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定职申请(精选6篇)
一年的见习期很快结束了,在这一年里,我收获很多,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最大的体会是老时间的竞争合作促进了自己能力的提高,体会到要教好一个学生并不难,但要全面提高一个班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真正全心全意地付出。
一年来,我在思想生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原则,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即教会学生学习,又教会学生做人。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努力创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相处,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能认真负责,虚心请教,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走上讲台,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总是有着和大的差距。为此,我认真学习别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绩不断消化吸收,努力将这些理论和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遇到疑难问题,总是能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不断摸索,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不断学习探索,自己的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能胜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同事的大力帮助下,本人顺利地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我将为此而不断努力。
鉴于以上本人一年来的工作表现,特提出按期转正定职的申请。
中华向号瓷之国,中国陶瓷誉满全球。千百年来,中国陶瓷一直称雄于世,得益于我们祖辈精湛的陶瓷技术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然而,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和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等原因,其陶瓷技术水平逐渐超越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陶瓷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科技兴瓷之路正在拓宽,陶瓷产业的科技含量正逐步得到提高,不论是陶瓷原料加工、色釉料配制、陶瓷机械设备与窑炉自动控制、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生产、还是耐火材料的制造等工艺方法,均有大幅提高。尤其是近几年,从产量和出口量来说,我国已成为世界陶瓷大国,但与陶瓷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仍然存在,产品的技术含量依旧较低,离陶瓷强国尚有一定距离。为比较全面地了解国内外陶瓷技术现状,掌握我国陶瓷产业技术的优势和劣势,以下对1985年至2007年向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申请的陶瓷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
1 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截止2007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公告)的陶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23834项,申请时间从1985年到2007年。专利申请趋势和公开(公告)趋势分别见图1和图2。
从图1看出,中国陶瓷专利申请量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从1985年到1994年,专利申请量稳步增加,1995-1999年专利申请量处在一个低位水平,其中1995~1998年的专利申请有所回落,1999年略有增加,2000年开始急剧上升,2004年专利申请量已达2876件;但因为发明专利申请有18个月的公开期,实用新型也需要一定的审理公告的时间,近几年的专利申请很多到2007年底尚未公开或公告,故2005年起,年专利申请量显示回落状态。实际上这几年的专利申请应该是保持平稳或呈上升趋势的。
其中,1985~1999年的前15年共申请专利8066项,2000~2007年的8年共有专利申请(还不包括其间申请尚未公开公告的专利)15768项,为前15年专利申请总量的近2倍。这种快速上升的发展势头,一方面表明随着2000年以来国内外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国内陶瓷产业专利申请意识也得到快速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陶瓷产业蓬勃发展、技术创新能力逐渐提高。这与我国陶瓷产业的发展状况是十分符合的,1995年以前,处于低位稳步发展阶段,1995-1999年为回落调整期,2000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 专利类型分析
在23834项陶瓷专利中,发明专利13458项,占56%;实用新型10376项,占44%,见图2。
