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论文(通用8篇)
1851年 金田起义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实际上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一方面因平均分配土地根本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进步,一方面因绝对平均和取消交易而沦为空想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驻京 十口通商 势力进入内陆
1859年 洪仁玕呈《资政新篇》,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经济上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领域提倡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上设新闻破陈规,办学校建医院,外交上主张平等交往自由通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
1860年 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准许华工出国,割地九龙司库页岛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一方面沉重打击清王朝加速其衰亡,冲击儒家经典正统,打击外国侵略势力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而意义深远,一方面因局限提不出完整正确的正确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克服自身腐败与保持团结,也不能正确对待儒学和科学发动群众,正确区分侵略者和人民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潜力巨大但不能担负自身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办企业,建海军,办新学堂,派留学生。一方面维护封建统治并争取部分经济利益,也培养了通晓洋务的人才,一方面也使新技术和新器物不再被排斥而冲击传统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但因其封建思想指导新技术、企图依靠外国富强和腐朽的管理而失败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中法新约》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签定 赔款2亿加赎辽费守备威海卫费 外国在中国办厂割台湾
1898年 戊戌变法 又称百日维新 背景:在维新派宣传改良社会制度中,与守旧派进行了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学西学的辩论,随即胜利并开始变法。变法主要内容有:政治上,简行政裁冗员,取消旗人供养特权;经济上,扶持农工交通业,办邮政,修铁路,编预算;军事上,练新兵,习洋操;文化上,办大中小学堂,废八股,行策论,奖新著,励报刊,译外文,开留学。失败原因有三:不能也不敢否定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制度,而以圣贤之名托古改制为其一,惧怕人民群众的力量,无力对付封建势力的反扑为其二;对帝国主义抱有美好幻想为其三,其失败充分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行不通。其意义在于:维新派的活动贯穿着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思想,促进了民族觉醒;其政治改良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局限,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思想启蒙上传播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平等,同时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
1900年 清政府与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侵华失败帝国主义瓜分破产,次年《辛丑条约》(对惩办不力者,一经革职永不叙用,帝国主义有权留兵驻守,并赔款4.5亿两白银)签定,反侵略战争因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失败,但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民族意识觉醒
资本主义帝国侵略特征:军事上侵略屠杀划分势力范围 勒索赔款抢劫财富 政治上控制外交内政扶植收买代理人 镇压人民反抗 经济上控制通商口岸剥夺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与资本输出操控经济命脉 文化上借传教士侵略和制造舆论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1月,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初步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 至1907年革命与改良辩论三个要不要,即要不要革命推翻清政权,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土地国有,完成革命准备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保路运动
10月10日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背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破产,满清统治失去人心;民族资产阶级壮大,青年知识分子成为骨干力量。内容 :1912年(民国元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 二月清帝退位 三月参议院颁布临时约法规定;民国国主权归全体国民所有,设立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体制,国民一律平等,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八月 刺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提倡民主科学 其局限是:宣传的资本主义共和国一直行不通,提出的改造国民性不符合封建思想下的社会革命,其领导人缺乏批判精锐批判力原因: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以尖锐的战争形式表现了出来,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已被先驱者疑虑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 护法运动开始 1918年 护法运动失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辛亥革命失败并结束。失败原因:根本上,资本主义建国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具体的,没有明确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党。意义:打倒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使帝国主义再也无法维持在中国的稳定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开始深入人心;打倒了皇帝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民族觉醒,激发了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匣门;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发生积极变化;不仅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也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教训在原因上找。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进一步成长,新文国十月革命传播,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广泛而深入的群众性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明确党纲为以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用专政消灭阶级,废除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提出最高纲领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参加国共合作意义: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了明确奋斗目标,采取了新的群众路线的办法
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阐释三民主义为:中华民族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反帝民族独立,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原则的民生主义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征讨广东陈炯明,次年北伐吴佩孚孙传芳,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起义1926年中山舰事件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 国民革命失败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严重动摇,反革命力量强大,中共放弃了无产阶级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8月7日 八七会议清算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转折 9月9日 湘赣边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 10月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
山年底 广州起义
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 科学阐述土地革命(土地私有税后个有,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消灭地主阶级,人均分配土地。简言之,打土豪分田地)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12月东北易帜 1930年 毛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1年第一个土地革命纲领路线 九一八事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左的错误结束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10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2月9日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毛反对本本主义12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瓦窑堡会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2月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12月12日 西安事变,十年内战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日本的残暴殖民:从大屠杀到三光政策,从731部队到慰安妇,从掠夺矿产到经济统制,从思想战到奴化教育。
1937年 2月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五项主张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八一三事变8月洛川会议 改编红军为八路军9月 陕甘宁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凇沪会战平型关大捷 秋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12月 南京大屠杀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原因:客观上日军占很大优势,主观上国民党战略方针错误,即策略上片面抗战,战术上单纯阵地防御战 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 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39年7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中共提出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制定了发展工农小资等进步势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军阀等中间势力,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顽固派
1940年3月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百团大战
