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现状分析(精选13篇)
论文摘要
目前,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是由电影审查委员会依据国务院2001年12月25日颁发的《电影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标准,针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审查。电影审查委员会被赋予了删减电影片段,以及有权禁止电影上映的权力。相对于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目前国际上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大多实行“电影分级制度”。在现行的体质下,对中国电影的内容监督与管理应怎样实行,值得深思。
关键词
中国电影;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制度;电影分级制度;电影审查委员会;禁播;删减。
引言
2012年12月15日晚8点49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教授谢飞在微博发布《呼吁以电影分级制代替电影审查的公开信》,引起了业内人士及广大网民的热议。同时,遭到诟病多年的中国电影审查制再次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国电影是否该实行分级制又一次进入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正文
一、中国电影审查制度
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是依据国务院2001年12月25日颁发的《电影管理条例》的标准执行,条例严格规定电影所载有内容,并赋予电影审查委员会删减电影片段的权力,而审查内容的主要对象即是电影思想。思想内容审查包括:不能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不能煽动民族仇恨,不能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不能宣扬迷信和邪教等。
中国电影审核机构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查流程繁琐,由制片单位先行“自审”后,向电影局递交《审查申请书》,经批准后方可请电影审查委员会进行电审会看片,进入审查流程。最终,将根据委员会中多数评为的意见做出影片是否获得通过、修改或禁止上映的决定。制片单位必须在三十天内,针对电影局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正并回复结果,影片经复审后若无问题,即取得电影局颁发的“电影公映许可证”,复审未通过需继续修改,知道通过为止。电影审查委员会共由36人组成,成员并非都是国家广电总局的官员,而是来自各行各业。如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电影导演,以及各方面专家等。
目前中国采用的电影审查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影片的质量、艺术性、思想性和避免低级趣味,但是,过多的条框限制,过于人格倾向化的审核标准,缺乏制度化的规范等,造成中国电影面对审核时,往往在艺术性方面大打折扣,这不但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也限制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空间,给中国电影的创作形成了桎梏。
另外,由于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度,许多因为包含一定的政治因素、暴力镜头或其他一些超越《条例》规定的表现手法的优秀影片因为无法通过审核,或因为无法进行修改或删减而最终无法再中国院线上映或甚至直接退出了中国电影市场。
作为一种广受大众喜爱的,具有普世意义和效果的,多年来经久不衰且未来具有广阔前景的艺术形式,电影在中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影行业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展示平台,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广大观众的青睐,发展前景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不应成为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因素。
二、电影分级制度
电影分级制度指的是某一组织根据一定的原则把片厂的产品按其内容划分成若干级,给每一级规定好允许面对的群众群。它没有国家法律支持,但在行业内部具有约束力。它只对观众起提示的作用,而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由观众实行自我保护。和中国的电影审核制度相比,分级制度在审核资质上不属于国家某一政府机构,其性质是民间的协会组织。分级制度的好处在于可以保护判断能力不完全的未成年人遭受影片中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利的情节和内容。除此以外,电影分级制度还有重要的一点作用,那就是可以不阻碍电影的艺术创作。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电影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分级制度来对该制度进行深入的了解。
1、美国的分级制度
美国的分级是由MPAA(全称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即“美国电影协会”来制定。该协会把电影分成四级,即:
G级:(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内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没有裸体、性爱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非常少。对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
PG级:(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辅导级,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有些镜头可能产生不适感,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基本没有性爱、吸毒和裸体场面,即使有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围。
PG-13级:(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特别辅导级,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13岁至17岁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该级别的电影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
R级:(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dult guardian):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该级别的影片包含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
NC-17级:(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17岁或者以下不可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爱场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
2、日本的分级制度
日本自1976年开始使用电影分级制度,1998年5月1日后共分为4个等级: G:不限年龄。
PG12:未满12岁(小学生以下)建议由成人伴随观赏。R15+:未满15岁(中学生以下)禁止入场。
R18+:未满18岁禁止入场。
3、香港的分级制度
香港的电影分级制度将电影分成4级: I级:适合所有年龄。
II级:儿童不宜(1995年以前)。
IIA级:不适合儿童,建议有家长指导。
IIB级:不适合青少年及儿童,强烈建议家长给予指导。III级:只准18岁及以上人士观看。其中IIA、IIB级是劝告性质,儿童和青少年仍可入场观看;III级电影则严格执行年龄限制。坊间所谓的4级片即是拥有连III级也不能有的镜头的电影,如性器官大特写。
面向中国大陆播出的凤凰卫视电影台也以香港本土的分级制度为依据来给播出的电影分级。
通过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分级制度,我们可以了解,国外的电影可以通过这些分级,来最大限度地保留电影的原创和上映。
三、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何去何从
2012年12月15日晚,北京电影学院导演、教授谢飞在微博发布《呼吁以电影分级制代替电影审查的公开信》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在心中表示,“中国电影业不继续改革是没有前途的,请有关部门及电影界同仁们积极参加讨论。”“以电影分级制来取代行政审查,是我国电影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信的最后,以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的临终之言“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作为结语,引发了大家对中国电影审核机制的思考。
中国电影审查制度能否向分级制度转变,到现在还存在着巨大争议。然而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电影审核机制要实行分级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现在还无法成行。
首先,从行业自律性来讲,中国的院线和电影制作方还达不到电影行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素养。在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的市场,大部分电影级别的制定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和强制性,但从业者却能够谨守从业底线,自觉地遵循分级标准,不会跨越级别要求范围放映或制作。而在中国,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许多从业者并不具备职业操守,如果没有强制性的审查和约定,制作方和院线方很可能唯利是图,造成电影放映和创作的乱象。
