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小学办学成果简介(推荐7篇)
近年来我校秉承“唯实求精,注重个性,发展特长”的学风,根据学校实际,把学校的发展思路确定为“常规是基础,德育是核心,质量是生命,科研是先导,以办学特色为突破口”。
1、以传统体育为突破口,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坚持“两操一锻炼”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学校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如:跳绳、呼啦圈、拔河、手语操、趣味运动会等,充分发掘了体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几年,我校师生有十余名,在县十、十一届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2、积极开展“以注重学生养成教育”为主题的班会,通过此项活动我校学生个个能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争当文明好少年。
3、积极开展经典歌曲进校园活动,我校充分利用广播,播放革命歌曲,使师生受到深远影响。
4、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举行“六一”文化汇演,“十一”、“元旦”庆祝活动,通过唱党歌,颂党恩,跟党走,系列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党的奋斗历程,聆听了历史前进的足音,激发了同学们爱党爱国的情感。
“六一”“十一”“元旦”精彩纷呈的联欢活动既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活泼个性,也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使节日活动真正成为了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大舞台。从而张扬了个性,培养了特长。
5、注重教学研究学习新理念,立足本校实际,开展教研活动,每周四下午为教研活动的时间,形式有分学科及联片教研,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教师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特别是年轻教师进步很快,教育教学质量明显增强,在2017年暑假升级综合测试中,刘学会、王红新,李玲,裴春燕四位教师均获县级学科优胜奖。
6、在2016年9月我校由县教研室牵头,去山东莘县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引进“先学后导自主互助”教学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已初具规模,小组学习合作意识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迎难而上,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提升师生素质,为我校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北城学区
一、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实验研究”丰富了高效教学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实验研究”是柳州市于2008年1月向广西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申报立项的。研究时间从2008年9月开始, 至2014年8月结束。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有以下五点。
1.初步建立了三维目标体系
例如, 柳州市融安县教研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计划所规定和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 又根据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 从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 配合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目标”“弹性目标”“发展目标”。而柳州市驾鹤路小学坚持目标导学,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形成了从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到课堂学习目标这一较为完整的目标体系,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规范了集体备课过程, 优化了教学设计
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通过的课题研究明确了集体备课的任务 (教学方向、目标、进度、重点、难点、关键点、基础知识与能力素养的标准、内容与方法, 研究与交流教学经验, 研究学生的实际, 统一教学进度, 研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不同类型的课等) , 明确了集体备课活动细则和集体备课评价指标要素, 明确了集体备课的原则和内容 (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坚持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 坚持课时备课与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相结合, 坚持统一性和创造性相结合, 坚持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坚持学科内集体备课与学科外集体备课相结合, 坚持制度建设与实效考评相结合) 。
3.探索出符合柳州市和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 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形成独具特色的“十六字”课堂教学模式:目标导学→精讲点拨→巧问质疑→有效反馈。该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 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二是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三是对每节课、每周、每月、每学期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 通过“每课一评”“每周一评”“每月一评”“每学期一评”, 实现柳南区实验小学课堂教学“四清”, 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学期清, 提高了教学效率。
4.研发出了一套适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评价工具
研发了从小学到初中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标准”, 研发了“柳州市学生学业水平分析和评价系统软件”, 制定了系列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等一套课堂评价体系。
5.丰富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题组编写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内有关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一书中, 提出了“教学策略”的新定义:“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 为使教学目标达成效果趋于最佳而采取的科学的教学行为方式。”书中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学目标明确, 活动形式多样, 学习方式科学, 知识建构合理, 教学策略科学, 评价措施恰当。
该课题研究还成功地开拓了教研工作运行的保障新模式, 有三种做法尤为可贵:一是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经费纳入柳州市每年财政的预算中;二是依托“柳州市基础教育人才小高地”聚集了国内一大批知名专家到柳州指导课题的开展;三是依托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协会、柳州市校长协会等民间团体及柳州市总工会等部门, 聚集了大批柳州市教育界内外的精英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
(二) “新形势下学困生潜力开发实验研究”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新形势下学困生潜力开发实验研究”在柳州市176所中小学校开展研究, 课题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力推动新课程改革, 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的教育理念。经过6年的研究, 建立了学困生转化机制, 构建了关注转化学困生学习力的课堂模式, 为推进柳州市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操作范式。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有以下四点。
1.开展新形势下学困生学困归因研究
学困生学困归因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一方面是学困生的成因与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这属于学困生的心理倾向溯源研究;另一方面是学困生学习困难要素分析, 主要研究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病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教学归因、学困生学习困难的评价问题等。
2.开展新形势下学困生家庭教育策略研究
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为切入点, 找出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不良行为影响的根源所在, 转变学校、社会、家庭对学困生的教育观念, 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局面, 从而使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摆脱学习的困境, 步入正常学习的轨道。
第一, 成立家长学校, 开设家教校本课程, 整体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 构建了“校级家长委员会—以社区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以楼栋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的分层管理模式, 通过学、做、研相结合的方式, 先提高部分家长的素质和家教水平, 再发挥他们的模范表率作用, 带动其他家长, 特别是子女是学困生的外来务工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共同促进学困生的成长。
第二, 建立社区学校, 建设教育基地, 整体提高家长的家教意识和亲子意识。社区学校以“传授科学家庭教育知识, 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为办学宗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家长的学历层次对学员进行合理分组, 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情况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安排课程, 确保每学年授课1~2次, 每次达到2个小时。教育基地则是借助社区资源, 建设学困生家庭教育的社区学习基地和实践基地, 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亲子活动场地。如借助当地人民法院开设“法治课堂”, 借助当地交通警察大队建设交通安全教育基地, 借助社区开设道德讲堂、亲子乐园等教育学习实践基地, 开展系列亲子主题活动, 让家长和孩子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体验亲情, 分享快乐, 享受家庭教育的乐趣。
第三, 构建“社区学习型小家庭—楼栋学习互助家庭—班级生生结对互助”的学习辅导网络, 创设学习辅导的有效环境, 以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开展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策略研究
第一, 树立了正确的学困生教育观。教师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 学困生的成绩不是衡量其“学困”与否的唯一标准, 衡量的尺度不应以班级的平均分作为标准, 不能把学困生和其他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上的成功, 更要关注他们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培养, 挖掘学生的“成功智能”和“优势智能”。
第二, 探索了“三管齐下, 三方共进”的教育方略。首先是强化学校管理的导向功能。学校规定了转化学困生的硬性要求:每周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必须找学生谈一次心, 提供一次表现机会, 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 (最好是家访) , 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 教会学困生一些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是细化班级管理。课题组教师与2~3名学困生结成“师生对”, 在学生之间采取“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形成互帮互助的育人氛围。再次是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成功情境, 落实分层教学, 针对学困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作业。最后是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课题组教师通过面谈、校讯通等多种方式与学困生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 定期给家长介绍好书、好的育人方法和教育成功的案例, 做到家校携手, 共同转化。
