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共13篇)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篇1

人都有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而且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最近读了《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感觉它就能解读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作者傅佩荣先生在自序中写道: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人生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释,于是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某一阶段,总会浮现一种深刻的愿望,想要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教授给我们,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的精华,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我看过了这本书,更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知道了自己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

以下是我看过很有感触的一些句子,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得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这是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思考了很久。最终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活着是为了爱,为了亲人、爱人、朋友等这些我们深爱并深深爱着我的人,他们都是我活着的意义和动力,我可以让他们感到幸福快乐。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牵挂,所以我要好好活着。

“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 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为什么一定要独守自己的东西不与别人分享,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别人沟通呢?这样会错失了许多得到快乐的机会。分享不会使你失去什么,而会让你得到更多。与人分享之后,快乐就会加倍,而悲伤就会减半,何乐而不为呢?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愈加激剧,人们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来反思检查自己:“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的人生的价值何在?”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相当于到世上白走了一遭。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其意义是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很重要,哲学会教我们如何思考人生,如何得到心灵的自由。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

认识自我是一件难事,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开始尝试自我认识,用各种价值观来测试自己,看看自己最珍惜哪些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的寿命可以延长。但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长寿的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有意义的活着,创造最大的生命价值。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篇2

1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的比较

(1) 教学目标的变化。旧版教材旨在给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并进行哲学基本观点教育;新版教材则侧重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2) 教材表现形式的变化。新版教材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首先, 栏目丰富。除理论知识外, 有名人名言、各抒己见、人生感悟、点击链接等多个栏目, 其中多用生动典型、喜闻乐见的事例增强哲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 图文并茂、色彩明快、版式生动活泼,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比之下旧版教材表现形式较单一。

(3) 教材内容的变化。旧版教材有一条主线, 即人类要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必须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围绕这条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新版教材有2条主线:一条是人生;另一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新版教材虽然也力求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但却不苛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哲学知识的系统性, 它更侧重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 《哲学与人生》所讲的哲学内容是与学生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

(4) 内容设计的变化。新版教材在每章篇首根据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设置问题情景, 由此引入新课, 且课后设计了基本概念、要点提示等版块, 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复习和巩固。

(5) 引用案例的变化。旧版教材所用案例大多是一些生活中的普通案例。而新版教材增加了许多与职业相关的案例, 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更具有吸引力, 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

2 新版教材的特点

(1) 突出了德育课的时代性。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党和国家对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哲学基础知识》到《哲学与人生》就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的特点。

(2)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新版教材编入学生感兴趣、对学生人生发展有借鉴与指导作用的知识、原理和方法, 从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3)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新版教材紧扣学生发展的主题, 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 把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中, 力求实现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版教材并不是像旧版教材那样直接把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提供案例、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让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 使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 从而更好地感悟人生的真谛。

3 新版教材存在的不足

(1) 部分内容生搬硬套, 且前后重复, 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如在第2章中将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硬套在一起, 又与第3章“人的自觉能动”重复, 因为人的行动本身就具有自觉能动性;第5章“人生发展中的顺境、逆境”与第6章中的外因重复, 因为顺境、逆境对人的发展来说都是外因。

(2) 个别内容的编写有明显错误。如第6章课后基本概念中有:两点论、两分法;要点提示中有:主流。可是这些词在教材正文中只字未提。第8章中将现象区分为真相、假象、幻象, 而后面的讲述中“真相”又变成了“真象”。还有第9章课后要点提示中有“科学思维方法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科学思维方法”应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因为根据教材内容“科学的思维方法”可根据思维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分为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也就是说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是不同的概念。

(3) 有些哲学知识点的编写没有旧版教材清晰、易懂。如第6章中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面方面, 旧版教材中除讲述它们各自的含义、区别、联系外, 还用一些典型事例、名言警句、俗语等使抽象的理论通俗易懂。而新版教材只讲述含义, 这使得哲学知识非常抽象, 再用其指导学生发展无疑是难上加难。

4 使用新版教材的体会

(1) 深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哲学主要解决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哲学对人生具体有哪些指导作用, 这是教师在运用新版教材进行教学前必须深刻领会的问题。

(2) 准确理解、把握教学大纲精神。如果教师不深入研究新教学大纲, 势必会造成对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和曲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导致新版教材使用困难。

(3) 摆脱传统知识框架的束缚。应突破原有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摆脱传统知识框架的束缚, 按教学大纲要求认真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 深入分析和掌握教材的多重价值,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成长需要紧密联系。

