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考证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草考证(通用8篇)

本草考证 篇1

1 沉香名称

沉香作为药物记载, 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 被列为上品, 载:“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枫香并微温”[3]。《岭南本草书籍三种》第一部收载的《南方草木状》对沉香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蜜香、沉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鸡舌香, 按此八物, 同出一树也。交趾有蜜香树, 干似柜柳, 其花白而繁, 其叶如橘。欲取香, 伐之;经年, 其根、干、枝、节各有别色也。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 为沉香;与水面平者, 为鸡骨香;其根, 为黄熟香, 其干, 为栈香;细枝紧实未烂者, 为青桂香;其根节轻而大者, 为马蹄香;其花不香, 成实乃香, 为鸡舌香”[4]。可见, 此处关于沉香别名的记载与《名医别录》中有较大差异, 没有薰陆香、藿香、詹糖香、枫香的记录, 增加了蜜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 唯有鸡舌香的记载是一致的。

《唐本草》注曰:沉香、青桂、鸡骨、马蹄、栈香等, 同是一树, 叶似橘叶, 花白, 子似槟榔, 大如桑葚, 紫色而味辛。树皮青色, 木似榉柳。此书亦有薰陆香及鸡舌香的记载。后有宋代苏颂 《本草图经》引:“ 沉香、青桂香、鸡骨香、马蹄香、栈香, 同是一本, 旧不著所出州土, 今淮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有之。有木类椿、榉, 多节, 叶似橘, 花白, 子似槟榔, 大如桑葚, 紫色而味辛, 交州人谓之蜜香”[5]。宋代卢多逊《开宝本草》载:“沉香、熏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风香 , 并微温”[6]。以上文献所载沉香别名有: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枫香、蜜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等。但薰陆香、蜜香、青木香、鸡舌香 (丁香) 、藿香、檀香等是否与沉香为同一来源和物种, 尚需从本草学研究加以探讨。

薰陆香是一种树脂, 并非一种植物。“薰陆”是梵语的音译。薰陆香的树叶为羽状复叶, 花落, 结小核果, 呈三角形。其树脂除供药用外, 也可制香, 称为薰陆香, 因为其脂汁滴如乳头, 所以也称乳头香、乳香。古代对薰陆香的认识, 在唐代以前稍有分歧, 宋代以后一般认为就是“乳香”, 如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载:“今人无复别薰陆者, 通谓乳香为薰陆耳”[5]。《广志》云:南波斯国松木脂, 有紫赤如樱桃者, 名乳香, 盖薰陆之类也。《本草纲目》卷34“薰陆香”引南宋叶廷珪《香录》:“乳香, 一名薰陆香。”李时珍亦认为二者为同一种药。明代部分中医中药书中亦认为其为乳香。薰陆香属橄榄科落叶乔木, 又名乳香, 《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薰陆香只是沉香的别名, 切不可认为薰陆香就是沉香。

蜜香、青木香又称木香, 和沉香一样, 具有行气止痛, 调中和胃的功效, 但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云木香的粗壮木质化的根, 原产于印度。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谓:木香, 此即青木香。永昌不复贡, 今皆从外国舶上来。而《唐本草》中青木香又名独行根。此处与沉香的别名同名, 但沉香来源于瑞香科, 二者为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赵存义《本草名考》另有本草所论及之青木香, 本名“土青木香”,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之根, 因我国所产之马兜铃根, 其长短、皮色、香气与青木香相似, 故称土青木香[7], 明代时省去“土”, 直接称青木香。《本草纲目》载:“木香, 草类也。本名蜜香, 因其香气如蜜。缘沉香中有蜜香, 遂讹此为木香尔。昔人谓之青木香”[8]。可见文献所指的蜜香、青木香皆非沉香, 只是一种同名异物的现象。

《唐本草》载:“鸡舌香, 树叶及皮并似栗, 花如梅花, 子似枣核, 此雌树也, 不入香用。其雄树著花不实, 采花酿之, 以成香, 出昆仑及交、爱以南。”

《广志》载:“鸡舌香, 出昆仑及交爱以南, 枝叶及皮并似栗, 花如梅花, 子似枣核, 此雌者也;雄者著花不实, 采花酿之, 以成香。古书籍多记载, 鸡舌香是沉香木花, 或云草花, 蔓生, 实熟贯之。这些说法均无定论。今医家又一说云:按《三省故事》, 尚书郎口含鸡舌香, 以其奏事答对, 欲使其芬芳也。而方家用鸡舌香, 疗口臭者, 亦缘此义耳。今人皆于乳香中时时得木实似枣核者, 以为鸡舌香, 坚顽枯燥, 绝无气味, 烧亦无香, 不知缘何得香名, 无复有芬芳也。” 鸡舌香是桃金娘科的丁香, 作香料或入药, 其近成熟的果实名为“鸡舌香”, 亦名“母丁香”;其花蕾别名“丁香”, 以别于“鸡舌香”。古人常指说鸡舌香就是丁香, 如《要术》及一些本草书等。可见, 鸡舌香的原植物为桃金娘科的丁香, 燃烧无气味, 沉香烧之有浓烈香味, 辨之, 沉香别名鸡舌香只是与其同名异物。

