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工程建设研究论文(精选8篇)
1数字化工程中接地的作用和重要性
接地电阻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直接对数字化工程能否安全运行,数据能否正确传输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管理平台中传输信号多为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电流较强,都是一些高电平、低电平的跳变。这种跳变在线缆中传输时,若屏蔽不好将会相互影响,使数字管理平台上产生很大的杂散电流,出现噪声和电流尖峰、图像变形抖动、模糊不清等现象,通过良好的金属层屏蔽方可有效防止其相互干扰,而金属屏蔽层又必须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由接地端头、引下线接地干线与接地体组成的装置)将其杂散电流导入大地[4]。经检查发现,经常出现由于接地装置安装不规范、屏蔽接地和接地保护的处理不当,接地电阻过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发生:轻者造成数字化平台中部分仪器受到接地电流的干扰,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数字化工程中数据的传输;重者危及操作人员安全或造成设备损坏。因此,接地网(由垂直和水平接地极组成的供发电厂、变电站使用的兼有泄流和均压作用的较大型的水平网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能否达到设计要求[5],对设备运行成效有着重要影响。数字化工程中,由于边远站点、油井、气井的数字化监控信号传输距离长,线路耐电压性低,容易被感应雷及传导雷电流入侵而损坏设备。接地方式主要为防雷接地,为了将雷电流从信号传输线导入大地,在设计传输线缆时必须考虑接地,以避免雷电入侵。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平台多处于油气生产场所,均涉及易燃、易爆等安全风险,其接地方式除工作接地、线缆屏蔽层接地外还有防静电接地和安全防护接地等。设计中一般室内接地电阻值较室外接地电阻的要求小得多,对接地方式及接地材料要求较高;而对室外油气场所,空气及土壤中的水分及环境中的油气成分还存在对金属材料腐蚀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接地装置使用效率和寿命,应重点考虑外在环境对接地装置腐蚀性,因此应对接地装置防腐提出较高的要求。
2等离子接地装置的特性
2.1等离子接地极具有“三大应用优势”
1)实际效果明显:该技术采用几组等离子接地极单元并联的接地电阻就可以达到传统大型接地网络的效果。
2)使用时间更长: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配比等方面均考虑到接地效果的长效性,使用时间可以达到传统接地网络的几倍到几十倍。
3)适应性范围广:在膨润土与降阻剂组合配合下,等离子接地系统可直接改善接地极周围的土壤电阻率,即使在沙地或岩石土壤条件下,也能保持较低接地电阻。
2.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六大安装特性”
1)膨胀性好。等离子接地极作为连接接地电极与大地之间的载体,通过接地体中的电解质渗透到周围土壤,改变土壤条件和增强导电性,增大了接地极的等效截面积和土壤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了接地电阻。
2)良好的吸附性能。消除了接地极与土壤之间接触电阻,改善了大地中的电场分布,具有低阻抗,能有效消散雷电流和电力故障电流;其负阻特性,降低了接地体在瞬间泄流时,地表面装置之间的电位分布梯度,提高了对人身、设备和设施的安全保护性和可靠性。
3)施工比较方便。利用接地棒上的电缆(向上或向下均有),可方便地连接到其他接地导体。
4)耐用性和抗腐蚀能力强,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通过查阅相关技术文件,一般一套装置使用寿命长达20~30年,并对电极有独特的防腐功能,因此,该装置可保证油、气田数字化工程长时间平稳运行。
5)较强的亲和性,接地媒介较好。接地体内包括自然电解盐,共渗透到周围土壤能有效地改善接地棒与土壤之间的接触。
6)接地电流消散方向可控。等离子接地极可通过设置放射条,控制电流消散的方向,有效降低高频率雷电流通过的阻抗,可用于对接地电阻要求较高的工程。
3传统接地方式与等离子接地方式的比较
3.1传统接地方式
1)传统接地极埋设未按相关要求,导致接地电阻值不能满足设计。目前,多数油气田数字化工程中仍采用镀锌钢管或镀锌角钢及镀锌扁钢制作的传统式人工接地网,部分场区地理条件差,施工难度较大,施工中存在埋深不够或敷设方式不正确等原因,使整个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超标,接地电阻值无法保证在设计范围内。
2)传统接地方式需有后期维护跟进才能保证其效果。通过实际测试发现,人工接地网使用一段时间后,接地电阻值逐渐增大,当增大至一定数值后,阻值超过了设计阻值,这时,必须重新进行降阻处理,方可保持阻值在合格范围内。实际上,使用单位在装置投运后,很少进行定期检测和降阻处理,除非是不能正常工作时才进行检查处理。这样,在雷雨季节,雷电的危害给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就带来较大的威胁,在对接地电阻处理之前极有可能影响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数据传输,不仅增大了返工工作量,也给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威胁。
3)传统接地方式对气候和土壤湿度有要求。镀锌钢材接地装置,有施工过程简便,材料价格较低的优点,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地引下线将雷电流或影响数字化数据传输的杂散电流引入接地极,接地极和土壤紧密接触后,引入大地,然而,受敷设场地及埋设深度的影响,在干旱季节时经常无法使接地电阻值满足设计要求。
4)接地体材质导电性能受影响较多。现场监督检查时发现多数镀锌材料的镀锌层因质量不达标,或在施工过程中对镀锌层保护不好发生碰损,镀锌材料极易返锈,有的镀锌材料未施工完就已出现返锈现象。接地装置埋入地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返锈后的材料,金属表面在各种腐蚀作用下不断加快锈蚀速度,铁锈在金属和土壤层之间形成了阻碍电流通过的间隔层,造成金属(接地极)和大地间接触不良,电阻值也随之增大,金属锈蚀程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也缩短了接地极的寿命。
5)传统接地体使用寿命较短。经过相关机构调查统计,金属镀锌材料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保持在基本能满足要求的状况下正常工作,最多能够使用3~5年,这种情况不能长时间满足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对接地工程的要求。
3.2等离子接地方式
1)等离子接地极具有较强自我调节湿度的能力。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离子生成含量及导体周围的湿度,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电流的导通释放能力。
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高效降解性能。土壤电阻率过高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缺乏自由离子的辅助导电作用。等离子接地极因它的高效降阻性能,可使整个接地网电阻降到规定范围内。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导体周围的湿度、离子生成含量,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雷电导通释放能力。
3)等离子接地极内部角质化合物能形成理想、稳定的接地系统。等离子接地装置导体内部的化合物,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化合成胶质透明状态。利用胶质化合物的导电性能,使整个接地系统能长期处于离子交换的状态中,从而构成了理想的电解离子接地系统。等离子接地系统安装后,接地电阻会逐渐下降,半年至一年内达到稳定值,接地极导体内部的电离子化合物,能保持接地电阻值长期稳定,缓释过程最长可达30年,能长期满足数字化工程的需要。
4结束语
空军医院是空军卫勤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关键节点, 与军队其他医院一样, 在平时既要履行姓军为兵的职能, 为官兵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也要满足服务社会、增强竞争力的发展需要。同时, 空军医院具有鲜明的军兵种特色, 既承载着引领军事临床航空医学建设发展的重任, 又担负军队空勤人员特勤医疗保障职能, 在航空医学研究和疾病矫治、飞行人员医学选拔、改装体检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在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中, 抽组的空运、空降等机动卫勤力量, 具有快速反应、全疆域到达、大区域大批量医疗后送的能力, 在军队卫勤保障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
随着军事航空医学的不断发展、军队现代后勤“三大建设任务”的不断深化、空军转型建设的不断推进、官兵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 空军医院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任务, 努力克服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发展受限等现实矛盾, 充分认清其在军队卫勤保障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在空军卫勤保障中的中坚地位, 在集约化、效能型建设上谋发展、求突破。因而, 空军医院要更加注重信息化在医疗保障能力生成中的主导和倍增作用, 既要清醒认识到在信息化建设上与军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 与其他军地医院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又要充分利用“船小好调头”以及信息化建设后发优势, 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 大力加强数字化医院建设。在建设实施上, 既要按照数字化医院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 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滚动发展的路子, 为全面实施数字化空军卫勤工程当好“领头羊”, 在空军卫勤指挥自动化、卫勤资源可视化、卫勤保障精确化和卫勤管理精细化上发挥好示范引领、信息汇聚的作用, 又要紧盯航空医疗救援、特勤保障和官兵医疗服务等需要, 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密集、优质医疗资源丰富等优势, 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和带动, 着力把医疗资源向空军基层卫生机构辐射延伸, 形成对空军一线卫生保障的支援保障能力, 推动空军卫勤保障能力整体提高。
1 遵循数字化医院发展规律, 推进医院发展模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依据军队数字化医院建设总体部署, 着眼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需求, 以“集成共享、过程控制、流程优化、区域协同”等理念为引领, 围绕数字化医疗、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2], 抓好信息化建设, 不断赋予医院发展新内涵, 注入新动力, 推进转型。
1.1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 打造医院信息新平台