其次,电影审查制度受制于我国现有法律,电影管理条例是一个行政法规,其必须要遵循与我国的现行法律,因此电影的审查必须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如遇如与法律相抵触的情节,则势必要依照我国现行法律的条文加以处理。因此一些含有色情、暴利或政治色彩的影片,在有可能触及我国法律的情形下,将不得不面临删减甚至禁播的命运,而不可能采取电影分级来进入电影市场。下面,让我们看看,在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下,那些被禁止上映和删减过的较为知名的优秀电影作品:
1990年《表姐,你好嘢!》 1994年《国产凌凌漆》 1997年-《红色角落》、《西藏七年》 2002年《古墓丽影2》 2001年 《少林足球》 2003年 《生命的摇篮》 2005年-《艺伎回忆录》 2005年 《断背山》
2006年 《王的男人》 2007年 《色戒》 2008年 《苹果》 2009年 《黑暗骑士》 2012年 《云图》,删剪达40分钟,包括同性恋情节。2002年 《无间道》,结局与原版本不同。2003年 《大块头有大智慧》(香港原名《大只佬》),一些与轮回有关的台词被改掉。
2007年-《投名状》。
结 论
面对目前广大观众越来越高的观影需求和审美标准,以及愈发成熟理性的观影感受,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电影产业发展的掣肘。在电影审查制度和分级制度中,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影审核机制,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2013年1月13日)《中国电影审查制度》http://baike.baidu.com/view/9946783.htm?fr=aladdin
2、凤凰网娱乐(2012年12月16日),《谢飞发公开信呼吁以电影分级制代替电影审查》
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detail_2012_12/16/20215042_0.shtml 凤凰网
1 中药专利审查制度现状分析
中药专利申请需经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审查。其中, 大多数专利申请符合实用性要求, 即可制造或使用并产生积极效果。新颖性和创造性为专利审查的核心, 根据新颖性要求, 申请的中药专利必须不属于现有技术, 创造性则进一步要求申请专利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差异。因此, 专利审查机构对现有技术的掌握便成为新颖性和创造性科学审查的关键, 而这恰恰正是目前中药专利审查中存在的瓶颈。
1.1 中药数据库不完备
从1984年开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着手中医药学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目前数据总量约110万条, 涵盖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方剂数据库等多个方面[1], 但相比于自古传承下来的中药知识, 数据库的覆盖面仍不够全面。部分散落于民间、知名度较弱的中药古籍及未形成文字而耳熟能详的中药知识难以被收录进去。
1.2 全面披露现有技术有效敦促机制缺乏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相关规定, 专利申请应在说明书中写明申请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背景技术。这项规定有利于提高专利审查效率, 同时在专利审查现有技术数据库不完备的情形下, 可借由专利申请的主动披露形式, 按图索骥找到相关现有技术, 弥补数据库不完备的缺陷。但该项规定的实施有赖于专利申请人积极配合, 考虑到主动说明背景技术可能无法通过专利审查, 而隐瞒相关内容不会直接妨碍专利授权 (申请人可以修改、补正申请文件) , 因此难以真正发挥功效。
因此, 专利审查机构难以保证中药专利审查的科学性, 部分申请专利仅对现有技术 (即中药传统知识) 进行细枝末节的改动, 甚至完全以现有技术内容为基础提出申请, 易通过新颖性和创造性审查, 获得专利权。日本的Teikoku Seiyaku Co., Ltd.公司于本世纪初提出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专利申请[2], 明确对以芍药为活性成分的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汤、芍药甘草汤、桂枝茯苓丸四个复方进行保护, 并获得专科授权。但此四复方均为我国传统方剂, 分别出自《内科摘要》、《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综上所述, 现有中医专利存在的瓶颈问题, 既抑制科技进步、违专反利制度宗旨, 又妨碍我国对中药传统知识的正常使用, 损害公共利益。
2 解决方法
与我国相似, 印度、埃及等一些历史悠久、传统医药知识丰富的国家, 在涉及传统医药的专利审查方面也面临类似问题, 通过修订立法、加强实践等努力, 取得了显著成绩, 可资以研究和借鉴。总体而言, 主要采用两个方面措施:通过传统医药登记制度, 建立全面的传统医药数据库;通过来源披露制度, 敦促专利申请主动披露与申请相关的现有技术。鉴于此, 笔者建议参考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我国的中药专利审查制度。
2.1 制定中药传统知识登记制度, 建设完备的中药数据库
巴拿马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传统知识登记制度, 其中涵盖口头形式的知识。该制度设立目的并非为了收集民间流传的传统医药知识, 而在于确认当地土著社区对传统医药知识的使用权利。从客观上讲确权行为有利于激励土著社区将民间流传的传统医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向国家有关机构登记, 从而保障传统医药登记工作的全面性;同时, 传统医药的登记申请、审查程序等均有相关法律依据, 可保障登记工作有序进行。关于传统医药登记制度实践工作方面, 较早开展传统医药数据库建设的印度和老挝等国具有丰富经验。例如, 印度建立的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采用传统知识来源分类, 即以国际专利分类制度为基础, 将传统知识按部、大类、小类、主组、分组体系划分, 便于相关信息系统的布置、散播和检索;同时, 将国际专利分类主组扩充到大约5 000个分组, 授予传统知识更广泛的定义[3]。老挝则较为重视传统医药的基层收录工作, 其传统医药研究中心在大多数省份均设立工作站, 工作人员多住在当地, 且多数具备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双重背景, 便于已知药方和当地药方的记录工作[4]。传统医药知识的实践工作具有合理性, 有利于将浩如烟海、内容繁杂的传统医药知识按类收录, 增强登记工作的全面性, 避免遗漏;有助于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 方便检索。对基层工作的重视符合传统医药知识的分布特点, 可最大范围地收录信息, 相关工作人员的地域性和知识背景均可有效提高收录成效。
2.1.1 登记制度立法
首先应确定中药传统知识登记制度相关立法, 从登记的主体、客体、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将中药传统知识登记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 使之成为国家行为, 而不只是某些机构或个人的私人工作, 有利于以国家公权力为后盾, 促进登记工作的切实开展。同时, 明确规定中医传统知识登记的具体事宜, 增强实践可操作性。
2.1.2 登记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 应采用行之有效的登记方法。
可借鉴印度传统医药知识的分类方法, 将众多中药传统知识根据类别划分为多级目录, 在各目录下收录具体信息, 最终形成树形结构的中药传统知识数据库。该方法可使得登记内容一目了然, 避免重复或遗漏, 还可保障专利审查机构能够及时准确查找。
同时可借鉴老挝传统医药工作的基层收集方法, 重视民间流传的中药传统知识。中医历史悠久, 其间经历多次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 部分古籍散落民间, 加之中医传承方式不同于西医, 除院校教育之外还有师承教育等多种形式, 因此较多宝贵的中药传统知识处于游离状态。故流传面较窄的中药传统知识往往成为专利审查中的盲点, 因此应补入中药数据库, 增强数据库的完整性, 使专利审查结果更加科学。
2.2 健全来源披露制度, 敦促专利申请人履行披露义务
专利申请的来源披露制度最初多用于遗传资源, 要求专利申请人应主动披露其发明创造所利用的申请国遗传资源及其来源, 以利于申请国审查其获取和利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对不合法申请应不予专利授权。目前, 一些国家将此制度扩展应用于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传统知识。根据埃及《知识产权法》相关规定, 专利申请应当附加详细的发明说明书, 若发明涉及传统医药, 申请人应当以合法方式获得该资源, 否则视为撤回申请。印度2002年专利法修正案规定, 对利用生物材料完成的发明创造, 申请人应在说明书中披露来源和原产地, 未披露或错误披露的, 专利审查机构可不授予专利权, 甚至导致法院撤销专利。印度《生物多样性法》则将相关条款的适用范围扩大至生物材料相关知识 (与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 并规定任何专利申请不得就未经国家生物多样性局许可进行生物资源研究或信息发明创造, 并申请任何知识产权。
严格而言, 来源披露制度的设立并非针对传统医药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审查, 而是为了保护本国的传统医药知识, 确保申请人对传统医药知识的获取和利用经许可并分享惠益。此外埃及和印度等国对申请人的来源披露义务赋予了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不履行该义务将妨碍专利权的获得, 客观上促使申请人对传统医药知识的如实披露。据此, 专利审查机构可弥补传统医药数据库不完备的缺陷, 按图索骥找到相关的现有技术, 一方面可审查申请使用该现有技术是否侵犯知情同意权和惠益分享权, 另一方面可审查申请专利是否满足新颖性和创造性要求。
我国于2008年专利法修正案增加了来源披露制度, 但仅适用于遗传资源, 且没有立法明确规定专利申请人需履行来源披露义务及后果。因此, 该项制度的非强制性效果与《专利法实施细则》对申请人披露相关背景技术的要求相似, 实践中难以对申请人产生约束力。
因此, 可借鉴埃及和印度相应方法, 将来源披露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传统知识 (其中涵盖中药传统知识) , 对申请人的来源披露义务赋予强制性, 规定违反义务将妨碍专利权的获取。该措施能有效弥补中药数据库不全面的缺陷, 减少专利申请新颖性和创造性审查中的不足。
笔者认为, 站在立法的角度, 修改来源披露制度更为合适。一方面, 对所有专利申请均泛泛规定, 只要未完整披露背景技术便妨碍专利权的授权;另一方面, 扩大来源披露制度的适用范围并加强披露义务强制性, 可带来多项有利的后果, 便于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审查只是其中之一。从长远来看, 该制度的完善可切实保障土著社区传统知识的权利, 阻止未经许可擅自使用现象的出现。
