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相关知识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地相关知识

土地相关知识 篇1

一、概念

根据《土地复垦规定》(国务院令第19号,1988年11月8日)第二条规定:土地复垦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和污染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土地复垦政策法规依据 《土地管理法》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土地复垦条例》

《土地现状分类》等技术标准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关于放射性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审查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国土资函[2007]856号)

《 国土资源部关于石油天然气(含煤层气)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审查有关问题的函》(国土资函[2008]393号)

二、土地复垦的作用和地位

1.开补充耕地之源,土地复垦是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 2.开农业结构调整用地之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3.开生态用地之源,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4.开建设用地之源,促进集约节约用地;

5.“十一五”期末,是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

三、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的目的和作用

1.对于缴纳复垦费的,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要为政府提供判定复垦义务人是否有条件复垦的依据,根据复垦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安排,确定是否缴纳复垦费、缴纳方式、缴纳费用的计算等等。

2.对于自行复垦的,复垦方案的编制用于指导复垦义务人按计划实施土地土地复垦。复垦义务人根据批准通过的土地复垦方案和生产建设计划,制定土地复垦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复垦,按阶段完成复垦后,申请验收,提交土地复垦任务完成情况。验收通过的,复垦的土地依法交付使用;没有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或根据有关规定缴纳土地复垦费。

四、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的主体 依据行业特征分类:

1.采矿系统,包括煤炭开采业、铁矿山、铝土矿、石膏矿、金矿、铜矿、石棉矿、锡矿等.采矿系统可根据开采方式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大类。露天开采比地下开采地面扰动大,水土流失严重,但地下矿的水资源破坏和地面塌陷危害较大。

2.交通运输业、包括现有的和正在修建的铁路、公路、码头、海港、大型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以山区丘陵区公路、铁路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3.电力系统,主要包括火力发电站、变电站等,以粉煤灰及其堆积场造成的污染流失为主。

4.冶金系统,包括钢铁联合企业、特殊钢厂、炼铁厂、其它金属工业企业,也可包括炼焦厂,主要是尾矿、炉渣及其它废弃物乱堆乱放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5.化工系统包括硫酸厂、烧碱厂、纯碱厂、磷肥厂、橡胶厂、造纸厂等、以环境污染为主,其次是水土流失。

6.建材系统包括水泥厂、陶瓷厂、石料厂、挖砂场、石灰场、砖瓦窑等以扰动地面、挖石取土取石取砂、破坏植被造成的水土流失为主.7.水工程:包括水库、水电站、输水工程等。大型水库、水电站和引水工程在工程建设期间对河道、沟岸、水资源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较为突出。

8.城市建设及其它系统,包括市政建设、居民区建设、风景旅游区开发、名胜古迹恢复重建等,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水资源破坏、河道行洪障碍影响较大,特别是山区丘陵区的城市建设更应引起注意.。

五、土地复垦的对象

根据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以及《土地复垦规定》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因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破坏的企业和个人(以下简称企业和个人)”,土地复垦的对象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各类土地。

六、土地复垦的范围

1.对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等生产项目,复垦范围是除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以外的因采矿引起的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的土地,包括矿区范围及矿区范围外的影响区。特别说明,压占是指《土地复垦技术标准》采挖废弃的排矸场、尾矿库、废石场、废渣、储灰(泥)等,不包括工业场地和绿化用地。闭坑后废弃不用的建筑物、构筑物用地,如炸药库、道路等。因复垦取土造成的新的破坏,也应包括在方案复垦范围内。

2.对交通、水利、能源等建设项目,复垦范围是指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以外的临时性用地,包括挖土、堆土、堆料、临时道路的修建。

3.复垦范围的确定不考虑破坏的土地是否需要征收,也不考虑是否办理临时用地手续。未利用土地的破坏也应当列入复垦的范围。

七、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时间要求

1.为了做到工艺设计应当兼顾土地复垦的要求,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新建、改扩建生产建设项目要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完成编制工作。

今后,随着复垦工艺的改进和复垦标准的提高,复垦方案要逐渐影响到生产工艺。2.新建、改扩建生产建设项目要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油气勘探开采方案)完成编制工作;

3.对已投产、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尚未完工生产建设项目,在规定时间尽快补充编制土地复垦方案

