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教育专题(精选8篇)
1、(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2、执法为民理念的根本意义,就是它科学而明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本质、和目的,即(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执法为民是党和人民对政法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政法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4、执法为民理念的提
出,直接而响亮地回答了政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问题。
5、(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是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表现。
二、简答
1、什么是执法为民?
答: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
2、执法为民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执法为民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第二,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要求和体现。第三,是政法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
3、简述执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答:一切为了人民;走群众路线;尊重和保障人权。
4、怎样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答:一要实事求是;二要甘当公仆;三要文明执法;四要清正廉洁。
5、怎样才能做到文明执法?
答:文明执法就要做到:(1)服务热情;(2)举止文明,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3)注意执法者的警容风纪。
1 依法治校是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载体
1.1 依法治校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逻辑要求和体现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法治原则和法治制度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认识,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章提出:“为了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可见,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逻辑上必然要求推进和完善依法治校。
1.2 依法治校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提供必要环境氛围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至23周岁之间,从心理上看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表现出许多矛盾性。他们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波动性较大;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等。大学生处在这样的心理发展状况下,极易受环境的左右而在思想上出现认识偏差。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精神、信仰、制度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认识的观念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其存在和传播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现实生活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等现象还没有彻底肃清。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容易动摇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影响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同和追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形成崇尚法治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而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3 依法治校是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
大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课堂教育,接受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属于理性认识,缺乏教育受体的实践认知。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来实现。受资金、人力等教育资源的制约,高校在校外实践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教育,建立法治理念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离现实还有一段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法治校无疑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实践提供最直接最现实的平台。通过依法治校,大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入到学生自主管理的法治活动中,或者接受到法治理念指导下的学校管理,很容易将理论知识同法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会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对依法治校的现实要求
2.1 完善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校园制度体系
良性的校园规章制度体系是法治理念教育的静态载体,是提高法制理念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当前高校的制度建设还存在“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冲突、校内规章与基本法律相冲突、尚未形成权责明确的制度体系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法治观念淡薄、民主精神缺失和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法治理念作指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四次大的飞跃,在法治实践中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高校在制定章程和各项制度时,要以“三个至上”为基本原则,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不仅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还要符合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地分配权利和义务,重视保障师生的利益。对不符合国有法律法规和党的教育政策以及损害师生正当利益的校规,应进行及时审查、清理和修改。
2.2 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确保依法治校的程序正当
法治不仅是静态的法律制度,更是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依法治校成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载体的更大魅力在于法律和校规的运行过程。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对于学生管理而言,如果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即使学生接受了处理结果,其内心并没有感受到法治的公正。因此,提高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正当的治校程序。对高校而言,程序正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障当事方的充分参入权。在制定和修改校规时,应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生会和学校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让教职员工和学生们进行充分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吸纳民意;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应尊重和保障师生员工等当事人的知情权、控告权、陈述权、辩护权,为了确保学生权益救济,应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推行申诉制度,对较重等级处分和奖励应组织听证会,实施听证制度。二是推行校务公开,保障程序透明。对学校办学方向、规划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重大事项,财务收支、职称评聘、福利待遇、收费项目标准、学校招生、评模评优、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等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重要事项,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奖惩行为,应依法予以公开。三是及时高效处理问题。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学校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来处理和解决治校过程中的问题。
2.3 注重对权力的制约,构建民主的校园法治督机制
