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环境绩效统计分析(精选8篇)
编号:QR-9.1-04
一、质量目标分析评价
各部门的质量目标完成都比较优秀,公司质量目标全部完成。今后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体系文件规定执行,确保所有过程满足策划要求,达到预期期望,确保批量生产的产品满足产品一致性。
二、顾客满意度分析评价
顾客都是长期合作客户,对公司的产品比较满意。
三、外部供方绩效分析评价
都是长期合作经销商,供方绩效还是良好的。
四、生产和服务提供分析评价
公司从事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近10年,工人、技术人员对该产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产品质量非常好,客户有问题及时解答。
五、风险和机遇的分析评价
目前应对风险的措施是到位的,风险未有显现,风险一旦发生,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六、质量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
体系运行良好,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可以逐步完善。
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 面临社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要求, 也出于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始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如美国就是通过《会计准则》和相关组织, 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和指导。1996年, KPMG (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 发现大约3/4的公司在年报中包括了环境会计信息, 1/4的公司提供了单独的环境报告[1];日本从1997年开始实行环境报告书, 自1999年以来, 日本政府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
研究表明, 可感知的环境风险减少会降低企业债务成本, 进而改善企业整体的经济绩效。此外, Frank[4]和Schneider TE[5]的研究也支持了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
我国学者也纷纷着手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如孟凡利[6]提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框架, 阐述了环境会计信息的财务影响与环境绩效的关系;耿建新、焦若静[7]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环境信息, 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并立从法律法规的角度, 提出了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万军[8]的研究, 发现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 整体上还不会产生增值效应, 敏感型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要好于其他的行业。
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和资料来源
本文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确定的11个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选取322家公司为样本, 其中包含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及燃料加工、石油加工、食品及酿造、水泥制造以及医药、造纸行业等。基本涵盖了高耗能、高污染的全部行业。
本文取得的数据资料, 主要来自于巨潮资讯、新浪财经、CCER数据库等的招股说明书和2009年年报。各行业选取的公司数目如表1所示。
2.研究假设
现有学者的研究发现,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规模、财务杠杆、企业绩效、股权结构均有关联。根据各种资料来源能够获得的有效数据, 本文选取以下因素进行分析。
假设1:有关环境信息的披露受公司规模的影响, 公司规模越大其披露越趋详尽;
假设2:有关环境信息的披露受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盈利能力越强其披露越详尽;
假设3:有关环境信息的披露受公司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资产质量状况越好其披露越详尽;
假设4:有关环境信息的披露受公司债务风险状况的影响, 负债比重越大其披露越详尽;
假设5:有关环境信息的披露受公司价值的影响, 公司价值越大其披露越详尽。
3.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的模型为:Y=a0+a1X1+a2X2+a3X3+……an Xn
4.变量设计
为便于构建模型和直观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将各变量类型、预计方向和名称列表为:
5.模型构建
本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根据表2, 建立回归模型如下:初始模型:Y=a0+a1X1+a2X2+a3X3+a4X4+a5X5
6.实证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我国11个重污染行业322家重污染企业整体披露水平处于较低状态, 环境会计信息缺乏必要的鉴证和审核, 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遭到质疑。样本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中, 都未提及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审核。
(2) 逐步回归分析
本文考虑到, 强制进入策略回归不易挑选出重要变量, 因此用逐步回归法。在筛选过程中共形成了3个模型, 当变量净资产收益率进入模型后, 若再引入其他变量,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则无法通过。因此, 最终企业规模, 资产负债率、托宾Q值3个变量选入模型, 形成了模型3:Y=a0+a1X1+a2X2+a3X3
a.Predictors: (Constant) , 公司规模;b.Predictors: (Constant) , 公司规模, 资产负债率;c.Predictors: (Constant) , 公司规模, 资产负债率, 托宾Q;d.Dependent Variable:环境会计披露指数。
(3) 模型3主要参数分析
复相关系数表示, 自变量X与其他因变量Y之间线性关系密切程度的指标。从表4可以看出, 变量一步步引入后R的变化。表中模型3的R值为0.568。因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属社会科学类研究, R=0.568, 说明模型可以接受。判定系数R2表示被解释变量Y的总变异中, 可由回归模型中的自变量解释的部分所占比例, 是判定一个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的重要指标。由表3-4可以看出, 模型3的R2为0.322, 调整R2为0.316有研究表明财务类回归分析调整R2>0.1, 模型的解释能力便可以接受, 说明模型3虽然解释能力有限, 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4) 多重共线性识别
a.Dependent Variable:环境会计披露指数
多重共线性, 是指自变量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即一个自变量可以用其他一个或几个自变量的线性表示。多重共线性的识别, 多用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两个统计量来判断。从表5中可以看出公司规模, 资产负债率, 托宾Q值三个自变量的容忍度都远远大于0.1。说明自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方差膨胀因子 (VIF) 等于容忍度的倒数。由表5可以看出公司规模, 资产负债率, 托宾Q值三个自变量的都小于5。由此得出与容忍度一样的结论, 即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由上述分析可见, 模型3通过了诸多检验, 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影响因素最终线性回归模型为:Y=-0.886+0.52X1+0.78X4+0.009X5。
研究结论
笔者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参数分析和多重共线性识别, 研究公司绩效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结论如下:
(1) 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程度普遍偏低, 而且, 各企业间披露水平参差不齐, 差距较大。
(2) 规模大, 托宾Q值大, 负债多的上市公司更多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这与假设1、假设4和假设5吻合。说明规模越大、托宾Q值越大、负债越多的公司社会责任越强。因为, 这样既能体现公司的真正价值, 获得投资人和利益相关者的信任, 也能够传递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信息,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3) 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质量状况, 对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并无明显影响, 可能由于盈利能力好的企业把重点放在追加投资以获得更大利润, 而对环保工作关注度并不高所致。
(4) 我国重污染行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有逐年提升趋势, 但总体看来上市公司公布的环境信息质量不高、不全面且可比性差, 较少定量, 没有独立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对环境会计的深入研究会产生不利影响。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本文在以前学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讨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与公司绩效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环境信息披露,公司绩效,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洁, 王建明.中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比较.环境保护, 2005 (7) .
