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介绍(精选8篇)
关于成人高考专业的选择,相信对很多考生而言都是一个选择难题。下面就由国生教育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成人高考十大热门专业
1、电子信息类
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相关专业主要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等。
2、生物技术类
生物科研人才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之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生物技术人才有极大需求。有关专家预计,随着基因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这类高技术专业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相关专业主要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资源科学等。
3、现代医药类
有关专家指出,面对日趋直接而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我国发展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已是势在必行。特别是现代中药产业不仅在世界发展较快,而且在我国也是增长较快的产业之一,目前已成为我国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潜在的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主要有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等。
4、汽车类
随着汽车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汽车类专业人才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汽车行业中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竞争焦点,比如精通外语的汽车设计人才、具备汽车技术背景的营销人才、具备汽车销售背景的IT类专业人才,以及汽车信贷、保险等金融人才年将继续走俏。此外,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等相关专业人才需求也将持续看涨。相关专业主要有: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等。
5、物流类
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至40万,而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
在5000人左右,物流规划咨询、物流外向型国际、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相关专业主要有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等。
6、新材料类
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工业、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原材料在质量、性能与数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将带动新材料需求的增加,特别是电子信息材料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生物医用材料以约20%的速度递增。此外新型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新材料的需求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加;复合材料的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树脂基的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相关专业主要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稀土工程等。
7、环境能源类
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环保技术人员按环保从业人员的5%计算,将需要50万人。而我国现有的环保技术人员离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相关专业主要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资源环境与科学等。
8、管理类
在现代企业中,一个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的作用超过了100名优秀工程师、1000名优秀工人。目前高级管理人才在不少大城市已形成一个职业阶层。不管是外企还是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越来越看涨,所以,尽管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做的并不是管理的工作,但是过几年之后,有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将会成为抢手货,其中MBA仍将是争夺的对象之一。相关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等。
9、法律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取得律师资格的专职律师总共才十多万人,律师人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时,随着全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在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合同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法律专业因此成为未来热门专业之一。相关专业主要有法学、国际法、国际经济商业法、国际商法等。
10、营销类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将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并有继续升温的可能,比如房地产、汽车、保险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营销人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会增大。
一、行业英语
行业英语又称专门用途英语(ESP)。随着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及经济的迅猛发展,英语成为最普及的交流工具,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学习英语不再被看成仅仅是获得一种良好的教育,而且与职业、学业和就业相关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由此,专门用途英语就应运而生了。
学习ESP可以一举两得:不仅学习了特定专业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式、文体风格,而且熟悉该专业的内在知识体系。它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
二、英语分类方法
英语学习按照不同的主线,可以分成不同类型。
1. 两分法
以学习者的最终语言使用的目的和语言环境为主线:英语分为普通语言(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SP又可分为职业英语(EOP)和学术英语(EAP)。EAP包括专业学术英语(ESAP)和一般学术英语(EGAP)。
2. 三分法
以学科门类为主线:英语分为普通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SP可分为科技英语(EST)、商贸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EST包括科技学术英语和科技职业英语。EBE包括商贸学术英语和商贸职业英语。ESS包括社科学术英语和社科专业英语。
三、一般英语和行业英语
1. 两者联系
专门用途英语和一般用途英语都是建立在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ies)的基础上;适用于一般用途英语的教学原则同样适用专门用途英语;一般用途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基础;对于基础还不扎实的学生,学基础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不应在基本能力方面无休止地操练,应尽快进入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习。
2. 两者区别
◆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和职业更为相关;ESP课程是为对口专业开设的、适用面较广的课程:科技英语、经贸谈判英语、计算机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技能课程:国际会议英语、报告陈述演示、科技论文写作、文献阅读与检索等。
◆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有所不同。
◆ESP教材不同,内容方面专业性不宜太强,语言上要有代表性,尤其专业方面的常用词汇和一般科技文章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
四、专门用途英语教授类型
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每个阶段都与语言习得理论或是语言学理论(linguistic theory)密切相关。
第一类型: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和句型练习(sen-tence pattern drill)
不同专业的英语在阐述问题时的语言风格是不一样的,例如:机械英语,人们常常用现在时态和被动语态来描述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结构,很少变换时态;生物英语,由于人们要描述生物演变发展的过程,常常需要变换时态;商务英语,人们常用短句和祈使句。
第二类型:文本和修辞分析法(Text and Rhetoric Analysis)
建立在乔姆期基(Chomsky)提出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理论上:人的大脑里本身储存一个语言学习系统,能够理解语言。由于这种语言能力,人们可以理解无限数量的句子,辨认语法错误,理解模糊含义的句子。语言能力不同于语言行为(performance),潜在人体内部。语言学家试图通过各种训练来使得学生获得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三类型:情景分析法(situation analysis)
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如何作出适当的反应,不能只学词汇和语法,而是教会学生交际能力。因此应让学生处于不同情景中,学习相关的表达法。以情景分析法为理论基础的教材鼓励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各种语言情景,教学生使用与情景有关的表达方式。
