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这三首古诗词都有一个主题——思乡。于是,我以“————————引起了作者的乡愁,诗人又是借—————————怎样地表达出自己满怀的思乡愁”这条主线,从扶到放,很好地注意到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培养。
课中,我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相长。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同时,孩子的潜能也得到了发挥,得到了挖掘,得到了展示,得到了提高。这些无疑是优秀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我觉得这样很花时间,一节课只能教一首,而且还没有多少补充的内容,也就是课堂显得比较单薄。该怎样避免这样低效率的课堂呢我想主要还是我的课堂组织比较松散,课堂情景的创设还不到位等。比如这三首古诗的想象说话,学生觉得很好玩,嘻嘻哈哈,完全没有进入诗中的情境,因而说话也就比较单调,比较偏离,需要老师不断引导才慢慢靠近古诗的意境。总之,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努力,去琢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跟得上我们预设的步伐。
一、把《归园田居》和《登岳阳楼》组合到一起作比较赏析
我首先用这样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对《归园田居》的探究兴趣:“见到‘陶渊明’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生活。事实上,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辞官归隐, 真的过上了躬耕劳作的田园生活。《归园田居》就反映了他此时的心境。假如你是陶渊明,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一下自己一天的劳动生活。”小组交流几分钟后选派代表发言, 学生们说得很精彩, 也很生动, 这样就很自然地理解了全诗的主要内容。接着我适时点拨:“陶渊明回乡种田披星戴月, 苦中作乐, 原因就在于他喜欢这种回归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也就是作者自己坦言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此时, 我很自然地写出板书:“陶渊明归隐农村尽享田园劳作之乐。”并告诉学生, 这是老师根据这首诗的主旨拟写的上联, 要大家再据《登岳阳楼》对出下联, 这样就很快过渡到下一首诗的学习。
接着我要求学生将《登岳阳楼》的内容改编成剧本形式, 剧本内容必须包括时间, 地点, 背景, 人物的外貌、神情、内心独白等。我的话音刚落, 各学习小组就忙了起来:查背景资料的, 译诗句的, 编台词的……很快, 他们就争着抢着到前边来展示, 从他们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就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完成了对整首诗的理解感悟。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作一比较, 并为“陶渊明归隐农村尽享田园劳作之乐”对出下联。学生们热情高涨, 纷纷给出下联, 如:“陈与义浪迹天涯不堪颠沛流离之苦”, “陈与义沦落岳阳饱受漂泊无依之难”。在快速背诵5分钟之后, 学生们又争先恐后地到前边板演默写, 其他同学则在练习本上完成了默写。
二、把《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组合到一起作比较赏析
我先用四个“不同”引发了讨论:“这两首诗同是以写景为主, 比较一下, 两首诗中的景物有何不同, 作者的内心情怀有何不同, 两首诗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两首诗中的名句有何不同?”然后指导学生仿照前边的格式, 男女生之间展开联语对抗赛, 最后由组长负责进行默写练习。
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巧妙地对教材进行整合, 沟通了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感悟的纽带。正像特级教师王君所说:“这样的整合, 于教师而言, 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 是创造性地学。整合, 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 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2. 打破传统教学的课堂结构,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整堂课都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自导自演, 努力让学生于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 并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盎然趣味。
3. 从课堂容量上说, 一节课完成了四首古诗的比较赏析, 而且背诵默写也落到了实处。从教学形式上看, 编故事、改剧本、赏名句、对联语等不拘一格, 丰富多彩,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可谓是一节高效有趣的古诗赏析课。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利用“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一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入场券分别从单号入口和双号入口进入电影院,从而观察双号的特点,由此得出2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利用百数表这一学具自主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經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和同桌之间交流,学生很容易发现“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大范围,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当下节课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三、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5道练习题。在巩固练习部分,注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找出2和5的共同的倍数的特征,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已经习惯于“你有什么收获?”而忽略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在总结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善于应用自己总结的方法,从而发现更多的解题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高诗蕴.2和5的倍数特征教学片段设计与反思[J].新课程:小学,2013(09).
