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保护总结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树名木保护总结(通用9篇)

古树名木保护总结 篇1

xx市园林管理局:

xx学校位于xx号,始建于xx年,距今已有xx的历史。学校环境优美,古树名木众多,众多的古树名木成了学校的“活历史,活文化”。

我校历来重视校园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曾专门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专业院校机构的专家对校园古树名木进行树龄测定,测定结果显示学校现有二级保护级别的古树名木共计13棵。

为更好地保护校园古树名木,科普传承古树名木文化,下一步,我校将在市园林管理局的指导下,聘请专家对我校古树名木进行进一步会诊,建立古树名木档案,制作树牌,规划保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实行专业养护。

落实以上鉴定、保护措施,预计需要投入资金约10万元,因学校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故向贵局提出申请,希望贵局能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我校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此致!

Xx学校

古树名木保护总结 篇2

一、地上部分树体保护

1. 支撑加固。

树体易倾斜、有枝条下垂等情况, 应设支撑加固。对于劈裂枝, 应先清除裂口杂物, 再将劈裂枝条顶住或吊起。立柱或支架材料, 可用钢管、木材、钢筋混凝土制成。上端与树干承接处加软垫、托杆, 避免树皮损伤。

2. 伤口处理。

树体受人、畜伤害或受雷击、日灼、冷冻、风折后, 若不加处理, 受伤部位易腐烂并形成空洞。皮部受伤处可先刮净腐朽部分, 对折伤大枝, 从折断部位锯断削平, 涂伤口愈合剂, 促其加速愈合。

3. 设避雷针。

古树易遭雷击, 严重削弱树势, 应加设避雷设备。

4. 堆土筑台。

有保护作用和防涝效果, 砌台边留孔排水。古树周围设围栏、松土、种植有益的地被植物。露出地面的根脚应用腐殖土覆盖;地表加设网罩或护板。此外, 还应注意治理古树周围的环境, 防治污染。

5. 防治病虫害。

病虫危害是古树生长衰弱重要的原因之一。害虫主要有红蜘蛛、蚜虫 (4~5月和9~10月大发生期) , 天牛、小蠹等危害。防治蛀干害虫应距树干0.5~1.5米的外围开环状沟, 根部埋3%呋喃丹 (克百威) 500克, 或在树干距地2米高处涂40%氧化乐果后包扎塑料薄膜, 防止漏气, 用药剂熏蒸效果更好。还可用40%氧化乐果5倍原液灌根或树干注射。

6. 整形修剪。

以少整枝, 少短截, 轻剪、疏剪为主, 保持原树形, 可以用回缩修剪进行更新, 以利通风透光, 减少病虫害。古树上枯死的病虫应在冬季清理并烧毁。

7. 树洞的补修。

用具弹性的聚氨酯作填充物。或用金属薄板进行假填充或用网罩钉洞口, 再用水泥混合物涂在网上, 待水泥干后再涂一层紫胶漆和其他树涂剂加以密封, 避免雨水流进洞内加快树洞腐朽。

8. 合理灌排喷水, 叶面施肥。

喷施或灌施生物混合制剂 (5406细胞分裂素农括120、农半菌、增产菌、生物固氮肥相混合) 。

9. 立标志设宣传栏。

介绍古树名木重大意义与现状, 搞好法律、法规教育宣传, 发动群众保护古树名木。

二、改善地下环境

1. 开沟埋条。

孤植树木多用环形沟和辐射沟, 沟宽40~70厘米, 深60~80厘米。沟内先回填适量的粪肥土10厘米, 再将阔叶树枝 (紫穗槐) 20~40厘米松散捆, 铺在沟底, 填松碎土壤。

2. 安置通气管。

用金属、陶土塑料制品做成通气管。管粗10厘米, 长80~100厘米, 管壁打孔, 外包棕片, 防堵塞。每棵树2~4根, 垂直埋没。便于通气、灌水、追肥。

3. 土壤改良。

古树名木保护总结 篇3

这些年随着松阳“生态立县”战略地位的确立,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意识。前不久,松阳县组织力量,对全县14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古树名木逐一进行了普查。经普查松阳县古树名木共有2515株,隶属36科、62属、89种。普查结果表明松阳县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其特点主要有:一是树种较多,但数量不匀。分布数量较多、范围较广的有金缕梅科枫香属的枫香402株;壳斗科栲属的苦槠330株,杉科柳杉属的柳杉314株;松科松属的马尾松251株;红豆杉科红豆杉属的南方红豆杉249株;樟科樟属的樟树248株,仅6个树种就有1794株,占总量的71.33%。二是区域分布广,但分布不均。农村多,城市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点明显。玉岩、新处等8个乡镇,共有古树2000株,占总量的79.52%。三是生长环境大多是在农村的村旁、路旁,作为风景林、“风水树”被保护了下来,以防护林为主。四是散生占优势,全县散生的有1878株,群生的较少,全县仅有20群637株。松阳县古树名木资源在1990年前后遭受过一些破坏,尤其是柳杉古树。1996年以后,破坏势头得到有效抑制,古树名木资源呈稳中有增趋势。由于保护对象的标准明确,列入保护的古树名木大量增加。1996年5月一12月,松阳县林业局组织力量对重点地方的古树进行了核查和补充调查,调查结果为:古树331株,隶属34科、84种、古树群10个。最近的这次普查与1996年相比,调查范围更扩大至全县各乡镇行政村,调查结果列入保护的古树名木、古树群大大增加。古树名木从331株增加至2515株,古树群从10个增加至20个。随着群众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保护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还有一大批树龄在八、九十年的树木,将陆续进入古树保护对象之列,全县古树名木资源将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通过多年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松阳县有一些深刻的体会:

