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论文(精选8篇)

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篇1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分析

周丽婷(绥化学院 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 要: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了父母与子女交往的实质。以安达市曙光幼儿园大班幼儿的调查和研究为例,对大班家长进行非结构型访谈,采用查阅文献、发放调查问卷、与家长当面访谈的方法。对当今家庭中常见的错误教养方式进行追踪和调查,从中了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教养方式的问题。并由此得出,父母应该建立怎样的教养方式才能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才能使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发挥其重要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篇2

一、创设合理的环境设置, 来优化育人方式

环境包括面广, 怎样创设环境, 优化育人方式, 在此我主要谈谈幼儿与校园环境的互动, 来优化育人方式, 提高教育质量。我根据自身情况, 巧妙的利用每一寸空间, 设置种植区、操作区、自然角、美工区等各种活动区, 并且在闲余的空间悬挂动、植物的图片、字母、阿拉伯数字、10 以内加减法水果图片等, 给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 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 让幼儿在玩中引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充分发挥创设环境的教育价值, 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使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 促进幼儿自主地发展。

二、资源的收集, 为优化育人方式作好铺垫

农村的各种农作物等, 均是农村孩子的天然玩具, 既是引发幼儿探索活动的刺激物, 也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于是我根据当地农村特色, 发动同事、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活动。从植物类、沙石类、民间劳动工具类、昆虫动物类和其他废旧日用品类去收集, 为开展特色区域活动奠定物质基础。

三、利用资源设置区角活动, 彰显幼儿个性色彩

多途径挖掘乡土资源, 设置特色区角活动, 让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的活动过程中, 不断引发兴趣, 开发其智力, 使其从小形成快乐学习的品质, 达到教学目的。

1、我在厨房旁开辟了一块大约半亩种植区, 种一些简单易长的白菜、葱蒜等农作物, 让幼儿通过眼看、手摸,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 还组织幼儿采、摘、挖, 并且带领幼儿烧菜、品菜, 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收获, 获得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更能知道怎样珍惜劳动的成果。

2、把收集来的各种野果、竹子、稻草、玉米壳等进行巧妙的利用:在操作区中用竹子棒进行夹果核比赛等活动;在美工区中再提供各种颜料、小工具, 让幼儿亲自动手尝试染色、拼贴一些活泼可爱的娃娃、食品、小玩具等精美的图案, 用稻草制作稻草人、草鞋、鸟窝等;在操场上开展“亲子”活动, 家长和孩子利用竹制品开展爬竹梯、抬轿子等活动, 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另外, 老师和家长一道带小朋友到学校对面的中坪村果园场观光、放风筝等, 彰显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和表现方式的能力, 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春天我把蛐蛐、小鱼儿, 再加上奇形怪状的小石子等带进自然角, 为幼儿营造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型“自然界”, 指导幼儿探索、观察这些动物的动态、食性等特点, 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观察、讨论的机会,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索结果并与同伴分享。各种材料在小朋友的一次次尝试、探索、操作中变成了美丽的工艺品和有趣的游戏玩具。然后, 充分利用教室墙面, 按板块将好作品分布在教室内外墙上, 指导幼儿观察、比较并借助墙饰引导幼儿向同伴介绍有关的知识, 由此, “老干妈辣椒”、“爷爷编的草鞋”、“王姨妈黄吧”等名词一次次出自孩子们口中。创设如此不同形式的区角活动, 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不仅充分吸引了幼儿的参与度, 更多的发现孩子们智慧的萌芽、创新的火花, 还充分调动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 使幼儿在富有生机的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3、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我镇相隔50 多公里的历史上有名的“猴场会议”会址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鉴于此, 我园创设了“模拟图书馆”的区域活动, 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让大班的幼儿在观察同时, 引导他们主动去猜想图片下的数字、文字, 挖掘幼儿潜在的想象力、表现力, 从而自主获得相关知识。其次, 我们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人们以前用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陈列在专门的教室内, 让幼儿了解农具的名称、作用以及农家生活;又结合家乡传统节日正月初一至十五玩“游花灯”、“龙灯”等, 在表演区, 请有经验的家长来幼儿园, 教幼儿做摆供品、制作花灯、龙灯等内容, 鼓励幼儿模仿成人活动, 体验成功的快乐并让幼儿做小作品回家送给爷爷奶奶, 尊老敬老的情感又得到体验。如此将本地的民俗风情带入区域活动中, 为我们幼儿园带来了特色, 带来了活力,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关注资源的有效利用

1、乡土资源利用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要充分把握幼儿的认知情况及需要;二是要选材得体, 宜小不宜大, 切勿面面俱到;三是要抓实效, 不要流于形式;四是要注意让孩子真正体现各自的个性特点, 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2、孩子们的探索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要善于根据教育目标投放相应的收集材料, 使创设的区角活动更具时效性, 也更具特色。才能促进幼儿的兴趣与能力的相辅相成, 把区角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转化为素质提高的现实价植。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农村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虽然我们的区角活动仅仅是开始, 但也看出区角活动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只要我们在贴近幼儿生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土资源, 丰富区角活动内容, 并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与材料积极互动, 它就会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 培养幼儿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品质, 和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促使我们农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获得最大的发展, 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农村得天独厚的各种农作物、野草、野果、家禽家畜、山石树叶等都是幼儿教育的好素材, 也是环境创设的好素材。对于地处农村的乡镇幼儿园来说, 利用好大自然赋予幼儿园丰富的教育资源, 优化育人方式, 创设区角活动, 能使幼儿教育过程建立在多方面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引领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 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也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幼儿教育创造了条件, 能够满足农村幼儿活动的需要, 会为孩子营造一个优美而富有特色的成长环境。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许多想法和做法还不够成熟, 愿与大家交流探讨。