[2]JosefinaL.Murillo-Luna.Why doPat t erns ofEnvironment alRe-sponse Differ?A St akeholders Pressure Approach[J].St rat egic Management Journa, 2008 (29) :1225-1240.
[3]SharfmanMP, Fernando C S.Environment alRiskManagement and t he Cost ofCapit al[J].St rat egicManage-ment Journa, 2008 (, 29) :569-592.
[4]FMont abon, R Sroufe, R Narasimhan.An Examinat ion of Corporat e Report ing, Environment al Management Pract ices and FirmPerformance[J].Journal ofOperat ionsManagement, 2007, (25) :998-1014.
[5]SchneiderTE.IsThere a Relat ion bet ween t he Cost ofDebt andEnvironment al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 igat ion of t he U.S.Pulp and Paper Indust ry1994~2005[A].SSRNWorkingPaper[C].2008.
[6]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研究, 1994 (4) .
[7]耿建新, 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 2002 (1) .
关键词:区域;环境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X-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23-01
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作,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都会影响到环境质量监测的内容和数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都是一个地方环境质量的基础要素。如某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5°35′~36°21′,东经113°35′~114°45′,县域呈横带状,总面积1201平方公里。西部为太行山余脉,为沟壑地形,东部与华北平原相接,一马平川。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又有山地高原向平原过度的地方性气候特征。四季风向多受高空气流影响。地域特征对环境监测产生了很大影响。监测站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保障,提供人民生活用水安全参数、空气质量参数以及土壤检测参数,是一个地方环境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
作为国家环境保护系统三级监测站,现具备四大类46项监测能力,如下图1.1所示:(1)环境空气和废气8项 ;(2)水(含大气降水)和废水31项;(3)噪声5项;(4)生物2项。主要仪器有71台(套)。不断升级的设备装备,不断增加的检查指标,将确保环境质量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严密性。从多方面进行数据统计,才能确保统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图1.1 监测能力及硬件指标
项目环境空气与废气水(含大气降水)和废水噪声生物仪器
指标8项31项5项2项71台(套)
该监测站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全面提供基础数据。某地环境质量监测站2012年全年圆满完成了全年环境质量监测任务,报出环境质量监测数1806个,其中:地表水监测数据883个,饮用水常规监测数据804个,降尘监测数据71个,功能区噪声监测数据48个。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基础监测6家(次),完成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68家,完成委托监测59家,完成限期治理监测18家,完成污染源节能减排监测24家,共获得监测数据4107个。具体监测数据如下图所示。
图1.2 环境监测数据
该站环境监测任务主要围绕环境空气监测、地表水环境监测、饮用水源地监测、环境噪声监测等,合理设置监测点,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置6个点,监测因子为降尘,每月采样1次,全年监测12次,降尘监测点设置在镇政府、居委会、水泥厂等地。噪声监测设置2个监测点,一是靠近老城区,一是靠近医院。地表水监测共5个监测断面,每月采样一次,全年监测12次。地下饮用水监测点则选择靠近文化教育单位(学校)、水泥厂、棉纺厂、炼铁厂等用水大或是易发生水污染单位。将常规监测与重点监测结合起来,既保障常规监测有序性,又保障了重点监测的针对性。
对空气质量进行的监测以降尘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国家推荐标准18 t/(km2·30d),利用污染程度分析判断表来判断空气质量好转与否。
经过长期监测,发现当地降尘污染以5月最重,2月最轻,月均最大值出现在5月,全年最大浓度值38.5 t/(km2·30d),符合当地生产生活规律。2012年六个监测点降尘平均值变化情况。
对地表水单因子水质评价中,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划分水质类别;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值,计算每个断面的水质污染综合指数,进行综合水质评价。地表水例行监测为每月1次,全年共监测12次。
综上,环境质量监测统计数据为当地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数据基础,使得当地的环境保护有的放矢。针对当地环境质量污染问题,今后需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村环境保护,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降尘综合整治,抓好化学需氧量的综合整治,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监察和環保宣传。
1、什么叫环境、环境要素、环境系统?
