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处置流程图(精选11篇)
发现舆情。利用百度、谷歌等引擎,采用关键词搜索方式,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网上信息进行收集、研判,半小时内必须发现有关网站、论坛、微博的负面网帖。
整理上报。发现紧急舆情,网管部门半小时内警示涉事单位;发现重大舆情,网管部门1小时内提示涉事单位;同时以“舆情专报”形式报送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回复引导。一般性网络舆情,责任单位12小时内官方回复;重大网络舆情,责任单位在24小时内官方回复。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回复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3日内作出表态性回复。紧急舆情于3小时内回应社会关切。
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2年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5.64亿人, 居全球首位, 发达的网络平台为国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意见表达渠道, 互联网成为舆情的主要媒介。
网络舆情从论坛帖子、博客、微博等发起, 进而通过跟帖、浏览关注、转发等方式传播扩散, 传播带有极强的互动性, 传播快、扩散范围广。网络舆情会形成舆论, 失实舆情多形成消极舆论, 误导民众、激化矛盾, 扩大舆情事件危害。涉及公共事务的舆情如带来消极舆论甚至会导致社会危机, 故舆情处置好坏对社会影响甚大。
舆情处置的前提是舆情发现, 海量网络信息下的舆情发现依赖技术手段, 已有多个监测软件投入使用, 如谷尼、TRS等[1]。这些软件提高了舆情发现效率, 摆脱了使用搜索引擎、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对舆情分析、研判的低效性, 但自动化程度、预警准确性不够高。
在舆情处置上, 各地各级政府采取不同做法, 处置效果差强人意。2009年的云南“躲猫猫”事件, 网民群情激愤, 在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导下, 网民介入调查, 推动真相浮出水面, 成为舆情处置的良好范例。2012年, 什邡群众反对实施铜钼项目, 政府采取高压措施, 事件逐步升级, 导致群体事件。过程中, 网民通过手机、电脑对现场进行文字、图片直播, 这些信息在微博、论坛、博客网站流传引起各方关注, 网络意见领袖韩寒、李承鹏等相继发表文章声援民众维权行动, 最终官方宣布取消铜钼项目。
舆情处置中政府部门表现被动, 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法律法规可依, 缺乏规范处置程序。其次, 处置过程缺少监督。政府部门常以舆情平息为唯一目标, 随意性强, 舆情处置烂尾严重, 表现为热回应、冷调查、不追责或追责不力。如“表哥”杨达才等舆情后续处理空白[2]。此外, 处置舆情后公共管理漏洞并未完善, 同类事件一再重复发生。如“躲猫猫”之后, 河南鲁山县看守所再爆“喝开水死”;“什邡事件”前有厦门PX项目事件, 后有启东反对王子制纸排海工程事件, 相关部门并未从已发事件中吸取经验, 改进工作。
2 舆情处置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经济发展导致的阶层分化、伴随开放的政治诉求、经济增长压力、物质水平提高而文化缺失等各种矛盾, 是触发网络舆情事件的内在动因。各种社会矛盾作用导致舆情多点发生、波及范围广、影响深度大。网络舆情真假难辨, 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和随意性成为社会规范权威失落、规范真空或规范冲突的重要诱因[1]。舆情的不合理处置不利于舆情平息, 甚至导致舆情扩大化或爆发新的危机事件, 损害政府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 合理的舆情处置成为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舆情危机影响公共秩序与利益, 政府外的个人和组织无力承担维护公共秩序与利益的任务, 舆情处置职能须由政府行使。网络舆情危机是人现实主观情绪与愿望在网络上的集中极化, 显现出对社会现象的主观否定及批判。舆情否定与批判消极因素多源于对某些公共事务持有的负面立场, 当这种负面舆情通过网络传播方式扩散到一定的范围与深度, 就会演变成一种社会公共危机, 如不能合理调节控制, 引发的社会公共危机将带来巨大的破坏性。此时, 舆情危机指向政府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合理处置网络舆情, 可避免危机彻底爆发的破坏性, 保证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有序平稳。
3 舆情处置原理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集中于民生、官腐、民主、司法公正等议题, 舆情事件发生多源于政府管理的错位、越位, 官员违法滥用行政权力等。公众在与政府部门的日常互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情绪, 涉权、涉腐、涉富等事件极易引起网民的心理共鸣与意见啸聚[2]。
根据供需平衡理论, 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公众需求, 甚至“短缺”, 公众将提出相应诉求, 网络舆情正是这种诉求的网络化表现。因此, 合理的网络舆情处置本质上要促进形成新的供需平衡, 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就处置效果来说, 首先, 要使舆情事件平息;其次, 公众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第三, 建立或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规避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舆情处置在投入与运作上须满足上述3个效度约束。
从危机管理角度, 最经济的方法是避免危机发生或将其初期消灭[3], 但由于网络舆情的多点、隐蔽、传播快的特点, 舆情软件无法保证全面的预警。因此, 舆情处置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在危机潜伏及发生时提供预警, 阻止舆情扩散;同时能协调各部门, 整合必要资源, 应对危机。这要求政府舆情处置工作成为常态, 处置合理性可通过处置后的效果来评价。
