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操作规范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骨伤科操作规范(精选7篇)

中医骨伤科操作规范 篇1

5.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5.2 石膏固定前清洁患肢,如有伤口先清洁再换药。

5.3 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主动配合。

5.4 上石膏当天需床头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5.5 四肢石膏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5.6 石膏未干固护理

5.6.1 石膏未干时,不应覆盖被物,如天气寒冷,盖被需用支架托起,以防石膏变形或折断。

5.6.2 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若需变换体位,要用手掌托扶石膏,协助搬移,忌用手指捏压。

5.7 石膏干固后护理

5.7.1 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污染。翻身或改变体位时要平托石膏,力量要轻柔均匀,避免折断变形。

5.7.2 密切观察伤口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如石膏表面有血迹渗出并逐渐扩大,为持续出血征象,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7.3 石膏固定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石膏内的肌肉舒缩活动和未被固定的关节、肢体活动。如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5.8 注意加强石膏边缘及骨突部位的皮肤护理,如发现局部疼痛、红肿、瘀斑等早期压疮症状,及时处理。石膏过紧或松动、变形时,报告医师,及时更换。

中医骨伤科操作规范 篇2

关键词:手法实训,手法测试仪,中医骨伤学,教学

中医骨伤学科具有临床操作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理筋手法是骨伤科代表性的治疗手段,其实践性要求较高,但由于受医疗环境、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影响,骨伤科理筋手法实训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1],如实训课时少,手法实训课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对手法的掌握主要靠自己领会,难以把握手法要点;缺乏对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的有效手段,评价体系不够规范、主观性很大,不利于掌握规范的手法操作等。为使学生充分掌握手法的基本要求与原则,改革突出临床技能培训为主,强化骨伤技能培养,我校通过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手法测试仪对骨伤科常用理筋手法进行教学及考核,对学生集中进行手法技能培训,探讨骨伤科手法的规范化培训,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2013~2014级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共20名,平均年龄为25.8±2.4岁,并随机分为试验组10名,其中男9名,女1名,基础课成绩为81.60±4.79分;对照组10名,其中男8名,女2名,基础课成绩为79.80±7.13分。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基础课学习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选取骨伤科常用理筋手法中的一指禅推法、法、揉法为教学内容,其中揉法两组均采取传统方法进行,而一指禅推法、法试验组采用传统实训方法结合手法测试仪进行实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训方法,由手法测试仪测定手法的相关指标进行客观性评价。

1.2.1 实训仪器

ZTC-Ⅱ智能推拿手法参数测定系统(上海锦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仪器具有专家手法数据库,可以对手法进行采集、存储、参数处理,并具有测度智能评分功能等,主要用于手法实时模拟学习、师生手法参数比较。

1.2.2 试验组

采用传统实训方法结合手法测试仪进行实训,具体如下:①手法理论学习。掌握手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点。②模拟实训。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应用手法测试仪进行示范,向学生讲解各个手法的操作要领,手法的动力学参数特征,如频率、压力等;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行在手法测试仪上练习,体会柔和、均匀与否及手法力度、频率、持续时间等,直至熟练;与老师的手法曲线进行对比,体会手法优劣,及时调整不足,使学生充分掌握手法操作要领。③成绩考核。在学时末对学生进行考核,用手法测试仪对每个同学的操作进行考核评分,取得相关数据并保存,同时应用传统测试方法进行评分(评分均采用100分制)。

1.2.3 对照组①手法理论学习同试验组。

②实训阶段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带教老师演示手法操作,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和要求以2人一组相互练习,体会柔和、均匀与否及手法力度、频率、持续时间等,直至熟练。③考核方式:在使用推拿手法测试仪进行正式测试前,先让学生在没有指导下自行操作训练,然后进行测试,同时应用传统测试方法进行评分。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试验组一指禅推法和法测试成绩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揉法测试成绩与对照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中医骨伤学科具有临床操作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只有不断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努力提高骨伤实训教学水平,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中医骨伤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本研究依托中医骨伤学科,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探索关于中医骨伤技能训练的新模式。研究发现,试验组一指禅推法和法测试成绩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揉法测试成绩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应用手法测试仪教学,学生对手法的掌握更为准确、规范。

本研究教学不再采取课教室上随堂进行的形式,而是充分利用骨伤科教学实训室,增加了实训室模拟训练,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骨伤技能培养。在实训教学中应用手法测试仪,能够完成基本手法动力学数据采集,并可直观地记录显示手法的力学波形、分析力学指标等,使学生对骨伤科理筋手法的操作要领的理解更为直观,并可与规范化的手法进行比较,发现不足并纠正,对手法掌握更为规范,避免以往实训教学中学生对手法操作理解的主观性、练习的盲目性等问题,增加了手法的安全性,为临床操作打下基础;考核方式改变了以往重理论、考记忆的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如目测法、体测法等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应用手法测试仪对学生的操作手法进行考核,系统可以自动测试评分,更为客观、公正。通过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探索了一套中医骨伤技能训练的新模式,为中医骨伤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手法测试仪也有其局限性,如部分骨伤科常用手法并不适用等,仍需探索适合新时期、新特点下的理筋手法实训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宋志靖,宋敏,吴建民,等.《中医筋伤学》理筋手法实训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8-79.

