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本书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生就是一本书

人生就是一本书 篇1

有人说,人生如棋,你、我均是棋盘上的一粒棋子;有人说,人生如梦,缘尽梦醒,皆由天意;也有人说,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角色。在这里,我想说:“人生就是一本书!”

当你在产房里开始了第一声啼哭,这本书就宣告出版了。但是,你无权为这本书题名,你也不必大费周折请人为你写序。因为你的父亲、你的亲友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最响亮的名字和最动听的序言!

人生就是一本书。奇怪的是,这本书的目录却在最后一页。如果你没有把前面的一页白纸填满,你将永远无法看到这个目录。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脚印写着这本书,脚印印在你的书上,无论深浅,都不可能更改了。

童年的时代是充满幻想的,一个个童话故事浮现在你的书上。少年时代是五彩斑斓的,一串串玲珑的小散文在你的书中跳跃。

青年时代是斗志昂扬的,一首首充满激情的诗歌深深地烙刻在你的书上。他们之中,有的如“水中月,镜中花”,有的恰似“长江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

胸有成竹的中年时代,一篇篇以“你”为主人公的小说脱颖而出。它们记录下了你抓住机遇时,脸上洋溢着的欢乐;记录下了你遇到挫折时,在月光下徘徊的身影;记录下了你是如何应对出现在你生命里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你奋力拼搏,你追求成功的脚印,为这书写下了最辉煌的章节、最精彩的部分!

当你的黑发开始变白,当你开始厌烦城市的喧闹,当你流连于公园里那动听的鸟语声时,你便开始用你那缓慢而又执着的步伐,开始了美文的创作。

人生就是一本书。遗体告别仪式无疑就是这本书的后记!如果你已为这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那么,为这本书就再写一个目录吧!读者会按照你的目录,随时寻找你曾经经历过的那个真实世界。

人生就是一本书 篇2

到底是做会计师的,她习惯把人的一生也用资产负债表来进行测算。她说,一项资产的获得,总是通过另一项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来实现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以拥有资产特别是物质资产的多少,来判断人生的成败,却忽略了资产与负债总是如影随形。

她说,所有的资产负债表第一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令人又爱又恨的“钱”。可惜很多人只看到这第一项,就对报表的主人下判断,称此人为穷人或富人,却看不到这项资产增多之下所背负的债务,比如辛劳、风险、担心,甚至犯罪;或者另一些无形资产,比如与家人团聚和娱乐时间的减少。

父母,是我们一出生就获得的原始资产,相应地,我们也迎来一项长期负债,它叫做赡养;有的人可能还拥有另一项资产就是兄弟姐妹,与此相应的债务叫做照顾;然后是朋友,它带来的负债是守望相助,但有时也会是背叛。

爱人,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最大的抉择。拥有这项资产的意义非同小可,其影响类似于两家企业合并,因为资产增加了一倍,但负债也增加了一倍。此外它还衍生出更多的资产和更多的负债,比如激情、快乐、亲密、稳定,再比如磨合、冲突、担心、放弃一定的自由和自我。

子女,这更是重量级的资产,同时也是重量级的负债——可能是你后半生最大的操劳和牵挂。老人都喜欢把省心的小孩叫做“还债”的,而把那些让父母操碎心的小孩叫做“讨债鬼”。

有些人的资产负债表上还会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之相伴的负债自然是大量的磨炼,或许有远离故土的孤独。还有健康,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基本资产,当然由坚持锻炼这项负债来维护其平衡。正如企业有大小,人生的资产负债也各不相同。有人平静地度过一生,资产和负债都较少;也有人波澜壮阔,拥有大量的资产和大量的负债。

其实,判断人生的不是资产,而是资产减掉负债的剩余,那才是我们的净资产。

生活,就是这样一本书 篇3

一天,弟子们以读书为中心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读书有用,有的说读书是浪费时间,看法不一。大师来了,对众人说:“你们是否读过这样的书,写在页边的注脚和书本身的内容一样引人入胜?”

弟子们纷纷点头,表示看到过这样的书。大师说:“生活,就是这样一本书。”

游客

上个世纪,一位美国的游客前往波兰拜访著名學者哈菲兹。

这位美国游客看到哈菲兹家里除了堆满了书,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很是震惊。

游客问:“大师,您家的家具在哪儿?”

“你的呢?”哈菲兹问。

“我吗?我只是个游客。”

“我也是。”哈菲兹说。

我还是我

记者想从养老院一位高龄老人那里挖掘出富有人情味的故事。

“老爷爷,”年轻的记者问,“要是您突然收到一封信,说一位远房亲戚给您留下了上千万的遗产,您会怎么想?”

“孩子,”老人缓缓答道,“那个时候,我仍然是95岁,不是吗?”

面对现实

一天,大师对弟子们说:“开始一次行程,比停下脚步要容易。”

弟子们不理解,请大师开示。

“向你的目标前进的时候,你能在心里保持一个梦想。停下脚步时,你就要面对现实。”大师说。

“如果我们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如何改变自身呢?”疑惑的弟子问。

“真正的改变不是刻意而为,敢于面对现实,顺时应势的改变就会发生。”大师回答。

人之别

希腊历史学家波卢塔克讲过一则往事,亚历山大大帝曾经遇到希腊哲学家戴奥真尼斯,见戴奥真尼斯入神地盯着一堆人的骸骨看,便好奇地问:“你在寻找什么?”

“寻找我不能发现的东西。”哲学家说。

“那是什么?”