第三, 形成了操作性强的教育策略、方法。针对心理原因造成的学困生, 课题组教师尝试以心理健康为切入点, 探索针对不同学困类型的对策, 在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 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在学科教学方面形成了较系统的、有效的学困生辅导办法。
4.开展中考评价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组从2009年开始探索中考评价制度, 开发了一套体现素质教育的学校综合评价系统。从试行两年的情况看,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获得了很好的等级, 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教育理念。这一评价制度推行后, 学校不再只关注尖子生, 而是更多地关注、关爱处于中下游的学困生, 努力提高参考率和得分率, 初中毕业学生参加中考人数增加了, 初中生辍学现象减少了, 这对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三) “中学化学三阶段探究式教与学实验研究”提升了师生化学教与学的能级
“中学化学三阶段探究式教与学实验研究”这一课题是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目的是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的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真正得以落实。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有以下二点。
1.分阶段推进探究式教学, 逐步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三阶段探究式教学在研究设计上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习惯到习惯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较好地解决了教师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转变。
第一阶段以全班学生为教学单位, 统一教学进度, 教师做示范,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的问题, 开展探究活动, 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互教。
这个阶段通常也可称为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活动中的他主性 (教师支配地位) 较为明显, 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在学习的各个环节, 都预先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情境, 并帮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学生虽然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但是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对要差一些。因此从学生自主的程度这个意义上讲, 引导探究学习是一种低水平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期教学时段上, 一般初中、高中都在起始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抽测前开展。
第二阶段以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小组为教学单位, 不统一教学进度,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尝试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开展探究活动, 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助进行。
在本阶段, 合作探究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体中, 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这个探究合作体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 由于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学生对探究方式的多样化选择, 使得自主交流的内容更为充实。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 是学习任务情境和探究方法手段设计的帮助者, 是探究材料的提供者和探究过程的参与者。这个阶段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点, 初中历时一个学期, 高中则可跨两个年段。
第三阶段以学生个人为教学单位, 不统一教学进度, 在教师、家长和能力层次较高的同学的帮助下, 自主开展探究活动, 进行开放式分层施教。
自主、独立探究是第三阶段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 这是高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特别强调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 自主选择探究材料和探究方法, 独立或者协作解决问题, 这种独立性主要体现在自主性水平上, 所进行的探究活动不仅限于课堂内, 也可以是探究式学习向课外的延伸。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问题、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只是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指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学习过程。这个阶段时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可用半个学期。
在实践中, 当教师、学生已经学会这些探究活动方式后, 在课堂上可以就问题的属性、教学内容的特点自由选择, 以使课堂结构更为合理, 学习效率更高。
2.在实践中更新理念, 在探索中深化认识
课题研究促进了广大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探究式教学理论的认识, 不仅能较为娴熟地驾驭课堂, 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新的见解, 如对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步骤与操作方法、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解析、探究式学习的分类、探究式教学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影响等。此外, 课题组教师积极的探索使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实现了多样化, 丰富了子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应试教育严重地影响到教育工作的今天, 学校承载着沉重的应试负担的大背景下, 社会和家长, 乃至一些行政领导依然只用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实施新的课堂教学策略时不能放开手脚, “把课堂还给学生”举步维艰, 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制约。如何构建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与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精神相适应的科学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 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课堂的方法、路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启发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 尽管已为广大教师所认知, 但是在践行这些理念的过程中, 方法、路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细化和深化这些问题的研究依然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 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会议完成的新建议和修订的建议共13项
中国代表团提交了4篇文稿
会议成果对中国电信网络管理方面的工作有借鉴作用
国际电联电信标准部(ITU-T)第4研究组(SG4:电信网络管理研究组)于2003年2月5日—14日在瑞士日内瓦ITU总部举行了2003年研究组全会,共有72位参会代表,其中印度和肯尼亚作为ITU的新成员首次派代表参加了SG4的会议。中国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团成员主要来自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兴通讯、华为、大唐、烽火等单位。中兴通讯首次以部门成员的身份参加SG4的会议。
1、 SG4会议研究内容
SG4的研究内容是电信管理网及网络维护。在2001—2004年研究期,SG4的具体研究内容有:电信网的命名、性能测试设备、TMN的公共能力、电信管理信息模型、电信管理基础能力,研究课题有:网络运营者之间互连的指派、应用于电信系统和相关组成部分的测试和测量技术及设备、对综合电路交换网和基于包的网络的统一管理框架、支持IMT-2000和智能网的TMN管理。
2、 SG4会议通过的新建议
会议期间通过了“国际多运营商SDH通道和复用段的投入业务和维护的性能限值”、“TMN X接口对基于IP的业务进行服务质量/服务级别协议(QoS/SLA)管理的需求”、“电路与包交换混合网络综合管理框架”等13项新建议(含建议的修订)。
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一共提交了4篇文稿: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联通共同提交了“对ITU-T M.3017建议的补充文稿”,北京邮电大学提交了“以太无源光网络的接口需求”、“一种基于TCP的SNMP建议及在TMN的应用”、“基于tML系统的一致性声明的需求及指导方针”等文稿。
3、 SG4会议值得关注的地方
SG4包括4个工作组:WP1/4—WP4/4,4个工作组分头举行会议,分别产生了一些成果。
3.1 WP1/4
WP1/4主要研究电信网的测试设备,会议由WP1/4主席,来自美国Telcordia公司的Paul Levine先生主持。14个国家的45位代表参加了会议。WP1/4批准5个建议提交加速程序(AAP)通过:
建议M.2100草案——国际多运营商PDH通道和连接的投入业务和维护的性能限值
建议M.2101草案——国际多运营商SDH通道和复用段的投入业务和维护的性能限值
建议O.172的增补1——基于同步数字系列(SDH)的数字系统的抖动和漂移测量设备
建议O.173草案——基于光传送网的数字系统的抖动测量设备
建议O.201草案——测量透明光通路传输性能的Q因子测试设备
3.2 WP2/4
WP2/4的研究主题是TMN的公共能力,包括:TMN原则、TMN结构、接口需求(包括运营商接口、用户接口、TMN用户接口)、基于电路交换和包交换的(即IP的)网络统一管理框架。会议由WP2/4主席,来自英国BT公司的Geoff Caryer先生主持。 会议提出的M.3341、M.3350、M.3017建议对中国电信网络的运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WP2批准进入AAP的建议共有2个:
M.3341——TMN X接口对基于IP的业务进行QoS/SLA管理的需求
M.3017——电路与包交换混合网络综合管理框架
WP2/4会议上值得关注的有:
(1)电信标记语言
北京邮电大学提交的名为“基于tML系统的一致性声明的需求及指导方针”的文稿描述了基于电信标记语言的文档类型定义(DTD)系统中的接口测试的一般方法及网络管理中基于DTD的tML系统的一致性声明文稿的定义方法。该文稿被SG4接受,并添加进入SG4的文档工作计划,命名为M.tMLconf。
(2)M.3017建议
该建议是在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联通共同提交的文稿基础上完善而成的。描述了基于电路和包交换的混合网络的管理框架。由于网络本身的演进,现在一些较大的运营商往往都并存有多种技术的网络,而且彼此之间都有交互的关系。尤其是IP这种基于分组的交换技术的引入,与以往的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管理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一方面存在于网络结构本身,即多技术混合网络的组网方式,二是有可能涉及到多种协议的管理问题。M.3017建议中详细列举出了混合网络的多种拓扑结构,以及几种典型的物理体系结构。
(3)eTOM对M.3200和M.3400的影响
ITU-T SG4将考虑如何将eTOM引入TMN结构中,如何通过修改建议M.3200和M.3400以便反映eTOM/TMF的新概念,如何利用基于策略的思想和面向GRID的结构方法来修改M.3200和M.3400。(M.3200和M.3400主要描述的是TMN下面3层的范围,而eTOM更着重于TMN上面两层)。
(4)M.3341建议
M.3341建议(M.QoS)是管理QoS的总揽文档,在该文档下面是覆盖接入网(如蜂窝无线、DSL有线等)、核心网、终端设备和内容提供商的其他管理文档。
该建议强调的是各个服务消费者(SC)、服务提供者(SP)以及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端到端QoS信息采集、处理、交互过程的管理。
3.3 WP3/4
WP3/4的研究主题是电信管理信息模型,其中包括4个专题:Q12/4——TMN接口的方法论和通用信息模型、Q13/4——传送系统的通用网络层模型、Q14/4——宽带网和ATM网元的信息模型、Q16/4——支持IMT-2000和智能网(IN)的TMN管理。会议由WP3/4主席,来自日本NTT的Nobuo Fujii先生主持。WP3/4批准了3个建议提交AAP程序通过:
M.3100 Amd.6——通用网络信息模型增补6
M.3120 Amd.2——基于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CORBA)的通用网络层和网元层信息模型增补2
Q.834.4——基于UML接口需求的宽带无源光网络(BPON)的CORBA接口规范
WP3/4会议上值 霉刈⒌挠校?
