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计划(通用9篇)
我们本学期的教学也将近尾声。八年级物理按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已进入复习阶段,而学期末的阶段复习对于师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抓好这段关键时期的学习,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考出理想的成绩。现对本学期的物理复习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复习目的:
1、查缺补漏,加强基础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抓住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中、下等学生的成绩;
3、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点:
1、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基础知识;(声现象中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反射定律,各物态变化的条件,电路连接等。)
2、重点实验(如温度计的使用、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串联和并联)、书上的插图等的内涵和外延。
3、提升学生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4、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难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的提高、真正的理解知识及灵活运用。
五、具体措施:
1、制订详细的课时复习计划。
每节课根据课时内容的多少安排内容,内容量适中,尽量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任务。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每个认真听讲的学生都有进步。
2、抓好教学常规工作。
认真组织日常教学工作,向课堂45分钟要教学质量,研究教材、更新教学手段,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路子。先进行重点内容的复习,搞好《配套优化设计》的练习,抓好学生的学习跟踪等。在复习中穿插单元小测验,通过测验找不足,想办法,争取有更好的成绩。
3、对于基础知识每节课的要点,上课时先和学生一块回顾总结,学生记录在本上就是一项作业,然后在课堂上或课下按学习小组,由组长负责过关,组长由老师亲自把关。对于知识应用的类型题以目标为主,随讲随练。
4、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与学校其它班级平常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安排、测验考试等保持一致。主动和其他老师研讨复习内容和方法,讨论如何处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及细节问题。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5、认真学习新大纲,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教学中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6、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其它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白板教学,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复习教学中也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7、为使最后的成绩更明显,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培优补差。让“吃不饱的学生多吃,消化不好的学生好好消化。”
8、本学期物理复习具体时间安排:
【课本链接】
1.—Could I use your computer? 我能用一下你的电脑吗?
—Sorry. I’m going to work on it now. 对不起,现在我准备工作呢。
2.—Peter,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trash? 彼得,请你把垃圾带出去好吗?
—Sure, Mom. 当然可以,妈妈。
【点拨】Could you / I do…? 常用来提出请求,是一句非正式表达,多用于口语中。Could一词也可用can代替,但用could显得比can更客气、更委婉。
Could you do… , please? 表示说话人的请求 ;Could I do… , please? 用来询问对方是否允许自己做某事。这类问句的否定答语不可说成Sorry, I couldn’t. 而要说Sorry, I can’t.
May I… (please)? 是请求许可的正式又礼貌的表达,语气很委婉。
身体健康
【课本链接】
1.— What’s the matter?
— I’m not feeling well.
2. She has a toothache. She should see a dentist.
【点拨】(1)医生询问病人病情时常用口语 :What’s the trouble? / What’s wrong with you? / Aren’t you feeling well? / You don’t look well. (2)病人向医 生反映自 己的病情 时常用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 I’ve got a headache and a cough. (3)医生看病给病人的医嘱 :Drink much more water and have a good rest. / Be sure to keep warm and rest. / Do some running in the morning.
交通方式
【课本链接】
1.—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 I ride my bike.
2.—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
— It’s three miles.
【点拨】(1)询问用哪一种交通方式用How…?
(2)“by + 交通工具名词”表示“乘 ;坐”;“by + 地理名词”表示“通过 ;由……途径”,此时表示旅行方式,而不涉及交通工具。
(3)“take + a / an + 交通工具名称”也表示“乘、坐”,但take是动词,作谓语。
(4)walk to…相当于go to…on foot,表示“步行去……”。
计划安排
【课本链接】
1.—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 I’m babysitting my sister.
2.— When are they going?
— They are going next week.
【点拨】谈论近期的计划或安排等,常用“be + doing”结构,注意这里的do为瞬间动词,表明主语对某事已经做好安排或计划,且动作不久就会发生。对“多长时间(时间段)”进行提问常用how long,询问“什么时候”则多用when提问。
理想职业
【课本链接】
1.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2.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点拨】要表达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用“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或“will / shall + 动词原形”。“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表示打算或计划准备做某事 ;“will / shall + 动词原形”表示将来某个时间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训练基地
Ⅰ . 从Ⅱ栏中选出与Ⅰ栏配对的句子
Ⅰ
( )1. How often do you visit your grandparents?
