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推荐8篇)
《池上》
教材分析:
《池上》是四年级古诗文诵读中的一篇古诗。这首诗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小娃撑着小艇,偷偷采了白莲。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踪迹,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乘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难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4、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现在已是初夏时节,荷塘里的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5、梳理问题。
预设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自探提示:
1、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交流:
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三)小结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熟读成诵。
三、拓展延伸
1、《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2、背诵课文。
3、默写《池上》。
4、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小儿垂钓》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一二句写山野小儿在学习垂钓的情景。他随便坐在长满青苔的草丛中,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虽然衣着不整,头发蓬乱,但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有趣,很可爱!三四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由于说话声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意思是:你再等等吧,等鱼钓到了再告诉你!整首诗所要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纯真、无邪的童心。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2、你会提什么问题?梳理问题。
预设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自探提示:
1、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交流: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一)、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
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蓬头:形容头发乱。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垂纶:垂。东西的一头向下;纶: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坐在哪?
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侧坐:身体象一边歪斜着坐。莓苔:河边的蒿草。映:遮掩、遮蔽。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二)、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7、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8、指导背诵。
(三)、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三、拓展运用
1、自读下面一首古诗,试着解释,并讲给同学们听。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2、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钩()准()摇()
3、背诵《小儿垂钓》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专心致志
样子
蓬头稚子学垂纶,姿势
侧坐莓苔草映身。
神态
路人借问遥招手,表现
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诗凝练精致, 字字珠玑, 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 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笔者以为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 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 举象入境, 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 与生活合理链接。
一、链接生活, 举象入境赏画面
对年代久远、言简意丰的古诗的学习感悟, 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教学中应举象入境, 也即举起来, 把象打开, 把象还原, 把象表现出来, 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朱光潜说:“读书挺要紧的一个字就是‘见’, 见什么?见象。”当然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 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说的, 因为有象在那里, 你可以去看, 你能看出那个象, 看出那个意境就行了。课堂上, 老师应充分利用这象的还原来拉近诗歌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儿童每年都要过春节, 但当下的儿童和古代人过春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教学中应让儿童不断想象, 举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象, 悟情悟理。《元日》一诗的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先读准字音, 读懂词句, 再品味全诗”这种“疏通文句”“面面俱到”的翻译式的固有模式, 在理解意思和感受画面意蕴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 采取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 通过“燃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屠苏”四个画面的想象描述来理解古诗, 并巧妙地将生字的识写、词语的理解融于其中。
【教学片段举隅】
片段一:在引导学生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画面时, 依托“爆竹”这一凭借, 链接学生生活中听到的“鞭炮声”。从声音的表象、给人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是___“的爆竹声”。此时学生脑海里呈现画面, 心中感受喜庆, 口中吟诵诗句, 真可谓达到古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要求。
片段二:对诗中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理解, 则创设情境, 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想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___ (人物) ___ (表情) 地说:“____。”从而品味饮屠苏时诗人身体之暖和内心之暖, 再动情地吟诵诗句。
