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精选8篇)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1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以下简称建材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与职业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从事建筑材料生产作业活动和建材企业内与主工艺流程配套的辅助工艺环节的安全生产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建材企业涉及采矿、建设施工等环节的安全监督管理,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建材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材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建材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相关负责人在各自职责内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责。集团公司对其所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管理责任。

第二章 安全保障

第五条 建材企业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 建材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现场带班制度,完善各工种、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第七条 建材企业的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不少于从业人员3‰比例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及以下,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建材企业,应当配备至少1人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及以下,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建材企业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中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比例不低于10%;从业人员在300人及以下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建材企业,应当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委托安全生产中介机构选派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服务。

依照前款规定委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

第八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费用制度。

建材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台账,并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用于下列范围:

(一)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

(三)现场作业人员安全健康防护用品;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重大事故隐患评估和整改;

(五)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不包括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评价);

(六)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

(七)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测检验;

(八)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及维护保养和应急救援演练;

(九)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十)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装备物品或者活动。参考了总局《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九条 建材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经有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取得相应培训合格证书,具备与本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后,方可上岗,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建材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每年应进行安全生产再培训,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条 建材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依据有关规定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了解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熟悉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并建立档案,记录培训、考核等情况。

建材企业应当对新入从业人员进行厂(公司)、车间(职能部门)、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对调整工作岗位、离岗半年以上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应进行车间(职能部门)、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对每名从业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再培训。

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第十一条 建材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十二条 建材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单位劳务人员的,应当遵守《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务派遣的规定,录用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人员,并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对劳务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十三条 建材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卫生“三同时”的有关规定,保证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第十四条 建材企业应当对本单位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辨识,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和监控,确保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于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应当将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预案报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申报,加强职业病危害的防治与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粉尘、有毒有害物质、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条件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十六条 建材企业应当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为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按照规定保存。从业人员需要时,企业应当如实、无偿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盖章确认。

建材企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患有与所从事作业相关的职业病(包括疑似职业病)病人的,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建材企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

第十七条 建材企业与从业人员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危险因素和职业病危害的防范及应急措施、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欺骗。第十八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制度,对于排查出来的隐患应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应当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建材企业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建材企业对于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备案,治理工作结束后,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第十九条 建材企业应当加强对施工、检维修等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工程项目)和生产经营项目、场所承包单位的安全管理,不得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工程项目承包协议应当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安全措施费用应当纳入工程项目承包费用。

发包企业应当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和协调管理工作,承包单位应当服从统一管理,并对工程项目的现场安全管理具体负责。

第二十条 建材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并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保持衔接,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与器材,定期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并按照规定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备案。

第二十一条 建材企业应当建立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记录、安全培训记录、事故记录、从业人员健康监护记录、危险源管 理记录、安全资金投入和使用记录、安全管理台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台账、有关设计资料及图纸和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等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和验收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报告、记录等及时归档。

第二十二条 建材企业应加强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和维护保养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建材企业生产设备、设施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配备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及粉尘浓度、可燃、有毒气体浓度等工艺指标的超限报警装置,并配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建材企业应当优先使用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安全防护装置和设施。

第二十三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有关要求,及时淘汰超过使用年限的装备和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病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

对现有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或者改造的,不得降低其安全技术性能。

第二十四条 建材企业内承受重荷载和容纳高温、酸碱腐蚀性物料等的建(构)筑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可靠性检测鉴定。

第二十五条 建材企业应当加强对生产用厂房、场所、设备设施租赁的安全生产管理,租赁双方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 议,明确双方在使用、维护及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职责。

建材企业承租厂房、场所和设备设施,必须核实所租用的厂房、场所和设备设施能否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及有关标准要求,严禁承租带有事故隐患的厂房、场所和设备设施。

第二十六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加强设备设施定置管理,划设安全通道、物料区域等标志、标线,在有危险因素的生产作业场所和有关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生产提示语。

第二十七条 建材企业应对涉及天燃气、液化石油气、发生炉煤气、焦炉煤气、石油焦、重油、氧气、氢气、氮气、液氨、硅烷、工业萘、铝粉泡剂等危险物品生产、输送、使用、储存的设施,以及油库(罐)、煤粉制备车间、煤预均化库、煤磨除尘器、压缩空气站、喷雾干燥塔、压力容器、增压釜、压力管道、电缆隧道(沟)等重点防火防爆部位,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有效、可靠的监控、监测、预警、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措施。

第二十八条 建材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交叉作业、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吊装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监护,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第二十九条 建材企业从事检维修作业前,应当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并组织落实。对危险性较大的检维 修作业,其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应当经本单位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机构审查同意。

第三十条 建材企业生产装置停产或检维修后,复产前应组织安全检查,进行必要的安全条件确认和安全评价,严格执行有关复产申报和验收规定。

第三十一条 建材企业应当定期对安全设备设施和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校验,并作出记录。对超过使用年限或不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及时予以报废。

第三十二条 建材企业应当为从业人员配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三十三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第三十四条 建材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时,应当立即组织事故应急救援,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不得瞒报、谎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建材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有下达立即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监督检查人员应 当加强对建材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强制性标准和本规定的违法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十六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进建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对达标企业及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七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建材企业建设项目安全与职业卫生设施 “三同时”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监督检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为进入建材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人员配备必需的个体防护用品和监测检查仪器。

第三十九条 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出示有效的执法证件,并由2人以上共同进行;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依法记录。

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对涉及被检查企业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保密。

第四十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建材企业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并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纳入地方人民政府整体应急救援体系。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一条 对于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建材企业和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二条 监督检查人员在对建材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建材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警示:

(一)未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或者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经责令整改而逾期未改的;

