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共9篇)

关于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1

是机关事业单位因受编制、人员计划、财政收入的限制,每年接收毕业生人数有限;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6,中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6.4和甘政办发200204号文件规定的1:

19、1:18相比较低,即现有的教职工人数已经富裕,已经无法吸纳多的毕业生;

二是国营企业改制,现有的变更身份的职工无法再就业,更谈不上吸收毕业生就业;

三是我市社会吸纳人员的能力相对薄弱,因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喜欢用相对素质低的人员,工资低,也不谈福利、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的保障;大学生在这里不受青睐。

四是付出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生活费等代价造就了高成本的劳动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认为只有成为正式、稳定的单位工作人员才称得上是就业,是很难有低调的态度面对岗位少,工资低或者无业就的现实。说起对就业概念的认识时拿着资料到人事局报到的学计算机专业的小王说“四年几乎花的家里经济崩溃,出来没有去处,谁能有平常心!”。领孩子报名的李先生激动地说“谁都知道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普通劳动力是大学生的程度,用不了就不要招。”

五是教育体制改革,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回我市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但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期的到来,全社会就业观念调整过程滞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就业缩小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做一些更加切实的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加大政府对招生的调控,完善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

政府强化政策导向,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对于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增加。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就业秩序,构建就业信息传播平台,实现全国就业供求信息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晋升及进出机制等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二)切实转变社会观念,适应社会需求,搞好社会服务。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树立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要知道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初中学历文秘杂烩网当总工程师也不是不能。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如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

(三)深化市场配置,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

在加强政府调控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运营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毕业生注册报到高峰期,通过人才市场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邀请市内外有关企业参加,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就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市场配置而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达到2847人。

(四)大学生积极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求职中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就业观。正确估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

己,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促进大学生及其家长择业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寻找解决生存问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

质,这是在就业日趋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为主,而要在成长过程中融入更多社会的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书本外,还要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这样既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有会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在读书期间更多地与社会接触、实践来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让自己在毕业时顺利完成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五)基层是毕业生就业的大空间,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教师、医护人员和农业科技人才,对农村实施公益性岗位计划,全方位拓宽农村就业的空间。

关于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2

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的分析

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 政府进行了多次体制改革, 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一方面, 国内的经济结构整体失衡,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大。另一方面, 部分国企的聘用人员大幅度减少, 让一些想进入国企的大学生面临更大的挑战。政府和事业单位同样也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简人员, 提高办事效率,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综合这两点因素, 私企作为带动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成为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的最佳选择。再者, 很多企业和单位越来越理性化的招聘, 更多地注重应聘人员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专业知识的积累、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所以大学生要在学习期间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积累水平, 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应对人力资源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对就业市场的能力、收入水平、就业概率做一个明确的分析, 从而能够对人力资源合理地利用。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 对东西部的发展不平衡制定出相应的措施, 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 并针对西部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贴, 这种方法既可以缓解东部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 也可以带动西部的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同样应该为大学生搭建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 让大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 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 政府相关部门还应针对高校制定一些相应的政策, 不断优化教学理念, 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用人单位应做好人力资源的招聘工作

一方面, 信息不畅通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很好解决的原因之一。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对社会还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知道的信息不够完整, 进而影响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之间的信息交互。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及时更新招聘信息, 并做好宣传工作, 让更多的大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既可以为企业挑选更适合此工作的应聘者, 也可以让大学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应多培养大学生的应变能力, 而不是一味地拿工龄来要求前来应聘的大学生, 这是很片面的, 没有人是不经过锤炼就成功的, 所以用人单位应给大学生更多历练的机会。

四高校应针对实际的社会形势调整教学模式

近年来, 全国的各大高校不断扩大规模, 增加招生人数, 大学生人数呈“井喷式”爆发, 所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目标。这种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整体提高国民素质, 让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避免了社会整体因低学历而造成的产业链低端。高校应从简单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教育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 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充分发挥潜能。高校对教职工队伍也应做一个调整, 师资队伍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让大学生做一个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同时通过讲座、访谈、进入企业实习等方式, 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所选择的就业方向, 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人才。

五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看待就业问题

大学生刚毕业时, 对社会的了解还相对较少, 在选择职业方面的经验还有欠缺, 也是造成很多大学生迟迟不能找到理想职业的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不能充分利用时间, 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 一旦毕业踏上社会就会无所适从, 从而面临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压力, 易造成消极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脱离父母, 成为“啃老族”, 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无后顾之忧, 心里总想着还有父母的支撑, 抱着有没有职业都无所谓的心态, 所以这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也比较困难。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喜好、能力、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等缺乏理性思考, 眼高手低, 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但实际并非如此, 择业时缺乏主动性和理性的思考。大学生应明确认识到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形势日益严峻, 应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自主择业观、平等就业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 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就业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解决好就业问题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的发展速度, 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在当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 政府部门、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都应做出积极的回应, 解决好制约社会发展的难题。

参考文献

关于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3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高毕业生总体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在职业岗位上纵向发展情况及创业状况怎么样?需要职业学校进行哪些教学改革?等等。为掌据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2.调查对象:长垣县2006--2013年毕业的部分中职生,共涉及8 个专业835名毕业生

3.调查时间: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

4.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过程中,我们共走访了36家民营企业和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835份调查问卷(回收827份)。分析结果如下:

1.就业渠道

调查结果表明(图1),学校成功推荐就业的占到9.79%,参加企业招聘成功就业的占14.63%,经亲朋介绍就业的占73.52%,自己创业的占8.34%,其他(包括未就业)占5.80%。

2.就业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如图2),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情况受行业、工种、劳动强度、个人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827名毕业生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06%,2000--2500元的占10.16%,2500—3000元的占20.19%,3000—3500元的占43.89%,3500以上占23.70%。

3.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图3),职高毕业学生受学历限制,在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方面空间有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在专业技术等级提升方面困难重重。受调查的827人中,具有为初级工证书者占42.56%,中级工32.29%,高级工9.43% ,技师0.73%,高级技师为0%,无技能证书者为5.80%。另一方面,他们的职务提升空间有限,大多止步于企业中低级管理人员,进入企业中高层的确属凤毛麟角,受调查毕业生中仅有3名毕业生进入企业高管队伍中。

