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防控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伤寒防控(精选8篇)

伤寒防控 篇1

一、什么是伤寒及副伤寒?

伤寒及副伤寒是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畏寒、食欲不振等特点,病情经过比较复杂、病程较长,副伤寒症状较伤寒为轻。

二、伤寒及副伤寒是怎么传播的?

1、经水传播:水在传播本病中之所以起主要作用,因为:(1)水极易受到伤寒杆菌的污染,例如洗涤病人的衣裤、粪便污染河道等。(2)伤寒杆菌在水中存活的时间较长(一般)都在2—3周左右。(3)人们多有饮用生水漱口,洗刷食具等习惯,受污染机会较高。

2、食物传播:食物可通过含有伤寒杆菌的水,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或苍蝇叮爬而受到污染。

3、经苍蝇传播:伤寒杆菌可以在苍蝇体表被机械地携带等原因,所以,苍蝇也是传播伤寒的媒介。

4、生活接触传播:主要是通过手的污染引起的。直接接触病人和带菌者,或间接接触被他们污染的物品,都可使手受到污染,再用此手取食品吃,就可能得病。

三、怎样预防伤寒及副伤寒?

1、做好水源保护,讲究饮水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

2、搞好粪便管理,特别是病人粪便要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3、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餐具必须消毒,生熟炊具要分开,要防蝇灭蝇。

4、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须洗净,削皮,剥壳。

5、保护易感人群,在伤寒流行地区开展伤寒疫苗预防接种,从而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

伤寒防控 篇2

1 病原

本病在实验室显微镜镜检下菌体两端钝圆或长丝状, 大部分长2~3μm, 宽0.5μm左右, 菌体附有鞭毛, 有运动迹象。经过查阅资料, 本病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在水和土壤中能生存数月。也可在干燥状态下生存。60℃下数分钟即可杀灭, 对消毒药中的30%石炭酸、0.1%升汞、3%煤酚皂等都可在20min内杀死。6个月以下的仔猪多发, 其他年龄发病少, 常呈散发性, 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也可经内源传染, 在阴雨连绵的季节发生较多, 养殖场或仔猪生活区卫生条件差可大批量发生。

2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传染3月龄左右的仔猪, 经常于阴雨连绵季节发病, 分为急性和慢性, 以慢性为多见。主要病原体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病菌常存活于病猪的各脏器及粪便中, 存活时间1~2个月, 对外界条件抵抗力较强。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型

常发病于断奶前后2~4月龄的仔猪, 患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 拒绝食物, 死亡很快。患病前期仔猪的耳根、胸前和腹下等处皮肤山现淤血紫斑。发病后期, 仔猪有下痢、呼吸困难、咳嗽、跛行等症状, 症状常持续3d左右死亡, 病死率达到40%。

3.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仔猪比较多见, 与肠型猪瘟相似, 表现体温升高到40.5℃左右, 畏寒, 结膜炎, 黏性、脓性分泌物, 上下眼睑粘连, 角膜可见浑浊、溃疡。出现顽固性下痢, 粪便水样, 可为黄绿色、暗绿色、暗棕色粪便中常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 恶臭等症状。症状时好时坏, 反复发作, 持续数周, 仔猪开始消瘦、脱水而死。部分病猪在病中后期出现皮肤弥漫性痂状湿疹。病程持续数周, 最终死亡或者成为僵猪。

4 诊断

根据养殖场条件和患病猪的流行性及临床症状、剖检的变化可以做出诊断。同时, 通过ELISA和PCR技术也可以用于沙门菌的快速检测。

5 治疗

5.1 方法一

对患病猪进行隔离治疗, 肌内注射阿米卡星注射液, 根据仔猪患病程度和体重每次注射20万~40万U, 2~3次/d, 治愈率可达60%。

5.2 方法二 (中药治疗)

经过临床治疗发现, 该治疗方法效果比较明显, 但治疗周期长, 治愈率可达75%左右。黄连15g, 木香7g, 白芍20g, 槟榔10g, 茯苓20g, 滑石25g, 甘草10g。用水煎后, 分3次灌喂, 连用3剂。

6 防治

6.1 加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

养殖场选址要达到国家标准。坚持自繁自养, 全力防止传染源的侵入。发现患病猪死亡, 及时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严禁食用或饲喂其他动物, 以避免污染环境或引起食物中毒。

6.2 疫苗接种

养殖场根据免疫计划和免疫程序, 及时对断奶前后的仔猪肌内注射, 接种弱毒菌苗。

6.3 药物防治

“伤寒玛丽”的故事 篇3

“玛丽”的本名叫玛丽·梅伦,1869年出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到美国。起初她替别人做女佣,后来发现自己有烹调的才能,于是转行当厨师。从此,她的工资比做女佣高出许多。玛丽当然很满意。

1906年的夏天,纽约的银行家华伦带着全家到长岛休假,雇佣了玛丽做厨师。8月底,华伦的一个女儿最先感染了伤寒。接着,华伦的夫人、两个女佣、园丁和另一个女儿相继感染了伤寒。他们度假的住所住了11个人,有6个人患病。

华伦甚为焦虑,他想方设法找到了有处理伤寒疫情经验的专家索柏。索柏经过勘察,将目标锁定在玛丽身上。他详细调查了玛丽此前7年的工作经历,发现她在7年中换过7个工作地点,而这些工作地点都发生过伤寒病,累计有22个病例,其中1例死亡。索柏的推测需要检验玛丽的血液和粪便来证实。他找到玛丽,尽量使用委婉的语言解释取血和粪便检验的理由,但玛丽还是被惹恼了,她抓起一把大杈子,朝索柏直戳过去。索柏只好飞快地跑过又长又窄的大厅,从铁门里跑了出去。

当时玛丽的反应之所以如此激烈,因为在她那个年代,“健康带菌者”还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概念。她自己的身体很棒,说她将伤寒传染给别人,她无法理解和接受,反倒认为是对自己的人身侮辱。后来,索柏试图通过地方卫生官说服玛丽,没想到,这更惹恼了脾气倔强的爱尔兰裔女人玛丽,她把他们骂出门外。