“陛下父皇的遗骨与其奴隶骸骨的区别。”

我们同样难以区分:天主教教徒与新教教徒的骸骨,佛教徒与伊斯兰教教徒的骸骨,俄罗斯人与美国人的骸骨。

彻悟之人从来不见骸骨之别,即或它们包之以血肉。

葛雷克的黑暗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下午,一位朋友去拜访西班牙画家葛雷克。他发现画家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屋里的窗帘紧闭。

“出去享受阳光吧!”朋友说。

“现在不用,”葛雷克回答,“那样做的话,就会妨碍照在我心里的阳光了。”

维也纳外科医生的测试

维也纳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告诉他的学生,外科医生需要两种天赋:对任何东西都不作呕,此外还要有观察力。接着,他把手指伸进某种令人厌恶的溶液,然后舔了舔手指,并且要求每个学生照着他的样子做。他们顽强地完成了任务,做到了毫不退缩。

医生脸上露出了微笑,然后说:“先生们,恭喜你们通过了第一个测试。可是,不幸的是,没有人通过第二个测试。因为你们都没有注意到,我舔的不是伸进去的那根手指。”

同一个原因

苏格拉底在狱中,即将被处决。一天,他听到一位狱友在唱诗人斯忒塞克惹思的情歌,这首歌歌词特别晦涩难懂。

苏格拉底请求这位狱友教他这首情诗。

“你为什么要学?”狱友问。

“以便在我死前再学一样新东西。”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回答。

苏格拉底的学生听说了这件事,也甚是不解,终于有机会与老师见面,问:“为什么一个人在死前一个星期还要学习新东西?”

苏格拉底说:“你在死前五十年,你要学习新东西,是同一个原因。”

看得见的眼睛

一位作家来到修道院,想要给大师写一本书,他问大师:“人们都说你是位天才,你是天才吗?”

“你可以这么说。”大师含笑回答。

“那么是什么让一个人成为天才?”作家继续问。

“看见的能力。”大师说。

作家听了大惑不解,一个劲地挠着头,最后还是怯懦地问:“看见什么呢?”

大师平静地说:“从毛毛虫里看见蝴蝶,从蛋中看见雄鹰,从自私的人身上看见圣徒,从死亡中看见生命,从分裂里看见统一,从人性中看出神性,从神性中看见人性。”

最重要的问题

一天,大师问众弟子:“在你们看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弟子们的回答很多:“上帝存在吗?”

“上帝是谁?”

“怎样走上天国之路?”

“人死之后还会不会有生命?”

大师回答:“这些都不对,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我是谁?’”

生活就是一本书作文 篇4

曾经翻开它的第一篇章,畅游在它的怀抱里享受无限的温柔呵护,用多彩的画笔涂着颜色装点她的美丽。梦想着有一对羽翼像白鸽那般飞翔衔来和平的橄榄枝,数着星星肯求玉帝拆毁银河成全牛郎织女。那时童真的心智品尝不出人生的味道。

走进下一章节,年少的轻狂和叛逆觉得束缚太多,四书五经有的酷爱有的反感,浅薄的意识里觉得它是如此的简单浮云流水般的日子,没有精彩的绽放,花开了又凋谢还不是一样的四季。不会感悟梅花香自苦寒来百炼成金,更不会珍惜伟人笔下的《沁园春。雪》时光逝去不复还,多了忧愁和乏味 。

七色彩虹在天空闪现,一个人可以随意撒欢执拗的年纪渐渐地远去,长大了面临诸多的事物才明白应该珍惜什么。开始叹息人生的沧桑路的百转、爱恨情仇。栀子花开芬芳的季节,那是夏日一道美丽的风景,也许是我的多愁善感总会有淡淡忧伤和秋的惆怅。有人写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问世间心为何物,为何生出如此多的幻想。爱是什么,它的真谛在哪里?阡陌红尘相遇是缘,注定今生的相知相守,一段美丽的邂逅,其结果是哭也好、笑也罢,生活就是这般的多彩。

浮华尘世,一杯清酒,一份回忆,一路相随,一弯瘦月,几缕清风,宠辱皆忘...

人生就是一本书 篇5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条清凉、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的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的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难的,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的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他。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保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虚伪,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是读懂怎样为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与大度,才能读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欢乐和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方面去阅读。

20.(1)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2分)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2分)

(3)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0.(1)采用了立论的论证方式。

(2)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会宽容与大度,才能读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欢乐和幸福。

21.“读人”的“读”在文中多次出现,结合语境,解释“读”的意思是什么?(字数不多于6个字)(2分)

21.“读”在文中的意思是了解、观察、研究。

22.文中说“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请你说说这句话的含义。(3分)

22.这句话的含义是读出别人的缺点,引以为戒,读出别人的优点来认真学习,使自己成为真善美的人。

23.请你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则事实论据。(字数不超过50字)(4分)

人生是一本书作文 篇6

人生最美,淡然一笑间。有一种心境,虽经历人间冷暖,依旧温润;有一种微笑,虽经历风霜雪雨,依然灿烂;有一种心态,虽经历繁华落寂,依旧淡泊;有一种生活,虽忙忙碌碌,依然快乐;有一种岁月,虽冷暖交加,依然静好;有一种人生,虽经历千回百转,依然生动。拉开人生舞台的帷幕,听流年如歌,或悲或喜,从指 尖滑落。成功的起点是在山穷水尽时,希望的萌生是在峰回路转时,只要心中有一轮太阳,又何惧世事沧桑,若能一切随它去,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最美的,是那回眸一笑的洒脱。

学会看淡与释怀。生命中,必定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力改变和挽留的。有些人,必定会离开;有些路,必定无法跨越。远处的风景很美丽,而近处的风景也同样旖旎。有些风景,注定了不属于我们,既然无力去更改,何不学会看淡,学会释怀?有时候换种方法,人生一样很精彩。

别让雨淋湿你的灵魂。生活中,谁都难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但不能让坏情绪长期影响自己的生活。人生路上,注定要遭受一些挫折,但绝不能因一次失败丧失斗志。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别让雨淋湿了你的灵魂!