一、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是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前提。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在同类树木中,它们树龄大,是经历了百年、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风雨沧桑的“老寿星”,成为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见证,是有生命的文物,应严禁采伐。遭受风折、雪压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古树名木,要按法定程序报批后,方可采伐清理。几年来松阳县有关部门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良好的古树名木保护氛围。

二、明文公告、挂牌保护,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保护效果。1997年经松阳县人民政府发文公告的首批31 1株古树名木,实施挂牌,明令保护,至今除少数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毁坏外,绝大多数状况良好。

三、政府重视,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基础。古树名木资源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的山村,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几年,政府通过实施村村通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林,划分公益林区块,开发笋竹高效林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增加了广大林农的经济收入,有效地缓解了保护古树名木与发展经济的矛盾。

四、依法保护、严格执法,是做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保证。几年来,通过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古树名木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大对破坏古树名木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地保护了古树名木。如今,许多古树群已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

松阳县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与保养问题

目前树龄较大的古树名木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与创伤,主要是腐心、枯梢、露根、倾斜、折断、撕裂以及病虫危害等。如何对这些古树名木进行养护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是当前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的首要问题。

(2)随意损害问题

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虽然经过宣传为百姓所重视,但在人为活动频繁地段,少数法制淡薄的人,为达到某种利益,对古树名木随意进行采枝、剥皮、挖根甚至采伐。如何进一步落实措施,预防这些行为的发生,也是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重要问题。

(3)保护经费问题

没有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资金,难以开展古树名木的日常保护工作,难以开始古树名木复壮养护等技术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一些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由于资金缺乏,也难以实施。

古树名木的共同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树龄,其自身生理机能下降,根部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和再生能力减弱,越来越不能满足地上部分的生长需要,导致内部生理失去平衡,部分树枝逐渐枯萎、败落。还有一些古树生长在村旁、路旁、田旁、墓地等地段,水土流失严重,营养面积少,加上自然灾害等影响,往往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而枯衰。有的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生长环境恶化、病虫危害,从而更加剧了古树的衰弱和死亡。针对上述情况宜采取下列措施:

(1)保护复壮措施

树龄的老化及自身生理机能的下降是古树衰弱的内因,而自然灾害、生长环境恶化、病虫害侵蚀和人为损伤则是外因。因此,外因是保护复壮古树的重点。

在保护措施上: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上作的领导,要从优化生态和环境这一战略地位提高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认识。县政府,特别是林业部门要有专门的保护力量和领导机构。

其次要应用普查成果,利用GPS卫星定位先进技术和已建立完整的计算机古树名木档案管理系统,加强对古树名木实施动态监测管理,对资源变化情况要进行监测登记,对达到古树标准的树木要及时进行收录归档。

第三要制定政策、建立组织。根据国家、省级制定的古树保护法律、法规,县里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保护处理实施办法,并成立古树名木管理组织。乡、村制定保护古树名木的乡规民约。乡镇林业工作站、重点村应建立管护小组,确定专职人员管护。

在复壮措施上:

一是要砌坎保土、复根培土,改善立地条件,增加营养面积。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加强土、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性。

二是要注重树体修复。古树由于年代久远,树体往往有积蓄下的伤残,例如主干中空、主枝枯死等现象,导致树冠失衡、树体倾斜、树势衰弱,极易引起病虫害。应采取补救措施,如可视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伤口、修补树洞、设置护栏、树体加固等。

(2)落实古树名木管理责任制。对古树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养护。在普查的基础上,建档立卡、挂牌管理。城市规划区内公共场所的古树,由城建园林部门管执单位、私人庭院内的古树,由本单位、个人负责养护;乡、村的古树,由县人民政府指定单位或个人负责养护。积极建立和推行古树名木由社会上单位和个人领养制度。乡、村管护小组负责领导、督查、督促本地区古树的养护工作。具体负责人和管护人,要经常检查和汇报养护情况,并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3)设立专项资金,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实行以奖代补政策。

(4)加强珍贵稀有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的培育,以扩大古树名木资源的总量。

临汾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篇4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古树木保护和管理,根据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临汾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和风景名胜区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本办法所称的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第四条 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

凡树龄在300年以上,或者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古树名术;其余为二级古树名木。

第五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古树名木进行调查、鉴定、定级、登记、编号,并建立档案,设立标志。其档案材料由所在地城建、园林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保存。其档案材料由所在地城建、园林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保存,并报市园林局备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城市古树名木,按实际情况分株制定养护、管理方案,落实养护责任单位、责任人,并进行检查指导。

