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诗乡愁

2025-03-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席慕容诗乡愁(共9篇)

席慕容诗乡愁 篇1

乡愁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下面是席慕容短篇诗乡愁,请参考!

原文:乡愁

作者: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诗歌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席慕容诗乡愁 篇2

关键词:席慕容,乡愁诗,视觉艺术

一、引言

亚里士多德说 :“有一些人,用颜色创造形象,模仿许多事 ;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前者指画家,后者是诗人。西蒙奈底斯从审美听觉出发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声诗”。[1]诗在构造画面方面与绘画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画家和诗人采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描绘同样的世界,囊括了自然和生活,抒发着内心情感。

席慕容作为著名诗人,却是绘画出身,写诗是为“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在她的诗歌世界里,她对色彩的运用比一般作家更敏锐细腻,使诗更具灵动性。诗中的意象也以色彩为主调,使作品不只是文字的堆砌,而更像立体画作。席慕容曾说 :“画画与写诗,都是我极爱的事。不过在做这两件事时,我的心情截然不同。”[2]为了让人们“看”,她在诗中巧妙安排诗行、意象与结构,用绘画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享受并引发想象和思考,使视觉和抒情效果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二、视觉美之佳作——乡愁篇

台湾乡愁文学是“台湾大陆籍人士怀乡情绪的反映,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是无根的一代对根的呼唤和寻求,是民族情结在人情和人性层面上的盘绕”。[3]这对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11岁离开大陆的席慕容来说更是如此。从长辈那听到许多关于草原、大漠、蒙古民族的动人传说,使她对从未见过的故乡产生了眷恋。一首《乡愁》借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本无形,但经作者之手却成了具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格别具的画作 :在色彩方面,色调朦胧。月亮和雾营造出忧伤的氛围。在意象方面,笛,月亮,雾,树等具象的出场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悠扬笛声唤起人的幻想 :漂泊在外,每当月亮由缺到盈,昏暗到明亮时,想起遥远的故乡,拿起笛子,吹一曲略显伤感的曲子。时光荏苒,对故乡的回忆也日渐模糊。而对故乡的思念,却像没有年轮的树并不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淡变弱。此诗的构图和节奏构成内在和谐。用“月亮”、“怅惘”点明主题“乡愁”,放在诗的前四行,迸发出诗歌的感染力。随后诗行变短,朗读速度放缓,犹如乡愁值得沉吟和回味。同时“故乡的歌是……故乡的面貌是……乡愁是……”的排列,不仅有助于感情的升华,同时也让读者描绘出自己家乡的模样,产生共鸣。诗歌主题的图像化使抽象的情感变为具体的图画。

席慕蓉的乡愁代表了广大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而作为蒙古族成员,她的乡愁诗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物、文化历史、边塞风光相联系。其作品是“从其画境与浑圆的构图中,展现她内心中的愿望。有些甚至是她内心生活的告白。”[4]如果说《乡愁》是南国小桥流水般的娇弱柔情,那么《出塞曲》就是典型蒙古民族的粗犷豪放 :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归故乡

从行列美来看,作者依旧采取先短后长的创作模式,娓娓道来对家乡的思念。从绘画美来说,前两节多在铺陈,但诗歌的最后一展塞外的秀美风光 :草原,大漠,黄河,阴山,英雄,骏马。色彩多样,金色的草场,浩瀚的大漠,奔腾的黄河。从形象美来看,诗人对出塞的着墨不多,带着哼唱向读者展现了出塞的雄壮与激昂,人们仿佛置身疆场,高唱出塞曲,荣归故里。家乡爱,故乡情澎湃处显柔情。台湾的美是柔的,春暖花开,婉转绵柔,莺啼燕语 ;塞外的美是刚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道西风瘦马的苍茫。人常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借一曲出塞曲聊以慰藉,一抒胸怀。音调绵长,意蕴深远,那是祖先血泪与荣耀交织的历史!