八、最终成果

1.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 2.土地复垦方案评审意见表

九、土地复垦方案分类

根据采矿权审批权限和建设用地批准权限以及复垦任务的轻重、难易程度等,土地复垦方案分为报告书和报告表。

1、一般性要求

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依法由国务院审批的建设用地项目和按有关规定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的采矿权项目,应编制报告书,之后填写报告表;

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其他生产建设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编制报告表。

2、放射性矿种

根据《关于放射性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审查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国土资函〔2007〕856号),放射性矿山生产项目,采取井工开采方式的,可以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采取露天开采方式的,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

3、石油天然气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石油天然气(含煤层气)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审查有关问题的函》(国土资函〔2008〕393号),新立石油天然气采矿权项目,以采矿权为单位,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

在本文件下发之前已取得采矿权的石油天然气项目,原则上以单个采矿权为单位补充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根据地形地貌的一致性和各采矿权之间的相邻性,可以以若干个采矿权为单位补充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但报告书编制个数要考虑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

对于采矿权以外其他油气设施项目,跨省域的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石油天然气勘探、炼油化工等项目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

十、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单位和资格

1、编制主体

凡已经或可能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原因对土地造成破坏的生产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扩建、在建或已投产项目,复垦义务人均应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复垦义务人负责组织编制方案。

2、编制单位资格

(1)一般性要求:具备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核发的乙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等规划设计资质或具有从事土地复垦规划设计业绩的单位具体承担编制工作。

(2)特殊性要求:放射性矿种土地复垦报告书和报告表的具体编制工作必须由本行业有技术能力的单位承担。石油天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可以由具有编制能力的油气田企业自行编制,也可委托其他具备资格的单位编制。

3、专业人员

因土地复垦涉及到多种专业领域,从目前编制情况看,具有资格的单位必须具有土地、水利、环境、采矿、工程预算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十一、土地复垦方案的评审环节和权限

经评审通过的土地复垦方案,必须得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认可。经评审通过的土地复垦方案是建设用地申请、采矿权申请或年检的必备要件。

1、生产项目

新建、改扩建生产项目土地复垦方案按照采矿权审批权限,由具有相应审批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前组织专家完成评审工作;

已投产生产项目土地复垦方案,按照原采矿权审批权限,由原审批部门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检查(以下简称“年检”)前组织专家完成评审工作。

2、建设项目

依法需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新建、改扩建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应在申请用地前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完成评审工作;

正在建设尚未完工的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项目竣工验收前组织专家完成评审工作。

依法需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用地的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应在申请用地前由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完成评审工作。

十二、收集资料

资料是做报告的基础,只有拥有详实的资料,才能做出合理的,完整的,准确的报告。(一)报告资料 .电厂、公路、水库类

(1)项目初步设计、可研报告(说明书文本及附图)(2)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文本及附图)(3)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

(5)土地征用或租用的有关材料(征地计划或用地规划)(6)岩土工程勘测报告

(7)项目填表基本资料(包括项目名称、单位名称、法人代表、项目位置、项目投资规模等)2 .矿山类:

(1)矿山企业开采设计书(说明书文本及附图)(2)矿山企业采选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文本及附图)(3)矿山企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矿山企业采选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5)地质详查或普查报告

(6)矿区所在地区土地总体规划文本(7)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8)土地征用或租用的有关材料(征地计划或用地规划)

(9)项目填表基本资料(包括项目名称、单位名称、法人代表、项目位置、项目投资规模等)

(二)图件资料

1、项目区所在地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2、用地形图或地类图作底图的总体布置图

3、项目区地形图(比例尺≥1:10000)

4、用地规划图

5、矿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10000)

6、勘探线剖面图(或切过主矿体的剖面图)

(三)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委托书

(四)后期协助资料

1、项目填写公众参与表

2、复垦资金承诺书

土地相关知识 篇2

土地入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民的利益受到多方面侵害:强迫农民流转。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和企业推行“土地入股”的积极性很高。某些地方政府视土地流转面积为政绩, 一些基层组织凭借整理所增加的土地获得免费的股权及分红, 企业则能够进入新的经营流域,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农民的股东权利受到侵害。依据《土地承包法》、《物权法》, 农户只是依法从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处获得了土地经营权, 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归属于集体组织或国家。因此, 土地入股后, 农民享有的股东权是不完全的股东权利, 其处分股份的权利受到集体组织的制约。同时, 在入股企业中, 能够代表农户进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往往是村干部。普通农民只是小股东, 难以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农民可能会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 失去最低人权保障。按公司法规定, 股东不得撤回投资, 这意味着农户一旦入股后难以收回承包经营权。加之我国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一旦经济形势不佳, 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最低人权保障。