幼儿生命教育途径与方式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途径与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关注生命,保护生命,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成了近年来幼儿教育研究的重点。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幼儿教育也理所当然成了研究的重点。幼儿生命是幼儿教育研究的原点,而幼儿教育源于幼儿生命发展的需要,因此幼儿教育研究应关注幼儿的生命。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让幼儿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从而使幼儿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孩子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的感受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体会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最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的。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生命有着许多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生病。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人会死掉,死是什么,当幼儿提出类似问题时,家长和老师大部分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不但降低了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而且错失了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近几年,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已十分重视生命教育的开展,规划了从幼儿至高中阶段相应的生命教育教材,并对学前生命教育进行学术探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借鉴港台地区的经验,充分认识到幼儿生命教育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而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儿童生命和民族教育兴衰成败的大事,积极制定生命教育各项政策法规,规划幼儿生命教育课程,探索中国特色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开发与幼儿生命教育有关的教材,以促进我国幼儿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幼儿生命教育是终身生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幼儿园重视并实施、家长积极支持与参与、社区提供良好的环境,将促进幼儿生命教育的更好实现。

1.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

幼儿园应重视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制定生命教育课程,积极探讨生命教育课程的衔接问题,保证生命教育贯穿儿童的生命发展教育全程。教师要积极配合与幼儿生命教育专家及心理学专家合作,共同探讨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1)讲授法。教师通过投影片的方式向幼儿说明、解释有关生命知识教育。如花开花落;生命的美丽;遇到危险怎么办等;我怎样长大。通过讲解,让幼儿感知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

(2)欣赏讨论法。包括团体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前者以问答方式进行,后者以幼儿互相探讨方式进行。欣赏动物、植物、人的特征;欣赏生命的美丽, 培养幼儿热爱各类生命。

(3)随机教学活动。以生活中发生的有关出生与死亡的事件为教材,随机进行教学活动。如某小朋友家人突然身患绝症或病故,教师可以和小朋友共同探讨死亡的意义。帮助幼儿理解死亡的不可逆行及其给关爱的人带来的无限伤痛,使其初步明白生命意义和价值。

(4)模拟活动法。借助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想象以及故事主角模拟、绘画等活动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利用过家家小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命的责任。

(5)阅读指导法。阅读有关生命的图书,讨论和分享心得。可以结合模拟活动法,让幼儿在阅读后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道理。

(6)专题教育法。一是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对生活寄予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二是对幼儿进行苦难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样,他们才会进一步认识生命、关爱生命,遇到挫折才會不退缩、不轻生,从而激发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品质,呈现生命的本色。

2.家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物质与精神双重支持系统。父母要信任和尊重幼儿,民主而平等地对待幼儿,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其树立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提出奖惩规则时,要加以说明,而且应随幼儿的反应加以调整,以此培养幼儿的道德感。注意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其自由意志的养成。在家庭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做法:

(1)和孩子谈谈人生。作为父母,我们要经常和孩子文流,可以谈谈名人的人生故事,探讨“星”们炫目光环背后的艰辛,如邓亚萍、马拉多纳超越自身条件的拼搏。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人生故事,让孩子熏染于父母营造的家庭文化中。孩子的人格倾向、思维方式、个性优势和人性弱点很可能类似于父母。以父母的人生为参照,孩子会从中悟出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从而为自己设计更好的人生—这是一种从人生传续中“认识自我”的智慧。

(2)做孩子的榜样作。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和最信任的人,父母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对孩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加大“遇到危险怎么办”的预防性教育,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3)和孩子一起感受生命。一是应该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比如,自己的性别、身高、体重,自己的籍贯、家人、姓氏等,可以通过帮孩子记录、拍照、比较衣服的大小等方式,让他知道自己的成长,也可以让他通过长辈的照片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二是尽可能多地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看到一年四季动植物的变化,从一棵草、一条鱼了解由生到死亡的过程。

3.社区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

幼儿在走出家庭,与社区的互动过程中扩大了交往范围,开阔了眼界,获得了身心的快速成长。因此社区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际关系对培养幼儿的知、情、意、行起着重要作用。

(1)社区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儿童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要注重人文景观的建设。教师可定时组织儿童参观社区博物馆或烈士陵园等,为其讲解社区的历史由来和民族文化知识,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和民族认同、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带幼儿去公共图书馆的幼儿阅览室,以多途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2)社区应注重幼儿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幼儿公共活动场所是幼儿除幼儿园之外与同伴交往的重要地方,幼儿在这里能得到身心锻炼,分享与同伴交流的经验,发展人我关系。

(3)社区应整合家长与教师资源。社区居委会可以请社区内外的幼儿生命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或其他教育界人士,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幼儿生命教育讲座和幼儿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丰富家长及教师对幼儿的生命教育知识,以利于幼儿生命教育的更好开展。

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篇4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说:有的人勤奋、正直、慷慨、谦虚,而有的人懒惰、偏私、吝啬、骄傲;有的人赤胆忠心、见义勇为,而有的人见异思迁、见利忘义,如此等等,这里所说的一些特点就是人的性格特征。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三字经》开篇的十八个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概括得很精辟。