3 结语
印度、埃及等国家的立法与实践经验恰好能有效解决我国现行中药专利审查存在的瓶颈问题, 从正面健全我国的中药数据库, 便于专利审查机构查找现有技术;从反面敦促专利申请人诚信披露其发明创造对我国传统中药知识现有技术的使用, 可使专利审查机构在所掌握现有技术数据库不完备的情形下能够及时获知相关信息、补充审查, 最终保障专利审查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 中药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的增长并不表示中药科技水平的进步, 只有完善中药专利审查制度, 才能保障专利技术的含金量, 并防止已有中药传统知识的垄断, 最终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维护社会大众的合法权益。
摘要:目前我国中药专利审查制度存着中药数据库不完备、缺乏专利申请披露有效敦促机制的问题。借鉴国外的立法和实践经验, 针对目前中药专利审查制度存在的瓶颈问题, 从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以完善中药专利审查制度:制定中药传统知识登记制度, 建设完备的中药数据库;健全来源披露制度, 敦促专利申请人履行披露义务。
关键词:专利审查,制度完善,传统医药登记,来源披露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DB/OL].中国中医药报, 2014-07-08.http://cowork.cintcm.com/engine/windex.jsp.
[2]崔昕.传统医药:我拿什么保护你[N].中国中医药报, 2005-12-08.
[3]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相结合——委员会关于知识产权的报告[EB/OL].中国中医药报, 2014-07-08.http://www.iprcommission.org/graphic/Chinese_Intro.htm.
[关键词]宪法;违宪审查;弊端
自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确立了违宪审查制度以后,该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很高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宪法的理论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宪法实践问题。“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使最高法院的司法权限得到了扩大,最高法院拥有了违宪审查权,即最高法院有了审查国会立法是否合宪的权利。从此以后,此案的判决成为一项司法先例,各级法院都有了援例审查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政令是否违宪的权利,凡是经法院裁决为违宪的法律政令全部是无效的。但是,联邦最高法院对涉及解释联邦宪法的诉讼案,享有最后的发言权。从此以后,法院的司法审查权逐渐得到公认,该制度确立为美国立法体制中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被视为弱势的司法权在经过苦痛挣扎后,最终慢慢的站稳了脚,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更加顺利。一般来说,违宪审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和地位,它所审查的是一般立法或者行政法规是否与宪法的规定相悖的问题。自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确立了违宪审查制度,该制度就成了美国法制的一个显著特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却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
所谓违宪审查制度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其中,违宪审查的主体是“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即违宪审查的范围主要是“法律规范的合宪性或在社会生活中意义重大的行为和事件”。①
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还不完善,不管是在宪法和其它法律的理论规定方面,还是在违宪问题的實际操作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弊端。
一、从法律条文的规定上来看
(一)从宪法的层面来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的宪法、1975年的宪法、1978年的宪法及1982年的宪法。但是,这四部宪法,对于违宪审查问题的规定,都显得过于抽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每部宪法对于监督宪法的实施都作了一些规定,例如“1954年的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监督,1978年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监督,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由其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有权改变或撤销省级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现行宪法对宪法这一问题规定的更全面、更完善,宪法第3条第3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宪法第62条第2款和第11款地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以下职权:(二)监督宪法的实施;(十一)改变或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宪法第67条第1款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从上述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主要由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违宪审查权。表面上来看,我国的违宪审查模式与立法机关审查模式相同,但实际上是不同的。因为政体不同,立法机关审查制存在于代议制国家之中,其实施的理论基础是“三权分立”,具体由议会来实行违宪审查权;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政体与代议制有很大的不同。宪法的规定太过于抽象,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的指导意义并不大。
(二)从具体的法律规定的层面来看
其一,《行政复议法》及《立法法》不仅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违宪审查,更没有具体规定审查方式的问题。实际上,对于这类法律的合宪性问题,没有任何“被动审查机制”的约束。其二,从《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的法律规定来看,虽然有关于“被动审查”方面的少部分规定,但是对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合宪性审查制度。在实践中,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中“制而不备、备而不审”的问题比较突出。
从上述法律条文的粗略规定来看,除了宪法仅有的几条关于“监督宪法实施”的抽象规定外,我国其它相关法律没有直接规定违宪审查的相关问题。由于法律条文的明文规定欠缺,进而导致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与拥有完善违宪审查制度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的法律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二、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来看
违宪审查制度在我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除了上述的在法律规定上的抽象性,在实际操作方面,该制度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在违宪审查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方面监督其立法行为,另一方面也对人大常委会立法行为进行审查”,“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诸如这样的规定,看起来是合理的。但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自身的行为也理应受到监督,否则的话,就话会出现“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审查自己”的局面。法治普遍主义原则认为“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但是根据现状来看的话,人大变相的做了自己案件的法官,这样的话,违宪审查制度是发挥不了实际的作用的。由此可见,这是违宪审查实践中的第一个弊端。
除此之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宪法实施方面也存在一定弊端。从违宪审查的对象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违宪审查权比全国人大的还要大。②但是,违宪审查权却没有得到更好的行使,因为全国人大常委可以对“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进行审查,但是如果发现违宪,也只能“撤销”,却不能“改变”,这样一来,使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查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这是违宪审查实践中的第二个弊端。
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弊端问题,就是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工作繁杂,他们所讨论的也大多是国家重大事务,违宪审查职能体现得不集中、不明显。同时,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会期短,在会期内通常无法顾及违宪审查的情况,即使涉及到违宪审查的一些问题,基于专业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处理得也不彻底,没有使违宪审查制度的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践过程中,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在违宪审查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弊端。