(4) 灵活整理、重组甚至删除部分教材内容。教师要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要求对教材进行整理、重组甚至删除部分内容。同时, 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使教学内容成为贴近学生生活,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且富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材料。

(5) 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积极探究开放式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及各种竞赛、文艺等活动, 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进“重理论传授, 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蒉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 首因效应 游戏教学 教师情绪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00-01

《哲学与人生》是对中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中职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目前的教改目标,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课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哲学与人生》以什么样的形象登场,第一课非常重要。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将会持续地影响学生其后的学习行为。学生认为哲学板着一副说教的面孔,晦涩难懂,他们会从心理上疏远、排斥,避之唯恐不及;如果哲学课能让学生感觉亲切有趣又有用,就会抓住学生的心,为今后的学习做良好的心理铺垫。

二、心理游戏进哲学课堂,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玩,因此游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泼性,马丁·加德纳指出,唤醒学生最好的办法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教学游戏、魔术、悖论、笑话、智力题或某些呆板教师避开的认为是无意义的东西。马丁·加德纳对游戏教学的认识,对当前中职德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在游戏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不仅符合中职生表现欲、求知欲非常强的特点,也解决了哲学教学抽象、枯燥与学生心理特点的矛盾。

1.课前破冰活动比如趣味游戏“明七暗七”、训练反应的“口是心非”、“时针分针”等等,在课前做些小游戏,有助于创设活泼欢乐的学习气氛,学生情绪快乐时,思维会变得灵敏,思路开阔,记忆力增强,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2.在授课过程中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游戏中隐藏的知识,揭示游戏中的知识原理和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快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中,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西方有句谚语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做,我才懂得。”

例如,在讲“人生行动”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丈量人生长度”的心理游戏。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个人的人生长度,请同学依次计算并剪去“你已用去的时间”、“退休后的时间”、“睡觉所需的时间”、“吃饭所需的时间”,剩下的长度是你拥有的可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望着手中余下的短短的纸条,学生惊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感叹一定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

在“折纸游戏”中体会“人际关系沟通”、在“掌声响起来”中领悟“人的潜能知多少”等等,学生在游戏中乐此不疲,也在游戏中理解、思考、领悟。

三、挖掘学生生活经历,把学生经历作为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更有部分学生有过打工、参军或上其他中职学校后又重新择校的经历,这是一笔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挖掘它,让学生从自己的或同伴的经历中学会反思,澄清价值,从而获得成长的经验和智慧。

在学习《人生行动》时,笔者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了一次新产品推销活动,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组推销的是楼盘,有的组推销适合宿舍用的床头灯,有的别出心裁,推销的是自己,有的竟然推销的是一种理念,最出色的一组推销的是“养生煲”,推销者从该煲的配料、特色,讲到定位,还设计了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环节,原来这是他打工的亲身经历。随着他的讲述,热烈的掌声不时地响起来,使这个小组的学生倍受鼓舞,在愉快的笑声中,也触发了同学们真正地思考如何有效地行动,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

四、教师要带着精气神进课堂

有不少德育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没有考虑过应使自己在教学中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为最佳的问题,处于一种自然的、随意的状态,而且由于工作的繁重、学生的特殊性等等因素,中职德育教师极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上课时教师或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或萎靡不振,试想,这样状态的教师走进教室,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吗,只会引起学生更加萎靡、低沉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师生在课堂上有情绪互动现象:当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时,学生会感到温暖,亲切,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由于情绪感染的互动性,学生的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反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造成教与学的恶性循环。教师的情绪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情绪状态,他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地生气。”

五、情感性作业教学评价

笔者在作业环节做了一些改革,一方面,作业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力求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和需求,比如,有小组合作的产品推销活动,有辩论赛,诗朗诵等等;另一方面,每次作业赋值,期末计总分,即总成绩,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积分情况。同时,笔者把学生作业也作为评价的渠道,对学生的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努力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小小的努力与改变,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笔者认为,中职生个性、家庭和人生经历差异较大,这种作业形式有利于学生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看法和体验感受出发,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呵护学生的努力,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与努力,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增强自信。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但中职生有其特殊性,浅尝则止,稍遇困难,便退缩,所以教师要有敏感性,能感受学生的点滴努力,并及时肯定,促使他继续努力;作业本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的桥梁,是倾听学生心声,交流意见,融洽师生关系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二版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精选 篇4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哲学教给我的那些事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人生》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篇5

