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张滩镇奠安小学 蒋小丹
【教材分析】
《搭石》一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1课,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进入秋天,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像画一样美;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
【学习目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1、3两自然段,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美”。【教学重点】
从“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场面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想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识搭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什么是搭石?
(2)、读准字音、读好词语,读通句子,这篇课文有很多四字词语,遇到的时候请把它画出来。
(3)、读完以后想一想,作者围绕搭石都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反馈字词:
(1)多音字词语:间隔 涨水 协调有序 相背而行 一行人
(2)词语考查:谴责 懒惰 俗语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3)指导书写生字“暴”
三、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学习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搭石给家乡的人们带来了方便。(2)引导学生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③、结合文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呈现的画面。
④、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3)引导学生说一说作者围绕搭石都写了哪些内容。
四、总结:
(引读板书)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向我们展示着看得见的具体的“美”,难怪刘章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课件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啊,在刘章爷爷的心里,搭石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所描述的最美的、最感人的风景。
五、布置作业
必做:积累优美词语、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1.精读课文, 赏析藤萝之美;
2.品读课文, 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美好的,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 触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为之喜, 或为之悲。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 (板书:幽径悲剧)
关于悲剧, 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
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 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 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 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林中小鸟, 枝头鸣蝉, 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 红荷映日, 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6: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 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
……
过渡:师:幽径真美, 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 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 赏析美景。
(1) 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 赏析藤萝之美;
(板书:藤萝之美)
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 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 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生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生4:这里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藤萝的幽香和美丽, 藤萝的香与美引来很多蜜蜂。
生5:“在一团团绿叶中……一朵朵紫红色的花, 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生6:“绿叶、紫红色的花、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色彩的角度写出藤萝之美。
师:这一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藤萝之美, 这样的藤萝有形有声有色, 可观可闻可嗅。
还有小组补充吗?
小组二展示:
生1:“……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
生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 写出藤萝的干刚劲有力。
生3:“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 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生4:藤萝很善良, 奉献着自己的美丽。
师:哦, 原来藤萝外在美, 内在更美啊!
(2) 师:藤萝之美, 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藤萝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直到此时, 我才清晰地……, 顾而乐之了。
师:还有吗?其他学生补充。
生2:每次走到它下面, 嗅到淡淡的幽香, 听到嗡嗡的蜂声, 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师:由此可见, 作者对藤萝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3:喜爱。
师:好, 美文需要美读。接下来, 我们就带着对藤萝的喜爱之情, 读出藤萝之美。
(3) 小组朗读PK, 读出美感与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朗读要点, 尝试合作朗读。
小组一: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要读出气势, “直上青云气概”重复两次, 从而体现藤萝的气势美。
生2:“绿叶”“紫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词必须重读, 体现出藤萝的色彩美。
生3:……我们小组首先尝试一下。
小组一齐读。
小组二:刚才小组分析得好, 但美感读得不够, 我们来挑战他们, 把美感和喜爱之情读得更浓烈些。
小组二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 很美。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理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 但它却逃不了悲剧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其被毁后惨状的语句, 品读、赏析。
总结: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 美的毁灭就是悲剧。 (板书:悲剧) 悲剧没有人愿意它发生, 愿意看到它, 但悲剧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警醒。是谁酿造了悲剧?带给作者怎样的震撼?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反思:美文需要美读, 作为一篇散文, 写藤萝被毁的悲剧, 只有去充分品读有关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死的文字, 两相对照, 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去感悟悲剧的魅力、悲剧的力量。所以本课的重点不仅在赏析, 更是在诵读。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为赏读藤萝之美、感悟藤萝悲剧作铺垫;活动二、活动三都是先赏析, 再诵读。有了精确的赏析, 才能对文本有较深刻的理解, 诵读才能有进一步升华。那样才能读出魅力, 读出味道。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拖鞋绾裤、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学习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记忆,巴金记忆深处的是鸟的天堂,丰子恺记忆深处的是引吭大叫的白鹅,而刘章爷爷记忆深处的是家乡的小山村,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爷爷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
(二)出示习题,检查预习1.质疑,初读课文
师:齐读课题两遍,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师:什么是搭石?搭石是做什么用的?是呀,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地读课文,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快速地读课文,并把本课的生字、词语画出来,好,开始。
师:谁能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什么是搭石?生答
师:原来是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石头搭成的,那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呢?这这就需要我们-----(生:认真读课文),要想深入品读课文,我们先要认准本课的生字、读正确本课的词语,现在老是想考考你们。
(1).课件出示:谴
惰
俗
协
序
绰
伏(指名读,抢读,带拼音读等形式)
(2).“惰”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再查()画。组词()、()(学生组懒惰,师问:“懒惰”什么意思?)师:想不想把这个惰字写好,师出示田字格师范写,强调占格,注意笔顺。请同学们在生字本上写一写,师个别指导,利用投影展示,学生评价)•(3)师:同学们对懒惰这个词熟悉了,看看下面这些词,你们会读吗?课件出示: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清波漾漾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伏下身子
汛期
谴责
懒惰
俗语
联结
平衡
间隔
平稳 • 师:自己先读,可与同学交流,可利用工具书等。谁想当小老师,带同学们读一读?如有读的不准确,请同学们帮他指出来,找两个同学带着读,同学们评价。
• 师:老是想表扬这同学读的准,“间隔”读四声,还有一个音读什么?
