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流中》教学教案设计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急流中》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5篇)

《在急流中》教学教案设计 篇1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理解和正确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坚强勇敢。

4.学习作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心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坚强勇敢。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图说话,激趣导入

1. 教师:平时老师都告诉同学们要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今天老师想看看同学们对自己观察能力的训练结果,请看这幅插图,请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然后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在图中的所见。

2. 生畅所欲言后,请生归纳概括插图中描绘了哪两大景观?(江水、妇女)这两大景观各具什么特点?(板书--江水:湍急妇女:勇敢)

3. 师请生把这四个词连成一句通顺的话。(湍急的江水上一位勇敢的妇女正划着竹筏。或一位勇敢的妇女在湍急的江水上赶路。)

4.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在急流中》。生齐读课题两遍,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自主学习生字。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方法。

2.生概述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并谈谈自己初步感受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汹涌湍急的江面上,一位年轻妇女背着孩子沉着勇敢地逆流前行的事。感受到了妇女的镇定自若、勇敢自信……以及作者对妇女的钦佩、赞扬等感情。)

三、研读课文,突破重点

1. 生默读全文,迅速找出文中与插图相对应的段落。(第4段)

2. 生大声朗读具体描写插图的段落,思考:

(1)此时你就是大船上悠闲的作者,看到此情景,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意外、震撼、大吃一惊,师板书:震撼)你是从哪些重点词体会到的?(竟是、年轻的母亲、居然、酣睡,板书:年轻母亲)

(2)生自行练读,读出作者的那种惊讶、难以置信,然后抽生读。

(3)在人物刻画上,作者采用了哪些细节描写?(神态、动作)这样描写有何用意?(表现了妇女的镇定、平静、勇敢、坚强、沉着以及对竹筏操控的游刃有余等。)

(4)男女生分别用朗读的方式感受妇女的镇定、平静、游刃有余。

(5)生想象襁褓中的孩子在颠簸和惊险中做着什么样的梦,并说说做这种梦的原因。

四、细读课文,学习写法

学习文章前后呼应的写法:

1. 小筏子渐渐远去,它在作者眼中变成了什么?(“一簇不息的火苗”)这与前文什么地方相呼应?(与第3段结尾处“一朵随波漂流的红杜鹃”相呼应。)

2. 以上两处作者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这对母子的美好祝愿,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奋力划桨的鼓励,对执著奋进精神的肯定等。)

五、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再次感受人物,与作者的联想产生共鸣:

1. 教师:贝江上的这一幕给作者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很难忘记,师板书:难忘)为什么难忘?(“这一切,组合成一幅感人的图画”,师板书:感人)“这一切”究竟是指的什么?(镇定的神态,坚定的眼神,奋力划桨的动作,还有她那在襁褓中安睡的孩子,师板书:神态、眼神、动作、孩子)

2. 这是作者的感受,你还在文中哪些地方受到了感动呢? (例:“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远远地出现了一只小筏子,就像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水里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说说原因。(这个句子通过将小筏子比喻成落水挣扎的蜻蜓,在汹涌的急流反衬下,突出了母亲的坚强勇敢)小结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坚强勇敢、坚持不懈……师板书:伟大母爱)

3. 是啊,这种源自伟大母爱的感动永不消失地存活在了作者脑海中,于是他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了生活的急流,请勾画出相关语句(文章最后一句),读读悟悟,分小组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的征途上我们应该如何勇敢沉着地面对那些失意、沮丧;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各种挑战、诱惑、挫折。)

六、发现问题,探究难点

1. 教师:伟大的母爱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在感动之余,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没有?请提出来,我们大家一同解决。(生能够质疑文章1、2两段被老师忽略了。)

2. 生默读1、2段,发现与后面几段的不同之处。(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3. 读读想想,这两个段落可不可以省略不写?不能,又是为什么?师归纳小结。(不能,因为作者借“卷、打、翻腾”正面写出了江水的急、险,实则是从侧面烘托出了当时紧张、危险的气氛;又借对江两岸美景的描写衬托出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二者共同地为后文年轻母亲泰然自若的出现作了铺垫。师板书:美景、悠闲、铺垫)

七、回顾全文,采撷精彩

1. 作者用自己的双眼和内心见证、感受了年轻母亲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伟大而动人的母爱,她启示着我们也应该积极乐观,笑对生活中的种种急流,请看黑板,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我们满怀崇敬之情读出对年轻母亲的敬意。

2. 选择印象深刻的段落或句子进行背

《在急流中》教学教案设计 篇2

以创新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案书写格式变化促进了课堂的变化。为了指导教师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有些教师改进了备课机制,把原有的备课本重新进行设计,与上述教学目标表述方式相配套的是以表格的形式分“教学环节、问题与任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呈现的教学过程设计。

好的备课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优化,它是一种粗放、机动、可变的教学设计。提倡教师撰写板块教案,在写上求活、求实、求简、求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变教案为学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除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外,还要备课程资源、备过程与方法、备学生活动、备教师指导等,教案也要增加课堂调整与思考等内容。提倡教师注重过程评价,发挥教案的使用价值;提倡教师注重阶段性集体评议,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

《在急流中》教学反思 篇3

新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老师不容忽视的。在这节课,我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通过勾、画、读、写,(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写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如果不留足时间让学生去揣摩文字,理解文字,体会在文字背隐藏的饱含作者深情的情感,那学生的独特感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正因为这样,才有后面课上学生谈感受的滔滔不绝。

2.巧妙点拨,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如在体会年轻母亲对孩子的爱时,学生读到“她身后的红包裹,原来是一个襁褓,她是背着自己的孩子在江上赶路。”时,我马上提问:“母亲为什么要背着自己的孩子赶路呢?也许……也许……”,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句子说完整。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表述,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母亲对孩子的爱。

3.重视了朗读训练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以这样说,朗读的好坏直接体现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如在学生谈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时,我马上提示:文中还有几处也出现了“红色的包裹”的描述,让生找出来,读一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男女分别读、齐读……),让学生很好地领会了母爱。

4.通过抠词抠句,突破重难点,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在理解母亲的勇敢、镇定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到的?通过紧紧抠住“不停”“灵巧”“湍急多变”“曲折前行”“平静”“奋力划桨”等词,体会到年轻母亲的镇定、勇敢和沉着。这样不仅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了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年级语文《在急流中》知识点 篇4

原文

贝江,从迷蒙的深山中流出来。湍急的江水,在曲折的河道中卷着浪花,打着旋涡,一路翻腾着奔向远方。

轮船顺流而下,江水拍击船舷,溅起一排排水花。我站在船头,悠闲地欣赏周围的风景。江两岸是绿荫蓊郁的青山,山坡上覆盖着翠竹和杉树,还有杜鹃。我想,若是在春天,漫山遍野的杜鹃盛开时,一定会很美。

