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5沉和浮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5沉和浮(精选3篇)

科学教案5沉和浮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明确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的活动过程,并能获得“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的认识。

3、培养学生对观察研究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的活动过程,并能获得“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的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小石块、泡沫、牙签、回形针、蜡烛、苹果、橡皮、水槽、毛巾、小刀、硬纸板、实验报告单(每组一份)教师:乒乓球、木块、小石块、水槽、毛巾、皮筋

教学过程:

一、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教师手持一个看似普通,实则特殊的乒乓球(里面装有石子),让学生猜测它在水中的沉浮。

2、实验演示(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且以哪位同学表现好就拥有上台揭秘权为诱饵,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3、板书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动手实验,探究新知

活动一: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1、猜测木块、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2、学生演示,师引导明确实验方法及沉浮标准:(1)实验方法:不能将物体扔入水中,而应轻轻放入。(2)沉浮标准:像石头那样,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木块这样,不接触容器底部的叫“浮”。

活动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预测物体的沉浮

(1)课件出示预测要求:

A、你认为把它放入水中可能是浮的放在桌子的一边,认为把它放入水中可能是沉的就放在桌子的另一边,如果小组里四个同学意见不统一的,就放在中间。B、各组组长将预测结果填入表格中,为了让大家节省记录的时间,我建议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2)学生分组观察推测,教师巡视指导并表扬动作最快的组。

2、学生汇报推测结果及理由,教师记录(课件展示)

3、实验验证

(1)课件出示实验要求:A、请同学们把实验的物体一个个轻轻地放入水中观察,并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B、观察好后,从水里捞起,用毛巾擦干净。C、提示:只有沉入水中并碰到水槽底的才视作“沉 ”的物体。放入水中,只要没有碰到水槽底的都算是浮的物体。

(2)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及交流推测错误的原因(1)汇报实验结果。

(2)交流推测错误的原因:

A、你们把什么物体推测错了?为什么会推测错呢? B、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跟重量有没有关系呢? 那是不是和体积有关系呢?

活动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切分实验:

(1)课件出示切分图,完成教材第3页的记录表“预测””这列。(2)汇报预测结果(3)实验验证

A、出示实验要求:a、在实验过程中,切分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b、为了避免划破桌面,在下面垫一个硬纸板。c、记录实验结果。

B、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师引导得出结论

A、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改变了物体的什么?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改变?

B、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或质量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2、叠加实验

(1)师演示木块叠加实验。

(2)学生分组进行回形针叠加实验。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师引导得出结论

A、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改变了物体的什么?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改变?

B、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或质量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是不会改变的。)

3、引导学生联系切分和叠加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或质量)的大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三、知识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话拓展: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呢?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呢?这都是我们本单元将要探究的问题。科学探索无止境,就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探究,好不好?

科学教案5沉和浮 篇2

新教材的修改是积累了6年的经验后, 由专家组经过反复推敲而成的, 表面上看到的是一些教学内容的增加、删除、修改, 背后却蕴藏着6年来科学教师的实践和专家组深邃的思考, 因此, 如何高效地解读新教材是放在每位科学教师面前的实际问题。

一、对比出现的年级和单元内容, 体会思维层次的提升

新旧教材中都有《沉和浮》单元, 旧教材的《沉和浮》单元出现在三下年级, 而新教材的《沉和浮》单元出现在五下年级, 新教材比旧教材足足推迟了两年, 据编写组介绍, 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在旧教材的实践中, 教师普遍认为三年级的学生上《沉和浮》单元比较吃力, 学生在建构知识时思维能力还没有到达所预期的高度。另外更重要一点, 本次在修改新教材的过程中, 要求围绕核心概念编写, 单元中增加了浮力、体积和密度的概念。这样一来, 放在三年级学习肯定不行。第三方面, 在查阅了国外不少国家的科学教材, 发现这部分的内容大多放在五年级。

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 新教材的内容增加了, 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内容的增加不是随意增加, 而是围绕一个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 影响它们的沉浮, 体现出了单元结构。可以这么说, 旧教材的《沉和浮》单元是对沉和浮局部的了解, 而新教材的《沉和浮》单元是对沉和浮的系统了解。新教材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的是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 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 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 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 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在这里埋下一个伏笔。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的关系。相同体积下, 重的物体容易沉;相同重量下,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4课是沉浮的应用, 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第5—6课, 从另一个角度, 即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第7—8课, 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的沉浮影响, 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 影响它们的沉浮。第1-4课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规律。第5-8课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在出现的年级和单元内容的对比中, 我们的收获是什么?笔者体会到是思维层次的提升, 也就是说, 我们要求学生考虑问题更加深入一些。