3 申请国别分析
陶瓷专利申请中国内专利申请19071项,占80%;国外专利申请4763项,占20%。从总量来说,国内还是占有明显优势。
其中陶瓷发明专利申请涉及很多国家,主要国家及其专利情况见图3。
由图3得知,国内申请8750项,占陶瓷发明专利总量13458项的65.02%;国外申请4708项,占34.98%。其中,日本陶瓷发明专利申请量仅次于中国,位居第二,2189项,占16.27%;美国1003项,占7.45%;德国485项,占3.6%;法国196项,占1.46%;韩国187项,占1.39%;荷兰137项,占1.02%;其他国家511项,占3.79%。
可见,国外在我国申请的陶瓷发明专利占总量的1/3以上,特别是日本,占16.27%,说明国外(尤其是日本)对中国的陶瓷市场具有强烈的占有意识,这点应该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
在10376项陶瓷实用新型专利中,国内专利申请10319项,占99.45%;其他国家则很少在中国申请陶瓷实用新型专利。其分布情况见表1。
以上可以看出,国外在中国的专利申请主要在创造性较强的发明专利,而创造性较弱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则很少。
4 专利申请人分析
4.1 发明申请人分析
为便于比较,陶瓷发明的专利申请人类型分国内和国外进行分析。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人类型构成见图4。
从图4可知,国内共有陶瓷发明专利申请人9098个,平均每件发明专利申请1.04个。其中,大专院校申请人3546个,占39%,遥居第一;个人申请人2785个,占31%;工矿企业申请人2118个,占23%;科研单位申请人601个,占7%。有此可见,31%的陶瓷发明专利由个人申请,为非职务发明;在职务发明中,申请也大多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两者合计4147个,占46%);而企业申请人只占23%,只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半,尚未成为陶瓷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
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人类型构成见图7。
从图5可知,国外的陶瓷发明专利申请共有申请人4791个,平均每件1.02个。而且以工矿企业为主,工矿企业申请人达4435个,占总量的92.57%,为我国国内陶瓷发明专利企业申请人数的2倍;其他申请人的专利申请则很小,总共356个,占总量的7.43%。由此可见,表2中国陶瓷专利申请前10位国外企业已经成为陶瓷技术创新的主体。
4.2 实用新型申请人分析
由于外国很少在我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故以下只分析国内陶瓷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申请人构成情况,其分布见图6。
由图6可以得知,国内共有陶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人10467个,平均每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01个。其中,个人申请人6607个,占63.1%,其次是工矿企业,2682个,占25.6%,而大专院校则较少,只有663件。说明我国企业的陶瓷专利还主要在实用新型方面,而在发明专利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4.3 专利申请前10名
就申请人排名来看,进入前10强的申请人及其陶瓷专利申请数量(含发明与实用新型)见表2。
可以看出,排名前10名的申请人拥有专利2753项,占总量的11.55%。其中,中国6家,日本4家。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最大的科研机构,排名第一,共有陶瓷专利申请860项(其中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47项,金属研究所116项),清华大学以318项位居第三,第二、四位都是日本公司。
在前10名的申请人中,国内绝大多数为高校与科研院所,只有中国石化一家企业;而日本的4家都是企业。这不能不引起我国陶瓷界的关注和重视,说明我国的企业创造陶瓷专利的能力还不够,专利意识还有待提高,还不是陶瓷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也制约了陶瓷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国外的陶瓷技术创新与产品生产是紧密相连的。此外,从申请人的单位性质以及详细浏览这些专利的分布领域得出,前10名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主要在先进陶瓷领域。
5 IPC分类分析
23834件陶瓷专利的IPC分类情况见图7。
图7可见,23834件陶瓷专利主要分布在C部,C部7587件专利,占专利总量的31.8%;其次是B部,5003件专利,占专利总量的21%;H部,3968件专利,占专利总量的16.6%;F部,2951件专利,占专利总量的12.4%;A部,1901件专利,占专利总量的8%;G部,1167件专利,占专利总量的4.9%;E部,1017件专利,占专利总量的4.3%;D部,240件专利,占专利总量的1%。
C部是化学、冶金领域,涉及到陶瓷方面的主要是C04B大类,我国在1985年至2007年期间申请C04B大类的专利4469件,占C部专利总量的58.9%。
6 专利技术领域分析
检索与标引的23834件专利申请涵盖了陶瓷行业各领域与陶瓷应用。其分布情况见图8,其中发明专利的分布见图8。
由图8可以得知,陶瓷原料技术共有专利1459项,占6.12%,其中传统陶瓷原料312项,先进陶瓷原料1147项;陶瓷色釉料技术共有专利266项,占1.12%;日用陶瓷共有专利521项,占2.19%;建筑卫生陶瓷共有专利1452项,占6.09%;艺术陶瓷共有专利306项,占1.28%;先进陶瓷共有专利5532项,占23.22%,其中结构陶瓷2751项,功能陶瓷2781项;陶瓷机械设备共有专利3177项,占13.34%;陶瓷窑炉共有专利319项,占1.34%;陶瓷耐火材料共有专利473项,占1.99%;陶瓷应用共有专利10317项,占43.31%。