第六条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实行专业养护部门保护管理和单位、个人保护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生长在城市园林绿化专业养护管理部门管理的绿地内的古树名木,由城市园林绿化专业养护管理部门保护管理;

生长在铁路、公路、河道用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铁路、公路、河道管理部门保护管理;

生长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古树名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保护管理。

散生在各单位管界内及个人庭院中的古树名木,由所在单位和个人保护管理。变更古树名木养护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到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养护责任转移手续。

第七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城市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普及保护知识,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

第八条 古树名要的养护管理费用由古树名木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承担。抢救、复壮古树名木的费用,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适当给予补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当每年从城市维护管理经费、城市园林绿化专项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第九条 古树名木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应按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养护管理措施实施保护管理。古树名木受到损害或者长势衰弱,养护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报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复壮。

对已死亡的古树名木,应当经建设筛主管部门确认,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予以注销登记后,方可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应及时上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 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古树名木,未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批准的,不得买卖、转让。捐献给国家的,应给予适当奖励。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砍伐和擅自移植古树名木。因特殊需要,确需移植二级古树名木的,应当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确需移植一级古树名木的,应当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逐级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移植所需费用,由移植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 严禁下列损害城市古树名木的行为:

(一)在树上刻划、张贴或者悬挂物品;

(二)在施工等作业时借树木作为支撑物或者固定物;

(三)攀树、折枝、挖根、摘采果实种子或者剥损树枝、树干、树皮;

(四)距树冠垂直投影5米范围内堆放物料、挖坑取土、兴建临时设施建筑、倾倒有害污水、污物垃圾,动用明火或者排入烟气;

(五)擅自移植、砍伐、转让买卖。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城市规划部门在办理有关手续时,要征得城市园林绿化部门的同意,并报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生产、生活设施等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危害古树名木生长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在限期内采取措施,清除危害。

第十五条 不按照规定的管理养护方案实施保护管理,影响古树名木正常生长,或者古树名木已受损害或者衰弱,其养护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未报告,并未采取补救措施导致古树名木死亡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绿化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

第十七条 破坏古树名木及其标志与保护设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古树名木保护总结 篇5

近日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将于206月1日实施,下面是详细内容。

自治区人大近日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中明确,在古树名木上刻划、钉钉子等都属于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

《条例》明确,树龄一百年以上的树木为古树,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科研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为名木;《条例》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国家捐献古树名木以及以捐资、认养等形式参与古树名木保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唐政:“建立了普查建档制度,规定至少每十年开展一次古树名木普查,规定根据古树名木生长地点不同确定相应的养护责任单位和个人,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保护。”

此外,《条例》在第二十六条对古树名木危害较大的行为作出了禁止规定,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陆志星:“砍伐、擅自移植、剥损树皮、掘根、向树木灌注有毒有害物质;在古树名木树冠垂直投影向外五米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敷设管线、架设电线、挖坑取土、采石取砂、淹渍或者硬化地面,在树干上刻划、钉钉等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总共有六条禁止方面的规定。”

对于砍伐和擅自移植的行为,条例除了给予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树木和违法所得的处罚以外,还区分树木的保护级别设定了额度较高的罚款处罚。对剥损树皮、掘根、向树木灌注有毒有害物质等其他一系列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条例则给予警告、责令停止侵害、限期恢复原状的处罚,并根据古树名木保护级别、违法行为危害性大小等,设定不同额度的罚款处罚。

以下是条例全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古树名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

本条例所称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科研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第四条 古树名木保护应当有利于传承自然与社会发展历史,有利于弘扬生态文明和乡土文化,有利于推进乡村建设,坚持全面保护、科学管护、属地管理、原地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并将古树名木保护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用于古树名木资源的普查、认定、养护、抢救以及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培训、科研等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城市绿化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古树名木主管部门)为本行政区域内古树名木保护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财政、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文化、旅游、文物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宣传普及保护知识,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的义务,有权制止和举报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

第九条 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国家捐献古树名木以及以捐资、认养等形式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捐献、捐资、认养古树名木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在古树名木保护牌中享有一定期限的署名权。

第二章 古树名木认定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古树名木主管部门,至少每十年对本辖区内的古树名木开展一次普查,对古树名木进行登记、编号、拍照、定位,建立图文档案,并根据古树名木生长、存活情况及时更新。

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建设全区古树名木图文数据库,对古树名木资源进行动态监测管理。

第十一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报告新发现的古树名木资源。接到报告的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认定和建档。

第十二条 古树按照下列规定实行分级保护:

(一)树龄在一千年以上的古树,实行特级保护;

(二)树龄在五百年以上不满一千年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

(三)树龄在三百年以上不满五百年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

(四)树龄在一百年以上不满三百年的古树,实行三级保护。

名木实行一级保护。

第十三条 古树名木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鉴定,并将鉴定结果予以公示。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古树名木的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古树名木鉴定结果的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提出。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重新组织鉴定。

