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规则左右

2025-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联平仄规则左右(共4篇)

对联平仄规则左右 篇1

二,要运用平仄,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 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 律诗成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 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八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字联: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三三四句式: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六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二字联: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一点的对联, 虽无固定的格式, 但必须是平仄交错, 互相协调, 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握熟练的人来说, 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格.

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对联平仄入门 篇2

喜欢创作对联的初学者朋友们是不是还不那么地熟悉平仄的规则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什么叫平仄

俗话说“无律不成联”,遵守格律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尤其对于初学者,要养成守律的好习惯,对联格律和古诗词的格律是相通的,本文只讲现代汉语四声与平仄关系,至于古音,有爱好者入门之后再去学习,先知道什么是平仄,才能在今后对联中去灵活运用。

现代汉语的四声有平有仄,如今音四声分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例句:妈、麻、马、骂,其中第一声“妈”和第二声“麻”算作平声,第三声“马”和第四声“骂”算作仄声。

例句1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可仄,以下同)

例句2

满堂花醉三千客

⊙○⊙●○○●

一剑霜寒十四州

⊙●○○●●○

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联从一个字到多个字,从一句到多句不等,以下列出7字以内的上联格式

一言句:●

二言句: ⊙●

三言句:○○●,○●●

四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要求一:一联之内,平仄相间,两联之间,平仄相反,上联仄尾,下联平尾。

以7字联为例

横眉冷对千夫指;眉、对、夫、指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俯首甘为孺子牛。首、为、子、牛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

出上联时,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交替使用,第二个字是平声时,第四个字必须用仄声,第六个字再用平声,第二个字如果是仄声,那么第四个字就必须是平声,第六个字再是仄声,上联尾字一般为仄声;对下联的时候,平仄和上联相反,下联尾字一般为平声。

一副好对联,首先要符合以上平仄格律的要求,否则就是失律(出律),不能否认历史上有不合律的巧联,实属少数,多为意境限制,不得已而为之,初学者切莫盲目模仿,或以此为理由不去遵守平仄格律,等你格律运用游刃有余的时候,再试不迟。

这里讲一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绝对工整的对联,是要求上下联每个字的平仄都要相反的,由于字词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只要守住第二四六字平仄即可,第一三五字的平仄不去考虑。

再讲一下“三平尾和三仄尾”,顾名思义,“三平尾”就是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种现象是不允许的,三平尾一般出现在下联上,比如一个7字联,这时候第五个字就要注意了,如果第六七两字是平声字,第五字就要用个仄声。“三仄尾”就是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三仄尾不是绝对禁止的,但要尽量避免,还拿7字联为例,仍然要在第五个字上注意,总之,每句的倒数第三个字,要留心,杜绝“三平尾”,尽量避免“三仄尾”。

要求二:字数相等,词性一致,句式相同,节奏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字数相等无须赘述,就是上联几个字,下联也要对几个字,历史上很少有上下联字数不相等的对子,笔者听说过一例:

中华民国万岁

袁世凯千古

上联六个字,下联五个字,万岁对千古自然没话说,可是“袁世凯”三个字对不了“中华民国”四个字,暗含“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之意,结尾全用仄声,暗含“不平”,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袁世凯所作所为愤愤不平的心态,令人拍案叫绝,实乃一绝对。

词性一致不难理解,一般要求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语气词对语气词。

句式相同,节奏一致主要指对联的每个字或词的位置要一致,写起来工整,读起来顺口,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对中的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要求,一副好联,上下联内容要相关,一般要求下联的意境气势比上联要大,能托得起上联,下联的意境气势最低要和上联持平,不能头重脚轻,下联可以把上联没说完的意思说完整,或者把上联的.意思再提升,或者采取反衬的方式,映衬上联。房间的临屏即兴对联,能称得上“对联”的也不少,但是不占多数,大多属于“对句”,词性对上,字数对上而已,对联创作还需要立意、炼字、提神方可为之,对联立意要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出奇出巧,切莫千篇 一律、人云亦云。

再讲一下“合掌” 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是对联一大忌。一副对联,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下面一副对联就是合掌的: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

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情况,相对地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当避免。但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略,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

