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由七个单元组成。重点培养同学“猜测与假设”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同学进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同学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同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议让同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实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战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从儿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适合他们探究的事物获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激发同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和经验动身,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同学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七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猜 猜 猜》共三课含
1、猜猜看2猜对了吗
3、猜猜猜;第二单元《风啊,你吹吧》共3课含
1、起风了
2、风的丈量
3、可爱又可恨的风;第三单元《神奇的指南针》共3课含
1、神奇的小针
2、有趣的磁铁游戏
3、磁铁的妙用;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共3课含
1、把盐藏起来2.水落“盐”出3.沉与浮;第五单元 《电与我们的生活》共3课含
1、生活离不开电2.电灯亮了
3、小心!有电;第六单元《地球真的不动吗》共2课含1.白昼与黑夜2.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第七单元《漂移的大陆》共2课含1.漂移的大陆
2、我也能当科学家。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同学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同学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沛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六、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掌握小同学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空虚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同学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同学在相互交流、合作、协助、研讨中学习;
8、给同学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同学自身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身得出结论,并把自身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沛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七、教 学 进 度 表(每周2课时)1 第一单元《猜 猜 猜》
1、猜猜看2猜对了吗 2
3、猜猜猜 3 第二单元《风啊,你吹吧》
1、起风了 4
2、风的丈量
3、可爱又可恨的风 5 第三单元《神奇的指南针》
1、神奇的小针
2、有趣的磁铁游戏 6
3、磁铁的妙用 7 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含
1、把盐藏起来2.水落“盐”出 8 3.沉与浮 9 第五单元 《电与我们的生活》
1、生活离不开电 10 2.电灯亮了 11
3、小心!有电 12 第六单元《地球真的不动吗》1.白昼与黑夜 13 2.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14 第七单元《漂移的大陆》1.漂移的大陆 15
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敏捷的动作特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在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的同时,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一) 问题激趣, 导入新课。
1. 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小鸟, (课件先播放鸟叫声, 随后出示翠鸟的图片) 它的名字叫翠鸟, 又叫叼鱼郎。 (板书课题) 从鸟的名字中你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2. 小结:看出同学们对翠鸟都十分感兴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看看这漂亮的小鸟吧!
(二) 初读印象, 感知全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翠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二、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一) 感受翠鸟美丽的外形, 体会喜爱之情。
1. 自读课文, 初感美丽。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被翠
鸟美丽的外形吸引住了,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想想作者描写了翠鸟外形的哪些方面?边读边勾画出相关的词语。
2. 细读品味, 感受美丽。
师:请同学们再用心读读第一自然段, 翠鸟外形的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当学生谈到翠鸟羽毛颜色时教师引导, 进行重点研读: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的意思。
师:请大家将这几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画出来。
师:在一只鸟的身上呈现了这么多的颜色,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 领会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师:翠鸟长得漂亮, 作者写得用心,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都用了比喻的写法……)
师: (课件出示第一段中相关语句及“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和翠绿色的, 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 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一句)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个句子, 与课文中的句子比一比, 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句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作者为什么能将翠鸟写得这么可爱呢? (喜爱)
师:这样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深深地吸引了作者, 作者细细地欣赏着它, 久久地注视着它。你们喜欢这只可爱的翠鸟吗?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二) 感受翠鸟敏捷的动作, 体会赞叹之情。
1. 自读课文, 初感敏捷。
看来翠鸟的美丽外形已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 那么翠鸟动作的迅速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请同学们读读2、3自然段, 画出写翠鸟动作迅速的词句。
2. 细读品味, 体会敏捷。
(1) 抓住“……贴着水面疾飞。”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翠鸟鸣声清脆, 爱在水面上飞。) 请大家先来读读屏幕上的句子, 再读读书中的句子, 你能发现什么?从中感受到什么?
师:透过“贴着”“疾飞”这两个词, 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看到这样的画面, 你想说什么呀?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师:这样写多生动啊!不但能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到翠鸟飞行的特点, 而且还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翠鸟的感情在喜爱之余又多了一份赞叹!
(2) 抓住“……像箭一样飞过去……”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像箭一样”, 你能体会出什么?
