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阅读参考书目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当代文学史》阅读参考书目(精选10篇)

《中国当代文学史》阅读参考书目 篇1

小说单元

《锻炼锻炼》/ 赵树理 《保卫延安》/ 杜鹏程 《七根火柴》/ 王愿坚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王蒙 《李双双小传》/ 李凖 《我的第一个上级》/ 马烽 《山乡巨变》/ 周立波 《艳阳天》/ 浩然

《上海的早晨》/ 周而复 《林海雪原》/ 曲波 《红日》/ 吴强 《青春之歌》/ 杨沫 《创业史》/ 柳青 《红旗谱》/ 梁斌 《一代风流》/ 欧阳山 《李自成》/ 姚雪垠 《班主任》/ 刘心武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 《春之声》/ 王蒙 《绿化树》/ 张贤亮

《高山下的花环》/ 李存葆 《芙蓉镇》/ 古华 《烟壶》/ 邓友梅 《沉重的翅膀》/ 张洁 《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 《浮躁》/ 贾平凹 《古船》/ 张炜

《平凡的世界》/ 路遥 《皖南事变》/ 黎汝清 《白鹿原》/ 陈忠实 《爸爸爸》/ 韩少功 《棋王》/ 阿城 《单位》/ 刘震云

《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红高梁》/ 莫言 《妻妾成群》/ 苏童 《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

散文单元

《长江三日》/ 刘白羽 《社稷坛抒情》/ 秦牧 《雪浪花》/ 杨朔

《无梦楼随笔》/ 张中晓 《怀念萧珊》/ 巴金 《羞女山》/ 叶梦 《秦腔》/ 贾平凹《文化苦旅》/ 余秋雨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戏剧单元

《茶馆》/ 老舍 《蔡文姬》/ 郭沫若 《关汉卿》/ 田汉 《于无声处》/ 宗福先 《小井胡同》/ 李云龙 《狗儿爷涅槃》/ 刘锦云 《天下第一楼》/ 何冀平《屋外有热流》/ 贾鸿源等《魔方》/ 陶骏等

《桑树坪纪事》/ 朱晓平《潘金莲》/ 魏明伦

诗歌单元

《苹果树下》/ 闻捷 《到远方去》/ 邵燕祥 《向困难进军》/ 郭小川 《草木篇》/ 流沙河 《天安门诗抄》 《相信未来》/食指 《光的赞歌》/ 艾青 《回答》/ 北岛 《致橡树》/ 舒婷 《一代人》/ 顾城 《士兵》/ 周涛

《中国当代文学史》阅读参考书目 篇2

一、培养反思中国现代历史、评价现代历史的史学观。

文学总是对时代历史发展的一种呼应或制掣,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紧密关联。大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阅读, 一个重要的功能价值就是培养独立认知历史和介入历史的史学观。进入新世纪以来, 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 逐步由学术领域蔓延到中国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质疑、解构、消解和颠覆一切, 在带来人类整体认知思维解放的同时, 也隐藏着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构建的缺失。表现在历史领域就是对现代历史真相的颠覆重构, 对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沮丧迷茫, 等等。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百年来历史进程的艺术反应, 从其诞生之日起, 就与中国历史有着血脉相通的胶着关系, 尤为可贵的是,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精英, 通过经典文学的创作与传播, 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引领历史发展潮流、廓清历史发展蓝图的重任。许多现当代作家, 不仅是文学家, 还身兼思想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 如鲁迅、茅盾、闻一多、巴金、老舍、丁玲等等, 他们对阻碍历史进步的文化、制度、党派的批判, 对历史进步力量的支持、扶持和呐喊, 都代表了特定历史阶段最先进的文学方向, 有的甚至为历史的进步而献出了生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种种人格典范、种种思想光芒、种种历史责任, 都凝结为他们的文学文本。因此, 大学生对现当代文学阅读的一个重要功能, 就是要认知中国百年现代史的曲折复杂, 并应以史为鉴, 祛除当下多元历史观的迷障, 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进步主流和发展契机;同时, 通过对现当代文学的阅读, 还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以现当代文学作家为典范, 以文学经典作品的历史观为指导, 树立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才可能跻身于历史主流, 做时代的成功者和弄潮儿。

从更高层面讲, 当代大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 不应仅停留于认知和把握的程度, 还应该在文学作品中, 透过对作家个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独特思考方式的体悟与解读, 培养当代大学生评价历史、反思历史的能力, 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由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政治、中国革命进程的水乳相交, 对文学的阅读和审视, 需结合特定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革命环境来考察, 无论是对于从左翼文学到延安文学再到“十七年文学”的阅读, 还是对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文学的阅读, 都需要一个还原历史、回归历史的阅读意识。大学生要在尽力突破原有呆板历史观的同时, 如何更贴切的反思历史, 评鉴其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寻找文学作品中所隐藏的历史真相与密码, 进而对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观进行有效辨析, 这不仅是对大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培养和考量, 也是在无形中引导当代大学生站在大历史的宏阔高度上, 对百年中国史进行总结和梳理。其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避免单一的固化思维的窠臼, 更重要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历史走向和历史细节的把握能力, 从而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 激活当代社会青年集体的历史反思意识, 避免这代青年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重走历史的弯路, 更好的构建当下和未来的历史走向。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最切近、最生活化的历史艺术反应, 它以艺术化和形象化的方式, 反应了百年历史进程中诸多历史的“片面的真实”, 大学生对其的阅读, 不仅是停留于表层的文本层面, 其中还隐藏着现当代优秀作家深层和多元的历史观;现当代文学的阅读, 涉及到的不仅是一个代际传承的问题, 还直接涉及到一代青年人对历史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而文学恰恰提供了一个形象而丰富的切入路径。

二、培养分析现代社会、透视现代社会的社会观。

校园象牙塔已经走过数十年的大学生, 他们一方面留恋和享受着校园的静谧安宁, 但更多的是对社会这个万花筒世界的向往、好奇和憧憬。由于群体整体与社会的相对隔膜和疏离, 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 大多是通过“二手”渠道, 诸如亲人、师长、媒体等等, 来获得一些感性甚至是狭隘的认知。这些认知渠道固然有其当下性, 但同样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现当代文学作为近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艺术镜像之一, 在丰富性、流变性、深刻性、立体性等方面, 是其他艺术类型和人为教导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五四”时期的社会动荡, 还是数次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 无论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社会结构, 还是当下中国的社会百态, 文学都积极而敏锐的介入、参与、呈现、张扬和批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成长礼的重要一环就是对未来即将步入世界的了解和洞悉, 明确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定位, 树立自身的社会角色和人生使命, 现当代文学的阅读则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社会样本艺术。比如, 从“五四”时期到20、30年代大革命时期, 以及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文学对这段历史的社会变迁和社会现象做了非常全面和立体的再现和表现。最为宝贵的是, 历代知识分子在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之时, 都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杀生成仁、舍身取义”的道义观并践行之, 这在和平年代青年学生普遍国家意识淡漠的情况下, 无疑具有警醒作用。对于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变迁, 现当代作家通过丰富的文学创作, 直指社会制度的不合理、社会秩序的不规范, 从而在历代文学中, 张扬和呼唤着公平、合理、健全的社会体制, 表现在文学中, 就是无论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批判, 还是对反动党团的批判、社会断层的批判, 都隐含着中国作家对理想社会形态乌托邦的向往, 都饱含着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真挚热爱。现当代文学历代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这条理路, 正是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缺失背景下, 亟待补充和重树的价值建设重任。对历代社会现象和本质的透视, 需要的不仅是敏锐的眼光、独特的思考、践行的精神, 更饱含着对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思考, 从而能驱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更好的面对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

