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偶像剧(精选8篇)
-记10经济学班主题班会
谁不知道生命的重要,谁不知道健康的珍贵,谁又不知道火车的速度、火车的惯性力、冲击力。在那自杀者跳下站台的一刹那,作为一个20岁男孩,义无反顾冲向死亡的边缘,主动与危险较量与死亡搏弈。李博亚用20岁的质朴、纯洁、善良,你用舍己救人的无私、无畏、真诚,书写了一个大写的“爱”字。2012年10月21日晚自习,10经济学班全体师生在S209召开了“向最美90后的平民偶像李博亚学习”的主题班会。
李博亚同学是学生的优秀代表,是忠实践行无私奉献核心价值观的典范,是师生学习的楷模。公安部授予二级英模光荣称号,高度赞扬李博亚同学见义勇为的壮举和品学兼优的事迹。河南省高工委、教育厅学校授予李博亚同学“河南省模范大学生”光荣称号。并号召在高校师生中开展向李博亚同学学习的活动。学习他舍身忘我、不怕牺牲,在危急关头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英雄气概;学习他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崇高品质;学习他勤学苦练、自强不息,坚强乐观、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
向李博亚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勇于牺牲的职业精神。李博亚同志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我们学习李博亚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急难险重和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以无畏的胆识和勇气应对困难,迎接挑战。向李博亚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李博亚同志在校和昌黎站实习期间,待人热心,乐于助人,受到了领导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我们学习李博亚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拥有一颗纯洁无私的心,认认真真做好身边事,力所能及帮助周围人,通过奉献和付出,通过爱心和善举,为社会送温暖,为他人谋幸福,在帮助他人、温暖他人中实现内心的升华。
向李博亚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崇尚文明、回报社会的良好情怀。李博亚同志作为一名90后学警,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乐观向上,积极进步。我们学习李博亚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心存感恩、回报社会,用自身的行动为全社会树立一座道德标杆。
在班会的最后环节,辅导员强调要响应学院号召,全校师生要以李博亚同学为榜样,充分认识开展向李博亚同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将此项活动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全校师生精神、推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好学习活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使学习活动深入到思想中、体现在工作上、落实到行动上,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偶像剧作为在当代中国非常流行的一种大众文化, 还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现有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对具体剧目做描述性的艺术特点分析、或者是对这种剧的文化功能做简单的道德批判, 这些思路仅从偶像剧的表象上看问题, 没能看到偶像剧与当代社会的深层联系。可以说, 偶像剧这个名称虽被广泛使用, 但其内涵却并未得到阐明。本文下面将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对此作出阐述。
偶像剧与感性现代性
在探讨偶像剧与现代性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之前, 本文先对“偶像剧”作出语义上的界定。
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对“偶像剧”的词条解释是:“指集数不多 (一般30集以内) 、大量采用面貌俊美的演员、符合社会流行的造型服饰、适合年轻人的偶像艺人、以细腻爱情戏为主, 主要场景为现代的时装电视剧、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对象的剧种。”这个定义谈到了该剧种的几个重要的表象特征, 但没有说明该剧区别于其它类型电视剧的深层实质。百度百科在解释这一词条时又补充说“偶像剧”起源于日本的1990年代的诸如《东京爱情故事》、《101次求婚》等以偶像明星主演的12集日剧, “一般说来, 多指是发源于日本的电视剧种, 在日本称为‘Trendy drama’, 即‘爱情时髦剧’或‘趋势剧’, 多由日本人气偶像演员或歌手主演。”又有说法指出其实偶像剧在美国、欧洲早有这种剧。本文同意这种观点但此处先不争议, 先强调时髦剧与趋势剧的叫法比较贴合偶像剧的实质本身, 也更能说明偶像剧与社会现实、与观众群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偶像剧来说, 紧跟社会趋势、保持社会时髦、引领观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想象才是所有偶像剧的根本制胜法宝——这一突出特点在其它类型的电视剧中不是最被强调的。
那么, 这一特点与现代性有什么关系呢?诚然, 偶像剧中的社会趋势与社会时髦都是关于现代社会的, 从这一点可以反推出偶像剧当然是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同时人们也可以发现, 偶像剧并不反映全部的社会现实, 在所有的偶像剧中, 剧中人物出入的场所、人物的穿着打扮、人物的消费对象, 总是有那么多时尚与豪奢的元素, 在激起观众对现代社会的奢靡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向往, 它处处散发着魅惑的气息。因此也有很多批评者谴责此类剧太过脱离现实, 其实它脱离的不过是“平民”的现实, 而不是时尚圈或上流圈的现实, 用是否脱离现实的批评标准根本无法产生有说服力的结论。