柯木塱小学 梁琼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利用看注释的方式,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3.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四步法迁移学习古诗《秋思》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知道作者的表现手法,4.能用对比的方式,说出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区别。【教学重点】
1.能够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2.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四步法学习古诗。【教学难点】
1.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意思和好处。
2.能能用对比的方式,说出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区别。【教学设计】
1.温故导入,引起注意。
以同学们熟悉的《静夜思》引入“月”这个意象和“思乡”的主题,引出古诗《泊船瓜洲》。2.告知目标,四步学诗。
四步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3.解诗题:泊船瓜洲 泊字两个读音bó pō 4.知诗人: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5.明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的意思(2)前两句诗中,点拨学生明白“京口”“瓜州”“钟山”的关系(3)后两句诗中,通过换词法对比体会“绿”的妙用(4)了解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6.悟诗情: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7.师生小结《泊船瓜洲》
8.小组合作讨论,运用四步法《秋思》(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适当指导(2)小组分享展示学习所得,教师适度点拨 9.借助板书,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10.知识迁移,分享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板书设计】
但是,在冬天还有不怕冷的,我又让学生找出了图片上的腊梅、翠竹、苍松。让学生讲讲图片上的这些植物怎么样。学生发现竹子和松树还是碧绿碧绿的,腊梅还盛开了。从图片上看出来这些植物都不怕冷。正因为它们在冬天不怕冷,所以它们又叫“岁寒三友”。接着,我让学生看着图片回答“冬天不怕冷的还有谁”?学生看到图片上有很多小朋友。再看仔细,他们有的滑雪,有的溜冰,有的跳绳。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对这些体育运动也有了认识和了解。讲完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合上书本回顾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已经能把这些词语都记住了。可见,在教学中,图片的作用还是不小的。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记忆词语也会变得更加简单了。
一、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
课堂一开始,我以看图听《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想法?引入像这样,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从而导入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使我们的学习富有趣味性,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多种方式识读生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认读方式:自由读,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同伴合作读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料,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条件。整堂课我和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我们是共同学习、探究的伙伴。我们一起在轻松开放的氛围里遨游,在情境中认识语言文字,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三、教学体现层次性,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
低段学生的学习有一个过程性,他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梯度性,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因此,在识字方面,我先让学生自主识记,再由小老师带读识字,去拼音识字,自我想办法记字形,小组内交流识记方法,全班交流识记,在不断地自我与合作中不断巩固生字。在理解成语方面,先以故事引入,初步感受成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我尝试理解成语,指名尝试说意思,教师结合故事理解成语,最终抽象出成语的意思。在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学生由不会到会,会模糊到清楚,最终理解了课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而我在这堂课上所采用的方式正好顺应了学生的需要,或者说点燃了蕴藏于心灵深处的需要。
学生学得轻松和扎实。
三、重视写字指导,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以后, 我发觉他们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低年级时那么高涨了, 于是我就想探个究竟, 正好我们要学的一篇古诗是刘禹锡的《望洞庭》, 我想, 我一定要追根寻源, 争取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听课活动开始了【课堂场景】
时间:2010年9月
地点:四 (2) 班教室课文:《望洞庭》
课型:常规课教学程序:
师: (导课) 同学们听说过“洞庭湖”吗?今天我们学习《望洞庭》。
生:齐读《望洞庭》。
师: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了解刘禹锡吗?
师:你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师:请同学们跟我学读课文。 (生跟读)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把文章翻译一遍, 做好必要的笔记。
(生听讲、记笔记)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古诗, 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读)
师: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课堂陷入一阵沉默, 学生疑惑地看着教者, 不知从何说起。)
师: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 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 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 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 因为太阳已落, 湖水不反光, 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 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是说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风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师:自由读背《望洞庭》。
生: (大声读背)
【反思】
这种按“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背诗歌”步骤的教学是典型的“一言堂”式的教学, 不仅为学生所厌烦, 也非教师所愿。但是少讲了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够得上?但不管怎样我是学校电教工作的领头雁, 我想, 如果我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月夜的洞庭美景”转化成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 是不是可以重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想象呢?这么想着, 我就开始准备了。我先在网上找到大量的洞庭湖图片, 然后经过精选, 选出十几幅我感觉能展示课文内容的图片, 制作成Power Point课件。
我的教学活动开始了
【场景一】
上课的时候, 气氛异常活跃, 整整四十分钟, 同学们都沉浸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里。在画面的引导下, 他们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更快, 背诵的速度也快了许多。我还给大家增加了一些有关洞庭湖的过去与未来的资料, 同学们学得就更加起劲了。
课后, 我像以往教六年级一样, 布置了一个改写作业:以古诗内容为依托, 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洞庭湖”的景色, 再通过大胆的想象, 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散文。然后整个下午, 我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我觉得自己已经彻底摆脱了古诗教学“讲”“读”“背”的老套, 我实现了古老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现在就等着同学们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美文交上来了。
【场景二】
事情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发展, 先是作业迟迟交不上, 好容易交上了, 我不看则已, 一看真有“七窍生烟”之感:语句零乱, 画面零碎, 几乎没有一篇有完整的意境, 一个句子一个画面的情形比比皆是;更可恨的是惊人的相似, 虽然不是文字的相似。都写了些什么呀, 还不如我平时没用电教媒体辅助上课时写的好呢!