现当代文学的阅读, 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观构建的最高价值, 在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明确、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健康的社会心态。进入新世纪以来, 社会断层业已成型, 社会思潮风起云涌, 文化观念多元共存。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迷茫的夹缝状态:一方面是长期接受的儒家文化价值体系, 一方面是面对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商业法则。如何取舍、如何抉择、如何坚守, 是每个青年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得不面临的重大人生问题。而类似的社会价值状况, 在现当代文学的历代经典作品中早已涉猎。大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最重要的不仅是为了从文学世界中获得对现实的更高远、更全面、更深刻的观照, 而是从作家的创作中, 获得穿越社会价值多元迷障的雾霾, 获取那些经过了历史考验和时代洗礼的社会真谛, 在群体跟风的社会风云中, 培养自己独立认知社会、构建社会观念、坚守社会价值的价值操守。尤其是要建立起符合主体社会价值和历史潮流的正确价值观, 真正明白真善美和假丑恶, 树立自身在思潮裹挟中的价值定位, 唯有如此, 当代大学生才能匡正社会风气, 引领社会进步。

三、培养洞察现代人性、审视现代人性的人文观。

正如钱谷融先生所说, “文学是人学”, 文学的价值在于对人性的洞察、探幽和解密;文学之所以有经典、重要和一般的区分, 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就是考察它是否为读者提供了洞悉人性的独特角度, 是否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丰富。与中国古典文学总体的“文以载道”的价值观不同, 中国现当代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 就将“人”作为文学关注和表现的核心, 这个人不同于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魔鬼怪和绿林好汉, 而是周作人所定义的“平民”、“世间之普通男女”, 从梁启超、胡适、周氏兄弟等五四干将的理论号召, 到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文学实绩, “人”的文学书写, 已经成为历代进步作家努力构建的文学方向, 对人主体的自我认知, 也成为现当代文学最大的价值所在。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的生活氛围、生活状态、生活模式的局限性, 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于外在客体世界;但外在客体的世界最终还是要作用于人的主体, 作用于人的心灵。因此, 大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阅读, 其重要的功能在于, 能让大学生了解人性的丰富多样, 能让大学生了解正是源于人性的复杂, 才有了历代社会的复杂景观, 才有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才有了命运的悲欢离合。只有让他们真正了解了“人”, 才有可能洞悉在这个纷扰复杂的社会, 人生最高贵的财富是什么;才有可能在这个激流勇进的时代, 生命中永恒的东西是什么;才有可能在物欲膨胀的形而下环境中, 不忘凝视人类精神和心灵的高贵等形而上的追求。

无论是孔子的“性善论”及其后继者, 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及其追随者, 只能证明关于人性的复杂经历几千年仍无法窥视其全貌。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最大的区别, 就是在于它并未简单化的处理人性的复杂性, 而是通过呈现、再现和反思, 来张扬符合人性的言与行。鲁迅所开创的“国民性”批判主题, 在对人性的劣根进行深刻揭露的同时, 更将国人劣根的源头指向了传统封建文化, 隐藏着一位文化先觉者对健康合理人性的热烈期盼;而沈从文等京派文学所开创的讴歌人性的文学主题, 同样与鲁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即通过描绘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性, 来映衬现实中人性的缺失和变异, 从而呼唤着一种“健康优美”的人性。这个主题一直延续到当下文学, 无论是贾平凹、余华、王安忆等对人性阴暗的揭示, 还是莫言、路遥等对人性温暖和强力的文学表现, “人”和“人性”始终是一以贯之的关注和书写对象。对于大学生来说, 现当代文学的阅读, 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人类的复杂、人性的多样, 更加明晰人性中的“正能量”的价值, 摒弃人性中的“负能量”, 从而厘清人性的图谱, 树立良好的人格, 发展健全的心理, 发扬人性的光芒, 建设道德的力量;通过现当代文学的阅读, 让学生在文学世界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迁中, 珍视人性的高贵、洞悉心灵的深邃;也通过文学的阅读和思考, 坚守人性之真善美, 拒斥人性的假丑恶, 构建起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的人性观。

四、培养文学想象空间、陶冶心智感知的审美观。

文学是语言为载体的艺术, 与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相比, 文学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知觉感官, 它更多的需要依靠调动人的心与智的配合和主动才能形成可感知的对象。也正因为每个个体的感知能力的不同, 造就了“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的独特审美效果, 而这种多样性、不确定性、甚至是歧义性, 恰恰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

文学史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学术品格

文学史料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文学研究必须以文学史料为基础,才能正确把握文学研究的方向。然而当前我国到现当代文学研究对于文学史料达到了忽视的地步,没有充分发挥文学史料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摆正方向。

一、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學史料的现状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罔顾历史史料,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没有尊重史实,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文学史料的严重问题,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已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对文学史料进行严格的整理、辨别、搜集和发掘,才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做到尊重客观文学史料,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也是为了确保文学史料的真实性,避免篡改文学史料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史料管理和多渠道的史料交流。

参考文献;

[1]巴·苏和.中国蒙古文学史料学的起始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4).

[2]石兴泽,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6).

[3]白春超.旧资料的发掘与新学术的发动——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研究述要[J].宁夏社会科学,2011(6).

当代文学史阅读书目 篇4

长篇小说: 1.梁斌《红旗谱》 2.杨沫《青春之歌》 3.杜鹏程:《保卫延安》 4.吴强:《红日》 5.柳青:《创业史》 6.周立波:《山乡巨变》 7.欧阳山《三家巷》 8.赵树理《三里湾》 9.孙犁《风云初记》 10.刘流《烈火金刚》 11.曲波《林海雪原》 12.知侠《铁道游击队》 13.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中短篇小说

1.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 2.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 3.孙犁《山地回忆》《铁木前传》 4.茹志鹃:《百合花》 5.宗璞《红豆》

6.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7.王愿坚《党费》 8.峻青《黎明的河边》 9.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10.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11.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2.刘绍棠《田野落霞》 13.宗璞《红豆》 14.邓友梅《在悬崖上》 15.陆文夫《小巷深处》

16.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 17.严家炎编选:《荷花淀派文学作品选》

散文

18.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9.丰子恺《庐山面目》 20.方令孺《在山阴道上》

21.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22.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23.杨朔《雪浪花》《荔枝蜜》 24.刘白羽《长江三日》《日出》

25.秦牧《土地》《花城》《社稷坛抒情》 26.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歌声》

戏剧

27.老舍《龙须沟》、《茶馆》 28.田汉《关汉卿》 29.海默《洞箫横吹》 30.岳野《同甘共苦》 31.胡可《槐树庄》 32.郭沫若《蔡文姬》 33.曹禺《胆剑篇》

34.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35.丛深《千万不要忘记》 36.陈耘《年青的一代》

诗歌

37.郭沫若《新华颂》、《骆驼》

38.何其芳《回答》《海哪里有那样大的力量》 39.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40.艾青《在智利的海岬上》《礁石》

41.胡风《时间开始了》《睡了的村庄这样说》 42.卞之琳《午夜听街车环行》 43.李季《师徒夜话》、《黑眼睛》 44.闻捷《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 45.公刘《西盟的早晨》《上海夜歌》 46.邵燕祥《到远方去》、《贾桂香》

47.白桦《轻!重!》 48.蔡其矫《雾中汉水》 49.流沙河《草木篇》 50.臧克家《有的人》 51.冯至《韩波砍柴》

52.李瑛《月夜潜听》、《哨所鸡啼》

53.郭小川《向困难进军》、《致大海》、《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54.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重放的鲜花》

《中国当代文学史》阅读书目(作品类 下)

长篇小说

1.李准《黄河东流去》 2.古华《芙蓉镇》

3.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4.王蒙《活动变人形》 5.杨绛《洗澡》 6.路遥《平凡的世界》

7.贾平凹《废都》《浮躁》《秦腔》 8.陈忠实《白鹿原》

9.阎连科《日光流年》《受活》 10.韩少功《马桥词典》《暗示》 11.李锐《旧址》《无风之树》

12.铁凝《玫瑰门》《大浴女》《笨花》 13.宗璞《南渡记》《东藏记》

14.王安忆《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启蒙时代》 15.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 16.朱苏进《醉太平》 17.残雪《实围表演》 18.洪峰《瀚海》

19.马原《上下都很平坦》 20.叶兆言《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21.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 22.苏童《米》《我的帝王生涯》 23.格非《敌人》《欲望的旗帜》