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主要包括:水、大气、土壤、岩石、生物和阳光等
环境系统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2、什么叫环境质量?环境质量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是能够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环境质量的价值主要表现在:①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②人类生活条件改善和提高的需要③人类生产发展的需要④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既包括“健康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
3、什么叫环境评价?环境评价的分类
环境评价就是对环境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说明与描述。
分类:根据评价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单要素评价,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等;多要素评价;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时间不同,可分为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
4、国内外环境评价的发展概况
国外:美国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国家法律中肯定下来。
日本的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评价与污染控制紧密结合起来,先后提出多种控制方案如:浓度控制方式,总量控制方式,按变化的排放量分配控制方式等。
我国:经过了四个阶段:初步尝试阶段、广泛探索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5、评价方法有哪些?什么是指数法?指数评价法的步骤?
评价方法主要有:指数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模型预测法、经济分析法、运筹学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指数法:设只有一种污染物作用于环境要素的情况下,其环境质量指数定义为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与该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程度的某一标准的比值。
指数评价的主要步骤为①收集、整理环境数据和资料,包括环境背景资料、污染源资料和环境质量监测数据。②确定要评价的环境要素及其评价因子。③评价指数的选用和综合。选用的评价指数要作到有可比性,尽可能选用国内外使用较多、较成熟的指数。指数的综合通常有代数叠加、加权平均、加权平均兼顾极值。④环境质量分级。
6、环境评价总的工作程序是:调查、监测、评价、综合防治。
7、什么叫环境标准?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四类两级,四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环境保护方法标准;两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以实现环境质量为目的,对污染源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数量所做的限量的规定。
8、什么叫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
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丰富,对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容许浓度所做的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①以环境质量基准值为依据:环境质量基准是环境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因此这个最大剂量或浓度应当是环境质量标准最低一级的值。环境质量标准必须受环境质量基准值的制约,必须以长期、慢性、低浓度的基准资料为依据;②以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要求既要保证人群和生态系统不受破坏,又要避免标准过高过严而脱离现实,造成经济、技术力量的浪费,达到经济技术合理;③以国家环境保护法作为法律依据。
9、我国空气质量标准分几级?分别适用于那些区域要求?
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值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对一类区的要求,即对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的要求;二级标准为对二类区的要求,即对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和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以及农村等的要求;三级标准为对三类区的要求,即对大气污染比较重的城镇、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的要求。
9、我国地面水质量标准分几级?分别适用于那些区域要求?
我国将地面水质量标准分为五类:一类标准适用于与源头和国家自然保护区;二类标准适用于集中使用生活饮用源地的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及鱼虾产卵场;三类标准适用于集中使用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和游泳区;四类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如乐用水区;五类标准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0、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几级?分别适用于那些区域要求?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其分为三类:1类主要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质应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2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污染、危害;3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场附近的农田(蔬菜地除外)土壤,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污染及危害。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分几级?分别适用于那些区域要求?
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dB执行;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2类标准适用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区域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
11、什么叫污染源?污染源的分类?
污染源是指能够产生环境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备。
分类:按产生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生物污染源和其他污染源;按污染途径分为直接污染源和转化污染源;按污染源存在形态分为点源、线源、面源。
12、污染源调查方法?具体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内容?
区域污染源调查:普查、详查
具体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类似“详查”,应该在调查基础上进行项目剖析,其内容包括:①排放方式、排放规律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③对主要污染物进行追踪分析④污染物流失原因的分析。(详见书19页)
13、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
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有: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实测法和类推法。物料衡算法:根据物质不灭定律M=P+R+B+W:M指生产过程中投入一种物料的总量;P是经过工艺过程进入产品中的量;R指回收的量;B指转化为副产物的量;W成为污染物的量。排放系数法:D=MG:M为系数;G为某种类型产品的产量。该方法中污染物物排放量D只与该产品的产量有关。
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煤炭中可燃性硫占全硫量的80%,另外硫燃烧的化学反应式为:S+O2=SO2即1g硫可产生2g二氧化硫,因此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计算式为:GBS%80%2对油而言,石油中的硫可全部燃烧转变为二氧化硫,则计算式为:GBS%214、污染源评价的主要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污染源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比较,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的确定:按照调查区域内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i排序,分别计算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物列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物,同样的,将累计的等标负荷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源列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源。
评价方法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
15、什么叫等标污染负荷比?什么叫环境背景值?
等标污染负荷比 是指某污染源或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与评价区域总等标污染负荷之比。
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到人类活动污染的条件下,环境中的各组成部分,如水体、大气、土壤、农作物、水生生物等在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稳定的基本化学组成,反映了原始自然面貌。
16、什么叫特尔斐法?它的特点?