(二)中国共产党在违宪审查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国家例如德国、韩国,他们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违宪审查机构可以对政党行为进行违宪审查”。我国宪法第5条第4款也这样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单看法律条文的规定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行为若违反了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同样的会受到法律的追究。但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基于共产党的执政党的重要地位,方式缓和了许多。现有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共产党行为进行违宪审查的主体和方式,这个方面的漏洞使得违宪审查的作用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国家领导人在违宪审查中存在的问题
德国等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对国家领导人的违宪审查由宪法法院进行,如有违宪行为,需采取弹劾的制裁方式。”③我国宪法没有规定“弹劾”的问题,尽管《宪法》第63条规定“全国人大有权罢免由其选举和决定的国家特殊领导人”,但是制裁的范围仅仅局限于特殊领导人违反了全国人大的意志。而在实际情况中,特殊领导人的职责具有特殊性,其职务行为代表国家行为,当这种职务行为违宪的时候,审查主体又是谁。特殊领导人职务行为的违宪审查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违宪审查实践中的又一个问题。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规定了一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基于其根本大法的重要地位,对宪法的实施进行有效地监督,是世界各国宪政建设实践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我国,违宪审查的相关制度,不仅在法律规定上显得抽象,而且实践中也有弊端。尽管,目前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弊端,然而,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健全,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于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建设,我们应该抱有积极的态度。不仅要借鉴国外关于违宪审查制度的先进之处,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基础上,建立适合中国法治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切实可行的促进我国法治的建设。
[注释]
①周叶中.宪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2.
②王振民.中国违宪审查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OO4:114.
③胡锦光.违宪审查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7.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宪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2.
[2]王振民.中国违宪审查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14.
[3]胡锦光.违宪审查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7.
[作者简介]周雪(1989—),女,山东淄博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摘要]: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作为行政救济的一种手段,在国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是否应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争论由来已久,2001年,最高院对山东省高院的“齐玉玲案”做出《批复》以后,学界对此的叫好声一片。2003年,“孙志刚事件”发生以后,要求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呼声也空前高涨,但对此否定态度的亦有之。本文试从违宪审查主体的角度揭示:在我国当前已经建立的并且相当稳定的政治体制框架内,建立违宪审查制度近乎不具有可能性。违宪审查制度并不是一个普遍性的东西,要实行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诚然,借鉴国外有益的法治经验和成果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些东西则是没有必要引进或借鉴的。中国在法治的建设中必须走自己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违宪审查;人民代表大会;分权制衡;政体
目前,在我国可能成为违宪审查主体的机关有两个: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我国的行政机关是不可能成为违宪审查的主体的。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受其监督,对其负责并汇报工作。我国的行政机关从属于权力机关,在具体的国家事务中依法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他既没有立法的权力,亦没有对法律进行“行政解释”的权力。国务院只能根据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授权立法,而我国的法律是由权力机关制定的。因此,行政机关不可能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进行违宪审查。
(一)司法机关作为违宪审查主体的不可行性
法院和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主要是对国家机关及其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在具体活动中不执行审判职能,检察院并不具有进行违宪审查的实际可操作性。
法院是否能成为违宪审查的主体,2001年,时任最高院民二庭庭长的黄松有法官就试图以“齐玉玲案”为突破口,建立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在最高院对“齐玉玲案”做出《批复》以后,黄松有写了一篇名为《宪法司法化及其意义——从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的一个<批复>谈起》的文章发表于2001年8月13日的《人民法院报》上。在这篇文章中黄松有首先说明了我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尔后指出实行宪法司法化所具有的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最后着重说明了最高院的《批复》对“齐玉玲案”的定性及其现实意义,认为该案开创了法院保护公民依照宪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之先河,创造了宪法司法化的先例。黄松有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说出有最高院实行违宪审查的意图,而是用了“宪法司法化”的说法。但实际上,这里黄松有的“实行宪法司法化”,也就意味着实行违宪审查制度,并且违宪审查的主体是法院或者说是最高院。因为宪法 1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法律﹑法规都不能与之相抵触。法院可以直接援引宪法作为审判的依据,那么在具体的审判过程中,一旦遇到作为审判依据的其他法律与宪法相抵触时,法院就可以否定该法律,这样也就否定了人大的立法。这就相当于人民法院行使了违宪审查权。实际上,黄松有在文章中也指出:“1803年,美国联邦法院在审理治安法官‘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时,首席大法官马歇尔在该案的判决中宣布:立法机关制定的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由此开创了美国宪法司法化的先河。”不难看出,黄松有是想利用“齐玉玲案”为契机建立法院为主体的违宪审查制度。该《批复》出台以后,宪法学界对此一片哗然,认为这个《批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2008年最高院将该《批复》予以撤销。实践证明由法院作为审查主体的违宪审查制度是行不通的。
理论上,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根据我国宪法第三条的规定法院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就表明了在同级国家机构中,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地位,起主导作用,法院系统则处于从属地位。若有法院作为违宪审查的主体进行违宪审查“意味着其可以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的合宪性进行审查,意味着审判机关取得了与国家权力机关相同或平等的宪法地位,一句话,意味着根本改变我国的政权组织体制。”改变我国现有的政权组织体制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意味着法院作为违宪审查主体的违宪审查模式是行不通的。
(二)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作为违宪审查的不可行性
早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发生后不久,许志永﹑滕彪﹑俞江三法学博士就曾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人大常委会启动违宪审查程序,宣布国务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违宪,进而撤销。随后,贺卫方﹑洪盛﹑何海波等学者亦联名上书,要求启动违宪审查程序,并建议通过此事建立中国的违宪审查制度。中央就此事召开座谈会时,李步云等一批著名的宪法学家也曾提议以此为突破口建立违宪审查的制度。但这些进言都没有被采纳。最后不是全国人大或者常委会宣布它违宪,而是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主动将它废除了。