4 舆情处置的合理性
舆情处置伴随舆情全过程, 合理完备的处置包括4个阶段: (1) 迅速回应, 控制舆情; (2) 真相调查, 根源追溯; (3) 责任追究; (4) 完善治理, 规避预防。
舆情出现的第一时间, 涉事政府部门、其上级负责部门及指定新闻发言机构要站出来表明政府对事件的重视态度, 启动处置程序, 宣布事件进入有序的处理程序, 稳定公众情绪。对事件、公众诉求开展调查, 理清事件真相, 明确事件原因。对事件中违规违法的相关责任人, 采取必要的行政问责或法律追责程序;针对事件后的管理缺位、错位进行矫正, 规避事件再次发生。
舆情处置合理性度量处置的速度、力度。速度不仅指推进快慢, 还须明确方向及关键节点;力度关注处置行为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合理性评价注重公众主体, 更关注公众满意度、公共管理服务供给的增加或完善, 而非仅聚焦政府在舆情事件发生初期、爆发期对公众的告知和安抚行为。
舆情处置要求政府在了解舆情、把握舆情、引导舆情、处理舆情危机的过程中必须快速反应, 占据有利地位, 但速度须以真实性为前提。速度指标包括回应信息发布速度、责任追究速度、事件后续处理速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就信息回应速度提出了“黄金4小时”原则, 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和处理问题, 赢得话语权和舆论引导的主动, “黄金4小时”更重在建立处置反应的长效机制。针对议题、领域、性质不同的事件, 需规定调查时长、启动追责程序间隔, 确保舆情处置不滞后、不敷衍。事件后续处理速度也要明确时限准则, 尽可能将舆情事件的机制缺陷、消极影响进一步消除。
处置合理性的力度从真相公开、根源探究、责任追究、管理完善4个方面度量, 确保作用范围覆盖舆情全过程, 作用通达制度设计。通过及时入微的调查获取真相, 是舆情处置必要的第一步。舆情发生的根源是舆情引导的根本点, 深入分析把握危机背后的本质矛盾, 确保处置行为不扩大激化矛盾。就事论事、急于平息而采取强制性手段, 往往使舆情加剧, 危害扩大。责任追究要求责任主体明确, 行政问责落实到位, 打击犯罪迅猛有力。最后, 完善存在的管理服务、制度漏洞, 表现为管理细节规范化、制度的增补或修订。
舆情处置的合理性评价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5 合理舆情处置的长效策略建议
综上, 政府舆情处置需实现从应急处置到常态治理的转变, 建立长效机制、联动机制。建设性的舆情处置措施遵循疏、导、补原则。“疏”指的是处置措施要缓解网民参与的热度, 降低危机爆发可能性;“导”指的是在舆情演化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引导舆情从消极负面尽量转向积极正面;“补”指的是后续措施要消除事件危害, 根除原有治理弊端, 责任追究结果有保障、机制完善程序有保障。
形式上, 舆情处置必须规范化、制度化, 建立舆情处置法律法规刻不容缓。当前我国舆情处置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但其并非针对网络舆情制定, 在主体、细节规范等方面存在不足, 缺乏可操作性[4]。在现有法律框架内, 针对舆情处置增加条款是一个可行的方式。但考虑舆情处置涉及部门多, 制定专门的网络舆情处置法律或法规, 将涉及主体、对象、责权、措施、奖惩等明确化是更好的解决路径。
快速的舆情处置要求灵敏的舆情预警, 要完善舆情监测网络, 建设覆盖范围更广的舆情信息监测系统, 研制更好的智能舆情分析工具,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针对敏感领域进行重点监测。
舆情处置要不断总结, 探索舆情处置成功模式的经验教训;从理论上研究处置范式, 根据舆情演化规律、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特点, 构建可行的舆情处置模式, 经验模式应用可以增强舆情处置有效性。
健全舆情处置主体的责任体系, 加强处置监管与奖惩。对各级政府部门, 明确舆情处置责任, 将依法、合理的舆情处置纳入工作责任体系, 应将舆情处置效果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部分。对舆情处置失职人员, 严格按照制定的法律法规, 进行行政问责或刑事处罚。既激励官员合理处置舆情的积极性, 又使舆情事件的解决获得程序保障, 其强制性、惩罚性可起到约束官员作用。
此外, 舆情处置最重要的是建立可操作的联动机制, 整合政府资源开展工作。首先要设置专职部门, 如网络宣传部门承担日常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其次, 设置定期的舆情沟通机制, 让专职部门与其他部门交换工作情况和舆情态势。其三, 建立舆情处置协作机制, 由涉事部门的上级舆情处置部门牵头成立协作小组, 负责回应、调查, 并将相关涉事情况报送上级纪检、监督机构, 督促执法部门完成追责。同时还需规定上级纪检、监督机构负有推进舆情处置、公开过程与结果的责任与义务。
6 结语
网络舆情事件危机危害巨大, 政府舆情处置不仅要平息舆情, 更需要体察舆情背后社会管理的服务缺失、行政错位与越位等本质问题。因此, 舆情处置需建立完善细致的法律法规, 依法构建政府部门间舆情处置协调联动机制, 设计切实可行的舆情处置工作程序, 将舆情处置纳入政府常态工作, 形成长效机制。
摘要:引发社会危机的网络舆情一般源于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与社会需求供需失衡, 合理的舆情处置既要平息舆情, 也要完善管理服务。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将舆情处置纳入政府常态工作, 形成长效机制。为此需要建立完善法律法规, 依法构建政府部门间舆情处置协调联动机制, 设计舆情处置的规范程序。
关键词:舆情处置,长效机制,协调联动,规范程序
参考文献
[1]陈忆金, 曹树金, 陈少驰, 陈珏静.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 2011 (9) :41-49.
[2]喻国明.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J].人民论坛, 2010 (4) :24-26.
[3]张小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7) :14-19.
