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精选9篇)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这样概括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日本的教学大纲作了这样的规定:“培养对国语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适当的表现能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语言感觉,同时培养学生对国语的深切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从中我们看到两国都把培养正确地理解语言、表现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首要目标。不同的是我国强调“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日本不把思想、道德教育列为小学语文学科的任务,而强调“培养学生对国语的深切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通过对国语的尊重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对这一重要性能够自觉地去认识,对国语进一步关心。当然这种态度的培养,是与国语教育、培养一定的表现力、理解力和充实、丰富学生的语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表现在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方面。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听说方面,主要从听说内容、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上提出要求。如“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听话集中注意力,不随便插话。”再如“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别人说的一件事,能转述内容”,“听别人读程度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能边听边想象”,等等。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日本的教学大纲主要从“正确地听”和“主体地听”两方面来要求。如“正确地听”,体现在听话的姿势和态度上。一年级,“听话时看着说话的对方。”二年级,“听对方把话说完。”三年级,“没听明白的地方反问或复听。”四年级,“一边听一边记下话的要点和中心点。”五年级,“注意细节。”六年级,“考虑话的内容中事实部分和想象部分之间的关系。”再如“主体地听”:一年级,“话的内容大体能听懂。”二年级,“考虑对方说话的顺序。”三年级,抓住对方说话的重点,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试着总结归纳。”四年级,“抓住话的中心点,总结自己听后的感想。”五年级,“理解对方说话的意图,讲出自己的评价。”六年级,“将话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观点进行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主体地听”,在听话的程度、方式方法上不仅作了具体要求,而且逐步与“自我”联系起来。使听话这一“客体”行为很强的活动逐步变成一种能动的“主体”行为。在说话训练方面,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要求上同听的表述形式大体一致。比如“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当众说话,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等等。日本在说话训练方面分两部分,即“有对方意识和目的意识地去说”与“正确的说话方法”。如“对方意识和目的意识”,一年级,“被询问的事能回答,并主动寻找话题来说。”二年级,“根据对方说话的`内容来继续话题。”三年级,“听取对方话的内容,深入话题来说。”四年级,“对应不同的听说对象和不同的场合,考虑说话内容的主次来说。”五年级,“对应不同的听说对象和不同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并考虑具体情况来说。”六年级,“对应不同的目的,考虑时间和说话的顺序,有计划地去说。”很明显,强调带有明确目的和注意听说对象,针对不同需要、不同场合、不同目的,选择不同话题,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陈述自己的意思,是日本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具有较强时代气息的听说训练要求。也是日本听说训练的重要特点。在“正确的说话方法”方面,日本的教学大纲将听说读写的有关内容相互渗透,同时进行。如一年级,“经历过的事,考虑顺序来说。”二年级,“理清事情的条理后再说。”三年级,“为了突出说话的要点,考虑一定的段落、层次来说。”四年级,“为了突出说话的中心,有主次地去说。”五年级,“有明确的意图和确切的根据说。”六年级,“对应不同的目的和意图,恰当地说。”另外,在说的方面,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从一年级开始讲普通话,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在日本,只是从四年级开始,提出“理解共通语和方言的区别,在必要的时候能用共通语来说话。”
在阅读训练的要求上,中日两国的教学大纲都比较重视朗读、默读和背诵的基本功训练。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强调阅读中要注意“感想、意见”和“有目的地去读”。如三年级要求“读后小结感想,并考虑如果是自己会怎样去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不要落掉了去读。”四年级,“注意读后个人的不同感受。”“对应不同的读的目的,归纳重要的地方,注意必要的细节。”五年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和感受。为了收集必要的知识和情报去读文章。”六年级,“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应不同的目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书来读,并下工夫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读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阅读训练的要求上,突出读书和自身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密切联系。在另一方面,日本还比较重视阅读态度的培养。比如,一年级就要求“培养愉快地去阅读浅显读物的态度。”二年级,“提高对浅显读物的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三年级,“培养阅读各种各样读物的读书态度。”四年级,“扩大读书范围。”五年级,“通过读书,加深思考。”六年级,“培养选择适当的读物来阅读的习惯。”显示了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重视。在读写结合上,日本强调“依照文章的表达思路来读”,“区分事实和想象(感想、意见)来读”,“想象、鉴赏”以及“读后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发表看法”等等。
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谈到实验教学时都有若干个理由能说明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但现实中我们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并不是像讲的那样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 我们的老师现在宁可在讲实验也很少有愿意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动手实验的, 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新课程标准下新的高考模式的“要求”
江苏的新高考模式主要用来评判学生成绩的是语、数、外三门学科, 化学只是作为第二选修.这一招考模式决定了作为选修的化学学科在教学时间上必须要为学生的三大主科作出贡献, 这样在化学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 又要压缩化学学科的教学时间, 我们老师就不得不在化学实验教学上“下功夫”了.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亲自完成, 结论也都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探究实验本来应该是学生自己动手然后得出结果的, 现在也是老师根据自己的课堂设计直接演示给学生看, 有的老师为了节约时间更是直接给出结论, 毕竟一节课时间有限, 内容又那么多, 哪来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去探究完成呢?这样教出的学生哪来什么探究能力, 哪来什么动手能力, 哪来自己的思想.