【场景三】
我气势汹汹扑到教室大发雷霆。我把班里那些写文章的“好手”们抓到讲台上, 要他们交代改写失败的原因。一个“好手”说, 当时看画面觉得很美, 回到教室一回想, 全成了一张张的画片。再问其他人, 居然异口同声。我再抓“次好手”, 结果一个“次好手”竟然摆出一副天真的表情说, 岳老师, 您不是让我们描绘画面吗?
原来如此!学生们写在纸上的文字, 根本不是自己的想象, 而仅仅是对几张感兴趣的图片画面的描述。
回到办公室再想想, 我不由得冒出了一身冷汗:长此以往, 学生的想象力岂不退化?想不到, 在我自认为为古诗教学插上信息技术翅膀的同时, 又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
我并不甘心自己的“创新”就这么夭折, 我仔细地回顾了设计《望洞庭》的全过程。
【反思场景一】
我肯定自己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变老套的古诗教法的想法没有错, 而且从上课时学生记得更快、理解得更深的表现看, 几乎就可以算是一堂成功的课了。那么为什么在激发学生想象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反思场景二】
为什么在激发学生想象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学生们那千篇一律的改写倒让我想起了沙翁说过的一句话:“一千个观众,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仅止于哈姆雷特还在纸上的时候, 一旦被搬上舞台, 许多观众心目中的哈氏就都被同化成了舞台上的哈氏。而我的学生们正像那些没有评判力的观众, 在“洞庭湖”出现之前, 他们对文本所传达意思的理解是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 画面一旦出现, 他们的想象就变得“千人一面”了。
我找到了失败的一个原因:学生们误会了我的设计意图。我的本意是希望“洞庭湖画面”能成为激发学生想象的起点, 谁知, 这起点却成了他们想象的终点。
【反思场景三】
学生误解我的设计意图除了他们本身的原因之外, 是否与我本身的设计有关呢?
我呈现给学生的课件, 是我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虽然我的本意是启发学生想象, 但我的做法却使我的设计成了牵引学生想象的绳索。
我终于找到了失败的根本原因:我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
大量的教学实例表明, 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最被重视的是文本、是教师自己的体验, 而最容易被忽视的恰恰是最要被重视的“学生”。新课改较旧课程而言, 根本性的转变就在于“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成为驾驭学生想象翅膀的“和风”, 而非折断学生想象翅膀的“暴雨”。应该让信息技术提供的帮助成为学生的“千里眼”、“顺风耳”, 进而成为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钥匙, 而非关闭学生想象之门的锁。
我重新设计了这节课, 我决定直接将自己制作课件时建立的“洞庭湖图片素材库”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自行选择, 自行评说;甚至决定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制作出能表达自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画面!