1941年 5月毛陕甘宁施政纲领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包括中共党员、非党左派、中间派三三制,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组交息,发展生产精兵简政,开展文化建设和教育建设10月皖南事变
1942年2月 整风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深入贯彻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
1945年 中共七大 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 原因: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民族觉醒下的民族抗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经验:民族团结是战胜困难和实现目标的奋斗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是抗战得以坚持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意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了被殖民厄运,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团结意识,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945年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5月4日,中共改减租减息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6—9月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8年9月 辽沈战役开始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开始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
1949年春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指出,全国土地革命胜利后,存在两大基本矛盾: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当在全国范围胜利后务必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糖衣炮弹袭击,进京赶考考个好成绩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6月 毛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坚持依靠工人和农民联盟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颁布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实行民主集中制,民族平等区域自治。经济上各得其所分工合作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新中国外交原则是本国本国独立自由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原因: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主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完善与进步 1949年 开国大典在京举行 新中国成立,意义:
1、帝国主义压迫奴役的时代结束,中国以新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2、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压榨,人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3、军阀战乱匪患得以消除,为建设提供了基本环境
4、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政治基础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性执政党,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从争取经济独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政治独立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小米加步枪到国防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科技事业得到发展;3国际地位提高和国际环境得到改善;4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特征:资本帝国主义逐步控制经济政治命脉,以剥削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重要障碍
近代中国的两大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族独立与解放 改变落后实现国民富强的历史任务 两个中国之命运 :资产阶级民主和共产主义民主的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处境:外国资本绝对优势地位,官僚资本权力垄断地位,封建地主所有制关系束缚,军阀官僚掠夺
特点:占总体国民经济比重小(力量弱),商业金融比重大工业资本小(地位不高),是缺乏重工业为基础的轻纺食品工业(缺乏独立性),规模市场技术先天不足(害怕工人革命),兼经营土地利润(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4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景。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取得了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论十大关系:1956年2月到4月,毛泽东等先后听取了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在听取汇报基础上,毛泽东逐步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经济建设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内容。《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面对的困难:1保卫并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2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4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措施:
1、1949年到1952年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继续推行土地改革和婚姻改革,剿清匪患,2建国头三年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国民经济,3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取得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4开展整风整党运动,1951年进行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1952年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
1953年 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原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经济腾飞基础,对个体农业的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导方针:1先合作化后工业化2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3坚持自愿互利原则,发展一批巩固一批4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合作社评价标准5把社会改造与技术改造相结合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54宪法”颁布
1955年 农业合作化高潮 7月一五计划通过决议:初步建设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基础,相应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发展交通运输业,保证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水平。
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毛提出 第二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4月-5月论十大关系,指出其基本方针为: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我国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9月中共八大制定二五计划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上要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2月毛泽东提出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解决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解决4月整风运动:反官僚反宗派反主观主义6月反右斗争开始扩大化11月拉开大跃进序幕
1958年 5月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得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实际上偏快而忽略了省大跃进、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9月掀起人民公社化高潮11月初步纠左1959年 7月以左纠左 三面红旗三年严重困难 1961年 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62年 七千人大会恢复和发扬了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认识,推动了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
当有人提到中国的近代史,想必作为中国人可能都会捶胸顿足。是的,但是我们又必须正视历史,中国的近代史确实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但是同时它又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全中国人民顽强抵抗外国侵略者,最终赢得胜利的抗争史。因此,我觉得了解历史就像是在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解读历史能够让我们变得明智,能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里反思人生。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的国家对外奉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当别的国家正在为工业革命而奋斗的时候,我们的国家还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腐朽,最终导致了帝国主义将炮火指向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之后,中国被迫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如我们人人皆知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等等。这些条约的签订,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掠夺了中国人民巨额财富,更是控制了中国经济、政策、军事上的一些权力,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灾难。但当时清政府并没有认识到问题之所在,仍然盲目自大,直至外国侵略者越来越猖狂,之后又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等等这些事件。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当时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思想的愚昧。但是这些灾难从未打倒过中国人民,从刚开始由农民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维新革命、辛亥革命这些斗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面对外国侵略者时的果敢和爱国精神。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如一片叶子,有人能因一叶而障目,也有人因一叶而知秋。学习历史不仅需要我们记住历史,更需要我们还原历史的真相。我们的国家一直都很重视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毛泽东曾经也多次号召我们多学一点历史,用历史的知识来弥补现在的不足。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我们是要为祖国的未来肩负责任的,所以必须要了解中国的国情是怎样的,中国的历史是怎样的。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的今天,还应该了解中国的过去。只有了解了国家的过去,才能有计划的去发展未来的社会。