4.就业方向

调查表明(如图4),农村职高毕业生就业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寥寥无几。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就业比例占到受调查人员的78.84%,受雇于集体企业的占7.50%, 政府机关0.48%,事业单位0.85% ,国有企业1.33%,其他(含创业)占11.00%。

5.职业满意度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占38.46%,基本对口的占19.23%,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职业满意度较低,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普遍偏高(一些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在40%左右),近半数毕业生有过转岗经历。调查结果显示,愿意继续从事目前职业岗位的占40.21%,不愿意但会坚持的占21.56% ,有转岗意向的占38.23%。

6.创业情况

受调查毕业生中,有过创业经历的有86人,其中创业成功的为32人,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专业。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家庭承包的耕地和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进行创业,资产总额大多在50万元以下。

三、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1.学生就业意识差,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足。受调查的学生普遍反映,毕业前对就业市场认识模糊,不能正确认识所面对的就业形势,步入职场后发现对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一时难以适应。

2.职前准备不够充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难度。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很好地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前对所从事职业的能力要求、岗位规范了解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等都使得毕业生初入职场时难以适应。

3.市场监管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一些民营企业用工不规范,主要表现如:部分经过简单培训的农民工无证上岗,充当了生产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职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中普遍采取生产车间分层承包的模式,企业只为产品负责,车间包工头成了实际的雇主,存在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工资等不合理现象。同时,民营企业大都为家族式管理,对员工事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具有较大随意性。

4.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

职高毕业生初入社会既谨小慎微,又野心勃勃,忽视了家庭环境和本地产业优势为自己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一些毕业生凭着激情盲目闯进一个陌生的领域。例如,一名种植专业毕业的一名女生开了一家餐馆,从选址、招聘员工到经营均无成熟的计划,开业后勉强维持半年,亏损10多万元,最后关门了之。

四、建议

1.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

此次调查表明,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学校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和毕业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程开设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建议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教材的确定、教学过程、专业实习计划制订等全面参与。强化实习实训,实训课程要占专业课的30%左右,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其操作能力。

2.加强职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顾客观现实,坚持寻求与自身兴趣、性格、能力相符的工作而遭受挫折的情况,应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掌握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修正,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实现职业生涯的纵向发展。

3.跟踪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 篇4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

学长(姐)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这份问卷。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诣在了

解近年来河套大学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对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作出改善。希望您认真填写。

姓名: 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A学习成绩B专业技能C实习经历D考试证书/技能认证

2你觉得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

A有B没有C不清楚

3你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费了多少时间?(单选)()

A毕业前找到工作B一个月内C一到三个月D三到六个月

E半年到一年F一年以上G至今待业

4在求职过程中,你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地域B薪酬与福利C个人发展空间

D 单位性质E家庭期望F其他

5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不一定对口

C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再说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6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 IT与通讯业B新闻出版业C 商贸业D房地产业

E医药食品业F政府机关G制造业H 旅游交通民航业

I 金融、证券、保险业J电力、石化等能源业K其它

7你对这个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 [多选题]()

A属于朝阳行业,前途远B该行业收入较高C创业机会大

D与自己的专业对口E稳定F其它

8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A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B综合素质不足C欠缺求职方法技巧 D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E对企业基本情况和招聘流程缺乏了解

F工作经验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充分的认识

9你对就业地区选择的原因是?()

A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观B与国际接轨C岗位多元化

D生活条件好E回报家乡F良好的人才政策

G看重创业环境H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10你应聘时,着重企业的?()

A公司发展前景B薪水的高低C公司重视人才的程度

D 个人发展空间E公司的名气F我来说两句

11你会考虑自主创业吗?()

A工作难找,会考虑自主创业B不会,应届生没有什么经验

C暂时没有考虑过

关于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5

市供电公司

目前,我市城区用电管理体制不理顺,供电公司、物业公司、企事业单位住宅区、社区居委会等多种管理主体并存,用电安全、维护管理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未实现供电公司管理到位的城区居民生活用电价格偏高,引发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只有改革城区用电管理体制,加快“一户一表”改造,实现供电公司统一管理,全面落实国家“同网同价”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电管理不规范,部分居民用电价格过高的问题。

一、城乡用电管理概况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农电“两改一同价”(即农村电网改造、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和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市从1998年起分期分批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对农电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所有农村居民生活用电由供电公司“四到户”(管理到户、抄表到户、服务到户、收费到户)“五统一”(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管理,电价严格按国家规定执行(目前每千瓦时0.5469元)。2002年4月1日,我市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目前,居民生活电价水平为0.5469元/千瓦时。

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城区用电管理体制未同步改革,没实现供电公司直接管理。目前,供电公司抄表到户的台区69个,居民用户1.44万户;未抄表收费到户的供电台区(包括企事业单位家属院)还有245个,居民用户4.33万户,这部分用户的电费仍由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自行管理,擅自加价收费现象严重,城区居民的到户电价普遍高于国家规定的每千瓦时0.5469元的标准。据了解,电价一般在每千瓦时0.6-0.65元之间,引发的价格问题日渐突出,居民电费负担重,意见较大,成为反映强烈和举报投诉的热点问题。

二、城区供电管理体制未全面改革成因

1998年,原国家电力公司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城乡电网改造的重大决策,决定在城市电网改造的同时,对城镇居民住宅供配电系统实施一户一表改造,并印发了《城镇一户一表改造的若干规定》,主要内容:一是投资主体界定:工程改造资金按工程改造所说涉及的现有供配电设施产权归属的原则确定,即现有产权归属于谁,谁就应担负该设施的改造费用。二是改造接收原则:贯彻自愿的原则,电力企业应充分尊重产权单位的意愿进行改造和接收。

供电公司积极推进城区电网建设改造,累计改造低压台区69个,城区一户一表改造1.5万户。由于资金制约,改 造台区、户数仅为应改造总数的五分之一。由于物业小区、企事业单位住宅区、社区居委会积极性不高,因经济利益问题,更不愿意把用电管理权交给供电公司,致使一户一表改造和用电管理体制未得到全面推进。

三、推进城区用电管理体制改革

(一)改造、接收原则

1、对目前由物业公司、企事业单位自行管理(配电设施产权归全体业主或企事业单位)的居民小区,在自愿的基础上,市供电公司对整个小区进行户表改造和接收。小区用电设施改造所需资金,由原产权单位负责所需材料,供电公司提供施工验收。对居民用户的收费执行省物价局鲁价格函[2003]166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每户不高于260元。所收费用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封闭运行。