(2) 土地作价困难。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公司, 首先面对的是承包经营权评估作价的问题。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作为股东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必须符合可估价性的要求, 即用于出资的非货币财产不但应具有财产价值, 且该财产价值必须能够用货币来确定或评估;而农村承包经营权虽具有财产属性, 但在目前情况下, 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在市场进行流通, 对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定价评估, 既是法律上的一个困境, 又是技术性的难题。

(3) 公司的营业期限与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不一致。我国公司法既未规定公司的最长经营期限, 又未规定公司章程对营业期限加以规定, 属公司自拟行为, 大多数公司会在公司章程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相应的营业期限, 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条款。而农民用来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是有限制的。根据公司法关于资本维持和资本不变的原则, 公司存续期间, 未经法定程序, 股东不得抽回出资。在此期间, 公司现有农民股东能否继续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不确定性。

(4) 土地股权转让与现行承包制度的冲突。我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 只允许在集体组织成员内部之间流转, 对集体组织之外的主体流转规定了严格的程序。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导致承包经营权主体发生变化, 主体由原来的农户变成现在的公司,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范围扩大。如果这种流转没有经过严格的程序, 就可能与《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不相符合。

(5) 土地用途被改变的风险。在土地入股后, 决定土地用途的是企业, 它们有强烈的动机将农用地用于非农建设项目。一些地方为了吸引企业参与土地流转, 不仅对企业改变土地用途行为查处不力, 甚至还出台政策规定企业转入土地达到一定规模后可把一部分土地改为建设用地。

(6) 政府缺少扶持政策。由于受经营能力所限和近期土地效益提高的影响, 流转双方对流转地价的期望值差距拉大, 没有政策和外力出资进行调剂很难形成流转。据调查, 80%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期望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但贷款难、利率高, 呼吁尽快出台扶持、专项贷款和贴息等政策;还有的地方反映设施农业建设困于土地使用政策的一些限制。

土地入股问题的对策

(1) 保护农民多方利益。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 保护农民权益。土地入股政策要顺利实施, 参与土地入股的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意识, 懂得入股、分红核算等企业经营概念。所以, 为了使更多农民自愿、主动地加入到土地入股行列中, 也为了使土地入股工作做的更顺利、更有成效, 政府应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同时, 保障农民入股后拥有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特别是加强其在经营活动中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使农民股东能够随时掌握和监督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情况, 参与决策公司的章程制定、合并、分立、组织形式变更等重大事项。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力度。针对农地入股企业后农民可能会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问题,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或者在土地承包法、公司法和破产法等相关法律中做出特殊规定。提高社会保障, 为农户土地入股创造条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启动户籍制度改革, 打破传统户籍制度的限制, 允许户口的自由迁移, 并保证把户口转入城市的农民和城市居民在各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以及救灾扶贫网络的建设等;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信息咨询、法律维权、劳务中介等配套服务, 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扩大城镇规模, 引导农民转移到小城镇居住就业。

(2) 规范土地作价。首先, 按照土地土质、水分、化学成分含量等因素对土地进行评估, 划分不同等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土地征收农业税时统一划定的标准, 进行评等定级。其次, 确定基础等级土地为标准股, 其他等级的土地根据级差折算为不同股份, 按持有土地股份多少发放股权证书。一般情况下, 全部设为个人股, 集体原有的机井、水渠、电力、机械设备由股份合作社与原村集体按照合同或协议享受与其他未入股村民同样的权利。同时, 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土地作价行为, 使其有法可循。

(3) 解决公司营业期限与入股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不一致的问题。土地作价入股的年限可以按企业工商注册的年限来定, 企业工商注册的年限与土地作价入股的年限相同。同时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永包制”,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更稳定、更长久、更充分、更有保障, 实质上是表达了农村土地的“永包制”;另一方面, 企业有权提出延期使用土地, 在同等条件下, 该企业可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

(4) 约定股权转让的条件。对公司股权转让做出约定: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股东在全额置换其出资之前, 不得向农民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转让其股权。有特殊原因确需向农民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的, 受让人应当以货币、实物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出资形式置换转让人出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应同步申请办理股东、出资形式等事项的变更登记。登记时, 公司应当提交变更出资形式的《验资证明》。

