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教师教学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工智能和教师教学(精选8篇)

人工智能和教师教学 篇1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3G无线通讯技术的推广运用,利用无线技术高速传输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变成现实。基于3G技术的智能手机不仅具备了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功能,还有包括网页浏览、查看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真实地感受到了3G手机移动教育的魅力:它不但能极大地扩展教育的空间,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学习随时随地、随心所欲,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还可增加师生互动、加强家校联系,使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更新知识技能,完善自身专业素质。

手机已从简单的语言通信工具逐步演变成一个集语言、文字、图片、甚至流媒体的信息平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事业的方方面面,被誉为“第五媒体”。有专家称:“这种技术一旦用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仅节约了教学成本,而且很有可能带来教育方式的革命。”

一、利用手机做好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可是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在上班时间除了上课之外,大部分时间都被批改作业占用了,批完写字批日记,批完日记批练习册,批完练习册批作文、批试卷,用在备课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就出现了部分教师匆匆忙忙抄教案现象。有些老师上班没时间备课,就把教案拿回家备,可每天背好几本书回家备课实在有些麻烦,此时,3G智能手机就派上了大用场。互联网上有很多的电子课文和教学设计,有时一课会有好几十种教学设计,你可以上网随心所欲地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也可以综合几份教学设计为自己所用。而且备课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也可以在餐桌上,还可以在睡前或早醒后躺在床上备课。由于备课充分,所以上课就能成竹在胸、挥洒自如了。

二、利用手机播放多媒体课件

在手机里放置多媒体课件,随时随地的播放课件进行学习。手机同时可以与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相连接,如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师可以将手机里的资源通过多媒体及时的展示给学生,实现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能很好的弥补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弥补实践难以体验的局限性,使抽象的文字生动化、具体化,使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探秘情境,促进他们进入推理、想象的空间,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利用手机上网查阅资料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如果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时,大部分老师会说,这个问题等我查阅有关资料后告诉大家或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讨论等等。而往往下课后一忙又给忘记了,此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而现在,有了3G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上网查询,及时将答案告诉学生。老师上课再也不用担心出现上课被学生问住而尴尬的场面了。

四、利用手机进行配乐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经说过:“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一部3G智能手机就是一部录音机,既可以播放音乐,也可以下载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还可以进行录音朗读。如我在教学《编钟》一课时,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了编钟有关知识后,用手机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的赞美之情。又如语文S版第十二册第28课《我们上路了》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一群孩子的口吻,描绘“我们”迈着稚嫩的脚步上路,前面可能会遇到美丽和挫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坚定信心,勇往直前,脚踏实地地去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用手机下载了一首体现校园生活的轻音乐《校园三步曲》,让学生随着音乐朗诵这首诗,学生们随着音乐声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朗读起来,他们的声音比单纯的诵读更抑扬顿挫,感情更细腻丰富。这样在配乐诵读中引领同学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碰撞,既提高了学生的诵读水平,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培养了良好的语文素养。

五、利用手机为学生写作提供范文

朱熹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模仿作文也是一种技法,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灵活运用好范文来指导学生写作,我想也是步出作文教学“低谷”的捷径之一。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写不同的作文肯定都要用到不同的范文,有了范文才知道作文该怎样写,写成什么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当学生写作遇到困难时,我除了必要的讲解之外,往往还会利用手机上网搜寻一些好的范文读给学生听,以打开他们的思路,教给他们写作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修改作文时,针对学生作文写得不够具体、不够生动,我就用手机上网搜寻一些精彩的片段作为范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具体。

六、利用手机调节课堂气氛

作为语文课,仅仅照本宣科是不能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的。如果上课的时候能够延伸一下课文的内容或上课前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笑话,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上起课来感觉就不一样了。所以,我经常把网上一些经典文章或好的故事下载到手机上,上课的时候讲给学生听。我手机上也有很多轻音乐和幽默笑话,有时发现学生上课时精神状态不佳,特别是炎炎夏日,学生容易疲劳,此时,用手机播放一首轻松欢快的音乐或讲个笑话活跃一下气氛,学生马上就来劲了,又能精神百倍的学习了。

七、利用手机进行巩固练习

现代教学大力提倡练习进课堂。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师透过学生的课堂练习,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发现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当堂学习当堂消化,还可以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如我教学完语文S版第十二册语文百花园五的“修改病句”后,又通过手机搜寻到好多类似的病句让学习练习修改,简单的病句我读给学生修改,复杂的则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修改。由于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所以学生们大都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在进行单元测试中,学生们大部分都能正确修改病句,只有极个别的出现错误。