电子病历及其系统是数字化医院的核心和基础[3], 是对医疗行为闭环、智能化管理的根本支撑。空军医院必须顺应全军新版电子病历深入推广趋势, 从当前的科室试点应用向全院普遍使用拓展, 从临床一线运用向医院全域应用深化, 带动医院信息化建设整体跃升。在临床应用上, 推进患者诊疗信息整合, 加快构建综合集成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LIS) 、病理系统等检验检查信息的临床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业务流程网络化、全域化, 临床支持智能化、知识化, 医疗管理精确化、实时化, 患者服务人性化、便捷化。在医院管理上, 加快医疗、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综合集成, 强化数据挖掘分析, 为科学管理提供有力决策支持。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 必须充分考虑医院信息源多、信息量大、信息交互广等特点, 以及门诊、病房一站式服务、数字化视讯服务等应用需要, 在医院建筑新建改造上, 加强与营房部门的沟通协调, 充分吸纳信息化建设对功能、布局、埋管布线的需求, 加快医院有线、无线网络扩容改造, 确保语音、数据、影像等信息的高速通讯传输。
1.2 以精细管理为目标, 构建医院管理新模式
空军医院与类似等级的其他军地医院相比, 规模较小、知名学科较少、优势不明显, 必须强化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 积极运用精细化理念、手段, 推进医院向内涵式、集约型方向转型[4]。在管理体系上, 要结合本单位实际, 加快医院资源计划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构建支撑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财经管理体系、物流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分析决策体系。在采供环节上, 加强医疗供应链信息平台改造完善, 推进医院供应链控制向全流程闭环转变, 向与院外供应链集成拓展, 着力有效压控医院物资管理、库存占用成本。在人力资源上, 积极运用平衡计分卡等现代管理手段[5], 加强绩效评价体系和模型建设, 构建完善与临床信息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综合集成, 涵盖人员入职、培训、福利等全环节管理的绩效考评平台, 努力实现全员考核、全成本核算、全部门协同、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价管理目标[6]。
1.3 以流程再造为突破, 助推医院发展新跨越
当前空军医院发展, 既要注重量的扩张, 规模出效益, 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创新蓄优势。要积极运用信息流主导调控物质流的独特功能, 按照优化信息流的流速、流量、流向的思路, 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在医疗服务上, 以病患为中心, 充分利用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优势, 加快短信、电话、网上预约挂号、诊疗“一卡通”等平台建设, 加强条形码技术应用, 推行门诊一站式服务、“一医一患”就诊模式, 改进医疗服务流程, 着力解决“三长一短”等问题[7]。加强电子临床路径系统建设和应用, 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事件驱动”为主线, 将业务流程, 人、财、物管理流程有机融合, 通过有效整合, 建立基于业务事件驱动的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 使各类管理数据与业务数据融为一体, 形成真正的闭环管理。
2 履行军队医院“姓军为兵”的核心职能, 推进医疗服务保障由院内向院外延伸
针对空军部队全国布防、驻地偏远、小远散单位多的特点, 以及官兵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与空军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医疗资源共享、医疗技术扶持、医疗服务窗口前移。
2.1 构建远程医学支援体系
以空军各医院为中心节点, 依托全军远程医学网、军事综合信息网等多种手段, 建立覆盖空军部队的网络医疗服务系统, 构建“卫生室 (所) —卫生队—空军医院”三级互联互通的远程医学支援体系, 努力形成空军医院建有远程医学会诊和医学教育中心、团以上部队卫生机构建有网络会诊室、营卫生所建有网络会诊站的格局, 开展常态化的医学会诊、医疗技术讲座和医学宣教服务。以全军远程医学高清站点为支撑, 建立“部队航医室—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空军医院”三级互联互通的航空医学远程支援保障体系, 针对一线日常航卫保障需要, 重点加强应急会诊、越级会诊、多方会诊等技术保障手段建设, 大力开展常态化的航空医学教育、航空性疾病诊治和技术帮带。
2.2 构建区域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与地方区域协同医疗系统的对接, 着力解决异构数据交换、互操作以及安全防护等问题, 实现对地方病患医疗信息的远程调取, 降低病患医疗成本,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8]。着力构建空军医院—空军基层卫生机构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平台, 强化医院信息系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 将各项子功能与流程进行研发整合[9], 实现部队人员医疗信息共享、双向转诊和检验检查协作。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 积极开展前置医疗保健服务[10], 提高一线救治成功率, 提升卫生经费使用效益。
2.3 构建信息资源托管体系
空军基层卫生机构编制小、人员少、信息化建设经费和技术力量不足, 发展比较滞后。相比较而言, 空军医院信息基础平台较好、信息技术力量较强, 有条件、有能力为部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硬件资源支撑和信息技术支持。积极采用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 在空军医院大力开展基于云平台的部队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 部署应用适合部队日常卫生保障业务需要的信息系统, 构建信息资源集中托管体系, 面向区域内各类基层卫生机构提供系统运行与维护服务, 彻底解决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系统部署难、运行维护难等突出问题, 提高部队卫生信息建设质量效益, 为整体推进空军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 发挥空军医院在卫勤保障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作用, 在服务空军官兵中特色发展
要紧盯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特勤保障, 围绕空运、空降等空军新质卫勤保障力的生成和运用以及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三级体系建设等赋予空军医院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 充分发挥骨干支撑、核心节点和示范引领作用, 积极加强特勤保障信息化建设, 提升空军体系卫勤保障能力[11]。
3.1 以航空医疗救援信息平台建设为黏合, 构建从一线救治到后方医院的完整卫勤数据链
信息化作战, 武器的杀伤机理增多, 杀伤破坏力增大, 致使伤类增加、伤情复杂, 对救治时效性要求高。要适应伤员救治后送快速化要求, 充分激发空运医疗后送快捷高效、灵活机动的优势, 加快航空医疗救援信息平台研制工作。以一体化后勤指挥平台空运医疗后送专用构件为基础, 围绕伤员快速检伤分类、机上医疗救护、伤员生理信息不间断监护的要求, 建立伤员流前端与电子伤票、后端与军队基地 (后方) 医院信息互联互通互操作, 指挥流与一体化空中作战集团指挥平台无缝铰链, 具备需求感知、运力申请、计划拟制、卫勤协同等功能的卫勤数据链, 满足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组织指挥和保障的需要。
3.2 以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建设为聚合, 构建空军官兵特别是空勤人员完整健康信息体系
空军部队常年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特别是空军转型建设加速, 体系对抗、实战化训练强度持续加大, 官兵身心负荷严重, 同时随着高性能战斗机装备部队, 高难度训练科目逐年增多, 飞行人员高认知负荷、高度心理应激、高发飞行错觉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维护军人健康、提高军事作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迫切需要以官兵“全维健康维护”[12]为牵引, 加快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建设, 为维护和促进官兵健康提供科学依据。要以空勤人员为核心, 尽快抓好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官兵、部队卫生机构、后方医院、卫勤机关等用户需求论证和系统基本架构、数据内容设计以及生心理健康评价模型论证。加快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飞行人员健康信息管理等基础信息平台升级改造, 以空军医院为骨干节点, 构建基于数据中心的网络化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实现以官兵个体为粒度, 异构异平台的体检、诊疗、心理测评等全维健康信息的数据汇聚和分发。
3.3 以航空医学鉴定训练平台建设为耦合, 构建贯穿航空卫生保障谱系的完整信息保障体系
航空医学鉴定训练是保证飞行人员身心健康, 维护促进飞行人员体能、智能、技能和效能[13], 提升空中作业能力, 降低飞行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 也是贯穿飞行生涯的常态化训练内容。实现空军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三级体系的整体释能、精确保障, 必须大力加强部队航医室、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空军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建设, 建立以飞行人员为中心, 贯穿招飞直至停飞全阶段, 覆盖大小体检、健康疗养、疾病治疗、航空生理训练等数据的自动抽取汇聚机制, 加强相应技术手段建设和信息系统改造, 完善飞行人员健康信息网络交换平台部署。在此基础上, 加快研究论证航空医学鉴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判模型, 构建集成化、一体化信息平台, 实现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信息和健康信息全维全程管理和共享, 为科学制定飞行人员个体化的身心强健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为航空卫生保障提供决策依据。
4 结语
数字化医院建设是数字化空军卫勤工程的重要组成和核心支撑, 是提升空军体系卫勤保障能力的关键环节, 意义重大, 任务艰巨。空军数字化医院建设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卫勤机关和医院主要领导必须强化信息主导、系统工程的思想观念, 按照全军数字化医院建设总体部署, 结合担负的职能任务和医院实际, 搞好需求转化、顶层设计、项目论证, 在具体建设上, 必须运用工程化的建设方法, 制定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实施图, 加强工程监理, 稳步推进, 一抓到底, 确保建设质量效益。
摘要:阐述了空军医院在军队卫勤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加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从空军卫勤保障全局和空军卫勤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加快推进空军数字化医院建设的目标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建设的主要任务, 以期为空军数字化医院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院;数字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2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Our Hospital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Zhang Lili