二、链接生活, 联系背景悟情理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在诗中徜徉, 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 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 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元日》一诗是王安石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后推行新政时写的。从表面看, 本诗是通过几个典型画面描述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 实则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他内心暖意融融, 那时那事那景那情, 诗人不由吟诗抒怀, 他坚信自己的新政一定能成功推行, 从而实现他富国强民的愿望。
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景材料在课堂上的合理取舍、适切把握和灵活利用必须费思量。背景的呈现、利用如若过于“丰满”, 显得累赘、多余, 会给人本末倒置之感, 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学诗歌还是解诗人的困惑;若是过于“骨干”, 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古诗深刻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适切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 才能将教学引向深入。《元日》一诗的教学必须寻找到古人过春节和当下孩子的生活之间的最近契合点, 在诗歌与儿童生活距离拉近的过程中, 让学生初步触摸诗歌的理趣。
【教学片段举隅】
教学《元日》一诗, 在学生读懂古诗内容、读出诗歌画面的基础上, 试图引导学生品出诗中“情理”:
1. 引一引: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 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 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 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 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让学生想一想, 快过年了, 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
4. 悟情理:再默读全诗, 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 (总)
5. 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 引领学生感受宰相的胸怀远大, 再吟诵古诗。
三、链接生活, 适度拓展品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 《元日》一诗选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与《春联》《江雪》等文本组合为一个单元, 编者的意图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和诗作相关的文化, 诗歌固有的文化特点, 也即诗歌语言审美特色中的“节奏”“押韵”“对仗”等, 以及古诗内容涉及的相关文化“屠苏”“桃符”“元日”等, 适度拓展, 让学生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
教学中, 在学生感知古诗画面、体悟诗人内心情感后, 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 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其要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 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更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 在吟诵的过程中爱上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教学片段举隅】
1. 引一引: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它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年年岁岁, 从古到今, 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
出示诗句, 教师引读, 学生吟诵。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无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屠苏成醉饮, 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 结一结:我们发现, 无论哪个朝代, 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 春节里人们都会———品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在曈曈日里换桃符。
总结:爆竹声声辞旧岁, 屠苏美酒喝到醉, 新桃旧符映春晖, 引着孩子再背诵古诗。发现:王安石相信——— (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自己的新政一定会成功……)
3. 吟诵全诗, 轻唱诗歌。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7分)
王勃是唐代zhù mínɡ()诗人。他才思mín jié(),从小刻苦好学,六岁赋文作诗,十四岁入得王府陪皇子读书,后来因写檄文嘲讽皇子生活,被皇帝逐出王府。后又受牵连犯下死罪。父亲也因他的牵连受到chénɡ fá(),被贬到荒凉jiān kǔ()的南海,为此他深感cán kuì()。后遇赦。大难不死的他,抛弃一切fán nǎo(),踏上了探望父亲的征途,不幸在南海溺水身亡,当时年仅二十七岁。值至今天,人们还在为这位lìshǐ()才子扼腕痛惜。
二、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成语,并完成填空(6分)
()眉冷对同()共济千帆()发温文尔()()()争妍亲()无间敢()敢言相得()彰
1、既然我们是()的朋友,那就应()。
2、鲁迅先生文学成就很高,可以说是()。同时他也是一位热血爱国的志士,面对恶势力,()、()。
三、根据要求完成句子。(16分)
1、改成“把”字句:徐悲鸿被外国学生的话激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被”字句:晚霞映红了山峰、田野、村庄、大地。
3、扩句:专机飞向大海。(要求扩3处):_____________
4、缩句:菜园里种着西红柿、黄瓜、毛豆、红豆、扁豆等蔬菜。
5、写出一个含有“好像”一词的比喻句:
6、修改病句:老师反复再三教育我们要刻苦学习。
7、小张英语成绩很好。小张受到老师的表扬。(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改为陈述句)
四、根据有关内容填空。(14分)
1、“人有_______,月有______”是写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2、雪峰插云,_________,平湖飞瀑,_________,„„九寨沟真是个充满 ____________ 的人间仙境啊!
3、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______着这________的琼枝玉树,便会___地赞叹:这真是“______,_______”呀!
4、本学期,我们认识了的徐悲鸿,珍,______的九色鹿。我们还懂得了很多道理,《诚实与信任》让我们懂得:。
5、自三年级以来,我们寻访了唐朝的一些著名的诗人,唐朝诗人中,被称为诗仙的是;诗圣的是。
6、雾凇,俗称,是在气中的水汽而成。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呀!
