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赏析教案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古诗赏析教案(精选13篇)

小学古诗赏析教案 篇1

资料整理 书院初中 何改莲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题。(2008年)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宋 孙 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答案】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评分标准:能答出“生动形象”,得1分;能答出“清幽润泽”,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题(2009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说说诗中使用“乱”的好处?

“ 乱”字不仅形象的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树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舒畅愉快的心情)

(三)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练习题(2010年)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形象的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2)在《农家望晴》和《观 麦》中两位诗人抒发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对劳动人们的深切同情

(四)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该诗的第二局中。“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参考答案:(1)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讲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实则更是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后感慨、高兴、欣喜之情。

(五)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习题 江郎山和韵 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奇)(险)的特点。(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③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其高。干:冒犯。

众所周知,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但屡遭当权者之忌,流放江西多年。

这首诗正是辛重受宋光宗召见,赴京面圣时经过江郎山时所做。在途中诗人心情复杂,不知此行凶吉,多年的抗金志愿即将在此次面圣时有一个分晓。

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之奇,山势之险,诗人借江郎山展现自己雄大的智略,与坦荡无畏惧的气魄。表现了诗人有很高的理想,想报效祖国,干一番事业。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2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2分)

2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21.反衬或衬托

22.(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名著阅读练习: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30字以内)答案示例:保尔。面对病痛的折磨,保尔用坚强的意志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2、根据原著填空。

祥子以为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而努力的工作,辛苦攒钱。他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为买第二辆车攒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后来,他又有了一辆车,却因埋 虎妞 不得不把车卖掉。祥子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2分)

朱赫来一边想事情,一边把短烟斗从嘴里抽出来,小心地用手指按一按里面的烟灰。烟斗灭了。

„„

省党委的会议已经开了将近两个钟头。那秃头的家伙是铁路林木委员会的主席。

他用敏捷的手指头翻弄着一叠文件,高谈阔论地说:“„„大家看,就是这些客观原因使得省委和铁路管理局的决议不可能实现。我再说一遍,甚至再过一个月,我们也还是不能供应比四百立方米更多的木材„„”

小学古诗赏析教案 篇2

一、重视诵读, 读出诗意

赏析古诗词, 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朗读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通常所说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等, 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来进行诗词教学, 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让学生边听边读、边学边思考, 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 还能营造学习气氛,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佳境。常见的朗读方式有: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

二、注重积累, 读透作品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诗词作品, 这些诗词是进行新的诗词赏析的基础。原有的归纳积累的知识是打开新的赏析大门的钥匙。因此, 小学生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归纳和积累。

1. 要积累一些背景知识

诗词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它必然渗透着个体的鲜明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 必然带有时代的痕迹或烙印。要想准确地理解一首诗词, 就要把它放置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 放置还原到作者创作的彼时彼境中去。

2. 要积累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

古代诗人常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诗词意象之中, 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才能领会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象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 才能对诗词有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3. 要积累一些常见的典故

利用典故于自己的诗词之中, 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 如果在这方面积累少了, 理解诗词, 不但会费解, 而且有时会闹笑话。诗词中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 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 (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 , 这些典故的运用, 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 要积累各类诗词的赏析方法和技巧

了解诗词的结构和艺术手法, 面对新的诗词会有切入的角度。

5. 要积累名言佳句

古诗词是语言中的精华, 言语简单却形象生动, 往往都是言简意赅、一字千金的, 寥寥几字却能让人心灵震撼, 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积累诗歌名句, 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 而且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三、留心标题, 领悟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 或是诗歌的线索, 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体现诗人的匠心。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 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四、把握意象, 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 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 意境是诗的画面, 诗情是诗的内涵。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 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 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 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 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李贺的《马诗》中,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 作者所写的意象是“大漠沙”“雪”和“燕山月”“钩”, 它们体现出了边关的荒凉和空旷的意境, 表达出了作者对边关战士一身浩气的寄托。又如, 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 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 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 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因此, 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 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五、寻找诗眼, 理解意蕴

浅谈小学生的古诗词赏析 篇3

一、结合自身的体验加以想象

学生欣赏诗歌时,要对所欣赏诗歌的内容加以想象。古代诗歌不像古代散文那样直白及容易理解,是借助于赋比兴的诗歌欣赏手法加以表现。某些诗歌中的某个字也就能够表现出整篇诗歌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其中还有某些不曾道出的感情,使得情深立现。比如:李白所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歌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加以想象,有没有独自出门的时候,当只身一人游走在长江,只见一艘帆船的孤寂。学生则会体会到诗人的一往情深。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要对诗歌中的个别字准确把握,因为诗人主要是借助于某些字来寄托自己的全部情感。