关键词:网络涉腐舆情;问题;处置措施
在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涉腐舆情在全国各地频频涌现,这些疑似腐败信息不乏具有重要司法价值的腐败案件线索,但更多则是不负責任的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的网络谣言。但无论真伪,这些涉腐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网络微博及新闻评论、转帖跟帖等方式迅速传播,刺激着公众形成并加强各类主观性较强的观点及言论,进而在相近意见的碰撞冲击下进一步根深蒂固,对纪检监察部门的处置应对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全新的挑战。面对网络舆情具有的突发性、互动性、直接性、复杂性等特征,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如何科学应对并灵活处置,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严峻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涉腐舆情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快捷性、多元性等特征,导致网络涉腐舆情也相应具有如下特征:
(一)突发性。互联网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导致网络涉腐舆情可以毫无预兆地酝酿与萌芽,随后一旦引爆了公众的关注点就会形成舆情热点并迅速蔓延开来,具有令人措手不及的突发性特征。有如南京周久耕事件、“表哥”事件,网络涉腐舆情往往一开始并不起眼,但很快就会毫无征兆地铺天盖地传播开来,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力量,倘若有关部门应对不力,就会很容易引发一场网络舆情危机。
(二)互动性。网络涉腐舆情的形成与传播依赖于网络传
播,因此具有互联网的互动性特征。在开放的网络虚拟环境中,大范围内的大规模网民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即时互动,并分享、补充信息,拼凑出一幅貌似无可置辩的疑似腐败案件拼图出来,引发互联网世界的广泛关注。随后该拼图在关注与互动中继续自我复制、传播,从而推动网络涉腐舆情事件的迅速白热化,给纪检监察部门的应对处置工作产生巨大冲击。
(三)直接性。与纪检监察部门传统的较为严肃、缜密、细致的案件审理程序不同,网民可以对从论坛、新闻点评、微博中接触的疑似信息立即发表意见,干脆利索地快速得出各种似是而非的判断结论。在网络传播中,网络涉腐舆情可以直接上达,极其畅通顺利地表达汹涌民意。
(四)复杂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任何能够接触网络终端的人都可以信手发布并传播网络涉腐舆情,而网民的身份虚拟性导致网络意见可以恣意随性且不负责任,难以得到有效的限制与监督。这使得网络逐渐发展成为某些网民随意发泄不满情绪的虚拟空间。网络内容广泛、复杂而混乱,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用的涉腐案件线索与大量毫无意义的网络情绪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
二、网络涉腐舆情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意识不强。(1)对涉腐舆情的认识不充分。有些纪检监察部门把网络涉腐舆情信息同日常工作相分离,仅注重处理上级部署的任务或群众直接举报信,对网络舆情中可能包含的具有重大价值的线索视而不见。(2)对涉腐信息缺乏敏感意识。对网络上可能产生的涉腐舆情缺乏预判,难以尽早发现舆情先兆,更遑论干预舆情走向。(3)对涉腐舆情的应对处置主动性不够。由于认识不足、思维落后,往往要等到涉腐舆情已形成社会热点并造成不良影响后才开始关注,导致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白白错过。
(二)应对处置机制不健全。由于纪检监察部门大多采取传统办案方式及程序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导致相应的处理手段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客观需要。很多地方依然依赖网络监管部门控制和引导涉腐舆情,未建立专门的涉腐舆情信息监控处置机制,对涉腐舆情也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在矛盾频发、多发、易发的社会转型期,涉腐舆情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政治敏感性,应对不力很容易挫伤群众对廉政建设的信心与热情。
三、针对网络涉腐舆情的有效处置对策
针对网络涉腐舆情表现出的特点及处理过程暴露的问题,主管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针对性提高对网络涉腐信息的处置能力:
(一)树立危机意识,深化舆情认识。网络涉腐舆情作为一种客观的严峻挑战,决不能采取鸵鸟战术,寄希望流言止于智者;也不能一味简单打压,企图通过硬性限制封杀手段加以消灭。而要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意识到这是对纪检监察机关工作水平的全新考验。在此基础上,端正积极的工作态度、运用理性的工作思维认真分析网络舆情表现的特征与传播的规律,加以针对性的应对与处置。这样才能既避免虚假信息的泛滥传播进而冲击到社会秩序,又避免涉腐舆情中包含的腐败线索被白白遗漏进而干扰反腐斗争。
(二)主动应对舆情,引导利用舆情。(1)完善突发预警,主动引导舆论。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廉价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公众乐意借助网络申诉腐败侵害或评论腐败信息,而这种申诉和评论不可避免地附带强烈的主观情绪与个人色彩。纪检监察部门应积极引导网络媒体,并依托网络优势通过论坛、搜索引擎、微博等多渠道关注网络信息中蕴含的民意,及时调研舆情动态,建立并完善网络涉腐舆情的突发预警机制。争取在舆情形成阶段就强力介入,及时发布来自官方的权威消息引导舆论、教育网民,避免任由负面信息泛滥、社会矛盾激化。总之,要努力引导网民心态使之趋于平稳而健康地发展。
网络涉腐舆情中混杂的大量无效或虚假信息严重干扰着网民对事件真相的认知与判断。纪检监察部门应主动引导网络媒体发挥好把关人职能,果断采用科技手段及时清理混杂在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噪音”。对那些恶意散布不实信息、煽动官民冲突的个人或单位要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并通过权威渠道及时进行辟谣、纠偏,扭转舆情传播混乱无序的不良局面,遏制垃圾泛滥的负面信息传播,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回应信息渴求,及时告知详情。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回应网民对涉腐舆情的信息渴求,并通过官方媒介及时告知网民事情涉腐事件原委及政府跟进举措,尽可能通过权威可信的信息发布来平息网民的怒火、引导舆论的走向。这样才能尽早赢得网民信赖,促进涉腐线索处置的法制化、规范化。在日常的网络管理中,要健全对网络涉腐信息的双向反馈机制。通过网络媒体对下全面监测涉腐舆情、集中收集网民意见;对上迅速通报舆情动态、及时发布官方意见、全面反馈新闻影响。如此就能形成高效运转、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的良性局面。
关注涉腐舆情信息的网民们毕竟普遍缺乏冷静观察的意识与理性思考的能力,面对海量的混杂信息他们更易被误导、煽动。为避免局面的恶性失控,政府仅仅及时清理不实信息还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网民信息渴求的现实需要及时详细地披露该事件的原委,才便于网民对涉腐舆情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能有利于网络舆论氛围的良性发展。
(3)引导网络媒体,促进理性规范。针对网络涉腐舆情形成的官方权威意见,需要借助网络媒体并创造条件进行广泛传播,才能全面地影响网民认知。纪检监察部门要引导网络媒体合理地设置新闻议程,大力弘扬主流正能量,提供严肃的网络举报渠道,避免恶意炒作虚假的涉腐信息,以此引导网络涉腐舆情规范化与理性化。为达成这一目的,有关部门须完善专项立法,有效管治并引导网络媒体,创造理性而严肃的网络涉腐举报渠道,促进互联网世界的理性自治,进而发挥好网络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有力作用。
结语:网络涉腐舆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具有突发性、开放性、互动性、直接性等全新的时代特征。多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囿于落后的办案思维与手段,对其既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也缺乏有效得力的处置手段。唯有针对性地树立危机意识、深化舆情认识,并根据涉腐舆情特征及传播规律来主动应对、引导利用,才能较为妥当地应对处置网络涉腐舆情。
参考文献:
[1] 李晓龙,《浅析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行政管理改革》,2013(04)
[2] 魏明涛、徐长安,《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中国信息界》,2012(05)
