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精选8篇)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篇1

一、提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新版《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二、提倡采用重在语言运用的多种教学模式

新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之外的其它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三、明确音标教学的基础地位

新版《课程标准》在五级知识目标里,将原来的“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改为“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这一修订明确了音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定位,使课改以来一直困扰教师的“初中英语到底要不要教音标”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音标教学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有极大帮助。

四、语法教学内容有所调整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现状

一、引言

中国教育技术专家委员共同组织研究并制定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 》于2012 年5 月正式对外发布。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出台给各地区各学校教师提供了编写教案的基础, 但除部分主观原因外, 学校的实际教学与新课标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对部分中学进行调查研究, 在新课标的解读时以此为案例进行分析, 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中学实践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来调查和收集相关数据。根据调研课题的性质, 此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形式为结构性问卷, 对调查的统计结果进行量化处理以用于分析讨论, 在统计结果分析时采用比较研究和内容分析方法。

二、《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 版) 》初中部分解读

新课标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 将初中部分的“课程内容描述”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 基础模块在结构上分为“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与加工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1], 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是持续学习的先决技能。其基础性不单单局限于计算机学科知识, 更在于提倡和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新内容, 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等方面[2]。新课标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调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培养信息技术的兴趣。例如:基础模块专题一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部分软硬件的构成、基础硬件的基本作用和计算机的连接方法;能够安装和卸载计算机软件, 具备分辨商业软件、共享软件和开源软件的异同点的能力等。

二是注重技术与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尝试使用具体工具解决生活问题。各单元的内容不限制为具体软件的操作使用, 目的在于加大软件之间的互通性。针对方法性和可迁移性的内容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3]。例如:文本单元对初中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对文本进行简单编辑, 还要求学生学习文字编辑中具有辅助意义的操作, 要求与信息技术实际应用密切结合起来。

三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和传递信息,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让学生学会借助邮件等实时通讯工具获取和传播信息;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中获取信息, 发表观点,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改微博、QQ空间的主题和风格等。

四是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声音和动画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对声音和图片进行采集和处理, 能够在作品中呈现多媒体信息, 设计制作自己的个人作品。

五是具备甄别信息的能力, 能够积极主动地抵制不良信息。要求学生能够遵守上网的礼仪和规范, 在网络信息的世界里具有自我保护意识, 掌握鉴别和评价信息能力。

初中基础模块与小学阶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着重让学生主动观察、尝试、操作、体验和掌握各项知识并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 其内容的设置和要求达到的水平是彼此承接、倚重不一, 逐级提高、螺旋上升的[4]。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芜湖市部分中学是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络的开发基地、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 芜湖市区信息技术教学在安徽省内比较具有代表性, 因此, 笔者就芜湖市部分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笔录要点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如下。

1.信息课程的学习内容

根据问卷统计可知, 初中阶段学习的软件数量和难度逐级增加, 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方面尤为凸显, 整个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软件共13 个。

2.教师的上课方式及考核形式

芜湖市大部分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微机房进行, 66%的学生表示教师倾向于边操作边讲解后让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方式, 教师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只占9%。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依然是最常用的教学形式。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的期末成绩考核常规形式基本为笔试和上机操作, 部分学期只进行笔试。

3.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遇到的困难

进一步对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 结果如图1 所示。这说明尽管信息技术被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校信息技术课时设置依旧严重不足,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操作时间过少, 这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大阻碍。

4.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

在信息化社会, 人们越来越重视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教育。如表1 所示, 没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 与学习成绩无关, 充分表明学生在思想上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5.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 (师资力量)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师资培训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无法避免的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仅28%的学生对学校机房的基础设施表示满意, 57%学生认为学校硬件资源落后, 设备陈旧老化, 在学习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从教师的访谈中也发现, 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专项教育经费, 但这些经费主要用于购置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改造方面, 在软件、师资培训等相关的建设投资几乎为零。

四、现状与课标的差距及教学改进措施

11.实实际际教教学现状与课标的差距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 中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软件十分丰富, 便于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对各种软件的学习, 学生基本能进行相应的操作, 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了便利。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 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本次调查实践结果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之处。