有些诗人,主要是喜欢寓情于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導学生对诗歌所呈现出的景象加以体会,然后在景象中对体会到的作者全部感情加以体会。通过自己的感受,对诗人的感觉有所体会。

二、找寻“诗眼”

古诗词中的某个字或者某个词有时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其中包含着许多说不清道不完的深深意蕴!欣赏古诗词词语所需的最佳途径,主要是对画面加以想象,把画面与体味含义加以统一。一首词中值得欣赏的词语有很多,这些需要有教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选择,不用字字求得解释。如果在选择重点的欣赏词语时,应当在学生对全诗的画面加以想象后,选择某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就是找到我们所谓的“诗眼”。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忆”字为主,让学生说一说诗人在“忆”什么,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还要请学生在诗句中找出和“忆”有关的字眼。有些还可以与诗中的“思”字及“知”字相联系,进一步感悟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中,其中的“绿”字是诗的“诗眼”,这使得全诗的境界全出,因为它妙在形象,妙在自身的意味上。这样让学生学会了反复推敲与研磨,使学生领悟到诗人的用字之妙,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意境。诵读大量的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人文素养。

三、研读古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了解写作背景

小学阶段所学到的古诗词中,有许多古诗词有不同的作者,也

有不同的背景,表情达意也有所不同。以“送别”诗为例,在学习李白的《赠汪伦》时,诗中以汪伦的歌声送友,李白借用潭水抒发对友人的深深感情;在学习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李白目送自己的朋友,用长江的水比喻与友人间绵绵不绝的情意;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王维借酒送友人,借朝雨、青柳以及美酒来表达对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从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所具有的恋恋不舍之情。

再例如:翁卷在《乡村四月》、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以及张志和在《渔歌子》中,为我们所描绘出的田园风光真是风景优美,也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在写景诗中,不同的是李白所写的《独坐敬亭山》,除了对敬亭山秀丽风光的赞美之情,还有“尽”“孤独”以及“只有”等词都体现了诗人非常孤独寂寞的心情。在背景资料的了解中,我们了解了李白的才华横溢,青年时的雄心壮志,但是遇到这样无奈的朝廷,在黑暗的统治中感觉到了世态炎凉,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产生了孤独寂寞的情感,在读其诗时,要有压抑孤独心境的

表达。

2.课外拓展

以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为例,我主要是让学生以画画的方式理解诗句。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我搜集了大量江南的美丽风光,用这些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诗人为何对江南难忘,进一步读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送别诗主要通过学生与朋友分别的故事及心情,体会到朋友间的恋恋不舍及离别之情……古诗词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但是,古人的心情和感受都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深远的诗文中,这些贴近人们心灵的诗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通过它与我们生活进行比照,就会更好地理解诗文。

总之,中华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味及作用,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除了提高学生学习中华民族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优秀文学的表现手法及技巧,还要能够担负起培养年青一代的情感这一重要责任,让学生在健康美好的情感熏染下,能够提升人生境界。在古诗词中运用理想、道德及情感意志等的见解,能够比较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净化心灵,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M].北京出版社,2012.

[2]剑张平.教育理论与教育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钟为康.语文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2010.

小学古诗赏析:示儿 篇4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

陆游(1125一12),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 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 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 “气吞残虏”,被后人称为“诗魔”。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 ,祖父陆佃,父亲陆宰。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 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 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 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 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 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注释】

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某些版本为元:本来;原来。在冀教版小学课本中,印为“原”应为“元 ”。(附:“元”同“原”)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 州(《禹贡》)。这里代指中国。

九州同:全国统一

同:统一。

王师:国家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头。乃:你,你的

元:原来

但:但是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世间一切就与我无关了,死去时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祖国 统一。待到南宋军队收复北方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 的父亲。

【欣赏】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 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 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 ,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 ”,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 ”,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 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 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 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 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篇5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小学语文古诗《江雪》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认识冬日江雪的壮丽,感悟诗人孤傲不屈和不愿同流合污的个性。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3、会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懂得古诗的写法,理解江雪的意境。课前交流:

1、之前没见到老师前,有没有想过老师是什么样子?现在看到了,有什么印象?

