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高效学习方法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域地理高效学习方法(通用8篇)

区域地理高效学习方法 篇1

一、区域特征分析,重在比较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难掌握。所以我们应运用正确的方法。我把我们的复习方法概括为“定桩、扯线、结网”六个字:

(1)定桩。即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以期在学生大脑里形成该区域知识的牢固记忆节点。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以此寻找出主导因素。如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干旱是我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2)扯线。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多条知识“链条”。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美国的气候分布与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等等。又比如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出口物资;②自然资源(石油)→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与石油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网。在牢固掌握上述知识“节点”和“链条”的基础上,点线相连,线线交织,形成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比较。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比如:日本和英国的比较(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的比较;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南美洲南端大陆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的比较;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岸气候及其特征的比较;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与南美洲气候(湿、热)差异性的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纬度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等。

二、区域问题研究

分析概括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也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高级阶段。不同区域存在着相同或不同的区域问题,如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破坏、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场退化和沙化、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等等。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把区域发展问题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掌握,同时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提出正确的发展策略。

“区域问题研究,区域发展策略分析”,是今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也将此内容作为平时教学的重点。

三、填空图,地理知识落实图中,提高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高二学生复习地理,其最大的弱项就是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差,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后,可发给学生相关的填空地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知识尽量转换成图的形式。对于图文转换的练习,既要求学生把国家的名称、河流、矿区、城市、铁路等需要机械记忆的知识落实到填空图上,更要落实大量形成理论和空间运动知识于图中。这种复习方法不仅可以及时巩固、训练学生的空间分布知识和用图、填图、绘图、图文互换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利用填空图进行单元知识总结的能力。

大洋洲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概述

1.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组成: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角及太平洋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2.面积:陆地总面积900多万平方千米,世界最小一洲3.居民:大部分欧洲白人后裔。3.成因不同的三类岛屿: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

(二)澳大利亚

1.大洋洲最大国家(1)大洋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口密度很小国家(2)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一些小岛(33)位置:印度洋、大西洋之间(4)居民:英国人后裔为主,通用英语。

2.三大地形:东部大分水岭,西部:低矮高原,约占全国面积一半,中部:平原3.特有动物:种类:有古老而独特的袋鼠、鸸鹋、鸭嘴兽。成因:与大陆长期分离进化慢。4.人口分布: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4.经济发达特点: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务业迅速发展,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出口产品:煤、铁、羊毛、小麦等。

区域地理高效学习方法 篇2

一、重视空间分布, 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 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 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 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 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 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 展开想像, 拓宽思路, 建立联系线索, 使知识多方联系, 形成网络, 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四大洋, 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 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 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 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 以作为参照。

二、加强读图用图训练, 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学生在区域地理复习中, 必须加强地图意识, 学会读图、用图。具体对策有:

1.地理知识随时与地图结合, 在复习时用好地图。在地理复习中将所涉及的地名———落实在区域地图上, 同时注意地名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地图将抽象信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 利于促进记忆, 增加兴趣。同时, 由于地理要素集中在一幅地图上, 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也能凸显出来, 有利于学生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2.了解区域图像要领, 掌握判断技巧。区域地理复习不仅要勤看图, 还需要会看图。区域图像的判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图名、经纬度区域轮廓确定具体区域;2判断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进行总体分析;3读取图中地形、河流、等值线等信息以及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4逐一分析图例, 图例中的许多信息可以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5扫描自己储存的地理知识点, 根据自己对区域背景的了解分析, 得出相联系的基本知识点。

3.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养成忆图、画图的习惯。注意时时回忆地图, 并在区域地理复习时尝试绘制简图, 建立区域概念。通过简图能有效把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和相互联系, 突出主要信息。绘制时,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要基本准确, 相对位置要准确, 简明扼要, 把握关键。

三、综合区域特征, 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 重要的就是掌握区域特征, 了解区域差异, 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 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 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

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 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 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区域差异是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 以便“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 制定国土开发整治或改造措施, 并进而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这是复习中国地理应该注意的。世界地理则应注意各大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或整体性, 并了解资源分布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如对当前世界中的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 应掌握一二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学会方法, 切忌堆砌大量所谓热点焦点, 进行猜题押宝, 那是与“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的。

四、用比较性思维甄别区域差异

使用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差异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通过比较, 可以寻找出知识间的共性和个性。比如学习气候时, 为了对气候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可以选择我国的气候为中心, 与其他地区气候多次对比来达到目的。与日本气候相比, 由于我国东部、日本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海陆之间势力性质差异显著, 因此都形成季风气候。但日本是岛国, 受海洋影响更大, 因而海洋性显著———年温差较小, 降水量丰富且较均匀, 而我国东部则是季风性显著。如果再与南亚相比, 我国广州与印度加尔各答同在北回归线附近, 但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而加尔各答为热带季风气候。通过分析, 可以得出气候的形成不仅受纬度影响, 还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与北非地区比较,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北非地区都位于30°N线附近, 为什么北非地区沙漠广布, 而长江中下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呢?通过比较可得, 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海陆势力性质的影响, 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 有时还受台风影响, 带来丰富的降水。而北非则受副高和东北信风带控制下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通过以上比较, 突出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点, 也分析了影响气候的一些因素, 加强了对我国季风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除此之外, 还可以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开设多种专题讲座, 开辟文科阅览室, 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30分》等节目。总之, 在复习过程中, 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密切联系现实, 特点是“热点”与“焦点”问题, 培养观察、思考、分析、评价及解决自然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区域地理复习高效性初探 篇3

一、完成区域位置判定,培养区域定位能力

确定区域位置是区域地理学习第一步,学会空间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出发点和基本点,一般而言可从两方面指导学生完成区域定位。

