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博士论文(推荐10篇)
总结一:ME找工作还是要靠有限元分析FE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再说通俗一些,掌握几个软件比如ANSYS之类的。
总结二:这几个找到本专业工作的机械博士们,都承认机械工作不好找,找的时候很费劲很艰难,但是也觉得只要能力强,花时间认真找,还是能找到工作的,不过Warald提醒,这些人不是刚毕业的,他们找工作的时候,就业形势还好;还有,那些没找到工作的,不知道去哪里了,自然没啥机会认识。
总结三:有些人,尤其是小硕,干脆选择改行做cs软件开发,或者学其他好找工作的专业,如果有的话。
最后,上面说的是去找工业界工作。
通过上述对美国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就业前景分析,相信大家对于机械过程的就业现状有了一个相对较为清晰地认识,不管如何,大家在选择一个专业的时候,兴趣至上,也要注意结合专业的就业前景来做最终的选择定位。
为促进中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培养年轻优秀人才、激励科技创新, 受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承办“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奖励对象:中国各大学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及其导师。本奖项将依据《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评选条例 (试行) 》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评选实施办法 (试行) 》评定, 详见网页http://www.cmes.org/file/c14i34t201148195912.html。2011年度申请论文的提交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20日。请各推荐单位和申请人按时提交申请表、推荐表及规定的相关文件资料。
联系人:左晓卫于宏丽
电话:010-68799044;010-68799033
传真:010-68799030
电子信箱:yuhl@cmes.org;award@cmes.org
通信地址:100048北京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4座11层
这天早上,左小旗起床起迟了。怕迟到,他决定抄近路从附近的那条老巷子穿过去。虽然,那条小巷子里有一条一见他就追着他咬的大黑狗。
今天好奇怪啊!来到巷子里,没看见那条狗,也没听见狗叫,只听到一个小男孩的哭叫声。凑过去一看:只见一个小男孩坐在院子里,抱着那条已经冰凉僵硬的大黑狗,哭得正伤心呢。
原来这条大黑狗已经死了!左小旗幸灾乐祸起来,可看到小男孩哭得如此伤心,又有些不忍心了,有心过去安慰他几句,但又怕迟到,只好急匆匆地走了。
下午放学之后,左小旗按原路返回。远远地便听到那个小男孩还在哭他的狗。他哭得那个伤心啊,虽然旁边有他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哄他、安慰他,他仍然哭个不停。
“喂,小弟弟,你别哭啦!”左小旗走进院子,对小男孩说道,“我认识一位很厉害的博士爷爷,他可以让你的狗活过来……”
“啊,你说的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我,我这就把他叫过来。”
说实话,刚才左小旗话一出口,便后悔了。但现在既然已经说了,也就只能捏着鼻子往下做了。
接到左小旗的电话之后,邋遢博士马上赶了过来。更让大家高兴的是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帮忙,走之前,还把那条大黑狗带走了。
“博士,你真的能帮他吗?”两人走出去好远之后,左小旗连忙问道。
“小子,你又不相信我了吗?嘿嘿,你就耐心地等着看好戏吧!”邋遢博士卖起了关子,飞快地走了。
就这样,转眼一个星期过去了。这天早上,当左小旗经过那条老巷子的时候,“汪汪汪!”一条大黑狗大叫着向他冲了过来。
啊,这不是那条已经死了的恶狗吗?天啊,看来邋遢博士真的让它起死回生了!左小旗吓呆了,直到大黑狗扑到面前他也没有反应过来。他只能闭着眼睛,束手待毙。哪知道这狗不咬他,反而舔他的手,冲他摇尾巴。
“小旗哥哥,你别怕!大黑认得你呢。博士爷爷早已经把你的讯息存进它的大脑……”那个叫小安的小男孩走过来说道。
原来是这样啊!邋遢博士真是太厉害了!左小旗不禁高兴地伸出手来,学着小安的样子,去摸大黑的脑袋。
“别摸它!”小安急忙叫道,“你不能摸它的……”
左小旗连忙缩手,“喀嚓”一声,他差点儿就被大黑咬到了,吓得他急忙躲到小安的后面……
“博士,你造的是什么狗啊?我差点儿就被它咬到了。”左小旗也不回家了,直接跑去质问邋遢博士了。
“小子,你就知道怪我!”邋遢博士像孩子一样大叫起来,“这么短的时间内,我能造一条这样的仿真机械狗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难道你没看到吗?那条狗看上去几乎与真狗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有时候它会稍显慢一些,笨一些……”
这条仿真机械狗确实有时候显得有些慢,有些笨。左小旗从小安那里了解到,有一次,这条仿真机械狗去帮小安家里买菜。结果,它回来的时候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就发疯似的跑呀跑,找呀找……小安的爸爸找到它的时候,它已经耗完全身的电,瘫倒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了。
不过小安却还是很喜欢它。经过那条老巷子的时候,左小旗常常看到他们快乐的身影,听到他们快乐的叫声。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这天,小安一个人在巷子里玩皮球。皮球一滚滚出了小巷,滚上了街。小安急忙去捡,根本没看到一辆大货车正疾驶而来。就在这时候,那条仿真机械狗冲过去推开了小安,而它自己却被大货车压到了车轮底下……
“大黑,你不要死啊!呜呜……”左小旗和邋遢博士赶到的时候,小安正抱着支离破碎的仿真机械狗哭个不停。
“小安,你不要伤心,爷爷我一定再帮你造一条仿真机械狗。”邋遢博士说道,“新造出来的一定比这一条更聪明,更完美!”