八、利用手机照相、视频功能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在教学中,往往会生成好多资源,如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精美的图画、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独具特色的单元知识小报等,可以用手机拍摄下来,上传到学校网站,作为资源保存,会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又如在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动作不规范,可自己却意识不到,此时,如果用手机将他不规范的动作及时拍摄下来让他看,就会使他意识到错误,从而及时改正。再如英语课和音乐课中,有些同学发音不准,此时,如果用手机将他们的发音录下来,然后,再与正确的发音相对比,就会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所在,知道如何发音。

九、利用手机加强家校联系

加强家校联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主要是家访、打电话、请家长、召开家长会等,而随着3G智能手机的推广应用,可以利用移动“飞信”及时的将每天作业或学生在校情况告之家长。除了“飞信”之外,还可以建立手机QQ群,随时随地与家长联系。

人工智能和教师教学 篇2

智能教学系统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ITS) 是涉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综合性课题, 由计算机系统辅助人类教师实现最佳教学。教学系统以学生为中心, 计算机为媒介, 形成开放式的交互教学[1]。目前基于静态的教学系统, 通常只是在网页上放置教学课件和相关习题, 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等个人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学, 而智能教学系统,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提出教学建议,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有目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基于智能的教学系统越来越受到广大学习者的喜欢。

2 教师模型

ITS系统中一般有四个模块组成:学生模型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教师模型 (教师策略) 、知识库 (领域知识和经验知识描述) 、人机接口 (在智能教学系统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通信交流方式) [3]。教师模型主要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相关问题, 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策略的指导。

3 智能教学系统中的知识表示

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表示是设计智能教学系统的关键, 必须先将系统中需要使用的知识以一定的形式表示出来, 按照需要知识的性质, 可以分为两类[5,6]:

(1) 领域知识 (事实性知识) :指系统所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和习题等。领域知识模型应当能够反映出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

(2) 经验知识 (启发性知识)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即教学策略, 这类知识是基于教师对课程结构、教学理念、方法的认识而形成的, 带有教师自己知识的痕迹。

4 领域知识库的设计

在智能教学系统中, 领域知识的知识点是有内在联系的, 各基础知识点通过组织结合形成知识系统, 表示领域知识的整体结构。基础知识点包括文本, 图像和动画和视频信息等, 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前驱, 顺序和示例关系, 知识点间的关系是教学指导的推理的基础。

下面给出该系统中领域知识库的主要关系表的设计:

(1) 教学内容表, 见表1;

(2) 教学内容与习题匹配表, 见表2;

(3) 测试习题表, 见表3;

(4) 答案表, 见表4;

(5) 例题表同 (3) (4) 表的定义;

(6) 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表[7], 见表5。

5 经验知识库的设计

经验知识库主要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结构, 是解决“怎样教”的教学指导过程, 包括评价规则, 学习方法指导规则和教学方法调整规则。经验知识通常可以作为一种规则知识存入经验知识库中, 用产生式规则来描述经验知识的形式为:

If条件then结论

本系统的经验知识库的规则都按照产生式规则来描述。

5.1 评价规则

评价规则是根据学生测试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的规则, 是评价学生的标准, 评价条件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种认知能力的得分情况, 评价规则如下:

If (记忆分值<60) and (60<理解分值<80) and (60<应用分值<80) and (60<分析能力<80) and (综合分值<60) and (80<评价能力<90) then

(评价结论为:记忆能力比较差, 理解、应用、分析能力一般, 综合能力比较差, 评价能力较好)

本系统中采用程序控制的方式进行判断, 可以将成绩限定四个段, 小于60 (能力较差) , 60~80 (能力一般) , 80~90 (能力较好) , 90~100 (优秀) 等四个等级。

六种单项能力成绩保存在一个矢量中, 定义:V= (V1, V2, V3, V4, V5, V6) , 其中Vi代表第i种认知能力的得分, 认知综合能力M:

其中Qi为某项认知能力的权值。

6项认知能力的不同权重如下:

识记=0.14理解=0.1125应用=0.1625分析=0.18综合=0.275评价=0.13

该成绩作为学生认知的综合评价, 代表学生测试的综合成绩。

5.2 教学指导规则

教学指导规则是以学生各知识点的成绩作为规则划分的条件, 学生的测试成绩保存在学生的成绩表中, 教师根据本次测试的综合成绩, 形成指导规则, 形式如下:

If (综合成绩<60) and (该知识点有前驱知识点) then

(指导方法为:返回该知识点的前驱知识—**巩固学习;)

If (综合成绩<60) and (该知识点无前驱知识点) then

(指导方法为:重新学习该知识点;)

If (60<综合成绩<80) and (该知识点顺序知识点不为空) then

(指导方法为:继续往下学习该知识点的顺序知识;)

5.3 教学方法调整规则

教学方法的调整规则是根据学生测试的成绩和学习能力特点, 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简单学习, 基础学习, 重点学习, 巩固学习等教学策略, 用1-4表示。