2、现在是什么季节?说到冬季哪些词语跳到你的面前?喜欢冬天吗?说说喜欢它的原因。课堂流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诗句

1、(课前聊“钓鱼”)刚才,我们聊到了钓鱼。谈到钓鱼,我想起了一本书,想到了一个人,这本书就是——《封神演义》。书中有一个特别聪明,特别令人敬重的人,他就是姜太公。有这样一句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根据这个故事还创作了一首诗《渭上偶钓》: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2、简介《渭上偶钓》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一个老渔翁,他又在钓什么呢?

4、板书:江雪。自读诗歌。

5、指名读诗,相机讲解“蓑、笠”。

6、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7、学生齐读。

二、想象画面,解读诗意 想象画面:

1、板书: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精巧的画)

2、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发挥想象,将诗读成一幅画!

3、指明全班交流。

4、想象画面,齐读。体会环境寒冷凄凉:

1、说说看,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了什么感受?

2、诗里什么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寒冷和凄凉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聚焦一、二两句。

3、引导理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引导理解“绝”“灭”的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读读出理解。

三、知人论诗,体会情感

1、诗读到现在,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这位孤独的老人吗?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联系生活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2、老师还有个问题,是真的有这样一个老渔翁独自一人在这样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吗?如果有,他是谁?他又在钓什么?我们来看看柳宗元的生平,相信大家有新的见解。

3、老师讲柳宗元的生平,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的问题。

4、师小结,揭示“诗言志”,引导学生感受柳宗元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品析诗句,领悟表达 了解藏头诗的形式

1、你觉得诗中什么地方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

2、把这首诗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3、读出诗人的孤独。体会入声的表达效果

1、再看看句尾,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知识——“绝”“灭”“雪”这三个字在古音中读“入声”,这首诗押的入声韵。诗中三句的结尾用入声,正是要表达诗人孤独、悲愤的感情。

2、三次引读《江雪》。欣赏吟诵

播放《江雪》吟诵调。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齐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2、了解诗的大意。

3、小结: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希望柳宗元和李白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4、齐背《江雪》,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中考古诗词赏析技巧 篇7

一、读懂

读懂诗词属于哪种题材, 是属于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 还是思乡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领会全诗词的意思, 对诗 (词) 的主题搞清楚, 弄明白。那么, 怎样才能“读懂”呢? (1) 从作者入手,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 理解诗词的内容; (2) 借助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 从语言入手, 抓住关键词句 (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 正确理解把握。

二、抓住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 (词) 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而是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这里的所写之“景”, 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 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构成了“意象”。

赏析诗词要注意其中的“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的独特内涵, 领悟其象征意义。如杨柳表离别;菊花表高洁;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等。

此外, 还要注意“意象”的多义性。为了表达特定环境的思想和感情, 达到意与象、物与我融合的效果, 诗人往往创设了具有多义性的意象。比如“月”, 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柳永却因它触目伤怀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

三、从诗词的风格、手法入手

鉴赏一首古诗词, 读懂诗词的大意仅仅是赏析的基础, 还应该就诗词不同题材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风格及手法上来赏析。

诗词的题材很广泛, 题材不同, 所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同。田园诗, 往往是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边塞诗, 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苦寒、寂寞, 以及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亲人, 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思乡题材的诗则是抒写自己在他乡的寂寞、凄凉, 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咏史类的诗则往往是诗人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希望统治者能以史为鉴, 吸取教训……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丰富形象。同样是写“愁”, 表现手法可丰富多样。如, 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了“似一江春水”的“愁”之多, 之源源不断;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则采用了夸张手法来表现“愁”之重、“愁”之长。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对比等。不少诗歌, 还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粗笔勾勒与工笔描画相结合等手法, 以加强艺术感染力。

当然, 诗词赏读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外, 赏析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平时能多读、多悟, 答题时要从诗词的整体去考虑, 对诗词作品的观点态度要准确把握, 对艺术感染力的评价既不能夸大, 又不能缩小, 更不能绝对化, 防止以偏概全。

摘要:对古诗词赏读首先要读懂题材, 领会主题, 其次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 最后还要把握诗词的风格和手法。

