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大纲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温江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大纲(共9篇)

温江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大纲 篇1

摘要

温江生态旅游资源禀赋良好,多年来因缺乏整合思路,很多生态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基于现有资源条件和开发现状,温江应从旅游形象、管理体制、景点布局、线路交通和服务设施5个方面提炼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策略,打造旅游金字招牌,更好地带动温江生态旅游圈的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温江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目录

温江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大纲 篇2

1 桂林旅游资源的整合

1.1 桂林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桂林地处广西东北部,山多平原少,岩溶地貌发育完善,景观奇特,是桂林旅游的特色。与山相配,桂林境内拥有众多河流,如漓江、湘江、资江、络靖江、浔江等,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转,山与水的完美结合,使桂林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胜,天然而和谐地组成了“无山无水不入神”的山水风光画图。桂林还拥有众多人文景观,并且融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村寨风光于一体,并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相互交辉。在资源分布上,市域资源组合表现为“景中有城、城中有景、城景交融、相映成趣”的鲜明特色。在市域外围,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中又有诸多景点或景区与之相辉映,东有恭城的“三庙一馆”、万亩果园,平乐的仙家温泉、榕津古榕,灌阳的龙宫、黑岩风景区、古民居,灵川的大圩古镇、海洋—高尚的银杏林;南有阳朔的山水田园风光、西街、印象刘三姐、大榕树、月亮山等景点,荔浦的丰鱼岩、银子岩;西有永福的百寿岩石刻,龙胜的矮岭温泉、宛自天工的龙脊梯田、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花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兴安的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高山风光;北有灵川的青狮潭水库,资源八角寨国家地质公园,全州的千年古刹——湘山寺、炎井温泉,兴安的古灵渠、乐满地休闲世界等旅游资源。

1.2 旅游资源整合原则

桂林市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1)主导性原则。突出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旅游资源的地位,以它们为核心,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增长级;

2)邻近联动原则。突出优势互补而不是空间替代竞争;

3)网络原则。以旅游线路为轴,旅游区(点)为节点,建构旅游资源区域体系;

4)协调发展原则。各县旅游资源和产品与市级主导产品协调、配套。

1.3 桂林旅游资源整合对策

近几年来,桂林各县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开发建设了不少旅游景点或休闲娱乐区,但总的来说管理和经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产品对“桂林山水”的形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调整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战略格局、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战略重心和目标势在必行。为使“桂林山水”风景资源的市场形象发扬光大,按照有利于弘扬“桂林山水”市场形象,有利于“桂林山水”资源形成互补优势,有利于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层次变化趋势,形成新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格局;以建设和保护“桂林山水”风景旅游资源为中心,联动开发建设阳朔、兴安、龙胜、资源4个具丰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资源区,带动全州、灵川、荔浦、恭城、灌阳、临桂、永福等县域特色旅游资源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以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为目标、满足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主导、适合不同旅游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开放式、立体旅游网络[1]。

贯彻上述整合原则,桂林旅游资源通过空间整合可形成以漓江风光、城市风光为核心,以县、乡镇的森林、古建筑、民俗风情、娱乐为辅助的开发体系。形成以桂林市区山水风景观光和人文景观为核心的“一心、二环、三轴、四区”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体系。

一心:桂林市区山水风景、公园的观光和人文景观的探索为全市旅游资源精华核心区。

二环:沿漓江两岸所形成的山水人文景观环,由兴安、龙胜、资源、永福、荔浦、平乐、恭城等地山水、民俗、生态农业休闲景观环。

三轴:漓江风景轴、西部山地民俗风光轴、东部农业休闲观光轴。

四区:城市风景区、漓江山水与阳朔田园风光区、山地民俗风景休闲区、生态农业休闲区。

2 桂林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2.1 旅游产品的现状特点

桂林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主要以“三山、两洞、一条江”为主打产品向全世界推广,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对国内外的游客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观光者络绎不绝,但是这些产品均是较固定的观光型产品,功能较单一,规模难以扩展,冷热景点分化严重,已受到邻近地区相似旅游产品的冲击,如来自张家界、九寨沟的强势冲击。最近几年,桂林兴建了一些新的旅游景点和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文旅游产品,虽丰富了桂林的旅游产品种类,形成了新的增长点,但是对外界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

2.2 旅游产品的供给问题

当前桂林旅游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供给短缺;对观光型旅游产品营销利润的追逐抑制了新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与机会;观光型旅游产品外延粗放式经营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桂林要实现向观光休闲度假型为主导的旅游目的地转型,需在旅游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创新上狠下功夫,构建具有桂林特色、时代特征的旅游产品体系,为此,要在以稳定桂林山水为主导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远程市场,扩大其市场份额;加速建设旅游廊道,提升产品的资源功能承载单元之间的空间联动性,促进观光与度假型产品、观光与专项类型的旅游产品之间的合理配置,努力消除产品空间组合的替代性竞争与劣质观光型产品搭乘[2]。

2.3 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与组合思路

随着近年来观光旅游产品在相邻地区的大力开发,桂林山水的观光旅游产品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地位已逐渐变弱,为进一步保持桂林旅游的竞争力,可对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老产品的完善与创新,提高游客的能动性。针对老产品原有功能和内容过于单调,主要增设一些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的活动内容,如在象鼻山公园增设一些象文化、与象有关的活动和设施,提高游客的互动性,伏波山公园的茶博园与伏龙洲之间的伏龙潭水面开展水上渡潭活动。

2)在主导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的产品系列,形成产品群,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系列,从目前的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发展,从“一日游”“二日游”向多日游发展,采用迂回、立体、循环等办法,调整风景点观赏路线等以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如在漓江上就可开展一日游、分段游、漓江夜游、漓江徒步考察游等[3]。

3)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作为新的增长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游客。

4)大力开展以开拓本地市场为主的乡村旅游,满足本地游客及相邻周边省份公民的休闲需要,如龙脊梯田劳作、恭城的农家果园游、大圩的草莓采摘、山区水库的休闲度假游等。

5)精心策划、合理安排和有秩序的定期组织桂林文化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长期开展节庆旅游,如龙胜的山歌节、资源的河灯节,桂林市也可以定期举办山水节、国际攀岩节等。

6)要精心组织和安排精品旅游线路,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和客源市场进行有效地宣传推广。

3 结语

桂林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旅游产品组合还可能有更多的形式,希望文中的一些研究能有助于桂林市的旅游业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开发利用桂林的旅游资源,繁荣桂林经济。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林炎钊.盘活桂林旅游资源的思路[J].社会科学家,2000,15(1):161-162.