第十四条 古树名木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认定和公布:

(一)特级、一级保护的古树和名木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并公布;

(二)二级保护的古树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认定并公布;

(三)三级保护的古树由市、县人民政府认定并公布。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情况,确定树龄在八十年以上不满一百年的树木作为古树后续资源,参照三级古树的保护措施实行保护。

第十六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古树名木的保护级别,组织、协调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制定养护技术规范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古树名木养护

第十七条 古树名木实行养护责任制。县级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古树名木的养护责任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养护责任人):

(一)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宗教活动场所等用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所在单位负责养护。

(二)机场、铁路、公路、江河堤坝和水库湖渠用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机场、铁路、公路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负责养护。

(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用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其管理机构负责养护。

(四)城市道路、街巷、绿地、广场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用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其管理机构或者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单位负责养护。

(五)城镇居住区、居民庭院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养护。

(六)乡镇街道、绿地、广场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用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养护。

(七)农村承包土地上的古树名木,由该承包人、经营者负责养护;农村宅基地上的古树名木,由宅基地使用权人负责养护;其他农村土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负责养护。

(八)个人所有的古树名木,由个人负责养护。

前款规定范围以外的古树名木,养护责任人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主管部门确定。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确定的养护责任人有异议的,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主管部门申请复核。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第十八条 养护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养护职责,并接受古树名木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一)按照养护技术规范做好松土、浇水等日常养护工作,并防止对古树名木的人为损害;

(二)对古树名木进行经常性的看护和观察,对其生长情况进行观测,发现病虫害等异常情况及时向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应当与养护责任人签订养护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养护责任人应当按照养护协议的要求,对古树名木进行养护。古树名木养护责任人变更的,应当重新签订养护协议。

庐山古树名木之灾 篇6

庐山古树名木之灾

近日,记者以收购者的.身份,先后致电庐山脚下赛阳、莲花等地一些苗圃经营者,询问有无野生樟树、五裂槭等购买,对方都作出了肯定的答复.一位苗圃经营者告诉记者:一株6至8公分胸径的野生五裂槭售价在百元左右,“要多少可以搞到多少”.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生态经济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ECOLOGICAL ECONOMY 年,卷(期): “”(9) 分类号:X171 关键词: 

东莞古树名木现状及保护对策 篇7

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 名木是指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1]。古树分为国家一级、二级和三级, 其中树龄500年以上为国家一级古树;300~499年为国家二级古树;100~299年为国家三级古树。而名木则不受树龄限制, 不分级别, 凡具备下列条件的, 如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所种植的;国内外珍稀树种、该地区稀有罕见的;树型奇特的;具有文化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均可列为名木。

东莞古树名木是东莞先人留下的绿色遗产, 它不但庇荫着一代代东莞儿女, 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气候、地理、人文的变化印记, 它是当地物种的宝贵记录, 是东莞文明历史的绿碑, 是一部部无价的绿色方志。从当今角度看, 古树名木对发展森林经济和旅游经济有着重要的价值。从生态角度看, 作为古老、珍稀和濒危树种, 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 随着东莞经济的迅速发展, 古树名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一方面, 人们对古树的生态和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 而另一方面, 人们对古树的空间竞争和环境胁迫也越来越严重。因此, 对东莞市古树名木情况有一个综合的了解和认识, 有助于深入古树名木各个方面的研究[2]。

2 东莞市古树名木现状

2.1 区域分布

东莞市古树名木各镇区分布非常不均衡。全市32个镇街古树名木共3940株, 其中2871株散生, 群生9群1069株 (本结果以散生进行调查与统计) 。各镇区古树超过150株的有厚街、寮步、石碣、石排、虎门、万江和中堂7个镇 (街) , 总量达1319株, 占总量的45.94%。其中数量最多的厚街镇有233株, 占总量的8.12%, 最少的沙田镇有18株, 仅占总量的0.63%。区域的分布不均衡, 影响着古树资源的利用 (图1) 。

2.2 种类分布

东莞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小、季风明显, 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季风常绿林, 植物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加上东莞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民间素有在立村 (围) 时种植树木在村 (围) 前后的习惯, 因此蕴藏着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

东莞市列入市级保护的古树名木共3940株 (其中一级古树86株, 二级古树249株, 三级古树3588株, 名木17株) 分属33个科, 52个属, 66种。种类丰富, 其中有不少是东莞乡土的树种, 如人面子 (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 、扁桃 (Mangifera persiciformis) 、秋枫 (Bischofia javanica) 、余甘子 (Phyllanthus emblica) 、五月茶 (Antidesma bunius) 、乌桕 (Sapium sebiferum) 、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朴树 (Celtis sinensis) 、红车 (Syzygium rehderianum) 、水蓊 (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和木荷 (Schima superba) 等, 还有莞香 (Aquilaria sinensis) 、短萼仪花 (Lysidice brevicalyx) 等是珍稀保护植物。但各科植物数量分布非常不均衡。如数量超过100株的有细叶榕 (Ficus microcarpa) 1720株、木棉 (Bombax ceiba) 199株、杧果 (Mangifera indica) 180株, 雅榕 (Ficus concinna) 156株, 水翁 (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126株, 而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假苹婆 (Sterculia lanceolata) 、广东刺柊 (Scolopia saeva) 、篦齿苏铁 (Cycas pectinata) 、厚壳树 (Ehretia thyrsiflora) 、酸豆 (Tamarindus indica) 、白车 (Syzygium levinei) 等25个植物仅有一株, 这些稀有植物的保护直接影响东莞古树名木的植物结构 (图2) 。

