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古诗朗读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朗读(精选6篇)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朗读 篇1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辛渐:诗人的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②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③连江:连着江水。

④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地,指江苏镇江一带地方。

⑤平明:天亮的时候。

⑥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⑦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独。

⑧如相问:如果问起。

⑨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⑩玉壶:玉制的壶。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思是说,(我的心)像在玉制的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绝不会因为在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随波逐流。

解读翻译

秋冬时节的冷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

天亮时我送你离去,感觉留下的自己像楚山一样孤独。

如果洛阳的亲戚朋友问起我的情况,

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心像在玉制的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_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 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 “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 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平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运用了表现了作者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篇3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拓展】

王昌龄的文学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王昌龄的诗歌形式

五古之严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

七绝于美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4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芙蓉楼送辛渐》宽度教学设计 篇5

——《芙蓉楼送辛渐》宽度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

曾昭曙

一、设计理念

王昌龄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一个特殊人物,七绝尤为出色,可与李白“争胜毫厘”,故被后人冠以“七绝圣手”;他开馆授徒,传授作诗方法,培养诗才,时人称之为“诗家夫子”。他还潜心研究总结诗歌创作理论,著有《诗格》、《论文意》、《十七势》,提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诗论观点,尤其是首先提出了诗歌的“意境概念”,是众多唐朝诗人中少见著有诗歌理论的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唐朝诗歌“风骨”的代表,却在小学教材中,鲜见他的作品。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十二册小学语文教材中,只有《芙蓉楼送辛渐》一诗,而且还不是单列一课重点学习,而是作为古诗词背诵之一列入六年级下册毕业复习,背一背而已,而李白的诗作有五六首(有的只选了一两句),有的作为重点,单列学习。王昌龄在小学教材中的尴尬地位,对于学生了解王昌龄,欣赏其诗作,十分有限。

本课教学设计便是要借助王昌龄小学教材中唯一诗作《芙蓉楼送辛渐》,将《小学古诗词必背七十首》中王昌龄入选的三首诗《从军行》《出塞曲》《芙蓉楼送辛渐》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及其“三境”诗说,体会王昌龄诗歌独特之美。

二、宽度教学可建材料

1、殷璠《河岳英灵集》,于王昌龄诗前小序说:“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 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王昌龄为什么要表达“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因为有人对他人品的攻击,以至于“谤议沸腾”,带来了恶毒的效果——不少“洛阳亲友”叹息,认为王昌龄就是一个“人品有问题”的人。

2、王昌龄的“三境说”。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三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外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在王昌龄看来,物境是指自然山水境界,情境是指人身经历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以《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寒雨、楚山,乃物境,是实实在在在送别辛渐时所看到的景物;而作者在送别辛渐时的悲伤、孤独之感,便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情感,乃情境;诗人借此首诗来标明自己“冰心”般的高雅志趣和“玉壶”般的高洁品行,乃意境。王昌龄一生的遭遇和结局都非常悲惨,内心不知有多少欲发之怨,难言之痛,但细品其诗,所看到的是怨微不露,哀痛不伤。无论是边塞诗、山水诗还是送别诗、乡愁诗,都是如此,旷达、豁朗,少抱怨,这可能就是王昌龄追求境界。

3、在王昌龄所有诗中有三首跟辛渐有关,分别是《别辛渐》“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这三首诗有什么关联?在教学中,三诗可以怎样共建?

4、王昌龄的七绝成就倍受后人青睐,这与他的七绝具有高度的转折艺术技巧分不开。纵观选入《中小学必背古诗70首》王昌龄的三首诗《从军行》《出塞》和《芙蓉楼送辛渐》,都具有明显的转折艺术。《从军行》《出塞》第一二句都是写戍边将士戍边之苦、思亲之悲,语调低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然后,笔锋一转,三四句语调高昂、豪迈,意境开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先抑后扬,对比强烈,给读者视觉、听觉、感觉以冲击。同样,《芙蓉楼送辛渐》开头两句写送客的环境,“寒雨连江”“楚山孤寂”,十分伤感、孤独;第三句却突然落笔于千里之外,表达自己冰清玉洁的操守,使得诗的意境开阔,情绪高昂,更上一层楼,正能量十足。“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王昌龄在《诗格》中说。王昌龄的首句,往往骤响易彻,极少平起。起句既已高险,结句又须意味深长,含蓄不尽,这就要求转折句具有高度的技巧。这跟王昌龄长期对诗歌的研究不无关系。

5、王昌龄流传至今的诗作有一百八十多首,其中七绝就有七十五首。名家对王昌龄的评价有很多,明朝王世贞以为:“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胡应麟有言:“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近之。”叶燮赞许:“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沈德潜更美评:“绝妙古今,别有天地。”既然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与太白争胜毫厘”,为什么世人对其了解不多?

