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运行报告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东金融运行报告

广东金融运行报告 篇1

黄正新

“八五---九五”时期,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从1990年至1999年10年,广东GDP年均增长达到14%以上,主要的经济总量指标平均增速高于全国期2-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广东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新旧体制转型和金融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经济疲软、通货紧缩现象交替出现,对广东金融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认真分析认识这些特点,研究问题及对策,对于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广东金融运行的现状与特点

1.金融资产实力不断增强,信贷市场已呈现充分竞争格局

2000年1-9月,广东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累计已达16441.30亿元,占全国同期存款总量20048.33亿元的13.7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额累计已达11270.72亿元,占全国同期贷款总量95995.51亿元的11.74%,二指标均居全国之首。信贷业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银行的贷款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广东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都全面涉足住房、汽车、助学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还有个人外汇存单质押人民币消费贷款、个人商销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助学贷款等多个新品种。

2.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从1991年一1998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幅达28.6%,1999年出现负增长4.7%,仍达143亿美元,居全国之首。出口需求1999年比上年增长1.3%,达到776.8亿美元,2000年上半年,出口总值达428.20亿美元,同比增长32.8%,居全国出口总量近四成。目前广东仅珠江三角洲就拥有外资银行的分行、代表处和中外合资银行的网点100多家,成为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3.物价走势基本止跌企稳,经济与金融将走出通缩的阴影

自1997年10月以来,广东零售物价已经连续20多个月负增长,1999年的物价走势呈轻微的“V”型,2000年价格总水平已基本止跌回稳,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至1%左右,预测今后三、四年内不再会有较大的波动。

4.金融现代化步伐加快

广东在金融信息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的基础上,筹措向社会推出24小时保管箱、24小时电话理财服务、24小时ATM、理财网络操作、自助式银行、快速存款机等多元化的电子金融服务新品种。

5.金融市场初具规模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广东金融市场也发展较快。货币市场方面,已形成跨系统、跨地区、多层次、大范围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拆借业务较活跃,票据贴现和再贴现市场有所进步。资本市场方面,企业债券和股票发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筹资渠道,并逐步走向规范,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中心,辐射全国的现代化证券交易网络已经形成。外汇市场方面,联结全国外汇交易中心、辐射全省的广州市外汇交易分中心已正式运行,外汇交易额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二、广东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通货紧缩的惯性还在持续,深层次的矛盾仍是结构问题

广东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突出的省区,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的负面

影响仍在继续。外贸出口连年受阻,省内市场压力不减,2000年1一8月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同比依然下降了0.2个百分点,基本建设投资同比下降了3.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了3.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意欲弱化,自筹和其它资金中的集体投资123.20亿元,仅比1999年同期增长6%,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个体投资完成106.54亿元,仅增长3.5%,低于全国平均速度5个百分。下岗失业人员增加,群众心理预期较低等,使广东信贷资金局供给与低需求同时并存的现象尚未逆转。市场难以启动的更深层次原因是经济结构问题。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已从供给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中存在的供求矛盾的基本特征是结构性矛盾,有效供给能力低下与有效需求结构脱节,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增长。目前广东经济中这种短缺、过剩并存的矛盾也很突出,一方面有相当部分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的供给能力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已不能为市场接受;另一方面又有相当部分新的需求结构层次较高,现有供给能力无法满足,又不能通过迅速调整结构来适应需求的变化。

2.扑在的金融风险不断加大

当前广东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东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问题,如全国积压的7000多万平方米房地产中,广东占22.8%;广东的重复建设严重,盲目扩张的现象也未停止,据统计,广东乡及乡以上工业724种主要产品中,设备闲置50%以上的有168种,空调器、洗衣机、VCD等设备过剩更多;风行一时的负债经营,使广东企业大多都背上沉重包袱,目前广东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60%左右,国企亏损面高达58.5%,2000年1-8月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累计达124.25亿元,居全国第1位。二是金融业资产质量不断下降,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比率过低,广东金融机构的呆帐比例较高,货币流动性呈下降趋势,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虚盈实亏问题,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等。三是金融业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如近年来发生了“广信”、“粤海”等多起震惊全国的恶性金融事件。四是广东资本市场风险隐患加大,表现为企业债券的清偿风险和股票市场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市场泡沫成分、投机因素所引发的风险。

3.货币投放分布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全省整体经济起飞

广东经济发展很快,但地区间的差异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广义货币临的存量与各地区的经济存量GDP不对称。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此增长远远快于其他地区,GDP占全省4O%左右,而面积占全省80%左右的其余地区资金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必仅占全省的50%左右且增长缓慢。现金Mo投放量也有向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近年来,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现金投放量逐步扩大,其占全省现金投放总量的比例由50%提高到70%-80%,而以梅州、韶关、肇庆、云浮、河源为代表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现金投放量虽然有增长,但其占全省现金投放总量的比例已下降到20%-30%,这一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固定资产投资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两市。资金投放的不平衡使地区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仍十分突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缓慢,2000年1-9月,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肇庆等市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在15%以上,而韶关、梅州、云浮、清远、潮州、湛江等市工业增加值增长均低于10%。

4.入世在即,广东金融将面临着新旧矛盾的撞击

一方面,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协议,我国银行业将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广东作为外资银行大量涌进中国后首当其冲的“滩头阵地”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广东金融系统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人浮于事,机构设置重复,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部部分网点、部分员工服务质量不高,等等。随着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与冲击,广东金融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从业人员下岗将普遍出现。

三、广东金融运行的对策与建议

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向好,我国也面临着入世的机遇与挑战,但最终是机遇大

于挑战、利大于弊,这为外向度高的广东无疑又提供了一次腾飞的机遇,而且西部大开发又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广东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以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经济适度快速增长。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为此,应综合采取以下对策:

1.继续扩大内需和投融资范围

(1)金融机构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增发国债工作,及时发放配套贷款和贴息贷款,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

(2)放宽融通民资政策,让民资比外资具有更大的空间进入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投资。

(3)抓住西部开发机遇,开展经贸合作。广东与西南部省区的经济合作更为直接,如广西、贵州的西电东送,加速西部公路、铁路的建设,可以带动粤西和全省的商贸、工业、运输、旅游业等的发展。

(4)进一步加强银贸合作,积极支持外贸出口,对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可给予贷款利率下浮的优惠;对暂时亏损,但有出口订单、有还款保证的外贸企业,发放封闭贷款;积极开办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放宽贷款期限,扩大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用途等。

2.积极推动信贷消费

信贷消费是国际上通行的银行业务,约占银行私人贷款的15%-20%。目前这一业务在国内刚刚兴起,仅占2%左右,主要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关键是要有配套的政策加以鼓励。

(1)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房子、汽车、住宅装饰、旅游、教育及其他高值耐用消费品,都可列入贷款对象。

(2)简化抵押和担保的手续,提高按揭比例,延长按揭期限。

(3)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允许房改房尽快进入交易市场,减免各种交易税费。

(4)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3.利用金融手段促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

(1)以组建香港“第二板市场”为契机,推动高科技风险项目企业融资。广东应推荐一部分高科技风险项目企业成为香港第二板市场挂牌的试点企业,在其市场上融资;创造条件引导一部分高科技风险项目企业到美国场外交易市场上市。

(2)重点支持支柱产业融资。应多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支柱产业如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的投资贷款规模,尤其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对广东长期低息投资贷款;广东还应创造条件让非银行金融机构代表大型企业到海外获得商业贷款,面向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3)扶持幼稚制造业融资。广东汽车、生物工程等属于正在成长的幼稚产业和新兴产业,面临着强大的国际国内竞争压力,产业发展的巨额资金短期内难以自行解决。广东省可以采取一些符合国际惯例的保护性筹资措施,诸如为有投资前途项目商业贷款提供政府财政担保,增加政府财政贴息,加大专项贷款力度,延长商业贷款的还款期等扶持其发展。

(4)银行要加大科技贷款力度。集中资金支持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尤其是支持企业在对现有设备、工艺更新换代和产品翻新升级的基础上调整技术结构,选择一批具有战略性的产品项目在资金上扶持其进行高起点、大跨度、全局性的集中技术改造,以提高科技运用率。

4.要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下大力气整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按照少而精的要求全面清理整顿地方金融机构和窗口公司,并进行必要的资金重组,通过托管、清盘、兼并、关闭等多种形式,妥善处

理各种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重点消除“广东国投”关团等事件对广东境内企业和驻港中资企业在香港和海外金融市场融资的不利影响。

(2)在实行信贷资产按五类清分的基础上,采取必要措施制止企业“只借不还”的行为和加强境外窗口公司的经营管理,继续动用法律手段处理部分欠债大户。

(3)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趋利避害地利用好国际资本,减轻金融机构融资压力。

(4)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通过完善中场退出机制,防范因个别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而导致系统性的风险。(5)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保护小额投资者利益和维护金融业整体稳定出发,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以防范和化解风险,提高社会公众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和中小企业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5.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一是始终将清收不良资产作为工作重点,采取多管齐下,实施追收、保存、转化、化解、盘活、诉讼的措施。二是要建立贷款责任制和信贷员贡献累积分制度,使信贷人员在催收不良贷款方面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三是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监控和考核,实行资产质量一票否决制。

6.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创新业务品种,促进资产和收入多元化

加入WTO后,国外信息、金融市场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将更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广东金融系统必须瞄准金融业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尤其要改变目前信贷资产占绝对优势的状况。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调整资产发展战略,促进资产和收入多元化。

7.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多元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

配合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打有准备的攻关战。我国加入WTO后,必然会加快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步伐,在3年一5年内逐步实施二级以上银行法人体制、浮动利率制、人民币自由兑换和浮动汇率制等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变革,广东要及早筹谋,作好准备。

(1)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借鉴国外金融业收购、合并等重组的经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抵抗冲击的能力。

(2)利用我国加快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契机,争取广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便于在激烈竞争中开拓国内外业务。

(3)成立中外全资金融机构,并争取使广州、深圳成为我国引入私人资本入股地方性金融机构试点的城市,真正实现金融主体多元化。

(4)组织本地区银行到欧、美、日等国家或地区设立金融服务中心,帮助有实力的银行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展金融业务。

(5)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为适应加入WTO后的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广东金融系统必须尽快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电子化建设,构成现代化的银行服务网络。