时珍曰:“檀, 善木也, 故字从亶。亶, 善也。释氏呼为旃檀, 以为汤沐, 犹言离垢也。番人讹为真檀。云南人呼紫檀为胜沉香, 即赤檀也”[8]。时珍又云:“按李珣海药本草谓沉者为沉香, 浮者为檀香。梁元帝金楼子谓一木五香:根为檀, 节为沉, 花为鸡舌, 胶为薰陆, 叶为藿香。并误也。五香各是一种”[8]。

因此, 虽然古本草将薰陆香、蜜香、青木香、鸡舌香、檀香等列为沉香的别名, 但他们是与沉香不同的几种植物, 易与沉香相混。切不可认为薰陆香、蜜香、青木香、鸡舌香、檀香就是沉香的一种, 不辨明情况, 在市场上互相取代应用。因此, 对沉香进行本草学考证, 有利于纠正沉香在市场上的混乱应用。

2 沉香产地

宋苏颂 《本草图经》载:“ 沉香、青桂香、鸡骨香、马蹄香、栈香, 同是一本, 旧不著所出州土, 今淮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有之”[4]。此书中附有崖州沉香和广州沉香的植物图, 形态并不一样, 见图1。宋·丁谓在海南作《天香传》云:“窦、化、高、雷, 中国出香之地也, 比海南者优劣不侔甚矣。既所禀不同, 复售者多, 而取者速, 是以黄熟不待其稍成, 栈沉不待似是, 盖趋利戕贼之深也。非同琼管黎人, 非时不妄翦伐, 故木无夭札之患, 得必异香, 皆其事也。又薰陆香形似白胶, 出天竺、单于二国。”后有明陈嘉谟 《本草蒙筌》载:“沉香, 味辛, 气微温。阳也。无毒。出南海诸国, 及交广崖州”[9]。又有明代李中立《本草原始》载:“沉香, 出海南诸国, 及交、广、崖州”[10]。从历代医药记载可知, 沉香主产于海南 (崖州) 、交州、广州。交州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部分地区及雷州半岛, 广州沉香是主产于香山的白木香。因此, 古代沉香的产地是以岭南 (广东、广西及海南等) 地区 (主要为白木香) 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产 (主要为进口沉香) 为主[11]。

国产沉香 (白木香) 的产地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沿海地区, 而位于这一区域的中山地区自古就是沉香 (白木香) 的主产地。有资料介绍:隋唐以前, 东莞就是沉香的著名产地, 每年有大批“莞香”进贡朝庭。古代东莞县地域广大, 今之香港、深圳、宝安、中山及东莞市本土都属古代东莞县范围, 东莞县属下的区域 (以香山为主) 是莞香的主产地。其原植物瑞香科沉香属乔木白木香亦被称为莞香树, 别名牙香树、女儿香, 是《中国药典》 (2005年版) 收载沉香药材唯一的植物来源, 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据《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牙香树, 别名女儿香、莞香 (广东东莞) , 是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 历史悠久。据考证, 中山市古称香山县, 香山县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 (1125年) 建置。立县前的香山原是东莞县属下的香山岛[12]。可见,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山所产的沉香就是道地药材了。宋《本草图经》载“广州沉香”就是当时产于香山地区的白木香。宋《本草衍义》载:“沉香木, 岭南诸郡悉有之, 旁海诸州尤多。交干连枝, 冈岭相接, 千里不绝”[13]。中山正属于“岭南诸郡, 旁海诸州”的中心位置, 古香山区域下的五桂山、凤凰山、黄杨山以至澳门的自然生态林、至今还有香树——白木香的踪迹。因此, 从历代本草记载来看, 古代香山 (即今之中山市) 自古就是国产沉香 (白木香) 的主产地。