原因在哪儿呢?如何解决?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曾见到有书友评论说本书里说的事情都很琐碎,琐碎到让他无法忍受。对于他的说法我很理解,但不能接受,因为他只看到了表面的细节,并没有看到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龙应台和她的两个儿子安德烈、菲利普,有着天然的巨大文化差异,思想和观念上的不和谐甚至冲突很多,而且由于和丈夫离异,与儿子们远隔重洋天各一方,在这样的局面中,保持对孩子的良好了解和与他们的深刻沟通几乎不可能。龙不简单,用与儿子共同出一本书的方式,与儿子展开了为期三年的公开交流,使得处于思想关键成长期的儿子对自己完全敞开了心扉,把所有大大小小的思想动态和认识都拿出来与妈妈讨论,因而成就了一本直击心灵的好书。

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很深邃,书中的一些表达也很豁达很超脱,比如对成长、老去、死亡的看法,很有学者风采和智者风范,启迪心灵催人深思……

投资哲学——读书笔记 篇6

本周,阅读了一篇有关哲学投资的文章。对于哲学投资终于有了一个更为深切的认识。这篇文章虽然简短,而且只有15个要点来组成,但是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哲学投资这一充满哲理的经济问题。

很多人对企业估值态度是: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假如能精确地估值,赚钱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可能资本市场也不存在了。事实上正是如此。就像现在的股票或者资金市场,在股票与基金选择方面,不能一味的依照投资家以及那些所谓的投资排行榜来考虑。那些投资家的估计,只是根据以往的走向与业绩来判断,并不代表着该基金以后的发展一定会好,所以在投资方面,没有谁能真正地估计出最赚钱的投资法门,那些投资家的经验只能让你作为参考,并不能完全听信的。要是真有这么准,这世界上就会多了很多百万富翁的。大师们是靠投资哲学与与策略取胜的彼得·林奇说过,福布斯榜上400个富豪没有一个是靠预测起家的,巴菲特也说,自己不是宏观分析师也不是市场分析专家。所以简而言之,未来市场会怎么样,短期而言,没有人会知道。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在目标制定方面,我们应该多制定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不要那么多,在不断的完成短期目标的时候,以试着去完成长期目标,循序渐进,由量变构成质变。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知道,没有任何人可以不经过艰辛的努力而获得成功。如果你相信你找到了一个适合你发展的领域,并一开始就注定你会成功,这很好,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努力了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其实也是一种对未来个人资本的投资了。只有现在经过艰辛的努力,以后才能不用生活得很辛苦。

在投资方面,书中还提到,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笔的钱投入到有所了解的企业以及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员中,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在大量他一无所知或毫无信心的企业中就可以限制风险,完全是错误的。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是有限的,在特定的时间里,很少有超过2到3个的企业,是绝对值得信任的。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理解的企业是很少的。投资,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经济领域的活动,它涵盖了商业领域的全部方向。既需要诸如财务数据等方面的定量分析,还要对社会各方面有宏观及微观的分析,了解市场走向的规律,以及政府的调控手段才行,这样才能将投资的风险将低。而且,在关键时刻,一定不能手软,一旦发现漏洞,马上去填补,一定要抓住少有的机会,扶摇直上。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篇7

组诗提出了一些深层次问题, 表达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与思考:人类的起源与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上的物种是如何起源的?虽然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前, 但诗人也以自己的想象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生命的来源离不开沼泽, 也不能离开生物与生物的交配, 因为正是这种关系才产生了新的物种;也许正是因此, 在组诗的最后, 诗人的思维视点才落脚到“母亲”与“女性”身上:失去了母亲, 就不止失去一个。诗人还提出世间为什么只有人才穿鞋, 而狗与鸟类却只能为人所控制的问题:抒情主人公与自己的女儿实现了穿鞋的旅行, 而其他动物为何又不能?在第三首中, 诗人提出了我们当如何对待“文化大革命”风波这样的历史问题。在最后一首里, 诗人认为当本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 我们才发现人类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对此, 许多人却没有自觉的更说不上清醒的认识。总之, 问题意识对于本组诗来说是最基本与最重要的内容。