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充分体现制约监督的要求。缺乏科学和完善的监督机制,违法腐败现象就在所难免,最终会动摇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信念。现行高校监督机制还存着监督内容不全面、监督主体不明确和监督程序不清晰等方面缺陷。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应把校外人大监督、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校内师生员工的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严密、有效的监督网络。其中构建民主高效的校园法治督机制最为紧迫,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构建程序化的长期对话机制。宪法规定,公民有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确保师生员工行使这些权利,畅通民主渠道,是对学校管理人员最直接和最广泛的制约监督方式。为及时收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应始终坚持“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制度,还应创新对话沟通方式。为了保护监督者的隐私可以采取网络举报、网上聊天等对话方式。为了有目的收集意见和建议,可以遴选师生聘为信息员,定期向有关部门传递信息。二是推行勤政责任制度。为使高校的决策与执行相分离并相互制约,应建立和完善绩效考评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三是完善廉政风险预警制度。发挥师生员工的力量,定期对各管理岗位进行风险评估,将权力滥用阻挡在萌芽状态中。四是加强纪检监察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狠抓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大执纪办案力度。
2.4 加强理性的法律文化教育,营造诚信守法的校园环境
“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制度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具备,法治才能真正实现。理性的文化是法治国家实现的重要社会条件,也是法治理念教育的应有内容。就厉行法治的文化需要来说,科学精神、人权思想、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有着特别重要作用。高校进行法治文化教育,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员工中进行权利义务观念教育。从根本上说,依法治校要靠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来实现,只有学校成员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才能营造诚信守法的校园环境。高校应通过法律课、法制讲座、讨论会、座谈会、法制宣传等方式组织师生员工系统学习《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基本教育法规和本校的规章制度,使他们知晓自己的权利及其正当性、合法性、可行性的界限,认同并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二是在师生员工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让学校成员明确认识到自己不是“臣民”,而是公民,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事务的主体,而非无足轻重的客体。三是在学校管理者中开展人权思想教育。使管理者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权利,树立服务意识,避免专制作风和家长制管理方式。四是在学校管理者中开展科学法治精神教育。使学校管理者正确认识依法治校的正面作用和局限性。要反对法律虚无主义,树立法律、法规在学校治理中的权威地位;要反对法律浪漫主义,认清法律不是医治百病良方,重视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首发式暨座谈会上的发言(摘录)[N].法制日报,2009-09-05.
[2]付子堂.“依法治校”是必由之路[N].法制日报,2010-07-28.
[3]邓娴.我国高校依法治校制度建设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4]李龙.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光辉历程-兼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历史地位[J].政治与法律,2008.
[5]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 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重大任务和实现路径,推进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久的推动,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引导和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就中学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中学生法治意识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在中学阶段进行合理的引导,有助于培植中学生形成法治理念,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培植法治理念的困境
1、不良亚文化对中学生法治观念形成的影响
不良亚文化是指与主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文化观念差异较大或完全对立的亚文化,又称越轨亚文化。它对主文化存在威胁、容忍并助长社会越轨行为、较多渲染社会弊端并引起人们心理失衡。
作为主文化的法治文化在宣传教育中,受到不良亚文化的消极影响。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以及通过现代媒介(如电视、网络)等渠道而形成,不良亚文化如享乐、暴力、虚幻、思想颓废、涉黄等,通过侵蚀主流文化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校园文化,导致中学生法治观念受到消极影响。
2、不良家庭教育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影响
(1)家庭暴力。部分家庭的父母本身人格不健全或教育观念落后,信奉“棍棒出孝子”等错误理念,频繁使用家庭暴力,使中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受到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受到侵犯。由于在家庭中受到了不公正、不合理的暴力侵犯,学生更容易具有暴力倾向,从而影响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2)缺乏法制教育。一方面,很多家长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知法、懂法,无法给子女传授法律知识,更不可能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做到懂法、守法。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会出事,不必进行法制教育。个别家长认为法律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遥远,特别是在子女的生活中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的事情,没有必要进行法制教育,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重智育轻德育。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更加心切。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加之商品经济给社会带来了浓厚的功利意识,家长更容易轻易对学生的德育、法制教育忽视。甚至极少数家庭自身的言行举止就与法治和传统美德要求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形成。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法治理念的对策
1、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氛围
一是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立法机构应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工作,例如对未成年人在隐私权、健康权等方面的保护力度,严格处理违法者;宣传机构应持续加强对法律、社会公德等知识的宣传引导,依托法律的保障和道德的约束,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二是塑造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学校则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为准则,依照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完善教师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和校风校貌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制度、条例指导、规范工作,最终达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目的。
2、增强教育人员法治意识
增强教育人员法治意识就是要加强与中学教育紧密相关的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家长等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充分发挥校领导班子成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学习法律法规,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机制。此外,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强化对学生家长的法治意识宣讲,推进学校、家长对学生法制教育的齐抓共管。
3、广泛开展普法宣传
通过动员大会、专题讲座、学习园地、办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学习宣传,努力使各项教育法规人人明白,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教职员工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广大师生的知法、守法意识,为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效果,除组织师生学习相关法律常识外,还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征文评选、演讲比赛、文艺节目及法制宣传月等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的氛围。
4、加强校纪校风建设