浅谈古诗赏析小技巧 篇8

一、品析题目,分类赏析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有些诗歌从题目上就可以把握诗歌的类别,由此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所以在读题目时一定要仔细、用心去品析。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管归京》,《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从题目上就可以辨别是送别诗,诗人表达的可能是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望岳》、《钱塘湖春行》、《惠崇春江晚景》此类一般是咏景诗,这类诗多是描写景色,抒发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象《夜雨寄北》、《静夜思》、《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游子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存此寄》、《酬乐天出逢席上见赠》中“寄”“忆”“游子”标志着此类诗定是抒发作者思乡怀念亲人朋友的感情属于咏怀诗;再像《水调歌.中秋》、《元日》、《清明》、《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诗题中有节日体现,诗中是描写特定节日的风俗,反映节日特有的思想感情。还有怀古咏史类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还有的 诗从题目上就能读出写的是边塞生活:《出塞》、《凉州词》、《塞下曲》、《雁门太守行》属于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抒发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的思想感情;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二、识作者断文风

诗歌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家的不同风格。如陶渊明、孟浩然、王维、都是田园诗人的代表,诗风的恬淡生动;多描写田园风光,借景抒情,抒发隐居生活的闲适,淡泊,再如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多写忧国忧民之情;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苏轼的旷达豪迈;李清照词风的前期清新,后期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了解了诗人的诗风,就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懂象征品意象

虽然古诗是文言文写成,但仍细推敲词意,联系上下文句意,是可以能懂大概诗意,你甚至可以添枝加叶改为优美散文,进行猜测、理解诗意。这时你要能掌握诗歌中常见的象征形象:例 “鸿雁”“青鸟”象征思念;“鹧鸪”象征离愁别绪; “蝉”象征品行高洁;“柳树” 象征送别 ; “松”象征坚贞高洁,不畏严寒,不为环境所改变。“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伴;“梅”象征在逆境中傲立、高洁淡泊等等。诗意懂了,再把握思想内容那就轻而易举了。

四、借助注释

有的诗歌鉴赏题,为了帮助同学们更清楚理解诗的内容,往往对诗中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作注释,有的介绍作者,有的解释词语,有的介绍背景等等,这些是咱们做题绝不能忽视,也是做题的窍门。有时这不起眼的注释,就是打开诗歌思想感情之门的重要钥匙,

五、利用诗歌形式

一般来说,律诗多写景抒情类的,前两联写景,后抒情议论;而绝句,则是前两句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议论;而词多是上片叙事写景,下面多是抒情言志。这样题目考查何处,考查何内容,心里就有把握。

六、读透试题要求

有些试题不需要读懂诗意也可以把握做题,从试题要求中也许就有隐形提示,所以要多次阅读试题要求,读准读透,找出隐形条件。例;“阅读《秋词》(刘禹锡)回答: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秋的歌调都是悲凉寂寥的,而本诗中作者却不是这样的,诗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题就是考查考生对诗作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借助题目要求就可以答题,隐形条件在“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秋的歌调都是悲凉寂寥的,而本诗中作者却不是这样的”,一个“却”字道出了答案应该是与“悲凉寂寥”词意相反的词,如“乐观”“坚强”“豁达”“心胸开阔”等此类的词都可以。这样问题也就迎韧而解了。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6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课件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思考: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自学质疑。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解决疑难。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学。

3.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⒈教师简述诗意。

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⒈联系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⒉有感情地朗读。

(六)拓展: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七)指导生字

小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自学存疑。

1.小组合作,试读课文、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

(二)简单讲述诗意。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四)学习生字。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指导写字。

(五)总结全文。

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篇10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中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境界 情感 联想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的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发掘诗歌的境界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人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境界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二、感悟诗歌的情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可见.古诗词的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体味。

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2.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古诗词教学应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

林茂彪《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如何走出古诗词赏析的困境 篇12

一、了解作者, 识别风格

俗话说“文如其人”。由于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 李清照的诗则婉约含蓄。这都与他们的生活时代及人生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又如当我们在赏析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时, 我们只有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才能体会到他在蝉中所寄寓的情感。骆宾王在39岁时含冤入狱, 所以他在《在狱咏蝉》写道:“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这两句写出了他有冤难伸的艰难处境, 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情感。又如王维, 他不仅能作诗, 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他以写山水田园诗出名, 他的诗作被苏轼说为“诗中有画”。我们学过的《山居秋瞑》, 这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可见, 了解作者的身世及作者的创作风格, 直接关系到对作品的正确解读。