[2]郭会卿,李沛,王上增.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骨伤教学水平[J].中医正骨,2007,19(7):66.

中医骨伤科操作规范 篇3

关键词:中医骨伤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c)-00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整体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举措,对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医药卫生事业具有深远影响。2015年开始,我院作为河南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承担着河南省中医医院院规培生的培训工作。作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带教老师及临床带教导师,在临床带教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体会,希望能为中医骨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带教提供一些参考。

1.临床带教老师是规范化培训的保证

“名师出高徒”,“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老师在整个学习中处于重要的作用,是学习、培训质量的保证。因此,对临床带教老师的遴选十分重要,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带教老师为兼职带教,甚至有些老师忙于教学、课题,忽略了临床带教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增加对带教老师资格审查、培训和考核,使之能有能力担负起带教的职责。

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的再教育阶段,大部分接受培训的规培生已经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身份的转换,他们有本科生、研究生及刚入学的专业硕士,这些人员层次参差不齐,因此在临床带教中不能延续以往本科、研究生临床带教的思路,临床带教老师应差异化对待;带教教师应通过定期安排学术讲座,门诊病例教学、临床查房教学、手术实践等不同形式进行带教。虽然有些地区之前已经开始规范化培训,但全面的规范化培训工作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带教规范及考核标准,很多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很迷茫,因此应对带教老师进行定期的座谈、培训,交流临床带教中的问题、经验。

2.临床技能培养与提高是规范化培训的中心工作

规培对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培训使规培生成为合格的住院医师,临床技能无疑是最重要的中心环节。中医骨伤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规范化培训阶段,不但要使规培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分析、思维能力,更要能够解决临床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另外需要掌握一定的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要注重临床诊疗的应用性、实践性,加强临床技能培养[1]。中医骨伤规培生不但要掌握骨伤专科检查、手法整复、理筋治疗等,还要掌握如石膏、夹板外固定技术,骨牵引、皮牵引技术,更要掌握西床操作技术如外科无菌技术、骨科常用器械的使用技术等。而临床技能的提高,需要不断的临床实践。作为住院医师,应该让规培生独立管理病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他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敢于放手,敢于承担责任,这样才会更有利于规培生的成长和提高。

3.突出中医骨伤特色

中医骨伤科在发展中,博采众长,吸收西医外科技术、影像技术而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发展迅猛,但在实践中应该看到,注重西医技术,忽略中医骨伤特色技术的现象十分突出,比如临床诊疗中手法整复技术,小夹板固定技术不断萎缩甚至面临消失,与此同时手术量不断增大。当医学及技术突飞猛进,促进骨科医疗技术水平不断突破,这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在外面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坚守,坚守传统,坚守中医骨伤的根本即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医院,在具体的诊疗活动中,必须秉承“中医为主、中西并蓄”的原则,现实中,中医医院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西化倾向,个别中医医院西化倾向还比较严重,必须加以纠正[2]。

中医骨伤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从诞生之初就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对人体筋、脉、肌、骨等运动系统的损伤与疾病进行研究、阐述。形成了中医骨伤科的特色治疗方法:手法、固定、药物、功能锻炼。并逐渐形成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四项原则指导着临床诊疗。在临床带教中,很多本专业学生对传统中医治疗技术十分陌生,更容易接受甚至依赖于影像检查、手术治疗等。比如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唐蔺道人所编著的第一部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详细解释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情况,“凡手骨出者,看如何出,若骨出向左,则向右边拔入;骨向右出,则向左拔入”。宋《普济方·折伤门》云“手盘出向下”指出桡骨远端骨折向掌侧移位,并提供“用手撙动损处,将掌屈向外捺令平正”的手法复位方法及小夹板超腕关节外固定的方法等。这种整复固定方法沿用至今,手法整复简单、方便、费用低廉,使患者免受手术痛苦,但很多规培生甚至是从事中医骨伤专业的年轻医师很少采用或操作不熟练;比如急性腰扭伤患者,手法整复立竿见影,患者躺着进医院,走着出去,但很多医师已不再进行手法治疗,更多的依赖于卧床、理疗与药物控制;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笔者在日常的带教中,要求规培生学习骨伤科专科典籍,学习传统理论及操作、固定方法,并选择桡骨远端骨折、桡骨小头半脱位、急性腰扭伤腰椎斜扳法等骨伤科常见病作为几个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并在日常诊疗中进行操作,学会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构建弘扬和发展中医骨伤学术思想的中医骨伤特色的临床带教体系十分必要,然而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努力与改进,我们仅從中医骨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日常带教这一小点希望能带来有益的探索,毕竟这是一个漫长、但有希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艾进伟. 骨科研究生向住院医师转化的教学探讨[J]. 中外医疗. 2009(14)