我们知道, 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不是一片空白的, 而是带着他的经验与前概念进入的, 那么可以想象, 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的经验与前概念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而且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就是支撑新教材《沉和浮》如此修改的基石。从新旧教材课题的对比中, 凡是新增的内容, 都是对探究的逐步深入。例如, 在新教材中出现的浮力概念, 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浮力, 而且要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这是打开学生的思路, 从另外一方面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二、对比同课题的课, 体会课程修改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在新旧教材课题的对比中, 我们发现, 有两个课题是一模一样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和《造一艘小船》, 这些课虽然在课题上一样, 但在课的内容上都有所改动, 对比这些改动的地方, 笔者体会到修改后的教材更具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内容变化较大的一课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新旧教材《沉和浮》第一节课的内容。新旧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都是观察物体的沉浮, 区别在于旧教材讨论物体放入水中的两种方法, 新教材是要求把物体放入水里。这样的改动的好处是:第一, 节约了时间。因为这是单元的第一课, 一开始就来讨论物体放入水中的方法没有多大的价值, 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 而且学生的经验是, 看物体的沉浮, 就是把物体放在水里。第二, 这样修改还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旧教材的要求是把物体放到水底来判断沉浮, 但是后面课的内容涉及钢铁轮船能浮在水面上, 而按照这里讨论的方法, 把钢铁轮船按到水底, 肯定是沉的, 这就自相矛盾了。修改后的新教材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新旧教材的第二部分的内容都是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但是, 新教材列举出了有代表性的一些材料, 这样便于教师操作, 也便于课前让学生去准备。

新旧教材第三部分出现明显的变化。旧教材是研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新教材是“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其实这部分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一个内容, 而对于旧教材的内容则放到了第二节课中进行。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大单元编写的要求, 同时也使第一节和第二节课的探究活动更合理化。因为第一节课就研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而且只有半节课时间, 这是非常难的, 上过旧教材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大部分老师的感受是:很多学生课上到后来, 有点不清楚了, 或者说, 本来比较清楚, 后来反而不清楚了。新教材中“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样研究目标单一, 而且活动很有必要, 根据上课后情况来看, 五年级的很多学生都认为橡皮切小之后会上浮, 因为它变轻了;或者认为胡萝卜切小后会下沉, 因为它变小了, 水就很容易进去。所以通过这个简单但十分有效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概念十分有价值。且为下节课深入研究《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积累了感性经验。

(二) 《造一艘小船》———内容基本不变的课

《造一艘小船》也是新旧教材都有的, 而且都编排在第四课。《造一艘小船》的基本定位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促进学生的设计与动手制作的能力, 体会水对物体会产生浮力作用。“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是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 把物体的体积与沉浮的关系进一步进行强化。而且新旧教材中内容基本相同, 只是研究个别材料和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有所调整。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把原来的用薄铝皮造船变成了用“用橡皮泥造船”。这样使得原来低效、难以操作的课堂变得高效和便于操作。因为橡皮泥造船不仅速度较快, 而且能够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能让学生快速地发现问题, 使探究朝着老师预设的方向进行。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把旧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活动“造一艘小船”更名为“用其他材料造船”, 并且调整了教学顺序。这也非常有价值, 因为在开展“用其他材料造船”活动之前, 学生已经经历了“用橡皮泥造船”的环节, 并且对如何增加小船的载重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这样的造船经历和研究经历, 对于提高学生“用其他材料造船”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 扎实开展“用其他材料造船”活动, 对于学生体会浮力,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无疑是更加有效的。

三、对比课外阅读资料, 体会科学教材作为科普读物的重要价值

在单元最后, 新旧教材都有课外阅读资料, 旧教材中是让学生去做一下实验, 然后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从内容上看不足一页。新教材的阅读资料中称为《资料库》, 内容十分丰富, 有故事, 有科普知识, 也有实验介绍。足足有4页。笔者体会到, 新教材的《资料库》和课程是有机结合的, 课程中讲到浮力, 《资料库》中有《王冠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故事》;课程中有物体沉浮与物体轻重、大小的关系, 资料库中有《浮沉子》;课程中讲到密度, 资料库中有《常见物品轻重比较》。教师可以把这些资料穿插到课中去。另外, 这些资料对于学生来讲, 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学生在拿到科学书后, 阅读最多的就是《资料库》。郁波老师在新教材培训会议上还讲到一点, 对于山区的学校, 设备比较差, 实验仪器非常少, 实验教师很紧缺, 开展探究活动的机会是很少的, 科学课本可能是他们唯一的科普读物, 因此, 在无法进行探究活动的学校, 这本科学课本也能尽最大可能承担普及科普知识的责任。

《沉和浮》的单元梳理课教学设计 篇3

●能解释本单元中各个沉浮实验的原因。

●能初步整理出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

●回忆出沉浮单元中各个实验过程及现象。

●能基本重复操作沉浮单元中的各个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趣味性。

●尝试和同伴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并能接受别人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测试卷、单元实验分析单。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先进行测试卷

1、课前谈话及教师自我介绍

2、出示课题:沉和浮单元复习

3、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分析单

4、学生汇报实验分析单。

5、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时出示实验录像或教师分析。

6、根据最终分析结果,教师板书知识点。

7、师生一起分析思考题,得出沉浮现象最终结论。

物体在比同体积重的液体中浮,物体在比同体积轻的液体中沉。

8、综合沉浮知识应用

9、三球问题出示。(同体积木球、铜球、铁球在水中浮力大小比较)

10、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示或降低难度。

11、师生一起分析思考,得出浮力大小的最终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12、梳理效果分析:学生完成测试卷

13、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上一篇:致谢词语和句式下一篇:架子队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