更为可贵的是, 诗人不是以情感而是以智性的方式来对待这些问题。如果以个人抒情的方式提出, 则都是抒情诗;然而它基本上却是一组充满智性的诗, 诗人的理性强大到了足以削弱感性的地步。世界上的生物是如何起源的呢?诗人以一系列的意象呈现了种种生物起源的原始形态, 与达尔文的科学思维没有很大的区别;诗人以铺排的方式呈现了20世纪中国人身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引人关注的是生物本性的失落:没有母亲与女性, 也就没有了世界上的一切。在《怀想1967》中, 抒情主人公说自己已经记不清“文革”中所发生的事情, 其实由于作者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文革”的全过程, 所以诗中所写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想象;然而诗人却以一个智者或者经历者的体验方式进行想象与思考, 诗中呈现出来的只是理智的果实, 而不是情感的花朵。真正的自我思想与理性思考, 正是此组诗的基本内核。

诗人是以哲学家的生活与思考方式而存在的, 这使此组诗的精神境界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所思考的都是人生哲学与世界构成的问题, 因此所有的作品总是显出一种宏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怀;同时诗人又总是将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进行思考与认识。生物起源的问题, 其实诗人是在思考世界来源的问题;“穿鞋旅行”的问题, 其实诗人思考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以及人与动物不同的生存方式问题;“文革”的思考, 其实是诗人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与社会动乱之所以发生的哲学基础的思考;在对于“世纪”的思考里, 诗人得出人类在20世纪虽然在经济、军事与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东西的结论, 其实是对人类总是迷失自己问题的哲学探讨。诗人提出的问题是触目惊心的, 也是值得让人思考的。

组诗在艺术上自然天成、自由开阔,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然而问题也是存在的:一是意象的新颖度不够, 诗要以意象说话, 一切的诗情画意都要以意象的方式进行呈现, 但每一个意象的独创性则是其入诗的基础;二是有的诗语言抒写比较散漫, 不象古典诗词那样高度压缩与具有张力。也就是说, 组诗的诗情比较平淡与平面, 语言也缺少高度的提炼与浓缩。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篇8

课程改革实例研究。以《正确认识和学会处理矛盾》一课为例,我是这样实施课程的。

一、团队破冰—活动引领吸引兴趣

拓展游戏——心心相印

比赛要求:略

比赛场地:学校篮球场

比赛评价:第1名四次抽牌机会、第2、3名三次抽牌机会、第4、5名两次抽牌机会。第六名1次抽牌机会。

二、小组讨论——活动分享引出新知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团队里,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以对方为依存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对抗又互相支持才能让整个团队顺利前行。

事物具有两面性:成功与失败、先与后、快与慢等等。

尊重规则、才能事半功倍。

一分为二看问题、一分为二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深化理解不断掌握。

下列成语、俗语或名言各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1. 居安思危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3.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 乐极生悲

5.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生活中处处有矛盾

其一、不要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其二、怕麻烦、怕问题、绕着问题走,都是否认、回避矛盾的表现,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对我们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视频《扁鹊见蔡桓公》

合作探究—承上启下启动新知

面对感冒我们该怎么办?

1.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学生活动——打破节奏改善注意力

小游戏(略)

视频《白马非马》—激发兴趣引出新知

(1)矛盾的特殊性

《医生给猪打脉》漫画

(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

量体裁衣的故事

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

合作探究——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说人用简单教条方式处理矛盾的成语?

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小结—总结归纳把握重点

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要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矛盾又是具体和特殊的,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学会应对矛盾、解决矛盾;还有懂得不同的矛盾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作业布置——活学活用学会感恩

教师举例关于三行诗

课外作业:给妈妈写一首“三行诗歌” (建议内容上体现今天学习的矛盾观点)。

三、《哲学与人生》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概述

我结合哲学中的知识,设计拓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起初步对知识的感受。小组讨论教师务必有较强的引导能力,能运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往新课题上思维,并通过拓展活动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

以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包括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头脑风暴、项目教学等方式实施教学行为。主要考虑中职学生学习注意力下降的问题,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小活动或者小游戏,1-2分钟为宜。是以辅助性练习为主,让学生能够得到适度的应试能力。初步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把“学”回归到“做”即实践中。这是一切教学的目的与归属。

《画说哲学》读书笔记 篇9

散学典礼时,老师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发了一本书,我就选了一本名叫《画说哲学》的书,我心想:这个可是寒假啊!寒假里过年,我才没时间看书呢,再说这本书一定不好看。