[2]黄羊山.旅游规划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洪,张燕,倪亦南,等.从开发角度认识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13-14.

荥经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篇3

张韵,成都理工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13级在读研究生。

周晓鹏,成都理工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13级在读研究生。

荥经县旅游资源简介

荥经县地处雅安中部,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是雅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资源中,最突出的是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在生态资源方面,荥经拥有像牛背山、龙苍沟等全国或世界知名的旅游资源;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荥经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颛顼故里、辟支佛文化都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1)牛背山

牛背山,位于荥经与康定的交界处,拥有“360°观景平台”及“中国最美的观景拍摄地”等称号。近年来,牛背山成为全国驴友追捧的热点目的地,虽条件艰苦,仍有摄影发烧友在山顶居住10天以上,只为拍摄到云海、日出、夕阳、雪山、佛光、星轨等景观。目前,荥经县政府对牛背山整体开发项目已经成功招商,将建设车行道、索道、观景餐厅、度假酒店等项目,对主要道路采取了封路等手段,但依然有大量驴友采取绕行等方式徒步登山。

(2)龙苍沟

龙苍沟位于荥经县龙苍沟镇,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号称“距离成都最近的森林公园”,其拥有良好的交通优势,成都游客可通过雅西高速、龙苍沟旅游快速通道直达景区入口。龙苍沟公园内溪瀑飞溅、河流纵横,既有大片原生的高山杜鹃林,又有上万亩珍稀的珙桐林,珍惜保护动物遍布于公园各处,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度假地。

(3)云峰寺

云峰寺是辟支佛的道场,是荥经县辟支佛朝拜的起点,其融合了“儒”、“道”、“佛”文化,被称为“西蜀名刹”、“严道奇观”。寺庙在元代战乱中被毁,先后经历了两次修复重建,分别是明朝中叶和清代乾隆到道光年间。纵观云峰寺上千年的历史,“始建于唐、兵毁于元、重修于明、续修于清复修于今”向世人诉说着兴衰成败的历史。

(4)颛顼故里

颛顼是华夏民族功德卓著的远祖,被称为人文始祖。其主要功绩为以下:命六官、改甲历、分九州、作国歌、划天地、行伦常,其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极大。

(5)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由于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大唐之间的生活用品流通而形成的,茶马古道是继承了南方丝绸之路,又因其独特所需而有所发展。南方丝绸之路从荥经至汉源的路线,战国至秦汉魏晋南北朝都没有改变。从雅安出发的茶马古道主要分两条,一条即是官道或大道,另一条即是民间商道或叫小道。荥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朝廷因需从此处运送物质和军饷,因此是官道大路,即从县城出发到三合乡经泡桐岗到达泸定冷碛。

(6)南方丝绸之路

荥经自古就是中央王朝的边缴贸易集散地,其在控制西南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祖先们从这里输出铜、铁、盐,换回笮马、牦牛、僰僮等。

(7)民俗文化

荥经地处藏羌彝民族走廊的重要节点,融合了藏族、羌族、彝族等文化资源,是民族融合、交流、聚居的平台。县内众多节庆活动都与少数民族相关。此外,地处雅安这个大的区域背景,雅文化也是荥经县的重要民俗资源。

荥经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

(1)以自然资源为依托

荥经县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天象景观、珍惜动植物、山水景观。尤以牛背山、大熊猫、珙桐、红豆杉等闻名西南,历史上曾吸引多国的植物学家前往考察、采集物种样本,其中最出名的是“植物猎人”威尔逊,他把这里描述为“中国西部花园”。牛背山、龙苍沟等地的开发,其核心吸引物都是自然资源,因此,需要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开发打造工作。保护性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少对区内的动植物生存及繁衍环境的影响;二是给游客提供的是生态化、低碳化旅游产品,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三是对濒临灭绝的自然资源展开保护工程。

(2)以文化资源为灵魂

荥经的文化可以概括为“四千”—千年古城、千年古道、千年古寺、千年古县。悠久的文化渊源,带给荥经众多的文化遗迹、寺庙,同时留给荥经人民最深的文化烙印。荥经的旅游开发,必须重视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地位。在保护好遗迹、遗址的前提下,再现部分消失的文化载体,打造旅游文化演艺精品,唤醒当地人的文化信仰,传递给外地人特色的文化体验。

(3)以综合开发为导向

雅安市的旅游產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拥有众多山地观光、避暑体验、度假养生的旅游产品,但目前,多数产品开发模式较为单一,未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难以满足市场多样的个性化需求。荥经县的旅游开发,必须利用好自然资源的生态优势,发挥好文化资源的特色体验,以综合型旅游区为开发方向,丰富荥经县的旅游产品,提升荥经县的消费档次。

(4)以“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发展目标

“4.20”芦山大地震后,雅安市政府提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建设目标,荥经县拥有高品质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是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的示范区域。

结论

荥经县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禀赋极高,已有多个知名的旅游品牌,虽然全县的旅游开发较为落后,但县委县政府紧抓灾后重建的机遇,提出打造三大景区—牛背山养眼、龙苍沟养心、云峰寺养心。针对荥经县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作者提出荥经资源整合开发策略: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文化资源为灵魂,以综合开发为导向,以“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发展目标。望能对荥经县全县旅游经济大发展能起到指导作用。(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洪成.浅析我国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30-31.

[2] 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5):50-54.

曹妃甸新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篇4

旅游资源整合即对一切自然的和人文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体, 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国外学者对旅游资源整合的研究着重于实例研究, 焦点集中于旅游资源整合所依存的环境条件、区域间旅游合作、旅游企业间的合作、旅游业与其他关联行业之间的合作等方面, 认为在旅游资源整合中, 政府应扮演合作的推动者角色, 并提出在跨区域的旅游合作中, 超国家的组织则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合作的主要推动力。

国内的旅游专家学者从经济、文化、地理学等多角度对旅游资源整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旅游资源整合包括区域之间的整合和区域内部地区与地区间的资源整合与合作。旅游资源整合与合作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 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章程或协议, 让旅游要素自由流动和重组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旅游区域, 从而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国内外研究表明, 旅游资源整合应以所在区域为环境、以资源为依托, 注重区域内旅游开发的合作、协调和系统性, 强调了政府、行业组织的推动作用。