1.利用经纬网和海陆位置等完成大致定位

阅读区域地图须学会利用图中经纬度确定区域位置,需要在区域地理学习时帮助学生在脑海中记住一些经纬线,而非让学生背一些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用图,总结出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特征与范围更实用。从世界角度看,重要的地理事物首当其冲是七大洲和四大洋及它们的分界线。如非洲大多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20°W~40°E地区;从纬度位置看,可知大致位于热带区域,最南、最北都是什么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侧。非洲大部分位于0°~30°南北纬之间,所以非洲经纬度特点为“小号经度,小号纬度”。欧洲叠在非洲之北边,欧洲经纬度特点为“东半球,小号经线,大号北纬”。美洲为“西半球,23.5°N以南为拉丁美洲,以北为北美洲”等。学习区域地理应注重通过画图、读图总结归纳地理规律。

2.利用标志性地理事物形状和相对位置关系完成精确定位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标志性地理事物。区域地理学习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标志性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例如,海陆轮廓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筑等。除此之外还可用相对位置记图定位。例如,中国地形分布难以记住,可引导学生用相对位置掌握分布(图1)。

在此基础上可以叠加中国的河流,得出中国主要的农业区;叠加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找出交通枢纽城市,其中很多交通枢纽还是重要工业城市,再联系工业布局区位因素等。通过上述方式学习,可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比较清晰且完整的“脑图”,以便迅速解决区域定位难题。

二、学会区域分析方法,把握地理区域特征

分析区域特征和比较区域差异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基础。区域特征即是区域要素,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灾害)、农业、工业、城市与交通等,也被称之为“地理八股”。很多教师区域地理教学往往按此模式进行,这样做虽较有条理,知识点细,但违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最基本原则“为什么”。高中地理不仅仅知道区域“有什么”,而要会解释“为什么”,综合考查学习能力。平时教学应多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抓住影响区域主导因素,归纳区域最具特色的特征,运用区域整体性特点,构建地理知识网络体系。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对称性特点,可构建该区域知识网络(见图2)。通过整合加工,可使学生更清楚认识本区与其它区域不同,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不断拓宽思考空间,让学生思想更加活跃,乃是转变学习方式关键。

地理学科高考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选修四大模块。四大模块中区域地理最令人困惑和焦虑。区域地理内容主要分布在初中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3与选修教材中。具有涉及区域跨度大、图表多、专业术语多等特点,怎样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既兼顾以前学过的区域地理知识,又能与高中地理原理结合值得思考。高效而科学的区域地理课堂应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必修以及选修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建立知识框架体系,结合高考训练要求复习。

一、完成区域位置判定,培养区域定位能力

确定区域位置是区域地理学习第一步,学会空间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出发点和基本点,一般而言可从两方面指导学生完成区域定位。

1.利用经纬网和海陆位置等完成大致定位

阅读区域地图须学会利用图中经纬度确定区域位置,需要在区域地理学习时帮助学生在脑海中记住一些经纬线,而非让学生背一些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用图,总结出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特征与范围更实用。从世界角度看,重要的地理事物首当其冲是七大洲和四大洋及它们的分界线。如非洲大多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20°W~40°E地区;从纬度位置看,可知大致位于热带区域,最南、最北都是什么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侧。非洲大部分位于0°~30°南北纬之间,所以非洲经纬度特点为“小号经度,小号纬度”。欧洲叠在非洲之北边,欧洲经纬度特点为“东半球,小号经线,大号北纬”。美洲为“西半球,23.5°N以南为拉丁美洲,以北为北美洲”等。学习区域地理应注重通过画图、读图总结归纳地理规律。

2.利用标志性地理事物形状和相对位置关系完成精确定位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标志性地理事物。区域地理学习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标志性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例如,海陆轮廓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筑等。除此之外还可用相对位置记图定位。例如,中国地形分布难以记住,可引导学生用相对位置掌握分布(图1)。

在此基础上可以叠加中国的河流,得出中国主要的农业区;叠加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找出交通枢纽城市,其中很多交通枢纽还是重要工业城市,再联系工业布局区位因素等。通过上述方式学习,可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比较清晰且完整的“脑图”,以便迅速解决区域定位难题。

二、学会区域分析方法,把握地理区域特征

分析区域特征和比较区域差异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基础。区域特征即是区域要素,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灾害)、农业、工业、城市与交通等,也被称之为“地理八股”。很多教师区域地理教学往往按此模式进行,这样做虽较有条理,知识点细,但违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最基本原则“为什么”。高中地理不仅仅知道区域“有什么”,而要会解释“为什么”,综合考查学习能力。平时教学应多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抓住影响区域主导因素,归纳区域最具特色的特征,运用区域整体性特点,构建地理知识网络体系。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对称性特点,可构建该区域知识网络(见图2)。通过整合加工,可使学生更清楚认识本区与其它区域不同,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不断拓宽思考空间,让学生思想更加活跃,乃是转变学习方式关键。

地理学科高考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选修四大模块。四大模块中区域地理最令人困惑和焦虑。区域地理内容主要分布在初中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3与选修教材中。具有涉及区域跨度大、图表多、专业术语多等特点,怎样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既兼顾以前学过的区域地理知识,又能与高中地理原理结合值得思考。高效而科学的区域地理课堂应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必修以及选修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建立知识框架体系,结合高考训练要求复习。

一、完成区域位置判定,培养区域定位能力

确定区域位置是区域地理学习第一步,学会空间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出发点和基本点,一般而言可从两方面指导学生完成区域定位。