我向前方望去,只觉得眼前一亮——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远远地出现了一只小筏子,就像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水里拼命挣扎着逆流而上。划竹筏的好像是一个女人,因为远,看不清她的面容,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驾驭着筏子,灵巧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她背着一个红色的包裹,远远看去,像一朵随波漂流的红杜鹃。

很快,小筏子就到了大船的跟前。划竹筏的,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神色镇定,平静的目光注视着前方。她身后的红包裹,原来是一个襁褓,她是背着自己的孩子在江上赶路。我向她挥手,她朝我微笑了一下,脸上泛起一片红晕,马上又将目光投向江面,双手奋力划桨,继续在急流中探寻安全的通道。我发现,襁褓中的孩子将脑袋靠在母亲的肩膀上,正在酣睡,筏子上的颠簸和江上的惊险,他居然一无所知。

小筏子和大船擦肩而过,我们的相逢只在一瞬间。

回头看,那小筏子很快便消逝在远方,只有那耀眼的红色,在水烟迷蒙的江面上一闪一闪,像一簇不息的火苗……

在贝江上见到的这一幕,我很难忘记。急流中那位驾筏的年轻母亲镇定的神态,坚定的眼神,奋力划桨的动作,还有她那在襁褓中安睡的孩子,这一切,组合成一幅感人的图画,留存在我的记忆中,再也不会消失。在喧嚣的人世里,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急流呢? 字词

迷蒙、湍急、浪花、旋涡、船舷、水花、风景、绿荫蓊郁、杜鹃、漫山遍野、杜鹃盛开、汹涌、包裹、襁褓、微笑、肩膀、通道、惊险、瞬间、消逝、耀眼、坚定、感人、记忆、喧嚣、镇定、勇敢、急流 句子

轮船顺流而下,江水拍击船舷,溅起一排排水花。我站在船头,悠闲地欣赏周围的风景。江两岸是绿荫蓊郁的青山,山坡上覆盖着翠竹和杉树,还有杜鹃。我想,若是在春天,漫山遍野的杜鹃盛开时,一定会很美。

很快,小筏子就到了大船的跟前。划竹筏的,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神色镇定,平静的目光注视着前方。她身后的红包裹,原来是一个襁褓,她是背着自己的孩子在江上赶路。

在贝江上见到的这一幕,我很难忘记。急流中那位驾筏的年轻母亲镇定的神态,坚定的眼神,奋力划桨的动作,还有她那在襁褓中安睡的孩子,这一切,组合成一幅感人的图画,留存在我的记忆中,再也不会消失。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uán xián wěng yù qiǎng bǎo hàn shuǐ()()()()nì liú jià yù jiāo shí xuān xiāo()()()()

二、词语巧搭配。

()的江水()的河道()的阳光()地避开()的神态()的眼睛

三、选词填空。

竟然 居然 果然

1.襁褓中的孩子正在酣睡,筏子上的颠簸和江上的惊险,他()一无所知。2.这样宏伟的建筑,()只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3.天气预报说要下雨,()下雨了。参考答案

一、船舷 蓊郁 襁褓 酣睡 逆流 驾驭 礁石 喧嚣

二、湍急 曲折 明媚 灵巧 镇定 明亮

《在急流中》教学教案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自我诊断与矫治,学会用“不仅……也……”造句,练习说话。

4、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了解人民对伟人的深情。

教学准备:相关录像、自制文字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板书课题:23 在大海中永生。

2、简介邓小平,播放邓小平骨灰撒落大海的录像,同时听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悲壮的氛围。

3、引导学生思考:“永生”是什么意思?“在大海中永生”又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带着问题自渎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5、检查自渎情况:

(1)指读“斩”、“舷”、“捍”、“超”、“呜”、“咽”等生字的音。

(2)指导读好长句子,如: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

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3)整体感知文章写一件什么事。

6、书写生字。

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投入自己的感情细读全文,体会全文的情感基调。

2、默读全文,画出体现悲痛、迟缓的基调的关键词语。画好后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交流讨论,同时指导朗读。

(1) 第1段:找出关键词。(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

说说这些词体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悲痛不舍)

练习朗读,体会并读出人们这种情感。

(2) 第2段:理解“呜咽“的意思。

联系课文内容思考:为什么大海在呜咽?(体会这是人们心情悲痛,所以听到寒风卷着浪花,哗哗作响,便感到大海也在低声哭泣。)

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说话:涛声中你们好像听到大海在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指导读出真情实感。

(3) 第3段:理解“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暗含的意 思。

说说“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说明什么?

在理解与朗读中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人民不会忘记 ,他的光辉形象不可磨灭。

指导朗读,要读得沉稳清晰,尽现情境。

(4) 第4段:理解对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加深理解和感悟;

(5) 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5、6自然段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怀念之情;重点导读第三句,从伟人的话语中体会他的博大胸怀及他和人民的血肉关系。

(6) 指导读出第7自然段的气势与深情,加深学生对“大海中永生”的理解。

三、自主性练习。

1、用课后习题3的词语连起来练习写一段话。

2、学习含有“不仅……也……”的句子并造句。

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依着顺序背诵全文。

四、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飞向大海

撒向大海

《我愿意是急流》是爱的宣言 篇6

尤丽娅是一位匈牙利伯爵的女儿,貌美端庄,裴多菲在一次乡村舞会上与其相识,狂热地追求她,但遭到尤利娅父亲的极力反对。尤丽娅钦佩裴多菲的诗才与革命意志,冲破家庭藩篱,与裴多菲结为伴侣。裴多菲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爱情诗,其中大部分是写给森德莱·尤丽娅的。

《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7年裴多菲写给未婚妻森德莱·尤丽娅的一首情诗。诗人以流畅的言辞和激昂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

《我愿意是急流》借助一系列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同一主题,表达诗人纯洁而坚贞、博大而无私的爱。“急流、荒秫、废墟、草屋、云朵和破旗”等,或荒芜冷落,或凋敝残败。而笔下的“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则显得美好热情,欢畅明丽。

诗人出身贫苦,尤丽娅·森德莱却是伯爵的女儿,论身份,论地位,悬殊较大。诗人以一连串的意象“自贬”,是一种真实的、准确的爱情定位,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紧紧抓住爱人的内心,用“自贬”的方式来反衬爱人的高贵,让诗人仰望着的爱人能够更好地感受、理解和接受自己。