3 沉香功能主治

沉香在古代最早是作为香料使用, 早在2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人们就在使用博山炉熏烧沉香了。而作为药物应用, 据历代的本草医籍记载, 最早出现在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 该书载沉香“治风水毒肿, 去恶气”。并在《本草经集注》中注云:“此六种香皆合香家要用, 不正复入药, 唯治恶核毒肿, 道方颇有用处”[3]。同时期的李珣著《海药本草》载:“沉香, 味苦, 温, 无毒。主心腹痛, 霍乱, 中恶邪, 鬼疰, 清人神, 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用”[14]。对沉香功能主治记载最详细的要算五代时期吴越的《日华子本草》, 该书载:“沉香, 味辛, 热, 无毒。调中, 补无脏, 益精, 壮阳, 暖腰膝, 去邪气, 止转筋吐泻冷气, 破瘕癖, 冷风麻痹, 骨节不任, 湿风皮肤痒, 心腹痛气痢”[15]。

宋《本草衍义》载:“然《经》中止言疗风水毒肿, 去恶气, 余更无治疗, 今医家用以保和卫气, 为上品药, 须极细为佳”[13]。此处盖以引《别录》语。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中对沉香的药用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总结, 云:治风水毒肿, 去恶气, 能调中壮阳, 暖腰膝, 破癥癖, 冷风麻痹, 骨节不任, 湿风皮虚癢 (yang) , 心腹痛, 气痢, 止转筋吐泻。又加按语云:“能养诸气, 上而至天, 下而至泉。用为使, 最相宜”[16]。

明陈嘉谟 《本草蒙筌》认为黄蜡沉品极精美, 得者罕稀。云:“……应病如神, 入药甚捷。堪为丸作散, 忌日曝火烘。補相火抑阴助阳, 养诸气通天彻地。转筋吐泻能止, 噤口痢痛可驱。”并加按语云:“沉香保和卫气, 为上品药。今人多与乌药摩服, 走散滞气。独行则势弱, 与他药相佐, 当缓取效, 有益无损。于药不可方也”[9]。同时期李中立《本草原始》对沉香的药用作了较详细的记载, 云:“入药沉水者上, 半沉者次之, 不沉者但可熏衣及焚烧而已。主治:风水毒肿, 去恶气。主心腹痛, 霍乱, 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 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中。调中, 补五脏, 益精壮阳, 暖腰膝, 止转筋吐泻, 冷气, 破癥癖, 冷风麻痹, 骨节不任, 风湿皮肤瘙痒, 气痢。补右肾命门。补脾胃, 及痰涎、血出于脾。益气和神。治上热下寒, 气逆喘急, 大肠虚闭, 小便气淋, 男子精冷”[10]。并引吴球《活人心统》:“治胃冷久呃, 沉香、紫苏、白豆蔻仁各一钱, 为末, 每柿蒂汤服五七分。”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沉香的品种、主治和附方作了系统的总结, 除了上述主治症外, 还能“补脾胃, 及痰涎、血出于脾。 益气和神。治上热下寒, 气逆喘急, 大肠虚闭, 小便气淋, 男子精冷”。

清吴儀洛《本草从新》载:“……治心腹疼痛, 噤口毒痢, 癥癖邪恶, 冷风麻痹, 气痢气淋, 肌清水肿, 大肠虚闭”[17]。多是总结引用前人著作。赵存义《本草名考》载:“本品性温, 具有行气止痛之功, 故用治于寒凝气滞, 胸腹胀满作痛等证。因本品有温降调中的作用, 故可用于胃寒呕吐、呃逆等证。因本品有温肾纳气之功效, 故可用于肾不纳气之虚喘”[7]。故后人总结古人对于沉香的认识, 载入药典, 认为沉香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