“不不不,我就要它,就要一条和它一模一样的。”小安摇着脑袋大叫着说,“虽然它有些慢,有些笨,但我就是要它,就是喜欢它。”
不知怎么,听到这句话,包括邋遢博士和左小旗在内,所有人都感动得哭了。
学科名称: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083500软件工程(工学)、110505密码学(军
事学)
考试科目:2004-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
类型:专业基础课
试卷分值:100分
参考书目:
1、《数据结构-用C语言描述》唐策善,高等教育出版社
2、《算法设计和分析》舒辉,自编。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常用数据结构(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树、图等)的逻辑结构、存储结
构及在其上的基本运算的实现算法;10—30%
2、能结合排序、查找、集合运算等实际问题,选择较好的数据结构,给出问题求解算
法的实现思想及算法描述;10----30%
3、能熟练运用算法分析技术(方法),对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进行分
析、给出较准确的分析结果;10----30%
4、能用非形式化(或形式化)的语言,对算法的正确性、最优性给出论证或说明;0----10%
5、对求解问题的不同算法,能洞察其各算法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给出“改进算
法”的实现思想及算法描述;0----10%
6、对一般问题,能综合运用算法设计方法(分治法,回溯法,贪心法,动态规划法等),设计求解问题的算法;10----20%
7、对“算法设计与分析”研究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所了解和思考。
自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空调教研室与苏州大学能源教研室合并, 成立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能源工程系, 何超英便在此院系任职, 一直以来, 他注重教学风范和教学质量, 吐故纳新, 不断吸收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岗位和专业领域默默奉献。此次, 《中央空调市场》如愿采访到了这位暖通教育专家, 荣幸之至。
近几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新能源讨论较多的是太阳能与地热能, 应用较多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光伏电池和土壤源换热管。太阳能系统的日照时段运行是明显节能, 但其应用受日照率的影响需配置备用系统, 使得其初投资明显增加, 另外集热面的布置也是隐形增加初投资。家用或可间断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利用的最好案例。
地源热泵是地热能利用的一种形式, 地源热泵与空气源热泵相比, 能体现其节能效果。以苏州某工程为例, 夏季地埋管进、出水温为300℃和250℃, 与冷却塔进、出水温为370℃、320℃相比, 冷凝温度降低70℃, 在蒸发温度不变的情况下, 冷凝温度每降低10℃, 制冷系数可提高约2%, 节能效果明显, 冬季运行的节能状况类似, 并且还可以免除除霜工况。地埋管供回水温度稳定, 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稳定可靠。地源热泵系统选取时应考虑冬、夏的热平衡, 如在北京地区采用地源热泵, 冬季吸热明显多于夏季的排热, 地下土壤温度将越来越低, 不利于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在苏州采用地源热泵时情况相反, 冬季的吸热 (热负荷) 只是夏季排热 (冷负荷) 的65%, 土地有集热的效应, 应予以应付。地源井管按冬季热负荷容量设置, 夏季地源井排热的容量数值与冬季相近, 夏季多出的35% 热量可设置冷却塔排放给大气, 以保持土壤冬夏热平衡, 使地球作为一个蓄能实体。地源热泵系统在近5年有急速发展的现象, 在采用该系统时宜考虑土壤的热平衡、打井的面积和位置、井管材料的处理。
新能源中, 核能是一种议论较少的能源, 如果从能源出现的时间先后而定义新能源, 那么核能是真正的新能源。为什么人们较少议论核能?可能是系统庞大、技术高深、怯拒辐射等因素的作用。美国三里岛核电站 (1979年) 、前苏联切尔若贝利核电站 (1986年) 、和东京核电站 (2011年) 的核事故促使人们不断地思考核能利用问题, 德国的高层在讨论, 日本的民众在议论, 中国政府在规划。
的确核能的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涉及核裂变的控制、核废料的处理、核辐射的防护、系统运行的程序等技术。当今中国能源结构面临选择与调整, 秋冬季京津冀上空的雾霾是直接导火索, 京津冀上空雾霾的起因可能是燃煤采暖和空气结露, 因此有些采暖工程建议用电采暖, 这当中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主要目的在于回避雾霾。
另外中国降低碳排放的任务很重, 要有效地降低碳排放是不是也要考虑核能的利用。就核能利用与暖通及能源的联系问题, 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行动,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研制的10 MW核反应堆, 探索核反应的小型化, 这种小型化今后可应用于航海甚至航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专门从事大型核电系统的教学与研究, 为国内的核电站输送相关人才与技术。目前我国的核能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 法国占78%、比利时占53%、瑞士占42%、韩国占36%、美国占19%、中国只占2% (截止2012年) , 如果近十年内中国的核能比例上升到8, 那将会大量减少石化燃料的燃烧, 相关部门已经在行动。核能的利用关键在于技术与管理, 核能是新能源。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Q & A
Q:《中央空调市场》
A: 何超英
Q: 作为行业专家, 您觉得暖通行业与能源行业有着怎样的联系?