根据我国宪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 和决议。我国《立法法》第八十八条第二项也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撤销同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同时《立法法》第九十条﹑九 ①②①②
③黄松有:《宪法司法化及其意义——从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的一个<批复>谈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2008年12月8日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7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8】15号)③ 童之伟《宪法司法适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十一条还设立的对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进行违宪审查的相关程序。但是,从我国法的阶梯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次是基本法,再次是一般法。到目前为止,尚且没有对我国的法律进行审查的法律规定。如果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作为违宪审查的主体,首先就有一个矛盾之处:法律都是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再转过来由其对自己制定的法律进行审查,由“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的法官”这条法谚可以知道,这样的监督是可有可无的,基本上没有实际意义。其次,如果由全国人大或者其常委会审查法律,那么,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这项审查权从何而来?这个权力的来源是于法无据的,这本身就有违宪之嫌。最后,从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迄今为止,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表决通过法律时,不仅没有不通过的情况,而且都是高票通过。这种总高票通过的立法现实使我国的法律出现“无所谓违宪”的境地。在我国,我国宪法是实质上是“基于人民拥有绝对立法主权的理论,而不是用根本法限制人民立法主权的理论”
(三)设立专门违宪审查机关的不可行性
早在1987年,我国著名的宪法学家王叔文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曾向全国人大提出设立宪法委员会的建议案。此后,亦有不少学者写文章专门论述建立专门的违宪审查机关作为违宪审查的主体。如果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其一是该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的问题。我国宪法已经明确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该机关既然对全国人大的立法进行审查,由于我国没有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那么该机关的地位必然要高于我国的全国人大,这样我们就必须修改宪法。那么,我国的政体也就改变了,也就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改变。如果不是具有很高深的政治浪漫主义的人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其二,凡是了解我国立法实践的都明白我国立法程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制定的法律通过的的概率是百分之百。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执政地位和执政权威是不容有任何质疑的。这一点从《改革开放30年口述史(李步云):三十年改一字:从刀“制”到水“治”》中,李步云教授提到的从:“法制”到“法治”,“罪犯也是公民”,特别是“党委不再审批案子”和“批判人权的闹剧”中便能看出来。
无论哪个机构作为违宪审查的主体,违宪审查这一思想都来自于西方国家。无论美国﹑法国﹑抑或是德国他们建立自己的违宪审查制度都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一系列背景。他们的违宪审查制度都是与自己的国情相适应的,这就是为什么美﹑法﹑德等国虽然有违宪审查制度,但他们在违宪审查的模式或主题,违宪审查的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样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却没有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美国是英国的移民国家,很多制度都与英国有很大的渊源,但却建立了独特的违宪审查制度。这就是说,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国情,对于一套制度的考 ④
④ 洪世宏《无所谓合不合宪法——论民主集中制与违宪审查制的矛盾及解决》
察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细致入微的探究,当然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总的来说,违宪审查制度是和“分权制衡”的权力分配模式,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政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英国,这主要和英国没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有关,无法进行违宪审查)。国外的违宪审查往往渗进了很大程度的政治因素,这种政治因素主要是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对美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起了关键性作用的“马伯里诉麦迪孙一案”就是由于两党之间的斗争才产生了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最终,才确立了违宪审查制度。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对立,更不存在执政地位上角逐。中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就把带有很大政治因素的违宪审查消灭在了萌芽状态。即使有非正常情况的出现,中共也会充分发挥它的协调全局的作用,从而使这种非正常情况在内部自己解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就表明了全国人大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最高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均从属于全国人大。我国的这种政体使国家权力之间不具有制衡性和对抗性。立法权是由权力机关行使的,无论是行政权还是司法权均没有对立法权进行审查的权力。我国权力分配的这种格局亦杜绝了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
总之,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以前和现在西方的任何一个国家,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都是在经历过一系列失败,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并不是普遍性的现象,当今没有建立这一制度的国家也不在少数,当然这也绝非是否定违宪审查的意义。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法治进程,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我国进行法治改革或者宪政建设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只要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之路不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通过照猫画虎或依葫芦画瓢的方式,不进行系统的分析往往会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后果。„„..‘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现象往往是身嵌在一套或一系列制度之中”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法治改革,探索出我国自己的法治之路,才能促进法治的进步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否则,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还会造成扰乱社会秩序的严重后果。
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以下简称政审)是发展党员必须履行的手续之一,是保证新党员质量的重要一环,凡没有经过政审或政审不清的,不能发展入党。
一、政审内容
1、发展对象的政治历史情况,有无历史问题,结论如何。
2、发展对象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
3、发展对象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
4、发展对象的直系亲属和与其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包括政治面貌、职业、政治历史问题、现实表现及其与本人的关系等)。
二、政审方法
1、同发展对象谈话。
2、查阅发展对象的档案;
3、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
4、函调或派人外调。
三、政审人员
政审人员应由党性强、作风正派的正式党员担任。对政审人员在政审中的要求是:
1、全面了解情况,不带框框,不偏听偏信,用事实说话。
2、保守机密,不随意外泄政审情况。
3、如实向党组织汇报调查情况。
4、不随意扩大审查范围。
四、政审材料
政审结束后,政审人员要根据政审情况,形成综合性的政审材料。大致内容包括:
1、本人的自然概况及简历。
