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师专业成长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共10篇)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 篇1

邓久波.2014.生物学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生物学教学,39(2):11~12 注重中学生物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

生物学是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初中和高中生物学之间的联系密切,共同构建起较为系统的中学生物学。善于学习、积极充电,改进教法和学法,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无论是在哪一个年级任教,都应从自己做起,主动掌握整个中学生物学体系,认真阅读初、高中生物学教材,准确理解和把握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探索初、高中相关章节的教学衔接。2 高效利用权威期刊

《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等杂志应成为生物学教师必订的杂志,每期必须仔细研读。这样你就能迅速占领生物学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把握生物学教育改革的脉搏,全面了解生物学教育的形势,迅速吸收教育经验和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有意识地了解国内生物学教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着手组建属于自己的教研资源库,高效利用期刊文献资源,服务自己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追寻最新、最前沿的生物学教育教学印迹,站在高水准的平台上,融入时代潮流中去,才能与时俱进;也只有从一开始树立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才能沐浴着教师这一职业所具有的幸福感去面对工作中的艰辛和挑战。

组建电子版的“个人教学教研资源库”,反复、高效利用资源。3 拒绝“拿来主义”,备课要有自己的思路,并不断修正和升级教学设计

对于一节新课的初次备课,很多的教师会直接采用“拿来主义”,从网上下载或者从学科组那里复制课件,草草修改即作为自己的教学课件。不少学校倡导集体备课的策略,然而集体备课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实,通过对中学生物学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在参阅大量“个人教学教研资源库”资料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基础上,就已经形成了关于本节的初步认识,在勾勒出本节的教学思路基础上,自行创作课件并撰写教案也就比较容易,实施的效果远比“拿来主义”要好。

在初中及高一年级,一周一般安排两节课,因此,生物学教师任教的班级一般较多。每完成一遍教学实践,就会有新的想法和新的收获,故而在最初创作的课件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修正,课件质量就会不断升级。此外,针对不同的班级特点进行同课异构,那么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就会创造出多个版本。如此一节课下来,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对下一轮再次教授本节时,就会显得游刃有余,信手拈来,水到渠成。4 向同行学习,多听课,重在利用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听课学习是一条公认的捷径。关于怎样听课,听课听什么,听课过程前后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提高听课的效率等问题,已经有较多的行家提出优质建议。作为一名教师,每一个学期都会听很多节课,既有本校教师的推门课、常规公开课,也有一些优质课、展示课,如有机会还能听到一些省、市等举办的名师课、竞赛课等。每次听课有听课记录,课后有交流和讨论环节,整个过程下来收获很多。试想一下,你是否还记得几年前听过的那次优质课呢?你是否要从那一堆的听课记录本里面寻找曾经的资料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做法是将听课记录拍摄成图片版,按课题命名后,将其放到“教学教研资源库”相应的微专题下面,这又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且可重复利用的资源。5 时刻反思、注重方法,勤写教研手册

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和教学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以利转变课程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如何让反思持续地发挥效用,监督教学科研呢?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 篇2

近年来, 我校办学规模扩大, 青年教师迅速增加。生物教研组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课题中探索出:学习是生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基础, 实践是生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研究是生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阶梯。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是生物教师专业成长路上必须扮演好的三重角色。

一、学习,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学习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在学习。首先, 学习能够温故专业基础知识,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科学性强、专业性高。在课题研究中, 访问老师们的时候, 大家都有同感:涉及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大学学习的知识遗忘的内容较多, 重新把大学的教材找出来有目的地学习, 巩固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次, 学习能够统揽教材、掌握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 课标的学习一直都是生物教师的基本任务, 只有掌握了课标, 才有教师观念的改变, 教师观念改变后反过来又能促进教师的学习。通读教材是教师认识教材、统揽教材的入门课, 学习教材要达到清楚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逻辑关系。本校有一位老教师说得好:“我活到老学到老, 教材在我心中了。”最后, 学习能够帮助我们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习新课程的理念, 学习名校、名师的经验, 自我研修是学习, 同伴互助是学习, 专家引领也是学习, 让生物教师自觉地成为爱好学习的人。

二、实践,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初为人师那天, 生物教师就开始了一辈子周而复始的实践活动:备课、上课、议课, 议课又包括观课、说课、评课等活动。部分教师只知道这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工作, 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常规的教研活动。实践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常规的教研活动, 来探究备课、上课、议课的有效性。备课、上课、议课既是常规的教研活动, 也是一种行动研究, 在备课、上课、议课中践行课程改革理论, 追求教育改革的目标, 生物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成为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实践, 对生物教师还有另外的要求, 这是由学科性质决定的, 即通过实验实践。第一,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 具备生物教师应有的实验操作能力。第二, 培养教师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脚踏实地的实践让生物教师成为优秀的“实验员”, 只有生物教师成为优秀的“实验员”才能成为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学生的教练员。

三、研究,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研究, 很多教师认为高不可攀, 以为研究是教授们、科学家们的事, 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其实, 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是研究。石柱中学生物组《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一个目的是转变教师观念, 提到观念, 老师们马上想到了: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 几年下来, 研究发现, 常规的教研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就是一种校本研究, 能够培养教师的课程观、课堂观、课本观, 这三种观念也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 有人问: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不重要了吗?其实有什么样的课堂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