6、清朝龙光甸在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县芙蓉楼有一藏诗字(见图),将《芙蓉楼送辛渐》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藏在一个“壶”字里,其它的字都很好辨认,“冰”由于古文字离当今时代久远,学生辨认有一定困难。竖写的“水”像自上而下、在山岩上流泻的山泉;横写的“水”(灾)像汹涌泛滥的洪水。冰,金文字形是汹涌波涛的一半,表示与“波涛汹涌”相反,意即“水凝滞而不流动”。“冰”在诗句里是“清白、晶莹”的意思,和“玉壶”一起,以比喻和互文的修辞方式寓意自己高洁的人格。这些,对学生的文字之感的培养,是否有帮助?

像一个人睡在屋

下保暖的草褥

里。古人认为,“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三首诗中,有一个共同的字——寒,表达诗人因皇帝抛弃被贬的寒心,因“洛阳亲友”听信谗言“谤议沸腾”的寒意,也表达自己与友人辛渐离别的悲愁。《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寒雨”与“寒语”存在怎样的联系?第一二句仅仅是写自然之景和送别朋友的悲伤之情吗?是否有谤议不胜寒之意?

三、宽度教学设计

一、“寒”字入课,通读全诗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寒”字,让学生组词,并相机解释板书“寒”的意思。板书:寒冷、寒心

2、出示“寒”字来历,相机解释:

像一个人睡在屋

下保暖的草褥里;古人认为,“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3、《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寒是什么意思呢?引入学习,板书课题。

4、介绍作者。

明〃王世贞:“七言绝句,少伯(王昌龄的字)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王昌龄,唐朝诗人,多次遭贬,与当时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维、李白等均有交往。

他被后人冠以“七绝圣手”;他开馆授徒,传授作诗方法,时人称之为“诗家夫子”。

他潜心研究诗歌,著有《诗格》等论著,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第一个提出 “意境概念”的人。

5、指名多个学生读诗,读通诗歌,问:“寒”字什么意思?解释一、二句诗;从“寒”字,你读出了诗人什么感情?(因孤独而悲伤,因离别而悲痛)

5、介绍芙蓉楼。师: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人不同今人,交通非常发达,千里江陵真的能“一日还”,离别就意味着生离死别,一辈子都可能不会再相见。所以,送别诗基本上就是一个“悲”字。比如——,带着学生背诵有关的送别诗。

6、出示《芙蓉楼送辛渐二》,从诗句来看是写与夏秋之交,正是“秋老虎”之际,为什么是“寒雨”呢?

7、出示《河岳英灵集》王昌龄小序》中对王昌龄的评价,理解“寒雨”。

8、出示李白、孟浩然对王昌龄被贬的惋惜之诗。师:王昌龄在江宁县丞任上有八年,时隔那么多年,这种谤议之声,还没有消除。这次辛渐的到来,可能跟王昌龄说起了这些。这时候,王昌龄迫切需要辛渐回到洛阳——

二、对比“寒”“冰”,理解诗旨

1、这首诗中还有一个字与“寒”的意思一样,引出“冰”字。

2、这首诗中的“冰”是寒冷的意思吗?小结板书:冰清之志,玉洁之德。

3、这句诗里,除了“冰心”这个词用来表白自己高洁品行之外,还有一个词,也是表达这个意思——玉壶。

4、“冰心”——“玉壶”,采用了互文。课件出示“互文”解释—— 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5、《芙蓉楼送辛渐二》中哪些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出示《别辛渐》,比较“寒”意。

《别辛渐》: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寒:因皇帝对自己的抛弃,而失望痛心;但没有绝望,因为“云尚残”)

《芙蓉楼送辛渐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寒:因遭人诬陷诽谤被孤立,被亲友误解而感到痛苦心寒)

6、《芙蓉楼送辛渐》有孤寂之苦,但有绝望之感吗?寒和冰,虽然都有寒冷的意思,可是在这里表现的却是相反。所以,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表志诗。

7、齐读三首诗。

三、寒冰“三境”,领会诗法。

1、过渡:三首诗,都讲到了“寒”,可是结束句,都没有“寒”的感觉,用今天的话来说,都给我们以正能量。我们来了解一下王昌龄的主要生平,我们发现,王昌龄一生都是在贬谪流离中度过,最后还死于非命。按常理,王昌龄的诗应该是灰色、悲伤的,可我们读他的诗有这种感觉吗?反而是积极向上,阳光昂扬的,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三境说,结合《芙蓉楼送辛渐》概括并板书:物境:寒雨、楚山之景(自然山水);情境:孤独、悲伤之情(即时情感);意境:高洁冰清、不同流合污之志(内心境界)

3、师:如果,我们要给这首诗的情感表达用线图来表达,就是一个“√”(板书连线)。先是起句“寒雨连江夜如吴”,描写自然景物,平起;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表达悲伤心情,下跌;第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转折过渡,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高洁冰清志向,达到顶端。如图:

转折下落芙蓉楼送辛渐雨、山(自然之景)冰(冰清之志,玉洁之德)高结平起寒(悲伤之情)

4、以积极阳光的声调通读本课学过的王昌龄的诗。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简短 篇6

这三首诗虽主题各异,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伟大的品格。其中《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身的高风亮节。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者听读,或者范读,或者领读,或者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经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部队领导新年贺词下一篇: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