(5) 控制土地用途的改变。对入股土地用途进行限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目的在于使用他人的土地、在他人的土地上从事种植、养殖或畜牧等农业活动, 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最重要的法律特征。承包土地上进行的是直接的农业生产, 而不是加工生产或其他非农业的活动,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然不得改变用途, 不得将土地用于非农建设。土地入股的企业破产清偿应受“底线控制”, 债权人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入股是一种投资行为, 必然承担相应的风险。当企业经营亏损达到破产界限进入破产程序后, 土地承包经营权将作为破产财产用来清偿企业债务, 为了防止债权人和企业恶意串通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改变土地用途, 仍应受到“底线控制”。

(6)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拓宽金融支农领域, 金融部门应增加对农业的贷款比重和总量;扶持成立投资担保公司, 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担保, 允许土地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住宅、农产品订单、大型农业机械等为担保物贷款, 并适当优惠利率, 合理延展还款期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兴办企业, 省市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每年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 用于对转出土地的农户、转入土地的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补助、扶持和奖励。国家有必要尽快制定一部《农业企业法》。通过《农业企业法》这样一部特别立法, 对农业企业的出资、股东人数、破产、土地用途、企业治理、退股、股份转让、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农业企业保险以及农业企业用工制度等特殊问题进行详细规定, 从而消除法律障碍, 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农村土地相关知识(连载一) 篇3

2014年12月29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2014年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认为,2015年,将继续深入推进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同时房地产调控基调不会改变,将继续坚持市场自发调节为主,政府适时调控为辅。

针对土地政策,该蓝皮指出,2015的土地政策,将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前提下积极推进各项制度建设和改革。具体来看,2015年,将继续深入推进土地出让制度改革,推广形式多样的出让方式,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蓝皮书对2014年主要土地政策的评价是,总的来看,2014年的土地政策继续坚持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守住了耕地红线,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同时,按照中央关于改革的总体安排,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作用,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具体而言,包括四大部分,其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向前推进。即国土资源部上报中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获批后,按照改革方案设计,征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持续重点推进。2015年会选择若干试点,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试验。

其二是,耕地保护政策将会更加严格。蓝皮书认为,2015年将会继续加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提高非农建设用地成本;探索建立经济补偿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集体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其三是,节约集约用地、增量存量并举成为常态。蓝皮书认为,2015年存量土地再开发将成为破解城市建设用地“瓶颈”的抓手;增减挂钩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将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也已经纳入国家土地利用计划,今后也将扩大实施范围,从试点转为常规性工作。

其四是,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机制将更加完善。蓝皮书认为,2015年,将继续深入推进土地出让制度改革,推广形式多样的出让方式,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房地产调控基调不会改变,将继续坚持市场自发调节为主,政府适时调控为辅。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充分发挥财税等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推动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2农村土地最新政策及解读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尤其是征地政策和宅基地政策改革,直接关系着8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决定了农民拿到手里的钱有多少,也直接关系着我们投资农业的人付出的成本有多少。

一、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政策解读: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可是现实中,某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名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却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建设等。而在对农民补偿方面,国家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土地安置补助费加起来,不超过土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如果按照农业种粮的用途进行补偿,按一亩平均毛收入1000元来算,每亩30倍才3万元,可被征收后建成楼房,一平米就要賣5000元。

二、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途径。

政策解读: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靠“卖地”,可是土地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有一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需要并入一些周边的农村,这就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需求之一。把类似于村办企业、工厂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入市制度,并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农民可以利用出让、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保值和增值!

三、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

土地相关知识 篇4

归集与分配

各项费用支出

企业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除能直接计入房屋开发成本的自用土地开发支出在“开发成本——房屋开发”账户核算外,其他土地开发支出均应通过“开发成本——土地开发”账户核算。分别按照“自用土地开发”、“商品性土地开发”等设置二级明细账户,按企业选择的成本核算对象设置账页,进行土地开发费用的明细核算。

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

1.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和建筑安装费的归集与分配。这些费用,一般能分清受益对象,可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借记“开发成本——土地开发”账户及有关明细账户,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账户。

配套设施费的归集与分配

2.配套设施费的归集与分配。

配套设施的建设可能与土地开发同步进行,也可能不同步进行,所以其费用归集的方法有以下两种情况:

(1)与土地开发同步进行的配套设施开发费用,能够分清受益对象的,应直接计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借记“开发成本——土地开发”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分不清受益对象时,应先通过“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账户归集,待配套工程竣工时,再按一定方法,在有关受益对象中进行分配。