贯穿全诗的“我愿意”表达了裴多菲面对爱情的义无返顾、一往无前,人们仿佛听到教堂结婚进行曲声中新郎坚定而沉稳的声音——“我愿意”。是的,为了爱,他愿意,愿意奉献他的所有,愿意为这份爱坚守一生,愿意将另一个人视为他自己。“我愿意”,短短的三个字,包含了诗人无比厚重、深切的情感。它是诗人爱的宣言,是相伴终生的承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愿意”作为诗的主旋律响彻全篇。仅三个字的力量却足以使听者动容。并将诗人对爱的专注、投入与激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除却反复响起的主旋律外,作者俨然对爱情更加鲜明的表白。他运用了大量意象设想了爱情中双方所处的位置,这些意象生动鲜活,准确无误地传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我坚强(“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我的爱人快乐(“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的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我勇敢(“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的作战……”),我的爱人温馨(“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的攀援上升。”——我沉静(“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我的爱人进步(“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的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的缓缓闪现。”——我坚韧(“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我的爱人成功(“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的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的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我坦荡(“在广漠的空中懒懒的飘来荡去”),我的爱人辉煌(“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很多教师把《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定位在为爱情“牺牲”和“奉献”上,这是不够的。裴多菲的爱情宣言,必须坦坦荡荡,必须证明自己,必须赢得爱人的芳心。于是,我坚强,我勇敢,我沉静,我坚韧。我坦荡;于是,我的爱人快乐、温馨、进步、成功、辉煌;于是我赢得了爱,赢得了幸福。

《在急流中》教学教案设计 篇7

在比较中认识世界

二、年级(三年级)

三、课时长度(1课时)40分钟

四、活动主题

邪恶的反面是善良,美丽的反面是丑陋,但美丽之中还更有美丽。

五、活动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明白认识世界需要比较,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区分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并使学生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形成稳定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比较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难点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我并且客观的比较方法。

六、活动的形式

通过比一比、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等活动形式。

七、活动准备

幻灯、投影、多媒体辅助教学、梨头和三角形图片等学生用具;鲁迅和梅兰芳等名人的语言;《白雪公主》的故事。

八、活动程序

1、引发动机(5分钟)

通过多媒体或幻灯图片显示有关《白雪公主》的内容图景,问:刚才的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故事的情节?谁能把刚才的图片内容大概复述一下?(指名回答)。教师借助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激发:邪恶的王后想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但魔镜告诉她,白雪公主比她更美丽。妒忌使她整天坐卧不安,她想出了一个个邪恶的念头……通过这一故事使我们明白了邪恶的反面是善良,美丽的反面是丑陋,但美丽之中还更有美丽。怎么知道呢?比较一下就清楚了,板书     在比较中认识世界。

2、主要活动(25分钟)

⑴看一看,说一说(5分钟)

师:(用幻灯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四幅图片)请观察以上四幅画,它们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请结合自身体会或实际情况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怎样?今天班上的值日生做得怎样?今天上课班上纪律怎样?今天班上同学作业完成得怎样?(先让学生自己说,再指名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说)

师:通过刚才活动和回答,你们认识到一个什么道理?板书:认识事物     离不开      比较。

⑵比一比、画一画、议一议(10分钟)

让学生拿出6只梨头,其中一个最大,一个最小,其余4只两只一样大,请学生比一比,并结合图片显示说一说(图1、图2、图3)师问:为什么图1 中的小梨在图2中是大梨了呢?而图1中的大梨却在图3 中变成了小梨呢?你自己动手在纸上画一圆,画完之后,看看自己画得圆吗?然后画到比较满意为止。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标准。(图片可以画做成头饰,让学生上台扮演)

教师小结板书:     比较离不开一定的标准。

⑶演一演、找一找、说一说。(5分钟)

请两组各两名学生分别戴上鸽子和老鹰;鲸鱼和大象的头饰扮演一下可爱的动物,让全班小朋友找一找鸽和鹰、鲸和象分别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指名说一说。教师小结:比较就是要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你观察越仔细,掌握的知识越多,发现也就越多。板书:    比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比。

⑷课堂作业(8分钟)

①你和你的同桌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各找出五点你认为最主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比一比上面两个图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呢?

3、教师小结(2分钟)

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比较离不开一定的标准,比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比。任何事物都有好与坏或美与丑或善与恶之处,关键看大家怎么把握自己,结合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要做真、善、美的人。

九、活动建议

上课前请家长为孩子讲一讲《白雪公主》等有明显善恶、美丑之分的故事,并讲一讲鸽与鹰、鲸与象的有关知识。

十、附录

1、板书设计:

在比较中认识世界

认识事物 比较 比较可以从

离不开 离不开 不同的方面比

比较 一定的标准

2、《白雪公主》的故事(略)

3、名人名言:好和坏是比出来的,眼界狭隘的人自然不能知道好的之上更有好的,不看坏的也就感觉不出好的可贵。

--梅兰芳

曙光小学  吴优娣

.2.25

《在急流中》教学教案设计 篇8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身上的这种特殊才能的展露正是他善用了某项或某几项智能的体现。教育教授霍德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八项智能。他认为:在这八项领域中,都有其发展杰出的人才。换句话说,每个人可能会比较擅长其中某几项智能,而其他智能相形之下较弱。但每个人各项智能的发展却表现出不同的优势或优势组合,如果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智能或智能组合来学习,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拓宽了广大英语教师的视野,他们开始重视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与此在教学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基本上都以 “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学习的接受性、记忆性、模仿性,不可能发挥每个人的最佳潜能和满足每个人的不同口味,无法因材施教,这就可能造成学习者大面积掉队的现象。而在英语教学中如能善用多元智能,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和运用自己八项智能中的强项或强项组合来学习英语的话,那么每个人都能从自己最擅长和最喜欢处入手来自主学习英语,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轻松愉快地学好英语。比如,有人背诵和演讲英语表现出色,有人阅读配有图像造型方面的文章事半功倍,有人身体语言及表演胜人一筹,有人音乐节奏感强,通过唱歌记歌词毫不费劲,有人合作式学习兴趣高涨,有人写日记或总结自我头头是道,有人擅长自然观察,对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情有独钟。这些现象都是八项智能的典型特征在不同人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上的具体体现。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还有待于教师和他自身去认识、挖掘和开发。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进而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呢?