一是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管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要依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在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同时,对教师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情况进行考核,从 “德、能、勤、绩”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教职工,依法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中不负责任、体罚学生,不依法施教、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要依照法纪及时给予处理。二是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和管理。按照學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和校纪校风的教育。通过抓典型、树新风、学先进等活动,逐步形成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校园氛围,逐步将教育教学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行政管理法制化、成文明的举止行为和习惯。三是规范收费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学校公开、公示收费项目、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规范收费办法和收费票据,严禁随意增加收费项目和变动收费标准,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5、强化外部民主监督
加强社会、媒体、家长等对校园的监督,依法保护学生的一切合法权益。督促学校努力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维护学生人格尊严。不歧视品德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披露学生个人隐私,不隐匿、毁弃学生信件,充分保护学生的一切正当权益。
6、加大校园环境综治
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治安保卫和综合治理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新活动,强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法制教育联动机制,切实防范并着力杜绝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汨宝.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10(12)
[2]郑云鹏.思想政治教育呼唤法制化[J].法制与社会.2009(17)
姓名:职务:得分:
一、填空(30分)
1、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本质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
2、执法为民是社
会主义法制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本质特征。
3、政法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这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我们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政法机关履行的是执法职责,政法工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7、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8、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9、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
10、政法机关是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政法机关的权力同样属于人民。
11、我国的法官、检察官、警察本成为人民法官、人民检察官、人民警察,这决不是文字上的无畏增加和重复,而是要体现政法机关的人民属性。
12、政法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在关键时候靠得住的队伍。
13、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是执法为民的核心。
14、执法为民理念,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法治理念,其核心是政法工作必须坚持做到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5、政法机关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16、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
17、切实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法律赋予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
18、从实践看,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不公、征地、拆迁、国有企业改制、劳资关系纠纷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热点和焦点。
19、一切依靠人民,集中体现在搞好政法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
20、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21、政法机关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正确处理好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22、要学习和推广“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作用,及时解决社会纠纷,提高基层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能力。
23、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
24、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宪法,标志着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5、政法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
26、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做合格的人民公仆。”
27、在政法工作中树立服务意识,落实执法为民,必须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28、政法机关行使管理职责的根本目的是为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9、政法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
30、政法机关在具体履行管理职责的过程中,必须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起来,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更不能以管理为手段谋取个人或部门利益。
二、简答(30分)
1、政法干警怎样做到文明执法?p512、政法干警怎样保持清正廉洁?p523、政法工作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权?p43-p4
4三、论述(40分)
1、如何准确理解“一切为了人民”的含义?p392、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做到执法为民。p46-p53
一、单项选择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D)。
A、党的领导
B、公平正义
C、执法为民
D、依法治国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B)。
A、本质要求
B、价值追求
C、根本保证
D、重要使命
3、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A)。
A、本质要求
B、根本保证
C、重要使命
D、价值追求
4、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D)。
A、价值追求
B、本质要求
C、重要使命
D、根本保证
5、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C)。
A、根本保证
B、价值追求
C、重要使命
D、本质要求
6、服务大局的基础是(B)。
A、促进和谐
B、立足本职
C、维护稳定
D、社会建设
7、服务大局的关键是(C)。
A、正确处理好利益分配
B、坚持党的领导
C、全面正确履行职责
D、促进经济社会关系调节
8、政法干警必须遵守的根本政治原则(B)。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党的领导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9、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C)。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C、严格依法办事
D、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
1、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结合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的实际状况,当前突出需要对广大政法干警进行的法治理念教育有(ABCDE)
A、依法治国的理念
B、执法为民的理念
C、公平正义的理念
D、服务大局的理念
E、党的领导的理念
2、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义在于(ABCD)
A、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
B、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
C、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解决政法工作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
D、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的客观需要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D)
