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流程中的问题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产管理流程中的问题(精选8篇)

生产管理流程中的问题 篇1

一、产品开发与生产方面:

1.产品设计周期太长(项目前期评估时间)。

2.样板确认周期长(客户信息→荣星→三兄工程部(绘图、制样)→荣星→客户)。

3.试样与样板确认时,没有全部理解客户的质量要求标准(或质量要求传达不清楚),导致流程反复操作。

4.图纸资料没有及时传达给生产部(沟通协调不良。荣星业务部与工程开发部传达给三兄生产部与工程部的信息时间有先后)。

5.部分情况下,荣星在样本未确认前下单给生产部(以前做过的产品)

6.工程部样本开发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批量生产问题,导致产品批量生产过程中无法达到样本要求。

7.模具开发过程较慢,尤其是注塑模具,不能一次性设计到位,需不断地调试、修改。耗时长。

8.生产计划安排:没有合理的安排标准,凭经验与初步的排产软件安排。

9.排产咨询时,大家对排产安排大都没有修改意见,但生产过程中却不断地申请延期(车间没有仔细的计算本车间的产能与已有的生产任务)。

10.上下工序的生产信息传达不到位,有时导致部分车间一时没有生产任务,一时又货物积压。

11.信息流与物流脱节,有时会出现有产品无生产任务单,有生产任务单时无产品。

12.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质量标准掌控不好或工艺不熟,导致返工现象比较频繁。

13.外加工厂加工的产品质量不良率较高,下工序车间生产时影响速度与质量。

14.工厂对外加工产品进行全检,耗费的时间与人力较多。

15.各车间完工产品必须由品管部检验合格后才能发往下工序车间,但IPQC人数有限,导致部分产品不能及时发出车间(车间发货时,必须等待IPQC检验)。

16.退货现象:现变成部分车间互相报复的一种手段。

17.产品搬运过程对产品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碰花、刮花。

18.生产过程中,品质不稳定,检验人员对质量标准的把握不准,检验时常有争议。

19.物料不良或物料不齐全而影响生产进度。

20.冲压车间、注塑车间、水磨车间换模具耗费很多时间,特别是注塑、水磨车间,不能及时对不良品返工,严重影响车间生产进度。

21.注塑车间一次成品率不高,部分产品品质不稳定,影响生产进度。

22.生产数据缺乏(各车间没有系统地总结分析各批产品合格率、废品率、返工率及车间的产能等。)

23.由于工价、操作难度等原因,部分工人有怠工(或待工)现象。影响车间生产任务安排及货期。

24.产品库存保护不良。

25.由于货期变更,使库存时间延长,部分库存产品出现发霉、生锈等现象,返工耗时较多,且返工合格率较低。

26.由于产品生产工艺要求,产品须在不同的车间来回运转,部分运输路线较长(如水磨→面砂)。

27.排产无固定周期(接单情况不稳定,导致车间生产安排时紧时疏人员流失比较严重)。

28.水磨车间的返工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少,而调机时间长,以至于造成返工产品大量积压。

29.返工产品管理不到位,造成查找困难。

二、物料采购与物控方面:

1.物料供应脱节:①车间申购没有系统性、不及时。②业务部采购不及时。③供应商没

及时回货。④物料质量状况:不合格率高。

2.外购件产品质量不良率高,影响产品质量与生产加工速度。

3.来料检验控制不良,导致生产过程中争议较多。

4.包装物料质量不合格。

5.仓库物料摆放不规范,车间领料时耗时较多(仓储人员有时会找不到物料摆放的地点)。

6.车间没有形成合理的物料使用标准与控制计划,物料浪费严重(车间大批量的物料领

取后没有合理的进行保管。)

生产管理流程中的问题 篇2

1 问题管理流程

1.1 问题管理流程的概念

问题管理是一套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在ISO 20000中,问题管理是负责管理IT系统所有问题生命周期的流程,主要目标是:找到事件根本原因并解决,防止再次发生该事件。

1.2 问题管理流程的意义

(1)问题管理流程的建设在服务支持流程的建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事件管理流程的要求是尽快恢复服务,而问题管理流程不追求时效性,侧重于“质量”和“治本”,目的是发现系统隐患或相对永久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可用性。在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中,可能根据需要触发变更管理,按照变更管理流程进行请求后变更操作,反馈信息给问题管理流程,还可能因为配置项改变产生问题申请或触发配置流程。

(2)建设好问题管理流程,有助于促进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扁平化管理。

2 流程设计

2.1 主要角色及职能

主要角色及职能见表1:

2.2 流程概要设计

问题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步骤描述见表2:

3 问题管理流程的实施经验

3.1 问题来源分析

(1)同个事件、反复发生:在某一时段内,同一个设备的某类事件反复发生;

(2)多个事件、相同症状:同类设备所发生的多个事件具有相同或相似症状;

(3)单个重大故障:单个对业务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故障;

(4)变通方法解决的故障:由事件管理上报由变通方法临时解决的事件;

(5)日常主动发现:定期/不定期对用户基础设施进行监控、巡检,分析发现的潜在且根源待分析的重大故障/隐患。

3.2 问题管理流程的应遵循的原则

3.2.1 常规原则

问题管理流程应独立于事件管理流程,事件经理与问题经理最好不要同一人担任。

3.2.2 流程的关联原则

(1)和事件管理的关联:问题事件申请单的来源之一就是未解决的事件升级,若是通过临时办法解决,应新建一个问题;问题找到根本解决办法后,需要进行方案实施和观察一段时间,需要和事件流程紧密协作;问题解决后,需将解决方案等信息反馈回事件流程。