特尔斐法是专家会议预测的一种发展,它以匿名方式通过几封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组织者对每一轮的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编,作为参考资料在发给每个专家们,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如此多次反复,专家们的意见日趋一致,结论的可靠性越来越大。特点:匿名性;轮回反馈沟通;咨询结果统计特性。
专家组人数一般以10—50人为宜。
17、监测布点法
扇形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沿扇形内布设。测定扩散参数。
网络布点:为弄清多而分散污染源所引起的污染。
功能布点:适用于为弄清某些特定区域污染影响。
放射性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画若干同心圆,再以圆心向各方位画射线,交点选为监测点。为弄清某地区各风向方位的污染状况。若要监测某个重要污染源的污染情况应采用:扇形布点和放射性布点法。
18、环境模拟试验的类型,设计方案的确定?
按照试验目的或实验内容,可分为比较性试验、关系性试验和创新性试验。按照
一个完整的试验设计方案包括因子、水平、处理、重复、效应指标等5个要素。这些要素中最关键的是试验因子水平的确定和试验处理的确定,他们也是试验设计方案的核心内容。
19、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分为点源、线源、面源,点源又分为高架源和地面源。在同样的气象条件下,地面源的污染能力比高架源大。源强是污染源单位时间内排放污染物的量,即排放率。
20、PSI。
上海大气质量指数法:IXY式中:C1KCiXi),YSiK为重污染;>i1Si对I进行了分级:<0.6为清洁;0.6~1.0为轻污染;1.0~1.9为中污染;1.9~2.82.8为极重污染。
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法:格林提出以SO2和烟雾系数(COH)为评价参数,对两参数建议用希望、警戒和极限三级水平的日平均数值作为假设标准,采用幂函数形式表达。
PIS:选择了6个参数,与6个参数的关系是分段线性函数。分别计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数,选择分指数中最大者即污染最严重的分指数来报告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污染生物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①应用植物的可见症状进行评价;②根据植物的长势和生产量进行评价;③根据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评价;④根据植物中片污染物质的含量进行评价;⑤根据低等敏感植物的种群进行评价;⑥根据综合生态指标进行评价。
21、理解气温层结与烟羽形状,逆温层。rrd0,地面最大浓度落地点距烟囱最近。锥型:发生在中性大气中rrd0。波浪型:污染物扩散良好,发生在不稳定大气中rrd1。爬升型:下部大气层稳定,上部大气层则不稳定,一般在日落前后出现。漫烟型:平展型:发生在烟囱出口处于逆温层中
上部处于逆温层中,下部位于不稳定的大气中,一般出现在日出以后(8:00—10:00)。受限型:
22、风速廓线及风速廓线模式:表示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曲线称为风速廓线,风速廓线的数学表达式称为风速廓线模式。
23、我国常用幂函数风速廓线模式。
2Q
24、CmeH2Q为源强,H为有效源高。最大地面浓度:
2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准备阶段;调查监测阶段;评价阶段;撰写报告书阶段。
26、水体的组成:水、底质、水生物三部分
27、一般型水环境指数包括?分级型水环境指数包括?
一般型水环境指数法包括:内梅罗污染指数、北京西郊水质量指数、南京水域质量综合指标、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
分级型水环境指数法包括:罗斯水质指数、布朗水质指数、W值水质评价方法、分级评分法
28、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某一种水用途j的分指数PIj计算,公式:①PIj={[(Ci/Lij)2平均+(Ci/Lij)2最大]/2}1/2
考虑水的一切用途的总的水污染指数PI计算,公式:②PI=∑(WjPIj)
两个特点:兼顾考虑最高值与平均值;考虑了不同类的水用途对整个评价区域水体的影响。
29、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定义:
我国环境科学工作者鉴于上海地区黄浦江等河流的水质受有机污染突出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综合出氨氮与溶解氧饱和百分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A,其定义为:
A=BODi/BOD0+CODi/COD0+NH3-Ni/NH3-N0-DOi/DO030、W值水质评价方法
评价顺序是:赋予各项监测值以评分数,将评分数转换成数学模式,再对水质进行污染分级,写出污染表达式。
评分标准:把单一项目或污染物的含量分为5级,评分是分别给予10,8,6,4,2分。10分最理想,2分最差。Ⅲ级为地表水标准,nnn nnⅣ级为农田灌溉用水标准。410218NNN6N4N2108642108数学模式:意义:S为监测总项数,分别监测只得10分,8分,6分,4分,2分的项数。例如:
表示监测总项数为8项,其中得10分的4项,得8分的1项,6分的0项,4分的2项,2分的1项,有3项超地表水标准。
污染分级:分5级:W1级——第一级(优秀级),也叫引用级;W2级——第二级,良好级,也叫水产级;W3级——第三级,标准级,也叫地表级;W4——第四级,污染级,也叫污灌级;W5——第五级,重污染级,也叫弃水级。SWjC污染表达式:意义:
例如13W2-1表示监测项数13项,水质属W2级,也叫水产级,有一项超过地表水标准。
31、水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方法: 一般描述对比法; 指示生物法; 生物指数法; 种的多样性指数; 生物生产力法。
32、水环境影响预测条件的确定
预测范围的确定;预测点的确定;预测时期的确定:地表水预测时期分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枯水期河水自净能力最小,平水期居中,丰水期自净能力最大。
一、二级评价项目应预测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的两个时期环境影响。三级评价可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期的环境影响;预测阶段。CpQpChQhCpQpChQhC0C
33、BODQpQhC0QpQh(3)Ct10vsdtsdLLexp(kt)1kt(7)(4)0134、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本底值,土壤自然含量
土壤本底值是指未受人为污染的土壤中某一物质的平均含量
土壤自然含量,是指在清水灌区内,选用与污灌区的自然条件、耕作栽培措施大致相同,土壤类型相同,土壤中有毒物质在一定保证率下的含量。
35、综合质量指数P值划分质量等级
根据综合质量指数P值划分质量等级,一般P≤为未污染;P>1为已污染,P值越大,土壤污染越重。可根据P值变化幅度,结合作物受害程度和污染物累积状况,进一步划分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1Kn
n36、土壤污染物残留量预测 WnBKRKCcdQ1K 污染物对单位土壤的年输入量R计算:R残留量计算:M什么叫土壤环境容量及计算式:
37、对土壤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人类活动有哪些?