曹妃甸新区成立于2008年10月, 位于唐山市南部沿海, 现管辖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山市唐海县和唐山市曹妃甸新城。曹妃甸工业区是曹妃甸新区的核心区和龙头带动区, 逐步建成依托京津冀, 服务环渤海, 面向世界的国家级临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南堡经济开发区是曹妃甸新区以盐化工为主的海洋化工基地, 是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唐海县位于曹妃甸新区北部, 是曹妃甸工业区产业辐射的承接区。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是唐山市曹妃甸新区未来的政治、文化、科技、金融、商贸中心。

曹妃甸新区的建立在整合区域资源, 发挥整体合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 曹妃甸湿地景区已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温泉、会展、高尔夫、湿地观光、观鸟等旅游项目都已得到了初步开发。但是, 曹妃甸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研究还不够深入, 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产品设计尚未成形, 如何增强曹妃甸新区旅游资源开发合力、突显旅游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曹妃甸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曹妃甸新区海陆相连、生态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和开发前景。曹妃甸湿地公园于2005年9月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 2009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温泉中心。曹妃甸湿地已成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上集鸟类保护、湿地体验、科普教育、商务会所、运动休闲、文化创意、生态居住为一体的高端休闲度假区, 是京津冀客源市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建、拟建的旅游项目有大中华国际水都综合开发项目、曹妃甸体育休闲公园、活力岛项目、邮轮项目等。

曹妃甸新区成立时间晚、基础比较薄弱、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方面还不完备, 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

2 曹妃甸新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实施方法和具体措施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整合将贯穿于系统整个生命过程。本文选取了空间、产品、产业、营销四个角度探讨旅游资源整合的问题, 力求寻找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措施和方法。

2.1 以空间为依托的功能分区和合理布局

首先,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规划先行, 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连贯性。依据该地区行政统一、政企合一的特点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加大对旅游开发项目的引进和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高水平的规划, 促进该地区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 依托该地区沿海分布的地理特点, 构建“一核两翼”的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以曹妃甸湿地为核心, 以曹妃甸生态成和曹妃甸工业园区为两翼的空间格局。在功能划分上, 曹妃甸工业区重在工业旅游;唐海县作为后勤保障地, 重在乡村旅游和湿地旅游;曹妃甸生态城作为滨海新城, 重在运动休闲为特色和旅游娱乐。

2.2 以环境为约束合理开发资源

曹妃甸新区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是滨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曹妃甸湿地具有较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价值, 是“河北省独有, 全国罕见”的自然景观之一, 是一个综合的温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制约性, 将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有机结合, 走生态旅游、绿色休闲旅游之路。在交通通道、景点道路设计中注重生态廊道的设计, 维持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一方面在各项目上马前要进行充分论证, 做好环境生态承载力的研究, 对于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项目要坚决制止;另一方面要做好游客管理工作, 不仅防止游客数量超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还要防止游客的不当行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3 以产业为依托合理配置资源

曹妃甸新区旅游开发建设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 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要根据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的战略定位促进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立足现有产业基础, 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曹妃甸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尊重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地方旅游形象、旅游市场推广、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培育和旅游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民营经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注重旅游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一体化的结合。加强旅游业国际化程度, 大力开发国际入境和国内两个市场。

2.4 以市场为依托整合旅游产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群众日渐增长、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与相对落后的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曹妃甸新区紧邻京津冀旅游市场, 具有发展国内、入境旅游的优势, 能够满足旅游者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应构建适应旅游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树[3]。

2.4.1 基于资源的观光益智旅游产品

在原有的湿地观光产品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鸟类观赏、湿地科考以及花卉种植等内容的开发设计, 提高湿地的可观赏性;深入研究曹妃甸地区泥浴的可能性。

以曹妃甸湿地、鸟类博物馆为载体, 以科普教育、生态教育为内容发展高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 举办鸟类知识论坛、“愤怒的小鸟”图片展等活动, 突出寓教于乐的休闲体验, 将曹妃甸湿地打造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鸟类知识普及基地。

2.4.2 基于休闲、娱乐和生活品质目的的度假旅游

(1) 休闲活动与运动休闲旅游。充分利用现有的温泉资源, 开发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spa、瑜伽等康体养生产品, 突出养生保健功能。在原有高尔夫运动的基础上, 发展赛车、帆船等运动项目,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体育竞技需求, 开发运动休闲旅游产品。

(2) 旅游娱乐与娱乐旅游:从辅助产品到主导产品。第一, 农场度假娱乐旅游。农场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对于都市人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在许多国家, 农场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场收入的有效手段, 是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曹妃甸新区内的唐海县是全国三个农垦体制县之一, 有河北省最大的国有农垦企业 (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 , 辖10个农场、2个海水养殖场和1个建制镇, 结合唐海县农场现有的种植和养殖优势, 开发具有观光、体验功能的生态农场休闲度假产品:首先, 开发适应都市休闲需要的生态养殖园项目, 提高种植和养殖等农业活动的参与性与体验性;结合农时和产品上市的时机, 举办摄影、采摘、收割、品尝、烹饪等多种形式的节庆活动。如举办“粽子节”、“螃蟹节”等;利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各种具有特色的服务设施开发农场度假旅游。第二, 主题娱乐旅游产品。在建或拟建的大中华旅游项目以及活力岛旅游项目都有水上旅游娱乐项目, 另外在旅游开发设计中注重影视制作、娱乐竞技、节庆娱乐活动的策划和开发。

2.4.3 商务旅游产品

该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先进的会议设施和场所, 配套的高尔夫、温泉等休闲设施和场所。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河北省沿海战略的逐步推进, 该地区的商务往来、投资洽谈、参观考察将日益频繁, 该地区应在满足商务、会议功能的前提下, 加大商务休闲氛围的营建和塑造。

2.5 以营销为依托整合旅游形象

旅游营销最核心的内容是对于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抽象和阐释, 首先表现在一个地方的旅游形象是否鲜明、是否具有特色。根据安德森的理论, “在无法限定和改变主体的前提下, 形象成为客体本身各个属性的总和, 而整体形象要比单个形象更丰满, 更方便人们的认识和了解[4]。”因此, 整体旅游形象的设计能够促进旅游营销活动, 旅游营销活动依赖于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根据曹妃甸新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和发展定位对曹妃甸旅游形象进行了如下设计:

曹妃甸旅游形象为“生态、绿色”:强调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倡导低碳、可持续的旅游观念。