8.强化货币供应量增长方式的监管与调控

一是继续保证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所需的货币需求;二是要加强货币供应量地区分布的调控,特别要注意增加对粤北地区的货币投放,促进各地区经济的相对均衡增长;三是要运用间接调控手段保持资金来源和运用总量结构平衡,防止两者总量结构不平衡造成经营效益倒挂的现象。

广东金融运行报告 篇2

一、银行业发展稳健, 贷款规模突破万亿

2010年, 云南省银行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态势, 存贷款规模较快增长, 利率水平持续上升。

(一) 网点布局明显优化, 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 全省大力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网点, 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银行网点的全覆盖, 进出口银行、恒丰银行在昆明设立分支机构, 小额贷款公司蓬勃发展, 银行组织体系日趋完备, 网点城乡布局得到改善。全省银行业总资产增长20.4%, 资产规模逐步扩大, 不良贷款率下降0.6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 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增长28.7%, 年末拨备覆盖率达到122.6%, 比上年末提高32.1个百分点, 银行业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注:营业网点不包括总部。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银监局

(二) 存款增势缓步回落, 企业存款少增明显。2010年, 云南省本外币存款余额13476.2亿元, 同比增长20.6%, 比年初新增2302.1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411.5亿元, 同比增长20.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1个百分点, 比年初新增2291.9亿元。各项存款总体呈增速放缓之势。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平稳, 同比增长22.5%, 但企业存款仅增长13.2%, 增幅回落了23.6个百分点, 贷款受托支付规定导致银行派生存款减少是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储蓄倾向回落, 全年新增企业和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的占比仅为29%。外汇存款大幅增长, 比年初增加9.3亿美元。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三) 贷款增长均衡适度, 信贷结构逐步优化。2010年, 云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701.94亿元, 同比增长20.88%, 比年初增加1848.54亿元。其中, 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568.78亿元, 同比增长20.38%,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8个百分点, 比年初增加1789.15亿元。

全省贷款均衡合理增长, 信贷增长逐步向常态回归, 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幅比上年下降13.5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年内首次突破万亿, 在西部十二省区中列第四位。月度贷款增长较为平均, 四个季度末月贷款增量占全年的21.3%, 比上年下降35.6个百分点, 贷款投放的均衡性增强 (见图2、3) 。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在投资快速增长、住房需求旺盛、银行偏好收益稳定的中长期贷款等因素影响下, 全年中长期贷款增长38.3%, 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7.9个百分点, 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94.8%。近8成的新增企业贷款投向交通物流、制造、能源、市政建设等行业, 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2.1%。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全省新增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占全省贷款增量的比重分别为38.9%、30.5%, 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增长1.1倍, 促进就业效果显著。随着全省外贸迅速回升, 企业“走出去”进程加快, 年末外汇贷款同比增长86%。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专栏1:云南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

2008年11月, 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云南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 (暂行) 》, 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供了合法渠道。由于有良好的政策背景、存在广阔的金融需求, 全省小额贷款公司得到迅速发展。

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实力迅速提升。2008年底, 云南省首批10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 资本金2.08亿元人民币, 范围仅限于昆明、玉溪、曲靖三个市。2009年, 云南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迅速扩大, 年末小额贷款公司总数增加到117家, 资本金达到39.15亿元人民币, 覆盖全省16个州 (市) 、58个县 (市) 区。到2010年末, 云南省已有小额贷款公司228家, 已覆盖全省129个县 (市) 区的70%;资本金达83亿元人民币, 户均资本金约0.36亿元人民币, 其中资本金最大一户为3.1亿元人民币。

业务发展迅速, 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中摸索出一套“短、简、快”的贷款管理模式, 较好对应了部分经济主体短、频、快的资金需求特点, 信贷投放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截止2010年底, 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47.1亿元人民币, 累计发放贷款75亿元人民币, 其中, 累计发放支农贷款51.8亿元人民币, 小企业贷款8亿元人民币, 贷款余额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的0.05%, 对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形成有益的补充。

(四) 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表外融资增长迅速。面对信贷供给受限同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 金融机构通过承销债券、转让信贷资产腾出增长空间新投放贷款、开展银信合作等多种方式增加表外融资, 全年表外业务融资超过580亿元人民币, 在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手段的同时, 促进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

(五) 现金收支增长加快, 净投放大幅增长。各地农副产品收购、商品交易活跃, 政府补贴直接到户等因素增加了现金投放, 全年金融机构净投放现金178.7亿元人民币, 增长超过1倍 (见表2) 。

单位: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六) 利率整体水平上升, 利率定价机制不断完善。2010年, 随着央行回收流动性和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全省贷款利率逐步上升, 四季度后利率上升速度有所加快, 年末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年初上升1.16个百分点, 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年末执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上年下降6.3个百分点, 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上升7.1个百分点。外币存款利率运行平稳, 外币贷款利率波动上升。金融机构市场化定价水平逐步提高, Shibor已经成为银行内部资金转移、票据业务、同业往来和理财产品定价的重要基准 (见表3) 。

单位:%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七) 银行业改革快速推进,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日趋完备。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持续改善, 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拨备覆盖率达到160.3%, 不良贷款率降至1.4%;多家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富滇银行获准赴老挝设立代表处, 成为全国首家在境外设立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明显改善, 存贷款规模已经跃居全省各银行业机构之首, 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全年新设立村镇银行4家, 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达到228家,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服务覆盖面和水平稳步提升。

(八)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发展。2010年, 云南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第2批试点省份, 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范围从周边国家迅速扩大到8个国家和地区, 全年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83.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86%。

专栏2: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成效显著

2010年4月28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云南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全省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人民银行积极稳妥、全面推进试点工作, 跨境人民币结算实现跨越式发展, 试点工作支持全省加快“桥头堡”建设、提高区域经济开放度的成效显著。

一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覆盖面高。人民银行牵头和省内多个部门协商, 确定上报的进出口企业中获得批准的企业达1043家, 覆盖了全省85%的进出口企业。2010年共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7341笔, 金额83.12亿元人民币, 占全省进出口贸易结算量的9%,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二是形成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有效模式。大型商业银行发挥在发达国家地区的网点优势, 在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 境内省级6家商业银行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境外9家银行签署了代理清算协议, 开通了与泰国、香港的清算渠道, 形成了与毗邻、非毗邻国家点对点互为代理的清算模式, 较好地满足了贸易企业人民币结算的需要。试点工作开展以来, 工、农、中、建四大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结算量分别占88%和12%。

三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迅速扩大。2010年末, 云南省试点结算范围已从周边国家扩大到8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缅甸、越南、香港人民币结算占比较大, 分别占63%、19%和14%, 已基本覆盖了云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全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集中在昆明, 初步形成了以八个边境州市为基础, 滇中为突破的发展态势。

“十二五”期间, 随着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云南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将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 逐步建立以滇中为腹地, 以边境八州市为基础, 辐射全省、东盟、南亚的梯度发展模式, 不断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的开展, 为提升云南开发开放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二、证券业较快发展, 上市公司效益良好

2010年, 云南资本市场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市场规模、制度建设、体系结构、秩序维护取得积极进展, 全省运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升。

(一) 证券市场交易活跃, 市场参与程度加深。制度日趋完善、市场投资品种丰富和通胀预期加强激发了投资者投资热情, 2010年全省股票新增开户数17.4万户, 证券市场累计总成交金额为8664.8亿元人民币。年末, 全省A股、基金托管市值131.1亿元人民币, 增长18%。

(二) 上市公司业绩稳定增长, 直接融资快速增加。随着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的逐步恢复, 年内全省2家企业成功首发上市, 新增直接融资56亿元人民币。年末, 全省共有28家境内上市公司和1家香港上市企业, 境内公司总市值较上年增长7.24%,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增长稳定, 实现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43%和36.7% (见表4) 。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省发改委、云南证监局

(三) 证券机构稳步发展, 经营效益良好。红塔证券大力开展业务创新, 太平洋证券经营管理日益规范, 本土券商发展势头稳定。全省68家证券营业部实现手续费收入15.3亿元人民币。股指期货的推出和大宗商品的剧烈波动推动期货交易迅速增长, 全省期货市场代理交易额同比增长167.6%, 两家法人期货公司经营业绩良好, 全年净利润增长1.1倍。

三、保险业积极创新, 社会保障功能增强

2010年, 云南保险业加快业务创新, 开办了一系列政策性保险品种, 增强了保险支农功能。

(一) 保险业规模较快增长, 保险公司效益良好。2010年末, 全省共有保险公司27家,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94家, 保险从业人员达6.9万人。年末保险业总资产达327.2亿元人民币, 较年初增加56.8亿元人民币。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增长30.9%, 财产险、人身险保费收入分别增长36.3%、27.2%, 保持快速增长。全省产险公司承保利润率达9.2%, 列全国第4位。

(二) 创新业务快速发展, 服务“三农”作用明显。全省农业保险产品日趋丰富, 开办了烤烟、水稻、林木、能繁母猪、奶牛等承保业务, 全年累计支付赔款3亿元人民币, 受益农户28.9万家;为全省443.4万农户承保政策性农房保险, 赔款支出1430万元人民币, 试点开办了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 保险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村财产安全的效果明显。

(三) 建立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机制, 增强保险服务社会功能。保险企业积极发展各类责任、意外保险业务, 利用保险机制积极参与社会风险管理, 开展新农合补充保险试点, 服务人群约100万, 积极参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民政救助等领域, 保险成为云南省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年末, 全省保险密度较上年提高118元人民币/人, 保险深度提高0.1个百分点, 保障功能明显增强。

数据来源:云南保监局

四、直接融资快速发展, 金融市场交易活跃

2010年, 全省直接融资比重大幅上升, 货币市场、黄金市场交易活跃, 外汇市场稳步发展。

(一) 直接融资规模迅速扩张, 债券融资创新高。2010年, 在国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政策支持下, 全省企业年末累计直接融资达41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30.8%, 年末直接融资比重达18.3%, 比上年末提高10.8个百分点。企业债券融资同比上升2.68倍, 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的能力增强。 (见表4、6) 。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证监局、省发改委。

