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解优秀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会理解优秀(推荐13篇)

学会理解优秀 篇1

理解是我们人人都应该做到的,可真正明白的又有几个?莫非寥寥无几,可经过那次事以后,我便学会了理解别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那是一次语文课上,有一位同学向我借了一支钢笔,可第二天没还给我,于是,我便去找他要,可他却说:“对不起,我把你的钢笔弄坏了。”说着,便拿着一支新的钢笔递给我,他那只钢笔虽然是新的,但是只不过是一支便宜货罢了,我瞧了瞧那支钢笔,又看了看那位同学,此刻,我的耳朵旁回想起三个声音,一个声音是让他陪一个一模一样的钢笔;另一个声音是接过他手中的笔;还有一个是跟他说不用赔了,那支钢笔自己留着用吧!这三个声音不断在我脑海中思考,不知应选择哪一个好,就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终于想通了,我连忙说:“那支钢笔我不要了,这支钢笔你自己留着用吧。”当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窗外的小鸟也叽叽喳喳地叫起来,好像在表扬我呢!窗外的蝴蝶也向这边飞来,好像在为我鼓掌。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理解万岁!我终于学会了理解别人,真不由得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学会理解优秀 篇2

一、人际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与“人际商”相关的概念有社会智力、人际智能、情商、共情力等。

“人际商”提出之前,一些心理学家就提出了社会智力(relationship skills)。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如:桑代克(1920)认为,社会智力是在人际关系中采取明智行为的能力;牟斯和亨特(1927)认为,社会智力是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温斯汀(1969)认为,社会智力是完成人际任务的能力;斯腾伯格认为,社会智力是人们进行恰当社会交往所必备的能力。[1]可见,社会智力是指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在交往中采取明智行为、与人融洽相处、完成人际任务等。

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智能。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指出,“我提出了两种形式的个人智能,它们迄今未被人们很好地理解,似乎也很难捉摸和研究,但却十分重要。一种我叫做人际关系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即理解认识:什么是他人的动机?他人是怎样工作的?如何才能与他人更好地合作?等等”。[2]在具体论述人际智能时,他又指出,“人际智能的核心,是留意他人差别的能力,特别是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按照更高的要求,就是能够看到他人有意隐藏的意向和期望”。[2]可见,人际智能是对他人的理解能力,是能够知晓他人个性、他人内心深处真实意愿的一种心理潜能。虽然至今人们还没有对它引起足够的认识与重视,但它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十分重要。

情商,是一种认识、了解与控制情绪的能力。被人们称为“情商之父”的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情感智商》一书中,将情商划分为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五个方面的能力。可见,情商作为一种能力是针对自身与他人情绪而言的,包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共情力,是21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提出的,是“右脑时代”的六大全新思维能力之一。他指出,共情力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凭直觉感知他人的感受,即设身处地地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体会他人的感受。大部分时候,这一行为是自发的,是人的一种本能而不是刻意行为。然而,共情力不是同情,不是惋惜别人的不幸,而是与他人产生共鸣,是深入他人的思想,从他人的角度体验世界。共情力是察觉自我,感知他人的能力,是难以复制的情感处理能力。[4]因此,丹尼尔·平克的“共情力”成为人际智能的另一种表达,而且更为深入与具体。它同时将理解自我也纳入其中,而且强调其与他人共鸣。

综上所述,人们关注人际商可谓由来已久,而且称谓、内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从社会智力到人际智能,再到情商与共情力,其中都包含着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内涵从注重交往技能技巧,到关注对他人的理解,再到将自我理解也纳入其中,自我与他人形成“共鸣”之“一体感”。由注重外在、操作性的技能,不断转向注重内在的情感、感受与共鸣。这种能自我理解、理解他人,并将两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的能力,本文称之为“人际商”,是“人际智商”的简称。人际商是人之生命存在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反映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水平,其重要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凸显。

二、关注儿童人际商是时代的呼唤

1. 人际商可以在后天培养和发展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所有类型的智能都是遗传基因的一部分。每一种智能,人类都先天具有一定的基本能力。但儿童的人际智能并不像“在数学或音乐上很有天赋的儿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可能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或相当接近的水平;与此相反,人际智能是逐渐展现出来的,这方面很少有超常儿童”。[2]也就是说,儿童的人际商更多的是在后天培养和发展的。

2. 生命早期的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商的发展

一个人如果在其生命发展的早期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很可能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商发展,导致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对精神病患者、人格分裂患者的相关研究都证明他们有长期的人际交往障碍。与此相反,人际商高的人,能够自我省察、自我肯定,比较容易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关系,适应群体生活。不仅如此,人际商还是影响一个人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正如戈尔曼所言,“自我情感的认知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智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终左右人生方向的重要智能”。可见,教育必须要关注儿童人际商的培养与提高。

3. 培养人际商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丹尼尔·平克将人类发展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和概念时代。他认为,在信息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是线性思维、逻辑能力以及类似计算机般的能力;在概念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是创造型思维、共情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4]他还认为,共情、关怀、鼓舞士气等高感性的能力正逐渐成为多种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已经从边缘走到生活的中心。而当前我们正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儿童的智力,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与提高他们的人际商。

三、在人际交往中培养与提高儿童的人际商

人际商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来获得与提高。其中,人际交往是培养与提高人际商的重要途径。