曹妃甸旅游形象宣传口号为“生态湿地曹妃甸、绿色休闲唐山湾”或“生态湿地、绿色休闲——中国曹妃甸”。

3 结语

曹妃甸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开发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良好, 也面临着区域竞争的压力和挑战。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要加强同周边城市的协调与互动, 逐步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摘要:旅游业是曹妃甸新区现代服务业建设中的核心内容, 旅游资源开发是该地区旅游业开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系统论和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理论的总结和运用, 立足于曹妃甸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从空间、产品、产业、营销四个方面对该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供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曹妃甸新区,旅游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郑耀星, 储德平.区域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吴必虎, 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

花木产业助推温江生态文明建设 篇5

花卉基地变身生态公园

近年来,温江致力于打造标准化程度最高、科研示范推广最好、市场交易环境最优、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一三联动效益最佳的中国现代花木产业高地,在花木产业领域做出了不少积极的规划和布局。而温江园林生态公园无疑是展示本地花木产业发展成果最美的“窗口”和载体。

温江绿道引入生态文明理念,采用自然手法打造,实行了三个不变的原则:原产权不变;原自然生态不变;原便民道路不变;以人为本。形成了一条森林、河流、湿地、花卉交融的生态骑游带,可以说是一个生态文明和产业转型的样板区。

作为生态文明论坛重点项目之一的“温江园林·鱼凫花乡”公园,只经过几个月的施工设计,就以华丽的姿态展现在游人面前。“看似一座整体的公园,其实是由多家园林组合而成。”温江区花卉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他介绍到,温江区园林公园的优势在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用花费太多资金新建投资,比如把小到几亩地的种植户、大到上千亩的苗木公司和园林公司整合起来,他们种植的苗木都按景观化设计、景观化栽植,拆除所有篱笆和围墙,建成上万个景点、上千个景观园,最后形成一个集科研、生产、景观展示等于一体的园林生态公园。

通过破墙开园,以绿道串连,把原本呈块状分布的苗圃融合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温江园林·鱼凫花乡”项目的主要打造模式。这一项目不仅带给游客一个新的免费游玩场所,也使这一区域的花木园子从过去单一的苗木生产发展为具备观赏、旅游的多重功能,对温江花木产业有质的提升。

穿过金兰园艺,可以直接进入以珍稀楠木为主的卉森园林,这里大树密集,浓荫蔽日,让人如同置身森林之中。过去,这两家花木公司是由围墙隔开,而且普通游客也不能进入,但打造鱼凫花乡公园以后,首批4家大型园林公司和一些中小型苗圃都拆墙开园,融合成普通游客可免费进入游玩的大公园。一边骑车健身,一边欣赏种植园林的风光,惬意无限。

据悉,“温江园林·鱼凫花乡” 园林生态公园总概念20万亩,实际规划面积13万亩左右。“公园不做整体的开挖建设,而是镶嵌在预先规划保留的苗圃之中,由特色鲜明的园林苗圃及连续的步道构成开敞空间。原有的庭园、绿地、道路都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提升。”成都市温江区花卉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内拥有中国最长的公园慢道,这里也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花木花卉文化和生态教育基地。此外,园林生态公园是作为“花园中的精品园”示范点来建设,它为温江打造北部片区10万亩生态公园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广大市民“慢享20万亩园林,畅游200公里绿道”。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成都年会嘉宾、黒龙江省哈尔滨水务局副局长刘晗告诉记者,今天参观温江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真的是感触良多,温江把整个生态和这一带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转变成当地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使得它有可持续性,这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做法。

方兴未艾的温江花木产业

初冬的温江区万春镇永和村天气温暖,四周绿油油,红花紫薇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为花木施肥。

“我们合作社2008年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现有在地资产超过了2亿元,合作社旗下的200多名成员种植面积达到1万余亩,不仅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远销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花木市场的产品年销售额更是超过亿元。”红花紫薇专业合作社社长郭朝建告诉记者。

事实上,红花紫薇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发展仅仅是温江花木产业逐步成长与走向繁荣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温江花卉种植始于古蜀鱼凫王开国封树定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温江花木兴于汉,盛于唐宋,是川派盆景发源地,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

如今,温江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花木标准化、花木电子商务中心、花木指数中心和花木交易所等“四个率先”,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绿化苗木研发与推广中心落户温江区,成都花木交易所也实现运行,达到了“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发展水平,已基本成为了中国西部花木产业的研发、交易、信息和价格形成中心。温江还曾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第十九届中国兰花博览会等国家级花事盛会,被评为“全国花木生产示范基地”、“全国林业花木信息化示范区”、“四川省花木标准化示范区”、“四川省重点花木市场”、“四川省重点花卉生产示范基地”,被成都市确定为“成都市花卉产业牵头县”。

为加快本地花木产业高端化发展,继续保持并提升其花木产业西部领先、全国高地的地位,温江出台了多项措施鼓励和扶持产业发展。

2013年发布的《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显示,温江鼓励和扶持花木品牌创建及提升,鼓励和扶持花木企业做优做强,鼓励和扶持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扶持完善花木市场系统,鼓励和支持企业融资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力的扶植和精心的策划推广,温江的花木产业成绩喜人。截至2014年底,温江现有园林企业达到400余家,其中具备园林绿化施工资质的企业50家,全区花木种植户近3.5万户,此外,全区有3000多花木经纪人。统计数据显示,温江全区花木种植总面积达到147906.5亩,基地面积大于等于50亩的苗圃共178家,种植面积为15718.7亩,占花木总面积的11%;基地面积在5亩?50亩的苗圃共3771家,种植面积为38973.0亩,占花木总面积的27%;基地面积小于5亩的散户种植面积共93214.8亩,占花木总面积的63%。2014年全区花木总产值90.6亿元,其中花木销售额24.2亿元,绿化工程50亿元,花卉生态旅游16.4亿元,同时带动旅游、房产、运输、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谈到温江花木产业的发展趋势,温江区花卉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憧憬未来,他说,从当前态势看,苗木交易、资材交易、农资交易、花木机械交易、盆景奇石交易,还有花木会展、汽车电影、汽车酒店、主题酒店、主题公园等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综合性功能区会不断出现,这一切的到来都将为期不远。

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资源的探索 篇6

近年来,我县已经建立了以高淳县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以八个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支撑,以村社区学习点为阵地的覆盖全县农村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在开展农村生态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

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师资资源

以社区培训学院为平台,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师资库。我们把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满足生态环境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作为开展生态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和最紧迫任务来抓。一是重视学院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参加进修,鼓励深造,达到更新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的目的;二是在社区培训学院指导下,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积极和当地中小学加强沟通和联系,按要求筛选和聘请当地中小学2-3名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作为生态环境教育师资进入师资库。三是发挥社区培训学院和县环保局、农林局、科技局等职能部门的合作关系,聘请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四是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后,把他们纳入培训师资志愿者队伍,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2010年4月,高淳县社区培训学院和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环保局联合对全县大学生村官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后,经过考核筛选,聘请了95名村官担任环保教育教师。