一、创设适合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的良好的环境

如果教师能多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学生的综合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必将得以充分发展。在英语教学中以全面发展听、说、读、写,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良好环境。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促进每个学生的不同智能的发展。如在配合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电视、录象、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创设情景,为他们提供发挥其特长的机会,以达到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的目的。例如,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借助欣赏录象、电视等节目可更加完善其语言的优美性,那些音乐智能强的pop music, rock and song的爱好者,能毫不费劲学会好多流行歌曲和歌词,象泰坦尼克号主题歌里My heart will go on forever. 等等,会经常在耳畔回响。将单词绘成图画:dog狗 ,pot茶壶,将英语对话和课文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学习,对擅长视觉绘画的人来成了挡不住的诱惑。因此,只有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体验,运用各种模式参与学习,并进行各种交流活动,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教学活动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奏效,而需设计

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而英语教学有其独特的文化优势,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辅助手段设计出有关英语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能,充分发挥其潜在智能,这样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就更为明显。以JEFC BOOK3中受学生们欢迎的「圣诞节」一课为例,如果运用多元智能来引领这一课,则不但能让课堂活泼起来,更主要的是,它会使学生受益良多,因为每位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特长智能来学习,以吸取知识的精华,使学习英语成为快乐的事,并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八项智能具体呈现如下:

1.语言智能:在课堂中播放一段有关「圣诞节」的故事或源由给同学们听。

2.逻辑数学智能:进行一项「圣诞节」销售状况的调查,并在课堂中汇报「圣诞节」最畅销的玩具或糖果等物品的统计报告。

3.身体运动智能:动手制作「圣诞节」所需的圣诞树、圣诞老人等东西。

4.视觉空间智能:排练一出「圣诞节」之短剧,并在课堂中表演。

5.音乐智能:唱圣诞歌以配合「圣诞节」的气氛。

6.内省智能:以「圣诞节」为主题写一封信或一篇短文,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7.人际交往智能:以圣诞祝语与同伴进行交流会话。

8.自然观察智能:了解圣诞树的来源以及开展观察树木的生长过程的活动。

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收集信息、记录统计、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当然,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三、倡导多元教法,鼓励并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往往跨越学科界限,如许多阅读材料中都夹杂着天文地理、历史人物传记、生活科普知识等题材,这就意味着资源的开放。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使他们拥有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并进而发展这些潜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所有的智能都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机会运用多元智能教学,这也意味着教师不能用一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例如,JEFC BOOK3 [植树节]一课中,学生需要学习怎样植树并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学习方法有多样,学生可以通过识记来学习,但所学知识很多的时候,只有在语言智能方面较为突出的学生才能掌握,而在其他智能方面较好的学生则很快就忘记了。运用多元智能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学好这一知识。比如说,可以带着学生亲临大自然搞植树活动,并亲身感受一下植树的重要性或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网上畅览知识。这样,岂不是锻炼了学生多项智能或智能组合的发展?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教师应在教学上注重形式的灵活多变,注重空间的多元化、立体化。

四、运用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注重按分数排队,区分强弱或胜负。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则是学习的失败者,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但多元智能论却鼓励学生应该在某一特定技能、科目、内容或领域上,以多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来表现他的能力。正如多元智能论所建议的,任何教学目标都可以透过不同的方式来教授,这也意谓着任何科目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评价。在英语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能,改变单一评价,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以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互动化。开放式作业的实施不失为多元评价的一种好办法,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活学好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还有利于教师从多角度来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另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也体现了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它可以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从各类英语大赛的举办及奖项的设立来看,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当然,对学生取得成绩的评价更应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成长记录袋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内省智能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学生在多元评价机制的促进下运用多元智能学习英语,定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在英语学习中如果能正确运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话,可谓益处多多,它不但避开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转向由学生来主导课程的进行,学生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并在准备与设计的过程中不断了解自我、完善自我。而且每一组多元的呈现方式,对班上其余的同学而言可说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某个学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肯定,必会更努力地表现自己的某项智能,因此它还具有激励的作用。实践证明,发展“多元智能”的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最后必能比较全面评估学生个体的成就,並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加纳德的多元智能及其依据探析”,《比较教育研究》第3期

2.David Lazear著,吕良环等译《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集体教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 高职教学    课堂教学    集体教案

集体教案是全教研室英语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在集体教案编订中,教师根据每一单元不同课型和教学目的,由教师进行集体讨论、研究,统一体例,编写出一个较高水平的教学方案,便于教师统一教学内容,通过集体教案,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最终形成技能。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集体教案的必要性及流程

集体教案是高职英语教师集体智慧的组成部分,是高职英语教师运用自身经验及相关教学方法,结合教学进度及教学计划,融合学生特点而制订的针对性教学方案。

1.集体教案对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通过运用集体教案,教师可以明确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可以根据集体教案与教学进度及教材内容有机匹配,通过集体教案,不仅使学生快速学习新的知识,还可以有效巩固旧知识,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高职英语中集体教案的制作流程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集体教案的主要制作流程为,高职英语教学利用教研室等场所开始集体备案,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进度制订集体教案。在集体教案中,教师需要首先针对上周或上节内容进行总结,做好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根据教学进度做好本周课程备课,在对本周课程内容备课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入一些考试题目,随堂测验。教师在明确备课内容及考试重点的前提下,明确本周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在集体教案中,还应体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明确词汇、句式、语法等不同项目的重点内容。在集体教案中,为引导学生做好课后习题演练,同时通过演练针对性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点,教师需要在集体教案中体现习题演练环节,同时应该做好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3.高职英语教学中集体教案编订原则

一个良好的集体教案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效强化高职英语教学效率。在集体教案编写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通过趣味性开头,提高学生对高职英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其次,运用多元化原则,在内容上尽可能多元化,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在集体教案编写中,还需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确保学生的自信心。最后,在高职英语集体教案编订中,需要满足一定的创新原则,积极引入新內容和新学习方式。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集体教案的具体运用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集体教案是高职英语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职英语教师集思广益的成果。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集体教案具体如何运用呢?本文结合实例探讨。

1.根据教材内容划分不同板块

高职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同样需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师编订集体教案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将高职英语集体教案明确划分为不同教学板块,如阅读课、口语课、写作课、练习课及测试课等。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划分板块,综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如在“Watch for Fun”这一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将“What Do You Like to Watch”作为口语课,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将“Have you seen the movie...”作为写作课,鼓励学生用“Have you seen...”的句式造句。

2.集体教案中的听说课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高职英语本身属于一门实践性课程,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在听说能力训练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进行口语训练,同时通过运用“配音”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将一段英语短片设置成静音,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根据影片中的场景自行配音,同时可以由教师提供对话内容,学生通过重复训练自己的口语。

3.集体教案中的阅读课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集体教案教学模式,阅读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此外,还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在集体教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合理划分重点和难点,在理解过程中,注重将这些重点或难点放在整个句子中帮助理解。如“Vespe is the head of the TV-Turnoff Network.”在这个句子中,“head”是一个重点词汇,学生对该词汇的单词意义或许了解,但如果将其放在句式中,学生容易理解歪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该词汇放在整体句式中,结合上下句意思帮助理解。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难句抄录下来,注重理解句式结果,学生可以模仿该句式造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结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集体教案法能充分提高学生对高职英语的学习兴趣,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高职英语教师应注重集体教案的编写流程和原则,提高集体教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帮,谈玉光.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春天在哪里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口语交际的内容,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使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

身的表达能力。

2、感受春天的美丽,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赞美、描述春天。

3、学习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的语气说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指导、大家说,在合作中交流明白说放要有条理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观察,并能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 学习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的语气说话。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春天,让学生从野外发现春天;将野外活动做为口交际的教学资料。

小动物的头饰、收集和制作关于春天的图画。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

同学们,在星期天,我们到野外去寻找春天,许多同学用自己锐利的双眼和聪明的大脑从许许多多的方面找到了春天。今天,我们就把自己是如何找春天的一起来说一说,好吗?