第四类型:综合使用学习策略(study strategies)和语言技巧(linguistic skills)
教师应能判断学习者的语言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习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某些需求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例如:推销员。推销员应该能读懂商业信函,在商品展销会上与客户交谈,向别人解释货物单。
综合上述四种英语学习类型,可以更加灵活地掌握并应用英语知识。
五、学生情况
英语专业学生不仅仅是想学习英语基本知识,而且对不同专业的英语知识也很感兴趣。ESP把基本英语知识和某个特殊用途连接起来,不断吸收时代的新信息,能够满足学生对其它专业知识的要求,受到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对于学习特定职业的学生,掌握好这一专业的英语更为重要。
六、师资情况
目前,外语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更深、更全面的了解。许多开设ESP课程的高校授课教师大都面临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只会外语而没有专业。多数教师由于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往往沿用讲授基础英语的方法,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甚至迷失了自我。产生师资状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缺乏激励机制,难以产生动力。师资改善的办法:
◆上岗前接受正式的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实战”经验。
◆目前最理想的授课教师是“英语专业出身+相关专业硕/博士学位+实践经验”的组合。
◆通过互联网获得最新资讯和案例。
◆与企业界人士、专业教师沟通交流。
七、综合情况
关键词:河北版美术实验教材;修订;介绍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62-03
河北版美术实验教材的修订开始于2005年,从教材实验开始,作者们就十分注意搜集美术教师在教材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等信息,并对某些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初步的修订方案。
2011年,教育部要求所有美术教材按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新课标” )进行修订和调整,并要求于2012年1月报送修订的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各两册教科书。教材编写、出版部门积极配合,努力攻关,并于2012年3月以较好的质量顺利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核。
本次教材修订建立在长期收集、整理、思考各种意见和建议、不断学习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深入学习和领会2011版新课标的基础上。为方便美术教师更好地使用河北版美术教材。现把教材修订的具体变化介绍如下。
一、教材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
但凡做事,一定会有一个思想在后边起主导作用,本次教材的修订也是一样,了解河北版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
在本套教材修订时,我们做到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2011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注意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做到与时俱进。尽可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生活和文化背景;精选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美术学习的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在具体修订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一)思想性
教材在凸显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修订教材尤其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表现突出。小学1~12册每册的封二为民间美术系列,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为欣赏内容,兼顾其他地域民间美术作品,如布玩具、泥塑、灯彩、编织等,弘扬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美术。初中13~18册每册的封二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从世界文化遗产中,选取了6个不同类型的遗产介绍给学生,并增加了相关图片资料。同时,在教材设置的课题中,也有大量以民间美术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如《小兜肚》《画花样》《蜡染花布》《民间剪纸》《皮影艺术》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
另外,教材还设立了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友情或亲情、进行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如《花儿朵朵》《大家一起真快乐》《夸妈妈》《巍巍太行》《珍爱艺术品》等。在1~18册每册教材的最后增加了中外美术家欣赏专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外著名的美术家和艺术流派。
(二)艺术性
艺术性是美术教材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首先体现在美术教材呈现的美术作品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典型性。为此,编写组仔细推敲每一幅作品,力争使教材上的名家名作更具有典型性和艺术性,使教材上的学生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美感。其次,注重美术教材的版式设计。美术教材版式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修订中,编写组将教材的所有内容进行了重新排版布局,注重版面的设计质量,力争做到使教材版面呈现出层次清晰、清新雅致的特点。
(三)科学性
编写组认真研读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深入理解修订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全套教材的知识框架进行了审视,对体例结构做了适当调整。在整套教材上把握“两条线”。
明线——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单课课题为载体,以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来引导,使学生在乐学的情境中进行美术学习。
暗线——以美术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螺旋上升式安排学习内容。
我们在修订过程中重点进行了知识系统构建,例如,将手绘、色彩、中国画、泥塑等在整套书中的内容分布、呈现时间、难易程度都做了统一的调整。在每个课题的呈现上都力求严谨,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脉络清晰。
(四)易操作性
在内容的设置以及进行美术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工具材料上,教材都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兼顾城乡差异,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
首先,明确了每课的目标,适度凸显美术本体,使教师对教材更容易把握,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其次,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修订中,根据调研结果,编写组就学生掌握起来稍显困难的内容再次进行了调整,使教材更突出了学本的作用,加强了对学习方法、制作指导、教学评价等内容的调整。
(五)时代性
本套教材从立项、编写、实验到现在已近十年。近十年来,文化、经济、科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编写组与时俱进,在修订过程中,挖掘和吸收最新文化、艺术、科学、重大事件等课程资源或营养,将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载人飞船试验成功、上海世博会等鲜活的内容吸纳到教材中,使之更好地体现时代性。
(六)创造性
美术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本套教材注重运用美术学科特点提升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在本套书中,设计有关于学生图形创意的系列内容,如《图形变身》《图形与联想》《实用三视图》《图形与创意》等。这些内容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创意能力和手绘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教材特色,突出学科特点
作为教材不仅要符合国家教育宏观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还要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打造特色教材也是本次修订的一个重要目标。
特色1——好用。
教材是为学生和教师用的,因此,让教材好用是第一位。在修订中,根据河北省美术教学现状、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特色,进行修订。在教材中关注教师的使用和对教学内容、目标的把握。如通过主题课文、课页中的学习目标、应当知道的美术名词术语、学生活动建议等有关内容来呈现,更易于教师把握每课的要点,更好地开展教学。
在现阶段的学校中,美术专职教师比例不高,教学以班级教学为主,美术专用教室相对较少,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也不乐观。因此,本次教材修订力争使之适应学校教学,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在教材配套资源准备上、在教学具准备上,在学生工具材料使用上,在教学组织上,都立足现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中选优,精中选精,尽量选取教师好教、易教的内容;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尽量关注兼职教师,使其容易把握;在配套资源建设上,争取给教师准备更多的资源,以方便教学;在学生工具材料准备上,尽量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废旧材料,以方便学生准备。
特色2——重视学生手绘能力的提高。