2、直系亲属及联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情况。
3、本人政治历史及现实表现情况的结论性意见。
对政审中发现的问题,要写清楚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情节。同时说明是本人交代的还是被组织查出的或是别人检举的,组织上曾否作过结论或进行过处理;现在调查的结果和意见。
五、政审要求
1、政审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要由两名以上的正式党员担任。
2、政审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听取本人介绍和查阅有关材料后,情况清楚的可不再函调或外调。
3、查阅入党申请人的档案材料,要注意和本人的现实表现结合起来。对过去形成的政审材料,如确实可靠,可不必重新调查。对本人已向组织讲清楚的问题,不再要求其重新认识。
4、函调或外调的问题,必须是与发展对象能否入党直接或间接紧密相关的。没有多大关系的问题不需要函调或派人外调。
——美术系
—
END
1、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是指在以不同方式或渠道向社会公开发布
信息之前,对拟公开的信息是否涉密以及能否公开发布所进行的内容甄别、确认和许可工作。
2、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应当贯彻“既推动信息及时有效公开,又确
保秘密信息安全”的方针,遵循“未经保密审查的信息不得公开、未经解密并准予公开的信息不得公开、公开与保密界限不清的信息不得公开”的原则。
3、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
组织协调,责任部门和保密审查员具体实施,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监督的管理体制。
4、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员,具体负责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的日常工
作;对相关网站(页)或以其他形式公开的信息进行审查。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员必须取得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信息公开保密审查资格,并经授权后履行保密审查职责。
5、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应当依据《保密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及《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制定涉密事项一览表,作为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的依据,并明确告知单位所有人员。
6、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实行“自审”和“送审”相结合的逐级审查制。
提供信息的部门应当对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涉密和能否公开进行初步审查,登记《信息公开保密审查表》,再交保密审查员进行复审,最终由分管领导终审并签发;其中涉及重要内容的信息应当由保密审查员呈报分管领导审核确定。
7、对拟公开的信息,本单位不能确定其能否公开时,应当报有关
主管部门或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审查和确定。
8、送审信息或其载体,应当先行按照国家秘密载体的相关管理规
关键词:电影审查,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程序正当
一、我国电影审查制度概述
所谓“电影审查制度”即指国家电影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对即将公开发行、放映、进出口的电影片实施内容和技术质量审查,并颁发《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制度。从行政法角度分析,电影审查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行政许可行为。依据《行政许可法》第2条关于“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将电影审查许可制度界定为负责电影审查的行政部门依照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公民提交的影视作品进行审查并对合格的作品做出行政许可的制度。
二、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1、审查程序缺乏公开性
我国的电影审查决定完全由电影审查委员会单方做出,审查中既缺乏公众的参与也缺乏相应的公开力度。根据行政公开原则,我国《行政许可法》明文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行政公开为的是让公众亲眼见到正义的实现过程,一直以来被视为正当程序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准。而我国的电影审查程序可以说完全背离了这一原则。审查机构脱离公众,独自做决定,如此以往难保审查结果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2、审查标准模糊、审查机构自由裁量空间大
我国的电影审查标准看起来严格,实际上存在很大的漏洞。不少标准概念模糊、范围广泛。而这所引发的直接问题就是审查机构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所谓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法律规范对行政权的对象与范围、内容与方式以及行使的程序等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概括性规定,行政主体在法定程度内,在行使行政权时,具有因时、因地、因事及因人而充分发挥自由裁量权而作出决定的权力。行政机关拥有适当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更好的发挥自由意志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现状。但任何事情“过犹不及”,政府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亦是如此。在影片审查过程中,由于审查机构裁量空间宽泛、审查人员恣意裁量,现实中难免会出现暗箱操、腐败滋生等各种不良现象。
3、审查结果难保公正平等性
“平等对待原则”是行政合理性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原则。其基本内涵是“相同案件相同处理,不同案件不同处理”。但这一原则在我国的电影审查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例如,在《色戒》遭到无情删减的同时,《恋爱中的宝贝》、《十面埋伏》等大尺度影片却未遭任何删改一直热播到现在。类似的情况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此不平等的审查结果不仅无法给予电影事业发展正确的方向引导,还损毁了行政机关公正合理的社会形象。
三、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完善
1、坚持自由裁量的合比例性
我国行政法中合比例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在其所追求的目的和为追求该目的所采取的手段给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所造成的损害之间进行适当的利益权衡。只有在追求目的的同时又能保证把相对人利益损失降到最小,行政裁量行为才具有合理性。当前我国的电影审查过程中,审查机构肆意评审,审查结果前后不一,难保公正合理性。为此,我国电影审查机构作为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在行使职权时必须严格遵循自由裁量的合比例原则,尽量在裁量过程中将损害降到最小。
2、完善审查机制
说到完善审查机制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电影分级制度。所谓“电影分级制度”就是根据不同人群观看电影的可适性,将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划分为若干等级,进行分级分类标识,以此决定电影不同的发行市场和宣传渠道,从而有利于家长对子女观看电影进行指导。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电影审查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审查标准更为准确、审查机构的裁量行为更为规范化。同时,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3、增大公开力度、加强公众参与
行政公开原则与行政参与原则是保证行政行为具有正当程序性的两个重要原则。行政公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将运行过程向社会公开,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行政参与原则则要求行政机关必须给予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并表达自己建议的机会。纵观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审查决定多由政府机关独自做出,审查中很少吸收接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为了更好的保证公众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电影审查制度的完善。一方面,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审查过程的公开性,以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完善电影审查中的听证制度,以使公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建议。毕竟群众才是电影事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审查机构只有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真正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才能做出最为公正合理的审查决定。
参考文献
[1]王周户.行政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2]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贾磊磊.用标尺取代剪刀:百年电影分级制度与审查制的分野[J].艺术百家,2005,5.