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工改变局地小气候;改变植被和生物分布状况;改变地形;改变成土母质;改变土壤自然演化的时间。
38、声压级,噪声的叠加: 当作用于某一点的两个声源声压级相等时,其合成的总声压级比一个声源的声压级增加3dB。
39、什么叫生态环境?生态影响评价?
以人类为中心进行考察,生物圈是人类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极其密切的环境。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的生物圈环境。
生态影响评价是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40、如何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负担,对自然资源采取有偿使用等。
41、评价等级划分示例
42、生态评价方法
类比分析法:是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列表清单法、生态图法、指数法、警官生态学法、综合评价法、生物生产力评价法。
43、什么叫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44、什么叫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分类、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影响分析,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SNNNNN
第一类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类是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类是对国家的政策、法规、计划、规划等的实施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称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45、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阶段,主要工作为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的编制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得出评价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详见书264、265页)
46、清洁生产
概念:废物最小化,无废物工艺,污染预防等
指标体系:原材料指标; 产品指标; 资源指标; 污染物产生指标
评价方法:5个等级,百分制,权重值的确定是根据专家调查打分的方法得出的。
47.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48.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
49.污染源调查方法,具体项目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50.大气污染的生物学评价。
51.土壤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
5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数学方法。
5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54.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锦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
根据锦州市1月1日至月31日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锦州市每日的空气质量水平和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月平均值和年平均值、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市的空气污染状况与冬季采暖和大尺度的天气现象如季风和降雨量等密切相关.
作 者:吴斑 陈军 Wu Ban Chen Jun 作者单位:锦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锦州,121001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2(8) 分类号:X82 关键词:空气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在现场勘查与相关资料分析基础上,根据西溪湿地河道分布状况、功能区划选取8个代表性样点,对水体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结合目前整治现状和今后发展规划,阐述了建设钱塘江配水工程、生物修复、污泥疏浚等工程技术措施的必要性.
作 者:叶旭红 申秀英 许晓路 潘腊青 作者单位:叶旭红,潘腊青(杭州市环境检测站,浙江,杭州,310007)
申秀英(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许晓路(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 “亚投行” 的成立以及 “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必将继续增强。然而,与经济建设方面的如火如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之而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于1973 年通过了第一个具有法规性质的环境保护文件,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起步。此后,中国环境规制经历了初步发展时期(1979~ 1991 年) 、加快发展时期(1992 ~ 2003 年) 和深化发展时期(2004 年至今),并于2006 年第一次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 “指挥棒”。随着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规制的不断演化,中国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效。 “十一五” 期间,排污总量大幅下降,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3. 1% 和9. 7% ; 各地纷纷采取 “上大压小”、减量置换、限期淘汰等措施,促使能耗大、排放高的企业退出市场,累计关停小火电装机容量72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 2 亿吨、炼钢6. 9亿吨、水泥3. 3 亿吨。
然而,中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甚至出现了持续恶化的趋势。2013 年调查数据显示,在水污染方面,全国4778 个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中,水质较差与极差的比例合计占59. 6% ,而水质优良的仅占10. 4% ; 在空气污染方面,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35. 9 天,比2012 年平均水平增加18. 3 天,成为有记录以来雾霾天数最多的一年。由上文数据可知,中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恶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给民众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中国严峻的环境污染局势反映了环境规制不完善、执行效率低、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缺陷等重要问题。
本文将首先利用1999 ~ 2011 年中国30 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运用DEA方法对中国环境规制的绩效进行测算及分析,继而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环境规制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对环境规制的绩效进行准确评估,不仅有利于中国不断完善现有环境规制体系、提高环境规制的执行效率,也有利于深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实现两者的 “双赢”发展,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 文献综述