人生如写字。人生如在白纸上写字,只能努力地写好每一个字,认真、专注、坚持是写字的态度;欣赏每一个字,因为那都是生命的创造;接受所写的每一个字,因为涂掉比错写或写不好更糟糕,生命的遭遇犹如水中的浮草、木叶、花瓣,终究会在时间的河流中流到远方。写完字后,要记得休息、舒服自己的身体与心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于己于人均是件痛苦的事情。以自己的威严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只是口服而心不服,而且日久必生反抗之心。以自己的固执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仅是默忍或是隐怒,但是日久也可能反目成仇。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与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认同。人与人是不可能一致 的,不要以我为中心。

感悟五则——职场就是人生 篇7

☆☆佛像

四川是一个尊佛的地方, 信佛的人很多, 我去峨眉山的时候, 有幸一次看见佛像的制作过程。除了一些大庙名寺, 一般寺庙里的菩萨, 都是泥塑的, 就是一些黄泥加上草头, 踩熟了就可以用了, 等泥像出来以后, 再安排描彩, 罩衣, 一个佛像就成型了。制作佛像的工匠们基本都是信佛之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 工匠们对这些泥土草灰颜料和布料, 没有什么特别的尊敬, 即使佛像已经塑成了, 也是没有人多么尊敬, 为什么呢?我比较不解。

到了佛像开光当天, 一位大德高僧给佛像装藏, 装五香五宝, 装五谷, 然后诵经, 佛像才开始接受人们朝拜, 包括那些工匠们, 都毕恭毕敬了, 没有人再敢拂动一下佛像的衣衫。原来是这样, 在佛像没有装藏诵经之前, 人们看他和泥土无异, 而一旦装藏诵经了, 就是佛了, 是神了, 是尊拜的对象了!

人其实也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积淀、没有知识、没有人指教, 也就是一个俗物, 即使活着, 也是行尸走肉的, 只有当我们有了知识、阅历、智慧以后, 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值得尊敬的人!佛是觉悟了的人, 人是还没有觉悟的佛!你觉悟了吗?如果还没有, 那么我们就开始为它装藏, 为它开光!

☆☆桦皮岭

早就听说张家口的桦皮岭景色优美, 风光怡人, 终于在去年秋天得以成行。车行至岭下停车场, 我们同行的人都跃跃欲试, 嚷嚷着一鼓作气登上山顶。

原以为要怎么使劲攀登, 近了一看, 就是一土坡, 不高不陡, 不奇不峻, 一行人溜溜达达就上去了。但是景色还真不错, 山下桦木葱郁, 山腰则开满鲜花, 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可谓一山分四季, 上下各不同。瞬间云雾缭绕似仙境, 刹那玉宇澄清如帝乡, 层林叠翠, 蓝天俊洁, 空气清新, 遍野芳菲, 可谓名不虚传。

可是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小土坡, 如果搁在别的什么地方, 也就是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旱地, 一旦搁在了坝上高原, 那就是皇家游猎、避暑和旅游的胜地, 得天独厚。起点决定高度, 还真不是忽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成就也就兑现了一半了。

☆☆得与失

人生充满失去, 有时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所以, 舍得是大智慧!

2000年的时候, 我在中关村海龙大厦卖电脑, 找到这个工作不容易, 我很珍惜, 每天都小心翼翼的发传单, 招呼着拥挤的人群, 伺候着老板。一天老板让我送货, 到仓库一看, 正好老板和几个同事在拆机器, 把里面的配件拆下来, 换上一些旧配件, 然后装好让我送走。我蹬着三轮车, 感觉背后的电脑都瞪着眼睛看我, 到了地方都不敢看人家的眼睛, 拿了收条就回来了, 第二天我辞职了, 不敢再在那里干下去了, 我怕崩溃!

很快, 兜里的钱就见底了, 于是赶紧找了一份配送的工作, 无意中进了一家管理严格、注重学习的公司, 我很快学会了如何来管理一支团队, 也坐上了基层领导的位子, 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2002年初, 公司的部分业务被并购, 当时大家都不愿意去新公司。原本我是要被留下来的, 很安心, 谁知道我的一个下属想上位, 和公司总监搭上了线, 合作把我踢出局了, 在我春节休假回来, 直接被指派到新公司报到。

天知道, 新公司发展势头强劲, 我们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个人的收获和成就也远远大于在原来的公司, 而原来的公司则走下坡路了。终于有一天, 我原来的那个下属又来找我, 希望到新公司继续跟我干, 我真不知道是该感谢他, 还是给他一个耳光!

从2008年开始, 由于公司发展和上司偏见的原因, 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停止, 心里空落落的, 一时间很难接受, 于是闲暇之余去参与一些公益组织的活动, 才发现人生还有很多精彩, 不一定只能在公司绽放。

在这里, 我付出了, 我也收获了!为蒲公英学校的孩子们付出时间, 我收获了一张张笑脸;为职业学校的孩子们付出了经验, 收获了一份份自信;为劳教局的更新人士奉献了关怀, 收获了一声声认同;为同行的人奉献了真诚, 也收获了一串串印迹。

在今天, 我的脚步已经踏遍大江南北, 祖国处处都有我的校友, 给数万人传递了一份温暖, 我也重新认识了自我, 把自己的管理日志、日记和一些随笔整理了一下, 出版发行了我的第一本书。我知道, 我又得到了。

失去是得到的前奏, 有舍才有得,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 一定会为你留下一扇窗, 伸手推开, 就能看见属于你的一片天空!