7、俗话说“,读书是非常有益的。你还能再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8、按要求完成相关对联。
A、绿柳舒眉辞旧岁。
B、过年了,新年新气象,我决定写一幅春联贴在我的书房门口激励自己。
五、口语交际(4分)
同学们,你一定喜欢卡通人物吧,请你把你知道的卡通人物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六、课内阅读(8分)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的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1、文中画“——”的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比作,把比作。(3分)
2、找出文中两个描写颜色的成语:。(2分)
3、人们为什么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3分)
七、课外阅读(15分)
骄阳似火。近中午了,可赶集的人还似一股股流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弯弯的小路上,形成一条奔流的人河。在人流中,一个小姑娘正推着满满一车杏子摇摇晃晃地走着。路窄,人挤。突然,“唿啦”一声,黄澄澄、水灵灵的甜杏儿在地上滚动起来。
呀!无数只脚就要踩到杏子,怎么办这时,一个洪钟似的喊声压倒吵嚷声大家别动
人群立刻静下来,接着,一个拄拐棍的老人弯腰去捡杏子,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弯腰去捡,一个红领巾弯腰去捡,一个小伙子弯下腰„„
“完了!”姑娘心头一颤,五年前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个小姑娘挑一担苹果在路上走着。拥挤的人流碰翻了筐子,蜂拥而上的人争抢着果子。吃果子的人嬉笑着散开,姑娘掩面哭泣。这姑娘,正是她自己。
“闺女,别着急。”老人把捡到的杏子放进车里,打
断了姑娘的追忆。
“姑姑,给你。”妇女怀中的孩儿用小手捧着杏儿喊。
红领巾踮着脚,努力把捧杏的手伸过来„„
姑娘不敢相信自己,她擦去泪花,睁大眼睛:不错,都捡回来了,满满的一车杏子。
这时,一股清凉的风儿轻轻飘来,姑娘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泛起了红晕,似一朵绽放的红彤彤的花,可泪花又蒙住了她的眼„„
噢,是风儿吹到这弯弯的小路上,吹走了千万人心头的炎热,吹开了姑娘脸上的花„„
1、给第二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1分)
2、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3分)
顿时()出现()回忆()
3、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3分)
寒冷()舒展()稳稳当当()
4、用“——”画出对姑娘外貌进行描写的句子。(2分)
5、文章中两次写到姑娘的泪水。第一次姑娘“掩面哭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泪花又蒙住了她的眼”是因为。(6分)
八、习作(30分)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真诚之心的人,我们应当向他们表示感谢。也许,你还没有来得及去感谢他们,也许你有很多的话要对他们说,那么,现在就请你拿起笔来,给他(她)写一封信,去对他(她)倾诉吧!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按要求查所填的字: yì
机():查
部共
画
音序 组词()jù
()拢:查
部共
画
音序 组词()ǒu()然:查
部共
画
音序 组词()
二、比一比,并组词:
偶()
沾()
痕()
晕()遇()
粘()
狠()
荤()
三、写出近义词,在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偶尔()
活泼()
四、填空:
(1)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这就是
的小燕子。
这段中的比喻句,把
比作了。
(2)文中有你喜欢的句子吗?请抄一句写下来,互相背一背。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燕子妈妈笑了
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屋檐下
燕子妈妈问小燕子
你能不能飞到菜园里去
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小燕子飞去了。回来说:“妈妈,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燕子妈妈说:“不错。可是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又飞去了,回来说:“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燕子妈妈点点头说:“很好,你能不能再去认真看一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燕子又飞去了。它回来高兴地叫道:“妈妈,我发现冬瓜皮上有白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呢!” 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
1、请给第2自然段加上标点。
2、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第三部分:拓展提高
一、学完这课,你想学唱《小燕子》这首歌吗?找出磁带来听一听,学会唱这首歌好吗?
二、你能再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吗?你能背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吗?
三、联系课文内容,以小燕子的口气,向人们描述春天的美景。春天来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从南方飞回来了。
四、探究:
小燕子为什么是剪刀似的尾巴? 古诗两首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正音师:
莺(yíng yín)啼
南朝(cháo
cáo)
山郭(guō
kuō)傍(bàng páng)花
偷(tōu tuō)闲
将谓(wâi wâi)
二、比一比,再组词:
啼()诗()傍()偷()蹄()侍()榜()愉()
三、请任选一首古诗,默下来好吗?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躲
雨
有三个猴子耐不住林中的寂寞,相约下山一游。大概是贪恋田野的景色,竟忘了回去的时间已过。天气阴暗欲雨。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已①()打了下来。恰巧
路旁有一座木屋,三个猴子②(),决定进去躲雨。
第一个猴子一步跨到门口,却失望地咂咂嘴,转身对两个伙伴说:“倒霉,门是锁着的。”
第二个猴子绕小屋转了一圈,③()地告诉大家,窗子也都关着,进不去。
别浪费时间了
第三个猴子大声嚷到
我们快来想想办法吧 于是,三个猴子围成一团,冒雨开起了讨论会。它们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开门的方案,但一个又一个被否定了。最后,它们认为这木屋是无法进去了,只好冒雨跑回到林中去。
忽然,刮来了一阵大风,把小屋的门吹开了。猴子们④(),啊!原来门是掩着的,压根儿没锁。惊喜之余,它们想,花那么大的劲去开会研究,还真不如动手去推一推呢!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只填序号)(4’)
A、又惊又喜
B、喜出望外
C、劈头盖脸
D、垂头丧气
2、为文中画“
”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
3、完成表格。(3’)要查的字 音序 部首 再查几画 组词 字 典 里 的 解 释 选项 冒
冒雨 ①向外透,往上升;②不加小心冲撞;③用假的充当真的;④不顾,顶着(多指环境)
往外冒
欲
阴暗欲雨 ①想要,希望;②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要求;③ 将要,就要;④ 需要
欲望
4、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把你的感受、体会写下来。(3’)
第三部分:拓展提高
1、按要求填写诗句:(2)、写出带有“鸟”的诗句:
(3)、写出带有“春”的诗句:
2、填空