最后,当地的卫生官员只好带着1辆救护车和5名警察找上门。这一次,玛丽又动用了大杈子。在众人躲闪之际,玛丽突然跑了;经过搜索,警察在壁橱内找到了玛丽,5名警察把她抬进了救护车并送往医院。一路上的情景就像“一头愤怒的狮子被关在笼子里”。后来医院的检验结果证实了索柏的怀疑。玛丽被人送到纽约附近的一个名为“北边兄弟”小岛的传染病房隔离。

但玛丽始终不相信医院的结论。2年后她向卫生部门提起诉状。1909年6月,《纽约美国人报》刊出一篇十分煽情的有关玛丽的长篇报道,引起了公众的一片唏嘘,卫生部门被指控侵犯人权。1910年2月,当地卫生部门与玛丽达成和解,解除对她隔离,条件是玛丽同意不再做厨师。1915年,玛丽已经被解除隔离5年,人们差不多将此事遗忘。忽然,纽约的一家妇产医院暴发了伤寒病,有25人被感染,2人死亡。卫生部门很快在这家医院的厨房找到了玛丽,她已经改名为“布朗夫人”。

据说,因为玛丽认定自己不是传染源才重操旧业的,毕竟厨师的收入很可观。但无论如何,这次公众对玛丽的同情心消失了。玛丽自己也觉得理亏,只好老老实实地回到小岛上,接受隔离。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这期间,玛丽也渐渐地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她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甚至成了医院实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突患中风而致半身不遂,于6年后去世。

玛丽的遭遇曾引起一场有关人权和公众健康权利的争论,加上玛丽本人富有戏剧色彩的反抗,使得这场争论更加引人注目。争论的结果,美国公众一致认为:应该首先保障公众的健康权利。因此,总统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宣布对某个传染病疫区进行隔离。

周旺 伤寒心得 篇4

周 #班级:11级中医骨伤2班学号:…………………

我是大三开始学习《伤寒论》的,学习伤寒对我来说是一份痛苦而又充满挑战的经典学科。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我们中医药大学的彭坚教授在讲授他学习中医的道路中,他读的第一本中医经典书籍就是《伤寒论》,得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如古人所说:“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一、学习伤寒的捷径——从背诵条文开始 从《名老中医之路》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刘渡舟教授称她为“中医之魂”。所以刚开始学习伤寒感觉充满激情,以为只要背、记住就可以啦,这还不简单。可是当自己学到一半的时候,需要背诵的东西越来越多,不仅仅只是背,还要理解条文在临床的运用,更要配合理法方药的运用,对于我这个刚入门的中医学者来说还不是能够完全理解。

老师说:“学习伤寒的唯一途径从背诵条文开始”。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从《伤寒论》的理论到试着自己实践的过程

1.学习伤寒要运用发散思维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与

思的关系。如果“学 ”相对来说较易掌握的话 ,那么如何“思 ”则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学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每天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且持之以恒 ,而“思 ”则是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思路开阔 ,多用发散性思维而不墨守成规。如《伤寒论 》中桂枝的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桂枝甘草汤扶助阳气;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五苓散通阳化气;桃核承气汤通经活血 ,就是善于运用发散思维 ,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产生的认识。而一见“颈项强 ”就认为是太阳病就是呆板的思维

2.学习伤寒要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

《伤寒论 》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融理、法、方、药为一体 ,作为一门临床基础课 ,从根本上讲是为临床打基础的 ,对于今后将成为一个中医药工作者必须要学好“四大经典 ”,尤其是《伤寒论 》,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 ,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正确辨证立法 ,准确处方用药。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必须结合临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门诊或病房实习,向临床老师学习经方运用的经验和临证体会 ,勤学苦练 ,积累实践知识 ,或通过前人的医案及现代经方的临床应用 ,体会其临床指导意义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和精髓 ,借以开阔辨证思路 ,为临床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做到理

论联系实际 ,联系临床 ,联系自己的心得体会 ,通过不断地从理论到临床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 ,“温故而知新 ”,自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临床运用伤寒要辨病求因 识位知传

中医辨病,首先追寻起病的原因,不外从外感或内伤

中去了解分析病程,但这对中医辨证用药针对性很有帮助。知病势,即知道发病所在及势态。识病传,就是知道疾病的传变可能性。《伤寒论》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于寒邪外感是病因,太阳受病是病的势位,是否传变的鉴别也看脉症。又假若一个少气、纳呆、动则气喘的病人,一般属肺脾气虚证,每用四君或补中益气汤,若是慢阻肺病,则往往少效或无效。可见,不论从中医或西医的辨病与辨证结合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充分体现先哲仲景的临床思维是很有远见的。

三、伤寒治疑难杂病的魅力

中医治病的特色在于:通过辨证论治首先抓主症的病机,再通过病情的发展逐步发展。曾有一例1型糖尿病病人,多次在内分泌科住院治疗,效果不理想。头晕卧床不起,并周身刺痛不止,遂挂号到中医门诊求治。头晕较早,身痛较迟,作血瘀痹阻,用身痛逐瘀汤,三剂差,六剂已。后即转科到中医病房治疗。眩晕、卧床不起,起即眩晕,经体查后才发现是体位性低血压。认为是气虚下陷,即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之类二十余剂,才日渐平复。出院后不时出现糖尿病酮

中毒,呕吐、腹痛、水或食入即吐,西医诸治无效,又转中医病房,认为拒格,起于湿毒扰胃,先饮甘草水,再作苏连汤而渐止。后用小柴胡汤和解善后。此例患者虽然始终是糖尿病引起的,但不同时期主症变化、辨治也只能变化。而辨证论治的辨证首先是抓主症的病机,才能谈得上治疗效果。这就是例子。

四、结语

伤寒防控 篇5

伤寒副伤寒疫情现场卫生监督应急

处置方案

为有效开展事故现场卫生监督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案。

一、现场处置准备

1、人员准备:设立事故现场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所长任组长、两名副所长分别任副组长。全所工作人员24小时开机待命。