1. 儿童人际交往的类型及其对人际商的影响

儿童人际交往主要有三类,一是亲子之间的交往,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三是同伴之间的交往。有研究表明,温情亲近型的亲子关系便于亲子之间双向沟通,有利于儿童人际智力的发展,严厉型或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人际智力发展。[1]在师生关系中,民主型的教师可能教给学生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有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自我概念。在同伴关系中,同伴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儿童产生丰富的人际交往体验,促进他们的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可见,这三种人际关系都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人际商发展,而且关系的性质不同对儿童人际商影响的方向或程度也不同。

2. 改变儿童与成人交往的被动状态

近日在微信中一个题为《请不要代替孩子成长——心理学家与一位母亲的对话》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在此简述如下:

有位母亲为他二十多岁的儿子伤透了心,不得不去请教心理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从此不再给他买系鞋带的鞋子?”母亲点点头。专家问:孩子第一次刷碗时候溅了一身水,你是不是从此不许他走进洗碗池?母亲又点了点头。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整理床铺,用了很长时间,并且弄得歪歪扭扭,你是不是不耐烦地把孩子推到一边,替他重新整理?”母亲惊愕地看了他一眼。专家又说:“大学毕业后,你是不是又动用了自己的权力和关系,为他安排了前程?”母亲更惊愕了,连连点头。最后,专家肯定地说:“现在你的儿子是不是工作没有业绩,与同事处不好关系,还对你们很暴躁,完全变成一个陌生人?”母亲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是的,是的,这是怎么回事呀?”专家严肃地说:“你们把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好了,所以孩子就不会做所有的事了。”

在儿童与成人交往中,儿童人际商的培养与提高是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结果,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产物。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不论亲子关系还是师生关系,儿童更多地是处在被动状态。儿童被动地接受和执行家长或教师的指令和要求,本应儿童自己承担、完成的事情,却被家长、教师代替了。恰如故事中的儿子与母亲,在中小学中也存在大量类似现象。如教师把作业通过微信、飞信等方式留给父母;学生在学校犯了错,教师直接找家长告状;等等。这些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严重阻碍了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对他人的了解和对彼此关系的感受。因此,成人在与儿童交往中,应遵循平等的原则,不要替代他们做事情,要给儿童力所能及的任务,让儿童在角色责任中体验人际关系,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认识“我是谁”,体验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理解他人的需要,如何认识他人的个性特点。

3. 着力于儿童共情力的培养

丹尼尔·平克认为,在21世纪的劳动力市场上,共情力不仅仅是谋求生存所必需的职业技能,也是一种生活道德。这是理解他人的手段,是联系各个国家和文化的通用语。共情力是使人所以为“人”的关键,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也是使生活充满意义的重要因素。[4]可见,重视儿童的情感发育,注重儿童的共情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促进儿童情感朝着正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为其一生幸福奠基。朱小蔓教授认为,与成人相比,儿童主要是以情绪、情感为讯号与外部世界沟通、表达和联结的。与认知相比,情绪的作用更加原始,动力性更强。人们在成长中,需要获得爱的关怀、智慧的启迪和生命的创造。情感正是人类创造中一种主体力量。积极、健康、优秀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给人以智慧、力量和信心,促人成长、助人成功。反之,消极、不良的情感品质和低下的情感能力,使人生活产生障碍,生命变得暗淡。

比较而言,教师职业更是一个需要共情力的职业。教师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要为儿童生命的健康成长助力。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共情力是儿童的榜样,给儿童以示范。儿童具有天生的模仿性,在师生互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体验性示范,对儿童成长意义更为深刻,影响更为久远。

要培养儿童的共情力,还需要教师有爱心和爱的能力,能够判断、体会儿童的感受,理解儿童;教师还要注重儿童情感表达的培养,帮助儿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读懂他人的情感表达,这是培养儿童共情力不可或缺的内容。

参考文献

[1][7]刘在花.儿童社会智力[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7,52.

[2][3][5]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10,25,32.

理解和信任——学会倾听 篇3

当他们逐步形成和加入不同的社会群体时,我要帮助这些孩子遏制嘲笑和殴打他人的冲动,阻止他们欺负比他们弱小的孩子,教会他们在受到不公平甚至是残酷的待遇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我要帮助他们学会宽容和理解,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班集体。

在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时,我们就要倾听彼此的心声。通过仔细倾听那些试图解决交往问题的孩子,我逐渐懂得如果凭主观对事情做出判断就意味着失去了帮助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背景

5岁的周爱主动进攻他人,又非常胆小。她可能会把一个试图告诉她该做什么的孩子推到一边,但她又会对那些装做怒吼的孩子感到害怕。孩子们在操场上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丛林中的野兽”,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他们会装做野兽的样子发出怒吼声。

一年以来,我一直鼓励孩子们对人际交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休息时的争论,分享玩具和其他东西,游戏过度的问题等等。当我把他们的讨论用磁带录下来,并用文字记录出来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从彼此的身上学到了那么多的东西。

下面就是我录下来的一段讨论,其中穿插着我对讨论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的解释。

讨论

春季的一天,当孩子们休息结束在门口站队集合时,我被周的尖声叫喊声吓了一跳,“那些男孩朝我吼叫。”

“我们没有。”男孩们辩解说。

我总是想弄清楚是谁受到了嘲笑, 而不是谁嘲笑了别人,所以当我听到周向我告状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她很可能说的是真话,那些男孩知道周最怕什么,所以他们故意朝她吼叫。在一段时间里,我告戒自己不要那么冲动地就做出判断。我认为我的工作就是要鼓励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地宣布谁对谁错。