2.3 健康状况

古树名木由于树龄大, 生活力低, 从其生长分布看, 长势旺盛的有1684株, 仅占总量的58.66%;而生长状况较差乃至死亡的数量达212株, 占总量的7.39%, 情况不容乐观。就生长的具体位置看, 生长在路边、水边或建筑物的古树名木有2529株, 占总量的81.16%, 与人类活动接触较为密切, 受人为影响较大。古树树型较高大, 抗风雨侵蚀能力弱, 易导致树体抗病虫侵染力降低而致病。东莞古树名木主要受白蚁、叶部病虫害、枝干病虫害、根部病虫害及寄生性植物危害, 受害比例为59.71%, 其中叶部病虫害及白蚁危害最为常见, 分别占27.43%和16.01%, 情况较为严峻 (图3) 。

2.4 保护现状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切实加强古树名木的管理养护工作。东莞市在立法、普查、建档、挂牌、宣传等各方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制定有关文件和编纂专业书籍有:《东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东莞市人民政府令第93号, 2007.4) 并于2012年10月重新颁布、《关于公布东莞市第一批古树名木名单的通知》 (东府办[2003]35号) 、《关于公布东莞市第二批古树名木名单的通知》 (东府办[2008]57号) 、《关于开展长生树普查建档工作的通知》 (东绿[2010]11号) 、《东莞古树名木大观》 (东莞市绿化委员会, 东莞市林业局, 2003.7) 等。东莞市林业局作为唯一一个管理和保护东莞市古树名木的部门, 每年利用市财政的专项资金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养护复壮、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工作。

此外, 东莞市各镇街把古树名木的管护责任明确落实到古树名木所在村的村级单位或个人, 负责对古树名木进行简单的日常管护, 如修剪枯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部分镇区还规划建设以古树名木为主题的公园或编写有关古树名木的书籍。例如, 企石镇建设了以千年古秋枫为标志的秋枫公园, 寮步镇建设了以芒果古树群为标志的横丽湖主题公园, 樟木头镇人民政府编写了《东莞市樟木头古树名木大观》 (2008.6) 等。无论是这些古树名木主题公园的建设, 还是书籍的编写, 都对古树名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既优化了城乡环境, 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也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

3 古树名木衰退原因与复壮技术

3.1 古树名木衰退原因

现有研究表明, 现阶段古树名木发生衰弱及死亡的原因除了部分树种属机理性衰弱外, 大多数属非机理性的原因所致, 即人为因素是重要的原因[3]。

3.1.1 生理机能下降

机理性衰弱使得古树随树龄的增长, 生理机能下降、生命力减弱、树体腐朽老化, 导致根吸收养分的能力逐渐不能满足地上部分的需要, 导致内部生理失去平衡, 部分树枝逐渐枯萎败落, 造成整株古树的衰老死亡[4]。

3.1.2 人为因素影响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 小镇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城市, 许多古树名木的光、热、水、风等自然生长条件恶化, 不少古树如同生长在混凝土高楼围成的井底之中, 周围往往用水泥铺装地面, 石砌围栏, 仅留很小的树池, 营养面积变小, 养分不够, 根系透气性极差, 造成古树衰弱甚至死亡。

3.2 古树名木复壮技术

古树名木的复壮措施应针对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复壮主要是通过土壤改良, 提供适宜根系生长的营养条件, 如松土、培土、更换硬质铺装为透气铺装, 增大土壤孔隙空间, 改善土壤结构, 适当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诱导根系发育。地上复壮措施则以树体管理为主, 包括修剪、修补、桥接[5]、树干损伤处理、填洞、叶面施肥、配植固氮植物[6], 加强病虫害防治[7,8]等。在复壮过程中还要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检测复壮措施的有效性。在古树名木复壮过程中, 往往需要实施综合的治理技术, 才会收到明显的复壮效果[9]。

4 古树名木保护对策

4.1 政府投入与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举

古树名木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 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级政府财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资金, 采取多种保护和管理形式, 接受来自非责任单位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资助、捐赠等, 积极吸纳社会资金, 以利于古树名木的保护。应施行各级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3级责任制, 出资比例基本为7∶2∶1, 在抢救或复壮时增加投入[10]。

制定古树名木认养管理办法, 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和一些企事业单位认养一定数量的古树名木, 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事业当中。为保证古树名木健壮生长, 对古树名木的认养要严格把关、认真筛选, 并签定古树名木认养责任书, 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责古树名木的日常管理和养护。这样既可弥补保护管理资金不足, 又可提高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并及时掌握古树名木动态, 开展相关保护措施。