可见,在有关陶瓷的专利申请中,陶瓷应用的专利占最大比例,说明陶瓷的应用十分广泛。陶瓷机械设备也占了较大比例,3177项,占13.34%,可见陶瓷技术装备也比较先进。在陶瓷技术与产品的专利中,申请量最大的是先进陶瓷,共5532项,占23.22%;其次是建筑卫生陶瓷,1452项,占6.09%。先进陶瓷中,结构陶瓷与功能陶瓷专利旗鼓相当,分别为2751项和2781项。先进陶瓷原料的专利申请量也较大,1147项,占4.81%,可以看出,先进陶瓷原料的研究跟上了先进陶瓷发展的需要。而传统的日用陶瓷制品申请量不多,仅521项,占2.19%,说明日用陶瓷技术比较成熟,它的创新重点已不在技术领域,而应在产品设计上。
7 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虽然我国陶瓷产业这几年的技术含量有所提高,陶瓷技术创新在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仍存在以下我们不能漠视的问题。
1)我国陶瓷企业专利申请量过小
从专利申请人前10位来看,我国虽占6席,但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只有一家企业,而位居前10的4个日本申请人全为企业。说明我国陶瓷企业的专利创新意识不强,在新产品的研制、新技术研发过程中申请专利的意识淡薄,专利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还不能有机结合,专利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2)专利质量总体不高
实用新型专利的比例偏大,发明专利的质量不够高。在陶瓷发明专利与陶瓷实用新型专利总量中,陶瓷实用新型占44%,将近一半。
3)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利比例偏高,企业专利的比重偏低,专利的实施率较低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国内陶瓷发明专利中,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申请人占46%,企业申请人只占23%。而这些源于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陶瓷专利的产业化、商品化必须通过向企业许可、转让专利,才能最终完成,造成很多专利没有得到实施。
4)领域与行业分布不平衡,先进陶瓷与应用领域专利还需要增加
我叫冯俊鹏,毕业于甘肃冶金高级技术学院焊接专业,自2011年7月入职以来已近一年,在这近一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接触了不少人和事,在为自己的成长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也明白自己尚有许多缺点需要改正。工作一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教导和培养下,在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现将本人这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作简要总结汇报。
转眼间,离开校园参加工作已一年,一年时间不长,但我学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业务知识,在各级领导的教导和培养下,在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工作的同时,我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学习,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努力进取,试图在专业技术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效。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不仅仅是为公司做贡献,更是在位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尽管现在还没有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一定能在工作上取得进步,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生活上,完成了学生角色的转变,完全进入工作状态,努力开展工作。
初来公司参加工作,由于离家较远,而且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也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公司里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学习发展机遇以及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让我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工作中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开展工作。通过近一年的体验已经逐渐适应了这边的工作状况,对于领导们的关心和关怀,我感到了很大的动力和压力,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以更加努力的优秀成绩来回报。