二、分析标题, 解读注释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时分析标题, 就能打开赏析诗歌的大门。因为有的诗歌题目就交代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如自居易的《送杜十四之江南》题目中交代了内容 (送别) 、对象, 看到此题, 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诗中的感情基调:依依惜别之情。又如李觏《秋晚悲怀》, 题目就点明了感情基调。鉴赏诗歌时我们除了要重视标题, 还要解读注释。诗歌中的注释不是每道题都有, 而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它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歌内容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 是命题人给我们的提示,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有关情况。例如, 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命题者在注释中给了一个重要信息:李德裕原为宰相, 政绩显赫。这首诗是他被贬为崖州参军时所作。这样一来, 读者通过对诗歌中这一注释的解读, 就容易分析出诗歌的感伤基调。

三、感悟诗情, 品析意象

古诗词中, 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这种融入作者主观之意的客观物象, 我们称之为“意象”。作品通过特定意象的组合, 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 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 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我们赏析诗歌要看它描写了哪些意象, 即写了什么人、什么景、什么物。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征, 构成什么样的意境, 从而进一步剖析诗人借以抒发的情感。李华的《春行即兴》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 有山有树, 有花有鸟, 是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 但诗人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诗中“鸟空啼”之景显示出了山中的宁静, 从中透出一丝伤春, 凄凉之情。在教学杜甫的《登高》就可抓:急风高天, 哀猿清渚, 白沙飞鸟, 萧萧之落木, 滚滚之长江——这一幅肃杀之景, 让学生把眼前景与心中情联系起来, 体味出诗是用“急风哀猿”“天高鸟回”“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之景营造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 来烘托诗人长年漂泊, 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怀。

四、品味平常语。炼字炼意

品味平常语。即“炼字”、“响字”。因“平常之语”易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效, 大多是富有赏鉴价值的“诗眼”所在。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 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又如宋代《悟道诗》中“归来自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一个“嗅”字既勾画出了梅的精魂, 也写出了作者为清香所醉而流露出会心喜悦、玩昧不倦的神态;同时。还凸显了“道不远人”的哲理, 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又如杜甫的名句“江碧鸟愈白, 山青花欲燃”中, “燃”字不仅表现出花的红艳、绽放的特征, 还赋予花儿以动感, 化静为动, 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花朵竞相开放, 生机盎然的景象。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

五、技巧切入, 引出诗意

技巧切入.是由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切入设题.测试点往往并非技巧本身.而是诗歌的情感主旨。此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因此, 赏析技巧能更准确, 更深入地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思。古

人评《独坐敬亭山》有云:“‘两不厌’妙矣, 传‘独坐’之神。”古人为什么这么说?请你作出合理的鉴赏。解析:“两不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表面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 含情脉脉;实际上, 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 愈能表现人间的无情, 愈能突出“独”字, 从而艺术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诗歌是美的, 是感情与灵性的结合。是意象与情趣的融合, 只要能做到在感性中理解, 在灵性中体悟。

小学古诗赏析教案 篇13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背诗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了吧,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背的多,好不好?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谁先学会。(板书课题《草》)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草》这首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境自主认读。

(3)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纠正字音荣、烧。

2.联系生活识字枯、荣。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你学懂了这首诗的哪个词或哪句诗,汇报一下。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适时引导点拔。

3.指导朗读:你喜欢诗人描写的小草吗?为什么?

4.让我们在朗读中去赞美小草吧!

(指名读──配乐读──比赛读)

5.听着你们的朗读,我感到了春天是多么的美! 诗人白居易把我们带到了广阔无边的草原上,让我们领略了草原上的美景,谁能把你查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6.情境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

7.指导写字

学习书写枯、荣、烧3个字。

(1)指名说说每个字书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四、知识拓展,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填空:

离离( )( )( ),

一岁一( )( )。

野火( )( )( ),

春风( )( )( )。

五、作业

背诵白居易的其它诗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白居易

枯 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谈话导入

1.指名背诵古诗《草》。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3.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古诗《小池》。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1)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2)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3)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3.指导写字。

(1)小组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2)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三、细读古诗,总结学法

1.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草》这首诗时是按照怎样的.学习步骤来学习的?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请同学们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学生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2)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帮助)

四、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捕捉蝴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当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3.比赛读:谁读的好?好在哪儿?

4.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五、巩固古诗,能力培养

你能把这首小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吗?小组交流。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宿新市徐公店》这个故事讲给自己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笆 小路

上一篇:党员干部要正确树立下一篇:灯谜乖打一成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