24.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25.阿来《尘埃落定》 26.王朔《我是你爸爸》 27.陈染《私人生活》 28.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29.史铁生《务虚笔记》 30.张承志《心灵史》、31.刘醒龙《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 32.池莉《来来往往》《小姐你早》 33.徐小斌《羽蛇》 34.张洁《无字》 35.李佩甫《羊的门》 36.刘恒《苍河白日梦》

37.朱文《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 38.韩东《扎根》 39.李洱《花腔》

40.尤凤伟《中国,1957》 41.张炜:《古船》《九月寓言》 42.阎真《沧浪之水》 43.唐浩明《曾国藩》

中短篇小说

1.刘心武《班主任》 2.卢新华《伤痕》

3.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4.王蒙《蝴蝶》、《杂色》 5.宗璞《我是谁》 6.谌容《人到中年》

7.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8.方之《内奸》

9.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10.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11.李国文《月食》 12.髙晓声《陈奂生上城》 13.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14.陆文夫《美食家》 15.何立伟《白色鸟》 16.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17.何士光《乡场上》

18.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 19.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20.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 21.邓刚《阵痛》《迷人的海》 22.汪曾祺《大淖纪事》、《受戒》 23.冯骥才《三寸金莲》、《神鞭》

24.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5.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26.张炜《一潭清水》 27.路遥《人生》

28.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29.贾平凹《鸡窝洼人家》《黑氏》 30.乔良《灵旗》 31.阎连科《夏日落》 32.陆文夫《美食家》

33.邓友梅《那五》《寻访“画儿韩”》 34.周大新《汉家女》

35.阿城《棋王》、《孩子王》、《树王》 36.韩少功《爸爸爸》、《归去来》 37.铁凝《哦,香雪》《麦秸垛》

38.王安忆《小鲍庄》《我爱比尔》《叔叔的故事》《岗上的世纪》《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

39.莫言《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拇指铐》《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 40.朱苏进《绝望中诞生》 41.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42.徐星《无主题变奏》

43.残雪:《山上的小屋》《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 44.刘绍棠《蒲柳人家》 45.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46.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47.洪峰《极地之侧》

48.叶兆言《关于厕所》《艳歌》

49.刘震云《塔铺》《单位》《一地鸡毛》 50.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51.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妻妾成群》《红粉》 52.格非《褐色鸟群》《青黄》《迷舟》

53.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鲜血梅花》 54.孙甘露《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 55.北村《玛卓的爱情》 56.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

57.王朔《顽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动物凶猛》(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过把瘾就死》(电影《过把瘾》)《给我顶住》《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永失我爱》

58.陈村《少男少女,一共七个》《一天》 59.陈染《嘴唇里的阳光》《与往事干杯》 60.林白《子弹穿过苹果》《回廊之椅》

61.徐小斌《双鱼星座》《吉尔的微笑》《迷幻花园》 62.徐坤《先锋》《遭遇爱情》《狗日的足球》 63.蒋子丹《桑烟为谁升起》 64.刘醒龙《凤凰琴》 65.刘醒龙《分享艰难》 66.谈歌《大厂》

67.邓一光《父亲是个兵》

68.毕飞宇《玉米》《哺乳期的女人》 69.陈世旭《镇长之死》 70.刘庆邦《鞋》

71.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 72.陈应松《松鸦为什么鸣叫》 73.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74.蒋韵《心爱的树》 75.范小青《城乡简史》

76.池莉《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77.方方《风景》《桃花灿烂》

78.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电影《菊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79.韩东《房间与风景》

80.鬼子《被雨淋湿的河》《瓦城上空的麦田》 81.朱文《我爱美元》《把穷人统统打昏》 82.邱华栋《手上的星光》

83.潘军《南方的情绪》 84.郭文斌《吉祥如意》

85.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黄金时代》

戏剧

86.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 87.魏明伦《潘金莲》 88.锦云《狗儿爷涅椠》 89.孟京辉《思凡》

诗歌

90.曾卓《悬崖边的树》

91.艾青《归来的歌》《光的赞歌》《鱼化石》 92.蔡其矫《祈求》

93.绿原《又一个哥伦布》《重读<圣经>》 94.牛汉《华南虎》

95.郑敏《流血的令箭荷花》 96.穆旦《智慧之歌》,97.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 98.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99.韩瀚《重量》 100.昌耀《鹿的角枝》

101.刘湛秋《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外一首)

102.食指《热爱生命》(外一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03.北岛《回答》《走吧》《一切》《宣告》《结局或开始》《履历》

104.顾城《生命幻想曲》《给我的尊师安徒生》《感觉》《弧线》《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105.舒婷《北京深秋的晚上》《一代人的呼声》《流水线》《往事二三》《珠贝——大海的眼泪》《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 106.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107.江河《纪念碑》 108.杨炼《大雁塔》

109.海子《麦地》《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10.于坚《0档案》《尚义街六号》

111.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虚构的家谱》 112.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 113.李亚伟《中文系》

114.伊沙《结结巴巴》(外一首)115.西渡《时装设计师之死》 116.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 117.陆忆敏《教孩子们伟大的诗》 118.黄梵《爱情挽歌》 散文

119.巴金《怀念萧珊》 120.张洁《捡麦穗》 121.唐敏《女孩子的花》 122.宗璞《三松堂断忆》 123.史铁生《我与地坛》 124.汪曾祺《泡茶馆》 125.贾平凹《静虚村记》 126.张炜《融入野地》

127.张承志《午夜的鞍子》《静夜功课》 128.周涛《巩乃斯的马》 129.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130.南帆《七尺之躯的空间》 131.铁凝《草戒指》 132.钟鸣《鼠王》

133.鲍尔吉·原野《风流云散》 134.韩少功《月下桨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书目 篇5

参考书目:

1.《中国新文学大系》

2.《新文学运动史料》(1—5卷)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5.《中国现代小说史》(1-3卷)杨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6.《中国文学史论》(1-3卷)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0月版。

7.《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8.《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朱寨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9.《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0.《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必读书目:

现代文学部分

鲁迅 《呐喊》: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 阿Q正传 社戏《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故事新编》:序言补天铸剑理水

《朝花夕拾》:小引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范爱农滕野先生

《野草》:题辞影的告别 过客 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冰心《斯人独憔悴》 《超人》《往事》《寄小读者》

庐隐《海滨故人》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倪焕之》 《多收了三五斗》

王鲁彦《柚子》

彭家煌《怂恿》

许钦文《父亲的花园》

蹇先艾《水葬》

郁达夫《沉沦》 《薄奠》《迟桂花》

废名(冯文炳)《竹林的故事》

许地山(落花生)《春桃》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咆哮了的土地》

茅盾《子夜》《春蚕》《林家铺子》 《白杨礼赞》 《风景谈》 巴金《家》《憩园》 《寒夜》

老舍《骆驼祥子》 《离婚》《四世同堂》 《茶馆》

沈从文《边城》

柔石《二月》 《为奴隶的母亲》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张天翼《包氏父子》 《华威先生》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

吴组缃《一千八百担》《箓竹山房》

叶紫《丰收》

艾芜《南行记》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萧军《八月的乡村》

李劫人《死水微澜》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公墓》《上海的狐步舞》

施蜇存《上元灯》 《鸠摩罗什》 《将军底头》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钱钟书《围城》 《写在人生边上》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周立波《暴风骤雨》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

孙犁《荷花淀》

徐枕亚《玉梨魂》

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林语堂《京华烟云》

吴浊流《先生妈》 《亚细亚的孤儿》

赖和《送报夫》

杨逵《模范村》《压不扁的玫瑰花》(又名《春光关不住》

郭沫若《女神》:凤凰涅女神之再生炉中煤天狗 《屈原》 《棠棣之花》 闻一多《死水》《红烛》

徐志摩《再别康桥》

戴望舒《雨巷》 《乐园鸟》 《印象》《我的记忆》

李金发《微雨》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殷夫《别了,我的哥哥》

臧克家《烙印》 《罪恶的黑手》 《老马》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阮章竞《漳河水》