我的新一轮教学活动开始了
【场景四】
电脑教室里, 学生们忙碌着:有的人打开了我提供的“洞庭湖图片素材库”, 取出图片, 自己制作Power Point课件;有的三五人一组在网上查找有关“洞庭湖”的资料和照片, 在笔记本上抄录;有的人在网上迷路, 找不着北了。
成果展示:有的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洞庭湖”课件;有的学生写出了有关洞庭湖的小散文;有的人则一无所获。
【反思场景四】
在新一轮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个性受到充分尊重。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 能最大程度地以学生的需要为需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并且通过自己最擅长或最喜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包括想象力在内的许多语文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信息技术成为了让学生想象力高飞的翅膀。
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 学生们深感个人力量的有限, 在不自觉中携起手来, 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 查找到大量资料, 并且在组与组之间开始进行互补式的资源共享。
但尚有许多学生因为没有掌握诸如上网搜索、下载等一般的技术, 在本次“彰显个性”的学习过程中, 没有实现“自我价值”, 忙碌半天而“颗粒无收”。
【结论】
从教师“一言堂”到学生唱主角, 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促使常规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变得更利于学生发展, 这其中网络给了我们灵感、起了很大的作用。诚然, 网络决不是万能的, 但是这种网络课的确走在了课改的前沿。事实证明:古诗教学, 应该打破常规, 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改变古诗教学由老师牵着学生, 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做法;而利用电教媒体或网络提供学习的平台, 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 不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启示】
课改带来的新观念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思路, 怎样在这样的冲击下把握前进的方向, 反思使我发现了困惑与差距, 正是困惑与差距催我前进和成熟, 帮助我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
【期待】
目前中小学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 尚不能满足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古诗的要求, 这还需要决策部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服务性质做出定位。
【展望】
一、课前反思是优化教学的前提
课前反思又称超前反思,是教师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实践进行前瞻性预测、拟定计划的反思行为,是教学优化的前提,“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着重从两方面加强课前反思优化教学。
1加强教学实践预见性
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法课堂教学绩效,学生因素固然重要,但教师课前教学反思能力却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败。教师课前教学反思能力强,其教学实践预见性就强,就能对教学内容提前预诊,设计出系统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
如,设计“小学古诗教学结构的特点”之教学方案,教师课前须积极反思教学内容、目标及学生情况,采用逐渐分化原则预设4步教学程序:(1)提出问题。设两个学生思考问题:①通过教学见习和模拟课堂教学活动,你认为最优化的小学古诗教学结构应具备什么特点?②请设计一个最优化的小学古诗教学结构案例?(高、中、低学段可任选一个)。(2)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围绕问题得出结论。(3)验证结论。学生通过“模拟课堂”检验结论。(4)实践反思。学生课后写出教学反思日记。
针对以上预设的4步教学程序,教师本着“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诊,通过统筹归纳小学语文高中低学段古诗教学结构,预设出学生学习最薄弱环节,遵循理论性与应用性相互渗透的原则,结合学科理论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以及CAI案例拟定解决方案,设计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程序,为课堂教学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进一步增强了课前反思意识。
2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导向功能
如果教师课前对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持有积极负责、开放发展的态度,就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导向功能,有效将学生教学基本功训练与各种知识基础嵌合,顺利完成后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设计“优化小学古诗教学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方案,教师课前主动反思教学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的目标为导向,预设5步教学程序:(1)理论学习。指导学生自学基本理论;(2)问题提出。针对基本理论提出问题:①优化小学古诗教学的前提是什么?②优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核心是什么?③为什么说优化小学古诗教学结构是小学古诗教学优化的关键?④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方法有哪些?(3)观摩CAI案例。学生边思考问题边观摩“CAI案例·教学实录:送孟浩然之广陵”。(4)集体讨论。针对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围绕“CAI案例·教学实录”进行评价分析。(5)总结述评。教师总结,学生课后写出反思评价报告。
课前,教师对预设的5步教学程序进行反思,客观分析学生主体情况后,围绕培养本科生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目标,找出CAr实录课堂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预设学生运用已有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将遇到的学习障碍,拟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力图使预设教学程序更具科学性,最终达到学生从业后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课中反思是优化教学的关键
课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的反思行为,是优化教学的关键。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师课中较强的应变能力,会促成教师准确寻找反思切入点,捕捉反思灵感,顺应学生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反思切入点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从实施教学程序的反恩切入