二、缺少切实可行的实验考核体系
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有这样的表述:“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态度等”.但现实是这些评价要求只停在书面上, 只是通过试卷上体现.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来评价, 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态度怎么能通过书面形式来得到体现呢, 它必须是通过学生在实验室动手进行实验才能得到培养, 也必须是通过学生在实验室动手进行实验才能体现这些能力.现在就缺少这切实可行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这不是硬件达不到, 各个学校通过现代化教育的装备的, 每个学校的实验室都上了规模, 上了档次, 都能适应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实验的要求.而是软件上缺少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没有一套可行的评价体标准, 实施的步骤和流程.
在新课标实施以前, 我们江苏南通地区在高二年级还实施过高中实验考核制度, 依据当时的教材选取了这样几个实验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碳酸氢钠性质的检验, 三、实验室制取忆烯并检验它的性质, 四、银镜实验) , 每一个实验都有若干个操作步骤, 老师通过观察学生动手实验, 考查学生这些基本实验操作是否正确, 这几个实验的操作考核至少能体现学生的实验实际操作能力.至少指引当时的老师要带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 至少让学生认识了实验室常见仪器, 熟悉了这些常见仪器的操作.
但是现在缺少了这一实验考核制度, 使实验操作的考核、评价是只是通过书面来进行的, 老师改做实验为讲实验, 至使我们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就没进过实验室, 实验操作步骤只是死记硬背的, 对实验仪器的印象只是老师课堂上的展示, 实验操作能力只是评口头来表达.在这种“温室”条件下培养出的学生就连一些基本实验仪器都不认识, 更不用说具有动手实验的能力, 还有学生见了实验仪器都不敢去碰.就算考出高分又有什么用, 以后工作了又怎么能去动手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兴起对实验教学带来的冲击
多媒体直观、形象、安全、方便为老师们所表睐, 它正在取代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青睐, 多媒体动画可以栩栩如生的展示老师所想要的实验情景, 实验录像也能清晰的“真实的”展示老师的实验操作过程, 而且多媒体的运用能很好的按老师的课前设想的方案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我们的老师在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的思想指导下, 上课情愿多用多媒体来展示相关实验内容而不亲自动手, 毕竟传统的一节实验课, 老师要从准备实验药品、实验器材, 课前试做, 课堂实验演示, 课后清洗等, 花费时间较长, 而且有的实验现象还不是那么明显, 有些药品还有毒、有些实验还有危险等, 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更是费时费用力, 这样运用多媒体来演示实验虽说有它的优点, 但还是少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 课后学生没能留下什么印象, 更不要说能力的培养了.
四、学生本身也对实验存在畏惧心理
中学阶段有些实验操作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的, 一些药品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学生没进实验室就先怕这怕那, 就怕出现意外, 进了实验室也缩手缩脚的不敢动手, 胆小的男生看胆大的操作、女生看男生操作.学生怕, 我们有些老师也怕, 怕遇到有危险性的实验, 就这样也成了不带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实验的理由.虽说有些药品、有些操作有危险, 但我们只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危险是不存在的.其实我们的实验教学本也就有这一点, 遵守一定的规程是没有危险这两个字的, 在以外的工作中危险的工作多呢, 要从中学实验中学会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关键词:英语学习 语音教学 兴趣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交流,所以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新课标所明确提出来的。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口语教育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在英语学习中哑巴英语的现象极其普遍。因此,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经过英语教育者的研究分析,影响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因素可以分成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是指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包括心理因素和语言基础偏低两大问题。约翰·罗森瓦尔德曾指出:“中国学生性格内向、腼腆,我一提出问题,学生便低头不语,课堂一片寂静。”造成这种现象的心理主要有害羞心理和虚荣心理。害羞心理和学生的性格有关系,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而在语言学习中如果不使用就很难掌握这一门语言,所以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就成为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虚荣心理也是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并阻碍学生口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它是指在口语练习中因为怕出现错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而不敢开口学习英语的现象。语言基础尤其是英语基础偏低也是妨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由于英语是外语,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连读、弱读、失爆、重音转移等语音语调变化的句子便无所适从,根本无法准确、流畅地把句子表达出来,加之在发音学习中的错误,口语练习就更加困难。
外因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环境。在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练习英语的环境,同时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是教师一人在台上唱“独角戏”,没有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就要先解决这些阻碍因素。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鼓励,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来。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学习和练习英语的信心,只有敢于说出来,学生的英语口语才会有提高。当然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学生就不具备听说读写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要给学生打下良好的音标基础,培养学生标准的语音和语调。
这些只是要消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要想真正让学生学好英语,就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更是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光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Very good.”, “You’re very clever.”, “Great.”等,有时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从反面来讲,如果学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者得到的是否定和批评,学生会因此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放弃学习英语。