“我想可能有人对我喊了,可能有人没喊。”她说。

周经常误解别人做事的动机,她总认为别人对付她就是因为她不喜欢别人所做的事。她的话表明在这一年里她已经意识到她可能误会别人了。

“哦,我想托比是故意对西恩那么做的。”哥文说,她是周最好的朋友。

“我要他那样对我的。”西恩接着说。

哥文非常善于在周难过的时候安慰她,这使周学会了了解他人的观点。

“我们应该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西恩和托比玩他们的游戏, 而周又不会感到是朝她喊而害怕。”当孩子们坐到地毯上的时候我对他们说。

我们的学校有这样一条规定——“你不能说你不会玩”,这是维维安·派利写的一本书的标题。因为孩子们表达想法和感情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我希望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不论是喜欢吼叫的人还是不喜欢吼叫的人都能接受的办法。

“在他们吼叫之前应该先告诉周一声,这样她就不会以为是朝她喊了。”布鲁克说。“如果他们不想告诉她,也可以不看着她,这样周也能明白他们不是朝她喊。”

布鲁克真的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明白我需要什么:一个既能让周感到安全,又能让男孩们继续做游戏的办法。

“哦,我觉得人们应该这样做,比如当我生病或者在家里时男孩们再吼叫。”周说。

“我们想喊的时候就要喊,而不是要整天憋着。”西恩说,“周除了生病,整天都在这。”

周和男孩们都不肯达成妥协,任何一方也不想做出任何让步。

“他们确实想当你在这的时候也能吼叫,但又不使你感到害怕。”我对周解释说。

至少这是我希望的结果。

“不,他们不能那样做,不行, 绝对不行。”周坚定地、大声地说。

“布鲁克的主意怎么样?他们要朝谁喊就看着谁,这样你就知道不是对着你。”我劝她。

“那也不行。”周说。

我对周改变想法的希望彻底落空了。

“那么,当周在小山上我们在滑梯下的时候再吼叫,这样她就听不见了。”西恩说。

这是男孩们所做的第一个让步:把吼叫游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我也有一个主意。当我在学校的时候他们要先争得我的同意再吼叫,要么他们就在放学后或者我生病在家的时候再玩那个游戏。”周说。

这是周表示出的第一个微小的变通余地。她看到了她和男孩们相距较远时允许他们玩游戏的可能性。她的提议也暗示着她相信男孩们能够接受她的提议。

“我觉得如果他们看起来是朝她喊,她就可以说‘停止!你们是在朝我喊叫吗?’他们可以说‘不是的,我在朝那边喊,朝前面、后面或者旁边的人喊。”爱瑞也提出了建议。

爱瑞是哥文的朋友,她把周的让步又扩大了一些。像哥文一样,她明白周需要的是安全,而男孩们需要的是游戏。

“周,你也玩西恩、罗素和托比玩的游戏吗?”我问。

我为什么不早点问这个问题呢?好像我一直都在弄明白谁应受到责备而不是弄清楚游戏究竟是怎么回事。

“是的。”周回答。

这个信息对我相当重要,而我几乎把它完全忽略了。她将会找到加入游戏的办法而不是把自己排除在外。

如果我坚持让他们为了她而放弃游戏公平吗?我知道很多老师会说我是让她操纵他们,破坏他们做游戏的乐趣。但我相信帮助孩子们让她看到自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是我的责任。

“我们可以大叫,但是如果我们告诉她我们将朝她喊,她可以告诉我们可以或者不可以。”罗素提出了建议。

男孩们都喜欢并信任爱瑞,这使罗素接受了爱瑞的提议。允许周控制游戏是男孩们做出的实质性的让步。

“你愿意别人朝你喊吗?周?”我问。

“不,永远也不。”她说。

罗素做出了结论:“那我们就不问她,她也知道我们永远也不朝她喊。”

我希望周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尽管她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个解决办法还是很难让她接受。

“她为什么要害怕吼叫声呢?”托比问。

托比曾经是周的主要对手,但是最近脱比和爱瑞和周在一起玩了。他也对多方考虑问题产生了兴趣。他是这些男孩的头,他希望理解周,而不仅仅是通过协商、谈判解决问题,这是他的一个突破。

“因为这是我觉得我身后有个大怪物,我不喜欢怪物。”周解释到。

在脱比表示出想了解周时,周描述了她的感觉,而不是责怪脱比。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她面前做这个游戏呢?那她就能看到我们,她就会知道没有怪物了。”罗素说。

罗素对周的担忧还发表了很多其他的想法。

“吼叫是为了什么呢?你希望你扮演谁?”我问。

在讨论刚开始的时候,我自以为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但是我心理一直明白我要责备谁。但是现在,在托比的引导下,我想对发生了冲突的孩子们了解得更多。如果讨论一开始我就问男孩们在玩什么,可能他们很快就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了。但是,快速解决问题对相互之间的理解并不重要。我能从错误中得到教训,就像孩子们一样。

“我们装做龙,然后发出吼叫。”罗素告诉我。

我很想知道他们是否故意发出吼叫,因为他们知道那会吓到周。我还想知道她为什么知道游戏的内容是什么还想加入游戏。但是我放弃了责备他们的念头,所以这些疑问只在我的头脑中一闪而过。