中医骨伤科重点总结 篇4

早 早期合理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小,痊愈快,功能恢复好 稳 施行手法要有力而稳妥,同时注意体位适当

准 对局部解剖、伤病性质、移位方向确切掌握,动作要准确,用力适中,避免不必要动作 巧 手法要轻柔,以省力有效为度。切忌粗鲁,以免增加新的损伤。手法的作用:

整复移位、消肿止痛、活络舒筋、保健强身 功能锻炼的作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濡养患肢关节筋络,促进骨折迅速愈合,防治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扶正祛邪

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 骨折合并伤和并发症:

合并伤:1.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

并发症:1.早期 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ARDS,MODS 2.晚期 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关节僵硬 骨折愈合:

1.血肿机化期 3周内 2.原始骨痂形成期 4-8周 3.股价改建塑性期 8周后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在解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平举1kg重物达1min,下肢能徒步行走3min,并不小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为临床愈合日期 骨性愈合:

1.具备临床标准的条件

2.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年龄 2.健康情况

3.骨折断面的接触 4.断端的血运 5.损伤的程度 6.感染

7.治疗方法的影响

骨折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锁骨骨折整复及“8”字绷带固定法

整复方法: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腹伸肩。

固定方法:两腋下各置棉垫,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绕过患侧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包绕8~12层,包扎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要点

(1)外伤史(2)关节活动痛(3)弹响与交锁(4)麦氏征阳性(5)MRI等影像学诊断 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Ⅰ型 不完全骨折 Ⅱ型 完全骨折,无移位 Ⅲ型 完全骨折,部分移位 Ⅳ型 完全骨折,完全移位 股骨干骨折移位方向:

1.上1/3骨折:近端屈曲、外旋、外展,远端向上、向后、向内

2.中1/3骨折:近端外展屈曲,近端向内上方移位,故多向前外突起成角 3.下1/3骨折:远端向后。导致腘动静脉,坐骨神经损伤

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关节面脱离了正常位置,发生关节功能障碍者 1.一般症状及体征:疼痛和压痛,肿胀,功能障碍 2.特殊体征:关节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3.合并伤及并发症:(1)合并伤:1.骨折 2.神经损伤 3.血管损伤

(2)并发症:1.关节僵硬 2.骨化性肌炎 3.骨的缺血性坏死 4.创伤性关节炎5.感染

需要与肩周炎相鉴别的疾病:颈椎病肩关节脱位化脓性肩关节炎肩关节结核肩部肿瘤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单纯性冈上肌腱损伤肩袖撕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及腱鞘炎

伤筋: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造成的筋的损伤(筋指皮肤以下骨膜以外的运动系统软组织)伤筋并发症和合并伤

合并伤:1.小骨片撕脱2.神经损伤

并发症:1.骨化性肌炎2.关节内游离体3.骨关节炎 颈椎病分型: 1.神经根型: 颈椎劳累史。

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持物不稳等。

颈部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受累神经支配的皮肤感觉减退或肌力下降。

X线无特异表现,可见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生理曲度变小等。2.脊髓型:

渐进加重,部分患者在外伤后加重

下肢无力或行走不稳、腰部束带感、有时伴有上肢无力或麻木,重症者卧床不起

下肢肌力降低,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皮肤感觉减退,或伴有上肢麻木无力,霍夫曼征阳性。

X线显示颈椎退变,CT/MRI显示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 3.椎动脉型:

可有长期伏案工作史 体位性眩晕、头痛、猝倒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转颈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可同上 4.交感神经型: 无明显外伤史

表现多样,头痛、头晕、心动过速、肢体发凉、视物不清、眼球胀痛、耳鸣或听力下降,或心动过缓、血压偏低等,转动或按压颈部时症状加重。颈部压痛,可能没有特异性体征 影像学检查可同上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 1.腰肌劳损:中年人,无明显诱因慢性疼痛为主,酸胀痛,休息缓解。疼痛区有固定压痛,在压痛点叩击疼痛缓解。直腿抬高阴性,下肢无神经受累现象。痛点局部封闭效果良好。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痛。检查见骶棘肌痉挛,第三腰椎横突压痛,无神经受累表现 3.梨状肌综合征:臀部和下肢疼痛,活动加重,休息缓解。臀肌萎缩,臀部深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神经定位不明确。

4.腰椎管狭窄症:下腰痛,马尾神经或腰神经受压表现,以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点,伴有腿痛或下肢无力大小便困难、阳痿甚至两下肢不全瘫痪。主诉多而阳性体征少,结合影像学,CT、MRI显示硬膜囊呈“蜂窝状”充盈缺损、神经根袖受压及节段性狭窄。5.腰椎滑脱及椎弓根峡部不连:下腰痛,严重时有神经根受压表现。侧位片了解滑脱程度,斜位片了解有无峡部不连。