师资资源的整合,可以满足全县开展各类生态环境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各村镇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时,能有针对性地在师资库中选用老师,同时,师资库中的老师相对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也方便了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来自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大学生村官做生态环境教育老师,他们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和农民近距离接触,可以随时用开放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环境教育,帮助农民解决在环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资源

我县生态环境教育活动主要是依托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来开展。如前所述,我县建立了县社区培训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教学点三级体系,依托这个体系,在社区培训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教学点三个层面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整合各类教育活动资源。

在社区培训学院层面,一是横向和县有关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开展面向全县的系列教育活动。如结合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开展的“百姓学堂·魅力高淳”活动,在培训学院开展生态家园讲座;结合推进生态县建设,和县环保局在培训学院共同举办农村环保监督员培训班;结合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启动生态环境教育大学生村官师资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有关部门开展“让环保走进生活,让生活更环保”主题教育活动等,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环保教育活动资源得到了很好的整合。二是培训学院还积极发挥对乡镇、村社区教育机构的辐射功能,指导和配合乡镇、村开展环保教育。如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审定;开展活动时由镇、村组织人员,提供场地,培训学院提供师资及设施设备,共同举办活动,优势互补。

在各镇、村社区教育机构层面,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基工程”工程建设及“五无、八有”创建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积极主动和镇有关部门、村委会互动,把镇、村的人力、物力、可利用的政策优势和社区教育机构师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开展活动。同时,各地社区教育机构充分发挥与当地学校的内在关系,注重把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环境专题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吸引家长邻里关注环保。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文明素养和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是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参与环保教育活动也是宣传者,教育者,还是将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的中坚力量。这样社区教育机构依托学校阵地整合教育活动资源,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深入发展。

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过程中,注意整合教育内容和方式,改变过去教育内容单一,脱离实际,形式呆板的做法,使教育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在整合教育内容方面,以社区培训学院牵头,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镇有关部门、村委共同研讨确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突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题。整合后的内容包括:

1.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让农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帮助农民减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教育。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的生态农业实用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农民宣传绿色食品知识,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环保法制教育。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污染事件,加强对农民的警示教育,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摄制、制作一些以破坏环境为题材的警示教育片到农村巡回放映,将查处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公之于众,以案说法,教育农村广大群众,唤起农民环境忧患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农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在整合教育方式方面,改变过去单一的讲座报告会形式,坚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充分利用各种“生态活动日”,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活动。由政府或村委会组织开展环境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农民参与“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中国植树节”、“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保护母亲湖行动”等系列科普、纪念与实践活动,让农民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在农闲时期组织农民参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让农民在对比中增强切身体会,自觉形成环保意识,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地保护环境。

整合生态环境教育阵地

就我县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而言,活动的开展主要在县社区培训学院,镇社区教育中心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近年来我们积极加强县社区培训学院硬件、软件建设,努力把社区培训学院建设成为能够面向全县,满足开展各种生态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在各乡镇整合社区教育中心和成人教育中心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构建乡镇生态环境教育的阵地。在阵地建设中,一是整合组织管理机构,把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整合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二是整合人力资源,把从事社区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人员加以整合,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以阵地为平台,把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融合在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中。四是整合农村环境教育资料,提高各地活动中资料使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结合“整合地方资源,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我们编写了《农民生态环境教育100问》这一教材,该教材2010年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选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设课程,并在全县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中得到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的推进机制,发挥社区教育平台在农村生态环境教育中的功能,创建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品牌特色,引领本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我们还要进一步摸索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资源整合的途径和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温江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大纲 篇7

关键词:甘南州,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观光、休闲等方式上, 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文化体验、文化感受。因此, 人们对满足文化憧憬的旅游———文化旅游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二五”期间, 在政策推动之下,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会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 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重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有利于挖掘地方文化、优化产业结构。

在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方面, 国内学者展开了初步研究。程晓丽等[1]分析了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问题, 提出了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模式;马晓冬等[2]论证了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揭示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本质;官卫华、王珊、杨艳、朱海燕等[3,4,5,6]分别探讨了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模式等。

甘南藏族自治州 (简称“甘南州”) 位于甘肃省西南部,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现辖合作市、夏河、碌曲、临潭、卓尼、迭部、舟曲一市七县, 总面积4.5万km2, 境内居住着藏、回、汉、蒙、土等24个民族, 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6%。藏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渗透全境, 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为开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甘南州文化旅游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国内学者对其文化旅游资源的探讨也取得了相关的进展[7,8], 但研究不深入。鉴于此, 本文以“甘南州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为研究对象, 对其开发模式加以深入分析, 以期对甘南州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1 甘南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甘南州南临四川, 西界青海, 位于甘肃丝路旅游的南线上, 周边分布麦积山、嘉峪关、敦煌、黄龙、九寨沟、塔尔寺、青海湖等著名景点, 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较大的客源市场潜力。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表明, 与旅游者所在地文化差异越大的景区就越易于被旅游者所选择[9]。甘南的旅游客源除省内市场和青海、四川、内蒙古、东北等地市场外, 甘南特有的高原风光和宗教民俗风情对我国东南沿海游客和国外游客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据统计, 在国际游客中, 欧洲市场占50%[10]。随着甘南机场的建设, 将来更多的游客可便捷地到达甘南。为了进一步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甘南州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甘南州“十二五”总体规划》等, 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宣传营销力度, 积极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 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改建、旅游项目投资等,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全州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其中文化旅游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1 文化旅游资源赋存丰富, 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甘南州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有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121座, 寺院大多以恢宏的建筑、精美的唐卡、精巧的雕塑、宝贵的文物, 以及浩如烟海的经卷、造诣高深的高僧大德等享誉国内外。州内文化旅游资源赋存主要有以桑科古城、明代城墙、砖瓦窑遗址等为代表的各类古遗址;以传统戏剧、民间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手工艺、藏药、民俗等为代表的19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腊子口、茨日那村毛主席故居、苏维埃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景观。此外,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甘南藏民族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等。从表1可见, 甘南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较高, 其独具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民俗文化、草原文化等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为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2 旅游收入稳中有升, 文化旅游效益初现