(2)和变更管理的关联:问题处理过程中,如果需要对系统进行变更,必须按照变更管理流程的要求,提交变更请求,变更完成后,需要继续处理问题单(实施并观察一段时间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回到分析阶段)。

(3)和配置管理的关联:问题处理过程中,可以通过配置管理查询相关的配置项信息,配置项的变更也作为事件升级的一项内容进入问题流程;在处理阶段,如果可以将根本原因定位到某个配置项,则必须将问题单与该配置项关联。

3.2.3 问题所有权原则

要建立问题流程相关流程的责任制度。确保每个问题在任何时段都有适当的角色负责;问题首先由问题经理审核,再分派给合适的问题处理专家;当问题分派到问题处理专家后,问题处理专家负责该问题的诊断与解决;问题经理负责与事件流程或其他流程人员沟通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关键信息。

3.2.4 重复问题原则

重复问题是指经过分析之后,根本原因相同的问题。问题经理需要对重复问题进行标记,关联相关问题单,当问题解决时同时进行回顾。

3.2.5 问题关闭原则

在实施解决方案之后,需要用户和问题处理专家、问题经理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来判断解决方案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如果成功实施,则提交给问题经理,由问题经理确认问题信息记录是否完整,并写入知识库后才能关闭问题。

3.3 知识库

知识库在问题管理流程中为运维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分类完整的已存在问题知识库和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规避方法,运维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知识库中的信息,快速定位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或者通过知识点,找到相关事件流程或者判断配置项有无变动,从而方便关联其他流程。

3.4 主动管理

问题经理定期召开问题管理会议,回顾解决中的事件,分析事件趋势,讨论潜在问题和突发事件回顾,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评估。

3.5 完善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为保持IT服务的稳定调动,应对各个服务流程运维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根据湖北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的情况,设置问题流程阶段的KPI指标:问题总数量、重大问题的数量及占比、问题成功关闭的数量及占比、问题平均解决时间、各问题分类的问题数量及占比等。每月定期发布各项指标数据排名统计情况,由部门负责人监督跟踪问题的解决情况。

4 结语

该单位根据ISO20000标准,已建立起比较成熟的问题管理流程。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应用效果已显现,突出表现在提高了用户满意度和内部满意度,减少了工作推诿现象,加强了协作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后在对问题管理流程的不断应用和探索中,会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实现IT服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继伟.问题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管理学报,2010(11).

[2]波恩.IT服务管理国际标准体系:ISO/IEC20000[ISO/IEC 20000-An Introduction][M].钱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

[3]赵刚,罗文.IT管理体系:战略、管理和服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1.

流程管理热点问题的析与解 篇3

1、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流程管理工作?这一工作的价值和它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答:流程管理的价值和深远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 推动跨部门的协同,并真正实现对客户的关注。

我们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将组织划分为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这种划分有利于专业化,但弊端是正常的工作流转过程尤其是跨部门的工作流转过程,被不同部门的纵向指挥及局部利益切断,从而变得支离破碎。这也就是为什么部门甚至岗位之间协同难,部门绩效好而公司整体绩效差。大家只关注本部门利益而没有人真正去关注客户利益,导致市场反应速度慢、客户满意度低。

而流程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打通公司跨部门的关键业务流程,并赋予关键业务流程主责任部门相应的管理权力,以打破部门壁垒,使涉及到流程的各部门、各岗位,共同关注流程的最终结果,关注顾客,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建立“以流程最终产出为导向的”行为方式,并以此来形成协同效应。

(2) 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执行力问题。

企业的执行力靠什么?有的说靠组织纪律性,有的说靠领导力,都对,但是企业执行力的基础还是流程,尤其是关键业务流程。

企业级的目标,如财务、销售、市场、内部运营效率等,往往涉及到跨部门,多岗位,那谁把他们规范化、用最优的方式连接起来?就是关键业务流程。很多时候公司的关键任务落实不下去,既不是某个岗位的某个人不听指挥,也不是领导个人领导力有问题,而是我们缺乏保证任务实现、保证跨中心协同的规范化的流程。是“事”出问题了,而不要只找人的原因。

(3) 实现知识的沉淀、积累,提升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企业管理规范化程度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岗位因人而异,知识因人而走。这对企业意味着:① 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甚至喜好,而决定工作的流程、方法。工作流程和方法不统一,工作效果参差不齐,工作效率低;② 因为没有标准和规范,新员工胜任岗位的时间周期长;③ 企业对人的依赖性强,一个能人的流失,对企业会造成重大损失;④ 因为人员的流失,企业在本岗位积累的经验甚至花费高昂代价积累的教训,也随之流失。同样的错误反复犯,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流程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将管理平台逐渐从依靠经验、权利转移到依靠体系、制度,并通过流程的梳理和操作的规范化来实现经验和智慧的沉淀,以此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阻碍企业流程管理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或者说,能使公司的流程管理工作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质的提高的“捷径”是什么?