6.腰椎结核:结合病史或接触史。全身中毒症状。X线有明显骨破坏,病灶旁有寒性脓肿阴影。

7.脊柱肿瘤:腰痛进行性加重,平卧不能减轻。恶病质,肿瘤标志物阳性升高。结合X线检查。

8.椎管内肿瘤:发病慢性进行性加重。首先出现足部麻木并向上发展,感觉运动障碍,反射减弱。脑脊液及MRI可鉴别。

9.盆腔疾病:早期盆腔炎症、肿瘤,在本身症状未充分表现,可刺激腰骶神经而出现腰骶部疼痛。超声、CT/MRI可鉴别

10.下肢血管病变:单腿疼痛时。检查患肢皮温,颜色、血管搏动情况。.腰椎间盘突出: 1.腰部外伤、受寒史

2.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腰椎活动受限。腰部活动、屈颈、咳嗽、打喷嚏等可使疼痛加重

3.腰肌紧张、脊柱侧弯、棘突旁压痛可伴放射痛。下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直腿提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屈颈试验可阳性 4.X线显示腰椎侧弯、病变间隙狭窄。CT、MRI检查压迫现象

肱骨髁上骨折诊断要点,并发症: 1.病史 有肘部或手掌着地外伤史

2.临床症状 肘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3.体征 局部压痛,肿胀,靴型畸形,骨擦音或骨擦感

4.辅助检查 X线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疑有血管损伤可行血管彩超、DSA和肌电图检查

并发症:肘内翻畸形,伸直型易损伤神经和血管(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肱动脉)肱骨外科颈骨折诊断要点:

1.有外伤史,间接暴力多见 2.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3.畸形,局限性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者上肢血运、运功及感觉异常

4.肩关节正位、穿胸位X线检查。必要时加照腋位和肩胛骨切位,粉碎性骨折或肩关节活动困难者可CT三维重建,疑有血管损伤可行彩超检查 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症状:

一、桡神经损伤: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和背伸,手背虎口区感觉减退

二、尺神经损伤:

4、5远端指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互相靠拢,各掌指关节过伸,出现爪型手

三、正中神经损伤: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麻木,刺痛,拇指外展、対掌无力,大鱼际肌萎缩,出现猿手。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要点,鉴别 股骨颈骨折:

1.明显髋部外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不能站立行走,有部分患者可站立行走或跛行

3.腹股沟中点有明显压痛,患肢有纵轴叩击痛,伤肢出现外旋(一般在45-60°之间)、短缩,髋、膝轻度屈曲畸形

4.髋关节正侧位X线可明确骨折类型、部位、移位情况。对可疑骨折应加健侧片对比或两周后再摄片 股骨粗隆间骨折:

1.患者明显外伤史(年龄平均比股骨颈骨折患者高5-6岁)

2.髋部疼痛,髋部任何方向活动均可引起疼痛加重,有时可沿大腿内侧放射,局部可见肿胀、瘀斑。不能站立行走

3.患肢大粗隆有明显压痛,叩击足跟部可引起大粗隆剧烈疼痛。患肢明显短缩、外旋畸形(达90°),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较轻。

4.髋关节正侧位片能明确骨折类型、部位和移位情况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三不”原则:不盘腿、不侧卧、不可负重太早

与股骨颈骨折相比:发生年龄较大,畸形较明显,伤肢短缩较明显,疼痛较明显。肋骨骨折多发部位,并发症:多见于4-7肋。并发:气胸、血胸、皮下气肿、引起血痰咯血。多根肋骨骨折时形成浮动胸壁,产生反常呼吸 小夹板固定骨折的适应症:(1)四肢闭合骨折

(2)四肢穿破性骨折,创面小或创面经过处理后已经愈合者。(3)陈旧性骨折适合手法整复者。若有以上情况均可采用小夹板固定。不宜使用小夹板固定的骨折。(1)严重的开放性骨折。(2)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3)固定不易牢固部位的骨折。

筋膜间室综合征:指各种原因造成骨筋膜室内压力急骤升高,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神经组织供血不足,甚至缺血坏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体征。(1)疼痛(2)肢体肿胀(3)苍白或发绀(4)感觉异常(5)肌肉瘫痪(6)无脉

(7)骨筋膜间室压力增高

治疗:1.制动观察。禁忌抬高患肢、热敷、理疗、按摩等。2.改善微循环。3.切开减压。锁骨骨折诊断要点: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 2.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3.畸形、局部压痛、异常活动、骨擦音骨擦感 4.X线检查了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缺血坏死的骨折类型: 腕舟骨(除结节部)、肱骨中下1/3骨折、股骨颈骨折、胫骨中下1/3骨折(下1/3段)距骨颈骨折致距骨体缺血、月骨严重脱位

肩关节脱位分型,发生率:

前脱位最多见,分为:锁骨下、喙突下、关节盂下 后脱位、下脱位、上脱位

容易脱位的关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颞下颌关节脱位

半月板损伤特征性体征:弹响和关节交锁,回旋挤压试验(麦氏征)及研磨试验阳性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相关解剖结构:桡骨茎突部有一窄而浅的骨沟,上面覆以腕桡侧韧带,形成一骨纤维鞘管,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在此鞘管内通过,肌腱出鞘管后向远端折成一定的角度,分别止于第1掌骨底及拇指近节指骨底。肱骨外上髁炎特殊检查方法: 腕伸肌紧张试验(Mills征):患者屈腕屈指,检查者将手压于患者各指的背侧对抗,再嘱患者抗阻力伸指及背伸腕关节,出现肱骨外上髁疼痛即为阳性