人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家庭是社会的天然细胞,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因此,幼儿首先是通过家庭进入社会的,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庭都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启蒙教师,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的培养下发育的,智慧的启迪是父母诱导的结果,最初的语言是父母教给的,最初的行为表现是从父母身上模仿而得到的,幼儿最初的生活常规是父母传授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教育着幼儿,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性格的形成与我们家长的教育、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家长溺爱、娇惯孩子,则孩子的性格多表现为娇气、任性、固执、没有坚韧;倘若家长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则会使他们依赖性强、懒惰、缺乏主动性和独立能力,形成软弱无能,消极服从的性格特征;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就会表现出反叛或逃避,粗暴或胆怯、懦弱、冷淡和依赖的性格。也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的做法,只顾自己工 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照顾,这样的孩子会想方设法引起他人的注意,惹事生非、嫉妒、攻击别人;还有些家长是凭自己的情绪来对待孩子,高兴了就对孩子好,生气了就拿孩子撒气,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其结果也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美国的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研究说,孩子的性格可能在六岁以前便决定了,因此幼儿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之间之所以有不同的行为素质。乃是由于幼儿期的照顾方式不同的行为素质。一般而言,美国孩子比较多话,对生活充满好奇,因为他们的妈妈经常让孩子自我发表。相反的,日本的孩子比较被动,沉静。这是因为日本孩子在小时侯跟母亲有较多的身体接触,比较依附。研究发现假使从小就将日本孩子带到美国抚养,这孩子比较美国化。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难看到,一个孩子摔倒了,他的母亲会赶快把他扶起来.并说:坏地板,害宝宝摔倒。

而在美国,一个孩子摔倒了,他的母亲会跟着他一起摔倒,并且说:来,孩子,像妈妈这样,站起来。

同一个问题两位母亲采取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是迥然不同的,孩子的性格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截然不同的。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人格能否完善发展。目前我国家庭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毒品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自虐杀人、单亲(或隔代)教育、团体斗殴、伤害事故、青少年犯罪等教育问题。而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的困惑和烦恼,更是普遍现象。调查显示,不少家庭不懂或不完全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甚至有的父母用惩罚、体罚作为主要教育手段,亲子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中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正受到严重挑战,成为影响创建和谐家庭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识之士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家长的竞争。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问题少了,孩子就变好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家庭教育,如何使孩子成材,已经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学习的课程。

那么,家庭中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家庭这种社会最微小最基本的社会细胞,虽然比起幼儿园,学校或其他社会团体来,规模小的多,关系也简单的多,但是,家庭教育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家庭生活的内容是复杂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多重的,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实施教育,能不能顺利进行,教育效果如何,幼儿的身心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发展水平能有多高,朝 什么方向发展,最后能不能成才,这一切,绝不仅仅是由家庭的某一个有关因素(或条件)所决定的,而是各种有关因素都在发挥作用,是多种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加强了解家庭教育,挖掘家庭教育,要想实现资源共享,做好家园共育,就必须了解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才能在家园互动中根据家庭状况去指导家长,使家庭教育更好的发展,使家园共育更加完善。首先,我们从家长自身的素质来看:

一、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从幼儿出生到高中毕业,至少要在家庭中生活19年,这段时间有2/3是在父母身边度过的,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家长的影响和教育,学龄前,父母主要对幼儿进行一些启蒙教育,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打好基础,小学,中学阶段,则根据学生的需要,在学业上加以辅导和帮助,在生活上锻炼自理能力,在他们高中毕业升入大学或走向社会后,家长主要通过自己的社会经验来教育和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的成长过程,首先,从小的方面说,父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幼儿,如果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真正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在具体遇到事情的时候,能 够做孩子的榜样,去影响幼儿,去塑造幼儿的灵魂,家长在与人相处,待人接物等言行举止中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周围人的爱戴和肯定,那么家长往往就会按照这种标准去教导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其次,从大的方面来说,在一个家庭里,家长对人生有正确地认识,深知社会发展将来需要的人才是哪些类型的,家长就会一味的按照社会需要的人才来培养,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像有些家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很深刻,面对如此竞争的社会,使他们孩子不断学习,向更高层次的大学迈进,甚至出国留学深造,将来能够在多元化,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家长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在他们身边生活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二、家长的文化素养

家长的文化素养是影响家庭教育实施和效果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一方面,家长的文化素质高,他们就会重视孩子的教育,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所拥有的文化对他们带来的好处,以及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就是有文化的人才,不仅要有文化,还要有继续学习的思想认识,有更高的文化素质,所以家长就会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也会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孩子。家长的文化素养高,一般还有广泛的学习兴趣,有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像现在很多家长,他们都在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学习钢琴,舞蹈,各种乐器,体育等多种艺术方面的发展方向,使孩子有多种技能,不但发展他们的智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使孩子有良好的意志力,交往能力,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所以家长也就能够指导,辅导孩子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心理素质

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健康的身体是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使幼儿有充分的精力进行学习与活动,除了家长为幼儿提供他们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结构合理的食品外,还要督促教育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然而,除了生理健康,与其同等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在很长时期内,许多家长只注意到了幼儿生理上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认为只要身体强健,就是健康的,才能真正称为健康,从我国目前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来看,令人担忧,从生理上看,我国幼儿身体发育的各项指标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的儿童,由于我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影响及家长缺乏营养结构知识,使“豆芽型”和“胖墩型”孩子越来越多,与同为黄种人的日本人相比,男孩身高比日本低4.5,只是到成人才赶上来,并超过日本人。从心理上看,我国幼儿与其他 国家的幼儿一样,同样存在一些缺陷,如遇事漠不关心,胆怯,懦弱,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贪慕虚荣,自私,任性等等。儿童出现这样的种种心理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影响的。家长一味地追求孩子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造成孩子在与人交往遇事如何处理上退缩,胆怯,渐渐造成心理障碍,缺陷等问题,然而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教育,给予帮助和矫正,将会出现不良后果,所以,家长应该把孩子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同等对待。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有以下的影响: 支配型的父母——孩子多为服从、无自发性、消极、依赖、温和的性格。