配套设施开发费用

(2)与土地开发不同步进行的配套设施开发费用,一般可先通过“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账户归集,待配套设施竣工时,再转入“开发成本—— 土地开发”账户中。如果土地开发已完成等待出售或出租,而配套设施尚未完工,为及时结算完工土地的开发成本,经批准对这类配套设施的费用可先按其计划成本(或预算成本)在土地开发成本中预提。预提时,借记“开发成本——土地开发”账户,贷记“预提费用——预提配套设施费”账户。实际发生的配套设施开发费用通过“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账户核算,待配套设施完工后,对预提的配套设施费与实际发生的配套设施费差额,应调整有关土地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3.开发间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土地相关知识 篇5

申请设立基金应提交的文件和内容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基金发起人在申请设立基金时应当向证监会提供的文件有:

(1)申请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基金名称、拟申请设立基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金类型、基金规模、存续时间,发行价格、发行对象、基金的交易或申购和赎回安排、拟委托的托管人和管理人以及重要发起人签字、盖章。

(2)发起人情况

包括发起人的基本情况、法人资格与业务资格证明文件。

(3)发起人协议

主要内容包括:拟设立基金名称、类型、规模、募集方式和存续时间;基金发起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具体说明基金未成立时各发起人的责任、义务;发起人认购基金单位的出资方式、期限以及首次认购和在存续期间持有的基金单位份额;拟聘任的基金托管人和基金管理人;发起人对主要发起人的授权等;

(4)基金契约与托管协议

(5)招募说明书

(6)发起人财务报告

包括主要发起人经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近3年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以及其他发起人实收资本的验资证明。

(7)法律意见书

具有从事证券法律业务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对发起人资格、发起人协议、基金契约、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基金管理公司章程、拟委任的基金托管人和管理人的资格,本次发行的实质条件、发起人的重要财务状况等问题出具法律意见。

(8)募集方案

包括基金发行基本情况及发行公告。

土地相关知识 篇6

比方说,西安的甲想把在天津继承的一处私房卖掉,但他既不知天津房屋买卖的行情,又没有时间去天津处理卖房子的各种事宜。于是,甲把此事委托给天津的乙,乙以代理人的身份,用被代理人甲的名义,在找到了买主丙,乙便在甲的授权范围内负责与丙谈判、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的权利、义务则由甲向丙承担。

由此可见,代理是发生在被代理人、代理人及第三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上述案例中,甲即为被代理人(本人)、乙为代理人、丙是第三人。这种代理关系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基于委托授权或法律规定而形成的代理权关系。也叫做代理的基础关系,其性质为发生在代理人与本人之间的内部关系,代理授权具有无因性,即此内部的基础关系与代理权授予之间各自独立,基础关系的无效并不影响代理权授予的效力。基础关系的类型很多,在委托代理中,比较常见的有委托、雇佣、合伙等,在法定代理中,基础关系有监护、亲属关系等。

(2)代理人依据代理权与第三人之间的代理行为的关系。代理人与第三人是作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主体。

(3)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存在的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承受关系。代理所产生的具有结果性的民事关系发生在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即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这就是我国民法规定的代理。来源:

比方说,西安的甲想把在天津继承的一处私房卖掉,但他既不知天津房屋买卖的行情,又没有时间去天津处理卖房子的各种事宜。于是,甲把此事委托给天津的乙,乙以代理人的身份,用被代理人甲的名义,在找到了买主丙,乙便在甲的授权范围内负责与丙谈判、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的权利、义务则由甲向丙承担。

由此可见,代理是发生在被代理人、代理人及第三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上述案例中,甲即为被代理人(本人)、乙为代理人、丙是第三人。这种代理关系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基于委托授权或法律规定而形成的代理权关系。也叫做代理的基础关系,其性质为发生在代理人与本人之间的内部关系,代理授权具有无因性,即此内部的基础关系与代理权授予之间各自独立,基础关系的无效并不影响代理权授予的效力。基础关系的类型很多,在委托代理中,比较常见的有委托、雇佣、合伙等,在法定代理中,基础关系有监护、亲属关系等。

(2)代理人依据代理权与第三人之间的代理行为的关系。代理人与第三人是作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主体。

(3)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存在的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承受关系。代理所产生的具有结果性的民事关系发生在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即代理人进行的代理活动的结果应当由被代理人承担。