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可以让我们有所思,有所悟。“历史终究是历史”,无论是辉煌还是屈辱都已经成为过去了,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宝贵经验中汲取教训。我们从初中以来一直都有学过历史,但每次学完之后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在不断的成长,而思想也在逐步的成熟,对待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见解。同时,学习中国的近代史对我们平常的知识的扩充也会有所帮助。在大学里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老师补充了很多以前高中老师没有讲过的知识,还有书本上没有的内容。这将大大的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对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我们大学生中有很多参加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的同学,而政治又是必考的科目,这就需要我们对我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有深刻的了解。特别是想成为一名公务员的话,就更得学会客观公正的对历史作出评价,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习先辈们保卫国家、勇于牺牲、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来,我们的国家发展的日益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随之很多人却淡忘了历史,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吃过苦受过累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历史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故更有进一步加强中国近代史学习的必要。当前,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我们还处在和平年代,但是各国竞争依然很激烈,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要客观的看待历史的全过程,不能让历史重演,不让帝国主义有可趁之机。而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续传承中国的优良传统,牢记中国人民顽强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不仅学到的是知识,更多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所带来的魅力!让我们时刻不忘国耻,记住落后就挨打的经验教训,同时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一个顽强不败的国家,中国的人民都是不怕艰辛、敢于拼搏的中国人!如今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卧薪尝胆,懂得以史为训。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好好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多学点历史,继续保持认真勤恳、不骄不躁的学习之风。虽然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仍需要保持和弘扬革命先辈所留下来的“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我相信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对以后的人生道路都是终身受益的。
摘要:自1848年到1949年这期间,中国人民饱受了残酷血腥的战争之苦,这段痛苦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的屈辱史,而《中国近代史纲要》是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对于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中国近代史方面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素质。所以高校应该积极认真的开设这门课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在高等院校整个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它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最直接具体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其教学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善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
《中国近代史纲要》存在的教学问题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多方面全方位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的传递不能仅仅依托于传统的讲授时式的教学,还应该配合一些相应的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深化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然而在当代中国大多数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中,实践教学的形式都过于的单一,有的老师可能执教了十几年,实践教学的形式却一直都是“读书报告”、“电影观后感”,我们可以想象到其中的枯燥和乏味。当代的大学生有几个人会真正的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然后寫一篇读后感呢?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老师、完成作业,然后随便在网上搜索一篇读后感拿来凑数。所以这种过于单一又传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形式,并不能达到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的教学目的,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消极懈怠的学习心态。因此改善实践教学形式对完善《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参与度不够。一个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参与度是直接相关联的,只有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课堂教学内容的魅力,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够。一般高校中《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多是以大课的形式开设的,一堂课一般是一个学年几百人的形式,这种教师和学生的比例首先就不可能保证,授课教师会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授课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整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自己在讲授课本知识,将自己摆于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一堂课下来可能都不会提几个问题完全不给学生自己思考感悟的机会,可想而知这样很难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完善《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来,争取做到感同身受。
学生缺乏兴趣态度不端正。《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理论上的,给人一种抽象不具体的感觉,要想学好这门课就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理解概括能力。这种抽象不具体的知识本身就会让人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十分传统不生动,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就会产生排斥不感兴趣等情绪,还有一些学生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门没必要开设的课程或者是没必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只要考试的时候稍稍学一下就好了。而兴趣和态度是一个人能否学好一门知识的关键所在,只有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只有态度端正才能促使学生坚持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并且将其精神贯彻到生活中,可通过当代大学生的状态我们可想而知《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会是什么样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当前《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关键。
内容广泛,不易衔接。《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涵盖面非常之广,各个单元章节之间的内容关联性也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一个单元章节的内容过渡到下一个单元章节的内容,如果教师在这期间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链接,会让学生感到很突兀,造成知识断层。一旦产生了知识断层就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运用到生活中。
如何改善《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问题
教师应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由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数都过于传统单一,很难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没有深切的感悟就不可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这就要求讲授纲要课的教师不要满足于教学现状,应通过加强对教学效果的理论研究,指导纲要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积极发现纲要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提出教学改进措施。教师要勇于创新,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读后感”、“观后感”等形式,开创新的符合当代大学生性格需求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教材讲述,阐述他们自己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或者让学生组成互学小组制作教学视频,最后进行课堂展示,老师验收教学成果。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辅导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以学生为先,不能一堂课都是老师在讲而学生完全没有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是以学生的状况为标准而是以自身的教学目标为准,甚至可能根本不适合学生目前的接受水平,这样根本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尽量少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尽量多的让学生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再由教师出面帮助解惑。