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共11篇)

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 篇1

1、确定企业经营方向——对未来,通常是遥远未来的情况高瞻远瞩,并为

实现远 景目标而制定变革战略。

2、联合群众——对需要其合作的人讲明这一既定经营方向,以形成联盟,对远景 目标形成共识并投身于实现这一目标。

3、激励和鼓舞——通过唤起人类非常基本但常未得到满足的需求、价值和情感,来使群众战胜阻碍变革的主要政治、官僚和资源障碍,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愈渐成熟的现代产业架构下,市场等各种因素常处于变革之中。因此在过去数 十年间,组织变革的呼声不断,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再造工程、组织变革、策略重建、品质计量、文化变革以及并购等。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

1、成功的组织变革通常是一个耗时而且极端复杂的八步流程,并非一蹴可至。经 理人如果想投机取巧跳过一些步骤,或者不遵守应有的顺序,成功的机会是非常微小 的。

2、虽然变革牵涉到复杂且多步骤的流程,高效率的经理人总是能够随着环境调整 关键行动以达到变革的目的。缺乏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以及一招半式闯天下的心态,通常是造成失败的原因。

3、许多受二十世纪历史以及文化影响的人——包括有能力、用意善良的经理人 ——常常在处理重大的变革时犯下可预见的错误。

4、领导不同于管理。成功变革的驱动力来自与领导而非管理。缺少了领导,错误 产生的比率将大增而成功机率则大副下降,并不会因为变革的概念构架——如新策略、再造工程、组织再造、品质计量以及文化变革等——而有不同的结果。

5、由于变革的机率大增,领导在管理工作中逐渐占有重要的分量。然而,多数位 居权力枢纽的经理领悟这层重要的观察。

6、管理工作渐渐被视为计量安排与远景的综合体,因此管理者将通过科层关系和 复杂的人际关系实践远景。

7、管理倾向在正式组织阶层中运作,而领导则不然。当变革牵涉到打破组织藩篱、减少组织层级、增加委外服务以及提高领导能力之需求时,管理工作将把人们置身于 更复杂的人际关系。

8、由于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一项领导任务,而领导人通过复杂的人际互赖关系遂行 目的,因此管理工作渐渐成为依赖他人,而非权力施展的游戏。

9、当我们试图从网络与依赖,而非阶层与正式授权的角度思考管理工作时,各种 有趣的推论将纷至沓来。一些在传统观念上人认为怪异且不合宜的想法,如“管理” 上司——一下子突然变成重要的思维了。

10、管理或领导人的日常作息极少符合一般人对管理人、英雄式领导人或高阶主 管的刻板印象,这个事实容易造成管理工作者或新进员工的混淆。然而,当我们将工 作的多元性(包括管理及领导)、工作的困难度(包括维

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 篇2

近年来, 我的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校长和老师们。我发现, 越是难以推动改革的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 或者是离终结性考试越近的高中和初中, 人们自卸责任的意识越浓。校长不作为、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留守儿童或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过高、教材不好用、家长过于功利、分数压倒一切等, 都是人们自卸责任的高频率理由。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解读这些理由, 那就是“我们都是受害者”。

我们每一个个体———不管是校长、教师还是家长, 该以何种心态对待并不完美的教育现实呢?理想的教育情境, 需要有设计良好的体制和机制、充足的经费、美好的教与学的环境、既注重公平又强调因材施教、专业性和师德均高的教师、认真好学的学生、重视与支持教育的社区、既宽容又用心的家长……这样理想的情境, 何时才会到来呢?在这样的情境到来之前, 我们能做什么, 难道在自我重复中等待救世主的出现吗?

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在其著作 《美国人何以如此郁闷》 一书中说:“‘我们都是受害者’的实质, 其实只是人们缺乏正视自己心灵的勇气。”当前, 在学校越来越成为改革的主体之际, 我们至少可以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科教学困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记忆型的教学方式所导致的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缺乏、思维能力的欠缺难道不会严重影响应试能力吗?应试在多大程度上只是借口?很少进行专业性阅读的教师, 比如从来没有真正阅读过像样的教育专著, 没有长期跟踪浏览、阅读至少一份国内较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类的专业杂志, 如何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呢?校本教研是否只是沦为大家坐在一起谈论表面性话题呢?在教师不学习、不研究的状态下强调认真工作, 教与学的质量会如何呢?

无论如何, 某些学校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成为当地的名校。但是这些本地名校怎样才能成为全国名校呢, 难道仅仅凭应试成绩、仅凭精细化管理、仅凭爱吗?如果没有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 没有因地制宜、竭尽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而教育的情怀和能力, 怎么会成为真正的名校呢?那些不以各种方式阐释清楚自己的教育经验, 从而能够真正影响同行的名师名校长, 怎么可能成为教育家呢?