1.利用经纬网和海陆位置等完成大致定位

阅读区域地图须学会利用图中经纬度确定区域位置,需要在区域地理学习时帮助学生在脑海中记住一些经纬线,而非让学生背一些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用图,总结出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特征与范围更实用。从世界角度看,重要的地理事物首当其冲是七大洲和四大洋及它们的分界线。如非洲大多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20°W~40°E地区;从纬度位置看,可知大致位于热带区域,最南、最北都是什么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侧。非洲大部分位于0°~30°南北纬之间,所以非洲经纬度特点为“小号经度,小号纬度”。欧洲叠在非洲之北边,欧洲经纬度特点为“东半球,小号经线,大号北纬”。美洲为“西半球,23.5°N以南为拉丁美洲,以北为北美洲”等。学习区域地理应注重通过画图、读图总结归纳地理规律。

2.利用标志性地理事物形状和相对位置关系完成精确定位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标志性地理事物。区域地理学习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标志性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例如,海陆轮廓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筑等。除此之外还可用相对位置记图定位。例如,中国地形分布难以记住,可引导学生用相对位置掌握分布(图1)。

在此基础上可以叠加中国的河流,得出中国主要的农业区;叠加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找出交通枢纽城市,其中很多交通枢纽还是重要工业城市,再联系工业布局区位因素等。通过上述方式学习,可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比较清晰且完整的“脑图”,以便迅速解决区域定位难题。

二、学会区域分析方法,把握地理区域特征

分析区域特征和比较区域差异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基础。区域特征即是区域要素,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灾害)、农业、工业、城市与交通等,也被称之为“地理八股”。很多教师区域地理教学往往按此模式进行,这样做虽较有条理,知识点细,但违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最基本原则“为什么”。高中地理不仅仅知道区域“有什么”,而要会解释“为什么”,综合考查学习能力。平时教学应多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抓住影响区域主导因素,归纳区域最具特色的特征,运用区域整体性特点,构建地理知识网络体系。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对称性特点,可构建该区域知识网络(见图2)。通过整合加工,可使学生更清楚认识本区与其它区域不同,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篇4

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共34幅)。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尤其是复习有关经纬线、时区计算、太阳高度角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分布、气候等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2.运用地图,“认识”区域

复习区域地理,要紧的是建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把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要运用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还要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复习宜细不宜粗,中国地理总论和分区的复习,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复习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经纬网的空白图上进行填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做到区域不论大小,内容不论详略的区域图都能正确认定。

3.以“地图”的形式突出区域特征及差异的复习

中学学习区域地理的意义 篇5

我国各个时期都有区域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六十年代中期,这是一个发展阶段。那时候这个政策战略是把国家分成沿海和内地,建设的重点在内地。然后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根据当时我们国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作出的决策就是整个的建设重点往大三线地区转移,实行一二三线的战略。重点建设内地,沿海地区的工业一部分内迁内地,把投资重点放在内地。三线地区中,四川盆地是核心,然后一部分是贵州地区,然后就是“三西”:豫西、湘西、鄂西,这个地区国防上是比较安全。但是大量的工业项目集中在这里面,在三线建设中间,当时经济上付出了一些比较大的代价,但战略上给这些地区奠定了工业基础,这个成绩我们还是应该看到的。

1979年改革开放在广东和福建实行特殊措施、灵活政策,生产力建设的重点、国土开发的重点从内地转移到沿海,特别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大概延续了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到1986年提出来“三个地带”政策。有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还有西部地带。这个时候就考虑到划分的一二三“三个地带”是比较必要的,把一部分重点项目摆到中部地带,沿海仍然是重点,西部地带作未来战略上的准备,但是中部地区也开始布局一些大的项目。

到了九十年代初,我们经过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沿海的增长明显地要比内地、比中西部地区要快得多了。在这种情况下,1995年党的代表大会上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来协调发展战略,要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人大正式作出了关于协调发展的战略决定,所以中国那个时候就正式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要是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负担太重了,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喇叭口越来越大。

我们讲协调发展战略,先要讲一下,我们国家的自然特点。我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气候区,我们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都在这个地方,刚才讲的90%以上。西南部是青藏高寒区,平均海拔是4000米以上,一般地说来,不太适宜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青藏高寒区的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集中在一些地势比较低的河谷地带,真正上面的高原地带,有一些牧业经济,但是发展条件是比较差的。再有就是西北干旱区,它每年的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其中大部分是200毫米以下,是干旱的。东部季风气候区,像北京每年的雨量在500毫米左右;长江流域1000毫米到1500毫米;到了两广地区那是毫米以上,是这样一种格局。这种格局对我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大的格局,它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地势的三大阶梯大家可以看到,西部地区是高原区,地势很高;中部地区是草原、 沙漠和比较高的山地这个地带,大概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沿海地区是平原和丘陵,这个地方,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都是最大的。这对我们理解今天的地区差距问题、我们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一个基础。人类目前的能力,还不能够大幅度地改变这种格局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

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哪些新的内容?