A:暖通行业涉及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制造、销售和运行, 是一类能源消耗行业;而能源行业从事动力设备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 是一类能量转换与利用的行业。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多方位的, 从浅显的角度看:能源行业将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蒸汽和热水, 为暖通系统提供能量。两者有上下游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浅显而疏远, 类比甲方与乙方。在设计与制造方面这2个行业有许多联系与类似, 对比典型的制冷机系统与汽轮机系统, 2个行业在热力学原理、传热机理、工业制造工艺等方面联系密切。
Q: 现在暖通行业有很多新技术产品 ( 磁悬浮离心机、超高效螺杆机等 ) 问世, 您对其评价如何?
A: 磁悬浮离心机是一种高效节能压缩式冷水机, 因其叶轮转动无摩擦, 压缩轴功较小, 制冷系数较高, 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以美国SMARDT磁悬浮离心冷水机为例, 其800 RT机组满负荷的COP为6.33, 部分负荷时的COP接近9, 其机组体积小、噪声低、启动电流小。但磁悬浮离心冷水机的价格较高, 其价格约为普通离心冷水机的一倍, 初投资较高, 投资的增加需要一定的回收期, 随着国内节能议题的不断重视, 磁悬浮离心机可有较好的市场预期。
超高效螺杆机是指螺杆降膜式热泵机组, 早期的热泵机的蒸发器为干式蒸发器, 之后发展为满液式蒸发器, 满液式蒸发器的换热性能较好, 但其制冷剂的充注量较大, 润滑油的回油较困难, 借鉴吸收式制冷机的降膜式蒸发器技术, 将此技术嫁接到螺杆热泵机组, 降膜式蒸发器既克服干式蒸发器传热效率低, 也使满液式蒸发器充注量大的问题得以改进。
Q: 作为行业教学前辈, 您觉得如何更好地开展对能源与暖通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
A: 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普通认识教育格局, 本科教育即为通识教育, 可使得大部分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配以教育产业化的模式, 政府、学校、家庭都从中获益, 现今的教育规模庞大, 课堂教学质量良好, 社会效果值得思考。我欣赏有些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师生的思想互动, 这样可体现大学课堂的风范, 例如为什么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相差273.15 ?为什么热力循环必需2个热源?为什么熵总是增加的, 通过提问让师生思考, 通过思考激发课堂情绪。我关注有些课堂中的理论联系实践, 就暖通空调行业而论, 经常遇的问题是设计与选择, 设计与选择也要思考, 思考其背景、思考其构架、思考其特性、思考其价值, 这种思考要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苏州是否需要地暖?若安装地暖采用何种形式的地暖?最后都回归到舒适与节能的主题。
Q: 空调是能源消耗大户, 现在有哪些新能源已经应用于空调行业?
A: 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耗能的比例较高, 传统的石化燃料资源储备是有限的, 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新能源的利用, 当今国内通常认为的新能源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这些新能源在暖通行业已有应用, 只不过有些是现场应用而有些是间接利用, 例如太阳能、风能发电。新能源在暖通系统应用的现况是憧憬优于现实、叙述多于案例、形式胜于实质。
Q: 您认为暖通行业的现状如何?
A: 这个问题很大,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迅速发展, 暖通行业趋于成熟, 这可从设计、制造、销售、施工和运行等方面体现, 主要是设计与制造。暖通系统设计中, 负荷计算采用冷负荷系数法, 系统容量配置更加合理节能;空调末端的设计形式灵活多样, 可适应不同的场合, 如末端或风口的形状、位置、风量的变化可达到特定的气流组织和换热效果;管网系统的设计由定流量向变流量过度, 有些水系统设计成二级泵系统以节省运行费用;冷热源的采用趋向运转节能、容量可调、形式互补, 如大离心加小螺杆、压缩式加吸收式、地源热泵加冷却塔等, 国内暖通设计水平已经到达较高境界。暖通设备的制造有明显的进步, 其进步在于国内许多企业能够与先进的外企交流与合作, 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 产品的产量飞速发展, 这得益于过去10年国内房地产的高速发展, 高速发展后的房地产和暖通设备制造都将面临调整, 过去的发展得益于量, 今后的发展将得益于质, 这个“质”依靠科技。不同的科技水平制造的产品将有不同的实用价值, 暖通系统中的轴承、风扇、水泵、活塞压缩机、螺杆压缩机、离心压缩机等产品的制造需要极高的制造水平, 这就需要提高我们的制造水平。
Q: 对于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该专业, 您有何箴言?