只有这样,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了,才能更加有利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有效开设,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优秀大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感兴趣才会促使一个人去认真学习,所以学生是否感兴趣在教学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中国近代史纲要》本身就是理论性较强,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但是只有教师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热情,才能让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在纲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摆在每一个任课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热情呢?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教学方案,摒弃那些传统的、乏味枯燥的教学方案,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案,做到寓教于乐,在保证趣味性的情况下也能传授知识,确保让学生感受到的课程的变化性和常新性,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你,做一个良师益友,在与学生的得日常交往中能够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传授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兴趣,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要想更加流畅顺利的讲解《中国近代史纲要》就必须要具备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单元章节知识过渡的时候尽可能的利用专业知识,来讲解其中的相关之处,避免学生产生知识断层的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过程,就必须要系统阅读相关书籍,如《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传》等,不但要做重点阅读的准备,还要制订长期的阅读计划:并且从事纲要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积极走出去,到其他高校、研究单位进修,做好终身学习的打算,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准。
伟大的开端——五四运动
一九一九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犹如响彻云霄的一声春雷,打破了辛亥革命以来的沉闷局面,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出现了高潮。
五四运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辛亥革命后,外国侵略者,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封建军阀为了维持反动统治,极力勾结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内忧外患,日甚一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就是在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深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五四运动爆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它受到了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当时世界革命潮流的影响和推动。
五四运动既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口号把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和动员起来,为挽救国家的危亡和争取民主自由而战斗。富于敏感的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六三”以后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全国人民的共同斗争,使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和拒签对德合约,得以实现。从五月四日到六月二十八日的这场政治斗争,就是五四爱国运动。
从一九一五年《青年》杂志创办开始,中国就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随着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的分化,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经过他们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运动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自鸦片战争开始以来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以五四运动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五四运动的酝酿
一九一九年的春天,严重的民族危机笼罩着中国。四月底到五月初,巴黎和会的噩耗频频传来,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日益暴露。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以及由这一场危机引发的五四爱国运动,都是紧紧围绕着日本侵占中国山东及其权益问题发生的。
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割地狂潮”中,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德国借口曹州教案(两名德籍教士在山东曹州巨野县被大刀会众所杀),派舰队攻占了胶州湾。一九一四年七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日本参展的目的,是想趁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战,无暇东顾的机会,扩大在中国的侵略。从九月二十六日起,日本伸入山东内地;十一月七日,占领青岛,青岛的军向日本投降。至此,德国在胶州湾和山东的各项权益,全部为日本所取代。日本的侵略胃口很大,它不只是要夺取山东,还要独占全中国。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窃国大盗、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亲自递交了“二十一条”。袁世凯正急于复辟帝制,为了换取日方的支持,早日登基称帝,五月九日,袁世凯表示完全承认日本的要求,并命令外交总长陆徽祥在条约上签字
二.爱国热潮席卷了整个中国
“五四”前夜,中国的内忧外患日益深重,使人之祸迫在眉睫。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全国各地都有一些人开始丢掉企图依靠外力收回国家主权的幻想,痛切感到只有自己奋起反抗,才是挽救危亡的正确道路。五月四日,北京学生提出的“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口号,喊出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心声;他们焚曹击章的爱国行动,鼓舞了人民的革命热情。因此,五四运动在北京一爆发,就立刻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爱国热潮顿时席卷全国。这场运动的发展速度之快,斗争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及其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三.六三运动
“六三”是五四运动的里程碑,以它为界限把五四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从“五四”到“六三”,是运动的第一阶段,这时运动的中心在北京,运动的主力是青年学生;从“六三”到六月二十八日拒签“和约”,是运动的第二阶段,这时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了运动的主力。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中的两大主力,他们高昂的爱国呼声构成了五四交响乐的主旋律。运动发展到“六三”以后,工人阶级奏出了这部交响曲的最强音,工、学、商采取了联合行动,把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推到了高潮。
四.从罢免曹、章、陆到拒签“和约”
五四爱国运动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特别是“六三”以后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使得反动派极为恐惧。北京政府被迫罢免了万夫所指的三个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专使也没有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
五.改造社会的探索
五四运动,既是爱国运动,又是文化运动,两者相辅相成。文化运动为爱国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爱国运动又推动了文化运动的发展,使原来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从一九一九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到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两年,是新、旧文化运动的交替时期。当时,在知识
界出现的围绕着关于“改造社会”的热烈探索和争论,就是这种新、旧交替的主要体现。那时,既是一个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群星灿烂,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又是新旧文化思想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的复杂局面。这种新、旧交替的状况,在“五四”后的第一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六.走十月革命的路
五四运动一年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并日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此同时,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中,涌现出一批坚信马克思主义、决心走十月革命道路的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从而导致了一九二一年七月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陈独秀和胡适,都是五四时期为社会所公认的思想战线上的民主主义者,都曾被封建卫道者们攻击为“过激党”。如果说,在五四时期的历史条件下,从民主主义的思想出发,而又保留这一思想的某些原则,还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那么,他们要继续前进,成为共产主义者,就不能再囿于这种状况了。他们所面临的,是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和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尖锐课题;这同构成民主主义思想的个性解放和天赋人权等基本原则,是直接冲突的。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在已经出现的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新的课题面前退缩了,甚至与之对立,背道而驰;能够继续前进,成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只是其中的少数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比较重视实际革命斗争,把自己学得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同实际斗争相结合,从而使自己在政治思想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坚定地相信科学社会主义,坚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七.总结
五四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促成五四运动的社会矛盾最根本的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国人民如果不从封建主义的旧教条中解放出来,破除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学习资本主义的进步文化,为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落后面貌而奋斗,中国就没有自由和独立的希望;无产阶级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人民战胜强大敌人,争取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为了保持共产主义思想的纯洁性,还要不断地和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作斗争。