(3) 抓住与小鱼对比的句子,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小鱼悄悄地……翠鸟锐利的眼睛。”) 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 既然这一段是写翠鸟动作敏捷, 为什么还要写小鱼呢? (同位交流)
师:这样和小鱼一对比, 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了? (感受到翠鸟的机灵和敏捷, 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4)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写景的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去掉“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内容, 与课文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你觉得哪种写法好呢?
3. 情境朗读, 抒发感情。
(三) 讨论孩子爱鸟的想法, 体会真爱之情。
1. 我们现在就站在河边了, 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 你有什么想法呢?
2. 那么, 小作者又是怎样想的呢?请大家读读五、六自然段。
3.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课文中孩子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同样看出他对翠鸟的喜爱, 可见孩子们是爱鸟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各抒己见, 交流看法。)
4. 小结: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 把翠鸟当成自己的朋友, 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才是真正的喜爱翠鸟啊!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 看看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及情感变化。)
2.同学们, 大自然是美丽的, 而各种各样的鸟儿用它们的歌声、色彩、姿态, 为大自然增添了许多生趣, 你们看: (出示图片) 此时此刻, 你有什么感慨?
3.集体交流。
4.同学们, 就让我们带着这番深深的启迪和触动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吧!
设计评析:江山
本课在设计上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品析语言
在理解内容、感悟内涵、体会情感的过程中, 关注了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特点、作用, 既使学生领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 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例如, 在学习描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 教师抓住了“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这几句话, 采用了删减法, 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和表达效果。
二、感悟真爱
本设计有层次地展现了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首先通过抓重点词句、比较品读感受作者对翠鸟外形的喜爱之情;然后用故设悬疑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翠鸟动作敏捷的惊叹之情;最后则是在学生的辩论中感悟作者对翠鸟的真爱, 并借助板书总结全文, 梳理课文情感变化的线索, 深化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三、升华情感
六年级《科学》下册共由“人类祖先的足迹”、“绿色社区调查”、“养好小金鱼”和“雨具的改进”四个单元组成,分别涉及新课程标准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部分。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1、注重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人体与细胞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有序的生态环境从小世界看大科学。
三、学生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和场地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四、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课《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盘县坪地民族小学:李俊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历猜想、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不断地交替出现。
2、了解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准备:
1、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6个,手电筒7把,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昼夜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探讨的科学问题。
(板书课题):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昼夜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呢?那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我们一起去看视频。
2、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地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
板书: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
(3)、教师谈话: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那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3、实验与探讨:
(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2)、实验注意事项:(课件)
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固定点(在地球仪上贴一面小红旗)作为昼夜交替观察的起始点。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时,要保持匀速,手电筒不要动。
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3)、实验方法与步骤:(课件)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打开手电筒,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看一看,地球仪的那部分被照亮,那部分没有被照亮。
(4)、教师演示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以下问题。(课件)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到的地方是明亮的还是黑暗的,没有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呢?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地方是什么天?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地方呢?
●昼夜每出现一次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那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贴小红旗的地方在什么条件下是白天?在什么条件下是黑夜?在什么条件下,白天与黑夜就会交替出现?
(6)、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己转动,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大约24小时。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三)拓展活动
1、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课后探究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情况,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小结: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
2013—2014学年度第 二 学期
学科: 科学 教师:2014年2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减负”精神为宗旨。
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
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和多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物体。
2.实验能力:继续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养蚕的体验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关心天气》、《观察与测量》五个单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
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现状分析
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
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措施
1.应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平均数》作为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的常客, 不少名师都曾演绎过这节课。因此正式设计前, 我们就在思考:想要突破必须从新的角度入手。首先要抓住平均数的本质, 其次可以从平均数诸多性质中进行选择性教学, 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那么我又该抓住平均数的哪些性质呢?经过多次试教与反思, 最后确定除让学生深刻体验所有性质中最基础的虚拟性外, 还应充分体验平均数的敏感性。正是平均数具有敏感性, 所以出现极端数据时, 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不合理, 这样为高年级引入新的集中量数 (中位数、众数) 来描述做伏笔。基于上述思考, 本课在平均数统计意义的设计中, 有意放大了敏感性的教学。下面就结合几个教学片段具体谈谈我们在磨课过程中的思考。
一、平均数教学的引入
三年级前的学生通常不会将一组数据看做一个整体来描述, 当一组数据出现在眼前时, 他会对一些个别的数据感兴趣, 只知道一组数据能被组织与排序。排序后能发现这组数的一些规律。教学的关键是从对一组数的个别关注转移到对一组数的整体关注。其中较为典型的思路是:通过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 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个人或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 过渡到“通过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 再作比较”的思路上来。“平均数”由此自然生成。对于上述的设计有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再比较就公平了?