生物教师有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观、课堂观、课本观三大观念后, 再回过来研究备课、上课、议课更具有实际的意义了。以课堂观对应上课为例, 我们的课堂观: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场所, 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教师随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课堂是生命的课堂、绿色的课堂、成长的课堂。在这种课堂观下的生物教学模式就产生了《生物课堂“六环节”教学模式》。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 篇3

听课是生物教师在互动中获得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生物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教研活动,是促进生物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研讨,教学艺术展示,教学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真正变为教育领域的高手,道路有许多条,而精细化网络听课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现在不少生物教师听课,基本上还停留在粗放型听课的阶段:教研计划在学期初安排好上课者课题和上课时间,然后按部就班,对应的成员适时到场听课。更为严重的是,不管上课者是否认真准备,课上得好还是差,总是想方设法说两句好话,碍于面子,少说甚至不说存在缺点。评课纸上虽然也设置了教学建议一栏,大部分听课的生物教师却让教学建议一栏空着,即使有少数听课教师写上教学建议,也是短短几个字,无关痛痒地写上几句冠冕堂皇的话,算是完成了一项任务。这样的听课流于形式,哪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如何摆脱当前生物教师听课的迷茫和误区?如果我们将眼光投向于网络,这一困境将有可能得到破解。网络上有很多优秀生物教师上课的视频实录,上课者可能是名家、大家,也可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除极个别情况外,上课者和听课者一般都是不认识的,评课者不会为了顾及彼此的感受而只说好话,不提问题。所以,学校可以在传统的听课活动之外每周或每两周安排生物教师一次网络听课。网络听课的时间可以不用固定,只规定在什么时间前听完,然后集中进行评课。

由于没有现实的羁绊,只要组织者要求听课的生物教师多说存在问题,听课教师自然会放开手脚认真思考,畅所欲言。优点会评得透,缺点也不会故意遗漏。研讨气氛将会很浓郁,教师们在酣畅淋漓的评课活动中会听到不同的观点,收获是很大的。那么,如何通过网络听课推进生物教师专业成长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的网络听课主体

精细化网络听课,区别于传统的听课,更注重听课的实效性。那么,精细化网络听课的主体是谁呢?是听课活动的组织者。但生物教师要想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光靠学校或教研部门组织的网络听课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从内心深处主动寻觅听课的机会,现在电脑普及率已经非常之高,网络上许多课程都有不同执教者上传的课堂视频实录。最近,国家开展了“一课一名师”活动,网络上的课堂教学视频将更加丰富,生物教师选择的余地将更大。

网络上的教学视频、实录都是层层推荐评选出来的,每一节课都是授课者本人精心设计、精心打磨的结果。有些学校非常重视这个活动,还改动了学校教研组对教案进行反复讨论和研磨,其中很多课都是暗合新课程理念和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而且,每一节课都有授课者教学设计的说明性文字,这些文字自然更加有利于听课者理解和体会授课者的意图,对于听课者的作用也将更大。

目前为止,尚没有教育行政部门对听这些网络教学实录提出强制性或鼓励性的要求。强制性的要求大可不必,而鼓励性的要求可以明确提出来,最少可以规定教师必须听完这些课,可以代替听部分校本教研课,而针对这些课的教学实录类的评析性文章可以安排相应的竞赛。当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生物教师更应当积极主动地抽出时间进行网络听课和研究,这比纯粹地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通过网络听课将示范引领与反省促进相结合

精细化网络听课所涉及的课,可以是精品课,也可以是常态课,甚至是存在明显瑕疵的课。因为精细化网络听课并不是完全追求直接的正面的引导作用。精细化网络听课的作用可以是直接正面的示范引导作用,也可以是从反面吸取间接教训的反省式的作用。别人授课成功,自己当也追求成功;别人授课失败之处,自己也当尽量回避犯类似的错误。

三、通过网络听课研究执教者的成败得失

网络听课与传统听课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听课只是在教者授课的时候听课,只听一遍,许多细节可能由于听课者的疏忽而没有能够捕捉得到。而实际上,一节课,即使教学设计相同,由不同的生物教师执教,其课堂有效性是大相径庭的。这是因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教案设计只是一个基础,而教者的综合能力和修养则决定了一节课能否达到教案设计的预期效果。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则集中体现为教学细节的处理,细节决定成败。但传统听课,听课者更加注重的是听课笔记的记录,记录好之后再拼命找优点。这样的听课效果无疑是大打折扣的,这样的听课不可能注意到课堂教学中很多的闪光细节。

四、由网络教学实践揣摩授课者的设计和生成意图

执教者通常会精心设计过渡语言,使得整堂课听起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传统听课却不知不觉地更多地关注授课的步骤和整体课堂结构的设计,这就好比古人买椟还珠一样,忽略的恰恰是一堂课的精华和灵魂,记录下的只是皮毛。所以,很多的教师听了一节好课后,都会感到是一种享受,但是真正好在什么地方却并不能抓住核心和关键,更容易忽略的是为什么会上出这样好课的深层原因的追溯。网络听课,则可以反复地听一节课,细细品味授课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眼神。听课者更可以将整堂课作一个完整的文字实录,这样的文字实录,也许需要听几遍甚至是十几遍,但每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许多听一遍不能发现的妙处,都能在这一遍又一遍地听课和做文字实录的过程中得以捕获。