如果说学生是我们的作品, 那么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自己的作品。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经说过:“永远不要怀疑:那一小部分有思想并且执着努力的公民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事实上, 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这样。”追求教育的理想需要站立在脚下坚实的土地上, 解构并重构我们所能做到的一切。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教育变革的力量。

在我深入学校进行田野研究的过程中, 我有幸遇到过很多在自己的教室里、学校里进行微型变革的教师和校长。他们成功地辨认出可以自由创造的空间, 然后聚焦自我解放、自我突破和自我能力提升, 坚定地进行着渐进式教育改进, 很多老师彼此激励, 成为了站在改革前排的人。

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中学就是一所鼓励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变革力量的学校。这所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 没有统一的导学案和小组合作, 学校鼓励每一位教师去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姜怀顺校长认为, 教育发展改革自有其内在逻辑, 并不会因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彻底改变。他说:“有用的模式, 只会而且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于是, 这所学校有的教师重组教材, 有的教师带领学生大量阅读, 有的教师以鼓励学生动手探究为主……

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 学校靠什么来引导教师呢?他们靠的是“价值引领、个性关怀、理性自由”。早在2012年春天, 他们就出台了“教学十条”, 对教师的个性化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引领。他们提出, 课堂教学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从教学走向教育;习惯养成要一以贯之;作业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真切的服务;坚持考试课程化;生命有他自己的成长规律……姜怀顺校长鼓励老师不要做只关注技巧、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的“小老师”, 而要做“大老师”, 做一个站在制高点上引领学生走向一个更加广阔、丰厚天地的老师。教师拥有“绝对自由”:改变教学进度的权利, 删减整合教材的权利, 建设自己知识产权的案例集和教辅资料的权利, 在适当的教育时机选择自己教育空间的权利, 在必要的保障之下选择让学校服务的权利……

当然, 成为站在变革前排的人并不容易。其中最难的恐怕就是我们如何突破已经成为自我一部分的各类习惯以及建构起新的能力。杜威曾经这样论述生活环境对人的深刻影响:“个人生存的特定的生活条件, 引导他看到和感觉到一件东西, 而不是另一件东西;引导他制定一定的计划以便和别人成功地共同行动;他强化某些信仰而弱化另一些信仰作为赢得他人赞同的一个条件。所以, 生活环境在他身上逐渐产生某种行为的系统, 某种行动的倾向。”从这个维度来看, 最有效的领导, 就是营造出能够激励人们勇于质疑现实、勇于自我转变的文化氛围。

变革的力量 篇3

虽然就“是否退学”还有很多争议,例如,杜克大学的创业家中心研究主管维维克·瓦德瓦就对扎克伯格提出过激烈的反对意见。但研究这场“辍学危机”的来由,我们不得不提到促成这场危机的在线课程的冲击,而在近年,冲击似乎来得更猛烈了一些:

1 可汗学院

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在,可汗学院已经通过网络传播了1.5亿的教学视频,成为最经常被观看的网络视频库。

2 Udemy

老师可以通过上传视频的点击率获得报酬。2012年5月,该网站宣布,其年收入最高的老师,已经超过了20万美元,收入排行榜的前十名,每一位的年度收入都超过了5万美元。

3 TeachersPayTeachers

佐治亚州的学前班老师蒂娜·乔普的教案,在TeachersPayTeachers这个网站上的成交量已经超过70万美元,她目前的月收入已达6万美元。

4 InstaEDU

只需输入你在学习的科目,InstaEDU就会给你检索出一群在线的优秀老师,而且这些老师都来自斯坦福或者哈佛等名校。然后你可以挑一名老师,双方都确认之后,通过视频聊天的形式开始教学。

5 Echo360

2012年,坐拥百万学生,专注在线教育产品的Echo360获3100万美元融资。这家提供教学视频、音频和学习软件的公司成立才4年,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高达54%。他们下一步瞄准了全美中小学市场。

6 StraighterLine

统计表明:目前全美大学生的学业债务已达到1万亿美元。StraighterLine网站推出的在线课堂最多只需要1000美元就可进修一年的整套课程,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将学分转到合作大学中。

7 Udacity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发明者、大名鼎鼎的斯坦福教授特龙,也离职创办了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

可以想象,这些新的现象会给教师这个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的授课型教师,都不是高收入群体,行业的竞争性也普遍不强,因为局限于课堂、受众较小、薪酬不高,也吸引不到最好的人才。但这股正在兴起的在线教育浪潮,已经开始造就一批万众瞩目的教育明星和通过教育致富的高收入群体。这将提高教师这个职业的吸引力,增强教师这个行业的竞争性。新的人才可能涌入,旧的格局必将打破。无论是对学习者、教师抑或学校,或是整个教育产业,在线教育都将催生革命性的变化。