腕管综合征的解剖结构:腕管是指腕掌侧的腕横韧带与腕骨沟所构成的骨-纤维管道,其中有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和4个手指的指深屈肌腱、指浅屈肌腱通过,正中神经位于浅层,位于肌腱与腕横韧带之间。内治法:

(一)损伤初期:1.攻下逐瘀2.行气活血3.清热活血

(二)损伤中期:1.和营止痛法2.接骨续筋3.舒筋活络

(三)损伤后期:1.补气养血2.补养脾胃3.补益肝肾4.温经活络 脊柱骨折患者的正确搬运方法:

平卧式搬运法:两人或数人蹲在伤员同一侧,分别用双手托住伤员的头、背、腰、臀、腿,动作一致协调地将伤员托起置于硬板担架上。

易发生休克的骨折:骨盆骨折、脊柱损伤、股骨干骨折、多发性骨折、复合伤等

开放性气胸处理原则:将开放式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赢得挽救生命的时间,并迅速转至医院。

导致踝关节损伤发生的体位:内翻、外翻、外旋、纵向挤压、侧方挤压、跖屈、背伸 脱位的别名:脱臼、脱骱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体征,发生原因: 1.患肢被牵拉病史 2.肘部疼痛,不能上举

3.肘关节半屈曲、前臂旋前位,桡骨小头处压痛,肘关节活动受限 4.X线不能显示病变形态

治疗:屈曲肘关节90°,一首托患肘,拇指轻顶桡骨头外侧,另一手握其腕部旋后。

原因:幼儿桡骨头发育不完全、环状韧带松弛,多因患儿肘关节在伸直位,腕部收到纵向牵拉,肘关节嚢前部及环状韧带松弛肱桡关节间隙增大,关节内负压骤增,肘前关节囊及环状韧带被吸入关节内而发生嵌顿所致。

回旋挤压试验的操作及该实验意义:取仰卧位,是患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充分屈曲,尽量使足跟触碰臀部。检查者一手放在关节间隙处做触诊,另一手握住足跟后,在对膝关节联合施加外旋和外翻应力时,逐渐伸直膝关节,出现疼痛和弹响提示外侧半月板撕裂;同理,检查内侧半月板撕裂时需联合施加内旋和内翻应力。半月板的诊断要点:

1.多有膝关节扭伤或长期下蹲工作史

2.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可伴弹响、活动痛、交锁、打软腿等

3.关节间隙压痛,股四头肌萎缩、肌力减退,回旋挤压试验阳性及研磨试验阳性 4.膝关节碘和空气造影、MRI检查和关节镜检查有阳性发现 交叉韧带损伤诊断要点:

1.有外伤史

2.伤后膝关节严重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3.膝关节内常有积血、浮髌试验阳性。肿痛消退后膝关节松弛、有异常活动。膝关节抽屉试验阳性及拉克曼试验阳性

4.X线可见是否合并胫骨髁间隆起撕脱骨折。关节镜可见交叉韧带断裂或撕脱骨折。MRI可协助诊断。

肱骨干、股骨干、锁骨的分型及移位特点 肱骨干骨折:上、中、下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上,胸大肌止点以下的骨折,近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内、前移位,远折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牵拉而向外、近端移位。在三角肌止点以下的骨折,近端因三角肌牵拉而向外、前移位,远折端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牵拉而向近端移位。

股骨干骨折:上1/3骨折,近端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外旋诸肌牵拉而屈曲、外旋、外展,远折端受内受肌牵拉向上、向后、向内移位 中1/3骨折:受内收肌群牵拉而向外成角。

下1/3骨折:远折端受腓肠肌和肢体重力的牵拉而向后移位,近折端受股前、外、内肌的合力而向前上移位,形成短缩畸形。锁骨骨折:

中1/3骨折(62%)近折端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向后、上移位,远折端受上肢重力及三角肌牵拉向前下移位。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篇5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小夹板外固定器材、推拿手法床(椅)、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小针刀设备、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脊柱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远红外按摩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骨科康复设备等仪器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科室情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骨折整复、外固定、手法、手术、牵引、功能康复等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有稳定的医师队伍,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在不同年龄段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应接受中医骨伤科专业训练,掌握中医学和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处理常见骨伤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掌握骨伤科主要疾病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2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常见骨伤科疾病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骨伤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当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和方案,建立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在职与学历相结合、机构内与机构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中医药人员培养机制,使骨伤科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骨伤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医师岗位培训、专家专题讲座等形式,重点培训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病种的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专科学习班、跟师学习、疑难会诊讨论、拜师跟师学习、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参与课题研究、跟师学习、出国考察培训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骨伤科疾病和疑难、危重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熟悉中医骨伤科学前沿和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中医骨伤科医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具有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5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骨伤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骨伤科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骨伤科中医护理常规和骨伤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骨伤科疾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是骨伤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骨伤科专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骨伤科专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治疗率、应用中医诊疗技术、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率、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常见、多发骨伤科疾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当能开展四肢骨折、关节脱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肩关节周围炎等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复杂骨折、复杂颈椎病及脊柱损伤、附骨痈(疽)、骨坏死、骨关节畸形、骨痿(骨质疏松症)等疑难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展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等医疗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治疗技术。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制定常见骨伤科疾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应在保持正骨手法、筋伤手法、外固定疗法、中药制剂、功能康复等现有传统特色疗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和治疗方法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骨伤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骨伤科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方剂目录