读一声。“溪水猛涨”中“涨”读三声,还有一个音?生说读四声,师板书这两个多音字。
•(4)师:同学们,词语读得真好,不知道课文预习得怎么样? • 课件出示:假如…就…
如果…就… • 无论…只要…就…
因为…所以…
• 1.()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进水里。
•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3.()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剩下因为...所以...(这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谁能用这个关联词说个句子?学生说)•(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层次
•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再读一读,看看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以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概括一下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生说
师:我们用小标题来概括,师板书:话搭石
后面几个自然段选用不同的读法,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师板书:
话搭石
摆搭石
走搭石
赞搭石
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本课可以分几大段了吗?(四大段)• 1.指名分段,并说理由。•
(四)学习第一段
• 1.齐读第一段:话搭石部分。师:同学们,第一句、第二句交代了什么?(村子常年流水不断)• 有不明白的词吗?老师倒有不明白的,请大家帮着解决一下:什么是“汛期、山洪暴发”?课件出示“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你能用一组关联词把这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 师:如果是炎热的夏季人们卷起裤子淌水走,觉得还挺惬意,但如果到了秋天,天气凉了,再淌水,可就不行了,这就出现了家乡的搭石,让我们再读一读什么是搭石吧!•
课件出示: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 师:老师把“平整方正”这个词去掉好吗?为什么? • 师:“二尺左右”用得好,好在哪? • 师;"横”字写出了什么? • 师引导学生说,初步感悟人们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好品质。
(五)小结引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师:这就是家乡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接着讲。•
(六)布置作业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一抄。•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103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画上☆,表扬表扬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遇到难题,也可以跟老师交流。开始吧。生开始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词语:拖鞋绾裤山洪暴发、间隔、要想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
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3.学生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用我们学过的四字词语概括地形容一下。
(三)个性朗读。
1.默读课文,哪些句子是你最喜欢的?把它划出来反复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反馈交流
(1)每当上工、下工„„画一般的美感。
随机理解:人影绰绰还能说说几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A找出文中的一句俗语。
B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
C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D师小结:这些由大多数劳动人民创造反映他们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定型的语句,就叫俗语,也叫俗话。
(2)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随机理解:谴责
(3)一排排搭石„„美好的情感。
(4)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这就是搭石。
随机理解:汛期、拖鞋绾裤(谁可以上来表演一下呢?)当学生说什么是搭石时,老师相机鼓励: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学习习惯真好,希望大家都向你学习。
师:简单地说,搭石就是什么
生:用石头塔成的桥。
师:那是不是随便一块石头都行呢?
生: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间隔,横着摆放在小溪里,让人们从上面踏过
师:这下明白了,谁能在这条小溪里摆一摆这些石头?(实物投影)台下的学生一起齐读什么是搭石。学生上台摆搭石。
师:说说你是怎样选择石头的?
生:选择平整方正的。
师:说说为什么。
生:不平整就走不稳当了。
师:“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要是真是哪块搭石不稳当了,人们会怎样做呢?
反复读,从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悔、无私奉献地精神。
随机解决课始问题,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那么同学们刚刚提出的问题会了么,现在老师检查一下。
(四)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眼里这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静静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悔、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乡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五)课内拓展。
同学们,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不起眼,但却让你感受到美的事呢?大家不但有发现美的慧眼,也有感受美的心灵,课后,就让我们拿起笔来,把你的发现和感受写下来吧。
同学们,在我们眼里这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刘章爷爷认为这一排排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六)作业。
1、抄写你认为难写的生字。
2、留心观察自己身边事物,找一找有没有让你感受到美的事。
(七)板书
21、搭石
什么是搭石?
搭石是做什么用的?
在什么地方搭石?
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俗语”、“平衡”、“清波漾漾”5个词语,并理解“挽”、“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农村生活的美好。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难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也在农村。请看屏幕!(幻灯片)那里有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有绿意葱茏的树林,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可是每每他回忆起家乡,还是觉得家乡的搭石最美。那就让我们随着刘章爷爷一起走进课文吧。
2、(板书课题):《搭石》
二、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开火车读有拼音的生词。
(2)、齐读没有拼音的生词。
谴责 懒惰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间隔 溪水猛涨
联结平稳平衡 俗语
伏下 山洪暴发 挽裤
协调有序
2、初步感知课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a、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b、用-------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3)找中心句:
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这5个自然段里,哪一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解决:搭石是什么呢?怎样摆搭石呢?
1、请阅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
(1)、人们为什么要在小溪里摆放搭石?用—画出有关句子。
(2)、人们摆放搭石有哪些要求?用------画出有关词语。(3)、什么是搭石?