课堂美术教学虽然不是培养艺术家,但是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造型手段无论是对于学生的生活,还是对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套教材重视学生手绘能力的提高。教材中适当加大了相关内容的比例,通过各种有趣的美术活动或学习促进学生该项能力的提高。
特色3——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
思维力和创造力是美术学习的重要价值,教材修订适度向美术本体回归,但是对于美术的教育价值依然十分重视。尤其在新时期,社会建设者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美术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也是本套教材的特色之一。
三、具体修订内容
(一)梳理了教材的整体结构,使整套书的逻辑关系更强,不仅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科本体的逻辑性也得到加强
1.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调整了有关课程内容的位置。
2.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某些技能性内容,如水彩画、速写、中国藤类植物、山水、树木的画法、服饰色彩等内容,并放在合适的位置。
3.删去了一些不太合适的内容,如《虚心有节——竹》《流动之美》《有趣的“地图” 》等。
(二)对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做了调整
1.小学1~12册,中学13~16册,每册的页码由原来的40页增加到现在要求的48页,第17、18册,每册教科书由原来的40页调整到现在的32页。
2.扉页后的第一页和第二页的一少半(通页的一多半)进行了整体设计,在小学阶段,这部分内容是民间美术,主图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副图是相关内容的图片。如第1册为布老虎、第2册泥玩具等。
初中阶段是“世界文化遗产”介绍,单册为中国的,双册为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共6个,如13册为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第14册为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
3.第二页的另一半是目录,从第三页开始为正文部分。
4.教材最后1页和封三的一少部分(通页的一多半)进行了整体设计,小学阶段是《中外美术家介绍》,单册为中国、双册为外国,一共12人。
初中阶段单册为《中国画家介绍》,每册介绍2人,一共介绍6人,主要是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画家。双册为《外国美术流派》,一册介绍1个流派,一共介绍2个主要流派,第18册为“中西方美术发展年代对照简表”,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不同阶段代表艺术家和作品。让学生对中外美术发展的主要线索有一个了解。
5.封三的另一半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计为三个学生的《评价与签名》。
(三)每课的呈现方式也进行了调整
1.小学阶段的版式上进行了梳理,对于必要的方法和步骤给予了相对固定的位置,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初中阶段教材变化大,把课文从原来版式上面的横条上提取出来,置于课题下方。并重新梳理了文字,使文本更突出学科知识和重点,更精致,更易于教师和学生把握该课核心内容。
2.在主体课文后,增加了“学习目标”和“应当知道的名词术语”两个栏目,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清楚设课目的,把握该课重点,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3.根据学习的进程,增设了一些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
4.部分课题名称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准确更科学。
5.更换了部分不典型的作品图片,现在的图片选择更关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具有经典性,更能够说明问题。
成都典雅教育致力于打造素质教育的领导品牌,提出“学员是上帝”的服务理念,推出礼仪服务、微笑服务、个性服务等一系列服务规范,致力于让每个学员都能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典雅教育研发并开设的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有:沟通技巧、口才、唱歌、化妆、人际关系、礼仪、普通话、器乐等,帮助学员塑造成功品格、提升综合素养及能力,努力培养学员顽强的意志品质、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
典雅教育严抓教学,以质取胜,建有完善的教师甄选、培养制度,成功打造了一支拥有最先进知识技能、具有高度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典雅教育也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教授最先进科技知识和最实用技能,培育最全面素质型人才。
培训特色
★专业师资:严格的师资甄选、一流的师资队伍、独具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精品小班:为每个典雅学员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模式★专业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先进完备的图书资料库及音像资料库
★滚动开课:课程时间灵活,自由选择授课时间段,随到随学
★体验式教学模式:“演示启迪、情景仿真、实战解析”,教、练、战于一体的人性化教学
培训课程
个人素质提升课程:唱歌、形象礼仪、化妆技巧、魅力着装、魅力女性形象塑造、演讲与口才、声音美化、人际关系与沟通艺术、普通话、各类乐器培训等精品培训课程
企业内训:涉及营销策划、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形象、心态管理、管理技能等多个系统化培训领域
我们努力追求:
1、不断创新,提供更丰富多彩的实用培训项目供您选择参与。
2、让培训效果超越预期目标。
3、拟定目标,制定标准,付诸实施,兑现承诺。
改变自我 改变事业 改变生活
塑造高品质的个人形象、成就独具一格的魅力人生!
地址:成都一环路罗马假日广场高盛中心508室
电话:028-***7
网址:
I am university art academy students. I especially love art, and my training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art, I hope to engage with art related occupation, such as teachers, art designers, when I see the art teacher recruitment information of the unit, I am willing to be a member of your school.
During the period of school, my professional course of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rt of profound knowledge, years of scholarship. I also master the art, music, drama, litera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basic knowledge. And has strong organizational ability and social ability, can work well independently, and together with other people. Develop team spirit, have achieved outstanding results in various activities.
I want to make progress in my mind. ”Dedication“ is my credo in my life. ”Youth“ and ”plasticity" are my capital. I sincerely hope to join your school and contribute my artistic tal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your school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市场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在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英语教学、双语教学的一专多能的教育人才;掌握一定的商贸知识,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旅游、经贸、外企等单位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就业方向
小学、初中英语教师,幼儿园双语教师,各类培训学校英语教学及管理工作,以及从事旅游、外贸、外企等单位的翻译、文秘等工作。
三、主要课程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科现开设美术教育研究、黑龙江美术史研究、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研究、中国画山水艺术研究、中国画花鸟艺术研究、中国画工笔艺术研究、色彩艺术研究、水彩画艺术研究、油画艺术研究、漆画艺术研究、版画艺术研究、壁画艺术研究等专业及专业方向。目前已培养近百名优秀硕士研究生。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美术学科坚持“二十几岁是好苗子,三十几岁是教学骨干,四十几岁是学科带头人,五十岁是专家”的指导思想,同时还坚信“大学不仅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美术学科现有专业教师135人,其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30人,包括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8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6%。师资队伍中有省级优秀专家6人,有5人分别当选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水彩画艺委会、漆画艺委会以及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年,有多人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俄罗斯列宾美院等国内外著名美术学府,攻读博士学位。