22.教学改进措施建议

增加实际操作教学的比例, 教师应该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内容教授, 课堂教学以精讲多练为主, 尽可能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操作练习。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实现自己的创意, 在任务中完成知识的巩固,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实现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信息技术不应该简单解释为一种关于计算机的技术, 而是一种人类与客观事物交流的更加智能化和现代化的工具, 计算机只是其中的媒介, 课本只是教授信息技术的工具,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以致用才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同时, 考核的形式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作品中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而不是牢记操作步骤为考试服务。

学校应该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 教师队伍也应该加快信息资源的扩充和网络化教育的普及, 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加强信息发布的监督力度。笔者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如何去鉴别和分类信息才是教育的重要目的, 如此学生才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去抵制不良信息。

五、结束语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立足于我国当前义务教育教学的实际, 既能给教师指明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引向, 又为教师留有个性化发挥的空间[6]。课程标准也对年轻一代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将信息化发展的相关要求与理念真正地体现在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肖友荣.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02) :32-34.

[2]崔英玉.中韩两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情况的比较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9-10.

[3]程志.陈晓辉.浅议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及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7) :89-95.

[4]刘一颍.刘培玉.吕洪宾.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3) :10-15.

[5]芜湖第二十七中[D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5956424.htm.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与渗透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15-01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在教学任务中,规定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英语文化内涵,理解跨文化因素,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能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小学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缺失

1.1 顾此失彼,忽略教育的整体意义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语言本身的教学上,却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学生在进行英语的阅读时,也往往是逐字逐句的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中文进行注释,但是对文章的整体含义却还是无法有效的掌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语言和文化的讲解,而是如何将文化意识渗透到教学互动中,使文化和语言融合为一体。

1.2 机械的讲解不利于整体的把握

文化渗透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行为规范,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文化意识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意识的差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只是通过英语的表象对其含义进行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这也是我国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英语交际的主要原因。当我们用习惯性的中国文化的思维去理解英语文化,会出现用词不当,影响沟通。有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机械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一遍一遍的阅读课文,每次阅读都设定不同的侧重点,这样则违背了整体性的规律,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1.3 人为对文章进行分割,只选择考试重点进行教学

有的英语教师往往从强调语言符号这一方面的学习,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有的学生也认为英语的学习就是简单的背课文、记生词,实际上这种思想是人为的将英语的学习进行了分割,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按照教学大纲划定教学重点,却忽略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2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渗透

2.1 积极营造英语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为学生创造英语的学习氛围,通过对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以及传统风俗等多方面内容的展现,是学生了解到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文化意识。

2.2 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

教材的编排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年龄段和学习的特征,因此,教材是十分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对于日常教学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尤其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材,更增添了多处与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内容,只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涵,便能够从中获得有利的素材,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渗透提供依据。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一方面,可以借助语言知识的传授来渗透国外的文化意识,比如在讲解衣物的单词时,则可以利用课件总结出国外不同国家的衣物名称,如:leather coat,leather shoes,boots,worn by Canadianin cold weather, kimono worn by Japanese women, leaveskirts by Africans,然后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衣着,如:shirt,skirt,dress,sweater等进行对比,既学到了语言知识,又了解了国外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渗透文化意识,主要指的是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文化意识进行渗透,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进行分级要求,适当的渗透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2.3 巧借节日文化渗透文化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外的商品在我国也随处可见,国外的节日在我国也十分受欢迎。除了我国的节日之外,国外的很多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在我國也十分受欢迎,而这些节日也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节日这个话题,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的风俗人情。如圣诞节,Christmas Day,教师可以用圣诞树、礼品盒等物品将教室进行装扮,学生一进入到教室就能够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在这种其恩中,教室可以将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等故事进行渗透,同时与我国的春节进行比较,让学生总结出其中的异同。每到节日,礼物则是必不可少的话题,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这是由于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

3 结语

语言的学习要以文化的渗透为背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小学英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于英语语言以及其语言文化的基础较差,想要不断的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必须要加强对语言文化的导入,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洪华英,蒋松来.试论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施璐嘉.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0(1).