一、 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导入交际话题。

1、同学们,歌曲中说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喜欢春天吗?

2、看图,你认为图上的春天美吗?说说哪儿美?

3、出示《春天在哪里》歌词中含有“。”“!”“?”的句子,读一读。

4、组内讨论用上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的语气,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利用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提示语:图上的小燕子、蝴蝶也喜欢美丽的春天,假如你是它们,你会怎样向我们描述春天呢?

1、 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演一演。

2、 选代表戴上头小燕子、蝴蝶饰,给全班同学演一演。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三、展示春天的美丽,赞颂春天。

1、展示自己收集或制作的关于春天的图片、图画……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发现的春天的美丽。

2、汇报自己交流所得,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小组内交流、讨论。

五、小组推荐代表上台说。

看看哪小组说得好,赠“胜利”旗

六、老师一一点评。

作业:

后记:

1

1春天在哪里

课时:1总课时:2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会认8个生字。

2、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美、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春天的自然特征和美丽景色。

突破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识字。

难点: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理解“轻轻细细”“飘飘洒洒”等词语的含义;读准儿化音:柳条儿、桃花、草儿。

突破方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观察顺序。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观察。

学法:共同合作,有条理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灯片。

一、谈话,揭示课题

1、你喜欢春天吗?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三四五月是春天。再过些日子,春天就要来了。到那时,春光明媚,百花齐放,一切会变得十分美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诗歌。

2、出示课题、齐读

3、“春天在哪里”是一篇“读短文学词句”的课文。它要求我们多读课文,要读得熟、读得好;还要注意学习字词,学习句子。

4、“春天在哪里”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后面可加什么标点符号?

5、练读,注意语调往上扬。

6、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四次,都表示提问,句末语调都要上扬。不过,在课题中,并没有标点,也不表示提问,就不必把语调往上扬。(再读课题)

二、范读,了解大意

1、那么,春天到底在哪里呢?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把说春天在哪里的句子划出来。

听课文录音后,学生回答。板书:枝头草地竹林田野

2、看插图,理解词语“枝头草地竹林田野”

3、学说话:春天在枝头,在草地,在竹林,在田野里。

三、自读,读准字音

春天的枝头、草地、竹林、田野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自己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首诗有几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边评议边正音。

3、自读课文

四、读短文,理解词句

春天的枝头、草地、竹林、田野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女生读。思考:春天的枝头是怎样的?哪两行诗回答了这个问题?

出示: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2、“柳条儿跳舞”是什么意思?动作演示柳条来回摆动,好象在跳舞。)

3、朗读指导,语气中有欢快的感觉。

4、“桃花儿脸红”是什么意思?桃花开出粉红色的花朵,像涨红了脸。)

5、表情朗读。

6、柳条儿为什么会跳舞?桃花儿为什么会脸红?(春天的风微微吹动)

7、理解“微微”(动作)

8、春天的风轻轻的,暖暖的,非常柔和,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摩着我们的脸。

9、小结:这节主要说了春天的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是用一问一答两句话写的。我们也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读。

(二)学习第二、三节课文。

春天在草地上和竹林里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按“读读课文,找找句子,理解词句”意思的顺序来学习课文。

五、写字,掌握字形,学习“斤字旁”分析“微”

作业:

后记:

在声音的世界里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例

--以文章为载体,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高仁辉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领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3.感悟声音表现人生的艺术美,进而领悟人生在于不断追求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清作者思路,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感悟,陶冶情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相关课件

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听音乐谈感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感受--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谈启示陶冶情操,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氛围,感受情景美。

上课前,播放一段轻音乐,屏幕上播放幻灯片。(幻灯片上打出作者对音乐的认识,节选部分语句配以优美的画面,自动播放。)

二、听音乐谈感受,感受音乐的情感美。

播放长笛独奏《妆台秋思》,听后学生谈感受,接着出示幻灯片,打出课文首段文字,并就着长笛音乐配乐朗诵,继而引出《在声音的世界里》。

三、领略文章丰富内涵,体会人生的艺术美。

1.作者从小到大接触并喜欢过各种声音、各种音乐,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在书中勾画出来。

笛声-雨声-学唱歌-单弦牌子曲-梅花大鼓-河南坠子-河北梆子-西洋音乐-苏联歌曲-大师们的作品-流行歌曲、通俗歌曲。

2.细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领会每种声音或音乐的特点体会作者的不同感受。

学生回答、讨论,幻灯片上分别打出这些关键词句。学生齐读,体会。

3.作者听了笛声、雨声和自己学唱歌后,他对音乐这门艺术有什么感受?

幻灯片展示: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4.听了后面的音乐作者的看法又有什么变化?

幻灯片展示:艺术是属于强者的,艺术的名字是“坚强”、是“恒久”

四、品读课文,感受文章语言美,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独特感悟。

1.分组活动,选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朗读,说说为什么好?

2.集体品读8、9自然段。指导轮诵段中排比句。

五、写警句,小结全文,激发学生欣赏高雅艺术,提升自己的情趣。

齐诵结尾段,结束全课。

“在实践中快乐成长”教学设计 篇12

使用教材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杨耕主编《哲学与人生》。

本课内容为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中的第一课第二单元“在实践中快乐成长”。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在实践中寻求真知”的哲学原理,了解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原理,真正认识到只有坚持实践出真知,才能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认识到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能总结出获得比赛成功是由于科学的理论做指导,能讲出自己的亲身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深刻体会。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树立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意识,加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能力,加大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并真正体验到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或吸取失败的教训。

3.运用目标:提高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体验成功快乐。

教学难点: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

1.教学策略:

(1)采用与学生会计专业有关的“点钞”竞赛设置教学活动;

(2)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进行体验并内化为自身的认识;

(3)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

(4)通过学生探究、成果展示和评价进行课堂调控。

2.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1.采用“活动体验式”的课型,更好地突出新教材注重“学哲学”与“用哲学”相结合的特点,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化提升。

2.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3.能结合学生的特点,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素材进行探究,趣味性更足,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内化,课堂气氛活跃。

4.采用小组竞争的方式并及时进行评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兴奋度。

《在急流中》教学教案设计 篇13

——毒品预防主题班会课

武鸣中学:黄玉丹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常见毒品的种类以及毒品对身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2、让学生了解毒品为什么会有成瘾性。

3、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禁毒意识,普及青少年禁毒知识,提高青少年自觉抵御毒品的能力。

4、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他们要勇于面对人生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和不幸,并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切勿靠吸食毒品来逃避现实。