4 沉香应用及配伍

沉香与其他中药同用组成附方, 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诸虚寒热”、“胃冷久呃”、“肾虚目黑”、“胞转不通”、“大肠虚闭”、“痘疮黑陷”等症的治疗附方[8]。诸虚寒热:冷香汤 (用沉香、附子等分, 水一盏, 煎气分, 露一夜, 空心温服) ;胃冷久呃:沉香、紫苏、白豆蔻仁各一钱, 为末, 每柿蒂汤服五七分;心神不足:朱雀丸 (用沉香五钱, 茯神二两, 为末, 炼蜜和, 丸小豆大。每食后人参汤服三十丸, 日二服) ;肾虚目黑:用沉香一两, 蜀椒去目, 炒出汗, 四两, 为末, 酒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盐汤下;胞转不通:沉香、木香各二钱, 为末, 白汤空腹服之, 以通为度;大肠虚闭:沉香一两, 肉苁蓉酒浸焙二两, 各研末, 以麻仁研汁作糊, 丸梧之大, 每服一百丸, 蜜汤下;痘疮黑陷:沉香、檀香、乳香等分, 热于盆内, 抱儿于上熏之, 即起。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载:“沉香专入命门, 兼入脾。辛苦性温, 体重色黑, 落水不浮, 故书载能下气坠痰。气香能散, 故书能入脾调中。色黑体阳, 故书能载能补火暖精壮阳。是以心腹疼痛, 禁口毒痢, 癥癖邪恶, 冷风麻痹, 气痢气淋, 审其病因属虚属寒, 俱可用此调治。盖此温而不燥, 行而不泄。同藿香、香附, 则治诸虚寒热, 并妇人强忍入房, 或过忍尿以致胞转不通。同丁香、肉桂, 则治胃虚呃逆。同紫苏、白豆蔻, 则治胃冷呕吐, 同茯苓、人参, 则治心神不足。同川椒、肉桂, 则治命门火衰。同肉苁蓉、麻仁, 则治大肠虚闭。”同时, 沉香做成丸散等剂型, 亦可更好地发挥不同的效用, 如书中载:“古方四磨饮、沉香化气丸、滚痰丸用之, 取其降泄也。沉香降气散用之, 取其散结导气也。黑锡丸用之, 取其纳气归元也。但降多升少, 气虚下陷者切忌。色黑中实沉水者良。敩曰:沉于水下者为上, 半泻者次之, 不可见火。香甜者性平, 辛辣者热。入汤剂磨汁用, 入丸散纸裹至杯中, 待燥碾之, 忌火”[18]。同时期的严洁在《得配本草》云:“疗下寒上热, 消风水肿毒。辟鬼疰 (zhu) , 散郁结, 下痰气, 治吐泻, 通经络, 祛寒湿。得木香, 治胞转不通。佐苁蓉, 治大肠虚秘。佐熟地, 能纳气归肾。或入汤, 或磨汁用。中气虚, 阴血衰, 水虚火炎者, 禁用。气虚, 火盛, 二者禁用”[19]。

今天沉香的配伍应用更为广泛, 可用其配制成许多中成药, 例如, 时疫救急丹、大活络丹 (丸) 、清眩治瘫丸、人参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偏瘫复原丸、沉香化滞丸、阿魏化痞膏、礞石滚痰丸、黑锡丹、暖脐膏、舒肝丸、沉香舒气丸、沉香化气丸、理气舒心丸、十香丸、十香止痛丸、开郁顺气丸、苏子降气丸、消栓再造丸、苁蓉补肾丸、苏合香丸、通窍镇痛散、紫雪 (散) 、再造丸、温经丸、舒肝保坤丸、妇科痛经丸、八宝坤顺丸、安神赞育丸、妇宁丸、小儿奇应丸、小儿久咳丸、梅花点舌丹、十五味沉香丸、十六味冬青丸、十香返生丹、八味沉香散、胃肠安丸等, 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神经科、妇科、男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2]。

5 结语

综上所述, 沉香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 通过本草学考证, 对沉香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以避免误用和混用;沉香的用途非常广泛, 但是资源却非常稀缺, 本文对沉香的产地考证可知沉香为岭南道地药材, 并且药用历史悠久, 配伍成中成药后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种植沉香, 开发应用沉香除药用以外的其它方面, 例如香水、保健酒、沉香茶等, 加强沉香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保护我国珍贵的药用资源, 发挥我国岭南地产中药沉香的优势。

摘要:目的:对沉香的名称、产地、功效与配伍应用进行本草学研究。方法:查阅古今医药典籍, 考证历代本草及方书。结果:沉香为历史悠久的中医临床常用药物, 别名较多, 且有多种与沉香同名异物的中药;古代沉香的产地是以岭南 (广东、广西及海南等) 地区 (主要为白木香) 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产 (主要为进口沉香) 为主。结论:我们应该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沉香种植, 加强沉香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七功效本草考证 篇2

【关键词】 三七功效 本草考证 活血化瘀

【中圖分类号】 S567.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218-01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早发现并投入使用的一种药用植物,三七一直都是我国治疗金疮的要药。民间素有用三七来滋补的习俗,以作诸如当归、黄芪等补药的药效来用。由于田七是要生长于海拔1800米的沟谷边岩石上,因此其产区极窄,因为资源少而显得其特别的珍贵。而历代有关本草对三七类似植物的记载大体有3种,一种为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又称竹节参或者竹节三七;另一种则是菊科植物菊叶三七,亦称土三七或水三七;还有一种是本文所讨论的,亦是最为常见的五加科植物三七。除了古书上所记载的功效,三七的现代功效还有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调节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抗老防衰、保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下面对三七的主要功效一一介绍。