☆☆借钱

2004年初, 我在检查工作的时候发现一个订单没有回款, 就问这个员工怎么回事, 员工说自己有一件货少收了300元, 自己手上也没有钱, 就压了一笔业务款没有上缴。

我相信他说的就是真的, 于是提出借他300元把帐给补上。这个员工提出能不能多借100元, 因为自己没有钱吃饭了, 我想了想, 还有10天才发工资, 于是多借200元, 一共500元给这个员工。这个员工感动异常, 以后一直追随着我, 赴汤蹈火, 在所不辞。

其实我们借钱给别人, 别人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笔钱, 更多的是一份信赖和依靠。别人信赖你, 依靠你, 你的影响力就有了, 你的领导力也就产生了!

除了借钱给别人能帮助我们, 向别人借钱也能帮助我们成长, 有时候添麻烦也是让别人记住你的一个方式, 真的。

在2001年的时候, 我是一个小部门主管, 部门换了新经理, 我们不熟, 大家只有工作上的话, 其他也没有什么沟通, 心里就有点发毛。有一天刚好用钱, 手头缺二百, 实在没有办法, 硬着头皮跟经理开口了, 一切顺利, 经理没有问什么就给我了。我第二天一早, 一见经理就还钱了, 我使劲说谢谢, 经理就一个劲的夸我记性好, 有诚信。自此以后, 我们的关系拉近了, 经理对我有了好印象, 我也有了感谢他的理由。

记住, 感谢别人也是要有理由的!

感谢的话一定少不了, 一定要加一句:“你能借钱给我, 就是看得起我, 我记住了!”最好再加个热泪盈眶就更棒了。人们都一样, 你多说几遍“你看得起我”, 他就真的看得起你了。说实话, 他借钱给你的时候, 与是否“看得起你”没有必然的关系!

☆☆人生

人一生下来, 人生就开始了, 大家奔向一个共同的地方:坟墓!而中间的这个部分, 似乎每个人都不一样, 这取决于各自的选择, 也决定了各自的层次。

人生分三个层次:生存、生活、生命!

生存, 顾名思义, 就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 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 为了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 自己一天天的忙碌着, 忙碌着。

生活, 很美好的一个动词, 人们在这个层次有着无限的欢乐, 无尽的故事, 四世同堂, 享受天伦, 一幅幅画卷, 处处都透着温暖。

生命, 这个我们从小就对着发誓打赌, 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的东西, 它曾经引导我们幼稚的心灵, 而我们在成熟的过程当中, 似乎被慢慢遗忘掉了, 其实它一直在我们心灵深处等待。

看一眼, 我们处于什么层次?

在通常的情况下, 我们是逐次的发展提升的, 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 然后进入生活的状态, 在满足了生活的需求之后, 我们就会发掘我们的人生意义, 进入生命的层次。可能由于一些客观的条件, 我们只能处于什么一个较低的层次, 不要紧, 只要适合就好, 令人纠结的是搞错了层次, 就比较受伤了。

如果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 可是还是一个心思攒钱, 不去旅行、看电影, 丰富自己的见识, 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第一层次, 不管你拥有多少。如果我们生活已经很丰富了, 甚至还有一些富裕资源, 我们却用来重复、浪费, 不去提升自己, 调整自己的目标, 追随自己的心, 那么, 我们也就是停留在人生的第二层次。

那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生命!只有实现了生命的意义才是圆满的人生, 500年后, 一个小男孩用千度搜索, 搜出一篇小文, 有所启发, 给远方的奶奶打了一个电话, 奶奶很开心, 感觉到了幸福, 我可以说, 这就是作者的力量还在, 它还在为这个世界传播阳光, 哪怕只有一米的高度!

张立宪:一本书就是一个小公司 篇8

问题一:今天是“双十一”,除了很多单身的人觉得这和情感有关以外(光棍节),今天还是个买书的好日子。京东买三百减一百五,我上午刚下了单。我总结出三种书最好卖,第一种是成功学,第二种教你怎么谈恋爱,第三种就是乱七八糟的文艺书。你对读者选书有什么建议?

张立宪回答:书最好不要和钱发生太多的关系,虽然书是用钱买的。我觉得最好的消费方式是想买就买,和价格无关。并且中国的书贵也贵不到哪儿去,买三百减一百五,为了那减去的一百五,让自己的生命中多一些时间处理那些包袱,消耗的时间贵过那些钱。其实我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现在已经对书失去信心,失去兴趣了。

主持人柴静插话:读书人为什么看书少呢?

张立宪回答:一个是获得信息的渠道丰富了,还有就是中国的书做得不那么让人满意。从前,范用(著名出版家)是编辑,我是读者,我读他的书,很享受,茅塞顿开。现在的情况是,编辑表现出来的专业素质,不足以让读者产生信服感。买一本书上当了,不能让他老上当啊。

问题二:《读库》经过七年,品牌影响力已经很大,你考虑过借助资本的力量上市吗?抛开内容先不说,你对《读库》的运营发展有什么规划?

张立宪回答:我对上市融资不大感冒,几年前就有人要给我们钱,但当时我不知道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他给我一个亿,我还是干这些事。没有这些钱,我也没少干。我看到国内几家大的出版商,他们前几年进行了融资,但日子过得并不好,因为欠资本的太多,要对人家的钱负责。比如一本书,我愿意做三年就做三年,想做五年就做五年,如果有资本在旁边指手画脚的话,就要对他们交代,今年为什么没有做出来。一些大的出版商一年要出上千种书,为什么要出那么多?因为出得少了资老师(资本)不干。日本有一个企业家说,我不会把我的企业交给与它无关的人。这种融资和上市,就是让无关的人仅仅因为有钱就来对你说三道四。我们这么做不是因为我们多强大,我们多清高,而是因为出版行业本身就不是一个需要多少钱的行业。《读库》创业初期,我跟六嫂要来存折,其实里面不到一万块钱。

问题三:我想问个关于人生的问题,你有没有特别迷惘的事情,有没有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的东西?