对环境政策绩效进行测算,是判断当前政策有效性、指导未来政策创新的重要依据,因此,一直是环境政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早期对环境规制绩效的研究往往只考虑规制收益的单一视角(Berman和Bui,2008),而近年来学者们则集中使用成本与收益指标兼顾的DEA方法( Kumar,2006) 进行绩效评价。国内对环境规制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宋国君等(2003) 认为环境政策评估是完善创新环境政策体系的重要手段,可以使相关利益集团和公众全面了解政策的实施状况。作者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介绍了环境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并把政策的评估标准归纳为效益标准、效率标准、社会公平性标准和政策回应度标准。郑方辉和李文彬(2007) 以环境检测数据为依据,对中国生态环保政策的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环保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的环保作为,刚性约束各种利益主体,是提升中国生态环保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路径。陆静超和姜振寰(2008) 提出了环境政策绩效及其综合评价体系,指出政策绩效评价包括有效性评价和功效评价两个方面,并进一步基于激励的视角探讨了完善环境政策绩效的有效途径,得出了在环境政策设计中必须引入激励机制的结论。刘研华和王宏志(2009) 认为环境规制效率是指在规制活动中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环境规制收益的成本弹性大于1 时,说明环境规制收益的变动速度大于环境规制成本的变动速度,即环境规制有效率; 反之,则表明环境规制缺乏效率。因此,作者通过构建环境规制收益的成本弹性系数对中国环境规制效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1 ~2007 年间中国的环境规制效率是逐年下降的,而造成这个结果是由环境法律体系、监督体系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叶祥松和彭良燕(2011) 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一个综合污染指标作为 “坏”产出变量,继而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中国省际环境规制的规制效率。研究表明,1999 ~ 2008 年期间中国环境规制效率整体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各地区环境规制效率差异较大。李真和张红凤(2012) 构建了中国环境规制绩效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对1995 ~ 2010年的环境规制绩效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和受教育程度对环境规制绩效的影响及作用途径。高树婷等(2014) 运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对中国排污费征管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5 ~ 2010 年期间中国排污费征管效率水平普遍较高,且呈现逐年提高趋势,但各省之间的征管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上述文献的梳理可知,国内现有文献对环境规制绩效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阶段,而借助DEA方法对中国环境规制绩效进行具体测算的文献较少,且尚未有文献进一步对环境规制绩效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基于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首先运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准确测算中国的环境规制绩效,继而运用计量回归方法对影响规制绩效提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2 环境规制绩效的测算及分析
2. 1 方法介绍
数据包络法(DEA) 是目前学术界较为流行的效率评价方法,最早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提出。DEA模型以决策单元( DMU) 输入和输出的权重为变量,借助线性规划技术确定最优生产前沿面,继而利用统计数据将各决策单元投影到生产前沿面上,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最优生产前沿面的程度对各决策单元的效率进行评价(高树婷等,2014)。
在DEA模型的基础上,Fare等(1994) 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建立了用来观察两个不同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Malmquist指数,如下所示:
其中,t指时间,t期至t + 1 期的全要素变化即为Malmquist指数,记为M0t+ 1; D (·) 表示方向性距离函数; x表示投入变量,y表示产出变量。当Dt(xs,ys) = 1 时,意味着(xs,ys)位于最优生产前沿面上; 当Dt(xs,ys) ≤1,则意味着(xs,ys)对生产前沿面的偏离。
由于环境规制效率是全要素变化,本文将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中国30 个省份的环境规制效率。
2. 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99 ~ 2011 年中国30 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环境规制绩效的测算。原始数据均来自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 和《中国环境年鉴》。
2. 2. 1 产出指标
本文参照原毅军和谢荣辉(2014) 的方法,构建环境规制的收益指标,作为规制产出的代理变量,指标构建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 选取各省份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去除率、烟(粉) 尘去除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 个单项指标,并对4 个单项指标进行线性标准化处理。
(2) 对各省份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等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ωij):
其中,Eij为省份i污染物j的排放量,∑Eij为全国同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Yi为省份i的工业增加值,∑Yi为全国工业增加值。计算出每年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权重后,取其平均值。
(3) 通过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和平均权重,计算出各省份的正式环境规制强度为:
2. 2. 2 投入指标
劳动力投入: 选取环境保护系统年末实有人数这一指标来衡量。
资本投入: 选取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作为衡量指标,并用GDP指数进行了价格平减,基期为1999 年。
2. 3 测算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DEAP 2. 1 软件对中国的环境规制绩效进行了估算,测算结果见表1 所示。
从全国来看,2000 ~2011 年间,中国环境规制绩效的Malmquist指数虽有波动,但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2000 年环境规制绩效比1999 年下降了16% ,继而于2001 年提高到3% ,但于2005 年达到本文所选取时间窗口期间的最低值,环境规制绩效降至-19% 。此后,便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状态,2009 年中国环境规制绩效提高了19% ,2010年则提高了8% ,2011 年则出现轻微下降。
分区域来看,三大区域环境规制绩效的变化趋势与全国总体趋势较为一致,即于2001 ~ 2002年间、2006 ~ 2011 年间呈现增长趋势,而在其他年份则呈现下降趋势。对三大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规制绩效普遍高于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规制绩效水平又略优于中部地区。
分省份来看,中国环境规制绩效在省际层面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就规制绩效的年均值而言,中国30 个省份中,有14 个省份的环境规制绩效处于提升状态,其中,宁夏的年均绩效提高了10% ,广东年均提高了9% ,北京年均提高了8% ,贵州、湖北的年均绩效则分别提高了7% 和6% 。另外16 个省份的规制绩效则均呈现下降状态,其中,青海的年均规制绩效下降了25% ,海南、陕西和新疆均下降了16% ,云南则下降了8% 。由测算数据可知,环境规制绩效下降幅度较大的省份大多位于西部地区。
3 环境规制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这一部分将对影响中国环境规制绩效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为中国进一步提高环境规制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由于影响环境规制绩效的因素较为复杂,而目前尚没有较为完整和成熟的理论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因此,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文献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环保力度、外商直接投资和受教育水平作为影响中国环境规制绩效的因素。为了避免异方差,对所有指标作对数处理。计量模型的具体构建如下:
其中,i表示省份(i = 1,2,…,30),t表示时间。regi,t表示中国环境规制绩效; GDPi,t - 1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来衡量,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规制绩效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因此取其滞后一期值进行检验; FDIi,t表示外商直接投资①; marketi,t表示市场化水平,用非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衡量;investi,t表示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强度,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衡量; empolyi,t表示环境保护的人力资本投入强度,用环境行政部门的就业人数衡量; edui,t - 1表示受教育程度,同样取其滞后一期值进行回归分析,计算方法为: edui,t= pi1× 6 + pi2× 9 + pi3× 12 + pi4× 16。其中,pi1、pi2、pi3、pi4分别表示第i省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比重,各阶段的受教育年限(6 年、9 年、12 年和16 年) 为相应的权重。εi,t为误差项。