2、小组交流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搭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看,在第二自然段里,作者认为搭石就是„„这句话写出了„„
1、读第一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就这样一排搭石(指图)。它到底还藏着怎样的美呢?
2、自读自悟
请阅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谁做什么?他是怎样做的?找出有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
小组交流:请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小组里交流。怎样交流呢?先读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然后说:这个句子写了谁做什么?我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重点品读第4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调整搭石可真„(板书:细心)
写得真生动、细致啊!谁来用朗读来赞扬他?(指名读,评价)
五、小结升华
1、乡亲们那颗美好的心灵就藏在了搭石的身上,作者借搭石传达了真挚的爱,赞美了乡亲们的美好情感。人们在“走搭石”的时候,还有哪些美丽的画面,哪些动人的情景呢?下节课再学习、再欣赏。
2、布置作业
(1)、把课文有感情地读一读,读给自己身边的人听。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一抄,写一写。
21搭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望”等lO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蔼”等5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初步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2.通过诗中重点句子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习惯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学重点】
1.学会1O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1.感受“大地”和“巨人”之间的联系,体会大地巨人的宽厚、和蔼,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初步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
2.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3.课后仿写,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
1.播放CAI课件,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全班一起背诵第一和第五小节。
过渡:上节课大家学完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以后,提出了几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寻找答案吧!2.齐读课题。
二、自主阅读2—4小节
1·提出学习要求:
(1)播放课件: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2、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
1.交流反馈。(1)第2、3小节。
句①:“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呈丘陵和盆地。”描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巨人的健壮。
句②:“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做手巾。” 指导朗读。
抓住“盖满”、“绒衣”、“高兴”、“手巾”等词语,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地像一位爱美又可爱的巨人。
指导朗读。
句③:他的头发和胡须,是那茂密的森林。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课件,播放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那是大地在呼吸呢!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点多名同学赛读。
评价语:“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大地多么宽广!„”“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
④配乐朗读第2、3节。(2)第4小节
①过渡语:丘陵、盆地、草地、云彩、森林、风儿„„都是这位巨人身体的一部分,难怪作者说——“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还从哪里感受到大地像一位巨人呢?
②“天空的太阳,是他手上的红气球,早晨,让它缓缓地升起,黄昏,又让它缓缓地下沉。”
让学生做动作,表演巨人手拿红气球,让它升起下沉,诵读。看教师手势,全班一齐表演诵读第4节。
2.这不仅是一位健壮的巨人,还是一位调皮、可爱的巨人呢!喜欢他吗?把第2、3、4节连起来读,读出对大地巨人的喜爱之情。
3.观察2、3、4小节前两行,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本课的比喻句都用的“„„是„„”,相机引导学生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说明: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各种丘陵、盆地、森林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同时渗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大地巨人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
四、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l.自主选择认为最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互相交流背诵,同桌互背互评,然后班上比赛背诵。
指导朗读,每一节最后一个字均押韵,前4节第3行以相同的韵脚结尾。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赞叹地背诵,教师相机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予表扬。
五、读全文,回归整体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像巨人了。你还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博大、宽广。他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在他身上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配乐朗读全文。
六、仿写诗句,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大地其它的风光图片。
2·你也来做一做小诗人,将大地巨人的风姿展现在大家面前。他流动的热血,是。他打的每一个喷嚏,是。他,是。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对暗喻这种修辞手法加以理解和运用,读写结合。】
3·这位巨人为我们服务了整整几千万年,现在,他已经老了,而且已经千疮百孔了。
出示大地部分受毁的图片。说说你的感受。
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我们要爱护地球妈妈,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七、作业设计
1·听写第七课的词语。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7、大地巨人 大地——巨人
丘陵和盆地——起伏的胸肌 草地——绒衣 云彩——手巾
一、教材分析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 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 反映在图象上为: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 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本节课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进行了拓展, 进一步研究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a轴对称和关于点 (a, 0) 中心对称时几何特征与代数表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a轴对称和关于点 (a, 0) 中心对称时的代数表征;
2.能在问题中对对称性的代数表征进行识别和简单应用;
3.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观察、抽象的能力, 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运用类比数学方法,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
1.函数图象对称性的代数表征;
2.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与代数表征之间的转换.
四、教学难点
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与代数表征之间的转换.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师: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 它反映的是一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质, 这种对称性质不仅广泛存在于数学问题之中, 而且利用对称性往往能更简捷地使问题得到解决, 对称性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今天我们首先深入研究一个函数图象的轴对称性.
师:首先来看函数y=x2 (x∈R) , 它为偶函数, 从“形”的角度看, 即几何特征为关于y轴对称;从“数”的角度看, 即代数表征为f (x) =f (-x) .
思考1那么对于函数y= (x-1) 2 (x∈R) , 它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对应的代数表征是什么呢?
(二) 直观感知
师:观察函数y= (x-1) 2 (x∈R) 图象上点坐标的变化, 可以发现图象上关于直线x=1对称的两点A和A'横坐标之间的关系, 若点A坐标为 (x, f (x) ) , 则点A'的坐标为 (2-x, f (2-x) ) , 由于点A和A'关于直线x=1对称, 故f (x) =f (2-x) .