简单学习=课件+示例 (1个, 简单提示) +简单提示解释

基础学习=课件+示例 (2个, 解题步骤) +分析提示解释

重点学习=课件+示例 (3个, 详细分析) +详细分析提示解释

巩固学习=课件+示例 (4个, 解释详尽) +易混易错重点提示解释

6 结束语

本系统结合HTML的优点和智能教学系统的特点, 利用ASP.NET技术实现了一个以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智能教学系统, 教师模型是系统设计的重点, 领域知识库和经验知识库的好坏决定智能系统的运行效果, 教学规则的设计决定对学生指导的情况, 实践证明本设计方法比较合理, 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可以由系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行指导, 系统提供了交互、反馈、导航的功能, 辅助教学效果良好。

摘要:知识库和教师模型是智能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系统提供智能化教学指导的基础。该文提出智能教学系统中知识库的一种设计方法, 并提出了教师模型推理机制, 它们在智能教学系统中具有一定的通用使用价值。

关键词:知识库,教师模型,智能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谢忠心等.智能教学系统中认知学生模型的建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3

[2]罗梅等.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智能教学系统知识库设计.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5

[3]陈颖等.基于超文本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8.5

[4]Randall Davis等, What is a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AI Magazine, 14 (1) :17-33, 1983

[5]张燕姑等.智能教学系统的知识表示的设计与实现.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0

[6]陈泓婕等.基于超媒体智能CAI系统的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0

[7]罗梅等.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智能教学系统知识库设计.系统建设.2005.5

人工智能和教师教学 篇3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计算思维;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TP18-4

人工智能需要通过电子计算机完成数据运算来模拟大脑的思维能力,从这个层面上看,人工智能的核心内容即是“计算”与“思维”。人工智能课程作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研究的方向就是如何利用电子计算机完成数据运算来模拟人体大脑的思维能力,研究的内容涵盖了数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然而,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相关的实践应用较少,学生难以对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往往会使得学生感到人工智能课程的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思维,使其更好的理解抽象知识,是当前人工智能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当前人工智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人工智能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得学生不能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知识体系的内涵,只是将其视为纯粹的人工智能计算技术堆叠在一起的知识体系,无法掌握其内在联系。在此情况影响下,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1.2 忽视了对人工智能的实践教学。人工智能课程与其他应用类课程相比,更偏向计算机算法的理论知识体系,使得教师在人工智能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技术的讲授,而对于这些理论技术的实际用途却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述,忽视了对人工智能的实践教学,学生无法真正明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的实际用途,即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应用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1]。

1.3 教学过程缺乏相应的情景展示。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然而人工智能的逻辑性并非是通过简单的数学公式展现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慎密的计算机算法才能完成的。但人工智能教学过程缺乏相应的情景展示,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慎密的计算机算法的表现方式与完成是无法看见的。在此情况下,学生需要更直观的教学方式才能加深对计算机算法的理解。

2 人工智能教学和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

2.1 计算思维的内涵。所谓“计算思维”,主要是指运用简洁、输入、转化以及模拟仿真的方式,将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转变成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的思维过程。与传统的数学思维不同,计算思维作为一种相对新型的思维模式,其倡导的是形式规整的、问题求解的以及实现人机共存的思维过程[2]。将计算思维融入到人工智能教学中,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计算思维,激发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计算思维的抽象教学。抽象思维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是在诸多繁杂的数据信息中抽离出来的具有相同内在特征的一种方法。长期以来,人工智能都在从不同的层面探寻人类大脑思维的构成与思维活动形式,同时对这些思维构成与活动形式进行高度抽象的概括,从而使其演变成为各种思维模型。因此,在进行人工智能教学时,教师需要向学生重点讲解这类思维模型的抽象概括原理,并向学生展示模型抽象形式的过程[3]。例如,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在授课前引导学生思考人脑的思维运作方式,并让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层面思考人脑运作方式的模型构建,随后让学生思考这类模型如何利用数据结构完成储存的,最后向学生展示已有的模型设计过程。通过层层思考、层层深入的方式,使学生对人工神经网络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2.3 计算思维的实验教学。当前,高校课堂对人工智能教学的内容讲解还只是停留在向学生讲授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的层面上,然而对这些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的实际運用却没有太高的要求[4]。针对这种情况,人工智能教学还需要融入相关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步形成计算思维。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人工智能问题的分析建模,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了完成这一实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以相关知识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融入一系列的具有开放性与创新性的实验,同时,在实验题材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研究性较强的实践问题[5]。例如,在进行综合性实验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本课程教研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能通过类似的实验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2.4 计算思维的转化教学。由于人工智能的实现离不开电子计算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算法原理的转化教学,从而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实现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建立起算法的基本逻辑框架,对比人脑计算与电子计算机计算的区别与联系。随后,教师让学生研读相关算法的源代码,进而逐步建立起学生通过程序语言实现与电子计算机沟通的桥梁,这样做是由于学生通常习惯于利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对算法进行描述,而对于算法用源代码描述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让学生研读源代码有助于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转化为计算思维。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源代码的掌握情况,指导其设计属于自己的智能算法,并将代码录入计算机中进行对比分析。