(二) 货币市场交易较活跃, 利率振荡上升。全省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交易累计成交同比增长40.3%, 累计净融出资金2162.3亿元人民币。市场短期资金融通特征明显, 1天拆借和1天质押式回购分别占拆借和质押式回购交易总量的77%和81.3%。受基准利率上升和流动性管理措施的影响, 货币市场利率从第四季度开始明显上升。

(三) 票据市场量减价升, 余额持续萎缩。2010年, 金融机构压票保贷, 通过增加票据签发量和频繁买卖票据, 在控制票据规模的同时保持利润增长, 全年票据承兑额增长34.4%, 票据融资规模逐步萎缩, 年末余额下降40.1%, 票据贴现、转贴现利率保持上升趋势。人民银行适时运用再贴现工具, 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支持, 全年累计办理再贴现39.1亿元人民币 (见表7、8) 。

单位: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四) 黄金市场参与度明显上升, 银行间外汇市场稳步发展。2010年, 黄金投资成为居民重要的避险保值渠道, 商业银行黄金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累计交易同比增长13.3%, 其中代理实物黄金交易量大幅增长1.1倍。随着外部经济缓慢恢复, 全省企业用于原材料进口的外汇需求明显增加, 带动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同比增长1.01倍。

(五) 金融产品创新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 金融机构以农村金融为主线不断加大创新力度, 累计推出30多种涉农信贷创新产品, 探索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橡胶、核桃、甘蔗等经济林果收益权抵押等担保方式, 其中, 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实现翻番。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各类理财产品, 增强融资服务功能, 累计发售信托类、货币市场工具类产品10期, 金额达16亿元人民币。

(六) 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省支付环境持续改善, 现代化支付体系安全稳定运行, 日均处理业务6.8万笔、清算资金693亿元人民币;银行卡应用从城市向农村加快推进, 全年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增长62.2%。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加快试点推广, 在部分地市实现了税款入库的实时到账。

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 信用环境不断改善

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基础不断夯实, 社会信用意识不断提高,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9月28日, 云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提出了用五年时间, 初步建成信用信息采集、查询系统, 建立信用激励惩戒和信用教育机制, 构建信用中介服务和信用监督管理2个体系的云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标, 力争把云南建设成为西部社会信用环境最优省份之一。围绕这一目标, 全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为677.1万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评定信用农户298.6万户、信用村1614个、信用乡镇33个, 为农村信用贷款发放打下了基础。累计完成了2万户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工作, 其中近15%的企业获得了1362亿元人民币信贷支持。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了云南省“征信知识宣传周”和“信用记录关爱日”活动, 社会信用意识不断提高, 营造诚信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专栏3:全省林权抵押贷款增长实现翻番

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 全省森林覆盖率近50%, 活立木蓄积量达15.48亿立方米, 列全国第三位。林业用地中, 80%是集体林地, 涉及农户845万户。2009年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金融部门积极探索、加快发展林权抵押贷款, 2010年实现林权抵押贷款余额翻番, 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的作用明显。

一、“全面铺开、重点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人民银行作为林业金融服务的牵头单位, 把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发展作为2010年度的重点工作, 建立了云南省林业金融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了2010年林权抵押贷款要在上年余额基础上翻番增量目标, 确定了林权抵押贷款在全省“全面推开、重点推进”的工作方针, 要求各金融机构在全省全面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确定了23个条件较为成熟的县作为重点推进县, 并提出了各行新增贷款的指导意见。人民银行建立了林权抵押贷款统计监测制度, 及时掌握和通报各行贷款发放情况, 协调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截止2010年末, 全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48.5亿元人民币, 新增25.5亿元人民币, 增长了1.1倍。

二、商业银行积极创新, 切实加大对林业的信贷投放

目前, 全省19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 有11家办理林业信贷业务, 各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一些符合云南实际的可行办法。一是摸索出三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有效模式, 即县级林业调查规划机构评估、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评估、县林业局和承贷银行协商评估三种办法, 有效缓解了制约我省林业贷款发放的障碍。二是灵活设定林权抵押贷款期限和利率, 延长贷款期限到5—10年, 与林业生产周期相匹配, 利率原则上不超过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的1.3倍。三是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010年末, 全省林权抵押贷款涉及的户数为7510户, 其中企业254户, 农户7256户, 企业获得的林权抵押贷款占贷款余额的80%以上。

三、推动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 建立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森林自然灾害是造成林权抵押贷款形成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 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是降低贷款风险的有效手段。2010年, 云南三分之一的市州率先开展了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 试点地区保费纳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范围。目前, 全省参保森林面积达1.3亿亩, 投入保费5110.8万元人民币, 为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房地产业增长放缓, 房地产金融平稳运行

2010年, 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下, 云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放慢, 房地产贷款增量、增速持续回落。

(一) 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 预收款与自筹资金是投资的主要来源。全年云南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00.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2.1%, 增速同比下降10.2个百分点。住宅投资结构有所调整, 中小户型投资占总投资的14.1%, 占比有所上升。当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和预收款来源占比分别为35.5%和30.7%。

(二) 土地供应步伐放缓, 商品房开发主要指标下行。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力度不断增强, 开发企业拿地谨慎, 全省土地购置面积、土地开发面积分别下降18.8%和52.6%;商品房累计施工面积同比增长28.5%, 竣工面积下降8.6%, 主要指标增速放缓或下降, 调控效果明显。

(三) 商品房销售保持旺盛, 增速下滑趋势明显。2010年, 全省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和累计销售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2.7%和43%, 昆明市级行政中心搬迁、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等因素推动房屋销售旺盛, 全省年末住宅空置面积同比减少112.89万平方米。

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局

(四) 昆明市房价涨幅趋缓, 政策调控取得成效。新国十条出台后, 云南省出台调控细则, 昆明市推出了限购令, 昆明市土地交易价格和房价偏快上涨的势头得以遏制, 全年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低位运行, 但租赁价格指数逐季上扬, 于4季度达到最高点105.4%。

(五) 房地产贷款增速大幅回落, 信贷资产质量稳定。新国十条出台后, 购买二套以上房屋融资成本上升, 政策效应从5月份开始逐渐显现, 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 增量大幅下降。全年房地产贷款同比少增近133亿元人民币, 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降至全年最低点6.73%和28.24%。年末, 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 贷款质量良好。

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局

七、预测与展望

2011年, 从外部看, 全球经济复苏呈现不稳定、不平衡的特征, 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国内看, 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面临挑战, 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依然艰巨。从省情看, 工业结构单一, “两高一资”行业占比重较高, 资源约束及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依存度较高, 给云南省协调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带来一定困难。但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观大背景下, 云南将加快“两强一堡”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交通建设、环境治理、产业振兴和经济增长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缅油气管道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将推动全省投资较快增长, 中核集团、中石化集团等央企入滇快速推进, 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进一步扩大, 有望带动云南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综合考虑面临的政策、环境、资源条件, 预计2011年云南省生产总值增速在10%以上, 工业品价格上涨有利于资源型行业提升效益, 但也会加大价格传导压力, 预计全年CPI增幅在3.8%左右。

2011年, 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 信贷增长将能较好满足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全省投资增长对资金的需求旺盛, 考虑到直接融资及其他资金来源增长较快, 全省银行贷款增长将逐步回归常态, 预计金融机构全年贷款增速将在16%左右。信贷结构将继续优化, 对“三农”、薄弱行业、民生工程的信贷支持力度将有所加大, 金融改革与创新继续推进。

附录

(一) 2010年云南省经济金融大事记

1月5日, 2010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

3月17日, 《云南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政策实施办法》 (云政办发【2010】33号) 颁布实施。

5月16日, 《云南省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若干意见》 (云政发【2010】84号) 出台。

7月2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决定, 正式启动制定《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工作。

7月27日, 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启动仪式暨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揭牌仪式在昆明举行, 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步入快速发展通道。

9月2日, 云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云南省鼓励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 (云政办发【2010】163号) , 继续加快小额担保贷款发展, 促进就业形势改善。

10月11日, 中国进出口银行云南省分行正式挂牌开业。至此,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都在云南省设立了分行。

11月17日, 富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老挝首都万象设立代表处, 成为我国第一家到国外设立代表处的城市商业银行。

12月25日,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9年云南省金融运行报告 篇3

2009年,云南省金融业平稳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回升的支撑作用强劲。银行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证券业经营持续向好,保险业务较快增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明显进步,金融服务经济的水平稳步提升。

一、银行业规模实现跨越,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9年,云南省银行业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存贷款增速创历史新高,存款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贷款增量是上年的2倍,贷款利率总体下行,有力支持了区域经济较快增长。

(一)银行业规模及效益稳步增长,涉农金融机构发展迅速。2009年,全省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31.8%,当年结益增长15.4%,不良贷款实现“双降”,年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为2.5%,比年初下降1.8个百分点,呈现规模和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企业财务公司设立取得突破,冶金集团财务公司挂牌成立。年内村镇银行新增3家,新批小额贷款公司12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小法人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较年初增长37.3%,涉农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增强(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银监局

(二)各项存款快速增长,活期化特征明显。2009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增幅比上年加快14.5个百分点。企业存款新增1056.8亿元,增幅达36.8%,在“保增长,扩内需”背景下贷款加速投放,而企业投资意愿相对谨慎,形成大量派生企业存款;居民消费和投资倾向变化不大,储蓄存款仍保持23.4%的增长。全部新增活期存款占全部新增存款的比重较上年提高61.1个百分点,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外汇存款小幅回升,增加0.4亿美元(见图1)。

图1云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长变化

(三)贷款投放快速增长,结构有所优化。2009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全省贷款增加2184.8亿元,年末贷款增速较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增长明显加速,较好满足了保增长、扩内需的资金需要。四个季度贷款增量分布比例为36.8:30.9:20.9:11.4,总体呈现上半年高,下半年低的特点,但季度末月贷款冲时点现象突出,3月和6月贷款增量占全年的43.8%。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及进口需求回升影响,外汇贷款较年初增加2.76亿美元(见表2)。

贷款结构继续优化,政策导向效果明显。中长期贷款增幅比2008年提高30.2个百分点,新增额占全部新增额的80.8%,较好满足了全省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在信贷政策的引导下,银行机构对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分别达33.4%和34.6%,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余额增长3.8倍;扩内需政策带动消费信贷快速增长,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长48.57%;信贷市场份额出现积极变化,股份制银行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为44.6%,比2008年上升0.3个百分点(见图2、3)。