2、车辆准备:一台卫生监督车24小时待命。

3、监督工具和资料准备:事故现场控制和调查的相关工具和资料单独放置,随时备用。具体资料包括: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卫生监督意见书、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产品样品采样记录、非产品样品采样记录、封条、《事故报告登记表》、《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事故调查报告表》等相关文书。

二、现场处置程序

1、接报应急处置:我所在接报时,立即作出迅速反应:一边组织卫生监督员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一边向县卫生局汇报接报情况。

2、现场控制:到达现场后,立即控制现场。表明行政执法监督身份,控制现场秩序,稳定群众情绪,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以人为本,必要时在第一时间内协助开展人员救

治工作。控制现场,具体为:对可疑传染源、污染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现场监督执行严密的消毒措施;监督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消毒处理;加强饮用水源卫生监管和保护;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现场监督检查《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

3、现场调查:对事故现场开展情况调查、记录、核实工作。调查工作由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现场隔离消毒处置情况;爆发原因,灾害的危害程度;饮用水源的使用和保护情况;食品卫生情况;人畜便、垃圾、尸体的处理情况;现场环境卫生情况等。要做出全面的调查和认真询问,填写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并由陪同检查人员签字认可。现场调查结束,按要求填写《事故报告登记表》

4、现场处理:根据责任单位的违法事实和相关法律法规,向县卫生局提出对责任单位的处罚建议。严格执行县卫生局作出的处罚决定。作好善后工作,严格监督责任单位的依法整改工作。

在整个现场处置过程中,卫生监督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严格按照行政执法规范和要求有效处置现场。确保信息通畅,及时向县卫生局及主要领导反馈现场情况和处置情况。同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和联系。

三、效果评估

通过以上工作,预计能较好地处置事故现场,较好地履行职责。

对现场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对处置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要进行深刻总结,以期在以后的日常卫生监督工作和应急现场处置工作中做得更好。

伤寒论试题总结 篇6

名词解释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 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

客气:即邪气,因从外来,故称客气 奔豚:气上冲犹如豚之奔

藏结: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瘛疭:瘛指收缩,松弛之意。瘛疭指手足抽搐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 将息:调理休息,服药后护理之法

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筋惕肉瞤:指筋肉动 旧微溏:指病人平大便稀溏 口父咀:指将药物成小块 脉浮缓:脉象松驰宽缓

脉阴阳俱紧:阴阳,此言尺.寸。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呈脉紧象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胃热熏蒸,循经上泛于面 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清便欲自可:指大便尚属正常

叉手自冒心:两手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 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高 失溲:指二便失禁

遂漏不止:遂,因,于是。漏,渗泻不止。遂漏不止指不间的汗出 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痛 往来寒热:即发热恶寒交替出现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之状;淅淅:冷水洒身之感 翕翕发热:形容热轻浅 下重:即里急后重 水浆:泛指饮料,水,果汁之类

清浆水:酸浆水。(枳实栀子汤用浆水煎)白饮:白米饮,米汤

清酒:米酒。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苦酒:米醋 白粉:米粉 须臾:指很短的时平旦:清晨

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时左右;下午3-5点,傍晚时分 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简答题

伤寒的涵义

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 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 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 麻黄汤)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

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其何犯,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

何为“蓄血证”《伤寒论》中见于什么病证?

即瘀血证,大多是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当太阳病不解表热内陷,则热邪与瘀滞相搏,从而形成“热结膀胱”的下焦蓄血证。见于桃核承气汤(如狂、少腹急结)抵当汤(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丸(少腹满、小便利)

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

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

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实证腹满的特征、病机是什么

实证腹满的特征如论中225条所言“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其病机为有形之邪积滞 阻结,如食积内停,燥实内结,虫积阻滞等,皆可导致腑气阻滞不通。证见腹部持 续胀满,无有减轻之时,虽减也微不足道 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如何区别使用

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但用量与剂型却不同,故主治也不同。抵当汤用量 大而且为汤剂,故其药力峻猛,取效迅速,用于治疗蓄血之重证且病势较急者,临床 可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身黄,脉沉结或沉微。而抵当丸方中水蛭、虻虫用量减 少三分之一,且改汤剂为丸剂,攻逐瘀血力量缓和,用于治疗蓄血重证,但病势 较缓者

试述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证治异同

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阳里虚,阳虚水冷证,以发热、头眩、身目闰动,心下悸、振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寒湿背恶寒,辨证要点是口中和,主症背恶寒。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试述四逆散证与四逆汤证的异同

两证均以四逆为主症,故两证所用主治之方均以“四逆”名之。但两者的病机却不同。四逆散证之四逆乃阳郁气滞不达四肢所致,故称为“气郁致厥”。其证即无阳虚阴盛之虚寒证,又无阳热内郁之热证,且四逆程度较轻,治以舒畅气机,透达郁阳之法。四逆汤证之四逆乃阳衰阴盛、四肢失煦使然,且四逆程度较重,故称“寒厥”,多伴有下利清谷,欲吐不吐,恶寒蜷卧,脉沉微等症,治当回阳救逆 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组成。治以泻热消痞。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大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与之相比,附子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

麻黄汤之喘因肺合皮毛,表闭肺气不宣所致,症见喘而无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寒,苔白,脉浮紧,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滞,肺气失宣。

麻杏甘石汤是邪热迫肺,肺气不利,逆而作喘,证见喘、咳、汗出、无大热、口渴、苔黄脉数。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

小青龙汤因水饮内停引起肺气的肃降则喘,证见喘、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小腹满。病机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寒饮犯肺。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喘乃风寒迫肺,肺气上逆,证见自汗出、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缓,病机是素有喘疾之人中风而诱发气逆作喘,或太阳病误下邪入肺中,肺气不利作喘

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 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以止利,主治下焦不固,津液失约的久利不止,滑脱不禁。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太阳病误下数次表证不解,反伤脾阳,脾气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证。葛根汤解表止利,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下利,属表里同病但以表证为主者。

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清热止利,主治表证未解,挟表热的热利,因邪热下迫大肠,表里皆热,暴注下迫,故大便粘秽,汗出而喘。

黄芩汤清热止利,主治少阳邪热内迫肠道,利下粘秽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者 桂枝去芍药汤中为何去掉芍药?桂枝加芍药汤中为何加入芍药?