2、对公用设施(泵房、公用照明等)的用电、沿街门市用电,按照现行的业扩新装手续办理。改造接收后即可由供电公司抄表、收费、服务到户。

3、对接于公用变压器上低压合表供电的居民用户,每户出资不高于260元,供电公司进行改造,完毕后由供电公司抄表、收费、服务到户。

4、对一些危房和列入城市拆迁计划的平房、旧房,暂时不进行改造。

5、从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出发,对取 得县级以上民政部门颁发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居民用户执行扶持政策,免收改造费用。

(二)推进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城镇居民“一户一表”改造、接收工程,改革用电管理体制,情况复杂,涉及面广,任务重。为确保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物价、住建、房管、供电等有关部门和相关镇街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供电公司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造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实施方案,健全工作制度,统筹安排调度,及时解决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工作合力。确保把好事办好,确保把多年的顽疾整治好,让老百姓用上满意电、放心电。

2、加强舆论宣传。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城镇居民“一户一表”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供电公司要拿出一定时间在市区主要街道、镇区驻地进行“一户一表”改造工作宣传咨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和广大居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和企事业单位开发建设,并且实行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由物业服务单位做好宣传发动;企事业单位自行开发建设且该单位自行管理的居民住宅,由企事业单位负责宣传发动;社区居委会(居民组)管理的居民住 宅,由居委会(居民组)负责宣传发动;破产企业的居民住宅,由所在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宣传发动,原企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供电公司负责实施改造。

3、加强质量管理。实施“一户一表”工程改造,必须严格执行设备招投标制,严把设备质量关,所使用的线材、管材及计量器具,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工程竣工后,电能表前的一切供电设施均由供电公司接收管理,原供电设施全部拆除。对已建成且交付使用的居民小区,用户电表统一改装在户外。改造结束,居民与供电公司签定供用电合同,供用电双方各自履行权利和义务。工程施工、安装工艺,参照国家电力行业的相关标准执行,并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制度,不得自行降低工程材料规格和施工质量标准。

关于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6

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广义上可理解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不动产,存在既没有定性为违章建筑或依法处理,又没有合法建设审批手续,权利人无法申请不动产登记的问题;狭义上则可理解为房产证和土地证两证合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无法正常统一登记的问题。

为提高不动产登记质量和效率,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妥善处理房屋和土地分散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推进全市不动产登记改革高质量发展,本人就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开展了调研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产权登记发证基本情况

我市主城区现有房屋11.7万栋,已登记产权8.1万栋,登记面积9430万平方米。

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前,产权登记分别由国土部门办理土地产权,房管部门办理房屋产权。共办理土地产权10.2万本、房屋所有权证50.17万本。2016年8月全市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产权登记由分散登记变为统一登记,全市累计共发放不动产权证书12.3万本、证明13.6万份。

二、历史遗留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历史遗留问题涉及范围广阔,且有着复杂的形成原因,其中主要包括政府因素主导、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建设单位未履行职责、权利人意识淡薄等四个方面。

政府因素主导。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旧城区改造等方面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如对一些税费进行不同程度减免,在审批手续上进行流程简化等,都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形成重要原因。例如允许“先上车后买票”,导致楼盘存在手续不完善、欠缴税费等问题,这也是很多地方产生历史遗留问题最重要的原因。

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1982年后,有关房屋和土地开发建设及登记方面相关法律法规才相继出台。后续,又多次经过修正和完善。由于此前法律法规政策缺失,加上后续经过了一个完善规范的过程,在对政策理解和执行力不同的情况下,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宣传不够,导致一些不动产建设项目在审批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出售并使用,成为历史遗留问题的另一重要成因。

建设单位未履行职责。开发建设单位未按程序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项目不申请竣工验收,未办理不动产首次登记,建设项目未竣工之前企业被注销或开发商已走、死、逃、亡等,也是产生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权利人意识淡薄。不同历史时期,不动产产权人对各项法律法规制度了解程度和维权意识不尽相同,特别是很多权利人只注重房屋所有权登记,忽视土地使用权登记。不动产统一登记后,因无法提供合法土地权属信息,以至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

通过实地调查、信访统计、登记机构反馈、网络舆情反映等多种方式综合统计,目前全市共收集存在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矛盾突出的楼盘项目就有30个(见附件)。通过对这30个问题楼盘项目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10种原因。

1、用地手续不全;

2、欠缴税费;

3、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4、没有规划手续或规违反审批内容;

5、没有办理竣工验收;

6、开发企业被注销或开发商已走、死、逃、亡,开发主体消失;

7、因原来房产、土地分别登记,导致信息不一致;

8、项目跨宗地建设或界址不清;

9、政府安置房、棚改房、经济适用房、集资房都成立了很多的办公室,各自政策不一样导致相关手续不完善;

10、开发商的土地使用权被抵押或被司法查封等。

在30个楼盘项目中,没有办理竣工验收的有东方嘉园等21个,欠缴税费的有凯旋城等11个,开发企业跑、走、躲或开发主体消失的有香缇半岛等4个,同时涉及多种情况未能办证的有文化小区等15个。

三、我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所做的主要工作

1、2017年10月,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市房地产登记遗留问题协调领导小组,各市直职能部门、各区政府相应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房地产登记遗留问题处理工作。

2、2017年,为解决“有房证无地证、出让金标准不一”等遗留问题,市政府出台《关于妥善处理当前不动产登记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政办法[2017]29号)文件。

3、2019年4月将住建的交易、信息、测绘划入市不动产中心,进一步整合交易登记职能职责,加速了推进房地产登记遗留问题处理效率。

4、2017年至今年,市房地产登记遗留问题协调领导小组,对2013年前形成的各类遗留问题逐个研究处理,先后出台会议纪要9个,帮助解决了   东城雅苑等13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登记办证问题。

5、2019年8月,进一步加强了遗留问题项目处理排查,重新核理增加遗留问题项目14个,共计30个楼盘项目列入历史遗留问题清单,力争在2020年年底之前逐步解决。

四、下步解决思路

1、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机制。政府要高度重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应建立专门的工作领导机构,做好组织保障;同时,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政策研究小组,为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提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支撑。