三、结语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播放浪漫萨克斯演奏曲《回家》,屏幕上出现诸如“明月”、“海峡”、“小桥流水人家”、“匆匆而过的人流”等富有意境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在音乐和画面的遐思之中。

乐毕。学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师导入:听了这首曲子,真的使我想家,催人回家,如果身处异地他乡,一腔乡愁便油然而生。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常有背井离乡的无奈,离愁别绪也就会常消常涨。因此,“乡愁”这种情结也就成了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抒写乡愁的诗。

二、增设情境,简介背景

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知简介背景,然后点击,屏幕显示: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席慕容,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9年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往情深,极其钟爱,他们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

师提示:两位诗人的祖籍在哪里?实际上他们身居何处?请同学们齐读打横线的话。(读毕)那么,这种乡愁的滋味是怎样在诗中穿透出来的呢?

三、渐入情境,朗读余诗

1.学生自由读余光中的诗。

要求:(1)标出停顿和重音;(2)体会诗的结构美。

2.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

要求:体会诗中的情感。

师提示:这首诗是游子内心深处流出的深情而忧伤的恋歌,所以宜用较缓慢的语调,深情地、略带忧伤地来读,重音落在四个具体的意象上。

3.体会后,齐读。

四、想像情境,品读欣赏

1.设计主问题,品读全诗。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这首诗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乡愁?

(2)找出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表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突出了这四样事物的什么特征?

(3)这首诗的主题是怎样逐层升华的?

2.分组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点拨。

3. 教师小结。

余光中倾诉心中的“乡愁”,借助“时空距离”,采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层节中,把个人思乡之情层层推进为家国之情。诗歌的主题由个人思乡之愁升华为家国之情,使诗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板书附录一)。

4. 背诵这首诗。

五、延伸情境,阅读迁移

1。朗读席诗,自取角度、自设问题,品读席慕容的《乡愁》诗。

师提示:品读涛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我们可以从诗的结构形式、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修辞方法、诗的情感等等方面人手。

点拨:体会两个新奇富有创造性的比喻“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和“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明确: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惘,类乎通感的写法,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脱离了俗套;再则,诗人6岁就离开了大陆,对故乡的记忆的确很模糊,似乎只存在那“雾里的挥手别离”的模糊而怅惘的记忆。第二个比喻,诗人用不可能的事(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比喻,为的只是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2.朗读、背诵全诗。

3.学生小结全诗的特色(板书附录二)。

4.教师小结,提升情境。

“愁”,有人说是离人心上的秋,是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愫。而这两首诗都把抽象的“乡愁”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诠释出来了。其实,在许多诗词中都采用了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如,下列诗词句:“‘愁’,离人心上之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落红万点愁如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等,把“愁”喻为“一江春水”,真是“此愁绵绵无绝期”。把“离愁”比为“春草”,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剪不断,理还乱”,把“离愁”喻为“丝麻”,言其多而乱;把“愁”比成“海”,言愁之深之广;把“愁”比为“三千白发”,言其绵绵之长。这都是把抽象的情愫具体形象化了,正是诗歌通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六、拓展情境,扩张阅读

诗,可声情并茂地读,更可用唱和的方式来渲染诗情。下面我们就欣赏由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台湾诗人余光中抒写的《乡愁四韵》,这种演唱的方式会更快捷地引着我们走进诗人的心灵。

1.播放《乡愁四韵》音画。

宇幕:“乡愁四韵”诗行。

背景画面:四组意境优美的风光画,每组两幅画面。第一组画为大海系列,第二组为晚霞系列,第三组为飞雪系列,第四组为腊梅系列。

播放方式:随着歌词的递进,画面每隔2秒切换一幅,第一节诗依次由一组系列画配合。

2.独立完成创新思考题。

(1)诗中把抽象的乡愁化成了哪四个具体的意象?