史博士:支气管哮喘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加重,这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哮喘一般起病于幼年,不少病人的急性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每年的五六月份或七八月份,且常伴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发作的诱因多为接触过敏原、冷空气,受到化学性、物理性的刺激,上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等。根据你提供的病史,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关于治疗,激素是西医目前的一线药物,同时还可以应用气道解痉剂。如合并感染,可使用抗生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也有明显的效果。平时常吃些具有健脾养肺、益肾扶正作用的药膳,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陆患者:我自己患有哮喘,我周围还有不少人也是哮喘患者。可能是由于同病相怜的缘故,大家经常在一起谈论这个病。我们都很想知道:哮喘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医学上又是如何分类、分期的?
史博士:哮喘算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了。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就有“气喘”、“气促”一类的词语,而我国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则将哮喘称为“喘鸣”。过去由于对哮喘的认识不足,人们一直把支气管解痉药作为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降低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性疾病。根据这种新概念,应当以抗气道炎症为哮喘治疗的首要原则。同时应当注重缓解期治疗和三级预防,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关于哮喘的分类,根据发病诱因可分为变应性哮喘、感染性哮喘、运动性哮喘、药物性哮喘、职业性哮喘及特殊类型哮喘(如月经性哮喘、妊娠性哮喘);根据气道阻塞的程度可分为轻度哮喘、中度哮喘、重度哮喘以及隐匿型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关于哮喘的分期,一般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又分为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种。
赵患者:我今年16岁,是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自幼就经常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气喘的情况倒不十分明显。虽然一有症状家长就给我服用抗生素和止咳药,但始终不见根本好转。如此反反复复,给我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像我这种情况算不算哮喘?应当如何治疗?
史博士:你说的这种情况,在医院呼吸科门诊经常可以见到。若反复出现发作性咳嗽,经抗炎、止咳治疗无效,应该查一查嗜酸细胞计数,测定一下肺功能,有条件的还可以做一做过敏原皮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若指数升高或试验阳性,则可确诊为咳嗽变异型哮喘。有专家统计,在慢性咳嗽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有12%~27%的人属于本病。这类哮喘症状不够典型,经常容易误诊为支气管炎和感冒。长期反复地应用抗生素和止咳药,反而使气道变应性炎症表现出潜隐性的特征,人为地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这类病人应改用支气管解痉剂(如氨茶碱、博尼康利等)和抗过敏药物治疗。中医采用祛风、肃肺、平喘的方法,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陈患者:我由于有吸烟的嗜好,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发作时也常常喘息不止,感到呼吸困难。有人说这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哮喘,也有人说这并不属于哮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史博士:说你患有哮喘是错误的。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都可表现出喘息、胸闷、咳嗽、咯痰等症状,但两者发病机理不同,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亦不同,故而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发病年龄看,哮喘多在年幼和年轻时发病;慢支则多见于中年人和老年人。从发病特点看,哮喘以春秋季发病率较高,具有阵发性,发作停止后病人可如同常人;慢支常在寒冷季节发病,以反复急性发作为主,缓解之后仍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咳嗽过程。从临床表现看,哮喘一般没有慢性咳嗽、咯痰史,而以喘息、胸闷、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慢支则在咳嗽若干年后才伴发喘息,且咳嗽较重,痰吐不尽。治疗慢支,烟是非戒不可的。
张患者:我患哮喘已有多年历史了,服过许多种平喘药,效果都不十分理想。最近医生又劝我服用些激素类药物,而我实在有点惧怕激素的副作用。无奈之中想求助于中医。请问中医是怎样治疗哮喘的?疗效如何?
史博士:中医治疗哮喘确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对轻、中度哮喘疗效较好,且无副作用。哮喘发作期一般以实证为主,分为寒哮、热哮、风哮、痰哮等几类,可分别采用温肺散寒平喘、清肺平喘、祛风抗敏平喘及化痰肃肺平喘等方法治疗。哮喘缓解期多以虚证为主,分为肺虚、脾虚、肾虚等型,可分别采用益气养肺、养胃健脾、滋肾温阳等方法治疗。
朱患者:听别人介绍说哮喘这病是可以冬病夏治的。但以我的患病经历而言,冬天倒不一定频繁发作,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在夏天进行治疗呢?
史博士:哮喘的冬病夏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冬天发病,夏天治疗。哮喘并不像支气管炎那样在寒冷的环境中发作,大多数恰恰是在温差较大的眷、秋季发作。春、秋两季空气中飘浮着数量较多的吸人性过敏原,可频繁诱发哮喘,特别是过敏性哮喘。当然,夏季和冬季也可能发作哮喘。哮喘的冬病夏治,主要是指在缓解期应当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气道过敏性炎症,从而达到防止发作或根治的目的。西医的方法是在发作季节前吸入色甘酸钠等皮质激素,以控制和减轻气道过敏性炎症。中医认为,哮喘缓解期有肺气不足、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等类型,在缓解期采取对证调补和固本的治疗措施,对于增强体质、预防复发有着积极的作用。
胡患者:有道是“药补不如食补”。我一直很想尝试一下食疗的方法,以解多年的哮喘之苦。但我不知有无合适自己病情的食疗方,也不了解具体的服用方法,很希望在这方面获得专家的指导。
史博士:哮喘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的同时,如能根据自身的病情适当配合一些食疗措施,确实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预防复发。当然,具体方法要因人而异。①寒哮(咯痰色白多沫、面色晦滞等)患者应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可食用干姜茯苓粥。干姜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小火煎熬30分钟,取药汁与粳米100克混合,煮成稀粥,加食糖、细盐、猪油适量即成。每日服热粥2次,每次约100克,连服一月或更长时间。②热哮(气促胸闷、痰稠色黄、咯吐不利)患者应清肺化痰、降逆平喘,可食用定喘羹。先将白果10克、桑白皮15克人锅煎熬3次,收取药液300毫升待用。冰糖20克用少许水溶化后小火熬至粘稠。银耳50克水发后,倒入药液炖3~4小时,再加入冰糖水。每日2次,每次一小碗,连服7天。此外,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证型都有相应的食疗方,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以选择。
马患者:我第一次发作哮喘就是由于吃甜食引起的,所以至今对过甜的食物还心有余悸。还有的病友与我不同,惧怕吃过成的食物。这是什么道理呢?