(四)现金收支同步增长,延续净投放格局。2009年政府加大了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力度,推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全省市场流通和消费活跃,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同步增长,全年现金净投放,较上年多投放35.5亿元(见表3)。

(五)贷款利率总体下行,外币利率运行平稳。2009年,银行信贷集中投向重点项目及大企业,银行议价能力下降,全年下浮利率贷款占比较上年大幅上升18.5个百分点,利率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国有银行利率下浮的占比上升22.7个百分点,而区域性银行和城乡信用社上浮占比分别提高了1.7和14.2个百分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用价格覆盖风险的意识有所提高;个人住房贷款月加权平均利率先抑后扬,下半年明显上升,利率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反映明显;由于受供求关系和美联储采取低利率政策等因素影响,外币存款利率保持平稳(见表4、图4)。

(六)银行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国家开发银行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农业银行省分行通过改革,化解了包袱,活力明显增强,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巩固股份制改革成果,各项监管指标不断优化。128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实现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支农能力显著增强,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880.3亿元,占全省农业贷款余额的93.4%。富滇银行增资扩股效果显著,资本充足率提升,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保持较快增长。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较快,年末全省有5家村镇银行挂牌,新批准小额贷款公司超过百家,覆盖全省16个州市,改善了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布局。

二、证券业交易快速增长,市场化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2009年,云南省证券市场运行平稳,证券交易量迅速扩大,从业机构运营稳健, 市场化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逐步增强。

(一)证券期货市场规模扩大,机构实力有所增强。随着融资功能的逐步恢复和市场交投的活跃,2009年,云南证券市场累计总成交金额同比增长90.66%,A股、基金托管市值同比增长271.27%;期货市场累计代理交易额同比增长62.25%,客户保证金同比增长198.24%,机构实力有所增强。

(二)上市公司融资创新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增强。2009年末,云南26家上市公司发行26支A股和1支H股,A股总市值达259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3.5%,占全国A股总市值的1.07%。全省上市公司全年新增直接融资120.6億元,创历年新高。对昆明金瑞祥公司等一批涉嫌从事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的机构进行了查处,深入开展上市公司治理整改,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全省资本市场运行稳定。全省上市公司盈利大幅好转,前三季度净利润达16.1亿元,摆脱2008年度整体亏损局面,财务状况趋好。

(三)证券行业规范运作水平显著提升,各项业务快速增长。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和风险化解工作稳步推进,运营更加规范。全年两家本土证券公司红塔证券和太平洋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5.5亿元,增长25倍,实现净利润增长2.58倍,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抗风险能力增强(见表5)。

三、保险业务结构不断丰富,社会保障功能逐步增强

2009年,云南保险业务较快增长,农业保险试点取得突破,业务结构有所改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保障功能逐步增强。

(一)保险资产和从业人员不断增长,投资业务取得突破。全省共有省级保险分公司27家,中支及以下分支机构2179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6.4万人,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70.1亿元,增长16.5%;平安保险集团通过股权投资介入昆玉公路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7.8亿元,实现了保险资金参与投资地方基础建设的重大突破。

(二)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保险保障功能增强。2009年,云南省累计保费收入增长8.9%,其中,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分别增长23.5%和0.8%;各类赔付总额达65.1亿元,增长2.6%,保险保障功能逐步增强。保险密度较上年提高30元,保险深度基本保持上年水平。

(三) 农业保险试点效果良好,保险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体现。2009年,全省农业保险实现收入3.1亿元,累计赔款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和39%。甘蔗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3个地区,增加承保面积32万亩;为全省350余万农户办理了农房保险,覆盖面达66.2%。人保健康云南分公司试点承保红河州近8000人的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风险保额为1.6亿元,保险业参与“新农合”服务取得 “零”的突破(见表6)。

四、直接融资较快增长,金融市场稳步发展

2009年,云南省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各子市场交易活跃,直接融资创新高,但比重有所下降。

(一)直接融资占比下降,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创新高。2009年,全省企业通过股市、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券筹集资金179.1亿元,同比上升6.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为7.5:92.5,由于信贷增长更快,直接融资比重相比2008年下降6个百分点。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71亿元,为历年最高,中期票据注册取得突破,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托融资取得积极进展,银行发行信托理财产品为企业融资超过100亿元(见表7)。

(二)货币市场交易持续活跃,融资短期化特征明显。全省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债券交易累计成交16617.6亿元,同比增长10.3%,累计成交量创历史新高。市场短期资金融通特征明显,隔夜拆借和质押式回购占交易总量的78%,全年累计净融出资金887亿元。上半年债券回购利率在1%左右低位运行,7月份以后利率波动向上。

(三)票据业务量剧烈波动,贴现利率先抑后扬。2009年,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引导下,票据融资规模一季度前后快速增长,1—4月比年初增加92.2亿元;三季度后,随着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商业银行多采取压票据保贷款的策略,票据融资萎缩,年末余额较年初净下降1.7亿元。同时,票据贴现、转贴现利率也随之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见表8、9)。

(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替代作用显现,民间借贷规模及利率双双下降。随着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不断设立,以及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迅速开展,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辖区民间借贷发生额及利率有所下降。据对全省民间借贷样本监测点的调查显示,借贷发生额较上年下降9.2%,第四季度加权平均利率水平较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

(五)黄金业务持续发展,外汇市场交易量有所回落。2009年,随着黄金避险功能的凸显及居民和企业黄金投资理财需求的持续增长,全省金交所会员和商业银行黄金业务不断增长,交易所会员黄金交易量同比增长79%,其中递延交易同比增长115.3%;商业银行黄金业务交易量同比增长2.8%;云南省金融机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同比减少21%。

五、金融创新步伐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09年,云南省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度,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较好满足了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大力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创新,累计推出50多种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二是积极创新各类理财产品,扩大中间业务收入,累计销售各类理财产品511.7亿元。三是开展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融资租赁业务,为企业牵头办理融资租赁业务57.4亿元。四是探索小额人身保险,扩大甘蔗保险试点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保障。五是积极疏通结算渠道,为开展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打下了坚实基础。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云政办发[2009]243号)于2009年正式下发,明确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要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并提出推进云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意见》是指导今后一段时间全省信用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的下发将加快云南“诚信社会”建设步伐,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格局。

六、房地产市场回暖趋旺,房地产金融快速增长

房地产市场回暖趋旺,房地产信贷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在国家稳定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下,云南省房地产行业自二季度以来逐步回暖并呈现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达到737亿元,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形势良好,房地产信贷高速增长,不良贷款实现“双降”。

(一)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对信贷资金依存度较高。2009年,云南省出台了支持房地产穩定发展的6条意见,促进了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2.3%。投资资金来源中贷款比2008年增长44.3%,增幅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信贷资金依存度较高。

(二)房地产市场供给增长迅速,商品房供给结构问题突出。2009年全省商品房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27.2%、59.9%和30.3%。从结构看,住宅投资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为75%,经济适用房投资和90平米以下住房投资在住宅投资中的比重分别仅占3.5%和17.6%,保障性住房建设略显滞后。

(三)房地产销售旺盛,空置面积上升。在国家出台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刺激下,2009年全省房地产销售迅速回升,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5.7%和48.4%。商品房开发投资持续高增长,商品房供过于求格局延续,空置面积比上年增长43.9%(见图5)。

(四)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偏快。2009年住房转让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实施,刺激了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活跃,全年昆明市二手房累计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7倍。主要城市房价回升较快,全年昆明市商品房销售均价为5290元/平方米,年末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8.2,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见图6)。

(五)房地产信贷高速增长,不良贷款实现“双降”。在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年末全省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长49.8%,贷款新增额占全省贷款新增额的18.9%,比上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9.9%和47.5%。年末,全省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不良额较上年末减少13.6%。

七、预测与展望

2010年,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尤其是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云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考虑到中央将出台新一轮西部开发扶持政策,将有力推

进云南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低关税政策从2010年正式实施,有利于云南产品外销和省外产品借道云南出口,增强外贸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另一方面,由于云南省存在工业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不强,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占比高达53.5%,对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压力大,节能减排压力较重;基础设施投入过多,而实体经济和工业投入相对较少,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市场、省外企业对云南资源型产品的需求情况,同时,随着上年过多流动性投放和经济的逐步回暖,原材料购进价格将有所上扬并扩大与工业品出产价格上涨的差距,工业经济效益的改善面临较大压力,农资、农产品价格也将保持逐步上涨态势。综合分析,预计2010年云南省GDP增长10%以上,CPI增长3.5%左右。

2010年,在国家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全省贷款增速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银行业中长期贷款新增占比将有所下降,银行信贷更将侧重基础设施、民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贷款的均衡性将明显增强,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将有所加大。

附录:2009年云南省经济金融大事记

3月16日,全球最大的专业性货币兑换公司“通济隆”落户昆明,成为云南省第一家非酒店类外汇代兑点。

3月2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下发执行,从加大金融投入、发展直接融资、贸易融资便利化等方面提出了20条金融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危机冲击。

4月17日,云南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工业销售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8条政策措施以促进工业平稳增长。

5月7日,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昆明航空公司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在三年内为昆明航空公司提供60亿元的授信额度。

8月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能源等10大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发布。

11月23日,国库昆明和曲靖市中心支库分别收到通过横向联网系统发起的第一笔实时电子扣税业务,标志着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在云南省正式推广上线。

12月15日,云南省128家农村信用社专项央行票据实现全面兑付,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明显增强。

12月2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林业发展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发全省执行。

2009年,云南省与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总规模达到1695亿元,相当于2003-2008年银企合作协议规模的总和。

相关链接

“贷免扶补”小额创业贷款模式迅速发展

2009年,云南省为应对金融危机,鼓励和推动劳动者积极创业,在学习借鉴孟加拉国小额贷款、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的成功经验,总结现行小额担保贷款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贷免扶补”小额贷款模式。该模式属全国首创,效果也十分明显。