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治<脉促胸满>,方中芍药抑阳助阴非胸阳被遏所宜,故去之,更利于桂枝汤通阳.桂枝加芍药汤<新加汤用于荣虚身痛的证治,身疼痛,脉沉迟>倍用芍药乃取其苦泄之力以除血痹,通脾络,止腹痛用于太阳误下,邪陷太阳的证治.简述小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②治法:发汗解表,宣化水饮③主症:发热示伤寒表不解.干呕而咳示心下有水气,水饮阻中胃气上逆则干呕.水饮凌肺,肺失宣降则咳,或渴(内停正津不布),或利(水饮下趋大肠),或噎(水气上逆于咽喉),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膀胱,失于气化),或喘(影响肺气肃降)④方要:小青龙汤-----麻黄合桂枝发汗解表,又麻黄平喘利水,桂枝通阳化饮.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敛肺,治疗水寒射肺之要药.半夏降逆涤饮,芍药和营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发汗解表宣化水饮之功.简述大陷胸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病误下,胃气因下而虚,邪热乘虚内陷与水结于胸脘②主症:动数变迟,迟乃迟滞不利,是邪气内结,阻遏脉道德反映.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水热互结使然.短气乃邪结胸膈,肺气不利.烦躁心中懊恼—热结胸膈,扰乱心神.③治法;泄热逐水破结④方要: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泄热荡实,软坚散结.甘遂,攻逐水饮力猛效速,为主药.简述大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伤寒兼阳郁烦躁②治法:开表发汗,清热除烦③主症: ,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烦躁乃寒邪郁闭过重,阳气不能宣泄,扰于胸中使然.必须表里俱实者方可使用④方要:大青龙汤 倍用麻黄加生姜之麻黄汤峻猛发汗,以散表寒.石膏辛甘大寒配麻黄解表以开阳热之郁闭,清透郁热除烦.重用炙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又防石膏过寒伤正中

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均可治水气病,如何区别?

五苓散主治太阳误下伤及三焦及膀胱阳气而成的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小便不利、发热、消渴、脉浮数,水逆为主证,方中有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茯苓甘草汤主治胃阳虚停水证,以心下悸动,四肢不温,短气不温为主症,方中茯苓健脾利水,生姜温胃散水,桂枝通阳化气,甘草补中调药。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心阳虚水逆证,以脐下悸动欲作奔豚为主症,方中重用茯苓淡利水邪,桂枝配甘草温壮心阳,大枣补土缓冲。

苓桂术甘汤主治脾阳虚停水证,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为主症。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养心益脾,桂枝温阳降逆,化气行水,白术健脾散水,甘草补脾和中。

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阳里虚,阳虚水冷证,以发热、头眩、身目闰动,心下悸、振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

简述小结胸汤的病机,主症,治则,方药组成?

①病机:痰热相结,病情较轻②主症:正在心下—其病位局限,按之则痛—其邪结尚浅,脉浮主热盛,滑主痰雍,以脉测证,当属痰热互结③方要:小陷胸汤 黄连苦寒清热,半夏祛痰开结,栝楼清热化痰,宽胸散结④治则:清热涤痰开结

麻黄汤、桂枝新加汤均可治“身疼痛”,其病机特点有何不同

麻黄汤中身疼痛因寒凝经脉经气不利营阴滞涩而致;桂枝新加汤中身疼痛则因汗后荣血虚,筋脉失养所致 小青龙汤证中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其病机如何?

“或渴”因水饮内停,正津不布“不渴”则因水饮未阻遏正津上达“服汤已渴”属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足,可有短暂口渴,这种口渴是水饮得温化,病向愈之征,并非伤津,勿需治疗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均有项背强几几,病机如何区分?

桂枝加葛根汤中,因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部,风寒外束,太阳经脉阻滞经气不利,津液不布,筋脉失养而成项背强几几,并见汗出恶风者。而葛根汤中,因寒怯凝敛,经气不利,津液失布,故项背部肌肉失于濡养,而见项背强几几,并见无汗恶风 太阳伤寒证的“剧者必衄,衄乃解”的机理

“剧者必衄”是由于阳邪郁闭过重,使脉中营血极度充盈,突破经络而外溢,出现鼻衄,即“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汗血同源,衄,也是正气驱邪的一种途径,俗称“红汗”,邪从衄而解,衄后邪随血泄,故曰“衄乃解”

试分别举例说明桂枝、大黄在《伤寒论》方中的三种不同功效

①桂枝:在太阳中风证中用其辛温之性,解肌祛风,在心阳虚、奔豚证中取其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之功,(桂枝加桂汤)在脾胃阳虚证中(苓桂术甘汤)取其温阳化气而藏利水之功,在桂枝附子汤中取其祛风、文通经络之功②大黄:在三承气汤中泻热去实,推陈致新,在桃核承气汤中取其活血化瘀之功,在茵陈蒿汤中除瘀热,在大黄黄连泻心汤中邪热和胃开结 比较三承气汤的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组成

里热但不甚实,虽有结滞,大便常未至坚硬者,用调胃承气汤,以泻热和胃,如实热在胃,心烦者胃气不和谵语者,胃实燥热腹胀满者,蒸蒸发热者,方用大黄泻热开结推陈致新,重用芒硝意在泻热,炙甘草甘平和中,顾护胃气。里热不甚但也成实,大便硬未至潮热者,用小承气汤以泻热通便,行气导滞。如大便硬而微烦,谵语,下后大便复硬而少者,方用大黄泻热去实推陈致新以荡涤肠胃,厚朴行气陈满,枳实行气破结。热甚而实,大便硬,发潮热者,或燥屎已成者,用大承气汤攻下热实,荡涤燥屎,可见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方中大黄泻热荡实,芒硝泻热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破滞开结 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脾约证的病机、主证、治法与方药组成