通过学习与思考, 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平均数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指标之一。所谓数据的“集中趋势”, 就是数据“向某一中心值聚拢的倾向”, 或者说是数据的“一般水平、代表值或典型值”。一组数据少则几十, 多则上千, 甚至过万, 由于我们的思维不能思考所有的数据, 需要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表达一组数据的特征。平均数便是统计中一个重要的集中量数, 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有人问你“班上同学的身高是多少”, 你不可能把张三、李四、王五的身高一一报出———这样太过琐碎, 不仅对你来说很麻烦, 对于提问的人也没有意义。实际上, 这时候你最好报出全班的平均身高, 这也是提问人更想了解“一般值”, 即通常情况、典型情况下的身高。
基于以上思考, 新课引入时我们采用了直接从寻找数据代表的角度来引入平均数。
[实践]
师 (创设情境) :妈妈给小新100颗牛肉粒, 并吩咐他每天不要吃太多。小新是根据每天做功课的表现来自我奖励的, 第一天吃8颗, 第二天吃4颗, 第三天吃5颗……20天后便吃完了。你想小新会怎样向妈妈汇报吃牛肉粒的情况?
(师呈现下表)
生:平均每天吃5颗。
……
追问:“平均”是什么意思?平均每天吃5颗。你怎么想的?那他是不是真的每天都吃5颗?
如果小新这样汇报:第一天吃8颗、第二天吃4颗、第三天吃7颗……这样一天一天地说下去, 你感觉怎样?
小结:看来大家还是赞同用假设每天一样多的数据来表示20天吃牛肉粒的一般情况。
[感悟]在上课之初通过创设“怎样向妈妈汇报吃牛肉粒的情况”的情境,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表达一组数据特征的必要性, 同时沟通平均分与平均数之间的联系, 使新课的学习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后继学习。
真正磨课时, 其实还遇到不少的障碍。比如100粒这个数据要不要隐藏起来?天数是不是可以再放大些?最后考虑到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 没有具体的粒数就太抽象了, 20天已经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再放大就完全超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当然如果可以的话, “天数”是成千上万更好, 这样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 (平均数) 表达一组数据的特征的需要就更迫切。
二、敏感性教学的设计
[实践一]
1. 教学3天 (7, 3, 5) 吃牛肉粒的一般情况。
2. 想一想他如果再吃一天后, 4天的平均数还会是5粒吗?
3. 同时呈现 (7, 3, 5, 1) 、 (7, 3, 5, 5) 、 (7, 3, 5, 9) 及相应的平均数的直方图。请学生观察这3幅图, 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4. 全班交流。
小结: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 都会使平均数发生改变。
课后反思:在统计教学中随意改变数据的做法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学生能理解敏感性的原因吗?经过反复思考, 想到利用“篮球比赛换队员”的学习材料来解决上面的问题, 同时通过追问让学生体验平均数敏感性的原因, 深化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实践二]
光明小学篮球队主力队员的身高情况:
请你估一估平均身高在哪两个数之间, 平均身高怎么算?
教师再出示替补队员身高情况:
当一名替补队员顶替下场休息的4号队员时, 场上的平均身高会变吗?
小结:平均数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 所以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
当两个替补队员同时换两个主力队员时, 场上的平均身高一定变吗?什么时候不变?
为什么改变一个数据, 平均数一定改变;而改变两个数据平均数却可能不变呢?