学校应该做什么

在这场在线教育的热潮进行得如火如荼时,EPIC2020.org发布了一个10分钟免费影片,轰动性地预言2020年传统大学体制会衰败,包括昂贵学费和现有学位制。创新的在线学习模式将只从顶尖的占1%的学生中获取收益,其余免费。每位学生只要连上互联网即可接受最好教育,且每个学科只需要一名教授。

大学应该做什么也许还有争议,然而各大高校面对挑战感到巨大的危机开始了行动,大学不应该做什么,免费提供什么,他们的答案却是空前的一致。哈佛、斯坦佛、MIT、耶鲁、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纷纷把自己的课程免费放上网。而以下事件确是能够佐证这个结论:

2012年5月初,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届时,不仅两个学校的授课过程免费向全世界开放,这个平台本身也以开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免费开放。

而几个月以前,斯坦福大学已经把“在线教育”变成了硅谷最热门的话题。其计算机系的吴教授,把自己的一门课放到了互联网上,结果全球有十几万人注册,这些人,除了在网上听他的实时讲授,还和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做同样的作业、接受同样的评分和考试。最后,有几千人完成了这门课程。吴教授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硅谷拉到了一千多万美元的投资,成立了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

当然,在线教育也不是大学的专利。在宾夕法尼亚州,从小学到高中都建立了在线学校,目前,宾州的在线学校Cyber School已经招收了几千名中小学生。

之所以获得教育界和投资界的一致青睐,是因为现在的在线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镜头、一段远程视频这么简单,而增加了“互动”、“互助”、“行为评价和诱导”等新的技术和色彩。例如,师生可以随时对话,计算机能够记录你在一张幻灯片上停留的时间,判别你在答错一道题之后有没有回头复习,统计你在网上提问的次数、参与讨论的多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你的学习行为进行诱导和评价。此外,学习者还可以结成互助小组,甚至互相批改、评价对方的作业和报告。哈佛和麻省理工的新网站还宣布,对于完成一门课程的学生,只要缴纳极少费用,就可以获得一个认证。这个认证并不是真正的学位,在这个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不妨称之为“微学位”。

“微学位”等新概念、新技术的出现将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它的影响,不仅立竿见影,而且相当深远,会波及整个社会。

更猛烈的冲击

加入到这场变革后,更加使这些学校感到事情的紧迫性和变革的重要性。哈佛大学的一门一门免费课程有十万多人报名,本校学生没有进入前列,哈佛感到了危机,准备授予那些在在线课程学子以课程学位,并且根据他们的‘学习曲线向哈佛校友推荐;在麻省理工学院,仅仅注册6.002X电子电路课程这一门课的人,就比整个麻省理工所有在世校友的总数还要多,该校教授布吕诺尔夫松说: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大数据”的影响,好比几个世纪之前人类发明的显微镜,“大数据”将成为我们观察人类自身行为的“显微镜”,这个新的显微镜,将再一次扩大人类科学的范围,推动人类知识的增长,引领新的经济繁荣。

中国的复旦大学,也尝试着公开课程。但复旦大学没有选择像其他国内高校一样自己开发,该校的信息办将开源的SAKAI平台布置到该校的网站上,几乎没有做太大推广工作,一期400门课程顺利上线。中国国家教育部门以及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也致力于精品课程的推广,将课程开放意味着课程不再是大学的核心资源,而是通过精品的课程强化大学和高等教育的作用。

可见,在线教育引发的不仅仅是个人学习的革命,更会改变整个教育行业的生态。

以大学为例,通过把课程变成一种网络服务,而且公开竞争,越来越产品化,大学作为一个知识传播中心的作用是不是可以发挥得更好?此外,在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突破围墙和座位的限制,名牌大学会不会因此更受追捧、其品牌效应会不会更加突出?还有,一流的大学不惧把自己的课程推上网和全世界的学习者共享,是不是因为它们还有更核心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又是什么呢?是不是“创新”?

顺着这个思路去想,不难得出结论:真实世界的大学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斜到新知识的发现和生产上,而在线教育将承担更多的知识传播功能。

再有,学生和学校的关系是不是也会发生变化?过去,是学生争学校;将来,学校抢学生的现象可能会更加突出。一流的大学将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的集聚地,普通的大学可能要通过更好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来吸引学生。

再设想,如果你是用人单位,面对一名持有名牌大学“微学位”的候选人和一名三流大学的毕业生,你最后会雇用谁?“微学位”的产生,会不会引起教育行业一种新的竞争、重新布局,甚至洗牌?