为及时掌握扶贫领域网络舆情动态,把握涉及全县脱贫攻坚网络舆情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理突发网络舆情,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由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处置各级各类网站或新媒体发生的涉及我县扶贫开发领域的网络舆情。
二、工作原则
(一)及时准确,公开透明。遵循“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在突发网络舆情公共事件后,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充分满足群众信息需求,防止出现因处置不当造成信息失真和谣言泛滥。
(二)网上舆情,网上应对。对网络舆情的处置,坚持“网上来,网上去”,原则上在发生地进行处置。坚持“准确报道事实、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主动引导,突出重点,疏堵结合,以疏为主,通过撰写网评文章等引导方式,先入为主,打好网络宣传主动仗。要着重宣传报道县委、县政府妥善处理扶贫开发事件的情况,引导公众以健康的心态看待 舆论,相信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网上舆情有利于社
会稳定和事件的妥善处理。
(三)分工负责,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扶贫工作网络舆情处置制度,严格执行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流程,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对违反工作纪律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舆情处置应急响应
(一)启动扶贫领域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县扶贫办综合协调组负责收集、报送舆情信息。县扶贫办各组(中心)密切配合,要及时发现、收集扶贫领域舆情信息。重要舆情信息第一时间报送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审批后上报。
(二)启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网络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织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专题部署会,传达县委、县政府的指示精神,分析舆情的发展形势,统一宣传口径,明确引导要求,落实工作责任。
(三)启动新闻发布审批和通报机制。网络舆情发生后,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迅速制定新闻发布方案和发布内容,报县委、县政府批准后组织发布,及时通报网络舆情发展,汇编舆情专报。
(四)启动网络监控和引导机制。启动宣传部网络监控设备,严密监控舆情的发展动向;及时封堵和删除网上有害信息,组织网络舆情监测员针对突发舆情确定正确的舆论引
导方向,积极撰写网评文章,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解释疏导,引导正确舆论发展方向,做好网络媒体的宣传导向工作。
四、舆情信息工作纪律要求 扶贫系统工作人员未经组织授权,不得以单位或职务名义接受媒体采访。对于违规发布重大事件信息,导致发生失泄密事件的或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重大事件信息、严重影响事件处置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做好应急处置结束后的善后各项工作。对扶贫领域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应急处置过程涉及到的各相关部门及其人员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估。根据处置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暴露出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本制度。
对参与突发扶贫领域网络宣传引导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人员及部门由纪检部门实行问责。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一条为提高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明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应对的组织机构和程序,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制订本预案。
第二条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第三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遵循以下工作原则:
1.及时主动,准确把握。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发布准确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把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强化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网络舆情的新闻宣传有利于审计工作大局,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
3.突出导向,分类处理。对于影响较大的审计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敏感问题,由局办公室提出新闻处置建议预案并报局主要领导批准后,统筹安排宣传报道工作。
第四条组织机构
成立网络舆情处置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其他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各股室负责人担任。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对涉及工作的网络舆情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和处理与媒体的相关事宜;
2.根据需要确定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新闻发言人;
3.审定新闻宣传预案,决定新闻宣传内容,安排新闻发布;接待、管理采访事件的媒体记者;
4.收集、跟踪、分析、处置境内外舆情,及时向有关单位、部门通报情况,指导相关单位、部门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控制和引导舆论;
5.向相关领导和部门及时上报信息。
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处置、预警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设在局办公室,由各相关人员组成,其中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处理与网监、网宣部门及媒体的关系,收集、跟踪境内外舆情,及时向有关单位、部门通报情况,各股室负责提供情况材料并进行核实、分析。
第五条舆情预警体系
办公室指定专门舆情评论员负责文字及宣传工作,收集舆情动态,发现涉及审计工作的舆情及时上报,并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引导舆情。
舆情评论员及时收集舆情危机事件及其苗头动向,分析评估态势趋向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对发现的舆情,须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汇报,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并根据情况需要逐级上报。在报告的同时及时跟帖,确保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有条不紊地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第六条舆情引导机制
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按照“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总体要求,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当网上出现涉及审计工作的负面报道后,应坚持积极正面引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及跟帖,以正视听。有重大影响的舆情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以新闻发布会、通气会等形式迅速反应,协调主流媒体,推出相关报道,引领社会舆论。
第七条舆情处置预案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基本要求,及时了解舆情出处,对引发该舆情的不实之处进行澄清。同时组织舆情评论员,从普通网民的角度对提出的负面质疑进行反驳,引导舆情的正面发展。