1 三七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早在《玉揪药解》中,便有记载说三七具有“和营止血,通脉行癖”的功效。由于三七有着活血和养血的双向调节功能,如若长期服用三七粉还可以软化血管,并且促进血液循环。研究证明,三七能够扩张血管,同时降低冠脉阻力,增大冠脉流量,增快冠脉的微循环,有效的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病。在扩大营养性心肌血流量的时候,降低动脉压,减少工作量,明显缩小心肌的耗氧量,这方面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肌缺血、心绞痛及休克等症状。而如今,三七及其制品已经开始颇为广泛的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2 三七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

三七素有“止血神药”之称,其具有较强的止血功效,能够止血且不留瘀,因此对于出血兼有瘀滞者更为适宜,能够明显的缩短出血以及凝血时间。临床实验表明,三七止血主要需要通过增加血小板数量以及增强血小板功能来实现。此外,三七的止血作用还同收缩局部血管以及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有关。不过由于三七中的氨酸成分在加热情况下容易被破坏,因此三七如果要达到止血的目的,生用效果会更好。与此同时,三七还能够促进各个类型的血细胞分裂生长、增加数目,即“活血化瘀,去瘀生新”,也就是说具有着明显的补血功效。临床试验发现,三七能明显增多失血性贫血的血红细胞数量,即三七能够抑制凝血酶诱导的从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同时还能激活尿激酶,并且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因此三七能够有效的治疗失血性贫血。由于三七注射液能够显著促进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的恢复,如今临床医学已经开始利用三七来广泛治疗各种外伤出血与内血症。

3 三七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三七具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根据本草考证,中草药三七的地上部份对于中枢神经有着抑制作用,表现为镇静情绪与改善睡眠等;至于三七的地下部分能够加强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抗疲劳性极强,得以不断的提高体力以及脑力;综上所说,中草药三七的各个部分均能够有利于增强学习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同时还具有着明显的镇痛作用。

4 三七对抗炎症以及抗肿瘤作用

抗炎功效向来同垂体-肾上腺系统有一定的关系,大量药理的实验表明,三七对于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大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炎功效。这是因为,三七抗炎的有效成份为皂苷,主要以人参二醇型皂苷为主,而三七人参二醇苷具有着直接的抗炎作用。近些年来,临床的大量应用证明,三七可以用来治疗开放性骨折,其消肿止痛效果更佳,因此临床药物加入三七成分后,其功效明显提高。

近日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中草药三七中含有三七皂苷以及微量元素硒等大量的抗癌活性物质。这其中,三七皂苷Rb1可以根据对抗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进而保护其感染患者,对患者体内的离体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三七皂苷Rh2则是有着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可以诱导癌细胞逆转成非癌细胞。此外,三七皂苷以及三七多糖都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个功效对于治疗癌症也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5 三七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以及其他作用

三七早在《本草新编》中便已经确定有“止血兼补虚”功效,在《文山中草药》一书中则更具体指明三七“生用消肿止痛、止血散癖,熟用补血益气、壮阳散寒,治肝癌。”而近些年临床大量研究表明,三七从多方面都可以改变人体的物质代谢,三七能直接影响血脂代谢,降低血脂水平,特别是三酸甘油酯含量明显降低。而三七皂苷对血糖的影响则绝大部分取决于身体的状态和机体血糖水平,能够双向平衡调节血糖。

此外,三七皂甙还能促进蛋白质、RNA以及DNA的合成,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三七对大肠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可以或多或少的起到抑制作用。而三七总皂普能明显的降低心肌氧耗量以及有氧利用率,因此能够改善心肌的氧化代谢。而三七提取物可增强机体的抗辐射能力,减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损害。同时,以三七甲醇提取物治疗小儿急性肾炎,疗效明显。当然,对于女性顾客,三七粉还有活血养颜的功效,现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调血养颜产品不胜枚举。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药三七功效的本草考证,三七除具化瘀止血与消肿定痛的功效,具有止血不留癖的特点并且能够用于一切内、外伤的出血处之外,还具有类似补血益气的补益功能,即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并且促进细胞生长与再生长。此外,三七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等的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在考证过程中不难发现,中药中包括三七在内的某些药物对于功效的诠释根本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所以说,我们应当更多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补充、完善中草药功效中尚不完整的功能部分,让我国传统医药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文琴.三七的临床应用功效及药理分析[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1)

[2] 徐冬英.三七药用考[J]. 中药材. 2002(07)

本草纲目读书心得 篇3

大家一定读过《本草纲目》这本书吧《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190多万字,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新载药物374种,收集医方—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之所以看这本书,主要是冲着那1160幅精美的插图来的。

百草皆是药,每次春游、秋游遇到孩子们问我:“科学老师,这是什么植物?有什么用?”时,我就觉得自己特别“缺水”。今天在书市看到这本书,刚开始只是因其名气,随手翻看,只是看了几页,就被其吸引住了。一喜之下,将它买了回家仔细阅读。

《本草纲目》的成就,首先在药物的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法,采用了“析族区类,振刚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将矿物分为水、火、土、金石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果、菜、谷、木等五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鳞、介、禽、兽、人等六部。此外还有服器部。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方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的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在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观看。

本草纲目读书心得 (二)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圣李时珍历经三十余年写成的。

翻开书,我第一眼就看到《本草纲目》这本书条理清晰。全书共436页,1000000多字,分草部,菜部,果部,谷部,木部,禽部,虫部等好多种啊!