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 篇4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近日,成吉思汗庙管理处全体党员组织观看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和共产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祈愿,在饱经蹂躏的中国大地上,与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进行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斗争。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党的光辉与伟大,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矢志不渝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为受苦受难同胞们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而不断地奋斗者。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宣言》引导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从他为了饱经苦难的人民群众甘愿舍弃万贯家财开始,已经开始绽放出微弱而又炙热的信仰之光。

1921年,怀揣着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一篇章。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海内外所有的炎黄子孙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期待。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怎样践行自己的信仰,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新的挑战。对此,毛主席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讲到: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的确,中国共产党人用28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应该怎样去建设一个新世界呢?彭桓武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就是科学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段话道出了所有海外华侨们共同的心声。就这样,无数科学先驱们怀揣着同样的梦想与信仰,跨国大洋的彼岸回到了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祖国。开始在自己的信仰之旗上,抒写新的传奇。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心得 篇5

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

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而机构为了成功也必须深入它们的环境既然变革是如此复杂的事就不应期望学校能独当重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对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力量的作文_650字 篇6

星期天,我的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和哥哥只能呆在家里看电视。令人愉快的场景突然被打破了。原来我和我哥哥打算看我们自己的节目。我暗自发笑:今天,我是最大的,必须听我的话。结果,我迅速用一只手抓住了遥控器。我不想炫耀压力。我也伸手抓住了它。这时,危险一步步向我们逼近。我把他拉下来,不小心撞上了我父亲最喜欢的茶具。热水溅了出来,向我和我哥哥发起了攻击。清脆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哥哥忍不住感到疼痛,开始哭了起来。

正当我准备清理碎玻璃时,我的心突然变得像冰一样,因为我看到我的父亲回来了。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无能为力。突然,一个想法闪过我的脑海。最好把责任归咎于我的弟弟,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爸爸一进来,我就跑过去对他说:“爸爸,我哥哥弄坏了茶具!“弟弟还在哭,可能吓坏了。父亲没有打他,而是问他怎么样,是否受伤了。有那么一会儿,我呆住了,我的心感到说不出的难受。

对不起,我又走到我父亲面前说了整件事。但我父亲没有打我,而是抚摸着我的头,认真地说:“事实上,我知道我已经站在外面很久了,但是你必须学会面对它,不要退缩。“此刻,我感觉到父亲温暖的手和那些永远留在我心里的手。

制造业的变革力量 篇7

3D打印与传统制造业的最大区别在于产品成型的过程上。传统制造业的制造流程一般需要经过开模具、铸造或锻造、切割、部件组装等过程。3D打印则免去了复杂的过程,无需模具,一次成型。因此,3D打印可以实现一些传统制造模式无法达成的设计,制作出更复杂的结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3D打印在铸造精度上已经可以与传统方式相媲美,但是在大规模生产上,3D打印目前仍无法获得规模经济,在成本上和效率上不具优势。因此,目前阶段,3D打印主要被应用于个性化、小批量和高精度的产品制造上。

我国的3D打印技术起步较晚,比欧美等国落后了大约十年。1999年以前,受研发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我国3D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对于3D打印材料的研究也涉及较少。2000-2011年间,我国的3D打印开始起步,有部分高校开始进行3D打印的研究。2011年后,我国的3D打印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3D打印产业链,涉及企业主要为设备制造商。尤其是FDM等专利放开以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新进入者。

对于3D打印产业链的三个环节——上游耗材、中游打印设备、下游打印应用与服务来说,上游与中游都存着在较大的技术壁垒,下游相对来说切入的门槛更低。随着工业设计对于金属模具的效率和精度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找到其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点,本土3D打印服务的优势将愈发凸显。

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 篇8

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七彩光芒,一句微不足道的话亦能发挥无穷力量。

一句话照亮一段黑暗的历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余年前,自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挥毫留下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一切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之士前进的道路。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汉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黑暗时代。蒙古大举南侵,文天祥心忧天下,毅然结束了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马征途。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起兵勤王。他怀揣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那份精神,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奋力抵抗,一心想重振旗鼓,为国雪耻。被俘后面对敌国的利诱、侮辱和虐待誓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他的精神让那段黑暗的历史多了几点明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句名句,让一种精神照亮了一段黑暗的历史。

一句话照亮一段精彩的人生。

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这句话听起来很残酷,但他却照亮了一个失去双臂的孩子一段精彩的人生。刘伟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12岁时开始学习游泳,并在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过两金一银,后因患过敏性紫癜不得不放弃游泳生涯。在那段彷徨无助的日子里,刘伟为自己写下了那段狠话,就毅然投入到他所深爱的音乐世界。19岁开始自学钢琴,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让世界见证了这个中国男孩的奇迹,也让我们见证了一句励志名言的巨大力量。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用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一句励志名言,照亮了一个身残志坚的孩子一段精彩的人生。