“有没有一个方法让他们吼,又吓不到你,周?”我继续问她。

如果我在讨论中的第一个任务是倾听双方的观点,那么我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解决办法:坚持,再坚持。

“哦,如果他们一直,一直往滑梯那边去,我可能就听不到了。”她说。

周似乎已经接受了西恩的提议。她这样做表明她相信男孩们不是要捉弄她,而是要理解她并做出让步。

“她可以把耳朵捂起来。”布鲁克说。

“不,捂耳朵没用。知道为什么吗?我还是以为他们在朝我喊,因为我感觉是这样。”周说。

“没有人朝她喊!”托比大声说。“但是当我们吼叫的时候,有人可以和她大声说话,这样她就听不到了。”

“他们应该明白他们能做什么。他们可以走到我看不见他们的地方再吼叫。即使我听到他们的吼声我也不会害怕,因为我知道他们藏起来了,而不是在追我。”周说。

我对这个推理感到困惑。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周想像自己即使听到了吼声仍能感到安全。

“那太好了!”罗素兴高采烈地表示同意。很显然,他比我更理解周。

“你在游戏里是独角兽吗?”我问周,因为我知道这是她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我再一次想弄清楚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

“他是猫妈妈,我是猫宝宝。”爱瑞替她回答。爱瑞总是支持周,不让她感到孤立。

“我有一个更好的主意。”周兴奋地说,“当他们面对面地朝我喊时,我就装做去抓他们。这样我就感到我是在保护自己了。”

“你不会真碰到他们吧?”我问。

“像这样。”周装做猫挠人的样子,但是她的手离罗素的脸很远。“喵!”她叫了一声。

在我想理解周幻想些什么和坚持他们能够做出让步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之后,有了重大的突破。周认为她既可以参加游戏,又能保护自己。

“我有点担心你的手指甲,你的指甲长吗?”我问周。

“不长。”周仔细看了她的指甲之后说。

“她从没碰到过我。”罗素表示认可。

罗素愿意信任周不会抓到他,就像周信任男孩们可以吼叫但不会威胁她的安全一样。

“好,我们就试试吧。”我说。

我开始想像其他潜在的问题,但是提醒自己即使出现了问题还是可以通过讨论找出解决的办法。周要加入游戏是我无法拒绝的一个好机会。

教育

是什么使我班里的孩子能够互相倾听,并且彼此让步的呢?我想是理解和信任,是我们对发生了冲突的每个孩子最在意什么的了解。只有当我们问:“你究竟想要什么?”,发生了争执的孩子才能够敞开心扉,才能更愿意了解对方想些什么,才能向妥协迈进。

学会理解作文 篇4

阴雨霏霏,天地好似被黑暗占据了,风”呼呼“地刮着,篮球场上的树木摇曳着,如张牙舞抓的怪兽。”玩什么玩,你看你成绩退步成什么样了!“妈妈一把抢过我手中的篮球,两眼瞪着,好似要冒出火来。我忍不住了,对妈妈吼着:“成绩,天天只有成绩!”,罢,夺路而走。

回到家,“嘭”的一声把屋门锁住,留下了妈妈在门外叹息。“叮、叮、叮”闹钟响起,已经十点了,我朝窗外看了看,远处的高楼亮起盏盏灯光,温暖明亮。此时,赌气的我已经收到了肚子的抗议,起身走进厨房,却一无所获,只好回屋。不一会儿,妈妈进屋,把一盘热乎乎的蛋炒饭放在桌上,转身而去。我顾不上什么,大口大口地吃着。突然,我停住了,心想:妈妈是不是还没吃饭?我对妈妈大吼,是不是太过分了……我轻声推开妈妈的门,只见那瘦削的背影还在发光的电脑前忙碌着,我后悔自己的冲动,后悔不该对她发火,轻轻走到她身边,妈妈闻声扭头,那眼睛好似还有些红肿,记忆中那乌黑的秀发不知什么时候已被岁月染上了几缕银丝,眼角的皱纹也渐渐浮出……看着看着,我眼睛模糊了,哽咽着说:“对不起妈妈,我,我知道错了。”,“没事,妈妈也有错,只关注了你的成绩,而忘了你的成长。好了,时间不早了,快睡去吧!”,我点了点头,转身已是泪流满面。

学会理解作文 篇5

十三岁的孩子是极不听话的,因为已经在长大,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有些想法,我们90后的孩子,与父母与长辈总是格格不入,最终只会和家人争吵,导致一场场硝烟,从而产生一种心理的压力,随之做些家人反对的事,这就是叛逆!

在叛逆心理出现时,只知道一味的争辩,却从未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对方的感受,更未学会试着去理解对方,这让人苦恼……

曾经的我,十三岁花苞的年龄,已经渐渐懂得了不少,所以心里想的总是很不切实际,却又时尚的东西,而奶奶却是老古董一个,老一辈的思想,从未想过我需要的是什么,只知道固执的传授给我她的理论。至此,我无法忍受,更不能更好的去诠释。

久而久之,我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时常吵个不停,一星期回家一次,可是一进家门,我便和她因为一点小事而吵得不可开交,时间长了,竟慢慢生出了一种不想回家的感觉。因为那个家全是战争……好长时间,战争继续着,从未想过站在彼此的角度去想。

直到那年奶奶病倒,一家人慌了神,检查结果出来,是癌症。我呆了望着病床上的那个老人,岁月的足迹在她脸上刻下痕迹,苍凉、哀伤,一年多争吵为的只是什么?我只是想让她懂我的内心,而她唯一的希望只是想让我有所作为,只是方法不同,但这有错吗?我后悔了,当初真不该气她的,也真应该考虑她的感受,她也需要爱……

从这以后,我再也没有任何的反常行为,顺从她的话语,这只是我和她都能获得一丝心安吧!