答:首先来分析一下流程管理的本质:流程管理从管理范围来说是跨部门的,尤其是公司的关键业务流程,涉及多部门,多岗位;从管理深度来说,有效的流程管理要求改变过去单一的基于部门的由上到下的纵向指挥关系,建立起以流程主责任中心、主责任岗位为中心的横向指挥关系。也就是说流程管理涉及到权利的再分配; 另外,衡量关键业务流程效果的最终标准是能否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那谁来衡量这种效果?如果效果不佳,谁来推动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此外,流程管理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流程如何梳理,流程如何优化等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跟进。没有专业支持的流程管理工作,往往既无效果,也无效率。

通过对流程管理本质的分析,大家是否已经找到了困扰流程管理的关键?对,就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职能部门来负责对流程管理的跨部门的组织、授权、指导和管理工作。一般来说,企业的企管部门承担这一责任,是最好的选择。

3、流程太多、太杂,应该从哪入手梳理,才能保证最好的效果?

答:流程管理当中也存在2/8原则,即20%的流程决定了80%的企业绩效。进行流程梳理工作,必须着眼于这20%的流程。这些流程往往具有如下特征:流程的两端在企业外部,尤其是关注外部客户;涉及多个部门;对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产生内部经济效益非常关键;问题较多,一旦改善效果非常明显;具备这些特征的流程,往往多是关键业务流程,现在也有一种比较时髦的称谓——端到端流程。流程梳理工作只有从端到端流程入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4、关键业务流程是跨中心的,每个中心都有各自的指挥系统,甚至各自的利益,所以流程梳理完后,我们真很担心又陷入扯皮、推诿的怪圈中。

答:流程梳理后,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是要明确关键业务流程的主责任部门,由该部门承担起对关键业务流程最终成果的责任,同时赋予该部门对流程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予以考核管理的权利。主责任部门依据责权,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流程关键节点的考核指标和标准,监督实施,以此使各个相关部门协同行动,共同关注流程的最终成果和产出,而不仅是只关注本部门的利益。

5、对流程进行梳理,规范后执行实施,这是不是流程管理的全部?

答:流程规范然后实施是流程管理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其他还包括流程的优化、流程的再造。当我们没有形成规范化流程的时候,我们就要对流程进行梳理,以实现工作流转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梳理后,在实施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问题,则由主负责中心或岗位实施优化;但是如果该流程问题非常多,积重难返,完全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彻底优化,我们就要进行流程再造了。

生产管理流程中的问题 篇4

题目:从生产流程及运输过程角度看中国自来水安全问题

姓名:XXX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范)班级:2012级师范四班 学号:22201X3180111XX 教师:张美华 成绩:

2014 年12月30日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1我国自来水的历史及现状............................................................................................................3

1.1 我国自来水的历史...........................................................................................................3 1.2 我国自来水的现状...........................................................................................................4 2我国自来水的水源地现状及其安全性评估................................................................................4 3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安全性评估............................................................................4

3.1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4

3.1.1絮凝........................................................................................................................5 3.1.2沉淀处理................................................................................................................5 3.1.3过滤处理................................................................................................................5 3.1.4滤后消毒处理........................................................................................................5 3.2传统自来水生产工艺是否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5 3.3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安全性评估....................................................................6 4我国自来水的运输过程及其安全性评价....................................................................................6

4.1我国自来水的水管老化问题............................................................................................6 4.2我国自来水的二次供水问题............................................................................................6 5我国自来水安全性总评................................................................................................................7 参考文献...........................................................................................................................................7

从生产流程及运输过程角度看中国的自来水安全问题

韦聪聪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2级地理科学师范四班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自来水这一方便、快捷的城市用水方式逐渐进入千家万户,从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在享受自来水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因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带来的自来水水源地污染、自来水厂生产工艺老化而带来的无法彻底消除有毒物质以及因为二次供水疏于监管而带来的自来水运输过程污染等等的问题。本文意在评估自来水从水源地到用户家里的一系列的过程,进而对中国的自来水安全进行定性描述,为大家的生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自来水;生产流程;运输过程;安全性

1我国自来水的历史及现状

1.1 我国自来水的历史

我国的自来水事业发端于清朝末年的首都北京,在慈禧太后支持下中国有了第一条自来水的生产、运输、使用线路。光绪34年(1908年)3月18日,农工商部大臣上书慈禧太后,请求修建京师自来水厂,并且在奏疏中陈述了京师自来水厂对于卫生、消防事业的好处。农工商部大臣的奏疏还推荐在直隶办工艺厂,效益很好,对经商之道很熟悉,在商界很有名望的商界大亨周学熙负责筹办京师自来水厂。不到十日,慈禧太后就应允了。不久,农工商部再次上奏折,请示筹办京师自来水公司的“大概办法”。办法很快被批准,公司性质为“官督商办”,公司名称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任命周学熙为公司总理。从此,我国的近代水务事业正式起步,到如今,中国的自来水事业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①

①李勇.中国自来水产业运营模式与政府规制[D].山东大学,2007.1.2 我国自来水的现状

自从清朝末年在北京兴建了第一座自来水厂后,我国的自来水事业发端,从此以后我国的自来水事业便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到目前,我国总共有4000余家自来水厂,每天供应6000万吨自来水,覆盖全国4亿多县级以上城市居民,位居世界前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来水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自来水厂在我国水源地早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依旧沿袭着百年以来的生产工艺流程,自来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忧虑。关注自来水安全,已经刻不容缓。