回到家里,妈妈知道了我要写这个书的四篇读后感之后,就让我好好的看这本书,我又想:有四篇读后感,我随便看看写写应付过去就行了,于是我回到房间开始看了起来。

:“哇!这本书好难懂啊!都是说一些很奥秘的语言来说哲学”我自言自语的说道,这时妈妈走了进来说:“哲学 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所以你要仔细的看哦!”听了妈妈的这一番话,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看到懂,不懂的就想想它像表达的是什么。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我觉得人们非常的高贵,可是人们的高贵不在于本身的肉体,而在于灵魂。

从前有一个书生,他非常的聪明,被许多的大官、大臣看上了,都接二连三的请他做官。可是他一次次都拒接了,他还是打算继续念书,成为一个聪明人。有一天他经过了一个小巷,那里面又两个人,商人看他们鬼鬼祟祟的.,就打算进去看看,结果那两个人要打劫这位书生,打算把他的所有钱都抢了出来,于是这个书生就说:“我处了才华、高贵,什么都没有了。”

这句话让我感受深刻,他可以放弃许多的财产,而去选择才华和高贵,这值得我们去学习,金钱测量不了才华,才华测量的了金钱。拥有才华和高贵的灵魂,才是最富有的。世间在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丹纳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篇10

丹纳(1828—1893),丹纳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他的《艺术哲学》对 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丹纳的主要文论著作有《拉·封丹及寓言诗》(1854)、《英国文学史》(1864—1869)、意大利游记》(1864—1866)、《艺术哲学》(1865—1869)等。另外关于哲学和历史,丹纳也多有著述。《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包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也是丹纳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艺术哲学》是傅雷于 1958—1959 年译出,并撰写了译者序,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了大量史实,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列举了古希腊以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 世纪的法国、17 世纪荷兰的艺术文艺史实,并加以分析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的紧密关系。

《艺术哲学》是一部关于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全书分成五大编,分别第一编是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第二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第三编是尼德兰的绘画,第四编是希腊的雕塑,第五编是艺术中德理想。其中第一编是对艺术品的起点性和总体特征做的第一个概括综述,而最后一编,则是丹纳自己美学思想的一个阐述。丹纳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社会现象。艺术作品属于一个总体。第一属于艺术家的全部作品这个总体。第二艺术家及其全部作品又属于一个比艺术更大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第三艺术家家族还包括在一个更大的总体之内。这就是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艺术作品从属于一个总体,这个总体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逐层扩大包含。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必须从社会这个最大的总体出发,最终实现对艺术作品自身的研究。

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了大量史实,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列举了古希腊以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 世纪的法国、17 世纪荷兰的艺术文艺史实,并加以分析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的紧密关系。

丹纳的种族指的是种族特性,它来源于天生的遗传性,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独有特性,这是一种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原始印记。“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种族形成的原因,他更多地强调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他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自然环境造就起来的,而种族的特征又体现在民族的精神文化上,成为民族精神文化原始动力的一个部分。

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指社会文化观念、思潮制度等社会环境。丹纳坚持整体的联系的观念,反对孤立地看待和分析事物。他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的,艺术家本身也是隶属于某种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的。而艺术宗派则属于它周围趣味和与它相一致的社会。丹纳以希腊

悲剧的消亡为例,来说明社会环境变化对文学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显著影响。他说希腊悲剧的黄金时代,即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小小的共和城邦以极大的努力获得独立,在光明的世界中取得了领袖地位。而到了民主风气消亡与马其顿的入侵使希腊受到异族统治的时代,希腊的民族独立和精神元气一起丧失,悲剧也随之衰弱。

丹纳所谓的时代,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影响当时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的气候”。丹纳首先从生物学的立场出发,认为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着物种的繁衍和生长,在荒僻的山峰上、怪石嶙峋的山脊上、陡峭的隘坡上,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只有坚韧的松树可以生长。

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丹纳关于构成精神文化三要素的理论明显受到前人的诸多影响。18 世纪前期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以人类社会和客观环境去探讨决定政治法律的因素;19 世纪初法国女作家史达尔夫人认为风俗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自然环境与时代精神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产物。而在丹纳这里,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发展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划分虽然有些含糊不清,但基本覆盖了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初步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篇11