我是一名电焊工,我深知业务的熟练对我来说多么重要,所以每时每刻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在公司的日子里,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公司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理念,也耳濡目染了公司领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气魄。在公司工作期间,我自主完成领导布置安排的任务,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和活动,加强和同事的合作。从工程中,我都努力保证最好的完成任务,不仅提高施工速度,更要保证施工质量,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超额任务。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我仍然不断完善自己,汲取知识,在参加的公司举办的技能比武中,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名次,但是足以表明我的技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发现自己政治理论基础不扎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的较差;对公司的工作任务能认真完成,但积极性不够;与公司里的领导和同志们思想和工作业务交流不够;自己的整体素质和业务学习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过去的一年,是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一年,是积极探索、逐步成长的一年。我也深知,在业务知识上,与自己本职工作要求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己要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政治、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不足,在各级领导和同志的关心和帮助下,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车务段对安全管理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第一生命力,它关系着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一直如一柄利刃,悬挂在我的心头,时刻提醒我,使我丝毫不敢懈怠。因此,我认真学习段及车间的各项规章制度,领会各种文件精神,并在管理中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管理规范化,一切以制度及条令为准则,确保生产现场的顺利、有序与安全。
2、以抓关键环节为重点,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班管理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作为一个中间环节,一方面要领会上级领导的指示及精神,一方面要了解下属职工的作业情况,同时,在实际中还有各种突发状况,令人应接不暇。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及掌控全局的能力,现场作业就会陷入混乱,造成段及车间一定的损失。因此,抓关键环节才是重点,关键环节掌控好了,其它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大班管理的关键环节有两个,一是职工的纪律性,一是现场作业的规范性。在处理职工的纪律性问题上,我本着严与和的原则,严格要求,和谐相处,使他们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的产生。对于现场作业,强调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强化现场作业的卡控。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指标及文件精神,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严肃处理,严惩不贷,坚持原则,不讲情面。虽然为此而得罪一些人,惹来一些人的误解。但是,被误解是小事,安全是大事,不可小觑。
部门:姓名
日期: 2009.6.20
技术总结
我于2008年7月正式到中铁十八局隧道集团公司工作,至2010年7月见习期已满一年。下面,我将一年来的工作学习情况进行如下总结:
2009年7月17日至今,我在深圳地铁3号线3153标监测项目部见习。该标段包括2站3区间,车站均采用明挖法施工(部分地段采用盖挖顺做法施工),区间采用盾构法和矿山法施工。在这一年中,在指导老师刘洪震的悉心指导、同事的热心帮助下,通过自己勤下现场踏实工作,学会了地表及管线沉降、建筑物变形、隧道拱顶沉降、盾构管片隆起、隧道净空收敛、爆破振速、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桩顶水平位移、钢支撑轴力、围护结构钢筋应力、地下水位等监测内容。通过较短时间的外业了解了各项目的监测原理、并熟悉了 各项目的埋设方法及测试方法。在做好监测工作的同时,我还在施工现场学习了地铁的各种施工方法,对各种施工方法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明挖地铁车站基坑监测项目主要包括:①地表及管线沉降②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③地下水位④围护结构水平位移⑤桩顶水平位移⑥桩顶沉降⑦钢支撑轴力⑧围护结构钢筋应力。浅埋暗挖隧道监测项目主要包括: ①地表及管线沉降②建(构)筑物沉降③拱顶下沉④净空收敛。盾构区间监测项目主要包括:①地表及管线沉降②建(构)筑物沉降③管片隆起④净空收敛。