一句话照亮一片绝望的黑暗。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父亲和儿子都铭记于心的.一句话。文中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期间,一位年轻的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在一片废墟里挖掘了38个小时,终于发现并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3个孩子。父亲因记着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于是不听众人劝阻,奋力不懈地挖掘;儿子同样因为记着父亲这句话,从而临危不惧,机智应对,带领一群孩子在绝望的黑暗中顽强求生。天不负有心人,他们最后终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掩卷沉思,我在被这种亲情力量深深感动之余,由衷地佩服这对父子的坚定和勇敢,更敬佩他们那份无比执著、坚不可摧的信念。是啊!一句饱含亲情的话语,变成一个坚定的信念,可以照亮那片绝望的黑暗。

一句话的力量像明灯,照亮了一段曲折黑暗的历史;照亮了一段艰辛灰暗的人生路;照亮了一片充满绝望的黑暗。

一句话,可以让人充满斗志;可以让人笑对挫折;可以让人无所畏惧。

初一_叙事作文《鼓励的力量》 篇9

作者:陈林希

在我记忆深处,还回荡着一个声音——坚定而又强烈。虽然这声音已离我远去,但我却无法忘记。有时,它还会飘荡在我的脑海中,使我恍惚又回到了那时……

暑假的时候,我去了自然门武校,在临近闭营式时,我们都要排节目表演。于是我们女生有的表演跳舞、武术等等。

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跳舞,在老师教的过程中,我很努力地听着,练着,在我心里我觉得自己比别人都更加的努力认真,所以老师也有在大家面前表扬过我,这让我很高兴,我发誓要再闭营式上跳得更好,更棒。

闭营式的来临已经越来越近了,我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心中的紧张也像一根温度计似的,越涨越高。

终于,最后一刻终于来临了。我的手心已经流出紧张的汗水,虽然台上不止我一个人,但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面难免会有点紧张。老师也似乎从我的异常看出了我的不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我吓得连忙转过身,老师用她那坚定地语气对我说:“没关系,你一定会跳好的!”

我听了老师的话,顿时感觉心中某处正有一股暖流缓缓淌过,流进我的身体,为我增加了勇气,心中的紧张也乖乖平静下来。

站在台上,耀眼的灯光照应在舞台上,仿佛倒了一地鎏金。周围是温和的黄色灯光,就像我内心此时此刻的感受,不停地回荡着老师的话,就觉得自己被温暖而拥抱着。

在老师鼓励下,我成功的发挥出最好的自己。

现在,老师那句鼓励的话一直回荡在我脑海里,就像海浪,一波接着一波涌上来。鼓励,能转换为成功的动力;鼓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动力;鼓励,是一种对他人价值的肯定。其实,鼓励有时很简单,有的只是投一瞥赞许的目光,有的只是送一句热情中肯定的话语,也有的只是抚一下头,拍一下肩,鼓一次掌,喝一次彩……

我会将老师的话永远铭记在我心间。

石狮风里中学初一 陈林希

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 篇10

我们把目光放在那些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的日本主妇身上。长期以来沉淀在日本人思想深处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男女不平等观念和现象如同一张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网,把主妇们隔离在家庭生活中,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成为了一种遥远的存在。她们接送孩子上学、买菜、做家务,闲暇时看看展览、学学插花和茶道。在超市、商场以及各种活动场所中总能看到主妇们的身影。她们的日子看上去忙碌和平静。然而,在这平静之下,传统意义上的主妇形象已随着时代变革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如今不少主妇已不满足于在家做家务、养育孩子、照顾老人、支持丈夫,做个贤内助。相当数量的主妇在孩子稍大后出去工作,也有不少主妇热心公益,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地区和学校的活动,如:所居住地区町内会(类似我国街道居委会)的工作,承担孩子学校的“家长会”的社会工作,还有些主妇在社区、街道担当志愿者。有统计表明,在日本志愿者队伍中主妇所占人数比例最多。日本有社会学家甚至宣称当今日本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专职主妇已经消失。那么。日本主妇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要想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近距离对当今日本主妇进行一番观察,“生活俱乐部生协”(以下简称生活俱乐部)无疑是一面观察日本主妇的放大镜。

生活俱乐部是成立于1965年的一个民间非营利团体,创立之初仅有200人,基本上是家庭主妇。经过40多年的风风雨雨,以家庭主妇为中心的该俱乐部的活动范围已覆盖日本19个都道县,会员人数达30万。

反对不良生活方式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突飞猛进,“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一股强劲的社会风潮,它所导致的资源浪费、一次性使用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日本普通消费者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当时日本市场所售牛奶的三分之二是脱脂乳粉等勾兑的乳饮料。在生产厂家利润的驱动下,这些营养成分不高、价格却比普通牛奶高许多的合成加工奶被广为宣传,甚至被吹捧为高级营养品,鲜牛奶在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低。为了对抗这些加工奶,让更多的人饮用到新鲜、健康的牛奶,主妇们每五六户结成一个“班”,以“班”为单位从厂家直接订购牛奶。之后,这种共同订购活动扩展到鸡蛋、大米、肉类、禽类、鱼类、蔬菜等食品及各种生活用品,就连图书、交通旅券和文艺演出门票等都可以共同订购。