2、科学合理认证,正确界定历史遗留问题范围。对是否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进行科学合理认证,一定要严格区分其与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的区别。同时,摸清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根源,调查清楚不动产权籍信息,分析产生问题的历史背景,不同时期产生的问题区别对待解决,划清历史遗留问题的界定范围。

3、对违法用地、违章建筑尽快启动司法程序,能够依法追缴税费的,依法追缴,能够补办审批手续的,依法补办。由于开发商自身原因或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原因造成项目手续不完善的,其中能够依法处理的,必须依法处理后办理登记。确因追缴主体缺失或其他原因无法追缴的,由政府专题研究通过处理办法。

关于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7

随着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多,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就业工作一般由学生处或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 但感觉到工作压力太大, 甚至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 随着时代发展, 共青团要注重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 通过社会功能更好地实现政治功能。【1】研究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既有助于推动团委工作的创新, 也有助于分摊学生处的一些负担, 从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团委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必要性。比如, 贺一明提出, 随着社会环境和青年学生特点的变化, 基层团委应把提高学生能力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并通过学生素质拓展作为主要途径。【2】王燕林和林智强调, 团委要将日常活动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统筹起来, 针对不同阶段、专业开展不同内容和层次的能力锻炼活动。【3】龙妮娜认为, 高校共青团组织有着独特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 要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健全信息服务等, 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4】张淑春认为, 团委开展锻炼大学生村官领导能力的活动, 是构建大学生村官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5】宫箭强调, 团委要搭建学生与企业家的交流互动平台、学生之间的创业协作平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体验平台, 帮扶大学生创业工作。【6】黄敬宝和陈曦在综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了团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完整分析框架。即高校团委应充分运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 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潜力,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面, 应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调整其就业意愿,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方面, 整合社会资源, 增加就业机会,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匹配方面, 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7】

这些研究大都是定性分析, 缺乏数据支撑。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具体数据, 并展开定量分析揭示高校团委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可行性, 以及目前高校团委已开展就业工作现状和效果, 并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需求和市场匹配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 指标体系

高校是就业服务的提供主体, 大学生是就业服务的受益主体。但考虑到高校可能夸大其工作及其质量, 故选择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但在问卷设计之前, 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老师展开深入的访谈, 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高校团委就业工作。

调查问卷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考查高校团委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大学生认为团委工作的重要程度 (很重要、较重要、有点重要、不重要) 及其具有的工作优势 (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 两个指标来体现。只有明确高校团委就业工作的价值, 才有研究价值和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第二部分重点考查高校团委目前已开展的就业工作的现状, 具体内容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需求和市场环境三方面来展开。对于每项具体内容, 通过大学生的参与率来体现就业工作的数量多少, 通过显著率 (即大学生认为该项工作的效果“很好”的比率) 来体现工作的质量高低。第三部分考查完善高校团委就业工作的措施, 并通过大学生选择各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来体现具体建议的轻重缓急, 也就是说, 某个建议的选项百分比最高, 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这个建议是最重要的。

(二) 抽样调查

在高校样本选择方面, 既要求高校团委工作有一定的层次和区分度, 又要求代表我国地区的差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团中央直属高校, 而且位于首都北京, 团委工作特别活跃, 代表高校团委的较高层次;中国海洋大学是985高校和211高校, 地处山东青岛, 是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的典型代表;位于合肥的巢湖学院是一所地方综合型大学, 是中部地区高校的代表;西部地区相对比较封闭, 我们选择了位于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在专业选择方面, 与在校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相对应, 希望以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 学科尽量多元化。在性别选择方面, 希望男生、女生各占一半。

2014年3月, 课题组向以上4所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发放问卷。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直接联系全校12个专业的班长或学习委员, 到宿舍随便发放, 碰见谁就发给谁填写, 每个班级填写15-20份问卷, 就不再发放;在合肥学院, 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联系各班班干部, 到宿舍发放问卷;在中国海洋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 分别通过该校的一名研究生联系各班班干部, 到宿舍发放问卷。

(三) 样本描述

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问卷450份, 剔除无效问卷 (填写的内容不足50%, 字迹过于潦草、无法辨认, 全部填写A或B, 两份问卷类同) , 最终形成有效问卷422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占38.9%, 中国海洋大学占22%, 巢湖学院占18%, 内蒙古工业大学占21.1%。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分别占20.6%、25.8%、2.6%、3.6%、6.4%、28%、0.2%、12.8%。被调研者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 比重最大的是安徽, 占20.1%;其次是山东, 占15.2%;再次是内蒙古, 占9.2%, 其他省市比较分散。男生和女生分别占46.7%和47.2% (空缺项的比例没计入, 因而各种比例之和可能不足100%) 。

三、调查结果

(一) 高校团委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和优势

高校团委 (包括各院系的团总支) 是联结共青团和大学生的基层组织。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认为高校团委开展就业工作“很重要”的比重占28.7%, “较重要”占36.7%, “有点重要”占20.6%, “不重要”占12.8%, 即超过八成的大学生认同高校团委在推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与学生处等其他职能部门相比, 61.6%的大四学生认为, 高校团委联系广泛、有较强的校内外组织优势;50.2%的认为团委日常工作的社会化带来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尤其是拥有一支优秀的团学干部队伍, 资源优势突出;30.6%的认为, 团委在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0.2%认为团委具有工作经验优势。即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高校团委在推动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二) 高校团委推动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成效

1. 提高就业能力

高校团委开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活动, 将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面提高其就业能力。

(1) 团委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及成效

第一, 推动就业社团活动。就业社团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基本的载体。19.2%的大学生加入过职业发展协会, 加入过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占24.9%, 加入过创业协会占17.3%, 加入过其他就业社团占0.9%。对于社团举办的活动, 参与很多的占9%, 参与较多的占30.1%, 参与较少的占50%, 没参与的占10%, 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面很大 (一般而言, 当大学生的参与度≥85%, 高校团委该项工作的影响面很大;当75%≤参与度<85%, 影响面较大;当65%≤参与度<75%, 影响面一般;当55%≤参与度<65%, 影响面较小;当参与度<55%, 影响面很小) 。