教师专业成长总结 篇4

——谈谈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组成的一种特定活动。要使教和学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贯彻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因材施教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忙碌着、辛苦着、奔波着同时也收获着。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课改与读书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课改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包含了教育教学活动中最真实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苦涩,隐含了最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认真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负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宝贵的财富,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提高自己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组成的一种特定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使教和学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贯彻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谈一点浅见,望同行赐教。

一、体现在教学要求上:

四、体现在作业布置上:

学生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的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它的作用是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即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适合全班学生的一般水平。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业应有所区别。对成绩优秀者,可布置一些较难的补充题;对成绩中平者可布置一些比较容易的题;对个别后进学生的课外作业应进行个别指导,讲明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使各类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品尝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热情。如果作业一刀切,后进学生根本做不来,为完成任务必须抄袭,他们也就会感到越学越没意思,越学越难,进而放弃不学,最后必然出现“干坐生”或“陪读生”。

五、体现在辅导上:

教师专业成长 篇5

教师要有教学智慧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能从很多杂乱的知识里面提炼出一种核心的知识来。其主要显示为教师的“课堂”行为。“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第一是传道;第二是授业;第三是解惑。

一、传道是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感染孩子们。我们先让我们自己生活得有激情,先让我们自己的身上有力量感,然后,我们的孩子慢慢地就会受影响,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感觉。

二、授业。授业可以理解为传授一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生活技能等。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作者提出了几个教育比喻;①打游戏,②认地图,③学走路。“打游戏”意味着反馈与矫正是重要的;“认地图”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不则你会迷路的;“学走路”意味着亲自尝试,主动学习。

教师专业成长案例 篇6

——学习实践 反思

马成彪

在教学生涯中,本人把教师当作职业、当作事业、当作艺术,自我提升、自我追求、自我超越。在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探索、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教研专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丰厚积淀——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培训是我成长的催化剂。学校充分利用身边的优秀资源,通过“传、帮、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我将在培训中放飞我的希望,实现作“科研型”教师的梦想。学校为我的成长创设了许多优越的学习环境,每一次培训学习是专业化水平提升的机遇,学校围绕课程改革,采用专家讲座、合作研讨、案例教学、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专题培训模式,培养骨干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课题意识,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和研究成果。

科学的教育理论像指路明灯,引导我的发展方向,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目前我的理论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读书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政治学习活动。二是认真学习远程教育,我每一次听专家报告,都会浮想联翩,脑子当中产生许多美妙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专家的理论相比较,常常能引起思想的共鸣。

学校把经验的习得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研究活动中,利用多种

平台(主题教导会、示范课、研讨课等),通过言语交流、文本再现、视频回放等方式亮相教师、学生经验,引导教师从听其他教师的经验中体认自身的经验,从讲自己的经验中丰富自身的经验,从行动实践中生成自身的经验,从思考与自评中感悟自身的经验。通过经验的捕捉、追问和访谈,促进教师、学生对经验的体认、归纳、提炼和表达,使经验有骨有肉、轮廓分明。使经验从封闭、独立的个体感知和占有走向开放,使经验由自然的淡忘、散失转向有意识的收藏。可以说,学校的很多教师的经验都是在这种习得中产生的。事实上,以自身的体验看他人的教学,才能真正地做到旁观者清。捕捉他人经验的影子同时是在激活自身的经验。尽管这种经验有着差异,但正因为差异才显示个性,才形成多种经验互生共长的自然生态。所以,捕捉他人经验的影子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二、实践探索——从不断的思考中蕴育精彩

在专业生活中,课堂便是其展示知识能力、发挥专业影响力的基本场所,当在课堂上教师能力发挥到了较高的效度时,便较好地实现了其专业水平在课堂中的价值。课堂是检验教师知识、能力水平的最好平台,也是见证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最佳视点,许多优秀教师正是立足于课堂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总结,进而获得厚实的教学功底,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独具特点的教育个性、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张扬,课堂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能成就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是我最为倾力的领域,我结合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深入探讨优质高效生物课堂的营造,研究范围涉及动机激发、情境设置、师生关系、教学策略、内容选择与处理、学法指导、学生思维培养、教学生活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教学艺术、知识迁移等诸多方面。学校教育科研全面关注、认可与欣赏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课堂诊断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克服不良思维定势或思维从众的现象,从平凡中看出奇崛,从看似没有问题中发现和找出问题。课堂诊断的过程,是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提升自己教学判断和教学分析能力的过程。使教学逐步形成融理智型(条理清楚,论证严密,结构严谨)、技巧型(教学技巧运用自如)、自然型(朴实无华,亲切自然)为一体的教学风格。

参与课题研究,是有效促进自己专业发展,提高自已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参与课题研究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层次,让其开阔视野。其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自身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地得到同行的帮助和指导,使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和改进。第三,参与课题研究能让教师系统地掌握数学教育的科研方法,如怎么选题,选什么课题,如何设计问卷、采用什么科研方法,如何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什么,处理问题的对策是什么,如何撰写开题报告与结题报告等,都能让数学教师得到锻炼。教师当研究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离开了科研,不对原生态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无源之水。