田间《给战斗者》

穆旦《被围者》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故乡的野菜》 《苦雨》 《喝茶》 《乌篷船》 俞平伯《陶然亭的雪》《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荷塘月色》 《绿》《背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梁实秋《雅舍小品》

丁西林《一只马蜂》 《三块钱国币》

田汉《名优之死》 《咖啡店之夜》 《丽人行》

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夏衍《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细菌》

贺敬之、丁义执笔《白毛女》

吴祖光《风雪夜归人》

陈白尘《岁寒图》《升官图》

当代文学部分

贺敬之《回延安》、《放声歌唱》、《桂林山水歌》、《西区列车的窗口》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们》、《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 赵树理《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柳青《创业史》

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强《红日》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茹志娟《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

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杨沫《青春之歌》

姚雪垠《李自成》

曲波《林海雪原》

欧阳山《三家巷》、《苦斗》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杨朔《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

秦牧《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花城》

邓拓《燕山夜话》

老舍《茶馆》、《龙须沟》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田汉《关汉卿》

曹禺《胆剑篇》、《王昭君》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

张扬《第二次握手》

卢新华《伤痕》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 路遥《人生》、《》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王蒙《布礼》、《蝴蝶》、《活动变人形》 谌容《人到中年》、《懒得离婚》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刘心武《班主任》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长恨歌》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

李瑛《一月的哀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艾青《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礁石》 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北岛《回答》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阿城《棋王》

韩少功《爸爸爸》

陆文夫《美食家》

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

贾平凹《废都》

莫言《红高粱》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余华《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苏童《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池莉《烦恼人生》

方方《风景》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残雪《突围表演》

格非《褐色的鸟群》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 张炜《古船》、《九月的寓言》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 铁凝《玫瑰门》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陈染《私人生活》

巴金《随想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类书目 篇6

诗歌

郭沫若:诗集《女神》

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长诗《帷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徐志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

李金发等:《象征派诗选》(孙玉石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火把》 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

九叶诗人:《九叶集》

北岛等:《朦胧诗选》

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明月降临》

李亚伟:《硬汉们》《中文系》《我是中国》

翟永明:《女人》、《静安庄》、《人生在世》

刘树元主编:《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小说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马缨花开的时候》、《迟桂花》、《南迁》、《银灰色的死》

许地山:《缀网劳蛛》、《春桃》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冰心:《超人》、《分》

废名:《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菱荡》、《桥》

王鲁彦:《黄金》、《屋顶下》、《李妈》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水》、《阿毛姑娘》、《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张天翼:《清明时节》、《包氏父子》、《二十一个》、《华威先生》

沙汀:《在祠堂里》、《淘金记》、《在七香居茶馆里》

萧红:《生死场》、《手》、《小城三月》、《呼兰河传》

茅盾:《春蚕》、《林家铺子》、《子夜》

巴金:《家》、《憩园》、《第四病室》、《寒夜》

老舍:《月牙儿》、《断魂枪》、《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沈从文:《边城》、《丈夫》、《柏子》、《萧萧》、《八骏图》、《绅士的太太》 穆时英等:《新感觉派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十八春》

钱钟书:《围城》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

周立波:《暴风骤雨》、《山乡巨变》

孙犁:《荷花淀》、《芦花荡》、《铁木前传》、《山地回忆》

赵树理、马烽等:《山药蛋派作品选》

宗璞:《红豆》、《鲁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悠悠寸草心》、《蝴蝶》、《风筝飘带》、《春之声》、《夜的眼》、《活动变人形》、《来劲》

柳青:《创业史》

杨沫:《青春之歌》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等:《红岩》

欧阳山:《三家巷》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三人行》、《粮食的故事》

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

曲波:《林海雪原》

知侠:《铁道游击队》

冯志:《敌后武工队》

茹志娟:《百合花》、《静静的产院》、《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 刘心武:《班主任》、《立体交叉桥》、《钟鼓楼》

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浪漫的黑炮》、《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方舟》

谌容:《人到中年》、《减去十岁》

古桦:《爬满青藤的小屋》、《芙蓉镇》

韩少功:《月兰》、《西望茅草地》、《爸爸爸》、《马桥词典》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长恨歌》、《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乡谷之恋》

贾平凹:《满月儿》、《天狗》、《腊月·正月》、《鸡窝洼人家》、《废都》、《高老庄》、《怀念狼》、《秦腔》、《高兴》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

路遥:《平凡的世界》

陈忠实:《白鹿原》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莫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檀香刑》、《四十一炮》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张炜:《古船》、《九月寓言》

铁凝:《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棉花朵》、《麦秸垛》、《青草垛》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

徐星:《无主题变奏》

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

洪峰:《瀚海》、《极地之侧》、《湮没》

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余华:《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刘恒:《白涡》、《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

王朔:《空中小姐》、《顽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动物凶猛》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新兵连》、《塔铺》、《官场》、《手机》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来来往往》

方方:《风景》

陈染:《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

谈歌:《大厂》、《天下荒年》

周大新:《湖光山色》

何顿:《生活无罪》

邱华栋:《手上的星光》、《都市新人类》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卫慧:《像卫慧那样疯狂》、《黑夜温柔》、《上海宝贝》

棉棉:《糖》

阿来:《尘埃落定》

散文

鲁迅:《野草》、《朝花夕蚀》、《坟》、《热风》、《两地书》、《而已集》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雨天的书》、《喝茶》、《乌蓬船》、《北京的茶食》、《谈酒》

冰心:《寄小读者》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壮》、《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林语堂:《祝土匪》、《讨狗檄文》、《论政治病》、《中国人嫌恶急性子》

李广田:《山之子》、《桃园杂记》、《山水》

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

夏衍:《包身工》

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

秦牧:《花城》、《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深情注视壁上人》

杨朔:《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香山红叶》、《蓬莱仙境》、《海市》 邓拓:《燕山夜话》

巴金:《随想录》

杨降:《干校六记》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张承志:《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张炜:《融入野地》

戏剧

丁西林:《压迫》

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

宋之的:《雾重庆》

陈白尘:《岁寒图》、《升官图》

郭沫若:《卓文君》、《王昭君》、《屈原》

老舍:《龙须沟》、《茶馆》

田汉:《名优之死》、《关汉卿》

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陈毅市长》

李龙云:《小井胡同》

刘锦云:《狗儿爷涅盘》

何冀平:《天下第一楼》

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陈亚先:《曹操与杨修》

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书目(泛读)

诗歌

胡适:诗集《尝试集》

闻一多等:《新月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李金发:诗集《微雨》《为幸福而割》

戴望舒:《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何其芳等:《汉园集》

杨骚、穆木天等:《中国诗歌会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田间:《给战斗者》

殷夫:《别了,哥哥》

闻捷:《闻捷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郭小川:《郭小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贺敬之:《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北岛:《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

舒婷: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

徐敬亚等策划:诗集《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江水选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小说

庐隐:《海滨故人》

凌叔华:《酒后》、《绣枕》、《中秋晚》

许杰:《怂恿》、《惨雾》、《赌徒吉顺》

蒋光赤:《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短裤党》

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箓竹山房》

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艾芜:《南行记》

端木蕻良:《遥远的风沙》、《鹚鹭湖的忧郁》、《科尔沁斯草原》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白金的女体塑像》 施蛰存:《上元灯》、《渔人何长庆》、《石秀》、《将军底头》、《梅雨之夕》 刘呐鸥:《两个时间不感症者》、《热情之骨》

邱东平:《通讯员》、《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罗大斗底一生》

师陀:《果园城记》、《无望村的馆主》、《马兰》、《结婚》

徐訏:《鬼恋》、《风萧萧》

孙犁等:《荷花淀派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

邓友梅:《在悬崖上》、《寻找画儿韩》、《那五》、《烟壶》

刘宾雁等:《重放的鲜花》,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丰村:《美丽》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刘心武:《爱情的位置》、《如意》、《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李准:《黄河东流去》