过分照顾型的父母——孩子多为幼稚、依赖、神经质、被动、懦弱的性格

保护型的父母——孩子多为缺乏社会性、思虑深沉、亲切、情绪稳定的性格

娇宠型的父母——孩子多为任性、反抗性、幼稚、神经质的性格

服从型的父母——孩子多为无责任心、不顺从、攻击性强、蛮横的性格

忽视型的父母——孩子多为冷酷、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富有创造性的性格

拒绝型的父母——孩子多为神经质、蛮横、恶作剧、冷 淡的性格

残酷型的父母——孩子多为固执、冷酷、神经质、逃避、独立的性格

民主型的父母——孩子多为独立、直率、乐于助人、善于社交的性格

专制型的父母——孩子多为依赖性、反抗、以自我为中心、胆大性格

在当代,许多的父母已有专制型等转向民主型的父母,但仍存在着其他类型的父母,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的在生活中、工作中、社会中、感情中的负担和压力确实也很大,家长很难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稳定的情绪,有的家长则把这些情绪带给孩子,拿孩子出气,给孩子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直接影响了孩子良好的性格培养。

由此可见,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十分重要。在整个幼儿时期,家长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但家长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 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3-5岁时,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经常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开阔孩子视野: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锻炼孩子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随时随地讲,而且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发音清晰。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情绪:要求孩子答简单的问题,并且做到有问必答,决不敷衍。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有时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违反常理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教他语言规范,比如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猫”等等。

对孩子不能过于溺爱,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去做,是孩子养成依赖。溺爱播下的是甜蜜的种子,收获的却是苦涩的果实。身教重与言教,家长要为孩子做出表率。总之,好的家长教育方式浓缩为三句话就是: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参考文献: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心理学》

王占伟著《父母做对才不累》

卡尔·威特著《卡尔·威特的教育》

彭聃龄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

孙进进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概论 》

陈帼眉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心理学》

曹中平主编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

《幼儿教育心理学》

洋 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幼儿园家长工作方式 篇5

一、个别方式

个别方式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间一对一的联系与进行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密切家园联系,实行家园同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孩子不同于其它工作,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另外,孩子的家庭状况、家长的教育观点与教养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必须针对每个幼儿和家长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近年来,许多幼儿园举办了家长学校、家教讲座等,普及科学育儿知识,这是很必要,但决不能代替或忽视深入细致的个别化工作,应该说,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大量是个别化的。个别进行家长工作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⒈家庭访问

家庭访问是家园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家庭访问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真实情况,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态度和方法,家庭及其周围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针对个别幼儿的具体表现,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幼儿的措施,以及介绍幼儿在幼儿园的成绩、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争取家长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家庭访问体现着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亲切关怀,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对顺利完成该年班教育任务的强烈责任感。每次家访应明确目的、要求,防止告状式、谴责式、游览式的家访。

家庭访问常在下列情况下进行:

⑴ 对新入园幼儿的家庭访问。应使幼儿在入园前,先认识教师并建立初步的情感,留下良好的印象,幼儿入园后就比较容易认定

教师,愿意离开家人在幼儿园生活。教师还可以调查新入园的幼儿在家中的生活、卫生习惯,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规则。如果教师不能对所有新入园幼儿普遍进行家庭访问,可根据幼儿体检表和家长登记材料,重点选择体质较弱、从未离家或家庭结构特殊的幼儿先访问,其余幼儿则在入园后一个月内尽快完成家庭访问。

⑵ 当幼儿偶发疾病或者意外事故或者发现幼儿有严重的行为问题时,必须立即进行专题的家庭访问。教师应向家长详细介绍事情的经过,以亲切负责的态度,安定家长的情绪,讨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向家长谈及幼儿的缺点时,也要肯定幼儿的优点,并共同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等。

⑶ 家庭教育较好。幼儿有明显进步时,需要通过家庭访问帮助家长总结经验,以便加以推广。

⑷ 当幼儿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需要给予安慰和协助,或幼儿长期缺席,需要了解原因。

⑸ 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或者教养态度有严重问题,需要给予帮助、促使其改进时,也要适时地进行家庭访问。

每次家庭访问,事先要有简略的计划,选择适当的时间,有时可以让幼儿在场参加谈话,表示亲切,这时还可以观察幼儿在家的表现和家长对幼儿的态度;有时可利用幼儿不在场的时间,以便和家长认真谈论幼儿的优缺点,研究分析改进教育的途径和交流情感等。

教师对家访应作简单的记录,如果当面记录会影响家长谈话的效果,可等到回园后再追忆。经常性的家访记录可作为教育工作的参考,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

⒉ 个别谈话

个别谈话是进行家长工作最简便、最经常、最及时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到园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交谈有关教育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映问题,提出要求,商讨解决的方法。这种谈话,时间比较短,因此,内容不宜过多,必要时可以另约时间作较长时间的谈话。这种有明确目的事先约定的个别谈话,教师均应事先作准备,包括汇集、分析有关孩子发展的材料,准备提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在交谈时,教师不仅态度要诚恳,还应该设法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家长消除思想顾虑,轻松地参与交谈。

⒊ 家园联系手册

家园联系手册,也是目前实现家园联系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形式。现在,有些家长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与教师经常交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家园联系手册显得尤为重要。

家园联系手册灵活方便,传递信息及时。家长可从联系册中经常得到孩子的进步、问题及幼儿园对家庭在配合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师则可从联系手册中获得幼儿园教育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得知家长的意见和要求。