其次,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英语课堂,往往是由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听,课堂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找到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听说法、阅读法等。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感性认知阶段,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方法,比如,游戏比赛法。游戏比赛法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情景活动法是一种利用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尽管我在初中英语教材的选取上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教材中参入了大量的图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材仍然显得单调,加之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是照本宣科,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课堂搞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趣味的学习氛围。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符合学生状况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润清 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张延军 中小学教学新大纲及教材分析:中学英语
3.程晓堂,郑敏 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今天我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上和内容框架上的区别和突破。首先学习现行大纲与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的区别和突破:
新的美术课程目标在方向上与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致的,课程目标涵盖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并有更大的突破与扩展。大纲对目标的表达内容主要为学科知识。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二)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大纲的这种教学要求虽然具体明确,语言简明,但没有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与之结合,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茫然无助,教学要求与实践脱节。而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表述除了学科认知领域的内容外,还把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等隐性的目标作为重要内容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的教学目标;
(二)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主要理解为学生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获得美术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美术课程目标在表述上,把教学方式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要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教学实践活动与目标融为一体,使我们在明确课程的同时,也看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课程目标对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具有设计、指导的功能。这就使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有了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角度表述目标,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二)述中既注意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和过程,学会学习,并逐步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丰富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现在具体学习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内容框架上的区别和突破。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按学科知识体系划分课业形式,大体是绘画、工艺和欣赏,极少涉及综合学习的内容,但不及本标准具体,而且未提供具体的案例。大纲的这种划分虽然有利于体现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却忽视了教学的人文审美目标。而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结构的设计,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从美术学习方式可划分为四个领域:1“造型·表现”、2 “设计·应用”、3“欣赏·评述”、4“综合·探索”。从美术教学大纲的三大课业到美术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结构构成的一大突破。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具有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的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倾向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学生可以利用一些废旧材料,例如、从用过的纸杯、纸盒引发联想,进行造型,使它改变形象,成为一件艺术品。“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如、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欣赏建筑经典作品、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体会建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等。这是课程标准中的前三种领域。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本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
(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现在就“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具体分析。“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例如,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等。那么在初二的美术课程中我就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为课文、日记、作文配上插图。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学科可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探索。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再如、还可以结合集体过生日的班会活动,全班一起布置教室,分别设计与制作互相赠送的礼品、生日卡,设计、制作面具,举行化装舞会。活动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设计的海报、服装等等。
教学实习大纲
一、实习时间
二、实习地点
三、实习目的教育实习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过的有关专业知识,巩固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作到学以致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能胜任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外事、外贸等涉外工作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政策、法规,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和工作,致力于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发展、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作贡献的思想。
四、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一、实习性质、目的与要求
(一)实习内容: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实习包括备课、预讲、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等,但应以上课为中心环节。实习生在整个实习期间,每人上课不得少于10节,实习生除备课、预讲、上课外还必须相互听课,每位实习生相互听课不得少于10节。
各实习点都应举行2至3次教学观摩课。指导教师、全体实习生参加听课,课后召开评议会。探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教学中的一般规律。