通过参加一项项的教育科研实践,促进自己不断地进行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思考,从而使教学的艺术日臻成熟。

三、勤于反思——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回顾教学探索的过程,常常因为要达到一个小小的目标,寻求一个小小的策略而冥思苦想、费尽周折。但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反思的重要。当我成功设计了一节课,成功制作了一个教具,顺利转化了一名后进生时,我会及时将这个成功的过程进行记录,并反思自己缘何成功,便于今后能在这方面驾轻就熟,于继承中创新。当我在探索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失败,当我的课堂教学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时,我会冷静地思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样的策略,怎样的方法能加以改变,并不断地寻求方法反复进行试验,直到成功为止。我始终觉得,当失败的原因找到了,问题又得以解决时,所谓的失败自然就会升级为更宝贵的财富。而文字,正是保留它的最好工具。就这样,我不停地书写着我的所思所感,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地探索着、记录着。从一个方面可以说,是不断地探索与反思成就了我、提升了我。

感谢多年来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的多元培养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是永无止境的。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行动;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敬业、求知、实践、反思是成长历程中四个重要的环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坚持敬业、求知、实践、反思,就一定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老”而“新”的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案例

——学习实践 反思

石灰窑乡宜麻学校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 篇7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主要包括道德成长、教学成长和科研成长三个方面。也就是说, 良好的师德师风、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是一名专业教师应同时具备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但长久以来, 我对这一概念心存误解。

我之前认为教师的道德水平是与生俱来的, 而且水平高低与教书育人没有直接关系, 直到教师群体中曝出一件件有损师德的事例, 整个社会质疑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准, 我才意识到师德师风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比不会教书更甚, 才真正认识到道德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来规范。

我之前认为科研这件事离我这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有点远, 我只要能教好书、管好学生就是一名称职的教师。直到同学中已经有人成了科研名人兼学科骨干, 我的教学论文却还只是应付之作、入门水平, 我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也长期停滞在同一水平, 我才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 只顾教、不顾研是断章取义, 教研相长是言之有理、行之有效的。

像我这样走入误区的教师不在少数。观察教师群体, 我发现大致可分为下述几类:最不缺乏的是谋生型教师, 他们抱怨社会地位比不上以前, 学生难教程度远大于从前, 从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当成谋生的职业, 对自己降低要求, 得过且过;接着是苦干型教师, 他们认真上课、辛勤批改、真心呵护, 可以说非常称职, 但成绩算不上拔尖, 师德算不上模范, 科研算不上突出;还有巧干型教师, 他们很聪明, 工作有一定的方法, 能轻松地取得较好的成绩, 他们遇到问题也在思考, 但可能一想而过;最缺少的是智慧型或者说谋略型教师, 他们从不止步于已有的成绩, 面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主动思考、研究, 并寻求突破, 在教学中积极实践, 进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体系, 成为教学和科研双料专家, 这类教师就是专业成长的榜样。

二、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两大因素

为什么我们大部分教师都经过了大学的专业学习, 毕业后一样投身教学实践, 却只有极少数的教师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其实,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有两个因素:外在引导和内在进取。很多教师把自己的不优秀归结于外在原因, 抱怨大学的专业教育和实际教学脱节, 教学过程中缺少严格的成长机制鞭策等, 进而产生了怀才不遇或生错时代之感。其实一个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不管到哪个时代都不会成为弄潮儿, 不管到哪个行业也成不了精英, 我们要坚信, 我们身处的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

身处教育转型期, 我们能接收的信息、遇到的机会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多。当前, 浙江正处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阶段, 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机遇。我县教育局紧紧围绕师德师风建设, 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教师作风的制度, 推选“美丽教师”等师德楷模, 深入基层开展师德主题讲座, 用制度、榜样、氛围鞭策教师完善自身形象;在学科教学方面则推出各类竞赛、评比, 用比赛激励教师深入研究、不断成长。学校则坚持实施“树旗子、筑场子、扬鞭子”的教师培养策略, 通过思想引导、目标引导、榜样引导, 树起一面引导教师前行的旗子, 从人文环境、竞争环境、民主环境的创设入手, 营造一方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 通过学习压担、实践压担、教研压担这三个手段, 扬起一根催人奋进的鞭子, 同时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二年达标、三年创优、四年冒尖、五年成才”的具体目标, 并对全校教师分层设置目标, 激励教师成才。

我们有引领、有舞台、有鞭策, 不缺少好的成长环境、不缺少强有力的外在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告诉我们, 真正的专业成长是自我成长!我们缺少的正是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自我需求和自觉行动, 缺少的是自觉性。

三、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

教师需要有自觉成长的意识, 自觉成长就是指教师对专业成长的目标和意义有明确的认识, 自觉并自愿地追求专业成长的程度, 表现为其对专业成长的热情、兴趣、责任心和职责意识等。

跟自觉相对应的是不自觉。不自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迫于政策文件等外在压力, 不得已的成长, 可称为强制型, 它不依赖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会对发挥教师创造力产生消极影响, 从而阻滞教师提升素养的进程;另一种是自大型, 盲目自大不是真正的自觉, 它会导致教师丧失理性, 干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教师真正的自觉, 是心怀教育使命感,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而不断自我更新, 是自发地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教育管理学生, 是立足于课堂的反思和创新……归根结底, 自觉是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 对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要有明确、清醒的认识