张立宪回答:我现在唯一庆幸的事情是当年选择了做《读库》,那是出于对自己的检讨。像我这种交际花,朋友多,机会也多。1997年我和太太决定到北京做北漂,做《读库》是2005年底,中间七八年的时间,基本上没有为温饱发过愁,永远有接不完的订单。“老六,我这里做本杂志,你过来给我当主编吧”,这样的邀请比比皆是。貌似我很能干,貌似我左右逢源,但本质上永远是在被别人挑选。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好办了,你先不去管别人怎么挑选,你得明白自己想挑选什么。我想做《读库》,那一下子就简单了……

张立宪又叫“老六”,在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圈子和出版业界,提起老六无人不知,年轻人都会尊称他一声“六哥”。2012年他主演了好朋友高群书执导的电影《神探亨特张》,又往娱乐圈跨界踩了一脚。电影成了当年金马奖最佳影片,老六险些变成影帝,不过他宣称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拍电影,以后还是老实做出版,做他一个人折腾近第八年的《读库》—这是一套连续出版的图书,在日渐细分的图书市场里赢得广泛口碑的好产品。

如果你对张立宪和他的《读库》有所了解,会知道以上三个问题其实已经指向了“如何做一本好书”的关键,比如品质和如何控制品质,比如选择和选择之后的坚持。

最好的方法是独裁

2005年10月底,张立宪做出了《读库》的第一本样品书。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读库0600》,除此干干净净,再无多余点缀。那时候还没多少人爱念叨“极简设计”,用张立宪的话说,这叫“压制美编的创作欲望”。

《读库0600》是一本没有书号、没有出版社的印刷品,按照中国出版领域的法规,它还不是可以公开出版发行的“书”。“但它完全符合一本书的出版标准,如果吹句牛,在各项质量指标上它甚至要高于许多图书。”做这样一本样品出来,张立宪拿着它去和作者约稿,去和出版商、发行商谈合作,可以省去许多口舌。

张立宪是《读库》的主编,也是唯一的编辑,还兼任印务、宣传、销售、客服、搬运工……看上去是一人包打天下。实际上从第一本《读库》开始,他就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资源,建立起一个机动、松散、高效的团队,无组织无纪律,却又随叫随到。

“我奔赴石家庄,找到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张志伟老师,他是我心目中数一数二的设计大师,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牛的封面用纸方案。”张立宪回忆说,“我原先供职的出版社的印务也被我动员起来,他有一个与国务院前总理一样的名字,帮我联系好纸厂和印厂。我在几百种纸样里选了最满意的一种,印厂的人马上恭维我真有眼光,挑的是最好的纸。我马上明白了,肯定也是最贵的。”

张立宪想在每本《读库》里做个藏书票提升品位,给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打电话。没过几天,台湾寄来的信封到了。“老头善解人意,听说要先有试刊再正式出书,直接给画了两幅。”约稿是张立宪最拿手的本行,中国一流的文字作者有很多都在他的朋友圈里,或者在他朋友的朋友圈里。不过大牌作者往往喜欢拖稿,张立宪在手机里设置了一条常用短信:“再不把稿子给我,就拿弹弓子崩你们家玻璃。”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且在每个领域都要找到最合适的人,张立宪认为这样的模式才能发挥最高效率,至少在出版行当里如此。不幸的是,行业现实与理想状态背道而驰。大型的出版社和民营图书公司都人满为患,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编辑,每人每年要做二十多本书才算完成任务。具备一定规模实力的出版社,每年都必须生产出成百上千种图书,不管能不能卖掉,不管有没有人读—因为在中国的出版业内,书号(相当于图书的身份证)是稀缺资源,由主管部门审批下发,一书一号。如果出版社出的书不够多,浪费了当年度的书号,就会影响下一年度的审批额度。所以从出版社、图书公司到责任编辑,无不拼命开足马力生产。换句话说,主管部门每年批下来多少书号,就预示着这一年有多少种书“必须”生产出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繁荣”表象下的真相。

张立宪不想按老规矩玩游戏,他认为出版业的运行链条脱节,根源在于从业者的职责、权力、利益划分不清,导致互相推诿扯皮,谁说话也不算数。“一本书卖火了,人人觉得是自己的功劳。书卖得不好,发行说编辑的选题不行,编辑说美编的设计不行,美编说总编没花心思推广,总编一拍桌子说书做得这么烂我没法推广……”张立宪说,“都是一帮自以为是的人在那埋怨别人,却没有一个人为失败负责。”

所以他选择一个人贯穿所有的出版环节,在提升效率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彻底地实现对一本书的所有设想。“做事情最好的方法其实是独裁制,”张立宪说,“就是这个事从头到尾我说了算,成败都算我的。”一年就做六本书,他可以慢慢来,把功课做足,每个环节都反复演练,直到顺畅无误。几年积累下来,张立宪手头囤的稿子已经够他提前安排好一年的出版计划,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就从容了许多。

“现在我每天就是到处串门,一边聊天一边安排各种事情,有时聊着聊着就发现一个好选题。”张立宪说,“回家就闷头编稿子,累了躺床上,回想这一天忙活下来,挺美的。”

当心死在传统渠道

八年前决定做《读库》,是张立宪“怀疑人生”的结果。“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生于1969年的这个老男人为此几天辗转难眠,最后他找到的答案就是创业。