史博士:饮食过甜或过咸,确实对哮喘患者的病情不利。中医所说的甜哮、咸哮,就是指由于进食过甜、过咸食物而引起的哮喘。过甜、过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肉、蜜饯、甜食等,都可生痰助热,容易诱发哮喘,应当少吃或不吃。
任患者:我在平时的饮食上是相当注意的,因为我有过饮食不当而引发哮喘的经历。有的病友则认为忌口不忌口问题不大。请问究竟需不需要忌口?应当如何忌口?
史博士:研究认为,某些食物确实能够引起过敏、诱发哮喘。中医所说的忌口,主要是指忌吃那些可能引起旧病复发、新病加重的“发物”,如水产品中的带鱼、黄鱼、螃蟹、虾等;肉类中的猪头肉、狗肉等;蔬菜中的韭菜、秋茄;调味品中的葱、蒜、辣椒、酒等。因为“发物”可以助火生痰,加重脾胃湿热,致使哮喘发作。
周患者:由于需要忌口的东西比较多,我很为自己的日常饮食发愁,更不知道如何进行饮食调理。博士能不能给我们提示一下?
02凝固技术及材料制备成形
傅恒志,男,材料及冶金学家。1929年8月生。1950年西北工学院机械系毕业,195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1962年被选派去原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历任西北工业大学铸造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系主任、校长。1986年任陕西省航空学会理事长。1987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理事,1993年后任常务理事。1991年任中国材料研究会常务理事。1992年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993年当选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5年被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在凝固理论和新材料加工方面有重要贡献。在非平衡凝固理论、亚快速定向组织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领导研制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的温度梯度可达1300°C/cm,超出当时国际最好水平达三倍之多;主持创建了枝胞转换及亚快速定向凝固的理论框架,开辟了单晶及定向组织超细化研究的新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电磁成形定向凝固新技术。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两项,省部级奖10项,发表论文350余篇,已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数十名。
黄卫东,男,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金属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铸造学会理事长,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旅英中国材料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半固态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凝固与晶体生长理论,高性能致密金属零件的激光快速成形与修复技术,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精密铸造技术。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培养博士生40人,已毕业17人;培养硕士生34人,已毕业27人;培养博士后4人,已出站3人。
李双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入选西北工业大学首批“英才培养计划”,2005年5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评为西北工业大学十大优秀青年教师之一,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承担两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973子项目1项,航空科学基金1项以及其它科研项目多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1项国家973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摘录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参加的“特种金属材料电磁约束成形原理和技术”项目在2004年获得了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目前主要从事先进金属结构和功能材料(包括金属间化合物、多元合金新材料)的凝固组织控制与制备和可控非稳态定向凝固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
刘林,男,1988年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92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从事客座研究,1994-97年任西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副主任,1997-2001年任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物理冶金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凝固原理和技术、定向凝固、晶体生长、高温金属材料和特种合金铸件组织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科研项目33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6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7次。获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项,拥有4项国家发明专利。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高温材料分会理事,陕西省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市发明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委,联合国咨商工作专家,TCL集团高级技术顾问等。
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2人,其中2人被聘为博士生导师,3人晋升为教授,1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沈军,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62年11月生。
1983年和198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8年-2009年在英国Imperial College London(帝国理工大学)进行学术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物理冶金所电磁加工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金属学报》、《航空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等刊的审稿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 TiAl合金、NiAl基复合材料的定向凝固和制备;高温合金的定向及单晶组织的制备;磁场作用下材料的凝固及成形控制;材料凝固过程的模拟计算。
负责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部委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科研任务。主持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高校科技一等奖各一项;获西北工业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及优秀教学成果奖;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100多篇,SCI、EI、ISPT检索80余篇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次。主讲《材料成形原理》、《凝固理论》、《冶金中的传输现象》、《外场作用下的材料成形原理和技术》等课程。
张军,男,196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复合材料大会技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铸造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现代凝固技术和理论及新材料的研究,在凝固组织超细化原理、高梯度定向凝固技术、共晶自生复合材料、合金熔体特性、高温合金、电磁约束成形、先进定向凝固技术的产业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和EI等摘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1999年获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盟第五届先进材料国际会议十大优秀论文奖。2002年西北工业大学首届优秀
青年教师。