(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110032,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the hospital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urgent development needs and inevitable trend for medical management.In this article,discus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digitalization hospital construction in fu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on the hospital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in China,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e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KeyWords:Hospital;Digitalization;Trend
在人类社会全面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医院数字化建设无疑是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运行高效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医疗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医院数字化建设就是通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集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应用于一体的医院信息系统,从而进一步优化医院的日常管理,就医流程,诊疗活动等,最终实现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服务。
一、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现状
我国医院的数字化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大部分三级医院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临床信息系统(CIS),如挂号、收费、物资管理系统、医院办公系统(OA)、电子病历(EP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与经济核算系统、护理信息系统、临床医生工作站、临床试验检查报告系统、临床用药咨询与控制、图像存档及通信系统(PACS)等等。这些系统的应用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简化了患者的就医流程,为医护人员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工作平台。与此同时,我国基层医院的数字化建设也在加速发展中。
虽然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医院信息系统相比,在人性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国内医院对数字化建设的认知程度不够。多数医院侧重于硬件方面建设,认为上了计算机软件就等于建成了数字化医院,而忽视人、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相互配合和补充,直接导致了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应用质量偏低。
(二)信息标准化程度低。虽然国内许多大中型医院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医院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软件标准不统一,在医学信息表达、医院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模式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各种申请单、检查单、报告单,从格式到项目很少有医院是一致的,患者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信息不能互认。这给医院间的信息汇总、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带来极大的不便,也为患者就诊带来了额外支出。
(三)医院信息系统深度不够。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信息系统都能提供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查询等系统,但临床知识库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还比较弱,医院的各种医疗信息、药品信息、医疗质量信息等无法及时提供给医院管理层。
(四)医院信息系统设计缺少对患者的服务意识。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往往是从管理角度或医护人员角度出发,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医院科室布局、工作流程、信息流程不是以病人为中心,方便病人就医,结果造成患者楼上楼下的跑,缺少人性化设计。
(五)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集成度不够。有些医院对数字化建设也比较重视,购买了不少价格昂贵的设备,但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个系统不能有效的融合和集成,造成各个系统各自运行,医院内部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和利用,系统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发展趋势
现阶段,随着我国新一轮医改的实施、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国内外竞争的加剧,我国医疗机构正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如医疗服务提供方市场变得原来越复杂;新医改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医疗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医院社区化、区域化进程加速等。针对我国医疗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面临的形式,展望医院数字化建设将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信息系统设计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医院数字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而实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最终目标。因此,数字化建设最终是为患者服务的,只有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真正帮助解决患者及业务人员的实际问题,系统才有生命力。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将是未来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二)信息标准将趋于统一。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部门已经认识到,信息标准化是信息集成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医院与国内外接轨的重要保证。因此,国内医院医疗信息实现标准化,甚至会与国外标准趋于统一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现阶段,已被国际上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标准主要有:医院电子信息交换标准HL7、医学数字化影像和通讯标准DICOM、国际疾病及健康相关问题统计分类ICD-10、统一的医学语言系统UMLS、人类与兽医学系统学术语等。与此同时,中国卫生部也正在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以保证我国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建立。
(三)医院数字化涵盖的范围将扩大。从国外发达国家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目前仍处在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信息系统涉及的领域只局限在临床和日常管理,没有覆盖患者诊前、诊后服务、区域协同医疗,以及对疾病的预防、保健等环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有病之后就医,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未病先治”上。因此,社会对医院的要求除了要承担治疗的职责之外,还要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由此可以预见,未来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覆盖面将逐步扩大,最终建成能同时为管理者、医务人员、患者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决策、诊疗、教学、科研、医前、医中、医后等全程服务的信息系统。
(四)智能化决策系统将迅速发展。智能化决策系统是通过对医院业务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分析,将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使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促使他们做出更有利的决策。信息时代,医院的生存环境不稳定性增强,管理者需要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所以,未来单纯的存储信息的系统必将被智能化的决策系统所取代。
(五)区域卫生信息化将逐步形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使一定区域内各种卫生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交换、存储和共享。长期以来,我国的各大医院由于受到体制、人才和观念等影响,在推进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都单独建网,在资源共享方面常常遇到问题,即使是同一家医院,各种信息系统也会出現彼此不兼容的现象。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国家明确提出“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关卫生服务体系”,并相继发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等规范文件,将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列为首要任务之一,为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迈向“共享”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全网络(多系统网络联通)、全方位(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诸方面)、全关联(连接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等)为特征的区域医疗信息化体系必将形成。
三、结语