(二)重大危险源未辨识、登记,安全监控措施未落实的;

(三)对事故隐患拒不整改或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的;

(四)事故应急预案未制订或者未按规定实施演练的;

(五)未按规定时间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达标的;

(六)一年内发生两起重伤以上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不得以约谈警示替代行政处罚。

第四十四条 建材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处理结果进行网上通报:

(一)发生较大事故及以上等级生产安全事故的;

(二)重大事故隐患不报或者未进行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三)瞒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被依法从重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四十五条 建材企业存在重大隐患或未按规定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责令停产整顿,对 拒不整改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第四十六条 建材企业违反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相关处罚规定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包括水泥、石灰和石膏的制造业,水泥及石膏制品制造,砖瓦、石材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业,平板玻璃制造业,技术玻璃制品制造业,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业,卫生陶瓷制品制业,特种陶瓷制品制造业,耐火材料制品制造业。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2

第66号

《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已经2013年10月14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局长 杨栋梁

2014年1月3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及其监督管理, 适用本规定。农副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的安全生产及其监督管理, 不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食品生产企业, 是指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者化学工业的产品、半成品为原料, 通过工业化加工、制作, 为人们提供食用或者饮用的物品的企业。

第三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 (以下统称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 根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 按照属地监管、分级负责的原则, 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食品生产企业的工程建设安全、消防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专项监督管理。

第四条食品生产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其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集团公司对其所属或者控股的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主管责任。

第二章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第五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第六条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食品生产企业, 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配备3名以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并至少配备1名注册安全工程师。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食品生产企业, 应当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或者委托安全生产中介机构提供安全生产服务。

第七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支持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管理职责, 并保证其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条件。

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免, 应当同时抄告所在地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

第八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做到安全管理标准化、设施设备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和作业行为标准化, 并持续改进, 不断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第九条食品生产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 (以下统称建设项目) 的安全设施, 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建设项目投入生产和使用后, 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报告所在地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

第十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 对建设工程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

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 并对其工作成果负责。

第十一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加强工程建设、消防、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对于需要有关部门审批和验收的事项, 应当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验收合格的, 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十二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明确事故隐患治理的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 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在案, 向从业人员通报, 并按规定报告所在地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企业的加工、制作等项目有多个承包单位、承租单位, 或者存在空间交叉的, 应当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承包单位、承租单位应当服从食品生产企业的统一管理, 并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负责。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对新录用、季节性复工、调整工作岗位和离岗半年以上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 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 不得上岗作业。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 并将其工作场所存在和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等如实书面告知从业人员, 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 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食品生产企业不得因此降低其工资、福利待遇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章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

第十六条食品生产企业的作业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 生产设施设备,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以及粉尘浓度、可燃和有毒气体浓度等工艺指标的超限报警装置;

(二) 用电设备设施和场所, 采取保护措施, 并在配电设备设施上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或者其他防止触电的装置;

(三) 涉及烘制、油炸等高温的设施设备和岗位, 采用必要的防过热自动报警切断和隔热板、墙等保护设施;

(四) 涉及淀粉等可燃性粉尘爆炸危险的场所、设施设备, 采用惰化、抑爆、阻爆、泄爆等措施防止粉尘爆炸, 现场安全管理措施和条件符合《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15577) 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

(五) 油库 (罐) 、燃气站、除尘器、压缩空气站、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缆隧道 (沟) 等重点防火防爆部位, 采取有效、可靠的监控、监测、预警、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措施。安全附件和联锁装置不得随意拆弃和解除, 声、光报警等信号不得随意切断;

(六) 制冷车间符合《冷库设计规范》 (GB50072) 、《冷库安全规程》 (GB28009) 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设置气体浓度报警装置, 且与制冷电机联锁、与事故排风机联动。在包装间、分割间等人员密集场所, 严禁采用氨直接蒸发的制冷系统。

第十七条食品生产企业涉及生产、储存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 应当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危险特性, 在生产、储存和使用场所设置相应的监测、监控、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泄漏以及防护围堤等安全设施设备, 并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 保证其正常运行。

食品生产企业的中间产品为危险化学品的, 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十八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对作业场所、仓库、设备设施使用、从业人员持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危险源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当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 应当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 限期整改。检查应当作好记录, 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第十九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日常消防安全管理, 按照有关规定配置并保持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生产作业场所应当设有标志明显、符合要求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 禁止封堵、锁闭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

第二十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 并按照国家规定向有关部门登记, 进行定期检验。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在有危险因素的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

第二十一条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高处作业、吊装作业、临近高压输电线路作业、电焊气焊等动火作业, 以及在污水池等有限空间内作业的, 应当实行作业审批制度, 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现场安全管理, 落实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 对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和本规定的违法行为, 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应当将食品生产企业纳入年度执法工作计划, 明确检查的重点企业、关键事项、时间和标准, 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实施挂牌督办。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接到食品生产企业报告的重大事故隐患后, 应当根据需要, 进行现场核查, 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按照治理方案排除事故隐患, 防止事故发生;必要时, 可以责令食品生产企业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后, 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审查同意, 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 发现其存在工程建设、消防和特种设备等方面的事故隐患或者违法行为的, 应当及时移送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处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食品生产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 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的规定, 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免, 未同时抄告所在地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的;

(二)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 建设项目投入生产和使用后, 未在5个工作日内报告所在地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的;

(三)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的规定,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未如实记录在案, 并向从业人员通报的。

第二十七条食品生产企业不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经停产整顿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第二十八条监督检查人员在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 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实施, 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和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第六章附则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3

1.深层次分析当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企业,安全生产保证能力与当前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不相适应