[3]倪金萍.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J].教育界,2011(26).

[4]孙颖.刍议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融合与文化意识的渗透[J].当代教育论坛,2008(14).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篇4

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确实有必要把生物教学以及生命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及时的反映,做到与时俱进。我通过反复观看南师大汪忠教授的课程标准修订解读有以下一些个人的体会,现与大家交流。

一、倾听一线教师的建议

一些教师认为“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教学实例中制作小肠结构模型的方法不太科学,主要是皱襞的方向应该是横向的,而实例中纸的皱褶方向是纵向的。考虑到部分生物学教师的想法,因而修订时删除了“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这一实例。

二、修改后更符合实际

原“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的要求提得比较高,这意味着不仅要求学生能“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还要能从光学和成像原理的角度加以说明。这样的要求对高中学生比较适合。修订后改为“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显然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主题:对应于“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内容,原“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了解鸡的产卵、孵化过程”被删除,原因主要是养鸡场的防疫要求不允许该活动的开展。

三、为教材编写修订提供选择的空间

原“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原活动难度较大,涉及动物的饲养、观察和探究。新活动可以涉及动物饲养也可以不涉及动物饲养,将“探究”改为“观察”,难度也明显降低,给予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更大的自主选择的余地。

《标准》将原先分散在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改为“实例”,集中放在“附录1教学与评价实例”中(共计11个教学实例和2个评价实例),《新标准》没有要求将这些实例编入《生物》教材的实例,教材可以选用这些实例,也可以选用其中部分实例,甚至可以不选用所有实例。这些修订为教材编写修订提供选择的空间。

四、强调核心概念在教学中和生物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学习要接受很多知识,有些知识因为经常不用而随着时间逐渐遗忘,但有些知识很难被遗忘,那就是一些核心概念,如与光合作用,发酵,基因工程有关的知识。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概念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也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标准》增加“重要概念”有其积极意义。

(1)学好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关键,在教学中,事实性知识一般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即可获得,其学习的主要形式为记忆,检测时主要是复述;而概念性知识一般需要学生归纳推理,需要逻辑加工,需要学生去理解,检测评价时一般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应用。

(2)重要概念的内涵决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过去的教学大纲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表述主要采用“名词”或“术语”的方式,现在的课程标准则采用“描述”的方式。这样的表述无法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3)关注重要概念可以纠正教学误区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把某个概念等同于一个词或术语,进而把某个概念的教学等同于理解词义和识记词义的教学。例如,生态位、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但学生知道了某个名词术语绝不意味着理解了这个概念,如果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将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概念”的“替身”——名词或术语上而不是对概念的理解上,学生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记忆概念上,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去提出和解答有关真实世界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上。这就陷入了误区。

五、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实验区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中考不考《生物》的地区,《生物》课程难以受到重视。许多教师认为,《标准(实验稿)》非常重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忽略了知识目标的检测。这其实是误解。但在很多地方和学校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我们参加研修人员在初中教学生物的过程中是否很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呢?这次增加的,检测学生知识目标达成这个评价建议,应该切合实际的。

六、个人感觉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结束生物科目的学习,与高中生物的学习不能在时间方面做到衔接是一个问题。现在虽然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跟后续没有太大的矛盾,但是大部分初中学生毕业主要趋向是升学。初三年级没有生物科目的学习,与高一生物的学习不能在时间方面做到衔接出现矛盾。建议课标里增加初三上学期开设生物课。

部分地方生物学教学条件建设没有达到教育部标准。教学条件是教学的根本保障,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生物学课程目标的实现除了与课堂教学所需教学资源外,实验教学资源也不可忽缺。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要求制定相应的符合地区实验教学要求的基本装备要求,积极推动生物实验教学目标的切实达成。我觉得现在国库丰裕,政府完全有能力一步到位给每个义务教育学校配备实验教学要求的基本装备。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须及时督察通报配备情况。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篇5