为了与前文保持一致,本文选取2000 ~ 2011年中国除西藏外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历年的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所有货币量指标均用相关价格指数进行了价格平减,基期为1999 年。用STATA 12. 0软件对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分析,作者首先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面板回归方法。回归结果见表2 所示。
注: (1) 括号里的数字代表标准差; (2) ***、**和* 分别表示在1% 、5% 和10% 的水平上变量显著。
由表2 中的回归结果可知,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规制绩效正相关,人均GDP每增加1% ,可促进环境规制绩效相应提高18. 66%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意味着一个国家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环境保护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大对环境规制执行的支持力度;也意味着公众对环境质量需求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势必增强环境规制的绩效。
外商直接投资( FDI) 与环境规制绩效正相关,FDI每增加1% ,可促进环境规制绩效相应提高13. 02% 。这表明,随着中国外资利用量的不断增加,FDI中包含的清洁技术和先进的环保理念随之引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规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机制不断完善。同时,也证明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
在环保力度方面,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对环境规制绩效的影响系数为- 0. 2080,环境行政部门就业人数对环境规制绩效的影响系数为- 0. 6534,可见两者均与环境规制绩效负相关。这意味着中国改革30 多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中国环保事业起步较晚,环境规制体系尚不完善,且在政策设计和执行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环保成本较高,从而降低了环境规制绩效。这与叶祥松和彭良燕(2011) 的研究结论一致。
受教育水平与环境规制绩效负相关,影响系数为- 2. 2295。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维护自身生活、健康权益的意识。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尚处于较低水平,对健康等方面的维权意识亦较为薄弱,因此无法发挥对环境规制绩效的积极影响。此外,市场化水平对环境规制绩效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4 结论
本文选取1999 ~ 2011 年中国30 个省份的相关面板数据,首先运用DEA方法对中国环境规制的绩效进行了测算及分析,继而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环境规制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 (1) 2000 ~ 2011 年间,全国样本的环境规制绩效虽有波动,但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在2005 年达到本文所选时间窗口的最低值后,便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状态; 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规制绩效普遍高于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规制绩效水平又略优于中部地区; 各省之间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中环境规制绩效下降幅度较大的省份大多位于西部地区。 (2) 影响环境规制绩效的因素较多,本文主要选取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环保力度、外商直接投资和受教育水平等作为核心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促进环境规制绩效提高的积极因素,而环保力度和受教育水平则不利于规制绩效的提高。
为了不断提高中国的环境规制绩效、促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尽快实现经济与环境 “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且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 进一步深入市场化改革,为基于市场的激励型环境规制的实施提供制度条件,以实现多种环境规制工具的综合运用; 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宣传力度,普遍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Berman E,Bui L T.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Oil Refineri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8,88(3):498~510
[2]Kumar S.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A Global Analysis Using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6:280~293
[3]宋国君,马中,姜妮.环境政策评估及对中国环境保护的意义[J].环境保护,2003,(12):34~37
[4]郑方辉,李文彬.我国环保政策绩效评价及其利益格局[J].学术研究,2007,(9):99~104
[5]陆静超,姜振寰.环境政策绩效与激励机制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96~103
[6]刘研华,王宏志.我国环境规制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172~175
[7]叶祥松,彭良燕.我国环境规制的规制效率研究——基于1999~200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J].经济学家,2011,(6):81~86
[8]张天悦.我国省级环境规制的SE-SBM效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4):143~153
[9]李真,张红凤.中国社会性规制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2,(10):48~57
[10]高树婷,苏伟光,杨琦佳.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中国区域排污费征管效率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2):23~29
[11]Fare R,Grosskopf S,Norris M,Zhang Z.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66~83
关键词 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82-0215-01
保护环境,需要以环境监测为依托。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就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提出改进措施,真正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作用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又称内部质量控制,它是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它主要反映的是分析质量的稳定性如何,以便及时发现某些偶然的异常现象,随时采取相应的校正措施。其目的在于控制监测人员的实验误差,使之达到容许限的范围,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有把握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这是分析工作者在测试样品时,为能提供满足质量要求的基础数据,对分析测试进行的自我控制,或接受质量控制人员规定的质量控制程序的过程。环境监测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监测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在允许的限度内,从而保证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使分析数据在规定的置信水平内,达到所要求的质量。