他没有采用《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而是另辟蹊径,正名为纲,纲下列木,纲目清晰。书内对所记录的药材的形态,功能,方剂都有记载,而且每一味药都附有插图。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连平常炒菜用的葱,都可以用来治感冒

这本书里有大白菜,红色的萝卜,好吃的莴苣,大大的冬瓜等等等等,有我认识的、有我不知道的,有平常饭桌上就能看到的、有藏在山中不易被发现。这些东西原来都是可以治病救人啊!

我很好奇,李时珍是怎样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采集到那么多的药材并画出它们的呢?

看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李时珍身背药篓、脚穿草鞋;披着蓑衣、拄着拐杖,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间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看到了李时珍顶着烈日的炙烤和蚊虫的叮咬,仍然不停的脚步。

那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来试试看,有什么功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摘了一颗。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飞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在当时人们称鲮鲤,其实就是今天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当时,有一位名医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蚂蚁进入甲内,然后闭上鳞甲,潜入水中,打开鳞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来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食蚁这点。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扒开蚁穴,进行舔食,而不是装死抓蚂蚁。他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他错误的地方。

从这几件事上,不难发现李时珍坚定的信念,对医学热爱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许多的医学知识,了解了许多生活中的医学小常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里的知识能流传的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幸福。

我还要学习李时珍对医学的热爱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把它用在学习上!

本草纲目读书心得(三)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智者何以完成巨作,从下面的故事中,我备受激励!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副了,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盛行起来。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实践无可厚非,更令人感动的是智者确立志向的伟大,拯救苍生的慈怀!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对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此可以说,《本草纲目》不仅在医学上树立了丰碑,同时对古代自然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

读完此书,让我终身受益匪浅!

本草纲目读书心得(四)

中华有很多经典名著,这些名著都很受人们的喜爱。每一本名著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使读者对作者的敬佩油然而生。而我最喜欢的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一本医学史上的著作,作者李时珍用26年的时间写成了这本本草著作。《本草纲目》共有52卷,卷1介绍了明朝以前主要本草41种,这本书列举了:草药的别名、解释命名的意义、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附列了相关的方剂。

起初我看《本草纲目》源于好奇,可是我看了不久,我便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对草药的讲解很细致,气味、主治、附方都可以一一列举出来。我有时也会按照书上讲的内容,对某些草药进行验证,验证出来的结果也是符合的。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敬佩,他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求证,把这些草药写得那么淋漓尽致,这本书可谓是“上自坟典,下自传奇,凡有相关,莫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本草纲目》中提及的附方也很有效,有次弟弟头痛,我想起了《本草纲目》中所提到“薄荷”可除风热、清头目,就去花盆里摘了几片给弟弟闻,弟弟闻了之后感觉舒缓了许多。我真正体会到《本草纲目》很神奇,就决定没事的时候就多看几遍,要是以后再碰到这些事也不会惊慌失措了,不过有时候还是得去看医生。

《本草纲目》是经典著作、中医典籍,古代名医所编著的,国内现存有约72种。《本草纲目》让我明白了读书的好处,又让我知道了草药的好处,《本草纲目》的确是一本受人喜爱的著作。

本草纲目读书心得(五)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时的医生,他创作了一本《本草纲目》,这部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古代任何一部本草书所不能比的。

《本草纲目》还真是一部伟大的医药学巨典啊!李时珍的爸爸李言文是当地的医生,李时珍小时候很喜欢医学。长大后,因为想修订旧本草书里的话多错误,他到太医院去当医生,可是,有人说他是“草泽医生”要修本草是“狂妄”之举,李时珍的希望落空了,就辞职回了家乡。经过了27年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每种药物都详细地记述了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儿、功用和采集、制作的方法。

还附有1160幅插图,这些图形象逼真,使人很容易辨认。还收集了11000多个药方,并对各种药物的如何使用,也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成功。