1、功能区的划分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在上个世纪,经济总量发展很大,城镇化发展很快,资源的开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中间的矛盾是比较冲突的。为什么划分功能区呢?功能区就像人体一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落地离不开水土资源、交通设施,离不开城市,又需要空气、水,又需要资源,这些资源之间必须有供应,要相互结合得好,不要冲突。

资源环境一旦被破坏了以后,恢复就比较难。要按照这个地区的承载力,合理地划分功能。四种功能: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这就像人有着指挥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每一种成分适合在自己的位置,然后通过系统把它连接起来,使整个国家、整个区域能够很好地运作。保证国家整体上的发展,也保证地区上的可持续发展。

从全国来说,青藏高原重要,包括长江的源头、黄河的源头、三江源地区都是全国要加以保护的。还有云贵有些地区,包括内蒙古有些地区,山西有些保护地区,这个地方我相信不是禁止开发就是限制开发。四类地区,我们北京周围是什么地区?应该是优化发展地区。另外像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这些地区条件不错,但是现在的密度太大了,这个地方不发展就不符合国家利益,要符合国家利益还要发展,这就要优化发展。优化发展就要调整结构,京津冀地区不能再发展能源重化工,不能大规模地发展。北京能源重化工现在早已经迁出去了,起码有十多年、二十年了。北京现在结构是很高端的,高端服务业占到60%多。

什么叫生态服务功能呢?举例子来说,北京的水资源是不够的,我过去了解的数字只有30亿立方米左右,那怎么够呢?北京过去早期是官厅水库供水,官厅水库现在早已经不能够供水了。后来就是密云水库,密云水库原来是给天津供水,但是首都供水不够,密云水库就改成了全部给北京供水。但是必须解决天津的水的问题,天津的水后来从哪儿解决的?从河北省来,河北省的滦河流域。河北付出了代价,国家要给它一定的补偿。 有些地区如果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那只能发展哪些产业?能源重化工受到严格的限制,哪些地区还能够发展能源重化工?能源重化工发展以后又有什么要求?排放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可以开发,这样的规定就让各地方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但是它从国家里面得到生态补偿。比如说长江三角洲,国家拿的税收,就要用这个钱补贴一下、补偿一下西部的四川。西部地区的林区过去是采伐,现在是种树,它保护长江一盆基本的清水,使下游能感受它的服务,保证可持续发展。

生态服务功能现在也变成了稀缺产品,对人类来说,凡是稀缺产品,都是可以货币化的,都是值钱的商品。这个区怎么划?线在哪里?它涉及到生态补偿多少?是什么等级?什么企业可以进去?有些地方上领导同志还不大理解,我这个地方为什么禁止发展那些呀?那我这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怎么办呢?这个国家都在统筹解决之中,我相信国土开发、地区的发展进入了精细化的管理阶段,我们国家现在有能力解决,我们社会慢慢取得了共识。功能区的划分作为一种政策工具,这是一种战略性的调整,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

2、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解决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

提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概是从“十一五”开始的。公共服务是什么?就是人们的医疗条件、教育条件、环境卫生条件、居住条件,主要是出行交通条件等等要均等化,要求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逐步做到一样,而不是指人们的财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样。我们国家第九个五年计划、第十个五年计划都是把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作为主要目标。这两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就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差距没有缩小还扩大了。后来又研究了一些国际经验,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中国大区域之间的东中西部,特别是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要求谋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实力都一样,或者基本一样,这在很长的阶段里面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但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以做到。现在有的沿海地区大省经济发展指标很高,但是社会发展指标不高。社会发展指标有三个方面: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三个指标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来的差距、社会发展指标差距也比较大,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改变的。

为什么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很难呢?是因为我国有三大自然区域、地势的三大阶梯,再有一个就是空间的距离。距离很重要,如果在西部地区,有些地方,有些产业,它一般蔬菜、粮食运到这边来就很困难,为什么呢?它运输距离三千公里、两千多公里,运费很高。像新疆的棉花发展很好,因为它的单位重量的运输距离、单位运费是比较低的。但是有些就不行,比如新疆的哈密瓜到北京来就差一些,而宁夏的哈密瓜到北京的市场就好一些,因为这中间的距离减少了两千公里,运输的能力可以提高,但是运输距离改变不了。

为什么我国在中西部地区搞了很多大型的项目,现在有些效果不太好?因为要改善出行条件、教育条件、医疗条件的话,花的钱相对比投资大型经济项目要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不了太多的钱。现在看来,地方政府如果有经济实力的话,应该争取由地方政府自己解决。中央政府给予很大的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中西部地区有自来水了,有道路了,居住条件、教育条件明显改善,而且,老年人有了医疗保险,这些国家、政府拿的钱比大量的投资大项目要少得多。所以,我认为,要缩小地区差距,提倡公共服务均等化意义是很大的。

3、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应在现有格局上苦练内功

现在进入新时代,几个五年规划形成了中国区域经济沿海地区、长江经济带、东北振兴、西部开发这个大的格局,经济发展大格局不会出现大的改变,国家也不会有大的调整,主要有以下这些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是我们经济增长由过去20多年快速经济增长,过渡到高质量的经济转型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高质量的增长不会像过去那样快。另外新型城镇化国家的方针政策出台以后,我们强调人的城镇化、高质量的城镇化,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化的速度可能是趋缓。第三个因素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区、新城应该有400多个了,新区、新城进入了苦练内功的阶段,而不是继续大规模地铺新摊子。还有就是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就跟钉子一样地钉在沿海。从全球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刚才讲世界经济的分布,就像倒钉子形一样分布在海岸地带,我们国家也是这样的。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比较高密度地集中在沿海地带,然后中部地带稍微次一些。所以现在中国经济的、社会的大的空间格局,应该是相对稳定了,但是有很多新的内容。