教学程序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小学古诗教学法课堂教学绩效直接取决于教师在课前预设教学程序时能否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因为,教学程序要科学实施,教师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本,教师随时反思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行为,及时检查分析、反馈调节教学程序,保证教学以最佳状态展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教学“培养小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课前教师以基础理论(①理解诗的字词能力;②理解诗句的能力;③理解诗文结构的能力;④理解诗文表达方法的能力)为基点,预设3步教学程序:(1)理论学习。学生自学基础理论。(2)理论指导。围绕基础理论,请学生自选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一首古诗,针对培养小学生理解古诗能力的目标设计教学方案。(3)理论实践。学生利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论证教学方案的可行性并写出教学反思报告。
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教学程序以“尝试一反思一再尝试”为指针,当观察到学生对“针对培养小学生理解古诗能力的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这一教学环节难以深入时,及时反思并调适教学程序,把整体教学设计调整为针对性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在如何培养小学生理解古诗的字词句、诗文结构、表达方法等方面能力中任选一项设计教学方案;既帮学生找到深入的切口,也便于教师在“微格”教学中针对性地解疑答惑,使教学朝良性态势稳定运作,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师教学调控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渠道。
2从实施教学方法的反思切入
合理实施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的关键。在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把“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落实到位。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打破常规模式,围绕“教学理论确立+基础知识渗透+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实践反思=教学优化”相互整合的思路,加强对实施教学方法的反思,准确调整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优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设计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课前反思以往学生对“如何精心设计提问”这一难点问题把握不住的现象,设计4步教学程序:(1)确立理论。让学生明确优化小学古诗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提问是关键。(2)提出两个思考问题:①观看“CAI案例·教学实录:望庐山瀑布”后,对教师在实录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如何评价分析;②请学生独立选取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一首古诗,设计如何引导小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课堂提问方案。(3)实践检验。学生利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4)实践反思。学生写出“综合陛反思学习评价报告书”
三、课后反恩是优化教学的保证
课后反思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的再反思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当前教学绩效,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它包括反思教学过程的调控、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情况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内容。
小学古诗教学法课堂教学优化的保证就是教师能否有较强的课后反思能力.使教学理念从感性升华到理陛,从经验上升到规律。实现这种高层次课后反思能力,教师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个体发展。
1夯实知识底蕴
第一关:谚语声声读。闯关要求:将每一条谚语读准确,读流利。
谚语本身就是很通俗易懂的,我利用图片来体现每句谚语的含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看到图片就理解谚语的含义。最后总结谚语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团结力量大。利用歌曲一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来让学生再次体会谚语的含义。
第二关:闯关要求:将每一个生字都会认、会读、会组词。
生字个个知。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用猜字谜(移、柴)、实物(筷子、绳子)、图片(柴、火焰、绳子、搓衣板、苍蝇、斧头)、拓展识字(火字旁的字、反犬旁的字)、组词识字。巩固识字时利用摘果子、走迷宫等小游戏,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关:我会写。闯关要求:看谁写的又漂亮又正确。我指导写的有:斤、谋、满
第四关:谚语大本营。闯关要求:看谁记得多!在这里告诉学生,谚语有很多种类,举例有农业谚语、学习谚语、团结谚语等,并举一例。
不足:课件看不清;
指导写字时方式太单一,粉笔字基本功有待练习;
教育机智不灵敏,柴的字谜;
学生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学古诗文更要如此。早晚读,我指导学生对新课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语速、节奏,尽量读得通顺。上课时先把课文读熟后才去分析课文。重点检查差生的朗读情况,引导他们如何去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二、分析课文不要求过细,不面面俱到,不在字词句下功夫,对课文内容不求甚解。重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大概了解程度,只要 其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即可。
三、利用历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古诗文涉及的历史故事很多。因而上课中常穿插讲一些历史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同时,让他们在课外收集一些与课文及作者有关的故事,力争在堂上讲给同学听,学生兴趣高。因而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就表现出来了。
四、老师先背诵后学生背诵。课文要求背诵的篇目老师一定先背给学生听,这就给学生起到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传授一些背 诵技巧。因而,学生背诵的积极性高涨起来。