(1)对无连接网络的管理
本次会议有两篇相关提案:一个是日本NTT提交的对Ethernet管理信息模型的研究。另一个是北京邮电大学提交的EPON接口要求“以太无源光网络的接口需求”,该文稿被SG4接受,并添加进入SG4的文档工作计划,命名为M.epon,以便将来进一步研究。
(2)BPON的CORBA接口规范
会议通过了建议Q.834.4——基于UML接口需求的宽带无源光网络的CORBA规范。
(3)会议中印尼代表提交了支持SDH和数字环路载波(DLC)管理的与协议无关的管理信息模型(SDH——网络观点的DLC需求和管理实体)。 该模型用于NML和EML的接口。
3.4 WP4/4
WP4/4的研究主题是电信管理基础设施能力,包括3个问题:Q17/4——开放分布式管理基础设施;Q18/4——在F, Q, X接口支持OAM的协议;Q19/4——与交换和通用支持业务有关的管理应用信息模型。会议由WP4/4的主席,来自美国SBC公司的Lakshmi Raman女士主持,有11个国家的30位代表参加了该会议。WP4/4批准3个建议提交AAP通过:
X.744.1——基于CORBA的TMN软件管理服务
Q.822增补1——基于GDMO的通用传输网的性能管理对象定义
Q.822.1增补1——基于IDL的通用传输网的性能管理对象定义
WP4/4会议上值得关注的有:
(1)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在TMN中的应用
ITU-T目前正在研究和讨论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在TMN中的应用以及SNMP的底层实现技术。由于目前IP网发展迅猛,而且电信网和IP网的融合也是一种趋势,SNMP如何与现有TMN结合使用值得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提交的“一种基于TCP的SNMP建议及在TMN的应用”的文稿可以作为ITU-T研究SNMP技术的一个参考,特别是在以后确定SNMP的协议栈时有参考价值。
(2)安全管理
ITU-T开始从事网管的安全需求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安全管理一直是ITU-T的SG4的薄弱环节,中国网络管理中安全方面的研究也不多;而随着网络的融合和多运营商之间交互的增多,安全管理将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在关注ITU-T这方面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3)X.744.1
本课题研究:襄阳市教育管理学会2011立项课题 课题承担单位名称: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埠口中心小学 课题负责人姓名:罗婷婷
冯万兵 杨建锋
课题组成员名单:黄兆华 宋汉华
罗俊英 王勇 郭淑平杨喜清 王和平
马小燕 韩燕华 王静 罗艳群 罗婷婷 冯万兵 陈伟
学校校园环境管理与文化建设即所谓学校的“硬件”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硬件和建设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校园环境管理和文化建设就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园环境管理及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校精神氛围,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是良好校园环境管理与文化建设的创建者和营造者。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校园环境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从广义上说,是指学校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全体师生的共识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等。从狭义上说,是把校园文化理解为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或者直接称之为非课堂文化,是指舆论风气、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社会活动、校风校纪、人际关系等。埠口中心小学自建校以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舍的扩建,对学校校园环境进行了持续建设、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校园文化。我校现有学生1000多人,我校的校园规划、布局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很好的起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我校进一步强化校园环境管理与文化建设,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人品奠定基础。如何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而紧迫、崭新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二、课题的假设。
本课题试图运用校园环境管理及文化建设二者统一实施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作指导,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诸要素的整合,把学生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实验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对学校环境管理及文化进行设计和建设,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发挥校园环境管理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和教师健康、全面、和谐和富有个性的发展,推进学校和谐和持续发展。
四、课题研究成果介绍:
1、学校环境管理与文化建设制度的制定。
学校环境管理与文化建设制度是学校管理的标尺,又是师生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在学校内务管理上,我们追求精细化管理,在管理中本着发现人培养人的主旨,引导我们全体成员共同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特色化管理制度、明确的岗位职责,从而有效的指引着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行动。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我们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为纲,编印《埠口小学环境管理与文化建设指南》,以指南中的细则来要求自己,努力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师生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提高执行常规工作的规范性和创造性发展的主动性,使师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学校硬件物质文化的建设。
我校位于新野与襄州接壤的唐河畔,山水环绕,具有较好的育人环境。我们紧紧依靠镇
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于2005年在程河镇“双改”工程的落实下,投资180多万新建一栋四层教学楼,2010年又争取到镇中心学校“三改一加强”工程,改水、改厨,投资40余万元拆除旧食堂,并经多方协商,新建一栋食堂,新建一深水井,彻底解决1200多师生用水、就餐问题,2012年又多方筹集资金修建带有篮球场、排球场,多媒体电教室、学生电脑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队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基础设施设备齐全。
3、学校环境管理与文化建设二者统一。
学校要环境优雅,充满书香,在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在师生的共同参与建设下,充分依托地方特色,使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雅,一行散发着清雅桂花香的绿伞,校区一分为二:右边是错落有致的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左边是绿草如茵的标准化操场,校园里的每一栋楼、每一条走廊、每一个宣传栏、每一扇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育人文化,深深的熏陶着每一个埠口小学生。通过多年的积淀,我们形成了以 “尚德、迪智、励志、发展”为校训,“团结和谐、勤奋超越”为校风的人文校园精神,引领着埠小教师“敬业爱生、博学善教”,激励着埠小学子“乐学创新、自主合作”,我们学校醒目处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每个班级班牌中那情真意切的班主任寄语、铿锵有力的班级格言、极具班级特色的班级简介,每个办公室的工作理念,每个教师的座右铭都告诉着大家,最美一直是我们求学上进的姿态!