1.十灰散(《十药神书》)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4.四生丸(《妇人良方》)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 10.金铃子散(《圣惠方》)11.抵当汤(《伤寒论》)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13.独参汤(《景岳全书》)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17.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21.清营汤(《温病条辨》)22.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23.犀角地黄汤(《千金方》)24.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25.黎洞丸(《医宗金鉴》)26.七厘散(《良方集腋》), 27., , 八厘散(《医宗金鉴》)28.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29.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30.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31.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32.补筋丸(《医宗金鉴》)33.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34.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35.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36.蠲痹汤(《百一选方》)37.八珍汤(《正体类要》)3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39.三痹汤(《妇人良方》)40.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大活络丹(《兰台轨范》引宋·《圣济总录》)42.大红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4.乌头汤(《金匮要略》)45.五加皮汤(《医宗金鉴》)4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7.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8.归脾汤(《济生方》)49.左归丸(《景岳全书》)50.右归丸(《景岳全书》)5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52.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53.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54.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55.补肾活血汤(《伤科大成》)5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57.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58.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59.太乙膏(《外科正宗》)60.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61.四黄膏(《证治准绳》)62.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3.陀僧膏(《伤科补要》)64.金黄膏(《医宗金鉴》)65.定痛膏(《疡医准绳》)66.乌龙膏(《伤科补要》)67.象皮膏(《伤科补要》)68.八仙逍遥散(《医宗金鉴》)69.万灵膏(《医宗金鉴》)70.海桐皮汤(《医宗金鉴》)71.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72.圣愈汤(清·《伤科汇纂》)73.五神汤(《洞天奥旨》)7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75.归灵内托散(《医宗金鉴》)76.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77.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78.透脓散(《外科正宗》)79.清热地黄汤(《幼科直言》)80.搜风解毒汤(《医宗金鉴》)81.丁桂散(《外科传薪集》)82.九一丹(《医宗金鉴》)83.八宝丹(《疡医大全》)84.千金散(《中医外科学》)85.白降丹(《医宗金鉴》)86.玉露油膏(《药蔹启秘》)87.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88.冲和散(《外科正宗》)89.阳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90.阳毒内消散(《药蔹启秘》)91.红灵丹(《中医外科学》)92.金黄散(《医宗金鉴》)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小金丹(《外科全生集》)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96.先天大造丸(《外科正宗》)97.清骨散(《证治准绳》)98.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99.桂麝散(《药蔹启秘》)100.白虎汤(《伤寒论》)101.白虎桂枝汤(《金匮要略》)102.防风汤(《宣明论方》)103.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104.宣痹汤(《温病条辨》)105.除湿蠲痛汤(《证治准绳》)106.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107.薏苡仁汤(《类证治裁》)108.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109.五痿汤(《医学心悟》)110.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11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11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3.虎潜丸(《丹溪心法》)11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11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津》)11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117.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118.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119.调元肾气丸(《外科正宗》)120.犀黄丸

中医骨伤科操作规范 篇6

漳浦县中医院骨伤科共有医师13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医师5名,护士13名,床位59张。一年来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在各兄弟科室的支持帮助下,我科全体医护人员积极主动,不断创新,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围绕医院中心工作,踏实苦干,圆满完成了2014年的工作任务,在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医院组织的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截至2014年11月下旬,我科全年业务收入共计1610万余元。初步统计,11个月来我科共完成住院人数1487人次,完成各类手术804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现将本年度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保持骨折创伤病种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扩充骨病的手术治疗。“各类骨折创伤”已经成为漳浦中医院骨伤科的优势病种与品牌,患者人数长期处于病种统计的首位,而且患者呈明显增多趋势,市场空间大。因此我科采用实行专病专治的方案,严格掌握适应症,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的方法,治愈了大量患者。总结几年来的进行的治疗经验,在各项准备都完备的情况下,把握时机,在将创伤骨折做强、做优的同时,创伤方面我们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同时,不断开展老年高龄患者骨折的手术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骨病方面,我们逐渐增加“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术”、“胸腰椎减压内固定术”等病种的手术治疗,减少了病人向上一级医院的输送,也间接减轻了此类病患的经济负担,我们也不断总结,积累第一手资料。一年来年我科共开展了多例此项大型手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增加病床使用周转率,扩大床位,提高门诊业务量。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科的业务量不断扩大。2014年我科住院人数统计显示较2013年增加200余人次,床位周转率比上一年提高10%,同事也减少了收治一些如软组织挫伤等轻微的患者,使真正需要住院的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我们也提高了门诊的诊疗质量,是一些慢性疾患在门诊诊疗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治疗,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3、加强科室服务治疗,提高科室技术水平。特别是在病人较多的时候,业务学习更是紧迫,我科积极组织业务学习,定期开展科室业务讲座,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互相取长补短。要求全科医生参加专家查房,虚心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全科的专业技术水平,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对于大型的、有难度的手术手术,利用外院专家来做手术的机会,努力学习钻研,极大的提高了业务水平。