备课: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书写规范的英文教案;
学习根据教学材料的不同,施教学生的特点以及课型的不同独立设计课程。
听课:
听全指导教师讲解完整一个单元的内容,包括单词学习、对话课,阅读课,单元复习、测试以及课后辅导整个教学环节,把握指导教师的授课思路与课程设计理念,了解小学/初中/高中不同课型的授课策略与基本操作;
学习如何导入新课或新知识点、如何讲解、操练、活用语言;
观察指导教师如何有效组织交际活动,如何管理课堂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互动教学和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技巧。
鼓励走进其他教师的英语课堂,多听,多看,多思考,多交流,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博采众长。
同伴听课
鼓励实习小组之间和组员之间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每位实习生相互听课不得少于10节。
讲课
充分备课,试讲后方能进课堂讲课。
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能用流利的英语组织教学,语音语调流畅、准确。
教学内容适中,教法灵活多样,讲练比例恰当,精讲多练,注重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讲解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无知识性错误。
教学各环节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调整教案。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普遍,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板书清楚、美观,布局合理。
课后讨论与反思
听完或讲完一节课后,当天写好反思、评价,并在小组内组织评课,讨论优点与不足,组长负责做好评课记录。
第 一 学 期(50课时)
复习在小学里学习的汉语知识(4课时)
绪论(12课时)
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人们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工具.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
汉语是汉族的民族语言。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之一。汉语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雄伟的表现力。
语言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语言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能够表达意思的声音。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学习普通话的重大意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能打破语言所受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词是语言里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单位。词表示一定的意义。每类词各有它的语法特点。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构成这种语言的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实词和虚词的基本概念。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基本概念。
句子的基本概念。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基本概念。
语法是词法和句法的综合,它使语言具有有条理的、可理解的性质。
标点表示句子的语调和停顿。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基本用途。
正确清楚的表达和生动有力的表达。修辞的基本概念。
语音(30课时)
发音的基本知识--发音器官,元音和辅音,四声,拼音字母。
单元音的发音。
塞音和擦音的发音。
拼音。
复元音的发音。
塞擦音的发音。
浊辅音的`发音。
声母和韵母。
声调,四声,轻声。
重读,强调,语气。
方音辨证--声母
方音辨证--韵母
方音辨证--声调。
复习本学期的功课(4课时)
第 二 学 期(48课时)
复习上学期的功课(8课时)
文字(9课时)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汉字在历史上有过很大功绩。汉字的造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的笔画和笔顺。
写字的要求:正确,清楚。
避免写错字的要点。形近而误的错字。音近而误的错字。
一字异读。
汉字的缺点和改革的途径。汉字的简化。汉字的将来:拼音文字。青年一代要认真地学习、正确地使用现行的汉字,也要学习使用汉语拼音字母,为文字的改革尽力。
词汇(30课时)
词和词的构成(9课时)
复习并且加深绪论里提出的关于词、实词和虚词的概念。
词的构成。单纯词和合成词。联合式的合成词和偏正式的合成词。带有辅助成分“子,儿,头”的合成词。
事物的名称都是用词表示的。包含好几个词的名称。
简称的构成方式。简称的用处和使用的限度。
词义( 12课时)
正确理解词义的重要性。理解词义和理解词的构成的关系。
一词多义。常用的意义和不常用的意义。词的比喻意义。
词义的变迁。
同义词。辨别同义词的重要性。同义的名词,同义的动词,同义的形容词。同义词在表达上的运用。
同音词。同音词和同义词的区别。
反义词。反义词在表达上的运用。
词汇(4课时)
词汇的构成。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专门用语。
成语。成语的形式和用处。
词汇的发展。旧词的淘汰和新词的产生。
词典(5课时)
词典的用处。
检字法。部首检字法,音序检字法。
使用词典的要点。熟习词典的内容,熟悉词典的体例和所用的各种略语和符号。
复习全年的功课(6课时)
第 三 学 期(50课时)
复习前一学年的功课(4课时)
语法概述(7课时)
词类的基本概念。各类实词的意义。各类虚词的用处。
句法的基本概念。词的组合。词序和虚词的组合作用。句子在内容上、语音上、书面形式上的标志。句子的各 种成分。句子成分的表示法和用途。单部句的基本概念。复 句的基本概念。
词类分论(36课时)
实词(17课时)
名词。名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名词的构成。“子,儿,头。”“者,员,等”名词的用途。方位词和方位结构。
动词。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动词的构成。“化”。动词的重叠。“了,着,过”“起来,下去”等。自动词和他动词。动词的用途。动词的名物化用法。能愿动词的用法。趋向动词的用法。判断词的用法。
形容词。形容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形容词的构成。形容词的重叠。“了,着,起来,下去”等。形容词的用途。形容词的名物化用法。
数词和量词。基本的数词。序数,倍数,分数,概数。物量词和动量词。数量词的用途。
代词的特点和用途。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虚词(19课时)
副词。副词的特点。副词的修饰作用。副词表示的种种意义。副词的关联作用。副词和连词的配合。
介词。介词的特点。介词结构。介词结构表示的各种意义,介词结构的用途。“把,被,连,对,关于,比,为了,由于”。
连词。连词的特点。连词的用途。
助词。动词的特点。结构助词。时态动词。语气助调。动词的念法和写法。助词和标点的使用。
叹词。叹词的特点。叹词的用途。叹词的念法和写法。叹词和标点的使用。
复习本学期的功课(3课时)
第 四 学 期( 48课时)
复习上学期的功课(3课时)
单句的基本成分(32课时)
主语和谓语。主语和谓语的一般表示法。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宾语。宾语的表示法。宾语和动语的关系。宾语的位置。两个宾语。
补语。补语的表示法。助词“得”。补语和动词、宾语的关系。
定语。定语的表示法。助词“的”。定语和名词的关系。
状语。状语的表示法。助词“地”。状语和动词、形容词的关系。
复杂的谓语。
主谓结构作句子成分。
联合结构作句子成分。联合结构里的标点。
单句的特殊成分和特殊形式(10课时)
句子的特殊成分。独立成分。复指成分。特殊成分和特点。
句子成分的倒装和省略。倒装法的表达效果和使用限度。倒装法和标点。
省略法的表达效果和使用限度。
单部句。无主句。独词句。
复习本学期的功课(3课时)
第 五 学 期(34课时)
复习前一学年的功课(3课时)
复句( 12课时)
复句的结构。复句和关联词语。
联合复句。有关联词语的联合复句。没有关联词语的联合复句。联合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联合复句的标点。
偏正复句,有关联词语的偏正复句。没有关联词语的偏正复句。偏正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偏正复句的标点。
复句的紧缩(3课时)
复句紧缩成单句的各种格式和关联词语的作用。单句和复句的句型变换。
句子的运用(6课时)
陈述和疑问。疑问句的各种形式和表达效果。祈使和感叹。
一般的规律和特殊的习惯。特殊的表达形式。语言环境和表达的关系。
标点符号用法的总结和补充(4课时)
句号、问号、叹号的用法。顿号、逗号、分号的基本用法。冒号和引号。其他标点符号。
关于语法的总复习(6课时)
第 六 学 期(32课时)
重点地复习学过的功课(4课时)
修辞的基本知识(22课时)
选词造句的一般要求。明晰,确切,简洁,生动。
词的感情色彩和文体色彩。
词的配合。各种比喻法的运用。
各种句型的表达效果。
句型的选择。长句和短句。句型的配合。对偶和排比。
段落的组成。句子和句子间的联系。