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环境保护意识虽然在逐步提高,但是面对更具诱惑性的物质利益时,却仍是以牺牲环境来获取利益,并未做到根本性的解决。由于各地方政府受财力和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的影响,环境监测工作就无法做到被各界人士重视和投入相应的各种人力物力。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就无法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要知道,要真正做好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是巨大的。不要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分析、质控、采样等专业操作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就是在测试系统、测试仪器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也是耗费巨大。然而就目前从全国总体的情况来说,除了个别地方个别城市,大多数地方,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大多数地方环境監测部门在质量管理认识和投入上很成问题。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养不够,监测站条件恶劣,监测用房紧张,仪器设备落后并且不配套,甚至有的地方连常规仪器都很难配合。这种条件下,要真正做好质量控制保证环境监测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
2.2 制度滞后,数据失真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断翻新,环境监测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监测领域也在不断发展。然而计划往往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虽然目前国家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极其重视,相对应的管理程序、职责和主要的内容都作了相对的规定,将质量控制工作引向了制度化的发展方向,只是新情况新形势不断的在发展变化,现有的监测制度规章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导致了质量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为环境监测工作带来很多非技术性的麻烦,无谓的消耗着本该投入在专业技术操作上的人力物力。
正因为管理制度的相对滞后,现有的环境监测资源未能充分的运用在该用的地方,再加上其它方面的种种因素,如政绩考核、技术滞后、指标不明确等原因,导致目前许多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环境数据真实程度不够,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不高,从而导致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出现了不该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实施。
2.3 经验不足,方法落后
环境监测工作至今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工作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中。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不管是在工作经验上还是在工作方法上,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比如说,由于投入不足,监测手段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技术储备不足,大部分环境监测仍停留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初层次工作方法,从而导致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环境现状纯粹陈述罗列多,深入的变化原因分析少,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规律性的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导致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制约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因素很多,从人员系统到管理制度,从实验仪器到布点监控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很明显,需要整个环境管理工作付出努力,探索问题,思考对策,给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
3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要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需要从这么一些方面进行:
1)思想上提高重视关注度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全社会全民性的问题。要改变这个尴尬局面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环境监测工作这一隶属于环境保护最基础的工作,要引起人们的关注重视,这当然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期间,一方面,需要环境监测工作者自己不断努力,拿出实际成绩,向大家展示环境方面精确有效的数据,让各界各业的人士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从外部,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形式,促使相关各界乃至上级主管部门对环境监测提高关注重视度,从思想上从行动上,对环境监测工作加大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使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能到根本上的保证,让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领域做出更强力有效的贡献。
2)行动上增加各方面投入。要让环境监测工作摆脱目前的困境,使环境监测工作真正拿出成绩为环境保护提供根本性的保障,不在人力物力方面大力增加投入显然是不可能的。人力上,加大具有高度的专业技术素养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投入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最根本的保证。物力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改变现有的环境监测工作的环境,也是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保证的根本。没有资金的投入,基层环境监测工作中,连监测工作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监测仪器系统的配备都无法保证的局面是无法根本的改变,监测工作的质量就无法得到根本性的保证。
3)现有人员上加强管理培训。要在全国范围内一下子全面输入新鲜的高效的高质量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就要对现有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培训,提高全员综合业务素质,全面搞好质量管理。加强培训管理,让现有监测工作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掌握监测工作相关的其它学科诸如管理学、心理学、计量学、物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监测工作经验,改变落后的监测工作方法,是目前全面提高监测工作质量最具体有效的举措。
4)制度上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滞后的管理制度无法保证监测工作质量。要根本上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以技术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的形式,对各个监测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实验的环境条件、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只有深入的学习贯彻,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知识,增强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才能全面搞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从而全面促进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情况在变化,形势在发展,环境监测工作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是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只要我们能立足根本,加强重视,增加投入,以正确规范的工作操作、饱满昂扬的工作激情,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势必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环境保护工作也将焕发出一个崭新的面貌,从为全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潘文波.环境监测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体系的设想[J].污染防治技术,2006,02:20.
[2]彭刚华.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22(2).
【质量环境绩效统计分析】推荐阅读:
环境质量分析报告12-07
质量环境记录清单07-15
质量环境安全目标10-01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质量评价总结11-29
全国水环境质量感想09-09
环境空气质量调查方法10-08
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体系06-14
矿区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06-19
徐州市环境质量公报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