一是部分企业领导和相当数量的企业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效益的关系,对安全事故存在侥幸心理,基层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未按有关规定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部分企业安全管理粗放,基础工作薄弱,涉及安全生产的规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得不到认真执行,安全检查流于形式,事故除患得不到及时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不严。三是低资质的中小企业,技术人员不足、设备简陋,安全生产保证能力严重低下。

1.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仍需加强

一是建筑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给依法监督管理造成一定困难。二是有关配套政策得不到有力執行。

1.3建筑企业作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绝大多数是农民工,而国家对相应的工人教育培训框架仍不完善

据统计,经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到从业工人的35%以上,而我国仅占7%左右。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85%以上属农民工,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高级工所占的比例就更少。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项目经理、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不具备起码的条件和素质,有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1.4作为传统产业,建筑企业技术准备改造发展水平与形势发展需要差距较大

建筑行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在安全生产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等方面,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就是与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相比,也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更低。

2.下一步监督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监管水平

一是要继续大力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实践证明,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事故多发类型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是解决建筑安全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根据近年来的实际情况,要大力开展预防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塔吊倒塌和房屋拆除等事故多发类型的专项治理工作。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督促和检查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专项治理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对于不落实专项治理措施发生事故的,要依照《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严肃查处。二是要组织编制各类别各层次人员安全生产培训纲要,认真搞好一线操作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坚持培训上岗制度。按照《安全生产法》要求组织开展对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培训考核工作,制订安全管理和执行监督人员的培训教育计划,切实提高其依法行政水平。三是建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制度,将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审核纳入资质管理中。

2.2着眼长效机制,强化治本措施

一是不断完善和落实建设领域安全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部门规章制度。总结施工新技术、新设备使用经验,及时将其转化为标准规范。二是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绿色施工,不断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及时制定公布限制、淘汰和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目录。研究建立安全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科技投入。结合生产实际,推广一批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三是建立和推行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保证体系,制定国家标准,引导和督促企 业安全生产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将施工企业是否建立安全管理和安全保证体系,作为企业资质审核中安全条件和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以及市场准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四是推行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积极培育安全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将施工企业风险的防范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

2.3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制度

建设部已经在全国建立起建设系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快报系统,对全面掌握每一起事故和提高事故统计分析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与有关部门沟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事故调查并及时结案;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法严肃处理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该降级的降级,该撤职的撤职,情节严重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与此同时,还应突出规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涉及安全的项目审批,审批后的督查,安全生产监督和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对于企业,政府要重点督促企业落实主要负责人、项目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尤其是要落实工程项目部经理和主管安全生产的项目经理的责任制。

总之,我们每个与建筑安全有关的人员都要提高自已的工作责任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奋发向上。在工作中要发扬团队精神,提倡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相互协作,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把关,这样才能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促进建筑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4强化重大危险点源监管,遏制群死群伤事故

(1)全面做好塔式起重机安全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工作,积极开展人货电梯安全信息化管理的学习、试点工作,规范起重设备构配件使用管理。

(2)推行深基坑变形监测自动化试点,提前介入指导深基坑施工,加强质量安全预防控制。

(3)强化对高大模板工程的监督管理,加大对模板支架材质的监督抽查,规范模架租赁行为。

(4)严防火灾隐患,对不符合防火要求的活动板房坚决要求整改。

2.5加强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

(1)开展监督质量评价,提高监督效率,探索建立质量安全监督质量评价制度。通过每月目标考核、站领导带队督查并结合交叉检查情况对各监督小组质量安全监督质量进行评价、考核,提高监督工作质量。

(2)深化事前告知、靠前服务制度,进一步明确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操作标准,规范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程序,促进监督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监督检查执法的公正廉洁。

(3)加强监督队伍素质建设,加强政策法规、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宣传培训,优化人员结构,改变“重土建、轻机电”的现象,要求质量监督人员和安全监督人员互相学习,既管质量也管安全,实现质量和安全监督工作基本合一。

2.6大力推进建设工程项目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4

一、国庆60周年期间的专项督查,狠抓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即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工作开展,坚持依法监管,严格责任追究,强化责任主体、夯实安全基础,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安全生产较大及其以上事故得到控制,全县安全生产保持了平稳好转态势。

一、全县安全生产运行情况

(一)总体情况

今年1-10月,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7起,死亡7人,受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129.45万元。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上升28.5%,死亡人数下降41.6%,受伤人数下降26.6%,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9.7%。安全生产四项控制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呈“三降一升”趋势。安全生产死亡控制指标比市政府下达给我县的年22人控制指标进度少死亡8人。

(二)分行业情况

1、道路交通:共发安全生产事故24起,死亡4人,受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6、45万元。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上升41、2%,死亡人数下降42、9%,受伤人数下降15、4%,直接经济损失下降3、37%。

2、煤矿:共发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3人,无受伤人员,直接经济损失123、6万元。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上升50%,死亡人数持平,直接经济损失下降15、3%。

3、其他行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民爆物品和烟花爆竹等行业、企业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三)较大及其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情况,截止目前,我县未发生较大及其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四)总体评价: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安委会各成员单位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安全生产四项指标比有所下降,严格控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市政府下达的22人控制指标和‘平安国庆’”的安全生产全年工作目标,齐抓共管,真抓实干,安全生产较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事故指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范围类,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持续好转。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年初,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县安委成员单位领导、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安监站长、公安派出所长、煤管所长等参加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安全生产工作,表彰安全生产个先进单位,兑现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奖,安排部署了安全生产工作任务,与10个乡镇和16家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部门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分解下达了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印发了县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各乡镇、各部门也都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逐级分解全年安全生产管理任务、目标和责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网络和责任体系。县安委对安全生产工作和措施落实情况实行全程督导,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分析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二)、深入开展百日专项整治行动