2.5 计算思维的仿真教学。仿真教学主要就是对教材已有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方法实行更加直观的可视化教学过程。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知识过于抽象,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体验与感受到教师所讲授的算法与基本原理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情况,进而使得学生对有关的基本原理的用途不明确,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WEKA,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可视化计算坏境,对有关的算法进行仿真试验,从而让学生可以更深的了解人工智能课程的原理内容。例如,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时,教师可利用WEKA将需要建立仿真试验的数据编辑输入,设置好相关的参数后向学生展示具体算法的可视化过程。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人工智能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人工智能的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过程缺乏相应的情景展示等方面上。在实际的人工智能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并将其贯穿于课堂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抽象、实验、转化以及仿真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杰华,戴丽娟.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程序设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3):182-183.

[2]牟琴,谭良.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09):135-136.

[3]任化敏,陈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04):66-67.

[4]牟琴,谭良.基于计算思维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28):204-205.

[5]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98-99.

作者简介:韩晓颖(1983.12-),女,内蒙古,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教师教学的心得和体会 篇4

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的支持,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能力,就会产生优秀的教学行为,就是从这一层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这一特殊的行业,需要有特殊能力的专业从业人员——教师的主动参与,教育这一种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职业,他个人所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则直接影响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和发展进程。

教师的来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在这段学生学习期间,都以学习或掌握了一定的相关基本功,但这些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步入社会,走进工作一线,却需要不断地在学习,增加自己的基本功实践经验。

教师教学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诸如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交流,教具展示,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指导,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一堂课的教学可能会用到其中某些基本功,但他们之间却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是一个有机的结合,共同作用于教学活动。

基本功在不同的学科中,他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语言学科的教师在语言交流基本功有特长,会有助于学科的教学,如果实验或实践学科的教师在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方面有较好的艺术处理能力基本功,则会更加有效地实施教学。但学科的教学不单单是本门学科的教学,作为教师也不能只侧重涉及本门学科的基本功的.加强学习,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各种基本功的素质能力储备方面是平衡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会在本门学科的不同内容教学当中,展示自己的不同的优秀的基本功,是一种动态的优秀,整体于与个体的有效结合。

在所有的基本功中,我认为“教学实施基本功”的修炼最直接,最有实效,它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并且这种基本功的实施,更多地体现了其他基本功展示的一个平台机会,教师在涉及课堂时会用到教具展示基本功,当在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时,需要语言交流的基本功作为核心,在建立学习组织活动时,则用到了学生学习基本功,教学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一个教师自身的各项基本功修炼程度的高低,一个优秀的教师会用自己的基本功合理,恰当地处理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会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纳入到自己所掌握的基本功的范围之内。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会用他的语言交流的基本功,展示他的语言技能与技巧,引导学生思维快乐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或者利用教具展示基本功,生动有趣地对课堂内容具体化,引起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任何一个教师可以做到的。

基本功的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而教师内在的心智技能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骄傲是在基本功修炼的水平高低。

不同的教师,个人素质不一样,体现在基本功方面,就会在某些基本功方面比较突出,而在某些方面进步缓慢,这之外,学科特点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哪方面的更加优秀的基本功,因此,教师在基本功的修炼方面需要持续地,不间断的学习和提高。

任何学科内容,知识能力的学习和提高,都需要个认真的态度,观念的转变,是学习一切的前提,教师基本功的学习,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经验与反思,教学活动中最大的特点在于受教育者是多样性,复杂性,发展性的。教师的素质能力不能一成不变,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就必须与学生多交流,而这种交流须在教学中进行,这样才有意义,在这样的实践经验与反思中,得与失的出现是教师提高的载体,一名优秀的教师,不是他懂得理论知识有多少,而是他知道如何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和反思教训,会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些都体现在某一个环节的某项基本功,精益求精,从失败中寻找答案,使自己的基本功更加的尽善尽美。

人工智能和教师教学 篇5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越往前去,艺术越要 科学 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这表明,科学艺术作为认识世界的学问,其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对教学活动的研究同样如此,不仅要钻研教学理论,严格按照科学 规律 办事,同时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艺术的手法揭示、探索教学活动的奥秘,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高校教师的教学艺术修养