从活动效果来看, 18.2%的大学生认为对提高综合素质的影响很大, 较大占49.8%, 较小占27%, 毫无用处占4.5%。在提高就业能力方面, 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认为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有帮助, 【8】但效果显著的占比不到两成。第二, 组织技能类培训或模拟活动。83.6%的大学生参与过高校团委组织的技能培训或模拟技能比赛, 影响面较大。其中, 语言技能类占19.5%, 专业类占18.7%, 社交礼仪类占18.4%, 集中度、即前三大选择之和为56.6%, 较高, 表明团委组织的培训内容是相对比较集中的, 但不太全面;然后是心理类占14.4%, 计算机类、艺术类、写作类分别为11.7%、9.9%、7.4%。对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很大占11.9%, 较大占55%, 较小占27.8%, 无用占3.4%。即技能培训的有效率超过九成, 但显著率只有一成多。

(2) 团委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状况及成效

第一, 实施素质拓展训练。54%的被调查大学生参与过团委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2002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制定, 基本内容是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项目, 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 影响面很小。有效率近九成, 而显著率只有一成多。第二,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84.1%的大学生参加了团委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 影响面较大。参加假期调研占24.2%, 接受团委提供的实习岗位占22.5%, 支教等志愿活动占19.2%, 兼职、“三下乡 (文化、科技、卫生下乡) 、四进社区 (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 ”、公益活动分别占12.4%、11.3%、9.7%。集中度为65.9%, 表明实践活动比较集中。有效率近九成, 显著率只一成多。

(3) 团委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状况及成效

第一, 开展创业课程。团委老师承担课程占27.3%, 团委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最重要力量。第二, 开展创业讲座。应拆除藩篱, 建立企业家参与大学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9】79.9%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团委邀请企业家、创业者来校做的创业讲座, 影响面较大。有效率超过九成, 显著率不到两成。第三, 社团创业活动。67.5%的大学生参加过创新大赛、创业大赛等社团活动, 影响面一般。有效率超过九成, 显著率只有两成。

2. 调整就业意愿

就业意愿是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对自己未来就业的预期, 如果就业预期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可能导致就业困难。【10】根据对2013年北京18所高校的调查, 首选北京的占60.5%, 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占64.4%, 就业期望太高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11】加强就业形势宣传和就业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适当的就业预期,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推动大学生就业。高校团委开展就业观教育的途径, 就业讲座占37%, 就业指导课占23.4%, 社团活动占19.9%, 专门网站、报纸和广播分别占9.2%、5.6%、2.4%。集中度为80.3%, 就业观教育的途径很集中。从效果来看, 78.9%的大学生由于团委开展的教育活动而调整了就业意愿。其中, 23.4%的大学生降低了就业预期, 47.6%的扩大了职业搜寻范围, 29%的增强了期望调整的灵活性。有效率超过八成, 显著率只有一成多。

3. 增加就业机会

这部分主要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 考查高校团委创造大学生就业机会的状况及其成效。

(1) 团委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的状况及成效

69.4%的大学生曾在见习基地或就业创业基地实践锻炼过, 影响面一般。一个原因是某些就业创业基地侧重于某些学科的大学生, 受众的范围较窄, 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不得进入。另一个原因是, 由于这些基地的就业转化率较低, 有些大学生觉得留下来工作的可能性不大, 从而放弃了去基地实习的机会 (根据作者与某高校团委老师的深度访谈整理得出) 。根据自身的经验, 0、1%—4%、5%—9%、10%—19%、20%—29%、30%—39%、40%以上的大学生通过就业创业基地实现就业的比重达7.3%、19.4%、28.4%、24.2%、11.1%、3.8%、3.6%。根据公式“平均数=∑组中值×频率”可以得出, 11.8%的大学生是通过就业创业基地实现就业的。

(2) 团委开发校友资源的状况及成效

根据大学生的身边经验, 没有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4%, 有1%—4%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24.2%, 有5%—9%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32%, 有10%—19%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24.9%, 有20%—29%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7.3%, 有30%—39%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3.6%, 40%以上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2.1%。根据平均数, 10.6%的大学生通过校友资源而实现了就业。可见, 通过整合利用校友资源是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的, 但目前利用的还不够充分。

4. 提供就业服务方面

(1) 团委提供就业服务的状况及成效

完善就业服务有助于促进供求双方的更好对接。团委提供职位信息服务占25.5%, 技能培训占20.2%, 求职咨询占16.1%, 创业咨询占11.3%, 协助办理就业手续占9.8%, 为双方牵线、协助签订合同、协助创办企业分别为7.9%、5.6%和1.9%。集中度为61.8%, 就业服务项目较集中。

(2) 团委提供信息服务的状况及成效

提供职位信息成为团委服务大学生就业的第一大职能。79.9%的大学生表示利用过团委提供的信息服务, 影响面较大。在信息载体方面, 校园网占29.3%, 校园广播占23.5%, 微博、微信等新社交媒体占23.1%, 报刊占22.9%, 班长通知等方式占1.2%。即网站、新媒体与传统的广播、报刊并列, 成为传播就业信息的四大主渠道。有效率超过九成, 显著率只有一成多。

(3) 团委提供职业咨询和生涯规划的状况及成效

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 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比较模糊, 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有助于提高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也便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根据调查, 74.9%大学生曾接受这类职业规划指导, 影响面一般。有效率超过九成, 显著率不到两成, 显示出现有工作与实际需要的较大差距。

(4) 团委组织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状况及成效

校园招聘会的针对性更强, 能提高大学生找工作的效率。78.2%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校园招聘会, 影响面较大。有效率近九成, 但显著率只有一成多。

(三) 受访学生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高校团委在就业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工作, 但存在着参与率不够、效果不显著的问题, 需进一步加强。受访大学生就如何加强高校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 市场供给方面

一方面, 高校团委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19.7%的大学生提议团委应支持就业社团的发展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12.8%的大学生提议团委应加强技能培训或模拟训练, 以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7%的大学生建议组织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16.6%的建议推进见习基地建设, 7.6%的建议继续推进“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 以强化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15.9%的大学生强调把企业家引入课堂, 10.9%的强调举办更多创新创业大赛, 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 高校团委要注重调整大学生的就业意愿。10.9%的大学生倡议团委加强就业形势宣传和就业观教育。组织社会实践、支持社团及其活动、见习基地建设是三大重点工作。

2. 市场需求方面

9%的大学生认为团委要推进就业和创业基地建设, 12.1%的认为要开发校友资源,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 市场匹配方面