小结:改变一个数据, 这组数据的总数也就改变了, 所以它们的平均数才发生了改变。而改变几个数据, 这组数据的总数却可能没变, 所以它们的平均数也可能不变。
[感悟]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 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的重要资源。敏感性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把握数学本质、突出数学思考。
三、算法与意义的统一
传统的平均数教学与现在的平均数教学, 最大的变化就是对算法的把握程度。传统的平均数教学, 主要关注平均数这一算法的概念性和操作性理解, 将课堂构筑在“总数÷份数=平均数”这一基础上;而现在的平均数教学, 则淡化了对算法的练习, 使学生重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也就是强化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以及平均数所具有的各种性质的感受、体验。鉴于这样的认识, 产生了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第一次实践。
[实践一]
1. 新课教学部分不总结平均数的算法, 只是提炼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
2. 后面的教学中有2次涉及到求平均数。
3. 敏感性教学时, 为了讲清楚原因, 又提到总数、份数等术语。
课后反思:从学生的课后反映看, 学生对平均数的基本算法掌握比较好, 但是稍有变式, 正确率就大幅下降。课后讨论时, 大家对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目标定位进行了探讨, 都觉得问题出在过分淡化算法上。有听课教师提出是否可以寻找一条将平均数算法与意义教学相结合的路子。于是有了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第二次实践。
[实践二]
1.新课教学部分总结平均数的算法。
2.在平均数“虚拟性”“敏感性”的教学中有2次涉及到求平均数。
3.下表是小明、小强、小新在投篮练习中的投中情况。
表格内容按投篮的轮次分批呈现。第一轮先呈现2与7, 告诉学生这是最小数与最大数, 请学生估一估平均数, 再呈现3, 请学生求平均个数;第二轮是先估一估小新的个数比平均数大还是小, 再求小新的个数 (反馈是引导学生用计算与移多补少来解决) , 最后追问两个6的意义;第三轮请学生讲出思考的过程, 教师随机呈现5、5、5与0、0、15, 再追问哪种情况用平均数5来表示显得不合理, 哪些情况比较合理。
[感悟]这组练习主要是围绕平均数的算法练习为主线设计的, 把算法变式练习与平均数的意义、性质等整合在一起。通过平均数算法练习,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 也促使学生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 提高数学思维的含量, 实现了意义与算法练习的和谐统一。同时通过对比5、5、5与0、0、15两组数据哪种用平均数5表示更合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平均数的缺陷, 即容易被极端值拉拢, 从而失去其“一般性”“代表性”意义。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称量瓶,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
教师总结:许多小动物不仅长相可爱,而且性情温驯,所以小朋友都喜爱小动物,对吧!
今天我请来了一种小动物,大家欢迎它的到来吗?它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让我们来猜猜它是谁?
师:出示PPT猜谜语: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打一小动物)
师: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蚂蚁的种类繁多,在我国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大家观察过蚂蚁吗?今天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选择观察哪一只蚂蚁。
1、你会选择观察放在杯里的蚂蚁,还是选择观察放在白纸上的蚂蚁?为什么?
2、我们有办法让蚂蚁活动范围更小些,更方便我们观察蚂蚁吗?
师:我这里有几个称量瓶,用它来限制蚂蚁活动空间怎么样?
三、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蚂蚁个头小,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清楚的观察到蚂蚁?
2.小组交流一下观察蚂蚁时要注意什么?
生汇报:
①按一定的观察顺序。
②观察要仔细。
③要有目的观察。
3.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
师: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讨论:蚂蚁的身体有几部份?通过观察蚂蚁身体每部份各有哪些特点?
四、汇报蚂蚁身体的特点。
1.生:蚂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份。头部有触角、眼晴、口器等,腹部有三对足。
2.播放视频:蚂蚁的身体结构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发现了蚂蚁的哪些小秘密?