家园联系手册是教师与家长围绕孩子的发展与教育进行书面联系与交流的形式。因此,所写内容要具体,不能空泛,也不能写成流水帐,要侧重地反映幼儿的变化与新的情况,要围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近期的教育任务,结合孩子个体发展实际来写。家园经常地、不间断地交流信息,相互配合促进幼儿的发展。时间长了,联系手册就成了反映孩子发展与教育的宝贵资料。

通过家园联系手册,还可以发现家庭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在某班的家园联系手册上,家长向教师所反馈的大都是孩子在知识技能上的进步与问题,很少关注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方面问题。这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通过分析、研究,可以为教师设法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提供依据。

⒋ 家长咨询

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

家长咨询活动。家长咨询是一种面对面的家教指导方式,对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接待家长咨询的人应是幼儿园中教育经验丰富并具有一定家教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园领导、教师,也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解答问题应从科学性和针对性,要侧重从家教观念、教养态度及科学方法上给予指导,帮助家长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指导家长今后应该如何去做。解答问题要根据家长的接受水平,一般应深入浅出,遇到没有把握解答的问题不要勉强应付,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请家教行家或者查阅资料后再作解答。对家长咨询的问题和解答要点,应作专门的资料积累,以便开展这方面的科学研究。

⒌ 书信、便笺

对于长期在外学习或工作的幼儿家长,虽然平时家中有祖辈或亲戚、朋友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教师仍应设法与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一般是采用书信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成长情况。这种做法不仅能密切家园关系,往往也能促使他们人不在孩子身边,但心仍关注着孩子的发展,起到配合教育的作用。便笺是幼儿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一般是对临时发生的情况和问题,需及时与家长联系而不能与家长见面时,可让孩子和接送的人转递给家长。

6.电话

对于工作繁忙无暇接送孩子的家长,教师可以利用电话和家长联系。教师要记住这类家长的电话,并了解最佳的通话时间,和家长适时联系。

个别方式还有很多,但采取何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但幼儿园必须重视采取个别方式与家长取得经常联系,因为这种沟通是密切家园关系、实现家园合作,因人施教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幼儿园家长工作方式(2)

二、集体方式

幼儿园家长工作集体方式是指对家长群体进行工作的方式,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或家教专门讲座、家教经验交流、各种家教研讨活动、设置家园联系栏(家教园地)、组织面向家长的开放日以及印发有关家教学习资料等等。集体方式的家长工作与个别化的家长工作方式必须结合进行。家长工作的集体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⒈ 家长会

家长会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家长工作方式。有全园性的、有年级与班级的,还有不同类型的家长会。

⑴ 全园性的家长会议要求全体家长都参加,一般安排在学年(或学期)初与学年(或学期)末,这种家长会的内容大多是向家长报告幼儿园的工作计划,汇报教育成果及向家长提出要求等。

⑵ 年级家长会则是向家长报告本年级教育工作计划,特别是讲解这一学年(或学期)的教育目标和家园合作教育的要求,并可组织讨论,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⑶ 分班家长会更具有针对性,便于家长与教师双向交流,共同研讨有关孩子的保教问题。家长会的形式不拘一格,主要应注重实效。有的幼儿园班级家长会开得生动活泼。比如某幼儿园为了使家长克服过多包办现象与幼儿园配合一致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召开一次家长会,请家长看孩子穿衣服比赛——“看谁穿得快”的游戏;另一所幼儿园则召开家长会,观看孩子操作智力玩具,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看孩子的活动,使那些平日包办过多的家长看到自己孩子与班上其他小朋友比较显得笨拙、无能,受到触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向家长讲包办代替不是爱,是一种对幼儿发展机会的剥夺,从而帮助家长克服包办代替的错误教养态度,使这些家长愿意与幼儿园相互配合,注意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和生活自理能力。

⒉ 家长学校(或家教讲座)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教知识的有效渠道,是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的重要发展。家长学校的任务是系统地向家长讲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有些幼儿园虽未办家长学校,但也常适时举办家教专题讲座或报告会。

幼儿园举办家长学校或家教讲座,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具体,深入浅出,多举实例以便打动家长的心,解决家教中的偏颇和家长在教育上的困惑;既要提高家长的认识,又要帮助家长解决操作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家长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给家长讲课切忌照本宣科,死板地按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去讲。对文化水平低的家长,更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科学育儿的道理,避免使用诸如“认知”、“亲社会性行为”等专业名词术语,以免家长听不懂而乏味,收不到预期效果。

⒊ 家园联系栏(家教园地)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都设有家园联系栏,有面向全园家长的、有各班自办的。面向全体家长的家园联系栏一般都是介绍有关家教新观念、家教好经验、保健小常识、季节流行病的预防、介绍亲子游戏等等,各班的家园联系栏内容有介绍本班近期教育目标,需要家园合作的教育内容、孩子的发展情况与一些有针对性的家教指导性文章等。家园联系栏应办得生动活泼,能吸引家长,文章、资料要短小精悍,可由教师编写,可摘录家教报刊上的内容,也可以由家长提供经验、体会等。家园联系栏应设在家长接送孩子必经之处,内容要经常更新,字迹不可太小。

⒋ 园报园刊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举办向家长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园报、园刊。比如辽宁省军区幼儿园自办园刊《连心桥》,北京长辛店教工幼儿园自办《幼苗》小报,这些园报园刊内容丰富,文章精短,生动活泼,语言朴实亲切,既有老师的话,又有家长的话,紧紧围绕着对孩子的教育。如《幼苗》小报中设了“在家在园一个样”栏目,专门刊出实验班近期需家园合作的教育目标、内容。《连心桥》园刊专门开辟“家教园地”供家长交流家教经验、体会,都深受家长的欢迎。