在我市相继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永善县3·18和镇雄县5·15两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后,为充分吸取事故惨痛教训,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领导的重要指示和全市3月23日、5月18日安全生产紧急视频会议精神以及6月1日全国、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排查和治理我县安全生产工作中突出隐患。按照《昭通市预防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县预防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和《县安全生产“大整治、大检查”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由分管大安全、分管道路交通、分管煤炭产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的领导组,对全县道路交通、矿山、消防、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开展了全方位、拉网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及时消除了一大批安全生产隐患,确保了我县安全生产的平稳运行。

(三)、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

今年是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生产年”,按照市安委会的要求,我县结合实际,扎实开展了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三项行动”。

1、是制定方案;下发了《县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实施方案》、《县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实施方案》和《县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三项行动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

2、是成立组织;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主任、县安监局长为副组长,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安全生产“三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安全监管局。

3、是周密部署;县政府领导在第二季度全县安全生产会议上对“三项行动”工作进行了

专门部署,要求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认真开展“三项行动”工作。

4、是广泛开展宣传;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及企业通过拉横幅、贴标语、出板报、发宣传单等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安全生产的舆论氛围。

5、是全面开展“三项行动”;各乡镇、各部门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办安全培训班、组织企业举办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深入企业开展隐

患排查治理和强化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等活动,全面推进“三项行动”的开展。今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安全生产培训班32期,培训、复训企业负责人、矿长、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新老工人和驾驶员共计4537人;在全县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了执法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共查出各类事故隐患7000余条,已整改治理6876条,整改率为98、2%。对一时不能整改的隐患建立隐患信息管理台帐,做到“一患一档”,实行跟踪监管。

(四)、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

煤炭行业方面,按照“煤矿安全市长霹雳行动”“铁腕整治煤矿安全,促进行业和谐发展”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县煤矿安全县长霹雳行动实施方案》,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李疆为组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卯昌伟、副县长吕德林为副组长的实施“县长霹雳行动”领导小组,以务实的作风、强硬的态度、果断的措施,强势推进煤矿安全市长霹雳行动。此次行动从8月1日起至12月31日结束,历时5个月。当前行动以取得初步成效:

1、是煤矿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2、是煤矿生产秩序进一步好转;

3、是治理瓦斯水平进在上新台阶;

4、是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技术工作推进速度加快,质量标准化建设煤矿投入资金达2500万元。

5、是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和私挖乱采,由乡镇、公安、国土、安监开展联合执法,发现一处炸封一处,绝不手软。自“煤矿安全市长霹雳行动”以来,我县仅发生1起煤矿安全生产事故。

交通运输方面,为深刻吸取我市3、18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教训,公安交警部门开展了危险路段排查治理、涉牌涉证、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等专项行动,排查出公路危险路段7处,已整改完成3处,对一时不能完全整改其余4出危险路段,采取了设立警示标志,加强巡逻管控等措施,确保安全、畅通;严厉查处超速、超载、酒后驾驶、人货混装、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共检查各类车辆30000余辆次,先后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400余起;交通部门督促4家运输企业开展了交通运输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排查整改隐患71处;组织对4条村级道路通客运车辆进行了安全勘测评估。确保了道路交通无较大事故发生。

非煤矿山方面,加强了非煤矿山“三推行二强化一整治”工作,按照“全面启动、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确定了云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石区、阴堡滩采石场、庙子沟采石场等三家非煤矿山企业做为我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试点企业,现此项工作仍在有序推进之中,同时,加大非煤矿山企业年检工作力度,严把关口,截止目前,共有28家非煤矿山企业通过了年检,并对在年检现场审核中排查出的安全隐患隐患,逐条进行了整改落实,对达不到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予以停产整顿,对拒不整改的坚决予以取缔。

危险化学品方面,对使用剧毒危险化学品的有关单位开展了清查登记工作;加强了对电石生产企业生产、运输的安全监管,督促电石生产企业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以使其做到合法生产。开展了烟花爆竹专项检查,严厉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经营行为。针对我县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的《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将陆续到期,及时拟订下发《县安监局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换证工作有关的问题的通知》,现换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消防安全方面,公安消防部门开展了开展了公众聚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消防疏散通道封堵、占用等问题统一清查专项行动,加大了消防知识宣传教育,普及防火知识,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此外,建筑施工、特种设备、食品药品、学校、旅游等行业管理部门,也按照安全生产职能职责和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大对各自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力度,截止目前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和平稳运行。

(五)“迎国庆、保平安”,全力打好国庆安全生产工作攻坚战

1、及时组织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国庆安全生产工作

9月7日省、市安全生产视频会议后,为及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县政府领导的要求,于9月8日组织召开了县安委成员单位领导、乡镇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及派出所长、安监站长、煤管所长、安监局各股室队负责人的参加的迎60周年国庆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大会,安排部署了国庆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县政府办公室及时印发了《迎国庆60周年安全生产督查行动实施方案》(盐政办通[]37号)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刻吸取各地重特大事故教训,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部门职能的要求,精心安排,全面行动,抓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防止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2、突出重点,强化监督检查

自9月12日开始,由县安监局牵头,从有关部门抽人组成三个督查组对全县10个乡镇国庆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全面督察,现第一阶段督察工作以基本结束。从督察情况看,各乡镇、各部门根据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当前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特点,认真贯彻9月8日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都制定出了详实的“迎国庆、保平安”安全生产工作方案,组织力量深入基层、深入安全生产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突出对道路交通、公共聚集场所消防、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学校和食品安全等行业领域开展了安全大检查,共查处各类安全隐患157条,立即整改126条,限期整改31条,关闭煤矿企业2家,炸封、砌封非法小煤窑共计202口。对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实行企业所在地党委政府领导包片、包矿、包厂进行整改。