五、动手画蚂蚁。
师:小组长将蚂蚁和放大镜收放在抽屉里。
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画一只你印象中的蚂蚁。
师:学生作品展示。
六、大家想不想了解蚂蚁更多的秘密?请大家认真观看视频。
播放蚂蚁视频资料
七、送蚂蚁回家。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2分,共30分)
1、空气的流动形成了______,风力是指风的______。
2、地球自______向______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______,大约______。
3、大自然中的水有三种状态:__ ____、__ ____、__ ____。
4、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5、太阳每天都从______升起,从______落下,从而形成了______的交替进行。
二、单向选择题(只填序号,每题3分,共15分)
1、磁铁能把下列哪种物体吸起来。()
A、铁钉B、玻璃杯C、橡皮
2、猜测下面哪一种物体可能不会溶解于水()。
A、肥皂B、木块C、糖块
3、在自然界,通常水受冷,温度降到多少度时会开始结冰?
A、0℃B、100℃C、50℃
4、猜测下面哪一种物体可能会导电()。
A、干燥的木棍B、铁丝C、塑料尺子
5、磁铁的北极用字母()表示。
A、PB、SC、N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
1、红旗往南飘,刮的是北风.........()
2、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3、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口吹,应该用灯帽盖灭。……………()
4、铁块沉入水中,一定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5、盐和糖能同时溶解到水中………………………………………()
四、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什么?
2009年05月05日 星期二 21:41
一、填空(每个空1分,共1×10=10分)
1、搜集事实与证据的方法有()、()、()等。
2、在阳光的照射下,植物的绿叶能吸收空气中的(),并放出()。
4、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有适当的温度、()、()。
5、一棵完整的植株,由()、茎、()、()、果实等组成。
二、选择(每题2分,共2×5=10分)
1、太阳的表面火舌翻卷,热浪升腾,温度达到约()摄氏度。
A.1.5亿B.6000C.2000万D.6000万
2、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巨大球体,它给我们带来了()和()。
A.火B.温暖C.生命D.光明
3、太阳高度是指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之间的夹角。
A.视线B.视角C.水平视线D.眼睛
4、我们在工作中为了()或方便而使用的这些工具或装置叫做机械。
A.费力B.省钱C.省力D.简便
5、呼吸时,我们吸进了空气中的(),呼出了(),这种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氧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氮气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5=10分)
1、太阳的光和热是自己发出的。()
2、太阳能不可以转化成电能和热能。()
3、一天中,正午时物体影子最短,气温也最高。()
4、按体积计算,干燥的空气中氮气约占78%。()
5、使用杠杆一定省力。()
三、问答题(每题5分,共5×2=10分)
1、做为四年级学生的你,如果遇到火灾该怎么处理?(最少写两点)
一、根据学到的科学知识填空
1、大量的证据表明,人类是从()演变而来的。
2、在距今大约()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渡到()取火。
3、考古学家在北京西南郊的(),发现了距今生活()年前的()。
4、科学家()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5、()的发现,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6、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所造成的。
7、达尔文经过2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学说,还写出了科学巨著《》
8、193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开始负责周口店龙骨山的发掘工作,他“连中三元”的奇迹轰动了世界。
9、从世界人种分布地图上我们能够发现,黑种人主要居住在(),那里干燥炎热;白种人主要居住在(),那里光照较少;黄种人主要居住在()。
10、科学家研究发现,美洲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大约一万年的()。
11、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非洲光照强烈,主要生活着(),欧洲光照较弱,主要生活着()。
12、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证明了()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13、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长期发展来的„„
14、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的亲缘关系。现在存活着非洲的()和()、东南亚的()以及我国南方的()四种类人猿,它们与人类有许多()之处,比如都有()和(),脸部与手脚无毛。
15、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
16、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的过程。
二、根据探究的问题回答
1、简述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2. 人们常用(东、南、西、北)来表示方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在(西)方落下,早上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3. 地球每天都从(西)向(东)转动,太阳每天也是(东)升(西)落.
4、地图的方向一般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人们用符号表示(建筑)、(道路)、(河流)等。这些符号称之为(图例)
6. 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随(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影子的方向和阳光照射的方向(相同),早上太阳在东,影子向(西),傍晚太阳在西影子向(东),正午影子偏向(北)长度(最短).
7. 太阳的高度决定了影子的长短,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越低,影子(越长).
8. 图例一般放在地图的(边角上).