不管是地铁基坑监测,还是暗挖隧道监测和盾构隧道监测,沉降监测是监控量测项目中比较非常重要的一项,主要包括地表沉降、地下管线沉降、房屋沉降、盾构管片上浮、拱顶下沉监测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沉降监测注意事项:①沉降监测仪器主要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②沉降监测应首先埋设基点,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不少于3个,基点要牢固可靠,并与国家水准基点进行联测得出高程;③定期检测水准仪i角误差,i角误差超过15〞要校正;④定期对基点复测,如果基点高程发生变化,及时修正;⑤在施工前把初始值测出。初始值测量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⑥测量的时候为了减小误差,尽量减小转点数量,尽量保证前后视距相等,测站要固定。
桩体测斜监测对整个基坑开挖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注意事项如下:①桩体测斜主要采用测斜仪、测斜管;②测斜管埋设方法:预先将测斜管连接好,并绑扎在钢筋上,与钢筋笼一起放入钻孔内;③安装时应保证一组导槽垂直于围护结构面。测试时沿预先埋好的测斜管沿垂直于围护结构面方向(A向)导槽;拉测斜仪时,每次把测斜仪刻度拉到测斜管口的位置要固定;④计算时注意厂家提供的电压~位移转换系数是按0.5m为单位率定的。
如果测量时按1m为单位进行测量,则电压~位移转换系数为厂家提供的2倍。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是为了修正桩体测斜,因为桩体测斜计算是以测斜管底部开始累加,即假设测斜管底部位移为为零,而实际上测斜管底位移不为零,所以可以通过测桩顶水平位移计算出测斜管底位移,从而对桩体测斜进行修正。所以每个测斜管顶部都要埋设一个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
如果说监测外业工作是基础,那么内业工作则是在外业的基础上的应用与升华,是将繁杂的数据转换成对现行施工环境安全的情况分析,对现行的施工方法进行指导,更好的为施工服务的手段。它包括:①方案编制;②日常报表处理;③阶段总结分析等。在深圳地铁3号线3153标监测项目部见习期间,我做了大量的日报、周报、月报,并及时对监测情况作分析与总结,明白了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不同的施工方法,引起地表和周围建筑物沉降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施工方法, 控制地表和周围建筑物沉降的措施也各不相同。
明挖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地表和周围建筑物沉降、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措施有: ①适当减小每步开挖土方的空间尺寸、减少每步开挖所暴露的基坑挡墙的无支撑暴露时间,及时架设支撑并施加力;支撑的作用主要是代替开挖土体作用在围护结构上的力,②支撑架设后,要不定期对支撑施加力,因为支撑上的力随着时间会卸载;③开挖过程中,发现围护结构漏水,及时堵水;④基坑开挖到底后,及时浇注结构地板,封闭基坑。
深圳地区大部分地层的特点是地下水位高,土层没有承载力,在施工过程中,暗挖隧道控制地表及建筑物沉降、拱顶下沉的措施有: ①通过对暗挖隧道的监测发现,地表与拱顶沉降很大,但是收敛很小,从中可以得出拱顶下沉过大不是由于隧道结构本身变形引起的,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上下台阶过长,不能及时封闭成环,同时,拱脚处的积水把拱脚泡软,使锁脚锚杆失去作用,导致初支整体下沉;因此,加强施工管理,把隧道拱脚处的积水排除干净,减小台阶长度,尽早封闭成环;②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如果地下水流失严重的话,会使土体产生固结沉降,从监测结果可以得出,周边地表与建筑物沉降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地下水流失引起的,因此,应做好超前支护,通过注浆对隧道超前支护和预加固,同时起到堵水的作用;③控制注浆压力与参数,因为拱顶下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注浆压力过大而引起的。有时候注浆压力过大,往往会出现拱顶下沉过大,而同一断面位置处的地表会隆起很多。所以应控制注浆压力与参数;④隧道开挖支护后,往往支护背后存在空洞,会引起周边地表与建筑物沉降、拱顶下沉,所以应加强背后回填注浆。总之,其总原则是预支护、预加固一段,开挖一段;开挖一段,支护一段;支护一段,封闭成环一段。
盾构法施工的隧道造成地表沉降过大的原因有:(1)软土地层中没有进行同步注浆,采
用管片注浆孔同步注浆的施工过程,如果没有严格的过程控制,或者注浆液初凝时间设定不合理,往往做不到真正意义的同步注浆。(2)掘进过程仅以注浆量为控制指标,限定每环的注浆量范围,导致注浆量偏少,不能有效地对盾尾间隙进行填充 这大多发生在以下情况:①某些特殊地段或较小的转弯半径上,土层损失加大;②由于地质条件或其他特殊原因,掘进过程某环出土量剧增,而没有相应增大注浆量;③地层特性变化,却没有相应调整注浆量,如从粘土变为砂土、从粘土变为裂隙水丰富的风化岩层等情况;④盾构机在粘性较高的粘土层掘进时,盾壳外壁会附着一层较厚的固结土体,与盾构机同步前进,无形中增大了盾尾间隙。(3)浆液强度过低,或浆液和易性差,易离析而渗透到地层中,发生浆液损失。浆液拌和时的投料顺序也可能对浆液强度造成较大影响。(4)某些浆液凝结后,自身收缩量较人;或者双液浆过早初凝,未能有效填充盾尾间隙。(5)浆液流动性太好,隧道管片最重要的顶部出现无浆液填充;或者双液浆混合不充分,在土中逐渐流失。
盾构法施工的隧道控制地表和周围建筑物沉降采取同步注浆是非常重要的,盾构同步注浆就是在隧道内将具有适当的早期及最终强度的材料,按规定的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在盾构推进的同时填人盾尾空隙内。浆液在盾尾空隙形成的瞬间及时填充,从而使周围岩体及时得到支撑,可以有效防止岩体的坍塌,控制地表的沉降。其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尽早填充地层,减少地基沉陷量,保证环境安全:②确保管片衬砌的早期稳定性和间隙的密封性;③作为衬砌防水的第一道防线,提供长期、均质、稳定的防水功能;④作为隧道衬砌结构加强层,具有耐久性和一定强度。