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
B、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
C、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使命
D、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保证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法治理念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
5、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刻内涵是(ABD)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C、切实依法行政
D、严格依法办事
6、严格依法办事意味着(ABCD)
A、职权由法定
B、有权必有责
C、违法受追究
D、用权受监督
7、政法机关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具体应当做到(BCD)
A、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一切为了人民
C、一切依靠人民
D、尊重和保障人权
8、公平正义理念的内涵是(ABCD)
A、合法合理
B、平等对待
C、及时高效
D、程序公正
9、公平正义之所以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因为(ABCD)
A、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
B、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C、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类愿望
D、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
10、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ABC)
A、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
B、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D、依法治国是政法工作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
11、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要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ABC)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B、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执行国家法律的关系
C、坚持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
D、坚持党的领导和落实党的政策的关系
12、政法干警全面正确履行职责,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BCD)
A、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
B、正确处理好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
C、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
D、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
13、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因(ABD)
A、是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B、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C、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D、是政法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1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ACD)有机统一起来。
A、坚持党的领导
B、执法为民
C、人民当家作主
D、依法治国
15、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要认识到(ABC)
A、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D、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6、对于维护法律权威理解正确的是(ABCD)。
A、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
B、要特别注重维护宪法权威,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C、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D、要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17、下列关于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ABCD)。
A、党的政策与法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B、党的政策是法律的核心内容
C、法律是党通过国家政权贯彻党的政策的基本手段
1、什么是司法行政?
答:司法行政属于行政工作的范畴。是指司法机关和与司法活动有关的行政工作。
2、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有哪些?
答:概括说有13项:监狱管理工作、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法制宣传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律师管理工作、公证管理工作、基层
司法行政管理工作、法律援助管理工作、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仲裁管理工作、国家司法考试工作、法学教育工作、司法协助、司法外事工作。
3、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包括哪些部门?
答:包括司法厅机关、市、县(区)司法局和乡镇、街道司法所,省监狱管理局及各监狱单位,省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及各劳教单位,省市县三级法律援助中心,省市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省公证员协会、市县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厅属院校。
4、不予颁发律师执业证书的情形有哪些?
答:(1)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2)受过刑事处罚的,但过失犯罪的除外;
(3)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的。
5、律师事务所应当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1)有自己的名称、住所和章程;
(2)有十万元以上人民币的资产;
(3)有符合《律师法》规定的律师。
6、律师有哪些行为司法行政部门应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
答:(1)泄露国家秘密的;
(2)向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行贿或者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的;
(3)提供虚假证据,隐瞒重要事实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隐瞒重要事实的。
7、通过2006年全国公证岗位培训活动要强化公证队伍的哪几个意识?
答:责任意识;法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
8、司法行政部门对公证员给予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
答:司法行政部门对公证员给予行政处罚的种类有五种:警告、罚款、停止执业、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执业证书。
9、人民调解工作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及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
(2)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3)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10、安置帮教工作的对象是什么?
答:安置帮教工作的对象是:刑满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5年之内没有生活出路和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人员。
11、“148”法律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和渴望,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为人民群众寻求法律帮助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服务窗口;
(2)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3)及时化解了基层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4)强化了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跨世纪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国家对从事何类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
答:(1)法医类鉴定;(2)物证类鉴定;(3)声像资料鉴定;(4)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当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
13、法律援助程序中的“四统一”原则具体指什么?
答:(1)统一由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法律援助申请;
(2)由法律援助机构按统一的标准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法律援助条件;
(3)由法律援助机构统一指派法律服务人员承办援助案件;
(4)由法律援助机构统一监督检查援助事项的办理进行情况和质量。
14、对司法考试工作人员的违纪行为可作哪些处理?