33.6%的大学生建议团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强化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占12.1%, 以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技能。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占12.1%;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实时的互动答疑占8.1%, 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举办更多、更高质量的专场招聘会占11.8%, 更好为双方牵线搭桥。

四、结论与建议

作为就业服务的接受者和受益者, 大学毕业生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值得关注的。我们在总结调查结论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结论

1. 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

面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宏观形势, 高校作为培养主体, 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团委作为联结共青团和广大学生的基层部门, 与其他部门相比, 具有明显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政治优势。有些大学生就业工作, 是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不能或不方便做的, 或者即使可以做, 但效果没有那么好的, 如就业创业基地建设, 这使高校团委的就业工作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换句话说, 没有高校团委的参与, 完全由学生处来做,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

2. 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已见雏形

从市场供给方面, 通过推动就业社团的建立和相关活动的开展, 进行技能培训或模拟训练,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社会实践, 提高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开设课程、开展讲座及相关社团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就业观教育调整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从市场需求方面, 通过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和开发校友资源, 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从市场匹配方面, 通过提供就业服务, 尤其是信息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和举办专场招聘会, 促进供求双方匹配。

3. 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明显的分层性

从影响范围来看,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影响面很小;创新或创业大赛等社团活动, 见习基地或就业创业基地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影响面一般;技能培训或模拟技能比赛, 社会实践活动, 创业讲座, 就业观教育, 信息服务, 校园招聘会, 影响面较大;社团活动的影响面很大。从效果来看,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就业观教育和校园招聘会的有效性超过八成, 其他就业工作的有效性均超过九成;只有创新创业活动的显著率达到两成, 其他活动的显著率只有一成多。

4. 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有待于改善

一方面, 要扩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规模和影响范围, 尤其要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或创业大赛等社团活动、见习基地或就业创业基地建设、职业咨询和生涯规划。另一方面,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效果。要加大投入, 整合资源, 规范流程, 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科学性、有效率和显著率。根据大学生的建议, 目前要重点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还要注意见习基地建设、将企业家引入课堂。

(二) 对策建议

1. 团委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功能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学生处或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普遍面临着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团委承担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较强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团委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充分调动团委系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给予配套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团委也要意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工作重心转移的必要性, 并相信有必要而且也能够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团委要制定一个明晰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发展规划, 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需求方、市场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完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一方面, 争取获得并整合资源, 开展更多的就业工作, 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率;另一方面, 要通过提高相关老师的素质、做出精心的准备与策划, 来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效果的显著率, 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向大学生传递就业正能力。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团委应该关注大学生提出的建议, 以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比如, 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团委的就业工作

大学生要转变观念, 认识到团委所具有的就业功能。刚入学, 就应该多参加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高年级时, 要产生明确的就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通过收集相关信息、社会实习实践, 兼职打工等, 通过不断的“试错”来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大四时, 积极参加团委举办的各种就业活动, 如就业观教育、技能培训、求职技巧辅导, 以便学习自我包装和营销, 更充分地展示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 争取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同时, 还要注重利用团委的信息服务、新媒体互动服务、就业创业基地资源、校友资源等, 扩大职业的搜寻范围并提高就业质量。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4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高校团委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具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目前高校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已见雏形, 但大学生的参与率差异较大, 且大多数活动的效果显著率较低, 还有待于改进。本文认为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和完善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而大学生则应积极参与高校团委的各种活动, 以提高就业能力, 并充分利用团委提供的各种就业资源, 争取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校团委,就业工作,组织优势

参考文献

[1]胡献忠.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共青团功能的实现[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2) :35-39.

[2]贺一明.浅论西藏大学基层团委的工作重心[J].西藏大学学报, 2011 (专刊) :57-58.

[3]王燕林, 林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4) :50-51.

[4]龙妮娜.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优势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J].传承, 2010 (11) :126-127.

[5]张淑春.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有效机制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5) :48-50.

[6]宫箭.浅析高校共青团帮扶大学生创业工作[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 :169-170.

[7]黄敬宝, 陈曦.加强高校团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功能[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4 (24) :18-21.

[8]王燕林, 林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4) :50-51.

[9]路军.企业家能当好创业教师吗[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3) :23.

[10]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155-158.

关于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

毕业生;法律保护意识;就业

收稿日期:2010-03-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天津教委调研项目《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法律保护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文章,(编号:Jwdy-091021)。

作者简介:包姝妹(1978-),女,辽宁朝阳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教育目标定位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种转变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但连年的扩招也产生了其他负面效应。大学生就业群体逐年大幅递增,毕业生由2001年的115万发展到2008年的559万。而与之对应的大学生就业率却呈波浪递减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此背景下,个别公司企业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漠,利用毕业生对获得工作的迫切性需求对毕业生设置诸多就业陷阱,随意侵害大学毕业生的合法就业权益。

大学毕业生遭遇侵害,从自身来讲,主要是由于缺乏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所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关于就业问题的法律心理、思想、观点、知识和理论的总称。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态度、评价和信仰等内心体验和外在行为。[1] (P.228)它左右和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判断,既能让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约束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在中国民航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2分,剔出回答少于3/4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9份,有效回收率为87.6%。其中男生126人,占57.5%,女生93人,占42.5%。回收问卷中,文科学生占20.5%,理科学生占9.1%,工科学生占42.0 %,管理专业学生占18.7%,法学专业学生占9.6%。党员占40.2%,入党积极分子占0.5%,团员占56.6%,群众占2.7%。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毕业生就业求职过程中是否遭遇就业侵权,是否具备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以及能否通过具备法律保护意识来保障自己的合法就业权益,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中国民航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的访谈、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毕业生在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就业欺诈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

1.26.9%的同学对于在无薪实习期间缴纳押金是否合法表示不清楚;甚至还有7.3%的同学认为是合法的。

2.对于就业实习要缴纳培训费,41.6%的同学不清楚是否违法,10.5%的同学甚至认为是合法的。

(二)对就业歧视缺乏明显的法律保护意识

调查问卷:某单位在招聘会上列出“职位:打字员,条件:身高165cm以上,女,未婚,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对这一问题是否存在就业歧视?24.7%的同学认为不存在,38.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

用人单位将求职门槛和歧视条件并列,容易让毕业生忽视其中隐藏的就业歧视,导致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对自己权益的的明显侵犯。