五四运动所提供的这些基本经验应该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今天进行新的长征中的借鉴。
参考文献:
《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百年中国》《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虎门销烟》、《十月围城》、《走向共和》、《鸦片战争》、《林则徐》、《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甲午风云》、《谭嗣同》、《孙中山》、《我的1919》、《铁流1949》、《南京!南京》、《中国远征军》、《国共合作》、《黄埔军人》、《地雷战》、《地道战》、《南京》、《血战台儿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太行山上》、《铁道游击队》、《黑太阳731》、《西安事变》、《七七事变》、《飞虎队》、《重庆谈判》、《国歌》、《活着》
要求:
1、结合史实,客观全面,有论有据。
2、字数不少于一千字。
3、一律使用A4纸,手写或打印均可
4、作业格式:
题目
1、《南京条约》:1842 年8 月29 日,中英代表在南京签订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一、开放广州福州上海宁 波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二、割让香港给英国。
三、赔偿2100 万元给英国。
四、进出口税率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定。
五、废除“公行”制度。《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需要议定关税率及其他有关问题,中英在 广州继续谈判。1843 年10 月8 日双方又在虎门签订了《虎门条约》,英国获取 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
2、列举鸦片战争前后学风转变的5 个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林则徐《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姚莹《康輶纪行》徐继畲《瀛环志略》梁廷枂《海国四说》
3、照旧交粮纳税:太平天国时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 的,为了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得不实行“照旧交粮纳税” 的政策,仿照清朝的办法,即地主是田赋的主要交纳者,征收地丁银和糟粮。
4、辛酉政变:咸丰皇帝死后,6 岁的载淳即位,其母尊为慈禧太后。慈禧太后 变发生在农历辛酉年,故称“辛酉政变”。
5、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后期,政权的封建性越来越浓厚,领袖们的思想作风由 朴素转变成对名利和奢侈生活的追求,领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1856 年9 月天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公开的分裂,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相继丧命。天 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是天平天国从进攻到防守的转折点。
6、《资政新篇》:1859 年洪仁玕总理太频天国朝政,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统筹全 局的方案——《资政新篇》。这个建议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比起原有的平均思想主义是一大进步。他在“向西方学习”这点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 识分子。但《资政新篇》除洪秀全表示大多赞同外,在太平天国内部没有引起积 极反应,也没有实行过。
7、湘军的组建:1853 年初,由于攻打太平军的八旗、绿营的溃败,咸丰皇帝下 令各省组织地主反动武装。曾国藩受命在湖南以湘勇为基础,略仿明戚继光的成 法,募练了一支不同于绿营制度的军队——湘军。湘军用知识分子为营官,以同 乡和伦常的封建情谊为纽带,实行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军纪教育和军事操练。
8、清流派: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洋务派在军机处占了多数,属于顽固派的李鸿 藻感到势单力薄,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以壮大声势。这批人也 以依附李鸿藻为进身之阶,以议论朝政、抨击权贵相标榜,号称“清流”。
9、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804.1511, please register!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10、洋务时期的几次大争论:
1、第一次大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学习西方近代 科学技术,制船造炮以资“自强”;西方诸国是不知礼义的蛮夷,还是科学进步、政教昌明的国家。争论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守旧与开明的不同政见之争。
2、第 二次大争论因同文馆添设天文算学馆掀起,实际上是要不要办洋务,要不要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场政治斗争。
3、第三次大争论因刘铭传建议修建铁路引 起,洋务派支持而顽固派不但反对修铁路,也反对一切近代的机器制造工业,最 终以洋务派的失败告终。11、19 世纪60-80 年代边疆危机:沙俄入侵新疆后被收复,但通过中俄《伊犁 条约》沙俄共割占我国7 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日美侵犯台湾;英法入侵云南,中 国被迫签订《烟台条约》;英俄进窥西藏。
12、《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后期,随着日军的步步逼近,清军的接连败溃,慈禧太后急切求和。1895 年李鸿章和日本代表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关条约》,主要内容有: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割让辽东半岛和台 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4、增开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5、允 许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 栈寄存。《马关条约》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13、维新运动时期的康有为变法理论: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知识,中国儒家的今文经学的“三统”、“三世”说是康有为的两个政治思想来源。他根据这个思想学说构筑了自己的维新变法理论体系,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 《孔子改制考》。这两部书的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这两部书都是利用古书 古人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
14、东南互保运动:义和团和清军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颤心惊,英美等国害怕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他们所控制的长江流域,于是与东南督抚勾结,策划了“东南互保”,清政府也默许这个运动。“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 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并在推行过程中保全了西方列 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维护了这些地区督抚的势力。他们之间的勾结破坏 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同时利于帝国主义集中兵力镇压义和团。
15、邹容与《革命军》:辛亥革命时期民主思想的宣传品中影响最大的其中一部 就是邹容与《革命军》。邹容以满腔的热情歌革命,歌颂民主,论述中国进行民 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他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把推翻清朝专制 统治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指出只有打到帝国主义的“奴隶总管”清王 朝,中国人们才能获得民族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804.1511, please register!
16、清末新政开展的步骤、主要内容:慈禧太后挟光绪逃亡西安期间发布“罪己 诏”和“改革”谕旨;1901 年4 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从此逐步推出各项 “新政”,主要包括改革管制、改革兵制、改革学制、奖励工商四项内容。
17、评价同盟会:在孙中山的推动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 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同盟会成立后知识分子比重大大增加,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善、系统的组织方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归 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同盟会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的规模,并成为当时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但是同盟会仍存在不少弱点: 成员对纲领的态度并不一致,同盟会所设计的组织系统也始终没有完备地建立起 来,各地分会往往处于分散的、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状态。
18、张勋复辟:张勋复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 年7 月拥护清朝废帝溥 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1917 年5 月黎元洪总统“府院之争”。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国、美国等支持黎元洪、冯国璋。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黎元洪乃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6 月 张勋率五千辫子军北上。密谋复辟,段祺瑞则欲利用他对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7 月1 日溥仪正式登基后召致全国反对,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12 日溥仪 退位,这场复辟丑剧仅12 天就迅速破产了。现代史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国初年,在孙中山的支 持下,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立实业部并办法一系列保护工商业的法令规章,鼓 励人们兴办实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它在整个国民经 济中所占的比例依旧很小,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轻工业多,重工业少。小工厂多,大工厂少。
2、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 人阶级力量的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 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五四爱国运动兴起创造 了条件。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火索),进一步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军阀与人们大众的矛盾,终于酿成了 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具有与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 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正真的群众运动,促进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正因为五 四运动具备了以上几个历史特点,它也就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804.1511, please register!