4、加强学校校本研修,打造儒雅的教师队伍。
我校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调动教师研究的热情,开展校本培训,以达到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一系列的校本研修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为每一位成员发放了《论语》、《给教师的100个建议》、《教师科研有问必答》、《幸福教育论》、《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做最好的自己》、《细节决定成败》、《在学校教育中学作研究》、《做幸福的老师》、《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发现你的心灵》等教育理论专著,并定期组织学习体会的交流。我们要求中青年教师将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提出教师快速成长的“六个一”计划:一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读书心得、每一学期写一篇论文、每周写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每期上一堂教研公开课、每周进一次阅览室。我们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打造一支求实致远,质朴高雅,诗情激情兼备,德正气华俱全的儒雅教师队伍。
5、富有个性的教室文化建设。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整洁、雅致的教室文化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每间教室外面都张贴着同学们自己的质朴的话语,激励、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向他们看齐;班级展示牌向人们展示了班级名称、班级心语、班级全家福等;中国功夫中国字展示出师生书法艺术的底蕴;班级文化园地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教室内鲜艳的国旗、醒目的学风,提醒学生心中时刻装着祖国、装着学校,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图书角”、“班训”、“荣誉台”、“特色目标体系”、“争优栏”等小天地,给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大环境。班级植物、动物角内,漂亮的鲜花、精美的盆景、可爱的小鱼小虾……体现了师生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每个教室门牌上的班级口号,道出了全班师生的心声,如:勤学好问,刻苦善思、超越自我,超越梦想等,句句含哲理,字字寓智慧,条条激励人。
6、以班队活动特色化建设为途径,构建人文校园
(1)形成特色: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面向社会,家长兄弟学校观摩;定期举行,形成特色;学生参与设计、展示,综合能力得到提高。(2)主要形式:①少先大队定期全校性特色节日。②中队主题特色活动:各班师生共同设计班牌;各班围绕主题开展班队活动(每月2次)。每个人都在这些和谐的情境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7、学校、教师、学生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中的各种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学校现在拥有一支高
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敬业爱生、博学善教,每一个人都是我校的一张生动的名片。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女教师 39人,男教师29人,40岁以下教师 20人;教师平均年龄34岁,20个中级教师,5个一级教师,1个员级教师;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学历提高率81%,其中本科占80 %;教师参加岗培合格率100%;教师普通话合格率100%,其中二甲4人;教师信息技术合格率100%,其中信息技术22人;学校现有市级骨干教师12人,区级名师 1 人,镇骨干教师 28人,两年多来学生获国家省市级奖励289人次。埠口小学的每一个教师时刻都在努力着,朝着我们的目标幸福地成长。
总之,回顾我校课题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是埠小成长的历程,更是埠小自我的超越。我们深信在各级领导的倾情关怀下,本课题成果将成为我们今天工作的起点、前进的动力,今后我们全体师生将更加团结一心,不骄不躁,推广、应用、创新教育科研成果,努力再攀新高峰!
(执笔: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埠口中心小学课题研究组
文字内容: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执行时间、项目成员、指导教师、项目简介(200字以内)、创新点(100字以内)、取得成果、心得体会(50字以内)。字体大小详见模板,内容严格控制在1-2页内。
相关图片:每个项目提供至少2张图片,图片可为成果设计图、实物照片、团队合影、学生实验操作照片等,其中团队合影至少1张,图片要加图片说明。
示例模版如下: 项目编号:2013022 项目名称:城市路边垃圾筒自动换袋机械手 执行时间: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
项目成员:鲍 岩、杜长江、金渤昕(XX学院)指导教师:梁延德(教授)项目简介:
针对城市路边垃圾筒的垃圾收集和更换垃圾袋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条件差,不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可以人工辅助的自动换袋机械手。
此机械手具有抓袋、提袋、束袋、封口和放入新袋功。所有的功能均以机械结构和机械传动方式实现,无需电源,重量轻,操作维护方便。此机械手以人力操作,远距离作业,可以安装在垃圾转运车上,也可以装配成为独立小车。创新点:
1、机械省力结构,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2、不接触垃圾袋进行作业,改善作业条件。
3、一套机械装置完成多种动作,且结构简单,操作、维护方便。取得成果:
1、获第七届河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
2、入选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我最喜欢的项目”之十大大学生创新成果。心得体会:
发挥团队力量,积极投身科研创新,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一、成果名称《榆中一中学生理想观调查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
当前正值21世纪初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注意社会事业推向新平台的关键时期。现在正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到21世纪中期将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中学生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我们将通过本次对我校同学理想观的现状调查,把握同学们的理想信念的总体趋向。
三、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通过调查唤醒同学们的理想人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激励同学们为理想、为未来努力奋斗。
意义:加强对同学们的理想信念的教育,提高同学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增加学习动力。
四、预期成果
初步对我校部分同学进行关于理想的调查,一方面了解同学们对理想观方面的态度及认识,另一方面提高我们兴趣小组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团结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五、取得成果
这是我们组应学校教学要求,自我组织的第二次实
中国农村土地林地流转包括国家征用、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本课题仅就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研究,而不涉及国家征用、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流转。
本报告所研究的民族地区,按通常理解是指云南全省16个市州中的8个民族自治州、129县中的29个民族自治县,到2008年底的150个民族乡和18个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
一、民族地区农户反映的土地林地流转的若干特点
我们选取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20个县内的56个村、530户农户,就农户眼中的土地林地流转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30份,收回问卷53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79份,占问卷总数的90.38%。问卷调查的新发现有以下几点:
(一)出租是土地林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样本农户以出租方式流转土地林地的占流转总面积的53.07%;转包占35.63%;转让占5.32%;股份合作3.09%;反租倒包等其他方式1.76%;互换1.12%。
(二)私下自行流转占大头。在进行土地林地流转手续办理时,在村里自己私下里自行流转占总样本农户的45.72%;到村委会所在地由村干部帮助制定书面协议,双方同意之后并签字占到了36.74%;到乡镇及县里去办理土地林地流转手续的情况也还是有,只是占很少的比例(5.85%)。