2011年12月28日,经过三次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2012年秋季正式执行)。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有关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正版文件。2012年7月,我看了省教科院组织的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解读,对专家们细致入微的剖析,下面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理解《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以《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巩固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地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修改更趋时代特征

1.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

2.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精简。新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意识养成的课程目标。

3.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

4.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述方法。

5.对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

6.删除所有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对“评价建议”部分重新调整进行改写。

三、课程目标的修订更加系统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修订,既降低了要求,又增加了新的目标要求。修改后的课程目标在体例上也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保持衔接和一致,并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四、“课程内容”部分的修订更能易懂实用

1.课程内容修订的三种情况

“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部分是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它不仅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例如,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文字表达更趋准确;

第二,降低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课程内容。例如,在“认识大洲”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两项要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活动,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育意义重大,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有用的第三,调整了活动建议,整理、归并,删去了难以实施的活动建议,由修订前的58条活动建议减少到 24条,只宏观地建议采用如“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学习交流”“知识竞赛”“地理调查”等,提高了活动的可操作性。例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制作简易地球仪”; “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研究结果”。

五、感受《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后教材的变化

1.增加了教材内容

在“学会看地图”中,增加了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等正文内容(七

上P11);在“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的活动中,增加了武汉与杰克逊维尔气候的比较(七上P93);在“大河众多的亚洲”中,将亚洲河流特征改为从水系特征方面进行描述,增加了阅读“流域和水系”(七下P10);等等。

2.精简了教材内容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一章中,对原来第二节“国际合作”作了较大的删减,删除了原来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在“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中,对阅读“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的内容作了精简,删除了阅读“亚欧的民族”(七下P13);等等。

3.更新了教材内容

我们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统计年鉴,对地理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并将地理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材吸收进教材。例如,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将阅读“智利大地震”替换为“东日本大地震”(七上P47)。

4.调整了教材内容

对七年级下册许多章节中过多的“目”标题进行了梳理和压缩,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先讲述静态的地球,再讲述动态的地球,增加了正文内容“地球的运动”,并将原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中的活动“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移到这里(七上P25—27);等等。

5.校准了教材内容

针对教材中文字表述不够精准等不足,着力进行修改。例如,对“‘盖天说’与‘浑天说’”(七上P16)、“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七上P17)、“南极探险”(七下P68—69)等阅读材料进行了校准。

6.优化了教材活动

在进行教材活动设计时,特别关注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活动作好铺垫,搭好梯子。

7.创新了教材的呈现方式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我们采取了地图、照片、文字叠加的方式,使图文完美结合、融为一体;采取了多图组合的方式,来展现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采取了整体与局部图像组合的方式,以突出地理事象的特征;等等。例如,阅读“荷兰的风车”(七上P4)、活动“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七下P73)、正文“文化与旅游”(七下P92)、阅读“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102)等。

六、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要紧扣课程改革理念,紧密联系生活

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并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服饰、饮食、旅行等,无一不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教学时,要从生活中提取地理素材,以社会热点为重点,以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阅读材料为例,“荷兰的风车”、“地球在变暖”、“‘地球之肺’”、“印度的牛”、“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欧洲联盟”、“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等,都有着丰富的地理内涵。

2.要重视地理技能,突出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问题分析入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七上P80)、“探究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七上P84—85)、“ “读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示意图,解释北海道樱花开花的时间比九州要迟1个多月的原因”(七下P73),这是对学生“理解”层面的要求;“归纳日本的主要地理特征” 等。

3.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教育

教学中,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灾害观和发展观,这将利于为国家乃

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例如,“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七下P4)、“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七上P67)、“‘地球之肺’”(七上P90)、“处境艰难的地球”(七上P55)、“地球在变暖”(七上P88)、“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106)等,都包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教育内容。因此,教材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4.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倡导多样学习方式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还必须针对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七上P80—88)、“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差异”(七上P108)、“俄罗斯”(七下P85—89)等,都需要综合分析,从成因上来探究地理现象的原因。因此,教材对地理教与学的方法指导比较清晰、准确,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5.要建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有效学习