( )2. I have a headache. What should I do?
( )3. What’s your uncle doing for vacation, Bill?
( )4.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the cinema?
( )5. Can you come to our New Year’s party?
( )6. How much milk do you need?
( )7. How was your last trip to the beach?
( )8. How long did you surf the Internet?
( )9. What is your sister going to be in the future?
( )10. What is the best place to have fun in town?
Ⅱ
A. Only half an hour.
B. About ten minutes’ walk.
C. Two cups are enough.
D. Great. We had a great time.
E. The People’s Park.
F. He’s travelling to New York.
G. A singer, I think.
H. Sorry, I can’t.
I. Twice a year.
J. You’d better lie down and rest.
Ⅱ . 从方框中选择合适的选项补全对话(其中有两项多余)
A: Are you free these days, Kitty?
B: (1)__________ What’s the matter?
A: Some friends and I are planning to go to the countryside.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B: That sounds great. (2)__________
A: About two days.
B: (3)__________
A: On the first day we are going hiking. The next day we are taking walks and going fishing.
B: I like fishing best. (4)__________
A: Sure, he is welcome. (5)__________
B: Thanks. I will.
A. Remember to bring some food.
B. Could I take my brother Jack there?
C. Yes, nothing much, Tony.
D. What are we doing there?
E. How are we getting there?
F. How long are we staying there?
G. When are we going there?
Ⅲ . 根据下面的对话情景,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对话内容完整
(Linda and Jack are talking about how studen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go to school.)
A: (1)_______________
B: I’m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hat about you, Linda?
A: I’m from Japan. By the way, how do students go to school in your country?
B: Most of us in our class take the school bus. (2) _______________
A: (3) _______________ We usually take trains to school. Only a few go on foot or by bike.
B: (4) _______________I hear most Chinese students ride bikes to school, don’t they?
A: (5) _______________ And some even take a boat to school in the places where there are rivers and lakes.
B: How great!I think it’s a lot more fun than taking a bus or taking a train.
Keys:
Ⅰ . 1-5 IJFBH 6-10 CDAGE
Ⅱ . 1-5 CFDBA
Ⅲ . 1. Where are you from, Jack?
2. And some walk or ride bikes to school.
3. We are different.
4.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students?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常常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数形结合思想即是把代数、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相互利用的一种解题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可见数形结合之重要.
在《整式的乘除》中,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与乘法公式的推导,都配有直观的图形来诠释说明,这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例1图1所示是一口直径AB为4 m,深BC为2 m的圆柱形养蛙池,小青蛙经常坐在池底中心O观赏月亮,则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是多大?
分析: 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即是∠COD的大小,可根据条件先分别求出∠AOD、∠BOC的大小,再求∠COD的大小,也可直接求∠COD的大小.
解:在Rt△BOC中,OB=AB=×4=2,BC=2.
由勾股定理,得OC2=OB2+BC2=22+22=8.同理可求得OD2=8.
而在△OCD中,因为OC2+OD2=8+8=16,CD2=42=16,
所以OC2+OD2=CD2,所以∠COD=90°.
故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为90°.
评注:这里以形助数,数形结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使得答案一目了然.
二、方程思想
所谓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方程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理解方程思想并应用于解题当中十分重要.对方程思想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二是列方程(组)解决代数问题或几何问题.
在《勾股定理》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中,常常通过勾股定理列方程求某一线段的长.
例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6,AD=8,将△ADC沿AC翻折到△AEC,AE与BC相交于点G,求GC的长.
分析: 抓住折叠图形互相重合的部分是全等图形,以及全等图形的性质可知CE=CD=AB=6,AE=AD=8,∠E=∠D=90°.又由条件知CG=AG,若设CG=x,则EG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于是,在Rt△CGE中,可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
解:由图形的翻折可知AE=AD=8,CE=CD=AB=6.