(2)这首诗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如:味觉、____、视觉、嗅觉、____,这让读者感到触物伤情的乡愁占据了诗人的全部身心而产生共鸣。

(3)仿写诗句。

把诸如“思念”、“苦闷”、“烦恼”、“孤独”、“寂寞”等抽象情愫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作比。

示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思念是____,思念是____。

注:拓展(1)(2)题可在课内完成,仿写诗句可视时间松紧安排在课外。

七、营造佳境,深情收束

教师小结(播幽婉的《乡愁四韵》的乐曲)。

乡愁是什么,它就是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坟墓,一湾海峡;乡愁的滋味是什么,是醉酒的滋味,是沸血的烧痛,是家信的等待,是母亲的芬芳;乡愁意味着什么,有远行就有思念,有分离就有断肠人,它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们真希望那湾浅浅的海峡不再是游子的断肠处,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早日同唱一首团圆的歌。

附录三

“愁”,离人心上之秋。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B“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D“落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E“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附录四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作者单位:长沙市第19中学)

(摘自《湖南教育》)

席慕容《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篇4

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后来赴台湾.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一首《乡愁》犹如一首思乡曲,永久的在心头萦绕: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节)

仅此两句,已经让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

初读,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细读才明白,为什么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

台湾本来就属于中国,但总有一些分子在中搞破坏,想让大陆与台湾“母子分离”,血浓于水,我们和台湾永不分离.无论如何,不惜任何代价,我国不会对台动武的,台湾回归祖国是早晚的事.其实,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我也很喜欢,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是关于大陆和台湾的问题.多少游子都期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再一次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美,最美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家乡.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第三节)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 篇5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分享了《乡愁》席慕蓉的读书笔记,欢迎欣赏!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1 当风吹起,追求自由的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断绝了羁绊,在未知的世界中尽情的探索,忘记了远方的思念,忘记了故土的牵挂,似乎在这片新的天地中可以找到永久的寄托。然而,当暮色降临,夜空中没有了熟悉的星影,月光冷冷寂寂再也没有温暖,泪,无知无觉,悄然流下,在眼眶,在心田。

十几年的风雨拼搏,终于,在那一刻,熟悉的故土,眷恋的家人,再也无法成为羁绊,潇洒挥手,面朝夕阳,踏上远方征程,没有一丝留恋,不再顾及挽留的目光亲情,留于身后的只有柏油路上淡淡的斜影。

或许,就像那一颗颗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种子,在这片未知的新奇世界中,一切都可成为前进的理由,都可化为强而有力的脉动。无尽的好奇充斥于血液之中,仿佛般催生着四射的活力。这里,似乎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是我为之奋斗的一切,这里会有我的荣光,会有我的骄傲。

时间,真的流水般,白驹过隙的消散,不再是初来乍到,没有了原先的兴奋,短短的岁月消磨,突然间心中有了莫名的悸动,想要在夜风中狂奔,在月下嚎叫。

那夜,在冷寂月光的陪伴下,我走向了荒无人烟的丛林小道。

风,狂奔中,在耳畔呼啸——呜呜……,伴随心碎声,突然泪流满面,慢慢的缓行,任凭泪水肆虐,无意间静静的抬头,月,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那莫名的悸动,真的好熟悉,好熟悉——故乡的月,故乡的风。

仿佛一瞬间,回忆,蒙太奇的闪现,流水似的在脑海中流过,徒劳地双手掬起,却在指缝间流逝,默默的倚树而坐,任风呼啸,任月萦绕。

回忆,努力的回忆,淡淡的模糊影像,勾起的没有视觉,却是难得味觉,当风捐杂着草木的在鼻尖飘过,恍然间,久违的味道,深深刺激了味蕾。那是家的味道,家的芳香,强忍了眼际的泪,缓缓合眼,慢慢品味瞬间的感觉。刹那间,家,瞬间置身于以为原本早已淡忘的家中——那是门,厚重的门,缓缓打开,打开了外界的封闭,打开了心中的枷锁,走入短暂离别,却恍若隔世的家。手,慢慢的抚摸,家具的丝丝纹路,书桌上熟悉的刻印,阳台上那颗颗翠绿的植被。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都是那么的催人。

心际间,暖流淌过,恍然明白,家,就算风筝飞的再远,控线的手永远在那刻有羁绊的家中。

或许,追求自由的种子,不会永远的耐住寂寞,总有一天要展翅翱翔,想要冲破家的羁绊,然而,无论飞的多远、多高,总有一天会明白,家,是生命中永远的羁绊。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2 席慕容《乡愁》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容《以诗之名》简介 篇6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现为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南开大学、呼伦贝尔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校的名誉(或客座)教授,内蒙古博物院荣誉馆员,鄂温克族及鄂伦春族的荣誉公民。