答:(1)司法行政机关停止其继续参加考试工作;
(2)司法行政机关作出该考试工作人员不得再从事司法考试工作的处理;
(3)给予行政处分
(4)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相应处理;
(5)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5、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深入学习宣传宪法;
(2)深入学习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
(3)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4)深入学习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
(5)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
(6)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依法治理。
16、我省2006—2010年依法治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2)坚持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
(3)坚持严格执法,促进依法行政;
(4)强化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5)推进依法治理,提高法治化水平。
17、今年开展的全国监狱劳
教人民警察“岗位练兵”活动的主要训练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2)教育改造罪犯、劳教人员所必须的岗位技能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体能训练和基本技能战术训练;
(4)职业风范训练等。
18、司法部制定的“监狱人民警察六条禁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1)严禁殴打、体罚或者指使他人殴打、体罚服刑人员;
(2)严禁违规使用枪支、警械、警车;
(3)严禁索要、收受服刑人员及其亲属的财物;
(4)严禁为服刑人员传递、提供违禁物品;
(5)严禁工作期间饮酒;
(6)严禁参与赌博。
19、我国监狱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答: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
20、我国监狱对罪犯进行改造的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1)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的政策;
(2)劳动生产与政治文化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政策;
(3)严格管理与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政策;
(4)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政策;
(5)区别对待政策。
21、我国监狱对罪犯改造实行“区别对待”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管理上的区别对待;(2)教育上的区别对待;(3)劳动上的区别对待;(4)奖惩上的区别对待。
22、监狱在刑罚执行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答:(1)依法行刑原则;(2)人道主义原则;(3)改造教育原则;(4)个别化原则;(5)社会化原则。
23、监狱狱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执法程序公开;(2)执法内容公开;(3)执法结果公开;(4)法律监督公开。
24、司法部提出的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建设标准有哪些?
答:(1)改造质量和社会效益好;(2)狱政设施建设好;(3)狱政管理好;(4)生产劳动好;(5)教育效果好;(6)警察队伍建设好。
25、我国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2)正规教育与辅助教育相结合;>(3)监狱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4)思想教育与心理矫治相结合。
26、我国监狱组织生产的原则有哪些?
答:(1)立足于改造罪犯的需要;
(2)着眼于罪犯释放后就业的需要;
(3)从罪犯的实际情况出发;
(4)生产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5)监狱人民警察对罪犯生产劳动进行直接管理。
27、罪犯有哪些基本权利?
答:(1)罪犯有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
(2)罪犯有辩护、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
(3)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有选举的权利;
(4)罪犯有维护身体健康,有病得到诊治的权利;
(5)罪犯有按规定通信、会见的权利;
(6)罪犯有依法获得行政和刑事奖励的权利;
(7)罪犯有刑满依法获得按期释放的权利;
(8)罪犯有法律未剥夺或限制的其它权利。
28、监狱在哪些节日期间应依法安排罪犯休假?
答: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
29、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有何种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答:(1)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没有社会危险性的。
30、对哪些罪犯不准保外就医?
答:(1)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的;(2)罪行严重,民愤很大的;(3)为逃避惩罚在狱内自伤自残的。
31、监狱遇有哪些情形可以使用戒具?
答:(1)罪犯有脱逃行为的;(2)罪犯有使用暴力行为的;(3)罪犯正在押解途中的;(4)罪犯有其他危险行为需要采取防范措施的。
32、我国劳动教养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劳动教养工作的方针是“教育、感化、挽救”。
33、劳动教养工作的“三像”指示指什么?
答:为了贯彻落实好劳动教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国家要求劳教工作干警对劳教人员要努力做到“三像”,即像老师对待学生、父母对待子女、医生对待病人那样,耐心细致地教育挽救劳教人员。
34、在劳动教养工作中应如何贯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政策?
答:(1)要尊重和保障劳教人员的合法权益;
(2)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改造秩序;
(3)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劳动生产;
(4)搞好生活卫生管理,保障劳教人员的身心健康;
(5)形成新型的、健康的人际关系,严禁打骂、体罚、侮辱、虐待劳教人员的现象发生。
35、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管理应实行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1)依法管理原则;(2)严格管理原则;(3)科学管理原则;(4)文明管理原则;(5)直接管理原则。
36、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答: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应坚持“立足改造思想、着眼解教就业、服务所内生产、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
37、劳动教养人员不予准假、放假外出的情形有哪些?
答:(1)因流窜作案被劳动教养的;
(2)假期在外作案的;
(3)患性病尚未治愈的;
(4)因吸毒被劳动教养尚未戒除毒瘾的。
38、不得批准劳动教养人员所外执行的情形有哪些?