①病机: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肠行其津液,胃肠乏津②主症:大便硬,小便数(津液旁渗)多日不大便亦无所苦③治法:润肠行气通便④方药:麻子仁、杏仁、芍药(润)、大黄、厚朴、枳实(泻热行气)、白蜜(缓下)

从病机、主症及治法上比较阳明湿热发黄三方的异同

茵陈蒿汤①病机:湿热发黄偏于里②主证:头汗出身无汗,一身俱黄,腹微满③治法:清热利湿退黄④方药:茵陈蒿、栀子、大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①病机:湿热发黄偏于表②主证:发黄伴发热无汗身痒③治法:邪郁偏表,宜因势利导,开鬼门以发汗散热祛湿④方药: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甘草、大枣(潦水)。

栀子柏皮汤①病机:湿热发黄热重于湿②主证:发热为主,且身、目、小便色黄③治法:清热为主,兼以燥湿④方药:柏皮、栀子、甘草

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得鉴别要点是什么?加人参的作用

两汤证均可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谵语等症,病机均为无形热邪亢盛,充斥表里,属阳明热证,治法均以辛寒清热。白虎汤为基本方,亦可因里热郁结气机不利见腹满身重,难以转便,口不仁面垢,肢厥,脉浮滑。白虎加人参汤证因里热炽盛,气津两伤,故见时时恶风,无大热,背微恶寒,口舌干燥而烦,脉洪大,治法上兼益气生津,即为人参之作用

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是什么?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试举例说明

使用原则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这一“证”必须是能反映出其病理是少火被郁,或邪结胁下,方可运用小柴胡汤,否则便不可用之。可见这一证并非毫无准则,如“往来寒热,胸胁若满,呕而发热,伤寒脉弦细”等都是。期临床意义①辨证论治②抓主语 大柴胡汤的病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组成、方解

①病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邪结偏重,偏于半里。②证候表现:呕下止,心下急,郁郁微烦③治法:枢转少阳,兼开结气④方药:柴胡宣透,外散少阳之邪,黄芩清热,内清少阳之火,柴芩合用,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开结气,与生姜降逆上呕,枳实芍药开心下结气(去人参甘草,因邪结为重心,免甘生中满之弊

试述《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及其意义

①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意义见上)②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主治少阳兼太阳病未罢之轻证,见发热恶寒节支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意为枢转少阳兼解表③柴胡加芒硝汤为小柴胡加芒硝,治少阳兼阳明潮热之证,见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④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桂枝、干姜、栝楼根、牡蛎,主治少阳兼痰饮内结证。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枢转少阳兼温化痰饮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小柴胡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大黄、茯苓、桂枝,主治伤寒下后复惊谵语证,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枢转少阳,镇静安神

茵陈蒿汤、大承气汤、桂枝加大黄汤分别主治哪种病证?方中大黄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茵陈蒿汤主治湿热发黄偏于里者,方中大黄清泄瘀热,推陈致新,使湿热浊气从后阴出②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里热俱实者,方中大黄泻热荡实,推陈致新③桂枝加大黄汤主治太阳误下病入太阴腹大实痛者,方中大黄破血逐瘀助芍药通络止

白虎加人参汤与附子汤证两者皆出现背微恶寒,两者在病机上有何区别

白虎加人参汤之背微恶寒因热结在里,阳气不能外通达于背;附子汤则因少阴里阳虚,寒湿阻碍,使阳气不能达于背,背部失于温养故背恶寒 黄连阿胶汤的主证、病机、治则、方药组成

①病机:少阴热化证(多由素体阴虚,更感外邪,二三日后邪从热化虚火更旺)②主证: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③治则:清阴清热

④方药:黄连黄芩苦寒泻心火,阿胶芍药滋阴养血,鸡子黄为血肉之品,擅入心肾,滋养心血 附子汤的主证、病机、治则、方药组成

病机:少阴病阳虚,寒湿阻碍致背塞。主证:口中合,背恶寒,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治则:温阳化湿。方药:附子(炮)、白术、人参、茯苓、芍药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的作用和主治的侧重各是什么?

①四逆汤主治少阴虚寒证,可见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沉。治则为回阳救逆,方要附子(生)干姜、甘草

②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阴盛格阳的证治,可见下利清谷、手足逆冷、脉微欲绝、不恶寒、面色赤、腹痛、干呕、咽痛、利止脉不出。治则为大力回阳,温通脉气方药重用姜附

③白通汤主治少阴阳陷下利证,可见下利、脉微、厥逆、倦卧、恶寒等。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方要葱白、附子(生)、干姜

④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寒证服热药发生格拒者,可见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治法破阴回阳,方要葱白、干姜、附子、人尿、猪胆汁(反佐寒药,以从阴引阳,消除格拒)少阴与太阴下利的区别

太阴自利不渴,因太阴主湿,湿气重,故不渴。少阴自利而渴,因阴阳两虚,阳气本少,加之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故不渴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的意义

“急温之”关键在于病入少阴,涉及人体根本,每每亡阳迅速,死证颇多,所以少阴之治贵在及早。脉沉显示了阳虚征兆,故即当急温,以防亡阳之变。若此时延误施治,导致病重治难,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治疗学思想

当归四逆汤的病机、主症、治则及方药组成

病机血虚寒凝致厥;主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治则温通肝经,养血散寒;方药当归、芍药、桂枝、细辛、大枣、甘草、通草

厥的病理及主要症候表现是什么 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表现为手足逆冷

桃花汤与白头翁汤均可治疗下利便脓血,其症候特点、病因、病机有何不同

①桃花汤病机为脾肾阳虚,下焦不固。证见下利脓血腥而不臭,白多红少,甚则纯下白冻,且伴腹痛绵绵,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沉弱等,治以温涩固下

②白头翁汤机理为肝失疏泄,热盛气滞,下迫大肠,湿热火毒,郁滞肠道,损伤肠络,证见下利脓血,红多白少或纯下鲜血,伴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肛门灼热,脉弦数等,治以清肝泄热,解毒止利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的运用有哪些,如何区别