1 我国各时期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及特点
建国以来, 我国共颁布了5部体育教学大纲和1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相应提出了课程目标。
1.1 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的特点
1956年发布推行了第一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大纲的基本任务是:锻炼身体, 增进健康, 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教授学生大纲中所规定的体操、游戏和各种主要竞技运动的知识与技能, 并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身体的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爱好劳动、集体主义精神、自觉的纪律及坚毅、勇敢、机敏、乐观等共产主义的品质;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卫生结合, 逐渐养成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与公共卫生的习惯;培养学生爱好体操、游戏、竞技运动的兴趣和经常自觉参加锻炼身体的习惯[1] 。
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将体育课程的个人价值和知识价值都归结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这一社会价值, 说明体育课程的社会价值是这一时期是体育课程目标的唯一选择。将“增进健康, 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分列两条, 把体操、游戏和竞技运动并列起来, 并界定了身体素质的主要内容“灵敏、迅速、力量和耐久力”, 同时在体育课程的自身价值中, 强调了“主要竞技运动”的知识和技能, 反映出在体育课程理论上认识的局限。
从体育课程的认知, 技能与情意目标三个方面来看, 这三个方面都有涉及, 但给予情意目标以更多的篇幅, 主要包含了政治思想、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
1.2 第二部体育教学大纲的特点
196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第二部中学体育大纲, 大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 增强身体对寒冷、炎热等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劳动、保卫祖国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意义, 具有基本的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能,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并要提高部分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体质;通过体育, 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 培养他们勇敢、坚毅、朝气蓬勃、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和集体主义等共产主义道德和优良品质[2] 。
第二部教学大纲中体育课程的社会价值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但把增强学生体质的价值和“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的社会价值并列, 说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课程个人价值的认可。
从体育课程的自身价值来看, 首次提出了“体质”和“体育知识”的概念, 首次应用了“适应能力”, 把能力放在了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之内, 反映了对体育课程认识的进步, 但把体育课程的技能限定在“锻炼身体”的范畴之内, 强调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强学生的体质之间的“线性”关系, 不再提“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卫生结合, 逐渐养成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与公共卫生的习惯”。这对体育课程理论自身的以展是不利的。
1.3 第三部体育教学大纲的特点
1978年3月编制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大纲的基本任务是根据青少年的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地锻炼学生的身体, 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发展, 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提高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 以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结合体育教学特点, 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不断地提高他们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3] 。
第三部教学大纲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体育课程“三基”目标, 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首次应用了“身体机能”这一概念、并和身体素质概念并列起来, 是对体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培养……的革命精神”等字眼可以看出, 体育课程目标强调社会价值, 忽视个人价值的现状没有改变。
1.4 第四部体育教学大纲的特点及变迁
1987年颁布了新大纲, 大纲的基本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培养健美的体格;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使学生理解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学会锻炼身体和生活中的基本实用技能与运动技术和体育娱乐方法;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 以适应终身锻炼身体和生活娱乐的需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培养学生为祖国而自觉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服从组织, 遵守纪律, 团结合作和生动活泼的思想作风与良好的社会公德[4] 。
第四次教学大纲首次提出了“发展学生个性”、“陶冶情操”、“创造精神”、“促进身心发展”的概念, 第一次提出了体育与“生活”、体育与“娱乐”、体育与“终身锻炼”、体育与“心理”的关联, 摈弃了“为革命锻炼身体”的口号式的体育课程目标, 而代之以“为祖国锻炼身体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使体育课程目标更客观具体。从生物—社会—心理三个方面来认识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体育课程的个人价值得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本次大纲在价值观念上实现了从一元价值观到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互动的变化, 从整体价值观到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融合的变化, 是我国体育教学大纲变迁的分水岭。
1.5 第五部体育教学大纲的特点及变迁
1993年为实现2000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而制订了新大纲, 大纲的基本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学习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技术, 发展基本能力;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教育, 使学生懂得简要的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与方法, 提高体育、卫生文化素养;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独立从事身体锻炼打好基石出;发展锻炼身体、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活动能力, 掌握一般的体育娱乐方法。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 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社会责任感相联系, 教育学生热爱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树立群体意识, 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与习惯;发展学生个性, 锻炼意志, 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培养文明行为, 陶冶学生美的情操[5] 。