后记

平仄对联学习与欣赏 篇3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汉语拼音声调标注位置口诀:

a母出现别放过,没有a母找o e ,iu 并列标在后,i和 u并列时,标在后面。比如liu,标在u上,gui,标在i上。

ü母上面两点抹。

单个韵母不必说

励志对联不讲平仄的原因及对策 篇4

一、受历史对联的影响

纵观历史,对联发展大体经历了五次飞跃。①从晋到唐,可称为对联初级阶段。那时的对联只是以口头应对为主,由于律诗受到皇上及文人的宠爱,对联则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故而发展缓慢。②五代到宋元,对联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进入了推广发展阶段,不仅有春联,还有挽联、赠联、匾联、堂联、门联、行业联等。③明清时代,对联进入昌盛时期,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梁章钜说:“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时者。”(《楹联丛话·自序》)④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知识分子把对联当成战斗武器,文人志士作对子蔚然成风。⑤中国楹联学会成立。近二十年来,在中楹会的领导下,各级楹联组织层出不穷,对联活动开展得更普遍,更丰富多采,比其他文学样式更活跃,更为人喜爱。这是一次最大的飞跃,也是联界的大喜事。

这五次飞跃,对联到底共有多少副,无法统计,但从联质方面来看,可谓精品不多,瑕疵不少。我认为个中讲平仄的劣作要占一部分,不讲平仄的也要占一部分。那么,如今说对联不讲平仄同历史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对联像诗一样,出现了流派和各种体裁,诸如诗歌体、词曲体、骈文体、散文体、古文体、白话体、俗语体等等。据史料,汉初的赋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演变为骈文(也称骈赋或律赋),并沿袭到唐以后的五代。由于骈文不讲平仄相谐,也就没有节奏相称,只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而被后人视为正格对联。例如,众所周知五代时蜀主孟昶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坛高手王钟璘“认为它是影响最深远的劣联,那个‘余’字既失替又失对,怎能算好!”(见《对联》新二卷五号)。实际上,这是骈文体而被捧为最早的春联。

二是以偏概全,滥竽充数。历代对联爱好者在挖掘联史时,不论平仄是否交替,声律是否抑扬顿挫,音韵是否铿锵有力,只要字句相等,对仗工整,就统统视为对联,立即投稿、编书,以讹传讹,流传于世。例如:《爱国重教作楷模》·哈尔滨(一八三—一八四页),作者这样写道:“在陶行知先生自撰的一副对联面前,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在这副对联上,陶行知先生这样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算对联,我想,如果陶行知九泉有灵,肯定不得安宁。”

三是谐趣联的影响。谐趣联一般不讲平仄或平仄可以放宽。例如:“屋笃鹿独宿;溪西鸡齐啼。”(谐音对)“不正歪风上下卡;女子好乐白水泉。”(拆字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造成不讲平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可见一斑。

二、为“多、快、好、省”而不讲平仄

对联不讲平仄,当然会“多快好省”。何谓“多”,那就是想从数量上来增强对联的发表权、应征权,以争得联界一席之地。这也是正确的,但一旦付梓的话,《对联》杂志扉页的《袖珍实用对联》可能还要增加一倍的版面,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何谓“快”,创作对联,通常要经过殚精竭虑,冥思苦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如今不讲平仄,只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如笔者去年腊月下旬设摊书写春联,根据市民喜欢的内容(要求写繁体字),一挥而就:“福旺财旺运气旺;人兴家兴事业兴。”不仅快,而且成了抢手货。何谓“好”,就是使那些有点文化且不谙联律的任何人都能步入创作行列。到那时形成板板六十四,千简一律,真是“一花独放”了,难道不好么!何谓“省”,那就是创作对联不必费脑费时,随时都可以作出“好”联,《对联》杂志也不需要“病联医院”栏目了。评联也没有了“平仄协调”头道关卡;什么集句联、马蹄韵将通通“寿终正寝”,岂不省哉!

三、古四声和新四声的矛盾

汉语的声调即古四声,它产生于我国最早的《诗经》(西周新年公元前十六世纪),并且后来被运用在诗词楹联、戏剧、小说、成语和其它文体中。虽然受近代如“五四”运动的冲击和极“左”年代被判为封、资、修,但还是沿用至今不衰。可是我们现在读古诗,就发觉它有许多地方读音不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物到极时终必变”。

诚然,语言是发展的,上古语音到中古,已经有了变化;中古语音到近代、现代,又有了变比。比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的“原”、“昏”两个字,在平水韵里同属“十三元”韵部,也是押韵的。可是,用普通话来读,“原”是yuán,“昏”上hūn,就不押韵了。再如本本刊新二卷六号《袖珍实用对联·新春联》,其中“积极进取;勇敢拼搏。”用新四声读是合律的,而用平水韵读就不合律了。因为“积极”“搏”三个字是读入声,上联变成四连仄,下联变成仄收,且读起来也不和谐动听。于是,有些联作者就针对新旧四声不能合二为一的矛盾,要求在理论上对楹联提出新的标准和规范,——干脆不讲平仄。