1.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学是一门科学,这是在中外教育史上,人们很早就取得的共识。在漫长的人类教育活动中,人们就几乎没有间断过对其规律的探索与揭示,直到1657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伦》的发表,说明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已有相对系统、完整科学的认识,夸美纽斯以“感觉伦”为基础,提出感知、理解、记忆、判断教学阶段理论,试图把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化的基础上。在此后,科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普遍认为,教学工作是一门科学,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致力于教学科学化的研究,他们把教学视理性活动,强调要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和从事教学,使教学变成客观的、精确的、可以预测的活动,把教学建立成像 自然 科学那样的学习科学。但是,以往的教育家从来没有忽视“教学是一门艺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伦》中开篇就明确宣称,自己的著作所阐明的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的艺术。又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扰,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使教员与学生全部得到最大的快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乌申斯基则认为,教育学中的艺术性胜于科学性,他曾明确指出:“任何一方力求满足高度的道德要求和人的一般精神需要的实践活动,就已经是艺术了,因为它力求满足人类最伟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善,这不是画布和大理石表现得完美,而是人的本性本身—他的精神和肉体趋于完美,这种艺术永远是先行的。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感情是不能被系统地评价和运用的,人的价值也远远超出科学的范畴,所以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方向和措施 篇6

关键词:教学方式;转变;方向;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149-04

一、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目标是方法的灵魂。本次课程改革确定的核心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1](p13)关注全人的发展,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要关注成绩一般的学生,即关注全体同学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增长,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教学方式的转变始终要围绕这一目标,教学活动要实现的目标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甚至会南辕北辙。即使目标同为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不同的能力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地理学科中,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应采用大量的直观教具以及野外实习的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应采用语言和影像、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应采用课文与地图配合运用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采用比较法和分析综合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采用多种题型的练习和野外实习的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可分割,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应当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这表明不仅不同的学科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而且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地理学科和化学学科采用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渗透着化学的气息,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则渗透着地理的气息。同样是讲述法,历史学科重视时间、人物,而地理学科侧重区位、景观;同样是演示法,化学学科依赖于实验,地理学科则依赖于地图。即使地理学科,不同的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像自然地理宜采用语言信息传递、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观察法、实习法、练习法等;人文地理宜采用语言信息传递、启发式谈话法、探究法、讨论法、调查法等;区域地理宜采用语言信息传递、象征符号认知、练习法、讨论法、探究法、实习法等;乡土地理宜采用讲授法、参观实习法、讨论法等。

(三)中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差的现状客观上要求教学方式的改变

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探索,尤其是进行未来问题解决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为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美国教育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家庭作业中,老师主要扮演的是一个问题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且只要学生有能力,学校可以提供无限的发展支持。这就使得美国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表现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选择性地记笔记,能够适时提问质疑,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探究和学习任务。可是,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中国学生的现状迫切需要教学方式的改变。

(四)学习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新课程理念倡导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p130)教学方式转变的根本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改变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且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五)人本主义思潮呼唤教学方式的改变

人本主义思潮正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进行的反思。人本主义教育家们普遍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的自我实现,而对自我实现的这种重视,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虽然过分追求人本主义的教学也会出现诸如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视不够等缺陷,但至少在人本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在科学主义指导下教学方法的不足。同时,人本主义思潮要求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等思想还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因此,人本主义思潮呼唤教学方式的改变。

二、对教学方式转变方向的认识

(一)以讲授法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方向

任何教学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点,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发挥独特的功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认为在任何条件下它就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况且在一堂课中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无论什么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注意这些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让这些方法达到一种最优组合,最大限度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提倡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的局面,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即在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增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方法所占的比重。不过,在教师教学方式由单一转向多样时,要明确这些方法是有主从之分的。总体而言,应以讲授法为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方法为辅。王策三先生曾经说过:讲授法的采用是教育历史上重大发明和进步,已经实行了好几百年,特别是一个多世纪来虽受多方非议和猛烈抨击,至今仍然是全世界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怎么可能一夜之间说废就废了呢?我们可以预言,除非学校消亡,在可见的未来,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在中小学(不是幼儿园,不是研究生教育)讲授法不会消失,而且是主要方法。谓予不信,请拭目以待。[2](p9)这番话十分在理,也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总之,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价值,所以,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应是以讲授法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且要对这些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够博采众长,融各种方法于一体,使他们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扬,而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避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把多种类型的感觉、知觉都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此外,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维持学生的注意也有好处,并且容易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

教学方法最佳搭配方式见下图:

基本思路是,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学生没有自学时老师就不要讲,学生通过自学已经解决的,老师不需要讲;学生自学时遇到困惑时先尝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如果能够解决的,老师不用讲;小组合作探究仍不能解决的,就是课堂上要解决和突破的重难点,老师要重点讲。