一为阳明病篇“食谷欲呕”,主要论述阳明寒证,以揭示阳明非但热实,亦有寒之变证,突出了双向辩证思维,其病机为阳明中寒,胃寒生浊,治上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二为少阴病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主要从少阴病疑似证的角度,揭示少阴寒化危证鉴别诊断的辩证意义,其病机是中焦虚衰,寒浊阻塞,当温为降浊。三为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沫,头痛”主要论述厥阴病本证,并与厥阴热证相类比,揭示厥阴肝病寒有上逆、热有下注的逆向病机与证型。病机为肝胃虚衰,浊阴上逆,当以温肝降浊。三条所述,位置不同,但病在肝胃,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的病机却是一致的,而吴茱萸汤主渭肝胃,又善降浊。所以异病同治(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厥证的分类与治法

①热厥—白虎汤(脉滑而厥)②寒厥—四逆汤(下利厥逆而恶寒)③蛔厥—乌梅丸(有吐蛔史,时烦时静,四肢厥但轻)④痰厥—瓜蒂散(手足厥冷,脉浮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⑤水厥证—茯苓甘草汤(厥而心下悸)。

乌梅丸:乌梅以酸治蛔,细辛、干姜、桂枝、附子、蜀椒一者辛以刮蛔,一者兼温下寒,黄连黄柏一者苦以驱蛔,一者兼清上热,当归、人参、白蜜、米粉调补气血。

炙甘草汤:炙甘草大埔中州,以资代源,配以人参大枣补气血,麦门冬、生地、麻仁、阿胶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补心阳,清酒温通脉道 “但头汗出”见于哪些汤证?

栀子豉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阳微结证、阳明热入血室之证、大陷胸汤证、茵陈蒿汤证、太阳火逆证 试举4种不同病机导致的烦躁症,并分述它们的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要

①里热郁滞,不得发散,如大青龙汤证,证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方要: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治宜辛温解表发汗兼清里热

②心阳受损,心神不宁,如桂甘龙牡汤证,证见烦躁伴胸闷、心悸,治宜温通心阳兼镇心神。方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③误下阴阳两虚,如茯苓四逆汤证,证见烦躁伴无热恶寒,四肢厥冷,但欲寐,脉微细,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安神。方要:附子、茯苓、人参、干姜、甘草

④实热,结聚,心神受扰,如大承气汤证,证见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烦躁,治宜峻下热结,攻下燥屎。方要: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还有】栀子豉汤—虚烦,猪苓汤—心烦不得眠,吴茱萸汤—烦躁欲死,大柴胡汤—郁郁微烦,黄连阿胶汤—心中烦,不得卧,乌梅丸—时烦时静 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有哪些?并各举2例说明

伤寒防控 篇7

1 内经中“伤寒”的含义:

关于广义伤寒提法的依据主要有二, 一是《内经热论》中说“今夫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发热性疾都是伤寒病。其实, 在这里, 把伤寒一词理解为病因更为妥当[2], 即感受寒邪的意思, 而不能视为广义伤寒提法的根据。

2《难经五十八难》中“伤寒有五”可有多种理解方法。

关于广义伤寒的提法的第二个主要依据是《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苦各不同……”从字面上可以这样来理解:伤寒有几种?他们的脉象有什么不同?伤寒有五种, 分别是中风、伤寒、湿温……”这就很自然地把第一个伤寒理解为广义的伤寒, 即外感热病的总称, 而将和中风、湿温等病并列的伤寒理解为狭义的伤寒。但是, 这里的第一个伤寒还有两种理解。第一种解释为狭义的伤寒, 整句的意思是:类似伤寒病这样的发热性疾病有几种?回答曰:有五种, 分别是中风、伤寒……。这句话的中心旨在鉴别这五种发热性疾病的鉴别。另一种解释为病因, 即感受寒邪, 整句的意思是说, 因感受寒邪导致的疾病有几种?回答说, 有五种, 分别是中风、伤寒、湿温等。在《难经》中, 伤寒作为病因使用并非止此一处, 在《难经四十九难》:“何谓五邪?然:有中风, 有伤暑, 有饮食劳倦, 有伤寒, 有中湿。此之谓五邪。”这里就是将伤寒列为常见的五种治病因素之一。如果以上推断成立的话, 广义伤寒的提法的依据就不够充分了。

3 张仲景的认识

在《伤寒论》中, 正文开篇《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明确提出:太阳病, 发热, 汗出, 恶风, 脉缓者, 名为中风。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 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 名曰伤寒。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曰风温。可见, 正文中的伤寒是和中风、温病并列的狭义的伤寒病。即感受寒邪而发的疾病。因为该书中除了论述伤寒的救治之外, 还论述了中风、下利、霍乱、结胸、痞病、厥逆、汗吐下后病等多种疾病。《伤寒论》是经王叔和搜集并重新整理过的[3], 该书主要论述伤寒病的救治, 其他疾病则是因为和伤寒相关, 如症状相似, 治疗相类, 有的是为了鉴别诊断, 有的则是论述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因为书中有其他疾病的论述就将书名中的伤寒理解为广义的伤寒的逻辑欠妥。

4《阴阳大论》和王叔和的认识

在《内经》中没有把伤寒用作病名的经文[2], 更没有广义伤寒的提法。相反, 关于伤寒用作病因和感寒而即发疾病名的依据确凿。如王叔和在《伤寒例》中引用《阴阳大论》文说:春气温和, 夏气暑热, 秋气清凉, 冬气冷冽, 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 万类深藏, 君子固密, 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 乃名伤寒耳。意思是将感触冬季寒邪这一事件称作伤寒。王叔和接着论述:其伤于四时之气, 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 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 名曰伤寒;不即病者, 寒毒藏于肌肤, 至春变为温病, 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 热极重于温也。可见, 在王叔和看来, 同样是伤于寒邪, 可因发病季节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疾病。“伤寒为毒者”中的伤寒, 指的病因, 后一个伤寒指的是伤寒病, 即狭义的伤寒。同时, 王叔和又把伤寒和时行病相鉴别:“凡时行者, 春时应暖, 而复大寒;……是以一岁之中, 长幼之病多相似者, 此则时行之气也。”可见, 王叔和对伤寒病的认识是非常明确, 而且并没有把以上外感病笼统地概括地称为伤寒。