2我国自来水的水源地现状及其安全性评估

我国自来水的水源,取自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地表水又分为河流水、湖泊水和水库水。据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 68.9%、20.9%和 10.2%。实际上自来水的水源要求是一类和二类水,但这些优质水源实在太少了,才允许选用三类水。假如把以上数据中的Ⅰ~Ⅲ类水精确到I~II类水,可想而知,我们的自来水水源污染是多么的严重。地表水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厂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的乱排乱放,由于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导致了我国地表水源约50%受到污染,上百种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离子进入水源,部分重金属元素已经超标。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自来水水源中的地表水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而地下水源则普遍存在着受As、F、Fe、Mn、放射性物质,以及天然化学背景与人为污染,造成了存在氟、砷、铁、锰等的超标。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自来水水源地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其安全性也是比较低的。②

3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安全性评估

3.1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

我国的自来水生产工艺沿用传统的自来水生产工艺,主要有以下四部分组成:(1)絮凝(2)沉淀(3)过滤(4)消毒。下面我将一一阐述各个部分的工艺流程。

②李妍.自来水安全吗?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哪些环节影响水的品质[J].中国经济周刊,2013,02:24-25.3.1.1絮凝

原水经取水泵房提升后,首先经过混凝工艺处理。絮凝所用到水处理剂主要有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这些水处理剂可把水中不易沉淀的胶粒及微小悬浮物脱稳、相互聚结,再被吸附架桥,从而形成较大的絮粒,以利于从水中分离、沉降下来,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3.1.2沉淀处理

混凝阶段形成的絮状体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沉淀。沉淀处理主要是把前一道工序的絮凝产物给沉淀下来,从而有利于下一步工艺的进行。

3.1.3过滤处理

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通过黏附作用截留水中悬浮颗粒,从而进一步除去水中细小悬浮杂质、有机物、细菌、病毒等,使水澄清的过程。

3.1.4滤后消毒处理

水经过滤后,浊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亦使残留细菌、病毒等失去浑浊物保护或依附,为滤后消毒创造良好条件。消毒并非把微生物全部消灭,只要求消灭致病微生物。虽然水经混凝、沉淀和过滤,可以除去大多数细菌和病毒,但消毒则起了保证饮用达到饮用水细菌学指标的作用,同时它使城市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以控制细菌繁殖且预防污染。消毒的加氯量(液氯)在1.0-2.5g/m3之间。主要是通过氯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在细菌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消毒后的水由清水池经送水泵房提升达到一定的水压,在通过输、③配水管网送给千家万户。

3.2传统自来水生产工艺是否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由以上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可见河水中原有的种种悬浮颗粒及胶体物质已在混凝过程中分离。而原水中的致病微生物也已在滤后消毒处理过程中被消灭。因此,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已把原水含有的有害人体健康物质去除掉。

而在混凝过程中所加入的水处理剂,一般情况下都与原水的悬浮颗粒及胶体一起沉淀开来,从而不影响水出厂时的质量。那么,就只剩下氯气了。氯气消毒法是生产自来水的最后一个环节。往水里加氯气经反应后即可把水输送到市民家庭使用。如此,氯气是否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呢?以下我们来重点研究氯气。

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一种有毒物质,对人体有 ③水之殇 自来水安全吗?[J].中国厨卫,2013,10:44-46.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氯气会刺激鼻腔和喉头粘膜,并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较多氯气会窒息致死。而由于氯气与水进行反应,生成一系列含氯的元素,而这些含氯的元素有致癌的可能性,所以因为氯气的存在,传统自来水生产工艺还是很不安全的。

3.3我国自来水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安全性评估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上传统的自来水处理工艺仅仅可以去除杂质以及微生物、致病菌,而对目前愈演愈烈的有机污染物则是无能为力的。而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水处理工艺,如果水源被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所污染,传统工艺就显得力不从心。有专家认为至少20%至30%的水厂需要尽快上马深度处理工艺。假如仍旧沿用目前这种传统工艺,我们将要面对的现状将是生活生产所产生的致癌、促癌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元素等将原封不动的被人体所吸收,从而危及人体健康。

为了应对目前这种自来水安全窘境,很多城市上马了自来水深度处理技术。饮用水深度处理是指在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四步法工艺的基础上,为了提高饮用水的质量,对饮用水中大分子有机物进行的处理。常用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有臭氧-活性碳技术、膜分离技术、生物活性碳技术、吹脱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有力地减少了自来水中有机污染物,从而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可惜这些技术在我国自来水厂应用率不到2%。所以,目前我们所饮用的自来水由于其生产工艺的陈旧,是很不安全的。

并且依前面所讲,传统工艺加氯进行消毒的所导致的致癌弊端,整个传统工艺是存在很大安全风险的。

4我国自来水的运输过程及其安全性评价

4.1我国自来水的水管老化问题

据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调查数百城市的供水管网,发现不符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低质管网其计占比约70%。自来水出厂后,需经过漫长的输水管网及水塔、水箱等设施,假如供水管网不合格的话,自来水就会在运输的沿途接触很多污染物,尤其是很多管道是我国在60年代起建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则更加存在严重的污染隐患。管道老化以及管道的不合格对水质影响非常大。

4.2我国自来水的二次供水问题

二次供水被称为自来水全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但往往最后的环节,最容易被忽视。由于市政供水管网压力不够,城镇六层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压实现供水。具体方式是在管网末端建设蓄水池或水箱,通过水泵等设备加压,使自来水“水往高处流”。虽然二次供水已经在全国广泛应用,但在相应的