提倡以讲授法为主,也不是说每堂课都要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是作为一般教学方法而言,教师只有将它与具体的学科、具体的内容相结合,它才能作为一种一般教学方法发挥其基础作用。

讲授法固然重要,但教师不能只会讲。中国教师的现状是太爱讲、太能讲,讲得太多。老师常把自己的讲解视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应该能不讲就不讲,能少讲就少讲,学会留空白。只有教师少讲,学生才有开展多种活动的时间,学生才能真的多学、会学,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二)确定教学方式改变方向的依据

1讲授法的价值决定了教学方式应以讲授法为主

讲授主要是语言活动,讲授法就是能最大限度使用和发挥语言功能的教学方式,讲授法在教学中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一方面,讲授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级心理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相当于其他载体而言,语言是知识最主要的载体,通过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大量的知识,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授的效率,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完所要求的学习内容,这是显而易见的。另外,讲授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室外、野外都可运用,并能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条件、教学对象任意修改讲授内容,还能够根据学生听讲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授内容的深浅度以及讲授的速度、节奏。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能够成功运用讲授法的教师。因此,为了让讲授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改善讲授技巧,提高讲授水平。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目标的提出,旨在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片面性,重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从三维目标各自的地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知识与技能目标应该是基础性目标,要坚持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尤其对于中国这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人民的素质还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一定比重,广大劳动者缺乏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的专门人才还少,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还小,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人们掌握更多科学知识。而讲授法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果不以讲授法为主,知识与技能这个基础性目标就难以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一定无法达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必然难以实现。

2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是改变教学方式的前提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如果不存在问题,就没有改变的必要,相反还要继续维持。明确教学方式改变的方向,首先必须明确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落实,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因此中国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素养是相当不错的,例如,数学课程,中国学生具有美国学生不可比拟的快速、准确计算能力。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国外借鉴我国基础教育经验的标杆。当然,我国基础教育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恰恰是美国基础教育的弱点。美国学生虽然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而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远不如中国学生。这主要是教育从小就注重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关。为了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美国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平等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并通过统一核心课程、制定全国性课程标准、实现全国统一考试等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素养。

3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有效的教学还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中学生的认知、个性、社会性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探究的强烈欲望,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他们有较强而敏感的自尊心,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随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应随之调整教学方法。

三、转变教学方式的保障性措施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现在的教师大多数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从学生时代,他们就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讲授和 题海战术,他们本身就是被动接受题海战术的受害者和受益者,尽管他们曾经是多么痛苦,可毕竟他们最终获得了成功,所以,在分数压倒一切的今天,为了提高分数,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学生身上。因此,没有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变成一句空话。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体现要从关注少数好学生转向关注全体学生;从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关注知识与技能转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营造,为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创造条件。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是转变教学方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要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一是改变同一地点、同一内容、同一方式,集中统一培训的僵化、单一的培训模式,做到培训因校而异,因人而异;二是改变以讲授、报告、讲座为主,以我说你听,我讲你记为特征的接受式培训,采用有指导性的讨论和研讨、校际交流、校本教研、校外教育专家对课堂的指导、同事之间的观摩、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充分调动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并加强对教师操作性层面的指导,使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符合教师的需要和特点;三是培训的时间要有持续性,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仅靠一两次报告就能够解决问题;四是提高教师培训的覆盖度,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参加培训。

(三)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制度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分数至上的评价体制和人才选拔制度,使教师只关心自己所教科目的成绩,无心、也不想尝试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只要沿用自己长期形成的习惯的教学方式,加上题海战术,学生就能够考高分,教师自己的声誉、利益就能够得到维护,领导对自己也就无话可说,学校也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既然满堂灌、题海战术还有市场,教师就不会轻易冒险去尝试改变教学方式。

必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要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1](p162)当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做到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教师评价观念的改变,因而,这种转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四)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在班级授课组织中,很难真正采用自主型教学方法,而在个别化教学组织中也很难使用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所以,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必须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法等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交流与合作。

人工智能和教师教学 篇7

一、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绘本阅读教学功能

幼儿的绘本阅读, 是围绕文本和绘图这两大元素而展开的, 尽管幼儿的绘本阅读仅起始于两大元素, 但回射幼儿内心的则多彩纷呈。这提醒我们推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本研究认为, 这是一个层级递进的运作过程, 它涵盖逐级促进幼儿核心智能、中心智能和外延智能发展三大部分 (见图1) 。

(一) 核心功能———促进幼儿核心智能的发展

在阅读绘本时幼儿从“绘图”中所摄取的, 有线条、颜色、形象、情境等丰富表征, 这可使幼儿充分感知、辨别和记忆“绘图”, 且为他们在艺术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思维拓宽了视野和灵感。整个过程, 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将得以逐渐提升。