为了控制同步注浆的效果与质量,应对注人压力和注人量这两个参数进行严格控制,注浆压力最佳值应在综合考虑地基条件、管片强度、设备性能、浆液特性和土仓压力的基础上来确定:根据施工实际,同步注浆压力控制在0.1MPa~0.3MPa;注浆量的确定,以盾尾间隙为基础,并结合地层、线路及掘进方式等,并考虑适当的饱满系数,以保证达到充填密实的目的。根据施工实际,注浆量控制在间隙的130% ~180%的范围(软弱地层取较大值,反之,取较小值)。
注浆材料主要有砂、粉煤灰、膨润土、水泥、水组成,针对不同的地层选择适合的浆液配比进行同步注浆。在自稳能力较强的地层,且在基本无涌水的情况下,选用凝胶时间较长的浆液配比可增加浆液的流动性,以利于获得均匀的充填效果;在自稳能力较差的地层,应选用凝胶时间较短的浆液配比,以利尽快获得注浆体的固结强度,防止盾尾空隙内的岩壁塌陷造成地层损失,以确保管片的早期稳定性;在地层有较大涌水的情况下,选用保水性强.凝胶时间较短的浆液配比,如采用水泥一水玻璃双液浆进行补强注浆,以达到固结堵水的目的。在自稳性差的软弱粘土地层,盾构向前推进,土体出露后很快就可能坍
塌,待进行注浆时盾尾空隙可能已经很小,因此同步注浆时,可适当增大注浆压力,以获得更好的充填效果:
不管何种施工方法引起建筑物沉降过大,都是相当危险的,距离地铁施工区域比较近的建筑物,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在建筑物周边设置水位观测孔和回灌,设置水位观测孔是便于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回灌孔是防止地下水失水而使土体产生固结沉降,失水引起的建筑物沉降,利用回灌孔对地下水进行补给,及时供水回灌,使水位抬高;②在建筑物与施工面之间设置隔断墙体予以保护;③对房屋基础进行注浆加固,从面改良建筑物的地基基础;④围护结构后循踪补偿注浆,利用围护结构变形和建筑物位置处相应变形的时间差,在基坑变形传递到建筑物之前将由于围护结构的变形造成的土体损失通过注浆补充进去,从而有效地减小周围地层位移,达到保护地铁车站深基坑近旁建筑物的目的。
一年来,在思想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党的路线,主动加强政治思想学习,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共产主义觉悟,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学习,自己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一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党史和党章,并认真学习了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奋斗史,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组织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我感到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进步。同时,通过电视与报纸,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在工作上,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主动为领导分忧;主动及时与施工方、监理、三方监测沟通协调,加强现场观察,监测工作得以有效的开展,努力将工况与监测数据结合起来,专业和非专业上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事、有经验的师傅学习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希望能尽早独当一面,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初入单位,工作缺乏经验,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这些经历也使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给予中肯的指正。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科研所创造价值,展望美好的未来!
见习生:XXX
专利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实质上是对拟申请专利的技术创新成果做一个分类。但要注意的是, 不宜申请专利的技术创新成果并不代表不具备创新价值和经济效益, 我们在选取指标因素时, 只是将专利法对专利权的保护方式作为是否适合申请专利重要的因素, 某些技术创新成果如不必申请专利权便可以以单方执有技术秘密而形成技术垄断, 则不必申请专利。
以上这些因素可以用一向量 (e1, e2, …, em) 来表示, 也可以转化为寻找一差别函数f使得:
其中集合T表示适合申请专利保护。因此, 专利申请的可行性评估最终也可作为一类函数的逼近问题。
二、专利申请评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本文构建的专利评估模型是采用B P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该模型的特点是信号由输入层单向传递到输出层, 同一层神经元之间互不传递信息, 每个神经元与邻近层所有神经元相连, 连接权用Wij表示。各神经元的作用函数为Sigmoid函数, 设神经网络输入层的p个节点, 输出层有q个节点, k-1层的任意节点用l表示, k层的任意节点用j表示, k+1层的任意节点用l表示。Wij为k-1层的第i个神经元与k层的第j个神经元相连接的权值。k-1层的节点i输出为O (k-1) i, k层节点j的输出为:Okj=f (netkj)