诗作被译为多国文字,在蒙古国、美国及日本均有单行本出版发行。

【席慕容《以诗之名》精彩书摘——寂静的时刻】

是完全的寂静了

昨日遂纷至沓来

却噤声不语 不怀好意地等待

那泪水的迟迟出席

多年前写下的诗句

如今都成了隐晦的梦境

恍如雾中的深海

细雨里的连绵山脉

只记得几句——

即使是再怎样悠长的一生啊

其实也只能容下 非常非常

现代诗《乡愁》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歌和文学的基本常识。

2、理解、欣赏两首诗歌的优美意境和丰富含义。

3、了解现代诗歌的语言要求: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同学们最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乡之情。

齐读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人身在羁旅中,夜不成寐,看见床前明月光辉,疑是地上的秋霜,于是抬头看月,由此想到“千里共明月”的诗句,就思念起故乡来。月色引发了人们深沉的思乡之情,因此成为后世诗歌表现思乡的主要意象。

总结:《静夜思》唐代格律诗(近体诗)五绝(形式)

思乡(内容)

《乡愁》现代自由诗(形式)

乡愁(内容)

2、文学常识:

1)现代诗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要有真诚、挚烈的感情,才能发挥想象力,只有当诗人的胸襟情怀确实能与时代潮流以及广大人民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时,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

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凝练和集中,现代诗尤其重视这一点。(舒婷《致橡树》:橡树、木棉、凌霄花等意象象征具有不同爱情观的人,表达新时代的爱情观。)

诗歌还讲究语言的音乐性,现代诗虽没有严格的格律规范,但也要求既有自由变化,又有内在的和谐。

2)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可以说是一个“以现代文学运动为轴心的扛鼎诗人”。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并且,他还是台湾文坛上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

他是50年代台湾掀起的现代诗运动中“蓝星”社团的发起者,他不仅以丰富的作品,还以新古典主义批评理论,推动了台湾现代诗最初的发展和后来的分化。他的现代诗影响很大,风格变化多样,著有《莲的形象》、《敲打乐》、《白玉苦瓜》、《梦与地理》等十几部诗集。

余光中是一位锐进的诗人,他从传统诗的格律束缚中挣扎出来,又回到传统的继承之中,他掀起反叛五四新诗的旗帜,又从自由诗中吸取营养。他的不少诗作,有着深沉的怀念祖国的感情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乡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教学设想:导入过程以介绍现代诗与古体诗区别为重点,目的是:一,学生通过回忆古人思乡佳作,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二,借助对《静夜思》的简单分析,使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的把握有初步的认识;三、明确现代诗的一些概念,为后面的教学过程作准备。)

二、朗读全诗:

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我们要通过朗读体会它的节奏美感。

(先请同学领读,再全班朗读)

1、读准节奏

2、体会情感节奏

(朗读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

3、体会节奏美感

(教学设想: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新诗尤其如此,它感情奔放,挣脱了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枷锁,虽无固定格式,不讲究语言外在格律,却有内在旋律与和谐的节奏,通过朗读理解节奏美感,是理解这首诗的`敲门砖。)

三、分析全诗:

1、提示:

意境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我们说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马上就能想到落寞单调的秋景和作者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情由景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便是诗的意境。那么,这个意境我们是如何领悟到的呢?主要是通过这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凄凉、落寞的气息。这些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

诗中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板书)

2、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意象前的形容词怎么理解?请同学们讨论并概括。(板书)

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总结:

这首诗成功在于它有新颖意象,区别于一些诗歌意象的单一陈旧。以往有些诗歌的意象要么沿用约定俗成的稳定意象,如柳(送别),月(思念),这样难免落入窠臼;要么意象较为单一,有时虽有多个意象,但由于特征差别不明显,难免有堆砌繁杂之嫌。

因此在意象的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达,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现代生活的实景,它们是单纯的,却明朗、集中、强烈,新得真切,新得奇特。

以诗之名(席慕蓉) 篇8

时光长卷

谁说绵延不绝?