医院数字化建设为医院的管理模式、方法、手段和观念带来了重大变革,它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同时,如果建设不成功也有可能成为医院发展的枷锁。因此,医院管理者要洞察医院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目标和计划,为医院提升竞争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金雄.构建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医疗卫生装备,2010,2:1-4
[2]李迎新.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商业智能系统研究[J].现代计算机,2008,6:117
[3]汪鹏,李刚荣.新医改环境下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思考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10,2:10-12
[4]曲保丽,汪火明.数字化环境下医院信息中心建设[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4:21-24
[5]张古英,郑清芬,董凤岐.建设数字化医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临床合理用药,2010,9:139
[作者简介]
沈阳市新民兴隆堡学校
丁 红 丽 2012.5.30
《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中期实验报告
21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科学技术上有了跨越式发展,各国都通过激励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本国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也是如此。然而高度的发展也带来了高消耗,即使作为事业单位的学校也是如此。名目繁多的文件、试卷、材料需要消耗大量的纸张、油墨等资源。如何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减少资源的利用,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校园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是一种最佳选择。因此对于《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尤为重要,也符合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课题研究的重心就是“数字化校园”;本文通过对上阶段的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过程以及分析反思作小结报告,以试图反映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价值,并为下阶段实验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一、实验的情况
(一)实验的背景:
一年多来,我校教师通过校园数字化平台,充实了现代教育理论,体会校园数字化平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校园数字化与课程有机整合,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如何充分发挥其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直接面临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仍要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我校为辽宁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近年来,学校一直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目前已迈入现代化、生态化、科技化发展轨道。学校拥有3个专用计算机教室,并开通了校园网络平台和学校网站,每个办公室均配备了专用电脑,教师们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学校现有教学观摩用的多媒体教室3个,其中最新装备的1个教室内,多功能组合媒体设备转换便捷、功能齐全,多个无线话筒同时使用。学校教工阅览室订阅了150多种杂志,学生图书阅览中心也使资源丰富、条件优越、设备现代。
(二)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
1、本项课题的开展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条件。一方面,关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独立研究已经自成体系,尤其是学科教学。近年来,随着二者整合研究的逐步深入,也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还不够系统,但也已经很有指导价值。就本校而言,近三、四年来,一直参与国家、省市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构造基于网络环境的“新课堂”》、《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多篇专题论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省市各类竞赛屡屡获奖,广大教师已具备一定的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实验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研究在组织、物力、经费、时间、设备等方面可以给予支持。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为学校办公室主任、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计算机教研组长等。他们中,大多数为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专业素质较好,学科分布广泛。基本上都独立主持过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参与过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课题管理经验。当然,在本课题的主要还是确立全员参与的思路进行。学校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优良,平均年龄35岁;前几年参加的国家级课题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此外,本次申报课题的主持人具有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经历和经验,在方案制订、客观调控、理论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
3、我校是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软件已达到省、市级标准;课题人员均已通过省市级的计算机培训,已掌握课题要求的基本能力,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学校现已达到教师人均一台电脑,各班实现了“班班通”,这对该课题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实验的准备
(一)、实验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总结目前的省内数字化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并提出我们的体系结构。
2、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在一些实验学校进行应用实践,从而得出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应用标准。
3、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应用水平。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设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为教学提高丰富的优质资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
5、通过本课题研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6.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实现日常教育管理自动化,如自动教学评介、自动学习评介和各种统计的自动化等
(二)、实验内容:
1、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2、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目前的省内数字化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并提出我们的体系结构。
4、通过在实验学校进行应用实践,得出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应用标准。
三、实验过程:
(一)、总体安排:
(1)积极投身课题研究,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应用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2)分类分头行动收集相关网站,了解网络资源,收集有助于学科教学的网站,并进行分类,构建开放式的网络资源库。
(3)开展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教学设计探索。(4)根据学科的各章节特点,设计制作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课件。
(5)进行课堂教学交流,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互相观摩。
(二)、具体步骤:
1、组建课题研究组成员
本课题由主持过国家级课题的副校长崔艳牵头,由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研究的管理员丁红丽主持,主要参加者为学校德育主任、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等。
2、继续完善学校校园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1)继续完善和加强服务器和终端机内外连接设备以及系统软件平台等得建设;
(2)继续完善和加强运行在校园网网络系统上的应用系统;(3)继续完善和加强应用系统上的基础数据。
3、继续完善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1)继续完善和加强办公管理信息系统,校内信息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2)继续完善和加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
(3)继续完善和加强财务管理系统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保卫科管理系统;
(4)继续完善和加强图书管理信息系统。
4、构建现代化的数字化图书馆。
我校的数字化图书馆共有藏书4万册,电子图书3万册,达到了省级图书馆的要求。
四、实验分析及小结
(一)、实验分析:
一年来,通过学校领导和各位教师的不断努力,我们尝试了多种试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校园数字化,但在在使用中还是有很多问题不断出现,我们会针对实验中出现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继续完善和加强,最终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运作,教师又可以自行操作。并要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最后根据研究整理出本课题的结论。
2、问卷调查法。在实验实施之前、之中及完成一个阶段或周期的实验后,组织对实验对象的综合“前测”、综合“后测”以及各种单项测试,借此调查了解实验达成情况。