设训练样本为 (X, Ye) , X为p维向量, 加到输入层;Ye为q维向量, 对应于期望输出;网络的实际输出Y也是q维向量。网络在接受样本对的训练过程中, 采用B P算法, 其权值调整量为:
ΔWij=-ηδkjO (k-1) i
其中, 对于输出层为:δkj=yj (1-yj) (yej-yj)
对于非输出层为:η为训练步长, 取0<η<1。
用样本集合反复训练网络, 并不断修改权值, 直到使实际输出向量达到要求, 训练过程结束。
三、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专利申请可行性判断步骤及结论
本文使用的技术创新成果数据选自1995年~2005年某市知识产权局提供的样本, 共计5 5 1例。其中4 8 6例成功申请专利。每一样本都包括多项数据, 其中用于评估的数据项有:申请专利的类别, 技术创新的类别、技术的垄断性、专利权保护的难易程度等多达58项。
1. 网络训练集的确定:
在最原始的551例技术创新成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别, 如申请专利权类别差异 (4 1 9例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132例外观设计专利) , 评估结果的差异 (486例经申请后被授予专利) , 技术创新成果的类别差异, 技术创新成果技术价值的不同 (如发明专利的技术独创性最强且不易复制, 因而最具技术价值) 、专利权保护的时限不同 (如外观设计专利权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时限仅为10年, 而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时限为20年) 。
2. 神经网络输入和输出数据的预处理。
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数据都应该属于 (0, 1) 区间的实数, 为此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如下的规一化处理:
其中xi为原始数据项, 而Max=max{xi∶xi∈X}, Min=min{xi∶xi∈X}。这里X为原始数据集。经过变换后, yi将在 (0, 1) 区间, 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
3.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专利申请可行性判断。
将描述技术创新成果的各种情况的数据作为前向网络的输入数据加到其输入端, 并按各神经元的输入和输出, 同时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以使网络的输出和实际情况相符。即当技术创新成果成功申请到专利权时, 网络的输出结果也恰好指示为适合申请专利权, 反之亦然。如果对所有的训练样本集网络的输出基本上 (9 5%或更高) 能保证与实际结果一致, 则训练过程结束。对于一个待评估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说, 只要将该成果的数据输入到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中去, 根据网络的输出结果就可以知道该技术成果是否适合申请专利权保护。
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因素应分开来考虑。我们将5 8项输入数据分成四类不同的B P网络, 然后再将它们各自的结果综合起来得出最后的判断。
上述四种网络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各不相同。其中, 根据基于专利法保护的判断准确性最高, 因此在最后的综合中重点考虑它的判断结果, 其权值也相对最高。其次, 基于技术垄断性的判断往往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权值也较高, 但比前者的稍低。基于技术创新成果属性的判断更多地涉及专利权的受保护程度, 因此在专利的申请阶段也属于相对不太重要的参考因素, 因此设定权值最小。
最后的结果O为:
O=a1XO1+a2XO2+a3XO3+a4XO4
a1+a2+a3+a4=1
其中Oi, ai, i=1, 2, 3, 4分别为各诊断网的输出及其对应的权值。
当O>0.5时最后的结果为适合申请专利权, 反之则不宜申请专利权。对所有的样本数据经上述的判断结果见表2。
其中对于训练集, 适合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的正确判断率为100%, 误判率为0, 不适合申请专利的正确判断率为97.8, 误判率为3.2%。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 本文采用的人工神经网络的专利申请可行性评估的结果较好地符合了已知数据,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特别是对于适合申请专利的技术创新成果一般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有利于技术创新主体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和拥有相关权益。
摘要: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模型原理, 通过输入到输出的函数映射关系, 建立用于专利申请可行性评估的神经网络模型, 反映专利申请可行性评估的动态性和数据的时序关联性。
【研究生定职申请】推荐阅读:
英国研究生申请要求01-19
研究生入党转正申请06-07
研究生助理申请书07-27
日本研究生留学申请分析09-26
最新研究生入党申请09-26
去澳洲申请研究生条件10-20
斯坦福大学研究生申请05-30
保研(免试研究生)申请书07-18
在读研究生申请信用卡11-13
研究生开题报告申请表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