4.2 完善古树名木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 古树名木资源档案管理, 仅仅是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变, 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管理, 仅初步建立了古树名木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12]。应进一步利用GIS (地理信息系统) 、RS (航空摄影测量)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技术, 对每株名木古树进行定位、拍照, 调查记录其生长状况, 并对每株名木古树进行编号建档, 输入电脑, 定期实施监测, 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开展古树名木环境条件变化、物候期、病虫害、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长期观测和预测。继续完善古树名木档案, 加快古树名木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动态化管理, 及时记录古树名木的生境、生长势的变化, 进行定期动态监测。集图像、图表、文字为一体, 通过电子地图把古树名木直接反映到空间地图上来, 社会大众可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各种信息, 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打印输出等[13]。

4.3 构建古树名木预警监控网络体系

古树名木历经沧桑, 加之气候、温度等生态环境的变化, 生长势明显变弱, 容易遭受到病虫害等有害生物的危害与侵蚀, 随之, 带来了古树名木本身以及对城市居民的安全性问题, 加强科研管理和经费的投入, 利用先进的检测仪器, 如PiCUS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装置等对古树名木病虫害进行监测、防治研究, 开展古树名木的安全性评估技术与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系统研究, 建立古树名木预警监控网络体系。

4.4 采用科学技术, 防控古树名木病虫害

通过开展古树名木品种与立地环境条件的研究, 根据植物种群间相生相克的原理, 采取种植相生植物品种, 优化古树名木植物群落。合理配置植物, 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抗逆作用, 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充分应用生物防控技术[14],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此外, 加强后备资源培养, 组建高水平的高水平的古树名木保护专业队伍, 加强古树名木养护与复壮技术研究, 制定相应的古树名木日常养护与复壮技术规范, 指导相关管养单位和个人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4.5 加强古树名木开发与利用

古树名木既与自然风光相协调, 其本身也是独特的一道风景, 尤其是生长在游览线及景点上的古树更为东莞市增添无限的神韵。古树名木是适地适树造林的典范, 可作为四旁绿化、园林绿化的树种, 将具有代表性的古树名木进行包装、宣传, 把有特色的开发成相应的保护区、主题公园、科普示范区等, 既是对古树名木的保护, 又优化了城乡环境, 同时也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

5 结语

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 这不仅需要相关政要部门的政策支持、先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指导, 更需要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 这样才能使古树名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流传, 造福于子孙后代。

摘要:对东莞市古树名木资源的种类、分布、健康状况、保护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调查。针对调查结果, 进行了分析总结, 提出了包括广泛筹集管护经费, 完善数字化管理, 构建监控网络体系, 科学防治病虫害, 加强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保护策略。

让古树名木绽放光彩 篇8

古树名木的历史价值。古树名木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一本万年历,是反映社会发展、人类活动、研究历史文化的佐证,所沉淀的历史产物更是科研界的瑰宝,自然界的遗产之祖。光明山国师古树群的前身是一个大庄园,是辛亥革命先驱李燮和的故居。1938年因抗日战争,为觅一方净土办学,李园主人腾出庄园,创办了国立师范学院,成就了廖世承、钱基博等著名教育家,成就了钱钟书和《围城》,成就了后来的涟源一中……历经80载风雨洗礼,虽物是人非,唯古树犹在。以至于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说不尽的围城》时,非要找到那棵古樟树不可。

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在三甲乡有一株“爱之神树”——飞蛾槭,约有300多年历史。神奇的是,其种子成双成对具外生双翅。秋熟后,随风奔赴生命新的起点,长成后两颗种子依偎成树,且一枝附在另一枝上犹似“夫妻”。据村民介绍,在文革时期,村上为打造水车,锯掉了该枝的下部,枝条的上部倚靠主枝放着,原以为那失去了躯干的枝头会死去。但几年后,村民惊奇发现,锯下的树枝仍活着,该枝与主枝干如患难夫妻共生息数百年,已结成连理枝的它们躯体交融一体,相扶相携,欲为翼鸟,甘为连理枝的传奇犹如一个神话在百姓中流传,也致使百姓对这颗爱之神树百般的匹配,甚至成为了年轻恋人们的爱情见证吉祥树。

古树名木的生态价值。古树是历经沧桑留存下来的植物资源,多为乡土树种,对当地气候和土壤都有很高的适应性,因此古树是树种规划的最好依据。植物立地环境的变化对其生长所产生的影响能通过枝干的生长形态表现出来,树干年轮的宽窄、树枝的曲直程度可以反映气温;小枝的密度、直生、斜生或横生则可以反映一定的日照情况、降雨量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它们是最真实的自然生态“记录员”。位于白马镇桐石村的翅荚香槐,超过500多年历史,树干如龙,树冠如云,是境内首次发现,是石灰岩地区生长的优良树种,它以几百年的生命证实:区域北部广阔的石灰岩地区造林绿化将变为可能。