3、理论研究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探索构建高水平校园数字化的方式、方法,从理论上对课题成果加以论证,形成科学、客观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体系。
4、观察法:开设实验教学观摩课,观察、分析自变量、相关变量及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掌握应变量的变化情况,积累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三)、本阶段研究措施:
1、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校建成了第三层的校园网、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网络计算机教室,给办公室和教师配备了电脑;实现了“班班通”,其它电教设备样样齐全。建成了学校网站,接入沈阳教育城域网;对内还开通了Internet连接共享、ftp、bbs、留言本、网络聊天室、电子图书等服务。校园管理平台,备课平台等。购买与教育教学配套的电教教材。
2、造就优秀的教科研人才。
课题组教师先进的理念、厚实的理论修养、优秀的业务水平是课题研究的保证。因此,学校十分注重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
(1)强化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2)组织各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规范制度,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1)抓研究机构的完善。我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领导和指导课题的开展,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抓各环节的管理。认真制定好阶段研究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落实各实施环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必须针对一学期的研究工作作好认真总结。开好期末总结会,了解研究中的得失,明确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3)抓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工作。认真完成业务笔记,常摘录,经常写些研究中的心得体会等。对自行开发、制作的软件,要及时归于学校教学资源库。
(4)上好研究课,以活动促提高。每学期课题组老师都要上好两堂课题实验课。
(四)、实验小结:
1.加强领导,健全管理制度。本课题一开始就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该课题研究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从而确保把实验研究纳入学校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学校在加大投入,配备实验所需的必要的软、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进一步健全电教课题管理制度。首先采用聘任制的形式组建了课题组,学校分别与课题组成员签订协议,明确实验教师的基本权利和职责,设立奖惩制度;其次,组建了课题实验指导小组。学校特聘教育局有关领导、校外专家及本校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实验指导、评议研讨、评估总结等活动。再次,学校还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听评课制度、实验教师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行,使实验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2.理论武装,明确实验思路。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验教师是否掌握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确保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增强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验能力,课题指导小组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我们采用集中培训辅导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学习了《校园数字 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着重学习了有关《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等教育教学专著。课题组订阅了《辽宁教育研究》、《辽宁电化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报章杂志,使课题成员能及时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动态和信息。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观摩了省前中电教专家开设的网络研究课,参观了各校电教成果展示,邀请省、市专家学者来校讲课、指导,用正确的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设计方案,进行课题研究操作过程的培训,网络计算机操作及网络教学的培训,明确实验的思路和操作要领。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使实验教师做到:(1)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用得上;(2)各种正确的理论依据说得出;(3)成功的经验推得广;(4)自己的实验思路理得清。
3.深入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从学生层面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效性,积累第一手资料,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深入课堂、深入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于2011年11月和2012年4月两次对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抽样统计。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网络的态度与效果,教学内容的呈示方式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统计结果表明,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新的增长点,初步验证了实验假设;同时也暴露出现在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这正是课题研究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依据。
4.精心设计,开展实验研究。精心设计教育实验的方法和程序,根据实验设计开展实验教学,是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逐步明确行动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可能是下一步研究的起点。在实验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即开始前、进行中及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设计所确定的测试量表对实验班进行观察测试,构成实验“前测”、“后测”。然后进行实验评估。将实验班测试结果列表统计,运用统计原理和方法对比分析,验证假设,撰写实验报告。最后,根据实验评估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设计,开始新的实验。
(五)实验反思:
通过回顾和自评,我们也发现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1.师生的创新
教师实验意识还须进一步加强。有些教师把数字化校园看成是学校信息化教学,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设备,在课下运用了汇联平台就行了,思想和理念远远跟不上课题研究的需要。
2.平台的建设还有待完善。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也遇到不少困难,如网络联系不到位,各部门联系不密切,各软件系统应用不得当等。
一、课题提出
1.课题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努力推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以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硬件集成为主,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搭建。
第二阶段以应用软件集成为主,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体现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这也是当今大多数校园网所采用的模式。
第三阶段是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主。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还远不能发挥出校园网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建构。这样,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应用的探讨,也就成为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方向和热点话题。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系统、通讯技术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并能够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去控制和操纵整个学校的事务,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及技术服务。其基本框架应该包括校园网络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远程教育等方面。
目前,国内有很多的学校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的研究,主要问题如下:
1、建设与应用缺乏整体规划,造成资源浪费。
在信息化建设中有的学校一味追求高新技术,忽视校园网实用性,导致投巨资建成的校园网成了摆设。有的学校没有考虑设备的升级及校园网发展性,忽视可兼容、先进性、开放性等,导致设备在后续扩容中无法下移而遭淘汰.学校对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缺乏整体规划,设备在教学应用中使用效率不高,甚至闲置,将会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2、重硬件建设,轻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学校信息平台、备课系统、资源库系统和网络系统工程等。只有使校园网的软件和硬件配套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资源的优势,从而发挥数字校园的应用价值。部分学校在建设校园网时,重视硬件配置,而对软件的投入相对不够。有的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一些教育软件,厂商仅从技术角度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不了解学校的需求,设计出的软件不符合学校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不适合学校应用。这些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2、重建设,轻培训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让教师用起来。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数字校园建好后没有针对教师开展相应的培训,教师不知到如何去用。教师没有将数字校园应用于教学办公中去,数字校园成为一个空壳。