中国经济越来越走向世界,走向世界以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要形成门户,门户带起了一个区域叫枢纽,这个枢纽带起了广大的国土面积、广大的腹地,使这个区域通过枢纽进入世界。那现在正在形成的三个大的枢纽区:以北京为核心城市的京津冀枢纽区,是世界进入北部中国甚至进入整个中国的这个门户。首都北京为什么有那么多大机场呢?我们现在的航空吞吐量差不多有1亿人次了,而且增加还很快,第二机场马上就要投入运营。北京所带起来的整个华北地区甚至包括部分东北地区,还有西北地区 ,这些地区进入世界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运输服务、物流服务,都在这个枢纽里面。它把整个的广大腹地带动起来了。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长三角枢纽区,有苏锡常、 杭州,现在把南京也包括进来。这个区域里面通过上海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进入世界,世界通过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进入中国的长江流域,进入中国的大西南这些地区。珠三角是以香港和广州两个城市为核心城市,把南部中国带动起来了。

未来还有枢纽区吗?我们也还有二级的、正在形成的枢纽区,像大连和沈阳是东北地区的枢纽区,但是它的等级应该是第二级的。山东它这个枢纽是青岛,包括济南也有一部分承担这个枢纽区的功能。还有一个有潜力的就是新疆,新疆未来可能成为中国的一个一级的枢纽区。因为它西边有庞大的国际市场,我们跟中亚五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如果中国的经济从西部进入中亚、俄罗斯和东欧这些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的话,新疆必定是个枢纽,成为一个集聚的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这样一个城市群,我们希望这个枢纽区能够出现。再有就是福建。福建它这个枢纽区是福厦地区,特别是厦门,它很多的贸易和进出口跟珠三角的关系不密切,所以福建也是一个二级枢纽区。中国在国际循环中间有竞争力,就是在这一个集聚区最集中的体现,这里要高效、要有创新力、要一体化。

我国自提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后,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显著,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一度达到10%以上。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振兴的脚步放缓?作为共和国的粮食基地和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何解决东北地区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让冰天雪地也能够变成金山银山?

东北地区如何发挥优势实现振兴?

近几年,社会对于东北地区的认识不足。东北现在的困难在于体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其设备比较老化,多为五十年代所建设。企业的社会负担比较重,退休人员比较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技术人才都要重新进行调整,重新进行改造和升级优化发展。过去,像抚顺、阜新、双鸭山、鹤岗、七台河这些城市对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城市的矿山资源没了,整个城市人员都要重新就业,重新创造新的产业。、20中央开始计划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新的振兴战略,特别是到期间,东北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10%到11%,在十年中,东北的经济总量翻了1.4倍,速度很快。

东北现在有什么优势呢?第一大优势,东北大型的、重型的机器制造业。像高铁的机车、海洋工程,像盾构机,挖海底隧道,或者是架桥梁、挖山洞的,这些大的制造业所需要大的工程配件,东北目前在中国都占主导地位。还有东北大型的工业设备制造,包括冶金工业设备、电力工业设备制造、化工设备制造、石油工业设备制造,还有高档的数控机床。大连是航空母舰、驱逐舰的生产,还有其它的海洋先进船只制造的生产;辽宁是大中型的工业配套能力很强;还有飞机制造,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据说未来是可以上航母的。

建国后三十年间,东北的机器设备源源不断地供应全国,运送到关内。到八十年代中后期,较之前就少一些了。但是这些年,这些基础又开始发展起来了。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对我们国家今天和未来高质量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大优势,东北的大农业。三江平原夏季温暖、土壤土层很厚,黑土地。东边是长白山,北边是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都属于林区,中部平原地区有生态屏障,是共和国的农业基地。过去北大荒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现在这些地方潜力发展起来了,9月25日总书记参观了北大荒的七星农场,总书记看了机械化的、智能化的大农场,看了几公里的庄稼连成一片。东北的生态比较好,它一年种一季,面源污染、化肥农药比长江流域、南方要少得多。

东北还有很多其它优势,它的生物资源 、药材资源也很丰富,未来东北的生物制药非常有前途。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就说了,不光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在东北,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

目前,国家正在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致力于东北的振兴。陆大道院士判断,如果说东北亚地区趋于和平的话,东北地区就会迎来发展机遇。因为东北地区是一个中心位置,周围的地缘政治环境一改变,东北的经济地位就改善了,东北乃至中国的发展潜力就可以向外扩散。

如何做好长江经济带的保护和开发?

中国国土开发的重点是“T字形”,沿海和长江,这是中国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构架,各方面的发展条件最好的结合就是在这个构架范围之内。“T字形”战略是现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和财政的主要来源 。

长江经济带为什么成为国家的一个战略重点?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总的大战略之下的一个重点区域呢?长江经济带有以下这几个优势特点:

第一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长江是中国的第一条大河,长度6300公里,世界第三,它的水量也是第三。长江的干流从宜宾以下的三千多公里都是在同一个纬度,处于北亚热带和一部分暖温带。人们的宜居条件最好,人口密度也是比较高。杜甫有首诗中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所描述的就是杜甫从他成都的家向西边看,在他门前的岷江停着来自东吴的大船。东吴是指长江三角洲南京一带。一千三百年前,那时候的船只已经经过长江干流到了岷江、 成都了。所以长江是可以通航的,这个河流是自然通航,水量丰沛。 从宜居程度来衡量,长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重要性非常大。

第二点,长江经济带现在是中国的现代工业最集中的一个地带,无论是在重工业、轻工业、普通的能源重化工,还是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这个流域包括长江三角洲、 安徽一部分、武汉,再就是四川、成渝地区。

第三点,长江经济带的航运能力特别强。现在的长江经济带是全球最大的内河航运的航道。,长江完成的航运量是密西西比河的4倍,是莱茵河的6倍。长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民族强盛、国家统一的强大支撑力量之一。国家重要的核电设备、水电的设备、大型的重工设备在成都平原、川渝地区相当集中。这个地区崇山峻岭,没有很大的宽阔的国土地带,隐蔽性能好,西边有青藏高原作为安全屏障。所以,长江经济带在中华民族最关键的时候,可能成为很重要的一个战略后方、战略基地,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个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增长的战略重点、国际交流的重点,其地位是不言而明的。