因为∠DAC=∠EAC=∠ACB,所以CG=AG.
设CG=AG=x,则EG=AE-AG=8-x.
在Rt△CGE中,CG2=CE2+GE2, 所以x2 =62+(8-x)2.
解得x=,即GC= .
评注:本题利用方程思想,将所求的量(线段CG的长)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x2=62+(8-x)2,通过解这个方程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转化思想
转化是解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就意味着转化,即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一般”转化为“特殊”,把“高次”转化为“低次”,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
转化思想的应用最典型莫过于“梯形的性质”一节,凡涉及梯形的有关问题,大多是通过作辅助线将其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问题予以解决的.
例3如图3,梯形ABCD中,AD∥BC,AD=10,BC=21,∠C=70°,∠B=55°,求CD的长.
分析:此题乍看无处着手,仔细观察已知条件与未知的关系知道上、下底之长以及同一底上两角的大小,而求的是一腰长,若过顶点D作DE∥AB,则易知EC、∠1与∠2的大小,进而可知△CDE是等腰三角形,于是,所求问题的答案唾手可得.
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则∠1=∠B=55°.
因为∠C=70°,所以∠2=180°-∠1-∠C=55°.
所以 CD=CE=BC-BE.
又AD∥BC,DE∥AB ,所以BE=AD=10.
因此CD=21-10=11.
评注:过梯形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 (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是解决梯形问题中最常用的辅助线作法.
四、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要针对数学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从而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有效地考查同学们思维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称之为分类思想.要做到成功分类,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每次分类要按同一标准进行,善于从问题的情境中抓住分类对象;二是找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满足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之长,且较大的边长未告知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在求第三边时,就需要用到分类思想求解.
例4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周长.
分析: 这里没有图形,也未告知△ABC的高AD是在△ABC内,还是在△ABC外,因此,应分两种情形解答.
解:(1)当高AD在△ABC的内部时,如图4,
在Rt△ABD和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152-122=81,CD2=AC2-AD2=132-122=25.
所以,BD==9,CD==5.
所以,BC=BD+DC=9+5=14.
因此, △ABC的周长为AB+BC+AC=15+14+13=42.
(2)当高AD在△ABC的外部时,如图5.
同前可求得BD=9,CD=5,而此时BC=BD-CD=9-5=4.
△ABC的周长为AB+BC+AC=15+4+13=32.
因此, △ABC的周长为42或32.
评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求第三边时,慎解无附图题.
五、整体思想
研究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而是有意识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将要解决的问题看做一个整体,通过研究其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整体处理后,达到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
例5已知a-b=1,a2+b2=25,求ab的值.
分析: 这是课本第45页B组第15题,这里有两个未知数(a、b),两个条件方程,若试想由条件先求出a、b的值,再代入ab中,也是可以的,不过,对于八年级的同学而言,这又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起码得学习了后面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后才能求出a、b的值.但如果我们视所求的问题“ab”为一个整体,利用乘法公式的变形式,那么此问题就可以得到整体解答.
解: 因为a-b=1,所以(a-b)2=12,即a2-2ab+b2=1.
把a2+b2=25代入上式,得25-2ab=1.
所以2ab=25-1=24,所以ab=12.
评注:通过本例我们不难看出,新的课标实验教材已密切注意到数学思想的适时渗透.
六、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也叫代数思想.在《整式的乘除》一章中,幂的四条运算法则的推导大多是从具体的数开始,然后用字母表示数,得出更一般性的结论.这种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6已知P=-,Q=-,R=
-,则P、Q、R的大小顺序是.
分析: 这是一道数学竞赛试题,现在同学们若利用计算器,也会很快计算出答案.但若要求你直接用笔算,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下面我们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来解答,相信同学们定会眼前为之一亮.
解:设a=12 345,那么12 346=a+1,12 344=a-1,于是P=
-=-,Q=-=-,R=-=
-.
因为a=12 345,所以a2+a>a2-1>a2-a.
所以->->-, 即P>Q>R.