带着本草出发作文 篇4

一段日子,生活匆忙而枯燥,心情烦闷到了极点,上学路上总是能看见一位卖葱油饼的老奶奶。那位卖葱油的老奶奶周围总是站满了人,出于好奇,我便加入了这列队伍。

终于轮到我了,只见老奶奶一个人在摊前忙活着。我难免有些惊奇,这么多生意,只有她一个人在忙。我惊讶于老人有一双灵活的手,那双手在洁白的面团上跳跃着。将一团团洁白的小精灵揉捏成规矩的球状。轻轻一压,就成了圆圆的饼状。老奶奶拿一个小刷子,抹上金灿灿的油花,再放进油锅里,便听见了美妙的磁滋声我看得入了迷,不觉老奶奶已经把葱油饼递到了我面前,“嘿,姑娘,拿着”听到老奶奶的声音,我的目光才从她的手上滑到她的脸上。阳光如胭脂般抹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眼睛如星星般闪烁着快乐的光茫,脸上的笑容是那么喜悦,那么温暖……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微笑打动了,心底里悄悄流过一股暖流。我低头咬了一口手中的葱油饼,那独特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也在我的味蕾中弥漫,咬下一口,那淡淡的葱花味和着面粉的滋味,令人赞不绝口。葱花饼里面分明夹着快乐,让人把所有的烦心事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从此记住了那个微笑,记住了她的葱油饼。也成了那里的常客。老奶奶的葱油饼让人所感受到的,除了葱油饼的香味,还有一份快乐。

随着买葱油饼的次数增多,我对这位老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的儿女远在北方工作,一年回来看望她也不过三五次。前些年与她相伴多年的老伴也离开了她,只剩下她一人孤独的生话。但是她脸上的笑容始终没有消失过,她永远都是那么乐观。每一个葱油饼都是她的孩子,她将爱心和乐观的精神揉进每一个葱油饼里,再传递给身边的人。

望着忙碌的老奶奶,我忽然感到羞愧,已经历的小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生活让她饱经沧桑,却无法磨灭她乐观的精神。她始终面带祥和的笑容,将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不正是她对生活的那种乐观的精神吗?

如今,我已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老奶奶的摊位却不在了。或许,是她随儿女去了吧。但我依然怀恋那飘着淡淡香味的葱油饼,怀念老奶奶那祥和的笑容,怀恋她对生活乐观,开朗的精神。

本草纲目读书笔记 篇5

李时珍以《证类本草》为蓝本进行修改,历时二十九年,终于完成了共五十二卷《本草纲目》。

打开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玄幻的植物王国,散发着淡淡的药香。正常书卷是用墨水写出来的,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却是他的一遍遍细心观察、一次次亲自尝试、一日日风餐露宿和一步步艰辛尝试凝结而成的,每一个字都是他心血凝成的结晶。

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的石斛可以益胃生津;别名为别仙踪的徐长卿可以活血通络;辛味熏天的鹅不食草可以通窍散寒。或许,这些药材太过珍贵,离我们太过遥远,但其实许多药材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漫山遍野的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随处可见的车前可以祛痰解毒;甚至最普通的西瓜皮都可以解暑生津。佛说,要渡世上一切苦厄,是玄之又玄。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实之又实地告诉了我们告诉了要细心观察生活。在李时珍的慧眼中,草不仅仅是一株草,花也不仅仅是一朵花,这些花花草草都是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练就一双慧眼,去探索,去发现,去感悟生活中被忽略的真、善、美。练就一双慧眼,我看到了河堤上漫山遍野的蒲公英,展现着翠绿的色泽,吐露着金黄的花蕊。练就一双慧眼,我看到了缠绕在树上的金银花,金色和银色交相辉映,绘出了世界上最华美的图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一场春雨过后,远望土坡上草的嫩芽,一片嫩绿带着盎然的生机。而近看,只看到几点零星的绿意。

本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介绍 篇6

维真农庄是本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北京市民精心打造的生态农场,专门致力于为您和家人种植出安全放心的蔬菜。我们已在山西省太原市、北京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及廊坊市分别建有六个占地4000亩的日光温室大棚及1000亩的露地种植基地,专注于生产安全放心蔬菜、特菜、野菜及杂粮。并建设农家乐观光园、有机禽蛋散养基地及有机猪、有机羊养殖基地。公司目前是:

沃尔玛友好农业合作伙伴及生鲜直采基地

山西省最具规模的有机蔬菜基地

山西省政府有机蔬菜及农副产品示范供应单位

山西省农业扶贫重点龙头企业

山西省药膳养生学会常务理事长单位

山西省科技优质农产品绿色通道定点企业

太原市第一批设施蔬菜标准园

太原市有机蔬菜示范种植企业

阳曲县重点扶持企业

真正的儿时味道。拥有维真放心菜,您的餐桌就有了安全卫士。

种子:

拒绝使用转基因种子。又经过欧盟严格认证的种子公司及农科院种子企业专供,并挖掘地方传统品种,保护性种植,从源头上保证品性纯正、优良。

有机肥料:

采用秸秆、草木灰、豆粕、植物叶子、茎类与草原羊、牛粪料(天然草做食料)等原料。用绿色堆肥技术将其腐熟,杀死虫卵和消毒,然后配以有益菌活性物质发酵,按照“斤肥斤菜”的自然农业施肥法施用。

土壤:

农场基地一般选择土壤肥沃、图层深厚,附近没有工业和废水污染,经过2-3年的土壤恢复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各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保证作物的风味和口感。

空气和水:

农场基地一般选在上风上水之地,远离污染,周边的空气保持在一、二级水平并应实行常年24小时监测。灌溉水取自地下岩层水,富含矿物质。

农场管理:

采取种管分离的质量控制法,农场负责组织农工执行计划实施种植,生产资料有公司统一提供。从制度上保证品质的可靠性。

GPRS农作物提供最合适生长的环境。

产品种类:

日常蔬菜:西红柿 黄瓜黄金龙(小西红柿)生菜 尖椒 柿子椒 紫椒椿桃(小西红柿)水萝卜 青梗小白菜 小白菜 芥蓝茴香 茼蒿 娃娃菜 心里美 油麦菜 小叶茼蒿等。

特菜:碎叶苦苣 紫油菜 紫菊 木耳菜等。

野菜:薄荷板蓝根 苦麻菜 荆芥 马齿苋 藿香 苦苣 荠菜 芦巴子 紫苏等。

杂粮:贡品小米

禽蛋:土鸡蛋土鸡等

水果:草莓、西瓜、甜瓜等

阅读《本草纲目》的读书心得 篇7

在这本书中的第六页写到“绿豆”,这时我就心想:普通的绿豆尽可以当药来吃。之后读了才知道这绿豆气味:甘、寒,无毒。主治:有清热解毒、止呕吐的功效。可以通利小便,补益元气,通和人体五脏,安定精神,还可以滋润皮肤,有美容的效果。读到最后的时候我都惊呆了,心想:这个绿豆原来是个好东西,不仅可以解毒,还可以补元气,甚至还有美容效果,以后我要多吃一些了。最后我了一下,下面的营养成分,万万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一颗小小的绿豆竟然有这么多的营养成分: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钙、磷、铁、蛋白质等。

看完绿豆之后我翻目录看一看有什么我感兴趣的东西。在我看的时候,因为发现这本书分十个部分,分别是: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草部、虫部、鳞部、介部丶禽部和兽部。当我看到“虫部”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就赶快翻到了204页。我心想:虫子能吃?那么恶心,不会被毒死吗?虫子那么小,要多少只才能吃一口呀?那药肯定很贵!

翻到那一页后,映入眼帘的两个大字一蚯蚓,看到之后都不禁吐了起来,心想:这蚯蚓能吃?那世界上的蚯蚓不都会被吃完了吗?最后我看到了下面说到:白色颈部的蚯蚓,生于平原的土壤中,三月份采取,暴晒让它变干。这种蚯蚓入药都是用老蚯蚓。这时我才知道用蚯蚓还要用老蚯蚓,真是长见识了。蚯蚓的粪便叫做蚓粪也叫六一泥,因为蚯蚓吃细泥,粪便中无沙石,可以用来合制丹药、封堵锅具的裂缝,这时,我不得不说这蚯蚓身上可真是全都是宝呀,下面接着说道蚯蚓化成水,可治疗伤寒。可治伏热发狂、神至不清、大腹黄疸。温病、大热狂言等,饮汁都可以治疗。炒成屑可以去除蛔虫。用葱化汁可治耳聋。干蚓炒末可疗蛇伤毒。还可以治疗大人、小孩小便不通,以及急慢惊风、头风齿痛、风热赤眼、鼻息肉,赤可解蜘蛛毒。我不得不说,这个蚯蚓可真是“无所不能”呢。

浅谈本草研究中的创新 篇8

本草研究在近百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面临新世纪,如何使本草研究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每一个本草研究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认为,本草研究应该强调不断创新,才能使这一研究领域生机蓬勃,否则只能在低水平重复中自生自灭。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变换、研究深度的掘进、研究层次的提高、新史料的发掘、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学的态

度进行研究,发前人之未发,都可以称得上创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ㄖ哪柯佳У鞑椤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

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

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年代初期以及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

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

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

半叶,赵燏黄、黄胜白。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文革”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

(上册于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萹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

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上一篇:大专会计专业求职信下一篇:粉色城堡主题婚礼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