(三)有一部分农户是非自愿流转。
样本村调研户在进行土地林地流转时,有70.35%的农户是自己主动去联系土地林地流转转入方的;有20.67%的农户是在乡村干部动员下进行流转的;跟着别人家决策来流转占到了17.12%;还有的是因为要建设种植基地或养殖场等而需要农户进行土地林地的流转,这部分数量不多,479户农户中只有43户,占8.98%。
(四)仍有少数农户签订的是口头协议。在所调查的479户有效农户中,土地林地流转过程中签订口头协议的有126户,占有效样本数的26.30%;签订了书面协议的有362户,占总样本数的75.57%,其中由农户自己拟定的书面协议有172户,占到了签订书面协议户数的47.51%。
(五)有少部分流转后改变土地用途。
关于土地流转后的用途,有22.96%农户认为是与过去一样的,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占41.75%;种植粮食作物占20.05%;有9.19%的土地林地流转后是用于非农业的。
(六)有相当比例认为流转后收益减少。
农户自我感觉土地林地流转后收益,有20.25%的农户认为流转金与自身的收入是持平的;有10.23%的农户认为土地林地流转金相比自身收入来说,增加得较多;另外30.48%的农户认为有略微的增加;有40.29%的农户认为土地林地流转金与自身收入来讲有所减少,其中20.25%的农户认为减少的较多。
(七)少数农户表示流转金还没有到手或者到手的是一张欠条。
土地林地流转后农户收到流转金的情况,有66.18%的农户表示流转金已经到手;有31.94%的农户只收到了一部分的流转金,这种情况有的是因为村集体扣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村里的公共资金,有的是因为流转年限的问题,受让方先交付部分流转金,待几年后再交剩下的部分。还有极少数农户(1.88%)表示流转金还没有到手或者到手的是一张欠条。
(八)农户土地流转后到受让企业打工的较少。
农户土地林地流转后,有58.25%的人到家乡以外的地方打工,其中到城里打工占30.69%;有20.25%的农户去了别处打工;到受让企业打工的比较少,只占到7.31%。少数部分农户在土地林地流转后就不再从事任何工作,主要是年纪偏大,无力耕种。
(九)流转年限以5—10年为多。已有的流转年限,5年以下的占22.77%;5-10年的占31.73%;10-30年的占12.73%;30-50年的占10.86%;50年以上的占11.06%;按第二轮承包期的占7.31%。
(十)中介服务十分薄弱。
样本村土地林地流转的中介服务到位率不高。其中获得信息发布、交易办理以及法律服务的都在10%以下,这说明样本村所在点的中介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很少;评估和公正这两种服务所占的比例是10.86%和14.61%,也都在15%以下。样本村中介服务做的比较好的是介绍,占了样本村中介服务的39.87%。
二、研究中发现的带有共性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对农村土地林地流转的研究越来越多,广泛涉及流转的现状、成因、后果、农民意愿、问题、对策等,有许多发现,例如流转不规范、违背农户意愿、政府服务不到位、市场体系有待建立、纠纷有待调解、耕地流转后非农化等。而专题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情况、特点的相对较少。
我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情况,就与全省的共性比较,有以下新的发现。
(一)就实现规模经营的目的来看,有的产业不流转土地林地也可实现。
国内在讨论土地林地流转的初衷时,一致把规模经营作为第一目的。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云南省有的产业并没有进行土地林地流转,仍然坚持农户一家一户的经营,也实现了规模经营。我们举出的案例有二:一是是云南省蔗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第二大产糖省,云南省常年甘蔗种植面积450万亩,平均亩单产4.3吨,蔗糖产量200万吨以上,工农业产值突破120亿元。其中带动种植甘蔗的农户600万,全部是家庭经营,总体看实现了规模经营;二是云南省核桃种植主要采取农户家庭经营模式,而且达到了超大规模经营。2009年,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达240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近600万亩,年产量达30多万吨,产值超73.9亿元,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一。这两个案例至少可以说明,理论界普遍认可的农地零碎说、小规模不经济说、小农户难以采用先进技术说、小农户难以规避风险说,在这两个案例中是不适用的,需要进行新的理论概括。
(二)总体上看全省流转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尚不具备大规模流转的条件。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特别是民族地区土地林地流转在规模和层次上,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不具备大规模流转的条件。2009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1.5亿亩,超过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2%。另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为:上海60%,浙江28.7%,江苏19.2%,黑龙江18.1%,重庆17.8%。而云南省2009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00万亩,仅占承包耕地面积的7.8%。其中民族地区由于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我们估算土地流转占农户总承包面积的5%左右。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农业生产条件好、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流转的多,相反的地区少;农户间转包的多,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少;流转给一般农户的多,流转给专业大户和企业的少;流转短期行为多,长期
流转少。
云南省民族地区之所以尚不具备大规模流转的条件,主要是信息建设、市场体系建设、法治体系建设“三滞后”,难以保障农户流转过程以及流转后的利益。
(三)基层政府直接介入农地林地流转而导致屡屡侵犯农民利益。本来,基层政府在农村土地林地流转中的职责,是搞好服务与监督,但是实践中不少基层官员热衷于直接介入农地林地流转,其结果是导致屡屡侵犯农民利益。基层政府直接介入农地林地流转,最常见的是强行“越位”代庖流转,侵犯了农民自主决策权。所谓强行流转,是指违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所谓统一规划、规模化经营的幌子下,不征求农民同意,不顾农民意愿,利用行政权利和手段,流转自己辖区的农户土地。
(四)流转土地用途及模式多样化,经济作物成为首选。
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流转从农户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发展;土地流转的对象由本村、本乡、本县内流转逐步向村外、乡外、县外流转;经营内容也由种粮为主逐步转向蔬菜、花卉、水果、核桃、茶叶、甘蔗、烤烟和养殖等高效益农业为主发展。流转带动模式主要是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能人大户三类。调查显示,流转土地流入公司面积占13%,流入合作社及农户的面积占85%。红河州蒙自县土地流转后的产业:石榴产业1798.3亩,占流转耕面积的12%;蔬菜产业2929亩,占19%;葡萄产业833亩,占6%;烤烟产业1871亩,占12%;甘蔗产业365亩,占2%;其它产业1749.8亩,占12%;而粮食产业5518.7亩,占37%。
(五)流转价格上涨较快,并逐步形成出社会平均价格
近几年来,云南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一般都以每5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农地林地的增值得到体现。总体来看,毗邻城市、经济发达、区位较好的地区流转价格高。据调查,昆明市郊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经营流转价格一般为每亩每年1000-1500元,每5年递增10%。烟草公司在楚雄州禄丰县西河村委会建立的烤烟育苗基地,农户以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147亩,以每平方米1.6元的租金价格,创出了该州土地流转的最高价格。而地点偏僻、区位较差的地区流转价格较低,只有区位较好地区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楚雄州武定县农民通过流转土地,一般每亩每年可以得到200-12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最低的是德宏州盈江县平原镇的隆中村,转包的土地林地平均为23元/亩。
(六)工商资本下乡租地开发优势农产品逐年增多,情况复杂。
云南省有一批城市工商企业下乡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加工原材料,并不瞄准农户土地林地,不转包、不租赁、不吸收农户土地入股,一般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即公司给农户签订收购订单,并帮助当地连片规划、供应良种、培训技术、提供信息、统一病虫害防治、特别是担保贷款,在一个小区域内实现了规模经营。例如,香蕉作为西双版纳的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年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0.8万多亩,产量13万多吨,产值2.5亿元。在10.8万亩总面积中,农民种植面积1万多亩,其余均为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化种植。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工商企业下乡,眼里瞄准的是农户土地林地,以低于市场价租赁农户承包土地林地,开发优质农产品。相对于农户自己耕种来看,这些城市工商企业一般都实力雄厚,有较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因而普遍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总产量增加,农产品特别是优质农产品的社会供给增加,并且获得了期望的利润。