张立同,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航空航天材料专家。女,1938年4月生于重庆市,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留校任教。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9年至1991年在美国NASA空间结构材料商业发展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先后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术进步奖”和“陕西省科技最高成就奖”,所领导团队被评为首个“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创建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主要从事航空航天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研究,在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高纯超细石英纤维、自增韧氮化硅、定向自生共晶硼化物复合材料、硅炭氮纳米吸波材料和钡长石复相玻璃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1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主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43人,其中毕业32人;硕士研究生67人,毕业65人。
李金山,男,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先进材料与凝固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工业大学稀有金属材料与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工委理事兼副秘书长,陕西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专业委员会委员,《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稀有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具体包括:钛及钛合金、难熔金属及高温合金、有色金属、块体非晶/纳米晶合金及其相关的熔炼与凝固成形、精确塑性成形和粉末冶金技术。
近年来,主持国家973计划子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课题、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等30余项,主持研制科研设备10余台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国防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傅莉,女,1968年12月生,教授,博导。1993年留校任教,2004-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汉堡工业技术大学进行科研合作。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协会焊接学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通讯评审专家等。所从事科研方向主要包括:(1)摩擦焊接技术与设备;(2)功能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制备技术;(3)其他新型焊接工艺与设备。主讲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功能材料及测试技术》。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5项;主要参加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科技预研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Welding Journal》、《金属学报》等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70余篇次,被国内外同行多次引用。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陕西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并获得“第七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首届西安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
1965年出生。1988年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8年调入西北工业大学工作。
刘峰,男,2001年5月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随后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和哥廷根大学从事博士后和洪堡合作研究。2005年5月被西北工业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材料学院,同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3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团队重大和青年重点项目、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基础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等;参加973、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等。工作集中于:(1)非平衡相变过程控制及其组织形成理论;(2)亚稳相新材料;(3)晶界偏析与纳米材料热稳定性。
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英文期刊130余篇,SCI收录130余篇,EI收录130余篇,论文H因子等于13;影响因子3以上论文21篇,其中包括2篇发表在《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上的综述文章,以及18篇发表在国际材料界公认的权威刊物之一《Acta Materialia》上的研究论文。论文被SCI统计他引380余次。获得省部级科技二等奖2项、陕西高校科技一等奖2项。指导博士研究生11人,其中已毕业4人。同德国马普金属所、哥廷根大学和德国宇航院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已毕业2名博士生分别在哥廷根大学和德国宇航院进行洪堡合作研究;与马普金属所所长Mittemeijer教授在非平衡相变理论研究领域开展合作及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2014年US News美国大学机械专业排名(不提供博士学位)2014年US News美国大学本科排名于2013年9月10日公布,因为“US News美国大学本科排名”对美国留学生选校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天道留学第一时间为您整理了“2014年US News美国大学机械专业排名(不提供博士学位)”,大家可以在申请美国大学和专业的时候,对此进行适当的参考和借鉴。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San Luis ObispoKettering UniversityHarvey Mudd College哈威穆德学院Cooper Union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西点军校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cademy美国空军学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美国海军学院Bucknell University巴克内尔大学Franklin W.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以上就是天道留学为您整理的“2014年US News美国大学机械专业排名(不提供博士学位)”,留学专家提醒大家,申请美国本科适当的参考排名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了解更多2014年美国大学排名的变化趋势,就请拨打免费留学热线:400-019-0038,或者直接点击网页上的在线咨询,跟我们的留学专家聊聊吧!
原文地址:
徐卡嘉:感觉非常好,牛津有一种古老的气息,所有的考试都在考试学院进行,那是一个非常高的教堂,考生必须穿白色的衬衫,白色的领结,深色的西服,深色的袜子,还必须头戴博士帽,身穿博士袍。牛津有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学生会有两个导师,一个是在学历上给你辅导,还有一个就是在生活上给你辅导,让你受双重呵护。只有大型的学校才能坚持这种做法,其他的一些小的学院就不行,像伦敦大学就慢慢的转向美国这种一个导师的教育方式。
徐小平:当你第一次参加考试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徐卡嘉:我当时有一点不会动了,因为考试的前5分钟写字非常的困难,感觉上好象在一种迷失的状况当中。
徐小平: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作弊就难了。
徐卡嘉:有一次我穿了一双白色的袜子进去了,导师只是在考试的最后提醒你说下次不要穿,应该说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比方说考试的前几天,我穿着博士袍去食堂吃饭,基本上都是免费的。
徐小平:你认为牛津大学的“新”在哪里?
徐卡嘉:新的地方就是有很多的新的一些东西,很多学生都是很休闲的样子,我觉得在这种环境当中,有新的东西进来,并且在学生当中,美国的学生是最多的。许多学生在哈佛、耶鲁都读过了,所以他们想寻根,一看美国没有什么学校可以读了,又一想如果的是理科的话可能会去剑桥,如果是文科的话,就是会来牛津大学,这是他们的根,他们会不远万里而来。
徐小平:牛津大学现在的人文教育或科技教育,在世界上处于什么状况?