当负面影响增大时,领导小组应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有侧重地在主流媒体公布信息内容,维护审计部门的形象。
第八条舆情应对方法
1.明确态度。应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快讲事实,慎讲原因,表示对事件的关注和重视。
2.提高速度。要迅速与有关单位和媒体取得联系,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封堵删除与事实不相符的不良信息。
3.统一尺度。要及时拿出统一的解释口径,一时拿不出完整的调查结论时,应考虑梯度发布信息,分阶段降低流言的影响。
4.规范法度。在消除负面报道危害时,要有的放矢,方法得当,分清轻重缓急,密切关注媒体动态,防止事态反复。
5.调整角度。对确属工作失误的情况,应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及责任的追究上,举一反三,落实整改。
第九条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与宣传、通信、公安等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联系,定期沟通,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最新动态,学习、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的科学方法。
第十条责任奖惩办法
一、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二、组织机构
成立新疆师范大学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任组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相关部门和学院党总支负责人担任。指定宣传部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三、坚持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
表示同情和安慰,第一时间告知师生或受害者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师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体的支持,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四、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评论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较经常出现涉及本系统相关舆情信息的各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等发布的有关的报道、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网络上涉及司法行政部门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职工、学生的投诉,涉及服务人员违法违纪违章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一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有关对司法行政报道和论坛中出现的一些敏感的话题;二是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全网搜索国内各个知名的门户网站有关对学
校报道和论坛中出现的一些敏感的话题。
4.监测形式。一是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指定网站、论坛和贴吧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在服务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和个人行为引发特定舆情事件时,要对舆情产生的相关网站、论坛进行高频度的浏览和搜索。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领导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附件
网络舆情办理情况登记表
一、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被广泛认同的定义。一般认为, 网络舆情就是网民对某一社会问题或事件所产生的,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言论、观点、态度和情绪的总和, 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 没有网民便没有网络观点和言论, 没有网络就不可能产生网络舆情。这些观点和言论是通过网络来传播的, 通过这些发表的观点和言论, 大致可以了解网民的态度和情绪。网络舆情则是指来自网络的“不好的”、对消防部队造成不良影响的社会舆论。
二、目前消防网络舆情的问题和状况
消防部队是最贴近群众利益的部队, 因此社会上对消防的新闻事件关注度很高。哪里着火, 哪里的消防执法存在问题, 都会被群众密切关注。由于每一个网民心态不一样, 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一样, 因此产生的观点也就不同, 而个别网民过激的言论, 夸大其词的描述, 很容易引起大部分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随, 评论的人越来越多, 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消防宣传工作不到位极可能导致误会产生。基层消防中队在灭火救援时, 由于消防宣传欠缺导致的问题较突出。比如基层消防中队在出警的路上, 由于城市交通堵塞、很多私家车主不知道让行, 使出警出现一定的延误。到达火灾事故现场后就受到了围观群众的指责, 觉得消防车出警慢。某些群众甚至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其实报警人看到火势蔓延常会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 总感觉消防队到场晚, 从而对消防队产生消极情绪。
虽然消防部队越来越重视对舆情的处置, 但仍然缺少处理网络舆情工作的专业人员, 处置网络舆情的技巧不熟练, 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 有时负面信息传开了, 才开始处理问题, 造成处置问题滞后效果不明显的结果。
三、加强消防部队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 三项机制要完善建立, 预案考评责任到人
一是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建立消防网络舆情监管组织机构。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 消防舆情引导工作会越来越重要, 消防部队全体官兵要从思想上重视舆论引导工作, 站在维护警民和谐的高度来对待。因此成立舆情处置部门, 做到舆情有人查、信息有人发布、舆论有人引导。这是维护消防部队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
二是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案机制, 防患未然。消防舆情是一个集合总体, 其中包含灭火救援、抢险救灾、队伍管理、消防执法监督等各种事件。因此网络舆情的预案, 可以针对这几种事件制定多种类型的预案。归纳总结各种类型的事件, 根据事件的特点、特征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同时, 预案也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更新完善。
三是建立完善的舆情考核验收、互学互帮机制。建立和完善舆情工作考核验收制度, 建立考核量化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要细、要实、要全面。将网络舆情工作考核成绩纳入各支队的季度、半年总成绩中来, 督促各支队切实把网络监管工作重视起来, 作为年度重要的工作来开展。建立舆情工作互学互帮机制。在全国开展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现场会, 让各个省的消防领导来参观, 提供一个模板, 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二) 三项能力要提高, 加强舆情管控工作
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增强鉴别舆情的能力。舆情并不可怕, 它能从侧面反应民生。积极回应群众意见引导好舆论导向是树立消防部队良好形象、构筑警民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为此消防部队全体官兵要认真对待, 认清舆情的重要性, 加强网络舆情的敏感度。这就要求从基层消防官兵抓起, 培养他们关注舆情, 关注民生, 关注新闻, 关注社会热点的习惯, 培养其主动与网民交流、耐心引导网民、化解民众误解的能力, 以此提高消防部队应对舆情的总体能力。当出现热点事件时, 及时发动基层官兵的积极性, 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评论员队伍, 成为该事件的主流思想。