5 葛洪对伤寒的理解

广义伤寒的提法在古代也曾产生过混乱, 如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中说:“伤寒, 时行, 温疫, 三名同一种耳, 而源本小异”。还说:“又贵胜雅言, 总名伤寒, 世俗因号为时行, 道术符刻, 言五温, 亦复殊大归, 终止是共途也。”但是, 仔细玩味以上文字, 葛洪还是没有认为伤寒可以作为外感热病的统称。以上语句的意思是说:以上外感疾病非常相似, 伤寒是官贵们对外感病的雅称, 而通俗的称谓则是时行, 温病是道家的说法。可见广义伤寒只是社会上的一些不规范的说法, 在医学界却有着严格的界限。外感病虽然相似, 但葛洪认为从病因来说是由本质区别的:“其冬月伤于寒, 或疾行力作, 汗出得风冷, 至夏发, 名为伤寒。其冬月不甚寒, 多暖气, 及西风使人骨节缓堕受病, 至春发, 名为时行。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 名为温病, 如此诊候相似。”

所以, “伤寒”本无广义与狭义之分[4]。无论《内经》《难经》《伤寒论》还是稍后的著作, 均没有广义伤寒提法的确凿证据。由于广义伤寒的提法, 导致了概念的模糊, 会给伤寒学的研究, 尤其对《伤寒论》的研究以及伤寒方的适应症的研究带来困难, 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摘要: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通过考证汉晋时期的相关中医文献, 认为伤寒最早被用病因, 之后才出现狭义的伤寒病, 而广义伤寒的提法仅有只言片语, 且不足以得出广义伤寒的推论, 广义伤寒的提法欠妥。

关键词:难经,伤寒,广义,狭义,含义

参考文献

[1]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编.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334.

[2]王长志.浅谈内经中《伤寒》的含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3, 9 (2/3) :52.

[3]钱超尘, 温长路.张仲景研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4:108.

伤寒防控 篇8

1安徽省五河县人民医院 安徽 五河 233300;2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3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51-02

据现代科学研究,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其原始状态为氢气,经核裂变而产生的大爆炸后乃渐次形成了各种元素,为各种生物体的形成创造了物质基础,而宇宙“黑洞”的超级向心力又为宇宙回到其初始状态不断的吸引压缩万物,百亿年后再次裂变爆炸,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生活的地球因为与太阳的距离适中,阴阳协调,再加上病毒这种酶体的介入而产生了地球生物,太阳系中的诸多行星虽然产生生物体的诸多元素与地球相同,因与太阳的距离不适中,也就是阴阳不协调,使其只停留在生物体的初始状态“病毒”,所以我们应着[于地球来探索生命的奥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以维持大环境的阴阳平衡,保护机体的阴阳协调,以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古代唯心论认为生物乃气聚而成,各种形态的生物体的生成与消亡,病毒在其中扮]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有时真理是非常浅显的,正是由于病毒这种酶体的介入,造成了生物体基因序列的改变,为新生物的产生及旧生物的消亡创造了机会,生物体的新老交替是不可避免的,何须在浩如烟海的基因序列中寻找疾病之原因;然就单个生物体而言,组成其个体的气不协调(本文主要指气虚),虽然其成因于病毒介入的结果,又为病毒的再次侵入留下了易入之机。本文已经研究出了阻止病毒侵入的有效方法及治愈病毒入侵后导致机体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的方法,可以肯定的是感冒(伤寒)是除了损伤型疾病外的所有疾病之源。然而自然界万物可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之相生,也可分属于“木、土、水、火、金”之相克,顺应自然规律,寻找造成生物体气不协调因素和协调因素,为人体的健康生存开创一条绿色通道。

人之一身,自飞门(口腔)以至魄门(肛门),一气主之,中医称此气为大气,又称宗气,乃包肺之气也,其充满胸中,此气自口鼻吸入,以司肺之呼吸,诸气皆源于此。病毒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其侵入的主要途径乃呼吸道,保持机体的气的协调,及在肺之窍鼻腔创造一个病毒难以侵入的环境,是防止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维持机体健康的必须条件。中医理论分属“木、火、土、金、水”之相生的“肝、心、脾、肺、肾”,分属“木、土、水、火、金”之相克的“肝、脾、肾、心、肺”,虽有牵强附会之嫌,然其印证了脏腑相互为用、阴阳互生之理论,更印证了中医的整体观,然各脏功能首先离不开胸中之大气,本文将以此为基点,阐述诸病之因。