近五年来,美术学科教师完成省部级科研立项14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与学术论文69篇;发表和参展绘画作品313件;出版学术著作与教材41部;获省部级以上奖项98人次。美术学科先后出版了《哈师大艺术学院教师绘画作品典藏》、《哈师大教师域外写生作品集》、《师范、示范》、《哈师大艺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院教师作品联展画集》、《中国、俄罗斯、意大利三国联展画集》等三十余部画集、专著。2006年,在美术学科的牵头下,由高卉民教授担任主编,全省13所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参与编写的《高等院校美术教材大系》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在绘画、雕塑、书法等领域,美术学科荣获国家级奖项百余人次,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作品逾千幅。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美术学科共有33件作品入选,占全省入选作品的35%,居全省之首。如今,一批年富力强,在国内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理论研究等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正承继学院优秀的办学传统,开拓着崭新的未来。
近年来,美术学科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办学原则,积极开展对外学术、艺术交流活动,平均每年在国内外举办两次大型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泰国国家艺术大学、瑞士卢塞恩大学、韩国大真大学、韩国韩南大学等联合举办的美术作品交流展和学术研讨活动。2006年,美术学科承办了有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艺术家参加的“2006哈尔滨国际艺术节”。2002至2007年,美术学科先后承办了13次全国著名画家邀请展、2次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国家学位办专家组成员曹意强、杨永善,著名画家龙瑞等近300位全国著名画家、学者来哈参加了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特色与优势。特色与优势之一:我们拥有黑龙江省最强的师资和科研队伍。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卢禹舜教授,不仅是哈师大副校长,还兼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同时还是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高卉民教授不仅是著名画家,同时也是全国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科梯队骨于有:艺术学院副院长田卫平教授,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中国工艺美术馆专家组成员;美术教育系主任赵云龙教授,是我国著名水彩画家、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委员、省级专家;中国画系主任宫建华教授,是全国著名女画家、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省级专家;漆画教研室主任张泽国教授,是全国著名漆画专家、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委员。他们都在各自领域享有极高的全国性声誉。与此同时,学科梯队中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青年画家,在国内外画坛崭露头角,进一步优化了学科梯队的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结构,保证了美术学科在我省的学术龙头地位的延续性,在国内同类院校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特色与优势之二:我们的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哈尔滨师范大学地处北国边陲黑龙江,占据两大地缘优势,一是与俄罗斯接壤,二是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在美术教育史研究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方面,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中俄美术及美术教育交流上,现已取得一些成果。另外,我们将抓住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这一机遇,积极开展以黑土文化、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以及黑龙江与俄罗斯艺术交流史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先后承担了“黑龙江流域审美价值及其内涵研究”、“黑龙江美术发展史研究”、“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研究”等课题4项,现已出版包括《黑龙江美术发展简史》、《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等专著8部,论文获奖16篇。此外,美术学科以“黑土特色地域文化”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在全国引起一定反响,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特色与优势之三:我们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高度结合。几十年来,美术学科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创作实践促进教学,以科研成果和创作能力扩大学术影响、提高学术地位。在美术创作上,本学科优势最为明显,卢禹舜、高卉民、赵云龙、宫建华、张泽国等一大批著名画家和近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青年画家在本学科任教,在论文和作品的发表、参展、获奖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特色与优势之四:我们有广泛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本学科的影响力。几年来,美术学科师生作为文化使者先后出访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士、意大利、荷兰、卢森堡、奥地利、芬兰、土尔其、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先后与海内外多所艺术学府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也先后邀请了国内外知名艺术教育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
目前,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机遇,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科必将以其坚实的师资、科研、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及其所具有的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对黑龙江省的文化大省建设起着广泛而积极的作用!□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科教师作品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科教师作品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3~9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13-10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体感知
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基础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把1~5集中学习,使时间大大缩短。从“1~5的认识”——“1~5的加减法”——“0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散了写字的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使学生在认数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把加减法计算结合,有利于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数的概念教学基本结构是:基数(数数)、数的顺序、写数字、比多少、序数(第几)、组成(合与分),在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的过程中,重视学具和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含义。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认识数的过程,不只是单纯认识数字符号,而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师要综合考虑数、数量、数量关系等要素,结合学生学习的特征设计和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通过数量的感知、数字的认识、数字的大小比较以及数的运算等,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这个过程是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抽象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从具体事物和数量抽象为数的过程。
(一)1~5的认识(基数)(在教材中没有出示名称)
第一,引导看图感知数量,说一说图中各种数量(一位老奶奶、一只狗、两只鹅、两个箩筐、三只喜鹊、三盆花、四棵向日葵、四只小鸡、五个南瓜、五个玉米),可以把看到数量尽可能地表达出,建立实物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了解实物的个数可以用数量表示出时,是用数量刻画事物,把事物的个数与相应的数量建立联系。物化出相应的小棒根数(1根小棒、两根小棒、三根小棒、四根小棒、五根小棒),同时渗透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将数和形适当联系,直观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用一句完整的话,表示一个数字。如:我有一只铅笔,我有两只手,我家有三口人,我有4个本,我有5元钱……
第二,从数量抽象为数。从一位老奶奶,一只狗,一根小棒,到数字1;从两只鹅、两个箩筐、两根小棒到数字2;……从数量到数的抽象。教学中应当把数量为1的事物放在一起,把数量为2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数量可用数表示1、2、3……
(二)数的顺序
是由数字——动态演示——点子图组成。
学生认识了1~5后,在计数器动态拨珠,着重说明:1就是一颗珠子,2就是先拨1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就得到2,……。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逐步认识到,后面一个数是由前面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
然后让学生摆点子图,从整体上掌握1~5各数的顺序:1后面一个数是几?2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5的前面有几?