过去二十年,长江流域大开发问题也很多。问题多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就是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十多个部门来管理长江,利用长江,觉得长江这条母亲河的承载能力是无限的,可以无限制廉价地利用。水运的成本只有火车运输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只有汽车运输的十分之一。大家利用水运发展能源重化工,大运量地运输能源原材料、铁矿石、水泥、矿渣和煤炭等等,就会造成严重污染。其次,人们大量发展水产养殖。三峡一输水以后,洞庭湖 、鄱阳湖,还有湖北的其它地区,养殖业发展很快,这也带来了湖水面积减少、湖水的质量变差、水生生物减少了的问题,使生态系统受到影响。第三,大量的工业排放污水,连地方工业的小开发区、县级开发区也在干流的附近,也往长江的干流里排一些污水。有些很不规范,根本不达标,有些则以邻为壑,上游污水排到下游去污染。各部门各自为政,交通部门跟环保部门,交通部门跟水电部门,交通部门跟水利部门,各个部门都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但是长江这条母亲河它的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现在的长江已经成了各种问题的集聚的场所,成了藏污纳垢的一条河流。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要共同解决,互相监督 ,互相协调目标,不要把各自利益最大化,要齐抓共管。

现在国民经济结构以质量增长为主,各个部门的目标也不能够增长太快,运量不能要求提高太快。种植业 、水产养殖业,要提高质量,或者合理地来分配一些水域来解决下游各省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各个省现在大量地运输,大量地争夺货源 、争夺腹地,这是无效的竞争,大家也相互埋怨。有些不达标的小企业偷排,环保部门也没有办法。上游各省觉得这个东西排到下游去,反正无所谓。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共抓,大家坐在一块儿共同协调目标,共同建立一个监督机制。这个目标包括限制哪些产业不能发展,比如说化工原材料、医药中间体的制造、颜料中间体、涂料中间体,还有焦化这些废水,还有农药生产、电镀生产,这些企业都应该是零排放的,这就需要互相监督。另外,生态部门要很好地协调农业。小矿山、地方企业,特别是江南有几个省小的金属矿山尾矿坝破了以后,有一些有毒的矿砂成分就污染到下游河流,最终都到长江里边来了,所以有些地方的小厂就得关停,这些措施都得要到位。宏观上要协调,目标要协调,措施要协调,管理要精细化、严格化,现在的管理完全可以做到这点。

复习区域地理的几大方法 篇6

一、巧记忆

世界区域地理中地名多,而外国地名对于中国人来讲又不好记忆。尤其是那些处于同一区域的地名,又极容易混淆位置。这种情况下的记忆方法是:位置上相邻的同类事物要养成自上而下(自北向南)的读图习惯,每次看到这里都要采取相同的顺序,如中亚五国中与我国为邻的有三个,其中哈萨克斯坦在最北面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比较容易记住,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它两个哪个在北侧哪个在南侧就不容易记。如果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再与另外两个中亚国家乌孜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结合起来就更好记了:四个国家在位置上分作东西两列,自北向南都是四个字的在北,三个字的在南,带有吉字的与我国为邻。将这个记忆方法提示给学生,经验证,效果显著,学生反映良好。还有像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锡尔河和阿姆河,旧金山和洛杉矶,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悉尼和堪培拉,地中海中的科西嘉岛和撒丁岛,都要采取这种记忆方法。还有些地域中有几个同类型的地理事物分布在一起,记忆起来就更困难一些,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组成的城市带,则将其简化为“波纽费华”并借助于谐音记忆;还有像五大湖的名称,圣劳伦斯河谷地中加拿大的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和魁北克;俄罗斯的乌拉尔山以东的三条河流即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外国地名还有那些比较长的外国地名,既要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还要从它们的相对位置、形象特征、功能、物产或文化渊源等多方面进行辩析,以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

二、联热点,重应用

近年来区域地理的命题趋向是:

1、区域考查范围越来越小,甚至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区域,重在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

2、紧紧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索布局设问;

3、往往在把握区域特征大背景下考查区域中的主干知识: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区位分析;矿产、能源、工业、城市区位分析等等;

4、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

5、区域考查越来越向热点地区靠拢。如最近几年文综高考试题涉及的热点区域:我国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振兴东北,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中东海湾地区、印度洋(海底地震、火山、海啸)、中部经济崛起、红色旅游、西部(土地荒漠化)、华北(春季沙尘暴)、台湾问题、中日关系、中印关系等等。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而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涉及到焦点、热点。但要记住,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考生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抽象地说有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具体地说有沙尘暴、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阿富汗问题、中东问题、台湾问题、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十一五”计划、神洲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及返回、“麦莎”台风、安徽地震、构建和谐社会等。再往具体的说还有建筑中房屋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安放角度、北方秋雨、南方梅雨、贵阳冬雨的现实解释等等。这就要求每位考生将地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我在复习时尽可能的把热点、焦点具体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伊拉克热点,考生应弄清:伊拉克首都是巴格达,地跨底格里斯河,位于印度洋板块上,那里曾是巴比伦王国的发祥地,美索不达尼亚平原,灌溉农业为主,椰枣出口特产,白种人,阿拉伯民族,还有附近的海区的密度流,石油的成因,出口路线,及石油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1、重视区域的空间定位。首先就能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

2、重视区域地理知识拓展和提高。对于区域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区域的描述,而要归纳总结出区域的共性、个性和基本特征。结合学生熟悉的区域,善于提高问题和解决问题。