3、加强值守,做好应急准备

在国庆期间,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工作人员值班制度和事故专报制度,配备值班车辆,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同时,完善节日期间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一旦发生重大事故,迅速组织人员抢救,将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以上努力,实现了国庆60周年庆典期间安全生产‘零事故’、‘零死亡’”的“平安国庆”工作目标。

三、存在问题

今年以来,我县安全生产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各类事故死亡人数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事故起数仍然居高不下,高出去年同期28、5个百分点,给我县的安全生产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是部分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道路交通事故24起,造成4人死亡,占今年事故总数的85、7%,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7、1%。煤矿事故3起,死亡3人,占今年事故总数的14、3%,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2、9%。

三、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扎实。个别乡镇和部门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案针对性不强,措施不具体;有的部门只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了布置,对隐患排查治理的实际状况心中无数。以上存在问题说明,虽然我县安全生产总体保持了平稳好转态势,但面临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本市小型化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区县安全生产属地监管责任,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和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小型化工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三条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和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的各项规定,依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第二章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第四条 企业必须取得《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方可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

第五条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依法经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

第六条 企业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七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要求,形成包括全体人员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任体系。

第八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主要包括:

(一)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

(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三)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四)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五)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制度;

(六)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

(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八)隐患整改制度;

(九)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管理制度;

(十)特种作业管理制度;

(十一)作业场所防火、防毒、防爆管理制度;

(十二)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十三)其它保障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第九条 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和产品的危险性,制定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第十条 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 72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职工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6个月以上重新上岗的,必须进行再教育培训。

第十一条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检查。

第十二条 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应依法进行设立前的安全审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的审查和竣工验收。

第十三条 企业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必须落实整改措施、整改负责人、整改资金和完成时限,及时予以消除。

第十四条 企业应制定设备管理制度,对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消除设备隐患。严格按照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行更新报废,严禁超期使用老化、陈旧设备。

第十五条 在工艺装置上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的部位的安全装置和连锁不得随意拆卸和解除,声、光报警信号不得随意切断。

第十六条 安全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安全间距10米,一、二级与三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安全间距12米,甲类生产车间、储存设施应在此基础上增加2米;

(二)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汽的甲类厂房与厂内主要道路(路边)相距10m,厂内次要道路(路边)相距5m,厂外道路(路边)l5m,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应相距30米;

(三)甲、乙类生产车间、储存设施与办公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应相距25米;

(四)甲类厂房、甲、乙类液体储罐应与架空电力线保持 1.5倍杆高的距离。

第十七条 危险爆炸场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甲、乙类厂房应使用轻质屋盖和墙体作为泄压面积;

(二)散发较空气重的可燃气体甲类厂房应采用不发生火花的地面;地下不应设地沟;

(三)甲、乙厂房内不应设置办公室、休息室、会议室;

(四)爆炸危险场所应选择相应的防爆设备,并实施整体防爆;

(五)作业场所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六)甲乙类生产厂房内设甲乙类物品中间仓库时其储存量不应超过一昼夜的需要量;

(七)可燃气体可能泄漏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

(八)爆炸危险环境的低压配电应采用TN-S系统。

第十八条 企业的化工装置、设备、设施、储罐以及建(构)筑物,应设计可靠的防雷保护装置,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测检验。

(一)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化工装置、露天设备、储罐、电气设施和建(构)筑物应设计防直击雷装置;

(二)具有易燃、易爆气体生产装置和储罐以及排放的排气筒的避雷设施,应高于正常事故状态下气体排放时所形成的爆炸危险范围;

(三)平行布置的间距小于100毫米金属管道或交叉距离小于100毫米的金属管道,应设计防雷电感应装置,防雷电感应装置可与防静电装置联合设置;

(四)化工装置的架空管道以及变配电装置和低压供电线路终端,应设计防雷电波侵入的防护措施。

第十九条 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作业环境特点和物料的性质采取相应的防静电措施。化工生产装置在防爆区域内的所有金属设备、管道、储罐等都必须设计静电接地。重点防爆作业区的入口处,应设计人体导除静电装置。

第二十条 对重大危险源应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企业应将重大危险源向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重要部位、重要设备设施、重大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危险化学品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预案应报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企业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首先应立即启动本企业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自救,防止事故扩大。

第二十四条 企业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l小时内向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企业发生事故后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通过文件、会议、公告、媒体等各种方式,将各级政府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决策、指示、部署和要求,传达到企业,使企业主要负责人知晓。

第二十六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本地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库,全面掌握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信息库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操作规程、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和员工安全教育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 安全执法检查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一)检查人员出示执法证件并说明来意;

(二)查阅企业各种安全生产方面的资料、台帐、记录等,并将检查结果做记录;

(三)对企业相关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

操作人员进行询问,并将询问结果做记录;

(四)现场检查。以生产车间或生产单元为单位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做记录;

(五)向企业指出本次检查发现的隐患及其依据,提出具体整改意见;

(六)依法向企业下达行政执法文书。

第二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时,可按照下列检查内容进行。

(一)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以下安全生产责任制

l、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2、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3、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4、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5、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检查企业是否制定以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l、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

2、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3、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4、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5、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制度;

6、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

7、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8、隐患整改制度;

9、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管理制度;

10、特种作业管理制度;

11、作业场所防火、防毒、防爆管理制度;

12、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

13、其它保障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三)检查企业是否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检查各种安全操作规程,检查修订情况。

(四)检查企业安全记录和台帐情况

l、安全会议记录;

2、安全检查记录;

3、隐患整改记录;

4、安全培训记录;

5、事故记录;

6、危险源及重大危险源管理记录;