关于土地整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7

土地整理是土地工作体系中基本的类型, 而土地整理最早源于德国, 是指当时对封建分封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和整理的基本工作。我国进行土地整理的时间还较短, 因此将土地整理进行定义时, 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按照在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 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 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而且土地整理在我国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农地整理, 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的复垦和开发, 但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即是为了增加耕地,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整理的内容重点在农地整理上, 其是指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 由国家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进行直接投资, 从而对土地利用形态进行改善, 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对当前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对农业景观进行优化。

2 土地整理的潜力

我国土地在联产承包体制的背景下经过3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出现了诸多的新情况, 过度的开发和不科学的利用造成土地资源质量下降, 形成了对农业和国家发展的严重制约。土地整理可以通过系统而科学的方法提高土地的面积与产出, 对于改善生态系统、优化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 土地整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正在逐步丰富, 土地整理的潜力正在被社会认可, 土地整理更多地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减灾防灾相互联系, 并表现出更多的价值, 成为当前农村与土地工作的重要目标。

3 建立土地整理新模式的要点

建立土地整理新模式是应对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来优化土地整理的过程, 更新土地整理的内容, 使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进一步发挥, 更好地平衡土地资源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当前建立土地整理新模式应该从如下几个环节入手:

(1) 确定土地整理区域的地域特征

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的前提是根据区域特点、生态特点、社会特点确定土地整理的地域特征, 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规范》的要求将土地整理区域的特征进行具体总结, 以便确定地域特征, 进而探寻土地整理具体措施的应用策略。

(2) 确定土地利用类型

要结合土地整理的规划和土地特点确定土地整理工作中土地利用的类型, 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基本农田的整理, 以规模经营为原则实现基本农田的大面积整理, 形成水、电、路、林、天综合一体的整治, 进一步为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打下规划基础, 实现对农田质量提升的保证, 做到对农田土地高效化、集约化的利用与开发。

(3) 明确土地整理目标

在确定地域特征和利用类型的基础上, 土地整理工作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下几项中心工作中: (1) 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土地整理模式, 在土地整理中要突出增加农田面积, 提升农田质量, 改善农田生产条件, 提高农田集约度等主要内容, 加大对宜农荒山、荒坡的开发, 展开对迹地、废弃地、污染土地的治理, 通过科学手段进行深度开发, 以复垦、还耕等措施增加农田面积, 做到对土地产能的有效保障。此外, 要将零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融入到提升土地产能的模式之中, 做到对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的提升, 以有效的改良技术和改良措施实现土地生产能力的提升。 (2) 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土地整理模式, 要对分布在农村土地上的工矿废弃地, 居民点建设用地、宅基地等零散用地加强整理规划, 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度来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 进而做到对土地整理目标的实现, 达到提升土地资源的效果。 (3) 改善生态环境的土地整理模式, 改善环境应该从土地合理开发和对土地科学利用两个环节入手, 对于有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的土地资源要进行合理开发, 对于未开发的天然林和减灾防灾的地区要有效封闭, 避免出现过度开发, 通过科学土地整理使景观、生态得到改善, 做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又实现土地整理的设计目标。 (4) 提高经济效益的土地整理模式, 土地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应该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连, 要根据国家计划和城市设计选择易于二、三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进行整理, 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 为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基础。

(4) 确定土地整理的运作方式

运作方式是由资金不同来源所决定等, 当前社会已经看到土地整理的潜在价值, 很多资金具有越来越强烈地投入土地整理的意向。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做到资金的合理运作, 利用不同来源的资金实现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化、广泛化发展。一是, 要争取各级政府、土地部门和农业部门对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 借用政府的力量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率。二是, 要组织民间资本投入土地整理工作, 通过农户集资、集体组织募资、社会入股等方式将资本投入到土地整理工作之中, 做到对土地整理资金来源的不断丰富, 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开辟新的资金基础。

摘要:本研究从土地整理的实际工作出发, 对土地整理的概念展开了论述, 分析了土地整理的深层次潜力, 提供了建立土地整理新模式的要点, 希望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创新提供模式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模式,地域特征,利用类型,整理目标,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1]龚健, 刘艳芳, 黄中华.我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 (06) .

[2]陈建设, 韩武波.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土地整理的战略作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4 (04) .