2、实训课指导教师必须按教学计划进行各种实习实训教学,不得安排其它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实训课进行期间,实训指导教师不得随意离开实训室。
3、根据教学任务书,提前做好实训所需的设施设备、耗材以及设备的维护等各项准备工作,保证实训教学能按时进行。
4、要经常对各种实训设备、设施进行认真维护,严格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接到维护申请后必须立即进行处理,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5、做好考试提出使用的设备设施的准备、维护工作,确保考试工作的顺利完成。
6、加强实训室内的学生管理,维护好整个教学秩序;建立人员分组、设备分组管理档案;课后,认真做好实训教学日志的记载。
7、按操作规程、设备使用说明书或教学需要正确指导学生使用实习实训设备,坚持巡回指导,监督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上课期间如遇不能解决的设备故障应找管理员共同解决。
8、有责任预防学生故意损坏设备,预防学生因操作不当损害设备。
9、下课后,实训指导教师应当与管理员进行财产交接,对于上课期间出现的实训室设备损坏及设备丢失情况,实训课指导教师应与管理员一起查明原因,分清责任。
10、负责实训室防火、防盗、防水和防触电等日常安全工作,下班前务必关水、关电、关好门窗。
11、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勤,实训报告的批改和评分工作。
12、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文明实训的教育。
13、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师生的安全。负责实训室的财产登记与管理,与学生共同维护好室内环境卫生。各种物品堆放必须整洁有序。
1、为确保校务公开真实、有效、安全,形式适当,制定本制度。
2、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公开的校务信息内容,在正式公开前,按照校务公开程序进行预先审核。
3、建立健全校务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坚持“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未经审核的校务内容不得公开。
4、校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应重点审核公开的范围、形式、时限、程序等是否符合《校务信息公开》的相关要求。
5、校务信息公开办公室拟定校务信息主动公开、免予公开、申请公开的内容,填写校务信息公开签发单,提报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审批签发;月底将校务信息公开情况汇总后填写月报表一式两份,其中一份进行备案。对重要校务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填写重要校务信息公开审核申请表,报学校校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审批,经批准后予以公开。
6、对审核不严、公开内容失真、造成负面影响以及出现泄密等问题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7、校务公开人隐匿或者提供虚假信息,或者泄露依法应受保护人的秘密,个人隐私,给学校个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和负面影响的,依法予以赔偿。
一、现状分析
一是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城镇、集体企业或职工中的固定工, 小集体企业、私营、三资企业职工及个体户业主都没有纳入保障范围。
二是养老基金来源渠道分两个部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基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来源于企业生产性收益, 并在企业营业外列支。其实质都是来自国家预算。
三是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实行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工作的人供养已退休人员。基金的筹资保持收支平衡的原则, 不留积累, 易于管理。
四是以单位为“单位”封闭运行。每个单位只对本单位的退休者负责, 表现出显著的单位化特征。
五是管理制度分立的非统一的制度安排。国家机关与企业职工两个系统并行, 分割管理、分割实施, 离休、退休制度并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 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 覆盖率小, 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 我国政策规定, 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 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 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 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 形成企业年金缺位。在目前较低统筹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 劳动者跨统筹地区就业一般只能转移个人账户积累资金, 社会统筹部分则被留在转出地。这不仅对异地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不公平, 还造成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愿参保和集中退保现象。另外, 也存在着转移手续环节多、个案办理费用高的问题。总的来看, 目前政策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跨统筹地区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只有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2. 养老保险覆盖面小, 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与养老保险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历程相类似, 中国的养老保险也呈现先城镇后农村、先城镇正式单位职工 (职业人群) 后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的推进趋势。目前, 养老保险主要是在城镇, 覆盖2亿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 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广大农民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即使在城镇, 一部分困难集体企业和多数非公经济、个体灵活就业人员仍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尚待改革。城乡无收入老年居民老年保障缺乏制度安排。尽管中国明确了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 但由于未支付改革成本, 导致统筹基金挪用个人账户, 职工个人的缴费没有实际积累下来, 不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 我国个人账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 所以, 从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 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 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 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 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 保障项目少, 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 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村才刚刚开始发展, 保障制度亟待健全。
三、发展趋势
1. 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多层次养老制度制度体系, 全面覆盖无力缴费的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社会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商业寿险、家庭保障等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模式。
一是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供款的模式, 即企业和个人为主, 政府提供补贴, 实行现收现付筹资方式。通过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 不断提高参保率。由国家行政部门管理, 执行保障和再分配功能。推行激励机制, 对于多缴费者可以多领取相应的养老金。
二是鼓励企业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保障。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 实行劳动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 由企业为主, 个人为辅供款, 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企业职工, 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实行激励机制, 保证缴费者退休后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为充分的保障。
三是积极发展商业寿险保障。采用自愿性, 由政府提供政策, 个人具有经济能力和偏好选择, 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高收入人群, 是在具有了基础保障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保障, 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政府可视经济发展需要, 给予政策扶持。
四是传承家庭养老保障。家庭成员对老人的赡养是互惠互利关系的体现。年轻一代对父母提供照顾, 也为自己将来获得子女照顾创造了道德基础, 这种供养与反哺的循环使家庭养老能够延续。
2. 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
目前, 扩大覆盖范围的政策是出于制度内的资金不平衡的需求, 缺少统筹机制。这种以扩大覆盖面为手段来缓解养老保险基金压力的政策背景, 使非国有企业的缴费将被用作于退休人员较多的国有企业, 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性质的收入转移支付的预期。而与此同时, 国家又没有对非国有企业及其缴费相对应的养老金承诺作出制度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制度漏洞是造成覆盖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 规定中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例如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本来是个人全部缴纳的, 但是进入社会统筹部分其所有权则不再属于他们自己的了, 如果他们中途出现意外, 继承人只能继承记入个人账户的那部分, 很难吸引他们入保, 这种规定不被理解。这是非国有经济不愿意参加目前的养老金计划的背景原因, 也是扩大覆盖面工作难以推进的原因。
3. 建立不同形式的城乡养老保障模式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查制度
一、审查目的
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审查是一项法定职责,通过审查修改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更加完善、更具有针对性,真正成为施工活动的有效指导文件。