甘南州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已形成良好的开发态势, 整体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稳中有升, 文化旅游效益初现。2008年受“3.14”事件和汶川地震的影响, 全州旅游人数大幅下降;2009年以来, 通过大力发展旅游和宣传, 旅游人数及综合收入逐步恢复正常, 并以两位数连年增长;2011年, 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3.9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32.0%,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6亿元, 增长43.0%, 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出来 (表2) 。

注:资料来源于九色甘南旅游政务网。

1.3 旅游资源整合差, 文化产业链条脆弱

近几年甘南州旅游业步入了较好发展的轨道,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与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相比, 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 主要表现在:①文化旅游开发的层次较低, 旅游资源整合差。目前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以观光为主, 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缺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与自然、生态、红色旅游资源的融合度差, 尚未形成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购物、美食、商务、会议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高层次的综合文化旅游产业链[1]。②县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由于受行政区划、资源同质等因素的影响, 州内各县之间还没有形成特色旅游环线和互补性旅游产品。此外, 甘南与兰州等周边地区未形成合作共赢开发格局。③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开发经营较粗放, 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优势;景区数量虽多, 但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少, 缺乏跻身全国前列的精品景区;旅游经营单位 (星级酒店、旅行社) 数量少、实力弱, 规范化服务水平较低, 游客逗留时间短。

2 甘南州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2.1 以点带轴的旅游空间组合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 即点轴渐进式开发, 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对轴线地带的若干点进行重点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经济开发的重点将逐步转向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11]。合作市是甘南的州府, 有优于州内其他县域的集散能力和基础设施条件, 选择合作市作为旅游中心城市, 全力建设合作市两小时旅游圈, 努力使其成为大香格里拉北线旅游集散中心和高原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四条旅游主轴线, 将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有机融合, 形成以点带轴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表3) 。

2.2 以市场为依托的文化旅游精品整合模式

甘南州必须以市场为依托, 通过文化旅游精品整合, 将州内的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生态休闲等旅游资源相互融合, 优势互补, 组合成若干条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路线。甘南在以点带轴旅游空间组合模式下, 必须突出“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 积极打造、培育三大“精品”:①发挥州域旅游资源优势, 加强区域合作, 优化旅游产品体系, 全力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大香格里拉北线”起点的国家级精品线路。②抓好旅游“精点”建设。将拉卜楞、郎木寺、冶力关、黄河首曲分别打造成藏传佛教文化、民族风情、生态休闲、草原湿地风光旅游示范区。③抓好旅游“精线”组合。坚持“长线游”、“短线游”、“特色游”相结合, 在原有精品线路和特色线路的基础上, 重点抓好4条组合线路 (表4) , 做到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3 以产业为依托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

甘南发展旅游的最大优势在文化, 要推动甘南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必须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景区景点, 同时也离不开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旅游商品等相关行业, 在积极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挖掘、整理、开发甘南丰富多彩的历史、红色、民族、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在保护中挖掘原生态文化资源, 在创新中增强景区景点的旅游文化内涵, 全面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型态;另一方面, 把优秀民族文化元素贯穿到“食住行游购娱”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具体为:加强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12];打造体现甘南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歌舞节目;围绕生态和文化资源, 推出“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原生态自然观光体验”等自驾、探险、健身等旅游项目;积极挖掘民族餐饮的文化内涵, 打造民族餐饮文化品牌;开发民族旅游商品, 重点开发佛教文化、藏药保健品、土特产、民间工艺品等, 使旅游商品形成本土化、规模化。

3 结论与讨论

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针对目前甘南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应选择适合的旅游发展模式,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促进甘南文化旅游的发展。甘南适合选择以点带轴的旅游空间组合模式, 即以合作市为中心点, 打造四条旅游主轴线;突出“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 积极打造和培育三大旅游“精品”;重视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 着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 从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全力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由于甘南处于文化脆弱区, 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应强调“以文化为本”, 尊重、保护和发展藏民族文化;在甘南州的文化旅游开发中, 应注意选择性地开发和有意识的保护, 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程晓丽, 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 2012, 31 (1) ∶169-177.

[2]马晓冬, 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 2001, 16 (6) ∶89-91.

[3]官卫华, 叶斌.基于深度开发的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以南京为例[J].经济地理, 2006, 26 (12) ∶1-5.

[4]王珊, 吕君.内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 (11) ∶166-170.

[5]杨艳, 黄震芳.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2) ∶205.

[6]朱海燕, 朱桅帆.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模式探研[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3) ∶426-430.

[7]王亚欣.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6 (4) ∶73-77.

[8]高珊珊, 李巍.藏区旅游城镇规划、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0) ∶17354—17356.

[9]丁健, 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模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22 (2) ∶98-101.

[10]肖星, 李亚兵.从文化视角看藏区旅游产品的供给——以甘南藏区为例[J].开发研究, 2005, (1) ∶119-123.

[11]肖星, 王生鹏.甘肃旅游点轴开发模式探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2) ∶36-40.

温江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大纲 篇8

智慧旅游作为概念的提出不过几年的时间,其实质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装备改造和提升旅游业,也正在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2011年7月15日,由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正式提出:旅游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

虽然智慧旅游具有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但它毕竟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术界和业界对智慧旅游的研究范围主要还只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智慧旅游概念的研究,众多学者从旅游形态、旅游行业运营模式以及旅游管理等角度都给出了定义,综合学界的普遍认识,我们认为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旅游资源、旅游者及旅游中介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通过智能化应用终端,为旅游者、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济活动相关参与者提供及时的信息分类,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对智慧旅游的应用价值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分别从旅游者、旅游企业、以政府为代表的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以及当地居民四大应用对象的角度,提出了智慧旅游相应的应用价值。

(三)学界也看到了智慧旅游发展的不足,比如在旅游信息服务方面,存在旅游信息不完整、不全面、分布分散等问题,旅游信息收集缺乏专业行业标准的指导,旅游企业缺乏信息改革的动力以及旅游信息技术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缺乏等等问题。

通过归纳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的成果我们发现,对智慧旅游概念和应用价值的研究学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终端为技术支撑的智慧旅游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和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这种普遍认同的共识下,智慧旅游的具体建设却举步维艰,对如何建设智慧旅游的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这些研究也仅限于如何构建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系统、旅游信息指示系统、旅游交通服务系统、旅游信息咨询系统,完善当前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方面给出的相应建议,但是对智慧旅游的建设,学界忽略了一个重要课题,既信息获取者和使用者和系统设计者的脱节现象,也就是说智慧旅游建设应该先做好系统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分析。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角度,利用成都温江区智慧旅游示范区建设之契机,将温江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的需求做了切实的调研和尽可能客观的分析,针对各方需求对温江智慧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对国内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能有所帮助。