苏教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 they do?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Story time,包括学习a nurse,a policeman,a teacher,a worker,a cook,a doctor,a driver,a farmer等8个职业类单词和What does he/she do?He’s/She’s a…He/She…等句型。
选择这些职业类单词、对话作为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这些职业类单词进行听、说、读、写,并且能听、说、读本单元的重点句型。
达成目标发掘
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在翻转课堂中起着目标管理的灵魂功能。
根据课标,我将这一课时的达成目标设定为:①通过观看微视频,读准a nurse,a policeman,a teacher,a worker,a cook,a doctor,a driver,a farmer等8个职业类单词;能用He’s/She’s a…He/She…来讨论上述职业类单词。②通过搜索网络、查电子词典等拓展职业类单词量。
在这两个达成目标中,第一个是所有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第二个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拓展的职业类单词难度,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自我,也让潜能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设定的原因是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差异较大:优等生学习能力强,上课举手发言积极,接受新知非常快;潜能生基础较差,需要反复学习才能掌握学习内容。
洛克定律表明,这样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学生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从而避免因为难度较大而半途而废,甚至放弃这个目标的消极情况出现。
课前准备
1.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用。“任务单”的任务设计要求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引导学生达成目标。能否设计出既具有可操作性,又支持学生达成目标的学习任务直接与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相关。
我设计学习任务时,遵循从易到难呈现出阶梯性,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学好英语。考虑到学习英语最基本的内容是掌握词汇,所以我先制定读单词的任务;然后在熟读单词的基础上,将单词放进短语中练习;接着慢慢过渡到读句子的任务;最后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拓展学习其他职业类的单词。
首先,在设计可操作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用技术作支撑,保证课前自主学习质量。在Vhomework英语学习平台上,教师让学生朗读8个职业类单词,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朗读的质量。
其次,设计童谣诵读,让任务富有趣味性。传统的英语课堂为了解决知识重难点,极少通过做游戏、唱儿歌等富有趣味性的方法来开展教学,这样往往导致很多学生觉得英语课枯燥、无趣。为了让学生重拾小学英语的趣味性,又能深化所学知识,顺利达成目标,我设计了“童谣趣读法”,利用该方法能有节奏地、甚至变化速度地朗读童谣。
再次,借用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难度增大,学生知识面变广,光靠书本并不能使学生满足。因此,我设计了“网络跟读法”来完成“通过搜索网络、查电子词典等拓展职业类单词”的任务,培养学生善于借助各种资源充实自己的学习能力。
2.录制微视频
在微课程教学法中,学生的学习差异问题是通过观看微型教学视频的时间调节来解决的。由于微视频能方便学生根据需要暂停、倒退、重播,有助于使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好“任务单”给出的任务,因此,微视频成为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架。
但是,为了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观看微视频完成任务,我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注意了两个问题。
(1)声音清晰,语言亲切,语速适中
在录制微视频时,教师想象与一位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情境,声音要清晰,不使用“boys and girls”之类的课堂用语。此时,教师的语音、语调、语速都会发生变化。录制时,语速要适中,并且加以停顿。如果教师的语速过快,经由耳朵传至大脑的信息间隔时间过短,会使学生不自觉地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语速适中,在适当地方加以停顿,提醒学生在需要的地方按下暂停键,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有条不紊地开展自学。
(2)素材多样,让微视频更显趣味性
本节微视频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熟读8个职业类单词以及句型What does he/she do? He’s/She’s a…He/She…;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并完成“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
在第一遍录制微视频时,我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是让学生能熟读8个职业类单词。但当学习了一些优秀微视频后,我再对比自己所录制的微视频,发现它着实缺少变化与优美。随后我开始寻求改变,从加入一首歌曲What does he do?开始,让学生在可爱的卡通形象与动听的歌声中提高兴趣,然后再进入微视频中学习重点内容。
课堂教学
1.设计思路
根据由浅入深、由新知到熟练运用的能力发展顺序,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基本掌握了学习内容,所以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检测自主学习的成效是顺理成章的事。由于英语平台提供的支持,检测可以用师生共同评价的方法播放学生在家朗读的录音,使检测饶有兴味。
其次,在朗读过关的基础上,通过组内互问互答开展进阶学习,强化已有认知。
再次,完成新知学习之后,在课堂上玩一个集体游戏“洋葱圈”进行合作提升,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反复训练新知的运用,在听、说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同时,在情感体验与学习兴趣方面形成高潮。
最后,写话并分享,既是对写的能力的训练,又是一次对所学内容的检验。课堂中不断穿插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让学生高度参与,获取成就感。
2.教学过程
(1)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朗读单词、童谣以及“四叶草”的内容
由于学生在Vhomework英语平台中全部朗读过这8个单词,教师也在课前进行过试听检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仅出示了两则学生朗读的录音让全班听,随后揭晓朗读的是某位学生。在这一小环节,学生被“是谁的录音”给吸引了,随后出现朗读者的卡通头像,让课堂气氛第一次得以点燃。
随后,个别学生快速朗读童谣让课堂氛围进一步活跃起来。接下来“四叶草”内容的考核,我选用“小组内朗读,并自评小组朗读成果指定考核”的办法,对每组随机抽取一位学生代表进行考核。如果通过考核,就可以获得“检测奖”。在整个环节中,平时经常走神的几位学生由于课前任务单完成得不错,所以在课堂上也高度融入了小组学习中。