答:(1)执行劳动教养期间表现不好的;
(2)、有重新违法犯罪危险的;
(3)患有性病未经治愈的;
(4)因吸毒被劳动教养未戒除毒瘾的;
(5)多次流窜作案,被劳动教养的。
39、劳动教养工作干警在执行公务中遇有何种情节可以使用警棍?
答:(1)追截逃跑劳动教养人员,遇到抵抗时;
(2)处理劳动教养人员行凶、聚众闹事、结伙斗殴、暴动骚乱事件等,警告无效时;
(3)受到劳动教养人员暴力袭击,需要自卫时。
40、在哪些情形下可以对劳动教养人员使用戒具?
答:(1)有强行逃跑、行凶和其它暴力性现行危险被禁闭的;(2)有破坏场所设施或其他国家财产行为被禁闭的;(3)在执行禁闭中表现恶劣的。
一、影响校园传媒载体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校园媒体传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内容偏少
为了有效抵御法治领域中错误观点的影响, 提高舆论引导力, 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通知》明确要求, 要认真组织“各大新闻媒体、学术刊物积极刊发、报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成果和生动实践, 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占领舆论阵地”。校园传媒是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阵地, 而有些大学的校园媒体传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内容却偏少。有些校园报刊和网页传播的内容紧跟“上面”, 脱离“下面”, 充斥着关于领导参加会议、发表讲话的报道, 很大程度上成为学校领导的传话筒和代言人, 成了反映学校工作的工具。有些校园媒体, 仅限于发挥“娱乐版块”中的一个角色, 校园广播成为“背景音乐”, BBS则成为学生发泄不满、打口水仗的场所。校园媒体缺少介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成果版块, 缺少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影视题材, 还缺少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典型案例的讨论活动。
2、校园媒体品质不佳, 传载内容的可接受度不高
校园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作用的大小, 最终要根据受众接受传播的状况和结果来评价。大学校园传媒作为立足于校园、针对大学生的媒体, 应该是最能吸引大学生关注的媒体。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校园媒体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并不令人满意。在一些大学里, 校报的影响日渐式微。有些大学的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沦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节目质量欠佳, 师生观看的兴趣不大。很多学校都建立了直接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 但内容比较生硬, 形式相对单一, 效果不是很好, 点击率偏低。校园网上人气最旺的地方当属“BBS”, 其“掌门人”一般都是学生或者年轻的老师, 他们的法学专业知识较少, 无法解决学生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校园网络往往更注重信息技术的服务, 在内容上只要不反动、不色情、不危害公共安全和不散布非法信息就可以了, 很难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起到舆论引导作用。在极具感染力的校外传媒, 尤其是校外网络的冲击下, 校园传媒越来越不被学生重视, 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3、受众在校园媒体传播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不强
参与度是强化校园媒体法治理念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大学校园媒体的受众, 主要是高校内部的师生员工, 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在校大学生。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 功利性强, 对一些他们认为无法直接、快速受惠的教育内容并不欢迎, 实用性是大学生在信息需求方面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取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对大学生而言开展法治理念教育, 有利于培育他们的守法意识和护法精神, 对于养成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无法使学生直接、快速受惠, 因此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不高。另外, 校园媒体没有全面深入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 缺少同学间的互动, 导致校园传媒的传播和教育过程变成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 难以发挥出校园传媒的法治理念教育优势。
4、校园传媒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评估反馈环节弱化
反馈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决策的基础, 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 也是全面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成败得失的依据, 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能割舍的一个步骤。当前高校普遍忽视对校园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评估, 对于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状况如何, 取得的教育效果如何, 没有做到心中有数。一些大学校园媒体工作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 认为只要把有关的法规、政策和学术理论刊登出来, 把法治素质的视频资料从电视台播放出来, 做一个法治宣传的网站, 就完成了法治理念教育。实际上校园传媒载体不同于课堂教学, 其教育的对象是不固定的, 受众选择接触传媒后, 教育传受关系才真正建立。这种松散的关系弱化了教育信息的反馈。如果高校对于校园传媒的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功能不作评估, 很少考虑其传播的内容有多少人理解, 引起多少人共鸣, 达到多大的效果, 那么校园传媒法治教育活动就会流于形式, 法治理念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受到削弱。
二、增强校园传媒载体在法治理念教育中实效性的对策
1、重视校园媒体的法治理念教育载体功能, 确保承载足量的法治理念教育内容