而绘本的另一元素“文本”, 在幼儿阅读时, 只要教师适宜引导, 幼儿的口语表达和理解能力即可增强, 且随着年龄的推移, 幼儿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因此, 绘本的“文本”阅读可推动幼儿的言语语言智能的发展。

(二) 中心功能———促进幼儿中心智能发展

进行绘本阅读, 在幼儿核心智能发展的基础上, 将延伸出中心智能:逻辑数理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幼儿在体味和领悟逻辑顺序时, 其逻辑数理智能, 即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度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将逐步提高。在绘本阅读中, 有意识地激发幼儿交往意识、指导幼儿交往行为、塑造幼儿良好品格的内容, 使幼儿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 幼儿渐渐就能将焦点转向于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言行, 从而获取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 即自知自省智能。加德纳所提出的“自然观察智能”理论需要幼儿仔细观察方可明晰绘本的丰富内涵, 而这一过程正是幼儿形成良好观察素养的基点。因此, 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所吸取的观察能力, 有助于置换到自然观察智能上。

(三) 外延功能———促进幼儿外延智能发展

谈外延智能首先要说到肢体运动智能。简单说, 肢体运动智能就是让幼儿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再者就是音乐节奏智能, 让幼儿沉浸在以绘本为基础设计的相关背景音乐和音乐游戏中, 则会在音乐节奏智能发展方面, 使幼儿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得以熏染。

二、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绘本阅读教学模式

由绘本阅读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层级功能可知,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要达成八大智能的齐头并进状态, 须形成一种环环相扣、逐级递进的教学模式, 并在此教学模式中, 穿插适宜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因此, 本研究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阶段。

(一) 酝酿阶段

绘本阅读教学的酝酿阶段, 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即幼儿是否具有阅读绘本的心向, 作为教师, 该阶段的核心任务即是赋予幼儿阅读动机, 这可从三方面入手。

1. 绘本的选择。

文本构思和绘图设计上, 是否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文本里的故事和情节, 是否让幼儿深感兴趣;绘图中的角色和细节是否吸引幼儿的眼球;绘本各方面的内容, 是否与幼儿的经验和认知方式相吻和, 这些都是老师在选择绘本时需遵循的条件。唯有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条件, 幼儿才有可能获得阅读绘本的源动力。

2. 教师的期望。

教学中, 教师期望就是教师能充分肯定幼儿参与绘图阅读的能力, 在教学的初始环节, 教师可营造惬意的阅读环境, 精心准备背景音乐和故事道具;同时围绕绘本巧设激发幼儿阅读欲望的问题, 并“故弄玄虚”, 示意幼儿通过绘本阅读可找到答案, 此后以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言辞、适宜的引导作为情境的渲染的信息传递给幼儿, 从而使幼儿增强自信, 跃跃欲试, 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到阅读中。

3. 幼儿自我效能感。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 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即是相信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够完成绘本阅读, 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绘本的内容, 并能找寻到教师提出疑问的答案, 在此过程中可收获快乐。

综上所述, 在绘本阅读的酝酿阶段, 当绘本的选择、教师的期望和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三方面条件得以满足后, 幼儿才拥有强烈的阅读动机, 由此可步入下一个教学阶段。

(二) 核心智能的启动阶段

绘本阅读的第二阶段主要是实现绘本表征的理解。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幼儿在阅读绘本时, 以自己的独特的认知方式、经验图式去编码和存储指向于“绘图”的视觉形象形式, 和指向于“文本”的言语听觉形式。作为教师, 在此阶段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顺利度过绘本表征过程, 并能理解幼儿的绘本表征特点。

(三) 中心智能启动阶段

绘本阅读的第三阶段是检验、矫正和加深幼儿绘本表征理解状况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式、启发式和讨论式三种教学方法展开, 这些方法将有助于中心智能的启动, 同时核智能也能参与其中。

1. 问答式。

用于幼儿绘本阅读教学中的问答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围绕绘本的“文本”或“绘图”提出疑问, 例如“绘本的主人翁是谁?他遇到了怎样的事?这让他有怎样的感觉?为什么?……”这类问题幼儿可直接在绘本中找到答案。尽管这类问题或许能使幼儿积极参与思考, 可产生一定的正向效果, 但由于他们始终被置于被动的地位, 完全由教师牵引, 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抑制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故需要其他方式予以弥补。

2. 启发式。

启式教学, 强调为师者应适时适度启发, 学生则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具体在绘图阅读教学里, 一方面可通过启发类问题的提出让幼儿通过“绘图”寻找线索矫正;另一方面, 教师可启发幼儿对绘本内容作深度思索, 幼儿历经探究的过程后能解决疑惑、攻克难关,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热衷于独立思考。