基于中小学数字校园的现状,我们提出了申报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有效利用研究目的在于根据学校实际,研究校园网合理的软、硬件建设,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应用问题,即如何让校园网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便进一步促进学校办公的网络化、自动化,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等。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旨在研究数字化校园合理的软、硬件建设,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应用问题,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合理化及数字校园的有效利用。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学校数字化校建设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将会更趋于合理性。
本课题研究将会创建新型的网络化办公模式。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将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来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将可以应用数字化校园提供的多种方式进行更快捷、有效的管理日常工作。
3.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主要参加者均参加过市电化教育馆组织的网络培训,取得过相关成果,有的参加者还获得过国家奖项,论文或获奖或发表。所有人员理念新、能力强、经验丰富,能够很好地完成本实验。实验组中有四位成员都在25-30岁之间,正处在工作的盛年期,年龄结构合理。指导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诸多实验经验,实验者有相关经验支持,并具创新能力。所有实验者均为大学计算机本科毕业,并有相关网络组建和网站建设及软件开发经验。
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条件
我校领导十分关注信息化建设,2003年6月份,根据我校实际,建设一个全新的现代化数字化校园网络,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教学水平。
我校的数字化校园络采用星型连接,网络中心设在北区科技实验楼四楼,是数字化校园网络管理中心、Internet接入点和学校资源管理共享的数据库中心。网络中心有服务器7台,分别为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清华同方素材服务器、浙大网络平台服务器、办公网服务器、瑞星杀毒软件服务器、中庆教学多媒体系统服务器等,提供WWW、E-mail服务。实验楼、行政办公楼、北教学楼、图书馆、中斋、西斋、东斋、学生宿舍、设分设备间,分设备间交换机分别用千兆光纤与网络中心的中心交换机相连接,构成数字化校园千兆以太网的主干,各分设备间交换机完成百兆交换到桌面;每个办公室配备P4多媒体电脑一台,满足了日常办公教学需要;另外学校建立3个多媒体机房、1个语音室、3个多媒体教室、1个电子备课室等,全校计算机节点数达300多个。南北两区通过光纤连接,学校通过光纤与教育科研网相连,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学校保证供应实验所需的培训、学习、实验、仪器等费用及实验所需的时间。上述为本课题的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二、本课题指导思想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校园已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数字校园源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蓬勃发展。
数字校园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
数字校园不仅仅是校园地理和设施的信息化,更要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要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加大硬件建设、资源开发、多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力度,建好校园网络、数字图书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
(2)创建数字校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提高学校现代办公效率,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
(3)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教师数字化意识,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通过研究提升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计算机等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通过我校的数字校园进行学习。
四、研究对象
(1)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本着“实用、适用、开放”的原则规划、设计、建设数字校园。不盲目求大、求新,同时又兼顾数字校园建设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2)重视数字校园应用。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之上,积极的开展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以应用为重点展开研究,探索应用的模式和有效的方法。
五、本课题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校园中的软硬件建设
研究数字化校园合理的软、硬件建设。全面规划、建设数字校园,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数字化园校园建设方案
(二)办公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
校园网的建成,仅仅是数字化校园的第一步,需在原有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基础上,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校园网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现校园管理现代化,推进教育思想现代化。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本单位的情况下开展数字校园方面的应用,使我校数字校园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
结合校园网建设,建立一座可靠、快速、安全的数字化图书馆。建成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图书网络,通过校园网实现各部门在本地即可查阅书刊文献信息,并有良好检索功能,然后通过加入Internet为校内外师生、科研人员及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四)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通过教师自己开发和购买相结合,建立起一套数字化资源库。
(五)数字校园应用培训
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教师数字化意识,,提高教师驾驭数字校园的能力,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计算机等技术学习、教学、办公。
六、课题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进行,辅之以调查、观察等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得出科学的研究资料。
七、研究目标检测体系
(1)借鉴其它学校建设数字校园的经验以及吸取教训,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公、教学、管理的需求,同时兼顾学校后续发展,制订出适合学校实际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2)根据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开始分步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校园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数字化资源库。
(3)在建设数字校园的过程中,全面开展数字校园的相关培训,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使教职工掌握数字校园的相关技术,并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学习、教学中去。
八、课题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4月——8月)
1、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定实施方案。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对学校现有情况进行评价。
(二)、实施阶段:(2007年8月——2008年12月)
① 按方案制订实验工作计划,开展研究。
②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比如外出参观学习和论文研讨,以及其它研究交流活动等。注意实验后的调查测试,定期进行检测和阶段性小结。
③ 定期进行阶段总结,在此基础上调查、规划下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要点,继续深入开展实验。
3、总结阶段:(2009年1月——10月)
主要工作内容: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反思,以备以后继续深入研究。
九、预期研究成果
2007年4月至2007年8月开题报告报告
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数字化办公系统网络资源
2008年8月至2008年12月中期报告论文
2009年1月至2008年10月实验总结论文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保障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隋丰俊
副组长:陈颂军宋庆书杜承国
成员:学校各部门中层领导
2、课题实施小组张承来王瑞峰张晓燕辛红王伟
3、分工
课题组组长负责教学、管理的全面工作指导及监督;副组长负责本部门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课题指导精神的贯彻实施;成员负责课题实施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反馈等
4、经费保障
1.首先对智能化管理技术进行分析