如果我们使用“现代性”的理论来代替这种现实反映论, 则可以看到偶像剧在现代社会的合理存在。从理论上来说, 现代性作为一种推动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具有三个层面, 即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 这与人类一般精神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在现代性的感性层面上, 存在着被释放出来的人类生存欲望, 它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深层动力, 尤其是在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 物质的丰富程度早已超过了人们的基本生存所需, 经济的再发展就必须取决于对人性贪婪欲望的最大激发, 在这种情况下, 人的本能欲望的开发和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和可行的。刘小枫也指出在现代社会“享受感性快感的程度, 成为对人生的终极辩护。”感性欲望诉求不但本身构成了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而且还要通过文化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这就是大众娱乐文化在现代的繁荣和兴盛。偶像剧就在这种情境中应运而生, 它借助现代电子媒介, 通过营构一个个物象的盛典来“生产需求与欲望, 动员欲念与幻想、政治与消遣。”根据偶像剧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这种高度契合关系, 我们也可以发现, 只有在感性现代性较为发达的社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偶像剧, 而偶像剧反过来推动着感性现代性的发展。从这点出发, 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欧美早就有这种剧, 而在亚洲, 其发展顺序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大陆……。
偶像剧中的现代欲望符码
和精英文化致力于以公共关怀的视角生产意义、引发玄远的思考不同, 大众文化始终是和人们的快感诉求和欲望诉求联系在一起的。偶像剧作为在大众文化当中最紧跟社会各种时尚趋势、欲望趋势的文化形态, 它以自己独特的信息图像符号幻想出了一种人类欲望生存的新文化时空。这个新文化时空包含有以下几个基本符码:
一、都市。所有的偶像剧都以现代都市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 因为“都市”本身就是这些电视剧贩卖给观众的重要艺术形象。高楼林立、广告炫目、百货公司是购物的天堂;豪华的现代家居、不断更换的时尚的现代服饰、酒吧、咖啡厅、迪厅、名车、豪宅、派对、跨国公司……偶像剧中这些豪华与奢侈的梦想在对观众进行不停地视觉冲击的同时, 也深深地刺激着观众的内心, 一种要求在都市中享受现代生活的观念和思想悄然地成为观众精神的深层动力。为了让剧中的这些物质现实更有说服力, 偶像剧的发生地点一般都选在各个国家的一线城市。如经典的日本偶像剧《东京爱情故事》里, 完治、三上、里美都是从乡下来东京寻找欲望和梦想的, 韩国偶像剧的故事一般发生在首尔、或巴黎、或威尼斯, 而台湾偶像剧的故事一般发生在台北、高雄、北京、上海……而美国近年来的当红剧《欲望都市》, 创作者把地点选在曼哈顿, 仅仅是曼哈顿这个名词, 就已经能充分勾起观众的欲望, 更何况剧中人物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刺激着观众进一步在自己的生活与剧中人物的生活之间做联想。
菲利普·潘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 一片经济空间, 一种人口密度, 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 更具体地说, 也可能是一种氛围, 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人们对城市的定义和理解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出发的, 偶像剧同样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和需要出发, 把城市塑造得不再是波德莱尔笔下的“恶之花”, 而是现代文明的“优雅之花”, 是一个充满了吸引力的、潜藏着无数机会的、可以让人充分拥抱欲望的梦想之都。
二、人物。在偶像剧中, 人物也是欲望的一种形象载体。一方面, 从形貌上看, 偶像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俊男美女, 要符合当前青少年群体的审美观以满足 (她) 他们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 偶像剧还特别注重剧中主要人物的时尚打扮, 着重强调了时尚元素在一个人物形象上的重大意义。每一个偶像剧都会设定出一个或多个公主级、王子级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一个重要的身份说明就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产, 其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的奢华都无不增添着人物美的光耀;而那个可怜的灰姑娘, 在相当长的剧情中会非常普通, 直到遇上王子生活才有了质的改变, 被王子打扮后她一定相当惊艳。
偶像剧中的这种人物塑造模式, 和偶像剧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紧密相关的, 从感性现代性的视角出发, 现代人的身份就是被想象成不停地追逐时尚消费的个人, 消费成了人的本质。只有与时尚联姻, 一个人物才找到了她的安居之地。
三、爱情是实现梦想和欲望的神奇魔法手段。偶像剧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爱情, 且其模式非常固定, 无论欧美还是亚洲, 主要的情节模式无非就是灰姑娘白马王子式和才子佳人式, 其中又以灰姑娘式最为经典。如此老套且陈旧的故事为什么一再上演也没有遭到观众的唾弃, 就是因为在这种剧中爱情是种神奇的魔法, 它能让我们感受到梦想突然间离我们普通人是如此之近。爱情成了满足我们此在欲望的神奇手段, 而不能引领我们进入奢华之境的爱情在偶像剧中一定是要被安排着衰败的。
我们从女主角的爱情对象总是富豪子弟也可以看出, 偶像剧就是把富贵名利当做评判爱情归属的一个重要条件的, 为什么男主角都要是王子似的人物, 为什么灰姑娘自己都属于普通阶层, 可她们之中却没有人会和普通阶层的男性产生爱情呢?而男主角一旦潜意识当中有点开始喜欢女主角, 他的行动往往是给她一个豪华包装, 或带她出席一个豪华处所等, 如《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郑心怡被男友骗上豪华游轮, 骗局被郑心怡意外撞破又遭到男友的侮辱时, 豪华游轮的主人纪存希把她带到游轮的购物处, 给她顶级的时装, 顶级的化妆, 一下子丑小鸭就变成了白天鹅, 艳惊全场, 很多人误以为她就是纪存希当晚要订婚的正牌女友, 她的那个骗子男友也被惊得目瞪口呆。一般来说, 童话爱情渐渐修成正果的过程, 也是这个女主角时尚品味渐渐养成的过程, 最后, 灰姑娘也好, 佳人也罢, 她们都成长为令人艳羡的时尚达人, 而爱情则是实现这一蜕变的魔法手段。
四、道德是偶像剧在欲望之身上所裹的一件朴实外衣, 是做给底层社会的观众看的, 它的存在可以表达出现代社会对底层大众的呼唤, 可以消弭底层大众在观看这些奢华场景时所产生的心理沟壑, 使得观众从对剧中那些道德人物的认同进而联系到对她 (他) 们所拥有的那些超出日常所及的生活的认同。