“我陷入迷狂状态,全部的智商和情商都在琢磨一件事情:做一本符合自己理想的书,一本有阅读价值和保留价值的书。”

这是一件听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中国是不折不扣的出版大国,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和民营图书公司多如牛毛,每年出版图书超过37万种,这个数字比美国多出一倍有余。张立宪也曾在一家出版社当过副总编辑,熟悉生产和销售一本书的所有常规流程:组稿、编辑、排版、设计、印刷、装订、宣传、发行、结算回款……这些环节在绝大部分出版机构里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团队进行协作,但是张立宪决定,他要独自完成这一切。

《读库》在初创的两三年里,张立宪会用诸如人手不足、节约成本之类的说法来解释他为何执意要做“一个人的出版社”,而现在他已经有信心证明这个创新模式的成功。《读库》每两个月出版一本,近两年已经稳定在每本实销四到五万册的数量级。在中国,以一人之力做出版,这是绝对值得骄傲的成绩。

“其实最开始就已经计算好了。”张立宪说,“我不是爱冒险的人,每个环节都考虑到了,确定我自己能完成才开始做这件事。”中国的图书市场两极分化,既不乏销量过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也有更多的书只能卖掉几千册甚至更少。

“我们做发行工作的基本标准是,如果判断一本书连一万本都卖不掉,做这个生意就没多大意思。但是很多小众的书也会出,前提是对读者群体有相对准确的判断。只要退货和库存不多,几千本也不会亏。”新星出版社发行部副主任姜淮说。他所在的出版社是张立宪的稳定合作伙伴,为每本《读库》提供书号,确保其合法出版物的资质,同时也承揽一部分发行业务。

《人民日报》2013年2月的报道称,中国图书出版业正遭遇日渐严重的库存危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销售总额从2005年的403.95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653.59亿元,而年末库存则从482.92亿元飞涨到804.05亿元。六年时间里,两者的剪刀差从近79亿元增长至150亿元—库存跑赢了销售,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图书只能在仓库中蒙尘,无缘到达读者手中。根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副总裁郁椿德的分析,中国出版业的存销比(库存码洋与销售额的比例)约为1.77∶1。“每一元销售额的实现,都要以近两元的库存额为代价。”郁椿德说,“一般出版社的库存中有70%左右是出版一年以上的书籍。”长期积压的图书在行话里叫“死书”,也就是无效库存,它们最终的归宿是化为纸浆。

图书的定价是高于成本的,只要没有库存压力,卖出去就意味着赚钱,这是很多小众读物也能生存的原理。所以做出版的最大风险就是库存,而产生巨量库存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图书零售渠道拥有退货权:书店卖不掉的书可以退回给出版商,只依照实际销售数量结算书款—中国出版业通行的这一规则叫作“寄销制”。张立宪为此头痛不已:“我本来打算专注做《读库》这个产品本身,销售还是交给传统渠道。结果第一年做下来,从账面上看我是赚钱的,实际上却收不到回款,我不得不找朋友借了十几万块钱支付给纸厂。”

张立宪不想欠别人的钱,他自己的钱却压在渠道和终端里收不回来,这是出版业者普遍遭遇的困境。“中国的出版业环境很差,缺乏基本的商业伦理。”张立宪说,“你去看几乎所有供货商的账本,应收账款那栏里永远趴着几百万上千万,这就影响整个产业链条的运转。”

好在有了电子商务。

《读库》的淘宝店是2008年2月20日凌晨两点多上线的,没做任何宣传,几小时之内就有了四五张订单,这让张立宪很吃惊:一方面惊讶于“这么多人半夜不睡觉”,另一方面,他意识到网络是个好东西,电商让出版者直接面对读者,货款实时到账,越过了传统零售渠道这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

“七八年前大部分读书人还没有形成网络购物习惯,《读库》的订阅是通过邮局汇款,我收到汇款以后自己提着几包书去邮局发货。”有段时间张立宪让夫人(人称六嫂)帮忙发货,六嫂看着成捆的书仰天长叹:“难道这就是我的宿命!”后来习惯了,每天出门前六嫂会问老六:“今天有几个宿命?”当时张立宪有两张银行卡,功能是存款和取现金,不知道网银为何物。现在,《读库》接近一半的销量来自电商。张立宪做的其他图书和周边产品如笔记本,则全部通过自己的网店销售。

极致品质,长销不衰

张立宪为《读库》的内容设定了严格的标准:“有趣、有料、有种”。如何做到这“三有”,则概括为“三不”:不计成本、不惜篇幅、不留遗憾。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读库0601》一炮打了双响,一响是《读库》这个品牌自身,另一响是其中的稿子《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在郭德纲爆红之前,京津一带的文化圈里已经开始流传这个名字,张立宪找到资深曲艺爱好者东东枪,约他写郭德纲,提出的要求就是“不计成本、不惜篇幅、不留遗憾”。从接到约稿任务到写完,东东枪用了半年时间,跟郭德纲掏心掏肺单聊了十几个小时,到郭德纲家里把所有照片资料翻了个遍,还采访了郭德纲从艺以来几乎所有亲密和重要的见证者。这篇人物特稿赢得了无数读者和媒体的赞扬,给《读库》赢得了第一批铁杆读者,也顺带给郭德纲赢得了不少粉丝。张立宪说:“在我看来,做一些高投入、高成本的采访,写一些禁得起时间淘洗的稿子,留一些有文献意义的文字,这三个愿望在这一组稿子中得到了一定体现。”