张承志:《绿夜》、《老桥》、《春天》、《大坂》

徐怀中:《西线轶事》

邓刚:《迷人的海》、《芦花虾》、《龙兵过》、《瘦龙岛》

李佩甫:《学习微笑》、《黑蜻蜓》、《羊的门》

刘醒龙:《分享艰难》、《挑担茶叶上北京》

徐小斌:《迷幻花园》、《双星鱼座》

迟子建:《北极村童话》、《额尔古纳河的右岸》

散文

鲁迅:《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梁遇春:《泪与笑》

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论玩物不能丧志》、《我的戒烟》、《秋天的况味》、《悼鲁迅》

唐弢:《推背集》、《海天集》

徐懋庸:《打杂集》《不惊人集》

何其芳:《画梦录》

丁铃:《三八节有感》

王实味:《野百合花》、《政治家·艺术家》

刘冰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祿》

王充闾:《春宽梦窄》、《清风白水》、《沧浪之水》、《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

戏剧

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

吴组光:《风雪夜归人》

于伶:《长夜行》

郭沫若:《孔雀胆》、《虎符》、《蔡文姬》

沈西蒙等:《霓虹灯下的哨兵》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

陈耘等:《年青的一代》

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红色娘子军》魏名伦:《潘金莲》

苏叔阳:《丹心谱》、《左邻右舍》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中国当代文学史》阅读参考书目 篇7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近年来, 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现今的大学生往往重实用、重功利, 他们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的目的更多的是因为这类课程便于拿学分, 取得学位。 担任本门课程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 而不是刻意追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 近两年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地要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人才, 因此, 在课程设计上, 一再压缩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课程的理论课时。 以上这些问题都使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面临巨大挑战, 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一、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现状分析

(一) 教学模式传统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中, 教师的“教”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讲授法是文学史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师讲生听”是课堂的主要模式。课堂教学主要是对教材进行梳理。 在讲解具体作家作品时, 还是从传统的四方面着手:作家生平和思想简介、作品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分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 学生只是被动的灌输对象, 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只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同时, 学生也认为“听”是天经地义的, 因此, 在课堂上, 更多的只是记录笔记, 以备考试之需。

(二) 教学内容陈旧混乱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一般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每一部分由“文学史”和“作家作品”两个部分构成。 在高校中文系中, “史”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始终是贯穿本门课程的主线, 在权威性的教材中, 也是以时间为线, 编排整个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除“史”之外, 对重要的作家作品的讲解也是该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讲解和分析依旧从作家生平和思想简介、作品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特色分析几个角度进行, 较少补充前沿的学术观点。

(三) 课时量严重不足

在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作为中文系的专业必修课, 因其理论性太强, 一再面临课时压缩的局面。 很多高校从原本的200多学时压缩到124学时, 甚至有的减少到72学时。 更有甚者, 在衡水学院, 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非中文专业中, 现代和当代两部分加起来仅有36学时, 令很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和难点。

除此之外, “满堂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单一性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发展难以突破的局限。

二、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课程教学改革

(一) 课程定位的明确

目前, 地方区域性普通本科高校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所谓应用型人才, 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有专业针对性的多面手。 一直以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教给学生文学知识。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看, 这远远不能体现出该课程培养人才的独特之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曾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应该使学生既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 并且能够将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文学创作能力以及其他实践动手能力, 成为符合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要求的实践性、创新性人才。 ”

教师应该首先明确课程定位, 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在适当地讲解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磨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非为了应付工作, 一味地传授所谓的经典文学知识及所谓的重点和难点。

(二) 教学模式的转变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认可。 特别是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逐渐发展, 学习不再是学生从教师那里习得知识的过程, 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互相帮助的方式而得到的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及在此过程中掌握的知识。 教师彻底转变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而是作为引导者、学习者、交流者, 与学生平等处之。

(三) 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应与课程定位相匹配, 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促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其他动手实践能力为教学目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对传统的文学经典知识的讲解就必须进行相应缩减, 将更多的课时放在锻炼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内容安排要有所调整, 由重文学思潮讲授到重文学作品鉴赏、由深入探究文学本源到广泛涉猎文学作品。

(四)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 必须改变教师“满堂灌”的讲授方式,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可以通过增加课前提问、课内演讲、讨论等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 增强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这样, 既可以促使学生课下提前了解和巩固知识, 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此外, 还应该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作用,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既便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 及时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又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随时调整教学思路、方法和进度, 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施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讲课方式, 这依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必要途径, 不可因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而被排斥。 因此,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 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时, 应对此问题有清楚认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着眼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改革的内容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 注重学生知识、理论、能力的协调发展,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 实现课内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课外实践教学还学生主体地位, 实现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方法多样化, 从而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晓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 2008 (01) .

[3]周涛.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刍议[J].黄山学院学报, 2010 (04) .

[4]程箐.高等学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3) .

当代中国的文学插图去哪了 篇8

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里有插图近40幅,这是我平生以来见过的最棒的文学插图。书末的“译者题识”里,除了介绍狄更斯之外,还介绍了插图画家白朗。白朗不仅是狄更斯同时代杰出的插图画家,而且是与狄更斯合作最久与最友好的画家。译者还指出,柯林斯版的白朗插图,“不仅最熟悉当时的人情物志,也最能体会作者的用心”,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同时的和后来的为本书制图的人,恐怕没有能赶上他的了”。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初读董秋斯译《大卫·科波菲尔》多年之后,我对白朗有了更多的了解。白朗(Brown),生于1815年,卒于1882年,伦敦肯宁顿人。1836年春天,白郎遇到了狄更斯。从此,狄更斯的小说、白朗的插图,交相辉映,成就了一段文学与艺术天作之合的传奇。《狄更斯手册》一书中说,白朗与乔治·克鲁克沙克(George Cruikshank)是狄更斯时代最有名的画家,准确地说,是狄更斯小说最得力的“御用”插图画家。

白朗插图的材料和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白木刻,另一种黑白金属蚀刻。狄更斯与几个插图画家,特别是与白朗和克鲁克沙克配合得相当密切。得益于他们的插画,尤其是白朗的插画,狄更斯的小说更加有了色彩。正是因为给狄更斯创作了差不多一辈子的插图和大量的木刻版画,白朗于1878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年金。也可以说正因如此,白朗在英伦三岛的艺术史上才留下了大名。《大英百科全书》有他的生平介绍,他墓地的蓝色墓匾,不仅完整地记录了他的生卒年代,还特别刻有:“狄更斯小说的插图艺术家长住于此。”

不只在英国,在法国,插图画家也享有盛名。记得很久以前打算读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却在书架上找不到,于是只得新买,没想到买到的新版竟是一本英汉对译且有精美插图的。一看插图画家叫多雷,便一下子想起《神曲》的插图画家,好像也叫多雷。从书架上翻出《神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果然是多雷。古斯塔夫·多雷是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版画家、插图画家,1853年为拉伯雷的小说插图获得巨大成功后,一生致力于世界名著插图而闻名欧洲。除拉伯雷外,还为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等插图。由白朗、多雷等为名著插画的情形看,足见当时欧洲文学艺术的风尚。同时,我们还由此看到,插画家成为名画家,再给名著插图,不仅是风尚,而且是欧洲文艺复兴以降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事实上,中国的文学插图与西洋的文学插图相比毫不逊色。据《中国古代插图史》(徐小蛮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宋元插图,在“图文一体”的传统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专就文学史来说,据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所标示的插图看,在明一代,文学作品的插图已经相当成熟和繁荣,如《唐诗画谱》《昆仑奴杂剧》《红拂记》《诗余画谱》《琵琶记》《焚香记》《易鞋记》《儒林列传》《西厢记》《柳枝记》《西游记》等十多种,还只是西谛先生的私藏。事实上,明代的文学插图远不止这些。譬如汤显祖(1550—1611)的《玉茗堂四梦》的插图本,就是与汤显祖同时代同时期的戏曲史大家臧晋叔(1550-1620)所修订的。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汤显祖戏曲集》“校例”称,《临川四梦》的插图至少有四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汤显祖戏曲集》选用的是其中一种。《临川四梦》的插图,无论是准确与生动的人物造型,还是房舍楼台与人物的比例,以及花草树木怪石的点缀,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重要的是,明代的一些文学作品的插图本身就系名家所绘,如《水浒叶子》《北西厢记》的插图即为陈洪绶(1599—1652)所作。但不知什么原因,文艺史家,往往不看重木刻的插图,其插图画家(也包括雕刻艺术家)许多都没有留下姓名,更没享有过如白朗、多雷的声誉和地位。很少有欧洲中心主义意识的《图说中国绘画史》([美]高居翰著,李渝译,三联书店2014年版),对明代绘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对中国明代的木刻文学插图艺术却无一字提及。