5、弘扬禁毒精神,教导青少年如何学会自我保护,抵制毒品的诱惑。

【活动准备】

1、几位同学编演“禁毒”主题的小品。

2、搜集有关毒品的知识与图片、视频资料。

3、禁毒课件、多媒体教学、实物、卡片。

4、师生协作设计禁毒主题班会的环境。(禁毒主题班会的标题横幅等)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形式】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情景表演。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主题《在毒品中走失的“歌声”》

通过歌手李代沫吸毒,这个学生熟悉的案例切入主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增进了课程的现实性和亲近性,,e而且足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二、引言导入

主持人:今天的我们成长在蓝天白云下,学习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生命是灿烂的。

但却有一个生命的幽灵时时刻刻地徘徊在我们的身边。它令许多人痛不欲 1

生,它令许多人丢掉了宝贵的生命,它令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它令人们谈之色变,它已成为全人类最严重的公害,它,就是毒品。

三、什么是毒品

1、主持人提问: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毒品,那什么是毒品呢?毒品都有那些呢?谁能说一说呢?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3、PPT展示毒品的含义: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四、毒品的危害

1、播放优酷视频《娱乐圈那些因吸毒毁前程的明星---拿什么拯救你》,让学生反思那些年他们一起追过的明星吸毒后自毁前程。

2、观看视频后,学生讨论:“同学们,看了这个视频,这些辛酸的画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毒品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3、主持人以正反两派的形式,进行辩论。

支持方列举明星吸毒事件:李代沫不是吸毒了吗?孙兴不是吸毒了吗?满文军不是吸毒了吗?吸毒一定会让人感觉舒服,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吸毒。

反对方列举吸毒最终导致的苦果:我可不这么认为。那些吸毒的明星最后哪有什么好的结果呢?最后还不是都闹得家破人亡嘛!

4、学生展示,介绍毒品的危害。(结合ppt图片)

一、吸毒摧残人生

A、对身体的危害

1、大脑病变:毒品能破坏、扰乱人体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甚至毒害、损伤神经组织。

2、心脏病变:毒品毒害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对循环系统的毒害表现为血压下降,心动过缓。

3、瘦弱不堪:吸毒者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提高,蠕动减弱,出现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食欲不振,甚至完全丧失营养摄入严重不足。

4、传染疾病:毒品破坏人体免疫机制,使吸毒者极易感染各种疾病。

5、传播艾滋病:吸毒者使用不洁的注射器或共用注射器造成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的直接血液传播或通过性接触感染爱滋病毒。

B、自伤、自杀、自残

吸毒者难以忍受毒瘾发作的巨大的痛苦,往往采取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方式摆脱毒瘾的发作。

C加速死亡:

吸毒者为满足毒瘾易造成吸食(注射)过量毒品导致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或毒品中混杂有毒、有害物质出现过敏性休克及各种复杂的并发症,严重者导致死亡。

二、吸毒毁灭家庭: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1、倾家荡产:吸毒的费用是个“无底洞”,普遍的工资收入根本不能满足吸毒的需要。即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只能维持一时。因为毒瘾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结果只能是吸得一贫如洗、倾家荡产。很多吸毒者为满足毒瘾不惜遗弃老人、出卖子女,甚至胁迫妻女卖淫以获取毒资,直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2、妻离子散:郑州市某夫妻双双因吸毒被强制解毒,家产也被耗尽。无人照顾的孩子来戒毒所求父母供他读书。

三、吸毒贻害后代

吸毒对后代贻害无穷。或是母婴垂直传播成为爱滋病受害者,或是一出生就染上了毒瘾成为小小的“瘾君子”,有的成为了吸毒父母亲毒瘾发作时发泄的对象。“瘾君子们!你们的后代无辜啊!”

5、主持人解析:毒品之“毒”就表现在它能使吸食它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而上瘾后又极其难以戒断,形成对它的身体依赖和心理依赖。

主持人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毒在全世界日趋泛滥,毒品走私日益严重。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威胁。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摆脱毒品之害。由贩毒、吸毒诱发的盗窃、抢劫、诈骗和各种恶性暴力犯罪严重危害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治安秩序。有些地方,贩毒、恐怖、黑社会三位一体,已构成破坏国家稳定的因素。它与恐怖主义、艾滋病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

五、小品表演《拒绝毒品》

表演中渗透毒品的简介、毒品的危害,让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进一步了解

毒品及其危害。

畅谈小品观后感。同学也可以讲述所听到或看到的吸毒事件,同学边听边思考吸毒对身心、对社会的危害。

六、播放禁毒音乐《吸毒的你》

使同学更深刻认识到吸毒的可怕。

经过以上的种种,相信同学们已经充分了解到了毒品的危害。

七、拒绝毒品,从我做起

1、主持人:那如果毒品真的来了,你会怎么做呢?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第一,认清毒品的危害,坚定禁毒决心,积极参加禁毒斗争。

第二,遵纪守法,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牢记“四知道”:即知道什么是毒品;知道吸毒极易成瘾,难以戒断;知道毒品的危害;知道毒品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并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自觉规范日常行为。

第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不以好奇心为由侥幸去尝试,不受不良诱惑的影响。

第四,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第五,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第六,从日常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杜绝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不涉足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

八、老师寄语

1、我们是一艘快乐的小船,离开校园我们将扬帆远航!为了不被惊涛骇浪吞没,我们必须学习航海的技术!

2、我们的未来会很美好,让我们好好把握自己,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了自己和民族的利益,请远离毒品!

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课后实践】

1、课后学生搜集身边的有关毒品危害人类的案例。

《在急流中》教学教案设计 篇14

对本单元的理解:

本单元以” 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编排了3篇主题课文.这一篇课文都表现了热爱祖国的主题,也都有利用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有利用句子的语气.”语文天地”中设计了形近字比较、摘抄词语、读背语句、查找资料等活动,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单元教学目标:

1、识字38个,写字29字:学习多音字”倒”( )

华( ) 冲( )

铺( ) 恶( )

2、加强朗读训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读出句子的语气.

3、培养学生爱查资料,主动经常翻字典的好习惯,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致.

国 徽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国徽,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2、本课适合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诗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国徽,愿有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国徽图案。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一枚硬币,请学生观察背面是什么图案?说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它?

二、初读课文

安排充分的自渎时间。

1、首先利用汉语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将诗歌读通读顺.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在自读基础上也可以同桌互读或小组读,指明读,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内容有所知,有所感;初步了解”我”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国徽,又这样用自己的行动使国徽更美丽。

三、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书长句中停顿。

可通过重点句进行指导,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注意句子中怎样停顿,初步体会为什么要停顿。

2、充分利用插图边读边想像。

课文中的插图显示了第二小节中”我”在街上扶起摔倒的小弟弟的场景.第一小节擦净硬币上的国徽和第三小节走过天安门,仰望国徽的场景,可启发同学们边读边想象。

注意要把朗读诗句、观察画面和展开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情感。

3、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句的意思.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要重视字词教学.首先,要注意引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的意思.