一、“贷免扶补”小额贷款运作模式。“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采用“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多方参与、农信社承贷”的模式,“贷”指对有创业能力的人员每人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创业贷款;“免”指对创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免除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相关税收,申请创业小额贷款免担保、免利息;“扶”指由政府参与部门组织进行创业咨询培训和帮扶;“补”指对首次创业成功者并稳定1年以上的,由财政给予1000元至3000元创业补贴,对政府各承办单位每成功帮扶1人创业成功的给予1600元经费补助。

二、“贷免扶补”小额贷款的特点:(1)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09年由省政府将1亿元的担保基金统一存放于省农村信用社联社,实行统一担保,贷款放大10倍。(2)多方参与,形成较强的工作合力。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作为承办单位配合信用社对借款人进行审查,农村信用社作为承贷金融机构,有效发挥了各承办单位的作用。(3)创业贷款实行“低门槛、严管理”的扶持政策。一方面创业小额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实行“统一担保,免予抵押、免收利息”的优惠政策降低了创业者获取创业资金的门槛和成本;另一方面为了培育创业者的信用意识和增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责任意识,一是对所发放的创业小额贷款实行3个月后开始按月还款的方式;二是对季度还贷率抵于90%的县级承办单位,将暂停“贷免扶补”的业务,并限时整改;三是对发生的呆坏帐,实行比例分担,农村信用社承担20%,市、县政府各承担10%,省担保基金承担60%。(4)建立“一条龙”的创业服务体系。任何一个创业承办部门都要按照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咨询培训、项目评审推荐、创业小额贷款、创业导师、后续跟踪等系统服务。

三、“贷免扶补”小额贷款成效明显。2009年,全省已累计发放“贷免扶补”创业贷款10.45亿元,贷款余额达9.96亿元,占全省小额担保贷款余额的44%,累计扶持21514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发放给返乡农民工和失业人员的贷款分别占51.74%和30.47%,带动就业人员5万多人,且贷款质量保持良好。

云南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做好全面准备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个国家接壤,2009年云南省对缅、老、越的边境小额贸易额达12.6亿美元,在危机冲击下仍增长5.2%,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2004年开始,云南开始试点边贸人民币结算,边贸人民币结算占比在95%以上,目前还成功探索出符合云南和周边国家特点的对开本币账户和境内人民币转账两种结算模式。人民币逐渐成为周边国家与云南边贸结算的首选货币,边贸人民币结算的成功经验也为云南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奠定了基础。

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云南和广西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云南省积极行动,从各个环节做好准备工作。一是拟写了云南开展与东盟国家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实施方案》报请国务院。二是省政府牵头成立了由各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职责和工作方法。三是拟定了《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操作指引》和《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筛选参与试点的进出口企业300家。四是金融部门在政策范围内积极与境外银行磋商人民币结算业务合作,搭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渠道。省内商业银行与缅甸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与越南、老挝、新加坡、泰国等国的商业银行建立了人民币结算的联系;人民银行同意缅甸经济银行等外方银行在我方边境金融机构开立账户,进行款项汇划和结算;地方金融机构富滇银行已经在老挝设立代表处,金融部门的努力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搭建了快捷、多样的资金结算渠道。五是营造良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舆论环境。先后通过《第一财经》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与外方金融主管部门沟通,使广大企业和境外各方充分了解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

近几年,云南省企业开展对缅、老、越的贸易,到东盟国家开展水电、道路工程建設和劳务承包业务量增长较快,大型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需求强烈。2009年,云南省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目标,省内企业“走出去”开展贸易、合作的热情高涨。目前,云南省上下已经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做好全面准备,只待国务院及人总行批准试点后正式开展工作,初步测算,云南试点获批后每年的人民币结算规模约为100亿。

2010年山东省金融运行报告 篇4

2010年山东省金融运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内容摘要]

2010年,山东省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内外需求同步增长,三次产业更加协调,社会民生不断改善,节能降耗成果显著,转型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全省金融运行平稳健康,货币政策有效贯彻落实,存贷款平稳增长,信贷结构更趋优化,证券融资实现新突破,保险保障领域有效拓展,金融市场交易活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应用更为广泛,企业直接融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金融生态持续向好,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2011年,山东省金融机构将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努力保持信贷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促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支持。

一、金融运行情况

2010年,山东省金融业运行态势良好,组织体系不断完善,融资功能充分发挥,金融生态环境继续优化,对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保障推动作用增强。

(一)银行业发展稳健,信贷投放平稳均衡

2010年,山东省银行业综合实力增强,存贷款平稳增长,期限行业区域结构优化,现金收支活跃,利率呈上升走势,金融体系更趋完善,跨境贸易结算业务成绩显著。

1.资产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2010年,银行业资产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质量和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不良贷款继续“双降”。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上升,拨备覆盖率同比提高30.9%。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聚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蓬勃发展,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加速拓展。

2.存款平稳增加,资金稳定性增强。受派生存款减少、企业两项资金占用增多等因素影响,各项存款增速回落,活期存款新增占比同比下降7.4个百分点。企业存款同比大幅少增,储蓄存款增长平稳。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带动企业和个人结汇速度加快,外币存款同比少增2.2亿美元。

3.贷款投放平稳均衡,信贷结构日趋优化。2010年,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突破 3万亿元,增量为历史次高,实现“月度与季度、短期与中长期、单位与个人”均衡增长。国有银行贷款集中度下降,地方法人放贷能力有所增强。受资金来源减少及套利预期影响,外币贷款同比少增。受资金环境趋紧影响,金融机构对再贷款、再贴现的需求明显回升,全年累放流动性再贷款、再贴现189.1亿元,同比多放 138.3亿元。

信贷投向体现“有扶有控”。五成以上新增贷款投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和战略新兴产业,涉农贷款占比同比提高 5.3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快于大型企业 15.1个百分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量降为同期1/5,二套房以上住房贷款占比逐季下降,“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信贷退出企业同比增加 114家。

专栏 1 金融助力蔬菜良种国产化 突破国外垄断成效显著

近年来,面对外国种子加速进入国内市场、国内传统种业发展遭遇困境的严峻形势,山东省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加大对蔬菜制种产业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寿光市和宁阳县金融机构积极改善信贷服务,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成功帮助蔬菜制种产业打破国外种子垄断局面。温家宝总理对此做法做出批示予以肯定:“山东金融部门此项做法好,应予推广”。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联合当地政府出台了《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创新试点方案》和《关于加快蔬菜种子和太空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财政部门出资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专项周转金。二是加大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开辟贷款绿色通道,设立专项信贷资金,对国产蔬菜种苗繁育企业实行服务优先、利率优惠,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截至 2010年末累计发放贷款 2.1亿元。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联盟贷款、蔬菜大棚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地上附属物产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支持种业发展,截至 2010年末共发放创新贷款 1.2亿元。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打破国外种子垄断局面。2010年末寿光市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比 2006年提高 17个百分点,宁阳县推广种植“太空大青茄”种子后,外国种子“布利塔”占有率由 2007年 36%降至 2010年的6%。二是推动蔬菜种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通过扶持种子龙头企业,“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子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末,两县(市)共有蔬菜种子龙头企业 22家,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97处,年产良种 1.4万吨,销往全国 20多个省、市及朝鲜、东南亚等。三是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2010年,两县(市)5.4万种子种植农户人均收入 1.2万元,同比增长21.7%。寿光蔬菜研究院带动 1.3万农户推广种植 4.9万亩甜瓜、辣椒品种,户均同比增收超过万元。

4.表外融资规模扩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年累计开办业务 11732亿元,占信用总量的67.9%,同比提高 13.3个百分点,成为贷款的有益补充。银行承兑汇票仍是主要品种,新增占比提高 15.1个百分点。

5.现金收支快速增长,净投放较多。现金收支规模扩大,同比多投放 161亿元,主要受经济企稳回升、农副产品价格走高、居民消费势头强劲等因素影响。

6.利率走势前稳后升,定价更趋市场化。受产业调控、资金趋紧及两次加息影响,利率水平从四季度开始明显走高。一般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年初上升 30个基点,浮动利率贷款占比提高。房贷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上升 49个基点,期限趋于长期化。Shibor对贷款定价的基准作用增强。受 LIBOR走高影响,美元存贷款主要品种利率均同比上升明显。

7.银行业改革进程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壮大。2010年,农业银行做实“三农金融事业部”,开发银行健全商业银行运行机制,进出口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历年亏损挂账全部消化,15家县级联社启动银行化改革。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取得突破,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 12家,另外,审批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150家。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推广,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业务取得阶段性成果。

8.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局良好,各项业务快速发展。2010年 6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业务类型日益丰富,收入支出双向并行。共有 20家银行的 196家分支机构为 436家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金额达 343.4亿元,收付遍布六大洲 38个国家和地区,居全国新增试点省市第二位,有力促进了全省涉外经济发展。

(二)证券业快速发展,上市融资取得新突破

2010年,山东省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功能进一步拓展,证券期货机构业务不断壮大,盈利水平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

1.市场主体经营实力大幅提升。证券机构经纪和承销业务双创新高,2家法人券商净资本与负债、风险资产比远离风险控制标准,资金户和股东户开户数均同比提高 9个百分点。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量和利润双增长。

2.证券市场融资功能有效发挥。52家企业通过首发、增发实现股权融资 418亿元,其中创业板上市 4家,境外融资 65亿元,新上市家数和募集资金总额均达历年最高。上市资源培育取得新进展,42家企业进行境内上市辅导,10多家公司启动境外上市程序。

(三)保险业规模稳步扩大,保障服务功能增强

2010年,山东省保险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保险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市场体系更趋完善,行业实力明显增强。首家法人保险机构泰山财险开业,新增 6家省级保险分公司,在册中介机构 183家,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五位。行业总资产同比增长25.4%,从业人员 34万人。

2.保险业务持续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0%,规模稳居全国第三位,承担各类风险责任 14.9万亿元。人身险运营效率提升,寿险新单期交率

1、费用率指标全国领先,财产险承保利润是上年的 7.3倍。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快速推进。

(四)金融市场活力增强,融资结构有效改善

2010年,山东省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货币市场交易量持续走高,外汇市场增势迅猛,黄金市场交投活跃,民间借贷量稳价升。

1.融资渠道日益多元,直接融资占比上升。全年融资总量同比下降15.9%,但直接融资占比上升 4.7个百分点。受内外资本市场回暖、优质企业估值上升等因素影响,股票融资大幅增加,债券融资亮点纷呈。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再发两单,累计融资占全国融资总量的38.7%,短券、中票融资稳居全国前列。金融债发行稳步推进,威海市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 6亿元。