晚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是中国木刻版画的黄金时代,也是文学插图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除京、津、冀外,整个江南,包括皖、苏、浙、闽,都形成了各自的木刻印刷中心。风云际会,便出现了专门的插图画家,其中陈洪绶成为这一时期的“带头大哥”。崇祯刊行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便是明代文学插图及明木刻技艺的巅峰之作和集大成者。据今人刘新(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金瓶梅插图集》“闲话《金瓶梅》插图”)考证,《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200幅插图“很大一部分就出自黄子立、黄汝耀的刀功”。虽然,现已经无法考证洋洋大观的200幅《金瓶梅》插图,是否有陈洪绶的笔力,但是,作为木刻大家族的黄子立则是与陈洪绶多年合作的木刻大家。沿这路数,陈很有可能创作了这200幅插图。如果这样的猜测多少有点理由的话,那么,这一画一刻、几尽完美的200幅插图,便更有意义。只要稍一比较《临川四梦》与《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的插图,立马可以分出高低和精粗来。《金瓶梅》的200幅插图,画面的开阔、场景的宏大、线条的流畅、刀功的准确与细腻,以及人物背后故事的生动和寓意等,臧懋循修订《临川四梦》的图谱,无法比拟。特别是由多个画面组合和叠加的一幅画,几乎可以看到三百年以后才有的“蒙太奇”的味道,这更非《临川四梦》的图谱无法相与颉颃的。而我们知道明崇祯年间是西历的17世纪中叶。也就是说,要等到两个世纪后,我们才会看到白朗与多雷的插图。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插图跟当下的文学作品几乎绝缘了!我们只要稍稍翻检当代几位重要且活跃作家的小说单行本,我们就会得出这一令人沮丧的结论。莫言、贾平凹、阿来、苏童、余华、毕飞宇等的长篇小说,就我阅读的经历看,就没有看见过这些作家的作品里有插图,更不要说名画家的插图了。中国当下有那么多画价高得惊人的画家,怎么没有想到要来为中国的文学作品画插图?唯一让人惊艳的,2012年—2013年拿奖拿得手痛的《繁花》有插图,不过《繁花》的插图不是哪位画家画的,而是作家金宇澄自己弄的(当然也很不错的)。再就是,黄永玉的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里有插图,不过,新锐小说家黄永玉自己就是著名老画家。

当代中国的文学插图,我们在哪找得到?

(作者本名刘大桥,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书目 篇9

(一)必读篇目

鲁迅《阿Q正传》、《狂人日记》、《伤逝》、《在酒楼上》、《祝福》郭沫若《凤凰涅槃》、《天狗》

茅盾《子夜》、《春蚕》、《林家铺子》

巴金的《家》、《寒夜》

老舍《骆驼祥子》、《断魂枪》、《月牙儿》

曹禺《雷雨》、《日出》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

冰心《超人》

郁达夫《沉沦》、《迟桂花》

王鲁彦《黄金》

台静农《拜堂》

废名《竹林的故事》

许地山《缀网劳蛛》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闻一多《死水》、《发现》

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

周作人《乌蓬船》、《闭户读书论》

朱自清《背景》、《荷塘月色》

李劼人《死水微澜》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艾芜《山峡中》

沈从文《边城》、《丈夫》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施蛰存《梅雨之夕》

戴望舒《雨巷》

卞之琳《断章》

臧克家《老马》、《难民》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金锁记》

孙犁《荷花淀》

周立波《暴风骤雨》

艾青《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穆旦《赞美》

(二)选读书目

鲁迅《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鲁迅杂文选集》

郭沫若《女神》、《屈原》

茅盾《蚀》、《白杨礼赞》、《霜叶红似二月花》

巴金《灭亡》、《雾》、《雨》、《电》、《春》、《秋》、《憩园》

老舍《四世同堂》、《离婚》、《济南的冬天》

曹禺《原野》、《北京人》、《家》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叶绍钧《倪焕之》

庐隐《海滨故人》

淦女士《隔绝》

蹇先艾《水葬》

许地山《落花生》、《春桃》

胡适《尝试集》

汪静之《蕙的风》

冯至《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闻一多《红烛》、《死水》

徐志摩《志摩的诗》、《猛虎集》、《巴黎的鳞爪》

蒋光慈《哀中国》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冰心《寄小读者》、《小桔灯》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

田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李劼人《暴风雨前》、《大波》、《好人家》

沙汀《淘金记》、《一个秋天晚上》

艾芜《南行记》、《山野》、《石青嫂子》

沈从文《八骏图》、《长河》、《萧萧》、《湘行散记》

蒋光慈《咆哮的土地》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吴组缃《菉竹山房》、《一千八百担》

叶紫《丰收》

萧军《八月的乡村》

废名《桥》、《莫须有先生传》

芦焚《果园城记》

萧乾《篱下集》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

施蛰存《上元灯》、《鸠摩罗什》

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姻缘》

殷夫《血字》、《别了,哥哥》

蒲风《茫茫夜》

戴望舒《望舒草》、《我的记忆》、《我用残损的手掌》

何其芳《预言》、《画梦录》

臧克家《老哥哥》、《有的人》

洪深《五奎桥》

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包身工》、《芳草天涯》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

宋之的《武则天》、《雾重庆》

陈白尘《升官图》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

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

张爱玲《传奇》

孙犁《吴召儿》、《嘱咐》、《芦花荡》

康濯《我的两家房东》

艾青《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火把》、《北方》

田间《给战斗者》、《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辛笛等《九叶集》

阮章竞《漳河水》、《王秀鸾》

张志民《死不着》

欧阳予倩《桃花扇》、《忠王李秀成》

阳翰笙《天国春秋》

阿英《碧血花》

丁西林《三块钱国币》

《中国当代文学史》阅读参考书目 篇10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震亚(2004年12月13日)

2004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组织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问卷调查。

该调查由张志忠教授策划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针对大中学生、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的不同情况,共设计了互有区别的三种问卷。其中,收回学生问卷550份,中小学教师问卷62份,高校教师问卷35份。在此基础上,对问卷做了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进而引出若干思考。

首先,应当欣慰。

将近四分之三的大学生(71.9%)与超过半数的中小学教师(56.4%)都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自己是有阅读吸引力的。即使是中学生,也接近半数(初中生45.4%,高中生41.7%)。他们认为,这种吸引力源自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之作贴近社会现实,充满生命活力,体裁、题材与表现形式、艺术手法都不拘一格,将生存体验与文学经验融为一体。

由于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多是90年代以来陆续走上工作岗位的,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人群都有着相当的吸引力。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来讲,是个相当不错的外部环境。

其次,又感悲哀。

那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及其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大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回答“你喜欢的作家”时,进入初中生组前十名的是:金庸、郭敬明、鲁迅、冰心、张爱玲、巴金、琼瑶、古龙、徐志摩、海岩;

进入高中生组前十名的是:金庸、郭敬明、韩寒、刘墉、鲁迅、古龙、痞子蔡、安妮宝贝、琼瑶、徐志摩;

进入大学生组前十名的是:鲁迅、张爱玲、金庸、郭敬明、余秋雨、刘墉、安妮宝贝、痞子蔡、巴金、余华。

其中,除了鲁迅在两个组中进入前三名外,巴金、徐志摩等人都排名靠后。而茅盾、孙犁、艾青、王蒙等人更是名落孙山。

必须承认,当今时代,文学已成为一种消费品,商业化的影响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通俗作品、青春写作与网络文学如鱼得水。所以,写武侠的金庸在三个组中都进入了前三名,属于青春写作的郭敬明进入了两个组的前三名,走红于网络的痞子蔡、安妮宝贝也榜上有名。“生活类散文随笔”更是成为二三十岁人群最喜欢的阅读类型。