(1)姑苏城外寒山寺。〈〈枫桥夜泊〉〉(2)独怜幽草涧边生。〈〈滁州西涧〉〉(3),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本单元围绕“诗词鉴赏”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老师,您好》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写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激和祝愿。《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过程。《古诗两首》分别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途经洞庭湖时对洞庭月夜美妙景色的描摹,以及李白秋游峨眉山时看到月映清江,借景抒情的诗作。《秋天》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要注重理解课文,能完成课后思考。
在教学中要注意,《老师,您好》重点理解“春蚕”“甘露”“新苗”“鲜花”等的意义,表达尊师感情。《但愿人长久》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义。《古诗两首 》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秋天》学习和积累拟人化的写法,体会秋天景物的特点。做到:
1、利用教材编排特意考虑的节日,节气的对应性,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2、利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授课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试着完成学习过程
3、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营造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地我手写我心,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4、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重视学生的识字、写字,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
第二单元小结
本单元围绕“爱国与立志”这一主题选编了3篇课文。《我给江主席献花》记叙了我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江主席的热烈欢迎和衷心爱戴。《天安门广场 》通过对天安门周边重要建筑和节日中天安门广场的景色即人们活动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徐悲鸿励志学画》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秀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要注重理解课文,能完成课后思考。《我给江主席献花》体会作者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天安门广场 》引领学生弄明白: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徐悲鸿励志学画》感知他的爱国之心。
在教学中要注意:
1、教师应有相关知识的准备,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
2、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内容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与吸收。
3、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如进行演讲,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第三单元小结
围绕“美丽家园之歌”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课文,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用优美的语言将奇特的景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来。
《九寨沟》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
《田园诗情 》仿佛是介绍荷兰的影视风光片的解说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要注重理解课文,能完成课后思考。《泉城》研讨:4个词语都写了泉水的流动,它们不同在哪?《九寨沟 》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对我们的习作有什么启示?《田园诗情》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练习,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旅游。《桂花雨》探讨: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有相关知识的准备,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
2、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内容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与吸收。
3、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安排“小导游”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第四单元小结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培养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认真朗读,体会普罗米修斯可贵的斗争精神,并注意领会、积累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做到:
1、针对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的特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主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和感知文中想象的有关内容,对盘古的形象和品质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2、着重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重点词句来体会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在小组充分合作,自主发现,畅谈对人物的看法,抓住具体的语言材料谈感受。
3、《一路花香》这则寓言的教学应充分运用教材中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故事中的艺术形象,认识挑水工善于诱导,完好无损的水罐和破损的水罐的不同表现及心理状态。
第五单元小结
本单元主要内容为,《说勤奋》是说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人们一生只有勤奋才有作为,对人民,对社会有贡献。《李时珍夜宿古寺》介绍了古代伟大医学、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迈,历经千辛万苦修好《本草纲目》的可贵精神;《维生素C的故事》记叙的是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去告诉我们: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从而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也越来越多。这四篇课文层次都比较清楚,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内容,拓宽视野,增长科学知识,并培养成其探索科学的精神。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要注重理解课文,能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同时做到:
1、教师应有相关知识的准备,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
2、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内容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与吸收。