结论一:若函数y=f (x) (x∈D) 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则, f (x) =f (2-x) ;
师:那么, 若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呢?请说明理由.
思考2除了f (x) =f (2-x) , 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代数表征同样反映函数y=f (x) (x∈D) 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师:假设点A和A'离对称轴的距离都为x, 则点A坐标为 (1+x, f (1+x) ) , 则点A'的坐标为 (1-x, f (1-x) ) , 由于点A和A'关于直线x=1对称, 故f (1+x) =f (1-x) .
结论二:若函数y=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则, f (1+x) =f (1-x) ;
师:那么, 若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呢?请说明理由.
思考3由特殊到一般, 当函数y=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时, 代数表征是什么?
结论三:若函数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 则, f (x) =f (2a-x) , 或f (a+x) =f (a-x) .
(三) 辨析提高
思考4观察结论一、二的两个代数表征, 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之处?
结论四:若函数y=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 则, f (x) =f (2a-x) , f (a+x) =f (a-x) , …, f (x1) =f (x2) , 其中, 即x1、x2以a为中点.
(四) 类比归纳
师:再回忆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 大家完成以下结论:
结论一:若函数y=f (x) (x∈D) 图象关于点 (1, 0) 对称, 则, f (x) =-f (2-x) ;或f (1+x) =-f (1-x) ;
(五) 简单应用
例1已知函数y=f (x) (x∈D) 分别满足以下条件, 请分别说明函数图象关于______对称.
f (-2+x) =f (-2-x) , f (4+x) =f (3-x) ,
f (x-1) =-f (-3-x) , f (x+1) +f (-x+1) =0.
例2已知y=f (x) 为二次函数, 满足f (x+1) =f (3-x) , 试比较f (1) 与f (4) 的大小关系.
(六)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和方法?
(七) 课后作业
1.设二次函数f (x) 满足f (x+2) =f (3-x) , 且f (x) =0的两实数根平方和为10, f (x) 图象过点 (0, 3) , 求f (x) 的解析式.
2.已知函数y=f (x) (x∈R) 满足f (-x) =-f (x+4) , 且函数f (x) 在区间 (2, +∞) 上单调递增.如果x1<2<x2, 且x1+x2<4, 则f (x1) +f (x2) 的值 ()
A.恒小于0B.恒大于0
C.可能为0D.可正可负
教学反思
本节课《1.3.2函数的奇偶性 (二) 》是数学必修1中《1.3.2奇偶性》的第二节课,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奇偶性, 能应用函数奇偶性解决简单的问题, 对函数图象对称性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我所教的班级为实验班, 而且在前节课最后有学生就提问当对称轴不在轴及对称中心不在原点时代数表征是什么, 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函数奇偶性的拓展, 进一步研究函数图象的对称性;从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和代数表征两个方面去研究, 建立二者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设计框架是由特殊到一般, 由几何到代数, 采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建立更一般的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和代数表征之间的关系.第一步, 从函数图象轴对称开始, 引导学生类比于函数图象对称轴为y轴时代数表征的结论, 比较容易得到当函数图象对称轴为直线x=1时的代数表征, 然后类比得出函数图象对称轴为直线x=2时的代数表征, 层层递进从而得到函数图象对称轴为直线x=a时的代数表征f (x) =f (2a-x) ;第二步, 对刚才的结论进行辨析, 确定了结论的存在性, 分析结论是否唯一.是否唯一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设计了用距离的概念引入另一个代数表征f (a+x) =f (a-x) , 然后将f (x) =f (2a-x) 与f (a+x) =f (a-x) 进行对比, 比较容易地分析出运用整体替换的思想, 替换后自变量和为定值, 因变量相等即为轴对称性的结论;第三步, 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 得到函数图象关于点 (a, 0) 对称的对应结论.
本节课的引入还可以设计为由二次函数y= (x-1) 2引入, 引导学生计算验证f (x) =f (2-x) , 然后去掉二次函数模型, 再引导学生辨析任意一个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时, 是否都满足f (x) =f (2-x) .