7、安全管理台帐;

8、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台帐;

9、安全评价报告;

10、有关设计资料与图纸。

(五)检查企业安全生产检查情况

检查企业是否按规定开展安全检查,主要负责人是否参加安全检查活动,是否及时整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

(六)检查企业组织制定并实施应急救援预案情况

检查企业是否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事故应急预案是否报区县安监部门备案。

(七)检查企业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情况

检查企业是否瞒报、漏报过危险化学品事故。

(八)检查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

是否按照规定设置了专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九)检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l、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否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培训,持证上岗;检查证件是否在有效期内;

2、特种作业人员是否经专门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检查证件是否在有效期内;

3、作业人员是否经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检查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时间;

4、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使用新设备,是否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5、换岗、离岗6个月以上从业人员是否经复工前的安全教育培训;

6、新职工入厂是否经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十)检查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情况

检查企业是否按照标准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建立重大危险源登记档案;重大危险源是否已报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十一)检查企业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

l、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是否经设立安全审查;

2、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是否经安全设施设计审查;

3、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是否经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4、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试生产方案是否已报安监部门备案。

(十二)检查岗位操作人员应知应会情况

检查作业人员是否掌握本岗位化学品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是否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是否掌握事故应急措施。

(十三)检查危险化学品储存与包装情况

l、危险化学品是否储存在专用仓库;危险化学品储存仓库是否由专人管理;危险化学品出入库是否进行核查登记;

2、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是否设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3、剧毒化学品是否在专用仓库内存放,是否实行“五双”(双门、双锁、双人操作、双人复核、双本帐记录);

4、生产、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包装物、容器是否由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

5、生产的危险化学品的包装上是否加贴或栓挂与包装内危险化学品完全一致的化学品安全标签;是否附有与危险化学品完全一致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十四)检查作业现场

检查作业现场是否存在事故隐患。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小型化工生产企业,指的是职工人数在300人以下、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下的企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6

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第一线上,时常有一个忙碌的高大身影出现在人们眼前,他就是市安监局职业安全科科长。熟悉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从心底里由衷的佩服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执着精神。

同志1969年参加工作,1983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市一轻局、经贸委等单位从

事经济管理、安全生产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他被任命为市经贸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科长兼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安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新成立的市安监局的业务顶梁柱。在市安监局职业安全科科长人选上,局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身材魁梧又很精干的。局领导与他谈完话后,他诚挚地讲到,“局党组让我来当这个科长,是对我的莫大信任,当好这个科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不尽职尽责的干好工作,既辜负了领导对我的信任,更对不起广大同志们的期望,我会加倍努力的。”同志话是这么说,他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他始终如一,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正是他这种孺子牛的工作作风,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和市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先进个人。

我市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企业众多,且分布广泛。多年来,已经记不清同志多少次深入企业进行检查。别人开玩笑问他怕不怕,他幽默的答道“不害怕,我是福将,隐患见了我就吓跑了”。嘴上这么说,其实他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规划不合理,周边环境复杂,加上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低下等因素,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一方面带领同志们走遍了全市所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查阅了大量参考书籍,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做到对症下药。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他首先制定了我市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具体措施、另外,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全市重大危险源进行了登记建档,并督促有关企业制定了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大大提高了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同志经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场合,他都要求执法人员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案,坚决杜绝人情案、关系案。他是这样要求别人的,他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带头遵守。多年来,他无数次拒绝说情,使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一提到的名字,就感到敬畏。他经过暗访,发现我市部分危险化学品企业未经审批非法生产危险化学品,责令他们立即停止生产。接着,他建议采取堵疏结合的措施,对这些企业分类处理。对那些通过改造可以取得相关证件的企业积极引导他们办证,使之走上正规化、合法化生产的道路;对那些条件生产简陋、严格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则坚决予以取缔,不留后患。这种方法在实际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部分企业已经通过安全评价和检查验收,取得了相关资质,安全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确保了企业的安全生产。

严字背后是真情。同志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总是带着感情去为企业考虑,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市区有一家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的是绝缘漆。该厂由于城市规划,与周边的安全距离不够。为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问题,多次与省市专家联系,实地测量,精扣细算,最终制定出了既符合国家要求又精简节约的方案,企业负责人深受感动。有一次,他带领执法人员到一化工厂检查,厂长以没有当地政府领导批注不得入内检查为由,拒绝检查。他义正言辞地对他说,“在安全上人人平等,我们来检查,是帮助企业发现隐患,消除隐患,是帮助企业的,你们应该积极配合才对”。化工厂的厂长想了想,他讲的是这个理,于是就将厂门打开,接受检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令这个厂长十分佩服。在,凡是检查过的企业,负责人经常打电话,邀请去检查、去指导工作。

勤于调研、善于思考是的另一特点。从部队回地方一直从事生产安全工作的他自己介绍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安全生产来讲,我还是个门外汉”。可就是这个所谓的“门外汉”,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的新思路、新方法。市位于中原腹地,交通十分便利,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311国道横穿全境,车流量极大,这也就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这严重影响到市的整体安全生产形势。同志将遏制交通事故多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带领工作人员,连续几个日夜,奔波在全市每条大小公路上,摸清了全市公路的具体情况。心里有了底,话就好说了。他回来后,就召集公安、交通等部门的相关同志,共同分析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商讨遏制交通事故的良策。听完他关于全市公路基本情况的介绍后,与会的其他部门的通知都吃了一惊,想不到他掌握的情况比他们这些天天和公路打交道了人还多,大家无一不被他这种敬业精神所折服。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7

在我国,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爆炸和泄漏, 人为因素和设备损坏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危险化学品事故引发的环境安全事故中, 技术性的安全问题主要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化科、环保局污控处和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来管理。而由危险化学品事故引发的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问题则由公安部等部门来管理。