3. 讨论式。

讨论式教学方法通常是由教师启动, 围绕绘本主题探究, 向幼儿辐射扩散, 而后由师生共同深入探讨, 这种教学可使更多的幼儿参与对话, 以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在讨论过程中幼儿可各抒己见, 使具有创意的观点启迪更多的幼儿。但是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征, 老师要有把控住主题的能力。

总之, 此阶段的三种教学方法, 能够顺利运作的先决条件就是教师的设问, 问题应有激趣引思的价值, 并富有“逻辑数理智能、交流交际智能、自知自省智能或自然观察智能”的特质, 方可实现。

(四) 外延智能启动阶段

绘本阅读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 主要是在前面阶段基础上予以拓展, 借助“角色扮演”、“韵律歌舞”及其他的游戏活动, 实现促进幼儿外延智能发展的功效。基于“角色扮演”和“韵律歌舞”之上, 也可增添一些游戏活动, 此类的游戏和活动不胜枚举, 只要教师在游戏活动设计中, 增添音乐节奏和肢体运动的元素, 则可启动并发展幼儿的外延智能。

摘要:幼儿的绘本阅读教学虽广泛渗透于幼儿园教育中, 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少有达成其实际价值的, 在实现其多元智能功能方面收效甚微。为解决此现状, 本研究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立足点, 详尽剖析绘本阅读教学促成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核心功能、中心功能和外延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 探寻适宜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四阶段绘本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绘本阅读,多元智能,教学,功能,模式

参考文献

[1]Gardener H.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21st Century[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2]吴增强.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心理科学[J].2001, (4) .

[3]孔子.述而[A].论语[C].太原:山西古典出版社, 1999:67.

和青年教师谈谈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46

我从事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多年,总感到数学课简单好讲,语文课知识点多,讲不全,无定法,提问题不知深浅。有的青年教师向我请教语文课怎么分析课文,从事25年小学语文教学的我,一时竟也回答不上这个问题。因为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下面即对此展开探究。

一、学段不同,教学重点不同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朗读为主,课文分析只是简单说说。但到了小学高年级,识字量逐步减少,识字写字只能简单说说,阅读教学却成为重点。作为语文教师,先要明白自己所上的語文课是属于哪个学段,因为每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不同,分析课文的所占的比重也就不同,方法自然不同。

低年级在阅读方面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阅读简短的童话、寓言、故事,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有自己的想法,并愿意和同学讨论,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阅读教学不能成为重点,教师就课文中难理解的内容简单说说即可,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中年级阅读要求:能联系上下文明白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重点词句表达的情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思想,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到了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识字的方法,教师只是对重点生字进行讲解,这样就有时间去进行段的训练,每篇课文可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识字写字教学,第二课时阅读教学。可见,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平分秋色。

高年级阅读要求: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分辨个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阅读说明文,能抓住要点,知道说明方法;阅读写人的文章,能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阅读叙事性文章,能说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可见,到了高年级,学生完全掌握了识字方法,能自学生字词,识字量减少到每学期150字,阅读教学成为重点,课文由段的训练过渡到篇的训练。

二、课文所在的单元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般安排八个单元,有写景状物的,有写人叙事的,有科学方面的。专题不同,分析课文的方法也各有特色。

三、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不同,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精读课文重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也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积累优美的词句,这样就可以在口语交际中运用,也可以在作文中运用。有的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积累在本上,没有记在心上,时间一长就忘了。所以,精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平时的生活,带着感情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去,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观点看法。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读写的方法。写人为主的文章重点赞美人物的品质、精神;叙事为主的文章要通过一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精读课文一般的授课模式是:常规教学加专题教学。(1)侧重于常规教学。学生默读课文,给课后要认识的字和要写的字注音、组词,教师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让学生说出课文总体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专题教学。揭示单元重点,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读写方法。

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不同,侧重于专题训练。“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课文相当于“数学的例题”,略读课文相当于“练习题”。所以,略读课文在常规教学上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知道文章大体意思就行了,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在方法上,教师要大胆放手,要让学生把自己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读写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自己把课文读懂,把问题搞清楚。所以,略读课文大多以默读为主,以学生自学为主。最后,教师就联系结语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化专题训练。

略读课文一般的授课模式是:读连结语——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就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四、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同,课堂教学效果不同

对写作深有研究的语文教师,知道一篇课文的构成、字词句段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题是灵魂,统帅全篇。相信你是一个有文学底蕴的语文教师,请研究一下你所教的学生所在的年级,你会对你所教的每篇课文选择一种合适的教法。

五、阅读教学的改革创新

上一篇:半亩红尘散文下一篇:房屋改造与设计