学会理解别人随笔 篇6

理解,人与人之间交流需要理解、大自然的万物都需要理解;理解,是一种尊重、是一座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心灵桥梁。

——题记

当一个人不被理解时,看到他无奈的样子,你要懂得,不是因为他不解释,而是他知道解释只是多余的,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理解。

有一个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在公园里玩耍,母亲看到她笑得如此灿烂,嘴角微微扬起。这时,女孩说:妈妈,我渴了;母亲爱女心切,连忙去买水,小女孩不知怎的,竟摔倒在地,大哭起来,一位男士从旁边经过,把她抱起来了,女孩的母亲回来了。见状,不问原因地大骂男士。

就像这样,有不理解,可这样的不理解又何尝没有出现在每个人身上呢?

如果你也不被人理解,那么你会怎么做,又要怎么做呢?

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学会去理解他人,因为,不被理解的感觉真的很不好受!

身在职场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上司 篇7

上述道理知易行难。做不到,工作就不顺。事实上,职场人的苦闷很少源于工作本身,更多的是源于不能从容面对自己的上司。从自身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

自身局限

作为下属,一般相对上司来说资历较浅,再加上位低、权轻,信息渠道没有上司广泛通畅,因此难免见识不如上司。但上司也有其局限,且往往他的局限正是你的优势。你的“愚者一得”也许恰好能弥补他的“智者一失”。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应该多从上司的局限处着眼,而不是蜷缩于他之优势和己之局限构成的困境而不能突围。

面子问题

说错了怕上司责怪伤了自己的面子,与上司看法相左又怕伤了上司的面子。其实,有智慧的上司(至少在内心)更看不上唯唯诺诺之辈。孟子所云“说大人,则藐之”,其实就是讲上下沟通要抛开“级别”的顾虑。提不同看法伤小面子,促成正确决策维护大面子,这个账要算明白。

不了解上司

虽然自己也是某个层面的上司,但要客观了解这个角色,仍需要磨炼,包括接受多个风格迥异上司的领导及必要的自我剖析。

比如,上司有时反应过度,他可能只是迁怒,这本属人之常情。周恩来有一次对手下说:我骂你是迁怒啊!手下顿时涕零。迁怒是人面对过大压力或在别处遭遇挫折时的情感释放,下属若知晓此点就不必太放在心上,因为通常上司所经受的压力会更大。相反,若条件反射,立马血脉愤张,则不免智力下降,越辩越错。职业“痛苦指数”就会直线上升。

另外,上司所说并非全是刚性指令,很多时候他只不过是在和你探讨。由于双方有位势落差,下属很容易将上司的所有话语当做一言九鼎的决定,而在执行中缺乏应有的变通。事实上,工作中极少决定是“覆水难收”的,大多数决定都有随机调整的可能和必要。了解并扣紧工作背后的目的,主动性、灵活性及工作效果就会大为提升。

没弄清楚为谁工作

学会理解彼此的差异 篇8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主题,题目叫做《学会理解彼此的差异》。

我大概先了解一下,在这个房间里面,请问你觉得你自己是感性的人还是理性的人,你千万不要告诉我,哎呀我有时候感性,有时候理性。认为自己偏感性的人举手,理性的呢?半对半,但是是否事实果真如此呢?我希望在等会非常简短的演讲做完以后,你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抉择。

如何快速地分别你自己是感性还是理性?还是能够看出来不同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其实从你家里面一家四口,在看电视的时候,你就可以发现。北京卫视现在播了一个很牛的节目,叫《我是演说家》,然后一家四口四个人,坐在沙发上面在看电视,第一个人老妈看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那户人家里面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然后就哭的鼻涕眼泪一起往下掉,死去活来泣不成声。这个时候女儿的反应是这样,她尽她最大的努力把情绪给控制在内心深处,不让它呈现出来,她跟妈妈的差别是老妈是把情绪全部释放出去,而女儿是收在里面。老爸在看的时候,觉得这个电视做的还不错,突然他发现他老婆哭了,他说你有毛病啊!这个电视假的,这个时候老妈就说:“你这个死没良心的,这么感动的片子你都不哭,你到底有没有人性啊?儿子你说说看,到底你爸讲的有没有道理?”。儿子就说,我爸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时候老爸就说,你天天哭天天哭,一大把年纪了吧啦吧啦讲了半天,于是这两个人开始吵起来。这个时候儿子跳出来说,他说爸你少讲两句,妈隔壁房间还有个电视,我们不说我们到隔壁房间去看。

了,不管你是在寝室里边和你的同学还是在你的家庭当中,如果当你在看电视看小说看电影的时候,你很容易被情节所打动,并且你的情绪有很自然的流露,跟你的性别没关,跟你的年龄没关,你的情感高度丰富。在四种性格当中,你可能倾向于红色性格,但是如果你是属于那种内心深处无比的细腻和丰富,但是你不愿意让你的情绪让他人察觉,你会死死地控制在内心深处,可能这个是跟红色性格完全相反的一种性格,我们把它称为蓝色性格;而第三种性格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内心无比坚定,不容易受外界情绪的干扰和影响,当他们觉得别人做的是不对的时候,他有强烈的批判欲和改造欲。而第四种类型的人,无论他看什么,情绪都非常平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他特别害怕人际关系的冲突。在四种性格里面,我们把它称为叫做绿色。刚才你看到的老妈情感丰富,典型的红色;你看到的女儿情绪内敛,典型的蓝色;你看到的那个父亲无比的坚定,并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典型的黄色;而你看到的最后的那个儿子,从始至终情绪没有波动,并且不停地在和稀泥,我们称为把它叫做绿色。

我为什么要来跟你讲关于红蓝黄绿的性格分类?