校园媒体传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内容偏少, 主要是因为学校对校园媒体的法治理念教育载体功能认识不足。大众传播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和提供娱乐四种基本功能。学校对校园媒体功能定位偏重于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 重视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宣传,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为了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真正“进校园”、“进学生头脑”, 学校应在校园报刊里开设法治理念教育专栏, 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基本要求、重要功能及形成发展轨迹作为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内在关系, 把握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的内涵要求, 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途径和方式。在校园广播中, 多播放学生学习法治理念体会方面的稿件。在校园电视里, 多播放体现“公平正义”、“执法为民”题材的影视。在校园网的BBS论坛里, 多开展法治事件、现象的讨论和引导活动。
2、加大校园媒体的投入力度, 提高校园媒体的品质和可接受性
校园媒体可接受性差, 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在基础设施方面, 有些高校还没有条件建立校园有线电视系统, 有些学校电视台自己制作的节目有限, 播放时间也很短;在校园媒体工作人员素质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技能欠缺。要提高校园媒体的可接受性, 应加强校园媒体自身建设。一是在校园传媒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设卫视接收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音像编辑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并维持其良好运转。二是加大校园媒体队伍建设的投入, 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 引进法律素质高、传媒专业技能强的人才, 吸收一部分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具有较高的政治法律理论水平, 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又熟悉传媒理论、传媒技术, 善解学生的校园传媒队伍。三是加强媒体形象建设的投入, 打造具有个性、新颖性、精致性的校园传媒品牌, 提高校园媒体的公信力。四是整合校内媒体, 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的高校传媒中心, 将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等媒体归置为中心所属的分支机构, 合理配置资源, 实现各种媒体共生共荣, 优势互补, 提高宣传教育的合力。五是与校外传媒互动, 寻求与兄弟高校间的联合和与社会传媒的优势互补, 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优秀法制节目引入校园。
3、建立激励机制, 拓展互动方式, 鼓励大学生参入媒体传播活动
校园传媒与其受众在通常情况处于授与受的纵向关系, 校园传媒在对待受众时容易产生优越感, 甚至有话语霸权意识, 侵犯了受众的尊严。在这种关系下大学生只能是旁观性参与者, 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待传播活动, 既不评头论足, 也无反馈。鼓励大学生参入媒体传播活动, 一是应建立传播者与受众的服务性关系, 传播者要树立服务意识, 自觉深入了解受众在法治方面的愿望和需求, 提高受众的参与兴趣。二是应定期举办法治理念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公室、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门应联合制定奖励措施, 对参与活动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方面奖励和鼓励。三是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 使学生领悟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掌握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四是拓展学生参与媒体的方式, 如向学生征招法治栏目 (节目) 方案, 向学生收集法治新闻线索、话题, 请学生客串法制节目的记者、编辑、主持人等, 使学生在法治理念传播中不只是旁观者, 更是合作者, 甚至是支配者。
4、建立有效的校园媒体评估机制, 完善教育活动基本环节
建立校园传媒法治理念教育评估反馈机制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强化传播者对评估反馈价值的认识, 增强校园传媒传播者的评估反馈意识。二是建立一套相对固定的评估办法和程序。从内容上看,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 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是高校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标。从能力培养上看,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培养法律思维习惯, 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 增强依法办事能力是高校法治理念教育应当达到的目标。从传播学来看, 信息的真实性、指导性、到达率 (报刊发行量、广电视听率、网络点击率等) 、知晓度、理解度、赞同度和追随度等是传媒社会效益的主要评估指标。校园传媒法治理念教育的评估办法应结合上述目标和指标, 形成科学评价体系。三是要创造有利于教育评估反馈的条件。定期举行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开放工作邮箱, 搭建校园传媒和师生之间沟通的良好平台, 保证校园传媒内部信息的流通和反馈的畅通。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校园媒体传载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提高校园传媒在法治理念教育中的实效性, 需要重视校园媒体的教育功能, 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大学生参与传媒的激励机制, 健全校园媒体教育评估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校园传媒载体,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3]陈丽:高校校园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4]黄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魅力中国, 2011 (2) .