法律法规和管理责任上,却一直处于空白地带。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针对二次供水的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无法可依,导致二次供水的蓄水池、水箱和相关设备都以地产开发商所建为主,标准和式样五花八门。同时二次供水因为缺乏法律依据,导致设备维护主要也由开发商、单位来管,而这些单位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乱,从而导致二次供水设备清洁检修工作不足,造成了水源的污染。自来水最后一公里防线已然失守。

以上两个方面都在告诉我们,我国自来水的运输过程是很不安全的,是极易受到污染的,我国最近几年频频出现的自来水安全问题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下面我就列举一个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来说明问题。

2014年4月10日兰州发生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显示,4月10日17时出厂水苯含量、10日22时自流沟苯含量、11日2时自流沟苯含量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2014年4月12日13:13原因已经查明: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系兰州石化管道泄漏所致。这次泄漏事件就是在于使用近60年的自来水输送管道破裂,导致沿途兰州石化厂的石油污水侵入,从而造成了自来水的苯超标。可是在我国,类似的这样因为管道老化而引起的自来水污染不胜枚举,这反映了我国自来水安全的严峻性。

5我国自来水安全性总评

我国自来水制造工艺在曾经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环境较好的时期,曾经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目的,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是,在现在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严重污染地表水的今天,原有的生产工艺是远远满足不了要求的;同时,由于供水管道的日益老化,二次供水的疏于监管等等因素,我国的自来水安全是不容乐观的。

参考文献

生产管理流程中的问题 篇5

乔继文,李 霞

(武警山西省总队医院医务处,太原 030006)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优化;药库;工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 R 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8-9985(2010)09-0878-02

[作者简介] 乔继文,女,主管药师,助理员;电话: ***

药品的采购供应工作是医院物流系统的重要分支,在管理中一旦出现流程断点,会影响到整个医疗保障工作的运营效率。欠佳的流程只能提供欠优的服务,要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就必须树立“精细”理念,通过消除流程中的浪费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现凡事有规定,人人按规定做的目标,强化责任落实,通过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达到追求绩效的目的[1]。主要内容包括通过清扫、清洁使工作环境整齐有序,通过清理、整顿使人员养成遵规守纪的工作作风,通过加强在岗学习提高人员综合素养。2 药库服务流程现状

通过对原有流程运作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主要问题:①库存管理落后。原有的药品供应系统中,实行药剂科统一采购,门诊药房和病区药房每周向库房请领一次。为保证供应,库房中必须预留一定量的库存,由于对全院用药量的估计有一定难度,往往导致库存量大,占用资金及库房空间;②由于战备库房的药品得不到及时更换,缺乏清晰的报废流程与物品循环利用流程,导致库中存放着大量非账内物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与实际库存物品账物不符;③药品库房与临床科室沟通不畅,药库管理信息系统仅在库房内部使用,门诊药房和病区药房请领、审批全凭手工操作,导致一方面库房无法预计药房需求的数量,另一方面药房也不了解库房所能提供的药品种类和数量,易造成供应断档。实施流程改善方案

流程设计导向是从科室及患者需求出发,把药库工作流程实施整合与再造,通过依托信息化建设平台,把数据信息、岗位设置等相关工作进行规范,实现与精细化管理“无缝”链接,以提升工作的质量、安全、效率和服务传递的准确性。

3.1 组织实施

通过制定计划和方案,形成书面制度;将工作岗位按区划分,责任到人,内容包括各自分区内的环境清洁、物品整齐、规范化放置等;每周五下午召开科务会,讨论一周工作开展情况,组织各点负责人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选结果纳入科室岗位之星及年终工作评定的范畴。

3.2 实施步骤

3.2.1 整理 即腾出空间,实行战备药品专库存放,专人保管。规定每月对药品种类、数量、效期进行一次

清查,确保战备药品定期更换、调换、补充、报废,特别是在每次应急分队拉动后,及时补充被消耗短缺的药品[2],并将近效期的药品与药库统一调换。对调换下的药品,属临床常用的品种,按本院用药情况分流使用;凡破损、临床很少使用的,逐一登记后,报请统一销毁。建立起完善的药品报废程序,避免库房在日后运营过程中再度出现过期、变质等现象,减少浪费。

3.2.2 整顿 改善信息系统,实现药品申购程序化。对全院各科室、专业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参照省、市

医保及新农合的用药标准,确定医院用药的基本目录。之后,选择在省内药品竞标中中标的,且实力强、信誉度高的供货商,搭建采购平台。对“军字一号”信息系统进行开发,使各科室能通过网络上传自己的请领需求(目录内的),作为库房购进时的参考依据。这样,增强了库房工作的预见性,既用最小的库存量保障了科室需求,又减少了资金及空间的占用。

3.2.3 实现 把好药品的购入关,确保从资质齐全的供货单位,按照“一品两规”的要求选购药品;入库时要

认真检查包装,核对效期、数量、价格等;库房应具备防潮、防尘、防鼠、防火、防盗、通风等措施,严格控制库房的温、湿度条件,加强对毒、麻、精神药品、低温保存药品及有效期药品的管理;严把出库关,按照“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在药品有效期6个月之前要填写近效期药品登记表,并积极做好调整与计划采购工作。以往的流程考察中,像大液体这样的整箱物件,是先由供应商搬运至库房,再由各科室分别搬运至不同科室。为去除多余的搬运过程,采取库房对科室的大液体使用建立基数,由供应商直接送货上门,从而减少了“搬运”型浪费。