(三)写数字
要重视书写,分散难点。先教学1、2、3的书写(一笔),再教学4、5的书写(两笔)。
教师示范数字的写法,从哪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并说明每个数字在格中的布局。然后让学生按着笔顺进行书写练习,或在桌子上用手指比划。接着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写,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寸、一拳、一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最后在空格中独立书写。1~5这5个数字在一节课内大约用25~30分钟的练习时间。
(四)比多少
本单元的“比多少”,将实验教科书中的比大小和书写“>”“<”“=”合并在一起教学。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比多少按照实物、数量和数的抽象过程,感知数量的多少和数的大小。比较多少要比较数量的多少,比较大小是比较数的大小。比较数量的多少应当是将同样的东西进行比较,不能说3个猴子比2个香蕉多,只能说猴子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只有抽象为数的时候,才能比较大小。无论是3个什么,都抽象为数字3,无论是2个什么,抽象为数字2,这时可以把两个数进行比较,3大于2,2小于3,再用符号表示3>2、2<3。教学中始终把不同层次的抽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感悟数量、数及抽象的特点,逐步形成数学抽象思想。
(五)第几(序数)
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叫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教材通过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的含义。实验教科书是给出第1和第3,填第2、第4、第5,新教材给出第2,充分把基数与序数结合比较,理解序数含义。有5人排队,叔叔排在第5,都用了数字5,其含义不同。还有小孩前面有□人,穿裙子的阿姨排第□,她后面有□人。
教材还设计了从图中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用来发散教学的思想?如阿姨买了票后,小孩排第几……
自觉排队,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教学时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六)数的组成(合与分)
在实验教科书称为“几和几”,本单元称为“分与合”。
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从“4、5”的组成为例,通过实践活动直观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
P21页主题图,教学“4”的组成,4个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有几种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用学具把4个向日葵分成两堆,说一说,把4分成几和几。然后引导学生把分的过程和结果归纳总结:○○○○4个向日葵,先往右移1个,○○○ ○,说明3和1组成4(4分成3和1);接着向右再移一个,○○ ○○,说明2和2组成4(4分成2和2),最后再向右移一个,○ ○○○,说明1和3组成4(4分成1和3)。写出分析式,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比 4 4 ,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是一样的。
做一做:1是3的组成,2是2、3、4的组成。
P22页主题图,教学“5”的组成。把5个玉米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几种放法?联系4的组成操作过程,动手操作,然后总结,把5分成两堆的几种不同分法,并把几种分法填在书上。然后将5的分析式进行整理,使学生明白 5 和 5 5 5 是一样
的,只要知道4和1组成5就想到1和4组成5。
做一做:通过操作和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表示5的组成,加深对5的组成的理解和记忆。
(七)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按加法、减法,分别进行初步认识和计算两部分来编排的,更加突出加减法的含义,计算中呈现不同思维水平的算法。
1.加法。
加法的含义:主题图是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个气球?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3个气球用数字3表示,1个气球用数字1表示。把3个气球与1个气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1=4,“+”叫加号,算式读作3加1等于4。认识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然后增加了点子图,利用集合圈,更明确地表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之更抽象。然后通过做一做,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
加法计算:根据儿童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3个学生计算3+2=□,体现不同的学生在计算上存在明显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逐步体验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一是点数:1、2、3、4、5;一是接数:从3接着数4、5;一是想组成:3 2,3和2组成5,所以3+2=5。
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2.减法。
减法的含义:教材的编排与加法的初步认识类似。一个小朋友手中拿着4个气球,飞走了一只,手中还剩几只气球?接着出示了点子图 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 〇 表示去掉,从4个中去掉1个,用抽象的点子图,把事理表示出来,还剩几个?去掉要用减法计算,4个气球用数字4表示,1个气球用数字1表示,从4个中去掉1个,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1=3,所以认识“-”减号,读算式:4减1等于3。
减法计算:通过2个小朋友计算5-3=□的思考过程,尊重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一是倒着数,从5开始,去掉3个,也就是去掉5、4、3,还剩2只;一是想分成 5 逐步体验哪一种算法更简便。
做一做的练习,通过5-1=□、5-4=□,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的关系。
在学习加减法时,第一要读懂图意,知道图意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会用三句话描述图意,也就是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训练。如p25页主题图:树上有3只松鼠,又跑来了2只松鼠,一共有几只松鼠?p27页做一做1:地上有5个苹果,拿走1个,还剩几个?第二,要理解图意,也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如加法:一共有几只松鼠?就是把树上的3只与又跑来的2只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减法:地上有5个苹果,拿走1个,是从5个中去掉1个,还剩几个?用减法计算。第三,用自己理解的算法进行计算。所以在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对学生说理的训练,不要求学生说得完整,但必须要引导学生说。
数学是很讲“道理”的科学。数学为什么是科学,就是它得结论的过程是有逻辑的。不要责怪学生能力太差,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学生“讲理”。要读懂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抽象出数字进行计算(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八)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教材通过三幅画展示小猴逐次把桃吃光的过程:
盘里有2个桃 盘里有1个桃 盘里没有桃
说明“没有”用0来表示,0表示“没有”的含义。
出示直尺,左端的起点是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
然后学习0的写法。
教材通过3只小鸟全飞走,两片荷叶上青蛙和小朋友思考5-0=□的图画讲述有关0的加减法,明白其含义。
(九)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比实验教科书增加了一个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安排了“整理和复习”,是学生入学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的整理,使知识形成结构和网络;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
整理是将教材中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再现“1~5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学习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整理和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要明确整理和复习的任务。这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但不是重讲。这种重新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水平的过程。
(1)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不同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2)引导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弥补知识、技能掌握上的某些缺陷,查缺补漏,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4)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5)进一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过程,就是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其次,启发、激活学生头脑里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形成知识结构;最后,将重新组织的知识内容,应用于新的情境,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
3.精心设计练习。整理复习离不开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复习课中的练习不能简单重复新课学习中的习题,避免简单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又要注重综合性的练习。练习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通过整理和复习的过程有很大的提高。P32页 (1)是对第一、二、三单元知识、数数、写数、比较大小的整理。(2)是对2、3、4、5的组成整理。(3)是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系统整理。
教材按照纵、横两个维度对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排列,要求学生探究、发现算式的排列规律。
提出了“任意指一道算式很快说出得数”的要求,表明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对加减法计算速度提出了要求:计算第一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说明0的加减法的特殊性。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的各数,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的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会区分基数和序数。能用5以内的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组成。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本单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注意数和图形适当联系,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法计算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实物教具(学具);另一方面尽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感。
2.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思想,但不讲集合、统计、基数、序数等名称。
3.重视学生操作和语言表达结合,创设情境,直观教学,通过操作建立表象,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加强数学意识。