本节课使我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很好, 所有概念都是由学生总结得到的,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这得益于“先行组织者”的使用;
二、适时追问学生回答结果的理由, 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给其他同学以借鉴,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下列仪器进行混合物分离操作分别是( )
A. 蒸馏、蒸发、萃取、过滤
B. 过滤、蒸发、萃取、蒸馏
C. 萃取、过滤、蒸馏、蒸发
D. 蒸馏、过滤、萃取、蒸发
2. 下列除去括号内杂质的试剂和方法错误的是( )
A. HNO3溶液(H2SO4),适量BaCl2溶液,过滤
B. CO2(SO2),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洗气
C. KNO3晶体(NaCl),蒸馏水,结晶
D. C2H5OH(CH3COOH),加足量CaO,蒸馏
3. 不能鉴别AgNO3、BaCl2、K2SO3和Mg(NO3)2四种溶液(不考虑他们间的相互反应)的试剂组是( )
A. 盐酸、硫酸 B. 盐酸、NaOH溶液
C. 氨水、NaOH溶液 D. 氨水、硫酸
4. 某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
[\&操 作\&现 象\&结 论\&A\&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有SO42-\&B\&加入2滴KSCN溶液,再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不显红色,滴氯水后溶液变红\&有Fe2+\&C\&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有Na+,无K+\&D\&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无NH4+\&]
5.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 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 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
D. 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例如苯和水
6. 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A B C D
7. 下列实验操作中: ①过滤;②蒸发;③溶解;④取液体试剂;⑤取固体试剂。一定要用到玻璃棒的是( )
A. ①②③ B. ④⑤ C. ①④ D. ①③⑤
8. 为了得到高级工业用的盐(NaCl),必须将盐卤中的Mg2+﹑Ca2+﹑重金属阳离子﹑SO42-等可溶性杂质进行沉淀分离,现有下列药品可供选用:H2SO4(稀)﹑HCl﹑HNO3﹑Na2CO3﹑石灰乳﹑BaCO3﹑BaCl2﹑NH3·H2O﹑K2CO3,分析后回答:
(1)所选用试剂的先后顺序是 。
(2)实验室需要纯净的NaCl溶液,但现有的NaCl晶体混有少量Na2SO4和(NH4)2CO3,请设计实验除去杂质,并回答问题:
①除去(NH4)2CO3是加热好还是加强碱后再微热好?你选择的是 ,其理由是 ,判断(NH4)2CO3已除尽的方法是 ;
②除去SO42-的方法是 ,判断SO42-已除尽的方法是 。
9. 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
[海藻][海藻灰][海藻灰
悬浊液][残渣][含I-的
溶液][含碘水
溶液][含碘水
有机溶液][晶态碘][晒干
灼烧][浸泡][②氧化适量Cl2][①][③][后期处理]
(1)指出制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① ,③ ,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 )
A. 甲苯、酒精 B. 四氯化碳、苯
C. 汽油、乙酸 D. 汽油、甘油
(3)如右图所示,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液,还需要经过蒸馏,指出右图实验装置中的错误之处:
① ;
② ;
③ 。
(4)进行上述蒸馏操作时,使用水浴的原因是 ,最后晶态碘在 里聚集。
10. 有A、B、C、D、E和F六瓶无色溶液,它们都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无机试剂。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B、C、D和F是盐溶液,且他们的阴离子均不同。现进行如下实验:①A有刺激性气味,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②将A分别加入其它五中溶液中,只有D、F中有沉淀产生;继续加入过量A时,D中沉淀无变化,F中沉淀完全溶解;③B分别加入C、D、E、F中,C、D、F中产生沉淀,E中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④将C分别加入D、E、F中,均有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均不溶。根据上述实验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定的溶液是 (写出溶液标号与相应溶质的化学式);
(2)不能确定的溶液,写出其标号、溶质可能的化学式及进一步鉴别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军神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表现军神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军神坚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_________,这是________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军神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一)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军神是军人的?
3军神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军神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军神的资料猜想:军神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军神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三)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军神、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CAI演示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比较句子(正面描写):
一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一条崭新的垫单被抓破了。
比较句子(侧面描写):
手术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手术中,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军神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对比中感悟军神的军神形象。
5小结
(四)导学术后部分
1默读课文。
2军神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
3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
4你觉得沃克医生可能会失声喊些什么内容呢?
5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6指导感情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7震惊的沃克医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可能会怎么想呢?
8为什么问名字时,要关上手术室的门?
9画出本节中的提示语,根据提示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语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10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这一段。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题、“做一做”的第1、2题以及练习二的第2、6题和“生活中的数学”。教材中的例题通过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身体的左右。“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二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掌握左右。练习二第6题通过学生亲自移一移,进一步体会路径的多样性。“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留心关注生活中经常使用“左、右”的情境,初步体会用这些方位词表述的作用。
(二)核心能力
认识“左右”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与位置”部分的内容,借助左右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从借助左右手、再到身体的左右部分,最后脱离身体到周围的空间,慢慢从具体到抽象,实现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
1.结合情境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
2.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能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
感悟、体会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
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左右》PPT课件、《左右》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课外小小调查员”
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虽然他们各行其道,但他们的行驶方向有相同的地方吗?这样行驶有什么好处?
(二)课堂设计 1.激趣导入
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伸开你的小手,能告诉大家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兴趣,揭示本节课课题左右。】 2.新知探究(1)认识左右手 ①认识右手
师:要想发言先举手,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请小朋友举起你的右手。(师生共同帮助纠正举错的学生。)
活动:
拍一拍:请用你的右手轻轻地拍一下桌子。握握手: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桌握握手。敬队礼:请举起你的右手像老师这样行队礼。生活中你的右手还经常干什么? ②认识左手
师:我们已经认识右手了,那另外一只手就是什么手?(左手)活动:
请用左手快速把铅笔盒摆正。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2)认识左右
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左耳。伸出你的右手,摸摸你的右耳。左手拍拍左肩,右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腿,左手拍拍右腿。左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左手和右手,你是怎么判断自己的左肩、右肩,左耳、右耳,左腿和右腿的?