2.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扩大,资金融出规模增加。银行间市场交易量达 1.25万亿元,同业拆借增长 1.5倍。由于市场成员流动性充裕且套利难度加大,逆回购同比增长 2.1倍,净融入减少9402亿元。机构持债规模继续增加,固息债占比上升。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和现券买卖加权到期收益率分别同比提高60和 112个基点。

3.票据融资余额下降,贴现利率波动上行。票据融资余额和累计发生额分别同比下降 35.9%和 11.2%。银行承兑汇票需求扩大,同比增长26.8%。随着市场流动性趋紧,贴现利率下半年涨势加快,年末达到最高点,其中 3-6个月银票直贴利率比年初提高 3.2个百分点。

4.银行间外汇市场增势强劲,黄金市场交投活跃。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同比增长85%,“远期—全额”交易翻倍。11家黄金交易所会员场内成交同比增长14.9%,净卖出 100.7吨,冶金企业占主导地位。个人纸黄金投资需求旺盛,净买入502公斤。

5.民间借贷增量平稳,利率小幅上升。受两次加息影响,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上升

0.8个百分点,高于一般贷款利率 4.9个百分点。全年样本监测点累计借入金额同比下降 11.3亿元,借贷规范性有所提高。企业样本借贷额增加,利率升幅高于农户样本。

(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金融生态环境继续向好

2010年,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推动全省 17地市建立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枣庄、邹城市试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13.9万户中小企业信息纳入征信系统,1.3万户企业取得融资支持。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信用示范县、信用示范乡镇、农户信用档案同比分别新增 20个、182个和 141万户。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开通网银 611.1万个,布设自动机具 24.3万台。联合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成绩居全国非重点省份首位。

二、经济运行情况

2010年,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转型调整成效显现,社会民生不断改善,节能降耗成果显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内外需求平稳扩大,经济发展均衡性增强

2010年,山东省投资增长重点突出,结构调整继续推进。消费市场需求旺盛,进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利用外资质量提高。

1.投资结构更趋优化。201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趋稳,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比例发生积极变化,由上年的3.2︰51.1︰45.7调整为2.4︰48.7︰48.9,服务业投资领先增长。高新技术、技术改造、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大,分别高于全省14.4、9.5和13.7个百分点。十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势减弱,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度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重点区域投资带动作用突出,半岛沿海高端产业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完成投资分别占全省的39.5%、33.4%和13.6%。

2.消费市场需求升温。城乡居民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幅稳定,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转移性收入逐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旧城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宗耐用消费品下乡等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有效落实,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比上年提高 2.6个百分点。现代化家庭设备消费热度不减,汽车消费成为新热点。城乡市场消费增速差缩小 1.2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市场潜力逐步激活。

3.对外贸易增势良好。随着外需环境好转和15 促进外经贸措施有效落实,进出口增速由上年的10 负增长全面转正,外贸出口突破千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加速,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美、日、韩三大传统市场份额缩减,新兴市场份额扩大。进口增速快于出口,贸易顺差同比缩小。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合同及实际到账外资比重分别提高 5.9和 1.8个百分点。国外投资合作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外派劳务、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境外投资分居全国一、二、三位。

(二)“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提高

2010年,山东省坚定不移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5︰56.3︰34.2调整为9.1︰54.3︰36.6。

1.农业产业升级进程加快,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在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条件下,粮食生产首次实现 8连增。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强力推进,龙头企业逾 8000家,农产品出口连续 11年居全国首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自来水普及率、行政村通油路比例分别达90%和99.2%,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提前完成。社保水平明显提高,新农保试点覆盖率36%、共 1065万人。金融支农力度持续加大,新增农业贷款2占比同比提高 3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企稳向好,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工业增速高开回稳,贡献度同比提高 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幅上升,利润增幅提高 23.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高耗能行业生产逐月放缓。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政策和资金支持逐步到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发投入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 4.1个百分点。

3.服务业发展质效提高,贡献度逐年增强。现代服务业提档加速,经济贡献率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三大载体 3建设成效显现,突出支持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家庭服务等十大领域,标准化覆盖面扩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好客山东”品牌全面打响。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步伐加快,家庭服务业向外资开放。信贷支持服务业力度加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等重点行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同比提高 2.2个百分点。

(三)物价涨幅总体可控,通胀预期压力增大

年初以来,受自然灾害频发、流动性充裕及输入型通胀压力不断增强等因素影响,全省物价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涨幅总体仍处温和可控范围。

1.居民消费价格前稳后高,阶段性上涨特征明显。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低于全国 0.4个百分点,呈上半年涨幅平稳、下半年连续攀升趋势,11月份达到峰值。食品、居住类价格继续领涨,是推动 CPI上行的主导因素。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城市。

2.工业品价格持续走高,农业生产资料涨幅扩大。受投资增长较快、工业生产需求旺盛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等因素影响,工业品价格高位运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有 10个月同比增幅高于8%,工业品出厂价格月增幅均在 5%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季走高,增幅同比扩大6.7个百分点。

3.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劳动力价格继续上升。连续七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比上年提高 1.1个百分点,城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1.2%,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 1200元。

(四)财政收入增势良好,支出结构倾向民生

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 12.8个百分点,税收占比继续提高。企业效益加快回升,带动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速分别同比提高 15.4和 37.4个百分点。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支出大幅增长,民生领域投入占比过半,调分配、促和谐效果显著。

(五)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2010年,山东省全面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工业能耗增速逐步回落,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7.2%,十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增幅回落 12.6个百分点。淘汰落后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果,共减少能源消耗 1685万吨标准煤。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加大,清洁生产加快推行,圆满完成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任务。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 15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 85%、80%和22.8%,耕地面积保持 1.1亿亩。大气污染防治逐步加强,燃煤机组脱硫设施配套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

专栏 2 多重因素共同推动 农副产品价格呈普涨态势

2010年,山东省农副产品价格持续、快速上扬,各类产品接力涨价。全年农副产品生产价格增幅达

18.8%,同比提高 17.6个百分点,超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5.9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产品涨幅最高,达 26.7%,棉花、蔬菜和大豆领涨,涨幅分别达51.7%、38.6%和 32.4%,棉花价格突破历史高点。农副产品价格全面上行受多重因素影响:

一是生产成本上升推动价格全面走高。2010年山东省农业生产劳动力、资料、流通成本持续上涨,小麦、玉米和棉花亩均总成本同比分别增长5.9%、22.1%和40.8%。农村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矛盾突出,多个行业劳动力价格涨幅超过20%,全省日均工资同比上涨9.7%,对劳动密集型农作物生产成本拉动较大。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价格大幅攀升,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提高,复合肥、国产尿素和国产磷酸二铵市场均价同比分别增长17.2%、34.3%和15.9%,小麦、玉米的亩均农资成本同比增长5.8%。受国内汽油、柴油价格上涨影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如烟台苹果的运输成本同比上涨25%,为近年最高水平。

二是供求关系趋紧加剧价格上行压力。2010年,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强势上涨与国内夏粮减产双重因素为价格上涨提供了支撑。山东受倒春寒等天灾影响,主要农作物产量减少,如棉花减产20%。蔬菜供应阶段性紧张,周边地区蔬菜生产因灾受损,对省内价格形成助涨。部分农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也导致市场供给严重不足。

三是投机性需求对农副产品价格涨势推波助澜。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风险,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资源品价格持续上涨,大宗农副产品价格不断创出新高,为国内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农副产品的炒作创造了环境。热钱流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使大量游资转入基础生活资料领域,进一步推高了农副产品价格。

(六)房地产调控效应显现,文化产业发展提速

1.房地产市场先扬后抑,房地产金融健康运行

2010年,随着各项调控政策的持续深化,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趋势得到遏制,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信贷结构优化。

(1)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2010年,房地产投资增势放缓,仅高于全国 0.7个百分点。开发资金增速同比下降 17.8个百分点,贷款占全部到位资金比重下降 1.9个百分点,对政策调控的敏感度增强。

(2)房屋供给结构改善。全年土地开发面积、房屋竣工面积增幅分别同比下降2.4和8.2个百分点。全年新建廉租住房 19.4万套,竣工 12.10 万套,新开工建设农村住房 120万户,改造危房 18.5万户,保障性住房建设驶入快车道。

(3)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增幅分别同比上升 0.1和6.5个百分点,房屋空置面积同比下降6.4%。自住型需求进一步释放,90平米以下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空置面积同比大幅下降。

(4)房地产价格涨幅呈倒“V”走势。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波动明显,前 4个月同比涨幅持续扩大,5月起涨幅逐月回落,“新国十条”成涨幅回落拐点。二手房价格涨幅低于新建房,房屋租赁价格涨势趋缓。土地交易价格涨幅年中冲高回落,全年同比提高 1.1个百分点。

(5)房地产信贷结构优化。受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影响,房地产贷款增速自 4月份以来呈下降趋势,全年增速同比下降 8个百分点。投向更趋优化,个人住房贷款增速高于开发贷款,支持90平米以下自住型住房套数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房贷利率逐月走高,全年同比上升11.1%。

2.文化产业发展提速,信贷创新发挥显著作用。山东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后,文化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数字电视业、动漫游戏业、新闻出版业等已形成较好的区位优势,以山水圣人、黄金海岸、沂蒙红色等为代表的旅游品牌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1230亿元,是 2005年的 2.4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1%,旅游总收入突破 3000亿元。“好客山东”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首届“好客山东贺年会”成功举办,17市均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全国率先建成了旅游目的地数字化服务系统。

金融通过信贷创新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制定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山东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推出并成功运作“艺术品质押融资”和“旅游景区门票收费权质押”业务,创新推出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的公共基础设施类融资模式等,有效推动了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七)“蓝黄战略”引领产业全面升级,“海陆对接”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与黄河三角洲共同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山东发展新引擎。“蓝黄”经济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正成为省内资本流动洼地和产业、市场发展高地,辐射能力日益增强。2010年,“蓝黄”区域生产总值增速分别高于全省 0.8和1.1个百分点。金融投入持续加力,全年“蓝黄”区域新增贷款占比分别同比提高 3.6和 2.9个百分点。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临港产业带等在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示范园区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进步。