二、学习生字词

1、要注意以下字形的指导

“徽”字易错,左中右结构,中间”山”下面是”系”不要少了”一”;另外,中间部分不要和”微”混淆

“帽”字共12笔,右上是”曰”不是”日”下边是”目”不是”日”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如:“闪烁”、“映照”、“辽阔”等。让他们想想,夏天的夜晚仰望天空,什么东西在“闪烁”?

三、思考交流

我们做什么事能为国徽争光?

板书设计:

国徽

拾起硬币 扶起小弟弟 ……

为国徽争光添彩

教学后记:

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国徽的资料,学生通过小组间互相交流资料认识了国徽的图案,了解了国徽的意义,爱国之情也就油然而升。

回自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 了解华罗庚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初步懂得学有所成,应当报效自己祖国的道理。

2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理解华罗庚说的话,能理解他说话是的心情,再有语气的读出来。

3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华罗庚的话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检查预习情况

预习时提示学生查资料,了解华罗庚的有关情况。可有学生根据资料自己介绍对华罗的了解导入,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致。

二 学习课文

1 教学时,注意朗读指导,特别是华罗庚与妻子和美国教授的对话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此时,可结合“语文天地”中3的要求让学生读中体会,体会后在读。

2 重点指导第三 五自然段华罗庚的话。

“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这一天是指哪一天?(是指祖国解放的这一天)引导学生体会“疾步”“坚定”“喊”等词语的意思。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气。

3 学习课文第10`13自然段

华罗庚又一次说:“ 回自己的祖国去”是否只是简单的重复?读的时候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4 学生反复朗读华罗庚的话,体会他说话时的心情。

三 学生谈感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朗读课文

2 提问 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二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指导:

处: 左边是衣字旁,不要少写一个点。

令:与“今天”的“今”区分,不要少写点。

冲:“冲着”的“冲”读chong不读chong

憾:“遗憾”的“憾”与“感”字比较,加深记忆。

授:“授”可与“受”比较,加深记忆。

三 思考交流

为什么华罗庚放弃那么优厚的待遇也要回国回国?看一看“语文天地”中表现中国人骄傲的几幅图,完成“笔下生花”。

教学后记:

教学中我抓住文中人物对话来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华罗庚的爱国热情。在指导时,抓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反复朗读,训练后效果较好,学生大多能够读出气势。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教学要求:

1 学习本可要了解热那亚少年身在异国他乡,穷困潦倒去不忘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懂得应时时刻刻把作国的尊谈放在第一位。

2 要在理解热那亚少年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上下文理解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是提示学生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一下《爱的教育》这本书,看看自己喜欢书中的那些故事,它们都讲了什么内容,上课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同学。

二 1~2自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热那亚少年的身世:船从哪儿开到哪?十一岁的少年为什么独自搭上了这条船?这些问题读明白了才能为下文作很好的铺垫。

3~4自然段重点理解少年为什么拣起了硬币,他很需要钱。

5~9自然段是重点段,也是全文的高潮。可练习分角色朗读,把少年斩钉截铁的语气读出来。另外,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热那亚少年很需要钱,为什么有把钱扔回去?重点理解:扔 砸 跳 站。把这些理解有感情的读出来。

学习语文天地中“读句子”要学生体会“大义凛然”这个词,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读课文

2 提问:热那亚少年很需要钱,为什么有把那些钱扔回去?

二 学习生字

指导学生在时记生字时作到字不离词,以词为单位,掌握字形,字意。以下生字可做指导。

恶 读wu

侮 wu

卖 要与“买”字区分开。

肮 与“抗”区分开。

三 学生抄写生字

四 思考交流

要结合热那亚少年的动作 语言,体会他的思想感情,交流时也可拓展,讲讲自己了解的关于热爱祖国的人的饿故事。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比较长,在教学时,我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主要抓住(1)这是个怎样的少年?

(2)少年需要这些钱吗?那为什么有把钱扔回去呢?来理解主要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这样,课文主旨学生很快就把握好了。

语文天地 三

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积累本单元相关词句以及与爱国有关的名言和古诗。

2、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提高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阅读《四盘礼品》,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形近字。

1、认读生字。

2、游戏:大家轮流当医生,把四组形近字分别写在不同的卡片上,让同学比较她们的不同。

3、分别组词。

4、医生再把组词中的错别字挑出来纠正。

二、抄写词语

1、认读并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2、从课文中再抄些词下来。如:斩钉截铁、大义凛然

3、开展积词竞赛,看哪组的同学积累的词语多。

三、有感情地读句子

在学习课文时,重点指导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体会带电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读背名句、名对、名诗。

1、自由读名言,边读边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2、交流名言的意思,并练习背诵。

3、读《示儿》,理解诗句意思。

4、背诵《示儿》。

二、自读课文

1、课前组织学生查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资料。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郑成功的生平,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3、读短文,说说短文主要写什么?

4、郑成功为何选择了黄土作为礼物。

5、齐读短文。

第三课时

一、口语表达

1、小组交流收集的关于国歌、国徽、国旗的资料。

2、分别说说国旗、国歌、国徽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派代表上台边展示资料边解说。

4、唱以唱国歌。

5、画一画国旗和国徽。

6、围绕“神州五号”成功载人飞行这件大事谈谈自己心中的感想

7、你还知道国家最近发生了哪些大事吗?(自由交流)

8、小结,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二、金钥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与D3结合,在读句子后,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2、看“自渎课文”尝试理解“将信将疑”。

3、小结:有很多词语,当我们不知道它们的意思时,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句子中反复朗读,联系句子上下文弄明白她们的意思。

教学后记:

学生收集了很多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资料繁多,没有经过处理,有的学生在网上下载了一大摞资料,其实他自己并没有认真去阅读这些资料,因为太多,不知怎么读才好,造成了“为收集而收集”的错误倾向。以后我应指导学生怎么处理信息,资料应宁少勿滥。

在政治教学设计中彰显个性特色 篇15

一、在教学设计中凸显个人的独到认识

创建教学设计首先需要学习研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和省教研部门编写的教学指导意见,了解专家权威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重点难点的阐述、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的建议,以便在把握课标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各位老师的知识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因此对同样的教学内容除了具有相同看法外,还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会写进教学设计,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们交流分享。