关于土地整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8

【关键词】土地整理;潜力;评价;土地整理模式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全国各地都普遍开展土地整理,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土地整理也会作为重要的手段来加快推动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目标的实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農业区土地形态具有自身的独特笥,不仅破碎,而且较为零乱,这样就导致田坎和沟渠所占面积较大,农田景观破碎,而且类型较为单一,土地利用率较低。因此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土地整理,有效的确保耕地总量的增加,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整理及其潜力概述

土地整理一词最早源于德国,我国进行土地整理的时间还较短,因此将土地整理进行定义时,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在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而且土地整理在我国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农地整理,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的复垦和开发,但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是为了增加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整理的内容重点在农地整理上,其是指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由国家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进行直接投资,从而对土地利用形态进行改善,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对当前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对农业景观进行优化。

当前我国土地整理的潜力具体表现在通过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地的面积,而且可以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灾情所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投资。

2、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

目前在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时,其评价方法也开始向定量方向发展,利用数学和决策模型来对评价因子进行选择,采用多种方法来对因子权重进行确定,对潜力等级进行划分。而且近年来其他潜力评价也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航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土地信息带来了重大变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土地信息分类和提取得以实现,有效的提高了土地信息获取的速度,利用土地相关信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辅助遥感图像来进行解译。3S技术的应用,使土地整理评价的手段更加先进和科学。

3、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整理模式

土地整理模式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其由特定的土地整理构成要素和自然地域单元耦合而成,两者在一定规划下组合和运行从而产生了土地整理模式。而且按地域特征、待整理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整理目标和土地整理运作方式进行分类。

3.1地域特征

建议土地整理模式划分中自然地域的划分采用《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分区,具体区域为:东南沿海区、环渤海区、东北区、中部区、西南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区和青藏高原区。

3.2待整理土地利用类型

基本农田整理应本着。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大力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防洪,排涝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3土地整理目标

在不同土地整理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有所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解决项目建设中引发的土地问题和进行景观生态建设。根据土地整理目标的不同,可将土地整理模式分为三种:

3.3.1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为中心功能的土地整理模式。该模式要实现的土地整理目标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等。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的土地整理模式,主要由以下土地整理内容和措施构成:为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如荒地、荒坡,荒潍的开发利用、废弃地的重新利用,如灾毁地、矿区废弃地及污染土地的整治和重新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复耕,如宅基地的退宅还耕;零星地类整理。以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土地整理模式的中心内容是改造中低产田,根据造成农田低产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

3.3.2以提高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土地整理模式。农村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工矿用地和居民点建设用地。它主要包括废弃工矿用地整理及农村宅基地整理。

3.3.3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中心功能的土地整理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为利用地,灾害防治、农业生态景观建设。合理保护未利用土地模式的主要措施包括天然林地区的封山育林、荒地的植树造林,部分适宜开发为农业用途的适度开发。景观生态型土地模式则必须坚持不破坏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前提,保证土地利用在生态阀值之内,在土地生态环境容许限度之内进行整理。

3.3.4以经济增效为中心的土地整理模式。土地整理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经济行为,其意义和前途不仅取决于自身,而且必须与城市发展、城市土地配置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这里的土地整理类型模式界定为以土地整理中心功能为依据的土地整理模式.

3.4土地整理运作方式

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资金筹集方式可以分为国家与各级政府联合投资的方式、政府与企业或农民联合投资的方式以及中外合资的方式。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整理多采用国家与各级政府联合投资的方式,投资主体是国家、市级政府和区县政府或乡镇政府,也出现了地方政府与企业或农民联合投资的方式和中外合资的方式。根据经营主体的差异,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国家组织大规模的土地整理方式,农户组织整理方式、集体组织整理方式、土地入股联合整理方式与土地整理公司组织整理方式。

4、结束语

土地整理涉及到多个方向和众多学科领域,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整理目标和内容也呈动态发展,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通过对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土地利用内部要素进行重新权属,同是还对土地权属和土地收益进行有效的调整,不仅协调了自然过程,而且还对社会经济和文化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协调,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l]周慷慨.罗海波.赵晨晨.陈龙江.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以贵州省遵义县尚嵇镇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2(9).