谁又说不舍昼夜?

其实 我们的一生只是个

空间有限的展示柜时光是画在绢上的河流这一生的青绿山水

无论再怎么精心绘制

再怎么废寝忘食

也只能渐次铺开再渐次收起

凡不再展示的就紧紧卷入画轴

成为昨日

执笔的欲望(2)

如暗夜里的飞蛾不得不趋向烛火

就此急急奔赴向前

头也不回的 我们的一生啊

请问

还能有些什么不一样的解说?今夜 窗里窗外

宇宙依然在不停地消蚀崩坏

这执笔的欲望 究竟

从何而来?

为什么 有人

有人在灯下

还迟迟不肯离开?一首诗的进行(3)

(直指我心啊 天高月明

旷野上 是谁让我们重新认识

并且终于相信了

那一个 在诗中的自己)据说 潮汐的起伏是由于月光

岩岸的剥蚀 大多是来自海浪

而我此刻脚步的迟疑蹒跚 以及

心中欲望的依旧千回百转

能不能 也有个比较简单的答案是否 只因为

爱与记忆 曾经无限珍惜

才让我们至今犹得以 得以

执笔?

明镜

——再寄呈齐老师

您曾经说过:时间深邃难测,用有限的文字去描绘时间真貌,简直是悲壮之举。而如今

文字加时间再乘以无尽的距? 遂成明镜

如倒叙的影片 在瞬间

将一切反转

才能含泪了然于所有的必然 以及

一生里的 许多不得不如此的理由纵使回到最初 面对的仍是烽火漫天尸横遍野的昨日

可是 镜中与镜前的这个人啊

却怎么也不能否认

系住灵魂免于漂泊的另有一根金线

如文学之贯穿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有些领会 日夜在心

何等幽微 何等洁净

或许有人会说 只因为在那时

生命曾经是

何等不可置信的美好与年轻其实 明镜既成您就无需再作任何的回答

这一泓澄明如水的鉴照

正是沉默的宣示 向世界昭告

历经岁月的反复挫伤之后

生命的本质 如果依然无损

就应该是近乎诗

晨起

——给HP 仿佛有青鸟引路

有花香伴着我们登岸

丰饶的丛林

就在前面延展着绿色的浓荫

生命美如

一个刚刚开始的梦境而我是那个衷心感激的女子醒来之后 发现

你依然在我身旁

静静的衾枕间

一如梦中静静的湖面

漂浮着青草的芳香窗外 曙光微涼

寂静的时刻

是完全的寂静了

昨日遂纷至沓来

却噤声不语 不怀好意地等待

那泪水的迟迟出席多年前写下的诗句

如今都成了隐晦的梦境

恍如雾中的深海

细雨里的连绵山脉只记得几句——即使是再怎样悠长的一生啊

其实也只能容下 非常非常

有限的爱

别后——之一

至今 还会不时回身寻你

忘了你已离去 然后

就这样静静地停顿片刻

让疼痛缓慢袭来

想着 原本有什么话要对你说

如果你还在(如果你还在 我要对你说些什么?)别后 别后

谁能思无悔 谁能歌无忧

尽管这一切都非我所能左右

一生再长一生再久 现在才明白

也不过就是一次匆忙的停留从此只有寂寞前来与我偕行

只是很想告诉你

所幸 你的青春你的跋涉你的梦

还居留在我的深心最后的折叠

已各在岸的一方

晓梦将醒未醒之际

空留有淡淡的玫瑰花香我爱 时间是如此将我们分隔

简易决绝 直如一纸之对折

外侧是全然的?转与隐没 不留余地

内里是更为贴近的爱抚与呼吸

不可思议 这人生的布局

如曾经极为熟悉却再也无法想起的旋律

如居住了半生却从此消失的城郭

而岁月忽忽已晚 有人犹在觅路关山

却仿佛还见你唇角那年轻狡黠的笑意

远处林间有些什么闪动着丝绸般柔滑的光芒

是一株黃玫瑰正在我们初识的那个夏日徐徐绽放

远处林间有些什么闪动着丝绸般柔滑的光芒