现阶段我国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领域当中,人们对高科技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所以说,新技术得到的应用变得更加的广泛起来,智能化管理技术是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在某些情况之下也是可以被称作“人工智能技术”,它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中占据的地位较为重要,是在对GPS定位技术、精密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技术。“人工智能”这一个词语最早的时候是在1952年的时候提出的,一般情况之下都是由智能控制系统、处理语言系统以及识别图像系统构成,自从智能化技术诞生以来,在世界范围之内各个国家中的控制领域当中得到的应用最为广泛。近些年以来,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智能化技术逐渐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也呈现出来一种日新月异的趋势,学术领域中的相关研究人员在对实际生活中的需求加以一定程度的研究的基础上,与此同时在对各个专业领域中的知识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也就可以在这个领域中添加实用性更强的一些内容。
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领域中得到的应用
将建筑当成是平台的建筑智能化其实也就是现在对系统集成技术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提供一个适宜性比较强的建筑环境,将服务、结构以及管理放置在一个领域当中,建筑环境和建筑设备、通讯设备和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共同构成了智能建筑,但是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一个定义里面,却根本没有提及到“节能环保”这一个概念,因此仅仅是可以将这一个概念之下的建筑物当成是智能建筑,如果说建筑物在可以将上文中提及到的多种耗能建筑功能完成的基础之上不会形成过大的损耗问题的话,那么也就可以加上节能这一个定义,因为在概念编制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将节能环保这一个概念忽视了,所以自然也就不会考虑到智能建筑标准级别划分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假如说对智能建筑标准提出比较高的要求,那么在此基础之上自然也就会产生比较强的能源消耗问题,最终想要对经济性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也就显得较为困难。假如说处于运行状态的智能建筑的级别比较高的话,那么建筑物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系统的数量也就比较多,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些建筑物中的功能系统是可以被称为弱电系统,耗电量比较小,在对这些系统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开对楼宇设备形成较为有效的控制,那么在建筑物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实现节能这一个目标也就较为容易。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以及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发展进程向前推进,适宜性以及安全性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追寻的重要目标,所以智能建筑这一个概念逐渐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得到了普及,在此出之上我国人民自然也就会在智能建筑领域中提出更多的需求以及更高的标准,在此基础之上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生产出来的建筑物基本上都在向着“智能化”的方向转变,但是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一个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的问题是,在智能建筑运行的过程中是应当予以节能问题充分的重视,以便于可以使得我国逐渐的向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方向转变。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理论以及智能化技术得到的应用进行分析之后,可以意识的一个问题是在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工作以控制措施施行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智能化技术,在对智能化电气工程技术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不单单可以使得工作效率得打一定程度的提,与此同时也是可以对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形成有效的控制,从而也就可以使得电气设备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将电力系统或建筑物电气装置、 设施过电压保护装置用接地线与接地体连接,称为接地[3]。 “接地工程,是保证数字化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环节数字化传输缆线屏蔽层接地质量, 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同时也会影响图像质量的清晰。 保护接地及防雷接地工程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现场工作人员安全。 因此,“接地工程是数字化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等离子接地极是通过独特的离子缓释技术与抗腐蚀性能使接地降阻效果不断提升并在最佳值趋于稳定,实现接地效果的明显提升。
等离子接地系统是由先进的缓释接地极 (内含可逆性缓释填充剂)、引发剂和增效电解离子填充剂组成。电极外表是紫铜合金,以确保最高导电性能及较长使用寿命,并配以内外两大种类填充剂(无毒化合物),对环境无污染。
1数字化工程中接地的作用和重要性
接地体或自然接地体的对地电阻和接地线电阻的总和,称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3]。 接地电阻越低, 雷电流及影响数字化正常传输的杂散电流通过率就越强,数字化工程设备及操作人员就越安全,操控平台的干扰就越小。所以,接地电阻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直接对数字化工程能否安全运行,数据能否正确传输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管理平台中传输信号多为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电流较强, 都是一些高电平、 低电平的跳变。这种跳变在线缆中传输时,若屏蔽不好将会相互影响,使数字管理平台上产生很大的杂散电流,出现噪声和电流尖峰、图像变形抖动、模糊不清等现象, 通过良好的金属层屏蔽方可有效防止其相互干扰, 而金属屏蔽层又必须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 (由接地端头、引下线接地干线与接地体组成的装置)将其杂散电流导入大地[4]。
经检查发现, 经常出现由于接地装置安装不规范、 屏蔽接地和接地保护的处理不当, 接地电阻过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发生:轻者造成数字化平台中部分仪器受到接地电流的干扰,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数字化工程中数据的传输; 重者危及操作人员安全或造成设备损坏。 因此,接地网(由垂直和水平接地极组成的供发电厂、 变电站使用的兼有泄流和均压作用的较大型的水平网状接地装置) 的接地电阻能否达到设计要求[5],对设备运行成效有着重要影响。
数字化工程中,由于边远站点、油井、气井的数字化监控信号传输距离长,线路耐电压性低,容易被感应雷及传导雷电流入侵而损坏设备。 接地方式主要为防雷接地, 为了将雷电流从信号传输线导入大地,在设计传输线缆时必须考虑接地,以避免雷电入侵。
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平台多处于油气生产场所, 均涉及易燃、易爆等安全风险,其接地方式除工作接地、 线缆屏蔽层接地外还有防静电接地和安全防护接地等。 设计中一般室内接地电阻值较室外接地电阻的要求小得多,对接地方式及接地材料要求较高; 而对室外油气场所, 空气及土壤中的水分及环境中的油气成分还存在对金属材料腐蚀的因素, 会直接影响到接地装置使用效率和寿命, 应重点考虑外在环境对接地装置腐蚀性, 因此应对接地装置防腐提出较高的要求。
2等离子接地装置的特性
2.1等离子接地极具有“三大应用优势”
1)实际效果明显 :该技术采用几组等离子接地极单元并联的接地电阻就可以达到传统大型接地网络的效果。
2)使用时间更长 :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配比等方面均考虑到接地效果的长效性, 使用时间可以达到传统接地网络的几倍到几十倍。
3)适应性范围广 :在膨润土与降阻剂组合配合下, 等离子接地系统可直接改善接地极周围的土壤电阻率,即使在沙地或岩石土壤条件下,也能保持较低接地电阻。
2.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六大安装特性”
1)膨胀性好。 等离子接地极作为连接接地电极与大地之间的载体, 通过接地体中的电解质渗透到周围土壤,改变土壤条件和增强导电性,增大了接地极的等效截面积和土壤的接触面积, 有效降低了接地电阻。
2)良好的吸附性能。 消除了接地极与土壤之间接触电阻,改善了大地中的电场分布,具有低阻抗能有效消散雷电流和电力故障电流;其负阻特性,降低了接地体在瞬间泄流时, 地表面装置之间的电位分布梯度,提高了对人身、设备和设施的安全保护性和可靠性。
3)施工比较方便。 利用接地棒上的电缆(向上或向下均有),可方便地连接到其他接地导体。
4)耐用性和抗腐蚀能力强 ,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通过查阅相关技术文件,一般一套装置使用寿命长达20~30年,并对电极有独特的防腐功能,因此该装置可保证油、气田数字化工程长时间平稳运行
5)较强的亲和性,接地媒介较好。接地体内包括自然电解盐, 共渗透到周围土壤能有效地改善接地棒与土壤之间的接触。
6)接地电流消散方向可控。 等离子接地极可通过设置放射条,控制电流消散的方向,有效降低高频率雷电流通过的阻抗, 可用于对接地电阻要求较高的工程。
3传统接地方式与等离子接地方式的比较
3.1传统接地方式
1) 传统接地极埋设未按相关要求 , 导致接地电阻值不能满足设计。目前,多数油气田数字化工程中仍采用镀锌钢管或镀锌角钢及镀锌扁钢制作的传统式人工接地网, 部分场区地理条件差, 施工难度较大,施工中存在埋深不够或敷设方式不正确等原因使整个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超标, 接地电阻值无法保证在设计范围内。
2)传统接地方式需有后期维护跟进才能保证其效果。通过实际测试发现,人工接地网使用一段时间后,接地电阻值逐渐增大,当增大至一定数值后,阻值超过了设计阻值,这时,必须重新进行降阻处理, 方可保持阻值在合格范围内。
实际上,使用单位在装置投运后,很少进行定期检测和降阻处理, 除非是不能正常工作时才进行检查处理。 这样,在雷雨季节,雷电的危害给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就带来较大的威胁, 在对接地电阻处理之前极有可能影响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数据传输, 不仅增大了返工工作量, 也给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威胁。
3)传统接地方式对气候和土壤湿度有要求。 镀锌钢材接地装置,有施工过程简便,材料价格较低的优点,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地引下线将雷电流或影响数字化数据传输的杂散电流引入接地极, 接地极和土壤紧密接触后,引入大地,然而,受敷设场地及埋设深度的影响, 在干旱季节时经常无法使接地电阻值满足设计要求。
4)接地体材质导电性能受影响较多。 现场监督检查时发现多数镀锌材料的镀锌层因质量不达标, 或在施工过程中对镀锌层保护不好发生碰损, 镀锌材料极易返锈, 有的镀锌材料未施工完就已出现返锈现象。 接地装置埋入地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返锈后的材料, 金属表面在各种腐蚀作用下不断加快锈蚀速度, 铁锈在金属和土壤层之间形成了阻碍电流通过的间隔层,造成金属(接地极)和大地间接触不良,电阻值也随之增大,金属锈蚀程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也缩短了接地极的寿命。