[5]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广插学院出版社, 1997.
[6]陈大文: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标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4) .
[7]黄文艺:论高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5) .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社會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62-01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规划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为此,在理论创新中,需要始终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更需要以法治引领改革,提高立法质量和完善法律体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公正司法,扩大法治宣传领域、全面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从知与行的辩证角度分析,我们应从营造法治适用新环境、构建公民法律思维新理念、探索法治建设新举措为重点,不断完善和创新法治社会建设的手段和措施,落实法治社会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一、营造社会法治普遍适用的新环境
法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民众法律意识加强,法治参与范围扩大,需要抓保障权利全覆盖,创新综合治理多角度。把法治建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落实全民学法用法新起点,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发挥法治效能。同时要通过法治环境的打造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实现政府有权不任性,创造经济运行良好环境,促进公开、公平、公正,展示透明政府良好形象;增强服务群众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法治政府的正面形象,以环境的适应来实现法治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在新环境建设中,要确立法治精神新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细化立法、强化执法、全面普法、合力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法治保障。其次,要加强法制教育新领域。提高领导干部实践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法制教育应重视法的起源、法的历史、法的精神、法的理论;要突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建设贯穿依法治理的现实案例;政治建设夯实宪法法制地位,强调带头遵守和维护宪法和法律,坚决与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二、构建以法律思维进行综合治理新理念
公平、守法、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环境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中国公民普遍缺乏法治传统和法制意识,法的意识远未渗透到我们一些为政者、执法者和公民的血液中,仍然更习惯或更相信“吏治”,而不是法治。以权干预司法审判,以红头文件替代法律文本,以权代法、带头违法具有普遍性,执法力度明显软弱,对全面转型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运行、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崛起的法治社会建设十分不利。在实践操作中,要以一学三抓为着力点,构建以法律思维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新理念。即以全面普法、深度用法为切入点,切实打牢法律思维工作基础,使法治“六进”活动落在实处。以抓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抓依法尽责,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责权、限权、慎权和依法尽职尽责意识,抓“阳光”政务,强化民主监督,构建法律思维指引下的法治综合治理现代化。
三、完善以保障公民权利有效实施为核心的法治新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特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表明中国法制建设达到了新的起点,同时通过完善保障公民权利有效实施为核心的法治举措,形成理论到实践的高度统一,实现法治新起点。首先,树立法律的权威、确立践行法律先行的制度保障。所有社会法律实践者,既是法制宣传教育的主体,更要以身作则,做守法、遵法的模范,通过自身遵法守法用法,树立法治在社会层面的可信性,从正面树立和实现法律的权威,在具体实践中做法律的维护者。其次,带动公民参与力度,推动制度建设进程。以公民权利的保障和有效实施为核心,带动全体公民的法治参与、监督、执行和完善。通过全体公民的社会实践,实现点滴行动推动制度建设、影响公众观念、引领社会走向,诠释法治进程,实现影响力改变观念和进程。第三,创新宣传领域,强化监督体系。法制宣传应围绕以宪法为核心的知识普及,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宣传根本政治制度在实践中的所作所为;宣传司法制度程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罪刑法定等原则。构建系统的监督体系,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效推进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公民监督,真正落实中国司法工作新阶段提出“以人为本、司法为民”为社会法治新举措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全体公民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在创新法治活动载体、扩大法治宣传领域、延伸法治监督体系,在具体岗位中落实和贯彻依法治国的具体举措,将法治贯穿于工作的任何环节,始终树立依法实践的理念,做新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领头人和实践者,做人民群众的权利保障者,真正实现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建共赢共享,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法治国家不断探索。
【法治理念教育专题】推荐阅读:
法治理念教育讲稿12-04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小结07-09
刑警支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查摆剖析报告07-1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心得体会五07-2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我心中演讲稿06-0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06-26
教学理念探析专题09-14
法治教育07-28
法治教育活动简报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