3、试论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国民党进行改组、创办黄 埔军校、成立广东革命政府,并在共产党和俄国共产国际的合作下,在全国工人 农民的支持下,进行了两次东征,统一两广,采取各个击破战略取得北伐战争的 胜利,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军,其余地方军阀都转向拥护国民 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崩溃。此时人民解放运动高涨。但战后汪、蒋集团与共产党 的决裂使国民革命遭到彻底失败。
4、试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在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独立性的前提下,全体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把国民 党改造成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提出并促成的。国民 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从而把旧民主主义发展成新民主 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5、北伐战争进军过程及其胜利原因:北伐战争的序幕是援湘战争,接着北伐军 先后在两湖、江西、福建取得胜利。之后北伐军东路军入浙江,中路军向苏皖推 进,西路军入豫,均取得胜利,最后北伐军会攻河南。在北伐胜利军进军的形势 下,其余各省军阀都转向拥护国民政府。由于中共合作、苏俄帮助与国民党改组、黄埔军校兴办壮大了革命军的力量,而各路军阀之间不间断的明争暗斗,促使北 伐迅速取得胜利。
6、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建立的?北伐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清 共”和打击国民党左派,为建立一个由他控制的国民政府做准备。1927 年4 月 17 日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于18 日在南京办公,宣告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7、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改订新约运动”述评:国民党政权初期,向列强提出改 订新约问题,即就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与各国交涉,中国关税自主权 得到承认,但取消领事裁判权问题没有取得成果。国民政府改订新约的目的一方 面在于制造国家独立自主形象,借以缓和革命人民反帝和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 斗争;另一方面是以此取得各国的承认。
8、试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建设: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都进行 了土地革命斗争。根据中共中央规定,经过实践摸索,形成了进行土地革命的具 体政策,先后出台的法规确立了“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土地分配给农 民个人所有”的制度。土地革命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力和参军参战的积 极性,推动了根据地的发展和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9、“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特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 主义加紧了对华侵略扩张,国内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日两国的矛盾转化为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804.1511, please register!主要矛盾,反对日帝国侵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其内部处于动荡危机当中。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民党独裁统治 加强。中共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发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成立,这 是不符合全国形势发展要求的,与团结抗日总任务相违背。
10、废两改元和法币政策述评:1933 年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训令,中国 银本位制度确立,简化了币制,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但是不久之后由 于外币贬值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经济衰退。1935 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统一全国货币,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统一国内市场,利于国内外贸易发展和金融 改造,刺激了农工商业的发展。但同时法币和英镑美元形成固定比价,成为了它 们的附庸。
1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 亡热潮。必要性:只有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才能救 国。共产党主战但军事实力不够强大;国民党具备军事实力但是具有妥协性,两 党合作才能去的抗战的胜利。可能性:反对日本侵略是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共产 党站在民族利益角度希望国共合作,壮大抗日力量;日本侵略危及到国民党的统 治,以及迫于全国舆论和党内要求国共合作的呼声,此时国共合作成为国民党最 好的选择。
12、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最后胜利的是中国?: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 国,强国弱国的对比,这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 落后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并且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 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 队。因此,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13、试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坚 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打打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 的重要后方基地,还未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质和军事情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抗日 战争的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 特别是别压迫民族的进步。
1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伟大意义: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 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毛泽东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804.1511, please register!线;共产党人献身精神)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 的民族抗争,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军队与老百姓相结合;地雷战、地道 战、麻雀战等)
3、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仗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 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 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免遭殖民奴役的厄运。(结束台湾50 年的殖 民统治)
2、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 所未有的高度。(万众一心、不畏强暴、开拓创新)
3、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弘扬 了中华民族是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15、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战后,国民党政权通过受降和接收日伪产业,国 家垄断资本空前增长,垄断地位大大增强。但是在接收过程中,从抗战后期形成 的国民党官僚机构的腐败行为暴露无疑。国民党在政治上失去了民心。由于抗战 中的保存与发展,美国的帮助和接收的日军装备,国民党军事实力达到最高峰。与此同时,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虽然军工生产能力薄弱,但是中 共的政治声望大大提高,根据地已经成为新中国的雏形,解放军主力均能机动。中共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日益巩固和扩大,为战胜蒋军,建立新中国打下坚实的 基础。
16、国共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的简要过程:1945 年8 月28 日毛泽东等人前往重 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经过多次具体商谈,与10 月10 日签署双十协定。1946 年1 月10 日,国共双反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31 日 会议结束。
17、三大战役述评:1948 年秋,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 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 个月零19 天,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三大战 役无论是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成果,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 也是罕见的。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课堂互动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该课虽较好地履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职责,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影响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
一、纲要课程的现状及影响教学的问题