二是强化处置应对舆情的战斗力。一方面要加强消防官兵的学习教育, 开展网络舆情监管员培训班, 让各基层部队的优秀士官担任。通过培训班的统一规范, 提高舆情工作队伍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舆情实战演练, 挑选有代表性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案例, 开展模拟演练, 加强监管工作的实际操作和应对能力。
三是提高依托网络媒体进行消防宣传教育的能力。在日常消防宣传教育中, 要建立消防部队的官方微博、消防宣传教育网站, 同时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政府网站等网络平台, 全面、系统地宣传消防工作。在当地群众中营造部队的良好形象, 使广大群众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是群众建立起配合基层消防中队出警、维护救援现场秩序的保障。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负面的涉消舆情, 不回避、不退缩, 勇于与网民交流、沟通。引导网民建立正确的观点, 消除误会, 使积极、客观、正确的信息成为主流, 维护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
(三) 加强三个协作, 注重沟通交流
一是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和, 加强合作。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在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中, 公安消防部门不能孤立自己, 不能只靠本部门维护网络秩序, 要加强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 (县区市级的宣传部门、公安局) 之间的协调沟通。当涉及到灭火救援和消防执法等方面的负面舆情时, 迅速通知调动相关部门, 与平级宣传部门沟通协调, 把一些不客观, 不真实的信息消除掉。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让广大网民认清事实真相。
二是与主流新闻媒体协作, 加强消防舆情正面引导。公安消防部队要主动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接触, 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作用, 搭建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宣传载体平台, 借媒体之“口”为消防部队“说话”, 借媒体“权威”引导舆情走向,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三是坦诚面对媒体及公众, 真诚交流, 答疑解惑。对于涉消舆情, 公安消防部门要科学应对, 找准问题的关键, 在事发的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透明报道, 多提供准确有效的新闻信息, 把人们关注的问题放在首位作为报道诉求点, 变危机为契机。及时解答网民关心的问题, 化解误解, 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摘要:随着论坛、QQ、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媒体的出现, 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信息传播速度快, 时效性、及时性是当前网络媒体的特点。公安消防部队担负着灭火救援、抢险救灾等社会救助使命, 任何救援行动方面的失误都可能被围观群众关注, 通过手机发送到网络上, 成为社会热点。假如处置不当, 就很可能破坏消防部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 如何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 建立正确的新闻导向, 维护消防部队良好形象, 是消防部队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消防部队,引导
参考文献
[1]许静.舆论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关键词:涉检网络舆情 应急处置 检查机关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定义
涉检网络舆情就是与检察工作相关的网络舆论情况。涉检网络舆情有良性的(正面宣扬检察机关形象、体现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反应民众参与促进检察机关各项工作发展的),也有恶性的(民众受某一特殊事件刺激,并通过信息网络将事件扩大到一个社区或者更大范围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应,并最终产生与检察机关相对立,严重影响检察机关形象与公信力的),即所谓的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本文主要讨论的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应急处置主要是指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引导与应急处置。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主要类型
目前,常见的涉检网络舆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涉及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包括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侦查监督、刑事诉讼监督、监所检察、民事行政检察等职能)相关的网络舆情。比如药家鑫案引起的全民关注,反映了民众对检察机关发挥职能履行刑事诉讼监督职能的需求;刘志军贪腐案反映了民众对检察机关履行反贪污贿赂职能、刑事诉讼职能的需求。
第二类是检察机关在履行检察权和检察职能不当引发的网络舆情。比如,在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的过程中,屡屡发生的犯罪嫌疑人非正常死亡案件,暴露出了部分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语言粗暴、办案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甚至刑讯逼供的不当执法行为。
第三类是涉及检察机关及检察人员本身的执法守纪、工作作风情况的網络舆情。比如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开豪车事件,就涉及其本身遵章守纪、廉洁从政的问题。
三、基层检察机关提升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领导机构、形成团队规模。一是要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处置机构,由检察长任组长、分管检察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以设置网络舆情监控、研判、协调、反馈四个工作小组,成员可以在各相关部门抽调,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二是专人负责,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突击队。可以在本院内部选拔网上工作意识、组织性和业务水平较强的干警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确保涉检网络舆情得到及时、有效引导。三是多点监控,可以在反贪部门、反渎部门、公诉部门、办公室等部门设置涉检网络舆情分控点,保证每天至少四次的网上巡检。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对人民、新华、新浪、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以及本地主要新闻站点、重点论坛和报刊进行全面搜索,第一时间掌握舆论发展动态。
(二)健全处置机制,形成引导“合力”。一是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建立涉检网络舆情逐级报告制,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发现涉及检察机关尤其是关系到本检察院的网络舆情出现后,应及时报告领导小组供其参阅,由领导小组进行正确甄别筛选,决定是否需要通报其他司法部门或上报上级相关部门。上下左右相互通气形成党政机关和司法系统应对涉检舆情的合力,沉着有力地应对涉检舆情。二是要认真研判、妥善处置。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的应急预案,当涉及自身的网络舆情出现后,检察机关的反贪、反渎、公诉、监所、批捕等相应部门要按预案的要求及时到位,有针对性处理,要第一时间进行回应,抢占话语主动权,并对舆情进行客观公正的引导,避免网民的负面炒作。三是要建立涉检舆情处理问责制。对于因网络突发事件涉及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等职务犯罪的,检察机关在处置过程中,要在迅速查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严肃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通过适时问责,积极挽回社会影响。