第五次教学大纲的变化, 首先是比较全面的从“生长发育、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 概括了学生身体锻炼的内容。首次提出了“提高体育、卫生文化素养”的目标, 增加了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教育, 这是对体育课程知识价值的又一次拓展和提升。从身体素质、体育素养、道德品质、体育文化到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反映了以育人为根本的思想。本次大纲是第四次大纲的延续和完善。
1.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变迁
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的颁布, 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 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并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三位一体, 建构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课程价值体系。“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体育课程的个人价值得了空前的突显[6] 。
前五部体育教学大纲和标准的区别在于:
(1) 在体育课程目标结构上, 体育教学大纲提出了增强体质、传授“三基”、思想教育三项任务。《标准》则在横向上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 在纵向上提出了有具有递进关系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
(2) 在体育课程目标的描述上, 体育教学大纲所描述的行为主体是体育课程的编制者或执行者, 行为动词是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而课程标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在行为动词的使用上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
(3) 在体育课程的目标选择上, 体育教学大纲重在体育与教育的关联;而标准强调体育与教育的关联、体育与“生活”的关联、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联、体育与“娱乐”的关联。
(4) 在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上, 体育教学大纲和标准都实现了一元价值观到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互动的变化。但是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一元价值观是为“革命”、为“共产主义”、为“社会主义”, 这一一元价值观;而标准是则以“健康”为关键词, 谋求整体价值和个体价值观整合的基础上, 实现“健康”这一一元价值观。
2 结论
通过对我国体育课程目的和任务发展脉络的梳理, 明确了我国体育课程目标选择所走过的曲折之路, 主要体现在:第一, 体育课程目标结构体系的完善。体育课程目标呈现了从增强体质、传授“三基”、思想教育的结构体系, 到横向上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构体系, 纵向上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结构体系的转变。第二, 体育课程目标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深入。例如, 从“锻炼身体”到“体质”、“身体素质”, 到“身体机能”, 到“身心发展”, 到“体育文化”, 说明了体育课程目标内涵的深入。从体育与教育的关联、体育与体质的关联到体育与“心理”的关联, 到体育与“终身锻炼”的关联、体育与“生活”的关联、体育与“娱乐”的关联、体育与“文化”的关联, 说明了体育课程目标外延的扩展。第三, 体育课程目标选择经历了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逐步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体育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关键词:河流名称;历史;标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10-01
河流的标注应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读了贲新文老师的《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河流名称标注的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贲文”),笔者似有顿悟,但还是有一些迷惑,现就这些迷惑,谈一谈自己的拙见。
“贲文”中说:“一般情况下,垂直方向的地图注记是自北向南,水平方向是自西向东。另外,河流名称应由上游到下游注记,铁路名称应沿着铁路伸展方向注记。”并以此作为依据,指出河水、江水、济水在各处标注的错误。笔者按照“贲文”中所列版本进行了比对,的确如“贲文”所说。但至于标准对与否,还有待商榷。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存在,说明了历史和地理的联系紧密。因此,笔者从地理学科寻找到了突破口。得益于地理教师们的帮助和指点,笔者认为:河流名称的标注仍遵照“垂直方向的地图注记是自北向南,水平方向是自西向东”这一标准,而不是“由上游到下游注记”,这也符合现代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因此,所谓的错误也不存在。现行教材和地图册的河流标注都是如此。如《中国地图册》第24页,金沙江有一条小的支流叫“赠曲”,这条河流的走向大体呈“┓”字形,地图在标注时“赠曲”两个字标在了“一竖”这边,如果按照“贲文”标准,这个标注就是错误的(“赠曲”的上游在“┓”字形的“一竖”这边,下游在“┓”字形的“一横”处,也就是说流向是从“竖”到“横”)。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把“河水”标注为“水河”、“江水”标注为“水江”、“济水”标注为“水济”的情况呢?笔者仔细观察后发现,出现上述标注的历史地图,都是关于西汉之前各个时期的,并不是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标注的。个中缘由,笔者认为是黄河改道、分段标注和地域范围选取的大小(由统治中心和制图需要决定)。
黄河的第一次改道在公元前602年,由天津出渤海;第二次改道在新莽二年,由今黄河口附近出渤海。而正是在这两次改道期间,把“河水”标注为“水河”的情况特别多。如“贲文”中的地图,该图中黄河的入海口在今天津附近,我们由此来画一个坐标图,可以看出标注有“河水”两字的那段黄河的大体走向是由南向北,也就是说“几”字形的两腰和“几”字的弯钩的地方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南北方向。因此适用于笔者的观点,该标注是正确的。又如右图中同时出现了“河水”和“水河”,按照走向和分段标注,这样的标注也是正确的。同样的例子还出现在《中国的河流》第15页;《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2006年四川专用版)第7页的《夏朝形势》、第10页的《城濮之战》、第2页的《桂陵之战》;《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12页的《春秋大国争霸图》、第15页的《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第28页的《秦末农民起义形势》。
有趣的是将“江水”标注为“水江”的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上只有一处,即第31页的《春秋争霸形势图》,在同版本第33页的《战国形势图》中却标为“江水”,这无疑是正确的,此后的标注也没有问题。从这两幅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后者的地域选取范围大于前者,地域范围选取的大小决定了河流的选取部位,河流的标注也因此进行了分段标注。如果说前者属于分段标注还不明显的话,右图就是明证。图中长江选取了下游到入海口这一段,基本是南北走向的,因此标注为“水江”,而且在“水江”这两个字的下面还有今人的注解(“长江”),可见,地图编写者也是遵照的“垂直方向的地图注记是自北向南”这一标准的。同样的例子有:《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2006年四川专用版)第7页的《商汤灭夏》、第13页的《秦灭六国》、第15页的《秦末农民起义》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6页的《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
关于济水,标注为“水济”的虽然不少,但都适于“垂直方向的地图注记是自北向南”和“分段标注”标准。济水的主体走向是由南向北的,因此《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31页的《春秋争霸形势图》、第33页的《战国形势图》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6页的《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第12页的《春秋大国争霸图》、第15页的《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第28页的《秦末农民起义形势》的标注都是没有问题的。再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10页《城濮之战》中只选取了济水从黄河分口处到“大泽野”这一段,而这一段的走向是东西方向,故标注为“济水”。同样的例子有:《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2006年四川专用版)第12页的《桂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第15页的《楚汉之争》;《历史》(七年级上)第102页的《官渡之战示意图》。