1. 国家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现状是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况, 一方面是国家非常重视, 一方面是学生非常漠视。国家的非常重视表现在2005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由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 并在其二级学科中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国家教育部在2008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公共课程) 进行改革, 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简称《纲要》) , 面向全体本科学生开设。学生的漠视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没有太多的热情进行关注, 认为公共课程只要期末考试及格、不挂科即可的心态, 甚至有学生调侃:59分遗憾, 60分万岁, 61分浪费。由此可见学生对公共思政理论课的漠视程度, 导致《纲要》) 课程的授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
2. 课程内容和讲授时数脱节。
《纲要》课程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章内容, 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今的170余年历史, 而课程讲授仅为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为36课时, 这使得在讲授过程中, 如果侧重讲述史实, 则会出现内容繁多无法面面俱到且容易陷入单纯的以史论史的境地, 无法达到课程要求在讲授历史过程时得出一条历史主线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 , 三个历史选择 (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 的目的, 同时还有可能无法在36课时内完成讲授内容;如果对所涉及的史实一带而过, 侧重讲授从史实中得出的结论, 则会使课堂讲授偏重于理论而显得枯燥乏味, 同时也容易在学生心目中产生逆反心理, 认为思政理论课就是对当今社会的歌功颂德, 就是就理论谈理论, 缺乏吸引力, 达不到授课的预期效果。
3. 课堂讲授形式单一。
作为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堂讲授形式仍较为单一, 虽然改变了以往“一本教案一本书, 一支粉笔讲一堂”的枯燥讲授形式, 开始采取多媒体课件授课, 努力改善教学手段, 但此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形式, 缺少课堂师生互动环节, 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对课堂相关内容的关注, 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4. 合堂授课中的基础差异。
《纲要》课程属于合堂授课的思政理论课, 合堂中不同学科的学生的历史基础不同。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已学得比较通透, 而理科生的历史基础较文科生薄弱, 甚至不少学生连基本的历史脉络都不清楚。因此, 教师需在讲授基本历史知识时进行一定扩展。但实际在进行课程编排时并未考虑文理科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 往往根据班级人数和合堂教室大小实行文理学生混合编班合堂, 所以上课时教师很难兼顾———如果照顾文科生, 轻史实而重理论, 理工科学生会因史实不清而无法得出相应的结论, 无法产生对教材结论的认同;如果照顾理工科学生, 对所讲授史实展开陈述而不进行拓展, 文科学生会觉得讲授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深入拓展而不尽兴。最终结果往往是文理科学生都有些不满意, 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
5. 外界干扰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能力的不断提升, 学生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最为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几乎每个学生都开始使用智能手机。这原本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良好表现, 但在课堂上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负作用。当课堂讲授的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学生无心听讲时, 便会打开智能手机的上网功能, 或阅读电子书籍、或社交聊天、或玩网络游戏等, 形成了现在课堂一大特色群体:低头族。从而出现教师在讲台认真讲课, 学生在下面各行其是, 虽然任课教师倾尽所能, 但教学效果仍难以保证。
二、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的对策
1.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本地所特有的红色资源, 积极开辟课外实践活动。如在讲授上编综述, 回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时, 可利用课余时间, 分班组织学生前往伊犁州博物馆进行参观, 可在参观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较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不曾中断过的文明, 切实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 从而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进一步体会《纲要》课程中所要讲授的一条历史主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如, 讲授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 发动鸦片战争的内容时, 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林则徐纪念馆, 通过对林则徐个人生平事迹的了解, 再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那一段历史, 使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历史人物, 从而引起内心的共鸣, 以加深对课程所讲授内容的了解和把握。
2. 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影视资源。
随着媒体资源的极大丰富, 诸多历史人物、史实被搬上银幕。在讲授相关内容时, 可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红色影视资源。如在讲授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内容时, 可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影片《甲午海战》, 通过对影片的观看, 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当时战况的惨烈以及爱国官兵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同时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教材中对抵御外来侵略失败原因的总结, 深刻体会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武器, 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在讲授中编内容时, 可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影片《我的1919》, 通过观看影片,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五四运动, 深刻理解了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 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在讲授第六章内容时, 可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南京》、《东京审判》等影片, 在学生直观感受这一段历史的同时, 体会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 进一步认识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在讲授新中国成立的内容时, 可组织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 通过观看影片, 使学生深入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召开等情况, 同时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直接的关系等。
3.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因为《纲要》课程是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思政理论课, 相对而言教材上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 鉴于此, 可在讲授过程中, 适时选择学生相对较为熟悉的内容进行课堂互动, 如鼓励学生进行自制课件比赛, 比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一个合堂课上往往有2至4个班级, 可要求每个班级自主选择一个章节的内容来制作课件, 制作课件提前规定选题和制作周期,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 由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同学对课件内容进行课堂讲授, 引入竞争机制, 将讲授与学生平时成绩相结合, 由同一合堂课上的其他班级共同为讲课同学评分, 鼓励同学认真收集材料, 精心制作课件, 用心讲好课堂内容。通过这样的互动环节, 可取得两方面的效果:其一, 学生在自制课件的过程中, 必须要先深入细致地了解教材所讲授的内容, 同时还需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 通过这一过程, 可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把握课程所讲授的相关内容, 同时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能力;其二, 通过课堂讲授, 使同一合堂课上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同学感受身边同学讲课的魅力, 感受学生之间的差距。通过适当的竞争, 既可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考评学生在课件制作、课本知识重点的把握、课堂讲授等方面的能力, 对师范专业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走上讲台都是极好的锻炼措施。
4. 合理编制合堂。
文理科分班授课在学期授课安排时充分而合理地考虑文、理科学生、体育艺术类学生以及汉语授课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等多种因素, 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 深入各院系进行实地调研,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和不同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 合理编制合堂。同时, 任课教师也需要准备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教案,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既解决教师在混合编班教学中的尴尬, 又切实让学生在学习中从内心产生对一条历史主线、两大历史任务、三个历史选择的认同,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5. 强化课堂纪律, 排除外界干扰。