例如,一位老师在分析价值规律基本内容时,特意对“等价交换”作了一番阐述:这里的等价是指价值量相等,或者说是劳动量相等。等价交换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从理论上讲等价交换是一种公平交易,谁也不占谁的便宜,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但在事实上等价交换则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的,是从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上说的,讲的是价格变化的一种趋势,价格无论怎样变化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的,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但如果从单个交换过程看,价格时涨时落,经常与价值不相符合,显示出交换中的不等价,等价交换正是通过无数次的不等价交换表现出来并得以实现的,因为价格除了受价值决定外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这种不等价交换中显示出来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种等价交换原则表现在对外进出口贸易中,要求遵循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但在国际交换中,一些发达国家往往违背这些原则,凭借其垄断地位掌握着定价权,通过不等价交换从经济欠发达国家低价进口初级产品然后再以高价出口工业制成品从中渔利,这种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成,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加大,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就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一个人的独到认识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一个人长期钻研教材和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加强与文本对话。尊重教材,敬畏教材。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体系,又要从中观上理清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内部结构,还要从微观上构建一课内部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样才能确保所形成的个人认识不偏离教材。二是积极开发教材资源。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现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新的知识联系,再生产出更多更新的知识,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上述设计中对等价交换的分析从其内涵是什么到体现的本质是什么,从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到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从个别交换行为到无数次的交换过程,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国际经济旧秩序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等角度淋漓尽致地倾注了教师个人独到的认识,这是教材、教参和课标中都没有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教材不是圣经,教师不是教材面前的奴婢,照着教材一字一句地传诵,而是在用教材教学,是在驾驭教材,超越教材。三是加强与自身的对话,积极开发自身资源。要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生活经验重新解读教材,不能人云亦云,要创新认识,见别人之未见,想别人之未想,将自己对问题的观察角度、对教材分析的深度和整合的跨度带进教学设计。

二、在教学设计中增添“目标拾遗”

创建教学设计必须设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此保障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下去。但是预设的目标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中的目标,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学生也是一个个不断发展着的个体,更何况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结合党和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三维目标时除了参考课标、教材和教参外,还必须兼顾到这些方面的变化情况,对预设目标进行适当微调。有时需要提高或降低预设中的个别目标,有时需要删除个别目标,有时还需要增添预设中原来没有的目标,只有通过这样的目标拾遗和补救过程,才能将预设目标转化为现实目标,也才能将现实中存在而预设中没有的目标有机地补充到预设目标中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日臻完善。

目标拾遗实际上是一个目标纠偏的过程,一个目标补救的过程。其拾遗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是:一是通过课前预习、个别了解,将学生的疑难问题设置成有关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预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就有学生提出民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如果我们单从课文出发,照本宣科,那就没有必要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书上没有讲到民营经济。但如果我们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就应该将此列为教学目标,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成份的认识。二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文知识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从中生成最新的教学目标。例如:在编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教案时,一般都会列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含义、主要目标、调控手段及其关系”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如果我们结合美国次贷危机、欧债主权危机,还有我国政府成功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遏制房价高企,防止通胀预期,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就应当生成“评价我国的宏观调控与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有何不同”这样一个最新的教学目标,以此提升教学设计的品位,使我们的设计更切合当前的热点,回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集体备课,将集体智慧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在集体备课中,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往往会迸发出美丽的思想火花,会引起我们认识上的共鸣,我们应当善于捕捉,从而完善原来预设的教学目标。四是通过反思以前的教学实践,将过去教学中缺失的目标补充到相同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来。

三、在教学设计中开辟“生活在线”

新课程的最大亮点就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努力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统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纵观现行实验教材,不管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也不管是哪一本书亦或哪一节课都是沿着情境导入——情境分析——情境回归这样的逻辑思路编写而成的。在这里,情境是知识的载体,要获得知识就必须从情境探究开始,而在情境探究中往往会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会联想到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会勾起自己的思绪和感慨,会将自己的观点与教材内容对照起来,进而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那么如何将这些生成资源收集起来提前反馈到教学设计中来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开辟“生活在线”,通过它将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提供的生活情境有机地链接起来,让学生有机会把心里想说的话表达出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创设探究情境中开辟“生活在线”,就是向生活寻找教育资源,就是将生成的教育资源由课内前移到课前,就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备课、共同设计教育方案。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一是通过平时的读报课让学生自己找报自己读,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这当中老师一方面要当好倾听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素材,发动学生开展点评,同时老师也要当好引导者。二是通过学科兴趣小组定期举行沙龙活动,让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老师要主动参与,同时也要事先确定好主题,让大家围绕一个主题说下去。三是通过课前问卷调查,围绕即将学到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思考题,让学生多方寻找与思考题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四是课前通过博客、QQ与学生在线交流,了解与所教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总之,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方法和活动,就能将学生中间有趣的生活素材调集过来,然后经过我们老师的精心加工和选择,形成教学中所需要的新颖的探究情境。由于这样的探究情境直接源自学生,是学生熟悉的,与学生没有距离感,因此使用起来很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的效果。

四、在教学设计中搭建“知识支架”

在创建教学设计中,老师感到最头疼的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析与处理。怎样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重点难点,需要我们老师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知识支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发展的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同时又是下一个新知的基础,因此知识支架应当建立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在教学预设中搭建“知识支架”,是将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提到课前,预先制定出解决方案,化难为易,以免到了上课的时候胸中无数、手足无措。在预设中搭建“知识支架”,说到底是为学生提供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在铺就通往知识高处的云梯。搭建知识支架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在教学预设中可以设想从所学内容中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以旧带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时,为了便于学生迅速理解哲学上讲的价值,我们可以设想先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复习开始,由此迁移到哲学上讲的价值,然后再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区别是什么,进而明确哲学上讲的价值的实际内涵。二是在教学预设中可以设想通过角色模拟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生活情境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体验,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民主选举”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选民、选票、候选人、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人大代表这些相关概念,我们可以设想通过学生模拟角色,把其中的选举程序和规则,以及相关概念、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现出来,将学生对角色的接受和认同转移到对所学内容的认同和理解上。三是在教学预设中可以设想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看法迁移到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上,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去理解生活中的原理。例如,在学习“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我们可以设想通过学生过生日分蛋糕这样平常的生活例子,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如何分得公平,如何解决分配中出现的不公平,进而迁移到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五、在教学设计中强化“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掌握了没有,掌握了多少,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学习“怎样学习”,怎样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怎样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让学生离开教师也能自主学习,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预设中,我们应当努力实现从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的转变,把研究怎样学得轻松、学得迅速、学得牢固、学得灵活,怎样提升学习品质和学习效率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多地增加自主学习的环节,如课前预习、课内自习,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对学习进程、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教会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二是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多地安排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环节,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情境阅读中提炼有效信息,准确地、有序地表达出来;如何调动和整合有关知识有层次地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如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如何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路径。三是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多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有梯度、有层次的小问题,使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四是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有关的高考试题借用过来进行有效训练,从而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化的活动,照搬照抄别人的设计不行。我们只有在创建教学设计中彰显个性特色,才能编写出个性化的教案,也才能有个性化的教学,最终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

上一篇:发改委解读西部十二五规划下一篇:续写雷锋的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