在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 班纳特太太每天所操心的事情就是为自己的五个儿女寻找一个有钱的贵族单身汉来做夫婿。班纳特太太的价值观是庸俗的功利的, 这遭到了她的二女儿伊丽莎白的鄙视, 母女俩因此经常发生言语上的冲突。但在小说中, 正是这个不以功利为条件、崇尚真爱的伊丽莎白最后实现了母亲班纳特太太的理想, 嫁给了非常富有的贵族才俊达西。当故事写到结尾, 班纳特太太这个形象突然间让观众觉得她是个很让人寻味的人物, 因为她的角色的功能好像就是让女主角摆脱道德上的负担, 却又能坦然地享受富贵的生活。其实, 在所有的偶像剧中, 都有这种耐人寻味的角色设置。在《流行花园》中, 杂草杉菜就有一个班纳特太太似的母亲, 她们家境贫寒, 可她一心一意认为只有到富有孩子集聚的地方才有可能让杉菜钓上金龟婿, 因此不顾家庭困难的现实而咬紧牙关硬是把杉菜送到了贵族学校英德学院, 而杉菜呢?尽管善良正直的她并不认同母亲这种庸俗可笑的婚姻观, 可事实上她却不辱使命, 竟然获取了英德学院里最有钱的富家公子道明寺的爱, 并通过执着的努力得到了道明寺母亲的同意, 还要外加一个二号富家公子花泽类的真爱守候。
偶像剧通过对诸如版纳特太太这样的人物角色的设置, 使得剧中主人公可以拥有完美的道德外衣, 这样, 制作者就让观众在一种温馨的港湾当中拥抱着都市的欲望, 欲望有了一层梦幻色彩。像这样的电视剧, 其看点无非是在宣扬一种尊贵又迷人的生活魅力, 同时又用一种纯净的道德主义对追求财富、名誉时会出现的负面价值进行一番洗礼, 让人们相信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 有正义感、有是非观、有毅力的人, 以及要有个人才华, 生活中必然会出现奇迹, 宣扬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思想, 显示出了现代性对底层大众的抚慰和召唤。
偶像剧的价值阈限
根据第一部分对偶像剧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分析, 可以推断出第二部分的这些符码设置只是偶像剧制作的文化策略, 其根本的目的则如约翰·费斯克在分析消费文化时所指出的, 是要把这些诱惑贩卖给我们这些观众, 为的是把我们贩卖给广告商, 而广告商需要这些电视剧能充分地刺激观众的购买欲望。欲望的消费和买卖对于社会建设来说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偶像剧的正面社会价值在于, 第一, 偶像剧向观众传达了现代消费社会的一些范本, 供观众进行想象和模仿, 使得普通大众在自身与社会之间找到了一种虚拟的维系。任何的社会形态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社会在理论上提出现代化的发展方案是属于精英知识分子领域的事情,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 什么是现代化的国家她们更多是从日韩偶像剧、台湾偶像剧中感受到的, 正是从这些虚拟影像的体验和接受中她们建构起了对现代社会的想象、对现代社会的向往, 虽然是一种影像世界, 但对于她们来说是要比那些理论说明更加具体可把握的。有了这样的想象和向往, 她们也对自身的生活更有一个明确的指南。
第二, 偶像剧在贩卖欲望与诱惑的同时, 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观众从偶像剧当中得到的除了想象和向往外, 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会成为她们的生活现实本身。各国偶像剧的成功经验已经说明, 每一次偶像剧的热播, 都必然会带动一轮社会时尚追逐的效应, 在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 偶像剧已经形成很好的产业链条, 偶像以及偶像的生活方式都能够同时被推广, 扩大了大众的现实消费需求, 从而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第三, 偶像剧在艺术上的迷幻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很好的快乐功能、消遣娱乐功能, 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压力的场所。黄会林说:“在娱乐文化中, 文化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 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 而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 快乐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标准。”毋庸讳言, 偶像剧就是这样一种制造“快乐”的娱乐文化, 偶像剧贩卖欲望, 但其方式是非常令人喜欢的, 比如它对道德这个层面的设置, 就非常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对普通大众提供一种非常温和的抚慰和召唤, 它不要求观众去思考, 也不进行有硬度的批判, 在思想上它是肤浅的, 但它具有一种包容精神, 让观众感觉到放松、感觉到情绪的随意和情感上的认同。这样的文化也是心灵所需要的。
如果一定要给《笑花》(台湾原名《不良笑花》)一个数字化的考量标准,我想我会做上述评判。
“偶像剧教母”柴智屏绝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早在《流星花园》时代,她就让一众少男少女见识了偶像剧的魅力,而多年来大量剧集的制作经验,也让她的道行不断加深。俊男靓女一抓一大把的年代,偶像剧越来越难拍,可柴智屏总是有巧思妙想,《笑花》的亮点在于,这是一部非常“台”的台剧。
什么是“台”?就是非常具有台湾乡土气息,MC HotDog有一首《我爱台妹》,唱的是“我爱台妹,台妹爱我,对我来说,林志玲算什么”,就深得“台客”文化精髓。
“台”象征一种俗而有力的特质。
有了这个认知后,再看杨丞琳饰演的蒋小花,花花绿绿的衣服加上爆炸头还镶满了亮晶晶的配饰,从头到尾一口台式国语,这部剧简直就是为“台客”们量身定做。
有了这种扎根台湾本土的精神打底,也难怪《笑花》在台湾一经播出收视率便节节上升,实现从首播平均收视率1.6到结局2.88的大飞跃,最高收视率更达3.34,一举夺得同期收视冠军!而在大陆,虽然和观众有一些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但也因其独特性,获得不俗的收视成绩。
剧本方面,《笑花》虽然仍避免不了偶像剧惯用的种种桥段——男主又帅又有钱,偏偏喜欢丑小鸭一样的女主;男二号深情痴恋女主;女二号因爱生恨,成为女主角的绊脚石;没相貌没身材的灰姑娘换上晚宴装,原来竟是光彩照人的公主;身世成谜,灰姑娘原是富家公主——不过,常见模式中也算小有新意,女主角的身世最终成为善良的秘密;女二号费尽心机原来并不是为了争夺男主;男二号不再痴缠到底让观众徒留感伤,而是寻到自己的幸福……
在如此精良的制作班底下,《笑花》看似应该成为一部完美的偶像剧,可是,演员的失误却成为这部戏的一个瑕疵。
以歌手身份参演,并首次出任男主角的潘玮柏,表演应该算可圈可点,除了有时会不自觉地加入唱R&B时的手势,其他时段还是完美地演出了唐门的毒舌和深情。而男女二号藤冈靛和陈妍希,也算中规中矩里略有惊喜。
反观剧中最重头的人物,女主角蒋小花,却让人大跌眼镜。杨丞琳自16岁出道,出演偶像剧无数,因可爱形象获封“可爱教主”称号,但多年来,杨丞琳的演技似乎并未提升太多,至今能够称之为经典的形象仍是其第一个角色——《流星花园》里的小优,而对于小优,杨丞琳也曾公开表示这几乎是本色出演。
蒋小花是个标准的台妹,虽以“俗”的造型出现,其目的却是要为观众传递一种有本色、有个性、有自我的文化。而杨丞琳故意夸张的动作,尖声尖气的语调,常年撅着的嘴唇,却把小花塑造成了一个有些白痴的形象。
柴智屏这样理解偶像剧,“我们的戏要传递某一种精神,要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在那一刹那得到很幸福的感觉。”这一点,柴智屏的确做到了,可是《笑花》的精神却被杨丞琳给毁了。