(三)对求职中介资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

在对“到民办职业介绍所求职,是否会先问清楚该中介的许可证、营业执照、收费许可证等”的调查中发现,46.6%的同学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11.0%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查询中介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是否为合法机构。

正是由于部分学生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的欠缺,才造成一些中介结构利用毕业生迫切找工作的心理提供虚假就业信息,进行信息欺诈或设置就业陷阱。这不仅可能使毕业生在财产上受到侵害,甚至还可能遭遇传销禁锢等人身侵害。

(四)对自身隐私安全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经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向毕业生索要毕业证、身份证及涉及自身的重要信息,或将上述证件借给用人单位办理工商登记、信息登记时,有5.5%的同学表示会这样做,27.9%的同学表示不确定如何去做,6.8%的毕业生则表示咨询后再说。

身份证、毕业证以及个人信息等都属于毕业生的隐私信息,涉及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如果不能妥善保管,一旦被泄露或非法利用,有可能使毕业生成为欠费、欠税、担保人等各种形式的债务人,甚至可能成为被敲诈勒索的对象。

(五)对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条件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调查对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职业危害等工作条件是否在求职中考虑,35.2%的同学表示没有想过,9.1%的同学则表示不会考虑。

工作环境的劳动安全生产条件对毕业生今后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从事的是危险性或特殊职业,法律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一旦因工作环境或职业性质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予以赔偿。而多数毕业生却缺乏或忽视了这方面的法律保护意识,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引发劳动权益纠纷。

(六)對试用期的法律规定了解模糊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对新录用的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进行了解的期限。试用期的长短与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相关,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以提供与正式工作后不同的劳动报酬和工作待遇

1.调查发现有60.7%的同学知道有试用期的规定,但仍有37.9%的同学不知道有试用期规定。对试用期的具体时间掌握上,如试用期的最长法律规定,45.6%的同学不能准确回答。

2.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只要履行了相关告知程序即可解除劳动合同。但在问及合同约定“试用期内不允许辞职,辞职需缴纳3000元违约金”的条款是否合法时,认为合法的同学占18.7%,不清楚是否合法的占35.6%。

三、对策探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就业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的就业权益。具体措施如下:

(一)指导毕业生了解、掌握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其法律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各高校应在今后的教学、就业指导工作中对毕业生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让其充分认识和把握就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权益:平等就业权、知情权、隐私权、财产权、救济权等。

(二)引导毕业生从自身生活入手,加强对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自我认知与形成,逐步培养运用法律思维进行思考的意识,真正做到懂法、守法、用法

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培养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这样才会促使毕业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三)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法律保护意识

普及与提高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应注意方式方法。应充分利用各种舆论载体,大力宣传提高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调查问卷问及喜欢哪些教育宣传方式时,选择就业法律案例的占54.3%,选择专门讲座的占37.4%。

调查还发现,尽管选择就业网方式的只占13.7%,但大部分毕业生表示对于通过学校就业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保护意识是有一定需求的,只是由于就业网的设置及其内容涵盖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毕业生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网络这一途径。通过网络服务传播信息是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网络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其他媒体的宣传作用。尤其是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借助网络途径进行沟通、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是非常有效、便捷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就业网的服务工作进行改善:将涉及就业权益法律保护的内容以专栏形式凸显出来;在内容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既要有与大学生就业法律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要有针对就业较多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地方规章;设置典型案例来教育和提醒广大毕业生注意就业中的侵权行为。可以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包括以flash或动漫的方式来演示,激发学生的关注热情,使学生有深刻的理解。

(四)改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涉及企业安全環境、就业歧视、试用期、就业欺诈等问题与就业指导之间存在相关。说明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工作中,就业指导占据一定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即使是国内一流大学也仍局限于落实就业政策、树立择业观念、求职技巧培训等方面。而对于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仍处于相对较弱地位。对此,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1.树立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本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这是法律赋予高校的职责。高校就业服务应当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就业服务理念,坚持从权利维护的角度系统全面的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法律指导。[2] (P.71)

2.改变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定位。[3] (P.43)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多侧重于学生就业思想定位和求职技巧,如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如何着装、写简历、应对面试等,忽视了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在今后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应着重加强这一方面。

3.成立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障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通过对毕业生提供就业权益保护课程、个案咨询、法律指导、就业维权等服务,把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提高纳入到高校正常的教学轨道,最终保障毕业生在就业中获得必要的法律保障。

总而言之,通过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可以使毕业生保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而且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塑造其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也对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一定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开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法律教育之我见[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2]鲍冠艺.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新视野(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赤峰学院学报,2009,(3).

[3]戴伶俐,章毓林.分析大学生就业法律盲点加强就业指导中法律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7).

关于我市南部山区开发的调查报告 篇9

前段,市政协经济委与**、**、**、**、**5市县政协和市农工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农业银行、市农业发展银行等14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一次关于我市南部山区开发调研活动。这次调

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和市委提出的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综合了解我市南部山区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快开发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一、我市南部山区开发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市山区涉及**、**、**、**、**5个县市,35处乡镇,总面积3981平方公里,总人口138万人,分别占全市的25和16。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秘书网网址:6636.bak.cn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山区开发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现已完成绿化荒山68万亩,改造坡耕地54万亩,修建道路3600公里,建成林果基地39万亩,打机井2400多眼,建水库塘坝890多座。通过连续多年大搞山区综合开发,有力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2004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2元,比1992年增加2841元。

南部山区开发关系到全市经济能否实现全面平衡和跨越式发展,但目前我市山区开发仍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我市大部分山区土层薄,砾石多,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就是荒山秃岭,且水源奇缺,地下水位深,取水困难,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加之交通闭塞,基础设施不配套,开发的制约因素较大。

(二)投入不足,扶持政策力度不够。近些年来,全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山区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日益显露。由于山区开发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少数干部主观上缺乏开发的主动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未能拿出应对之策,存在面上发展不平衡。

(三)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山区的多数镇、村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大,工副业水平低,畜牧业仍是薄弱环节,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有工副业项目的地方也普遍存在规模小、起点低的问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村级组织因为没有公共积累,无力兴办公益事业,无力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致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有的村至今未摘掉贫困的帽子,个别户仍需依靠救济渡过难关。

(四)部分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滞后。据了解,在部分山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山区总人口的9.3,初中文化的占3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受教育成本日益加大,部分青少年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又出现一批新的青少年文盲半文盲。因为文化素质低,致使山区群众视野狭窄,观念陈旧、保守,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难,致富手段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我市南部山区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加快南部山区开发的合力