戏剧编导牟森答应给《读库》写篇稿子,本来预计半年完成,结果拖了四年多,成为老六见面就催的“超级拖拉机”。稿子终于接近完成时,张立宪专门给牟森办了一场读者活动以示庆祝。开场时张立宪感叹说,幸亏这个稿子没有在半年内写出来,因为在这个选题执行的四五年里,牟森不断读书、采访、思考,产生了很多心得,晚也有晚的好处。

张立宪痛感如今市面上粗制滥造图书之多,图书编辑水平之差,认为很多书其实没有达到出版物的基本标准,连封面都有错字的书也堂而皇之摆在书店里,没人看可怪不得读者。他很推崇老一辈出版人的严谨做派,也希望年轻的从业者能练好基本功。

2011年夏天,《读库》办了一期“编辑魔鬼训练营”,吸引了五六百人报名,三堂课下来,大部分人知难而退,小部分人半途而废,最后剩下几十个人,一起狂热地讨论业务细节。张立宪列举了《读库》的几条编辑规范,比如“除年月日之外的所有阿拉伯数字都改用汉字”“编辑成稿必须导成纯文本文件且段前不空格”等等,几近琐碎和严苛,其中自有道理。他从《读库》已经刊发的稿子里挑出几篇,把作者的原稿发给学员们,要求逐字逐句找出原稿和最终成稿的修改之处。一篇万余字的稿件,圈点勾叉密布,从标点到字句,能有七八百处改动。

老六不是校对狂,按他的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修改是最简单的,真正考验编辑功力的是那些“没有标准”的改动,他称之为“编辑力”。“编辑是一本书最后的把关人。编辑的核心工作,是解决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张立宪说,“编辑拿到一个稿子,字数统计一看是七万字,编完了变成五万字,但是让作者看,看不出哪里被删了,这就是一个好编辑。”

他严重怀疑“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品位,这个机构负责制定全国出版物的文字规范,比如规定“林阴道”为正确用法。张立宪说:“就算他们说我的出版物不合格,我也要用‘林荫道’。”

《读库》坚持只发表非虚构作品,在“真实”的大原则下,可以容纳五花八门的题材。作家王小山在《读库》上读到研究各种电影里出现的武器历史的文章《枪,很多很多枪》,“满足得直哼哼”,非要请作者杜嘉吃一个月的饭。寇延丁的《学开会》和《开会啦》,记录乡村民主实践进程;刘青松《一辈子的战争》寻访参加过中越战争的老兵;还有人写京剧、足球、建筑保护、游牧文明、名流往事、农民工生活……涉及如此庞杂的内容领域,有读者爱之若狂,也有读者晕头转向。

《读库》究竟是办给谁看的?张立宪说他的目标读者是“一切爱读书的人”。这个指向既含混又清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张立宪说,“《读库》的读者来自各行各业,遍布大江南北,年轻人和老人都有,我没法用一二三四来具体描述。但是做书最好玩的地方也正在于此,不同的人拿起这本书都能安静地看一会儿,找到自己的乐趣,这就够了。”

《读库》从来没做过广告宣传,全国各地的读者知道这本书,一部分是靠口碑传播,还有一部分是经常在书店里见到架上摆着《读库》,慢慢混个脸熟。《读库》的内容不追热点,没有时效性,注定成不了大红大紫的畅销书,但是足够成为“长销书”。“从一开始的产品设计来说,我就希望《读库》的销售寿命能长一点儿。”张立宪说,通常新书在书店里最多摆放三个月,展示周期太短,没过多久就被更新的书给挤下去了。但是每一本《读库》封面都保持同样的简朴设计,就是为了给读者留下印象:“总能看见这本书,想必不错。”出版业是销售文化的生意,张立宪用心研究商业规律,骨子里还是有文人的情怀。“一个文化产品不用那么着急去讨好别人,尤其是一个好的文化产品,应该有点骄傲感。不用成天嚷嚷我有多么好,我就静静地在那里,你总会注意到。”

几年前出的《读库》至今还有读者在网购,不少人读了几本喜欢上,就想把书都收齐,所以每期都在不断重印。在著作权保护制度完善的环境下,如果一本书几十年后还有人买,作者和出版者就都能持续获得收入。

“我希望我做出来的书能养老。”这是张立宪的理想。

基于这个理想,他倾尽全力,追求极致品质。《青衣张火丁》是张立宪在折腾《读库》之余,同时操作的诸多出版项目之一,是记录京剧艺术之美的大型画册。从2006年启动到2010年出版,整个拍摄制作过程历时五年,张立宪动用了十余位顶尖摄影大师,辗转五座城市,甚至包下一座剧场专门用来拍摄。《青衣张火丁》定价660元,制作成本一百多万元,最终选用的近千张照片,是从全部拍摄的六万张照片中精选得来。做完《青衣张火丁》,张立宪更加手痒,这种呕心沥血换来的巨大成就感让他陶醉,又接着鼓捣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传家》,都是符合他心目中“能养老”标准的力作。

还是基于简单的理想,他拒绝资本力量的介入,因为他把每本书都看成一个小公司,所有参与这本书出版工作的人都是股东,大家按投入劳动的多少,共享公司红利。“这是一个搭建平台、进行制度建设的过程。”张立宪举例说,现有的制度能保证作者的价值体现,比如一个作者拿10%的版税,相当于他在这本书构建的小公司里占了10%的股份。但是一本书的策划编辑应该占多大份额呢?还有美编、印务呢?