徐卡嘉:现在这个学校的排名并不是特别的高,有的时候传统是一种力量,就像对新新人类来说他是一种力量,但是传统又是另外一种,实际上人们会在中性化的角度上追求一种极端,就像最传统的衣服,其实材料就是叶子,但在现在来说却是新鲜的。所以牛津大学最传统的东西就是最现在的东西。
徐小平:中国人去假如雅思6.5或者是更高,能够到英国读书吗?
徐卡嘉:一般来说应该要读预科,其实这就是英国学校的生财之道,多读一年就多交一年的钱,还有一点其实中国的高中学生如果有机会或者在经济上比较宽裕的情况下,可以去英国读他的高中的第二阶段,那样的话首先不需要雅思的成绩,还有牛津或剑桥这样的大学是不招收预科的学生,如果你想去这两所大学的话,以上这个建议是非常好的。
徐小平:那最佳的年龄是多少?高二还是高三?
徐卡嘉:我觉得高二、高三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高三不学新的东西,高二也可以,当然最自然的就要高二毕业之后,去那边读高二的第一年,因为他们的高中实际上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头两年,第二个阶段是后两年。英国的基本学制是这样的:大学之前的学制基本上是初中三年,高中四年,一共是七年。高中前两年要完成一个考试,相当于我们高中毕业会考,考完之后,后两年的时间可以去选择至少三门课程,剑桥的要求要考到三个A。
徐小平:然后自然的进入高四。在这个时候学的课程就是大学要学的课程吗?
徐卡嘉:主要就是语文、数学等课程,英国的大学考试是这样,对中国的考试制度有一个借鉴的意义,第一他的考试科目是任选的,那么中国的考试为什么考的这么的好,他是死的,就是数学、英文、英语,所以中国人考的这三门课是最好的。英国就是可以任选三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自由的选择机会比较大。命题委员会委员有5个,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你可以随意的选择考试,最后的效果的是一样。实际上英国秉承了一个精英教育的传统,他们觉得要培养出20%的大学生就可以了,这个20%能把剩下的人管理好,服务好,所以英国的大学才这么少,至今布莱尔提出了一个目标,他说要把英国的50%的人培养成的大学生。现在,牛津和剑桥每年要在中国招收100名本科生,高三毕业直接可以读本科的一年级。有一名学生,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他高考的分数是640多分,他可以进入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但他选择申请牛津,被录取了。
徐小平:对于大学本科四年的人留学英国有什么意义吗?
徐卡嘉:我觉得首先是另外一种思维,英国我觉得他的教育体系或者教育制度,是处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感觉,在这个情况下,他还是比较传统的,而美国对学生的能动性的要求或者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会强一些,中国学生到了英国就可以沿着传统的教育制度逐步的接受西方的观念和文化。
徐小平:英国没有奖学金吗?
徐卡嘉:有一点,很少。稍微注意一点就是有些奖学金基本上给中国政府的一些官员和交流人员的。
徐小平:我们知道你的论文是关于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的状况,那么你的论文具体的题目是什么?
徐卡嘉:这个论文的题目就是中国本科生在英格兰,我的论文是一个关于社会学的研究,我把范围限制在英国137个大学。当时我为了做这个论文,用了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英国15个城市,80所大学的144位中国的本科生,首先我要表示感谢,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是我的朋友的朋友,我可以住在他们的房间里,跟他们一起去生活,一起去交流,去亲身经历他们的生活,所以实际上我的成本是非常的低,他们确实给我很多无私的帮助,而且可能有一些信息是他们的父母都不知道的一些事。我还研究其它一些问题,比如说他们是在国内是从什么阶段出去的?是高二还是高三,后来的结果是高二出去的学生最好。
徐小平:实际上他有更从容的时间去学语言。
徐卡嘉:而且这部分学生基本上去的是语言。我还做了一个分析,就是语言课程读的时间越长成绩越不好,时间不能超过一年,半年足够了。新东方的观点就是3个月。
徐小平:和你的科学因素一致了。
徐卡嘉: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他每天的学习时间,我做的非常的仔细,我会从两个角度问他,一是每一门课程,需要多少时间预习,多少时间复习,了解他们每天怎么安排,然后我把两个时间算一下,如果对上了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对就在安排一遍,准备一下,最后确实就是学习时间越长,成绩越好。
徐小平:这个和传统的教育是一样的。
徐卡嘉:这个相关的关系是40%,什么意思?就是40%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的有效时间决定,但是剩下的还有60%因素不是有效学习时间决定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正比的共变关系是40%,那么有40%的因素是因为学习时间长。
徐小平:因为高二?
徐卡嘉:对,但是从统计学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显著的东西了。很惊人的一个东西,一个典型的发现,一个说明问题的发现,一般来说他们是5个小时的学习,就是说在课堂之外的学习,加上课堂的时间一般是8个小时的学习,很平均的。
徐小平: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去英国读文科。
徐卡嘉:你的语言的准备必须特别的好。
徐小平:但是有一些专业比分说媒体的文科我觉得没有用途。
徐卡嘉:我觉得读媒体英文的成长速度非常的快。
徐小平:我关心的是学习的出路,你观察下来,你觉得学习理科的学生的出路怎样?