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内容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2.施工部署 3.主要施工方案 4.施工进度计划 5.施工资源配置计划 6.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7.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8.质量保证措施 9.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10.进度保证措施 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保证重点,统筹安排,遵守承包合同的承诺; 2.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3.用流水作业法和网络图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4.充分利用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程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5.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合理选择施工方案,应用科学的组织方法,确保施工安全,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6.恰当地安排冬雨季施工项目,增加全年的施工日数,提高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3.施工单位应按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组织施工。如对其内容做较大变更时,应在实施前将变更内容书面报项目监理部重新审定。
4.对规模较大、结构复杂或属新结构、特种结构的工程,项目监理部应在审查后,报送本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其审查意见仍由项目总监签发。必要时与建设单位协商,组织有关专家会审。
5.对规模大、工艺复杂的工程、群体工程或分期出图的工程,经建设单位批准后可分阶段报审。
七、审查判定
1.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文本没有编制人、审查人、批准人签字和单位印章时,要求施工单位补齐后再报。
2.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形式和主要内容基本符合要求时,应给予批复;对不足部分逐条说明,以便于施工单位完善。
3.如有重大缺项或违反强制性条文时,应退回施工单位,补充或修改后再报。
一、授信申请人主体资格审查
为了确保信用社授信业务的合法有效,最大限度的降低授信业务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信用社应当建立授信业务文件法律审查制度。申请人主体资格审查的要点是:
(1)应当持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贷款卡》、《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
(2)应当按时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年检,即《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应当按时加盖年检章。
(3)《贷款卡》应当按时通过当地中国人民银行的年审,没有年审的的企业法人不得办理授信业务。
(4)授信业务的期限届满之日应当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载明的期限内
(5)授信合同中载明的借款用途不得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殊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
(6)应当提供授信经办人员核对与原件一致的、加盖授信申请人公章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贷款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的复印件。
二、授信申请决策文件审查
申请授信决策文件是指授信申请人的内部组织性文件、内部决策机关依据内部组织文件或法律规定的程序作出的以授信申请人名义向信用社申请办理授信业务的决策性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文件,如公司章程、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证明文件和委托文件等。如果缺乏授信申请决策文件或申请文件存在法律瑕疵,授信申请人与信用社签订的合同以及相应的担保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下面以公司客户申请授信决策文件为例,将述审查要点:
(一)章程。
1、应当提供真实、有效,并记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证明属实的复印件,加盖有关公章。
2、根据章程确认申请人关于贷款申请的内部决策机构的职权范围、议事方式、表决程序以及有权代表公司签署合同的有权签字人。
3、如果章程中有限制对外申请借款的规定,申请人的申请不得违反上述规定。
重点提示:公司法修订后,强化了公司的自治功能,过去许多法律的一些强制性规定,现在可以由章程规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对公司章程的审查。
(二)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和董事会决议
1、基本规定
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必须要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作出申请借款决议的,应当出具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
公司章程对借款或担保有相应的内部决策程序或限制规定的,公司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按章程的规定执行,在进行审查时要仔细查看是否符合章程规定。
公司为自己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保证、抵押、质押)的,必须经过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同意,并且当事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关联股东不得参与表决。
2、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
3、决议内容
4、会议记录
(三)法定代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
(四)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授权委托书
授权委托书是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委托他人代理其从事签订合同等特定民事法律行为的书面文件,审查要点如下:
1、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性别、职务、身份证号码、授权范围和期限等内容;
2、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章,并由单位加盖公章;
3、授信借款合同签订日应当在授权委托书载明的授权期限之内。
4、应当提供授信经办人核对与原件一致的、并由授信申请人加盖公章的身份证复印件。
三、授信合同审查
1、应当使用省联社统一规定使用的合同文本,特殊情况下需要修改的,应当在律师的指导下进行。
2、填写合同应当符合省联社制定的格式合同的使用说明,合同特定内容应当填制完整,空白处应当画线删除。
3、办理借新还旧贷款的,如果新贷和旧贷不是同一个担保人的,或者旧贷没有担保而新贷有担保的,贷款合同应当载明贷款用途为借新还旧。
4、当事人签字、盖章应当正确齐备,合同签订时间应当填写正确。
5、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签章应当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机关颁发的申请人主体资格证明的记载内容一致。
6、代理人签章与授权委托书载明的代理人姓名一致。
7、如果发生以下任一影响格式合同的格式条款适用的情形,应当经过格式合同管理权限的相应机构同意:
(1)直接排除适用或修改格式条款的;
(2)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应当经过法律人员审查;
(3)如果修改合同的,修改处应当加盖双方公章;
(4)如果合同附有担保合同等生效条件的,生效条件应当成就;
为促进我县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维护政令畅通和法制统一,加强对我县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根据青海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贯彻实施青海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的通知》(青府法【2014】14号文及《青海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的实施细则,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本制度所称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各部门在职权范围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所制定的,普遍适用于本区域、本部门行政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在一定期限内反复适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县政府各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于发布之日起20日内,将备案报告、正式文本、起草说明各2份以及电子文本1份,报县政府法制办备案(多个部门联合起草或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由牵头部门负责报送备案)。
三、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具体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县政府各部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
四、报送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备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由法制办负责就下列内容进行审查:
(一)是否超越制定机关的法定职权;
(二)是否与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相抵触;
(三)是否违反《青海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的禁止性规定;
(四)是否符合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
(五)是否与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有冲突;
(六)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
五、规范性文件应当由制定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有关负责人签署,签署后应送县政府法制办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未经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一律无效,不得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
六、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和备案审查机关违反《青海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制定规范性文件、不按照《青海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报备规范性文件、拒不纠正或拖延纠正规范性文件存在的问题、不履行备案审查监督职责等,按有关规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七、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在审查报送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时,认为需要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被征求意见的单位应当认真研究并在限期内回复。
八、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在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时,应主动按时报送备案。对于不报或者迟报的,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应当通知制定机关限期报送。
【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电影产业投资分析11-04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07-11
2024年中国中药行业现状分析07-24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10-03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11-04
农村电影放映现状调研10-30
校园微电影的现状和发展06-01
中国电影百年产业历史06-19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07-15
中国残疾人主题励志电影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