⒌ 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是指幼儿园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向家长开放,届时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观幼儿园的活动,这也是家长工作的一种好形式。家长观摩或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可以从中具体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可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得知孩子的发展水平及与伙伴交往的状况,特别是可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与同龄幼儿相比较中显示出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助于家长深入了解孩子,与教师合作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同时,家长在观摩与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教师教养态度、教养方法、技能。由于幼儿园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一般对幼儿的教育能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比较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相适应的方法,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实地学习,会有助于改善家长的教养行为。

孩子们也很喜欢家长到幼儿园来观摩和参与他们的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会更加积极和认真。大多数幼儿园都利用“六一”、“元旦”等各种节日,请家长到幼儿园参加同乐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开展游艺活动、参加运动会、同台演出,尽兴欢乐。有些园把邀请家长参与节日的活动与教育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某幼儿园大班老师请家长来园参加庆元旦的活动,内容是“夸夸我孩子的进步”,在这种场合家长的夸赞对孩子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的幼儿园利用“三八节”请孩子们的母亲来园参加班上“夸妈妈”的教育活动,对于家园合作向孩子进行爱妈妈的情感教育起到很好的作用。总之,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园工作的透明度,加深了家长的参与度,使家园关系更为密切,家园间在合作教育孩子方面配合更为默契。

但幼儿园举办“开放日”一定要使家长明确目的,让家长了解看什么?怎样看?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在某方面有差距时如何认识和对待,以免产生负效应。

⒍ 家教经验交流

家教经验交流是幼儿园组织的一种家长教育家长的有效方式。在幼儿家长中不乏一些教子有方的家长,请他们现身说法,谈认识、谈家教经验一般都很生动、实际,说服力强,具有可操作性。幼儿园教师应该发现家长中的家教好经验、好典型,如:培养孩子独立性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经验,教育孩子关心老年人的经验,以及如何做好祖辈工作,实现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一致性的经验等等。这样的交流可以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也可以创造条件让家长面对面地个别对口交流。如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时束手无策,教师则可请一位重视并善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家长与她谈自己的经验体会,一般来说,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园、本年级、本班家长中普遍存在的家教问题、难题开展专题讨论,调动家长的群体智慧,汇集家长的经验,提高认识,研究教育对策。但举办这样的研讨会园长和教师必须事先作充分的准备,必要时也可以请有关专家参与研讨,以提高研讨会的质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⒎ 提供学习材料

目前,随着社会上人们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有关家教的报刊资料也日益增多,幼儿园可以有择地向家长推荐、介绍。还可以将对家教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资料及时印发给家长学习。如1993年一篇反映中日少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大草原探险活动中不同表现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在报刊上发表后,许多幼儿园立即印发给全园家长阅读,以促进家长在培养孩子上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克服娇惯溺爱、包办代替、过度保护等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生存能力发展的弊端。

到幼儿园的方式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愿意讲述自己到幼儿园的方式,并描述所乘坐的车的样子。

重点难点:

重难点: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

活动准备:

收集幼儿完成的学习单《到幼儿园的方式》。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利用活动展开之前或者放学前的时间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单,说一说自己到幼儿园的方式。

1、你是怎么到幼儿园的?走路还是坐车?坐的是什么车子?

2、还有谁是坐公交车来的?你坐几路公交车?

3、谁是坐小轿车来的?谁开车送你呢?你家的`车子是什么颜色的?

二、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效果还是挺好的,我在提出各种问题的时候,孩子们都表现得特别兴奋,回答问题都特别踊跃,孩子们对车子的种类都很感兴趣,我在播放各种车子类型的时候,他们都在高兴的说在哪里看到着过这些车子等等。

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篇7

一、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5-6岁幼儿的心理特点

5-6岁幼儿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性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对外部环境的基本理解,但尚不能独自完成一些社会活动。因此,学习品质的塑造在这一时期最为关键[1]。此外,幼儿在这一年龄段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加深幼儿的心智培育质量,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幼儿得到自信心的提高,使幼儿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品质的教育活动当中。5-6岁的儿童不具备同成年人一样的理性思维[2]。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比较容易凭借直观的感受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并且建立起更高水平的学习品质,为后续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二)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已经初步形成并且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学习品质更多的受到学习态度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因此,幼儿的学习品质受学习方法的影响较多[3]。在基本素质的影响下幼儿的常规活动更容易进行塑造,并且能够在长时间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更高水平的学习方法。此外,关于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展开,并且受到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界的关注。在教育研究领域,更多的学者将学习品质因素的研究分析作为一项基础性内容[4]。因此,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具备一定的独立性特点。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对相关理论进行完善,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教育领域其它教学模式的完善。另外,5-6岁的幼儿在教育领域需要对进入小学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幼儿对学习有效性的关注也是保证幼儿学习质量的核心。良好的学习品质,即是影响幼儿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学习品质需要得到有效性的充分保证。

二、家庭教育与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主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5-6岁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