肺开窍于鼻,感冒病毒首先通过肺窍袭入人体,进而形成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即祖国医学之鼻渊,鼻渊日久,常致包肺之气即宗气虚损,宗气也称大气,乃诸气之源。鼻渊患者因额窦内的慢性炎症,常伴有头晕前额疼痛或偏头痛,常被误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的慢性炎症扩散至咽部,咽部浊痰常吐之不尽,咽之不下,常被诊为慢性咽炎。鼻泪管因继发慢性炎症,以致出现[睛干涩疼痛,见风流泪,常被单纯按[科病治疗,通过咽鼓管也可继发中耳炎,甚者造成鼓膜穿孔,患者常伴有耳内痒痛、耳鸣、听力下降,急性者常伴有耳内流脓,也被单纯按耳科病治疗,耳鸣被诊为神经性耳鸣,耳聋被诊为神经性耳聋;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诸多呼吸系统疾病也应之而生,进而又可继发诸多并发症;宗气虚损则推血运行之力减弱,患者常时有胸闷、气短、喜太息,甚者有心悸、怔忡,血压偏低,常被诊为心肌炎、冠心病;卫气亦随宗气虚损,固表力弱,患者时有怕冷,午后烘热感,测体温仍正常。肾气亦随宗气虚损,肾失固摄以致女子月经前期量多,乃致崩漏,白带亦增多,甚者子宫脱垂,常被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及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在男子则阳萎早泄;肾气虚也可造成流产和胎儿发育迟缓,甚者胎死腹中;肾气虚也可使女子冲任虚损,以致出现经少、经闭;外邪入阳明胃经化热,多数患者时有口干、口苦、口气臭秽,口腔、鼻腔溃疡,宫颈也因之溃疡,形成宫颈糜烂,而继发盆腔炎,输卵管炎性不孕,常伴有少腹疼痛、痛经等。各种炎性肿块诸如肠痈、疖肿等也应基于此;肺主皮肤,肺气虚合阳明经所化之热,皮肤诸疾生矣;脾胃之气也随宗气虚损,浑身酸软乏力,易困倦,胃脘胀痛,食欲减退,因之胃肠蠕动减弱,又为细菌、病毒侵入肝胆胰创造了机会,而继发胃炎、胃溃疡、肝炎、胆囊炎、胰腺炎。阳明胃热入小肠经和少阳胆经,犹如釜内结垢,导致肾结石和胆结石,其本质为阴虚火旺;气虚则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减弱,皮肤粘膜下易出血,常被诊为过敏性紫癜;气虚则血滞,各种癌症的本质就是气虚血滞;乳腺增生、痔疮、前列腺增生、脑血栓的本质也是气虚血滞;糖尿病的病理本质是气阴虚损,而病毒性感冒伤害的正是人体气阴;从另一角度讲,气虚则胰腺血供减少,胰腺分泌胰岛素功能减退,糖尿病因之而生;气虚则卵巢血供也相应减少,其分泌雌激素水平下降,更年期综合症应之而生;肾炎也是病毒性感冒之后的并发症,且感冒之后,肾炎愈而复发者数不胜数,更以为佐证;人体阴阳互生,因宗气虚损,肝肾之阴也因之虚损,阴虚阳亢正是高血压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本质;肾阴虚不滋心火,心肾不交失眠作矣。诸病源于伤寒(感冒)是不可否认的。

按下方合理防治鼻渊,诸症自愈或好转:

内服药物:白虎汤、升陷汤、苍耳子散加减。

生石膏20g,知母9g,黄芩20g,连翘12g,川芎10g,白芷10g,山药30g,黄芪20g,升麻3g,柴胡6g,桔梗6g,人参12g,苍耳子10g,辛夷10g,生地15g,山萸肉15g、生鸡内金8g,生甘草6g。

加水约800ml,浸泡15分钟,煮沸15-30分钟,饭后少量频饮;胃寒症状显著者减石膏量至5g,且加白术15g,干姜12g,热重者,石膏可用至300g;女子白带过多者,加茜草12g、海螵蛸12g、生龙牡各30g,月经前期量多、崩漏者,再加三七6g,分2次研粉冲服;男子阳萎早泄者,另烊服鹿角胶12g;宫颈糜烂及盆腔炎者,另加服鸭蛋子仁早晚各20粒,伴有疼痛及癌肿者,当加服活血行气之药,如生乳没、楝子、丹参、三棱、莪术等,当忌用破气之药,诸如槟榔、青皮、郁金、枳壳等。继发急慢性支气管炎者,上方与小青龙汤加减,若服后愈而反复者,继服从龙汤(生龙牡各30g,白芍15g,清半夏12g,紫苏子15g,牛蒡子15g)与上方加减,脉虚弱甚者,宜加重人参、山萸肉、山药,伴喘者,或更加赭石、杏仁。形成高血压、脑出血者,上方应和镇肝熄风汤加减;形成脑血栓、脑贫血者,应和补阳还五汤加减;泌尿系结石者,上方和五苓散加减;胆结石者上方与柔肝化石丸(生甘草12、生白芍10、连翘10、肉桂6、芒硝3、冰片2、薄荷冰2、朱砂9)化裁,肾炎、糖尿病,各种皮肤病、痈肿也应按上方加减。

另将蔗糖、白芷、薄荷冰、川芎以10:0.1:0.001:0.1之比例研极细粉(以下称糖芷粉)吸入鼻腔,早晚各一次,可防治感冒。鼻渊严重者,在开始吸入糖芷粉时,几分钟内即会流浊涕,当清除浊涕,继续吸入糖芷粉,直至仅流少许清涕为止,不应以每日2次为限。

方中以黄芪为主,既善补气、又善升气、惟其性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用人参以培气之本,用山萸肉以防气之涣散,川芎、白芷、苍耳子、辛夷与石膏合用,变辛温通窍为辛凉通窍,且石膏辛凉解肌,以除患者酸懒之苦;川芎更为太阳、阳明引经药,以引诸药直达病所;用黄芩、连翘以清热抗病毒,生地清热凉血滋阴,合石膏之清热泻火,以缓患者口干、口苦;用山药之粘腻,甘草之缓,且饭后少量频饮,以留药常在上焦,用鸡内金,以防诸药之滋腻碍胃,方中之加减请读者自行理解。

我们知道,高浓度的糖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白芷、川芎、薄荷冰又具辛温通窍之作用,用糖芷粉吸入鼻腔对鼻渊的防治不言而喻。

平时应每日常服天门冬15g以滋补肺肾(前贤张锡纯称天冬有人参样的性味作用,久服神清气爽,气力倍增,远行不倦,皮肤发润,癍痕全消,然实际运用,其更具降糖、降脂、降压之作用),坚持每天鼻腔吸入糖芷粉,再加每天晚饭前坚持腰椎操锻炼,以增强气之根肾的功能,可保终生少疾病,甚至无疾病,长生不老也可奢望。

腰椎操:

1、仰卧屈膝成90度,以头为上身支点,两脚为下身支点,吸气腰腹部向上挺起,呼气时放下20次。

2、俯卧位,以腹部为支点,两手交叉抱于脑后,吸气时头和下肢向上翘起,呼气时放下20次。

上一篇:团日活动总结(对外)(雷锋)下一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