我们为什么要成长?可能有的教师觉得自己的教学经验足够丰富, 存在排斥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但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从业者不断发展, 自我更新, 更何况有哪一个职业对青少年的成长有教师那么大的影响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教授曾说:“身为教师, 我具有极大的力量, 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 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我能让人丢脸, 也能让人开心, 能伤人也能救人。”教师责任重若泰山, 所以, 我们应该更专业。现在的教育早已不是权力教育, 而是能力教育, 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学习和发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否则我们就只能面临这样的尴尬——用昨天的知识, 教今天的学生, 却声称是为了他们明天的发展。

(二) 培养自觉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而自觉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能没办法选择工作, 但我们可以选择从事工作的态度。与其在牢骚和感叹中蹉跎岁月, 不如静下心来反省自己, 剔除自身因抱怨而产生的负能量, 做一个阳光大气、睿智豁达的新时代教师。

自觉的态度, 需要用理想引领。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一个人有了理想, 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人们常说, 理想是远大的, 但我们的教育理想不一定非得远、非得大。李镇西在《你还可以更幸福———与一位青年教师的谈话》中说:“你作为一名教师, 考试制度无法改变, 教育评价无法改变, 教材无法选择, 学生无法选择, 但其教育教学过程的手段、方法、技巧以及我们走进学生心灵的路径、方式却是可以改变或选择的。”我们的理想就可以立足于这些可以改变的方法、技巧、途径上, 让每一堂课更完美, 让每一次教育更深远, 在每一件小事中追求“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事改进一点点”。

自觉的态度, 需要用目标激励。理想是星空, 是指引;目标是陆地, 是动力。目标的制订, 重在切实可行。有些人之所以行动几日便不了了之, 与目标订得太高、难以实现有关。一个好的目标, 应不是太难、“跳一跳”能够触及, 这样的目标能唤起成功的感受, 让你保持毅力, 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自觉的态度, 需要用责任支撑。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那就是责任。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关于职业兴趣的一个调查, 得出的结论是:被调查的100名杰出人士中, 有60%的人认为自己并没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是因为“站在这个位置上”, 也就是职业责任感。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的失败, 对一个教师来说, 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 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功在他人、利在社会的劳动, 所以选择教师就等于选择了使命和责任。

(三) 自觉投身实践

成长的初衷再美好, 自觉的意识再强大, 缺少实践这一环节, 皆是镜花水月。实践,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也是检验教师自觉性的唯一标准。

1. 加强学习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丰富渊博的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为此, 教育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集体学习, 如接受培训、聆听讲座、继续教育等, 但更有效的还是教师的自觉学习。自觉学习, 有多种途径:一是向书本学习, 学习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理念、学科相关知识、现代教学技术等, 夯实理论基础, 扩大知识面;二是向同事学习,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概括吸收同事的有益经验, 就是自己专业成长最好的催化剂;三是向学生学习, 就像《礼记·学记》中说的“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和学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2. 扎根课堂

学生是教育实践的主体,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营, 教师展现教育教学能力和个人魅力的舞台, 是教师的本, 教师的成长最终要体现在课堂上。于漪老师用60年的教学实践诠释了“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的精神, 魏书生用创造性的理念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 钱梦龙以学生为主体精心构思每堂课的教学步骤, 宁鸿彬在课堂实践中摸索符合学科规律的教学方法……这些教育名家用亲身实践告诉我们:讲台不仅仅是一个站台, 更是承载着梦想、激情和智慧的地方。对教师来说, 没有人不渴望能站稳讲台、站好讲台, 站出特色、站出成果。

站好讲台, 就要对课堂、对班级充满期待, 期待与学生的智慧互动;站好讲台, 要根据学生的学情, 精心地备好每一堂课;站好讲台, 要在讲台上充满激情, 用激情感染学生;站好讲台, 课后要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看看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还有没有没注意到的学生……一位名人说:“教学对教师本人来说, 也是一种最高意义的自我教育。三尺讲台使教师照亮了别人, 也升华了自己。”一个教师, 只有在课堂上成长了, 才是真正的成长。

3. 善于研究

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专业成长除了要提高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能力外, 更要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 而提升这些能力, 就要靠研究。

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不缺少研究素材, 学生哭了、笑了, 课堂热闹了、沉闷了, 学风好了、坏了都是我们的材料, 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提炼的大脑。如何积累素材、提升高度, 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写教学反思, 是较有效的研究方式。反思切忌漫无目的, 反思的基本流程是“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这个循环的公式说明, 反思是无止境的, 每一轮的反思和实践都伴随着不断上升的学习活动, 自然也就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思需要提炼升华, 如果仅仅是例子的堆积, 那么反思的意义不大。对此, 我们可对教学进行归类反思, 并在反思中加强理论学习, 用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 篇8