偶像剧里的爱情,大都有着甜蜜的爱恋,完美的结局,很多爱做梦的女人总让自己沉溺其中,想象自己正像电视剧里的女主角一样拥有豪宅、名车和体贴浪漫的好男人。然而现实中的她们却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房租已经拖欠了很久,工资卡已经透支,不敢随便逛街,怕自己买不起想要的衣服。
虽然青春偶像剧满足了女人当公主的愿望,成全了对她们完美爱情的想象。但她们却丝毫没有觉察到,剧中完美男人的形象,正像生化危机中的病毒一样,迅速扩散,侵入了女人的心灵。女人每天都沉浸在由他主宰着的梦境里,挽救婚姻咨询师为他哭为他笑为他疯狂。她们觉得人生根本不需要奋斗和拼搏,只要自由想象;她们坚信有一位传说中的白马王子,正在前面的路上殷殷等待,只是生活从来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女人往往有更丰富的想象力,但如果天天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还怎么面对真实生活的考验?所以女人到了二十几岁后,要想面临现实而残酷的生活,就必须慢慢远离那些虚幻的偶像剧,清醒面对现实。
偶像剧到底有什么魅力,让女人如此沉迷?一方面是因为偶像剧里都是些英俊潇洒和赏心悦目的当红明星;另一方面偶像剧大多是些郎才女貌的童话故事,结局大多是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直是她们梦寐以求的完美结局。
从心理学上分析,过分地沉迷于虚幻的世界会增加女性的幻想,让女性朋友更多地对虚幻的事物感兴趣,而对现实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久而久之,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实际,一切都只是精神上的幻觉。情节严重的就会改变和扭曲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一步一步让自己走向深渊不能自拔。
青春偶像剧的主题有很多是灰姑娘遇到王子,挽救婚姻咨询师然后过上了公主般的幸福生活,这些故事不仅会造成年轻女人对爱情观念的偏差,还会使人变得不现实而失去理智,尤其是对那些天生爱做梦的女人而言,因为这些电视剧仿佛在传达一种信息:总有一天她一定会碰上一个年轻英俊而家财万贯的“公子哥”,并且这位公子哥还会很痴情,对她百般呵护,浪漫体贴地照顾她一辈子。曾在某地区就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女中学生,因为喜欢看偶像剧,所以常
常溜出校园在网吧通宵达旦;期间有一个和她同班的男孩向其示爱,她认为这个男孩子就是“偶像剧”里“王子”的化身,她感觉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幸福正在向她招手。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她的“幸福”会因为她肚子里未出生的宝宝而化为乌有,学校开除她,父母指责她,男友抛弃她。最终她痛苦地选择了自杀。
青春偶像剧《奋斗》。简单俗套却令人欲罢不能,总算看完咯。
它雷同于所有的青春偶像剧,却似乎又有些不同。处理痕迹颇深,导演用心良苦,演员表演卖力。也许想表现的东西太多,也许只是这个社会,人的心思太复杂,你所见就只是这么些片面的平凡,你深刻地感受到只是这样一个喜怒哀乐的过程。芸芸众生,这荧屏光影之中匆忙沉淀的世态,和奋斗有关,又其实那么无关。
有云“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瓜”,无论傻或疯那都还和专业、入戏什么的沾点边。如今在《和青春有关的日子》或者《奋斗》等类中,口号式的对白,貌似深刻的冷幽默,将人心灵深处的哀与痛,在乎与不在于,一应粗暴地剥离出血肉,浮浅在调侃的表面,为青春偶像刻意营造着时尚氛围。说到底也许人家这出《奋斗》是演绎给自我反叛的后八零人,或是为从未真正经历、或正在开始奋斗史的迷惘一代看的吧。知性难觅。吾想做一清醒的傻瓜,实则愚也。倒是看见当骄傲的杨晓芸对着向南痛哭流涕的刹那,那小可怜儿,深厚的表演入木三分,真的是叫人泪溅当场,心下一阵一阵,刻骨地酸。
杨晓芸·向南
之前对李小璐一直没有偏爱,甚至还有些冷淡。但这一次,她令我喜欢上了杨晓芸。其实这才是一位真正本色平凡的小公主。这才是生活。这就是生活。
当她在向南与来路不明的遥遥注册结婚的当场,抱住向南的双腿失声痛哭,我这位看戏的傻瓜在涕泪横流的同时,不由得为杨晓芸的突破而喝彩叫好!几经折腾,屡屡碰壁,她终于懂得了安静,面对内心深处真正的需要,从未被善待过的质朴突如潮涌,瞬间溃败了她一贯以来武装的虚荣,于是终于自然而勇敢地表达出真实感受,挽救了悬崖边的爱情。向南,离开杨晓芸也许会幸福,但他与暴富律师遥遥的草率真爱焉知祸福,说什么“正室范儿”、什么“大度”,但愿向南因放弃遥遥无奈又痛苦地在街路上脱衣暴走涕泪横流之后,从此后,再不要对这样的女孩心存幻想。世故而攻于心计的典型,又怎能敌过他与杨晓芸共鸣的真?
客观来看,杨晓芸就是当下典型的“作女”,只是她的“作”,和上海女孩迷失在灯红酒绿物质世界的“作”不太一样。她的心内深藏精微美好的幸福。其实这是所有女人终极一生都追求的。只是她在要求这一切时,是那么敏感、纯真、毫不作态、毫无保留、毫不掩饰。她年轻,幼稚,她那么不自知而纯粹地依靠、需要着向南,恣意享受他所有的爱护与忍让。她坚信着心灵深处对于幸福的自我定义与无限遐想,却到了才明白,这分分合合恩恩怨怨毫不完美的一切,原来就是爱。
这样一种典型的童话人格,悲剧因为遇见了同类:向南。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较量”在所难免。向南同样是一个热切、执着、自我的大男孩,他目标明确,热爱生活,并像迷恋大千世界所有诱惑一样,热恋着杨晓芸一切痴嗔娇嗲,甘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年轻的爱勇敢而不图后果,贪图青春享受自我的共性却令他们互相摧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乱了抉择,迷了方向。在向南蹲在商场中央失声痛哭,失态地对着杨晓芸大喊——“你是个骗子——你骗了我的心!!!”的时候,杨晓芸这三个字,以及为了这三个字付诸的所有奋斗竟如石沉大海,回应全无,他终于方寸大乱。杨晓芸追求自我义无返顾的执着精神如泰石压顶,毫不留情粉碎了他的信念,巨大的矛盾与失落感在内心世界横冲直撞,找不到出口渲泄。年轻的爱终于在现实面前崩溃无形。
其实。谁也没有光阴虚度,谁都在奋斗。杨晓芸也是一样。只是关于爱的定义,心内的憧憬,那扇幸福的小窗内,芸芸众生,各有各的精彩与不同。生活需要精微美好,创造美好的过程却残酷粗糙。谁能最终经受住这种打磨与砺练,奋斗,就算成功了。否则这样的演绎,就只能成为电视机前某些年轻男士心理失衡的籍口了罢。
夏琳·陆涛
夏琳。这位始终贯穿全剧的女几号,“硬排女六连”的绰号真是恰如其分,结合她之戏中削骨形象及生硬演技就更令捧腹。看来马伊利现在真的很红,如今只要有关于她的一切报道,都能为其莫名高涨的人气加分,然而出色的却不是演技。啥事儿有因必有果,任何红都是有道理滴。惟独马伊利同志却好象不是这样。
按理伊也算沉寂多年了,《奋斗》这一出配戏,应是翻身之作吧,演技依然本色。我倒宁愿去看从前她给杂志拍的相片。近偶像论,她不青春,不时尚,不漂亮。看完《奋斗》闭上双眼,脑海里惟一印象不是关于她的剧情,而是兔牙、迷朦眼、瘦骨肩,据说这就是招牌。说起这身材,吊带背心上方的排骨,看起来略显畸形的翘肩胛,视觉效果着实有些恐怖。这妮也勇气可嘉,平胸窄肩照秀,秀自恋里的青春。造型师也真是的,特点就是性格么?芸芸众目就这么盯着哪,好歹也整点视觉美吧,比如米莱,比如杨晓芸,咋地就能让她们花枝招展,就单憋屈着夏琳本来就不完美的身材,天天介穿着惨不忍赌的平板背心晃啊晃啊。