基于上述问题和原因,我觉得有几点期待同仁认可:

一、正确对待历史对联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因为不讲平厌的对联古来就有,所以,彼一时,此一时,老调重弹没有必要,因而争论平仄问题也该偃旗息鼓了。但是,不讲平仄的对偶句(包括近现代),其中也不乏难得的佳句,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对此,我们应当像不合格律的诗只能算古风一样给予它们一席之地,让其繁衍下去。其次,对联在创作中不能人为地降低标准而搞“大跃进”。历史证明,任何事物不能冒进,只能逐渐走向成熟。对联也一样,只能在历次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走向繁荣。赵如才先生在《强化精品意识——关于当前对联创作的思考》一文中说得好:“我们需要的是保证质量前提下的繁荣,而不是滥竽充数的假繁荣。”

二、重视平仄的实际作用

对联讲平仄,目的在于读起来声律抑扬顿挫,音韵铿锵有力,具有和谐动听的艺术魅力。我们经常称楹联为“艺术奇葩”,不讲平仄,何来“艺术”?何来“奇葩”?又何来音韵铿锵?哲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比如饮誉天下的云南大观楼长联,上下联一纵一横,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形如山峰此起彼伏。假如孙髯不讲平仄,不可能成为千古绝唱。历来的诗词不讲平仄,中国不可能被称为泱泱诗国。换言之,我们写文章不讲平仄,就不可能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其实,汉语平仄四声,应用广泛,不单是用在诗词楹联方面,还用在各种文体中,诸如小说、戏剧、婴儿取名……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打进匪窟”与座山雕对话。座山雕突然地:“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则士气昂扬地:“宝塔镇河妖!”这就是一副口头对联,平仄用得恰到好处,如出句尾三连仄表示愤怒,把座山雕阴险毒辣的面孔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句首三连仄形容针锋相对,正气禀赋。如果不讲平仄,肯定没有这样的效果。不可思议的是,编剧者在极“左”年代竟敢写出带典故(李靖为托塔天王)的对联,确实难能可贵。

三、红花绿叶两相扶

①两条腿走路的措施。我赞成龚祯熊先生在《平仄的实际作用与地位变迁》一文中所说的:“新四声是否取代古四声,是一个时间迟早的问题,而不是看法问题。”倒不同意他说的“再过二十年,这种流派就会自然消失。”(同上文)。理由是:以伟人毛泽东为例,他在北京从政几十年,你敢说他不会普通话么(国务院在一六年初就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他却说湘潭方言一直到临终,以致后来扮演他的角色不得不跑到湘潭“实习”。同时,他所创作的诗词、楹联,仍采用平水韵,连书法也是繁体字。所以说,再过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新四声都不会取代古四声,这种流派也不会自然消失。对此,我赞成杨金亭在《革死韵换新声是诗词形式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一文中所说的:“……暂时采取平水韵、普通话韵两条腿走路的措施,在好诗面前,两韵平等(但是在一首具体作品中,却不能新、旧韵混用)。”当然,对联也可采取这种措施,两条腿走路,并无不妥。

②格物致知,不信东风唤不回。有人说,古四声难学,尤其是入声字更难学,因为在现代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字了。其实,入声字并不多,依平水韵不过七百二十余字。其中还有至少一半是冷僻少用的字,常用字不过二百个左右。这二百多个字,何况还有工具书可找,就是没有工具书像小学生背书一样都能把它背熟。我学联十多年来,还未见过不会用入声的。以九九国庆礼赞“沱牌杯”征联为例:十万余副对联作品中,评选出二千零九十八副(含入围作品),北京市就占一百零一副,其中二等奖五副,三等奖一副,入围奖九十五副。上说北京音系没有入声字,难道这些获奖者都是异地在北京工作的吗?绝对不是。原因就是他们都掌握了入声字。请看北京陈容先生获二等奖的作品:

酒沁千秋,家兴业顺名声远;

旗辉五秩,国泰民安幸福多。

这副对联有两个入声字“国”、“福”,下联末句,国泰民安幸福多,其节奏是二二二一,“国”字不论它,就“福”字来说,他能把“福”字用在第三个节奏点上,使其“幸福”对“名声”平仄相协,又使本句第一、第二音步相替。如此看来,入声字并不难学,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上一篇:读书让梦想插上翅膀下一篇:下基层 抓调研 解难题 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