因为不管你是谁?无论你来自哪里?现在赚多少钱?学的是什么专业?做的是什么工作,你的家庭背景如何?你通通逃脱不了这4种性格在你的一生当中,有可能对你产生的影响。你马上就来问我:“乐老师,你刚才告诉我的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那我现在告诉你有什么用。

假设你现在失恋了,你谈了八年的女朋友跟你分手了,你内心痛不欲生,你现在迫切的期望找到个一个朋友,跟他来倾诉,我的问题是:你要找到朋友去倾诉内心的这种痛苦,在刚才红蓝黄绿这4种性格类型当中,你会首选哪种性格类型的人?红色性格,有其他选择吗?但是没有人选择黄色对吗?你知道4种性格最好的倾听者不需要训练,排名第一的知道是谁吗?绿色 没错

因为绿色性格的人情绪非常稳定,不管你怎么说,他就在那边很耐心的听,但是绿色有个特点,他听的时候很少回应,基本上就说哦哎呀是呀,他重复这么三板斧,听4个小时也不会着急,你全部把垃圾倒给他之后,他是个超级无敌的大垃圾桶,然后就陪你走掉了。但是你指望他给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就不要做梦了,当你去找到一个典型的红色性格,出现的状况是,我告诉你我真的很惨的谈了8年的朋友跟我说分就分,你知道这红色听完了之后,看着你说:“什么,我比你还惨哪,我昨天刚跟他离婚,而且离的时候我发现她怀上了,怀的还不是我的,两个人对哭了3个小时,哭完了后,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但两个人离开的时候,心情却很舒服。

我再告诉各位一个秘密,你知道怎么样子能让你红色性格的朋友不痛苦吗?有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当他告诉你他很痛苦的时候,你告诉他我比你还苦,可是当你找到了一个典型的蓝色性格去倾诉,他本能的反映:什么时候的事情,是谁提出的,是你说的还是他先说的?这种征兆已经有多久了,在什么样的环境场合下讲的,你们谈了有多久,第一句话开篇是怎样讲的?讲了这句话以后他有怎样的反映?他会问你20多个问题,把所有的问题全部清晰的分析完以后,然后再告诉你这里面的可能性,以及未来应该怎么样子来进行应对?你似懂非懂的走掉了以后,蓝色性格的人。一个人坐在家里面心里在想,你跟你男朋友有问题,会不会我跟我男朋友也有问题呢?典型的蓝色性格非常擅长一个本领,可以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所以蓝色性格是所有人里面活得最累的人,如果你希望你蓝色性格的朋友活得很痛苦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你所有的痛苦说给他听。因为讲给他听了以后,你的痛苦就变成他的了。

学会理解读后感 篇9

很多人毕业后工作跟所学专业不对口。但是同样的起跑线,工作三五年后,你会发现同龄人中有的已经是业务骨干、部门领导、成功的创业者,而有的人仍在抱怨没有合适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这种差距是怎么拉开的呢?大家都有同样的高学历,但那只代表过去课业的完结,真正改变人生的是走上社会之后的学习和努力。村上春树也说:“我是在离开正规的教育系统,也就是进入社会后,才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我也是这后知后觉队伍中的一员。最近偶然间看到两本职场书《整理的艺术3》和《整理的艺术4》,才恍然大悟职场原来早有完善的学习体系,而我一直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甚至潜意识里还隐隐对此表示不屑。我总觉得工作态度比这些“术”的东西更重要。实际上,一个人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职场知识和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我就是在这个时候遇到《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这本书的。

从小到大,我一共上了学,有学的特别好的科目,也有学的惨不忍睹的科目。偶尔想起来,我总把学的好的科目比如语文、地理归之于兴趣和天赋,把学的不好的科目比如数学、物理归咎于生理差别或是没有一个好老师。而这本《学会学习》中提到的众多案例,彻底改变了我的这一想法:学习方法是学好一样东西的“元知识”,必须首先学会学习,然后再用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去学习相应的知识。当年我因为始终学不好数学和物理而讨厌这两门学科,我可能不是讨厌数学、物理本身,而是讨厌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而因此产生的挫败感。就算我数学和物理没有学好,也不代表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许只是我当时的学习“方法”不对。换一种方法,我未必学不好。我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挑选和证明最合适自己的理科学习方法了,不过我的一位朋友倒是帮我印证了这一点。