(三)抓好教育管理、树立执法形象。一是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以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由政工部门牵头,通过集中学习、警示教育、宣传引导等方式,准确把握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六观”、“六个统一”、“四个必须”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让干警能够主动摒弃一切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求相违背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努力避免因执法不当而形成的涉检舆情。二是要做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由纪检部门牵头,严抓规范执法和文明执法,利用执法业绩档案管理系统等系列执法监督软件,实现内部监督工作全面覆盖、全程管理、动态监督,科学民主评价干警办案质量、办案效果、办案纪律的遵守情况,全力打造检察机关“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执法形象,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涉检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考核机制、提升工作实效。一是要确立责任追究机制,要明确舆情应对和引导的每一个阶段的责任人及相关责任,将舆情处置工作纳入季度或者年度岗位绩效考核,全面推行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二是可以由宣传部门负责汇总评估工作,分别对正面信息宣传、跟帖和对负面信息的发现、处置、引导、转移等予以评分考评,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干警对涉检网络舆情应对与应急处置的积极性。
(五)加强宣传引导、创造有利环境。一是坚持检务公开。利用街头法治宣传、送法下乡、校园法治讲座等形式,主动、客观、依法公开日常检察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公布检察人员违纪违法举报电话等形式,把检察人员执法办案行为尽可能置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下。二是加强与政府、政法委等单位的息联动通报制度,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舆情,掌握负面舆情的实际情况,快速做出相关的决策判断。三是健全写稿、审稿、投稿、网评、与媒体记者联系机制,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影视等多种传播媒体,积极向社会各新闻单位提供涉黑、群体性案件和受到人民群众关注的案件新闻素材,通过媒体正面报道和评价检察工作,占领舆论高地,营造有利于检察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六)抓好培训学习、扎实提升能力。一是通过培训讲座、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干警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社会影响,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的原则、思路、措施,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中的发帖、回帖、沉贴、删帖等操作技能进行系统学习。二是可以定期通报本院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情况的有关情况,分析总结本院在处置涉检网络舆情过程中好的做法。三是关注社会上出现的有较大影响的网络舆情的事件,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应急处置的能力。
多项措施加强舆情信息应对处置工作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通知,大龙路办事处办事处组织机关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了毛书记《关于舆情应对的要求》的文件精神。通过对文件的深入学习,加强了大龙办街道对于舆情信息应对处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为了更加及时、准确了解民众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提升舆情信息的应对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街道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近日大龙路街道办事处通过多项措施加强舆情信息的及时应对处置工作。
一、是抓好队伍建设,时时关注舆情民意。
办事处各科室、各社区选派责任心强、工作严谨、文字功底扎实的同志担任信息员,及时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做到归口信息定期上报,热点焦点立即上报。
二、是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成立大龙路街道舆情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处理舆情的指挥与协调工作;具体做好舆情的发现、收集、整理、监控和处置工作。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发展动向,加强对舆情的监控和网上舆论的正确引导。
三、是强调迅速反应,各个部门协调落实。对舆情信息,按照规定以最快的速度上报相关部门、领导。按照问题性质归口各部门调查、核实,妥善解决。舆情信息队伍根据问题办理情况,采取适当形式进行信息反馈及舆论引导。
四、是注重归纳总结,深层次寻找解决问题。
办事处在对舆情信息做好梳理、归纳、提炼工作的同时,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深入挖掘,探究诱因,寻本溯源,从理性角度由点到面,总结事件发生、发展规律,从根本上遏止各类舆情的发生,并对已经发生的舆情问题进行及时、全面、彻底地解决。
五、是明确主抓部门责任,完善制度提升效能。明确舆情信息处置的汇总、整理及反馈工作的负责科室,每周通报信息员的信息报送情况,将该项工作列为科室、社区及个人的年终考核指标之一。建立完善奖惩制度,推行量化考评,激励和约束并重,提升舆情处置工作效能。
六、是加强联动,形成合力。
上级政府、学校、医院、市场、公安等单位建立网络舆情定期通报制度,确定联合处置方式。形成与有关单位的联动、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七、是加强督察,落实责任。
黔西南州委办公室:
为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收到州委办字﹝2015﹞210号文件后,我局领导非常重视,一把手亲自抓,立即组织人员成立了国土资源工作的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组,明确了舆情收集、报送和处置工作的同志。工作汇报如下:
一、由信息科负责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工作组成员负责监督网站舆情,信息科宋军同志为联系人,负责报送和处置工作。
二、如发现相关舆情,必须立即组织进行研判、处置、重要、敏感的舆情必须在一个工作内将事件情况核查清楚,并将事件情况和处置情况上报州委办公室。
三、要对有可能出现的舆情隐患进行梳理,并于每月安排工作组成员轮流网上值班,发现情况并于每月10日前上报州委办公室。突发、重大舆情隐患要即时上报。
四、经州局研究决定,成立黔西南州国土资源局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组。
附件:黔西南州国土资源局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工作组通知
一、报废设备处置原则和工作流程
1.先利用后处置原则
一般情况下,报废设备中尚可用的部分零部件可自留调拨使用,不宜再作价外调。由于工艺调整或技术更新形成的淘汰设备,尚可作价给其他企业降级使用的,除了要论证其流出后可能造成的安全和环保等问题,还应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经核准后再处置。
2.统一性原则
报废设备应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归口处置, 其他部门或个人不得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私自处置。处置收入应统一上交财务部门,该项收益通常用于设备更新和改造。
3.完整性原则
在处置前应保持报废设备主体完整及部件齐全,需留用的零部件应经批准后拆除,对拟报废的设备应妥善保管,待报废手续办完后及时配合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回收处置。
4.收益最大化原则
报废设备处置方式主要是竞价拍卖,应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对处置过程要严格监管,确保报废设备处置获得的收益最大化。
基于以上四个原则和实际工作情况,我们对报废设备处置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其大致可分为报废设备鉴定与分类、保管与评估、拍卖处置三大环节,流程图如图1所示。
二、5W1H分析法简介