[2]卢一唐.试论土地整理与城乡一体化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

土地相关知识 篇9

确认民事行为无效后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1)返还财产。《民法通则》第61条第1款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

(2)赔偿损失。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后,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来源:

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相关问题浅谈 篇10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耕地总面积19.51亿亩,人均1.59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3%。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迅速扩大,加上风沙侵蚀、水灾毁坏等因素,全国耕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且,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改变。要增加可利用土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主要出路在于土地整理。总结我国当前土地整理的实践经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整理工作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促进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健康开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abstract: china is one more littl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ultivated land area of 1.951 billion mu, 1.59 hectares per capita, only about 43% of the world average per.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quickening of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expanded rapidly, plus sandstorm erosion, flood destroyed factors, national farmland have been reduced trend.and, in the future a quite a long time, our country of the decreas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s difficult to change the trend.to increase the

available land, realize the balance of the plow land of, the

main outlet li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summarizing the current land consolidation of experience, is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arrangement work must adhere to a basic principle, and also promote our country land arrangement work in health a effective way.keywords: land consolidation;land reclamation;land arrangement project planning

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土地整理的目标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恢复后的土地应优先用于耕地。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二者针对的对象不同。土地整理是针对已利用土地中的不合理利用现象进行调整、重新布置,使田、水、路、林、村的布局和利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挖掘出土地利用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复垦是对已利用土地由于工矿业生产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或损坏的土地采取措施,使其重新得到利用。

二、二者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不同。土地整理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对土地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小。土地复垦需要破坏部分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重新布置,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大。

三、二者追求的目的相同,都是为

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促进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下面谈谈土地整理项目如何规划的问题。土地整理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为科学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应运而生。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是指运用资金,通过工程的方式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进而在一段时间内提供效益的活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有如下几个原则:

一、要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适宜性评价和限制因素分析等,合理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布局、工程布局及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实现对项目区土地的合理利用。

二、要充分预测人为扰动土地及其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后果,并使之尽量朝着有利于长期利用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态。

三、必须考虑到采取何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以达到可行性规划的目标,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具有前瞻性,所采用的工程技术要具有可操作性,减少规划的失误。

四、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正确处理好土地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五、土地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整理的土地的用途应根据土地适宜性和农业生产需要合理确定。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一般从技术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的技术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对规划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是否准确可靠,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

利用计划、土地整理和专项规划以及规划方案能否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指对在土地整理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体系以及项目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是效益评价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因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多是公益性的,要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做出预测和评价。可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收入—成本分析法,把方案中的投入成本与其产生的收益进行对比,假如收益大于投入成本,说明该种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否则说明不可行。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时,要求要有公众的参与,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和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主要对比方案进行描述,阐明被采纳或未被采纳的缘由。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包括排灌方案的比选、田间道路布局方案的比选、土地平整方案的比选、土地利用布局方案的比选,等等。

下面谈谈土地复垦方面的问题。我国土地复垦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土地复垦才被真正得到重视,从自发、零散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的复垦阶段。下面就露天矿复垦技术的问题谈几点我的看法。露天开采对土地的影响有挖损、压占、占用、污染四种形式。露天矿区土地复垦的效果与矿区景观规划密切相关。矿区景观是矿区土地退化控制与再利用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矿区景观规划,可将矿区的生态重建与区域规划连接起来,做到整体协调考虑,分块有效治理。露天矿区农业复垦景观主要体现在排土场,包括外排土场和内排土

场,闭坑后大约占到矿区总面积的80%左右,应根据土地复垦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全部进行复垦和再利用。各种工业场地在矿山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但矿山闭坑后,将失去应有的主体功能。这部分曾被占用的土地,应根据新的规划要求,进行拆迁、改造和再利用的方案选择。露天矿最终要留下一矿坑,其处置有以下几种选择。一是填埋矿坑,恢复到采矿前标高。二是按照行成的矿坑台阶高度进行绿化。三是如有一定的矿坑积水,可改做水库或蓄水池用。四是如有重要观赏价值,可适当修理,作为旅游或教学用地。露天矿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除以农业利用为主的复垦外,还应考虑因采矿显现的地质遗迹或矿山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综上所述,露天矿土地复垦的程序如下。首先,系统分析露天矿山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其次,对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实施全面调查,查清矿区生态环境背景,对矿区环境现状、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与评价。最后,提出矿区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方案,逐步实施具体的土地复垦措施。结束语

土地整理是人类文明用地的产物。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从长远角度来看,土地整理包括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对采矿等人为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因地制宜恢复到期望状态的一种行动。其中,对矿山破坏土地的复垦是我国土地复垦的重点和难点。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是土地整理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详细规划,是落实土地整理规划,保证土地整理活动按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是科学指导土地整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土地利用规划》,于凤桐等,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

2.《土地整理》,严金明,钟金发等,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上一篇:房地产开业庆典合同书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古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