1、建立山区开发组织领导体系。市里要完善山区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全市山区开发的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各山区市县、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通盘谋划山区开发工作。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实行各级领导干部包靠制度。建立示范村、示范基地和样板工程,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并纳入山区各级干部工作实绩和任期目标考核。全市每年对山区开发工作进行一次调度和评比。

2、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和优惠政策。搞好山区开发,关键要稳定干部队伍。凡是在山区乡镇行政及延伸性事业单位工作的干部职工可适当上浮工资,每隔几年,固定一级;浮动工资可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当前要通过财政支持,切实解决在困难山区乡镇工作的干部职工的工资问题;对长期在山区乡镇工作,并担任乡镇主要领导职务且政绩突出的,可相应享受副县级有关待遇。加大对山区的扶持力度,出台包括税收减免、粮食补贴、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新的优惠政策,帮助山区发展经济和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全社会大力支持山区开发。市直和市县各职能部门,都要围绕山区开发的整体规划,制定工作措施,实行重点倾斜,为山区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继续实施和强化部门、大企业包村扶贫制度。统筹安排山区开发与小康建设、扶贫攻坚、小流域治理、造林绿化、科技推广等工作。积极做好山区开发的项目服务,具体指导帮助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努力为山区开发多办实事。加大对山区开发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宣传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思路,因地制宜确定山区开发重点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抓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选择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争创全国知名市场。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围绕当地主导产品,鼓励引导国家、集体和个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并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长链条的产业,增强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升值能力,增加山区开发的后续效益。

2、大力发展林果业。继续抓好山区丘陵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发展特色水

果、名优品种,生产出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使林果业这一传统产业不断上档和升级。山区相当一部分土地水肥条件较差,种粮效益很低,应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引导群众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果,搞成经济林或用材林,以增加农民收入。水肥条件较好的土地,大力发展错季瓜菜、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作物等。

3、大力发展畜牧业。挖掘山区的资源潜力,发展食草畜禽的特色养殖,加快适度规模的奶、牛、猪、鸭等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山区发展畜牧业,必须搞标准化生产,在建设标准化饲养场的用地、资金、技术指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

4、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旅游业。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大力发展工商业,引导山区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对全市的山区旅游资源,市里要进行统一规划,加强各市、县之间的协调,尽量避免各自为战和无序竞争;现有景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功能,增强吸引力。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鼓励群众搞好矿产资源的开发。注重山区生态保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大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坚持以改善生产条件,搞好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山区综合治理和开发,并形成规模。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项目。同时,引导农民合理开发,长短结合,解决荒山开发布局散乱和盲目生产的问题,减少开发风险,提高开发效益。

(三)创新机制,加大对山区开发建设的投入

1、建立山区综合开发专项基金。市政府除每年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外,再安排一定的贴息贷款,利息可以由各级财政和农户按适当比例负担,并连续贴息3-5年,重点用于宜林山场的开发、特色龙头企业建设等。各市县必须投入相应的配套资金。

2、市、县各有关部门加大对山区开发的投入。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扶持开发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更大的投资支持。各级支持的项目和资金,除扶贫资金外,要按照统一投向、合理安排、渠道不变、捆绑起来使用的原则,纳入市山区综合开发建设计划,加强资金管理,确保重点开发项目的资金需求,做到专款专用。

3、大力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引进、争取外资和社会力量投资山区开发。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赠款,搞好生态治理工程和重大山区开发建设项目。各金融部门不断增加对山区开发的贷款额度,其增长要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长率,特别落实好各类山区开发建设计划的贷款指标,最大限度支持山区开发。对已经承包或拍卖的荒山,在经营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限期治理,力争几年内见到成效;对尚未落实开发责任的,要尽快落实措施,放开限制,谁开发见效快谁先开发,并鼓励跨村跨乡跨区域开发。坚持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尽快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以及社会各界投资山区开发的良好格局。

4、进一步完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山区引水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项目。大力支持帮助山区搞好道路、供电、通讯设施建设,在项目安排上实行重点倾斜,为山区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实施科教兴山战略,走科技开发山区之路

1、组织好科技进山。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人员进入山区开展技术服务,实行定项目、定责任、定奖励,科技服务成果与报酬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技术研究推广中做出贡献的,大力表彰奖励;长期坚持在山区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相应提高物质生活待遇。

2、抓好科技示范推广。山区各市县围绕山区开发,建设好科技示范园区,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市政府可选择部分园区进行重点扶持。建立健全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推广网络,推动科技服务经济。

3、拓宽山区人才培养渠道。立足于山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山区市县做到县有培训中心、乡有培训学校、村有培训场所。培训工作坚持“四个为主”即:期限以短期为主,形式以技能为主,内容以实用为主,方向以创业为主。每个青壮年农民达到掌握一两门创业致富本领,使农业新技术成果在山区开发中得以有效、广泛的应用。

(五)强化就业机制,加快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1、建立山区劳动力转移组织。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关键一环来抓,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和有关市、县成立山区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或协调机构,摸清山区劳动力的底数,结合实际制定山区劳动力转移目标及规划,采取相应措施跟上指导,推动落实,加快转移步伐,力争“

十一、五”末基本完成山区劳动力转移任务。

2、合理调整村镇规划。山区人口分散,居住环境差,导致上学就医、水、电及道路设施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有的故土难离,观念陈旧,也影响劳动力的转移。因此,要做好群众工作,并合理调整山区部分镇村设置。人口适当集中,乡镇不宜过小。个别居住偏远、环境恶劣及住户稀少的村庄,可考虑整体搬迁。

3、走多渠道转移的路子。打破就业壁垒,清理和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规定,简化山区农民进城就业的手续;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保护用工双方权益,建立起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培训、输出、管理和权益保障“一条龙”服务的路子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组建形成一种“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输出一帮,致富一方”的良好工作格局;有关部门帮助在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发一批效益好、收入稳定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劳务输出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定期规模性输出;积极拓展劳务合作渠道,实施多元化输出,鼓励和组织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山区农民走出国门,实现境外就业。

4、落实培训转移保障制度。市县两级设立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强培训机构的设施和师资力量建设,切实承担好山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就业之重任。

上一篇:2020年关于如何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的思考下一篇:广告设计服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