却仿佛还见你唇角那年轻狡黠的笑意

而岁月忽忽已晚 有人犹在觅路关山

如居住了半生却从此消失的城郭

曾经极为熟悉却再也无法想起的旋律

不可思议 这人生的布局

内里是更为贴近的爱抚与呼吸

外侧是全然的翻转与隐没 不留余地

简易决绝 直如一纸之对折

我爱 死亡是如此将我们分隔空留有淡淡的玫瑰花香

晓梦将醒未醒之际

已各在岸的一方小篆

是的 这一路行来

所有的悸动都已沉埋

无论是黎明或是黑夜都永不重回

故土变貌 恩爱成灰

只剩下诗行间的呼唤与追悔无奈 有人今夜还迟迟不睡

据说是要写给明日的留言

只是 灯下

用新开的笔锋细细描成的篆字

却已泪痕斑斓

任谁都无从辨识翩翩的时光

——给L 时光翩翩 在明与暗的边缘回旋

彩翼华美而又纤细

是你 是你万般不舍的记忆

是含泪的别离……离别后

是谁在远远辨识着你的悲伤你的成长

你却梦见自己的每一举手投足

镜中仿佛都有她的回眸顾盼

是不是 母亲的所有愿望

都会在孩子的生命里重新显现

是不是 这永不终止的彼此寻索

才能成就爱与美的绵延

翩翩的时光 去又复返

在你的心中 在你的舞台之上啊

将灯火 重新点燃旦暮之间(1)

——给晓风

当绳结再不足以记事之时

我们遂拾起甲骨

用心描刻出细细的纹路旭日刚离地而起是 旦

夕阳在草丛中倦极欲眠是 暮

旦暮之间 我们还要

卜牛羊的凶吉 问出行的方向

求一季和一世的满与足(所有文字的开始 不就是

为了指认 描述 记忆

不就是 为了

在多年之后

唤醒那个或许已经遗忘了一切的自己)

旦旦暮暮 时光反复

书写和阅读既是如此古老的盟约

那一刻 在灯下在纸页间合而为一的想必就是

我们终于复活了的生命与感觉

这重新相遇的狂喜 如火焰般燃起

种种莫名的骚动与刺痛啊

不知从何处奔来又将往何方散去

(仿佛重回那初初造字时的纯真岁月

犹见那无垠的苍穹与大地 流逝着

夏之洪川 冬之雨雪……)

旦暮之间(2)

爱慕的生发其实也难以预设

是的 我只是依然记得

初次翻读你时的那种撞击

这么多年都已经过去了

我只是一直记得 记得……惊诧于何以有人如你

还在注记这深藏着的悲欢聚散

还在细述 这明知徒劳

却又坚持绵延着的万物生灭寸心的闪烁何以能光照四野

旦暮之间 何以有人如你

还在 从容书写诗的旷野

——给年轻的诗人

文字并非全部

生活也不是 我们其实

不需要逼迫自己

去证明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诗的旷野里

不求依附 不去投靠

如一匹离群的野马独自行走

其实 也并非一无所有有游荡的云 有玩耍的风

有潺潺而过的溪流

诗 就是来自旷野的呼唤

席慕蓉诗《雨后》原文及赏析 篇9

我们可以想象,这里的雨一定不是瓢泼大雨,而是淅淅沥沥的小雨。雨就那样静静的下着,而作者的内心却不那么平静。动静结合。

全文都被一抹淡淡的忧伤笼罩着,还夹杂了些许的无奈与一颗充斥着矛盾的内心。

开头的两句“如果”以说明了他的忧伤。

一个略带恳求的“请”字,变透漏了他并不能从容面对这场离别的内心。然而理智与现实却告诉他,“你必须去面对。”也不得不面对。

于是作者决定洒脱的面对,然后微笑的继续寻找。

却又突然想起,要他怎样寻找一个不会再出现的人。

上一篇:神奇的海洋生物500字作文下一篇:超限运输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