eter是一位国际电影人,我们在一次活动上相识。后来,我们公司自己做活动,我邀请他做嘉宾,他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学习理科的经历:他高中之前在北京读书,数学总是不及格,为此常常郁郁寡欢。后来出国,国外基础教育理科课程都特别简单,他一下子就变成了自信满满的优等生。令他惊讶的.是,进入大学后,整个大一的数学课都在学如何报税,化学课则一整年都在学摩尔定律。无论中学老师还是大学老师,都不会预设这个东西有多简单或多难,只要大家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实用知识就好。后来,在国内被认为“偏科严重”的Peter大学时选择了与建筑相关的专业,并从医学博士的学位上毕业。他的建筑学和医学背景帮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Peter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并不是你不适合学习,而是你的学习方法不适合你。正如《学会学习》作者斋藤孝所说: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你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呢?斋藤先生在书中第一部分列举了很多倾向选择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把自己的特点写在纸上,从而发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P13)。另外,在书的第二部分,他花了大半本书的篇幅,从16位有突出成绩的人物——他称之为“伟人”的身上给出了参考答案。通过阅读他们的传记,斋藤剖析了伟人在人生转折阶段是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学习法”的。这好比拥有绝杀技能的棒球手,找到属于自己的“制胜球”,然后就能无往不胜。

所谓“突破学习法”,就是符合个人实际的“原创学习法”。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但未必都适合你,你需要不断尝试,学会分辨,找到适合自己的并长期坚持,最终让自己从一成不变的过去走出来,实现转变,甚至改变一生。用斋藤先生总结的图表即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坚持→突破这三个阶段。“突破学习法”并不是有天赋的人的专利。清华、北大的学生也不是人人都聪明绝顶。他们中的很多人只不过比你更早地找到了那个“制胜球”。就如越是厉害的运动员,越是清楚自己的武器是什么,怎么做才更有成效。而那个“制胜球”通常也并不神秘,比如做十遍真题、做笔记、反复练习,只不过他们坚持做了,你没有坚持。写到这里还想到读研时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研究生宿舍都有一个山东人”,这可能有些夸张,但研究生中山东籍学生确实很多,而且入学成绩往往很靠前。抛去山东人口基数大的因素,这里面也有学习方法的因素。山东籍学生并不比其他省份学生聪明多少,他们只是把其他备考考生用来做别的事情的时间更多地用在了复习、背诵和反复练习上。因为坚持,所以有了突破。

回到斋藤先生举的名人案例,他之所以以德克鲁、夏目漱石、村上春树等名人为例,是因为他认为“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独创的学习法,且人生转机就藏在不断的尝试与努力中”。“伟人在成为伟人前所付出的努力=原创学习法”。我们从名人传记里读到的是恩爱情仇,是悲欢起伏,但斋藤先生却“喜欢观察他们是以什么为契机完成一步步跨越的,又是找到了哪些突破点帮助他们完成人生‘转变’的”。他发现,即便是伟人,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法。因此他鼓励我们说:“不顺利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你们还没有成功”。

斋藤认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在哪一时间段,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用何种方法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我的一位同事,上班时可以一边听广播一边工作。我的几位同学也跟我说过他们小时候是边看电视或边听音乐,边完成家庭作业的。虽然两件事情同时进行,但却并未影响他们的效率。正如我那位同事,听广播是她屏蔽办公室开放办公环境干扰的一种方式,她未必真正在听节目内容,而是把广播当成一种背景声音,通过营造这种隔离的工作环境,专心、彻底地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世界中,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方法适合她,却不适合我,我是那种一边工作一边听东西会分心的人。

虽然作者没有提到,但我认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组合。你既可以像爱因斯坦喜欢研究物理的同时,用深爱的音乐学习放松身心。又可以像南方熊楠一样,用“抄阅法”将精妙之处抄写下来。拿我自己举例,初中时我喜欢把好文好句抄到摘抄本上,然后拿出来反复念诵,在各种场合,我用的最多的精彩警句就来自于当年抄写在本子上的那一些。后来我把记录载体从摘抄本变成了电脑文件夹。除此外,我业余时间喜欢拍照、看美妙的摄影作品,这与我的工作完全无关,却是我最喜欢的休闲方式。通过拍照,我获得了更多赞赏,从而能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除了指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斋藤还强调学习时应有“快乐”的观念。他认为很多人很容易误解学习,觉得它是与有趣无缘、与个性无关的修行之旅。“我们常说‘天性使然’。真正适合你的,绝不会让你感到痛苦,持之以恒也不再是难事。”有的人在一个环境里学不好,换个环境就被激发成另外一个人。他们缺乏的不是“快快学习”的督促声,而是缺一个能把学习当成节日,并让他们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的理由。找到那个让你感到快乐的学习理由,或许是一个人,或许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多和这样的人或生活方式接触,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学习必会有所进步。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斋藤还集中介绍了一些能使人迅速树立自信心的学习法,也算是把他个人的原创学习法倾囊相授了。我个人非常认同他讲的“集中学习法”。他认为“‘集中学习法’可以帮助我们进入这种‘一旦进入其中就会让人觉得异常轻松’的领域”。我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学一入学我就开始背四级单词。与高中相比,单词量的暴增和无语境的学习让我觉得很吃力,但是背单词到一定程度,我发现单词的拼写有固定的规律,只要记下读音,拼写基本八九不离十,再遇到新单词时背起来非常轻松。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我大一下学期就高分通过四级考试,大二上学期通过六级考试。虽然我并不喜欢学英语,但是因为考前愿意每天坚持背诵,享受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带给我的学习红利。对此,作者有个精妙的比喻:使用需要反复记忆的“集中学习法”,就可以像腌得非常入味的酱菜那样,把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也许背到一半会觉得很烦,但只要坚持下去,跨过了那道坎儿,就能进入非常轻松的境地了。