夏琳,似乎代表的就是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年轻女性,因此剧中无刻不彰显着一种决断的自我,从她的果断劈腿,撇开蜜友与陆涛暗渡陈仓;当她被陆涛两千万所代表下的成就表象所折磨;到她被嫉妒以及理所当然的一切籍口彻底击垮了信念远赴巴黎;而在陆涛失意时又回来决定与其结婚——这一切,仿佛告诉我们这才是一种真正靠自我增援、加压来实现奋斗、珍惜成就的出彩个性。可惜,“夏琳”的表达,除了剧中的生活细节赋予了角色本身的骨架与血肉之外,灵魂塑造再无其他。许是看官的感受太不深刻,又或是马伊利的演绎太过匆忙,总之真正在现实中奋斗的新女性,小到喜怒哀乐,大到观念言行,都实在与之差之千里,不能同步共鸣。亦或只有芸芸众生真实深刻的奋斗史,与所有的素质,决定了无穷的想像。
话说陆涛。《玉观音》里尚可看见角色的灵魂,在陆涛身上,感受的却分明是典型的浮世绘。尽管他偶尔也会貌似痛苦或深刻地沉沦。佟大为一贯以来的冷静出演,在这里表达的不是低调内敛,而是自负、浮躁、张扬,与典型的自私。这四大特点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在身边形形色色奋斗打拼的现实角色中,还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导演似乎有点似是而非,又或者,根本不想表达什么是与非。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观、世界观尽管对于奋斗的核心与原动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这本来就是一个意识流的现世,所有的一切,只能有赖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
米莱·小灵仙儿·其他
米莱:最令人如鱼刺哽喉的角色。对陆涛一厢情愿的爱、对二人世界的无限遐想、波澜不惊的恋爱生活,一切有如皂沫泡影,终因夏琳的出现而瞬间破灭。陆涛在夏琳身上找到爱的真谛和所谓奋斗的动力,米莱,就活脱脱被变成一个富有的、青春的、现代版祥林嫂,高举“我是受害者!我因我受害而享受存在!!”的伟大旗帜,如飞蛾扑火义无返顾,呐喊并理所当然为自己的言行冠以“被伤害的后果”之名,一遍一遍,纠缠在过去的时光里,在病态的情执中深深自伤。陆涛与夏琳终因各怀内疚,一路容忍退让,连累着观众也莫名其妙地纠缠在三角关系中,心情落败地,重复咀嚼着米莱被破坏和被伤害的心情。
剧中演员在对人物语言上的苍白塑造,不如说是应对角色心灵世界的塑造。换言之,技穷的是导演,米莱饰演者在《蝴蝶飞飞》中的.表现算是轻灵,尚可圈点,可这一回,莫说才情,连带美貌都一并让编剧的词穷意尽给糟蹋了。以至于看官到后来,这妮一旦张嘴——反感到了极点,士可忍孰不可忍,哪管为看这两集期待了多久,立马换台,生怕耳朵已被废了,就不要连敏感的心也被不厚道的角色生生磨出茧来。
灵姗:饰小灵仙儿的演员该不会是和叶蕴仪有什么关联吧?现在十七八的孩子,谁还知道那个时代灵仙儿似的叶蕴仪。太像了,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活脱脱蕴仪翻版。
露露:本看官最厌恶之人,倒不是零点晓欧本色出演的,戏剧化的、不光彩滴那只猪头,而是露露——现实社会中一不小心就会撞见,更不小心就被其利用了一把的一个不可小觑的“小人物”。露露,这一位表面无辜却心思缜密的女孩,如同一只鸭子,你看见的是始终是它在水面上的悠闲荡漾,涟漪微泛,却不知水下它那双脚,一直在波涛汹涌地奋力着划!划!划,从未停止。按说她所有行为都源自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尽管导演在描述她时始终平心静气,但疾恶如仇的我,还是很自然地将她归类于不道义这一边。平静是因为这就是社会,她是现在急功近利的社会中不可获缺的类型,人生的奋斗史中若是少了这种不择手段的人物,就如同空气里没有了尘埃。无论如何,地球是圆的,开始的那一条线,终究会跑到终点画成一个圈。因而所谓露露的成功,也是一种奋斗的再现。世人是宽容的。社会是理解的。因而她总是心安理得。
纵观整部《奋斗》史,如一盘并不高明的棋,你看见的,只是那么一个局,位置已经摆好,演员就是棋子。所有的感受,也就是你的双眼所见,他/她们走出的每一步,听着口令速成成败。
我要我通往我未来的钥匙交给你。我要告诉你,这次我规划的未来,有你。
你再这样,我可就跟你翻脸咯,你别忘了,我可是你的孙女哦,不是被你吓大的。
我黄甫雄做事,专捡难的做。越难,越有斗志。
Emp的个性我太了解了。他只要想做到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放弃的。你只要妥协一次,你的未来就会被他掌控的。我喜欢你,所以我不会轻易向emp妥协的,我要奋战到底。
恩,我不能再自怜了,我是小麦耶,我不会放弃的。谨,你不要担心,我知道该怎么决定了。
这些人真是势利,谁有钱有势就往谁哪边靠,还好以前没对他们付出真心。
机会不来找我,我会自己制造机会。
茉莉,你是一个很坚持,很勇敢的女生,我相信彩一定会很感动的。
我纵横商场这么多年,什么样难缠的对手我没遇到过,什么样难打的硬仗我没打赢过?
回到原点,以静制动。
用十年完成爱情梦想的宫茉莉。
哈哈哈,我小气公主心不苦命苦,我的专长就是,吃苦当吃补。越苦精力就越旺盛。
丢掉用不到的伤心,旧回忆。。。
我真的是觉得这个小女孩的勇气值得鼓励,有时候一个企业的领导者,甚至需要这种纯粹之心的冲动。勇气虽然可嘉,但是身为一个企业的掌舵者,靠的不只是莽撞的勇气。
这三年的分开,是我们一辈子的代价,划得来的。
那你呢?你负责的结果就是让你女朋友每天担心水电瓦斯的钱从哪里来,每天计较省多少钱才能过得下去。甚至于买杀虫剂的前,都要考虑半天,等到你发薪水才买。
你替你自己想想吧,不要老是把责任推到我和小麦身上,你有梦想?你有努力过吗?
我不答应,我不相信没有别的办法,这是我的决定,我自己负责。
这就是她不同于一般女人的地方,这种冲劲,有时候甚至连男人都比不上,还是这就是皇甫家的特色,不屈不饶到一个可怕的程度。
超乎常人的意志力,而且又固执得要命。
我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难过,你那么瘦小的身体里,到底藏着多少的力量跟坚持,连我都快被你打败。小麦,相信我,我一定会站在你身边的。
再给我一点时间,我一定不能放弃。为了爷爷也是为了谨。我要加油!
没有但是啦,可行的话就决定啦。
我吃的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快快乐乐地跟我的小气公主过一辈子。
看你们的脸色,应该很难吧,不过没关系,我对我自己非常有自信。
无知者无惧。很多事情,一旦了解得很透彻,反倒自我设限,一步都不敢跨出去。我倒是很佩服小麦,面对一无所知的未来,敢于承担,这才是一种过人的勇气。
可是啊,我一直相信,南风彩是世界上最闪亮最耀眼的那颗钻石,只是还没有找到会欣赏他的人而已,除了我啦。
安慰得很烂,可是。。谢谢你。如果我回去皇甫家,你会笑我吗?
我不会。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就算犯错了又怎么样。谁不会犯错啊。知错肯改,才是最重要的。
旁白:像我这样,只会逃避,没什么优点的人,你居然愿意这样无条件地相信我,支持我。一直在我身边。茉莉,你真的跟那些曾经围绕在我身边的女人不一样。我真的,我想用我的一生,好好珍惜你。
旁白:彩,只要我能像现在这样子陪着你,被你拥抱着,我可以不要漂亮衣服,昂贵首饰,因为有你,我就拥有世界上最耀眼最闪亮的钻石了
莫非定律:越不想发生的事,它越会发生。---这就是人生。
这个家伙,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家,那么随性温暖的家庭,这是全世界任何的财富都买不到的。
混吃等死呀?
为了爱情,付出一点代价,本来就是应该的。
好孩子啊,很有原则。
正常人都需要朋友。
穷人家的小孩不是很有斗志的吗?怎么这么容易就放弃啦?