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信息和风险底数不清。对危险化学品产生源、各产生源产生的种类、数量、流向、利用、处置方式以及环境危害性等信息掌握不全, 影响了有关部门的监管。如2015年8月12日的天津塘沽大爆炸, 就是由于不清楚爆炸区内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数量等具体信息, 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2 危险化学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2.1 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环境污染和风险隐患突出。不合理的规划和城市的快速扩张, 导致许多化工企业存在不合理布局, 很多都分布在江河湖泊边缘、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 一旦发生事故, 有毒有害物质就极有可能直接排入水中或危害周边群众健康。

2.2 我国的化工企业污染排放量非常严重、风险也很高。化工企业的产品依然是以大众通用的化学用品为主要, 并且很多产品都是最为基础的化工原料, 这些原料的生产消耗的资源很多、污染程度很大、附加值却很少。

2.3 很多化工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 设备老旧、技术落后, 不利于环境监管。

2.4 转移联单制度没有很好的实施, 危险废物无序流动。

2.5 环境监管任务与监管能力严重脱节。我国危化生产企业数十万, 处置企业近千家, 环境监管任务十分繁重, 执法人员和水平显著不足。

2.6没有健全的应急救援的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可以在企业发生事故之后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 但是国内的很多企业对此只是停留在最低阶段, 比如配置相应数量的灭火器等。

2.7 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回收机制, 废物利用率低。

3 危险化学品环境监管的重点

危险化学品行业环境管理的原则是在明确认识危险化学品对环境、生态的恶劣影响下并在环境安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或理念的指导下, 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落实预防型的本质安全化管理手段, 依照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危险化学品环境监管必须设定相对清晰的管理重点, 以便将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到优先改进的领域方面。结合我国危工企业的现状, 环境重点管理主要有加强规划环评、掌握基础数据、控制危险化学品固废这三方面。

3.1 加强规划环评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对化工类产业项目加强规划环评是落实预防为主的本质化安全观的第一步。国家环保部规定产业园区在新建、改造、升级时均应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作为审批入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化工石化园区应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强化环境风险评价, 优化园区选址及产业定位、布局、结构和规模、运输和贮存等可能对区域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提出园区环境风险防范对策建议和跟踪监测计划。石化化工建设项目原则上应进入依法合规设立、环保设施齐全的产业园区, 且符合园区发展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3.2 掌握基础数据

结合化学品环境管理特征, 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尽早开展调查摸底、登记在册, 及早解决家底不清, 污染源信息不掌握等问题。尤其是那些对人类和环境具有长期、潜伏性危害的高环境风险化学品 (包括高毒、难降解、高环境危害的化学品) , 如即将被淘汰的高毒农药等, 要研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3.3 控制危险化学品固废

化工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多种多样, 处置不当 (如填埋、焚烧、土地处理等) 会造成土壤、大气及地下水的污染。因此其固体废弃物是影响水体 (主要是地下水) 、土壤和大气的最主要因素, 其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持续性, 污染治理困难, 生态恢复成本高昂[8]。因此危险化学品固废处理处置的好坏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根本改善具有制约作用, 必须全过程管理, 尽量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首先化工企业应该尽量减少以致避免固体废物的产生和有害物质含量, 其次对不一样的化工废弃物进行分类, 然后回收利用, 最后通过专业设备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废弃物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

4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的建议和思考

4.1 建立专业的化学物品回收渠道, 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单个的污染源往往具有数量小但是品种丰富的特点, 依照我国目前的生产情况和操作性的观点来看, 合理的处置一些化学废弃物具有一定的阻碍,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回收渠道。生产者就不知道该将这些废弃物整合到哪里。所以现实生产中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废物回收渠道, 各地建立起有效的废弃危险化学品交换和回收利用机制, 使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流畅。废弃危险化学品不仅危害性大, 可利用价值也大, 利用好了就是资源, 利用不好管理、处置成本、环境风险都要加大。因此渠道的建设必须一切从简单化开始, 避免因为复杂的流程导致危险化学物品长时间滞留在土壤和空气中, 威胁环境。

4.2 降低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对环境的危害

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运、销售、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故极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不但会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而且会导致生态破坏, 危害极大。我们可以从防灾方面着手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防灾的根本手段就是防止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的发生, 阻止危险化学品进入环境。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危险化学品从业者安全生产意识,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建立安全标准的工作程序, 科学存储和使用, 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将事故发生的隐患直接扼杀在摇篮中, 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4.3 完善应急体系建设

为了强化企业环境安全管理, 全面提升其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科学、合理、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理事故, 防止事故的恶化, 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救援的体系。通过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应急知识宣传和培训等活动, 确保事件发生的时候, 应急体系可以在第一时间启动, 减少环境危害, 遏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应急救援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救援知识的培训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 内容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 企业针对应急的演练必须定期进行, 设施的保证必须到位、防止紧急时刻设备出现问题, 完善联动应急机制, 加强应急监测、处置能力建设等。

4.4 加强队伍建设

大力加快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和专项技术人才, 全面提升环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4.5 加强区域性环境管理

建立生产和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和重点污染源信息档案, 建立严格的预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目标责任制, 行使环保第一审批权, 确保环境安全。

4.6 建立化工园区

积极推进化工产业园区化、专业化, 引导符合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入驻化工园区, 提高安全准入标准, 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工艺落后的危化品企业, 严格限制高环境风险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进一步加强“两重点一重大”安全监管。各级环保部门不再受理工业园区外的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 (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除外) 。

5 结语

危险化学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全方位的, 因此在合理利用危险化学品的同时, 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少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环境监管的问题及形势, 然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从国家政策方面和社会循环利用方面着手, 提高化工生产的标准和环境监管能力,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等。本人认为严格贯彻国家关于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方针制度, 规范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的程序, 认真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 强化地方政府环境安全监管责任, 在处置各类事故时高度重视保障环境安全, 是可以有效防范和遏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带来的突发环境事件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EB/OL].2011-03-02.