(2)进阶阶段: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Story time在微视频中已有初步涉及,但仅要求能了解Su Hai和Mike的父母是做什么的,而在课堂上,任务升级到不仅要了解,还要问答Su Hai和Mike的父母是做什么的:What does Su Hai’s father/mother do?He’s a doctor.He helps sick people.She’s a factory worker.She makes sweets.以及What does Mike’s father/mother do?He’s a teacher.He teaches students.She’s a writer.She writes stories.随后对Story time内容进行复述。
在我看来,此部分内容既是进阶学习,又是对学生是否认真观看微视频的检测。教师在指定每组一位代表进行复述并发放“复述奖”时,还给认真倾听的学生发放“倾听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而且教学与评价都是英语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行为变少了,不代表评价就能减少。在同时发放“复述奖”和“倾听奖”时,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能维持在相对集中状态,避免了出现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开小差的现象。
(3)协作探究:“洋葱圈”游戏
在前两个环节顺利开展后,利用“What do you do?We’re student”以及“What do you want to be after 20 years?I want to be a/an…I can…”顺利过渡到“洋葱圈”游戏。“洋葱圈”游戏巧用学生卡通头像配上职业类服饰的形式,被选中的学生站起来初步练习“I want to be a/an… I can…”。
随后开始本环节“洋葱圈”的合作探究游戏(如右上图)。在教师介绍完游戏规则后,学生拿着“任务单”要求做的名片,围成两个大圈,两两面对面站立。听到音乐后,学生开始自由轻松却指向明确的一次游戏。他们开始进行互问互答:What do you want to be after 20 years?I want to be a/an…I can…,接着交换他们心爱的DIY名片,最后外圈的学生向右移动一个位置,重复之前的步骤。在五次移动之后,学生的句型问答能力已经得到训练,每位学生不仅收到了同学制作的精美名片,而且从同学那里学到了更多的职业类单词。
(4)展示准备:写话并分享
首先,学生伴随着轻音乐,拿出刚刚收到的名片以及写话纸,将自己玩游戏时的点滴记录下来。其次,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再次,我用手机拍下展示的写话纸,并利用“苹果录屏软件”投影放大到屏幕上同步显示。最后,我会给予一些建议或纠正,并征求学生意见是否发放“展示奖”。
教学体会
在平时的英语随堂课或教学公开课中,我都会将上课所需的详案准备好,并将每一环节一字不落地背出来。而现在因为有了教学“四步法”,教学环节变得非常清晰,学生的合作活动也非常多,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悠然自得、稳扎稳打。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从一开始的“是谁的录音”到协作探究的“洋葱圈”游戏等环节,学生在课堂上不时传来的爽朗笑声就代表着他们对课堂有着充分的兴趣,有了兴趣,注意力自然更集中了。
2.充分发挥评价在课堂上的作用
在课堂上有了评价,学生就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多样化的评价还能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检测奖、复述奖、倾听奖、展示奖),使学生的倾听、口语、合作等能力得到了提升。
3.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平时的课堂上,最常见的模式是“师提问—生回答—师总结”,学生间的两两对话也会出现在英语课堂上。第一种课堂模式,学生操练的面比较单一;第二种模式,已注重合作,但合作的面不够广。在本节课中,前两个环节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着重让学生面对面围坐在一起进行小组合作,小组间互帮互助,其乐融融。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初等教育“5+2”师资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 概念界定
1. 师资培养模式:初等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来讲, 一个完整的师资培养模式应该包括: (1) 师资培养的基本途径模式, 即按培养阶段划分的三种类型:职前培养, 职后培训 (学历补偿教育、继续教育) , 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 (2) 师资培养的基本体系模式, 即定向型、非定向型和混合型 (含以定向型为主的混合型和以非定向型为主的混合型) ; (3) 师资培养机构设置的基本模式:独立设置或非独立设置, 单层次或多层次, 与举办主体之间形成的隶属关系; (4) 师资培养机构的内部办学模式, 含培养目标、修业年限、修业方式、专业配置、课程设置等[2]。国外此类较典型的模式有“两段培训”模式, “一段制师范教育”模式, “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模式, “就校培训”模式, “师资三段培训法”模式等[3]。狭义的师资培养模式, 一般专指师资培养机构的内部办学模式 (职前) 。
2.“5+2”师资培养模式: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新路。
“5+2”师资培养模式是江苏省特有的师范生培养模式, 它与高等师范院校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学者黄正平提出的, 他认为“5+2”是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有效模式,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策略。实践证明, 研究高等师范院校“5+2”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 对有效培养师范生职业角色和职业技能, 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研究价值。
(二) 培养模式
1. 横向研究———国外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国外研究多以比较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为重点, 主要以英美等国家为研究对象, 开展比较与借鉴。如有的学者将中外中小学教师培养概括为三种不同模式:定向型、非定向型、定向型与非定向型相结合的混合型[4];有的学者从人才培养阶段上, 将西方发达国家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分为3+1、3+2、4+14+2型[5]。
对国外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的逐渐深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国家的不断拓展, 从西方发达国家, 逐步延展到日韩等国。如许永春[6]、汪慧敏[7]、张基益[8]分别对韩国、日本、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目标进行了分析, 对我国小学本科教师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二是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 关注培养模式内部各要素的比较。如陈重[9]、骆琤[10]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多个维度对中美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比较, 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有很大启示。