4.在计算过程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本单元教学时间:10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儿童生活中有较多的关于图形感知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形成初步的几何概念,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形状是物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在认识物体时,首先感知的就是物体的形状。因此,形状知觉在儿童对物体的感知发挥主导作用,它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加而逐步发展。
本单元主要讲“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比实验教科书降低了难度。儿童生活中直接接触的大多数是立体图形,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只认识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的认识,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摸一摸、摆一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和用数学思维、语言交流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悟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材是按知识引入(创设情境)——知识的教学(探究建模)——知识的应用(解释和应用)编排的。这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由实物——实物图——几何图形,使学生由直观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抽象出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自感知,丰富自己的智慧。
本单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探究、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做一做1: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通过观察、操作,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圆柱、球容易滚动,球在地面上还能转动。长方体、正方体有平平的面,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会倒塌;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做一做2,通过游戏,按指定形状摸实物,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经历在各种形体中观察、交流、活动的过程,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各种实物,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滚一滚,摆一摆,搭一搭,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教学中主要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或学具),使学生对这些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建立空间观念,知道他们的名称,能辨认就可以了,不要提高要求。
4.教学中注意图形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学生的交流表述不一定规范,也可能说出暂时学不到的其它知识,教师要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其他同学都会说。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课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的编排与实验教科书基本相同。
教材结构
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有机地结合。数的认识、数的概念形成和学习思路与“1~5数的认识”一样。引导学生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序数的含义——写数字——数的组成,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形成数感。加减法计算,直接出现“一图四式”,到“10的加减法”过渡到“一图三式”。随后教学连加、连减、混合运算,充分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及计算方法。
本单元安排解决问题,是为了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46页~47页、P57页,第一次接触用加减法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材中用: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用图画形式呈现解题的三步过程。在加法和减法中学生已经学了说三句完整的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到:图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要读懂题,说明题中有几个数学信息,都是什么?(发现问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解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列式解答并且进行检验(解决问题)。6、7题是用图画呈现故事情节,8、9题用简单的文字呈现情境。但6、7是认识大括号“ ”和问号“?”,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在问题情境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获得解决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到学习了“8、9的加减”后,第二次学习了解决问题。主题图中有三幅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通过小鹿图,我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一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情境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自己是选用什么方法计算和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方法计算,选出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教材还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三步过程,更深刻地感受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 6和7的认识与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6和7的认识”,有关“6和7 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三部分,与实验教材基本相同。
1. 6和7的认识。主题图是关于6、7的数数,将人物图用点子图表示并抽象出数,认识6和7,摆小棒,使每一环节对应编排,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发现6和7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计数器和直尺图,以及点子图直观的说明,5添上1是6,6添上1是7,抽象出6比5大1,7比6大1,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还安排了鱼缸和鱼的图,不仅安排了6、7序数意义,同时要求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第七缸和7条)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写数字,也是先示范,然后按虚线描数字,最后独立写数字。6和7的组成,与实验教科书相同。先通过涂一涂、填一填,感知6的组成,让学生有序地填出6的组成,帮助学生掌握6的组成。7的组成只出示了三种分法,其余三种分法让学生去联想前面的分法而自己得出。教材还提出了“看到每一组,你还能想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去发现另外几种组成。教材还增加了“做一做”的练习。
2.有关6、7的加减法。先学习6的加减法,再学习7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与实验教科书比较,有很大的改变。改变了“一图二式”的过程,直接过渡到“一图四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注意把数的组成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练习九中1~4题是数的认识的练习,5~12题是加减法的练习,第12题是一道开放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P45页下图内容是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生活用数字的语言表述,教师要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训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中包括基数和序数的训练,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四班是否是序数的训练?)
3.问题解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初步了解解题的一般步骤。P46页是加法,p47页是减法。每个内容都是用一幅画呈现故事的情境。在加法中,首先要看懂图意,图中说的是有两组小兔,左边有□只,右边有□只,这叫两个数学信息。如果有数字就直接用,如果没有数字,要从图中数一数,用数字表示出来,使学生逐渐明白,从物体个数得到数量,从数量抽象出数字。要说“ ”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用语言表述就是一共有几只?这样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把左边的4只兔子和右边的2只兔子合起来),分析数量关系,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把分析的过程写出来,就是4+2=□,想组成,4和2组成6,所以4+2=6(只),通过分析问题而解决问题,这就是第二步,做得是否正确,数字是否写得正确,通过反思和检验,最后回答答话,学习填写答话,把计算的结果写在答话中,这是第三步。这样就把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技能。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引导学生仿照例题: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方法——列式计算,并检验,回答答话。
在减法中,同样呈现解题步骤。所不同的是大括号 表示已经是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从7只中跳入水中2只,表示从7只去掉2只后,荷叶上还剩几只,用“?”来表示。因此,学生就能准确用语言表述图意:荷叶上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荷叶上还剩几只?明白了题意,就会找出两个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表示从7只去掉2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2=5(只)通过检验后,回答答话,填写答话。
做一做:还可仿照例题,先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方法,列式解答、检验,填写答话。
在初学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按照解题步骤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体现转化思想。不要求学生说得严密,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特别是让学生多说一说,启迪他们的思维。注意解决问题,先不要求学生写出单位名称和答话,可以先讲加法,再讲减法,然后再混合练习。
(二)8、9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8、9的认识”,有关“8、9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三部分,和实验教材基本相同。
1. 8、9的认识:主题图是关于8、9的数数,将人物图用点子图表示,并抽象出数字,认识8和9,摆学具,使每一个环节对应编排。通过计数器和直尺图,以及点子图,直观地说明7和8、8和9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然后教材安排了十二生肖中的9种动物图安排了8和9序数的意义,这与实验教科书对比,改变较大。十二生肖应是12种动物,因为现在只学到9,所以只出示了9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同时又分别将8、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加以区别(8只和第8只),这也是难点之一。写数是先示范——描虚线数字——独立写数字。8和9的组成也比6、7的要求高一些,编排上与实验教科书相同,要求学生去分、去摆8和9的组成,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学生联想去推出,特别是9的组成,看到一组组成(如9 )马上想到另一组组成( 9 )。