另有一些城市资本下乡的目的,并不是开发农产品,而是资本运作,即寄希望今后土地林地增值后赚上一把。调查中发现曾有一家企业已在农村租地上万亩,目的是准备今后提高
价格后再转手租给其他企业或大户。这种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本运作。
(七)股份合作是学者们推崇的形式,但实践中发展不快。所谓股份合作,是指土地承包者或拥有农地永久性支配权的合作经济组织,将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以折股形式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经济行为。这种形式可使土地的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分离,并通过农户对土地价值形态的占有(主要通过以股权方式参与土地的收益分配来实现),逐渐淡化农户对土地实物形态的占有,使得土地便于集中,以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实践中并不受欢迎,发展不快。云南省2007年承包土地流转面积中,股份合作占2.09%;大理州2010年第二季度股份合作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0.1%。
(八)乡村组织“反租倒包”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同全国一样,云南民族地区乃至全省不少地方兴起了一股“反租倒包”的热潮,有的甚至把它当作经验来推广。其实,“反租倒包”是一种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最大问题是违反农户意愿,带有强制性,往往使农户承包土地流转收益受损。而且,“反租倒包”为村干部中饱私囊提供了机会。这种流转方式涉及两份合同,即发包方与农户之间反租合同,发包方与第三人的承包合同。由于两份合同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差额,发包方有可能借此中饱私囊、侵犯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
鉴于云南省内特别是民族地区“反租倒包”的面比较大,参与企业比较多,涉及各方利益比较复杂,处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充分地调查研究,采取稳妥的措施。
(九)村集体分享农户土地林地流转收益,是一种违规行为。我国的政策与法律明确禁止村集体分享农户土地林地流转收益的。但在实际中,绝大多数村集体组织的干部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而是以集体享有承包地的所有权为名,凭借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和行政权力,侵犯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利益。如果同意了村集体分享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收益,将引起农户不满,弄不好导致社会不稳。因此,这一现象应该予以纠正。
(十)现行法律条文存在不健全不完善
现行法律条文尚不健全不完善,实践中往往造成无法可依。即使是《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内容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各种流转主体应当履行的程序性要求,缺乏详细的规定。
三、相关的理论与政策论证
土地林地产权特别是农户承包权流转,涉及到许多绕不开的理论问题。我们的这项研究虽说是应用研究,但在研究中也碰到一些理论问题,现摘其要把我们的观点介绍如下。
(一)尊重100%的农户认为承包土地就是自家的意愿
对于农村土地林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弊端,我国学者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是:依据法律实践,“农民集体”不是法律上的“组织”,而是一个抽象的、没有法律人格意义的集合,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行为主体。这种没有具体组织形态和法律人格化的“农民集体”,根本无法享受和维护土地所有者的权利。为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农地归农即私有化、归国
即国有化、继续集体化和农户“共有股份化”等主张,至今争论不已,但是却很少有农民们意见的表达。为此,我们通过访谈和问卷,发现100%的农户认为承包土地就是自家的。
实践中,农户承包使用权越来越多、越来越实在,也能流转,而集体所有权则越来越少、越来越淡化。对此,理论解释有张五常说的“只要有使用权、转让权和收入权,所有权属于谁并不重要。”李昌金则明确提出“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党国英依据法律上的所有权和经济意义上的所有权可以不一致的世界先例,主张做虚集体“共同共有”,做实农户承包权。看来,这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土地承包长久不变的改革思路在大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据陈锡文解读,就是要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我们认为,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这在实际上也就包含了所有权。这反映了我们在多次农村调查时均发现的农户都把自家承包土地林地的产权视作自家的要求。
(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是土地林地流转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以“两权分离”理论,战胜了集体所有土地只能集体经营、不能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极左观点,为农村家庭经营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在所有权、承包权“两权分离”的基础上,论证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可以成为土地林地流转的理论基础。“三权分离”后的状况如下:所有权者依法监督承包权者和经营权者使用土地林地,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服务;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含宅基地)用益物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由承包农户永久持有,法律给予保障,不允许所有权者、农村基层组织、企业、大户、基层政府侵占;经营权是由承包权派生出来的权利,而不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承包农户按承包权向流转受让者收取转让金,任何组织不得分享、占有或剥夺;拥有经营权的承租者享有土地的使用、收益、转让、抵押权。
(三)集体土地国有化有多弊而无一利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农民以及农村干部都反对将土地收归国有。那么,有的学者拿国有化说事会产生哪些后果呢?一是从政治上看,农民土地国有化将使中央政府“长期稳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诺变成一纸空文,从而失去民心,政治风险太大。二是从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农民土地国有化的操作成本费用太高,国家、政府和农民都将负担不起。三是从实证分析上看,有的学者之所以提出农民土地国有化的主张,内心深处的理论依据,据说是“分散小农户家庭经营不利于规模经营”,“分散小农户家庭经营不利于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这些论据,只存在于指责者的虚幻头脑里,现实中却是分散小农户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实现着成功对接。
(四)中国农村土地决不能再来一次平均分配 有的学者在农村发现一些“无地农户”,认为土地在农户中占有已经极不均衡,不利于农村和农业发展,也会使“无地农民”陷入非常贫困之中,还会使社区共同体功能丧失,将来一定会导致社会冲突。我们的研究表明,农村土地纠纷主要表现在基层政府与资本圈地,而农户之间的土地林地矛盾问题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央关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是从宏观考虑的,是正确的。而如果重新均分土地,不但经济成本太高,而且政治代价太大,将使一部分基层官员借调整土地谋私,从而更加恶化干群关系,搞不好会危及执政的合法性。
(五)集体土地林地的物权性质
我国长期来将集体土地林地的权属性质在立法、司法实践中视作债权,不承认其物权性质,由此引发出法律保障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深入发展,土地物权被逐步承认,但是林地却以特殊而不被承认物权。我们回顾历史发现,1950年代初期以前都是处于物权,1950年代中期高级合作社化后变成了虚权,改革开放后演变成债券。在这一过程中,极左理论观点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其对农民积极性的负激励、破坏生产力的严重后果则是大家都看到并承认的。摈弃在集体土地林地权属上的极左观点,恢复其物权的本来面目,是广大农民和司法实践的客观要求。