小结:我们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右手边就是“右边”。活动:“做一做”第2题、练习二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活动体验,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3.巩固练习
①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出示学生上下楼梯的图片。
小结:只要我们靠着自己右手边走,就是靠右行。平时我们在走路、开车时,都要按照交通规则的要求靠右行驶,这样才安全、有序。看来左右不但在我们身体上有,教室有,生活中也有。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②摆一摆
拿出水果卡片(香蕉、菠萝、桃子、西瓜),听老师的要求动手摆一摆。要求:香蕉摆在西瓜的右边;菠萝摆在西瓜的左边;桃子摆在香蕉的右边。说一说:请你用“左、右”来说一说水果之间的位置关系。③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集体交流后再利用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1、2这两道题,学生在操作中能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摆一摆是从答案的封闭走向开放。第3题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利用位置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又认识了一对表示位置的知识:左右,而且还能利用左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时作业
1.想一想,每幅图画的是左手还是右手,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左手的序号是(),右手的序号是(答案:(③、④、⑥),(①、②、⑤)。
解析:【考查目标1,借助左右手帮助学生认识左右。】 2.在括号里填上“左、右”。)。
(1)在的()面,在的()面。(2)在的()面,在的()面。
答案:(1)(左)、(右);(2)(左)、(右)
解析:【考查目标1、2,通过观察,能用左右描述水果所在的位置,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连一连。
答案:①松鼠家②青蛙家③小猫家④小鸡家
解析:【考查目标2,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做题时依据每个条件先写一写再连线。】
4.帮别人指路
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了解自己的周边环境,用学过的“左、右”来给家人指路,或家人给你指路,你按照指令来走。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优化或者进行流程的改进设计,用文字或者图示说明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或流程改进方案的优越之处。
我为本课设计了两大核心内容即“评价流程”和“优化流程”。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流程的定义和流程设计的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评价流程优劣的简单意识,但这种评价还没有从流程设计的目的出发,甚至对流程的优化还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比如往往会简单地以为优化就是环节越少越好等。鉴于教材中使用的流程案例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我选择了4个学生相对熟悉的流程案例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并把本课内容作为一节承上启下的过渡课,既是对《结构与设计》的承接,也是为《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的学习做铺垫。我从学生身边的案例切入教学,首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优化意识,再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流程评价的科学方法,使学生明确优化的目的,在提出流程改进设想的同时习得相关的技术素养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单评价生活中的流程。
2.能优化生活和学习中的流程设计。
3.理解流程优化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流程设计和优化的一般过程。
2.通过“学案导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流程的不足,并提出优化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流程优化过程,初步获得流程优化意识。
2.理解技术与生活、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具及学案准备
收集相关图片及文字,制作PPT,准备学案(内容见下文)。
设计意图:设计“银行取款流程”“淘宝购物流程”“汽车安装工艺流程”和“化学高考流程题”4个案例作为本课的教学案例,意在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到与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直接相关的生活、生产和学习等方面,在身边的生产、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现流程问题,分析讨论流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流程优化的方案,切实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流程设计的目的,感受流程优化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四个活动。
(一)导入新课环节
案例1:银行取款流程的优化
PPT出示银行取款今昔对照情景图(见图1、图2)以及下列银行取款流程图。
师提问:比较前后两种取款流程,银行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流程改进?改进的目的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师追问:ATM机出现以后,取款流程又有了哪些方面的改进?
师提示:注意从流程的含义看待前后两种取款流程,利用流程设计的目的和影响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来分析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流程改进。
生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分析的结果:现在的银行取款流程,取消了“领取款单”和“填写取款单”两个环节,并由“(取款者站着)排队等待取款”变为“从排号机领取号码”后“按号码等待(银行叫号)取款”。从银行角度来说,减少了人员配置和纸张浪费的成本,减少了取款环节,节省了时间,服务更加人性化,总体上提高了服务品质和工作效率;对于取款者而言,减少了取款时间和站着排队的劳累等。
ATM机出现以后,就银行而言,人力、物力、财力更加节约,成本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就取款者而言,更加方便快捷,基本不受时间、地点等的限制。
设计意图:在案例分析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技术是因人而生,因人而变,为人服务的。之所以要进行流程改进是因为对现有流程的不满足,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从成本优化、工期优化、工艺优化等角度做铺垫。
(二)概念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的下面三个问题:(1)什么是流程优化?(2)流程优化的目标是什么?(3)流程优化的内容是什么?