关键词:专业成长规划;考核评价制度;职业幸福感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教师是学校成长的动力。学校在依靠老教师“看家”、中年教师“当家”的同时,还要依靠青年教师“发家”,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常德经开区苏家渡小学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超过教师总人数的70%,从整体状况看,这部分青年教师综合素质较高,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工作热情较高,个性鲜明,事业心较强,很受学生欢迎,这种优势决定了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但是,也有一些青年教师工作态度欠佳,发展目标不明确,教科研能力不太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帮助青年教师树立专业化发展的观念,指导他们设计和实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规划并内化为自我发展的需求?作为对此问题的尝试,我指导苏家渡小学申报了《专业成长规划引导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课题,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多管齐下,了解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要想指导青年教师制订适宜的专业成长规划,必须了解老师的个性特点、工作状态、个人素养、家庭生活和对未来教师职业生涯的设想。为此,学校多次组织青年教师开设座谈会,开展业务方面的问题探讨和经验交流,了解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同时我们还与青年教师多次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未来打算。为全面了解他们在专业成长方面的意向,学校制订了一份调查问卷,在了解老师的专业成长方向的同时,征求他们对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策略和校本培训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改进意见。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教师普遍比较关心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认为平时教学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对于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认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联系不是很紧密。本次调查反映出了阻碍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主要问题:

1.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小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但目前师范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多以相关理论知识和教育法规为主,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知识比重较小,教学实践环节设置较少。而入职后学校的培训制度不健全,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针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较少,理论方面较多;侧重于转变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较多,而班级管理细节和课堂细节研讨的较少,因此,对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不是很大。此外,尽管学校为青年教师指定了传帮带的导师,但由于师徒责任还不够明确,学校对于师徒结对的考核评价不是很合理,目前尚未能促进师徒的共同成长。所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2.现有的考核评价制度致使青年教师难以崭露头角

学校有些青年教师刚到教学岗位,虽然工作热情较高,但是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在教学、管理、学习等多重压力下,往往顾此失彼,很少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大成绩;有些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对于晋级、评优等过于看重,致使在专业学习上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不能沉下心来系统地、全面地查漏补缺,从而影响了长远的专业成长。

二、理想教育,点燃青年追求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热情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教师”是很多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的职业理想,在成为教师之后,有些教师就迷失了方向,虽然在调查问卷中我校几乎全部青年教师都明确表示了将会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然而,要使我们的青年教师把教书的“工作”变成“事业”,需要首先帮助他们明确树立成为教师后的新的理想,即专业成长目标,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只有建立在对事业的追求上,才能体会到教书生涯是真正有意义的、有生命价值的快乐和职业的幸福感。因此,去年“七一”建党节前夕,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了一场“我的教育理想”演讲赛,选拔了史敏老师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演讲赛,获得了一等奖;通过这次演讲活动,我校很多青年教师都树立了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新的理想。

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推进。例如,如何使专业成长规划更好地落实到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及时有效地对教师专业成长规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如何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工作压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热情持续性的保护、青年教师成长进入高原期后的调整研究等。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以师为本,立足校本研究,构筑发展之路,必将带给学校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篇9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为目标,以“校本培训”为依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特制订本计划。

一、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经过努力,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外部干预,内涵自省,教学相长”的教师专业成长程式,建设一支阳光向上、踏实能干、个性鲜明的教师队伍,逐步缩小与城区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差距,让更多的民工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在我校的全面实施。

(二)具体发展目标

1、专业情感目标

遵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深化师德建设,丰富师德建设内涵,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正确的师德导向,提高教师的政治修养、道德休养、人文修养和专业素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使教师实现由职业满足向专业认同再向事业追求的转变,让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行为表现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调整、完善和提高。

2、专业技能目标

(1)基本功目标:

① 三笔字(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简笔画技能要人人过关。② 信息技术运用,目标是“两会”:会操作(会操作电脑进行文字和简单的数据处理、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和辅助教学);会制作(会制作简单实用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课件)。加强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力,青年教师全部通过规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

(2)课堂教学目标:

① 人人能上合格课。部分教师能够参加在市级以上的各类赛课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②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力争达到每位中青年教师都能独立地研究和处理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③ 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科研目标:

①全面提高教师群体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努力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②实现人人有参研课题,个个有学术成果。

③能独立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并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④部分骨干教师能主持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4)学习目标

①三年内每位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不少于20万字的书籍、报刊。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

②三年内做1万字的读书笔记,每学期写1000字的读书心得。通过阅读,开阔视野,增加底蕴,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文化内涵。

二、实施策略

(一)制度干预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适时的引导与规范,如读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培训制度等;二是进一步落实好我校已有的教师评价制度,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年度考核方案作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

(二)活动培训

1、师德养成:加强对教育法规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行为规范,提高教师的专业情意。

2、成长跟踪:做好教师的成长记录,做好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每一位教师分析其专业成长的特点,拟定个人专业成长中长期计划,力争做到持续发展与阶段目标相结合、个体成长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自我监督与制度约束相结合。