3、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如进行演讲,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第六单元小结
本单元课文,《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记叙了“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字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珍珠鸟》这篇文章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在“我”的爱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道理。《九色鹿》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写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内容,体味其中的蕴含。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谴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做到:
1.《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先采用填充形式引导学生理清全文脉络结构,接着启发学生着重探究“我”在所发生时间中表现出来的诚实品格,最后分角色朗读,围绕“我”和“他”的电话联系,紧扣诚实带出感动,导向信任,归结到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让学生升华认识。
2.《珍珠鸟》这篇文章教学时分四步走:第一步,拎出信赖;第二步,紧承信赖;第三步,联系信赖;第四步,透过信赖。整个教学将信赖作为突破点,且贯穿始终,使之更集中,更紧凑,更具说服力。
3.在教学《九色鹿》这个民间故事时,可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应相称的一首小诗,采用诗文并读、自主填空的形式,使全文内容浓缩到该诗之内。
第七单元小结
本单元围绕“冬日恋歌”这一主题选编了3篇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春联》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读熟读懂课文中的五副春联,并且结合课文内容适当给学生讲解有关春联的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春联的声律美,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元日》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江雪》是一首描写冬天的诗,诗人借蓑笠翁这一形象寄托自己(超尘绝俗,悠然自得)的情感。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要注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雾凇》重点感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体会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景象的赞美之情。《春联》的格式,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元日》《江雪》所描写的意境。同时做到:
1、教师应有相关知识的准备,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
2、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内容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与吸收。
翻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无论是“单元”版块还是“诵读欣赏”版块抑或是“专题”版块中的古诗词, 编者基本能够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一些生僻的、艰深的词语做了注解, 但是难免有疏漏之处。本文整理了两个被编者忽略的词语注解, 稍作说明。
之所以不该忽略, 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两个注解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初中生由于受年龄、时间、阅历、兴趣因素影响, 对中国古代文化现象知之甚少。而绝大部分古诗词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 能弥补学生这一空白。因此, 有限的古诗词教学成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现象的一条最实际也是最便捷的途径。二是这两个注解有助于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和深层主旨的把握。涉及古代文化现象的词语往往意蕴丰富, 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理解。这些词语也往往牵连到主旨的把握, 尤其是含有典故的词语。诗人往往借助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下面就来说说这两个典型的注解。
一、“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西窗”一词
“西窗”一词在古诗词里很常见。例如白居易《对琴酒》中的“西窗明且暖”、《禁中闻蛩》中的“西窗独暗坐”;陆游《西窗》中的“西窗偏受夕阳明”、《西窗独酌》中的“一樽浊酒西窗下”……在百度输入“带西窗的诗词”字样, 能搜索出很多首诗词。这表明“西窗”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 融入了诗人的某种情感。在备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一课时, 我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是共剪“西窗烛”, 而非“东窗”、“南窗”、“北窗”呢?不知何故, 教材上未解释, 教参上也未释疑。这可急坏了我, 要是课堂上有学生质疑这个问题怎么办呢?经过多方查阅, 我总结出“西窗”的说法有二:一是古代匈奴大多居住在长城的西北方向。为抗击匈奴, 将士们抛妻别子, 奔赴沙场。父母妻儿遥望亲人远去的西北方向寄托哀思, 那么使用“西窗”一词的用意就显而易见了。二是“西窗”的说法与古代房屋的建筑结构有关。古代老百姓的房屋建筑一般都是三间房。古代礼制主位在东, 以东为长, 因此父母长辈住东屋, “东家”、“房东”的说法由此而来。中间的房是客厅, 招待客人的。子女就只有住西屋了。李商隐和妻子住西屋, 当然是“共剪西窗烛”了。
讲到“西窗”, 就不得不提到“东窗”。现有“东窗事发”这一成语, 比喻阴谋已败露。这一成语出自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记载了南宋奸臣秦桧和妻子王氏在自家东面的窗户下密谋害死岳飞的故事。这一版本为大多数人熟知, 在此就不再赘述。但是还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版本, 较之更早的宋代曾撙《信笔录》记载的这个故事却说是秦桧和王氏在西窗下密谋害死岳飞。所以“东窗事发”本应是“西窗事发”。只要秦桧谋害岳飞时他的父母有一方健在, 那么更加印证了“西窗事发”的准确性。
看似一个普通的词语, 层层深入, 竟涉及古代建筑文化和历史事件。如果讲解诗歌时, 简单地从字面理解“西窗”的意思, 那么学生就丧失了一次了解古代文化现象和历史知识的机会。
二、“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一词
诗句出自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书下对“玉龙”一词的注解是“宝剑”。可是, 为何将“玉龙”称为宝剑呢?注解没有进一步说明, 教参也没有任何提示。单从字面理解, 玉是高洁之物, 龙是尊贵之物, 由此可见这把剑弥足珍贵。众所周知, “龙泉剑”是古代的名剑, 猜想此诗中的玉龙剑应该与龙泉剑有瓜葛。龙泉剑是有故事的剑。春秋时期, 伍子胥被奸臣陷害, 一路逃亡。最后逃到长江之滨, 已无路可逃。千钧一发之际, 上游急速驶来一条小船, 渔夫将伍子胥安全送到岸边, 并赠予酒食, 伍子胥十分感激。临行之前, 他怕渔夫泄露自己的行踪, 从腰间解下龙泉剑赠予渔夫。渔夫接过龙泉宝剑, 仰天长叹说:我救你只因你是国家忠良。现在, 你却认为我贪图钱财, 我只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 拔剑自刎。伍子胥追悔莫及。至此, 我们明白了玉龙宝剑是高洁之剑。知道了玉龙剑的来历, 联想到持剑之人品行必然也是高洁的。此诗刻画了一位报效国家、誓死疆场的英雄形象, 与玉龙剑的寓意是吻合的。