4、走中医药特色,提高服务,在同行竞争中寻找差异化,增大科室影响力。医疗市场作为一个服务行业,面对逐渐激烈的竞争,我科根据自身情况,确认了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科优势,走特色之路。做到中西并行,提高服务,我科医师及护理人员外出学习,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在围手术期间,我们广泛开展中医院特色治疗,如辨证内服中药、局部理疗、针灸、烫熨疗法、磁热疗法、耳针、艾灸、中药熏蒸、中药冰敷等一大批简洁有效、病患接受程度高的项目,我们也逐渐降低输液量。在同级医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提高患者满意度。

5、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我科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对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和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检的全面性,辅助检查的完善,诊断与治疗的综合性,病历书写及时程度等。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访制,完善会诊制度,对疑难病例和危重患者坚持会诊和讨论制度,严格落实重大手术术前讨论制度。2014年我科共组织重大、疑难病例讨论30余次,请院内外相关科室参加会诊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疾病的诊疗水平,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6、积极组织科室成员外出学习。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我科室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积极鼓励外出学习,密切关心行业发展,接收新知识,学习新理念。

7、积极准备二甲复评审及新院搬迁工作。今年是我院二甲复评及新院搬迁的一年,我科室积极当配合医院,严格按照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细则的各项标准进行逐一完善。积极完成相关材料的准备,全科人员人人领会,全体人员备战二甲。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按照二甲评审标准执行,形成有效的记录,存档,人人掌握标准中要求的诊疗常规,实施路径和流程,围手术期药物的使用等,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积极准备做好新院新科搬迁工作,做好搬迁过程中的承接工作,确保搬迁顺利完成,保证了患者诊疗的连续性。

回顾去年一年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病历书写措辞不当现象仍屡有发生。抗生素使用控制还有一定的差距,床位周转率及术前等待天数与上级医院存在一定差距。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制定了应对、整改措施,正逐步实施。

2014年即将过去,我们在新的医院,新的起点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相信在新的一年,我们会争取更大进步。

伤寒论与中医骨伤科的关系分析 篇7

关键词:《伤寒论》,中医骨伤科,治疗,分析

1 概述

《伤寒论》以辨病、辨症为主线, 将疾病划分为六个阶段, 结合用药与病症的变化对不同阶段病情相互转化的关系、条件等进行阐述, 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科学的辩诊方向。全书从正邪、阴阳、脏腑等方面的辨证施治, 对于一些发病原因不明、难以治愈的骨伤疾病有显著疗效, 为骨伤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治疗依据。《伤寒论》对于骨伤的论证较多, 在太阳、太阴、少阴、阳明、厥阴等篇章都有论述。如“骨节痛”, 在《伤寒论》中被称为“骨节疼”“骨节疼烦”等, 《伤寒论》认为, 肾主骨生髓, 大多骨病与肾有一定的关系, 在临床中60%以上的骨病患者伴有腰膝酸软、尿频等肾虚症状, 临床依据《伤寒论》给药效果极佳, 50%以上的患者可治愈, 90%以上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此外, 《伤寒论》对于颈椎病、风湿骨病、骨质疏松等方面的治疗也很有研究,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对现代中医骨伤科的诊断、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 结合病例分析《伤寒论》与中医骨科的关系

2.1 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2.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应用中医治疗的颈椎病患者67例, 年龄22~46岁。患者普遍表现出头痛眩晕、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 其中42例患者经过半年以上西医治疗病况无太大改善。

2.1.2 治疗方法

患者分为A、B两组, A组30人, 给以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此方主要用以辛温解肌, 驱寒出汗之方。主要成分有桂枝、生杭芍、生姜、大枣等。用法:每日三次, 饭后服药, 每次200ml, 7d为一个疗程。B组37人, 给以柴胡加桂枝汤治疗。此方是依据《伤寒论》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剂之一。主要成分有柴胡、生姜、人参、炙草等。用法:每日三次, 饭后服药, 每次100ml, 10d为一个疗程。

2.1.3 结果

治疗三个疗程后, 67例患者中42例康复, 治愈率60%以上, 治疗效果明显63例, 治疗有效率接近95%;4例治疗效果不明显, A、B两组治疗效果比较:A组治疗康复19例, 占63.3%, 治疗有效28例, 占93.3%;B组治疗康复23例, 占62.2%, 治疗有效35例, 占94.6%;A、B两组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各2例, 分别占6.7%和5.4%。由此可得桂枝+葛根汤、柴胡+桂枝汤在治疗颈椎病方面都有较好疗效。