生活俱乐部一诞生便亮出了对商品化社会和不良消费方式表示反对和抵抗的姿态。主妇在生活中意识到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在20世纪70年代,她们发现市场上出售的合成洗涤剂对河流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于是发起了“肥皂运动”,从环保与生命安全的角度呼吁大家不要使用合成洗涤剂,而尽可能使用那些易分解、对环境影响小的肥皂或肥皂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琵琶湖湖水的富养化问题使会员们将保护水资源、保护水质作为一个课题。她们最初呼吁会员们以肥皂代替合成洗涤剂,但很快又认识到此举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质污染,于是发起了“禁止制造和贩卖合成洗涤剂的请愿”运动。

“环保、安全、健康”始终是生活俱乐部遵循的原则。她们对使用农药、合成着色剂、防腐剂等食品持怀疑态度,即便是那些对人体无害的食品添加剂也尽可能少用。她们甚至建立起奶牛场,全方位把握奶牛的饲养环境、生产环境、牛奶的品质、生产日期、容器和清洁工序。她们订购指定养鸡场的鸡蛋,用非转基因、不撒农药的饲料来喂养,并尽可能不使用抗生素。为了保留蛋壳表面的保护层,鸡蛋外表也不作清洗,承诺在48小时内送到会员手上。

生活俱乐部的会员们对既有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追求一种可持续的、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她们认识到如果自身生活方式不改变,许多问题便无法解决。她们开始最大限度考虑环境,不但发起了包装物的再利用、再生运动,还从我做起,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倡导一种不产生垃圾或尽量少产生垃圾的生活方式。如:她们将鸡蛋装在再生纸做的专用盒子里发货,会员收到货后把空盒子还给送货员或店铺以重复使用。针对包装垃圾占日本家庭垃圾总量60%的现状,生活俱乐部发起垃圾减量运动。她们把各种饮品、调料的玻璃瓶子合并为五种型号的瓶子来循环使用,将盒装牛奶改为重量较轻的强化玻璃瓶,塑料瓶盖也可回收再利用。可别小看这种瓶子,它获得了2000年世界包装机构授予的“世界包装之星奖”。这些看似细小的举措大大减少了政府回收垃圾的费用,无形中也降低了垃圾处理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家庭主妇们通过改变自我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多的日本人。生活俱乐部所倡导的消费、生活的理念和实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1989年获得了有“另一个诺贝尔奖”之称的“优秀民生奖”,1995年又从联合国之友获得了“最佳50市民团体奖”。

生活俱乐部的主妇们不仅仅把自己看作是在市场购买商品的消费者,还自主介入生产和流通之间,与生产者一起开发安全、环保的食品和日用品。如她们与生产企业共同开发了环保肥皂。会员们认为生产企业应公开她们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整个链条上的信息,也应该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和指导。在她们的努力下,生活俱乐部所订购的产品具有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详细信息,这些对消费者公开的信息使消费者做到明明白白地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把企业对商品的决定权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中。她们的这一思考和行动无疑具有前瞻性,特别是在当今企业资本主宰的商品社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新型的工作方式

生活俱乐部的会员大都是主妇,担负着家务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很难

找到正式工作。她们又期望能有自己的事业,于是,摸索和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工作方式——劳动者自主合作社(Worker's Collective),就是由会员自己出资、自己经营、自己作为劳动者的一种劳动经营实体。劳动者自主合作社不以盈利为目的,会员之间也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她们更像是事业伙伴、是姐妹。

2005年生活俱乐部有582家劳动者自主合作社,涉及福利、餐饮、店铺经营、编辑策划、肥皂厂、物业等各领域,其中与福利相关的事业占一半以上。合作社种类繁多,有社区小吃店、旧货店、面包房、第三世界物产店、为老年人和残疾人开办的互助社、食品外卖店、盒饭店、儿童保育所、快递公司等。

劳动者自主合作社与一般小公司的最大区别在于:经营目的不是利润至上,而是提供物品和服务,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会员们都希望通过劳动获得经济自立,又为社区做贡献。生活俱乐部、劳动者自主合作社以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方式劳动,希望通过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来创造一种新型的社区。这一新型的劳动方式也是一种非常适合家庭主妇的新的工作方式,使得主妇们既能够取得经济自立,又能兼顾家庭,还能在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982年,生活俱乐部诞生第一个劳动者协同组合性质的店铺,之后这类店铺发展得非常迅速。在店铺里,附近居民可以买到新鲜、安全的蔬菜、鲜鱼、指定产地和指定饲养方法饲养的猪肉、牛肉、鸡肉等食品。店铺里所用的调味品、牛奶的瓶子、装鸡蛋的盒子均可反复使用,大大减少了垃圾量。