[2]王春梅.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异同[J].现代企业教育.2006, (5下) :127-128.

[3]魏国, 杨志峰, 李玉红.城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 28 (9) .

[4]丁伟, 刘权东.化学危险品环境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科学与财富, 2013 (1) .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8

摘 要 在生产型企业同质化产品的竞争格局下,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了提高利润的重要途径;而原材料采购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论文深入研究其原材料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侧重分析了采购流程和供应商选择两方面的问题,并就这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改进等建议。

关键词 原材料 采购管理 供应链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了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背景下,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利润随着竞争的白热化而慢慢被摊薄,为此,生产性企业要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只能从降低成本途径入手,透过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以达到产品畅销的目的。在企业众多成本支出中,原材料采购链条所附带的成本占据着40%左右的比重;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如何提高企业原材料采购水平、优化原材料采购管理策略对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增强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美国CFO杂志的报道:降低l%的采购成本等于增加了营业收入的2.3%;所以,降低采购成本进行采购程序的再造和创新,是企业追求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一、生产型企业原材料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产性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共性问题:

第一,流程分割较为笼统。生产型企业原材料的采购流程一般分成采购申请、下单、发货、验收以及入库等五个环节,这在生产型企业当中是非常笼统的。一般而言,从各二级厂需求计划的提出到落实采购的过程至少需要13个环节,而且是采取分权式管理方式,多数流程步骤均需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

第二,采购流程监督机制不完善。尽管一些生产型企业对原材料采购管理与采购流程设立一套相应的制度与策略,但是对原材料采购流程的监督却并不完善。一方面对不同类型原材料、不同时间下的采购应采取何种策略、进行何种谈判等都没有做出相应的说明与规定,这往往容易导致采购人员在采购管理过程中依据自身的经验判断去进行,使得采购人员一些陈规陋习对原材料采购带来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导致制度监督缺位,制度执行往往有名无实,员工缺乏岗位竞争和危机意识,导致工作效率比较低下。此外,由于在采购管理制度执行方面没有相应的监督机构,日常采购中或多或少也存在降质采购、超量采购等现象,降质采购容易得到品质太差的原料,不但无法达到使用目的,还会增加使用上的成本与损失;超量采购占用了宝贵的库存资源,增加公司流动资金占用及仓库占用等费用,造成管理成本的损失。

第三,对供应商的分类不够合理。供应商的分类管理是体现企业原材料采购管理水平与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与有效的供应商分类管理体系可以显著降低企业在进行供应商选择与优化过程中的工作时间与成本,起到显著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与绩效的重要作用。目前,企业供应商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大部分生产型企业对于供应商的管理主要是根据原材料类别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对每一家供应商进行定期考评,有问题发生时才会对有问题的供应商进行指导。但由于供应商的信誉及生产能力参差不齐的,公司本身资源的限制等因素影响,就不可能每个供应商进行考察和评审。但是,这就发生问题的隐患就会大大增加,不能在事发前就对供应商进行指导监督。

二、企业原材料采购管理策略的优化

目前,在供应链物流理念的熏陶下,供应链采购管理逐渐被各大企业所应用。简单来说,供应链采购管理就是当处于供应链条内部的企业具有原材料采购需求时,向同样处于供应链条内部的供应商企业下采购需求订单,且供应商及时将货物供应给需求企业的过程。根据供应链采购管理理念,企业原材料采购管理策略的优化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优化原材料的采购流程

在供应链采购管理环境下,企业原材料采购业务流程与传统流程有着较大的区别。第一,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流程变化。因为在供应链采购管理下,制造商与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联系一般都是通过Internet来完成的,一些曾经须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环节,在Internet下变得不再重要,使得采购业务流程出现了变化。第二,企业内部分工流程的变化。在供应链环境下,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平台,数据可以实现共享,并且可以实现并发(实时)处理,使原有的工作方式发生变化。第三,技术手段的变化。供应链环境下“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改变了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把企业的资源概念扩展了,更倾向于与企业外部的资源建立配置联系,因此加强了对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紧密性。

(二)完善与改进采购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的采购管理工作涉及到大量资金和物资的流动,对企业生产的进行与产品质量、成本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加强采购流程各环节的控制是确保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和采购战略顺利实施的保障。就目前国内生产型企业原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情况来看,主要有采购计划与合同控制、采购价格控制、库存控制和质量控制等四方面。

首先,改进采购计划与合同控制应由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并按采购计划的编制、采购合同的控制等程序予以规范。其次,要做好采购价格的控制工作。加强价格信息管理,主要是要做好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工作;应定期通过业务人员走访、互联网、电话等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主要原材料的市场供求状况及价格信息、各主要木材的采购价格信息及價格的变化,制作原材料供方出厂价格信息表和主要木材厂采购价格信息表。第三,加强原材料库存控制,减少资金占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物资储存保管费用、增加企业的利润。最后,改进采购质量控制,做到事前规划、事中执行、事后考核以及帮助供应商导入新的体系和方法等方面的工作。

三、小结

原材料采购管理是今后企业管理的研究方向与重点之一。本文主要是从生产型企业原材料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入供应链采购管理理念,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计国君.供应链管理方向与策略.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孙晋力.采购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科技创业.2008(2):39-41.

上一篇:“国税分局管理计划”财政工作计划下一篇:读书生活,让生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