2.深度把握概念内涵,强化“流程优化”的步骤和方法
(1)定义:在流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对流程不断改进,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对流程的改进过程,称为流程的优化。
(2)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3)内容:工期、工艺、成本、质量等。
(4)流程优化的步骤:分析流程的现状;确定改进的目标和要求;确定改进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主掌握以上三个问题的核心内容,既为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又可强化学生对流程优化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流程优化的步骤和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全面思考与分析,尽量减少内容遗漏。
(三)活动探究环节
通过活动探究,体验流程优化的现实意义。
【活动一】生活应用
案例2:淘宝购物流程的优化
课件出示“双十一”淘宝购物图文。
提问:用户登录淘宝账户后购物的一般流程是怎样的?画出流程图。
追问:用这个流程在“双十一”能抢到心仪的商品吗?画出优化后的流程图。比较前后两种购物流程,说说你在什么方面进行了流程优化,优化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nlc202309081536
小组讨论:根据自身经历参与小组讨论,提出抢购攻略,并画出抢购流程图。通过对比,学生不难发现,改进后的流程比原来的流程多了几个环节,但结果是抢到了商品、降低了成本,也就是说,改进后的流程实现了成本优化,达到了流程优化的目的,提高了效率。
【活动二】地方特色素材分析
案例3:柳州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安装工艺流程的优化。
提问:现在的安装工艺流程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优化?优化的内容是什么?优化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原来的流程是人工安装,现在的流程改用机器人安装,优化了工期、工艺、成本、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和劳动强度。
【活动三】挖掘学科素材
案例4:制取1mol Al(OH)3的流程。
思考探究:
(1)通过对三种方案中所消耗的酸碱量进行比较,从耗材角度思考,可以得出哪种方案好?
(2)从安全角度分析,哪种方案的隐患大,为什么?
提示:工业氨水的制取需要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
(3)从能耗角度分析,哪种方案是高能耗方案?
提示:工业CO2制备来自石灰石的煅烧。
(4)从原料、能耗和安全角度综合分析,哪种方案好?
设计意图:从一道经典的化学流程题,得出流程在优化过程中要多指标、多角度去分析考虑,突出重点,综合权衡,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活动四】拓展延伸
提供一些经典流程优化案例的文献、图片、视频的网址(略)。
点评:本节课从生活案例“银行取款”入手,结合书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流程优化的概念、目的和内容,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和学科知识的再学习,以解决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充分体现了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理念“立足于生活,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四个活动设计,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流程优化的意义,体会流程的不断优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技术是因人而生、因人而变、“以人为本”的技术思想。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几种常见课型中,技术理论课因内容比较枯燥,不太容易受学生的欢迎。但是,本节课将4个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案例贯穿在教学活动当中,以案例分析推动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学生原本对“流程优化”似懂非懂,往往会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具体环节的减少、平行、交叉实现工期上的优化,而本课的设计有意识地将技术与工艺的优化引入案例当中,对这一理论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度加工”,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透,进而掌握更加全面、深刻的学科知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设计者原本是由化学实验员转岗担任通用技术教师的,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她将化学高考实验中的一个经典案例题引入到通用技术的课堂当中,实现了从化学理论课到通用技术课的华丽转身,既符合通技课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需求,很是耐人寻味。
(本教学设计在“2014全国通用技术年会教师技能比赛”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责编白聪敏)
1 教材分析
柯西不等式是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第3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第1节的内容,是继基本不等式之后又一经典不等式.教材安排柯西不等式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重要数学结论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即在理解重要数学结论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面临的具体问题与重要数学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善于利用这样的联系,应用重要数学结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2 学情分析
通过对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5模块中“不等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初步掌握了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简单的线性规划和基本不等式等不等式的相关内容,这就为柯西不等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理解其等号成立的条件,掌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并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柯西的了解,以及诗情画意般的关于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方法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
5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法国大数学家柯西的生平及其在科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学家柯西的介绍,向学生渗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与柯西有关,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2:温故知新、发现定理
问题1设α和β是平面内的两个向量,那么α与β的数量积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α与β,我们把数量α·β叫做α与β的数量积,记作α·β,即α·β=|α||β|cosθ.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问题2根据数量积的定义,|α·β|怎样计算?|α·β|与|α||β|的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学生2:因为α·β=|α||β|cosθ,所以|α·β|=|α||β||cosθ|,又因为|cosθ|≤1,所以|α·β|≤|α||β|,当且仅当α与β共线时,等号成立.
问题3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有向量α=(a,b),β=(c,d),那么不等式|α·β|≤|α||β|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3:
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设a,b,c,d都是实数,则(a2+b2)(c2+d2)≥(ac+bd)2,当且仅当ad=bc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自然流畅,符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数学是自然的”,柯西不等式是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发现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就要以他们能够接受的自然的方式来呈现柯西不等式.另外,在必修4数量积的坐标运算课后习题中就已经编排了柯西不等式.因此,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既不失去“自然”性,又便于学生理解.
活动3:深入研究、证明定理
师:这个不等式什么时候取得等号呢?
师:柯西不等式除了定理中的表现形式以外,还有很多等价形式,例如:
问题4根据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填空:
(1)已知a,b,c,d是非负实数,则
设计意图巩固训练,再次强化对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的结构特点的把握.
问题5你能给出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吗?
学生5:我用的是比较法,过程如下:
当且仅当ac=bd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进一步确认柯西不等式的正确性.