本来,物权和债权都属于财产权,学者们为了拨乱返正,就不能不普及法律常识,特别强调物权与债权的区别,强调物权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债权是权利主体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请求相对人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权能仅有请求权和受领权。学者们的目的达到了,农户土地林地承包权被作为用益物权写进了物权法,为保护农户土地林地承包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六)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我国农民贷款难这是大家都承认的,问题是如何破解。我国担保法规定,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使用权是不能抵押的。为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生不良贷款后,如何将抵押物变现,偿还银行贷款的问题,成都市的试点有突破:规定一旦出现违约,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由成都市设立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按基准价格收购。这被称为“政府兜底”。我们为成都试点而欢呼,但对政府兜底有保留意见:一在于政府没有那么多的金钱,而且即使政府有了可观的、一定量的钱,但是政府用钱的科目还很多,真正能够用于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兜底”的钱也一定不会很多。二在于政府以有限的金钱来“兜底”,就必然出现有的土地抵押贷款农户还不起款时获得了“兜底”,而另一些农户却不能获得了“兜底”,从而产生新的不公平。三在于政府以有限的金钱来“兜底”,实施中有可能变成稀缺资源,而稀缺资源主要又由政府机关的官员来分配,其中的猫腻、腐败也就不可避免了,也就成为一个新的政府机关官员们腐败温床了。
其实,在我们看来,有效的“兜底”应该交给社会,由企业和实力雄厚的个人来做,而地方政府只是制定并执行鼓励政策,例如允许收取担保费、税收优惠等。
(七)流转后的农民出路
支持土地林地流转者认为,农民把土地林地流转出去,使受让者获得规模经营,自己既可以获得土地租金收益,同时可以为这些经营大户或者工商企业打工,再获得一份工资,因此是比较美好的事情。但是有的社会学家、决策层则考虑,相当部分农业劳动力改变了自身的业主地位成为雇工,或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承包土地外出打工等。这将引发的社会矛盾可能远远大于效率提高带来的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产量增长。我们认为,农民土地林地流转出去后的出路,要相信农民自己可以做出理性选择,如果农民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有更高的收入,有更可靠的保障,他会自愿离开土地,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政府的职责在于农民进城后帮助其顺利变成市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卡、压、赶、罚”。
(八)警惕与防范土地林地流转风险
土地林地流转的风险,说到底是农业林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就目前的情况看,最大的风险是受让的大户、公司的经营风险,如果出现将不但使业主受损,而且使打工农民无工可打,“转让金收入和打工收入”的美好愿望落空。在此的对策,一应明确规定需要对规模化流转给业主、企业主(企业)的资信状况、农业经营能力进行审查;二应引入担保公司开展农地
流转风险担保;三也可要求业主(企业)交纳一定的履约保证金。
四、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差不多是所有学科调查都使用的方法。所谓问卷调查,是在对研究对象——区域社会、经济、生活或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的前提下,用表格式问卷的形式提出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让随机抽样的人填答,以大量获取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资料。由于被调查者是在保密情况下填写问卷调查表,个人的真实意愿及社区的真实情况往往不受影响地反映了出来。我们曾做过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的20个县内的56个村、530户农户问卷调查,也做过典型调研点农户问卷。当然,需要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参与式农村快速评估(PRA)技术
所谓“参与式农村快速评估(PRA)”技术,是在外来者(学者、志愿者或官员)的协助下,使当地人应用他们的知识,分析与他们自己生产生活有关的环境和条件,制定今后的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最终使当地人从中受益的一种理论、方法与实践活动。PRA常用工具主要有:关键信息人访谈、半结构访谈、社区村民会议、参与式制图、村社历史图系(大事记)、季节历、问题矩阵排序、性别分析等。我们在农村调研时,成功地把PRA方法与问卷调查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既发挥PRA与问卷调查各自的优势,又达到简便、快速、准确获得大量信息的方法。这一方法的要点是:调研组进村后,在召开的村民大会上讲解调研的宗旨与要求,在分几个小组进行问题诊断、主要问题矩阵分析、资源利用图绘制等基础上,由调研组成员分别邀请了3—4户农户在一起共同填写问卷表,让农户在填表中对重要内容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从而使每份问卷表的填写在时间上比单个农户填写节省了一半以上,而且填写的准确性大大增加。
(三)典型案例解剖分析
调研中,我们先后发现、解剖过多个典型案例,从而使研究结论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例如,我们针对资本下乡会不会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选择雀巢公司的案例。1989年,雀巢进入云南,选择在思茅地区建立咖啡种植基地,与当地政府、农民共同创造出“基地+农户”的成功发展模式。按照国际惯例,雀巢与当地政府签订的协议承诺:按照美国现货市场的价格收购咖啡,作为农民利益的保障,上不封顶,而下设最低收购价格;同时雀巢提供技术人员、种苗甚至免息农具贷款,并特别承诺不拥有土地,甚至不拥有固定资产。这也就是说,被选择为雀巢咖啡种植基地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没有任何变化:一没有被出卖即集中为公司所有,二没有被租赁给公司,三没有被村集体收回再分配。这也就是说,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没有出现人们忧虑、惊恐的被无偿或低价“圈地”。
(四)二手资料分析
所谓二手资料分析,是指特定的调查者按照原来的目的收集、整理乃至创作的各种现成的资料与文稿,又称次级资料,如年鉴、报告、文件、期刊、文集、数据库、报表等。它与实地调查法、观察法等收集原始资料的方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二手资料的来源途径有很多,比如进行统计数据查询、同行交换、网上下载、图书馆借阅等。
调查研究可能得到的二手数据是收集原始数据的先决条件。一般应从二手数据开始分析。二手数据当然不可能提供特定调研问题所需的全部答案,但二手数据在许多方面都是很
有用的。例如,二手数据可以帮助明确问题,更好地定义问题,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构造适当的设计方案(例如帮助确定关键变量,提供有关总体的一些信息),回答一些调查问答题,检验某些假设,等。调研者在使用二手数据时应当谨慎,因为二手数据有一定局限性和缺点,资料的相关性和准确性都不够,或者有些过时了。
我们使用二手数据之前,先对二手数据进行评价。一是分析改革开放一来,民族地区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关农地林地等流转的政策性文件,探询与其它地区的异同,并评估这些政策的效果;二是分析以云南省为主的西部地区农地林地等流转的成功经验和出现的重大问题,以供借鉴。
(五)提出新的政策建议
在充分研究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规定、西部民族地区已出台的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政策完善的建议。
五、本项研究的社会影响
作为一项应用研究,课题组坚持边研究边将成果报送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并予以发表,以让更多人分享课题组的发现与建议。
(一)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
课题总报告定稿后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省委书记秦光荣于2011年8月3日批示:“纪恒、垂柱同志阅研。”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2011年8月10日批示:“请林业厅陈玉侯厅长组织专门小组研究,并商省委农办领导。我省的林地流转需规范化,请林业厅作为集体林权改革的后续工作,列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抓起来。此件有参考价值。可考虑林业厅与省委政研室、政府研究室一起,搞出有关规定,适时开会做出部署。请垂柱同志作批示。”
副省长孔垂柱9月1日批示:“玉侯同志;请依纪恒同志要求抓好此项工作。” 早在2011年2月9日,副省长孔垂柱在课题组呈送的几篇有关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调研报告上批示:“请农业厅、政研室、研究室领导参阅。望结合中央精神和文中的相关内容及我省实际,有针对性地做些研究。”
(二)纸质媒体发表
本课题立项后发表5篇,具体如下:
求是杂志主办《红旗文稿》2011年第4期发表赵俊臣的《土地流转:工商资本下乡需规范》。