2. 8、9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比实验教科书改变较大。先学习“8的加减法”,再学习“9的加减法”。用“一图四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表示算式,注意把组成和计算练习结合起来,经历根据一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练习十一中的9,是抄写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正确、工整地抄写算式,教师要讲抄写的方法:一个数字、一个符号占一个田字格。养成书写的良好习惯。
3.解决问题:这部分教材改变较大。由于学生在6和7中已经了解了解题步骤,本节是根据图画加简单的文字呈现问题,进一步体验解题的过程;知道题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哪几个数字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主题图出示三幅情境图。第一幅图中,用文字给出了一个数字信息,用图画表示出第二个数字信息(跑走了3只小鹿),给出了问题。第二幅图中,用文字表示了第一个数字信息,用图画表示出第二个数学信息(大树右边有2个蘑菇),自己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第三幅图中,用图画呈现了两个数字信息,给出了问题,这部分教材主要说明:一道解决问题,必须有两个数字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数学信息有的用简单的文字表示,直接用;有的用图画表示,必须通过数抽象出数字再用;如果没有问题可以提出问题,使之呈现出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所以在主题图下又呈现解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包括“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比较实验教科书删去了“填未知数”这部分内容。
“10的认识”编排同“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数数——点子图——抽象数字——操作学具、摆一摆——计算器(10的产生)——直尺图(顺序)——点子图比较大小——组成——写数字。在p60页下方第一次呈现了数学背景知识——算筹,用“你知道吗”介绍数的产生。
10的加减法: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因为一图可以表示两个加法,而两个加法算式,只是变换了两个数的位置,和是一样的,所以写哪个加法算式都可以,因此,今后只写一个加法算式就可以了(实际渗透了加法交换律)。这样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关于“解决问题”只在练习十三中10题出现,巩固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是本单元的又一难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是两步计算的初步接触,要分两步进行口算,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在心里,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为加减或被减数进行计算。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到第一步的得数而想不起来,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在计算前各安排一幅插图(与实验教科书相同),用小鸡的走来和离去的过程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根据直观图意感受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此,在教材中算式用连线的方法标明计算顺序(注意减法带有箭头),并注上得数,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这种方法,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计算顺序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不要求学生计算时这样注明。
教学时可把例题的情景图制成课件或图片,根据画面上的动态过程理解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使同学思考:连加中图上的小鸡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从左到右的顺序列出算式,算出第一步算式后,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是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和第3个数相加,从而排除学生计算第二步时由于看不到第一步的得数而无法进行的障碍。同样连减也是根据动态的画面理解连减的计算顺序。
(五)加减混合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景图,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所不同的是第二幅图中的第一步算式的得数没有标明,留给学生自己填写。第一幅图是先加后减,而第二幅图是先减后加。
(六)整理和复习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内容包括本单元所学习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练习题。在知识的整理中将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为整理的线索,再现“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所学的知识,将分散学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知识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这部分内容有:“基数和序数的整理”、“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整理”、“解决问题和连加连减的整理”。
练习十六,1题是组成的练习,2题是10以内的计算,3、5题是解决问题,4题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6、7题是拓展性的练习。
P72页,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数学背景知识——象形数字,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P72页下方,呈现了本单元的数学评价,“你想说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绩等。
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数数的过程,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会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各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比较熟练地运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4.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参与观察与操作活动的过程。注意把操作和观察与思考、语言表述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自我评价,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4.计算要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计算中逐步掌握其它计算方法。
5.教学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要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练习和表述的机会,使之更快地进步。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0 课时(6、7 5课时;8、9 5课时;10 4课时 连加 4课时;整理2课时)。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由一位数扩展到两位数,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操作活动,使所要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能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并能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并认识加法,减法中各部分名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本单元内容结构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数位→写数→10加几→和相应加减法→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解决问题。
(一)11~20各数的认识
教材在p73页展现了一幅图画,图中有水果,一个梨,一个菠萝,一个柿子,两个桃子,两个苹果,两个香蕉,两个石榴。通过数数,复习了10以内的物体个数的数数。然后通过数11个正方形、15个球、20个小棒,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
例一:突出以数单位“10”为基础,认识11~20以内的数。
首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一就是1个十(也为满十进一做了铺垫),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直观了解到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其次,通过操作,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用小棒摆数时,10根小棒一捆,就是一个十;几根小棒就是几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二捆小棒就是二个十,也就是20。使学生会读11~20各数并了解11~20各数的意义。
例二:数的顺序。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重点是11~20各数,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多练习一些接数。
例三:在计算器上直观地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利用小棒图和计算器说明计算器的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的数的不同,初步了解进制。写数时从十位写起,十位上有几个珠表示有几个十,用几表示,抽象出数字十位写几;个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一,用几表示,抽象出数字,个位写几。
读数时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读法来。写数时,每两个数之间要适当留开一些不要连在一起,写20时不要把0丢掉。
在p76~77页练习十七中3、4题,丰富了学生数数的经验,数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3题),还可以5个5个地数(4题)。7题的三幅图,每幅的左边都是“十”,第一幅图10本,再接着数2本是12本;第二幅图10支铅笔再接着数3支是13支;第三幅图中是10个球,再接着数6个球是16个球。都是加深对“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体会。
(二)11~20的加减法
本节分两个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同时介绍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这部分内容与实验教科书相同,不同的是做一做中1题,不要求学生写“一图四式”,而是“一图三式”。
学习“10加几”,一方面巩固了11~20各数的认识,也为今后的进位加法做了准备。学习“相应减法”,看到了加减法的关系。
学习“十几加几”和“相应减法”,实际上是简单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但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准备。但这不作为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作为考试内容。主要是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解决问题
如例6,是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数字比较小,画图比较方便。
如: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可以数(接数)小丽10,11、12、13、14、15是小宇。中间有4人。
可以画图:小丽▲ 小宇▲, ▲ △ △ △ △ ▲,
第 10 第15 10 11 12 13 14 15
中间有4人
如练习十八例5、6题。
例5题:今天星期一,推迟3天星期几?
