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研究课《题西林壁》教案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研究课《题西林壁》教案(共9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研究课《题西林壁》教案 篇1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 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微课脚本 篇3

【制作背景】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这一问题制作此微课视频,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2.能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即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难点)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过程

欢迎来到我的微课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

(一)创情境,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小结:《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中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二)知作者,解诗题(课件介绍苏轼和庐山)

过渡:这是一首古诗,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步骤呢? 出示课件:步骤一

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要关注课文的注释和图片,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自学,初步理解课文。

(三)读诗文,音韵美

过渡句:学习古诗第二步是什么? 其一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老师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范读,课件中出示学生听得要求即要把难读的字做个标记。范读后,老师提问,学生指出,老师教学生难读字的正确读音。

(预设学生会提出:岭ling 峰feng 缘yuan 庐lu)全班同学默读,抽读,师进行指导朗读时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出示课件,对诗的朗读指导}抽读,全班齐读,同桌对比读,达到了正确、流利的教学目的。

过渡:同学们都能够正确流利的读出古诗了,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三)抓字眼,明大意(教学的重点)

组织自学,理解诗意(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找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通过解决难读字,理解文章大意后,欣赏庐山横侧远近高低的图片,(出示课件)读出庐山的神秘,奇特,多变,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身临其境的感受庐山的美,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演读全诗。

4.入诗境,悟道理

(1)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

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设计意图】:古诗的语言很精练,以这样的练习形式,并配以相关画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此过程中让学们明白了庐山确实是每一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过程中,理解诗的前两句意思)

(四)多诵读,悟诗情。

过渡句:那同学们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了吗(生摇头)诗人也不知道,于是,诗人写下了。(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观赏了庐山,为什么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通过盲人摸象的图片展示,加深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让学生举个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师生共同总结出步骤。(1)知作者,解诗题

(2)读诗文,音韵美(3)抓字眼,明大意 4.入诗境,悟道理(多诵读,悟诗情。)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练习:《古诗两首》之《题西林壁》 练习测试题

课堂练习

一、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侧着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远处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从高处俯视,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低处仰望,庐山„„

二、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_____侧______,___________各不同。不识_______真面目,_____身在________。

三、理解课文: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的道理。课后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缘()隐()绿()稳()侧()峰()测()锋()3.解释字义:

题西林壁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4.综合拓展:

题西林壁教案 篇4

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活动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很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看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听么?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

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

活动目标:

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4、教师完整念古诗,幼儿欣赏。

--师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

--师提问:你听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

--小朋友,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为幼儿一一解释)。

--教师总结幼儿提问和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学念古诗

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

2、幼儿学念古诗,老师大声的念,小朋友小声的念。

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时的那种心情和意境。

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会怎样,心情是什么样的?

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

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5、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的水,庐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结束部分

1、复习故事《聪明的乌龟》。

题西林壁教案参考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更多《题西林壁》文章推荐阅读:

1.《题西林壁》ppt课件

2.《题西林壁》说课课件

3.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析

4.《题西林壁》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

5.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

6.《题西林壁》翻译及赏析

7.《题西林壁》解析

8.苏东坡《题西林壁》

9.苏轼《题西林壁》新解

苏轼题西林壁教案 篇6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四年级上册语文研究课《题西林壁》教案 篇7

学习《古诗二首》,了解诗句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歌中描述的情景

想想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有感情的朗读诗,背诵并默写诗。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学习借景喻理的写作手法。

预 案流 程

学习古诗--《登飞来峰》

1、了解作者,读背古诗。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试写下诗意:

3、思考:诗中蕴含哲理的两句诗是:

4、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了解作者,读背古诗。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试写下诗意:

3、思考:诗中蕴含哲理的两句诗是:

4、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后记:

板书设计:

测 测 我 最 棒 !

一、比一比,再组词。

峰( ) 题( ) 测( ) 壁( )

锋( ) 提( ) 侧( ) 璧( )

二、读一读,填一填,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

鸡鸣 日升。

不畏 。 畏:

只缘 。 缘:

横看成 侧成 。 横看:

各不同。

不识 。 不识:

只缘 。 缘:

读《登飞来峰》让我们联想到《 》诗中的名句:

三、理解填空。

1、读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联想到李白描写庐山的诗《 》,

请你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

李白的这首诗和《题西林壁》的艺术构思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的诗 具体描写了庐山 ,即景 ,激发人们 ;苏轼的诗则总写庐山印象,即景 ,给人们以启示:

纠 错 栏

知 识盘 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研究课《题西林壁》教案 篇8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4]

[5]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四年级上册语文研究课《题西林壁》教案 篇9

⒈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⒉借助诗文,掌握读诗文想画面的基本方法。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像,感受诗文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真挚的情感。

⒊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初步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依据预习单完成基础的预习任务。读诗文想画面的基本方法已经初步了解,还需要不断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领悟形成能力。

三、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第1课时 自主预习课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预习的步骤,了解基本的预习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自主、认真完成各类预习任务。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学会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系统地将预习逐渐深入。

3.养成课内课外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难点:学会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系统地推进预习程度地逐渐深入。

三、前置学习活动

利用早读时间自主朗读课文,正确认读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激发预习热情。

有这样一句古语:“预则立,不预则废”,能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师生互动交流想法。

(二)了解预习单

第一单元预习单

同学们,第一单元的学习开始了,请按照预习单的要求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加油!

(一)读写生字我能行

1.认读生字。本单元共有33个生字,你能正确地认读吗?读一读,并和同位相互检测。

2.书写生字。试着在书中描红一个,在练习本的田字格中练写一个。比一比谁写得正确、规范又美观。(合作测评评价表:①书写正确 ☆ ②书写规范 ③书写美观 ☆ )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搞笑短小品台词下一篇:输气工初级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