参考资料
[1] 华南师范大学主办.中学历史教学,2006(8):
[2] 朱大仁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6(10).
[3] 陈史坚著.中国的河流[M].三联书店出版,1951-6(2):49.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育萃教师招考与你一路相随)为保障招聘中学语文特岗教师考试的规范有效、公平合理,依据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中学语文教学相关要求,制订本大纲。
云南省招聘中学语文特岗;教师考试是省教育厅为招聘合格中学语文教师而举行的统一选拔考试,其主要功能是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依据。招聘特岗教师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区分度、效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
1.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基本知识掌握、应用的水平和能力。2.考查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课程知识与教学技能了解与应用的基本能力。(二)能力要求
1.在《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等规定的知识范围内,比较全面地测试考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2.在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必修之古代汉语课程、现代汉语课程、古代文学史课程、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训沽学课程、现当代文学课程及外国文学课程等的要求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内,比较全面地测试考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以及相应能力。
3.《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等要求理解并基本掌握的知识和相应能力。
上述三方面知识内容共有六种能力要求,即识记、理解、分析、鉴赏、应用和创新,并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D.鉴赏 指对文学作品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应用整合 指对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和整合,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为基础的能力要求,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应用(写作)和教学技能的应用与整合(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
F.探索创新 指探讨疑难问题,具有独到之见;摸索教学方法,能够做到科学有效。这是对各种知识、技能加以融会贯通而形成的高级能力。
对A, B, C, D, E, F六个能力层级都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以上内容主要针对第I卷语文专业基础知识而言。
三、考试时间、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20分(基础知识部分100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2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二)试题类型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鉴赏题、案例分析题、技能应用题等。(三)试卷内容与斌分 1选择题20分 2.简答题10分 3.阅读题30分 4.写作40分
5.教育学、教育心理学20分
四、考查内容
考查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及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欣赏与审美的要求和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一般要求,并考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而确定。(一)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1.语言知识和表达
(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能力层级:A);(2)现代汉字字形的识记(能力层级:A);(3)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层级:E);
(4)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能力层级:A、B, E);(5)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层级:C,、E);
(病句类型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棍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6)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能力层级:E);(7)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能力层级:E);(8)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使用(能力层级:E);
(常见修辞方法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9)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和得体(能力层级:E)。2.名句名篇
背诵和默写常见的古诗文名句名篇(参考篇目见附录。能力层级:A)。3.古代诗文阅读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B);(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B);
(常见文言虚词指: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B);
(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层级:B、E);(5)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C);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C);(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C);(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D);(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层级:C); 4.现代文阅读
(1)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B);(2)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C);
(3)文章结构的分析,}C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C);(4)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C);(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C);(6)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D);(7)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层级:C); 5.写作
写作议论文、散文、文学评论等文章的能力;写作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法介绍等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E)。
(二)高等教育对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 1.中外文学史
(1)古今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的正确掌握(需要掌握的作家、作品见附录,下同。能力层级:A、B);
(2)中外文学史上著名文学流派(社团)的正确掌握(需要掌握的文学流派、社团见附录。能力层级:A, B);
(3)古今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层级:B、C);
(重要主题、主要人物、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以及社会影响或文学史地位的理解与分析等)(4)古今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片段)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层级:C、D)。