3、信息烘托:鼓励骨干教师创建个人“博客”;教师中形成“博客圈子”。鼓励教师参与金明教育网站的交流及在其他网上讨论。

4、活动引领:继续创造性地抓好常规校本教研活动。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创造性地抓好常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教师群体共性特点,拟定培训计划,制定预期达成目标,并对学习预期达成目标作好及时反馈与调整。有计划地遣派教师到外地考察学习,让教师及时地了解与掌握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教研,了解同类学校的发展现状,吸收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从外部获取新的信息,刺激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也为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加强教师基本功学习。一是专业技能方面三笔字(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普通话、信息技术的学习;二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个体理论学习,针对个体特点,提出定期学习目标,读教育专著,学校提供教师专业成长学习必备学习资料与平台,每学期完成读书笔记不少于2000字,对学习情况定期检查,并以相关制度进行干预。

(3)改革听课制度。

① 校领导开展听课活动,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作具体的指导;鼓励教师间进行“互助性听课”,主要是教师间通过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② 立足“听-说-评”活动,开展听课评课交流反馈制度。因为这些活动立足学校资源,直面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较真实和直观地反映教师的专业状态,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很有针对性、诊断性、启发性。45岁以上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评课不少于1节;45岁以下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评课不少于2节;教研组长和备课组成员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评课不少于3节。

三、动力支持

根据教师新的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促进办法,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从而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有效的支持。

1、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制度挂钩。

教师专业成长报告 篇10

一、悉心学习,夯实自我。

古人云:“学无止境”。一个人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去教未来的学生。为此,这些年来,我特别注重自己的业务提高。一是及时认真的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学习活动。二是是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几年来,我先后参加了全国思品教学年会及陕西省思品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外出学习,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四是利用网络进行研修学习。这几年我国培省培,共聆听报告40多学时,参与研讨25次,并认真完成了布置的作业和论文。五是深入课堂向年轻教师学习。几年来,我先后听课达200多节,从不同的老师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也改变了我的思想和理念。六是向书本学习。几年来,我每天坚持阅读《中国教育报》《教师报》《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同时,每天还坚持阅读许多名师、名作家的经典著作。主要阅读了白岩松的《幸福了吗》、《霍懋征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孙双金的《情志教育》魏书生的《教学艺术漫谈》、《魏书生的故事》,窦桂梅的《玫瑰教育》、《回到教育的原点》、《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李嘉诚的《李嘉诚全传》,俞敏洪的《从容一生》郎朗的《我是郎朗》,郎国任的《我和郎朗30年》、卢勤的《长大不容易》刘喜梅《好课是怎样炼成的》等优秀的著作。通过这些优秀文化的吸纳,不仅改变了我的价值观、世界观,而且还给我注入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总之,学习为我的成长增加了潜在的正能量,让我自主,自觉的栖居在教育的大地上,为教育,为社会、为孩子们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认真教学,尽职尽责。

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在担任的是五年品社教学工作以来我丝毫不敢懈怠,努力学习,仔细研究,先后做好了以下工作:一是每期都能够认真研读品社课标,了解品社课的教学目标,仔细分析品社课与思品课的异同,从整体上把我这门课的教学要求。二是认真研读品社教学相关的教辅资料,以及国内关于品社课的教学文章,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使自己能尽快的投入品社课的教学之中去。三是认真研读品社教材,不断挖掘教材蕴藏的思想文化内涵。作为品社课教材,比较简单,但要把看似简单的课程教好,还很不容易。因此上,我一边研读、解读教材,一边细心研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研读的过程思考如何在社会知识的传授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如何在品德的培养中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选择最佳的教学思路。四是充分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思品课其实是一门并不太好教的课,所以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就书教书。故而,我每节课前从网络中大量搜集与之有关的教学资源,并将所得的教学资源合理整合,制作成形象的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指导学生做好资料的搜集。几年来,先后制作了课件60余个,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五是精心上课,提高思品课的有效性。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每节课前认真备写教案,并实施二次备课。上课中,首先坚持了课前提问的方法,对上节课知识进行提问,培养了学生复习旧知的习惯。同时,精心设计导课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几年来,先后设计了故事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辨析导入法等10余中导课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导课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品社课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学学习、合作探究、分组交流的模式,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我将活动纳入到品社课教学之中,先后在品社课上,开展了辩论会、故事会、现场模拟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并培养起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我还特别注重课堂的小结。几年来,先后采用了名言提升法,歌曲升华法等结课方法,使品社课达到了完整统一。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我认真布置作业,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及时扎实的批改学生作业,并强化的了学生作业的订正。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在其中考试中平均成绩超越其他班级十多分,而且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大提高。

三、认真研究,让品德教学活起来。

(一)课堂是学生吐露心声的地方

品德课堂不同于其它课,它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对症下药,要想准确把好学生的脉,必须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因此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是上好课的基础。

有话可说就是说围绕谈话主题,学生有充足的谈话内容。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说的实实在在,课前做好调查是个好办法。比如教学《怎样面对烦恼》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课前深入生活实际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的问题,这样他们就知道爸爸、妈妈乃至同学、老师都有烦恼,而且烦恼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从而认识到烦恼存在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即生活处处有烦恼。从课堂反应来看,没有调查的孩子就没有这些事实的依据,与其他做过调查的孩子反应有很大差别。

很多人有话不想说,为什么呀?缺少一种氛围和倾诉的对象。认识到这一点,我一般上课前会有一个小小的交流,比如:观察一下老师,你猜猜老师有什么特点?猜猜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接近师生距离,为想说营造宽松的氛围;另外,课堂活动中适时播放一些音乐,有助于拨打孩子的心弦,打开他们的心声,激发他们说的愿望。