当然,也不必太沮丧。比较这三个组就会发现,随着年龄、学历的增长,学生阅读取向的变化还是给人以希望的。比如大学生组的前十名中,鲁迅取代初高中组的金庸,排名第一;此外还有巴金、余秋雨、余华列名其间。这表明,走向成熟的大学生们开始看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文学性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表示:喜读具有哲理内涵、时代色彩、书卷气息、生活质感与艺术品味的作品,比如《我与地坛》《文化苦旅》《一地鸡毛》等;反感情趣低下、思想肤浅的作品,比如《上海宝贝》《遗情书》等下半身写作的作品与《三重门》、《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热销作品。

第三,需要反思。

反思之一是,目前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到底怎样。

本来,教师理应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指导者。但从问卷调查看,影响学生阅读取向的第一因素是“同学和朋友的推荐”(初中生59.9%,高中生59.3%,大学生63.4%)。教师的推荐(初中生21.1%,高中生22.9%),在中学生中的作用,甚至赶不上媒体与影视的影响力。

固然,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与各方面的联系渠道远多于过去;容易接受来自社会的影响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教师,也确实需要反思:反思引导学生阅读的目的与方式方法(比如,与教学、作业、考试贴得太近,引起反感);反思教师自己的阅读取向——从问卷调查看,中小学教师最喜欢的阅读类型也是“生活类散文随笔”,占64.5%;最喜欢的作家中,琼瑶、金庸位居第三、第四。试想,如果教师自身对纯文学作品缺乏阅读的兴趣(即使阅读,多是因“教学需要”),怎么可能引导学生去阅读呢?何况,有43.5%的中小学教师承认,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占的比重是“少”的。

问题是,这些中小学教师,恰恰是这十几年间由我们高校培养出来的。因此,就更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工作,考虑如何加以改进。

反思之二是,用于课堂教学的文学史教材是否适用。

从高校教师的问卷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对目前较为通用的几本当代文学史教材总体评价不错,但也有不满足的地方。认为:

洪子诚本的优点是线索分明,学术性强,有问题意识。但理论阐释较多,具体作品的分析偏少,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显得过于简单和概括。

朱栋霖本的优点是打通了现当代文学,有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但以论代史,以论代替文本分析,稍欠系统性。

陈思和本的优点是针对学生,教学定位分明,微观分析好。但史的线索不够完整。

所以,尽管当代文学史教材已有六七十部之多,但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仍然缺乏适用的教材,仍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比如:

大陆文学与台港澳文学的整合问题。现有教材或舍去台港澳,或单设章节,似乎都不理想。

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整合问题。现有教材也少有成功的例子。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兼顾的问题。一般教材较少涉及文学批评与评论家。

史实、史论与作品分析的兼顾问题。往往是顾此失彼。

当然,文学史写作是一回事;课堂教学则是另一回事,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且,综合院校的现当代文学课与师范院校的现当代文学课也是应当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的。

反思之三是,如何针对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加强指导。

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文系学生的阅读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阅读面偏狭。大学生与教师讨论较多的是女性文学,占62%。选作论文的作家也集中于张爱玲、余华、池莉、沈从文、鲁迅、金庸和苏童等少数几个人。

又如,阅读有困难。一些人不喜欢读现代文学作品,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因为“远离当时的语境”,难于理解;有人不喜欢读残雪及寻根文学,也是因为“读不懂”。

因此,如何全面、系统地向学生推介作家、作品,提供背景材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问卷表明,学生们还是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的。具体而言,是在作品选择、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

反思之四是,怎样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

来自各地的高校教师认为,难点和疑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历史迷雾的逐渐消散,不少现当代经典作品需要重读与解读;

二是新人辈出,作品繁多,良莠混杂。在此情况下是读不胜读,却又不能不读。

三是无法拉开距离,缺少时间的筛选,难以做出历史的评价。

不过,这既是难点,也是现当代文学的魅力所在。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学生也充分感受到这种魅力。

对此,各地的教师们也谈及他们采取的措施:

或是运用影像资料来增强教学效果;

或是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形成教学互动;

或是开设专题讲座,进行特别推介或深入研讨,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或是鼓励学生创作,做“作家型学者”,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领会作家的创作心理,进而深入感悟作品的内涵。

以上,就是我们对“问卷调查”的分析与思考。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对大学生的调查,仅限于首师大,对大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虽然范围较广(北京市及全国),但数量偏小,覆盖面不够。所以,调查的结果不一定有普遍性(比如,北大、人大、北师大、复旦等名校的学生阅读情况是否要好一些)。不过,我们仍希望这一次的问卷调查能对深化现当代文学研究,改进现当代文学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中国现当代文学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学生卷)

共调查北京市的初中学生192人,高中学生96人,大学生262人。

一、在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占有多大比重

二、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主要通过哪些渠道(多选)

三、喜欢的阅读类型是(多选)

四、喜欢的作家(前十位)

五、列举喜欢的和反感的作品,并简述理由。

初中生

列举的作品中,经典名作占的比重最大。理由多为经典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情节等各方面都堪称典范。但有的学生也明确指出,看这类书主要是对学习尤其是作文有一定帮助。武侠类作品也较受欢迎,认为这类书想象力丰富,描写细致、生动,情节曲折,人物性格突出,没有约束感。在所喜欢的作品中,郭敬明的《幻城》被提到次数较多。对时下的一些热点作品,如张爱玲的《半生缘》、《我这一辈子》等,学生也有一定的关注,但比重不大。

较反感的作品主要集中在言情通俗小说方面,理由是认为这类作品空洞、虚假、做作、雷同,没有学习的收获,比如《还珠格格》。还有的认为一些作品的情节过于悲惨,感觉压抑。另有一部分人觉得有些作家的作品读不懂不易理解,比如鲁迅的作品,因此敬而远之。

从初中生罗列的理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经典的喜爱多是出于学习和受教育的要求,而对于武侠作品的阅读则多从兴趣出发。

高中生

从问卷看,受高中学生喜欢的是武侠类作品,如金庸的《天龙八部》、《鹿鼎记》等,他们认为这些作品想象大胆新奇,故事性强,人物塑造成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引人入胜。史铁生、王小波、刘墉等作家较具思想性的作品和一些经典著作以其丰厚的人文内涵和突出的文学特质也较受学生欢迎。

而高中生反感的是下半身写作及颓废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显现了作者不健康的创作心态,毫无思想意义。对言情作品,学生们认为枯燥、无聊,辞藻华丽却尽显俗气。除此之外,对鲁迅、徐志摩的一些作品,学生们认为看不懂或是旧时代色彩过浓,从而也将其归入反感的作品之列。

有意思的是,对于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喜欢与反感的人都不少。喜欢者认为:“情节曲折”、“描写细致”、“语言新鲜”、“很感人并且揭露了世界上一些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事”。反感者则认为:没思想,欠深度。

大学生

大学生表示,他们喜欢的作品一般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哲理的启示,如《我的精神家园》《我与地坛》《文化苦旅》《一地鸡毛》等。还有一些作品以其跌宕起伏的感情和情节而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注意,如《呼兰河传》、《雷雨》等。对时下热销的文学作品大学生们也非常关注,如《半生缘》、《啼笑因缘》、《结婚十年》、《幻城》等。总的来看,受大学生喜爱的作品多数是一些受到公认的经典名作,认为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生活质感,能够与读者的阅读产生一定的精神共鸣,并且有所收获。

大学生反感的作品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①下半身写作,如《上海宝贝》、《遗情书》等,认为这类作品思想阴暗,情趣低下;

②思想较为晦涩的作品,如《爸爸爸》和残雪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读不懂,阅读有障碍,只好作罢。