(主要指作品的微观分析,包括作品的开篇和结尾艺术,写作手法、写作意图、写作对象和艺术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品的情感基调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作品的美学赏析或语言学赏析等)。2.文学基本理论
(1)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能力层级:A, B);
(文学理论基本概念主要是指文学、审美意识、文学创造、创造主体、创造客体、艺术真实、艺术构思、艺术形式、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视角、文学风格、创作个性、叙事学、接受美学、文学批评、文学消费、文学传播、大众文学等)(2)文学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层级:B、C)。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文学四要素的构成,文学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学的属性问题,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文学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流派,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文学鉴赏的意义、一般过程和基本特点,文学批评的性质、作用、标准和原则,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等)3.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能力层级:A,、B);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基本概念主要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变凋、造字法、语素、义项、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词类、短语、句类、辞格、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隶变、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本字、借字、本义、借义、通假字、后起本字、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2)汉语和古代汉提湛本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层级:B、C)。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的性质,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音节的拼写规则,文字的性质和作用,汉字的起源、特点和作用,;又字规范的要求,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成语的特征、来源、构造和运用,词汇的发展变化途径,辞格的综合运用,字形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形符、声符、部首、偏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求书产生的原因和时代,古今字形成的原因,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无定代词“或”“莫”的语法功能和怠义,宾语前咒的各种格式和语法条件,判断句、被动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否定句、疑问句的特点发构成等)(三)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
1.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感拙知识(识记A,理解B)(1)中学语文课程基础知识
①语文课程性质、理念的掌握;
②中学语文课程没计的理解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语文课程的必修、选修模块设计);
③中学语文课程日标的掌握
(中学辘语文课程总目标;中学各学段语文课程口标);
④语文校本课程概念的掌握。(2)中学语文教学基础知识
①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掌握
(讲授法、讨沦法练习法、谈话法、演示法等常规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其功能;朗读、背诵、听写、默写等常见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其功能);
②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种类、特点与功能的掌握(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2.中学语文教学基本能力(分析C,应用E,创新F)(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运作能力
能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文本、教学任务进行书面设计,或者对有关教学案例进行评析。
①语文教学日标的确立与规范表述;
②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重难点的选择; ③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恰当选用;
④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设计课堂异入语;设计课堂结束语;设计板书;没计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提问;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设计课堂作业)。(2)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与评价能力
①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 ②中学语文学习能力的评价; ③中学语文测试的设计与评价。
五、参考书目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3.袁行霖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4.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上海古籍出版社 5.郭芹纳著:《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6.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7.何九盈等著:《中国汉字文化大双观》,北京大学出版社。8.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9.倪文锦主编:《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0.唐弢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附录:名篇名句背诵 初中部分
1.《论语·学而篇》2.《鱼我所欲也》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曹判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前出师表》诸葛亮7.《桃花源记》陶渊明8.《三峡》郦道元9.《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 楼记》范仲淹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行路难》李白17.《望岳》杜甫18.《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2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 锡22《观刘麦》白居易2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24.雁门太守行》李贺25.《赤壁》杜牧26.《泊秦淮》杜牧27《夜雨寄北》李商隐28.《无题》李商隐29.《相见欢》李煜30.《渔家傲》范仲淹 31.《烷溪沙》晏殊32.《登飞来峰》王安石3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苏轼34.《水调歌头》苏轼3S《游山西村》陆游36.《破阵子》辛弃疾37.《过零丁洋)文天祥3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3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40.《己亥杂诗》龚自珍
高中部分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现行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探析11-26
现行德育10-28
现行金融论文11-16
中国现行税收制度07-13
现行的教育方针06-04
现行电仪车间管理制度07-24
新标准与现行标准差异09-25
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和改进05-24
对现行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调查与思考09-25
中学英语教学法实习大纲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