“传统的出版社或者民营图书公司,对这些人的价值判断都是一锤子买卖,编辑做完这本书就奔下一本去了。”张立宪说,“我希望《读库》未来能够探索的机制,就是对这种高智力含量的劳动,给予更科学、细分的价值判断。”

人生是一本书作文 篇9

这本书是由妈妈带我读的,书里搭配着图画和注音文字,足足有100多页。里面有中外名家经典童话故事,如《龟兔赛跑》、《曹冲称象》、《木耳奇遇记》……小时候睡觉前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盖着被子,听着妈妈给我讲故事。听完一篇故事,我也就随之进入甜美的梦乡了。在我的睡梦里,总能和那些主人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然后再回到现实世界里来。每晚的梦都是不一样的。

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人性的丑恶与善良,领悟了坚持、努力的精神,结识了许多可爱的人物……这本书不仅是我向知识海洋起航的港湾,也是我回忆童年的起点。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向未来进步的阶梯!”按照这样来说,我正处于阶梯的起点呢!所以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多多看书呢?

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的作文 篇10

第二天,人们来到这里看到小女孩蜷缩在墙角,双手握着三根燃尽的火柴梗,脸上挂着微笑痴痴地望着远方。可怜的小女孩,我不禁为她的遭遇所难过,为她所处的时代悲哀。

通过阅读《美火柴的小女孩》,使我们了解到那个年代人们生活多么悲惨,对于一个小孩子她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只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追求天堂的生活。

我深深为小女孩打抱不平,为什么,她的亲人不关心她,为什么,身边的人不善待她,为什么,人们那么冷酷无情。为什么……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篇11

我知道我会成功,要不断总结反思与自我改变。我的信念是人寿保险是解决人一生五大问题的最佳工具:幼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险有所避、财有所增。人人都需要保险,帮助别人也是成就自己,签下一张保单,幸福一个家庭。我立志要将综合金融事业进行到信仰境界。一路走来,每当遇到瓶颈的时候,我总以“赏识自我、修炼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激励自我”来鼓励自己。

修行四步

一次性CLOSE(完成)的主要流程分四步:1、建立信任;2、发掘需求;3、提出方案;4、促成成交。

建立你和客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初次见面时自我介绍时要坦城,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平时要注意搜集客户信息,节假日时可发短信、赠送小礼物、举办答谢活动等来维系客户关系。如在中秋前,可以举办中秋品月会,推出免费送月饼活动。

第二步是发掘需求。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大事,但是人本质上是回避这些事情的,很少有人会思考这些事情。我们要为客户考虑,每个客户的身体、家庭情况不同,需求也会有差异。如何发掘客户的需求呢,可以设计调查问卷,用假如成交法:A、解决卖给谁——假如要买最想跟谁买,为什么要跟他买?B、解决买什么——假如要买,买什么?为什么? C、解决卖多少——假如要买买多少?让客户自己买保险。

第三步提出方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给出理财或保险方案。这主要看营销员的专业功底了,在具备保险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证劵、期货、会计等金融知识。因此不要仅仅满足于保险从业资格证,在工作之余保持学习的态度。

第四步是促成成交,这不是销售最后的一步而是最重要的一步。我经常谈到要主动及时,运用好十大促成秘诀——占编制促成法、好日子促成法、减额促成法、孤儿保单客户促成法、MIT促成法、仅差一单就晋升促成法、保险故事促成法、以保养保促成法、犹豫期促成法、保单年检放弃书促成法。以健康险促成为例,营销员在促成时可以说:“越早投保越省钱,健康之时当存钱,生病之时得用钱,一生平安养老钱,早保早受益,如果分20年或30年早交的钱可以买一份冰箱空调或彩电。”

团队三会

早会。在团队管理中,开早会就相当于我们做生意开门迎客人,你的出勤率就相当于活动率。每天都要有早会的主题,按照不同功能规划出不同的内容,比如知识、态度、技巧、习惯、团队氛围的营造。我部门早会第一天是业务推动,第二天是主顾开拓,第三天是增员主题,第四天是销售技能,第五天是快乐轻松周末!每一天需要有一位高管负责召集,小组人员负责实施。

产说会。每个做保险的人对产说会都不陌生,如何提高产说会的质量?牵涉到3个方面:会前,会中和会后。会前要做好事先准备,会务、主持、主讲的准备;会中注意纪律的维护、以及我们整个产说会MIT体验式销售,一次性CLOSE、整合营销;会后要做好总结,对客户要进行追踪,追单。活动结束后,不管客户是否签约,必须将客户恭送至会场门口,并感谢客户参与此次活动。为下次再接触打好基础。当然,很少有客户在活动中当场签下单,活动结束后的追踪就显得犹为重要了,追踪不到家一切白费了。会后整理资料,将客户进行分类:已签单客努力就户、未签单客户、未听完产说会就离开的客户。

社区客户答谢会。记住我们邀请客户参加社区客户答谢会的目的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要获取客户信息。首先主持人在会上一定要强调:填写完资料,才能赠送礼品;最重要的要填是否曾经买过保险,是否了解保险情况;假如要买,跟谁买,买什么,买多少?本人配偶子女的名字,出生年月日,工作单位等等。

Q&A

Q:钟总,您好!促成签单后,该怎样巩固?才能使客户签单后,犹豫期内不退保?谢谢!

A:1.告诉客户几天后出保单,在核保中需要客户配合做一些体检、财务告知之类的工作。

2.要发感谢短信;

3.保单下了之后要及时告知客户,并递送保单;

4.递送保单时要再次和客户说明投保权益。

Q:钟总,您好!您是如何追踪部门的活动率的?谢谢!

A:第一条,首日、首周开单的激励方案,用激励方案引导他们首日首周开单;第二条,小组激励方案跟小组活动率挂钩;第三条,每个月中旬开设一个提升收入版,未开单人员进入提升收入班,给他们动力和压力,第四条,建立专人进行活动率的追踪;第五条,提供团队共同展业的平台!

上一篇:中学合唱教学教学设计下一篇:小升初英语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