3、重视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

4、重视区域知识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1)区域的定义;(2)区域统计与现状分析;(3)典型区域的剖析;(4)不同区域的比较;(5)多种区域的学习;(6)区域空间结构的认识和分析;(7)区域产业结构的认识与分析;(8)区域开发方式的认识与分析等。

大洋洲区域地理知识点

1.位置: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几乎全在南极圈内,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重要性:未来南半球各大洲间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间基地。

2.地形: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350米,是七大洲中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层最厚“冰雪高原”

3.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成因:纬度高,海拔高,冰层反射

4.资源:淡水资源:冰体占世界90%以上矿产资源:煤、铁储量最丰富

生物资源:企鹅、磷虾、海豹、鲸等

区域地理高效学习方法 篇7

关键词:高中,区域地理,盲点,策略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深度和广度的提高具有更高的要求。区域地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综合性思维能力比较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需要学生对地理事实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利用学到的地理原理,对地理过程和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进行有效的探究。区域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区域地理知识的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其实施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

高中区域地理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是自然地理,主要就是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第二部分就是人文地理,主要讲的就是地理区域的经济和文化。学习区域地理和学习世界地理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知识的每一个因素都具有区域化的特点,使其更加具体和详细。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部分,主要探讨的就是自然条件构成的自然环境,与此同时,还包括地理区域的矿产等自然资源。针对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主要就是探讨的就是人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带来的结果。总之主要是从自然区域地理和人文区域地理两个方面来实现教学。

二、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的盲点

(一)区域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有机整合了区域地理和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备针对性。教师可以在结合课程标准,制定好导学案,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给予一定的要求,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让学生明确需要学习的区域部分,使学生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经过学习和练习,引导学生建立区域地理学习的流程,将学生的自主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区域地理学习具有枯燥感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条件就是学习兴趣,可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地理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区域性,学生可以对身边的区域进行感知,但是针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学生就会更加陌生,也无法产生感官影响。教师如果采取照本宣读的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性,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将这种情况进行有效的解决,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和文字以及动画等,让学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定位难

学生最头疼的学习部分是定位,如果没有形成方法和技巧,无法获得深刻的记忆。针对区域空间的定位,具有一些方法:可以利用形状轮廓的特点,进行直觉方面的推测,在记忆的过程中,将轮廓赋予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结合经纬度和海陆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可以利用地理事物,进行有效的辅助,从而更准确的判断。还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地理事物位置进行记忆。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于重要的国家和地域以及地理事物的记忆。

(四)很难理解教学难点

学生通常情况下都会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上犯错,可能是因为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于急于求成,学生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透彻的了解,只是一种结论式的记忆,如果稍微更换一些细节问题,学生就很难进行回答。针对这类问题,可以采取问题式的教学。利用一个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让学生可以推理自身的学习策略,给予有效性的评价,使学生可以进行预测和判断。教师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难点知识,采取有效的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预设。

(五)区域联系性不够熟练

区域地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是先学习一个地区,随后再学习另一个地区。但是经常出现多个区域共同出现的情况,对于学生具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可以阶段性的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经常进行总结,选择一定的区域,进行有效的拓展,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有效的对比,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每一个不同的区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区域的独特性进行掌握,与此同时,需要将不同的差异性进行有效的对比,明确区域的基本特点,以基本特点的掌握为基础,利用人文地理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有效的解释,这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三、针对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盲点的策略

(一)渗透人地关系思想

教师可以利用连续性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出来,提出的问题,需要有效的串联整体的教学内容,做到环环相扣。问题的切入,可以从基本点出发,推出相关的问题。利用丰富的资料和精心的设问,形成辅助作用,让学生针对地理事实,形成感知和理解,最后得出结论。区域地理具有丰富的内容,以此其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多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进行最大程度的激发。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增长其学习能力。

(二)结合区域差异,理解区域的概念

区域指的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地理空间,学生可以从区域的差异为出发点,对于区域的概念进行初步的理解。从区域差异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区域的概念。针对自然地理的环境差异,我国主要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这些自然环境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以气候为基础,东部季风区主要就是季风气候,雨热都是在同一个时期,在夏季,属于高温多雨,而冬季是比较干燥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比较干燥,降水很少,温差比较大,大风天气比较多。青藏地区属于高原气候,气温比较低。利用简单的区域差异方面的对比,学生在感性方面就可以对区域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解,区域内部具有一致性,不同的区域当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例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明确区域的概念,结合区域存在的差异,让学生结合本地区的气候类型进行讨论,主要就是说明经常出现的天气和温差,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对学到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研究区域地理,就是在具体的区域范围当中,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和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进行协调的解决。不仅让学生去记忆一些地理的名词和地理的分布,对区域地理的现状进行了解,主要就是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可以对区域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区域地理的实际教学内容,可以将人地关系深入的揭示,使地理的应用可以具备更加广阔的领域。可以针对区域条件的发展方向,构建教学内容结构的模式。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学习,需要有效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等,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加强探究,明确探究的实际方向。例如:在学习西气东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可持续发展内容为基础,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使学生可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可以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看哪些知识可以在这个案例当中进行应用,将地理各个要素当中的关系进行综合的处理,在案例当中,将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也可以掌握一些相关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示范性的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

结束语

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特征就是地域性和综合性,其中区域地理更能将这两个特点进行体现,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就是知识的落实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再利用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加以巩固。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翻阅地图册,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在地图中进行有效的结合和运用,使区域地理知识落实到实际之处,这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段爱琼.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盲点探索---以粤版初中教材与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2.02:46-50