敢说与想说不一样。敢说需要勇气,不怕别人嘲笑,不怕别人看不起敢说的前提是认识到了说出来的重要性,能帮你解决问题当然就敢说了。课堂有必要的时候,我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或认识先写下来,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时我们就会真的像心理医生或知心姐姐一样帮孩子疏通阻碍,达到真正的回归到生活、指导生活的教学目标。

“三说”做到了,孩子们大胆吐露心中的秘密,我们的品德课才能实实在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课堂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

品德课程的编排内容均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课堂的教学是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内化他们的思想,外化他们的行为,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高于生活,不能在孩子原有的水平上转圈圈。比如,教学《家庭中的礼节》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生活中的礼节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家人之间的礼节,另一方面是待客的礼节,这些礼节具体都有哪些是很讲究的,我们既要指导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礼节,也要指导他们在行动上得以体现。但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从课堂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不断强化,天长日久,孩子们行为认识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改变。

(三)品德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整合课程,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天文、地理、人文、历史都涵盖其中。这样的内容,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本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品德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课堂摇身变成心理访谈型、活动参与型、现场辩论型、问题剖析型等多种形式,这样的形式符合孩子的心灵特征,更容易吸引孩子积极参与。千万不能将品德课变成道德说教课。

四、成绩与不足。

多年的品德教学让我与这门课结下了不解之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xx年和20xx年两次被评为铜川市教学能手;执教《帮助残疾人》一课获得陕西省一等奖第一名和全国优质课奖,教学设计《帮助残疾人》在20xx年第4期《中小学教材教学》发表。《教师要勇于“亮相”》等多篇论文和教学设计获得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在西安市雁塔区20xx年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评优活动中,荣获小学品德组一等奖;荣获西安市教学能手称号;曾多次在全省进行示范课教学。

我清楚地认识到,在成绩的背后还有一些遗憾。1.活动的设计感觉还不够灵活多样。2.虽然关注了社会实事和身边的社会现象,但还不能自如地把运用到教学之中。3.对一些偏重地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结构的课准备起来感觉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下手。

当然,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也有不少的困惑。比如,我们到底能利用生活中的哪些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活动中能够创造哪些情境,什么样的情境能让学生更容易身临其境;地理类的课程如何开展教学互动等等。

基于以上的困惑,我期望在这次培训中自己能有这样一些收获:

1、对品德生活(社会)课程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标中一些要求的准确定位。

2、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教学也在不断变化,我们新的教育理念都是什么,这些理念的意义何在。

3、品德课整合了多门课程,我们是否可以将它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果可以,它们都有哪些特点,我们怎样把握住它们的特点进行更好的教学。

点滴想法,不够成熟,请老师批评指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悠悠育人之旅。俗话说得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工作中我谨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去影响人,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人,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人。用一颗宁静的心灵,守住平平凡凡的课堂,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寻求一份心安理得的快乐!

我在品德学科方面的成长之路,是与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分不开的。

一、在理论学习中成长

“润物有情如著意,滋花无语自施工。”诗句娓娓道出了品德教学追求回归生活,淡化教育痕迹,如春雨无声润万物的意境。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行。教育家卢梭也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获得直接体验,而活动化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存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活动性是品德学科的主要特点。

品德学科强调尊重儿童的真实心理,尊重儿童的内心体验。强调教育的真实性,活动的有效性,生活的指导性。它追求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孩子们在每一项活动中,活有所得,活有所获,活有所成,活有所值。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新

课标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教师要仔细研读课标,把握教学之舟的舵,使我们的教学朝正确的方向前行。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我基于课标,在摸索中前进,探究中创新,实践中反思,总结中成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使活动设计源于生活,充分体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研究,形成了“活动――体验――感悟――实践”的品德学科教学模式。

三、在教学反思中进步

在一次教师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师大张承明教授的讲座。当听到张教授所举的例子:“父母皆祸害”;清华学子问卷调查中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还我童年”时,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反省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使我们的课堂富有生命活力?是一个值得我深思的问题。经过探索和研究,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1、精心预设,让课堂精彩连连。教师要仔细研读课标,明确每一学科、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要真正走进教材,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研读教材,剖析教材,初步设计教学思路。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广泛收集资料,研读教参,完善教学设计。

2、动情教学,让课堂情意绵绵。教师教学时要投入激情,充满感情,饱含热情。让情感的涟漪在课堂上荡漾。教师的每一句语言,每一种手势,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板书都应该是用心的、动情的,这样才能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教学韵味。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角色,课堂上的演员是学生。我们所能做的是给孩子们一个活动,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讨论;给孩子们一个话题,让他们共同交流,畅所欲言;给孩子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表演;给孩子们一段时间,让他们体验感悟,静心思考。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唯有体谅学生,才能其乐融融。

4、 巧妙生成,让课堂意外纷呈。只有精心预设与精巧生成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果说预设靠的是教师的用心,那么生成靠的便是灵感和智慧,即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只有博学方能多才。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中的“意外”。让意外变为有机的教育资源,为打造有效、有趣而又有意的课堂教学服务。在孩子们崭新的蓝图上,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人琴俱亡 教学设计下一篇:学会生存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