一段时期以来, 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教学质量的新闻不绝于网络, 各高校也开始纷纷出台相应措施杜绝此现象以提高教学质量。做法不一而足, 个人认为较为可行的方法一是强化课堂纪律, 明确课堂严禁使用手机, 如违纪在课堂使用手机, 则可在班级或院系进行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二是采取相应措施, 排除外界干扰, 如在教室设立手机袋, 在课前要求进入教室的学生将手机关闭并装入指定的手机袋中, 待下课后由学生自行取回自己的手机。上述举措虽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上课使用手机的情况, 但能从形式上强化课堂纪律, 重新引导学生上课时关注教师所讲授的课堂内容, 逐步要求和鼓励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要求我们在课堂讲授中准确地把握《纲要》课程性质、把握历史知识讲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丰富全面、与时俱进, 采取多种形式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切实增强课堂讲授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效果。坚持大学生主体地位和发展需求, 转变理念, 合理组织,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完成国家和学校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郭瑞敏, 王戎.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开放式、研究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 2010, (7) .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性质;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55-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并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课程之一,该课程既与另外三门课程有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因而在教学中有其自身的难题。为了更好地讲授这门课程,笔者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出发,根据自己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探寻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并尝试着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一、《纲要》课程的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一名称,乍一看,似乎是一门历史课;但实际上“史”只是这门课程的载体,而思想政治理论才是其内容。打个比喻来说,中国近现代史就好像一条船,而思想政治理论则是这条船上运载的货物。显然,这条船只是一个运载工具,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这条船上运载的货物——思想政治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货物离开了船无法运送;就这门课程而言,思想政治理论离开了史也无法传递。再说“纲要”这个词,也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对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的简化、浓缩,如果那样的话,这门课程就应该叫做《中国近现代简史》或《中国近现代史简编》。实际上,这里的“纲要”的意思是从理论的高度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概括。总之,就课程性质而言,《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它与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是异大于同,也即在具有“史”的“特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有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
二、《纲要》课程面临的三大难题
1.难题之一:教学内容丰富与课时相对少的难题。《纲要》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中、下三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年-1919年)为上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年-1949年)为中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今)为下编,时间跨度较大。再就内容而言,《纲要》包罗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而在教学计划中,目前《纲要》课程仅安排34个学时,所以虽然教材主线清晰、主题明显,但内容丰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简要的历史事实中感悟、概括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政治理论,显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难题之二:教学内容重复与课时相对少的难题。《纲要》教材与前置课程中学历史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以及并列课程《概论》有许多重复。首先,通过中学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已耳熟能详。这既为《纲要》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作了铺垫,讲授《纲要》课时不需要过多讲述这些基本史实;但同时学生也会认为已经学过近现代史,没必要再学。其次,《纲要》与《概论》有些章节阐述的内容相同,只是阐述角度各异。在《纲要》课程课时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授课内容再大量与前置课程和并列课程重复,显然既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又浪费宝贵的课时。
3.难题之三:教学形式单一与教学课时少的难题。笔者通过与周边兄弟院校《纲要》课程教师的交流,发现针对《纲要》课程大多数教师采取的仍旧是传统的逐章逐节讲授的教学方法。但是《纲要》的内容多课时少,这样上课很难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至于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要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寻找其他途径,合理解决这一难题。
三、《纲要》课程教学难题破解
1.正确处理好《纲要》与前置课程和并列课程的关系,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面对《纲要》课程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的特点,要正确处理解决好授课过程中大面积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努力把大学通过历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历史教育区分开来,不再用过去对中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历史,而是要从讲“历史发展的过程”转向讲“历史发展的原因与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大学与中学相比确实提高了层次,激起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学习这门课的兴趣。由于《纲要》和《概论》课程相似度高,尤其是建国之后的部分重复率更高,兄弟院校的一些教师认为《纲要》可以着重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部分,之后的部分可以略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由于二者的特点不同,所以他们的讲法也应有所不同,要从讲法上将两者区分开来,凸显各自特点,而不能厚此薄彼,才能让学生从中均有受益。
2.以专题讲座形式备课授课,解决课时少、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纲要》的内容多课时少,章节授课法很难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问题,笔者尝试使用“专题讲座法”讲授。传统的章节讲述法是按章节去组织教学内容,教师根据目录依次讲述即可。而“专题讲座法”,是在要求教师全面吃透掌握教材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抓大放小、抓重要点放次要点,归纳出讲授专题,然后把教学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分别组织进各个专题进行讲授,从而达到既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不折不扣完成教学内容的目的。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把教材三编十章的内容划分为十二个专题,发现可以较好地完成这一目的。使用“专题讲座法”进行《纲要》课程教学几年,笔者还有一些在设想这一教学改革之初所未敢奢望的意外收获,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使用“专题讲座法”,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在部分学生中征求意见,学生提出不少教师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促使笔者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②使用“专题讲座法”,就教师自身而言,就不得不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进一步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两个方面合而言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纲要》课程,虽然因其自身性质、教学要求高、课时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有种种难题,但只要我们认清《纲要》课程的本质,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破解这些难题,开创性地圆满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汪建华.略论大学学习开局与学习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7,(9):61.
[2]王先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9):61-63.
[3]曹美玲.政治学科讨论式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1):80-82.
[4]张芳.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7,(3):115-116.
[5]刘玉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6):99-101.
[6]王晓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政治理论教学,2009,(6):69-72.
【近代史纲要论文】推荐阅读:
近代史纲要提纲06-21
近代史纲要填空总结09-20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06-13
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整09-25
近代史纲要习题第六章05-24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件年表06-28
近代史纲要辨析题复习题07-21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卷及答案详解09-13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资料12-03
中国近代史纲要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