评注: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对于解决大数字问题,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对称思想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利用对称思想,同学们可较简单地进行图案设计并能解决一些有关对称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现象,大到宇宙空间的星体,小到微观世界的原子,精致的艺术珍宝,尖端科学中的基因工程,都可以找到图形对称的素材.
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有定性的比较和定量的比较。教材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获得比较物体快慢的不同方法。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通过只提供一辆小车向学生提出解决两辆小车运动路程和时间不相等的矛盾,为建立速度概念奠定基础。速度公式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用字母来表达数量关系的公式,对此学生可能不太习惯。速度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学生也是第一次见到,教学中要注意强调,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这块知识,速度公式的变形在此可以降低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只提供一辆小车向学生提出解决两辆小车运动路程和时间不相等的矛盾情景,使学生体验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首先说明,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个重要问题。赛跑时,谁得冠军,看快慢。汽车、火车、飞机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围绕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进行思考。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
问: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何区别?
答: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问: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答:只需观察他们哪个在前。
教师归纳: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播放动画片---百米赛跑片段。
问: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
答:测量出100m的距离,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问: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
教师归纳: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小车A和B,四位同学一小组,利用它们来寻找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探究实验
1.议一议: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小组交流后得出: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1)比较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较慢。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运动较慢,反之运动较快。
2.做一做: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思考: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什么缺陷?
3.想一想: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
4.试一试:每组只给一辆小车,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有关数据。 提问:
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5.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问: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三)速度
s __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t
2.速度的计算公式v= 。v和t分别是英语单词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 s __t
3.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 v= 得到的。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问: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1米/秒=3.6千米/时
教学中要注意纠正有些学生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的习惯。
4.读一读:阅读课本图2-22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
5.例题教学
分析:(如何通过读图获得解题所要的信息)
汽车在两块指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
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
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
(四)平均速度
讨论: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
s __师: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t
得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 算出来的速度称
为平均速度。严格说来,任何一个平均速度总是对应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离开了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义。
第一章:声现象 10课时
第二章:光现象 10课时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6课时
半期检测1―3章
第四章:物态变化 8课时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9课时
期末复习
八、实验安排:
1、光反射时的规律 1课时
2、平面镜成像特点 1课时
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课时
5、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课时
6、水的沸点 1课时
7、演示“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1课时
8、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课时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工作计划相关:
第一学期体育学科培优辅差工作计划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 电化教育工作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2010-度第二学期中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 20教学教研工作要点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学科教学计划
八年级1.2班 学科:物理 教室:鄢贵兵
校名:简阳市华西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 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 应用。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 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 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 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 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 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 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 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 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 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 的使命和责任感。
七、教改措施
1、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附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单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1,看右图,下列四位同学对孝敬父母的看法正确的是( )
A,同学甲:“孝敬父母只不过是在课堂上说说而已,回到家就忘了。”
B,同学乙:“孝敬父母是爸爸妈妈的事,与我们未成年学生无关。”
c,同学丙:“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D同学丁:“现在不孝敬父母的人很多,又不犯法,我们管不了。”
2,有人说:“生活里最重要的是对人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下列行为属于礼貌表现的是
( )
①与长辈相处时举止文明②与长辈交谈时认真倾听③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和抱小孩的人讓座④在学习中,不理睬成绩差的同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我们青少年要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就要做到
( )
①拒绝不良诱惑,不迷恋网络游戏②远离网吧,拒绝网络③提高分辨能力,利用有益信息④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向陌生人泄露个人信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语句能体现宽容美德的是
( )
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宝剑锋从磨砺出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多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5,“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对这句歌词,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
A,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B,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c,家是束缚人自由的地方
D,家中要有优越的物质条件
6,“没有朋友,世界不过是一片荒漠。”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
( )
A,人生离不开友情
B-友情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
c,在与同学交往中,如果封闭自己,就会陷入孤立
D,要消除闭锁心理,就要不讲原则地与所有人交往
7,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堂训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堂训说明了( )
A,诚信是为人处事的美德
B,人无信不立
c,坚持诚信就会赢得信任
D,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8,2009年10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八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面对挑战,本地区国家深化合作、联合自强的愿望更加迫切。这表明