为了对应当今日本社会面临的少子老龄化现状,生活俱乐部还在社区成立了托老所、老人之家、托儿所等各式各样的社区福利法人和非营利组织,对需要家务劳动的家庭提供服务,对需要照顾老人的家庭提供帮助,对双职工家庭的育儿提供支援。生活俱乐部无论目标还是日常活动都与生活密切相关,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她们创建这一新型工作方式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生活便利的、宜居型社区社会。

代理人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活俱乐部的主妇们在生活中发现政治和行政中的问题,随之产生了变革社会的愿望。生活俱乐部也逐渐从生活领域走向了政治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代理人运动”应运而生。

代理人运动就是生活俱乐部推举自己的会员作为“代理人”参与地方议会议员竞选的活动。这里,代理人不仅仅是生活俱乐部的代理人,也是站在广泛的市民立场上、将市民的声音传达到议会的市民的代理人。代理人运动的政治运动口号是“生命、生活与政治相连”。1977年东京都议会选举时,东京练马区生活俱乐部将关町支部委员长土屋正枝拥立为候选人,参与竞选。她的竞选口号是“一起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虽然落选了,但这次参与竞选是代理人运动的首次尝试。为了推进代理人运动,练马区几位有政治抱负的成员结成了政治团体——“生活者小组”。在1979年的统一地方选举中,“生活者小组”推荐的候选人片野令子胜出,练马区首次诞生了生活俱乐部的议员。之后,代理人运动向其他地区辐射,扩展到神奈川、千叶、琦玉和首都圈的全部以及北海道、长野等生活俱乐部事业所覆盖的主要地区,相当多的有志于政治的妇女作为代理人走上了参政道路。

代理人运动不但挑战了男性中心的政党政治,还开辟了一条主妇参与地方政治和行政新的道路。主妇们通过直接参与、通过日常活动来变革行政和政治中的弊端与不足。

生活俱乐部的会员们认识到议会上讨论和决定的法律、条例涉及衣、食、住、医疗、护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自己的生活就是由这些法律、条例所左右的。要想将市民的声音反映到政治中,必须亲自参与政治、变革政治。例如,20世纪80年代,家长们发现学校为孩子们提供的午餐存在诸多问题。于是,町田市的会员们与其他市民团体合作,发起了请愿运动。1981年秋,当时约19万人口的町田市征集到17206个签名,提交到町田议会,最终使学校集中供餐状况得到了改善。还有1989年的食品安全条例直接请求活动、1993年的市民活动推进立法请求活动、1997年的转基因食品对策请愿签名活动、1998年环境荷尔蒙对策请愿签名活动、2002年请求停止爱知县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与开发签名活动、2003年请求停止岩手县和北海道转基因水稻开发的签名活动等,都在不同领域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主妇们是从“生活者”的视角发现周边生活、地方政治、行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而产生变革政治的要求的。这使得生活范畴的问题作为政治问题登上了政治舞台,促使日本政治贴近生活。

事实证明,主妇们的政治参与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如1989年,生活俱乐部和其他市民组织一起,开展了55万签名的要求制定《食品安全条例》的直接请求运动。虽被否决,但却促使东京都从行政上强化了食品安全管理。经过生活俱乐部等团体15年的不间断努力,2004年3月东京都议会终于通过了东京都首次确保食品安全的条例——《食品安全条例》,之后又推动国家制定并出台了《食品安全基本法》,设置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等。

当会员们看到一些提案在议会上受阻、成为一纸废案时,考虑仅仅提案是不够的,还应成立反映民意的政党。地区性政党东京生活者网络的诞生就是一次这样的尝试,东京生活者网络积极推举出自己的候选人参与地方议会选举。1983年统一地方议会选举中,除练马区以外,杉并区、多摩市、神奈川的代理人都有当选。在1999年统一地方选举中,东京生活者网络产生了57位东京都、市、区议会议员。2007年地方议会选举中,东京都议会有一人当选,区议会选举中20位候选人有19位当选,市议会选举中,28位候选人中有26位当选,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推动日本社会变革

从生活俱乐部到劳动者自主合作社、再到代理人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构成了变革日本社会的“生活者运动”,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社会运动从始至终都是由家庭主妇参与并推动的。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在日本这样一个男女性别分工依然存在、且女性地位有待提高的社会,主妇们在兼顾贤妻良母角色的同时,又在民间团体、在社区、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悄然改变着日本社会。她们的行动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妇女运动有着怎样的相同与不同呢?