徐卡嘉:现在基本上回国,为什么有很多人不愿意去英国,而愿意去加拿大,是因为英国移民不容易,比方说学计算机的,学法律的,学金融的,在英国照样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
徐小平:这些学生他们毕业之后想回来吗?
徐卡嘉:大部分想回来,说实在的,中国的学生在英国有一点格格不入,而且会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如果一个国家是弱小的,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在国际上就抬不起头来,虽然中国已经发展了,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还是10年之前的中国或者5年之前的中国。套用英国精英教育的传统,我们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上大学的学生,你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进行服务,如果因为你的今天的不努力,那么剩下的那80%的人很可能会因为你而变的更贫穷,因为你是服务和管理他们,所以有的时候个人的努力,个人奋斗,个人学习不完全是为了你自己,更多的是为了身边的这些人,那80%的人。
徐小平:从你的观点来说,这些留学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徐卡嘉:我想是这样的。
徐小平:新东方留学ABC留学咖啡,我们今天请到的是徐卡嘉老师,感谢他给大家做了关于留学英国的精彩介绍,同时我们预祝在英国留学的同学,早日学成,早日回国,为我国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的博士教育去搭美国“便车”?
今年4月, 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 而美国只有253所。2006年, 美国培养的博士有5.1万人, 我国培养的博士已达4.9万人;2007年, 中国的这个数字继续上升, 超过了5万人。
将以上美国的报告, 对照国内博士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不难看到一个事实: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的研究生, 纷纷把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作为继续深造的首选, 也就是说, 国内博士教育对本国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近年来, 社会各方对国内博士教育的质量问题高度关注, 甚至有人提出停办国内博士教育, 去搭美国博士教育的“便车”。
在笔者看来, 停办国内博士教育课程的言论, 显然是极端的, 或者是“故作惊人之语”。姑且不说博士教育对于一国学术研究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这在发展博士教育之初, 就已取得基本共识) , 就现实而言, 美国的博士教育也无法容纳那么多中国学生“搭便车”, 再说, 这“便车”也不是“白搭”的。但国内博士教育的功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却值得反思。
近半数博士当公务员两成以做学问为目标
众所周知, 博士教育的首要功能, 一定是学术功能, 即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但学术功能在国内的博士教育中, 事实上处在非常次要的位置。今天国内博士教育的“功能”, 首要的并非培养学术人才, 这从对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调查, 可以得到证实, 有关调查显示, 近半数博士毕业生进了公务员队伍;这也可从报考博士者的动机进行分析, 调查显示, 以“做学问”为读博士目标的, 只有20%左右。换言之, 博士教育, 满足的是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 而不是培养顶尖学术人才的需要。由于这种需要的异化, 企业老板、官员争相读博士, 也由于这种需要的异样膨胀, 我国每个博导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今年, 复旦大学在博士招生中尝试先考察报考者的科研能力, 成为一条新闻, 从中可以看到, 过去的博士教育, 偏离学术标准有多么严重。
在我国, 博士教育其次的“功能”, 是提升学校的数据指标, 以便“打造”研究型大学, 从数据上接近世界一流大学。与美国大学普遍重视本科教育、以本科教育为核心不同, 国内高校, 不用说“985”“211”院校, 就连一般本科院校, 也把申报硕士点、博士点作为学校上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在各校的自我介绍材料中,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二级学科博士点数, 必然是重点内容。有的高校为了获得博士点, 高薪聘请外校教授, 甚至把其他高校的整个学科引进来, 还有的创设多栖教授、双聘教授等新的人事制度, 壮大师资队伍力量, 以利申请通过——在这样的博士教育中, 能看到追求一流培养水平, 甚至“真正教育”的影子吗?
博士教育再次的“功能”, 是满足众多教授当博导的心愿。国外大学, 讲师也可做博导, 但在国内, 虽然有高校“改革”, 尝试部分讲师、副教授也可申请做博导, 可很显然, 博导依旧是一个有着光环的头衔。
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实现学术价值回归
在实现以上“功能”的过程中, 博士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而博士教育质量急剧下滑, 博士严重贬值。国内大学并非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博士教育, 只是按照眼下的博士教育“功能”来“开发”博士教育, 更容易“发展教育业绩”“拓宽教育资源”, 且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如果国内博士教育坚持学术价值, 注重学术功能, 以“读博士就是为了做顶尖的学问, 培养博士就应培养一流学术人才”为出发点和目标, 那么可以说, 很多今天存在于国内博士教育中的问题都不会存在, 国内博士教育与博士学位也不可能如此快速贬值;国内博士教育的规模, 在确保高标准培养质量的前提下, 受师资力量、办学条件限制, 更不可能在短短几年里, 发展到超过美国的态势。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推荐阅读:
机械工程结业论文05-27
机械工程测试论文12-31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01-04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论文12-17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01-26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论文01-11
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任务驱动模式论文10-13
浅析工程项目施工中机械设备管理论文06-08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合理选择的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