③十七年文学,认为这些作品指向单一,远离生活和当代人的思想。

④部分现代文学作品,如《莎非女士的的日记》、《爱情三部曲》和郁达夫的一些作品,认为远离当时的语境,无法理解作品中的思想,难以真正认同。

⑤一些曾经热销的作品,如《三重门》、《第一次亲密接触》,认为这些作品思想肤浅,故弄玄虚,有做作感和炒作的嫌疑,读后没有收获。

总体看来,大学生的阅读要求相对较高,比较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感。

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你是否有阅读吸引力,简述理由。

初中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45.4%。认为这些作品(多指当下流行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和读者生活在同一时空中,易接受,思想真实,尤其语言方面较为认同。但不少学生指出偏爱当前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

明确回答“否”的占38.9%,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5.7%。他们的理由是:这些作品远离现实,语言也不流畅,故事单调,情节相似,缺乏创新,所以觉得没有吸引力。

高中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41.7%。主要是认为这些作品能够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能表现出正确的善恶价值判断,风格突出。

明确回答“否”的占20.8%,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37.5%。认为作品政治性、教育性太强,价值取向单一,缺乏感染力,并且好作品少。

大学生

明确回答“有”的占71.9%。大学生认为现当代作品具有吸引力的最突出的原因是,较之于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现当代作品没有时空距离或者时空距离感较小,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容易被今天的大学生接受、认同。不仅如此,大学生大多认为现当代文学题材多样,不同作家个性鲜明,能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作品大都内容充实、技巧高超,有助于读者的学习成长,引用一位同学话说“当代作家机智灵敏,作品丰富形式多样,把当代社会及人生百态揭示得淋漓尽致。”

明确回答“否”的占12.6%,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5.5%。其中在现当代阅读比重较少的19.6%的学生中,认为没有吸引力的占52.9%。这部分同学认为作品政治色彩浓厚,更有“油腔滑调”的媚俗风气。所以认为没有吸引力。

七、当前文学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简述理由。

初中生

优点:与实际生活贴近,通俗化,内容积极向上,语言优美、新颖,情节感人。

缺点:在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功利色彩过于直白,没有感情。一些言情作品空洞乏味,相互之间没有创新,千篇一律。

高中生

优点:时代感强,内容丰富、深刻,富有哲理启示和生活气息,具有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

缺点:一些作品脱离实际生活,漫无边际,思想阴暗,格调低下,情色泛滥。

大学生

优点:大都肯定当前文学作品能把握时代脉搏,题材多样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体现了当代人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同时还注意到当前的文学作品关注个人体验,重视个人价值,认为正在逐步摆脱政治话语的影响。

缺点:商业气息浓重,造成作品相互模仿,虚构离奇,脱离生活。一些作品无病呻吟,没有深度,已成俗套。个别同学提出传统内蕴不足,认为对古典的东西应当有所继承。

八、希望老师从哪些方面对你的阅读进行指导。

初中生

①介绍有意义、有价值、有创新的作品。

②分析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加深领会作品的内涵。

③就具体的写作手法进行指导,如景物、人物的描写,叙述角度、语言修辞的运用等问题。

高中生

高中生多出于应试的考虑,希望老师能辅导如何正确领会作者意图,并对作品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同时多推荐一些鲁迅等经典作家之外的优秀作品。

大学生

①加强优秀作家、优秀作品的介绍。

②加强阅读的指导,对作品内涵作深入的开掘。

③加强艺术的鉴赏,对写作手法、技巧作具体的分析,并辅以理论的提高。

综合看来,学生群体多希望在作品选择、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

(中小学教师卷)

共调查北京市中小学教师62人,其中:

高中老师7人占11.3%,初中老师28人占45.2%,小学老师27人占43.5% ;

中专学历3人占4.8%,大专学历50人,占80.6%,大本及以上学历9人占14.6% ;

80年代毕业3人占4.8%,90年代毕业37人占59.7%,21世纪初毕业22人35.5%。

一、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阅读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占比重

二、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的渠道(多选)

三、喜欢的阅读类型(多选)

四、喜欢的作家(前十位)

五、列举喜欢的和反感的作品,并简述理由。

中学教师比较喜欢生活化的作品,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一地鸡毛》等,认为这些作品贴近生活,真实不庸俗,并给人一定的启示。经典名作也较受老师们的欢迎,如《家》、《金锁记》、《白鹿原》等。理由多认为这些作品内蕴丰厚、语言独特、描写细腻,广泛反映社会生活,感情真挚。

老师们比较反感的作品有反腐倡廉题材的作品,认为这类作品着意于“高大形象”的塑造,情节虚假不真实,脱离生活实际。下半身写作和低俗、滥情的言情小说也为老师们所反感,认为这些作品没有实际内容,没有意义。

六、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你是否有阅读吸引力,简述理由。

明确回答“有”的占56.4%。半数以上的老师认为现当代作品切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笔法细腻,思想深刻,阅读作品可以增长见识。

明确回答“否”的占30.6%,认为“一般”和不作表态的占13.0%。很多老师反映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看书。一些老师认为当下不少作品没有底蕴,枯燥无味,彼此重复,如海岩的个别作品。

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简述理由。

优点:作品源自生活,亲切平实,关注人物内心世界,更加人性化、人文化。

缺点:商业炒作,互相模仿,作品思想阴暗,不知所云。

八、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难点和困惑是什么。

难点、困惑在于现当代作品流派众多,风格迥异,更新快,不易准确把握。一些作品年代久远,远离彼时语境的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感到吃力,尤其是无法把文学教学和中高考很好地结合起来。

九、如果参加进修学习,希望从哪些方面得到针对阅读和教学进行的指导。

选择、理解、欣赏作品。

(高校教师卷)

共调查来自全国各高校讲授现当代文学的教师35人。

一、学生和您讨论较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类型是(多选)

二、学生和您讨论较多的和选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作家(前十位)

三、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下限是

四、认为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讲授的难点和疑点何在,兴趣和魅力何在

难点和疑点主要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十七年文学和现代经典作品的重读、解读;作品繁多,并且新人辈出,处于不断的发展中,难以把握历史逻辑;理论滞后,不易于同当前文学现状联系。

兴趣和魅力主要在于现当代文学贴近现实,自身充满活力,对象众多,角度众多,生存体验和文学经验紧密相连,追问知识分子的心态,发言空间大。灵活、自由。

五、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是否认为是当前一种趋向,其利弊何在 91.4%的老师赞成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认为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观照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有系统性,使学生了解文学发生、发展、嬗变的过程,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审视作家、作品。

但也有不少老师在表示赞成的同时也谨慎地指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文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和所承担的文学使命不同”,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有可能会对当代文学造成挤压。目前,要真正变“拼贴”为“整合”,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不少困难。

六、所在院校采用的讲授方式是

42.9%的老师表示目前正在采用现当代一体的讲授方式,其中,由一位老师通讲的占40%,两位老师分别讲授现代、当代的占46.7%。1位老师表示,是由几位老师分体裁讲,其余的没有表态。

57.1%的老师表示目前正在采用现当代分别讲的讲授方式,一位老师通讲的占45%,几为老师分体裁讲的占15%,其余的没有表态。

七、使用的当代文学教材

八、认为当前使用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请简述。

洪子诚 本:

线索分明,学术性强,有问题意识。但理论阐释较多,具体作品的分析偏少,过于简单、概括,不太适合于课堂教学。

朱栋霖 本:

打通了20世纪文学,有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但以论带史,以论代替文本分析,稍欠系统性、学术性,并且重点作家有遗漏。

陈思和 本:

针对学生教学定位分明,微观分析好。但史的线索不够完整。

九、其他(教学和科研的随感)

①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②教学过程中应多种手段并用

③遵守学术规范,形成扎实的研究风气

十、是否采用影像资料帮助现当代文学教学

71.4%的老师选择“是”,并且有68.6%的老师认为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帮助。

十一、还采用哪些方法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①组织课堂讨论

②进行特别推荐

③开设专题讲座

④鼓励学生创作,做“作家型学者”

上一篇:追女孩子的经典语录下一篇:什么的一瞬间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