古树名木的旅游价值。“黄山观古松,湄江看古棕”,在湄江风景区古棕崖景区320米的悬崖峭壁中部,伫立着1棵高约4米的千年古棕。清朝同治年间《安化县志》予以记载,此树历经千年寒暑,依旧葳蕤,根强须展裸于外壁,叶部却青翠欲滴,此树用生命诠释了它的顽强与绝处逢生之奇。

古树名木的景观价值。古树在生长过程中受各方因素的影响,有的与周围环境相互配合,有的与自然景象相呼应,或苍劲古雅,或姿态奇特,堪称自然奇观。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生长着一株奇异的千年扶芳藤,可谓是镇园之宝。该古藤呈树干状,盘亘曲折,胸径近40厘米,高16米,枝柯似裸露的“龙爪”紧紧抱住岩石,相互缠绕,别有一番情趣。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珍品。然而,由于生长环境的恶劣、病虫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袭击、人为的损坏,古树名木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也存在着意识不强、资金短缺、管护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推动对古树名木地方保护。建议本级政府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经费,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资金投入。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结束后,由古树名木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对树种、树龄逐株给予鉴定、定级。经过认真科学鉴定后,上报市政府,通过媒体予以公布。加强古树名木的病虫害防治和养护管理,加强防雷、防火工作。对衰老的古树名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复壮工作。市园林、林业管理部门针对列为保护的古树名木,按实际情况,设立标志,分株制定养护管理方案,落实到管理部门和养护单位或个人,并进行检查、指导。

二是加大古树名木宣传保护力度。普及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和重要性,把保护古树名木列入学校素质教育的范畴,让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保护古树名木。所有的古树名木,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买卖或转让。

三是落实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制度。确保每一株古树名木都能找到责任单位、责任人,确保能及时掌握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加强古树名木日常管护工作,定期进行施肥、修剪,对长势不良的树木进行复壮,更换营养、追肥、加大地表通气、扩大围护范围等,确保正常生长。同时,严禁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

四是厘清古树资源基本情况。通过2016年的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全面理清全市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树种、树龄、生长态势、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对古树名木资源建立电子档案并挂牌保护,同时加强技术保护措施,确保树木茁壮生长。

五是完善古树名木登记造册制度。近年来,涟源市又陆续发现数量可观的新的古树名木和古树群,有必要完善古树名木登记造册保护制度,建立全市古树名木档案,进行挂牌保护。(作者系涟源市林业局局长)

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关键词:古树名木,保护,问题,对策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 被称之为“绿色的古董”, 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是城市的历史“见证人”, 已成为人们回忆城市变迁的永久性坐标, 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厚爱, 必须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呵护。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城市内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城市区内的建筑结构已呈多元化变化, 而城市里的古树名木则由于多种原因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伤, 严重的甚至出现了死亡、生长不良的现象。导致古树名木在数量上出现了急剧减少和生长抢救危机现象, 这无疑给园林人出了难题, 也上了一堂课。因此, 在今后工作中应如何重视并加强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与养护管理已成为园林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是活的化石、绿色的古董;是自然界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我们国家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座城市创建园林式城市和国家名城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养护管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近年来因城市拆迁与建设, 使其生长环境、周边环境土壤受到破坏, 得不到很好的生长空间;再加上一些人为的破坏和古树自身树龄较大等因素, 造成一些古树名木长期处在生长弱势边缘, 严重者甚至死亡;再如对古树名木保护宣传甚少, 全社会普遍重视程度不高;一些企业与个人又把金钱利益与眼前利益看得过重, 对有关管理和保护古树名木的法规知之甚少, 导致肆意损毁古树名木, 也不会得到公平公开的曝光和社会舆论的谴责, 更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保护氛围;因许多古树名木产权属私人或私人企业所拥有, 造成如古树名木的病虫害防治、复壮、施肥、修剪、立支撑、日常养护管理在遭雷击、雪灾等自然灾害影响时无法进行, 再加上缺乏技术、缺少专业人员、缺乏经费导致束手无策;甚至在迁移、任意买卖时处理不当等都会造成古树名木生长势减弱或死亡[1,2]。

2 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对策

应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园林绿化养护事业工作经验, 对当前如何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措施的对策进行探讨,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2.1 做好巡查管理记录

对已掌握的古树名木派专人进行巡查管理, 并责任到人, 以便及时掌握古树名木生长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建立健全档案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及时对每一株古树名木的冒叶、开花、结果、落叶时间, 枝叶长短、花果大小、周边环境变化等进行记录。特别是科学地及时记录并掌握古树名木的生长势动向, 如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效果等。修剪、治虫等工作也是如此, 如发现虫害, 记录是食叶性虫害, 还是刺吸式害虫、蛀干性害虫或地下害虫, 记录使用的药水种类, 采用的防治措施如触杀、熏杀、胃毒等, 以及药水用量等都要进行记录, 并配有图片以及古树名木生长势不良怎么办、怎么处理等都要进行记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巡查效果, 对古树名木的生长复壮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2.2 特殊名木专人看管