3.2.4 改善 对药库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按照全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着力构建“专人负责账目管理、专人负责出入库、专人负责采购供应”的库房岗位设置,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细化分工,明确职责,细致分配每名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在验收、入库、在库养护、出库等每个流程的主控区分配责任者及检查者,规定检查的频率,严格出入库双签字制度,并将管理效

果与奖惩挂钩,实现药品流通的可视、可查、可控,有效防止了药品的跑、冒、滴、漏,提高了库房管理的规范性。

3.2.5 培训 精细化管理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流程改善上,还应深入挖掘,在提高药学服务的内涵上下功夫。临床用药具有相当大的变动性,由此可产生对医疗服务和治疗程序适当性和必要性的严重质疑[3]。国内的医疗机构对药品安全使用都非常重视,但对于如何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用药安全的认识,建立规范化的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给药程序[4],确保患者用药安全,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譬如,药库在新引进高危药品时,须经过充分论证,引进后要制定告知流程,及时将药品的风险、使用注意事项、用法用量等信息以书面形式告知医务人员或患者,减少因沟通不佳而带来的医疗纠纷。体 会

在实践中认识到,要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就必须树立“精细”理念,通过消除流程中的浪费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只有真正从服务患者的角度去审视整个流程,将精细化的理念持续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方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棘手问题[5]。

【参考文献】

[1] 崔 斌,将均远,石 翔,等.浅谈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J].武警医学, 2009, 20(7): 663.[2] 包春艳,王志国,程洪海,等.武警医院卫勤应急保障分队训练工作的思考[J].武警医学, 2008, 19(3): 280.[3] ChassinMR,Kosecoff J, Park RE, et a.l Does inappropriate useexplain geographic variations in the use ofhealth care services? Astudy of three procedures[see comment][J].JAMA, 1987, 258:2533-2537.[4] 张 波,梅 丹.医院高危药物管理和风险防范[J].中国药学杂志, 2009, 44(1): 3-6.[5] 朱 宏,廖四照,王晋豫,等.精益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现场问题收集处理流程 篇6

现场问题

客户、或FAE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然后详细、清晰地描述现场问题和现场情况反馈给SE先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问题,若是配置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若是BUG,将问题升级流程处理。基本流程如下:

1.FAE 初步问题分析、过滤,若解决不了(包含报表统计支持等),反馈给测试负责人 评定分析,若配置等个性化问题,第一时间修复。如需测试或研发人员支持时间比较久,则提交问题说明至集成项目管理平台,记录工作量与解决步骤。

2.测试负责人 确认问题----FAE/现场经理邮件反馈项目经理并创建现场问题至集成项目管理平台,说明解决的时间点要求,转至测试负责人,3.测试负责人将现场问题转给研发负责人安排处理

4.研发负责人将该问题通知产品负责人、QA指定版本解决,纳入版本评审内容--同时关联FAE业务管理平台issue 5.版本发布、CM将问题指定FAE现网测试验证 6.问题解决,关闭问题。

用户需求

客服部或销售部提交用户新需求(需求包含对已有功能的改进)给SE、研发、项目经理,SE评估需求合理性及工作量,由项目经理对合理需求发起评审,评审通过后规划版本,进行版本开发,项目经理反馈告知销售部和现场负责人相应版本计划、发布时间。基本步骤如下:

1.FAE提成新需求至集成项目管理平台,转给SE进行 需求分析,评估工作量

2.SE召集进行需求评审,由项目经理最终评估决定规划的项目版本(或者关闭需求)3.SE分解需求,确定PB数,转至研发负责人安排开发 4.版本发布、现网验证需求 5.需求完成

生产管理流程中的问题 篇7

一、信贷流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信贷管理手段存在行政化倾向

银行信贷管理手段仍倾向于行政方式, 稳健经营理念不能贯彻始终。 当前, 我国银行业现行业务战略中, 营销以规模为目的而不是以利润为目的。营销单位和客户经理以存、贷款增量等规模指标为主要目标, 而非以扣除预期损失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忽视风险成本管理与授信风险的分析。在行政化影响下, 银行普遍把信贷战略重点定位于大客户、大企业, 营销中片面追求大企业、上市企业、市政建设项目等大项目, 将其简单等同于优质客户, 实质是行政化越俎市场化, 数量扩张覆盖质量优劣。漠视风险的规模扩张, 很可能带来实际净利润的下降, 这对我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2. 信用评级手段粗糙

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商业银行全面、系统地考虑信贷风险, 并考虑采取相应的对策。但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关注程度还都显不足。 由于影响信用状况的各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 需要在对单个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予以分析和判断。目前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分析的基础主要建立在过去的财务数据上, 缺少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 数据与将来的情况相关性小, 可靠程度较低, 尤其是缺乏预测期较长情况的趋势判断;二是影响因素权重的判断, 由于每一因素受管理对象所处的环境不同, 同一因素对不同的受管理对象影响不可能完全一样, 根据固定权重得出的结果难以准确反映不同的受管理对象的信用风险。