你少用激将法激我,我跟你说,我不是你相信中那种娇滴滴的只会撒娇的女生。华尔兹算什么东西啊,我迟早就会学会的。我要让你知道,什么叫做穷人家打不死的`蟑螂的精神。
迟早让小麦了解这一点。外面的人看我们皇甫家,那个眼光永远不会单纯。与其将来,让一个居心叵测的人给骗了,还不如早一点看清现实比较好。
优点:乐观坚强个性:单纯善良一次比一次伤心直至笑容消失
或许你应该检讨一下你自己。不要这么轻易相信别人,也不要一收下别人的东西,就什么都忘了,这样就没那么容易被骗了。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为是人,所以需要朋友。难道被金钱包围了,就连心都要变成怪物?然后用城墙把自己围起来?
为你想要争取的,全力冲刺。
钱,可以制造假象,也可以买到真实。
有时候,有朋友反而麻烦。你不是怕自己受伤,而是怕伤到别人。
《这世界上没有用钱买不到的东西,跟有没有实力是没有关系。而且后来我也体会到,得不到冠军对我来说真的不重要,这个现实人生的课题,也是你们皇甫家教我的。
可是,可是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梦想啊?
我还记得,那时候你跟我讲,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职业跑者。
这就叫有得就有失。如果人生的妥协,能够换来功成名就,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我总觉得你是个可以为跑步不顾一切的人啊?
谨少爷,皇甫家果然对你造成影响。皇甫家总是以为可以掌控别人的人生。事实也是如此。你说你要我继续跑步。要实现的,是你的梦想,还是我的?《
我知道你很讨厌为钱妥协,失去自我的人。但是小麦的背景你也知道啊。。。
公不公平,自不自私,是要看站在谁的角度,哪个人的立场。
努力追求新生活。
女人哪,就是有天生的母性,像谨这种有才气,身材好,看起来深情,又带着忧郁气质的帅哥,其实才是女人梦寐以求,想要托付终生的伴侣。
谨,这是你要的吗?那就当做我伤害你的补偿吧。最后,我们之间的距离,竟然是我唯一爱你的方式。你感觉到,我对你的感情了吗?
年轻人,有冲劲,有抱负,这是对的。那是因为你没吃过苦。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万万不能,空有理想抱负有什么用?
我非常希望你能够给我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努力,我不甘心。
你仔细考虑清楚,对你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
爸,妈,我后天就要订婚了,你们应该很高兴吧?我也不知道我现在的心情,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但是,我想你们跟我一样,一定也会成全自己喜欢的人。让他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追寻梦想。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吧。爸,妈,给我力量,要替我加油。
南风谨,会要多久,我才会忘记你,要多久,我才能真正忘记,对你的感觉。
小麦,对不起,原谅我这个自私不敢爱的人。
婚约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承诺,怎么能当作儿戏呢?
近年来, 非本土偶像剧, 在中国内地愈加盛行, 引起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对这些偶像剧于当下青年的价值观影响, 更是引发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从文化和渊源角度, 基于研究之便, 本文将主要针对亚洲派别的日韩国家和港台地区偶像剧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
对于非本土偶像剧在中国内地的流行, 众多学者多从体制、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 而忽略了传播渠道的影响因素。但实际上, 渠道对传播效果有很关键的作用。
传播渠道的作用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 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媒介本身的差异, 也会对传播的信息带来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在麦克卢汉看来, 传播的信息并非是主导要素, 媒介才是决定传播效果的核心要素。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颇, 却第一次指导人们关注渠道对传播的影响效应。
尤其对网络等新媒介而言, 单从受众特征来讲, 就体现了渠道本身的信息传播作用。新一代的年轻人, 更加独立、自主, 赋予受众更多能动选择权、更大选择空间的新媒介, 自然成为其最大的媒介接触选择。而偶像剧的主要消费者, 正是这群新媒介消费者。
受众对偶像剧接触渠道的选择原因
非本土偶像剧在当代青年中的影响力, 与其以网络为主的传播渠道选择有密切关系。那么, 缘何网络成为偶像剧受众的渠道选择?
其一, 非本土偶像剧由于引进手续等造成传播时效性降低, 通过网络, 则可第一时间观看最新的偶像剧。
其二, 由于经费、引进限额等各种限制, 导致一部分偶像剧无法进入本地电视放映平台。但在网络渠道中, 偶像剧传播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其三, 网络上可获得非本土偶像剧的原版, 能够满足许多偶像剧爱好者对配音、音乐等的“原汁原味”的追求。
其四, 从渠道本身特性而言, 网络, 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 使信息获取具有更大的便利性、更低的成本性, 它正成为越来越多当下青年人的媒介接触首选。
其五, 非本土偶像剧的情节中, 涉及诸多当下中国社会青年人的情感死角。这些感性的细节, 往往在国产偶像剧中难觅踪影。在传播自由度更大的网络中, 有更多的生存空间留给宣扬这些非传统精神的非本土偶像剧。
在一部创造全国收视记录和80后关注热点的青春偶像剧《奋斗》的成功中, 本土偶像剧在情感刻画方面的突破,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奋斗》是本土偶像剧第一次真正深入关注80后的精神生活的有益尝试, 四角恋、敢爱敢恨、似真似假的感情、过度膨胀的自我等, 以往不被传统电视剧正视但却客观普遍存在的当代青年现状, 都得到了真实反映。
正是相对于本土偶像剧滥觞的教化色彩的差异化定位, 使非本土偶像剧的核心竞争力非常显著, 与当下青年的情感需要形成共鸣和呼应。
传播渠道影响传播效果
受众对传播渠道的选择, 有各种社会原因、个人原因, 但事实上, 传播渠道的选择, 对信息的传播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非本土偶像剧的流行中, 网络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情感参与度。信息选择或然率决定了情感参与度。根据传播学家施拉姆的信息选择公式:信息选择或然率=获得报偿的保证/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网络的技术优势, 使得信息传播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图片、文字、声音、视频, 等等, 多种形式融合, 使网络环境下的传播, 相比传统渠道的传播对象, 对受众更具吸引力, 对信息的传达更加全面、具体、生动、深入和准确, 降低了受众的信息接收难度。因此, 受众对网络渠道的选择或然率, 相比传统媒体渠道更多。
说服心理学中, 有一个精致或然模型, 关注受者个人对所关心的产品的参与程度:如果消费者在情感上高度参与某一产品, 就会对广告中包含的信息付出更多的思考。同样地, 对网络渠道更为青睐的偶像剧受众, 在渠道上有明显的情感关注和参与, 对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非本土偶像剧, 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移情, 同时也会付出更多的思考。
此外, 互联网传播相比其他渠道传播, 调动了更多的人类感官, 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 更能激发受众的情感参与和认知体验, 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传播效果。
相对主要通过电视等主流传统媒体传播的本土偶像剧, 非本土作品因而吸引了更多的情感参与。
“体验”程度。有学者认为,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中的传播的最大区别, 即“体验”。《体验经济》的作者约瑟夫·派恩二世认为, 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 是客户“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体验”对个人感受的关注, 与网络的渠道本质不谋而合, 因而是网络传播中的新核心竞争力。