二、温江区当前的信息化现状

根据对温江区农业、民政、旅游三个主要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调研发现,温江各个政府部门基本建有满足自身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一些应用系统也初步能够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然而这些系统却相对独立,大多数仅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并且运行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如三农门户专网、温江公众信息网、温江政府OA平台),基本没有跨平台的应用系统,未能实现业务办公和公文传递的互联互通。各部门自身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库数种类也多有不同,如DB2、Oracle和SQLServer等,还有部分基层单位采用电子表格形式,基本没有考虑基于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技术,不能够提供相关的云计算的数据服务能力,难以进行系统整合和数据资源共享,导致现有信息化体系和管理系统难以应对现代游客对旅游服务多元化、高智能、高效率的要求,和政府职能部门对行业进行监管、引导、规划、以及业务处理、和跨部门协同合作等方面的工作需求。

我们在对正在构建的温江万春国际度假区的摸底调研发现,区内的6大功能片区总共826个农业与乡村旅游点中,中等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共81家,各类高档乡村酒店共23个。就万春度假旅游区而言,区内具备相对完善的IT信息系统(包括数据、管理、营销系统)的景区(景点)仅国色天香一家,其它大部分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农家乐)仅建有功能单一、内容陈旧的主页网站,和提供局部使用的WIFI服务,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而相当一部分景区(景点),特别是乡村旅游点(农家乐)甚至还没有接入互联网。对实现智慧旅游资源共享100%全覆盖的要求而言,温江旅游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无法为旅游大数据、行业监管和市场供需反馈提供即时的信息采集渠道,很多高新科技管理手段和服务项目也无法普推广,导致政府职能部门对这些商家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也难以对游客投诉和纠纷进行快速反应和处理。而商家也几乎没有有效的自我宣传渠道,同时由于缺乏与游客进行互动沟通的手段和方式,极易造成供需之间的盲目猜测和错误决策。

三、温江区智慧旅游建设需求分析

针对温江区智慧旅游建设情况的调研,本文初步确定温江区智慧旅游建设的建设目标是明确的,其推行的智慧旅游示范圈建设也顺应了旅游智慧化的行业发展趋势。综合实地调研情况,我们发现温江区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过程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要求智慧化落到实处的需求也最大。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职能部门对旅游管理层面的信息需求、企业商家对旅游营销层面的需求、游客消费者对旅游服务和体验层面的需求分析以及温江智慧旅游示范区(万春国际度假区)旅游形势发展的需求。

(一)政府职能部门对旅游管理层面的需求分析

1、旅游大数据与数据共享的需求

行业监管者在行驶职责、处理业务、和进行决策前,需要精确掌握行业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涉旅企业基础信息、景区客流量、旅游客源市场、游客关注、消费动向、以及游客出行意向等等,才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的放矢。

2、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的需求

日趋多元化的旅游产业结构和消费群体,使行业监管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的工作所涉及和需要参与协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越来越多。这一现状导致业务和事件的处理工作通常需要在多个部门,甚至多个地区之间进行。

3、旅游安全和应急指挥的需求

如何保障游客的人生和财产安全,提升旅游体验满意度,是旅游相关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要实现上述内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障旅游监管和安全防控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客流量与游客行为动态信息,以便对潜在风险进行侦测、防范以及应对处理。

4、旅游资源监测和保护的需求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行业监管者必须合理的利用并保护好旅游资源,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借助大量的现代化监测与管理技术,以完成对旅游区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或影视或数据的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从而能够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开发和保护。

5、行业转型升级引导的需求

消费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改变正快速地促使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国家旅游局也为此专门作出明确指示,要求各地旅游部门要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电子商务机构、专业服务商、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引导相关部门和企业通过技术输出、资金投入、服务外包、资源共享等方式参与智慧旅游建设,探索建立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智慧旅游产业化推进模式。

(二)企业商家对旅游营销层面的需求分析

1、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的需求

没有知名度的产品很难卖出去,而卖不出去的产品不能创造任何经济价值。要克服这个困难需要进行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同时对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进行拓展和优化。然而对目前温江旅游片区内的涉旅商家而言,这两个方面的手段和技术都比较匮乏。

2、市场信息反馈和产业经营引导的需求

符合游客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创造和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与商家能够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了成功打造温江万春度假区的旅游产业,需要建立起强大的行业信息收集和分析体系,加快改变旅游信息数据逐级上报的传统模式,推动旅游部门和企业间的数据实时共享,及时为从业者开放相关的行业发展数据和提供大数据挖掘服务,并对企业运营、产品设计、营销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修改,保障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

(三)游客消费者对旅游服务和体验层面的需求分析

1、快速获取丰富旅游信息资源的需求

丰富的旅游信息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同时能使游客能够成功避免道路堵塞、景区拥挤、天气变化、迷路、以及潜在的旅游安全风险等问题,保障旅游体验的质量,提升旅游经历的满意度。

2、方便购买优质旅游产品的需求

这个问题则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销售平台,使众多的产品都能得到充分的集中展示,并保障产品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更新,方便游客进行选择和购买。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预测和评价机制,促使片区内旅游产品实现优胜劣汰和完善进步。

另外温江作为大成都旅游经济圈、旅游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员,是城市近郊休闲组团外圈层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发展定位于“田园城市,游乐休闲乐土”;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未来旅游产业发展侧重打造的三大特色:突出“游乐”特色、打造成都最佳游乐区,打造川西平原乡村特色、打造风景城镇、绿色城镇特色;并以“两大片区、三个重点产业区和四条旅游走廊”进行了温江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与规划,温江智慧旅游示范圈(万春度假旅游区)正是这块沃土上资源最为丰富和集中的璀璨明珠。

四、结语

针对前期对温江万春国际度假区智慧旅游建设的需求归类和分析,本文认为应该首先在这一区域建立起以应用为核心,以旅游行业监管和安全防范为特色的、一体化、敏捷化、数字化、交互式的智慧旅游运营服务与管理体系,用以实现对温江万春度假区旅游资源的挖据,和集约化经营与管理,推动和促使万春度假区智慧旅游新业态的形成,保障和监督万春度假区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完善,和提升游客在万春度假区的旅游体验舒适度,并为实现和推动整个温江旅游,并为其他城市的智慧旅游建设提供示范。