3. 信用风险分析机制不合理

(1) 风险分析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 在我国银行业普遍采取客户经理制。在对授信任职资格无明确要求的前提下, 就让其承担业务发展和信贷风险分析的双重职能, 并且没有相应管理体制的支持和保证, 是贷款风险分析表象化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第一, 在客户经理的选拔上, 没有对信贷分析技能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二, 在客户经理个体工作量核定中, 没有预留信贷分析所要求的必要时间;第三, 在客户经理的报酬中, 没有与信贷风险分析工作相应的物质回报。没有管理体制支持的职能定位先天性不足, 后天也很难长得健壮。

(2) 分析方法落后。

我国银行业现行的信贷分析政策缺少以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的信贷风险分析工具, 无法反映企业真正的资金需求和还款来源, 难以掌控还款的风险。同时, 信贷风险测量主要为定性的分析方法, 主观性强, 又多采用文字性叙述, 带有浓厚主观色彩及风险度量模糊性, 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信贷风险的实际状况。即使是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 一般也是静态的定量分析, 偏重贷款前的静态定量分析, 而未通过建立各种数理分析模型对贷款风险进行全程的动态监控。

4. 资产投资方式不科学

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 商业银行资产投向比较单一, 贷款占银行资产的70%以上, 且不良资产比重过大。同时, 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的比重较小, 使得银行的资产运营渠道过于偏重资产负债类产品收益。在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 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绝对比甚至达90%!存贷差收入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信贷风险的影响, 银行经营风险很大。化解该风险的有效手段就是采取多样的投资组合, 信贷组合是使银行资源配置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通过设置一系列信贷组合, 可有效避免因“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带来的风险集中。

二、信贷流程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1. 采取银行信贷流程市场化取向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 商业银行面临着全球竞争的巨大压力,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其生存的现实写照。在国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银行本身也必然要从国家行政干预的阴影下走出来, 市场化取向是其信贷流程设计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 由于地域、文化和经济的南北不同、东西有别, 以致市场环境差异很大。不同地域的银行分支机构应在总目标引导的前提下, 根据自身所处市场条件不同, 针对不同客户群体, 采取差别化信贷战略, 积极推行多元信贷策略。对适于发展重点大客户的机构, 建议加强银行间合作, 采取银团贷款方式, 提倡双赢, 达到合理控制总体授信风险的目的。有的机构更应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客户, 同时避免过度授信风险。

2. 建立现代信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在现实信贷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风险控制的好坏, 可充分反映银行的收益和资产质量, 这是信贷规律的内在要求, 可以通过风险定价与行业建立匹配的桥梁关系。因此, 揭示各行业的发展规律是信贷风险分析最本质的工作, 也是信贷业务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

信贷流程体系的科学化是与风险量化识别、资产有效组合分不开的, 它们最终是建立在行业分析基础上。因此, 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竞争分析、产品市场定位等行业分析问题就成为信用管理中最基础、最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从国际先进信贷流程项目惯例来看, 以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的信贷分析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银行应在优化现有信贷分析系统的前提下, 积极吸纳国际先进方法和理念, 完善我国全行业统一的信贷分析政策和工具的推出, 为信贷流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提供支持。

3. 完善信贷风险分析机制

(1) 完善风险分析管理体制。

我国银行业普遍实行客户经理负责制, 这与当前银行的服务性质和环境是相适应的, 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但对于客户经理的选拔和培训工作, 应加以改进和完善。应明确作为客户经理所需的品行、业务素质等基本要求, 制定科学的产生机制和培训制度, 在薪酬制定上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体现贡献与报酬的正相关, 从人这一根本因素上保证信贷风险分析的有效性、科学性。

(2) 采用科学的信贷风险分析方法。

现阶段,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过于倾向定性管理, 而缺少量化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 所以应该考虑在传统的贷款风险度的计算基础上构建一个信贷风险度的函数式, 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 度量信贷风险大小。信贷风险度表达为f (xl, x2, x3, x4, x5……) , 其中, X为影响信贷风险大小的各个因素, 包括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金额、项目的风险收益等内外部评级相结合的方法, 对影响企业信用的因素进行加权综合, 得到企业信用的综合评价值, 该指标可以用于银行对个体贷款的分析与决策。根据信贷风险的度量结果制定授信对象、额度和期限等信贷风险管理政策, 从而保证每笔贷款的合理性, 实现对贷款组合信贷风险的动态管理。

4. 推行信贷组合的多元化

信贷组合管理的目的是实现银行风险收益最优化配置, 其核心是对风险进行有效、合理控制。 商业银行针对信贷风险集中的情况, 要调整信贷资产结构, 实施信贷组合管理, 改变信贷风险集中的状况, 实现多元化投资。通过贷款的相对分散, 可提高银行抗风险的能力。这个过程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客户分散, 银行要积极挖掘潜在的优质客户;二是行业分散, 银行将贷款投放到不同的行业或产品上, 使贷款客户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多样化, 并且有较强的独立性。同时, 在贷款的后续管理中, 要贯彻重要性原则, 密切关注大客户的现金流量和偿债能力, 建立有效的不良贷款清收和退出机制,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邓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0)

[2].陈豪、吴志勇.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 2010 (1)

[3].刘怀珍.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J].当代经济, 2009 (3上)

[4].王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经济, 2007 (9)

生产管理流程中的问题 篇8

【关键词】业务流程再造;财务控制;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财务控制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为了使企业的财务系统更好服务于企业,我们有必要对财务控制的缺陷进行补充和改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推进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发展,以便保证企业经济能够健康、正常的运转。