一、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 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 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 脾气暴躁, 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 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 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 客观上讲, 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 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 把孩子送到学校, 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 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 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 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 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 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 如何教好学生, 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原则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 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 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 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 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 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 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 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 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 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 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 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 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 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 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 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 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 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 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 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 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 提出:“同学们, 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 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 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 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 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 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 大到生老病死, 小到说话吃饭, 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 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 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 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 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 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 在那种情境下, 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 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 客观地讲, 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 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 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 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 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 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 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以此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 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 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 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 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 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 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 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 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 让教育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 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 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 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 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 在教师的指导下, 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 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 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 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 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 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 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 更新教育理念, 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 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4.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 2013.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12

拜读了冯友兰著写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中国近代的梁启超,再到中国当代哲学,通过引用名家著作,表明了各个时期的哲学观点,本书从一开始就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四书。重点强调了哲学学派和宗教的区别。并指出宗教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等形式。并解释了中国人不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及其关心哲学。

在中国哲学背景方面,主要分析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如希腊哲学的背景差异。中国属于陆地国家,并且当时以农业经济为主,这都使得中国的哲学与海洋国家、以商贸为主的国家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并借用孔子的“仁者”与“智者”,表述了陆地国家与海洋国家中人的性格。从而说明“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

接下来便介绍了各家的起源。从司马谈的六家之说到刘歆的十家之说,分别介绍了各个学派的主要理论和代表人物,从整体上让我了解了中国各学派的观点以及不同之处。

《论语》以述为作,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思想。

1.正名:所谓的正名,也就是要名实相符,古代哲学中对于“名”与“实”

有很多的讨论,观点也不尽相同。这里孔子所谓的“名”,含有了一定的责任与义务,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首先正名,也就是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仁义:这里的仁,是爱人,推己及人;义,是指义务,必须。孔子指出,人要无所为而为。是指不计结果的,没有目的的、不图回报的去做必须做的事。

3.忠恕:这里的忠是指尽己为人,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从正反

两方面表明了“仁之方”,也就是实行仁的方法。尽力去帮助别人,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施加个别人,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应该如何实行仁爱,如何去爱人。

4.知命:从无所为而为可以看出,人要懂得哪些事情是要不图回报,不计

结果的。这种表现就可以称之为知命。命,指的是天命,是一股有目的的,在人类控制范围之外力量。

而墨子作为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提出了兼爱的观点。这里的兼爱,也就是所谓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墨子与孔子出身不同,孔子是当时社会的中上层儒士,而墨子则是出身下层的侠士,所想表达的是本阶级的职业道德的发挥和辩护。墨子主要对孔子的批判主要包括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儒者坚持厚葬、儒者强调音乐、儒者相信签订的命运。并认为儒者的厚葬和音乐,是一种浪费财富和精力的行为。

而道家又分为三个阶段,杨朱的“全生避害”、老子的“天名之名”、庄子的“顺其自然”。分别是三个阶段的代表观点。代表文献是《老子》、《庄子》、《吕氏春秋》。当然道家的理论也是不断的发展,各个代表观点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当然书中也提到了名家、阴阳家、法家等其他家的观点,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通过对冯友兰著写的《中国哲学简史》的阅读,对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的内容有了稍微的了解。希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当然书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篇13

昨天是冯友兰先生逝世26周年的纪念日,恰巧最近终于读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鉴于自己的才学甚浅,亦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便摘录了书中自己认为有感触的字句段落,留以自己时常学习,也放在这里方便有兴趣的人翻看。

自序: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我所说的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兼得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公元五世纪的鸠摩罗什,是把佛经译为汉文的最大翻译家之一,他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为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中国哲学的背景

《老子》:“反者道之动”。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他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这个思想为中华民需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绝大多数人还是怀着希望度过来了,这种希望表现在这句话里:“黎明即将到来”。

《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

我们还可以套用孔子的话,说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照孔子的话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中国也在进行工业化,虽然比西方世界迟了许多,但是迟化总比不化好。说西方侵略东方,事实上,正是现代侵略中世纪。要生存在现代世界里,中国就必须现代化。

必须进行逻辑分析,以便在哲学的历史中区别哪是不变的,哪是可变的、每个哲学各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些共同的东西。为什么各个哲学虽不相同,却能相互比较,彼此翻译。原因就在于此。

孔子:第一位教师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我们的行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些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但是“道”确实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墨子发展了侠的职业道德,那是非常强调团体内的服从和纪律的。它无疑也反映了墨子时代的混乱政治局面,使得许多人向往一个中央集极的政权,哪怕是一个专制独裁的也好。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一翼。

照墨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有用;照儒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