根据约瑟夫等的《体验经济》, 体验王国包括四部分的消费者传播 (见图1) 。非本土偶像剧的网络传播, 也可用“体验王国”的模式来解释:
体验, 往往能从多个角度吸引受众, 其中, 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传播受众的参与程度 (横轴) 和联系的相关性 (纵轴, 即环境的相关性) 。 (1) 四象限中的体验类别, 是体验创造的四种可能性。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具备四种类项的体验, 换言之, 体验可能不止单种特质。
从“体验王国”一图中可见, 娱乐的体验是最基础的, 但受众的体验感受是被动的, 只是接触式而非浸入式的渗透, 对偶像剧的普遍深刻影响来说, 显然也无法仅仅用剧情的娱乐消遣功能来简单作解。和娱乐体验相同, 教育体验对受众而言也只是表面的接触, 但对以愉悦精神为基础的体验而言, 是更进一步的有受众参与的传播。审美和娱乐一样, 都是体验中的消极部分。
逃避现实的体验, 根据“体验王国”象限区隔, 是受众参与传播互动最深入、积极性最大的一种体验。从此意义上来说, 网络是创造和发展“体验”的最佳场所。网络的虚拟空间, 是许多受众逃避现实压力、现实各种不便利的新渠道, 受众对网络的媒介接触, 本身就预存了一种愉悦的体验或者潜意识期待。网络的技术优势, 也确实帮助受众规避了诸如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体力成本、货币成本等方面 (顾客总成本的四要素) 的不便、浪费。
非本土偶像剧的网络传播, 给予受众最高级别的体验, 受众对其的接受因而具有更多的情感参与和体验深度。
群体压力和规模效应。非本土偶像剧的传播先行渠道和主要渠道是网络, 在这个受众主体更加青睐的渠道中, 同龄人的聚集密度更大, 偶像剧爱好者更多, 成为群体谈资的可能性也更大。无论是和同龄陌生人交流偶像剧的论坛、BBS、社区等群体传播, 还是和朋友间交流的MSN、QQ的即时人际沟通, 都是使非本土偶像剧的传播渠道成为优势的重要方面。
首先, 从网络本身的性质来看, 其虚拟特性加大了受众的不安全感, 群体归属感由此成为相对受众接触网络的审美需要、求知需要等基本的需求, 这也完全符合“需要层次理论”的逻辑层次。
依照社会认同理论, 群体成员对群体影响的接收是一种认知的过程, 即通过对“我是谁”的回答来获得归属感, 这种判断侧重认知并非情感因素, 个体对群体的爱恨喜恶并不重要。换言之, 群体压力——个体受到群体显性或隐性规范的影响——其产生源于成员的认知而非情感。同龄人的主要接触媒介是网络, 在行为上对青少年群体的成员产生了压力, 为了获得至少是表面上的归属和认同,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网络受众的群体, 对网络同龄人热衷的偶像剧类型, 自然也就更多了一份关注, 从而不断加大传播的规模效应。
其次, 有学者认为, 受众在与他人的网络互动中投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 就越不可能在现实中再去营造这样的关系。由群体压力和规模效应造成的偶像剧受众对网络的青睐, 使得传统传播渠道中的偶像剧——主要是本土偶像剧, 逐渐脱离其目标受众的关注中心和兴趣范围。在传统和网络传播渠道的区隔化中, 偶像剧来源地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后续参与效率。网络传播具有时滞性, 同时, 不像现实中的口耳传播那样, 要受到语气、神情甚至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网络论坛等后续的偶像剧受众参与, 因其以文字为主的传播形式, 规范性和统一性使误解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并给受众提供了足够的思路和情绪整理时间, 提高了传播效率。
非本土偶像剧的主要传播渠道是网络, 因而相对来说, 在网络上进行后续讨论会更加便利和实效, 这种更加具有逻辑辨析性、理性透析表现力的整合传播, 更能将偶像剧传播推向一个新的影响力。主要借助传统渠道传播的本土偶像剧, 则有较大一部分受众参与分散到现实的口耳交流中, 限制了其影响力的扩散。
网络给非本土偶像剧传播带来的其他便利
偶像剧热潮, 是一种社会狂迷, 讲究舆论环境、传播规模和营销力度。
一方面, 非本土偶像剧在其来源国或来源地的营销力度十分强劲, 这种营销通过网络实现了在中国的渗透式传播, 其影响力远远超过许多几无宣传和营销的本土偶像剧。借助网络, 非本土的偶像剧实现了几乎零成本的中国营销传播。
另一方面, 相对传统营销和传播的“二八规律”, 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倒二八”, 反映了一种“长尾效应”:传播的效益和重点从以往的集社会主流人群, 转向关注非核心市场部分, 因为这一部分的数量完全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在强调个性化和草根性的网络中, 其潜在效益远远超过受众市场的核心人群。
在电视剧的传统媒介渠道中, 受到其主要收视人群的影响, 武侠片、反腐片、历史剧等各种作品, 都是影响力和播映份额远远超过偶像剧的电视剧类型和题材。而在以青少年为主要接触群体的网络媒介中, 偶像剧在网络电视剧中的影响力和注意力价值, 相对而言更加显著。这种显著性, 给非本土偶像剧的传播造成了光环效应, 对“迷”的升温,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非本土偶像剧的流行中, 网络的作用不可忽视。基于传播维度, 对当下青少年的文化热点进行研究, 不仅有助于分析新一代媒体受众的社会学、心理学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 在中国文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下, 对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精髓如何借助网络实现高效率传播, 尤其是跨文化传播, 有更加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相比本土偶像剧, 来自欧美、日韩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外来偶像剧, 在我国内地有更大的受众影响力, 其以互联网络为主的传播渠道要素, 在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于众多对非本土偶像剧流行原因的传媒体制、社会文化等宏观考量角度, 本文将从渠道角度, 分析受众对网络的选择原因及其对偶像剧传播效果的影响;对当下年轻人的偶像剧文化流行研究, 不仅有助于了解新媒体受众的特征, 更对中国文化的网络跨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本土,偶像剧,传播渠道,互联网络
参考文献
[1].葛文军、王雁雁:《台湾偶像剧的本土化实践》, 《视听界》, 2007 (5) 。
【关键词】青春偶像剧 创新 发展思路
一、关于青春偶像剧的界定
“偶像剧起源于日本,原来被称作 trendy drama,可以译成“趋势剧”或者“潮流剧”、“时尚剧”等。……也就是说,这种面向年轻观众的“趋势剧”必然会以年轻人的趣味作为创作原点。……以及最为核心的情感问题,都能够显现出一种新的时代潮流趋势。”①随着日本、韩国、台湾等地青春偶像剧的大量播出,大陆青春偶像剧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关于大陆青春偶像剧的定义,学界的界定纷繁复杂,比如出现了红色、军旅、民国和古装青春偶像剧等划分。
吴素玲在《电视剧艺术类型论》中提出“电视剧爱情剧,分为广义爱情剧与狭义爱情剧。广义爱情剧指的是以表现男女爱情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狭义爱情剧则以现代都市男女青年的爱情为主要题材,反映现代都市男女感情生活的,具有时尚、现代的特点。偶像色彩突出的电视剧……中国观众习惯将狭义爱情剧称为“偶像剧”或“青春偶像剧”。② “青春言情剧的界定有如下三点:一是取材现代都市青年,二是以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三是表现社会流行时尚。”③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在学术界,日本的《东京爱情故事》,韩国的《浪漫满屋》,台湾的《流星花园》,以及大陆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等,都是不折不扣的青春偶像剧,对此一般没有异议。因此,本文将大陆青春偶像剧定义为有这几大元素的剧种:即现代的,青春的,以讲述爱情为主的电视剧。
二、青春偶像剧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随着电视与网络等传播渠道的更新和完善,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青春偶像剧,而青春偶像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思想和生活。他们不仅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娱乐,感受到青春的时尚感和潮流感,也领悟到内在的精神审美和思想启示。