[2]王向东,张立峰.新课程不同版本初中地理实验教科书中区域选择的比较与内容编制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05:71-75

[3]王向东,袁孝亭.国际视野下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主题选择与目标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12.01:60-64

[4]李家清.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实做研究---以必修(2)“人口与城市”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5.11:25-28

[5]李元平,要瑞娥.关注生活重视基础突出能力促进和谐---2010-2012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命题思路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16-19

浅谈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篇8

一、找准位置——在哪里

(1)地理位置。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虽然有半球(南北、东西)位置、大洲位置、海陆位置及经纬度位置等,但没必要面面俱到地去掌握,只需重点从两个方面把握即可:一是经过该区域的重要经纬线;二是它的大致范围(重要边界线——多为高大山脉、河流等)。例如,青藏高原:经过青藏高原的重要经线有80°E经线和90°E经线,其中90°E经线穿过青藏高原的中部;纬线重点掌握30°N纬线,因其横贯青藏高原东西全境。青藏高原的大致范围是喜马拉雅山脉和云贵高原以北,昆仑山—祁连山脉以南、四川盆地以西。

(2)学习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动眼看、动嘴读、动手画、动脑记,重点是让学生动手画。可采取如下流程进行: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该区域—查看该区域的重要经纬线和重要边界线—在草稿纸上照着地图边看边画—不看地图,依靠记忆重画—与地图对照,检验所画地图是否正确—修正错误。如此反复令学生记忆深刻。

二、掌握特征——有什么

(1)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把区域当作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这个比喻很形象,对学习区域地理很有帮助。

自然地理这一格主要装地形、气候、生物(植被、动物)、土壤、水文(河流、湖泊、海洋)、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这一格主要装人口、民族、宗教、城市、历史文化、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例如,青藏高原主要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地势特征——高原地形,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大高原;高原上雪山连绵,横亘着一系列高大山脉,如边界上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高原内部的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等;高原上有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从河流流向可判断),西北部地形较平坦,东南部地形崎岖(横断山区山高谷深)。②气候特征——高寒气候,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山地垂直气候显著,特别是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脉的气候垂直差异产生了丰富的垂直自然带,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气候和自然带差异显著。③生物(动植物)特征——主要是高寒草原和高山草甸,代表动物有体健耐寒的牦牛和西北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④水文特征——一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大渡河、雅砻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冰雪融水补给;在地势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高原上有众多的湖泊,多为咸水湖,是我国湖泊数量最多的地区。⑤自然资源特征——独特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着一些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水能资源和独特的湖光山色形成的旅游资源。

主要人文地理特征:①城市、人口、民族、宗教特征。城市小,是全国惟一没有1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省级行政区,最大城市是西藏的首府——拉萨。人口稀少,主要民族为藏族和汉族,藏族多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②农业特征。高原和山地主要发展畜牧业;河谷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代表农作物为青稞,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③工业。主要利用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矿建设了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利用冷湖石油资源发展了石油工业。④交通。公路有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和新藏公路;铁路有青藏铁路;航空运输。⑤旅游。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青藏高原近年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⑥可持续发展。高寒气候,环境脆弱,保护环境非常重要。

(2)学习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不能只看书、背书,要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发挥作用,一是指导学生从自然、人文两方面进行分类掌握;二是让学生在草稿纸或填充图上画(地形区、河流、湖泊、重要地理界线、重要农业区、城市、交通线等)、写、记这些特征。反复多次直至掌握记牢。

三、弄清原理——为什么

(1)成因分析。分析能力是学生重要的地理能力。 “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还有其“理”(形成的原理——为什么)。任何一种地理现象必有其产生的原因。在自然地理特征形成过程中,地理位置是最基本因素,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特别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它们对一个地区的气温(热量)和降水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气候和地形影响着一个区域地理特征的基本面貌。如对区域动植物类型与分布规律、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土壤类型及其它自然资源环境的形成等,而这些自然地理特征又影响着该区域居民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生产生活习惯等众多人类活动。

例如,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形成了高原独特的高寒气候。高寒气候影响着高原独特的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分布,影响着高原上的水文特征和农牧业生产,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影响高原居民的生活。

(2)学习方法。一是指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二是指导学生采用综合分析法,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是主要原因,人为原因只是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施加了积极正面或消极负面的影响。

四、作出评价——怎么样

(1)作出评价。一是针对某区域在开发利用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价,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作出评价——有利条件或优势资源有哪些?不利条件或限制性条件有哪些?二是针对开发利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哪些是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产生的积极结果,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哪些是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产生了哪些方面的问题等。

例如,青藏高原合理利用——因地制宜:高原上草原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是本区域重要的生产方式;高原上的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加上高原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以及河谷两岸平坦的地形、深厚肥沃的冲积土,临近河流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等优势条件,发展种植业的条件优越——湟水谷地、黄河谷地、拉萨河谷等都是高原上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高原地形、高寒气候、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着藏民独特的服饰和生活习惯,影响着交通出行等。

不合理利用——出现的问题:一些地方过度放牧引起草原严重退化,草场载畜量越来越少,草场退化引起严重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破坏后很难恢复;陡坡发展种植业引起水土流失;旅游资源无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2)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分析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找出问题和原因)—学生个体充分探究(书面准备)—相互交流合作完成—展示学生学习结果—教师点评并作出积极评价—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提出建议——怎么办

(1)提出措施。一个区域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该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环境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例如,青藏高原针对草场退化问题,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保护草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针对种植业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进行科学规划和实施有效管理,合理开垦和保护耕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针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好合理规划,把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建设的系统工程进行统筹考虑;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使高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及持续发展。

上一篇:关爱他人话题作文下一篇:全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