3天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
例6题:从10页读到14页,读了几页?
10页、11页、12页、13页、14页
5页
P81页下方,呈现了本单元的数学评价,“你想说些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数学乐园
数学乐园是教学实践活动。
“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及其它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课标”还指出: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教材p82~83页的“数学乐园”,是将学过的数学知识,以问题的方式串起来,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师可以事先做成卡片①2个②3个③4个④5个⑤4个⑥3个⑦2个,分组活动。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经历正确数出在11~20的物体各数的过程,感知这些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感知“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加强表达能力,加强对数的理解。
2.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加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读数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初步了解进制,引导学生感悟,不是讲解十进制关系。
4.写数时要求整齐均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 5 课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认、读、写整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本单元比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讲“认识整时”。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认识钟面:时针、分针、12个数字;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练习巩固中渗透一些知识,介绍了钟表的背景资料。
P84页主题图,介绍钟表表面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点的左边是几,点的右边是“00”就是几时。
P85页通过小明的一天生活,说出每幅图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时间。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要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用“小明9时在做什么?”说明有上午9时,还有晚上9时。通过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在p87页6题中快8时了,快12时了;10时过一点,8时过一点,渗透看时间不但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怎样表述。练习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弹性,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除了基本练习外,8题稍难一点,要求学生根据前4个时间排列的规律,判断第5个钟表的时刻是几时,并画出时针和分针,填写时针、分针指向几。
P85页下图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和铜漏壶的钟表背景资料。
P87页下图是本单元的教学评价,用“我会什么”?“我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和操作过程,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时间比较抽象,教学时结合操作学具,亲身经历、亲自实践,摸一摸、拨一拨,建立时间观念。
2.结合教学渗透思想教育,珍惜时间。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 2 课时。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的基础上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减。本单元编排与实验教科书相比有些变化。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单元知识结构
20以内进位加法
“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做一做”中专门安排了练习题。“凑十法”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在以后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凑十法”本身包括了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等,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 先教学这种方法,在掌握了此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它方法。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注意变换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一)9加几
通过一共有多少盒的情境图,用对话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数”:箱内有9盒,从9起接着数,数出结果。“凑十法”:箱内有9盒,先放进1盒凑成10,10加3得13,画面上“你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
为了强化凑十法,“做一做”1题通过摆一摆,操作学具,感悟凑十的过程,配合图在算式下面注出了凑十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这样,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也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
教材增加了一组对比练习题,“做一做”2,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9+1+2= ;9+3= ,进一步强化了凑十的过程。练习二十四的1、4题,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9加几”的数学问题。
(二)8、7、6加几
如例2,从主题图中取出一幅情境图,在上节教材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在情境图下方出现了点子图,渗透了集合的思想,从物体抽象到点子图,由物体个数抽象出数字计算,给出了算式,把凑十的过程留给了学生,学生不依靠实物,自己想一想 ,及时抽象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方法,加深对凑十法的算理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做一做”1,类推7加几、6加几的凑十法,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做一做”2,是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对比练习,进一步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强化了凑十的过程。
再如例3,教材编排与实验教材相同,只是在三种算法下,加了一句“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做一做”的练习,比以前更抽象了。学生用哪种计算方法都可以。“做一做”的3题,练习二十八的8题,启发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练习二十一的6题,从图和算式都是填未知数的形式,这里不是讲填未知数,可以用数的组成填写算式,既巩固已学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又为学习减法做准备。
(三)5、4、3、2加几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题,都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算。教材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从编排上看,与实验教科书相同。只是在练习二十二2题,渗透了统计思想。4题是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解决问题
本节教材注意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学习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资源。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由于寻找信息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加法的含义。
例5,教材还是呈现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用“知道了什么”提出信息和问题;用“怎样解答”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式解答;用“解答正确吗?”检验计算结果,填写答话。并启发学生“他们的解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1)按群计数(前排7人,后排8人);(2)按性别计数(男生9人,女生6人)等等,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例6用画图的方法和对话表示领走的7个和还剩下5个,要求原来有多少个?就是把领走的7个和剩下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通过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进一步掌握解题的方法。
(五)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解题步骤。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做起。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
2.教学中要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3.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4.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效果好的练习方法,讲究实效,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14 课时(9加几 3课时;8、7、6加几 4课时;5、4、3、2加几 2课时;解决问题 3课时;整理2课时)。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整体感知
本单元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小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总复习,就是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建立知识网络。回顾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拓展。通过集中复习,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
本单元重点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以及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编排与实验教材有很大改变。教材以学生自我回顾为出发点,对“20以内的数”的一些基本知识,“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认识钟表”,知道整时,“认识图形”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为主线,通过一些多形式的练习题目,把复习串起来。最后又通过“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图形变化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P105页1题,由填写图表引发问题:数的大小比较——基数、序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数位——数的排列特点——结合认数,认识钟表。
P106页2题,“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3题认识图形。
P107页练习二十五中,1、2、3题是数的概念练习;4、5、6题是数的计算、比较大小练习;其中3题结合钟表对钟表整时的认识。6、7、10、11,是解决问题。11~14题是认识图形。9题以填未知数的形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也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做了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的准备。如用“凑十法”计算进行加法,还可以用“接数”和数的组成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重要的思维策略。这种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想加算减的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个数,会读写20以内各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会区分几个或第几个。掌握20以内各数的组成。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名称,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及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比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能根据数量关系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钟表中的整时。
4.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整理与复习,以学生为主,多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不要做为新知识来讲授。
2.整理和复习,可以对教材进行加工、再创造,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不要机械、枯燥、重复地抄写,以免加重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
3.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知识进一步掌握,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美术教育介绍】推荐阅读:
美术绘画专业自我介绍06-22
美术室介绍稿11-09
学习美术专业的自我介绍05-30
美术教师资格面试自我介绍07-16
美术教育听课笔记06-09
美术教育读书笔记06-21
小学美术教育的论文07-24
美术教育实习总结报告09-15
反思中学美术教育定稿09-29
美术教育的改革论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