名家

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向,一种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惠施强调实际事物是可变的、相对的事实,公孙龙则强调名是不变的、绝对的这个事实。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名家的这个辩论在中国古代很著名,被称为“合同异之辩”。

今日的昨日,是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是明日的昨日。今昔的相对性就在这里。

公孙龙以这些知识论的、形上学的辩论,确立了他的命题:坚、白分离。在中国古代这是个著名命题,以“离坚白之辩”闻名于世。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中国哲学常用的话说,道是无名之名。

老子说,在能够使任何物之前,必须先是“有”。“道”是“无名”,是“无”,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所以在是“有”之前必须是“无”,由“无”生“有”。这里所说的属于本体论,不属于宇宙发生论。

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

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人利用理解的作用,可以削弱感情。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他们受苦。”用道家的话说,就是“以理化情”。

《齐物论》的开始是描写风。风吹起来,有种种不同声音,各有特点。《齐物论》把这些声音称为“地籁”。此外还有些声音名为“人籁”。地籁与人籁合为“天籁”。

“无知”与“不知”不同。“无知”状态是原始的无知状态。“不知”是先经过有知的阶段之后才达到的。前者是自然的产物,后者是精神的创造。这个不同,道家人用“忘”字表达其方法的诀窍。圣人并不是保持原始的无知状态的人,他们有一个时期具有丰富的知识,能作出各种区别,只是后来忘记了它们。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知道的,希望的,二者不同。知识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识生活,还需要情感的满足。在决定对死者的态度时,不能不考虑理智和情感这两个方面。

宗教,诗,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现。二者都是把想象和现实融合起来。所不同者,宗教是把它当做真的来说,而诗是把它当作假的来说。

荀子:“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荀子的两个学生,有两个最著名:李斯,韩非。

韩非和法家

西周封建社会根据两条原则办事:一条是“礼”,一条是“刑”。礼是不成文法典,以褒贬来控制“君子”即贵族的行为。刑则不然,它只适用于“庶人”或“小人”即平民。这就是《礼记》中说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

儒家的形上学

《易》、《老子》、《庄子》合成“三玄”。

《系辞传》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在《中庸》里,诚和明是联在一起的。《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名矣,明则诚矣。”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有句话说:“历史决不会重演”。又有句话说:“目光之下无新事”。这两句话结合起来也许含有全面的真理。

中国人缺乏民族主义是因为他们关于从天下即世界的范围看问题。

十七、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曾说:“我们若将‘天’既解为自然之天,有理解为主宰自然的上帝之天,时而强调这个解释,时而强调另一个解释,这样我们也许就接近了这个中国名词的几分真话。”

孟子与董仲舒的不同,就这样归结为两个用语“已善”和“未善”的不同。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今文学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继续,古文学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现实派的继续。换句话说,今文学派出于孟子学派,古文学派出于荀子学派。

新道家:主理派

“新道家”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老子》第一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玄学”这个名称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

新道家:主情派

清淡的艺术在于,将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用嘴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所以它是很有讲究的。

汉人风度是庄严、雄伟;晋人风度是放达、文雅。

新道家主理派以向郭为代表,强调遵从理性而生;主情派以杨朱等为代表。

中国佛学的建立

佛学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学的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叫做“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

“宇宙的心”的观念,是印度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佛教传入以前,中国哲学中只有“心”,没有“宇宙的心”。道家的“道”,虽然老子所说,是“玄之又玄”,可是还不是“宇宙的心”。

神宗:静默的哲学

“禅”或“禅那”,原意是沉思、静虑。

神秀和慧能分裂禅宗,确实历史事实。北宗与南宗的创始人不同,代表性宗月空宗的不同。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新儒家的主要来源可以追溯三条思想路线:一,儒家本身。二,佛家。三,道教。这三条路线是异质的,在许多方面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哲学家要把他们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形成一个同质的整体的真正系统,这当然血药时间。因此,新儒家的开端虽然可以上溯到韩愈、李翱,可是它的思想系统直到十一世纪才明确形成。

照新儒家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是能够立即客观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对象。镜的明,好比心的“明”;镜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心无欲,则对于外来刺戟的自然反应,落实在行动上都是直的。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一视同仁,也就是“溥”。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讲的精神修养方法:“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字代替了周敦颐所讲的“静”字。在修养的方法论上,以“敬”代“静”,标志着新儒家进一步离开了禅宗。

上一篇: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09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