5-6岁的幼儿最主要的思维养成来自于家庭教育,因此,在进行5-6岁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因素是决定幼儿学习品质的核心因素。虽然目前很多幼儿教育机构占据了幼儿的大部分生活时间。但是,这些幼儿教学机构依然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加以灌输,使得幼儿必须在固有的模式下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带动下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有效的基础知识学习增强知识储备。基于此,这就使得家庭教育成为了对幼儿学习品质影响最为强烈的因素。此外,家庭教养的主要方式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各类家庭教育的方式都很有可能在幼儿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直接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法科学性,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品质质量。家庭教育活动还会树立起幼儿心中的主观学习意识,使幼儿可以从个性塑造和兴趣培养等方面适应学习品质养成的要求,保证后续的学业活动拥有良好的行为模式基础。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5-6岁幼儿接收到的最主要的教育,将启发诱导式教育应用于家庭教育领域,可以使幼儿很好的提升学习品质的质量,并且保证幼儿得到更高水平的学习质量[5]。除此之外,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还存在一定的溺爱因素,使得很多幼儿的教育活动比较容易在溺爱的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家庭教养方式具备高水平的文化因素,将会使5-6岁的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并且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家庭教育工作当中,使幼儿可以更好的实现学习品质的塑造[6]。沟通教育的模式也是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家庭经常以严厉的指令要求幼儿进行行为约束而没有对儿童进行思想观念的管理,则很有可能危害到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幼儿只能在较为被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品质的有效塑造,并且不能保证幼儿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养成环境。

三、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具体体现

(一)5-6岁幼儿主动性差异

从当前的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环境来看,能够以启发诱导方式进行幼儿教学的家庭可以有效的保证幼儿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但是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形成因素并不能通过当前的社会性评价体系进行观察[7],幼儿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并不能直接决定家庭教育使用何种教育模式。从目前的家庭教育整体情况来看,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进行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此外,有一些家庭依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幼儿实施惩罚式教育,使得幼儿虽然能够按照父母的具体要求进行行为的约束,却不能够按照具体的环境特点进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造成很多幼儿难以在学习品质方面获得主动性的有效行为。虽然5-6岁的幼儿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按照强有力的理性思维进行主动性的分析,但是,5-6岁的幼儿很有可能在简单思维引导之下产生行为的设计[8]。因此,如果不能将惩罚式教育进行必要的改良,将会直接危害到幼儿学习品质主动性的建设质量。还有一些家庭目前依旧采用溺爱式教育的方式应对一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行为,使得幼儿不能对学习品质当中的主动性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解。虽然幼儿能够保证在家庭成员的指导之下进行一些学习行为的开展,但这种行为属于一种溺爱环境下的利益交换行为,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二)5-6岁幼儿学业成绩差异

幼儿的学习成绩目前一直是很多家庭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是,从幼儿多年的学业活动来看,5-6岁幼儿阶段的学业行为并不能对幼儿的学业成绩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其养成方式需要成为教学设计工作的重点[9]。此外,幼儿的学习成绩比较容易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下产生深刻的变化,造成幼儿的抵抗挫折等方面展示出更加激烈的心理抵触情绪。因此,幼儿在家庭较为放任的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并不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也会直接造成幼儿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业成绩。

(三)5-6岁幼儿抗挫折能力差异

目前,在家庭的经济能力的影响下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快速改善,因此,在幼儿的家庭环境方面,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溺爱式教育和惩罚式教育两种极端的教育形态,使得幼儿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状态。如果惩罚式教育过于严厉,则会使幼儿在形成抗挫折能力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疲劳,最终导致幼儿形成较强的被动性,不利于后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而过于溺爱幼儿也很有可能导致幼儿在抗挫折能力的建设方面缺乏外部环境的支持,造成幼儿难以在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带动下对学习品质有所提高。另外,家庭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渗透过程,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很大程度上同家庭的日常生活相关,因此,家庭教育是幼儿抗挫折能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四、5-6岁幼儿学习品质较为理想的原因

在进行5-6岁幼儿的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理论界经常从幼儿的非智力性因素入手展开对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由于幼儿的先天智力因素并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而幼儿后天的智力发育情况也不属于教育品质的设定范畴,因此,关于幼儿的学习品质的研究,更多的从家庭环境的理念和模式出发,对诸多非智力性因素进行分析。在进行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过程中,儿童的真实想法是儿童进行学习活动的核心。因此,儿童的实际心理状态是决定儿童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儿童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还会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儿童比较容易在应对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较为强烈的警惕性心态,并且很有可能在后续的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产生抵触性思维。因此,家庭教育环境的模式科学性和理念正确性是保证儿童形成理想的学习品质的关键。

五、5-6岁幼儿男女学习品质差异分析

男女幼儿的成长特点不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习品质的差异。因此,在家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男女幼儿实施差别对待,保证男女幼儿可以通过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升学习品质质量,使家庭教育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充分的提高。另外,男性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往往展现出较强的探索精神,能够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各项教育方式的适应,而女性幼儿则很有可能在学前教育阶段表现出较为保守的处理模式。不同性别的幼儿必须在家庭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学习品质培养,使家庭教育工作的环境能够有效的适应幼儿的学习要求。

六、提高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建议

激发幼儿的兴趣是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质量的重点。因此,要从5-6岁幼儿感兴趣的因素入手,使每一次家庭教育活动都能在幼儿的积极配合下进行高水平的提高。要对5-6岁儿童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因素加以利用,例如,可以对儿童喜爱的动漫人物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儿童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联系,使儿童在兴趣的驱使之下展开学习品质提高的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对幼儿生活环境的关注,尤其要保证教育人员能够与儿童的家长进行频繁的沟通,以便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传达,使幼儿的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理想的生活环境,并且保证幼儿在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影响儿童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对幼儿学习品质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幼儿的学习品质不仅包括了基础性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能力特点的现实。使教学工作者都能具备幼儿的学习行为是影响幼儿学习成绩的关键性因素的理念,保证幼儿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估体系的支持。

七、结论

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影响幼儿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家庭教育对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并从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形成特点入手进行家庭教育具体影响的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质量,并保证幼儿能够建立起更加理想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园,老师,黄漫远.5-6岁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现状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瑞昌市A幼儿园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06:17-21.