5W1H分析法是由美国人拉斯韦尔提出并经过不断完善形成的一套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对选定的项目、任务或工 作,从原因 ( why ) 、对象 ( what) 、地点( where) 、时间( when) 、人员( who) 、 方法( how) 六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和分析,可运用于工作规划和实际工作中,使该项工作能够更科学、严谨和有效地执行。
三、做好报废设备鉴定与分类工作
1.报废设备鉴定
该环节可从原因( why) 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科学而准确的鉴定并从严掌握报废标准。在设备报废之前应现场核实设备运行状况,弄清设备报废的原因,并结合设备报废条件为设备报废提供判定依据。尤其是对于未到使用年限或原值较大的设备的鉴定工作要慎重,报废前需要组织专业人员组成技术鉴定小组对其进行科学鉴定,出具鉴定意见。对符合报废条件的设备应坚决报废, 对不符合条件的可建议其调拨使用、降级使用或办理闲置。
设备报废原因主要分为自然损耗、技术损耗、 资产盘亏等几种。各原因对应报废条件描述如表1所示。
2.报废设备分类
该环节可从对象( what) 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实现对报废设备的科学分类,为后续的保管、估价、拆运和拍卖处置等环节做好准备。
报废设备按照拆解运输难易度可分为不易拆运( 大型设备) 和易于拆运( 中小型设备) 两类。 大型设备可通过地面标示画线圈定范围或照相留档的办法明确拍卖内容,为实现就地拍卖处置做好准备。小型设备可分类回收并挂牌标识,编制账目清单以便分批集中处理。
在报废设备分类工作中,除了按照拆运难易度进行划分,另外需注意识别三类设备,这三类报废设备在处置时有特殊要求。
( 1) 特种设备( 例如锅炉、吊车、电梯、压力容器等) 。该类设备的报废和处置工作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符合报废条件的特种设备应强制报废,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登记证书及注销手续。在对其进行处置前应将其解体或消除其使用功能,不建议转让该类设备用于改造或降级使用。
( 2) 含放射源的辐射类设备( 例如X射线机、 工业CT、高能电子束焊机等) 。该类设备报废时, 应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该放射源的报废,将放射源从设备本体摘除并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注销和销毁,对摘除放射源后的设备本体可视同普通报废设备进行处置。
( 3) 电子设备( 计算机、扫描仪和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带存储功能的数控设备等) 。该类设备报废时应拆除硬盘、内存等存储元器件,对其脱密处理。该类设备含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在处置该类设备时应与回收方签订告知书,告知回收方应按国家相关法规进行消纳,不得随意丢弃其中的有毒有害材料。
四、加强报废设备的保管与评估工作
该环节涉及地点( where) 、人员( who) 、方法 ( how) 三个方面,报废设备评估,报废方式和报废方法是重点,以下展开具体分析。
1.报废设备保管
大型设备或不宜移动的设备一经批准报废, 需委派专人承担就地临时保管责任,保管该设备零部件不被擅自拆卸,确保报废设备的完整性,并对其悬挂报废标识。同时资产管理部门要开始组织拆除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做好和保管人的工作交接。
对于中小型报废设备,资产管理部门可征用或租用一定的库房或场地集中暂存和周转。原使用人应将中小型报废设备撤离现场并及时上交入库,资产管理部门也可以定期巡视并主动清理回收。报废设备分类分批回收入库后应编号,建立账目并落实专人妥善保管。
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库房等场所或重要路口设置监控摄像头和张贴警示标示,这不仅可节省人力和成本,还能显著减少甚至杜绝报废设备及其零部件的丢失。
2.报废设备评估
在对报废设备进行拍卖处置前,应依据拍卖内容或拍卖范围对其进行评估,评估值可以用作拍卖标底。单台或单批账面净值小的报废设备可以自行评估,而对于账面净值较大的报废设备建议外委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目前运用较多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分析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这里以分析市场法为例做个简介。在运用市场比较法对报废设备的变现价值或残余价值进行估算时,按照评估对象的现状具体可分为整体变现和拆零变现两种情况。
( 1) 整体变现: 报废设备经拆迁安装或维修后尚可恢复使用功能者可根据市场上相似参照物的市场价格,通过比较它们在效用、能力、质量、新旧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按照一定方法做出调整,从而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其关键是选择参照物, 计算公式为:
评估价值 = 全新参照物市场价A × ( 1 - 评估对象已用年限/预计寿命) × 调整系数B
( 2) 调整系数B可结合市场需求、使用状态、 性能质量等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拆零变现: 报废设备完全丧失使用功能且无法修复者可按照拆零变现价值为假设前提,按可拆零变现材料市场价评估价值计算被估对象清理变卖后的净收益额。对于一般情况而言,报废设备按可拆零变现材料重量单价,乘于其重量,减去清理费用来计算评估值。
其计算公式为:
评估值 = ∑( 可拆零变现材料收购单价A × 可拆零变现材料重量B) × ( 1 - 清理费用率C)
五、改进报废设备拍卖处置工作
在运用5W1H法进行理论分析后,结合工作实际,我们提出了四项改进措施。
1.组织形式改进
报废设备拍卖处置工作原来都是资产所属单位自行组织进行,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市场中有一些专业拍卖机构或交易所开始受理此类拍卖业务,但会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自行组织相比较外委专业机构组织的拍卖,虽然有周期短和节省经费等优势,但专业机构的交易平台大,信息发布范围广,拍卖手续更完善,因此可规避很多风险,故取二者之长综合考虑,该项工作组织形式可以是自行组织和对外委托两种方式并用。具体而言可以对评估值较小的单台或每批报废设备自行组织拍卖,而对于评估价值较大者对外委托专业机构拍卖处置。
2.加强对竞价方的监管
由于报废设备回收行业入门门槛低,收购商数量很多且鱼龙混杂,为了加强对竞价方的管理, 可以通过建立竞价方名录的方式以加强对其监管。首先收集各收购商的企业营业执照、税务证、 质量体系认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资质文件并对其真实性进行核实,将资质审核通过的收购商纳入竞价方名录中,在拍卖时只邀请名录中的收购商参加竞价。基于以往拍卖时各竞价方的表现和新申报资质审核的竞价方情况可定期组织对该名录进行修订并作增减。
3.竞价拍卖过程改进
外委专业机构进行的报废设备拍卖处置,对与其签订的委托协议内容应仔细审查,有疑问的地方提前沟通,将问题隐患与风险发生概率降到最低。自行组织拍卖时首先对各竞价方收取一定数额保证金以防止违约情况出现( 竞价结束后可退) ; 另外在竞价开始之前组织竞价方对报废设备进行实地查看,并对照拍卖清单核实确认; 再者是督促竞价方在告知书和报价单上予以书面确认,并及时收集有关文件资料归档备案; 最后是严肃纪律,在竞价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违规及违反竞价原则的单位,当场宣布该单位的报价作废并取消其竞价资格。
4.处置过程改进
对于处置过程,增加了两项管理内容。一是与收购方签订收购合同与安全环保责任书,并向收购方宣贯安全环保作业的具体要求。如果涉及大型复杂设备的拆除,首先确认设备连接的水路气路是否切断,督促收购方编写详细施工计划方案,专人负责监管现场安全作业,尤其是动用明火和高空作业的,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执行。二是在收取报废设备进款时另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在确认处置过程无事故发生且作业现场干净无余留施工垃圾后,方可退还保证金。
六、结语
运用5W1H分析法,对报废设备鉴定与分类、保管与评估、处置拍卖三个方面展开理论分析,厘清工作思路、优化工作环节并改善工作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升报废设备处置工作的管理水平。做好该项工作不仅避免了资产积压浪费和流失,充分回收残值,另外对于梳理设备台账、腾退空闲场地、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也意义重大。
摘要:基于报废设备处置的四个原则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将报废设备处置工作划分为三大环节,并绘制了工作流程图。运用5W1H法对各环节的工作展开分析,探讨报废设备处置工作的改进措施,从而避免资产积压和流失,优化资源配置。
【舆情处置流程图】推荐阅读:
新闻舆情应急处置预案12-15
2021年网络舆情处置预案06-24
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处置管理制度09-29
质量问题处置流程10-23
食物中毒处置流程09-13
违法建筑的处置流程10-29
舆情专报07-19
舆情监测制度09-09
舆情报送系统10-28
舆情信息安排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