我学会了理解作文 篇10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宁静的中午,在我的班级里,甚至走廊上传来阵阵响声。只见我和几名中队委员正气鼓鼓地在管理班级,我们几个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突然,我们班的大队长和别人打起来了,一开始我们几个没注意,后来我们派的间谍在下面看到了异常情况,就咳两声告诉我们有人打起来了。

我装作在走道中巡视,其实是为了知道是谁打架。我慢慢走到间谍那里,她写了张纸条,我在她桌上拿走后,我就回到了讲台上,和其它中队委员看纸条。我们得知这是大队长在打人后,我派纪律委员去老师办公室告诉老师,而我和其他人在这边先让大队长站起来。你站起来!我凭什么站起来?因为你打人了!那你能管得了我?争吵一番之后,我见纪律委员还没回来,我便自己一人去了老师办公室。

吴子沁,你去干嘛?我去告老师你打人!她一言不发,慢慢哭了起来。正在我去找老师的路上,纪律委员终于将老师带了回来。老师看见大队长哭了,便把她叫来,也让我将事情一清二楚地告诉她。老师问大队长为什么打人?她说是因为她同桌欺负她,老师又问她为什么不告诉管理班级的同学?这时,她却说管班的同学好不容易才把班级稳定下来,她不想让班级又吵闹起来,就自己与同桌解决,不想却没有解决好,结果打了起来。

在一旁听着的我,忽然呆住了。听了她这一番话,我才真正明白:理解别人的苦恼也是很重要的,只想自己,不想他人,才是对别人最大的不理解。

我学会了理解作文 篇11

我一直是跟着外婆长大的。小时候总觉得外婆好厉害,懂得好多我不知道的事。

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不许敲碗筷,不然会招来鬼怪……我一直都特别崇拜外婆口中的神仙,他们可上天可入海,而我也觉得外婆就宛如神仙般,很神奇。她会给我做许多好吃的,比如那香香脆脆的油炸丸子,还会用桂花树上摘下的桂花做出甜而不腻的桂花糕……

当我开始上学时,我离开了外婆,一年里只能回去一两次,我和外婆渐渐变得生疏了。

尤其当我接触了新的知识,变得越来越理性,我才知道那些妖魔鬼怪和神仙只有在童话里才有,它们不过是大人用来哄小孩的把戏。我开始对那些习俗不屑一顾,开始觉得外婆很迷信。

香脆的油炸丸子因为油腻被我抛弃,香甜的桂花糕被可乐薯条代替,我和外婆的隔阂也越来越大,我开始对外婆的种种行为有了抵触与不屑。

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老人们与我们有代沟,相互不理解,就像年轻人不懂得老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规矩,老人们不明白年轻人为什么要穿破裤子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爱。看了这句话,我忽然间明白了,对世间万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去理解对方。

由此我想到了外婆,想到了外婆那些奇怪的习俗,那些传说中的鬼神,想到了外婆给我做的那些小吃。细细想来,外婆对我说的所有的话,都是为我着想,诸如人去世时带一根红绳可以驱赶身上的毛病等等,我一下明白了外婆的良苦用心,尽管外婆的一些做法不科学,但她的初衷始终是为我好。

我学会了理解作文 篇12

我喜欢和那些骄傲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看起来非常自信,所有的结果都在自己身边,看到深刻的印象,看到那些来自于生活的炫耀。可是那时,我并不懂得,如何去理解别人。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遇到事情的时候,无端去羡慕,他们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背地里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简单的话题,只不过是因为缺乏理解,反而被误解。

学会理解别人,渐渐地就变成了一个别人都需要弄懂的话题。

我曾经在淘宝上工作过,可是这个时候的我,显得非常功利化。我不知道自己要走多远,才能够成为设想的样子。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无坚不摧,可实际上又脆弱的要命。我不喜欢别人管束自己,可以却又希望别人能够多一点理解。

那个时候的我,就好像一直都活在纠结之中。

我甚至从来都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去理解别人。

可是丽江一行,让我看明白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很多人都需要理解和被理解,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做到感恩,才不会有那么多的误会。

★ 作文我学会了理解

★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300

★ 作文我学会了

★ 我学会了作文

★ 我学会了 作文

★ 我学会了 范文

★ 那一次我输了作文

★ 那一次我真 作文

★ 那一次我真傻作文

我学会了理解初中作文 篇13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遭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伤口。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的心受到过怎样的伤害,所以,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诠释别人的.人生。

记得那天,放学回来的路上,看到两个我认识的朋友起了争执,我便过去劝和,了解到只是因为一件小事后,我便说:“这点小事不算什么,不要因为这事再起争执了。”可她俩却说:“或许对你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我们来说,这很重要。”

我很迷惑,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便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猪和一只羊被关在一起,一天,有人要把猪抓出去,那只猪奋力挣扎,羊看到了以后便嘲讽地说:“至于吗,我被抓出去时也没这样啊。”猪回答说:“我和你不一样,他们抓你出去是要你的羊毛,抓我出去是要我的命啊。”

这个故事说明,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倘若我们善于站在别人的位置上看问题,就能从内心深处理解别人,更接近、更符合事实,也容易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慈悲之心,使别人易于接受,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矛盾就会少很多吧。

我们常因为别人口中不值得、不至于的小事而生气难过,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伤口,而别人并不了解。

其实,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常常忘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上一篇: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下一篇:妇科保健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