施教的学生的类型、年龄、素养的定位有一定的偏差,导致以“一招鲜吃遍天…‘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态度来对待施教的班级。加上所选主题过于庞大,在课堂上做不到收放自如。对于学生的总体情况没有很好地把握,“生本位”还是“师本位”的定位还没有设置到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游离不定、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表述,也让自己和学生乱了阵脚。过渡语的衔接没有起到相应作用,学生短暂的冷场让自己变得更是无所适从,至于开题课前的多媒体准备则遇到了一个主场授课教师不应有的失误,将剪辑视频误拷致播放时间过长,超出了学生注意力之极限,最终课堂时间把握失误。所以,过往烟云间学生也只是记住了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场面,好像他们是“被记住”的。

课堂的导人和生成有较大的脱节,提问的思维跳跃性太大,一开始从“新上虞人”说起,就应该跟学生简单聊一聊自己的家乡“上虞”,这个环节是个纰漏。可能太想扭转颓势,结果在引导学生讲出非物质文化和传统历史这一块的时候,非常累,像挤牙膏一样。并且又有一个低级错误,边采访学生的时候应该边板书,后来又扭过头来让学生自我补充,变得异常被动。

就像倪老师所说的,我是把小课题找出来后,又凝练为大主题,这是非常本末倒置的做法,可见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解力上亟需加强。

至于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表,在课堂上成了虚设。就我个人而言对它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上还欠重视,这张表制定的象征意义似乎更大一些,从现实意义上来讲,表格的严谨性在课堂的小组讨论中得到深化是比较难的。我观摩了后两堂课后,觉得综合实践活动的这个环节变成了固定的交流时间,有些程式化,有一部分学生暗自做其他事,因为插不上嘴,尽管有温馨提示,但小组讨论的形式和时间是否可以变得更实用、更有效一些。上课的老师能否上得开放性再大些、冒险些,创新的东西都体现在这份表格上了。当然这仅是拙见,自身这堂课此环节就做得不好,还是希望先做好程序式的套路,再有所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谢校长的学术培训,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别出心裁的3G理论非常有文采,也妙趣横生。希望以后在网上多向这些前辈、专家和同仁们讨教授课之道、备课之策,多参与一些课程的开发、研究和探讨,对创建符合本校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理念也有利。

就学校层面来讲,这堂课不能很好地反映小越镇小的校本课程——剪纸文化艺术的瑰宝,实为遗憾。本人曾在一年前搞过一个关于小越桥文化有关的一个主题调查研究活动,不能为自己所用,更值得反思和总结。

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9

——综合实践活动《家乡文化之旅》教学反思

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全新的课程来到了我们农村初级中学。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在这次“家乡文化之旅”的教学活动中,体会最深的应当是教师,而受益最大的应当是学生。上完这次课,我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反思之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有人说:学校课堂不仅是知识和实践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教育在于培养人,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这次“家乡文化之旅”活动课教学,我们不仅提高了学生进行探讨研究提高学生的能力,更让学生获得丰厚的人文修养——对家乡古今优秀历史文化的了解、积累,对各个领域的探索,对社会的关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活动前,学生了解了家乡的人文、地理、历史,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因此,学生们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走访了一些知情的老干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个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吸收、积累本土优秀文化,丰富“内存”的过程。一个乡村会有多少民间文化,学生带着好奇与疑惑到民间采风,他们在名不见经传的剪纸艺人精湛的技艺面前叹为观止,他们面对那些大字不识几个却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串一串优美动听的故事的老人面前全身心地折服,进而深深地爱上了家乡的民间文化。一张散发着墨香的小报,一幅剪纸艺术展版,一个简单的电子演示文稿,学生平生第一次像电视工作者那样选景、拍摄、解说„„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学生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了解了很多平定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与很

多百姓交流,明白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原来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朴素的乡音更和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我们的文化构建紧密相连。在长久习惯了在课堂里通过文本阅读来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觉得耳目一新,原来课外的很多东西其实也是我们构筑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生们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观念与做法。交流时,学生虽然是在倾吐,但同时也是再一次地学习,他们在反复咀嚼、品味这些璀粲的文化。多一次讲解,就多一些个人对语言,对文化的感悟和积淀。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加强。

在这此活动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丰富的情感、明朗的态度、令人深思的价值观,伴随着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发言,汇成一股清泉汩汩流淌,流进学生的心田,也流进我的心田,这使我深深认识到,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天堂,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吧!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拥有一方明净的天空。

反思之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家乡文化之旅”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空间,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主动的与人交流,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我设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例如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平定乡村风情”录相片。在课间或教室一角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观看。这些让学生、教师、资料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权威,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了“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学生或独立整理一个美丽的传说,或合作编辑一张小报,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为了在展示中获胜,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以放飞。

学生进行了现场游览平定民间风情的活动,学生自己解说、吟诵、写作、创造“采风”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交流,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在活动中,学生在感受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和享受,同时他们在回顾活动整个过程的时候更加兴奋,并且能够学到知识技能,受到启发。课堂已不单纯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而成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交流,在交流研讨中进行思维碰撞的场所。学生通过交流,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让他们在创造中取得成就感,置身于快乐之中。

此次“家乡文化之旅”活动课教学中,还有很多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小品表演、广告设计等),这样的交流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次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学习能力、观察思维、语言表达及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课堂,也让我自己收获了很多的快乐。我和几位同学骑车到乡村去走访民居的时候,我们谈了很多关于建筑、关于学习、关于人生、关于未来很多话题,只有在这些无拘无束的开放的谈话交流中,我才真正了解了我的学生,这些东西是我们平时无法从日常教学中来获知的,我觉得这才是师生之间真正的交往,在这样的交往中,我们都在共同经历一种生命的成长。

反思之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所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在校学习只完成文化知识的积累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所以我们要给学

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学习及展示的空间,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或方式,自主组织人员,搜集人信息,采访人士,展开活动,获得一手资料,最后以说、写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口际交际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各种实际生活能力,为自己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这次“家乡文化之旅”的活动中选题时,我帮助学生拟定了平定人有什么信仰和禁忌,你知道哪些平定的传统节日和旅游景点,平定在婚嫁寿诞等方面有什么传统习惯等十个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有选择性的研究。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从家乡文化以及自我认识方面、自己的真实生活中自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自主的研究,因为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发现其实做好的选题就是来自孩子自己兴趣领域的选题,让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孩子如何从他熟悉并喜爱的领域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如何开展有效的规范的研究探索工作;我不赞同有的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教师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只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活动,结果活动主题受限制,学生活动的方式也相应受到局限。这样的活动主题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统一制定研究主题,实际上从根本上已经否定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学生并没有改变被动的地位,仍然是由老师或者学校的指挥棒操纵下的一个音符,他们要奏出的是老师编排的乐曲而非孩子们自己的天籁之音!

相应的学生的成果展示也有很大的开放性:采访笔记、活动日记、新闻通讯稿、小评论、摄影作品、实物介绍词、宣传册、民俗文化展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进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实在这一课的全程不管是主题的生成、活动的实施、还是交流与总结,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都有很大的开放性。这样才能充分相信学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在活动的实施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选择、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汇报交流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所需材料和知识,除了在教师帮助下获取外,学生也自己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比如:进行实

地考察或现场调查,综合运用有关图书资料,查阅电子资料或直接上网获取信息。在学生在开放性的环境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鼓励学生努力探寻自己的目标。

上一篇:美国校园青春励志电影大全(经典推荐)下一篇:《坐井观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