师:柯西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非常多,有比较法、分析法、向量法、利用均值不等式,还可以构造图形、构造函数等等,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探索或者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
我们今天学习的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是指两个数的柯西不等式,我们知道均值不等式有两个数,3个数甚至是n个数的情形,柯西不等式一样,也有3个数以及n个数的情形,后面同学们很快就会学到.
活动4:牛刀小试,运用定理
师:哪位同学能证明此不等式?
生6:此不等式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过程如下:
师:这个不等式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呢?
生7:由于a,b∈R,根据柯西不等式得
又a+b=1,所以
由于
设计意图本题的证明方法较多,既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也可以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由于学生在基本不等式的学习中已经证明过此不等式,所以笔者先让学生阐述基本不等式的证法,以此为过渡,再将学生引入到柯西不等式的证明上来,这样处理就显得自然、流畅.
师:这个函数的最值可以用哪些办法求得呢?
生8:可以用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导数法等.
师: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求解呢?
生9:函数的定义域为[1,2],且y>0.
设计意图利用柯西不等式既可以证明不等式,还可以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解决本例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形式的结构特点.另外,通过给学生呈现解题过程强调无论是证明不等式还是求函数的最值,必须要指明等号成立的条件.
活动5:交流体会,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0: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等号成立的条件及其变形;二是柯西不等式的运用(包括证明不等式和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三是本节课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小结和反思,让学生知道课堂小结不仅要涉及到本节课中的知识和方法,还要涉及到数学思想,并以此为范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培养.
活动6:课后延伸、强化定理
课后作业略.
课后思考题(1)已知a,b,c为正数,且满足条件acos2θ+bsinθ<c.求证:
(2)若2x+3y=1,求4x2+9y2的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后思考题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延伸到课后,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6 课后反思
6.1 问题驱动课堂、引领学生探究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好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而且也为学生不断地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方向,从而能持续地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激发思维,深化思维.柯西不等式是由法国大数学家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得出的,但给中学生讲授时,如何恰当的引入则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问题.本节课从学生熟知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柯西不等式,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起点低、难度小、层层递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不断处于探究状态,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求知过程的体验.
6.2 诗歌提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数学知识,还要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在本节课结束时,笔者向学生呈现了一首有关如何学习柯西不等式的诗,在此笔者也想呈现给各位同仁,供大家分享:
怎学柯西不等式,老师把它写成诗;
来龙去脉摸清楚,向量关系是基础;
证明方法要熟悉,比较构造有思路;
作用功能须彻悟,结构特征要牢记;
活学活用靠反思,转化变形找规律;
化和为积巧分离,化积为和细设计;
不等变换做传递,相等条件列算式;
细心求解方程组,算出结果心欢喜;
熟能生巧多练习,考试解题有灵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三更灯火五更鸡.
随后笔者又给学生呈现了一首我国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一并分享给大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
通过这两首诗,学生不仅对柯西不等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明白了要学习趁年轻,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该乘风破浪、勇攀高峰.这两首诗的呈现使得这节课具有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极大的提升了课堂,同时也成为了本节课的亮点.
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难点和重点: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等 学生:课后了解水俣病等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1、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由上节树、昆虫的幼虫啄木鸟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举例讲解食物链画法。
3、让学生画课本图中植物和动物之间可能形成的食物链。先提示学生注意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而不是被捕食者,也就是指吃的一方,而不是被吃的那方。教师下到各组看学生食物链连接情况。而后让一个学生上去连他(或她)所画的食物链。并点评。
4、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错综复杂的捕食关系,了解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所以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多条食物链,并交织成网,引出食物网的概念,讲解课本图食物链的画法及如何计算食物链。并由黑板上的图引导学生明白什么叫食物网。及物质和能量是如何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的。
5、学生阅读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的资料,讨论课本中的问题。点评学生的讨论结果,最后做出总结。结合现实中的例子说明人类随意排放有毒物质导致的恶果。
6、用一条简单的食物链:草→兔→狼。来讲解草、兔、狼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以同例假设被杀光导致,兔大量繁殖,草被吃光,在新草没能长出前,兔子因无草可吃最终也死光了。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人类自身的喜好随意杀害认为对我们不利的生物。如以前民兵打杀狼,让本来几乎遍全国的狼几乎绝迹,而到了90年代后天山一带发现不少野生动物体质在下降,不得不花钱从国外高价引进狼。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不少地方因过度放牧导草原沙漠化的现象。同时也兴例说明国家治理下某些沙漠化的土地正在逐步恢复,但破坏易恢复难。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要保护生态系统的中的所有生物,绝不能因个人喜好而滥杀自己认为对人类有害的生物。
7、通过“牛吃草”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的影响达到了一定限度,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
8、学生练习《课堂作业》中的课堂作业部分,老师讲解。
【《搭石》第2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石榴》第2课时教学设计11-01
课文丑小鸭第2课时教学设计05-26
《梅兰芳学艺》第2课时教学设计07-13
孝经第2课时教案06-11
《中庸》第2课时教案09-12
元素教案第2课时09-21
六年级数学第2课时06-14
空竹教案.第2、3课时09-19
走进大自然第 2 课时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