三、预测与展望

2011年,山东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将高于全国 1-2个百分点。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各国之间发展不平衡特点仍比较突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虽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但普遍面临通胀压力和资本流入冲击。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较足,但面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国内经济转型压力。从山东的情况看,开发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及“四新一海4”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将成为投资增长的持续驱动力;保障房投资力度加大,将缓解政策调控对房地产投资的抑制。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速、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和基础设施完善,居民消费意愿提升,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出口持续复苏,但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强。总的看,2011年山东省将坚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统筹兼顾、民生优先、绿色发展、改革开放”的发展思路,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从物价走势看,受自然灾害、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粮食价格上涨的动力较足,加之相对宽松的流动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环境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价格上行的压力将持续存在。主要经济体有可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引致的美元持续贬值亦会增大输入型通胀压力。但各项调控政策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也会逐步显现。总的看,预计全年 CPI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广东金融学院月汇报 篇5

下过一场小雨,空气中,青草泥土的气味氤氲一片。些微寒意,预告着冬天的到来。

天意怜幽草,人间晚重晴。

虽说凉意正浓,冷风呼啸,但丝丝暖意充盈着我们的心头,因为那些绚烂的阳光 回忆中洒满每个角落。

这个九月,这个十月,我们走在一条与昔日截然不同的大道,那就是大学之路。在这个全新的殿堂里,我们不再仅仅拘囿于从书中收获知识,我们更渴望由实践中汲取智慧,增长社会阅历。

前人说过:“激情,是穿越寒冬绽放在枝头的那抹新绿;激情,是走过泥泞遗留在身后的足迹;激情,是人沉默中爆发,是蛰伏后的苏醒,是人生涤蕴的宝藏,是让生命蓬勃的动力。

而我们,正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满怀激情,燃点青春。

我们记得,系运会。

在场上挥汗如雨激情澎湃的不仅仅是健步如飞的运动员,还有在跑道旁呐喊助威的我们。不管能否攀蟾宫摘桂枝,我们的共同目标都只有——终点。我们记得,宿舍装饰大赛。

消息宣布得很突然。我们没有时间,也缺乏人手,何况布置装饰是一项很考究心灵手巧的工作。霎时间,同学们都不知所措。甚至没有人想要自愿去参加。最后不得不采用抽签的办法,选了两个女生宿舍和一个男生宿舍代表我们班参加了比赛。尽管大家都不是心甘情愿,尽管大家时间都很紧凑,但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认真地去完成这个任务,而不是“应付“而已。

我们还记得,第一次班会。

主题是大学四年怎样过。

有同学说自己很迷惘,不知如何抉择,不知如何去吃“大学”这盘自助餐,“情感”“工作”与“学习”之间的黄金比例究竟是多少。也有同学介绍多次面试搏杀之后的心得,要“勇于尝试,善于选择”。选择最适合你的、你最感兴趣的部门,你才真正得到锻炼的机会。不然只会浪费这次机会,浪费四年光阴。更有同学高歌一曲“That’s why you go away”,引起大家对爱情的幻想。

比起开学初课堂上的鸦雀无声,如今的课堂氛围更显轻松愉快,不时会闹出个小幽默,引来满堂哄笑。

在这两个月的磨合期之内,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很多,一起上课一起下课,一起去饭堂,相互之间串舍,感觉有如生活在老北京的四合院,和谐融洽。而现在我们还是在忙着,忙着面试,忙着上课,忙着听讲座,忙着为元旦晚会初试准备。

广东金融运行报告 篇6

广东金融学院获批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点

记者昨日获悉,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广东金融学院获批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点,这标志着该校结束了不能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历史。

广东金融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东存在很大的`金融人才缺口。然而,我省现有培养金融研究生的学校仍偏重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中高端人才十分紧缺。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专业硕士点是今年我省的唯一获批的院校,金融专业学位硕士学制两年半,将采用“双导师”制,计划从业界遴选30位导师,占到整个师资的一半。实践教学时间至少达到一个学期,占总学时的20%以上。起,首批金融专业硕士将面向应届生招生,专门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记者:雷雨 通讯员:宋启林)

广东金融运行报告 篇7

尽管2009年有国际金融风暴冲击下的巨大压力, 但在国家拉动经济政策和省内各项刺激经济政策的作用下, 广东水泥发展、需求超预期, 水泥产量、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危难之中凸显亮点, 体现了广东水泥产业已经步入了平稳发展的新阶段。

一、总体运行概况

由于国家实施了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 尤其是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逐步落实, 广东采取的“三促进一保持”和启动“新十项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2009年1~12月份, 水泥市场逐渐见旺, 产量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全国水泥产量16.46亿吨, 同比增长15.9%, 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1个百分点。

广东水泥市场则是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趋势, 上半年低迷、年中开始回暖、后段高速增长。1~12月份, 广东水泥总产量为10067万吨, 同比增长为3.7%, 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中熟料产量为7780万吨, 同比增长为-0.7%, 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5个百分点。预分解窑产量为5178万吨, 同比增长为20%, 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5个百分点, 各项经济指标优于去年 (见表1) 。

⑴水泥产量逐月上升, 单月产量高于去年同期。

从 (图1) 中可看到, 2009年我省水泥和熟料的产量和累计增长率基本都呈处上升趋势, 逐月增长。特别是水泥产量, 从9月份开始单月产量突破900万吨, 增速较快。

从 (图2) 中看到, 2009年水泥产量曲线明显高于2008年, 2009年单月产量均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 可看出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但在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下, 2009年广东水泥市场在低迷中稳步发展, 总体情况优于去年。

⑵水泥价格前低后高, 年末回复到较好水平。

2009年上半年, 广东水泥价格一路走低, 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从8月份开始, 价格止跌回升, 缓慢复位。到9月份, 一是由于水泥市场有所回暖, 进入传统的施工旺季, 水泥需求增加;二是进入第三季度, 雨量减少, 西江流域水位下降, 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运费大幅度提高, 由广西进入广东的水泥量大幅减少, 广东各水泥企业库存得以大量消化。三是由于受市场需求的拉动, 外省补充广东水泥供应量锐减的影响, 广东各水泥企业满负荷生产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到10月份, 广东水泥连续3次提价, 提高幅度约100元/吨以上, 最高的珠三角地区约400元/吨, 创2009年的最好水平。短时间内水泥多次提价, 在行业内引起关注, 也给2009年的广东水泥市场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见图3和图4) 。

⑶经济效益逐步好转。

2009年1~11月, 全国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 达到366.18亿元, 超出2008年同期102.82亿元, 同比增长39%, 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了8.24个百分点。水泥需求的大幅增长, 基本上消化了2009年释放的产能, 利润也大幅度的提高, 2009年是水泥行业的丰收年。

2009年广东水泥行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各项指标比2008年相对好转。根据统计快报, 2009年1~11月, 行业利润总额为12.39亿元, 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37.28%, 预计2009年全年利润总额为15.38亿元, 利润的好转, 主要靠下半年水泥需求的增加, 价格的回升。

⑷固定资产投资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快, 东、西两翼发展速度加快。

2009年广东经济逐季回暖, 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增速逐月加快的良好态势, 投资形势总体好于预期, 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推进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 广东完成投资13353.2亿元, 增长19.5%, 增速比2008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皆超过40%, 重点项目投资成为带动广东固定资产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的“火车头”。2009年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的项目有200项, 总投资17610亿元, 年度计划投资3030亿元, 全年实际完成投资3310亿元。建成投产33个项目, 包括武广客运专线、中海石化 (惠州) 1200万吨炼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项目。

珠三角地区历来是房地产最发达的地区, 30%~40%的水泥用于房地产建设, 由于目前房地产新开工项目不足, 对珠三角地区水泥需求影响较大。从表3中可看到, 中山、佛山、东莞和广州四地的累计增长率分别为-30.88%、-42.75%、-12.2%和-7.56。除淘汰落后产能因素外, 房地产水泥需求量大幅减少也是主要原因。河源和韶关由于大都是立窑水泥, 淘汰关停后, 水泥产量大减。

珠海、湛江和惠州等地区, 由于基本建设和重大工程比较多, 所以, 水泥需求快速增长, 增长率分别为49.92%、41.77%、21.63%。清远因为是我省大型的水泥基地, 每月都有2位数的高速增长, 增长率为22.06%。今后, 省委省政府实施新的重大战略举措, 要科学谋划粤西新一轮大发展, 把粤西地区打造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 相信在一段时间内, 粤西地区水泥市场仍会兴旺发达。

二、运行特点分析

过去的2009年, 尽管受金融风暴影响, 但由于公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的推动作用明显, 我省水泥市场发展超预期, 产量、价格和经济效益都比去年有好转。还凸显以下亮点:

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超水平发挥。

目前, 我省水泥工业开始走上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轨道, 水泥产业技术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到2009年底, 已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企业32家, 生产线共计44条, 熟料生产能力4905万吨, 生产能力所占比例上升到52.25%, 而立窑水泥熟料生产能力比重下降为45.97%, 一改过去立窑水泥“一统天下”的局面。从2009年2月开始, 我省预分解窑熟料实际产量所占比例逐月上升, 到2009年12月, 预分解窑熟料产量所占比例约为66.6%, 逐步取代了立窑的主导地位, 虽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72.5%还差6个百分点, 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9年, 我省现有的新型干法水泥由于起步高, 管理先进, 基本能满负荷生产, 产能发挥达105.60% (见表4) 。2009年, 我省熟料和预分解窑熟料累计产量分别排在全国第3位和第5位, 广东水泥在全国水泥市场上不仅仍占据重要一席, 而且正向水泥强省迈进。

⑵淘汰力度加大, 立窑产量大幅下降。

2009年底止, 我省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达到5100万吨, 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 目前我省仍然有约4300万吨的立窑生产能力。在各项淘汰落后政策举措的作用下, 2009年我省很多立窑企业开工不足, 运转率只有57% (见表4) 。立窑产能大幅下降, 为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腾出了较大的空间。