一、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中财务控制的特征

1.控制手段价值化

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背景下,财务控制的各项环节都是通过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要想更好地发挥财务控制的作用,就要依靠价值的途径来进行。另外,财务控制在以价值为手段时,也可以将不同类型、不同部门,甚至是不同岗位的经济活动形式来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财务控制手段的价值化,有利于财务管理者对不同的活动进行分析和考核,最终拟定出一套适合企业管理模式的决策。

2.控制目标明确化

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中,财务控制的目标无非是实现企业预期的效益,其中,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另外,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有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做先导,企业的财务控制目标也更明确,这样也更有利于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针对于企业财务控制的这一特征,企业的发展目标也更规范化、合理化。

3.控制对象多样化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它的控制对象是不同的,尤其是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广泛应用下,财务控制的对象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在财务控制的对象中,既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业务活动,也包括不同部门的业务活动。可见,财务控制是以综合经济和综合业务为控制对象的。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对财务控制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4.控制内容集中化

在财务控制的日常工作中,一般是以现金流量为主要的控制对象,也就是说,财务控制的内容也是组织现金流量的一个过程。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财务控制主要就是负责企业资产的预算,以及流通等环节的,因此财务控制的内容当然是集中于现金流量上。

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中财务控制的问题

1.控制理念滞后

要想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光有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是不够的,企业财务控制的理念也要跟得上。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效果之所以不明显,就是因为控制理念滞后,所以导致管理模式简单化、单一化。另外,有些企业的财务控制体系之所以不完善,也是因为仍旧坚持着传统的控制理念,没有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而导致财务控制的效果不明显。

2.控制主体不明晰

现如今,说到财务控制的主体大家都会想到是企业的经营者,也就是财务的所有者。然而,事实上,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过于简单地将他们的利益看成是一致的,这样很容易导致财务控制出现缺位的现象。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财务控制的主体不够明确。如果可以的话,应该将其划分的再细致、再明确一些。

3.控制体系缺少方法论

尽管财务控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但是,它却没有一套适合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控制体系方法论。从财务控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他们都是构成这种复杂关系的主体。即便很多技术方法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但却很难实现财务控制预期的效果,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财务控制体系的方法论是空白的。对于财务的体系构建来说,这也是一项重要而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4.控制目标与结果失衡

在传统的财务控制中,很容易导致控制目标与结果的失衡,尤其是企业者因为短期的效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效益。另外,很多时候会计系统所拟定出来的时间结构,也会与现实中提高业绩所需要的时间结构产生差距,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控制目标与控制结果的失衡。最终,不但很难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也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说,要想弥补财务控制的缺陷,就要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5.网络财务控制系统不健全

尽管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给企业能够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但是,倘若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财务系统,还是很难实现最终的控制目标。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便网络已经逐步运用到财务控制的系统的。然而,由于财务控制的网络系统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还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发展和需要,也就是说财务控制的网络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加强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中财务控制的措施

1.树立先进的控制理念

为了适应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理念的重要性,树立先进的控制理念。针对于传统的财务控制,我们应摒弃单一而又落后的控制理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先进而又实用的控制理念。其实,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控制来说,控制理念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控制理念,即便是再完整控制手段,到最后都很难实现最终的控制目标。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先进的控制理念,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稳步而又健康的发展。

2.建立明确的控制主体

为了更好地实现财务控制的目标,也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需要,建立明确的控制主体是很有必要的。现如今,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他们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以及追求的目标。正因为每个人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明确控制的目标,更要完善控制的主体。另外,建立明确的控制主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并尽早地实现预期的目标。由此可见,建立明确的控制主体,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3.建造科学的控制体系方法论

我们都知道,财务控制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利益和权利,比如说控制与被控制的双方,甚至更多。然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很多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因此,要想通过财务管理更好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要建立一套有效而又科学的控制体系方法论。这样,即便是遇到再复杂的冲突,也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另外,有效的控制体系方法论,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财务控制系统的目标。由此可见,建造一套科学的控制体系方法论还是很有必要的。

4.树立长远的控制目标

要想更好地实现财务控制的目标,就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树立一个长远的控制目标,而不是为了实现眼前的利益,而盲目的制定控制目标。因为,无论是最初拟定的时间结构,还是实际所需要的时间结构,都是需要通过合理和科学的评估来制定的。倘若没有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最终制定出来的控制目标很容易导致目标与结果失衡,当然也不利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进行。因此,为了一个企业能够走得更长、更远,就要树立长远的控制目标。

5.构建完善的网络控制系统

随着网络技的更新,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中的财务控制要想满足时代的发展,就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控制系统。基于网络财务控制的特点,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网络财务系统,以便促进业务与财务之间的一体化模式。另外,还有注重网络财务控制系统的集中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财务控制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要想构建完善的网络财务控制系统,还要不断地完善财务软件的功能。现如今,很多网络财务控制系统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软件功能不足,因此,为了保证财务控制更有效地完成控制和预算,就要加强对财务软件的开发和制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地适应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就要认识到财务控制所面临的现状,以及它的问题和缺陷。现如今,我国正渐渐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前端,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而又完整的企业业务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欣燕.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流程再造探讨[J].财会学习,2016,02:16+18.

[2]李玲玲.企业财务流程再造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5,07:27-28.

上一篇:续写教育新篇下一篇:大自然的声音的三年级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