[2]王孟怡,邱小菊,朱莉琪.4~6岁幼儿的问题行为与父子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05:349-354.

[3]姜勇,李艳菊,黄创.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模型[J].学前教育研究,2015,05:45-54.

[4]杨雄,陈建军,李骏,魏莉莉.上海家庭教育的新变化与新挑战[J].当代青年研究,2015,05:5-12.

[5]吕园,曾彬.幼儿责任感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23-129.

[6]夏瑞雪,周爱保.回汉藏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差异与影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08,02:35-38+60.

[7]郑名,路娟.5~6岁幼儿社交焦虑、孤独感与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01:84-88.

[8]李燕芳,刘丽莎,刘丽君,徐良苑.母亲风险因素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05:66-75.

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篇8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所谓家庭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时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是家庭内外众多因素中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中介。总体上说,家庭教养方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家长教育子女的行为方式,不同家庭中存在着不同的教养方式,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维度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分类。

爱尔德最早将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分类,他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括独裁、权威、民主、平等、溺爱、放任和忽视七种类型。而鲍姆林特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权威型、忽视型及溺爱型四种。吴航等将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单向度、双向度和多向度。

虽然不同研究者的分类不同,但是都在一定的维度上体现了家庭教养的基本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同之处。本文主要根据鲍姆林特的分类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影响。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有研究者将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利他行为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父母是权威型和专制型,幼儿的利他行为分数均高于父母是溺爱型的幼儿,而父母是专制型的幼儿与父母是权威型的幼儿的利他行为的差异在各项任务上的结果不稳定,尽管父母是权威型的幼儿利他行为任务总分高于父母是专制型的幼儿的利他行为任务总分,但任务总分中差异不显著。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权威型与专制型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权威型

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生活中比较重视幼儿的意见,尊重幼儿个体发展的兴趣与需要,对于幼儿采取积极的教养态度,与幼儿共同确立行为准则,共同实施并作出表率。在权威型的家庭中,幼儿可以获得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享受平等的待遇。在这种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宽严并施,实施适度,在不伤害幼儿或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情况下,父母还能满足幼儿合理的要求,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

在权威型家庭中成长的幼儿多数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而且容易形成宽容、助人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幼儿与父母共同处理事情,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还能促进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为他人考虑的情感,因而有利于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

(二)专制型

在专制型家庭中,家长与幼儿的交流较少,家长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幼儿只能无条件地接受。而且家长在提出要求时很少考虑幼儿自身的感受,幼儿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家长会经常拒绝与漠视幼儿的要求,会采用体罚的方式来管理幼儿,很少会对幼儿的行为表示

鼓励。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幼儿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不良的家庭环境使得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较少,所以幼儿缺乏与人主动交流的能力,不善与人交流,对他人常常采取冷漠的态度,甚至拒绝与他人交流,很难形成助人行为。同时,幼儿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自信心较低,情绪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形成恐惧和逆反心理,从而形成攻击性行为。

(三)溺爱型

虽然溺爱型的家长与权威型的家长一样,对幼儿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态度,并且与幼儿经常进行交流,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但是,家长对幼儿的要求是毫无控制地全盘接受,满足幼儿的所有要求,同时,对幼儿采取过度保护的措施,包办幼儿所有的事情,从而使幼儿缺乏独自锻炼的机会。而且,对幼儿的错误行为也采取包容的态度,致使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溺爱型家庭中成长的幼儿,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只知索取,而很少考虑他人感受,无法形成移情,性格自私、任性,缺乏责任感,不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而且,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缺乏自制,不利于幼儿助人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四)忽视型

在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中,家长除了给予孩子必要的生活照顾外,很少关心孩子的发展,亲子之间缺乏应有的情感交流。家长对于幼儿的基本行为缺乏相应的反馈,不关注幼儿在园表现,把教育幼儿的责任全部推给幼儿教师,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家长缺乏相应的责任感。

由于家长缺乏对幼儿各种行为的关注,使幼儿失去了良好社会行为发展的机会。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具有一定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很少替他人考虑,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不善于与人交往,对人往往会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一旦与人交往产生挫折,易产生对立、仇视的情绪。

三、促进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策略

幼儿期是助人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家庭的教养方式在幼儿助人行为发展中又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要对幼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以便促进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

(一)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坚持科学的教养方式

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家长要了解幼儿每个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总体上把握幼儿的成长规律,掌握幼儿教育的正确方式。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作好榜样示范。

家长应实施科学的教养方式,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教育方式与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既不能对幼儿完全放任、过分溺爱,也不应对幼儿要求过于严厉。

家长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与幼儿共同协商制定行为准则并共同实施。家长要让幼儿参与到家庭日常事务中,让幼儿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使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及责任感。

家长要增加与幼儿沟通交流的时间,更多地参与到幼儿的日常游戏中,提高幼儿的幸福感。家长可利用故事等让幼儿了解助人行为,并可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助人行为。

(二)加强家园合作,关注幼儿的行为活动

家长要加强与幼儿教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同时也要将幼儿在家的表现及时告知教师,从而让家长与教师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双方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教育。幼儿园要向家长介绍科学的育儿观念,宣传正确的教养方式,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幼儿,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家长应了解幼儿的日常行为表现,对于良好的行为表现要及时给予鼓励,并向幼儿说明原由;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改正,既不能体罚,也不能过分地宠溺。要理智地对待,多从正面感化,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家长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鼓励幼儿帮助他人,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让幼儿学会从他人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促进幼儿助人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市,637000)

上一篇:医院人才培养下一篇:部门英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