( )
A,竞争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B,合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C,加强合作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D,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二、请你概括(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各题蕴含的道理)
9,观察下图,进行概括。
10,小永原本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学会了玩网络游戏,从此迷上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请你简答
11,近段时间以来,人们津津乐道一个卖粮还钱的故事。卖粮后,赖在华老人发现粮站多算给他8000多元钱,便把多给的钱还给了粮站。事后赖在华老人说:“不是我的我不要,这样的钱即便拿了也会睡不安稳的。”
阅读以上材料,请谈谈你的看法。(两个方面即可)
四、请你辨析
12,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京剧目前已经走进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课堂,成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对此,有一部分人认为京剧蕴含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把京剧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也有一些学生家长提出自己的担忧,他们认为,当前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将来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实施京剧进课堂这一举措,实在是多此一举,这不但不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阅读以上材料,请你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辨析。
五、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
13,在2009年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看望全校师生并在学校主持召开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温总理说:“中小学教师非常重要,要像尊重大学教授一样尊重中小学教师。”
(1)“中小学教师非常重要,要像尊重大学教授一样尊重中小学教师。”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2)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尊敬自己的老师?
六、请你参加活动与探索
14,聂玉萍,一位伟大而平凡的母亲。20年前,她孕育了儿子的生命;20年来,为供养孩子上学,有至少9年时间她靠卖血来凑齐学费;20年后,她又把自己的一个肾脏给了儿子。聂玉萍说:“为了儿子,别说是一个肾,就是两个肾我都愿意。”
学习聂玉萍的感人事迹后,某中学八年级(二)班开展了一次“孝亲敬长”主题活动,请你参与进来,探究以下问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请你围绕活动主题,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3)请写下你的行动。
当父母生病时,我会:
当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麻烦时,我会:
当父母不理解自己时,我会: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AB 6,ABC 7,ABCD 8,BD
二、9,①现在许多年轻人在逐渐忘记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②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舞台。③青少年要珍惜、传承、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④要坚持与时俱进,赋予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新的内涵等。
10,①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不良诱惑。②网络是把双刃剑。③中学生不应该成为网络的俘虏,而要做网络的主人。④中学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不良诱惑等。
三、11,①诚信是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②诚信是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③诚信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④坚持诚信,就会赢得信任。⑤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⑥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等。
四、12,①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代表——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实现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五、13,(1)①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②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对人类文化的积累、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2)①尊重老师的劳动,体凉老师的辛苦。②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真诚接受老师的批评。③对老师要有礼貌等。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三)的学生,从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4)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五、教学计划
1、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教材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全书共5章,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四章声现象;第五章光现象。每章下面又分小节,每节内又有若干小标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交流讨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2、教学目标
(1)第一章物态变化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道熔解、凝固现象,理解这些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知道液化、汽化现象,知道蒸发与沸腾过程中吸热,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a、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能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b、认识质量的概念,并能够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c、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d、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e、结合密度概念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f、结合本章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a、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b、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c、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第四章声现象
使学生了解振动使物体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是一种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际中既要合理地利用声音,同时也要有效地控制噪声。
(5)第五章光现象
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和跟现代生活十分密切的两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
3、措施:
(1)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恰当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法中。
(2)认真分析学生状况,确定出优生与待努力生的层次,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3)充分发挥课堂效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重点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学生自主探究的训练。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5)及时进行单元检测,认真总结,认真反思,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
六、教学安排
周 次
内
容 第一周 物态变化、温度
第二周 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
第三周 升华和凝华、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第四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五周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第六周 探究——物质的密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第七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八周 运动与静止、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九周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 第十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十一周 准备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和评卷 第十二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十三周 乐音、噪声与环保 第十四周 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 第十五周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十六周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八年级物理上册计划】推荐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01-04
八年级上册物理长江06-17
八年级上册物理试题07-15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11-09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11-21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卷12-01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说课稿01-12
八年级物理上册长江寒假作业答案11-01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11-04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