⑶粉磨站能力逐步正常发挥。

到2009年12月止, 我省水泥粉磨生产企业54家, 水泥粉磨能力为4385万吨。根据统计数据分析, 2009年, 我省水泥粉磨生产企业的运转率不断提高, 而且是产销两旺, 尤其是9月份以来, 由于广西水泥进入广东的“黄金通道”不畅, 广西熟料运输受阻, 各大企业库存清空, 粉磨站能力得到较大发挥 (见表4) 。

⑷行业自律能力得到加强。

从2008年开始, 行业内就开展树立文明生产、依法经营、优质服务的意识, 提倡行业协调, 团结、互助、自律, 共同承担市场责任;发扬行业整体优势, 建立开放的制度和通道, 对行业中发生的热点、难点和重大问题, 采取研讨、协商、互惠互利等方式解决。2009年, 全省水泥在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带领下, 企业的自律协调能力、抵抗经营风险能力等方面得到加强, 调控市场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⑸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重点大企业发挥行业龙头作用逐步显现。

进入2009年以来, 我省水泥企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目前我省前十家水泥企业的产能、产量、资产总值都占全省总量的4成以上, 水泥熟料和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分别占了全省的50.16%和73.23%, 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则分别占了全省的36.68%和79.03% (见表5) 。

三、2010年广东水泥市场预测

刚刚过去的2009年, 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 也是我省水泥行业稳定发展的一年。

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诸多利好消息。明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 国家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广东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总体要求是: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定不移调结构, 脚踏实地促转变, 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着力扩大内需, 着力加快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根据形势和经济政策, 2010年我省水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如下:

㈠2010年有利因素

⑴2009年许多重大投资项目现在正进入工程高峰期, 今年还有铁路几大干线、轻轨等重点工程和基本建设, 仍然能成为水泥需求增长的强劲动力。

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介绍, 预计2010年广东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增长16%, 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900亿元, 比2009年计划增加8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将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珠三角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培育海洋工程装备、石化产业、钢铁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悉, 目前, 广东在建的广州-深圳轻轨;广州-珠海轻轨;广州-惠州轻轨;南广铁路;江肇高速、太澳高速、广梧高速、广明高速、广贺高速、阳阳高速、港珠澳大桥、广佛扩建等, 今年都在加速建设中, 这部分是2010年拉动水泥需求的最大引擎力。

⑵国家实行新的水泥行业政策, 如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等, 为大型水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大型水泥企业的集中度将会逐步提高, 沟通协调能力逐步加强, 产量比重更高, 盈利能力更强, 大型水泥企业将成为支撑广东水泥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柱。

⑶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 2010年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会刺激房地产业, 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的复苏。

在1月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2010年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通过改造棚户区和新建、改建、扩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2010年保障性住房开工数量要比2009年增加1/3, 以尽快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另外, 限价房、公共租赁房和安置性住房的建设规模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以逐步解决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据有关部门透露, 2010年广东将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不断缩小城乡差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百姓的住房问题上, 广东将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 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如果以上政策能得到落实实施, 相信一定会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 而房地产业的复苏, 也能带动水泥需求。

㈡2010年不利因素

⑴2010年11月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 为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的环境, 广州市要求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亚运会前停止一切工地建筑施工, 受其影响, 广州地区工地停工约3个月左右, 由于刚好是水泥旺季, 会直接影响第4季度的水泥销量和价格, 将对水泥市场运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⑵2010年广东将新增新型干法水泥1000-1200产能, 海螺高明200万粉磨站、华润在汕头200万吨粉磨站投产;以及清新海螺、封开华润等都在增加生产线的同时上粉磨系统, 预计对市场也构成较大的影响, 以往靠西江水运补充广东本地市场水泥供应不足的情况将有所改变。

⑶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加大。广东能源全部依赖外地购进, 目前, 煤炭价格一路高涨, 电价也在上涨, 运输成本也在上升, 企业经营生产成本增大, 赢利空间缩小。面对巨大的经营压力, 众多企业水泥行业将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更弱的情况, 优胜劣汰, 强者生存。

广东金融运行报告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来工;生存状况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19-02

一、研究背景

(一)金融危机重创广东制造业

2008年,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在金融风暴中首当其冲。08年1-10月广东累计出口增长13%,比全国同期出口增幅低8.9个百分点,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0.3%降至今年1-10月的28.1%。而一直被称为出口工业标兵的鞋业,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自2009年2月以来,东莞鞋业协会对本地371家制鞋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未开工企业有32家,已关停52家,欠债外逃14家,占调查企业的34.1%。

作为全国最大的劳动力吸纳地,广东吸引了全国跨省流动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以上。据统计,2009年在粤流动就业人数达2130万人之多,其中纳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管理的外来工约1070万人。改善外来工就业的环境,完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是广东各级政府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揭阳榕城制鞋业简况

榕城区是广东揭阳市的市区,制鞋产业是其支柱产业。至2009年末,区现有生产成品鞋及鞋底和其它配套鞋材的企业592家,从事鞋业生产、贸易的人数2.784万人,其中初、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600多人;全区制鞋产业产值62.7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59亿元的24.2%,出口交货值4.86亿美元。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4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有10家。

二、金融危机对鞋材城外来工生存状况的影响

榕城区拥有大约三万外来工,主要从事劳力工作,多为20-30岁的青年,工龄一般不超过5年,男女比例均衡。本次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390份。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我们得到了一手数据。在问卷設计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从物质条件、工作状态、闲暇时间和家庭因素四大方面进行探讨。

(一)薪资低,住房紧,政策无力

榕城区外来工月均工资水平集中分布在800-1500元的范围,相比当地月人均收入1034.3元属于较低水平,高薪人员的比例很少。但由于当地消费水平较低,该工资水平仍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住房方面,受访者大多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有29.19%居住在集体宿舍,7.88%在工作地点,6.45%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在城里没有住所。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在政策保障方面,由于政策执行无法深入到基层,员工很少能真正体验到这些社会福利。受访者认为,政府出台的相关福利政策跟他们关系不大,即使社会媒体经常宣传,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所以他们一般对政府政策不抱期望。

(二)工作负担重,生活质量低

危机期间,工作负担更大,工时更长,每天10小时以上,经常节假日也要加班。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加班费,只按普通工作时计算工酬。旺季时极少自由支配时间,淡季时开工少、工资低。没有选择工作内容的权利,均由企业主分配,自主性极少。另外,在工作环境方面,79%的外来工均感觉不满意。当他们对工作环境、薪酬分配、上级管理等不满意时,也很少去投诉。首先是怕得罪人,其次是所谓的投诉机制其实是个空架子。对于上级,他们从心里会认为他们的确高自己一等,对其命令及要求较为听从。

(三)闲暇时间少,活动匮乏

调研中,外来工表示闲暇时间严重不足。基本每周只放假一天,其中83%每天工作10小时,且时间段不固定。下班后的一大娱乐是四五人聚在一起玩扑克牌,有些甚至带有赌博性质。极少看书报,但经常听广播。在休息日他们多会去市区逛街,如遇过大节或其他喜事还会去唱k以及适度进行其他娱乐活动。他们所逛的街区大多为低端市场,但也很少买东西。总的来说,日常空闲时间基本只是找点活动消遣,没有其他特别的爱好或者课余学习等。工作压力是原因之一,低收入水平,没有动力追求新知识等因素也使他们感到生活无聊。

(四)婚姻稳定,担心子女教育

据调查,受访者中三分之二未婚,已婚者中近半数夫妻两地分居,基本都是男方在外打工,女方在家务农。一般只在过年才会回家,平时靠书信和电话联系,也会让顺路的亲友带些手信。金融危机影响了外来工生活的各方各面,但没有直接影响的便是他们对婚姻关系的主观感受。夫妻有条件在同地居住的感情满意度比较高,彼此能体验对方的难处,更易于沟通交流。当然,他们对长年分居表示不满,但迫于生存压力也只能忍受。另外,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为全社会所关注。调研中也发现,子女教育问题在外来工心目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超过30%表示子女教育问题是他们最重视的项目之一。近50%受访者对子女教育问题表示忧虑,他们认为自身受教育有限导致竞争能力低下,生活不如人意,所以更多地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民工子女教育在该地依旧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外来工物质生活较差,仅能满足温饱;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闲暇生活单调,略显无奈;婚姻关系趋于和谐,但是子女教育问题是他们的一大忧虑。

三、金融危机下改善外来工生存状况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

金融风暴袭来时,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实力制约,抵御能力弱。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使外来工的生存得到保障,是落实三农政策的有利契机。首先,从事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外来工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迫切需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外来工的教育扶持力度,普遍提高其知识和技术技能。其次,应当加大融资扶持力度,着力扩大民营企业规模,促成更多外来工就业。他们大多能吃苦耐劳,有丰富从业经验,国家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出台优惠措施,充分利用好这部分人。

(二)加强对外来工自主创业的支持

在危机企业大量裁员的背景下,外来工自主创业意义重大。调查显示,当前外来工创业面临最突出的困难是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由此,积极鼓励回乡外来工自主创业,要加强宣传引导,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业信息。充分了解外来工的创业计划,加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舆论的宣传引导力度,把推进外来工创业,稳定就业局势放在重要位置。加强资金、技术援助,加大对其自主创业的信贷支持、增加优惠条件,积极营造利于外来工创业的环境,提供创业平台。

(三)加强对外来工的培训,提升外来工素质

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外来工培训不能搞千篇一律的一刀切,应针对不同行业外来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尊重其工种的个性化需求,避免以偏概全、搞单一模式的培训。这就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外来工培训监管政策,广泛宣传外来工培训优势。正确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参与其中,建立一批规模大、质量高、专业突出的定点培训基地。在围绕当地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的基础之上组织外来工参加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相对应。

(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外来工利益

社会保障机制是金融危机下对外来工意义重大。然而,外来工在务工城市所缴纳的各类保险费用无法转续到自己的家乡,回乡后又不能享受先前的社会保障服务,跨省区转续外来工的社会保障工作还处在攻坚阶段。比较完善的外来工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建立,外来工的社会政治地位亟待保障,外来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各项具体措施亟待完善。此外,争取通过多渠道为外来工提高生活各方面的保障系数。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陈天涯(1988— ),男,广东揭阳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王怡(1989— ),女,广东揭阳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乐浩坤(1989— ),男,广东佛山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建国.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J].济南政报.2010,20.

上一篇:场地租赁合作协议下一篇:发传单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