财政部财政科研所《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1年第6期发表赵俊臣、李晖的《农户承包土地林地流转的收益情况及相关研究观点评析》。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主办《国土资源导刊》2011年第3期发表赵俊臣的《政府不宜为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兜底”》;2011年第5期发表赵俊臣的《村集体不应分享农地流转收益》。
本课题立项前发表:
成都《经济学消息报》2010年4月30日(总第903期)发表赵俊臣的《云南咖啡发展“资本+农户”模式何以成功》。
农业部主办《农村工作通讯》2009年第3期发表赵俊臣的《资本下乡不能巧取豪夺农民土地》。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农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发表赵俊臣的《中国不能再来一次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2月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强农。惠农——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发表赵俊臣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国有化有多弊而无一利》。
(三)网络发布
1.赵俊臣:《农户承包土地林地可以流转的理论依据》:学说连线2010-10-23;辽宁经济信息网2010-10-2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0-10-28;中国乡村发现2010-10-29;爱思想2010-12-26;中国农经信息网2011-1-10;界首市农业委员会2011-1-10;
2.赵海兰:《完善农民承包土地流转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学说连线2010-12-23;中国智库2010年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0-12-23;中国改革网2010-12-25;爱思想2010-12-26;人民论坛网2010-12-26;中国改革论坛2010-12-26;新青年网2010-12-27;中国乡村发现2010-12-29;中国农地法律网2011-1-5;辽宁经济信息网2011-1-7;甘肃农经信息网2011-1-11;
3.张建平:《完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制问题研究》,中国智库2010年11月25日;学说连线2010-11-2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0-10-30;中国乡村发现2010-12-1;中国农经信息网2010-12-2;宜兴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2010-12-3;三农搜索网2010-12-3;
4.范丽:《云南农户家庭种植甘蔗是怎样实现规模经营的?》,中国智库 2010年9月30日;学说连线2010年10月10日;中国乡村发现2010-11-19;三农中国2010-11-20; 5.赵海兰:《小农户家庭经营是怎样实现规模经营的?》,中国智库2010年10月11日;学说连线2010年10月13日;
6.赵俊臣:《云南咖啡发展“资本+农户”模式何以成功》,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2010-4-8;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0-4-9;学说连线网2010-4-16;中国社会学网2010-4-27;大风网2010-4-28;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2010-6-3;中国社会学网2010-11-27;爱思想2010-12--26;
7.李晖: 《农户承包土地林地流转能够产生出什么样的收益?》,新青年文化网2011/1/5;学说联机2011-1-5;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1-6;中国改革论坛2011-1-6;辽宁经济信息网2011-1-7;爱思想2011-1-8;当代文化研究网2011-1-10;大龙网2011-1-10;中国乡村发现2011-2-28;
8.赵俊臣:《如何正确认识并规范工商资本下乡?》,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1-20;学说联机2011-1-20; 中国乡村发现网2011-1-21;中国智库2011-1-21;三农搜索网2011-1-21;国公网2011-1-21;中国农村研究网2011-1-22;新青年文化网2011-1-22;帮看网2011-1-22;烟草客2011-1-22;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2011-1-22;爱思想2011-1-24;中国改革论坛2011-1-2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1-25;中国社会学网 2011年02月22日;三农直通车2011年02月22日;国研网2011年02月23;农村土地流转网2011-2-25;联村村2011-2-25;中国土地流转网2011-2-26;新华网2011年02月28日;光明网2011年02月28日;中国日报2011年03月1日;中国经济网2011年03月1日; 9.赵俊臣:《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的破冰之旅——成都试点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有感》,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2-14;中国智库2011-2-1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2-15;学说联机2011-2-15;中国改革论坛2011-2-15;中国农村研究网2011-2-25;爱思想2011-2-26;辽宁经济信息网2011-2-22;
10.赵俊臣:《政府不宜为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兜底”——成都试点土地承包权抵押
贷款有感之二》,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2-18;中国智库2011-2-18;中国改革论坛2011-2-19;学说连线2011-2-2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2-22;中国农村研究网2011-2-25;爱思想2011-2-26;爱思想2011-2-26;中国三农研究中心2011-3-5;
11.赵俊臣:《县乡政府在农地林地流转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3-14;辽宁经济信息网2011-3-1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3-15;学说连线2011-3-15;中国智库2011-3-15;中国乡村发现2011-3-15;农民中国2011-1-15;中国社会科学网2011-3-16;大龙网2011-3-16;中国改革网2011-3-16;中国疑难问题研究中心2011-1-17;爱思想2011-3-25;中国政府创新网2011-3-25;
12.赵俊臣:《村集体为何不能分享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收益?》,中国智库2011-3-31;学说连线2011-4-2;爱思想2011-4-2;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4-3;三农中国2011-4-3;村民自治2011-4-4;辽宁经济信息网2011-4-6;共识网2011-4-7;中国农村研究网2011-4-7;中国乡村发现2011-4-8;人大经济论坛2011-4-8;三农中国2011-4-9;三农搜索网2011-4-9;三农搜索网2011-4-11;中国三农研究中心2011-4-12; 13.赵俊臣、赵海兰:《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是怎样看待土地林地流转的?》,中国智库2011-5-1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5-11;学说连线2011-5-13; 14.李晖:晋宁县双河彝族乡土地林地流转收益情况调研报告,中国智库2011-6-1; 15.赵俊臣、赵海兰:《农村“反租倒包”现象研究》(正确认识、依法制止“反租倒包”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6-26;爱思想2011-6-26;学说连线2011-6-27;中国改革论坛2011-6-27;共识网2011-6-27;九爱传承网2011-6-27;中国乡村发现2011-6-2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6-28;三农中国/村治研究2011-6-28;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2011-7-1;三农中国/幸村建设2011-7-2;中国三农研究中心2011-7-3;
16.赵俊臣《云南省民族地区土地林地流转研究报告》,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8-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8-3;共识网2011-8-3;中国改革论坛2011-8-3;中国智库2011-8-3;三农直通车2011-8-4;中国社会学网2011-8-9;新青年文化网2011-8-9;爱思想2011-8-9;久爱传承网2011-8-10;学说连线2011-8-31.
(发展研究院
【民办小学办学成果简介】推荐阅读:
民办学校办学申请报告范文07-15
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06-22
无锡民办小学招生指南06-22
小学校长研修成果11-11
星村小学特色办学汇报材料06-01
苇町中心小学办学章程07-17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论文10-15
小学办学特色汇报材料12-11
海林市小学校本研修成果07-03
石桥小学办学基本标准自查总结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