2. 纵向研究———国内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国内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即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
专科层次的初等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近年来逐步减少, 本科层次的初等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集中在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思考与培养模式的探索上 (详见表1) , 研究生层次的初等教育师资培养侧重对不同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设计。
(三) 课程结构
二、初等教育“5+2”师资培养模式的问题透视
(一) 课程设置的“连贯”与“脱节”
就本科起点小学教师的培养而言, 相比较于高中起点四年制的小学教育师资培养, “5+2”培养模式有其独特优势。连贯的“5”与“2”学阶, 能实现不同学校、不同层次资源的有效整合, 但在该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课程设置是脱节的。在这一层次课程设置的探究更多的集中于2年培养课程, 并没有打通与五年制专科课程的衔接。例如:相同或相似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在短短两年学阶培养过程中如何统筹?如何做好专科和本科阶段内容的衔接、更新和调整?这些都是我们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二) 教学方式的“共性”与“个性”
“5”与“2”学阶在教学方式上, 有“共性”更有“个性”。最大的共性是教育教学的师范性, 都是培养适应初等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但二者之间的不同个性也是彰显的。
其一, 课堂教学基本方式的不同。本科教学更加注重启发式、研讨式、对话式教学, 注重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方式更现代。所以, “5+2”专转本学生往往不太适应这样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其二, 教学方式面向对象的不同。例如:数学教育专转本专业的学生, 在专科阶段的专业可能是计算机、英语等非数学专业, 数学基础较薄弱。那么,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 面向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 如何讲授抽象难懂的数学专业知识, 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 技能训练的“长板”与“短板”
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是小学教师培养的重点,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 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更为综合[14]。较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是专转本学生的“长板”, 但“5+2”专转本学生在技能训练方面也有其“短板”,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 “5+2”专转本学生的大班化教学不利于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专转本班级学生规模较大, 而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教师学生“一对一”形式效果最佳, 过多学生势必影响指导效果。
另一方面, “5+2”专转本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其师范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制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薄发”取决于其知识基础的“厚积”, 对小学教师知识基础的广度要求甚于精度, 其更多的是一种全科培养。所以, 宽厚的知识基础是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强大后盾。
三、初等教育“5+2”师资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一) 实践定位:明确目标, 彰显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科专业水平, 培养特色鲜明的小学师资, 体现“5+2”专转本专业的基础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前瞻性。所谓基础性, 主要是指在培养专转本师范生的同时, 不应降低对学生学科专业学习的要求。所谓创新性, 是指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创新。所谓实践性, 主要是将实践教学渗透到专业开设的各个环节。所谓前瞻性, 是指为“5+2”师范类专转本专业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 实践导向:统筹课程, 改革培养方案
从宏观层面优化课程, 调整“5”与“2”学阶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整体设置两个学阶的课程结构。首先, 探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合理比例。其次, 整体设置“5+2”七年的课程结构;从中观层面建设课程, 实现具体课程模块的优化。继续建设富有我校特色“名、特教师成长系列课程”、“名、特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系列课程”和“基础教育改革系列课程”, 进一步彰显我校“教育科研引领、职前职后融通、实践取向鲜明”的特色;从微观层面细化课程, 优化模块课程的内部知识结构, 打造精品教材。
(三) 实践路径:优化教学, 融通课内课外
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同时, 我们应加大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力度, 大力倡导“5+2”课堂的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教学, 对不同学科基础的专转本学生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灵活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对话式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同时, 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堂之外, 有组织地引导学生阅读人文、科学经典著作, 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课外苦练现代教师技能, 将学习时空有效延展。
(四) 实践重心:梯度设计, 夯实教师技能
【5古诗词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1-02
古诗教学反思11-07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09-06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11-06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0-15
(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三首07-07
5课古诗词三首的 教案11-03
5古诗二首209-19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07-05
1《古诗二首》部编语文二年级下教学反思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