关键词:苏教版语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新课改的推进,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就如同平静的水面,犹如一股秋风轻轻拂过,就会荡起波纹,并缓缓流淌着。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很多的弊端,例如,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让学生凭空想象古诗词中的情景,并以此做题。而教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兴趣,又怎能让学生去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了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更好的吸收和掌握古诗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
苏教版古诗词拥有多样的教学内容,收录了许多经典素材,在教学上也突破了语文的局限性,根据新课标要求,对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作品进行编录,为学生提供了开阔的独立学习空间,使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苏教版古诗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文本研习方面、积累与应用方面和写作实践方面,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掌握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和内容思想,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扩展。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了解到其中思维模式与作者的价值观念,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古诗词与历史背景搭配
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瑰宝的古诗词,大部分都是诗人因为政治抱负、切身遭遇等情感寄托在诗词中,只有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有感情的进行阅读,才能深刻体会到当时作者内心情感,从而领悟到诗词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如李密给晋武帝—司马炎上书所写《陈情表》,它的历史背景是:李密原为蜀汉重臣,后司马昭灭蜀,作者沦为亡国臣子。为求国家安稳,极力笼络蜀汉旧臣,李密就是其中之一。作者为保名节,以当时晋朝的政策为原由,以一篇《陈情表》进行推脱,既可以为祖母尽孝,又可以为蜀汉尽忠。这就结合了这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对学生教学。使得学生既可以对历史有所了解,又可以带动同学的积极性,使得枯燥无味的教学,得以改变。
(二)古诗词与歌曲搭配
古诗词距离我们毕竟年代久远,学生们就算死记硬背也不见起效,但歌词却朗朗上口,很多教师认为歌词没有多大用处,却不曾想过如今科技发达,信息多元化,學生们接触文学不一定完全靠书本,歌曲、电影等都可以接触到文学。如《三国演义》插曲《滚滚东逝水》,就是从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中提取升华而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也可以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古诗词。如《独上西楼》就源自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还有好些歌曲都与古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古诗词与歌曲搭配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开启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达到对古诗词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角度的切入式教学
要打破古诗词的原有教学模式,突破局限性,在素材的选取上不仅要收录经典古诗词,也要根据新教程的需要对那些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创新作品进行收录,更要提供学生开阔自主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增强。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变化,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古诗词的精髓所在。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并真正的弄懂一篇古诗词,而不是强制性的去理解。古诗词中要加强学生对词的诵读涵咏,引导学生获得精神陶冶、审美感受以及心声共鸣。古诗词教学还应该引用典范,使学生的诵读具有多样性,更好的体会古人的情态、领悟其意。当学生进行古诗词吟诵时,教师应进行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关键细节。苏教版古诗词教学应当具有个性化,更要对学生采用针对性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古诗词修养的培养,使阅读古诗词形成学生学习习惯,才能实现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结语
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是老师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解和对学生不懂得地方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学生根本不能融入所学的古诗词当中,只会使得学生一知半解,不能深入的去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在新课改下,想要提升高中语文古诗的教学质量,就要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教师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更加主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
学之友,2012(08).
[2] 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
设,2012(01).
[3] 孔繁珍.浅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谈古论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推荐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03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复习09-13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练习2教学设计 教案09-13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春联》2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06-01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0九寨沟第二课时07-26
苏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10-23
苏教版四年级多音字09-17
苏教版四年级上应用题09-21
苏教版四年级选词填空09-26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复习题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