5)传统接地体使用寿命较短。 经过相关机构调查统计,金属镀锌材料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保持在基本能满足要求的状况下正常工作,最多能够使用3~ 5年, 这种情况不能长时间满足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对接地工程的要求。
3.2等离子接地方式
1) 等离子接地极具有较强自我调节湿度的能力。 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离子生成含量及导体周围的湿度, 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 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电流的导通释放能力(图1)。
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高效降解性能。 土壤电阻率过高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缺乏自由离子的辅助导电作用。等离子接地极因它的高效降阻性能,可使整个接地网电阻降到规定范围内。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导体周围的湿度、离子生成含量,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雷电导通释放能力。
3)等离子接地极内部角质化合物能形成理想稳定的接地系统。 等离子接地装置导体内部的化合物,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化合成胶质透明状态。利用胶质化合物的导电性能, 使整个接地系统能长期处于离子交换的状态中, 从而构成了理想的电解离子接地系统。等离子接地系统安装后,接地电阻会逐渐下降,半年至一年内达到稳定值,接地极导体内部的电离子化合物,能保持接地电阻值长期稳定,缓释过程最长可达30年,能长期满足数字化工程的需要。
4结束语
在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平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采用新型等离子接地装置,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接地系统的有效使用寿命, 保持接地电阻值长时间的在设计范围内, 确保数字化工程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同时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少了接地网络的维护工作量。
【关键词】数字化 社区教育 学习资源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全体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迎来了春天,2016年7月8日教育部牵头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下发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文,并于同年7月29日,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就文件出台背景、意义等相關情况向全社会做了说明。这是近年来我们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的第一个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这对社区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文件的出台意味着社区教育工作提到国家层面,国家就社区教育工作做了全面规划,从制度层面保障了社区教育的有序开展,也把社区教育工作提到了崭新的高度,对社区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社区教育工作单位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社区为根,特色发展;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进程,全力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各地网上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一、武进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为地方区县级开放大学,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办学方向,努力建设远程开放教育学习中心和终身教育培训中心,依托武进区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成为武进地区创建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人们群众文化素养的综合服务大平台。以“营造社会学习氛围,满足百姓学习需求,满足学员学习服务”为己任,有效搭建武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大力加强学习资源建设,努力推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区建设进程。
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为了实现社区教育目标,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而编制的,为人的终身学习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的课程体系。数字化、网络化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共享和系统整合,促使整个社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方便社区教育的开展。数字化课程资源不仅扩展了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为构建新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媒体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支持社区学员更加灵活学习。
二、武进开放大学推进数字化社区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大力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步伐
学校建设的课程有素质教育类、休闲娱乐类、文化修养类、现代生活类、健康养生类课程。
(二)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社区教育工作团队
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武进开放大学从14年起每年组织一系一品和社区微课比赛,整合全校师资,通过选拔、聘用、培训等多种手段,初步建立了武进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师资库及资源研发团队。并建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学校配备专职社区教育管理和研究人员,完善相关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大批以在校大学生“小水滴志愿者”积极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
包括学习型社团、学习圈的打造和发展,各种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协同学习形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新态势。与此同时,社区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以及虚拟学习社团也悄然兴起,社区教育顺势转型为社区学习,推动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梦想逐步实现。
三、武进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社区推进方法和策略
(一)通过地方媒体大力宣传
武进开放大学为了更好地宣传社区教育,扩大数字化学习的影响力,在《常州日报》和《武进日报》等地方主流媒体上,正面整幅宣传学校,宣传社区教育开展的意义、背景及取得的成效等等,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了社区教育以及数字化学习的情况。
(二)通过网络平台宣传
学校武进社区教育网站,通过社区教育板块,把社区教育活动安排及社区资源全部放在网站上,可供居民点击学习。
WJKD数字化学习社区微信公众号,由新闻公告、生活贴士、社区学习三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里分别有两小块内容,分别为:社区新闻、新闻时事,心灵鸡汤、使用信息,在线学习、联系我们。每天推送社区活动、新闻等信息,用微信这种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通过评优评先强力推进社区教育。定期展示社区学员网络学习优秀作业成果,积极开展学员学习作品评优和“网络学习明星学员”“网络学习明星教师”评选活动。从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角度出发,目前可开展下列项目的评选活动:1.学员学习优秀作业;2.优秀博客、日志、帖子或学习主页;3.优秀学习资源,学员积累的具有一定学习推广价值的资料;4.优秀图片(拍客),主要是学员书法、摄影、美术、健身、文艺以及参加社区各类公益活动的图片展示;5.优秀视频,展示学员在文艺、体育、卫生、保健、生活百科以及其他职业技能操作,才艺展示等方面的自创短片和各类有分享价值的自拍视频;6.网络学习明星学员;7.网络学习明星家庭、明星社区和明星企业;8.网络学习明星教师,对从事网络社区教育成绩突出的管理员、辅导员和技术人员等助学人员,提供评优评先的机制和舞台。
地方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打造全民终身学习网络体系和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开放大学对社区教育的参与服务与融合,必将使现代远程教育的思想理念,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深入影响到社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实现“社区教育的远程化”和“远程教育的社会化”,促进社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珠龙.学习型社会中数字化学习的区域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7(02):1-5.
[2] 刘维俭.推进社区教育的若干对策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5):39-42.
[3] 陈乃林.关于社区教育基本特征的反思与再认识[J]. 职教论坛,2015(15):60-66.
【数字化工程建设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11-08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10-17
医院数字化医院建设中期实施报告09-10
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问题09-24
学校管理中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具体应用论文05-23
数字校园建设总结09-09
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09-28
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07-12
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分析论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