对特殊的古树名木, 不仅要指派专人进行日常巡查看管护理, 还要像养护贵重盆景一样进行细心养护。因为特殊的古树名木要么因其年代久远而常会出现树干内空、腐朽严重, 且生长坏境又发生某些变化, 使得生长坏境恶化。因此, 必须要派专人进行及时看管护理, 如泰州市迎春西路有一株980年的古银杏, 为北宋胡媛亲手所栽。2006年笔者接手管理时, 出现树干空洞、腐朽严重、生长势较差的情况, 而且每到6—7月结果较多, 叶边缘有近1/2发生枯黄, 还会出现大量落叶现象。之后, 经过多次细心观察, 才发现叶片上有蓟马, 并通过及时治虫疏果, 对树四周进行松土, 去除枯死枝, 结合1年中施3种不同肥料, 并安装避雷针, 终于在2~3年之内使古银杏复壮。这无疑是特殊古树名木除必须派专人进行巡查外, 还要像养护重要盆景一样进行精心养护的典型案例[3,4]。

2.3 定期会诊

定期请专家、学者对古树名木的养护、生长情况提出建议, 做到请教、会诊、总结“三结合”。由于古树名木比较古老, 且年代久远, 像一位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且又面临周边生长环境恶化的现状, 因此会造成一些生长不良现状, 这就需要定期请一些专家、学者专门对这些古树名木的养护、生长情况、周围环境条件等提出合理性建议, 要采用虚心进行请教、会诊、总结“三结合”的方法, 以便使古树名木能生长良好, 复壮得更快些。如海陵南路千年柏、西仓游园590年古银杏、北槐树巷600年古槐树等, 通过请南京林业大学的学者进行会诊、总结, 终于使这些古树名木能正常良好地生长。例如海陵南路千年柏除用不锈钢钢管搭支架, 让其姿态“鹤舞”更突出外, 还起到保护作用, 不仅去除周边所栽的法青色块外, 还在远离树近4~5 m外栽种一些高干女贞大树以遮挡北风吹拂, 并用铁护栏围住以防止牲畜破坏, 并做好树根四周的下水处理措施, 这样才使得千年柏永葆绿色。许多路过之人都认为这是一株“死树”, 待走到近前才发现这是一株活化石、活宝贝。

2.4 避免城市化进程对古树名木造成影响

对城市中即将要拆迁的地方要提早进行登记、调查, 做到不让每一株古树名木漏网, 并尽可能不改变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由于现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 城市中常出现一些未登记或未在册的古树名木。因城市中危房拆迁和旧城改造在所难免, 这就需要园林人要把工作做全、做细, 尽可能早与相关部门沟通, 早派专业人员提早进场, 对即将要拆迁的地方, 要进行挨家挨户的排查、调研, 尽一切办法不让一株古树名木漏网, 条件允许时尽一切可能不改变古树名木生长环境, 可与建设或施工部门沟通, 让古树建成在游园或公共绿地内, 尽一切可能不让古树名木进行移地买卖或迁移, 以减少不必要的死亡或流失。

2.5 合理施肥并增设标牌和护栏

对古树名木要进行定期施肥, 以及增设标牌和护栏、立支撑架和附属设施等。古树名木既然是以古树为主, 那就避免不了显得苍老, 变得有点老态龙钟, 就如一位老人, 毕竟没有年轻人那样有朝气,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营养补充, 如根部施肥、叶面施肥等, 必要时还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情况进行施肥, 还有不少古树名木生长在公共场地, 路人或游人攀爬、践踏等现象严重。因此, 为了增强全民保护意识, 提醒市民注意, 可增设标牌和护栏, 对一些苍老、憔悴、枝干有伤痕或断裂、空洞腐朽严重的枝干, 可立支撑架以及增设附属设施进行保护, 其一可增加市民对古树名木知识的了解, 其二可起到保护作用, 最起码可以让老百姓知道这株古树名木的树龄及其科属, 由哪个部门负责养护监管, 以及出现问题找哪个部门等。

2.6 加强宣传, 落实资金

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资源, 死一株就少一株, 应该引起全民高度重视。为了唤醒人们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园林部门的人员应义不容辞地主动参与到义务宣传活动中来, 不仅充当义务宣传员, 还要充当守法护法的执行员, 还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来宣传保护古树名木的好处, 通过不良行为的图片来曝光破坏古树名木的人和事, 用社会舆论的压力来谴责不当行为, 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另外, 全社会都必须积极参与到保护古树名木的行列中来, 做到人人参与、社会行动, 力争把保护古树名木的活动落到实处, 特别是财政部门, 应尽可能为保护古树名木的措施方案落实“开绿灯”, 不能因没有奖金或资金不到位而成千古罪人。“人心齐, 泰山移”这句话用于全民保护古树名木最为合适。

3 结语

在当今社会中, 如果社会各界部门和每一位市民都能为保护古树名木尽一点微薄之力, 古树名木的生长复壮一定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古树名木定会为城市建设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2]吴丁丁.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

[3]毛春英.园林植物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古树名木保护总结】推荐阅读:

古树名木11-09

古树初中作文01-31

上一篇:热恋的好句子下一篇:2024年6月四六级作文预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