作为反映青年人生活,引领青年人价值观的剧种,青春偶像剧的影响力不能忽视,作为青春偶像剧的创作者,必须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青春偶像剧,也因此大陆青春偶像剧亟需华丽转身。
三、大陆青春偶像剧亟需华丽转身
1、创作观念和思路的创新
(1)不能一味地模仿。在日韩青春偶像剧占领电视荧屏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众多人士提出了像日韩学习的口号。固然日韩青春偶像剧有着众多可以学习的地方,比如精致的画面,唯美的装扮,成熟的营销和产业链等等。但是创作者们却忘了一点,就是剧情发生的背景。对于大陆的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国外真正的生活状态,所以也不关心故事的背景真不真实。但是观众在看大陆偶像剧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联系到身边的生活。因此那些值得学习的元素也就要依据故事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只是一味地模仿。
(2)把握青春、偶像及青春偶像剧的内涵。青春是什么?纵然青春可以用几个抽象的词来概括:爱情,友情,励志,迷茫等等。但青春不只是这些词汇的组合和叠加,而很多创作者在创作时经常就是往这些词汇套子里装,进而虚构出一系列的故事,于是青春偶像剧把青春模式化地直接表现出来。而真实的青春是可触而具体的,只有真正体味青春的状态,将青春的气息通过适合的题材,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才能创作出丰满的影视剧。导演张一白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初他对《将爱情进行到底》定位就是一定要让观众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所以创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感知这种气息。
而偶像不只是演员,服装,场景。不仅是外表层次的,应是内心的,因此,青春偶像剧不应只是流于表层的,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3)创作态度的调整,以及创作队伍的壮大。由于市场需求,观众的关注,青春偶像剧每年的量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少有精品力作。从创作者的角度看,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创作者对青春偶像剧的定位不准确,认为其只是娱乐消费品,不需要内涵的深刻,只要赚钱就行;二是多数年轻的创作者急于表达自己个人化的内心感受,或者急于创作出所谓的大师级的作品,而不触碰青春偶像剧题材。实际上,年轻的创作者才是青春最好的最有感悟性的表达者;三是很多年轻的创作者没有创作机会,或者是沦为影视剧流水作业的工匠,制作出劣质的青春偶像剧,很少能有反映他们内心的作品。因此亟需创作队伍的壮大。
2、青春偶像剧的分类创作
目前国内的青春偶像剧创作经常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即在爱情童话里强加教化作用,结果既脱离实际,又无浪漫可言。所以笔者认为创作者在创作前要为作品定位,在创作时要更清醒。
(1)纯偶像式视角,追求美好与纯粹。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美好,并充满着向往和憧憬,因此青春偶像剧应该创造出满足人们幻想的美好,健康的梦,可以期待的梦,以此来彰显人性之美与理想之美。现代人很多都深陷于生活的压力,情感、善良和真诚渐渐被忽略。事实上日韩剧成功抢占中国收视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满足了受众的这方面需要。
(2)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平民”视角。生活是平实而具体的,现实主义倾向就是要在美好的追求中,平实具体地反映生活状态,表现年轻人的精神追求,年轻人在其中能够轻易地找到自己的生活。但是对现实的反映,不要强调教化作用。有些大陆青春偶像剧喜欢刻意地追求所谓深层次的东西,僵硬地讨论人生感悟,而事实上应该把这些哲理融入到动人的故事中,将感悟变得自然。“真正让青春偶像剧打动人的还是回归大众本身,讲述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的点滴故事。负载一点思考,唤回一点真诚,激发一点直面现实的勇气,在梦幻中建构真实的人生,这才是青春偶像剧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青春偶像剧能赢得大众的根源。”④
首先,丰富创作的内容和题材,展现社会中的生活领域、学业领域、工作领域。各行各业年轻人有他们独特的青春;不同家庭的年轻人的青春显然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其次,多角度反映年轻人的生活层面,呈现他们多元化的价值追求。现今社会对理想的定位是从众化的,大部分人的理想是成为人上人,理想被直接淡化等同于挣多少的钱,住多大的房子。这样的价值观表现在青春偶像剧中就是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华丽的豪车豪房、IT精英、成功商业人士等。青春偶像剧对不同题材的选择至少应告诉人们生活中可以追求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多。第三,关注和展现真实的生活细节。家庭背景、职业背景等不应该只是作为故事的附属品,这不仅降低了故事的发展动力,也消解了题材本身的独立性、丰满性。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像《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作品?因为其具体展现给观众职场中的众多选择,而不是对职业,对生活的抽象理解和展现。
(3)用话题剧展现社会热点话题。“与韩剧的理想化相比,日剧更现实。它包含了更多的社会问题,也通过影视剧创作反思当下敏感的社会焦点。”“另外,日剧并不仅仅是男女情恋和日常温情,一些对准社会热点的日剧具有相当的社会批判性。比如1998年的《神啊,给我多一点时间》就瞄准了1998年“艾滋病”和“援助交际”两个98日本最热门的话题……”⑤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青春有时也显得复杂和晦涩,早孕、抑郁、潜规则等现象是存在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现象本身并不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必要夸大它。当然也不要刻意与之划清界限:一是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不能用逃避来否认它的存在,正视它是很好的处理方式;二是既然这些现象是存在着的,因为其特殊性,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热议的话题,青春偶像剧要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如何表现它,在创作上不能故意渲染。其反映的价值趋向要是正面的,应该强调人本化,追求令人温暖的东西。
任何创作都是离不开环境的,如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伦理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在影响影视剧创作,与此同时,大陆青春偶像剧也需要权威话语以及专家学者以及观众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也期待大陆青春偶像剧能够实现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①周涌、冯欣,《在想象与现实之间飞行——中国青春偶像剧研究》,《当代电影》,2010(2)
②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09
③刘晔原:《戏剧影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90
④⑤刘婷,《青春要义和偶像定位——从日韩偶像剧的成功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创作思路》,《中国电视》,2005(4)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最美的偶像剧】推荐阅读:
我的偶像初二作文11-06
我最爱的偶像作文12-13
《我的偶像—爸爸》作文12-31
写我的偶像的作文12-01
初中作文我的偶像06-04
偶像的力量作文550字06-09
我的偶像李白作文优秀09-18
偶像的作用说课稿10-24
我的偶像雷锋作文素材12-26
我的偶像作文开头结尾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