智慧旅游的建设也应跳出以往信息化建设中只重视硬件设备的安装,而应该着力于前期对数据使用者需求信息的分析,根据需求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智慧旅游建设,无论是管理平台、服务平台还是营销平台的建设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才能切实将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温江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大纲 篇9

[关键词]纵横聚焦;旅游城市连绵区;旅游文化资源;宁镇扬旅游文化圈;特色文化形象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1—0021—07

1、绪论

城市是主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已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国外对旅游区域(城市)合作研究起步较早,产生了众多具有一定影响的理论成果。一些学者对区域(城市)旅游合作理论框架、实践与实施技巧等进行了相关探讨,而另一些学者对区域旅游企业合作、旅游产品合作、区域合作政策诸方面的探讨表明区域(城市)合作的研究日趋细化、深化。在我国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城市旅游必将得到大力发展,国内对旅游城市的竞合研究日益突出。早期对城市旅游合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础建设和资源、产品合作等领域,涉足旅游区域(尤其是中、宏观区域)整体提升与深化的研究在近年才有所加强。张可云论述了都市带开展旅游合作的必要性。文吉、魏清泉提出区域联合开发模式。崔凤军以杭州和上海为例对邻近城市旅游合作进行了阐析。殷柏慧、吴必虎、张振国、贾铁飞、卞显红分别对长三角旅游合作条件、圈层结构、一体化与联合战略进行研究,深刻反映了我国老牌旅游区域深化竞合的时代要求。总结现有成果,区域旅游“竞合”模式不外乎核结构竞合、网结构竞合两种。旅游发展不均衡、整体水平较低的旅游区域多以少数几个城市为中心,形成核结构竞合模式;以旅游城市连绵区为典型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的旅游区域,多中心持衡的网结构竞合模式较为普遍。本文所言旅游城市连绵区,指特定空间范围内通过城市旅游系统而发生较强关联作用并具有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旅游城市集群,该城市集群至少包含3个核心旅游城市。旅游城市连绵区是特定中、宏观旅游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有重大研究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最具竞争性的资源,文化资源整合是区域旅游竞合的核心问题。对应到旅游城市连绵区,人文旅游资源整合具有两大主要特征或趋势:1)网结构竞合,即多元博弈;2)系统化、综合化、高水平竞合,即“强强博弈”。在旅游城市连绵区竞合及文化资源整合研究中,宁(南京)镇(镇江)扬(扬州)具有典型性:三地所处的长三角区域是典型的旅游城市连绵区;宁镇扬具备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客观性,积极构建宁镇扬旅游圈已成为江苏省旅游发展既定策略。然而宁镇扬旅游文化圈的定位与整合研究尚不得力,本文且以之为契,对旅游城市连绵区人文资源整合问题略作管窥性探讨。

旅游城市连绵区文化整合主要着力于3点:1)在地缘文化架构下解决区域文脉亲融与地域特色的矛盾;2)在地域文化完整性和特色性的客观矛盾中确立自身文化形象;3)在抢夺“开采”特色文化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保障文化竞争性。整合的关键在于保育合理的竞合机制,偏“竞”轻“合”将导致区域整体形象混乱,空间组织涣散,规模或一体化优势无法形成;偏“合”轻“竞”则将网结构萎缩成核结构,区域资源丰度难以体现,同样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综之,旅游城市连绵区文化资源整合应确立“纵横聚焦”策略,包括纵向聚焦、横向聚焦两层基本内涵。纵向聚焦是发展主体以特定竞争对象为参照,建构自身相对优势和有利因素并通过后续调整予以强化和迭代的决策和行为过程;横向聚焦则是发展主体以特定竞争对象的相对优势和有利因素为参照,重审和调整自身发展策略以尽可能规避、弱化被动程度和不利影响的决策和行为过程。发展主体通过对纵向聚焦和横向聚焦的统筹,维系、强化自身鲜明的核心竞争力和相对优势,并合理规避、弱化参照对象对自身造成的威胁和不利影响,这一决策方略及其实施过程即纵横聚焦。

2、宁镇扬旅游文化圈纵向聚焦分析

旅游文化是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欲望的综合文化现象。旅游者的文化需求不是笼统的,只对目的地文化体系中某些“部分”,即特定文化元具有需求。本文将文化体系中集中对应于人类某一特定类型的行为或意识所产生的人化形态称为文化元。旅游文化和文化没有严格界限,凡能直接或间接为旅游服务的文化都应纳入旅游文化范围,继而反映目的地独特形象的文化元可称为特色旅游文化元,特色旅游文化元往往形成目的地核心竞争优势。因而宁镇扬文化资源整合乃至宁镇扬旅游文化圈定位,要以旅游者需求和特色文化元为立足点。

2.1宁镇扬主要文化形象分析

古都是南京最鲜明的文化形象,该形象在江南乃至全国具有稀缺性。上海大力挖掘都市旅游资源,苏州以古典园林和江南水乡及风情见长,杭州以山水旅游及人文文化景观为特色,南京以其悠久历史文化与古都风貌著称,这些旅游景观都具特色,相互补充,不存在空间替代性。南京古都形象及其资源载体优势突出,其中又以民国首都文化遗存为重点。

镇江向以“城市山林”和“天下第一江山”著称,“城市山林”显现“清幽”,历代隐居镇江的文人众多、佛道双盛都为“清幽”提供独特载体;“天下第一江山”展示“雄险”形象,镇江区位险要、战事频仍,“雄险”突出。“清幽”与“雄险”相得益彰,使镇江山水名城形象得以丰满。

“烟花三月下扬州”、“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使得扬州以烟花锦绣、悠闲富足的古城形象家喻户晓,扬州文化形象的塑造要抑古扬今,突出历史脉络的完整性与独特性。

笔者就宁镇扬文化形象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南京、镇江、扬州3地主要景点分别发放问卷250份、150份、150份,全部回收,有效率分别为93.6%、92.0%、94.0%。结果显示旅游者对宁镇扬文化形象感知与上文分析基本相符。

2.2宁镇扬特色旅游文化元分析

由特色旅游文化元内涵可知,突出南京古都形象、镇江山水名城形象、扬州秀美悠闲古城形象的文化成分是宁镇扬旅游圈的特色文化元。

政治目的(建都)和军事目的是南京建城以来最突出的两大功用,随着政治、军事功用的突出,南京城市地位得以提升进而衍生出较为发达的市井生活及市井文化,南京文化呈现“政治推动型”趋势。因此,南京文化应突出古都文化、战争文化,注重市井文化。

上一篇:推敲说课稿下一篇:以走进初三为题目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