解答这一疑问,首先要从分析她们参与生活俱乐部活动的初衷人手。主妇们参与运动的出发点是要过一种安全的、健康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相互关爱的生活。她们加入生活俱乐部后,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

质,密切了邻里关系。她们首先对日常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提出疑问,然后对公害、地区行政、日本政治和社会产生全方位关注,最后以世界视角关注国际问题、地球环境问题。她们将自己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带入到社会活动和社会运动之中,对政策进行提案或是通过选举进入议会,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

我们欣喜地看到:加入生活者运动的妇女们在运动中发现自我、找回自我,她们已经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而是一个独立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是女性、消费者、生活者、居民和市民。在寻找自我、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她们也在履行着这些角色所赋予她们的职责,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一种新生力量。生活者运动没有鼓励家庭主妇放弃主妇身份去职业中寻求与男性的平等,而是鼓励家庭主妇从女性的视角思考问题,通过俱乐部的日常活动去参与社区活动,并通过参与活动介入经济、政治和社会。

生活俱乐部的主妇们对日本社会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以及制约女性的不合理性现象提出了质疑。可贵的是,她们不仅仅提出问题,还在力图超越这种对女性的歧视和制约。身为家庭主妇的会员们聚在一起学习、劳动、思考和参与各项活动,思维和视角变得开阔。她们虽然身为家庭主妇,但已超越了传统意义的家庭主妇,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奉献社会的女性市民。

主妇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与政治的结合点,从而挑战了“男性在外工作、女性在家从事育儿和家务”的性别分工模式,创造了“男性在外工作,女性既兼顾家庭又从事社区活动”的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并不完美,但却开创了妇女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新途径,显示了未来妇女运动新的发展方向。

主妇们在社区的实践有很多启示。她们本着“自我意识、自主管理、自己决定”的宗旨,在社区内自发进行互助式服务,如:在社区开展步行拉力赛、跳蚤市场、岁末捣制年糕等活动,召开各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会议、讲座。如:食品材料与烹调的说明会、料理讲习会,断乳食谱讲座、暑假儿童料理和父亲料理讲座等。她们还组织会员们参观生产厂家,尝试制造食品,进行与生产方的零距离体验。有些地方的生活俱乐部还开展了小规模的托儿服务、助残助老等服务。目前,生活俱乐部的会员们已成为一股关心社区发展、关心环境和自然、关心他人的力量。据2005年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生活俱乐部的相关团体中有将近1万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服务,有事业所448家,接受服务的人约3万,上门服务等护理服务时间总量达到了143万小时。

作文:成长的力量_作文800字 篇11

----写给自己和向往成长的你

来不及欣赏绿水环绕的如皋小城,更谈不上聆听定慧禅寺的悠悠钟声,我们快步走进如师附小,因为“丰泽怡园”杯围棋升段赛就要开始啦!

很快找到待考教室,正四处张望,周来了,他仔细地叮咛,满怀期望地和我们交代比赛要点。快到比赛的那一刻了,我的心砰砰直跳,真希望我能“一炮打响”啊!

第一局,和我对局的竟然是熊恒毅,他也是我们天元围棋班的,他的棋艺比我厉害多了。我想,这下完了,一下子就没有了信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我的阵地连连失手,最后惨败。

我期待着第二局。调整好心态,我走进赛场。左等右等,竟然没有对手。原来,我交了“狗屎运”--轮空!就这样,我轻松拿到了宝贵的2分。

真希望第三局能赢啊!和我对抗的是其他棋社的,他的名字很有意思,叫羊铭浩。我们俩都很认真、很努力地走着每一步棋,最终不分上下。裁判老师来数棋子了,我大气都不敢喘。“黑棋,184目。”啊!我输了一目!!输了一目,和输了一百目是一样的,我和胜利擦肩而过。

还好,还有一天比赛。听周老师说,接下去的四场,我必须都赢才可能冲段成功。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挥出最好水平。

第二天上午我连赢两场!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去饭店的路上,我说:“,我决定继续把围棋学下去!再也不退缩了!”妈妈很高兴:“赤赤,不管这次成绩如何,你能下这个决心,们此行最大的收获!妈妈支持你!”

然而,命运似乎在和我开玩笑。下午第一场比赛我输掉了。走出赛场,我的心像被泼了冷水似的,我再也控制不住,靠着墙壁,大声哭了起来。墨涵(我的好)走过来安慰我,妈妈过来拥抱我,连昨天和我差点吵架的果果也过来拍拍我。可是,我依然不能停止哭泣,因为我知道,即使最后一盘赢了,我也不可能打上一段了!

可能是太伤心,最后一盘棋我也输掉了,我都不好意思去和周老师报告,因为,我让他失望了。

回来的路上,妈妈问我:“你还想学下去吗?”我毫不犹豫地说:“妈妈,虽然这次我没能打上一段,但是我还是决定要坚持学下去!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你长大了,赤赤!就冲你这句话,我觉得你已经成功了!”

上一篇: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一篇:龙山中学师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