地理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获得情况,而且要密切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6

北斗九年制学校

杨世新

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我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新的学习,我认识到要上好新教材,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为了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把握课改方向,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

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通过学习,我了解我到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以往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过程.主动思维和大胆实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做为中心任务.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以此为教学方向,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三、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及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任务型教学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活动中所学的语言是实际的工具,其价值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知觉性.它有教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篇7

新标准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重视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笔者认为, 新目标的提出对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设置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确立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所以也理应成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2.教学内容

在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 通读整个教材, 分析单元及课时教学内容并宏观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后, 从而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3.学情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英语语言素养,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二、设定课时目标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在明确课程要求、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确定课时目标, 使目标之间相互配合, 相互衔接, 从而产生整体效应。

2.发展性原则

在制定课时目标时, 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使课堂教学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同时还要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3.可检测性原则

在新课程目标体系下, 教师用具体的、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表述课时目标, 如, “要会用如下两个句型描述我们学校”等。教学是否有效, 一方面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预设, 更要看学生在一堂课中收获了什么, 收获了多少。我校规定教师必须要在课后留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检测, 就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监控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 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设置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1.行为主体应为学生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目标,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如, “T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two sentencepatterns.”很显然, 这是主体错位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所以, 应该确定为““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master the two sentence patters.”

2.各个层面的目标有机统一, 融为一体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所以,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教师不能顾此失彼, 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

3.将课件教材与课时目标有机结合

部分教师认为, 有了课件就再不需用写教案, 课件就是最好的教案。他们一般不会制定任何教学任务, 只是按照教材和课件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 课件仅仅是为了达到课时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不能代替课时教学目标以及教案。

总之,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明晰教学目标的课堂是盲目、随意和效率低下的。增强目标意识、创设目标导向教学的英语课堂, 是成功实施课程目标的保证。

摘要: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有必要对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置

参考文献

[1]郭美红.重视教学目标设定,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9 (09) :7-11.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探讨 篇8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探讨

新课程的大力改革与调整,为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挑战,在信息技术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如何使英语教学顺应时代的变化,这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深刻思考的话题。

一、熟悉并构建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

所谓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这就好比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并不是说当前的教育就完全是应试教育,要完全摒弃。现行的教育模式虽有应试教育的弊端,但还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值得去传承,倡导素质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完善而不是否定。同样,构建新型英语教学模式也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完善,是现行英语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新型教学模式并不否定和摒弃现行教学模式好的传统和具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将多年来英语教学中的教训与经验完整地总结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完善与发展,只有用带有发展、联系、批判的观点来构建新型英语教学,才能将新课改后的英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英語教学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学,其评价方式主要是采用笔试,评价方式过于单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也在快速发展,听力测试加入平常测试中。尽管如此,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教育,终究还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忽略了,这就导致教师难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调整教学方式。在对英语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我们只注重单方面的对学生做出评价,而忽略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这也是导致我们英语教学实用性较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要对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做出改革,以促进英语教学的进步。在实施英语教学评价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多元化原则。国家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建立的新型评价体系必须要体现多元性,这里的多元性包括评价主体、评价目标和评价工具的多元性,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体多元化就是要改变以往只有教师是评价主体的状态,要将学生也纳入评价主体之中。

(2)情感原则。情感不仅仅影响着教学效果,还与教学评价有着重要的联系,其根源在于英语本身就是表达情感的工具,任何语言与人类的文明与心理发展都是相关联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带着情感的,情感的差异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之所以要强调情感教学是因为英语教学不能脱离情感而单独存在,在英语教学评价时要融入情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对学生英语学习进行评价时,要重视学生能否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目前,我国的教育行业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进步和发展。

新课改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为进一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每门功课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整改,英语这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英语学科和别的学科有所不同,它不仅要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还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视野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尊政.新课改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新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1(Z5).

[2]冯才道.怎样确立英语教学中“学生中心”地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2010.

(作者单位 吉林省舒兰市第二十六中学校)

上一篇: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下一篇:供销社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