2.1.4 分析

桂枝+葛根汤中, 桂枝有驱除太阳汗恶风的功效, 葛根汤则有退热、生津、润燥等功效, 还能用于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等。桂枝与葛根汤的联合使用对于改善心血管功能、血液循环等非常有效。此方在治疗颈椎疾病中较常见, 结合《伤寒论》对于不同患者身体的适应度应加以考虑。如气虚者用此方时, 应适量加入党参;又如血虚者用此方时, 应适量加入当归、鸡血藤类药物。此方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非常有效。柴胡+桂枝汤主用于和解太阳、少阳之邪气, 主治骨节疼痛、脉弱等, 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 对于治疗原因不明的骨痛有很好疗效, 被引入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方中柴胡有和解少阳半表半里的功效, 对于寒热、胸胁、头晕痛等疗效甚佳。桂枝又是除太阳病恶风的专方。两者结合治疗颈椎病, 其效果与桂枝+葛根汤不相上下。这两方都是《伤寒论》所记载药方的使用和扩展, 在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上较为广泛, 且效果显著, 是中医骨伤科应用《伤寒论》治疗骨科疾病的一个有效方向, 其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 在治疗四肢骨节痛中的应用

四肢骨节痛也可称为“关节炎”, 中医称之为痹症。患者关节疼痛难忍, 关节出现肿大、僵硬等症状。临床表现病程长、易复发, 是骨科的顽固性疾病。中医治疗痹症主要以散风、驱寒、除湿为主。常用中草药有桂枝、麻黄、柴胡、附子等。《伤寒论》中对于四肢骨节痛的论述比较多见, 在治疗四肢疼痛时也常以《伤寒论》为指导。

典型病例一:杨某, 男, 39岁。脚跟痛到难以行走, 多方治疗无果, 病程一年。经四诊诊断:杨某以捕鱼为业, 常年下水捕鱼, 此病与水的寒凉湿之气入侵有关。结合《伤寒论》“寸口脉微而涩, 微者卫气不行, 涩者荣气不逮, 营卫不将, 三焦元所仰, 身体痹不仁”, 给以柴胡+桂枝汤治疗。服药十剂后疼痛减轻, 关节肿胀渐消。服药半年后无明显痛感, 能向常人一样行走。继续用药两个疗程稳定病情。半年后随访, 无复发症状。

典型病例二:薛某, 男, 49岁。膝关节疼痛难以伸直, 影响正常的行走。经四诊诊断:薛某为司机, 且在较寒冷的北部地区工作, 因此, 该病与寒气的入侵有很大关系。且患者表现出大便困难、痔疮、偶有便血等症状, 脉弦。在治疗上给以药方为桂枝+附子汤。附子驱寒效果极佳, 此方治疗少阴病、骨节疼痛效果极好。服药六剂后患者症状消失, 为巩固病情坚持服药三个疗程, 半年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通过以上二例可见《伤寒论》中对于柴胡、桂枝、附子在治疗四肢疼痛中的正确应用, 有效的治疗了原因不明、风湿等骨关节的疼痛疾病。此外, 《伤寒论》对于麻黄汤、桂枝甘草汤等在四肢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也有描述。如桂枝甘草汤具有一定的定悸作用, 可用于预防麻黄汤治疗时的动悸反应, 使麻黄汤发汗治疗更为安全。在《伤寒论》中, 对于四肢骨节痛的论述多见于太阳和少阴篇, 合计有六个药方, 临床上对于骨关节剧痛疗效显著, 经过治疗患者长期的病痛减轻, 且起到了治本的效果。在《伤寒论》的指导下, 中医骨伤治疗多用柴胡、桂枝、附子、麻黄等药材, 对于驱邪止痛、散风、除湿等效果显著, 形成了一套特色的中医骨伤治疗理论, 为中医骨伤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此外, 《伤寒论》对于骨质疏松、头外伤等方面的骨伤治疗用药也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如骨质疏松, 中医认为该病与肾关系密切, 肾主生髓、髓生骨, 肾虚则髓萎, 导致骨病的发生。综上所述, 《伤寒论》对于骨伤疾病的中医治疗及发展影响巨大, 关系密切。是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重要指导基础。

3 结语

中医学博大精深, 对于中医学的研究极大的促进了现代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极高。目前, 很多治病的良方都是由《伤寒论》的基本药方而来。此书中, 七十多个药方都与骨伤疾病的治疗关系密切。对于这些药方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为中医骨伤科开辟了新的医治领域, 极大的促进了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锋, 张恒, 张志祥.《伤寒论》六柴胡汤之临床运用举隅[J].陕西中医, 2009 (09) :1242-1244.

[2]夏岩.葛根汤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31) :128-129.

[3]唐瑛.《伤寒论》中四肢骨节疼痛的用药规律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0) :2547-2548.

上一篇:超市食品采购台账制度下一篇:美容美发行业计划生育协会会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