9.(地球仪)也是一种特殊的地图。
10.物体都是由(材料)组成的。
11.人们用(天平)来称量较小物体的质量,称量时应先(调节天平平衡)。称量物体时,把物品放在(左侧托盘),砝码放在(右侧托盘)当天平(平衡)时就能测出物体质量。12、没有天平时我们可以(估算)的方法估测物体质量的轻重。
13.测量质量的常用单位有(千克)和(克),常用工具是(天平);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常用工具是(米尺)。
14、很多废品可以(回收再利用)。
15、制作自动浇水器要选择(吸水性)最好的材料。
16.购物袋有(纸)做的、(布)做的、(塑料)做的。
17.。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材料是(天然材料),如(木材)、(岩石)、(石油)等。
18.天然材料可以制成很多(生活用品)。
19、人工制成的材料就是(人造材料)。如(钢铁)、(玻璃)、(塑料)等。
20.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1、鸟类身体分为(头部)、(颈部)、(躯干)、(尾部)和(四肢)五部分。
22、像蜻蜓一样的动物属于(昆虫),像麻雀一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23、像青蛙一样的动物属于(两栖)类,像鲫鱼一样的动物属于(鱼)类。
24.鱼类的身体分为(头部),(躯体部)和(尾部).
25.爬行动物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部)。
26、壁虎是(爬行)动物,小猫是(哺乳)动物,它们都生活在(陆地)上,都能用(四肢)行走。
27、像壁虎一样的动物属于(爬行)类,像小猫一样的动物属于(哺乳)类。
28、(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一类动物。
29、(蝙蝠)等翼手类动物是唯一能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
30.植物园是(植物博物馆),在植物园里,人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植物。
31、(灌木)区的植物枝干低矮,(乔木)区的植物枝干粗壮形体高大。阳生植物区的植物喜欢(阳光)、阴生植物区的植物喜欢(阴暗)。
32、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四分之三)左右,在广袤的海洋世界里,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海洋)植物。
33、(海带)、(紫菜)、等都是常见的海洋植物。
34、我知道常见的海洋动物有(海马)、(海龟)、(鲸鱼)。
35、常见的海洋植物有(紫菜)(海带)(海芹菜)。
36、天然材料有(木材)(岩石)(泥土)。
37、人造材料有(钢铁)、(玻璃)、(塑料)。
38、蜻蜓有(两)对翅膀,(六只)足。
39、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
40、爬行动物有(壁虎)、两栖动物有(青蛙)、哺乳动物有(大象)。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期末试卷二、小法官来审判,(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3 分,共30分)
( )1、玻璃是天然材料。
( )2、鸟都会飞,会飞的都是鸟。
( )3、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 )4、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 )5、在水中会游泳的都是鱼类。
( )6、处理废纸的最好办法是把纸烧掉。
( )7、一张完整的地图应包括地图名称、方向标,图例和比例尺四部分。
( )8、化纤绳的吸水性比塑料绳的吸水性要好。
( )9、在地上爬着行走的动物都是爬行类动物。
( )10、海洋里也生活着各种类型的动物和植物。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期末试卷三、我来挑吧!(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前的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4分)
( )1、下列物品中由塑料材料制成的是 。
A、矿泉水瓶 B、课本 C、剪刀
( )2、下列材料中属于天然材料的是 。
A、玻璃 B、木材 C钢材
( )3、下列物品中属于人造材料的是 。
A、岩石 B、棉花 C、塑料
( )4、蝌蚪是 。
A、先长前腿 B、先长后腿 C、前后腿同时长
( )5、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我的右面是 。
A、西边 B、南边 C、北边
( )6、下列动物中是鸟类的有 。
A、公鸡 B、蜜蜂 C、蝙蝠
( )7、下列是海洋动物的是 。
A、乌贼 B、青蛙 C、鲫鱼
( )8、一天中物体的影子在 的时候最短。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五官游乐场教案12-10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11-25
2024年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测试卷06-11
六年级科学大象版06-27
小学四年级音乐《老鼠和大象》教案07-10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2-02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9-20
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教案12-07
小班音乐教案:小兔和大象(附教学反思)12-10
赛龙舟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